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三步曲论文

2024-10-17

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三步曲论文(共12篇)

1.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三步曲论文 篇一

摘要:初中科学可以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课程,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把科学探究放在显要位置,充分重视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应该怎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运用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亲手操作、亲眼观察,从中掌握汲取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然而,现实教学中的情况并不理想,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科学实验课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一般教师把握主动权,一味讲解,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一味听讲,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好。探究性学习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扭转了以往初中实验教学的死板生硬局面。所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应该受到重视,并能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上,可以说实验的规程已定,操作流程已定,试验器材已定,甚至试验结论都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只得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操作,毫无新意,严重束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计,动手实验,积极摸索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学习效果也自然增强。

(二)转换角色,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该在他们手里,所以教师也应该逐渐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转换过来,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组织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习惯和获得实践中获真知的能力。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自然就转换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集结合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比如月相及其变化的观察实验,观察生铁生锈等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在展示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把此类实验放到课外,布置给学生任务,适时引导询问实验开展情况,并拿到课堂上分析探讨,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明显强化。借助开展课外实验,就是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体现。比如做鸡蛋被“吸入”玻璃容器中的试验,可采取以下步骤:先准备一个熟鸡蛋,浸泡在白醋溶液中,一段时间鸡蛋皮和醋酸反应充分,鸡蛋皮变软,准备一口径稍小于鸡蛋的容器,在底部铺一层细土。然后在容器中扔进点燃棉团,待熄灭之后,立即把鸡蛋对准容器口处。发现棉团火焰熄灭之后,鸡蛋迅速掉进容器中。冷却一段时间发现鸡蛋皮又恢复了坚硬状态。教师接下来剖析原因:棉团燃烧容器内的一部分氧气,且排除一些空气。待火熄灭后,容器内气温迅速降低,压强低于空气大气压强。因此,大气压把壳变软的鸡蛋压入容器中。从这个实验就可以发现,开展课外探究教学一方面能够完成初中科学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任务,另一方面能拓展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值得推崇的是,接着试验调动学生到生活中搜寻试验素材和寻找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他们的实验过程,探索实验步骤等,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大大激发了他们思考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要处理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难处,甚至付出努力和心思最终没有收获和成功。这个过程是很造就人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寻求创新的经历,对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都是不错的历练和提升。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带来的作用是积极高效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预先布置学生动手设计操作某一个实验,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展开探究,探讨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器材使用是否正确,并积极探讨改进策略。如在操作光合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公布教材实验步骤,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设计方案步骤是否正确有效。虽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都能表达明确,就是调节绿色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发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是,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实验效果,比如环境中的光线条件、空气湿度、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都需要学生考虑进去。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要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高效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就得尽心准备,深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情况,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引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他们进而进行深思深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在讲解“月相及其变化”试验时,教师就应当根据试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结合试验和教学搜集实验器材和道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互动,创建一些情景或者场景问题,如在一个月当中看到月亮由缺到圆,又转为月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上弦月和下弦月是怎么回事?日食和月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你能详细叙述其中原理吗?提出该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查找真相,了解月相变化秘密。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器具展现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找出合理解释和自然现象原理,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进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模式,给科学实验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鲜空气,教师教学焕发新生,学生学习也兴趣盎然,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对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必要,完全契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和探索,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合理运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源.中学科学“探究式随堂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数理化教学研究,2016.[2]沈雁.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

2.实施小学科学探究三步曲 篇二

一、精心设计是进入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

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可以从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入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1.正确处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错误和困难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技能方面的差异,导致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操作、判断等会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遇到难题,可能科学探究活动就会在某一环节出现卡带现象,或者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从而导致学生的探究掉队、走偏。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事先预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前给予相关的指导,利用示范讲解和举反例的方法,对学生的难题和错误进行分解和剖析,减少学生科学探究时出现错误和遇到难题的几率,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

2. 准确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难易程度,不仅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过于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轻易地获得科学知识和结论,缺乏科学思考,无法起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就徒有虚名了。过于艰难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会因为无从下手或力不从心,对科学探究活动没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致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甚至对科学这门课程产生厌恶的心理。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设计难易适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同时也能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爱上科学探究,爱上科学这门课程。

二、精心选择科学探究的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为选取活动材料伤透了脑筋,有时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而在课堂上能正真派上用场的又很少,而眼花缭乱的材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学生面对一大堆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实验材料,往往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怎样根据学习内容去设计实验,合理探究。课堂中学生不会做,教师不敢说,科学课堂中没有了科学探究的氛围。另一方面,在一大堆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实验材料面前,学生会产生许多杂乱无章的问题,他们玩得非常起劲,却与探究毫不相干,课堂混乱一片,教学没有效果可言,因此最终往往要教师“拨乱反正”,被迫由自己提出科学问题来。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

三、精心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

1. 悉心指导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不能忽视其指导作用,要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教师更要加以悉心指导。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态度上悉心加以指导,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问题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或创设一定情境,借助一定材料,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会提出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探究,要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既然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要探究什么就得由学生自我选择,真正把探究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培养学生选择问题的能力。

3.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方法

探究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定性的、定量的;可以是直接感知的、分析比较的等。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要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提高探究实效。但科学探究方法不能是教师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我选择的问题需要而选用的,只有是学生自主选用的,才是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e]

3.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三步曲论文 篇三

第一招:反复咀嚼

就是把原来所有做过的习题订成册,重点在错题上反复背诵,这是使基础分数迅速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一种题型,每做三道题就认真总结一次,再把总结出来的东西,通过做题印证一下;并且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记录在案的“陷阱”与思维误区,绝对不能放过。第二招:选择题是重中之重

一定要在选择题里,针对自己的弱点,寻找突破。要想在语文上得高分,还得靠选择题。选择题的前三个题,一定不能丢分。平时应注意搜集记忆模糊的字词。如果把做过的所有关于读音、错别字、成语的正确写法,整理在一个本子上,每天打开本子,浏览一遍整理的内容,经常横向比较相近相似的音、字或成语,哪怕不刻意去背,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题时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要注重题型的规范性。历年真题是最好的样题,要吃透。多思考出题者对选择题的常考点,多比较几份卷子的相似题,你会有很大收获。要在每天的反复总结中进一步提高,保持不失分的感觉。对于古文复习,实词虚词是基本功,把一类词的常见解释整理在一起,纵向比较其差异,会发现用法也就那么几种,会有去粗求精的效果。在复习中强化自己的推断思维,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准备,高考将会信心十足。第三招:写好作文四部曲

1.审题和点题最重要。记叙文的主题表达是比较含蓄的,一定要点题。要使阅卷老师明白,你写的主题与作文试题有关。去年的作文题,有些考生就吃亏在这里,写记叙文,又老想着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含蓄的“戒律”,写出的作文,让阅卷教师反复辨认都难以确定是否与考题有关,这样的作文,分数自然就高不上去了。

2.避免“参考”已经发表的文章,不要让阅卷老师误以为你的文章是借来的。这里的抄袭,其实就是背诵已经发表的文章。这类抄袭,不可能是一字不差的“抄”,所以,只要判定两者的主要段落一样,就能“定案”。

3.注意文章结构。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入题快,语言精致优美,方能达到开篇引人入胜的效果。要避免把文章分成开头、中段、结尾三大段。中段最好分成若干小段,不仅可以清晰表达你的思路,也可有效减轻阅卷教师视觉、心理疲劳,使他们不至于影响打分的准确性。结尾要短小精悍,要有拓展或有回味。

4.在认真构思的基础上落笔作文。认真构思,就是在落笔前一定要有一个构思过程,就是要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列提纲是个构思过程,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文章的主题,确定文体,从而构思好文章的整体框架。不经过这样的过程,随意落笔,常常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到后来甚至会出现凑字数或者字数过多的毛病,结构也难以完美。一些作文,满纸涂涂改改,或者在结尾时东拉西扯,或者写完了,格纸还不够,加一段结尾写到反面。。。这些,都是没有认真构思造成的,这样将会影响得分,要特别注意。

用心

爱心

4.考试“三步曲” 篇四

前奏

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自从升入五年级,各位老师带领我们参观语文宫殿,浏览数学王国,走进英语王国。早上还陶醉在朱自清笔下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中午又迎来了老舍眼中的《林海》。这还只是个操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科考试接踵而至。于是便谱成了一首考试“三步曲”。

第一乐章:考试前

今天是五年级上半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一进教室,就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各各埋头苦干。有的临时抱佛脚,希望再记住一些定理和公式;有的咬着笔杆,仰望天花板,嘴里念念有词,还有的胸有成竹。我望着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叹了口气,抽出一张看了起来。临阵磨刀,不亮也光嘛!“有没有背P49页的梯形公式?”同学的话音刚落,便听见一阵“哗哗”的翻书声,大家都开始背了起来。要是没有考试该多好……我捧着书本又开始想入非非。快别做梦啦,考试开始了!

第二乐章:考试时

随着考试开始的铃声,一张张试卷发了下来。我急忙开始奋笔疾书。这时,无论是品学兼优的的好学生,还是调皮捣蛋的混世魔王,都开始全心全意地攻克这座堡垒。我一边做一边在心里打起了小鼓,像有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这道题该不该用X求?这一步是不是这样解?还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挂钟,每看一次就会多一份焦虑和不安。这时,教室里只有笔尖的沙沙声和挂钟的滴答声。在我们的忐忑不安中,考试接近了尾声……

第三乐章:考试后

要说这考后对答案的人群可算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也禁不住加入了其中。大家好不容易考完试,刚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又要忙着去与同学对答案。如果答案一样则皆大欢喜,如果答案不一样则会为自己的答案据理力争,各抒己见,直到说服对方为止。要是错了就马上计算失分。这大概是每位考生考完试的“必修课”。有时走在教室里,突然有个冒失鬼冲上来问:“第X道的答案是不是X?”把你搞得一脸茫然。直至上课铃响了,对答案的人群才一一不舍得散去,还意犹未尽地小声议论。

尾声

5.春天三步曲 篇五

今天是春节,春天在哪里呢?小区的院子里,枯黄的小草还爬在地上挺不起身来,柳树低垂着那光秃秃的枝条,杨树、榆树、泡桐树统统一片叶子也没长出来。

春天的脚步还在很远很远的天边上,春天的笑脸还在很厚很厚的云后面,春天的种子还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可是人们就听到了,就看到了,就感觉到了,早早地,人们就要过迎春的节日了。

人们把红红的灯笼一串一串地挂起来了;人们把红红的对联一幅一幅地贴起来了。妈妈围上红红的丝巾,爸爸扎上红红的领带,妹妹穿上红红的裙子,弟弟戴上红红的帽子。谁说春天是绿色的,我说春天应该是红色的,她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二、春天来了

远远看去,小区广场上,三叶草一小片、一小片地绿起来了,各种树木却还是静悄悄的,似乎没什么反应。但是,走上广场的小路,走到每一棵树面前,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没有闲着,他们都地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呢。

槐树像一个刚刚睡醒的老公公在做“伸展运动”;柳树像一个美丽的少女,摆动着柔软的腰肢跳着快乐的舞蹈;泡桐树像一个多情的少年,手上准备了数不清的、含苞欲放的花束;杨树是最积极的,不过,你要是以为他已经长满了叶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想给春天妈妈开一个“恐怖”的玩笑,他竟然在自己身上挂满了一条条综色的“毛毛虫”。

三、春天真的来了

春天真的来了,

这时候的小区大院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大片大片的绿色是三叶草,她占满了整幅画面,生机盎然又均匀柔顺,是最理想的背景。这边几株夹竹桃抹上两笔淡淡的粉红,那边一丛丛迎春添上一撇娇嫩的鹅黄。路边一排垂柳枝条飘飘,像长长的绿色帘幕,墙角那棵泡桐花开灿烂,像巨大的紫色花束。再加上远处的楼房,近处的三三两两的行人,偶尔还会有一对燕子翩然飞过,一幅最鲜活的《春天的图画》就完成了。

6.科学课复习三步曲 篇六

一、打开记录,读一读

开学时,就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平时学习时就指导他们养成记录的好习惯。每学完一单元就布置学生对教材中的科学知识(概念)进行初步的梳理。这样,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网络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且对自身掌握情况有了认识,为在复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作了铺垫,然后,教师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概念)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印成讲义。复习时,指导学生打开记录本,拿出讲义。通过读一读、记一记、问一问、悟一悟来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二、再现探究,做一做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知识(概念),挖掘知识(概念)的内涵,有选择地对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再次探究。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接着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前讲清楚认真倾听的要求,要求学生对别人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或质疑,通过这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交流的过程。然后,做一做一些必要做的实验。如,滑轮组的特点、杠杆尺的科学、轮轴的秘密等,从期中测验来看,有好多学生掌握不太好。复习时就专门抽出一节课,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再次做一做这些实验,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当堂检测,练一练

检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又可以让教师了解复习的效果,让学生找出复习过程中的遗漏点、模糊点并进行修正。教师根据教材重点内容和学情,精心出一份试卷,让学生进行实战练习。检测的过程并不是把复习过程中整理的科学概念和探究活动进行二次文本考查,而是挖掘科学概念内涵和深化探究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检测对科学概念、探究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自己的思维深度得到纵深的发展。如,“麦秆为什么是空心的?空心管有哪些优点?”、“为新栽的小树搭建一个遮阳框架,先画出设计图,再标出选择的材料。”、“想法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这些检测题把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融为一体,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体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总之,功夫还是在平时,只靠这几节复习课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科学原理和规律真正理解了,做题时就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我坚信,只要教师热爱这门课,能够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多方交流,科学教学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睢宁县城西小学 江苏】

7.《三步曲》读后感 篇七

《童年》讲述的是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故事。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居在外公家中,外婆很疼爱她,经常给她讲优美的童话故事。但是,他的外公非常专横霸道,经常打他,两个舅舅也十分自私贪婪,阿廖沙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度过了本应该幸福的童年。

《在人间》讲述的是阿廖沙11岁到16岁的人生经历,11岁时,因为母亲的去世,在外公家无法立足,和外公外婆离婚,他不得不自己走上社会,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学徒,做过杂工,品尝了挣钱的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在正直的厨师斯穆雷的帮助下开始读书。生活阅历的正常和大量的阅读开阔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离开家乡,到喀山去上大学。

《我的大学》讲述的是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16岁时,阿廖沙满怀着上大学的理想来到喀山。他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到处打工,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的思想、学识、社会经验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使它成为了一个知识分子。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一个向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男孩独身一人出去打工,还经常被人家打骂,受尽了不少的屈辱,但他还是忍受了,在当洗碗工的时候他遇到了好心人帮助自己来读书,对他来说,就是上天给他的恩赐,是开启他学习的成功路道,让自己踏上读书的路程,成为一个知识分子。

8.煮食元宵“三步曲” 篇八

轻轻挤压。烹饪前,用手轻轻揉捏元宵,使其微微裂开,这样煮出来的元宵内外都容易烹饪,松软可口。

在沸水下。用大火烧开水,然后把元宵放在锅里,用勺子后面轻轻推开,让元宵旋转几下,就不会粘在锅底了。

慢慢煮。元宵在锅里煮到漂起来后,要迅速换成慢火。如果这个时候还用猛火煮,元宵节一翻身就破了。如果元宵一直转,热度不均匀,外易内难。

点些冷水。元宵入锅后,每次开锅时加入适量冷水,使其保持滚动状态。两三次后,煮一会儿,然后捞出来食用。这样做出来的元宵,又软又甜又好吃。

勤换汤。煮两三锅后汤变稠,大大制约了水分子的活动。应该再用水煮一遍。不然煮的慢,容易被抓。

烹饪元宵“三部曲”

元宵的品种很多,分为馅和未馅两类。未填元宵一般都是甜的,有蜜枣、桂花、藕、桂圆等。填充元宵有两种:甜的和咸的。

还有一点烹饪元宵的知识。你必须掌握“三部曲”。宝骏有好吃的元宵:

第一步,去元宵节的时候,用勺子搅动开水,让它打漩,就是把元宵扔进锅里。这样元宵随水旋转,不粘锅,才能保持“完美”。

第二步,元宵熬过的大火浮出水面时关小火,用慢火慢慢煮,以免碎。

9.论文快乐作文三步曲 篇九

江阴华姿职业学校

刘巧云

内容摘要: 本文就教师平时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希望能让学生面对作文有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写得出且乐于写,并希望能从人性的高度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愉快地成长。

关键字: 应试作文写作空间写作兴趣作文本真

“今天上作文课,”话音一落,教室里一片倦怠之声,“啊?又写作文啊!?”这种场面可能对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很熟悉,但也很无奈。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高度感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进而用它的精神铺成自已的人格底蕴。这四种能力中,“写”放在最后,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最高。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写好作文,让学生不把写作文当成苦差事,而是当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尴尬处境,这些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且必须设法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平时作文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仅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希望能让学生面对作文有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并希望能从人性的高度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愉快地成长。

一、探寻广阔的空间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当前的作文教学以应试作文为主,主要包括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这些作文限制严格,如根据一幅图、一段话要求学生写出中心明确的文章,而文章的中心又是确定的,不能任意发挥。并且题中可能对作文的题材、体裁、题目、字数都有限制。这些限制不但不利于学生写出好文章,反而因束缚太多而让学生难以下笔,不自主、不流畅,写出的也都是挤出的 1

僵化的文字。这种指导方式让学生对作文厌烦。

当然,近年来,应试作文中的限制在逐步放松,出现了“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政策,这是一可喜的现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才能让学生的才情得到充份发挥,写出多彩的文字。按照这种思路,鼓励学生写“自由文”是一个创举性的决定。“自由文”让学生打开思路,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打破束缚后的“自由文”能引发学生激情,唤起写作动机,这样学生提起笔来,才能思如泉涌。

除了外在形式束缚要打破,作文题目还要在本身内部具有无限的写作张力,有内在空间。一些常见题目,如“失败是成攻之母”、“我的妈妈”、“暑假话趣”等等,学生从小学写到高中,早已感到腻烦,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因此,选一个好的题目,一个有空间感的题目也分外重要。我曾让学生作“小小说”的作文,我只告诉学生,“小小说”是一种新兴的小说体裁,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它又能在有限的篇幅中生动展现人物性格,或反映一深刻主题,它作为小说又要求能完整清楚地交待故事情节,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请大家构思一篇小小说。作文完成后,我异常惊喜的看到学生的作文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小说类型:言情、武侠、魔幻、恐怖、童话„„有传统叙述模式,有日记体,有散文体„„这些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人物命运感人的文章让我惊诧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不是不会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合适的机会,其实每位同学心中都有故事。又如,写《后花园》的作文,我引导学生说:古时富贵人家都有私家花园,也称“后花园”,景色怡人自不必说,像今天的苏州园林,大都是古时的私家花园。后花园中有花有草,有桥有水,有亭台楼阁,更有许多离奇的故事。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就在后花园中做了个“不在梅边在柳边”的梦,发生了一个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后花园中的故事还有很多,皇家御花园中的故事又比私家花园里来得复杂得多。发挥想象,假设你身在其中,能发生或看到什么样的故事?这篇作文中我运用题目中所包含的历史空间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写作空间,结果学生写了很多才子佳人或闺中怨妇或宫廷斗争或童话传说等,非常有趣。

因此,作文写作中的空间感非常重要,除了要破除表面的体裁、题目、字数的限制外,文题本身要有广阔的张力,要可写,广阔的空间才能让学生舒展手

脚,写出佳作。

二、点燃兴趣的火花

广阔的空间能消除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想写、写得出。接下来,就该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渴望写、乐于写。使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当前作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题目陈旧,内容单调重复,限制过多,教师指导也公式化、概念化,这都造成了学生思维单一,对写作产生反感。要克服以上弊端,让学生对作文重新亲近,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开头要自然

作文课的一开头,教师的第一句话:“今天写作文”,让学生已经产生了条件反射,即厌烦心理。教师最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你的话题。这样,情境作文很有可取之处,它从学生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些具体场合,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思考、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一次课上和学生聊电视剧《铜牙铁齿纪晓岚》,说到贪官和绅,又联系到了现实中的好官任长霞,学生对贪官恨之入骨,对好官敬佩有嘉,反映热烈,思维活跃。我趁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为官之道。结果学生的论述观点新颖,内容充实。又一次,碰巧作文课上飘起了雪花,天地一色,学生很兴奋,我和学生一起回想与雪有关的诗句,又让学生用一句话描写雪景。最后让学生写了一篇以雪为主题的作文。作文中写景的文章景色优美,雪中的故事也纯美感人。因此在作文的开头老师动点脑筋,对学生写好作文起重要作用。

2、内容要新颖

一些陈旧老套的话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产生无名的反感,懒得动笔,不去思考,应付了事。因此作文在选题上一定要新颖有趣,要能调动学生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动脑筋,写出佳作。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讲起了鲁迅《故事新编》中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说到:傍晚,后羿拖着疲倦的身子,背着弓走了很远,仅打回一只小乌鸦,嫦娥一阵责难,说“嫁给他到现在,一年到头,整天的乌鸦炸酱面„„”接下来的故事可能有怎样的发展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七嘴八舌,异常兴奋。结果,学

生写出的作文想象丰富、奇特、角度多样,非常有趣。甚至于平时一贯不写作的同学也写出了自己的故事,可见学生的思惟都很活跃,少的只不过是有趣的题目和恰当的点拨。再如一次五一长假,我要求学生看《鲁滨迅飘流记》,让他们假设自己一天划船出海遇到风暴,经过七天终于获救,然后要他们用日记的形式,发挥想象,写出七天的经历。后来发现学生好像个个都成了历险的勇士,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想象奇特。可见,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创造水平会出乎我们的想象。因此,选取一些能调动学生想象力、学生感兴趣的文题对帮助学生写好作文,陪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

3、形式要多样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一事物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作文教学在形式上还要不断变化不断求新,以维持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如除了一般作文,还可让学生编写课本剧,编完再演,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提高了写作能力。除了写出来,还可口头作文,如让学生讲故事、进行演讲比赛、举行辩论赛等。除了课堂训练,还可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如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中学生对网络的看法、调查老百姓对菜场的满意程度等,把调查结果写成报告,不仅锻炼写作能力,还可让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所有的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掊养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能对作文兴趣盎然。

三、回归作文的本真

不管是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还是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喜欢写作文,不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喜欢了之后,老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该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本质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对作文单纯的喜欢,从而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面对作文,这样也才能达成作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心中真挚的感情,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叶圣陶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不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这道出了做人也是做文的真谛。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应情真、理真、事真,它是生命的表达形式。文章贵自然,应把自己心里所想所感用笔说出,让真挚的感情从心底流出。“我手写我心”是作文创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作文创作的重要原则。老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用笔反映真实的生活,记下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用笔倾

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这样写作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当然,这种写作境界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需要作文水平的慢慢提升,才能让真情从笔底涓涓流出。它需要有前面两个阶段的铺垫。我想到那时再写《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类似的文题,学生会更自然,也会有更深刻的表达。

快乐作文,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欢乐,让教师体验教学成功的欢愉。快乐作文呼唤人文价值的回归,旨在让学生健康快乐学习成长,旨在建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本质论:拨开迷雾 返璞归真》 程红兵 中学语文教参 2004年第6期

2、《话题作文的新发展》俞发亮中学语文教参2004年第2期

3、《作文个性化 写“我”是关键》 韦志成 中学语文教参 2004年第5期

10.考试三步曲作文 篇十

明天就要考试了,我快紧张死了,老师又说什么六年级的试最难考了,几年了,没有一个班的平均分上九十,不及格的人就有20几个......在考试前说试卷难,这不是增加我们的心里压力吗?可不听不行,老师总在上课时罗嗦来罗嗦去总不能上课捂耳朵吧!说了半天吓得我们不敢考试了。

晚上睡在床上,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出现老师那些关于考试的话语,害得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老师的话就像失眠曲,让我睡也睡不着。

第二曲:激行曲

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了,走进考场刚坐下,老师就要发试卷了,我在下面默默地念着:“观音菩萨,如来佛,求这次考卷好考,作文好写.......”发下一看,作文还真被我求着了,好写!可试题,还是那么难!

我提笔就写,没做两题,我就被一道改错字的题给卡住了,我咬着笔,抓着头,想到笔快咬坏,头快抓破了还没想出,再一看表,已考了24分钟了,别人都做完一面试卷了。没办法,跳过去吧!又没走几步,又被卡住了,没办法,接着跳......好不容易做到作文了,可一看表,还剩下32分钟了。来不及多想,我拿起笔快速地写了起来。笔尖“刷刷刷”地响声,好像在演奏一首激烈的进行曲。

第三曲:悲哀曲

11.考试三步曲作文 篇十一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昔日的景区——校园,也被落叶点缀成另一道美丽的风景。就是这带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味道的收获季节里,飘荡着考试岁月的勤学、智慧、希望三步曲——考前考前,是一段用汗水来演绎的前奏,下面是我拍摄的几串浅浅的足印。“《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天刚露出一丝丝晨光,同学们早已在教室中正襟危坐,捧着课本,开始了一天的温习之旅,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翻到第35页,今天我们复习‘角的度量’。”……没错,这是数学老师第N遍帮我们不厌其烦地温习数学概念。考中结束了那一串串复习的足迹,这让我们变得忐忑不安,因为这意味着考试到了!考中就是一首智慧的交响曲。怀着一颗紧张的心走进考场,拿起笔在卷子上“妙笔生花”,那“沙沙”的声音就好似天籁,让我们在“舞台”上神采飞扬。考后考后,放下笔,走出考场,我们放下重担,有了那希望畅想曲。同学们迫切的等待着,焦急之中裹着紧张,紧张之中透着期盼,不断地猜测自己的成绩……考试三步曲永远不会结束,让我们在考中学、学中考,不畏辛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不断向那光耀的顶点前进!

12.快乐作文三步曲 篇十二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写作的表述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笔者亦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传递真情实感。但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常常遇到学生写作文时有畏难情绪或是不知从何下笔,让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蜀道”。通过对新课标的研习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的不断摸索,我渐渐总结出提高作文教学活动效率的几个心得。

一、激发写作兴趣,排除畏难情绪: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面对学生写作时的畏难情绪,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想写”——激发写作兴趣,“爱写”——加强写作意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头尾”,即作文题目的选择和作文的批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教学的组织中来。

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我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根据他们普遍喜欢探索、猎奇的心理,捕捉兴趣点。如从学习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析。在探究乐府民歌《木兰诗》时,对主人公建立功勋、辞官不受、返回故里的情节,学生普遍认为主人公摒弃名誉地位、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品格十分高尚。我却就此提出了异议:“木兰很傻!”这个提议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一个名垂千古的巾帼英雄怎么会傻呢?如果说她傻,那我们这个国家还会有舍生取义的人吗?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身边不再会有英雄„„真是“‘异议’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歧见迭出,欲罢不能!再如针对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为未来学习和生活设定目标的冲动,好胜争强的心理特点,我运用自强、成就心理命题,让人生目标成为命题的良好契机。例如:《我茁壮,我成长》很容易激起学生向自我挑战的情绪;《居里夫人,我想对你说》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名人对话,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我是那朵紫罗兰》、《我选择了-------》前一题带给学生成就自我的快乐;后一题则令学生思索:人生面临抉择时必需哪些品质?还可以提供一个题目,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几个备选命题,让他们自由选择想写的内容。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学的众多经典实验都已表明:个人在群体中获得的正面激励越多,其在潜意识中的个体期待会促使其在工作、学习中获得长足进步。所以运用作文评改的策略,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老师的认可如同一缕缕和煦的阳光,驱除学生心中的阴霾。可如果作文本上尽是“思路

不清晰”“语句不流畅”“主题很模糊”等一些令学生沮丧的评价,他们就不可能对作文产生兴趣。我每每从作文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小的突破,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巧妙运用“溢美”之辞,使评语尽量具有表达形式上的美感,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及鼓舞性。如在设计评语时,针对写作能力较差,又缺乏信心的学生,我就会抓住其作文中的优点评价:“你真棒,美妙的语句不仅带给老师美的享受,而且祛除了老师的疲惫,谢谢你!”给予他鼓舞和激励。对语感较强,有较强写作能力的学生,我写到“夜莺的歌喉带给黑夜以色彩,你幽默的语言带给老师以快慰”。恰到好处的评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文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的进程中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恰当合理的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是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又一途径。首先通过适当的培训,让学生掌握评价作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明确怎么评,如何改。其次着重要求他们抓住文体特点,然后参照要求进行评价。再次指导学生遵循先着眼全局,再研究局部的程序。最后则是指导学生掌握好“评”和“改”的尺度,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学生明白这些后,对作文的评价自然觉得“胸中有丘壑”。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评改文章的良好习惯,锻炼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因其能主动的参与到作文的评价工作中来而激发无限写作热情。

二、观察体验生活,引导积累素材:

很多学生或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或是不善于思考和感悟,造成作文主题浅薄,语言苍白,表达无力。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朝著名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就要求师者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认知和思考,以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写作扬起远航的风帆。

首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及观察方法。在他们周围,总有一些事会引起他们关注和兴奋,也总有人值得他们注意和欣赏,所以引导其观察时要全身心地投入:要用眼细致地看,用耳认真地听,用脑深入地思考,用手及时地记。把社会生活当作自己的“小舞台”,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观察,才能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在观察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要细致、全面地思考所观察到的对象,还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指导观察

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身边后社会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我按各种不同的观察对象(自然、亲情、突发事件、人物等),讲一些不同的观察方法(直观观察法、情境观察法、并行性观察法等)。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且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又及时向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训练要求:扩大观察范围,从不同层次进行复杂的观察,把观察对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广泛地接触、体验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同时尽可能将观察与课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其次,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所见所闻的精彩现象、人物素材,所感悟到的思想火花、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或赏析摘抄,或巧做卡片,或勤写观察日记,或多作读书笔记,随手翻阅,写作时便可以信手拈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想象学生没有平常观察的积累,怎能写出好文章来。只有有了观察积累的素材,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

三、提倡大胆创新,鼓励抒发真情

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是学习的最大障碍。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往往是立意定势、选材定势、结构定势等等,这些定势使得学生的习作苍白、乏力。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等的综合反映。学生在作文时如具备了创新意识、养成了创新习惯,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崇尚愉快教育、提高写作效率的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联想思维、辨证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勇于创新。通过引导学生在立意、选材上的求新求异来倡导自我创新,自我塑造。如在写作《快乐小记》时,可以选择引起“我”快乐的某个人、某件事、某首歌曲、某段趣闻、某种心得,工笔细刻;也可以让“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做舟”的联想成为“我”别样的快乐。同样写作《我懂得了-------》(备选项:父爱、母爱、老师的爱),按传统选材,多数学生会写父母的千呵万护、老师的辛勤付出,把爱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本能和责任。“不严不松又慈爱”是他们对爱的认识。这时不妨让学生尝试一种反向思维:“不打不骂,不亲不爱”;“严是爱,松是害”让爱的博大和深沉感染学生。通过创新思维,逆向定论从而帮助学生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但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虚假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例如在写作《感受父爱》时,大多数学生把自己的父亲塑造的或是理智和深沉的化身、或是天使和暴君的别称,一味的赞扬、褒贬使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假的,事件是虚构的,感情是浅薄的。

此时,我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他们摒弃陈规,变通思维方式,尝试用类比激活灵感,如高枫枫以云的动作、心理来刻画父爱的伟大。她开篇写到:“风快把云吹散了。抬起头,有一抹云停留在天边,不肯离去,久久地徘徊,徘徊着。。。”接着她用细腻的笔触感悟云的慈爱、沉默、留恋和怅然的离去。结尾处道:“蓝色的晴空,被云扫过之后更透明。在另一个全新的起点,向之前的饿故事告别。父亲的爱,万里无云!”这时,笔者的心在颤动,在敬佩,同时也深深地感到:最感人的力量来自情感的迸发,最绚丽的“美丽”来自心灵闪烁的火花,而最自豪的情感心灵深处的珍藏!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说真事,诉真情,表达真情实感。

上一篇:母亲的泪光作文下一篇:医院手足口病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