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演讲稿

2024-07-31

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演讲稿(共15篇)(共15篇)

1.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演讲稿 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幽幽端午情》

同学们,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经过很多朝代,一直源远流长,至今有多年的历史,它被世人蒙上了一层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吧。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感人故事吧。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张联齐抗秦,因此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而被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他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人民衰痛异常,就在江面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并且以芦叶包馅料投入江中,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这位英雄,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怎能忘记吃粽子呢?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馅料种类繁多,北方常用的是小枣;南方则有豆沙、水果、鲜肉、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句俗语表现了端午节热闹欢快的情景。当今的端午节不单是纪念屈原,而且也在展现人们和谐幸福的生活。

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

2.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演讲稿 篇二

这是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学初二年级的案例。该案例的教学采用了“双课堂”教学模式。2015年6月18日, 来自广州和北京市区的40余位教师观摩了其中“现实课堂”的教学, 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这节课在贾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展示了“虚拟课堂”中的自主选题与完成的学习成果,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次学习中都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

在“虚拟课堂”中, 贾老师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和特长分成“文艺青年组”和“可爱吃货组”, 搜寻有关传统节日“端午”的故事和习俗, 体味中国传统节日中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在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渊源、习俗及承载的民族精神后, 又引导学生将所感所悟进行创作。同学们在“虚拟课堂”放飞思绪, 大胆创作, 互评互改, 创作热情高涨。最终通过自由而充分的探讨, 涌现出了大量风格和形式不同的作品。

案例亮点

亮点1:虚拟课堂——精彩的引导

网络上关于“端午节”的信息芜杂纷乱, 学生如何甄别筛选出可靠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是有难度的。再者, 该校学生大多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不具备便利的搜索信息的条件。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贾老师在发动同学自主搜集信息的同时, 还预先在“电子书包”提供的“系统教学资源库”中挑选了适合的资源, 如《屈原》电影片断、《屈原投江》动画、话剧《屈原》简介、端午节习俗等, 然后将它们发布在“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平台上。这些生动多样的多媒体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点燃了学生创作与展示的热情。

亮点2:现实课堂———屈原作品诵读

学生通过在虚拟课堂上学习资源, 与同学们热烈讨论之后, 进一步理解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中表现出的诗人的理性思考与强烈情感。在现实课堂上, 学生诵读《天问》、《离骚》的经典选段, 使同学们受到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熏陶, 感受传统文化节日对高尚民族精神传承的意义。

亮点3:佳作欣赏与互评

贾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自己的作品, 朗读之后请其他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陈述理由。每位同学都将自己在虚拟课堂上反复思考、修改的文稿以最佳的文采展示了出来, 也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充分思考, 都提出了较成熟的见解。这种生生间深度的互动使得在现实课堂进行佳作分享与互评环节时, 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真正从语文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亮点4:书法作品展示

贾老师组织学生以中国最传统的形式———书法, 在端午来临之际, 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向屈原学习他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 也给予学生展示特长的平台, 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已经结束, 然而思考并没有结束。大家看到的是一节展示课, 看到了学生们动情的投入, 可曾知, 这份动情的投入, 是缘何而发呢?

人, 最可怕的, 是在华丽的外表下, 精神的死亡。活着, 不仅仅是肉体的呼吸, 更是思想的流动, 情感的喷薄, 生命的体验。只有用心地思考, 才能体会生命的存在。

从小就喜欢语文, 没有什么理由, 或许只是因为可以在看似短暂喧哗热闹而实际漫长孤独寂寞的青春期里找到一个永远可以放心依靠, 也可以放肆倾诉的沉默的朋友, 她就是, 语文。是的, 原谅我用的是“她”, 而不是“它”, 因为语文, 这个如此熟悉的词语, 在我的眼里, 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存在。她存在于生活里的每个角落, 存在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里, 存在于深蓝色墨水笔的笔尖下, 存在于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里, 存在于清丽婉转的歌声中。语文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而这种生命的体验是如此宝贵, 如此难得, 犹如那秋日里甜蜜蜜红彤彤的柿饼上凝结的一层薄薄的晶莹的白霜, 需要有一颗柔软安宁而细腻的心灵才能体味到。

而在这个科技发达、高速运转的社会里, 一切都似乎被加快了, 慢, 似乎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我们走得越来越快, 而心灵却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 快餐文化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时间, 只要有一台电脑, 一个手机, 连接上网络就能查阅到所有需要的资料, 不过也只是节约了时间而已, 就如同那五颜六色的维生素胶囊, 人们无需再慢慢品尝新鲜水果的味道来补充营养, 一口温水就送下一把维生素。我们的生命不再缺乏营养, 然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的灵魂却逐渐失去了味觉, 生活失去了味道。

所以对于先进的科技设备, 我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刚开始接到电子书包的课题的时候, 实话实说, 我内心并不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 不解甚至是略微排斥的, 先抛却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不说, 这种教学模式就真的比传统教学模式好吗?如果用传统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干嘛非要换一种形式处理呢?这个小平板能带来什么不同?带着疑惑, 也带着好奇, 我与学生们一起开始了这段学习的旅程。

首先是与小平板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 我和学生们逐渐知道了它的很多功能, 比如可以在线发布作业, 可以上传资料, 可以互动讨论, 可以查阅资料等等, 功能强大。刚拿到手的小平板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去, 爱不释手, 开始探索怎样使用。学生们学得很快, 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方法, 然而刚开始, 学生们新鲜劲儿还挺足, 利用互动讨论聊天啊, 可是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 依然是比较平乏的内容。

接下来, 又尝试了一些功能, 比如通过拍照的功能展示学生们的作业, 然后通过投鲜花的功能评出最工整最优秀的作业, 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作业, 平时不认真写的同学这下子也不想丢脸, 也想认真写作业了, 这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感觉还有点儿用。还有投票的环节, 平时班里边选优秀班干部, 还得手写投票, 然后唱票。用平板之后, 老师把待选的同学名字输入进去, 学生只要点击, 瞬间就可以生成了投票率柱状图, 快速简洁明了。还有很多功能在教学环节中都可以使用。

但是接下来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一节课里究竟展现那些功能呢?上什么内容呢?此时对于用电子书包上课, 虽然初步接触, 感觉不错, 但是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似乎还是在往传统的课堂里强行塞入这个环节, 感觉有点无奈。

这时候, 在一次其他学校的听评课过程中, 顾德希老师的一席话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他说:我们不要把顺序颠倒了, 我们不是为了使用电子书包而上课, 它是一个工具, 并不是目的。我们的课堂的内容才是重要的, 把这节课上好, 是最终的目的。我开始反思, 我是不是被局限住了, 搞错了内容和工具的关系。这个思维上的结点打开了, 索性, 我就先想选择什么内容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先不想怎么怎么体现使用电子书包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 传承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所以初步确定把端午节作为这次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通过电子书包的自主学习, 同学们打开了视野, 获得许多丰富的材料。对于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在课前预习的版块发布了主题:请每位学生做一份有关端午节日的ppt, 为大家介绍端午节, 谈谈你的感悟。上传到互动讨论的版块, 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的动作倒是很快, 利用课余时间很快做好了就传了上来。学生们传来的ppt的确很多, 内容很全面, 版面做得很漂亮, 可是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这些内容如此泛泛而谈, 差不多就是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可以吃什么, 玩什么, 祭奠的是谁, 简简单单的介绍, 大同小异, 随便上百度一搜都可以出来, 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 应该说很大一部分是是鼠标动一动就可以完成的。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学生的感受在哪里?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第一步———了解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静下心来, 去探索去体会端午节的精神内涵, 也就是屈原的精神内涵, 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是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 得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先找到突破口深入进去。首先分为两组:

(一) 可爱“吃货”组

可以就你喜欢的端午节的食物展开描写。

(二) 文艺青年组

1.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系所查阅的资料, 体会屈原的情感, 请你以“屈原自传”为主题进行创作。

2.三字诗, 打油诗。

3.多种方式展示, 可以诵读屈原的作品, 也可以以书法作品展示。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组, 进行自己的创作。

吃货小组的同学们对美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描写, 写完了传到互动讨论上互相评比, 看谁写得生动形象。借助电子书包平台, 我适时地参与其中, 为同学们的赏析送鲜花、盖印章、做赏析示范……通过不断的交流评论, 同学们的创作和赏析渐入佳境。有的同学为别人提出了自己的赏析, 比如有的同学描写包粽子———原句是“然后再放一把糯米把馅都盖住, 现在这个粽子已经变得很饱满了, 然后用粽叶将他们包的紧紧的, 不要露出它的小尾巴哟。”别的同学在电子书包的评论栏里给她写到“把个别的字如:“放”换成“抓”, “盖”换成“遮”, “包”换成“裹”会更好吧?”经过他们的赏析和修改, 越修改越带劲, 描写越发生动了。由于能力有限, 可能他们改的也不是很完善, 但是这个“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的过程, 对孩子们的写作是很有意义的。还有的同学不仅仅写了美食, 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比如“大黄”同学。他平时是一个写作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基础比较差, 病句错别字比较多, 有点自卑。可是这次他写得很认真, 写的是与姥姥和妈妈一起在端午节包粽子的故事, 不仅仅写出了粽子的美味, 更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亲情。他把这篇作品传到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里, 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有的同学还给他送了鲜花, 这下他找到了自信, 笑容洋溢在他的脸庞, 他跟我说:老师, 我还要继续修改。

文艺青年小组的同学们也不甘落后, 开始创作“屈原自传”、诗歌等。刚开始创作“屈原自传”的同学们最大问题是, 没有办法融入到这个角色中去, 依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 知道但是体会不到屈原的情感内涵。这时候我适时地加以帮助, 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或补充创作背景, 同学们的思路逐渐打开了, 情感逐渐被带入进去, 有的同学写了文言文版本的, 有的写出的“海燕”版的, 还有的联系现实, 写出了穿越版的。一次次地创作, 一次次地推翻, 一次次地修改, 终于, 他们对屈原的精神把握得更加到位, 充分地融入了进去。

还有的同学对朗诵情有独钟, 反复练习, 饱含深情地朗诵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东君》, 由于生僻字很多, 他们就回家查字典, 用电子书包录下来, 然后传给我听。我再加以指导。对文本从陌生到熟悉, 再到动情地朗诵, 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着。

在展示环节中, 学生们非常踊跃, 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想冷落了哪个孩子, 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 考虑了不同层面的孩子、不同形式的作品。只是想让他们知道, 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就是好的作品。

正如顾老师所说, 这个过程是辛苦的, 但却是值得的。

展示课结束了, 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学生依旧在论坛里创作交流, 有的同学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发到上面, 与大家分享;有的同学把自己写的小诗发到上面, 一起赏析。这不是结束, 而是开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家点评

贾老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 作为教师队伍的新兵, 选择这样一节传统节日的课来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组织还是很成功的。这样一个课程内容, 学生首先很感兴趣。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讨论和展示的平台, 又能激发学生想要用心学习, 将自己最好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的心理, 这种良性竞争激励着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这也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优势体现。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组织引导学生多读多写, 这在本节课体现得就非常不错。比如说有学生用文言文写了《屈原自传》, 就是仿照之前课文《五柳先生传》写的, 这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充分阅读并研究了《五柳先生传》;还有一些学生的文章中引用或借鉴了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雷电颂》等, 足以可见学生为了这次写作自发地打开了阅读的视野。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平台充分地进行了生生互动, 互动讨论上客观的发帖量和回帖量都可以说明学生习作量增长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是教学, 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通过这节课的成功, 更加可以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语文课的成功是能够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第二, “在虚拟课堂发动学生, 在现实课堂展示成果”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具备雏形, 老师们可以共同探究探索, 来完善巩固这个模式。

在利用信息化的过程中, 传统教学能够很好进行的环节, 依旧采用原来的方法进行, 要用信息化手段去优化传统教学难以开展的环节。教师也要学会放手, 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要用教师的火来点燃学生的火。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需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让学生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激情持续下去, 让这种教学模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北京四中顾德希

3.让端午节文化遗产灿烂辉煌 篇三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民族特色鲜明的夏季节日。也是我国各民族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认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

两千多年来,久远的历史,淳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意蕴,使端午节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跨越了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层层差异,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能接受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被称为中华民族最具有影响的三大传统节日。应该说,这三大节日是我们生为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节日。

端午节的节庆时间一般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有的民族和地区将五月初五前后的几天都做为端午节庆时间。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门前悬挂艾蒿、菖蒲,配带符图,吃粽子、饮药酒、赛龙舟、划龙船、郊远踏青、登高、姻亲往来等等,丰富节日内容。

当历史的时光流逝到文明时代之后,端午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增删、不断的接纳新的时代人们信仰与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行、仪式。比如,祭祀悼念屈原,把人民对这位忧国忧民的楚臣,著名诗人的敬仰与思念,融入到节日之中,同时又借助屈原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强化了端午节的影响力。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中描素很清楚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人以端午习俗源于纪念屈原这一传说写起,笔锋一转,直接以叩问历史、反思人生的妙句妙句“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腔无奈与不乐之情强烈的迸发出来,为忠臣蒙受的冤屈提出尖锐批判。

我们看到,端午的民俗有着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化轨迹。当代的端午节,出现了一些需要讨论的现象:比如端午节俗的城乡差异;受西方节日冲击所呈现的变化;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现的现象等等。一般而言,乡村保持的端午节风俗相对完整,传统风貌也多一些。但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则相对零散。乡村的节俗更多的人情情理的贯注,而城市的节俗往往成为公众性的一次促销。乡村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强大的节俗动力,尽管渗透商业文化观念,但是习俗形成与节日氛围还是以乡村农业社会浓郁的风土人情为主,而城市节俗所传承的是端午节较为表面化,往往从商业文化的角度给予塑造、参与、利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差异客观上加速了端午节的演变,削弱了端午节的普遍性、整体性的传承。

文化的角度给予塑造、参与、利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差异客观上加速了端午节的演变,削弱了端午节的普遍性、整体性的传承。

我们也应警惕的看到,随着大众传播力量的增强,电视的普遍,网络的覆盖,人口流动频繁,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延伸,全球化的观念正逐渐转变为现实,西方社会的习俗与节日,由于渗透了个体自由理想与成熟的商业模式,借助于大众传媒全面影响着我国社会,尤其影响着以城镇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的观念与习俗。我们的端午节俗,在这西化风潮中,大受冲击,节日的商业化和一定程度的“洋化”,节日的行为习俗增强,节日的观念为抽象,端午的独特性被浅俗化,文化个性逐步消失,甚至变成一种商业的时间形成,成为一种人们自由狂欢的变形情绪,成为一个商家喧嚣推广产品的借口,甚至有人也主张端午也搞“黄金周”,节日文化的民族意义正在消解,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创造性被抹平。甚至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端午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差点丢掉,被人拿走。

4.小学生传统端午节演讲稿 篇四

小学生传统端午节演讲稿范文1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谢谢大家!

小学生传统端午节演讲稿范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传统节日嘛?对,是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最后,预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谢谢大家!

小学生传统端午节演讲稿范文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再过几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国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革的锐志,在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鸦片战争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谢谢大家!

小学生传统端午节演讲稿范文4

尊敬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6日,也就是本周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在放假期间请同学们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最后,祝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安全的端午节。

小学生传统端午节演讲稿范文5

各位师生:

大家好!

今年的5月30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某某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青年节发言稿相关文章:

1.关于青年节的演讲稿范文五篇

2.纪念中国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优质发言稿文章5篇

3.别出心裁的五四青年节的优质的发言稿6分钟五篇

4.五四青年节公众演讲稿范文【5篇】

5.品味端午节文化传承演讲稿精选 篇五

大家早上好!我是吴欣莲老师,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粽叶飘香迎端午民俗文化共传承》。

再过几天将迎来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屈原的故事吗?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为了楚国的富强,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已密不可分,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值得我们每个人佩服。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而来的。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等等这些,你所做的一切,这就是在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6.小学生关于端午文化的演讲稿 篇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端午文化,刚刚度过愉快的周末,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小长假。曾经有一首儿歌唱道:“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端午节上最为热闹的一些习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年少的我们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圣诞节”、“复活节”等,甚至各种不是节日的数字节。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端午节到底意味着什么?

端午节,是民众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广为流传的节日,端午是一个诗人的节日。据《史记》记载,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奋笔疾书《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忧国忧民,一片赤胆忠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畅谈端午,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倡导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国家安危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试问千年之后,谁的名字和作品还能为世人所传诵?

曾经,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耻辱虽然已随风而逝,但历史应该铭记。增强国民体质是国之大计。每逢端午节,许多地方组织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这也契合强健国民体格的要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学们一定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同时养成竞争、团结、勇往无前的精神。

古人在端午节前后喜欢用艾叶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这个传统亦保留至今。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所以大家要注意个人卫生,早睡早起,远离疾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样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住行。这都是我们的祖辈,怀着爱国爱民的理念,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而来的。

7.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演讲稿 篇七

端午节曾被称为与春节、中秋并列的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然而近年来,端午节却在现代国人的生活中遭到了淡化和遗忘。但从2005年开始的两次影响较大的“端午之争”两度使端午节暂别无人问津的冷遇。

一次是中韩端午之争。2005年的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哗然,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再次成为热点。众多国内人士撰文发表高论,或痛心疾首,感叹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的申遗竟为异域韩国抢得先机;或条分缕析,论证中国的端午节庆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异同……是是非非,林林总总,喧嚣一时。

一次是端午节的“姓氏之争”。与前一次“端午之争”不同的是,端午节的“姓氏之争”则是在国内不同地域间展开。2006年5月底,苏州宣布,将在端午节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以宣传端午节的“伍子胥起源说”。苏州要用其建城鼻祖伍子胥为端午节起源说正名的做法引发一场关于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的争论。

中韩端午之争的是是非非自有博学之士去讨论。我所关注的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成功及由此引发的论争,暴露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与弘扬的软肋。坐着谈,自然有醒世之功,但与事所补不大;起来行,才能有所建树,也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之争则传递区域利益与民族利益的不和谐之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自古便有很多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纪念伍子胥说,不过是众多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说法之一。有关专家指出,伍子胥的一生,除了帮助吴王建立了苏州城之外,其人生使命可归结为两个字:复仇——为自己的家族向楚国复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节纪念谁,历史早做出了选择。虽然端午起源说有好几个版本,但几千年来,在端午节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早已深入华夏炎黄子孙的心中。

端午节的“姓氏之争”事关民族大义!应放弃无益的争议,让端午节回归文化本位,传承发扬端午文化,让端午节重新成为凝聚中国人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不再是政治经济等的“附属物”。

在国内除端午节的“姓氏之争”外,还有有关端午节庆的地域之争,诸如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等。屈原一生曾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各地举办不同内容的纪念活动,本无可非议。而且,这些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以为,在涉及民族大义时,必须搁置局部利益之争。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将传统节庆当做“唐僧肉”而忽略了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第一要义。

屈原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一代伟人毛泽东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诗:“我国是一个诗歌创作极为繁荣的国家,从古至今,诗词曲赋作家如繁星丽天,而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其冠冕。”

屈原不仅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个永不泯灭的诗魂,更以其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的精神堪为万世表率。在屈原身后,受其诗作及其高贵品质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端午文化河流,也成就了一个震古烁今的不朽的文化传奇。

西汉司马迁被处宫刑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发奋写作《史记》。北宋诗人张耒在诗中写道“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元朝贝琼的诗中有“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之名。明朝的边贡在诗中用“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来追溯楚乡端午遗韵。毛泽东在访苏旅途中对苏联翻译、汉学家费德林谈到屈原时说,“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中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屈原一生及其诗中所体现出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我艰”的深切关注民生的态度;“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悉苦而终穷”的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果决斗争精神,已经烙印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深处。

从自然形态上来看,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往西流经湖南省平江县、汨罗市至湘阴县进入湘江的汨罗江,实在算不得什么名川大河。两千年前,愤世嫉俗的屈原为洗去人们心中的“污垢”,不惜和流水共舞,了结了余生。屈原的纵身一跃赋予了汨罗江以经久不息的文化内涵。因此,全长只有253公里的汨罗江也成了流淌在中华子孙心中的精神之河。两千年前,吞噬三闾大夫的滚滚江水没有洗去楚人心中的“污垢”,却洗涤了千百年来中华子孙的灵魂。毛泽东曾说过,“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今天,在我看来,这杯“苦酒”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

两度“端午之争”的烽烟已然散去,但其留给我们的启示却不可不记取。对传统文化的冷漠与从某种利益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曲解,都将对曾经养育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戕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端午节庆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富有积极意义、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和保护。

8.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演讲稿 篇八

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端午——我们的节日

如火的石榴点缀着初夏的阳光,淡雾弥漫成朦胧的温暖。顺着时光的小路走向前去,我们触到了五月的尾音——端午节。

古老的节日传载了千年,前人将端午递送到我们的手中。它依旧保持着古朴的面貌,被历史冲淡的哀伤凝固成坚定的曲调。

提及端午,浮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一个伫立在浩荡江岸的背影。他沉默地望了一眼身后的山川,缓合上双眼,像沧凉的人世告别,写尽了离骚的屈原,以这样绝望的方式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冷艳的句号。

伴随着屈原投江的悲壮,端午节来到了华夏儿女的生活。后人为端午节的凄凉渐渐注入了愉快的气息,仿佛想为屈原抹去生命中的哀愁心酸,祭奠着,惜怜着屈原短暂的生命。然而,他的身躯落入汨罗江,化做一股至明至澈的水,他的灵魂,带着对祖国的赤诚、对百姓的责任,在中华国土上空熠熠生辉。

爱国、责任、忠诚、坚贞——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精神,因端午节的代代传承,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今天,端午的气息正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屈原的灵魂在明朗的天空中停伫,向我们宣读着的誓言,抬起头,望向天,对着他坚定地眼神,让我们也大声呼喊:屈原你的品格让我们敬佩,我们的人生,是你指明了方向。

爱国、责任,我们并不陌生。

xx地震,所有的中国人民的在行动,慷慨捐献自己的心血,向灾区的人民寄去温馨的牵挂,满目疮痍的土地,因为我们的心手相连而风貌重现。

xx奥运,从曲折的火炬传递到精美绝伦的开幕表演,从国家领导到人民群众的全员参与,积极配合,为xx奥运空前绝后的精彩,铺垫了一条夺目的阶梯。

这是爱国、是责任,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精神。

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凝结在一起,引领着中国走向强大。而责任,则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责任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不仅有对同学、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对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老师、父母殷切希望的答复。

会考即将来临,绚烂的未来正等待我们触及,二十几天的艰辛,汗水将会换来成功的喜悦。在端午节灿烂的阳光下,伸出双手,展开双臂,深呼吸,向天空呼喊出自己的信心:不抛弃,不放弃!凭借对父母老师和自己的责任,迈出梦想的第一步。

9.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篇九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的节日,面对现状,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不再姓“中”的疑问。

当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消息说“亚洲某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已将其列入遗产名录。

听到消息,人除了惊讶尴尬,这仅是传统节日的得失,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的是,这是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民族和向心力的一次和洗礼,如今,拥有20xx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他国的遗产,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DD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DD吃20xx年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我们的节日端午20xx年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我们的节日端午。如今,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小康,时候都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不但继承了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的文化中,了独特的生命力DD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里,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对传统的,文化的缺失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断层又将带来?有句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该如何保护与继承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西方发达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对包括在内的发展中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了的冲击。

10.端午趣品粽文化 篇十

粽传说相传,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粽子投水祭之。渐渐地,民间便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风俗。隽永的传说,给传统节日平添几分人文色彩。

粽子谜民间流传许多粽子谜,如谜面为:“标字添两点,看你怎么猜”、“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三解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四角尖尖草缚腰,滚烫锅中走一遭;若是遇着钟旭爷,浑身剥得赤条条”等,这些谜面的谜底皆为粽子。食粽之时,猜猜谜语,风趣诙谐,别有情趣。

粽子诗粽子又称角黍,是中国传统的美食,历代文人雅士对粽子多有吟咏,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道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子的大小。宋代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道出了那时已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文豪苏东坡喜食粽子,品味了以蜜饯为馅的粽子,留下了“时于粽里得杨梅”诗句。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写尽了火腿粽子的妙处。

粽子联每逢端午,民间不时会请人撰写一些嵌“粽”字的对联,如:“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包粽子,举国欢宴亲友;赛龙舟,把酒吟讨慰圣贤”、“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祟;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这些对联形象生动,烘托了节日的氛围。一些流传民间与粽子联有关的轶事,别有情趣,如:清代,山西寿阳人祁隽藻出身书香门弟,幼时聪颖过人,在五岁的那年端午节,奉母之命给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自恃才学不凡的三嫂,见机试探一番小弟的诗才,脱口吟出上联:“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隽藻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伴三哥,好亲!好亲!”三嫂虽羞得面红耳赤,但心中却佩服不已。

粽子宴湖南湘西溆浦县民间以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每逢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这天举办以粽子为主食的宴席。粽子一般第一天包好,文火燜煮一夜,次日金鸡啼晓,全家团聚开席。开席时,首先吃连心粽,它又圆又长,形似枕头,主妇边吃边念祝词,祝全家和睦、老少康乐;接着吃辈份粽。因人而异,老人食狗脑粽,男子食牛角粽,孩子食宝塔粽,女人食镶配红枣、板栗的斧头粽。品完粽子可进行猜谜、对对子等活动。

粽子俗在古代,粽子不单是“纪念美食”,也寓吉庆之意。民间有将粽子当结婚礼送的风俗,象征“种子”,寄寓早得贵子;也有用作考生贺礼,将粽子做成笔形,寓意“必中”,而有的以红枣作为粽子馅,寓意“早中”,以讨个吉利。

粽游戏如唐代皇宫中常在端午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用小角弓去射,谁射中哪只就吃哪只。又如,在古代,人们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这些游戏充满童趣,颇有韵味。

11.端午节话屈原主题的演讲稿 篇十一

端午节是用来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屈原十分爱国。但因为被奸人所害,流放到民间,他认为自己不能报效国家,不能为国家出力,不能改变楚国现在的状况。而跳入汨罗河,为国捐躯。屈原死后,那些敬仰他的平民百姓便划着小船,去打捞他的尸身,可大家却失望而归。于是,百姓们为了不让河中的鱼类和虾蟹蚕食屈原的尸身,就用粽叶包裹上糯米,投入江中。传说,河中有只凶残的恶龙,可他却偏偏只住在河心。日日在河中兴风作浪,为祸百姓。于是,人们便下定决心要活捉这条恶龙。经过千幸万苦的努力下,人们终于抓住了这条恶龙,将他的筋抽出来。因为这条筋太长太长了,所以人们把筋剪成一条一条的绑在自己的身上。从此,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划龙舟,包粽子,绑彩绳的传说了。

吃粽子是我国端午节一项极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以前,粽子只有一个味,是用糯米和红枣做成的。现在根据不同人的喜好已达几十种口味。比如,有的人喜欢吃咸的,就可以做成咸肉棕;有的人喜欢吃甜的,就可以吃甜粽子;还有些人喜欢吃肉的,就可以吃肉粽子……总之,粽子的品种是特别多的。粽子的外表可漂亮了。你瞧!她身穿一件绿衣裳,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粽子一般是四只脚的,不过,也有三只脚的只是市场上不常见罢了。粽子通常是煮熟后凉了才吃,在拌上白糖和蜂蜜,口感好极了。

戴彩绳,戴香包也是端午节独特的习俗。到了端午的那一天,老人们会用不同的彩绳,戴在孩童的手腕上或脚腕上;心灵手巧的老人还会在上面系上铃铛,手一动就会发出极为清脆的铛铛声,好听极了!再来看看香包,种类不同。有小动物的,有花朵的,还有卡通人物的,上面的画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香包可香了,还可以驱逐蚊虫呢!

除了这些,一些南方的城市还有赛龙舟呢!到了那一天,河两畔的人们将河围得水泄不通,纷纷观看赛龙舟,那场面壮观极了!

12.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端午节小学 篇十二

大家上午好!

今天由我来进行国旗下的讲话。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很多年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在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魂。屈原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爱,一种大爱,一种永恒,不计报酬与代价。同学们祖国需要我们的爱,美丽的校园需要我们的爱,同学们需要我们的爱。

端午节,我们要缅怀屈原,更要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学习他的大爱,这些必须付诸行动。

13.八成北京人按传统礼仪过端午 篇十三

■ 愿遵传统礼仪者居八成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草,是具有鲜明节日特色的端午习俗。调查中,八成多被访者明确表示会在今年的传统节日里按传统礼仪过。其中,“包粽子、吃粽子”有98.7%的被访者提及,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传统礼仪活动;有21%的被访者将会“在门前插艾草,并用艾草煮水洗澡”; 提及“在门口贴和端午相关的传统剪纸或图画”的有16.1%;“给女孩子带花线缠的香囊和百索”赢得了14.7%的支持率;“吃五毒饼”和“喝雄黄酒,给男

孩子脸上画雄黄图案”也分别得到了7.7%和3.2%的选票。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现代化生活的日益繁忙也影响了部分市民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在不按照传统礼仪过节的人群(18.2%)中,25.1%的被访者表示因为“节日加班,顾不上”庆祝节日;44.1%的被访者则表示“不知道传统礼仪”。

■ 超半数家长给孩子讲过传统节日的由来

调查结果显示,81.6%的被访者表示让孩子养成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惯很重要;16.1%的被访者表示一般;仅占1.8%的被访者对此表示不重要。在认为重要的人群中,95.4% 和94.6%的被访者分别提及“社会影响,全社会都重视”和“家庭内部重视”是让孩子养成过传统节日习惯的有效方式;75.5%的被访者认为“媒体宣传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受访的1310户有子女家庭中,58.6%的家长曾经给孩子讲过传统节日的由来。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也呈现可喜态势:能够认知五至六个传统节日的占32.6%;认知七个以上节日的孩子达到了17.8%(见图1)。

■ 食品类成为节日消费首选

调查中,当问及“是否会在传统节日购买传统商品过节”时,40.3%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一定会;31.1%的被访者表示很可能会;21.8%的人表示视经济情况而定;仅6.8%的被访者对此持有否定态度。调查显示,86.4%的被访者认为市场上提供的传统节日民俗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传统节日民俗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当调查问及“您还希望进一步增加哪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民俗消费”时,32.6% 的被访者表示希望增加关于民俗民风类的旅游项目以满足需要;选择商品类消费和食品类消费的分别占25.3%和23.8%。旅游消费的胜出说明在小长假中,市民渴望通过民俗民风旅游感受文化,传承民俗,享受亲情的要求,也从侧面展现出了民俗民风旅游市场的挖掘空间。

而市民对非传统节日商品的消费态度则旗鼓相当,49.8%的被访者表示会在端午节假期中进行非传统节日商品消费,与不消费人群(48.8%)仅相差一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消费获得了97.1%的提及率,名列榜首;其他依次为:服装服饰类64.5%,家具家电类为18.3%,首饰类15.4%。

■ 春节百姓最为看重

2008年的节假日调整方案使国人享受到了每年两个黄金周、五个小长假的假期生活,这对传承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市民心目中,五个节日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春节(99.1%)、中秋节(91.2%)、元宵节(74.4%)、清明节(68.8%)、端午节(63.5%)。当问及传统节日放假的意义时,与家人团聚(47.9%)和延续民族传统(43.3%)成为百姓心目中的重中之重。

14.传统的“端午节”作文 篇十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花卉已逐渐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人们开始认识到那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观赏物,更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种花者的行列。

然而,端午节不仅是为了吃粽子,赶花街这么简单。而是每年的端阳花市都有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聚集到保山,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今天,我们全家都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奥新体育馆——端阳花市举办中心赶花街。首先,我们欣赏了花街;其次,到了乡镇一条街观看了各乡镇的民族特色物品;最后,又到了小吃一条街,品尝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吃、真是味香具全、非一般的口感。说来实在,端阳花市是以传统的花市为背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为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构筑对外交流发展平台,大力开展文化商贸交流,让我们保山人民的物质文化和企业文化走向世界、让保山素有“滇西粮仓”之美誉,然而,“神奇美丽的高黎贡山”、“美丽富饶的潞江坝”等自然风光,有悠久的“哀牢永昌文化”,灿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滇西抗战基地”、“中国最佳小粒咖啡基地”、“中国最佳香料烟基地”、“云南兰花第一村”等众多知名品牌。

15.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演讲稿 篇十五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二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三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从中国节日风俗发展形成过程来看,以上诸家观点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节作为一个风俗活动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在追溯其风俗活动起源时不能只注视某一侧面而以偏概全。中国古代,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天地,风俗也自会因时因地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国普遍性的节日风俗。因此,考察端午节起源应综合多种因素。

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逝世而最后形成。

天津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戴搭拉

戴搭拉,给孩子求吉利。天津人讲究为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老虎褡拉”,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用九子盘堆角黍

说起吃粽子,咱就先说一个和粽子有关系的习俗。所谓九子盘,又称“攒盘”,始于明万历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国,它是古人为婚丧嫁娶或重要节日款待宾客的一种实用器物。到了端午节,天津人常用九子攒盘来摆放粽子,即角黍。

粽子最早用菰叶即茭白叶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称“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叶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枣子等馅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食五毒饼

除了吃粽子,天津人端午节还要吃一样东西,就是“五毒饼”,那讲究可是多了去了。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不少习俗都和“避五毒”相关。贴五毒图、戴五毒兜、将“五毒”形象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

用柳叶水洗脸

在天津静海一带,端午节还有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的习俗。

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除了戴搭拉,佩香囊也是一项端午习俗。中药香囊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福州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午时书

每逢端午节正午,福州家家户户都在门楹贴上“午时书”,午时联与春联稍有不同,形制较为短小,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据莫友棠在《屏麓草堂诗话》记载,午时书之风,最早可以远溯到唐朝,历史极为悠久。端午时节贴午时书是福州十邑所独有的风俗。

喝午时茶

每年端午节,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可食用的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的时候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谁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谁家的大人头疼脑热,将“午时茶”用开水冲泡喝下。或在炎夏时节泡点“午时茶”当茶喝,有防暑降温的作用。

煮粽子的水洗脸洗澡

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另外,端午节中午,家家户户会用煮粽子的水撒在屋里屋外、屋前屋后的角落,有驱蚊的效果。端午节后,天气渐渐炎热,正是虫类活跃的时候,熏黄烟、撒煮粽子的水,渗透着福州人的一种积极的、朴素的卫生理念。

戴红肚兜

上一篇:计划生育工作的调研报告下一篇:对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