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2024-10-14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精选10篇)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篇一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衔接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它影响着学校作为一种组织的形象和品质,影响着组织中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校园文化基点之一是学生文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的,包括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倾向、个性心理、创新品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90后的初中学生来说,审美意识的缺失和审美标准的错位,是他们在个性与规范、躁动与理性、得体与放纵、享乐与奋斗之间,不能正确处理的重要原因。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断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古今中外教育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审美活动”实现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内心认同,才能反映到行为举止上,达到知行统一。

各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的特点、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美育。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就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在学生中积极推进审美教育的实施,从而实现“求真、向善、尚美”的学生文化。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马克思说:“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是从美的角度去把握现实。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与语文教育既有如此密切关系,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剖析,来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就应该把全部语文教育过程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就应该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出美的因素。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通过一家四口三代人一次平常散步活动的记叙,表现了祖孙、母子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尤其突出表现了承前启后的中青年一代人(文中的“我”为代表)的使命感和孝敬老人之心。文中的“我”,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通过分析“我”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中应发扬光大。文中的“我”充满着人性美,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2、通过作品中自然景物描绘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细细分析这些景色,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教育的意义。例如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优美语言,再现了三峡的状美,它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通过作品中对社会生活描写的分析来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的作用。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教师应该利用这部分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现四化建设的壮丽图景,打开通向未来的道路,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前进。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的意境的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对蜜蜂从“不爱”到“极爱”的过程,描绘了蜜蜂那种不管什么都表现出不惜耗尽生命的精神品质,并交织着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认识、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把蜜蜂、劳动人民和建设生活衔接起来,融为一体,给读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现实生活的真理——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从而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心灵美的境界。这种心灵美不正是我们要求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4、通过语言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东坡、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语言大师。他们娴熟地驾驭万千词汇,挥写出许多气势磅礴的委婉动人的华章,使汉语在世界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入选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树立青年一代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但是不论是过去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不重视学生语言美的训练,中学生说话能力薄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离语言美的要求更远。加强语言美的教育应该是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神圣职责,而语文教师更应该担负起这方面的重要任务。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了以“大爱无疆”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以“体验亲情、感受关爱”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开展以“创和谐校园,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开展以文明礼仪(尤其是孝悌)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语文活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欣赏、感受、体验,从而达到移情与审美的升华。

三、开设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诵读课程。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争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从初一年级课时中挤出三节用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名篇的诵读。请专职的语文教师任教,并着手编写学校的校本教材。学校领导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沟通并指导相关的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衔接上的一些粗浅的看法,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与学习,我们都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还将深入下去,争取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的成果。

2.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篇二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 长期积淀已形成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 带动学校全方位的“美”的教育, 全面开展“美”的教育, 各方面的“美”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形成“美美与共”教育境界。近年来, 我校致力打造“大美岳峰”的校园特色文化, 发挥“以美育德, 以美育人”的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美化环境, 培养环境友好意识

学校校园窄小, 校舍陈旧, 环境不够理想。为了让学生每天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做好校园环境美化工作, 搞好显性文化建设,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重新统筹规划校园宣传栏, 布置了“大美岳峰”“美德之窗”“美誉专栏”“美育之窗”“艺术长廊”“家乡美”等栏目, 大力营造美学和艺术氛围, 宣传我校特色文化, 让学生从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各教室、办公室以及校史室、荣誉室、图书馆等功能室, 按其功能要求, 悬挂相应的制度、书法标语或书法名人画像等, 对师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加强校园绿化美化, 特别是对两棵“唐荔”加强保护, 重铺透气地板, 设置文化石, 宣传东岳历史及校史, 培养学生爱校、爱家乡。适当对校园角落及一些显著位置摆放花草, 点缀校园。

二、美好心灵, 涵养学生健康身心

心灵是探究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 是辨析美丑的镜子, 心理健康与否极大的影响着学生品德养成。我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每学年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健康教学计划, 由专兼职教师上好课。每学年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课、团训活动或专题讲座等,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全校学生热爱生活、团结友爱、乐观向上, 面对挫折, 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心理辅导室设置符合要求, 购买沙盘作为心理辅导的辅助工作, 提高了我校心理辅导水平。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及时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三、美声诵读, 陶冶知礼守信情操

我校常年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引导师生博览群书、学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3月、9月组织“读书节”, 组织师生参加各类主题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撰写读书心得, 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积极参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

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蔚然成风。学校设立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乡村学校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分室等学生阅读场所, 老师们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品悟经典。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现已编辑《诗韵飘香》一本、新童谣读本《童心飞扬》、《校园新风》两本, 并将《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 推进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经典诵读, 有计划地安排诵读进程, 使孩子们在经典诗文诵读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继而熏陶修养人格, 提高综合素养, 丰厚学生精神底蕴。

四、美丽课堂, 涵养学生真善美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说“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们从语文学科古诗教学和经典诗文诵读、岳晨钟学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入手, 培养学生的五趣, 即:欣赏景趣美──感受诗中美的景象;鉴赏意趣美──体会诗中意味, 看山不是山;体验情趣美──体验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直接抒情;探求理趣美──理解哲理美的诗句;领会志趣美──感悟作者的志向美。进而延伸亲情美、友情美和爱情美, 并扩展到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 让学生接受不同美的感受和熏陶, 使美育的渗透和小语的教学相得益彰。追求“教起来使人感到是愉快的艺术” (夸美纽斯) 。愉快也就能感受到是一种美, 愉快也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美妙实践, 塑造有道德的人

持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我行善我快乐》栏目, 还有“日行一善”“先锋课堂”“文明小博客”“洒扫应对”等主题活动的展示平台。先后组织了多样的实践活动, 开展诚信教育、“学雷锋精神, 做美德少年”、“我的校园我的家”“大美岳峰”元旦艺术节等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的德育实践收到了实效。

从显眼的电子显示屏到小小的“班级日志”本, 从芬芳的校园到校外的周边社区, 都见证着岳小“小雷锋”点点滴滴的行善足迹。为孩子们树立道德楷模形象, 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做善事、做好事、做好人, 分享行善助人的快乐。“洒扫应对”主题活动同样是岳峰中心小学日常德育工作的重点。每年评选出校园“美德少年”。评选结果诞生后, 组织校园“美德少年”参加“小小美德宣讲员”活动, 向全校同学介绍美德事迹、谈论美德心得、呼吁美德行为, 努力塑造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翁秋银.乡村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09) .

[2]李凤飞.给校长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1000个思路[M].红旗出版社, 2013 (04) .

3.论美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美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施

一、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结合传统与现实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要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文化建设方面,胡锦涛特别指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作为文化生产与承传的主体,大学可以而且应该在培育、传播和谐文化方面作出主要贡献,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大学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需遵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依据自身的规律性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积淀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和精神的集合。这种文化不仅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而且为社会所广泛了解和接纳。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提振精神、凝聚人心,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大学的社会美誉度与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大学校园的现时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的一些消极影响已逐步扩展到大学校园,部分教师和学生身上出现德行不彰、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使校园文化建设遭遇障碍,这些都亟须先进的和谐校园文化予以涤除、净化。从大学的文化主体规律性来看,大学以文化立命,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必须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这既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主体的服务功能来看,大学要自觉主动承担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这也要求大力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大计所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切期待。

二、美育与和谐校园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和谐校园文化囊括一所大学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等诸多方面,其中至为要者当属精神文化。因此,建设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就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关键在于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笔者认为,在培育和谐精神文化的众多方式方法中,美育是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一种。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主要分为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四类,其中,美育主要是以自然、社会及艺术等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它们蕴涵的丰富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个体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完善、优化其心理结构,使其拥有健康完美的人性魅力。美育强调深入个体,以情动之,将真善美深深扎根于内在心灵世界,进而影响个体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举止。此外,美育也能促进德育、智育及体育的有效开展,实现以美引善、以美求真、以美健体。

美育与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主阵地的两项重要任务,二者在核心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首先,美育和校园和谐精神文化都内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和调动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信奉平等融洽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做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和谐相处、对等互动。和谐精神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强调个体与自身、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此而言,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以尊重每一位校园成员为依归、促进校园内以人为中心的各种关系的和谐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

其次,美育和校园和谐精神文化都强调春风化雨、以情动人,都以鲜明形象作为旨趣。审美活动都是带有情感性的,而且都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审美活动之一种的美育活动亦是如此,它往往通过形象化的艺术、自然、社会等美的形态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其在感动中受到教益。和谐精神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文化,因为精神文化的成功就在于它能以鲜明深刻的形象表征在个体的心灵世界里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影响和作用。

最后,美育与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对个体都有着全面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美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没有智育、体育的立竿见影,它以形象的美的形态为媒介使个体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染和陶冶,进而逐步铸就个体的人性之美,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众所周知,美往往是与真、善一体存在的,故而,美育所铸就的人性之美中必然包含着人性之真与人性之善,美育给个体的教益是全面性的。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对个体亦具有全面性的影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在于通过大学的灵魂——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引领大学生的成长,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升;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和谐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将影响到校园里的每一个人,熏染其心智、陶冶其性情,使其人生态度、精神气质、处事格调等逐步发生改变。

总之,美育与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和谐精神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应重视美育的功能,充分利用美育形象生动、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等优势,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美育实践,为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注入鲜活的“美力”。

三、在美育实施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美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价值和显著优势,与和谐校园文化又有着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可以说,实施美育的过程就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以下笔者就如何在美育实施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提出几点思考。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治校原则,营造校园和谐人文环境

美育以个体的人为起点和归宿,其一切作为都围绕“人”来展开,可以说,所有能够体现人文性的有形无形之物都可成为美育的“教具”。当校园内人人都拥有人文情怀,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时,则表明校园美育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思想观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心灵世界;其次是一种行动准则,体现在日

常管理和校纪校规中。学校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治校原则,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宣传引导,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体现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制定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规章制度,形成更为科学民主的人文管理服务机制,让校园内所有的人都生活在饱含人文气息、运作规范有序的和谐环境里。

(二)着力挖掘大学的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培育大学自身的精神特质

鲜明的形象性是美育的一大特点,实施美育应充分考虑利用鲜活的校园资源,善于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能够感染、陶冶、激励师生员工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美的形态。一所大学总是希望培育出深深烙有本校印记的栋梁人才,这就需要大学校园具备为己所独有的精神品质,并以美育化之于人心。因此,应充分挖掘大学的历史传统,将所在地的固有风土人情与时代赋予的新面貌结合起来加以有效阐发,扩展大学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在此基础上提炼真正能体现大学自身精气神的校训、校歌,使之成为校园所有成员的心灵依托。由此,在校园的具体建设中,无形的校训、校歌与有形的建筑、雕塑等共同以鲜明的地域特色营造出能引起学者清醇的兴趣、高尚的精神的校园育人环境。

(三)成立专门的美育运作部门,积极开设美育方面的课程,使美育原则渗透、贯穿于各学科的建设实践当中

校园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持久的耐心,也需要紧密的配合,还需要有效的管理。为此,可成立专门的美育运作部门,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美育的实施,并将美育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层面予以重视,由此增强美育运作部门的位阶和工作绩效。应建立完备的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引导美育理念进入不同的学科课程,并加强地域元素的渗透,促使教学各个环节都展现出富有地域色彩的美育因素。美育运作部门应制定每学年的详细美育实施方案,每一项具体方案都由专人负责,定期举行美育实施交流会,逐步形成制度化、机制化的运作模式。

(四)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努力促成师生相与问答、文化学术气息浓厚的生动局面

大学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现代人,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掌握专业知识与增加人文素养的有机连接问题,使美育与德育、智育等协调发展,培育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大学之名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校园各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优秀教师以自身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营造出的高雅文化学术品位,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应结合校内外资源以多种方式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其中,重点加强对师生的宣传与支持,做好将人文讲座、学术演讲、教学沙龙等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

(五)充分重视校园内各学生、教师社团的育人作用,有效引导其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在大学校园里,教师和学生是美育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其中,学生主要是美育的受教者,教师则除了作为学生美育的主要施教者外,还作为校园良好美育环境的受教者而被感染、被净化。应从“大美育”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高度来重视对各类学生社团和教师社团的培育扶持。使二者双向交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热烈的文化思想自由平等交流的氛围;学校各相关部门(如美育学校、学生处、团委、科技处和工会等)应在校园社团独立运作、发展中加以适当引导,真正发挥其美育和繁荣和谐校园文化主力军的作用。

(六)加强校园内外的各种联系,引进来、走出去,在貢献社会的同时实现校园软实力的成长

美育不是校园的专利,整个社会生活都是美育的广阔舞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育可谓于此为甚。为此,实施美育应加强校园内外的各种联系,以立足校园资源为主,以合理利用校外资源为辅,将校园美育的舞台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大舞台,结合地域性、时代性开展有声有色的美育实践。从校外引入有一定造诣的文化名人学者和文艺团体,使校园内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学校可积极加强与所在地区的联系,将有一定影响和当地特色的文化理论贡献于当地,让有地域风采的师生文艺社团走进社区。由此,学校与所在地可相得益彰,学校亦可在贡献地方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4.学校美育建设汇报材料 篇四

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指出,教育力求调整培养的目标,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关注学生经验和多样化发展的课程内容,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本学期,我校在开学初就拟订了美育工作计划,并在一学期来的工作中严格执行,我校的美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思想重视,计划明确

思想是指导工作的根本源头。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开学初就安排我们术科组策划好本学期的美育工作,制定好工作计划。因为美育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面比较大,是一项不好抓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把各项工作都安排得非常细致。这为本学期的美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机结合,把美育工作渗入各科、各项教学工作

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们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投影、组织主题班会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中学习就能提高美的意识,树立美的思想。特别是音、体、美的课程,又特别是美术课。我们学校领导规定术科的教学一定到各功能室上课,并严格要求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绝对不允许出现“放羊式”的课堂教学。

三、开展多形式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

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为此,我校在本学期中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组织“、校园普通话演讲比赛”、“学生文艺演出”、“学生艺术作品展”、“一二·九歌咏比赛”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美育方面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美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生活、人、事、物、的正确理解,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同时,美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不懈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好。

**九年制学校

5.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篇五

——浅谈利川市都亭二小学校美育

利川市都亭二小位于利川市解放东路269号,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以科学的管理为前提,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以优质的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有效的教育科研为手段,以特色办学为突破,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遵循前人对于教育、特别是美育的深刻理解,从尊重历史、注重传承、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出发,坚持把以美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孔子给学生定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是最早的美育雏形。他说育人要“兴于诗,游于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某种程度上说,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康的人格,学会如何感受生活,才是让一切知识学习有意义的前提。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少了绿洲一样枯燥单调,没有了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并且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它在每一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在校园学生的生活当中。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发展审美的能力,能给人带来活泼舒畅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美育也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革命的事物的美的能力教育。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渗透美育、发挥美育的作用,学校提出了美育特色的建设思路: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都亭二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育工作:

一、优化环境,以形育人。

1、美化学校教育环境

学生的审美趣味的习惯,是在优美的环境中形成的。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视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美化绿化校园的工作,增强学生创造校园美的意识,培养他们创造美、珍惜美的观念与能力。从而以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又以学生美的行为习惯为校园增添光彩。

几年来,我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了校园的改造和建设,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建立了绿色花园,设立了环境报栏,美术展示室,改善了校容校貌,建设了多媒体展示台,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感觉到美的享受。

在教室布置方面,处处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的标志。同时教室里贴的各种条幅、功课表值日生轮流表、评比表还有墙报以及各种扫除用具的布置与陈设都做了统一安排,使教室布置得典雅大方,文明舒适,卫生整洁,使学生置身于教室便有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之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

2、完善教师形象

在学校管理中,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优化师德风范,要求教师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为人师表的美德,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无声的美的楷模。

首先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完美的人格教育学生,使学生产生敬爱感、敬佩感、敬重感,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潜移默化的塑造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求教师要有美的仪表。这是教师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自我展示,教师要有自然、潇洒的举止,给学生以轻松舒畅的感觉,以稳重大方的姿态,给学生的踏实,可靠的印象,以整洁合适的衣着,给学生体悟朴实、整洁的真正的美。

再次,教师要有美语言。正确运用语言是教师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语音、语调、语气来表情达意,做到侃侃而谈,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带动学生使用美的语言。

二、发挥教学阵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学校以教学为主,美育必须以教学过程为主要途径,充分挖掘其他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因素。确立各学科的美育标准,并强调教师要把美育自觉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因素,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课本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教学的各环节力求融入美育教育的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实施美育教育,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校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比如语文课上,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深刻内涵美;数学课上,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缜密美、推理过程的逻辑美和空间几何图形的立体美;品德与社会课上,用精美课件向学生展示祖国的辉煌成就„„

三、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

在学校美育管理中,课外活动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制订并建全课外美育活动的管理制度,配备辅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各种体育、美术、环境等项目,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健美体魄,发展艺术兴趣和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优化教育环境。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和补充。学校这几年来特别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先后从学校经费中拨出专款,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成立了校园广播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为此,我校在近几年来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参加“都亭小学幼儿园文艺演出”、“都亭二小第一届美术、书法大赛作品展”、“都亭二小网络作文大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红歌大赛、趣味活动比赛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美育方面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而且还成立了文艺队、合唱队、绘画兴趣小组、板报小组、与各学科的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生看电影、看小说、看作文、欣赏音乐和美术作品,学生抱着一种浓厚的情趣去欣赏,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校还建立了多个特色校本课程,比如学校的主要项目: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莲响原生态舞蹈,学校舞蹈老师把肉莲响编排成了校园集体舞,全校师生在大课间跳起集体舞肉莲响,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拓展了美育的空间,同时,也传承了祖国的民族文化。美育特色教育,促进了学生高雅情趣的形成,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个性品质;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学生儒雅气质和高雅品位的形成,为孩子成人之后创造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美育 社会是美育的大课堂,选择一些美好的社会事物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如,参观工农业生产,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清明节向烈士林园敬献花圈,听英雄模范的事迹介绍,培养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品德;在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带领少先队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宣传文明,这些社会活动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美好行为品质。

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黎明的朝霞,黄昏的落日,夜空的星斗,都会引起学生美的想象。地上的小虫,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花间的蝴蝶,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经常带领学生到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领略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6.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篇六

一、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也常常用于指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它是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而产生, 在维新变法中起步,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并逐步壮大起来的。学堂乐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带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可以说,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创始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由于学堂乐歌产生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与其他国家文化碰撞比较激烈的特殊历史时期, 因此形成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无论在歌词或旋律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中国早期的学堂乐歌的创作者大多留学日本, 也正是他们开辟了中国学堂乐歌创作的先河, 因此在受到了较多的日本学校歌曲的影响。比如, 在歌词的创作上追求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 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文字与歌曲内容统一起来, 而不提倡把歌词写成儿童难以理解的文言文或古风化的语言。另外, 在曲调创作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选曲填词, 这也是当时日本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由于沈心工、曾志、李叔同、辛汉等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的创作者都曾留学日本, 因而大多也就采用这样的创作方式, 而这种方式也较好地适应了当时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 对学堂乐歌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校园歌曲的发展及现状

校园歌曲, 是受广大学生喜爱, 广泛流行于校园的歌曲, 它体现了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校园歌曲朝气蓬勃、毫无矫饰, 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 听起来十分亲切感人, 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 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 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 充满活力, 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20世纪70年代中期, 校园歌曲在台湾兴起, 并且发展迅猛。大陆校园歌曲的产生, 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歌曲。到了20世纪90年代, 《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等作品又将校园歌曲推向了巅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 校园歌曲, 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 给人们, 尤其是年轻人们留下了青春的证明与印迹。

现代校园歌曲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 因而也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体栽。音乐结构短小精悍, 旋律简洁朴实、清新爽朗,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它不论写景物, 写风月还是写爱情, 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给人以美感, 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 是青年学生求新、求变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表现。

然而当今的校园里就连小学生们随口唱出的也都是社会上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表面看来, 流行歌曲旋律上口、易学、符合社会潮流, 青少年们随口唱唱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进一步来看, 学生们演唱社会流行歌而不去唱校园歌曲, 正说明了我们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缺失, 也说明校园歌曲与学生产生了距离。

三、发展校园歌曲, 加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自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至今, 校园歌曲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对音乐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 在学堂乐歌兴起的形势下, 出现了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 从而为中国音乐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基础, 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次, 通过乐歌活动, 展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音乐的兴趣, 丰富了人们的音乐文化的修养, 活跃了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 从而肯定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 通过乐歌活动, 系统地把西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及音乐会的演出形式介绍到国内, 使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再如, 通过乐歌活动, 肯定了集体合唱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使“集体歌唱”这一形式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之, 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十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也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的基石。

校园生活也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历程, 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或多或少的校园情结, 对校园歌曲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校园歌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易学易唱。发展校园歌曲、发挥校园歌曲的影响作用, 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 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 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 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 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社会上音乐活动的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网络歌曲、流行歌曲作为时尚文化代替了校园歌曲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这也是由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和心里特征所决定的, 他们对流行歌曲有所偏爱, 而流行歌曲的存在发也挥着它应有的作用。许多学生喜欢唱爱情主题的流行歌曲, 其实并不一定是真正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只是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渴望长大”的一种表现,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校园歌曲、加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就成为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在高尚、健康和低级、庸俗的界线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探究

黄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本文阐述了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提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教学理念, 就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方面作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职非音乐专业;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素质;音乐欣赏

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课时安排一般30-38个学时, 占1.5-2个学分。面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学上更应注重课堂的精心设计。

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一堂课基本的教学要求与规范, 宏观上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理念, 展示教师教学特色及个性与创新。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 从启动、真动到自动, 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动, 为学生创造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从而达到教化育人之目标。

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理念

与其它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创设问题, 分组讨论,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触动学生求知的兴趣奋点。如在欣赏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时, 先让学生倾听《保卫黄河》后进行中外乐曲对比, 感受不一样的作者却有一样的爱国情怀。给学生自由发言, 语言为桥, 把听到的、看到的, 网上查到的音乐知识大胆地讲给同学们听。

提倡对学生进行理想的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自动”是学生“动”的最高层次, 学生能自动, 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帮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精心设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

1. 生活化的游戏设计。

单纯讲音乐理论知识,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我们把这些理论知识变成有趣的游戏, 那么学生就会很快学到知识, 而且记得牢。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 我把节奏练习变成拍手练习、分组对比。接着, 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的节奏型, 进一步指导学生玩节奏组合拍手游戏, 把节奏组合写在投影屏幕上, 分组分小段练习, 小组间要衔接紧凑, 让学生读出节奏并拍手。这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娱乐中学习。

2. 生活化的表演活动。

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 让学生进行生活再现的表演, 这种表演不需要很专业, 只要学生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如在教唱歌曲《再见吧, 妈妈》时, 让学生一起商量讨论怎样在歌曲表演的活动中将对妈妈的爱表现出来, 并派出一人扮演军人、一人扮演妈妈。结果学生们边唱边做出生活常见的动作, 表现出母子情深依依不舍情景。无疑加深了学生对歌曲内容

和把关。这不但影响学生的现实思想,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们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 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得以净化,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校园歌曲可以产生直接的、巨大的感染力, 使学生们充满道德、激情, 摆脱狭隘的个人利益。在音乐教育中, 通过优秀的校园歌曲是学生得到美的愉悦, 真的启迪, 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 渗透至人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 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 我们也呼吁广大词曲创作者能创作出更的理解, 使他们从歌曲的表演中得到一些启示。

3. 生活化的角色扮演。

充分发挥高职生的模仿能力, 可以把音乐剧中的音乐提炼出来, 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想像, 从而满足学生扮演社会角色的愿望, 锻炼他们生活中的审美意识。

4. 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它不能全靠卷面考试和听辨应试, 其考核的方式应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课堂上让学生先聆听作品, 感受音乐的特点、情绪, 根据自己的经验, 理解音乐, 展开想象, 之后由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等作简单介绍。课堂上表现均可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考试则采取开卷考试。

四、教师自身素质要求

教师应灵活掌握教材与教学尺度, 做个“有心人”, 善于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知识需要, 敢于拓宽教材, 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 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作为教师, 要掌握一定的史学、文化史及外史等知识, 同时积极练就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加强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观念多种学科相渗透, 互相联系, 教师言之有物, 而非信口开河, 这样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最好的。

综上所述,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生活化的课堂设计是为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平台, 营造生活化的氛围,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老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 更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 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的问题, 使素质教育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

[2]田玲.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6 (04) :6-7.

[3]赵金霞.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邓娇.论高职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时空, 2007 (18) :76-

[5]刘自圣.马晓纯.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欣赏课教学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4 (9) :124-125.

作者简介:

黄芳 (1979-) , 男, 广西平果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办公室主任, 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多适合广大学生心里发展的作品, 在曲风上增加一些时尚元素, 让新时代的校园歌曲真正走进校园。

摘要:校园生活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历程, 校园歌曲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都有着不同的记忆, 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 校园歌曲与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 因此, 发展校园歌曲, 加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优秀的校园歌曲可以产生直接的、巨大的感染力, 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感受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 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得以净化,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渗透到学生的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 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学堂乐歌,校园歌曲,音乐教育,美育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2]俞玉滋, 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7.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篇七

摘 要: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其在整体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品牌校园文化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课题。南京林业大学在品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思路和做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真正使得美育这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达成。

关键词:品牌校园文化 德育教育 美育功能

中国分类号:G631

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其在整体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南京林业大学在品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思路和做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真正使得美育这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达成。

一、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重要性表现

校园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会文化,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是学校德育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课题。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特色?重要在于加强把美的德育功能倾注到校园文化中去,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氛围。

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是塑造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性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美育能自觉培养学生自爱与爱他,以及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通过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美育的作用和功能有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方面的表现:

一是美育的个体塑造。这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因为美育以具体的形象去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使人在这种情感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二是美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即使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也可以在美育活动中实现感情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美育的文化建构功能。这是指,在审美形象之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理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育可以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领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建构。具体到高校来说,美育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则更加明显。

二、校园文化发挥美育功能应正确处理的问题

重视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必须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一是美育要与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各校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学科专业、历史传承不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做到多样化,将丰富性与自身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符合美学的基本准则。

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体现于细节,做到润物细无声,不必千篇一律建上万平米的广场、百米长的人文走廊,只要能做到一草一木都能实现美育功能,举手投足之间的建筑、设施、校园的花草树木等景观的美更加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就足以。

二是美育要与精神文化氛围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这要求将人际环境、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及各类精神文化和艺术活动氛围等人文因素也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切记走形式,讲排场,只强调功利性与实用性的建设,只美化物理环境,而忽略那些真正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大学的环境不能和社会一样,大学要高于社会,因为大学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未来社会要比今天社会更美好,更接近理想。”要把真正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美育校园文化的人文因素加以强化。

三是美育要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育人。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求真、向善,能培养学生的崇高感、优雅的风度、恰当的处事方法、敢于负责的勇气。这更要求高等学校建设必须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文化环境。

只有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才是和谐的高等学校。这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朴实、朴素、凝重、沉思,强调通过学校办学理念的整体布局,加强教师立德树人的高度,加强管理人员全员育人的力度,加强教职工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深度。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才能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真正建立并升华起来,高等学校的育人理念才真正得以实现。

三、高校特色品牌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110多年办学历史的南京林业大学是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坚持素质教育、强化艺术教育、凸显审美教育。学校以首任校长郑万钧等发现并命名的“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水杉” 作为文化标志,创新思路、培育载体、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坚韧挺拔、昂扬向上、心无旁骛、精诚团结的水杉精神,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德、智、体、美有机融合的水杉校园文化品牌,探索、创新出高校审美教育的一条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与社会声誉。

1.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审美教育

南京林业大学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明确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同样都是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联动机制,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有独立的艺术学院和艺术专业,开设了美学、绘画、音乐等多门艺术课程。学校充分发挥教学主课堂、校园文化辅课堂、社会大课堂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大学生进行情操陶冶、心智开启、人格塑造,引导大学生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学校连续多年举办感动南林平凡人物评选和颁奖、宣传活动,树立先进人物形象,作为师生的学习榜样。在活动环节上,有目地的设计了“这就是我的南林”朗诵、评选校园十大标志性景点等审美教育。学校两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在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中,得到专家评审一致好评,获得优秀。endprint

2.创建水杉文化品牌,凸显审美教育功能

学校着力建设水杉校园文化品牌,由水杉剧社、水杉影院、水杉讲堂、水杉学校四个项目共同组成,协调运转,将素质教育融合于优秀的文化载体,将审美教育渗透于精湛的艺术形式,润物无声促进激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水杉剧社:“演戏先做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审美教育的根本属性。在日益注重科学技术和理性规范的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淡漠了对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审美理想、文化传统的需求。基于此,学校于2000年创建了水杉剧社,水杉剧社排演的剧目崇尚红色和先进文化,强调演戏先做人、演戏先修身,学生在角色认知、真情演绎的同时,情感得到高度的共鸣与张扬。十余年来,水杉剧社几十万观众也随剧情起伏跌宕、净化升华,形象、生动、深刻地接受了美育教育。水杉剧社先后排演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由著名戏剧家田汉之女田野悉心指导的优秀剧作26部,演出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水杉剧社排演的话剧《日租房》真实展现了大学生丰富敏感的成长历程,获“江苏省校园戏剧节最佳剧目奖”。2014年,我校水杉剧社演出《探长来访》作为江苏省内唯一入围参演的高校作品参加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11个普通组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优秀组织奖”、“优秀剧目奖”和“校园戏剧之星”称号等三项大奖。同时,多部剧本被省市电视台改编,受到中央和地方媒体的报道百余次,被省级以上表彰十余次,是“全国百优社团”、“江苏省十佳社团”,成为江苏省高校和戏剧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品牌。

水杉影院:优秀影视作品的形象教育。電影是直观形象的艺术展现形式,很好的熏陶、感染并且启迪人的思维与情感。2006 年,学校创建了水杉影院,每个周末在学校最好的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免费播放一场电影,并邀请知名美学专家、著名影评人于肇华教授每周走进影院为学生讲解影片的深刻内涵、深远意义。同时,学校还和南京工人影城签订合作协议,师生凭有效证件可优惠欣赏电影,一些好的影片可优先走进校园。目前,学校正在申报筹建全国影视教育基地,和南京另外三家影城签定合作协议,努力拓展学生欣赏影视的渠道,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爱影人、爱乐人协会,协会会员众多、发展良好、成绩显著,已有老字号的韵味和影响。几年来,学校通过直观、形象、综合的影视艺术教育,促进学生把情感同信念、道德联系起来,使学生情感有了明确的指向,有力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和人格品质。

水杉讲堂:高雅艺术与优秀文化的体验教育。学校“内建外引,筑土成台”,2006年创办了“水杉讲堂”。邀请社会精英、时代明星、杰出校友、高雅艺术团(院)等走进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克服烦躁、净化心灵”, 使学生在高雅艺术与优秀文化的“零距离”体验教育中真正感受到艺术美与科学美,用优秀思想文化艺术陶冶、培育学生。水杉讲堂成立以来,相继邀请了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京剧院、比利时皇家交响乐团、比利时阿波罗管乐团、瑞典爵士乐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话剧院等一批著名艺术团队来校演出。先后邀请著名作家林清玄、石康,知名学者纪连海、袁腾飞,社会名人郑强、刘墉,艺术家六小灵童、黄孝慈,歌手林志炫、周传雄,以及杰出校友等二百余人来校讲座讲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学素养、思辨能力,推动了专业知识技能交流融汇、优秀传统文化碰撞沟通,树立了正确价值观。

水杉学校: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教育。正确的审美情趣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学校以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指导,于2009年3月成立水杉学校,吸收一批能说会道的、能唱会跳的、能写会造的学生。通过初级—中级—高级的“三级”培训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培养一批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躬身耕耘”的学生骨干,引领全校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校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初级阶段为人才储备阶段,主要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中级阶段为精英训练营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水平,采取调查实训、论文撰写、素质拓展等多种培训方式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高级阶段为“未来领袖”培训计划,以导师制、项目化的形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全面成才。通过水杉学校近五年的培养,涌现出一批有正气、有朝气、有勇气、有才气、有组织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干部,培养出一批信得过、靠得住、会学习、能工作的骨干力量。

3.发挥学校特色,实施生态美育

多年来,南京林业大学发挥学校特色,发展了学校“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树木”,意味着学校要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于林业主战场;“树人”,蕴涵着学校把培养“为真、为善、为美、为人、为学、为林”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倡导“和谐生态,由我创造”,注重将生态环境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通过增设社会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学科专业,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引进文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发展人文学科,营造校园人文生态氛围。学校实施通识教育,加强人文基础课程,设置文学类、经管类等四个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模块,文理兼修。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通过面宽人众的群体组织、内容丰富的载体活动、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大力探索与实践学校优美生态环境教育,努力彰显美育实效。仅2013年来就组织开展了150余场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社会性活动,前后近30000人次参加。由于学校生态环境美的教育成效显著,一名教师和一名研究生被选拔为中国援助外国志愿者赴圭亚那指导当地林业建设;两名本科生获得“拜耳青年环境奖”;大学生牧青环协获江苏省“优秀学生社团”、“十佳社团活动”等荣誉。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切身需要,将戏剧艺术融入项目,通过“课本剧排演”、“以书换票”、“爱心书柜”、“服务储蓄”等全新途径,打造“一体三翼全方位”全方位运作模式的“戏剧实现梦想”项目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参考文献:

1、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4期

3、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23期

4、郭荣梅:《浅议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4期

8.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数学教学 篇八

数学学科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文化的底蕴。数学课堂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全,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就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数学教学,我谈以下几点:

一、丰富校园生活,搭建学习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一个人最难忘、最宝贵的时光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感染着学生。其实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不仅仅游走于课堂与课本之间,数学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更渴望在散发着浓浓数学味的校园生活中获取数学。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新的课程理念已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关注的重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取得,更重要的是学生长远发展与个性化的创造。课堂上,孩子们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主动求知的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作为数学老师,有责任让数学文化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让数学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他们置身于数学的海洋。

数学学习如果只是解题,永远只是井底之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培养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它的应用价值和赋予历史背景,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数学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该为孩子们搭建一些平台,通过数学文化长廊、举办数学讲座等活动平台,让师生共同挖掘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感悟和文化的熏陶。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这些平台,可以挖掘许多课堂上没有的数学课程资源,并在这个活动平台上得到学习和熏陶,这样活化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灵活运用和学习数学课本所没有的数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应用,多让学生实践。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很多学生只在考试时感到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学生分小组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数学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审视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三、要勇于创新,文化才有生命力

尽管许多数学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让老师们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5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创造性的设计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数学老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继承多于创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数学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编制更富创意等。数学教学要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用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来影响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去花样翻新,文化便能很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化人力量来。

总之,数学的色彩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数学的空间应当是神奇瑰丽的,而构建校园数学文化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作为一个数学工作者,我们将不断实践与思考,注重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9.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篇九

【关键词】美育;日常生活;生活美学;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70-02

【作者简介】林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联合培养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7)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世纪初,王国维有感于中国教育体制的严重僵化,在讨论教育的本质问题时,对“美育”投以了期待的目光。其后,无论梁启超还是蔡元培,都把美育放置于重振民族灵魂、重塑个体心灵的高度予以阐发和实践。这样一种牢牢把握住人的自由本质的教育理念,在晚近以来的中学教育中并不彰显。

究其原因,就大者而观之,是因为社会日趋功利,而导致人才评价体系的狭隘化;而放在教育本身来说,则是由于在以高考为导向的考试制度中,作为纯粹人格教育的美育很难予以量化评价。因此,许多学校对“美育”往往视而不见,对学生艺术和审美素养的熏陶更是付诸阙如,或者仅靠音乐、美术等难入学校学科建设主流的辅助型科目岌岌支撑。这样的教育,其问题之明显,自不待多言,可难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结构性反思。本文尝试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经验为例,对中学美育提出若干意见,以见教于方家。

一、美育应立足于艺术教育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编过一段顺口溜,其开篇两句是:“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1]说的就是美学应该依托于具体的艺术门类,美育也要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展开。这是因为脱胎于工艺的艺术行为,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学问。举凡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建筑、电影,无不是具有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并在这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法和规律,不通过经年累月的研习,则难以掌握其真谛。而一旦缺乏对某一具体艺术门类(包括其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了解,就很可能会走入隔靴搔痒、看人挑担的境地而不自知,甚至把美育变成纯粹的概念游戏,或者成为一种狭隘的、病态的小众趣味。

南菁高中的美育恰恰力避了这一点。它把艺术教育建立在完善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以课程为依托,通过音乐、美术等大学科的艺术教育(面)和兰花、假山、景观水系、沈鹏书法等具体的学科领域(点)来展开对学生人格之美的熏陶。这就把“通一艺”的要求更加具体化了,甚至具体到某一学生可以在相对紧张的中学校园生活中纵深切入其中的“点”上,让他们在高中三年真正于艺术修养方面学有所成。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一种美育思路,是值得推广的。

这样的美育要有较为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相对优越的硬件条件作为保障,而南菁高中在这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紧紧抓住这些优势,顺势而为,提出以美育立校的理念,对中国当前的中学教育来说,也是可谓富有启发意义的典范。

二、美育应超越于艺术教育

美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门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艺术技能的锤炼和熏陶中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乃是一种媒介,它承担着把人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使命——这种连接,是精神和情感层面的。

正是因为它着眼于人的精神和情感,所以美育比艺术教育更靠近人的灵魂。美育一方面需要在“通一艺”的基础上,更为广泛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生活美,从而把艺术教育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泛化成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也就是说,把知识变成一种融于生活之中的素养;另一方面则要在内在的人格塑造和思维训练上,使得自艺术教育的审美体验更趋向于一种精神和智慧,这是美学从属于哲学的根本原因。一者“素养论”,一者“精神论”或“思维论”,都超越了具体的门类艺术训练。因此,我以为美育应超越于艺术教育。

那么,在中学校园中如何做到不困于艺术训练之中而践行美育呢?其关键仍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通过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使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相互组合,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的关系,提高学生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感觉和创造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执笔绘画或挥手弹琴的能力,而是在不同艺术符号(如文字、线条、音符、光影等)中找寻其清浊、高下、徐疾、哀乐、刚柔、进退、疏密、虚实、黑白等“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这些关系是不论任何艺术门类,甚至不论任何人类行为都会具有的根本对立范畴,它们才是美育的真正内容。因此,这就需要倡导一种“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s education)[2]。南菁高中的美术课程“写兰”就试图把绘画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兰花文化(如种类与分布、生产环境与种植方法)所涉的语文、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相互打通,让学生在多学科美育视野中发现“美是生活”“美来自生活的每个细节”等命题的意义,显然已经取得了超越艺术教育的效果。

三、美育应着眼于一种生活观的重构

说到这里,美育仍好像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它除了舞文弄墨之外,还能不能接地气了?我想,如果美育给人以这样的感觉,那它一定是走入死胡同了。历史上的楚辞汉赋、永明体等文学形式,不都因为悬得过高,而难以为继了么?美育的最终目的绝非塑造与世俗生活格格不入、自诩清高的虚妄之士,而应该培养热爱生活、情感充沛,能随时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与社会的“大美”之中去的芸芸众生。也就是说,美育要做的不是改变某项具体的艺术或文化形态,而是要改变接受美育熏陶者对生活境遇的认识和判断,帮助他们以新的视角来观察人生。

同样一段中学校园生活,某些学生可以学得畅快自如,在课堂上下总是从容自在,与人友善,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学得颇为吃力,生怕在成绩或其他评比中落后于人,搞得人际关系紧张。除了学习能力之外,这不得不说是美育的熏陶有所差别。如果一个人能把他在艺术教育中所感受到的审美体验转移至日常生活之中,把与自己交往的他人、与自己相遇的自然万物(比如鸟鸣、花开、云淡、风轻)都视为蕴蓄勃勃生机的审美对象,随时随地都能与审美对象进行情感交往与沟通,把喜怒哀乐等起心动念都视为一种美的感受,那么,日常生活自然也会向他敞开美的一面,他自己也能感受到精神舒展和自由的一面。

在我看来,这才是美育应实现的目标。南菁高中曾有汪曾祺这样的名师,也培养过沈鹏、顾明远、曹鹏等著名学生,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恰可作为今天中学美育的榜样。围绕美育和作为其基础的艺术教育,整个中学校园生活都可以得到一种新的阐释,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也可以得到新的认识。这也许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坚持把美育(审美)列为其主要特色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怎样学美学[J].编辑之友,1981(01).

10.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篇十

一、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 以促进大学生成才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精神情操为目标, 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环节, 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高校校园媒体作为学校党政的宣传舆论工具, 担负着学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1. 校园媒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主体文化现象, 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术报告、科学论坛、主题演讲、宣传报栏、读书社、文艺演出、网站等等, 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媒体作为新闻舆论传播工具, 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文化形式, 又是一种文化载体, 具有承载、传播、反映、引导文化的功能, 也承担着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校园文化影响, 使校园文化更深入人心的责任。

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区域。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亚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状态下的校园文化生活, 既具有面向校园的独特性, 又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校园媒体从自身所具备的功能看, 一方面是传播、反映校园文化的载体, 对校园文化的宗旨、目标、内容起着推动、深化、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 又承担着传播社会信息、沟通社会情况、辨别真伪、分清正误的引导作用, 丰富和提高校园生活质量。

2. 校园媒体是宣传传播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在大学校园里, 校园媒体是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共同认可的新闻舆论工具, 被称为校党委和行政的喉舌和师生员工的耳目, 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纽带和桥梁, 这一特殊地位表明, 校园媒体在大学校园区域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自然成为宣传传播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校园媒体既有宣传属性, 是党在高校的宣传工具;又有明显的文化属性, 是社会主体文化在校园内的代表, 对广大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贴近性和可信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 媒体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电脑、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壮大, 人们通过媒体获得信息, 已像衣食住行一样须臾不可缺少。校园媒体也是如此, 它不仅是传播、承载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

3. 校园媒体是发扬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校园媒体的根本任务是紧密围绕校党委和行政的中心工作, 发挥自身优势,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这与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如今的大学生, 思想日益活跃, 行为方式日益多样化。校园文化就要适应大学生的这一特点, 不断优化教书育人环境, 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而校园媒体的宣传报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图文并茂, 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 便于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生动形象地报道传播和理性分析提升, 使校园文化更进一步地深入人心, 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校园媒体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 在营造思想舆论和文化环境方面, 有着特有的优势。加强对大学校园媒体的建设和管理, 占领舆论导向的主战场, 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杜绝错误思想和言论在校园内传播, 对于净化校园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均有重要作用。大学校园媒体在学校政策落实、新闻宣传、信息传递、培养学生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大学校园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 创造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 它既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 也表现在校园的学术气氛, 政治倾向和人文精神等。它长期以来凝结了校园内大多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 并使之很快溶入其中, 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群体习惯。校训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等等, 这些都体现学校倡导的良好校园精神, 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等学校既处于知识比较密集、科研较为超前的较高文化层次, 又处于变动的社会大环境中, 青年学生思想又较为活跃,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断地冲击着校园文化人。在这种情况下, 校园媒体既要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导向, 为大学生在校园里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又要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为他们成为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一个活泼、健康、向上的环境, 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2. 对校园文化起着引导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坚持正确导向, 弘扬社会正气。”高校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

(1) 校园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些观念、思维、思想和社会上某些思潮必然会反映到大学校园里来, 影响到部分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为此, 校园媒体就应该发挥思想政治导向作用强的优势, 引导大学生提高对复杂事物的识别、分析和判断能力, 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真伪, 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

(2) 校园媒体引导大学生提高能力。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 只有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转化为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和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新形势下, 部分大学生往往存在着某些疑惑、偏见和顾虑。校园媒体就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释疑解惑, 使他们认识到不但要有知识, 还要有能力, 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3) 引导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现在, 某些大学生道德修养欠缺, 某些“知识水平高, 道德素质低”的现象虽属个别, 但也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 校园媒体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般的点化、疏导, 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这不仅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也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3. 正确地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趋向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要努力成为优秀大学生的引导者和培养者, 努力为同学搭建一个综合实践平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 从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校园媒体的新闻采编和实践活动, 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可以使一些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媒体的新闻采编和实践活动增长知识和能力, 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个成功的大学校园媒体系统, 无论是校报、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还是网站, 都需要一些相关的人员为之服务, 才能使整个机构有序起来。问题是大学校园里并没有大量的、成熟的工作人员, 所以只能通过培养来获得, 这个培养的过程, 既是培养相关岗位专业技术的过程, 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此外, 大学校园媒体培养了青年大学生热心社会活动的奉献精神。目前很多校园媒体对于参与的学生都是无偿制, 偶有补助, 也是微不足道的、象征性的。同学们参与校园媒体中来是学习锻炼和提高自己的, 在工作中提高自己水平、在奉献中完善自己的素质。受过这样锻炼的学生走向社会, 又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份精神上的竞争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要永久地传承下去, 而且需要越搞越好, 所以, 对校园文化建设骨干力量的培养需要有接续性, 这样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方面校园媒体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4. 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 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高校的新闻媒体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师生员工, 它的任务和特性, 决定了它的服务性。从内容上看, 校园媒体的服务性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性的服务。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 (2) 知识性服务。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知识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校园媒体应及时、丰富、多种形式地向读者介绍科普知识、文化知识、技术创新等, 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 (3) 咨询性服务。比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 (4) 信息服务。向师生提供各种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类信息。 (5) 生活性服务。比如教职工医疗保健、住房和师生娱乐生活等诸方面, 师生们常有许多疑难, 校园媒体应该提供有关服务, 帮助师生排忧解难。

作为高校的新闻媒体, 必须明白, 高校师生不仅是新闻媒体宣传教育的对象, 更是服务的对象。我们只有增强服务意识, 强化受众观念, 提高服务水平, 学会在引导中服务, 服务中引导, 才能更好地密切与广大师生的联系, 不断争取师生、团结师生, 凝聚师生的力量, 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 在做好服务校内的同时, 大学校园媒体还要注重扩大新闻宣传与新闻辐射的功能, 要向全国如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及时提供学校发展改革新动向新成就, 在宣传本学校的同时, 也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学校,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软环境。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是校园媒体。校园媒体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对象, 又反过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媒体,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玲玲, 任少波.校园主导媒体的地位、作用与建设对策.中国高教研究, 2002, (12) .

[2]金菊爱.高校校园媒体作用探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 (3) .

[3]谢宁生.高校媒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2) .

[4]潘红霞.高校校园媒体——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 (02) .

[5]张锐, 覃好君.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视角下的校园媒体建设.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4) .

上一篇:《弟子规 入则孝》教学设计姚艳平下一篇:有意境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