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

2024-10-18

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8篇)

1.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 篇一

创新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核心

[摘 要]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体育训练成效的评估,又是对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总结。有些教师完全采取运动技能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显然没有兼顾学生的状况,缺乏全面性。学生的体能体质有一些差异,教师在评价评估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同时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要做到全面。首先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估考核要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别,特别是将一些特殊体质、存在缺陷的学生单独列开来,对他们降低要求,否则设置过高的目标既难以达成,又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时,不仅要将运动成绩纳入其中,而且要将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等方面考虑进去,采取运动成绩等第加学习态度评价这样的综合模式,较好地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促进作用,否则一味以运动成绩评价学生,容易挫伤一部分特殊体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创新 ;教学;体育;核心

一、将教学内容创新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教学工作具有拓展性、开放性,广大教师既要立足体育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进行呆板教学。教学内容一定要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更能体现素质化目标要求。例如针对当前初中生中小胖墩较多、饮食结构不够合理的普遍现象,我在教学中增加了健康膳食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介绍人体一天所需消耗的能量、不同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早中晚三餐各自承担的功能、人体如何均衡营养等。这些内容的传授可以让学生对健康饮食具有直观的理解,改变那种每天吃好的就是幸福健康的理念。又如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严峻,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了学生自护能力的教育,如怎样判断周边环境是否存在隐患,如何避免陌生人的骚扰,怎样寻求他人的帮助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将创新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部分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完全是一项技能性教学,对教学的要求不高,甚至认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已经足够,根本不需要教学手段的改善。这样的理念是片面的,体育教学同样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而且对一些疑难性动作的讲解,总不能要求教师反复做瞬间动作,学生观察也不够形象具体,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以增强演示和观察模仿效果。我在教学工作中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运用信息手段补充大量的教学信息,从体育运动起源、体育卫生常识、体育明星知识乃至体育重大赛事的精彩场面,通过这样的信息补充使体育室内课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另一方面,我重视多媒体手段在一些疑难动作训练上的促进功能,将一些瞬间动作、难度较大的动作通过多媒体慢动作的演示,或是动画模拟演示,使学生对整个动作的前后连贯分解看得清清楚楚,只有看仔细了,领悟效果才会增强,多媒体手段同样可以为体育教学动作训练提供帮助。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体育教学的关键

完全拘泥于师徒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体育训练消耗体力较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感,因此教师要重视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全部动起来,教师重在进行动作的先期辅导、要点指导,而整个训练过程不再是教师带着训练,而是要求学生带头分组训练。选择一批动作规范的学生代表教师深入各个训练小组进行帮助,以他们的示范和相互间的揣摩、研究点拨促进体育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其次,我在一些项目训练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如篮球运球动作训练,不再进行重复动作,而是组织各小组运球接力赛,既要保证动作规范,又要提高速度。这样的小游戏活动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大增,每一个小组为取得好的成绩,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意识、团队理念也得到充分激发。另外,结合教学训练目标要求组织一些竞赛性活动,也可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无论是激发学生竞争的欲望,还是让他们在游戏的趣味性互动中掌握动作要领,对初中体育教师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价值。

四、教育创新评价四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体育训练成效的评估,又是对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总结。有些教师完全采取运动技能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显然没有兼顾学生的状况,缺乏全面性。学生的体能体质有一些差异,教师在评价评估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同时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要做到全面。首先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估考核要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别,特别是将一些特殊体质、存在缺陷的学生单独列开来,对他们降低要求,否则设置过高的目标既难以达成,又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时,不仅要将运动成绩纳入其中,而且要将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等方面考虑进去,采取运动成绩等第加学习态度评价这样的综合模式,较好地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促进作用,否则一味以运动成绩评价学生,容易挫伤一部分特殊体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空间创新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

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传授给他们健康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能等,这些目标要求显然无法在课堂环节全部落实到位,这就必须有效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例如有些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建立一些兴趣小组,课后鼓励他们自主开展体育活动。又如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健康知识、急救知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联系较紧密,多强调这些内容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技能,如擒拿格斗中的一些简单的动作,特别是应对不法侵害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动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掌握一些攻防技巧,关键时候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我在体育教学中充分重视这些课外活动的资源运用和空间拓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与自身成长相关的技能,这是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总之,体育教学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同样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历史备课设计。

教师要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在保障基本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 对教学的创新点进行明确。教师在进行创新点的选择时, 需要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话题进行联系, 可以选择一些还没有实际定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 使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趣味性, 促进备课的创新性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初中生的思维得到调动, 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 给出正确且全面的评价。如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会因为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双手沾满了太平军的鲜血, 而被说成是一个刽子手吗, 阻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是因为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而被说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大大的卖国贼, 遭国人唾骂, 遗臭万年;可以因为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 北洋舰队等, 为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国近代的强军强国梦作出卓越的贡献, 而被说成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伟大功臣。教师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设计备课, 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究分析, 从而形成全面、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方法,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另外, 教师在备课时, 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了解, 利用与学生需求相符合的教学方法, 使备课工作更具针对性。每一届或者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不同, 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向往也不同, 教师要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交流, 提高备课工作的合理性。比如学生喜爱实践性的学习模式, 教师就可以在备课中融入更多实践性活动, 学生喜爱自学, 教师就可以在备课时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

二、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学习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的创新, 是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开展, 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的支持。和谐与轻松的初中历史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动力的激发。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明显限制, 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建立与科目特色的明确。在当代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尊重学生的人格, 接纳学生的不足, 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师生互动环节, 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加强情感因素的调动。比如在针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课前的师生互动环节, 让学生畅言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环境的轻松化, 可以使历史教学具有新的活力, 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满足学生的创新学习需求。

三、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合理时,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很好的配合,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需要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及合作式教学法等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 找到历史学习的特色与亮点。

比如在针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时, 教师可以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环境, 让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 促进学生历史感的增强。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开展自主阅读, 掌握历史知识点,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创新性的提高。

四、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历史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的科学度, 对于初中生历史学习成果的巩固效有直接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特色, 进行教学创新, 就要对历史作业的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在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教师呈上一份具有创新性的作业, 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更好地组织课下时间对历史内容进行复习, 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 可以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与实践性的作业给初中学生, 使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历史学习内容形成新的思考。比如在针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学习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剧的排练, 从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中进行自主选择, 三到五人为一组进行历史剧的表演。这样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反复的研究与思考, 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 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这样具有创新性的历史作业, 更可以使学生发现历史学科特点,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 要加强初中历史学科特点的明确性, 促进教学设计创新性的提高, 就要从不同角度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进行创新。笔者从备课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及历史作业设计四个方面对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希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正确认识历史的学科特点, 树立创新意识,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3.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利用教材、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树立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方法,以宽阔的创新思维去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去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创新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Madame Curie》这一课中,其背景知识就启发学生思考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比前人发现的元素更具有放射性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的存在使居里夫人意识到是一种新的元素——镭,最后她的这种创新意识使她发现了镭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又如《Captain Cook》背景知识就应着重介绍Cook船长在早年的地理学习中所培养出的创新意识,使他在以后的航海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巨大危险时所显示的临危不惧,大胆创新并使其转危为安的过程。

二、运用联想归纳,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对同一问题进行多侧面理解,多方面思考,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对同一问题进行多侧面理解,多方面思考,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在句型与词汇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英语中词汇丰富多彩,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现象普遍,同一个单词在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时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同一个意思又可用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所以,教师无论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都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在高三复习not only…but also这一句型时,通过教师的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就能把“她能说英语,也会说法语”,译成如下十个句子:

1、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speak French, too.

2、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also speak French.

3、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speak French as well.

4、She can speak French as well as English.

5、She can speak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6、She can speak not only English but also French.

7、Not only can she speak English, but also she can speak English.

8、She can speak French besides English.

9、Apart from English, she can speak French.

10、She can speak either English or French.

在新教的词汇和复习时往往可以利用构词法(主要是前后缀),同义、反义词等,采用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相互间巧妙有机地连接起来,真是由“趣”生“乐”,由“乐”长“知”,乐趣无穷,妙趣横生。如衣食住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里以“衣”作为基本发散点:cloth→clothe→clothes→clothing→coat→overcoat→jacket→shirt→sweater→trousers→skirt→dress, etc.再由衣服的fashion 联想到beautiful,而由此又可以派生出beautifully→ unbeautifully以及beautify和根词beauty等。由beauty(美丽、美人)联想到更多的人和物。如一个美人穿上漂亮的衣服,她一定会感到very happy然后由happy 发散到happily/happiness/unhappy/unhappily/unhappiness再扩展到词组live a happy life, 再以常用词替换其中的happy,这些词可以是good, quiet, simple, bad, miserable, etc. 这样不断发散,求新求异求变化,刺激大脑保持兴奋,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由兴趣和需要两种因素构成,兴趣与需要的激发、产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把全体学生带入预置的教学情景之中,使学生在特定的英语环境中活动,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如在讲授《The Lost Necklace》这一课时,我针对课文特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平台,观看一遍课文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情景,分组扮演角色,然后上台表演,这样一来,激活了课堂,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设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并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标新立异。如在学习了高中二年级第九单元“Saving the earth ”之后,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nlc202309020149

1、Wha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iver near our school?

(The water is very dirty)

2、What causes the pollution to the river?

(The factories and the people)

3、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do not stop polluting it?

(There will be no fish in it and it will bring harm to people)

4、What should we do in order to make the river clean again?

(We should stop polluting it)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都踊跃参加讨论并提出了一些防止河流污染的建议,通过学习和讨论,同学们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老师对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创设交际情景,使学生的知识活学活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

英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启发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从怀疑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分析、判断,鼓励学生善于大胆地质疑问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敢于求异创新。在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解疑的能力,使他们在解释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如:在教At The Tailor's Shop时(SFFCBⅡ unit10)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把shop assistant 看到百万英镑前和后对顾客的态度进行比较。他们总结出看到百万英镑前态度是看不起,嘲笑顾客,看到百万英镑以后对顾客的态度是兴奋、热情、奉承。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本文你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经过思考,对照课文悟出了这样的道理:“Don't judge strangers always by clothes they wear. ”再如教《Wildlife protection》的语言点,我就采用由学生找出该课的语言点,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出语言的用法,这样一来他们查字典、找资料,积极探究,课堂上教师指名叫学生讲出语言点,并且举出例子,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如果再不到位,教师再归纳总结,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做笔记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从而拓展了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思路,锻炼了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好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关键所在,因为以单一的教学方法来简单重复地处理各种具体材料是不可能收到很好效果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和新教材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贯穿学法,在课堂上做到寓教于乐,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思考各种材料和学生对象所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注意每个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的“闪光点”和特殊才能,这些是创新人才的“早期信号”,教师要及时发现,加以引导、培养和保护。例如学Book 3 Unit One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在课上制作一张贺卡,并写上自己对老师的良好祝愿,有位学生是这样设计贺卡的:在卡片的右上角画了许多花,一个人正往花上浇水,并写道:

To my kind teacher——Miss Deng

I'm the flower. You water me every day. How tired you are!

Thank you for your hard work. I like you very much. Best wishes.

学生们广开思路,不落俗套,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贺卡,写出了不相同的祝贺语。这证明学生们在掌握实用知识过程中,思维自然就获得发展。同学们求异创新的风气,也就会在班级中逐步形成,其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均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4.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 篇四

――东庐中学访谈记

为了更好地促进12中的教学改革,探索出更加适合本校情况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习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年路。2005年5月30日由教学副校长闫禾军带队,初、高中一线教学骨干15人组成参观学习团,赴南京溧水县东庐中学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收获甚丰。

东庐中学位于南京溧水县永阳镇,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曾面临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困难一度成为撤并对象。为了摆脱困境,谋求出路,在广泛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尝试“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积极摸索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如今,凭籍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的特色,使它的教学质量连续几年移居全县、全市前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团成员们了解到同行们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急切地想知道他们的具体作法,6月2日从南京一早6:30出发,8:00赶到东庐中学,正赶上第二节课开始,团员们分学科走进班级,认真听课,认真笔记;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交流,了解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方式针对学生实效性;进入教研组与一线的 教师交流,探讨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具体作法,聆听同行们从实践中总结,累积的教学“高招”,以及具体实施“讲学稿”教学方式的体会。热情、纯朴的教师们在我们老师们的一再恳求下,将多年累积的“讲学稿”学案拷贝给我们,之后,他们每科教研组长又与我们的老师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

同时,闫禾军副校长和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之间进行更为愉快和实质性的探讨与沟通,一个循循善问,另一位则是在对方的欣赏之下拥有成就感之后滔滔不绝地讲述。如闫校长问:“如何达到素质和应试的统一?”陈校长回答:“学习就象是‘打手机’,你不是看完说明书之后再打手机,而是一边打一边摸索各个功能键如何使用,所以‘讲学稿’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习置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传统的教学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后,如何完成作业,而现实是那么多科作业没时间做,没时间改,无法落实,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现在通过‘讲学稿’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改革课外的辅导方式,由课外转向课内,不订辅导资料,停止补课,实行‘周周清’。”闫校长又问:“如何更好地完成教育评价?”陈校长答:“‘讲学稿’的使用既建立和谐的评价,从学生作答‘讲学稿’以及课堂参与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就能做出对于这个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过程与思维方法以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同时‘讲学稿’的署名制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德修养做出大致准确的评判。”闫校长追问道:“你的‘讲学稿’执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整理成书?”陈校长兴奋答道:“这 又是我们的一大特色,订成书与以往的资料没什么区别,没新鲜感,而每天的‘讲学稿’把任务具体化、细化,学生明确每天需要干什么,提高了主动性和目的性。”不等闫校长再问,陈校长满腔兴奋地又说道:“最后检验你教学成果的还是考试,考试也有很大的技巧,一般的考试要考60%‘讲学稿’的内容和原形题,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便于渗透它,便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和深入。”

这次愉快的探讨,直到陈校长接待另外一所学校的考察团才无奈地结束了。

最后,我们全体团员在校门口与陈校长合影留念。

中午12点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所简单却富有特色,敢于创新,走自己路的乡村中学。

这次之行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一所实力中等的学校,你要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保证你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收获和启示: 语文老师李琳:

1.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可见,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的教学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 “教学合一”的备课模式

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

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加,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它体现在摒弃 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把教师教案主要内容提供给学生,在课前学生根据它去预习、思考,甚至查阅资料;课堂上,学生看这个上课讨论、探究;课后利用它拓展延伸。这样做,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也关照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师生可共同参与互动。与我们的“教案共享”、“主体体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极为契合的,也是值得学习的。

3.参观心得: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才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东庐中学推行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有利于暴露学生思维的障碍或思维的亮点,也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本学科中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中引入这种“教学合一”的“讲学稿”。政治老师刘志萍:

1. 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向我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校领导在教育改革身先力行,每一位教师也应该紧跟形势,切实把更新教育观念放在首位。

2. 我校在改革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如集体备课、“问题驱动模式”教学、节节清等,通过考察认为我校的这些做法也同样走在了前面,但在操作和落实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切实减轻教师负 担,以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把好的经验做法落实在每一节课的备课和教学中来。

3.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逐渐完善教教的评价机制,真正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功能,提高我校整体教学水平而非个体提高。

4.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师生互动,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我校“四人小组”活动真正发挥其最大功能。

5. 加强经验的总结并不断完善,尽快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并切实可

行的教学特色。生物老师王霞说:

在东庐中学的参观学习中,我感受非常深的并不是他们的教法有多么新颖或超前,而是他们的落实和坚持。这几年来我们也参观了省内外多所学校的教改,收集许多的经验,初步摸索出了适合于我校学情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但和这些学校相比,我认为更大的不足是在全面的落实。英语老师冯立新:

1. 加强学科备课组活动,发挥集体优势 2.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 改变教学管理,为教学改革铺路 数学老师李金田、物理老师高广信: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与学合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 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作法。以问题引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思考与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题意,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同时认为,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我们太原十二中创建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将它程序化,更易于操作。化学老师阎红:

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与我校的“问题驱动”的相同之处是:集体备课。

“问题驱动”强调的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而讲学稿上有预习、课堂、课后习题(东庐中学虽不留课外作业,但是讲学稿上习题作业不少)。我们教学的优势是:多媒体的应用会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我个人感觉自己明显的欠缺是课堂激励语、评价语应用不足。对于化学学科教学的建议:不应拘于形式,针对不同课型可以灵活掌握。如较难的理论型课程,可以向东庐那样,加强预习;而元素与化合物部分则重在课上观察、活动、记忆,不预习也许会更有兴趣。对于复习课,可以把教师教案部分印发给学生,我认为,复习课用讲学稿形式比较好。地理老师郝晓红:

“讲学稿”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不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 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讲学稿的抬头是统一格式的表格,有班级、学科、授课时间、执笔人、审核人、教学重难点等,下面是教师打印的教学案,“讲学稿”看似平凡,但细细嚼来,其中文章不浅,颇受启发。

启示一:“讲学稿”要求提前备课,集体讨论,轮流执笔,并由骨干教师把关审核,既培养了新教师,又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最大化的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启示二:“讲学稿”完全替代了学生的课辅资料,减轻了书包,却提高了效率。

启示三:“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学预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启示四:“讲学稿”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正是倡导了“发展和提高”的新教师观和学生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的全面提高。

启示五:“讲学稿”大容量训练体现了教学“精讲多练”的原则,对于常态生源下的教学质量提高尤其重点这种训练不是刻板机械的复制,而是在师生大面积活动中完成的。

启示六:“讲学稿”中的练习安排科学合理。普及题,人人要做;提高题,供同学选做,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别要求的思想,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赵文秀、郝鸿喜老师说:

1. 加强集体备课,把新的理念、先进的经验,融于备课之中,使共享的教案不再是为了检查的一种形式,能真正适应于师生的教与学,解决好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使共享的教案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

2. 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意识。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文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 学生练习的精心选择。平时我们也给学生练习,但选题缺乏“精”,还是要体现集体的合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起到练的真正价值,使练落在实处,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评必补。英语教师桂哲敏、数学老师卫素婵: 使用讲学稿的方法我认为有以下优势:

1. 预习有目标和具体要求,自学有依据,降低了落实难度。使学生达到目标变得相对容易。

2. 预习过程中,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题部分。这不仅明确学生 学习必须达到的底线,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主动学学习的能力。基本消灭了学习死角,给了他们自我发挥的空间。3. “讲学稿”使学生的学习是亲身去体验、触摸知识,他们先感知——后思考——产生兴奋——受挫——克服困难——质疑——合作探究。对他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质疑的导师;而且是和学生一起构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的建筑师;是拓展学生思维鼓励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放手让他们概括寻找知识规律的导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探究创新;在教师激励下树立自信建立成就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篇五

www.5y

kj.co

m

〖教学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另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砥柱和智慧之光,而且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发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与源泉。文化要涵负这样的功能和承载这样的责任,它本身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真正实现了创新的文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文化。这样就促使他们对文化的创新途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在XX年9月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21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其优美的韵律与造型,征服了海内外观众。

1、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思考,提出两个问题:①舞蹈的表演者是谁?②对《千手观音》了解吗?

2、教师点拔: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学生边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边思考两个问题用《千手观音》视频作引子,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热情,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1、多媒体展示(图片①与材料②)①雕塑艺术作品:(石雕、木雕、沙雕等)。②文学艺术(2张诗经)边展示边简要说明。

2、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认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从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事例中得出:文化创新的两条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1、引用上述两组材料,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引导学生思考;①、文化创新是个怎样的过程。②如何理解这一过程。

2、显示:①②这个过程,教师适当加以点拔。积极思考、分析后查找教材内容作出①②结论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文化创新是个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过程的道理。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显示(孝顺故事)(漫画与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2、讨论探究能否从道德继承中看出文化的创新?自学教材知识,自主思考问题,找出答案。利用教材可读性特点,通过自学,学生必然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思维单一性。从“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到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欣赏徐悲鸿名人作品

1、展示:名人作品图片①徐悲鸿2张照片(生平)②徐悲鸿3幅作品展示(奔马)教师简要说明。

2、设问:①你了解徐悲鸿吗?②从徐悲鸿的作品中你想到什么?思考、分析,深受教育,净化心灵。通过对徐悲鸿的代表油画展示,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内化品质、外化行为;尤其是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这些作品展示让学生唤起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图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会徽图案并讨论探究:从奥运会会徽图案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

2、教师在学生讨论作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加以补充说明。认真观察会徽图案,经过讨论,各小组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通过讨论学生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加之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展示:图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

2、教师提示:在处理文化差异、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上,能否全盘否定外国文化?自主思考、分析、表态,发展、创新文化要博采众长。运用图片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显示(链接):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回答: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学生思考举例分析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时,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实例分析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

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显示(链接):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一边进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2、引导学生共同探讨: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3、教师对①予以点拔;1: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2:中华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认真赏析音乐:《梁祝》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1、通过悦耳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经过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共鸣点,人们在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的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展示:(材料)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2、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3、在学生讨论、质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针对性点拔,让学生认识上得到升华,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文化创新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

1、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形成正确观点。

2、全班分三组,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其余成员补充。

1、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提高认识。

2、经过课堂讨论疑难问题,一方面能使疑难问题更加明朗化,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

课堂练习: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1、设问: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请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2、教师点评:①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②

继承传统不可全盘吸收。③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搞一刀切。④

创新和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思考,从文化传统的知识角度,分析目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项活动的现象,并作出评价。巩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知识的运用。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教学反思:①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匠心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本课堂教学设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第二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南平市高级中学

邹义福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教学过程[走进新课]师:同学们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舞蹈。多媒体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师:大家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

1、舞蹈的表演者是谁?

2、对《千手观音》了解吗?生1: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生2: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千手观音的千手以扇面排列数层,如孔雀开屏。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界,千手观音表达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之意。生3:丰富的手姿变幻来诉说内心的语言,特别适合聋哑人表演,手语应用在舞蹈之中变成了舞蹈语言,变幻的动作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更富有艺术美和感染力。师:关于舞蹈《千手观音》,我们同学们知道得很多,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推进新课]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探究思考问题。雕塑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塑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塑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木雕、牙雕、沙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精神。思考:从上述雕塑艺术、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师:我们如何认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呢?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生: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一过程呢?请大家结合课本P53页,思考一下。(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多媒体展示:(孝顺故事)“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生:能够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品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那种具有毒害性质的“孝”已经被基本消除,而其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不但被继承下来,而且还注入了新的内容,给予了重新诠释。体现了批判中有继承,在继承中又得到了发展。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生1:创新不能离开传统,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生2: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④注意: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合作探究]

我们共同欣赏名人作品。你了解徐悲鸿吗?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思考:从徐悲鸿的作品你想到了什么?生1: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生2: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溪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的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生3:徐悲鸿的作品使我们想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师:大家对徐悲鸿的作品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新,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师:文化创新的第二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请大家讨论)生1: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生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多媒体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师:思考:从奥运会会徽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生: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多媒体展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图片师: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请大家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讨论回答:多媒体展示: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以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为种创新的方式,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对此,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生:能。比如,我国唐朝时,日本派了大批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长安街头常常可以见到日本留学生的身影.这些人学成以后回到日本,把大唐文化带到日本.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日本的“和服”起源于唐装.特别是日本文字,使用中国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作为片假名,记录日本语言.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又向西欧国家学习,引进外国文化,使日本经济日益强盛.但这里,日本对外国文化不是全盘吸收,是取长补短,把外国文化融汇到自己的文化中.师:同学们分析很好,那么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结合教材)生: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合作探究]师:下面我们一起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

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师: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生1: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生2:中华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生1:首先,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以此为基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基;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面果。生2: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战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生3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以发展本民族文化。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师: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合作探究]师: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第55页,共同讨论探究问题。多媒体展示: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上面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讨论)生1:观点三是正确的,观点一、二都是错误的。生2:因为,观点一是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观点二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是一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观点三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生3: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各种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长处,各族人民都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所以,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师:以上三个观点实际上都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即要求我们外来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生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首先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我们把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生2:我们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把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纵览古今,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教育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师:接下来就本节课内容我们共同小结多媒体展示生:学生一边回答一展示相应内容。师: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延伸新课]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请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www.5y

kj.co

6.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六

创新精神是当今的时代精神,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必须把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他具有鲜明的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增进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那么如何在具体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学,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才能感召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加强知识的学习苦练内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有丰富知识而且富有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机理的教师,不可能去超越常规教学模式,更不可能大胆、独特新颖地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创新,教师首先自身先要实现创新。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以及激励机制,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在学生进行100米速度练习时,可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将速度水平相接近的同学分成一组,进行100米比赛练习。这样就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练习时,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竞争十分激烈,在完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增强每个同学的竞争意识,下课后很多学生还意犹尽。

三、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求个性化。

体育活动中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由于运动能力、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的体育学习抱负水平也是不一定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成就水平的特点,帮助抱负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动作复杂而成功率高的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在不断成功中加强体育学习动机。千万不要让他们好高骛远,一旦目标远离实际而在体育学习中受到重大挫折,就常会削弱体育学习动机,以至一蹶不振。对于抱负水平低的学生,一种情况是为他们选择较低难度的动作,因为这类动作他们确信能够完成,然而这种目标往往不能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学习动机。另一种情况是为他们选择高难度动作,远离他们的实际,使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也不可能产生奋进的体育学习动机。因而一定要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学习动机。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自尊、自信、自强,相信自己通过不断追求,一定能使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达到最满意的程度。四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时代在不断地变迁,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要紧随时代和课改的脉搏,不断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在新

7.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七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 寿典难以为继, 众人皆叹奈何, 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何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 旁观者嘘声四起, 板桥不以为意, 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 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 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 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 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洗衣浆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8.浅谈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54-02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创新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热情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嘲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也是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

四、知识策略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把高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当地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以知识为载体,从“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样的学生才不是“仓库型”人才,才能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

上一篇:局机关离休干部党支部先进事迹下一篇:易制毒sea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