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辅导计划

2024-11-05

七年级历史辅导计划(共13篇)

1.七年级历史辅导计划 篇一

七年级英语学困生辅导计划

一、基本情况:

由于各种原因,两个班级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上,有一部分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种现状严重地阻碍着班级总体成绩的提高,为很好的提高成绩,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提高,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二、辅导措施:

1、对于没有读书目标的“学困生”,不能简单地批评教育,若过于严厉,就有可能使他们弃学,成为流生。针对这样的情况要给他们确定一定的英语学习目标,但要注意把握尺度,这个尺度就是学习的“量”的问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2、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很多,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其次,要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学好英语是自己的事,是“我要学”,而不是教师家长“要我学”。只有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这类学生制定目标,要求要低一点,以激励他们的斗志,只要是他们自己能力水平所达到的都要表扬鼓励。

3、对于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的“学困生”,在班级中也不占少数,平时要加强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困生”学习技能的关键:一是帮助“学困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如学会阅读、写作、制订学习计划、使用教科书、安排学习与娱乐,并养成合理的作息习惯等;二是注意加强和指导“学困生”学习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其掌握、运用、巩固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及时检查和反馈,逐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课堂上,老师要要求他们跟着老师“转”,盯紧老师,集中注意力。指导他们加强有意记忆,努力把刚学过的知识“汇”的脑子里,融入到原有的知识块中去。指导他们强化复习,回忆、巩固学过的知识,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4、对于英语知识上有缺陷的学生,要克服“学困生”知识上的缺陷。首先要查明“学困生”知识缺陷的性质和程度及原因,可借助教师的日常提问、作业分析、课堂反馈、个人访问、诊断性测验、等方法来实现,防止知识上出现新的“空白点”。

5、对于性格内向的“学困生”,我们要仔细观察,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突破口,对症下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真诚地爱护他们,信任他们,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取得成功的钥匙,而且自信心能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可以增强记忆力。

三、对所有的学困生,都要真正的爱他们。

1、积极主动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从心理上指导、帮助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在关心和爱护自己。

2、通过家访,打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家督促孩子读书、听录音、记单词等。

3、帮助他们与优秀同学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关系。

四、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法上作具体指导。

1、用分类法把本学期要求掌握的“四会”词分成几大类。如:动物类、花草、树木、月份、季节、序数词、国名、国籍、交通工具等,指导他们读、背、记忆单词,教给他们以旧带新法、迁移法等方法记忆单词。

2、辅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流利。

3、指导他们把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找出来,熟读这些句型,记住一些句子的固定搭配。

4、通过简单的口头和笔头练习逐步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5、课堂上多关注他们,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慰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信心倍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 please”、“We believe we are the best”等等激励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常让学生登台轮流演讲或复述课文等,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对于“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的问题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并且要多表扬多鼓励。

2.七年级历史辅导计划 篇二

首先,要多读书。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拥有渊博的知识。渊博的知识从哪里来?就历史而言,一方面是书本上的文献知识,另一方面是地下的文物。地下的文物什么时候被发现、什么时候被挖掘,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历史老师所能掌控的。历史老师要想有所进步,就应尽可能地多读书。本课有许多概念要给学生解释,由于自己以前读过一些学者的书籍和文章,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够给学生讲清楚。记得李伯重老师曾经给江南下过定义:小范围的江南是太湖流域,包括苏锡常、杭嘉湖;中范围的江南是南京以东的苏南、浙西地区;大范围的江南是除四川以外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我们书本上提到的是大范围的江南。给学生讲过以后,学生脑子里面有这样一个观念:概念要准确、严密。还记得冀朝鼎在一部书中说到,中国有几个大的经济区,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统一全国,关键能够掌握几个大的经济区。江南是一个大的经济区,它与关中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都是大的经济区。但是它们开发的时间不一样,首先是夏商周时期关中经济区得到了开发,接下来战国时期成都平原经济区得到开发,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得到开发,到了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区才得到了开发,这也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能够打败北方少数民族进攻、格局东南半壁的物质基础。以后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华北、江南等地,蒋介石依赖成都平原经济区加上外国的帮助才能够稳定下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可见经济区对于任何一个朝代都非常重要。

其次,把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学习,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也是学习,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很多人有过过目不忘的感觉,原因是自己经历过以后印象自然深刻。初中生处于独立与依赖、青涩与成熟过渡时期,社会阅历较浅,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要想吸引学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日常生活经验教给学生。比如讲到南京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我在南京的生活体验,南京被称为石头城,被称为六朝古都。南京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南京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包含着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特别多,大家知道南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多吗?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由于北方的战乱,北方大批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逃到了江南地区,来到了六朝时期的首都南京,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南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包含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所以到了六朝时期,南京的故事特别多。

再次,要引导学生提高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老师带领学生讲述教材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的提高。比如这一节公开课,讲述江南的开发,老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自然因素、政府因素、社会因素、人才因素,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这就是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概括能力,学过这一节课以后,老师带领学生概括本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江南开发的历史背景、原因、表现和影响。发展学生的能力,还要重视比较与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与中国现在的长三角开发有可以比较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在自然环境优越、政府重视、社会相对安定、人才的流动等方面都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大开发是北方的人才由于战乱被迫迁移到江南地区的,而现在长三角经济大开发中,人才流动是主动的,主要是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纳大量的人才。通过比较,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是乱世背景下的经济大开发。

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合理感染、熏陶学生。学习不是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历史课一方面具有科学性,它有许多客观真实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老师准确地教给学生;历史课另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长大以后运用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犯错误或者是少犯错误。比如讲到西晋统一全国以后迅速灭亡,灭亡的原因有统治集团奢侈享乐迅速腐朽;宗室子弟为了做皇帝,进行了八王之乱;面对着西晋的剥削和压迫,少数民族进行反抗,推翻了西晋的反动统治。学过这段历史以后,为了教育学生,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西晋的灭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社会要节俭,国家要齐心协力,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比如讲到江南的开发与中国现在的长三角开发原因,我问学生:这些经济开发给我们现在经济开发提供了哪些经验?他们通过思考认识到,发展经济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离不开人才的保障,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开设公开课不是目的,开设公开课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反思,让自己反思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尝试 篇三

历史活动课的内容不受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限制,内容可宽可窄,富有伸缩性,形式多种多样,时数可多可少,许多方面具有灵活性,从而可以打破课程单调、课堂划一、内容固定等局限,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舞台,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成长。开展历史活动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再对提高能力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同时,历史活动课应该提供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这两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活动课的开展上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和学生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下面笔者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行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案例一】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我用“汉代的骑吹画像”里古代欢乐的形式欢迎他们学习新的课程,激发了他们关注和参与学习的热情。为了让远古的历史真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我每节课都会提供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精美的画片,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记得讲第一课时,我让他们仔细观察彩页上北京人生活的想象画,然后通过描述或肢体语言展现他们看到的,刚开始学生有点漫不经心,没看出什么,我就叫了三个人来分别表演摘果子,其中一个学生微曲双腿攀枝摘果,而另外两位同学则扭捏着应付了一下,当我赞赏了认真表演的学生观察细致,细细体会,展现了历史的原貌时,班里一阵嘘声,我等他们静下来告诉他们:就是这么简单,你们也能做到的。接下来我找了些类似的事物让他们尝试,果然大多数学生都能仔细观察,踊跃表现。课后又以看图说话的方法想象山顶洞人生活的一天。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许多了解历史的途径,感到历史并不遥远;掌握了一些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懂得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痕迹。

【案例二】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用好或坏来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我设计了《古都西安见证历史》的活动课,在这次活动课上学生的短剧表演恰到好处,但是由于讲授秦始皇时课上进行过评价辩论的训练,活动课前我与参加辩论的同学商量,多留点时间给参加表演的同学,所以只给他们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结果学生们为了表现自己把激烈的辩论变成了长篇的演讲,每个人的发言都长达三点或者四点,他们的风采黯然失色,反而参加短剧表演的同学受到了欢迎。课后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大家的成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后来这个班的合作精神明显比另外两个班突出。

【案例三】

你能判断一些两端完全一样的木桩哪头是根部哪头是树干吗?那就来看看禄东赞给你的答案吧:把他们都抛进池塘里你就找到答案了。学生们也被机智的禄东赞征服了,决定以他为主角来演绎文成公主的故事,这样可以展示各民族和睦相处,中外交流频繁的大唐盛世。当头戴纸杯和彩带做成的王冠的皇帝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差点笑破了肚皮,“武则天!”有的男生喊了出来,“朕是李世民!”皇帝大声宣布,“内侍宣各国使臣晋见。”使臣们胸前别着各自的身份卡(是翻着的)依次上前来献上了礼物,内侍充当了旁白“猜猜他是哪来的使臣?”于是长白山的人参,汗血宝马,和田美玉,精美的漆器,岭南的香茶,神秘的唐卡都展示了出来。禄东赞甚至还拿出了布达拉宫的设计图。唐太宗命人拿出公主选婿的程序表,比赛就此开始了。第一题就是刚才的“木桩辨根”,接着是九曲明珠穿红丝,祥云护公主,三天吃光三百只羊、三百坛酒,将羊毛搓成线绳,一道道难题都被禄东赞机智地破解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创造欢乐的机会,展示了个人的魅力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纷纷争当下一次活动课的组织者。因此,也就有了一个个鲜活的宋朝人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手拿算盘的吝啬老爷,绣花的小姐,买货的小贩,舞剑的姑娘,能说出十几种包子名称的店小二,说书的艺人,拉船的纤夫,街头的乞丐,打把式卖艺的,卖古玩字画的,拜佛的香客,等待儿女回来拜寿的员外等。最有趣的是现在我们家庭成员少,孩子们对亲戚之间的辈分,称谓接触的少,闹出了不少笑话。

【案例四】

为了配合历史地图的使用,以及再现明清时期国人及外国人纷纷旅行的热潮。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随着郑和远游海外,感受异域风情。教师也让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游历洛阳、敦煌、承德、成都、昆明、西藏等等,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使学生不由惊叹祖国美丽的风光和灿烂的文化。但是讨论了闭关锁国政策之后,学生不知不觉对祖国的未来开始担忧。活动课激发了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4.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四

傅露露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我校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三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各班班风、学风上存在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中华书局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19课。

本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封建社会的建立,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封建社会的发展,三国时期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及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学任务。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节课的抽考和每月的复习总结,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五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是利用学案,在上课时检测学生预习效果,让学生学会预习。

(2)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可以记在学案上,也可以记在书上,经常检查,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主动巩固的习惯。针对历史学科没有作业的特点,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整理好资料的习惯。许多学生上完课后资料保存不好,丢三落四,应对他们经常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

(5)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培养学生表述、评价历史的能力。

(6)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训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专业发展计划:

(1)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学校工作计划、工作目标,使自己的工作有据可依,有标可循。参加本学科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参与研讨和网上研讨,多听、多评课,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业务能力。

(3)努力掌握更高的电教水平,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有效整合。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6.七年级历史德育工作计划 篇六

李欣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政史地教研组工作将坚持“以创新求发展,向教研要质量”的工作思路,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凭借,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工作主线,开展务实、新颖、活泼的教研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关注国际国内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学习思想品德课、地理课、历史课的积极性,提高中学生的政治、人文素养。

二、教研组基本情况分析:

本组共有专任教师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深的理论修养,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态度严谨;年轻教师朝气蓬勃,知识新颖前卫,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较高,课件制作精美。全组成员团结协作意识较强,教学工作抓得扎实有效,教育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融洽。

三、工作目标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工作大局,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力争创优质团队(优质教研组)。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落实教学常规,深化教学改革

组织学习教学常规,落实教学五认真,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业量控制在课堂内完成,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各备课组的集备实行“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三研究”(研究重难点、研究双基、研究教法和学法)、“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作业、统一测试内容、统一教学进度)。做到“工夫花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上”,把好教学常规第一关。组员之间可相互随堂听课,认真开展听评课活动,共同探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实备课中的不足。

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学校要求精心备好课,充分使用多媒体,提高个人的好课率和备课组的好课率。发挥集体的力量和网络的作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论文评比、学科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科质量,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

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建立本教研组的课件系列,充实资源,体现学科实力,创建学科特点。开展对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根据教学实践,写出教学设计典型案例,推广教学改革成果,以便更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

(二)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减负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作业规范:作业规范要明确,布置作业不随意,精选精做,当堂完成。

2、用书规范: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教育学生爱护好课本。

7.浅谈七年级历史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七

一、明确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而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让学生知道:任何民族的今天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一个民族若只依赖过去是不会有发展的,但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注定不会有前途。“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是历史的价值,在于建构国民意识。读本国的历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长阅历,培养民族气节。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好前提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在教学中我根据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利用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资料插图,以及多媒体播放等进行导入,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利用“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导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故事,谈谈自己对这一故事的认识,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的欲望。

三、利用课文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知识结合点,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和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我们使用的历史教材有这样的说明:“鉴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为适应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要求,本书除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外,其他各部分均不作统一要求。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备课空间,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教学资源,合理、灵活运用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时,我先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视频,再让学生講一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初步认识秦始皇,共同去探寻他是怎样统一六国和如何加强封建统治的。

四、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教育基地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找到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

力,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城关镇

8.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八

教学工作计划

虎洞初级中学 张彦荣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区前列。

二、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

第二周: 原始的农耕生活;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三周: 单元回眸;夏传子 家天下 第四周: 公元纪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 国庆长假 第六周: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七周: 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八周: 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百家争鸣 第九周: 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单元回眸 第十周: 复习、中考

第十一周:中考情况总结;六王毕 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无道 诛暴秦;汉武帝“大一统” 第十三周:丝绸之路的开辟;评价历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汉的科学技术;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十五周:单元回眸;三国鼎立

第十六周:三国历史故事会;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艺术 第十八周:单元回眸、复习第十九周:复习第二十周:复习、期考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9.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九

刘正茂

为更好地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处以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只是之外,还应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擦不多,历史知识较少。历史学科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望较强,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处以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真实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5课,其中,活动课有4课。

3、教材重点和难点

教材的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采取的教学措施有如下一些: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统一。

2、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

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讲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开

10.七年级历史辅导计划 篇十

关键词:古诗词 七年级 历史 课堂教学效率

“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等俗语,都表明文学与历史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古诗词作为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古诗词与历史课堂教学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大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教材的语言相对比较乏味、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等内容比较模糊,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我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形象生动,且意境优美。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培养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思维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以及多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不受传统方法以及现有知识的局限,是一种扩散性的开放思维。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联想等层面的思维以及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古诗词描绘内容中,有关社会情况的作品比较多,适当地运用古诗词,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通过理解历史知识和古诗词含义,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进行关联教学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关联的。一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促进整个教师关联教学,提升学生对于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理解有着重要的促进重要。同时,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历史韵味使教师更好地营造历史课的教学氛围,使整个教学课堂呈现出一种历史文化气息,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二、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在历史新课中导入古诗词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会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新课中导入相关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中的“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部分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事件解释中运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有关诗词,概括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或是影响。通过古诗词的形式,解释相关的历史事件,与纯粹的讲解相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隋唐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运用胡曾《汴水》中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以及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和皮日休《汴河怀古》中的有关诗句。通过对比诗词中的历史观点,帮助学生客观评价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在悬念设置中引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结尾时,引用相关的古诗词设置悬念,由学生猜测下文中的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如“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部分。教师可询问学生,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总结教学时引入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历史课程的讲解在最后都需要教学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此课堂教学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古诗词来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在对整个唐王朝进行一个全面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用初唐、盛唐、唐末期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的诗进行总结,这样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整个唐朝发展的始末特点。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主动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其次是真实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不能偏离历史事实。再次是适时性原则。古诗词的运用,应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然后是精要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应保证其简洁性、代表性和准确性,篇幅不宜过长。最后是通俗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应考虑其通俗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运用古诗词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注意古诗词运用的适当性,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合理运用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马成利,马海峰.浅谈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218-220.

[2]张海燕.浅谈古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150-151.

[3]唐惠忠.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J].吴中学刊,1997(3):33-34.

[4]姜桂平,王大良,乔景柱.浅谈诗词歌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132-134.

[5]李英俊.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89-91.

11.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十一

一、学生情况

从上期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习习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欢检查,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不愿及时复习记忆掌握基础知识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习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习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习

第17课时 期中复习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习?

第29课时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习

第31课时 期末复习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习

第33课时 期末复习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12.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但新生缺乏综合归纳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为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而且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教材内容是从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写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一共22课。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任务的评价。

三、教学目标与主要措施

1、工作勤奋,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2、对学生初步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人类和平事业、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4、用严格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鼓励学生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积极听课,课后评议,互相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安排

1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篇十三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1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教学难点: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期,政府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蒙古族统一中国应如何看待;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读读”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2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史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史念。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2、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历史讲座、辩论会、舞台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习兴趣。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的教材使用中华书局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实际涉及两个主题。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以“简述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六、拟用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为方式。)

2、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七、教学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八、教学进度

第一周

3.1—3.7

隋唐的统一

第二周

3.8—3、14

贞观之治

第三周

3、15—3、21

盛唐气象

第四周

3、22—3、28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五周

3、29—4.4

唐朝的对外关系

第六周

4.5—4.11

葫芦节放假

第七周

4、12—4、18

隋唐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

第八周

4、19—4、25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第九周

4、26—5.2

南宋和金的对峙

第十周

5.3—5.9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5.10-5.16

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十二周

5.17—5、23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十三周

5、24——5、30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第十四周

5、31—6.6

宋元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

第十五周

6.7—6、13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第十六周

6、14—6、20

明朝经营边疆与中外交流

第十七周

6、21——6、27

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第十八周

6、28—7.4

清朝对外边疆的经营

保卫国土奠定疆域

第十九周

7.5—7、11

明清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

第二十周

7、12—7、18

期末考试,放假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4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0课时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课时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0课时

第四单元:科学技术文化。——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块”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4)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努力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学习方法,争取早日让他们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早日习惯初中生活。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做到与侯老师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5、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三、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四、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具体安排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总结上学期学习,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第二周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第三周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第四周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五周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第六周 第9课 “贵姓何来”。

第七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八周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第九周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十周 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

第十一周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第十二周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第十三周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十四周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第十五周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斗争。

第十六周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1周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十七周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第十八周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第十九、二十周 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7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五步四环节”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教学目标:

教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等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和巴西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十章极地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等。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收看《新闻联播》,

《世界之窗》等节目,并让时事走进课堂,以增进学生对世界了解。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8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周 次

具 体 计 划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2.26)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18课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上一篇:集团公司发展历程下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小树快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