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精选9篇)
1.课堂教学 篇一
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新课改要求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既看教,更看学,“以学论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确立效益优先的课堂教学观,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优化匹配,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当前课改中研究的重点。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形诸于文字,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和帮助。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理论先行。
我加强对新课改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外,将报纸、刊物上的有关课改的文章、信息进行自学,以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
为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我除按时参加新课改培训外,重点放在学校组织的二次培训上。
3、加强教研,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步:参照课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些年来,我校投资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组织教师观看并进行讨论,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我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二步:加强集体备课,优势互补、取得共识。除按时参加旗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外,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我只要有了问题,就提出来和老师共同研讨。
第三步: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我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自己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4、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我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四变四结合”的课堂教学要求。现介绍如下:
(1)、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
生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只不过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教学文本”。按照这个观点,教师要“对话”,就要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起到“解惑”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首先应该体现在备课上。
首先,要正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三,师生共同备课。事先请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预习,在共同讨论中,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所在,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课堂上就能注意到学生的不同需要,灵活组织教学。
(2)、从课堂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学法”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知识只不过是载体而已,因为“知识是死的,思维是活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核心就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几点:
一是“讲清重点、分化难点”仅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只不过是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顺应学生思维”上。
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四是学生反思意识的强弱是思维是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是强化“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
(3)、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看,听课的方式要变,要将“以听为主”、“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并使之扩充、完善的过程。由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阻碍了学生认知的飞跃,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困难。学生要克服这种定
势的消极作用,形成新的定势,仅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精讲多练、当堂反馈、及时纠偏”的模式,就是要使学生“耳灵起来、口读起来、手动起来、脑活起来”。
(4)、从教学反馈要求看,作业布置形式要变,要将“顺次布置”、“精选布置”、“分层要求”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因人施教,分层要求,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巩固与再学习”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平衡,难免会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地一味统一要求,就必然导致一些学生要么不交作业,要么就抄袭交差,“巩固与再学习”的目的就不能达到。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承认这些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我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弹性,分为 A、B、C三级要求:A级为基本达标要求,针对基础薄弱同学而设计;B级为中档较高要求,应面向大多数同学设计;C级为思考性、灵活性均较强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作深入研究。这样就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学习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从而真正体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二、勇于实践探索,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在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高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语文课上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等。教师从知识传授着的教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在课堂教学中加
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三是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在实践中,可以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从依赖性向独立性,从孤立性向合作性,从他主性向自主性,从接受性向探究性,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在不断地上升,教师的作用在逐渐地下降。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慢慢地学生将实现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责任的根本转移。
通过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今年的教育教学评估中我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位居年级组一二名。但我知道,课改试验任重而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功。
2.课堂教学 篇二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教学目标优化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教学的纲,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明确在知识技能方面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切不可随意把知识拓宽和加深,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学生重难点不分,给学习新知识造成一定的压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知识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例如在序言教学中,教师就要对演示实验把好关,教会学生观察现象的方法,并记住像镁带燃烧的现象、铜绿受热分解的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不能含糊不清;重点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照应、有张有弛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规范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等,将会造成学生坏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诸如对知识不求甚解、答题不严密等。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必须一改过去死板教条的讲解,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而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学习动机,只是看看热闹,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为后面学习物理化学变化打下基础。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上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四、实验教学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新课标下实施“情境探究教学”的体会与总结
周小冬
(乐清市白象中学,浙江温州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笔者在实施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希望能对目前全面实施的课堂探究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笔者在今后教学工作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探究教学学习情境创设情境
新《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得到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一、如何处理好教师在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1. 情境探究教学,可以描绘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进行情境探究教学就一定要把教给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放在比教给学生形式化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引导
创设情境→分析情境,设计方案,归纳结果←迁移创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情境探究教学并不能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活动,而应该是以学生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活动必然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和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形成和发展。
2. 要明确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引导要做到“深浅”适宜,“深”会包办代替,降低学生创新思维的价值;“浅”则学生茫然不知所向。正可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另外,教师还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探究的结果;在学生难以自己进行的环节,教师应根据探究的内容和当时的情境给学生搭台阶、帮助学生跨沟坎。当然,教师的帮助程度越大,就意味着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越小。教师根据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固然问题的质量高,能把握探究的重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或确定探究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提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将是永恒的。但选择哪些学习情境要让学生自己确定,提出问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如何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
创设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有些教师认为,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不满足地”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事实上这恰恰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对此作了证实,他让两组被试做作业,让其中一组做完,而让另一组中途停止。过相同时间后,检查其记忆,发现做完的这组被试记得少,而没做完的那组被试记得多。因此,一个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在结束阶段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离开课堂。学完一个单元,也应带着一些问题进入以后的学习单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得以长期保持。
三、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方式
1.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形式。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采用实验情境较好,而化学基础概念和理论采用问题情境或化学史引入较好等。
2.实际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大都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
一般说来,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教学设计一般有如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般的判断式问题,也不是课本知识可直接“按号入座式的问题”,而是既有一定思考性、综合性,又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
第二步: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并进行合理的猜测或假设。这期间可结合问题做桌上条件允许的实验(这种情境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上课)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或观察教师在演示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事实后进行分析思考。
第三步:师生互动,针对所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讨论,不断补充和完善。
3.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
3.课堂教学 篇三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细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抓好效果反馈和强化课堂教学管理这几个方面做了深层研究和实践,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提高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性 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56-02
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们对课改的实施已经经历了一整个周期,但是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实施中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已步入第二个周期,我们清醒的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涌动的活力?
笔者通过几年来教改实践中探索出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细化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基础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把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细化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适用一般教学的材料,但它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作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易知一个梯形是整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处在一个有序、发展的整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生用电脑绘制组合图形。通过录像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柱体和锥体,引入“柱体和锥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等,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还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将线段在投影仪上向一边像光线射出一样匀速地延伸成为射线,使学生看后懂得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将线段先后两边适当延伸,然后再继续向两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端点。化静为动的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得牢固。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引发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可控制的系统,反馈是控制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要看学生课堂效果反馈的情况。信息反馈要及时,一节课一般应有至少两次的反馈练习,以保证教师能够及时获取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准确、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开拓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反馈练习,通过练习不仅优生和中等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还要使中下等学生也能学有所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反馈要全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根据少数尖子学生掌握得如何,判断教学效果。对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板演和面批指导的机会,要把他们容易出现的错误诱发出来,努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反馈信息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看到学生所作的努力,正确的要及时鼓励,错误的要及时纠正,疑惑不解的要认真剖析,不足的要及时弥补。
五、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4.课堂教学 篇四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施以影响,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任何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思想状态、情绪变动都是影响我们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高效率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想让学生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要把他置于一个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去。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1.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就会有不同的课堂类型,而不同的课堂类型又会有不同的课堂结构。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复习、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把大多时间分配在感知、理解和运用上,促使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得以尽快形成。
2.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策略与教学倾向的总合,主张“教有新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同时完成传授知识与促进发展的任务,学校引导教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授——接受式”,而采用“探究——发现式”“情境——陶冶式”“自主——指导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有效讲授。
3.创设学生乐于交流的现实场景
语言是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节生动有效的语言学习课堂必须能够使真实的生活场景得以重现,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虚拟出多种多样的现实场景,给学生提供应用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多种表达方式,如角色扮演、看图说话、内容复述、争论辩论、短剧表演等。
5.课堂教学 篇五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包括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运用。本文根据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对教师的言语表达作出准确真实、儿童化、文学化、逻辑性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思维与言语的密切关系,对教师言语理解提出针对性要求;同时,站在教师的角度,从培养和促进学生言语获得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出发,对教师的言语行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以期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言语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教师言语理解,教师言语表达,学生言语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之间的理性和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只有当师生关系协调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师生之间主客体的转化才能顺利进行,教育和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课堂上师生之间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与和谐一致,则是与课堂教学言语密切相关的。由于课堂教学言语又是由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和话语形式组成的,且二者的分别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都有利于课堂教学言语整体效果的提高,因而对课堂教学质量都是有所俾益的。本文拟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言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虽然师生身心发展不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各有特色,但是二者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是统一的。因此,有必要也可以对师生的言语行为作出既有分别又能协调一致的要求。
一、教师言语行为的优化
(一)教师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教师言语表达是将潜在的知识和情感信息通过内部的组织、加工而后变成现实信息,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听懂、看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知内化,进而发展成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由于教师是成人,学生是儿童,师生之间的言语交际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重复性、跳跃性、诱发性、生动性等特点。为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结合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及学科特点,可以对教师的言语表达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准确真实性。它一方面是指教师言语所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所包含的思想观点、思想方法、经验教训是实实在在的,与客观事实相符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传授是准确无误的。为此,教师在言语构思时,必须对教材言语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做到概念明确、推论合理,把握住每一个问题内在的规律和本质联系,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言语转换阶段,教师要将已经确定的思想内容进行言语编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主题突出、重难点昭然;在言语实施阶段,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方式,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正确无误地表达出教学内容信息。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以真理、授以真知、解以真谛时,言词精当贴切,杜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述。
第二,儿童化。它要求教师的言语表达与儿童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之间存在一种共识效应,认知结构相似的儿童间的言语容易被彼此接受。所以,教师若用与成人交际的言语方式与儿童交际,就难以为学生接受。因此,教师言语表达务必多用儿童爱用的词,遵从儿童的语言习惯,以儿童能接受为前提。当然,这种与儿童言语一致,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儿童的言语水平,而是一种走在儿童前面的相关表达,是用生动的语音、词语、表情、动作来适应学生天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变等特点,以求得在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言语表达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活跃状态。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叙述、描述为主,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生动活泼地再现教材言语的思想内容。通过幽默风趣的语气、笔调和姿态使这些内容富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并借助这种言语氛围暗示学生的思路方向,引导学生通过接触各种问题的新奇变化去寻找问题的因果关系,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认识各种事实或现象间的关系,使他们不断地在未知领域里有所发现,从而受到身心的启迪。
第三,文学化。它是针对年龄和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的。由于学生发展是一种有序的发展,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文学化的言语表达显得有些深奥。因此,教师言语的文学化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地增强。具体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通过自己生动、鲜明的言语给学生塑造具体而生动感人的形象,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内化教师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逻辑性。它主要是指教师的言语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物和师生思维的规律。教师无论是进行言语构思,还是进行言语转换,甚至进行言语实施,都应是确切而不自相矛盾的。为此,教师首先必须把问题所涉及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发展演变、作用意义都想清楚、弄明白;其次是对事物本身这些关系进行语法或约定的规范组织;再次就是通过口语说出或以板书写出、用姿态做出要表达的思想,并且做到言之有序、前后统一,不前后重复和矛盾。既使内容完整而不支离破碎,又能有条有理、有主有次、层次分明、详细得当。
第五,规范化。它要求教师言语表达要符合课堂言语的约定俗成规则和明文规定的标准,这就是说要符合我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具体课堂中师生根据环境长期约定俗成的身势要求。首先,在语音方面,要求教师以普通话为标准,且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其次是遣词需符合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要求,由于教师的口头表达是书面形式的文学语言的口语或口语化,因此,教师的口头表达的择词应该是普通话中常用、规范化了的词语。再次是造句要符合典范的白话文著作的语法规则。由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造句中常常出现“娃娃腔”现象,不注意前后衔接,思维跳跃性大,以致不能完整地表达思想,因此,教师须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给予影响。再其次是板书字体要工整,字迹清晰,繁简符合《简化字总表》。最后是语调变化需符合语流变化的规则,使表达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得当。另外是教师的身势不得随意运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师生的协调一致。
实际上,以上对教师言语表达的要求不外乎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求,而科学性、思想性在中小学教师言语表达中更多的是从艺术性中体现的。首先,教师言语表达的内容是历史的总结,它本身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还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观点、世界观等,凝聚着前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因素,体现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科学的“真”、伦理的“善”和艺术的“美”。其次,教师言语表达要传达教学信息,通过言语把教学的内容积淀于其中,又使言语消融在教学内容中,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社会要求融为一体,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使真与善在言语中获得美的境界;再次,教师言语表达所传输的信息不仅有文化知识信息,也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感情信息,还有教师个人在言语构思中对教学内容中情感的认同、改造而形成的主体情思信息,这不只是对生活美的一种发现和展示,更是对生活美的创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拥抱人生和生活的人格力量不断地为学生所内化,从而使善获得美的升华。最后,由于教师的言语表达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背景,这就可能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言语表达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改善提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言语表达特色,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久而久之,这些特色在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中越来越稳定一贯,成为一种教师言语表达的风格。由上可见,教师言语表达不但有对真、善、美的表现和再现,更有对真、善、美的创造,并在这种过程中使真、善都统一于美之中。这就意味着:教师言语表达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求是寓于艺术性要求之中的。
(二)教师言语理解的针对性
教师的言语理解首先是以对教师言语、学生言语的感知为前提的,前面已经对教师言语怎样通过对教材言语的感知理解而转化的问题作过讨论,这里再就教师对学生言语的理解进行探讨。
教师的言语理解就是要弄清楚学生在说什么、写什么和用姿态表示什么,要弄清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写和这么做,而学生言语所表达的内容及原因又是与课堂情况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言语理解要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做到准确如实地把握课堂,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要做什么。由于学生言语与其思维密切相关,因此,由儿童思维所引起的言语就是影响教师言语理解的主要原因。儿童在课堂上对教师言语的理解是一种由混沌理解向清晰理解的发展,这反映出其思维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对教师的言语,他不是一一从完整的字音、字形和姿态去分析而综合,而往往忽略话中困难的部分,只从熟悉的部分字、音、行去大致地领会,这就造成了儿童思维乃至言语的不确切,从而导致教师言语理解的不准确。因此,面对这些言语理解中的困难,教师首先应正确听音,分辨语调,判断学生的态度、情感;其次是要抓住学生话语主旨,理清学生思维的头绪,并加工整理以把握话语内容,正确推断出学生的立尝观点和意图;最后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表情、姿态、手势等来领会学生的真实思想。只有这样,教师的言语理解才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才能为科学而艺术的表达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言语互动中,教师言语要规定、影响学生的言语并调控教学活动,学生言语也要影响和制约教师言语。因此,学生言语的优化也是课堂教学言语优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
学生的言语获得就是“以语言的先天结构、先天能力为基础,推演和发现母语的结构和使用规律”[1]的过程,它是学生“个体遗传结构与环境输出相互作用”[2]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仅学生的认识与言语相互影响、相互反映,而且师生的交往背景和言语环境也对学生的言语获得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认知发展是学生言语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对新言语信息的吸收、加工、储存和输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句法规则的总结和类推、对句法规则相互关系的理解、对语词所代表的一类事物的归类概括和匹配、对语词的模仿与记忆;第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言语获得的物质条件,它制约言语获得的程度;第三,学生言语的创造性影响有言语的输入和指向,这种影响是通过新的词组、修饰语、句型及新情境中恰当语句的创造性使用实现的;第四,教师对学生言语的企图的了解和以此为起点的会话程度,使学生的言语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教师对学生言语的扩展和重构可以加速学生对言语结构的获得过程;第五,在理解基础上的学习和模仿,尤其是选择性模仿对学生语音、词义、语法的习得可达到自觉的使用。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促进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方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向学生提供有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
其次,用简化了的言语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言语经验。这种教师言语的简化是由于学生把一系列先天倾向带进课堂而给教师以信息暗示的结果。
再次,教师与学生进行言语交际时,需以特殊的语言形式(如叠音词、象声词、夸张的语调等)向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当前水平的言语材料。
再其次,课堂上应对学生的言语意图较为敏感。因为若教师提供的语码与学生的注意力密切关联,那么教师对学生言语意义的解释就能帮助他找到言语获得过程中的语义意图可接受的表达;
最后,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言语范型。无论教师提供的言语范型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都会产生一种力效应,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听、读训练,具体措施有以下六点。
第一,确定明确的听、读能力目标。
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因此,课堂教学应有每节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如通过课堂听讲,要求学生能注意教师的提示语,扼要记笔记或者要求学生能听懂问题并作出回答;通过阅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掌握阅读速度等。
第二,选用趣味性听、读材料。
听、读材料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切近生活实际,用童话、寓言、故事、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种形式的材料(如书面材料、录音、录像材料)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情绪状态。
第三,开展趣味性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或者小组结伴听、读或者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模拟不同身份、对象、场合的对话、阅读,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新颖而具吸引力,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听、读训练。
第四,注意身势演练。
集中开展诸如以下训练,可增进学生的听、读兴趣:(1)听话时让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体姿势、动作表情;(2)强化学生听、读中产生情感共鸣时适当的点头、微笑等动作。第五,注重口语的规范化。教师上课需用普通话,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课堂提问,还是学生的朗读、问题回答,都要强调普通话的使用,并作语调、吐字、词汇、语法上的规范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其词汇量、积累句式、开阔思路,养成敏锐的反应力。第六,重视听、读后的评价。听、读能力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听、读能力的检测,通过听写、听记、复述、答问等,可使学生的听、读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找出差距、强化优点,乃至调节听、读训练。
(二)增强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
学生言语的获得不是目的,它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言语运用,是要利用已经获得的言语结构和规律构造内容,向教师或他人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具体说来,学生课堂中的言语运用能力就是指他的说、写能力。其中,说话能力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编码能力、语音能力、定向表述能力和运用身势语的能力[3]。它要求思维要有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要求言语编码丰富、正确、简洁、生动与快速;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调和停顿恰当;要求表述得体而灵活,表情、姿态和手势自然大方。写话能力包括:(1)语言驾驭能力,要求一定量的词汇、通顺而简洁的语句、端正而正确的字体、妥当的标点,流畅的行文;(2)确立中心的能力,要求写话有一个明确的表达中心,说明中心的材料妥当、充实,分析透彻而具新意;(3)谋篇布局的能力,要求表述层次清楚、段落明确、过渡自然、有条理;(4)择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论证合理、修辞妥当、表达方式准确。
根据以上说、写能力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利用问答引导学生迈出说话第一步。
据调查,许多学生上课不愿说话(与教学进程相关内容的),主要是害怕说错。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问答形式来训练学生说话,这种问答不是那种培养思维惰性和说话懒汉的“是非问”,而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难易适度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判断后作答,让他们迈出敢说的第一步。
第二,注重朗读与背诵。
朗读与背诵是把教材的书面语转换成口头言语的一种方式,它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容,又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强其语感,习得多种句式,还可使学生写话时的遣词造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第三,重视复述和改写。
复述和改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工、改造并表述内容。它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言语、教师言语的理解,丰富其词汇,矫正其语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较长时间的说话能力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的写话能力。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先说后写的作文、故事会、课文内容表演等等。这些活动一般都是以一个特定的问题为话题,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这既可以鼓励学生敢说和主动地写,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既能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身势表达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说话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针对学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情况,教师应努力造成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不作简单否定,而是以褒为主,辅以对错误的纠正。对那些完全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先拟书面提纲,然后照纲发言,一直到最后完全脱离提纲而自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言语活动。
第六,充分发挥言语典范的作用。
学生说话和写话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模仿分不开的,教师的言语就是他模仿的楷模。因此,教师优美的口语可以感染学生,教师精炼而准确的口头、书面表达可以影响学生话说、写话中的条理层次、逻辑组织,教师幽默隽永、妙趣横生的口头、书面、身势表达可以使学生说话、写话变得灵活、生动,而精确严密的自然学科的教材言语有助于学生养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学生说明、推论、解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把听、读作为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把说、写作为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来培养。实际上,听、说、读、写四者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常常相伴出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听←→读←→说←→写”的训练方法,使听、说、读、写在循环往复的训练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最终促成学生言语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对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优化,实际上既有对教师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的基本规范,又有对教师如何把握和利用学生言语获得与言语运用的特点、规律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培养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有机地协调一致,以发挥二者的合力,从一个方面增强课堂教学言语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注释[1][2]朱曼殊《心理语言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408页、第394页。[3]于亚中等《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26页至232页。
6.课堂教学 篇六
(讨论稿)
(2014年——2016年)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为了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目标,依据县教育局“创强提质改课堂”的要求,立足学校实情,特制定《大湾镇初级中学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探索有效、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现状分析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目前,学校共有60名专任教师(包括外出支教10名),40岁以下教师39名;中一职称41名,高级3名;全日制本科7名,全日制专科31名。师资队伍有一定的执行力,学校布臵的任务可以完成。教师的团结协作氛围较好。
2、教师科研方面。
近两年教师在县级获奖论文共6篇,没有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而且写论文的目的都是为评职称而创作。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容乐观。
3、校本课程开发方面。
学校到目前为止没有举行过校本课程的培训,因此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几乎没有。
4、学生方面。
由于大湾临近罗定双东,每年小学升初中学生除了西中、纪中、实中招去好生源外,还有部分学生转学到罗定的学校就读,这样就造成我校学生生源不甚理想。而且我校的留守儿童及半留守儿童占一半以上,学生的行为养成习惯、约束力和自控能力也显得不足。
针对以上现状,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进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对这近半年课堂教学改革做了一反思,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教师思想认识问题。我校还有很多教师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课堂改革的行政推广,没有从思想上认识现代教育理念“教”与“学”的关系。
2、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学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课堂改革的认识不清楚,还是要老师满堂讲解,学习缺乏主动性。
3、行政力量推行无力。我校还存在部分行政领导对课堂改革认识出现理念上的差异,导致推行课堂改革无力。
4、评价反馈效果差。课堂对学生或者小组的评价没有及时反馈,导致课堂改革的效果比预想的差。
5、课堂改革出现的形式主义。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存在形式主义。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郁南县2014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精神,以学校提出的“坚持高效课堂,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原则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勇于创新,为课堂教学的改进做出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
三、改进的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课堂教学改进”为突破口进一步促进学校发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改进的着力点,通过深入实践、技术渗透、校本研修,突破对课堂教学传统问题的解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开发符合学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师生成长提供平台。结合我校师资水平及学生特点,2014年12月前探求我校课程体系框架,特别是在探究性及素质发展类课程上多开发。2015年开发并实施特色课程体系。2016年反思完善特色课程体系。
2、完善各类课型范式,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以教研组为单位,摸索探索各类课型的研究(比如语文组朱伟梅老师课型研究等),创设促使学生思考的课堂环境,探索新基础、新课程、新技术相融合的,以学生“主动合作学习”为特质的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高效性。
3、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及执行力的师资队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改进的能力和自觉性。通过深入实践、技术渗透、合作研究、综合评价,突破对课堂教学传统问题的解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努力创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求知、主动探究、总结规律、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他们以后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完善对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量化评价反馈。目前我校已经出台对学生学习小组的量化评价反馈,在2014年10月要出台对教师及学生个体的评价量化反馈。2015年完善学生、教师、合作小组的量化评价标准。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内驱动力。
四、策略和措施
1.分层动员,全员参与。通过召开校行政会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专题会议及全校教师大会,通过各个层面的会议以及专家的详细讲解做宣传与动员,让所有教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目的,改进的具体做法,并积极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自我诊断,制定计划。
学科组:2014年6月底学校各学科组根据各自的课堂教学现状并结合学校的要求分析制定每学期改进的重点并每二周一次开展组内的专题研讨活动,开设“邀请课”及“展示课”并积极开展组内的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有记录,有反思。
教师个人:根据教研组的改进研究项目并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际,2014年9月开学确定研究改进内容,制定完成每学期的“个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书”并开设“邀请课”,教师可自己进行研究改进,也可备课组内合作研究。
3、细化过程,重视管理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一是学校拟建立教师阅览室及教师推荐书籍阅读交流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读书活动为载体,安排专门教师负责此项目落实。二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通过科组活动讨论,不断获取知识,使之形成以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的格局,既发挥整体效益,又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带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落实此项目,每次科组活动必须要有学校行政监督参与,参与行政向行政会或全体教师会汇报。三是学校将不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大会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尤其是2014年上半年,学校将重点从思想观念转变入手,2014年9月开始将从典型课堂改革课型推广入手。
(2)重视实践过程:各科组明确课堂改革课型引领后,要积极参加实践,学校将通过各种平台为老师创设机会,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分享智慧火花,同学科及跨学科间积极听课并研讨做好记录,在校园内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矫正的机会,发现课堂改革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和不足,提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技能和调控能力。学校将在2014年10月组织各学科课堂改革课型交流,个学科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3)研发校本系列课程,打造“特色”课程。结合学科教学整合已有教育资源经验,通过课程研发,提升教师课程设计和教学理论水平,通过课程研发磨砺教师能力,提升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特色课程群。学校拟2014年底进行校本系列课程的研讨与开发论证,确定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2015年学校将尝试实施,2015年9月将逐步完善校本系列课程体系。2016年将反思完善这一校本系列课程体系。
4、不断总结,提升效果。从2014年上半年起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研究的经验交流会和“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课型精品”的展示,组织研究有成效进步显著的教师的经验交流,进一步指导其他教师的研究,为教师的智慧的启迪、教学的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的平台。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就是要在未来三年不断找出我校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加以修复、弥补、完善、提高,使教学在螺旋式的循环上升中。另外,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的课堂改革行动计划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学校领导小组开展不定期的检查与调研,并以学科教研组为组织单位开展课堂教学改进成果的集中展示与研讨。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寻找问题、制定计划(2014年5月-2014年6月)1、2014年5月初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讨论通过《大湾镇初级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计划(2014—2016)》(讨论稿),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投入到行动中去。5月中下旬学校解读《行动计划》。2、6月初学校将再次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进”专题培训。并结合之前我校开展得课堂改革经验,各学科组基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标准,确定典型课型、查找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课堂教学改进的切入点,制定教研组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
3、教师对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细致地分析,然后以学期为单位制定个人“教学改进计划”。第二阶段:探索实践、反思升华、改进课堂(2014年7月-2015年6月)
1、进一步完善大湾镇初级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进行修改,使课堂教学改革标准真正服务于日常的教学中,并规范确定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标准、2、每学期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活动。拟将进行“提高课堂活力和有效性研究”为主题的全体老师参加的课堂教学改革,以“邀请课”、“展示课”及“精品课”的形势进行探讨及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另外拟举办以“大湾镇初级中学中学课堂教学大奖赛”的形式为平台,营造主题教研的研讨氛围,促进教学改进活动的有效落实。
3、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出发;
七、八年级要最大潜能地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适当地创设学生思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知识,总结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好学习品质;九年级要牢抓基础,专题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冲刺中考。
4、各个学科组积极探索研修活动的特点、形式和效应,组织开展如主题研修、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形式的研修活动,提炼本组研修特色,丰富本组研修内容,提升本组研修实效。参与监督的行政要及时反馈学科研讨内容。
5、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撰写课堂教学改革反思或心得,并将材料及时上报。每个月完成至少一篇。由教务处落实检查,对于抄袭应付不参与各类优秀评选。
第三阶段:收集资料、交流总结、提炼精华(2015年7月-2016年1月)
1、梳理、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改进中教师智慧成果。教师个人、学科组、学校三个不同层面根据课堂教学改进的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评估改进行动的成效,全面总结课堂改革行动研究的成果,并推广和应用教学改进中教师的智慧成果。
2、学校借助校本培训平台,进行系列主题研讨、集中展示课堂教学改进阶段成果,同时邀请相关教育教育教学专家参与研讨、点评,逐步形成范式并在学校全面推开。
3、以省、市、县论文评选为平台,学科组形成基于本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报告和各种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案例或论文;教师个人形成基于实际课堂教学改进的总结、案例或论文,邀请相关教育教学专家参与指导、点评,进行总结表彰。
4、整个推进工作以学期为单位,制定计划、落实目标、过程研究、成果总结。旨在促进教师将课堂教学改革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进而提升教学品质,形成以教学改进为主要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六、保障机制
1、管理保障。学校成立由校长直接领导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课堂教学改进的行动计划,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积极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2、科研保障。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学校行政、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的作用,引领和保障行动计划的有序推进。学校将有步骤的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课堂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相关学习培训活动,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意识。
3、评价保障。校长室与教务处,合作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评价细化指标,完成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合作小组甚至是学科组的监测评价体系。
7.课堂教学 篇七
一、注视情感教育, 增强自信心
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感情,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可见, 情感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因此, 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促进作用.平时, 教师要与学生多谈心, 多关心学生, 多参与他们的活动, 以沟通师生的感情, 消除紧张、对立情绪, 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良好效应.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 放下神圣的面孔, 把学生看作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使学生敢思、敢问、乐思、乐问, 用亲切的教态、文明的举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一课时, 我让一名学生上台说出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之间的联系.这位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 又过于紧张, 虽然问题很简单, 还是得不出正确得结果, 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我微笑地对他说:“别紧张, 老师再拼一遍, 请你仔细地再看看.”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现在长方体的底面积, 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并自己推导出: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对于他的成功, 我马上给予表扬:“这位同学克服了困难, 真了不起, 我们一起祝贺他!”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 这位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从此, 他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上课更专心, 发言更积极, 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 积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做到:内容让学生看, 思路让学生想, 规律让学生找, 错误让学生析, 问题让学生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 当同学们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 我拿出一个橘子请同学们求出它的体积, 大家疑惑了一会就热烈地探讨起来,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方法:1.将橘子切碎后连汁放进直杯中, 量出杯子的内径与碎橘的高, 再算出橘子的体积;2.将橘子浸入装满水的杯中, 把排出的水放进量杯中, 量出体积, 就是橘子的体积;3.将橘子放入装有水的直杯中, 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 再求出上升的水的体积, 就是橘子的体积.这样, 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发现, 得出了结论, 解决了问题.
三、广开渠道,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主动学习的开端, 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力量.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自主地去探索数学王国的秘密.
1. 精设游戏, 提高兴趣
小学生普遍都有活泼好动、爱好玩耍的特点, 根据这个心理特征, 教师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 设计一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从玩中学”, 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如教学“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后, 我设计了“小小邮递员”的投信游戏:请四位同学戴上“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帽子, 扮演邮差, 手捧四个邮箱, 其他同学每人准备写有自己座位号数的卡片2张当作信, “奇数”邮差出场了, 他高声喊道:“我的信件在哪里?”同学把对应的“信”投进他的邮箱里.这样, 学生兴趣盎然,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 巧设悬念, 诱发兴趣
生活不是一潭死水, 教学也不应该是平淡无奇的, 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一些悬念,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猜、去想、去做,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永不遗忘.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我先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许多的三角形, 上课时, 我让一名同学拿出三角形, 请他量出其中两个角是80度和70度, 我很快说出第三个角是30度, 学生通过测量, 证实了我所说的度数是正确的, 惊讶地说:“老师, 你是怎样得出的呢?”我不直接回答, 而是让同学们自己猜想, 从而设置了悬念,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去探索、去学习.
3. 学以致用, 引发兴趣
“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这种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知道有一位同学家里刚好在装修, 我让他和几名同学到他家里, 量出各个房间的长、宽、高, 推算出装修的总面积, 再将所需各种材料的数据告诉家长.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了装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深得家长的赞赏.这样, 同学们不仅学会运用知识, 还深刻地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8.课堂教学 篇八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将不能发挥传授知识,指导学习的作用,学生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只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意识里“放下架子”,摒弃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平等独立的人,甚至把他们当成伙伴、朋友,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关心。让他们对老师不再畏惧、不再隔阂,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自然也就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和蔼可亲,而不是高高在上,要以亲切的笑脸,优美的语言,宽松的眼神,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否定,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上,还课堂一个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会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努力实现“五要度”。
复习辅垫要做到“高效度”。教学新知识之前,一般都需要用几分钟来做辅垫工作,为新知识搭桥铺路,但要把握好复习的内容不易过多,不宜过难,要精选与所学习的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做到短时高效,平中见奇,迅速接触新知识。
导入新课要注意“强力度”。导入新课的方法及新课的导语要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知识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度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传授新知要考虑“参与度”。传授新知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巩固练习设计要“多角度”。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要有“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善于探求,诱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课堂总结要提炼到“高浓度”。结束教学前的短短几分钟,教师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的选择与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很重要。
9.课堂教学 篇九
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肥城六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通用技术在高中教学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缺乏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经过我校技术课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无论从过程还是成果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技术课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强,突出创新精神的学科,所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通用技术课教学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为使技术课课堂教学能有长足的进步,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必由之路,这也是国家追求创新型人才的大势所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建构、探究知识的环境和动力,所以改革必须要打破这种知识传递的方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应主动探究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校技术课教师充分利用不断改善的电化教学设备,形成了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交互性的系统,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交流与互动,减少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在两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通用技术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有:
1、展示式教学模式:教师可利用各种软件或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图片、视频、文字各种教学素材,可以非常清楚的讲解结构,形象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该模式使案例展示更见形象、具体、生动,学生乐于也更容易去 接受。
2、操作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和相关软件实现通用技术的学习任务。比如像图纸的绘制,就可以让学生用一些简单的绘图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从而了解和掌握图纸绘制的基本要素,这比用笔和纸绘图更容易形成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采用此教学法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如在《体验设计实践》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名设计师,自主挑选设计项目,然后上网搜索信息,制定设计方案,通过设计与修改,形成最后的设计成果。
4、探究性教学模式。此模式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主动发掘教材以外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多角度、广泛的思考和探究中最终获得必要的知识,避免学生将书本知识死背硬记而抑制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为实现以上模式,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自己首先熟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掘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我们自己的课件库、资源库,不断积累、提高,为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对学生学习模式的变革,教学相长,只有老师的“教”,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设计了几种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机化,提高了学习效率。其具体的方式有:
1、以信息技术作为交流、表达的工具,进行交流和成果展示。利用简单的BBS、聊天室、交互式网页、博客等作为交流工具,学生可以上传作业、通过网络观摩和学习。通过这一交流工具,教师、学生可以在课后有机会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等进行充分的讨论。
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通用技术的练习及综合活动、研究性报告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关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2、以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利用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工具,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发贴等形式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充分发挥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作用,让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有关学习内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以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学习的工具。《通用技术》有很多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对通用技术知识的内化。如利用因特网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有关专利方面的专业知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构建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07-27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07-18
课堂教学情境教学08-12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12-05
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12-03
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06-28
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设计08-03
高效教学课堂07-15
课堂教学实际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