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5篇)
1.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一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数学;德育;渗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现谈谈笔者的一些作法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我国着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教材。
(二)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
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和性质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而归纳总结出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及创新探究等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受成功的乐趣。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2.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二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情操与远大理想。
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数学家的成就是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永恒话题,即数学历史的教学及统计材料的收集,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中国古代数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负数的引进和使用方法;在“方程”章中提出的“正负术”与我们所讲的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完全一致。而在国外,负数的出现和使用要比我国迟几百年,直到7世纪时古印度数学家才开始使用负数,而在欧洲,直到16世纪韦达的著作还拒绝使用负数。我国三国时代的著名数学家刘徽是第一个找到圆周率计算方法的人;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得准确到小数点第7位的人是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景润更是顽强拼搏,成为世界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这些材料散见于数学课程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要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代科学家为了世界数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激起学生不断探究、努力向前的学习动力。
二、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只要教师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可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又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摄氏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及时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也能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完善品德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三、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又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天线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德育教育提供榜样示范的素材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高尚的师德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师爱,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教师有了这种爱,在教学中就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3.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三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學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4.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四
咸丰县丁寨乡万家坝小学
吴明亮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特殊的人口政策,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很受长辈们的宠爱,他们有个性鲜明、充满朝气、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强,容易偏激固执,易养成娇生惯养、霸道任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还缺乏对自我的全面了解,还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四有”新人。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德育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主要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的德育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将来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特区、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第二,合理的利用教材和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传统的德育习惯“高谈阔论”,大都是“一言堂说教式”教育,学生切身感受不强,现实针对性不足,收效甚微,落不到实处。现在的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所以学校可以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新颖的活动,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不知不觉地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
第三,充分利用活动进行德育。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深化教学内容,也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第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5.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五
新课标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日学习了沈健厅长在《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奋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的讲话,领悟到“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要促进人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精神。又于2011年参加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本期培训开创性地设置德育模块,提出职业中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促进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笔者深有感触:在加强职业中学专业技能教学改革的同时,数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让德育走进中职数学课堂。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背景,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则可收到良好教育和教学效果。
一、充分挖掘德育素材,适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中职课改理念下,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的数学,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数学地看问题,即从数学的视角观察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顽强不屈的进取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前途命运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和背景,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如在《复数》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数学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数学的发展。在教知识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与初步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又如,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再如,由离心率的变化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关系的教学中,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讲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深刻与探究的方向发展;恰当进行转化观点教育,有利于讲清算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道德优化、美德生成。
二、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1、构建和谐课堂,营造德育氛围
根据中职生数学“底子薄,被动学”的局面,教师要大胆开放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和谐课堂,营造人文氛围,克服学生学习数学恐惧心理。笔者在元旦前一天的圆的复习课上,就针对当时的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抓住契机,我自己也受到感染和教育。课后我把当时的几个片段作了详细记录,呈现给大家,以求斧正。
2009年12月31日上午的第一节课,我带着准备很充分(梳理系统,变式灵活)的教案,很自信地推开高二(2)班教室的门,踏着铃声,轻盈的走上讲台,准备实施我的层层深入的教学计划。可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令我意想不到,措手不及,更令我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些片段至今还记忆尤新。
片段一:“起立!”班长(张海)的声音特别洪亮而清脆。全班同学几乎是同一时间,同一个姿势,笔直站立,精神饱满,满面春风:“祝老师元旦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以前习惯是进门就开场白,不让学生起立。)我既意外又激动,忘了我准备好了的“开场白”,我想,这时要直接讲课,既不十分自然,也不与这么高涨的氛围和谐。怎么办?我灵机一动,明天就是元旦了,这节课又是圆的的复习课,我们就干脆来个元旦话“圆”吧!(这可是开放的问题,更是开放的课堂。学生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情绪必然高涨,有时会有奇迹出现,事先谁也不知会发生什么,效果更不能预料。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元旦话“圆”。
片段二:课题一出,整个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同位的,前后的,还有离的不太远的隔一两个座的,平时不注意听课的几个男同学也谈着,说着,还有会心的笑着。同学们个个很兴奋,个个跃跃欲试。班长首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内是我们掌握的,圆外是我们渴望掌握的。”全班同学热烈喝彩,掌声雷动。接着,一个紧接着一个,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对我的首肯和点评好象并不在意。
S2: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T:多么美好的祝愿!很有点诗意和浪漫色彩!S3:我祝愿老师元旦和家人团聚,团团圆圆!T:谢谢你!也祝愿我们这个大家庭天天快乐!S4 :圆是最完美的曲线,是双对称图形
S5 :凸多边形,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面积一定时,周长最小。比如水桶、下水道的井盖等多数是圆形。
S6:车轮都是圆形的,因为无论怎么转动其中心都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车就感觉很平稳。
S7:我们为人处世要象圆一样圆滑。(哈,哈,哈哈迎来一阵笑声)S8 :如果我们是圆心,地球就是一个圆,圆外的是宇宙。„ „ „ „ 学生不仅从审美的角度感受圆的对称美和简洁美,还能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现象,体现优化意识和规划思想,体会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T:我在同学们的启发之下,也感慨颇多,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生活就象一个圆,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学校是小圆,社会是大圆;生活就象一个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时终点又回到起点;生活就象一个圆,你不妨变换角度看,它有时是线段,有时是椭圆,可千万别成抛物线,那将一去不复返;生活就象一个圆„„.”此时掌声雷动,我打铁趁热引入正题“那么,在数学中与圆有关的问题就更多了,主要有那些类型呢?„„.”(这节课虽没能完成备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了我很大启发)
2、恰当创设教学情景,渗透德育
单纯的数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如果我们适时地(不可每节课,较适合初始年级)用文学方法如讲故事、猜谜语、做小品(扮演角色)小诗歌(或顺口溜),也可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些音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文学课堂,呈现美感、快乐感,这种快乐学习使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如在学习圆锥曲线的平移时,采用图象分析法,既直观又简洁,同时冠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称中心,顶点和焦点);再如“左加右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奇同偶异”“截距非距”(类比于化学中纯碱非碱)。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艺术性”、“通俗性”等对学生德育是十分有好处的。
再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如“杨辉三角形”、“刘徽割圆术”等;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如“神五”、“神六”、“重测珠峰”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和现代的飞速发展,让世界惊叹!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了建设祖国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三、发挥教师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勤奋、自强;开拓创新;宽容、谦恭等良好的品质,鉴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6.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六
星河幼儿园 陈淑华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其态度习惯、个性都处于奠基间段。
通过幼儿园日常的生活和各类活动对幼儿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从每个小细节中让幼儿领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德育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把握这个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规则见于平常,习惯成于自然,根据这朴素的法则教师应利用平常而琐碎日常生活对幼儿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点点滴滴中确立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及自制、自律的品质。一个集体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人与人交往时总会摩擦出矛盾的火花,因此吃点心、喝水、上厕所时我提醒幼儿互相谦让,避免因拥挤而造成伤害,善于发现有谦让行为的幼儿并及时肯定,通过经常性地强调,让全体幼儿都能主动做到谦让,形成习惯;玩玩具时,不会去抢夺别人的玩具,愿意互相交换玩或轮流玩,有较好的互相合作精神。自由活动时,幼儿遇到困难时让他们先尝试自己解决,解决不好时再请老师帮助,从中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玩具玩好了,自己收拾好,放玩具柜里,要放整齐等。使幼儿更具有爱护物品的意识和整理的行为习惯。能交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更规范。午餐时要求做到桌、碗、地“三净”,既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又进行了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学会轻手轻脚,学会关心他人,中大班幼儿要求自己穿脱衣裤,折叠被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善于利用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中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挖掘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的行为模式的形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因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发挥各种教育手段,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教育,促使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①主题活动
结合每个主题活动开展品德教育。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幼儿的发展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因此,我们非常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从知识技能、情感及品德三方面考虑,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如在“我爱祖国”主题中,从幼儿感兴趣和熟悉的事物中取材,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情感。如让幼儿观看国庆大阅兵录像,感受阅兵式的雄壮、豪迈,萌发爱祖国的情感,当看到那雄壮的方队、神气的动作、尖端的装备、猎猎的红旗,听到那自信自豪的解说、士兵激情的呐喊、飞机战车雷霆一般的哄鸣,幼儿们禁不住直拍手叫好;通过观看图片、录像了解我国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学会看地图、地球仪,了解我国一些名胜古迹,感受祖国壮丽河山;通过欣赏各民族代表性歌曲、民族服装、观看民族风情录象,使幼儿从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又如根据本土特色及周围现有利条件带幼儿徒步参观我们桥头的变化,从身边感受家园的可爱,国家蒸蒸日上的局面,回到幼儿园再把看到的说一说、画一画、搭一搭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家乡对祖国发展情况的认识,又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
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重要节日,结合各种节日可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三八”节的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五一”节的爱劳动教育,“六一”节的好儿童教育,“十一”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民俗、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等。如为培养幼儿从小尊敬老人的情感和传统的道德品质,在每年的“重阳”老人节,我组织孩子们带上自己动手做的:各种礼物到敬老院,给老人们送去问候。为他们表演精心排练的节目,深受老人们的欢迎。爷爷奶奶还给孩子们讲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更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而且这种情境交融的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游戏活动
游戏在幼儿德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游戏不仅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为幼儿提供了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如角色游戏“娃娃家”、智力游戏“走谜宫”、音乐游戏“我来帮助你”,让幼儿逐步领会合作、公正、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通过学习不断调整和选择自身的行为规范,知行合一,将道德认知付诸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进而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我们应充分利用游戏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游戏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三.教师树立榜样
每一个教师都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每一个教师都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在教师身上看到的既是教师也是孩子自己,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慎言慎行。有这样一个例子:本园的骑西小朋友,每次看见老师都会高兴地向老师问好,问早。是个很懂礼貌的孩子,可有段时间他天天哭不愿意来幼儿园,家访时我了解到原来有几次他向老师问好时老师没有反应,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回家就说老师不喜欢我,不欢迎我,我不去幼儿园了。其实教师与其让幼儿先向老师问好,还不如老师主动向幼儿问好,这样会使幼儿自觉地效仿老师的行为,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事实证明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温暖孩子的心田,当孩子在获得爱的同时也逐渐学会地关爱别人。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静态的交往方式,注意用表情、目光和体态语言等比较含蓄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及时给予幼儿肯定与表扬。在这样反复正面影响中,幼儿互敬互爱、明理守纪的良好品质也在逐渐形成。
四、家园互动,提高德育效果
要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心中扎根,不仅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目前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很多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轻道德品质的培养。家长多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园学习情况,而对孩子自私、霸道、任性等问题行为却无动于衷,有时还进行错误引导:“别人打你,你也打他“你打赢了,真厉害”,这些错误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因此,只有主动取得家长配合,与其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效果,巩固优良的品德和习惯。工作中我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如电话、面谈、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及时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情况,同时又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张贴我园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幼儿十要十不要守则》,介绍在德育方面有成效的家长经验之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让家长明确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端正自身的教育观点,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结论:
7.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七
一、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首先, 数学中的德育教育不是单纯的说理的德育过程, 而是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仪表形象和教师内在的涵养和气质, 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教师的课堂语言的直观表达、教师板书的美感、教师仪表的素雅以及教师讲课内在的层次性、逻辑性等无不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 教师为了讲好一堂数学课, 要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 在课堂上做到不讲一句废话, 不让学生做一道废题,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心服口服。“亲其师, 信其道。”从老师身上学到一种责任感和事业心, 这对学生的一生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课堂上, 数学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和心态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内在潜力的发掘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因此, 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真正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 做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渴望, 让他们以无比的激情和活力进行学习活动,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生活的主人。
二、行之有效地对学生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适时, 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而不是生拉硬扯牵强附地进行说教式的思想灌输, 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数学实践应用领域的研究方面, 中国远早于西方, 学习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 可以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积极情感。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能力等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将数学逻辑思考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数学是一门充满着平衡美和哲理美的学科, 有着自身内在的矛盾发展规律。在数学教学中, 经常出现变一变条件、变一变结论、变一变图形、变一变思维方向、加一条辅助线,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每一种思路都渗透着很深的哲理, 都蕴涵着变化的因素。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同时, 渗透对学生发展变化观念的培养。
四、努力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展现数学学科内在的美。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一是展示数学的
高中数学课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柴华芳
(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九中学
054000)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研究对象, 进行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贯穿素质教育,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常识, 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取得效果。对此, 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一、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高中学生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求知欲望越强烈, 对知识的研究程度越深, 探究心理越旺盛。主动积极的思维是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动力。学生思维能力强, 积极思维的程度越高, 他的探索欲望也就越强烈。具有了一定的探索欲望, 学习中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对问题进行分析, 从中找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 故事引趣、问题激疑、设置悬念、开展讨论等方法, 能够营造学生学习环境, 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解放。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否顺利解决问题在于教师的指导, 在于在此过程中是否渗透研究性学习。面对一本新书, 看到一章新的内容, 学生对那里面一个个新的定理和公式一定好奇, 感到有趣, 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公式、定理自己证明一下, 这就让学生体验了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好处, 记忆强度是单纯的耳提面命所不能比拟的。例如, 在三角函数中, 正、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教师还可以以某一数学定理为依据, 联系生活。只要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走进所讲授的题目, 就能从中发现规律, 体验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所面对的是具体的、实际的问题, 是教学中最现实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 自觉地研究问题, 通过研究的过程, 体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研究又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加以渗透。
(一) 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容乐观的是, 我们的数学问题离现实越来越远, 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使学生能在问题的应用中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解决。带着问题研究既能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也能给学生带来探求知识的无穷的乐趣, 做到学以致用, 学而有用。例如, 学习函数部分时, 计算个人所得税是数学应用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的税率材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从中发现分段函数求值的数学问题。这样, 一方面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和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又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模型, 这样循环往复, 研究性学习促进了数学问题的解决,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 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一定要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 一定要将思想方法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展示数学思想的过程, 同时又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最能体现数学思想, 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开放题因人而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题目, 可以兼顾到各种程度的学生, 让他们的思维更具生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己也可以很方便地解决。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开放题既有个性化的特点, 能够促进数学教学的个性化学习, 同时又具有普遍化的特点, 适合于所有学生。因此, 对于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卓越的功效。教师应尽量将课堂新内容融入开放性题中, 体现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现学生研究的过程与思维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学, 学习数学有什么用, 怎样学好数学。
三、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社会实践中
众所周知, 社会实践是最重要地获取资料信息和研究素材的通道, 我们学习数学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与亲自参与, 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 结合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要培养高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既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 在学习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时, 教师可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图书馆, 走进银行, 去了解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分组到各个银行、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的搜集,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 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做的好处是, 研究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应用, 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学到了知识, 而且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
所以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研究,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变为参与和改造社会的基础。
序列美。数学中蕴含丰富的序列, 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突显序列特点, 表现序列美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序列美。二是展示数学的简洁美。数学公式、法则的精炼性和定理准确简明的表述, 都给人一种简洁的美感。在数学审美教学中, 无不渗透着美的光辉, 可以说数学至真至美, 只要认真钻研探究, 不难发现其中所蕴藏的美育资源。如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学符号的抽象美、解题思路的异曲同工的美,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内容, 提炼其中的美学因素, 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总之, 数学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课本中美的闪光点, 启发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美, 在数学运用中享受实践中的数学美, 最终鼓励学生创造生活的数学美。
五、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块金子不如传授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技术, 而这个点金术, 就是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 就是方法的学习, 更是创新思想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机, 寻找学生思维突破的最近发展区,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来, 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创造动机和意识。培养数学创新意识, 就应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成功的喜悦, 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欲望有着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多进行数学实践活动, 对直观、形象的内容强化指导, 并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8.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爱国教育
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1.要体现国情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
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运行等都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的,数学课堂要想体现国情教育,可以通过习题进行渗透。水资源问题、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大问题,通过习题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提高节水意识,同时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会很信服。此外,还可以结合土地、粮食、矿产、环境等国情资料寻找切入点,编拟一些富有现实主义的别具一格的应用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功效。
2.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渗透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曾有过极其辉煌的成就,在教学中结合数学课程,渗透爱国情,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我国数学家的辉煌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介绍数学家的奋斗足迹、轶闻趣事和伟大成绩,将这些以适当的形式讲给学生,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欣赏数学、热爱数学、热爱国家。
3.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
在数学发展史上,希伯索斯为无理数献身的故事能让学生了解第一次数学危机和数系扩充与发展的过程;解析几何之父笛长尔的趣闻轶事能让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尺规作图三大难题能让学生体会几何作用的严谨与规范;哥德巴赫猜想能让学生领略猜想与证明的无穷奥秘;“神舟5号”的运行轨道能让学生通过曲线方程去探索浩瀚监察中天体运行的规律。
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渐渐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日后为我国的数学发展作出贡献。
二、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习题教学加以渗透
1.倡导勤俭节约
当前青少年勤俭节约的意识比较淡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贪于享受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客观实际,可以设计以下习题。
例.夏季,为了节约用电,常对空调采取设定温度和清洗设备两种措施,某宾馆先把甲、乙两空调都调高10度,结果甲种空调比乙种空调每天多节电27千瓦时,再对空调进行清洗设备,使得乙空调每天的总节电量是只将温度调高1度后的节电量的1.1倍,而甲种空调节电量不变,这样两种空调每天共节电405千瓦时,求只将温度调高1度后两种空调每天节电多少千瓦。
2.促进环境保护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环境破坏、环境恶劣带来的痛苦,接连不断的洪涝灾害,各种各样可怕的疾病,提醒人们环境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强化风险意识
风险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正视风脸挫折、承受风险挫折和克服并避免风险挫折能力的教育,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在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形下,对学生进行风险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投资、股市、市场预测、办企、科研等都具有一定风险,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风险挫折教育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利用数学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前人总结出的法则、公式、结论都是按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或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而产生的。
在现行的教材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的两大要素:数与形。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会到数与形是不同的,但又是辩证统一的,数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数轴本身是一条直线,属于“形”,但由于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所以就可以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砚实数,这就联系到了“数”,同时学生发现每一个实数也都可以用数轴上相应的点来表示,实现了“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完成了数与形的结合,随之从数轴推及到由两条数轴构成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坐标又再一次演绎了“数”与“形”的完美统一。
通过以上方法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善于发现数学中的育人因素,能把数学教学变为培育人才、进行德育的园地。
参考文献:
[1]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教育课程学出版社,2014-02.
[2]孙贵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9.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九
城西中心小学:余佩银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的根本的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德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让独特的数学美感有机地进行渗透。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
一、挖掘教材渗透教育
在我们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我不断的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针你能干什么事”等教学,让学生体验1分钟虽然短暂,但能干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学会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的学习,才能做时间的小主人。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同时也教育学生一定要利用每一分钟时间学习、活动和休息,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受到了惜时、守时的思想教育。又如在课本第85面“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并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前的升旗仪式、出示升、降旗的时间,进一步让学生领悟到我国升旗仪式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爱国之情。
二、创设情景 启发教育
在我们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启发诱导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对学生进行文明守纪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认识前后”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创设寒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回学校读书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排队买票上车的情境,让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这样的教学不仅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而且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三、激发兴趣加深教育
在我们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教师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小朋友们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妙着。在这充满情感与智慧的数学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的满足与发展。教师随时随地尊重并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课件演示:广场上有的同学在买风车,有的同学在猜谜语,有的同学在买气球,还有的同学在套圈。教师问:“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下多少个?”学生通过观察数出还剩下6个。教师继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能提一个“十几减9”的问题吗?学生根据观察从不同角度对“十几减9”的实际意义作出了解释。有的学生说:“我投了14个圈,套中9个,还剩下几个没套中?”有的学生则提出:“ 有16条谜语,猜中了9条,还有几条没猜中?”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于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十几减9”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从而让小学生初步受到爱学习,爱生活,愿意认真学习的教育。
四、抓住机会引导教育
在我们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活动中也蕴含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我们教师除了从数学教材上挖掘德育教材外,还必须注意在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我一直认为: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的学习心态,这一点比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应结合数学教学实际,通过各种课堂组织形式和语言激励,适当而自然地把竞争意识、团体意识以及数学趣味性等的因素融合在里面。例如:在“复习进位加法“教学的时候,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有17朵红花,老师又奖给他5朵,他现在有多少朵红花?”有的同学马上就叫起来:“老师我比他还多呢,我原先就有17朵,今天老师又给我8朵。你猜我有多少朵?”我马上说:“那你很不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原先有10朵,今天得了朵3,总共才13朵。”“那你得再表现好些,马上赶上他们!”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学生已经形成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得心理定势,并由此产生需要别
人的关注和认可的心理需求。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老师的一句表扬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只要抓住这种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而且有利于这种心理需求的积极方法,就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
10.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教师在 教育活动中,都应“以德为先”,教学生做人,做 大写的人,作文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德育教育。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阅读优秀文章、学生 观察人生分析社会、学生感悟生活、提倡学生敞开心扉写日记写随笔、教师恰当给学生作文打分、写好学生作文评语、作文训练与
相。
话 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的 的。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 对学生写作技巧的,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 小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思想品质、道德 的 流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 起来,是现代语文教师的责任。,但文章立意不高。原因是学生境界不高,缺少优美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一学生在《我的老师》中写到:我的 任老师是我的妈妈,她在生活上无私的 我、帮助我,在 教育我。她教我为人不要太老实,毛主席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文章的文笔、审题都,但在思想教育 节的选材上就还有待推敲,原因是文章立意不高。小作者为 会选择 的事例,这应该是小作者的真情抒发,妈妈确实是 教的。但 教到底好不好,毛泽东又是在 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能 拿这句话来教育孩子。还有一学生在《真没想到》一文中写到:四个好朋友一起学一起玩,有一天,放学途中,三个人一起欺侮 同学,结果
朋友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师。那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真没想到,她会出卖朋友,连朋友都出卖的人,还算 人呢?” 小作者之
说,思想作怪,是受电视电影中江湖义气的。更有甚者,有同学在《记一件趣事》中,记叙了偷东西,欺侮同学等,学生 不 德育教育,不教会 为人,的作文永远也写不好。要想写好作文必先育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醒目地雕刻在岳阳楼上。为 ?不只 《岳阳楼记》生动地描写了“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色,更主要是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之 脍炙人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深深地感动每 读者。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 耳熟能详,是 文中的忧患意识能激励 勇敢地肩负起振兴 和民族的重任。是第五册的三篇文言文,还有许多 优秀的文章,像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阿累的《一面》等,它们之 优秀是 作者将个人的痛苦融入 的社会中,将个人的得失与 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 起来,变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也的文章中渗透了德。说作文教学 要渗透德育。
了“以德治国”的方针,湖南省 了关于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的 会议,宁乡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隆重,局党委的“以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报告都时刻提醒每 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在作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中的基础等级中规定:“思想健康,中心,内容充实”。要求思想感情 健康,文章中
乱纪的思想和腐朽堕落的情绪。发展等级中规定“ 透彻”,要求见解,说理透彻,要求能够透过
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初中毕业会考《考试标准》规定: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状物、抒情、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要求学生写作时 思想感情、健康,内容,中心,条理清楚,文字通顺。
条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条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生活的 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考试,中考、高考有 好分数,做人,做 正直有用的人,、民族的利益,老师都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 起来。
学生读千年古文,做时代新人。司马光“以俭为荣,以奢为耻”,在 仍需发扬光大;诸葛
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仍堪为楷模,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值得后人仿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引人深思„„要求学生背诵名诗名词、名人名言,李白的“黄河之水天 ”“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轼的“大江东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举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心中充满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
学生阅读 的“大气”文章,学生 世界大事、大事、社会风云、。要求学生每天看报,收看 一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世界格局、巴以和谈、伊拉克的战火、奥运会、“ ”、国企改革、黄河断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对 感兴趣的事发表看法,写成短文或日记。
中学生的作文就不至于一味地沉溺于个人得失的小天地里,心中自然会装有世界,的作文自然会“大气”起来。
学生 观察人生,分析社会
先认识它们,它们,这惟有下功夫观察”。观察和分析是写作的 功,不会观察的人,对客观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到写作,冥思苦想,腹内空空,当然写不出东西。不会分析的人,不会将观察的材料,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不会透过,看到事物的本质,当然写不好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 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有米可炊”。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 ”。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要让学生明白:观察 一时性起,心血来潮,而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学校观察老师和同学,在路上观察社会,在家观察家人。
多彩的,但观察生活不 一览无余,面面俱到。观察时,要有选择、有侧重、有主攻。比如在学校观察同学,就可以选择试卷发下之后,早自习到校时„„ 的眼睛,伸长 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的精神,从生活中 新事物,新感受。
学生感悟生活
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即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内在的价值。从“从校门 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 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悟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德是不 悟出的。从“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生活无处不 亮色,而要挖掘亮色,以“德”为先。
学生 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
应启发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说实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 用笔来说话,要说实在的话,说 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提倡学生说真话,写真情实感有两个意义:,作文和做人上分不开的。作文和做人一样,要真诚、质朴,不要弄虚作假、言不由衷、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提倡写真情实感,是 文风问题,关系到做人的问题。,学生敞开心扉,写真情实感,就能真正窥探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从而 到 的心灵深处,放矢地做渗透、诱导工作。
学生写文章、写观察笔记,要求说 的话,写 的思想,许多学生在习作中向老师敞开思想,倾心交谈,地反应了 许多思想问题。暴露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学生心扉紧锁,专写假话、空话、大话来敷衍老师。暴露 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也 简单粗暴,压制。而要分清主次、轻重,有 地、艺术的。
负载思想的泪或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情感愈是 的,就愈动人;愈是濡染了 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
现在有那么多学生不愿敞开心扉,说真话、说实话,教师是有责任的。教师的责任是教师自
觉不自觉之间倡导了学生说假话。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学生写了 进取的事情,不管是真是假,都通常给学生打高分,学生作文中 了 的捡钱包、送老人回家;只要学生写 优美的句子,哪怕是堆砌词语,也给学生打高分。相反学生暴露了思想的弱点,正如学生现状中所说,教师就因学生思想不健康而将作文定为不及格。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写真情实感,而好写空话、套话、假话。正 教师长期有意无意的误导,了现在学生作文假大空的,教师在给学生作文打分时,不要因一时的喜好,随意给分,而是
学生的作文,教学生做人。教师用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爱心塑造学生的心灵。《心愿》一文中,一学生诉说家庭的苦恼,父母 忙于生意 吵架,他不希望钱,倒希望有 温馨的家。老师就写上“人生的道路有鲜花、阳光,也有坎坷、陷阱。挺起腰来和不幸抗争。”另 学生在《心愿》中写到:我想有 家,父亲去世,母亲外地打工,剩下他一人独守空家。他怨父亲,别下 母子俩离家而去,他怨母亲,忍心将他一人留下。“父亲
家,妻子儿子,将生命献给了煤矿;父亲倒下了,母亲只好撑起家的经济杠杆,在外劳碌奔波,孩子,多想想母亲的不易,丈夫倒下了,儿子 要长大,要读书。要 家明天更美好,发奋读书,孝顺母亲。文章写得情真意切,让老师看到了你一颗纯真而多情的心。老师非常感动,无情未必真豪杰,你在老师心中是 永不言败的真正的男子汉,老师相信你有能力 好这件事。”
写作,仅 了写作,也 了 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健全 的人格,使 精神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高尚品格的人。德育求实效的一项 措施,已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事实上作文评语应是对学生 客观地 地评价。
相 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除了写上有 性的评语外,还应找同学 谈心。放矢的评语是必要的,但光靠评语是 解决问题的。
学生不 评语,往往一看了之; 虽 看了评语,但领会不深;还 对老师的评语不以为然,的看法。诸于此类,不作 的谈话,诱导,问题 得 解决,是那些家庭缺陷的学生。我在涌泉山中学任教八年,学生因家庭贫困而 的极度自卑,我就从经济上尽量地帮助,更 是教 人穷志不短,现在的努力,成就将来的辉煌。我到大成桥中学之后,又 了 更为严重的问题,那 单亲家庭或组合家庭的孩子的思想问题,父母离婚,而是 小煤窑夺去了 父亲的生命,心灵闭塞,娇惯,缺少家庭的温馨,缺少父母的真爱,解决 问题,我多写评语,多找学生谈心,给 以真爱。作文训练,帮助 健康成长。
学生写作,仅是 消遣,写作,也
个人素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有德才能得天下,有德才能治天下,有德才能
11.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要善于发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几方面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以它独特的风格,良好的德育功能,承担着德育任务。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尊心、鼓励学生献身科学。我国首创十进制记数法、勾股定理等,当时领先于其它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陈景润、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居于世界前列,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这些史实增强了学生们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利用数学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对集体热爱。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启迪学生:我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我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数学的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小组合作,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既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责任感。
四、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数学教学的德育核心。数学中的“正与负”、“动与静”、“数与形”、“直与曲”,“相等与不等”、“特殊与一般”、“常数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反映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教学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以真情去启迪学生,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这样,训练了学生能辩证地看待事物,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与良好心理品质。
五、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等,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鞭策、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有意设置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主动进取、积极探索的精神。
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修养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数学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用自身的数学情感,去培养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会学乐学,浓厚学习数学的兴趣,品尝数学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学习中温馨、和谐、协作、互助的情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发挥教师人格魅力,陶冶学生情操
德育教育是一个过程,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学科教学中,要通过潜移默化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必须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要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己的语言和仪表为学生做典范,在教师的板书设计中,在小小的鼓励之中,在细微的首肯当中,让学生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鼓舞,一种美德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要精研教材,要吃透新课标精神,把握三维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处。只有教师的充分准备,才能让学生学得愉快,对教师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他们会从教师的身上吸取精神的力量,体会社会的责任感。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训练
小学数学教材直接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因为其学科的性质决定着教师只能从教材里挖掘德育的素材,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从教材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小的知识点中挖掘德育素材。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进行德育教育,而应该将德育教育与知识的分析相结合,在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列举我国当前建设的成就,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业绩,国民收入的状况等一系列的数字,通过学生读这些数字,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读法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了解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所取得成绩,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觉到了我们古人的聪明和才智,认识到了我们古代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的文明的重要贡献,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科学,献身社会的精神。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比比皆是,只要教师认真挖掘,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利用好这些素材,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抓教学各个环节,实施德育教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通过一两道训练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各个环节不断渗透。比如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用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导入新课,也可以用当今数学家的辉煌业绩引出相关的话题,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古代人民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如何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凭借着自己的钻研精神创造出科学的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科学的精神。在课堂的总结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我国科学的伟大成就,介绍这些成就与数学学习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开展数学活动,做好课内外结合教育
数学学习的内容很广泛,数学活动的空间也很大,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的延伸,从课内向课外转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又扩大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数学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方法和实施策略,德育教育贵在渗透,不可喧宾夺主,要在点点滴滴的知识中渗透,在分分秒秒的时间内渗透,只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如何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去实现?
1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篇十三
广水实验高中 孙建华
内容摘要: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学生学业上更进一步的深造,也关系到其一生。语文教学开展美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浇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自身各种因素协调发展,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新课程标准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课)语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美、体验了社会美、享受了艺术美,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说:“美育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新生活的创造者,一个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行为的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学校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以美的方式、美的内容、合乎美的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自然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
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优美、更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了。比如说《荷塘月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句式使我们感受修辞之巧表达之妙,又使我们感受语言之精意境之美,但现实中我们又能在哪里找到这样居所?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从主观上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客观上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更应该利用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北国风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雪”不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直接融人大自然的怀抱中。
二、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高中新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新教材中,可以看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少年,可以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声,可以触摸到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忧国忧民的时代脉搏,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重叹息„„读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你会加深一份对祖**亲的眷恋之情;读穆旦的《赞美》,你会体会到一个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含义;读《陈情表》,你会增加对父母的依恋和感激。高中新教材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大有裨益的。新教材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为困境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而赞美人类的崇高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个性的创造思维,则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的三大支柱。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材料归类整理,相互传阅;可以写心得写读后感,相互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到名人故旧游览,领略名人风采。
三、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艺术美就内容而言主要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结构美、语言美。
形象美,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读者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意境美,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 „„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
结构美、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14.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十四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根据数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新理念中的这些新目标实际上是指明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的内涵,因此,我们教师要结合这些目标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新教材中,许多情境、例题和习题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在数学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例如:在二年级计算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中以“北京申奥成功”作为主题情境,北京以56票的绝对优势胜利,鲜艳的五星红旗、五彩缤纷的烟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南京长江大桥”、“节约用水”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节约能源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提纲挈领”似的的引导,可以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中,教师在让学生认识钟面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是不可逆的,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科学的安排时间,准确的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出示我市城乡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出例题和习题,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赋予了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时代的气息,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例一题、一表一图,适时适量、自然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有这样一道练习:“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4—26这三届奥运会上各获得奖牌数为20块、36块、52块,要求制成奖牌的统计表。”对于这道题,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读题,接着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许多学生都想到了我国的体育成绩进步飞速,紧接着我就说我国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感到无比的自豪,你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国争光。结果,所有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做起题来也是十分认真仔细。
又如,在教学“时、分、秒”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读书、写字、数心跳等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1分、1秒到底有多长,可以做多少事情,那么一节课40分钟有40个1分钟,究竟应该怎样使用这个时间,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还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当学生说出“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时,教师就适时的加以鼓励和表扬,希望班上的其他同学也能够像这名同学一样懂事、勤俭节约、合理适度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例如教学《面积的计算》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图形和会计算面积的同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测量教室、操场等活动,把测量的数据整理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所学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既让学生认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又让学生增加了集体责任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四、在数学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一丝不苟,那么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反复训练、再现来实现。通过严格地训练,使学生形成对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要注意循序渐进,又要贯穿始终。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划等号的时候要用直尺,计算要准确等;对于中年级学生要求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是重点的字句要用尺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不仅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做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的方法,要自觉检查等。只有在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做好点滴,才能在不断地要求提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做事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15.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十五
一、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1. 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必须结合德育教育
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才会更好地适应将来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们的综合文化素养。而综合文化素养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所以,教师们想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 学生经常接触到西方的有些观念,所以要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找到语感,经常会组织学生听一些英文歌曲、英文广播或者进入英文网站进行英语学习。学生们在接触大量的英语资料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很多异族风情的文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学生在接触这些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浏览到一些对中国怀有不良居心的网站,其中也可能存在恶意抹黑中国政府、鼓动学生反动中国政府、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等内容。这时候教师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个别学生有可能被不实的信息所迷惑,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都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 在不同的语境中,德育工作会更有成效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要学会如何使用这一门语言,更需要对这个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探究。所以,大学英语教学肯定是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开展的。在进行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要逐一进行分析与对比,在遇到相同的道德准则的时候,可以对学生作出相应的提醒,这些在各个文化中都有体现的道德准则对同学们会更有说服力,这样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反之,如果多种文化相融合时出现矛盾的时候,学生就会有很多困惑,这样也可以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们就可以理性地看待西方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 以话题为主要依据进行教材的编写
中学的英语教材一般都是以单元的形式编写的,但是大学教材却是以话题为主要依据进行编写的,这种编写方式为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天津版)(第二版)》第三册为例,这本书一共有八个单元,内容分别是促进活动、公司简介、采购与付款、跨文化培训、品牌与广告、分担损失、忙碌的日程安排、当代代理和全球思维,这些话题主要是针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编写的,同时为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时进行德育渗透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要注意话题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为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便利,同时也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知识与德育的双重教育。
5. 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
现在的大学生道德现状整体水平较高,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们不应忽视,以免积少成多,最终导致了不良后果。当前在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德育问题有诚信度降低、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就是在考试时怕自己挂科而实行作弊行为。团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总是自己,总想着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一些什么事情,很少去考虑应该去为别人做些什么事情,没有集体荣誉感。吃苦耐劳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哪里来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哪来的抗日胜利,没有这些哪里来的新中国,所以说没有这些也就没有现在。可是当代大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等原因,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在享受安逸的生活,在进入大学后,没有合理规划生活的习惯,经常是大笔的花钱,不懂得家长的辛苦,更不懂得勤俭节约。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对学生进行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引导,让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1. 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现在各个地区的英语教材都是以单元的形式划分的阶段性学习内容,每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大学英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在进行单元讲解的同时也要结合这个单元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引用例文和例句的时候,也要尽量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句子和文章。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2. 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德育教育
第二课堂也就是可以为同学们提供英语实践空间的课堂,但是这也同时为同学们提供了道德学习的空间。老师们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比如在教室的黑板上每天都写上一句英文的名言警句,举行英语口语比赛、英语辩论赛、英文角色扮演等积极上进的、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英文原版的电影,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文化,这样学生们既可以在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个人的综合德育素养。
3. 利用课堂导论对同学们实行德育渗透
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课一般都会进行一次英语导论课,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深入地了解大学英语课程,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地向同学们渗透德育工作的机会。导论课一般的内容就是为什么学习英语、怎样学习英语、英语主要是学习什么内容这三种方面。教师不应从一开始就向同学们灌输英语如何重要,英语的适用范围如何广泛,或者是要想顺利取得毕业证就必须英语考到什么等级等这些观念,而是应该向学生们介绍我们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什么。为了能够让他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英语的重要性,应该适当地举例,比如向他们简单分析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我国的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指出我国与美国这样的强大的国家的差距在什么地方。这样同学们就会自动地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这样的引导还会激发出他们强大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把学习英语与保护国家当成一种使命。当学生问到英语主要是学习什么内容的时候,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介绍英语语法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应该告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能够开阔视野,从而为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这也能够为同学们进行很好的德育渗透。在同学们问到怎么学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回答有志者事竟成———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并且要告诉学生,在以后步入社会的时候也要具有这种精神。
4. 教师要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处事风格与办事态度对学生们会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会潜移默化地跟随教师的风格走。因为中国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神圣的,以教师为学习的榜样。也就是说,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引导教师拥有高尚的品格、正确的政治思想、基本的道德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工作的精髓,它可以影响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所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利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给学生普及德育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且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将两项工作进行巧妙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喜欢并适应这种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素质、精神素养,提高学生们的自制力,培养毅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同学们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完善德育工作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它关系到了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这项工作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以及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的课堂教育。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利用大学英语课堂的时间,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给学生普及德育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且要利用这个时间不断地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将两项工作进行巧妙的结合,让学生更加喜欢并适应这种双教育方式,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本文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做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诉求[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2):75-77.
[2]许芳菊.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出国与就业,2010(4):80-81.
[3]夏春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话语与德育教育探索[J].科技资讯,2011(36):200.
[4]赵晨光,王宏.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刍议[J].海外英语(中旬刊),2011(5):137-138.
[5]张金茜.中国、新加坡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比较研究——基于对西安S大学和新加坡Z大学的调查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
[6]张小红.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具体策略和途径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4):98-100.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12-04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24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05
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10-26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11-28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12-14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01-05
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