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德国制造(精选9篇)
1.工匠精神、德国制造 篇一
德国商业两百年:工匠精神永不磨灭
这是一段以工业立国、品牌强国为核心的漫长而艰难的修炼之路,工匠精神是永不磨灭的德意志民族文化。
工业立国,品牌强国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德国每年都有28家公司入围,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五,与第四名法国非常接近。
世界500强公司数量还不足以代表德国经济的真正实力。中小企业数量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它们大多数属于个人或家族企业,对德国经济贡献巨大,出口额相当大一部分由中小企业创造,还提供了2/3以上的就业人口和55%的经济附加值。
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和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哈特穆尔?贝格霍夫教授认为,德国中小企业具有六大特点:家族企业,专注及长期战略,情感纽带,代代相传,家长制及非正式性,独立性。此言不虚,实际上,德国许多中小企业即使成为世界500强之后仍然保留这些基因,而且逐渐升华为德国企业文化的共同特质,最终通过“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传递到全世界每个商业角落。
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英特布兰德每年推出“全球最佳品牌i00强”排行榜,2015年有10个德国品牌跻身其中,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宝马、梅赛德斯-奔驰、思爱普、大众、奥迪、西门子、安联保险、保时捷、阿迪达斯、雨果博斯。在10个品牌中,汽车行业占半壁江山,有5个;其他5个品牌分属5个行业,分别为计算机软件、家电、金融服务、体育、时尚服饰。在过去几年中,以上十大品牌中的大多数一直位居百强榜单之列。
品牌影响力无疑是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名义GDP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国家,德国还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2014年德国外贸出口总额达11336亿欧元,同比增长3.7%,而且贸易顺差位居全球首位。长期以来,德国出口量超过全国产出量的i/3,汽车、机械、化工产品、电子和光学产品等一直是核心出口产品,而且在钢铁、水泥、食品、饮料等行业也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国之一。早在1990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包括日本)能够在如此牢固的国际地位中展示其工业的广度和深度。”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地缘优势决定了它在欧洲中部的战略地位。另外,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示范性高速公路、铁路系统举世闻名,港口城市汉堡以及直飞世界各地的航班为欧洲人提供快速便捷的旅行,这些都为德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5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以3.868万亿美元位居2014年全球GDP排名第四,紧随日本之后。其实法国国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比云南省还要小;人口8110万人,将近云南的两倍。但是云南省2014年GDP为1.28万亿元,只有法国的1/18左右。德国的经济实力,无疑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的“德国制造”早已成为高附加值、精益求精的象征,德国产品无论价格高低都具备五大基本特征:精密、务实、安全、可靠、耐用。曾几何时,德国产品就像如今的“中国制造”一样,是廉价、劣质、低附加值的代名词。与英国、法国等近邻相比,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后发国家,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启工业革命的序幕,比英、法晚了几十年,在工业制造方面只能亦步亦趋,模仿、剽窃甚至伪造商标等违背商业道德的潮流席卷全国,经常打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甚至连政府都鼓励从英国进口机床回国拆解、仿造,来自德国的粗制滥造的低价产品对美、英、法等发达市场造成猛烈冲击。
1876年5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博览会上,德国机械工程学家、“机构动力学之父”弗朗茨?勒洛批评德国产品质量粗劣、价格低廉、假冒伪劣,在德国内外引发震动。11年后,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修改《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试图以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规定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德国制造”当时在全球商业领域的声誉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当时的德国企业界已经觉醒,“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质量,而不是廉价。”知耻而后勇,德国企业家抓住国家统一与工业革命的时代机遇,不到10年时间,“德国制造”已经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竞争力。1896年,英国罗斯伯里伯爵痛心疾首呼吁道:“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张伯伦曾经在一份经济报告中梳理出十几种物美价廉的德国商品,其中包括服装、金属制品、玻璃器皿、化工产品等。实际上,当时德国在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领域已经涌现出西门子、克虏伯、蒂森、拜耳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
即便如此,“德国制造”的华丽蜕变以及德国品牌的全球声誉并非在这短暂的二三十年中迅速实现。这是一段以工业立国、品牌强国为核心的漫长而艰难的修炼之路,工匠精神是永不磨灭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在至少长达200年的德国商业史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这两条主线交相辉映,贯穿始终。
德国商业史五大阶段:以工业制造为核心
德国商业史浩荡200年,从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来判断,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1815-1870年,破土萌芽。1815年,拥有39个主权邦国的松散组织德意志同盟成立,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创建,除奥地利之外的成员国企业家可以在共同市场从事经营活动。作为盟主,普鲁士将铁路建设作为德意志工业化的重要拉动力,机械制造、煤矿开采、钢铁工业、电气、金融等领域蓬勃发展,而且运输成本下降到半个世纪前的1/4。1826年,14岁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子承父业,镇定自若的管理家族铸钢厂的生意;1847年,维尔纳?西门子与机械师哈尔斯克创办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厂,1866年维尔纳?西门子发明直流发电机;1849年,德国第一家全能银行科隆亚伯拉罕?沙夫豪森银行诞生。这些企业开创德国现代商业史的先河,在此后几十乃至百余年中影响德国商业发展潮流。
第二阶段,从1871-1913年,飞速跨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直到1871年才建立,此前欧洲中部讲德语的大片地区长期一盘散沙,以致沦为列强的玩物。德国诗人席勒曾悲悯的仰天叩问:“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西门子发明人类第一台直流发电机之后,德国逐步以“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率先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这种发明被迅速用于汽车、飞机的研发,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德国工业超越欧洲列强的第二大引擎。在工业飞速发展的1870年代,日后震惊世界的化工巨头拜耳、巴斯夫和爱克发异军突起,奔驰、戴姆勒、迈巴赫、奥迪、欧宝等汽车新秀上演速度与激情,西门子称雄欧美,德国商业繁荣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称奇。经过短短42年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年,德国人口增长到6500万,煤炭和钢铁产量均为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第三阶段,从1914-1945年,战火创伤。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德国曾先后两次挑起世界大战,企业家都伴随战争结局经受荣损盛衰的悲喜,京特、克虏伯戴姆勒一奔驰、容克斯、卡尔?瓦尔特、保时捷等都在战时遭遇冰火两重天的考验,霍希、奥迪、DKW和漫游者四大汽车公司则因为战争赔款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而选择合并,奥迪四环由此诞生。尽管德国每次在战后都能快速复兴,但希特勒纳粹政府对德国教育体系的彻底摧毁无法修复,此前德国人几乎包揽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20名诺贝尔奖得主在迫害的阴影笼罩中远走国外,1939年德国学生数量降到1900年的水平,创新体系几乎崩溃。
第四阶段,从1946-1990年,重建复苏。二战后,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后者延续德国商业衣钵。有学者评价,传媒帝国贝塔斯曼集团的重建过程相当于一部战后德国历史。其实,具有同样隐喻意义的还有保时捷、宝马、奥迪、大众、蒂森、京特等公司的复兴之路。从1950年代开始,西德的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25%,10年后有所放缓,然后又快速增长。到1960年代之后,以麦德龙、阿尔迪为代表的零售巨头悄然崛起,阿迪达斯、彪马两大兄弟品牌龙争虎斗,戴希曼鞋店风靡全球。随着1955年之后许多全球尖端技术逐渐减少对德国的限制政策,德国以“购买”的方式实现创新,在化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从美国、日本等企业手中购买技术,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到1990年柏林墙倒塌、东德与西德统一之时,德国已成为欧洲最大出口国,并且超越日本,几乎与美国相同,重回全球经济大国之列。
第五阶段,从1991-2015年,全球化与工业4.0。如今,奔驰、宝马、奥迪等任何一台德系车的价格都是全球同类产品的5-10倍,汽车已成为德国制造高附加值的代名词,博世也受益于此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服务商。拜耳、巴斯夫和赫希斯特以及汉高等化工企业在全球开疆拓土。由联邦邮局分拆而成的德国邮政、德国电信和德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大企业中,德国邮政是全国第二大上市公司,德国电信已跻身世界500强。途易集团与汉莎航空作为德国旅游航空业的代表,在全球享有盛誉。安联保险、慕尼黑再保险、德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已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保险业巨头,2005年德国首次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服务业出口国,其中金融和保险行业发展最快。SAP、西门子、菲尼克斯电气等企业既是德国工业4.0时代的领导者,也是全球进入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制造时代的开拓者,德国“工匠精神”仅再次迎来繁华盛世。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萎靡不振,唯独德国一枝独秀,2010年GDP增长3.6%,位居七大工业强国之首,这种经济转型的奇迹与德国的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密不可分。
回望1815年到2015年200年间的德国商业史,五大阶段基本上都与工业制造密切相关,无论战争、经济危机、商业潮流、科技革命等外部因素如何影响,甚至是毁灭,德国工业制造的基石始终大而不倒,历久弥新。显然,这背后正是德国工业文化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力量。
企业家精神的力量
在过去200多年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德国都在战争、政权更迭、国体转变、版图变动的动荡中度过,既给邻国和世界带来灾难,也给自身沉重创伤。德国共有6次政治体制变化,两次对外侵略战争,两次有争议的统一,企业家群体作为精英阶层深受影响,他们在磨练中变得从容成熟,严谨务实,既有全球格局,也有历史使命。
德国的世界级公司都有危机和竞争意识,甚至已演变为企业文化。比如奥迪是“竞争是从来不睡觉的”,西门子为“过去总是开头,挑战在后头”,宝马为“只有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才能目标一致”。这样的企业文化加上根深蒂固的工程师文化让德国人视品质如生命,德国几大汽车公司各类质量管理人员有1.6万人,奔驰每天要从生产线上抽检两辆汽车,对1300个点进行全面检测,对所有协作厂商的零部件也要质检。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在2007年畅销全球,这本书主要讲述“迟钝的力量”,告诉人们“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并将“钝感力”定义为“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德国企业家身上充满“钝感力”,行事风格与中国的“慢工出细活”相似。“慢”是一种精益方式,是一种品质追求,速度、效率、规模等并非企业的价值导向,品质才是生命,是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率的保证。
总体而言,“德国制造”和德国企业家身上有七大共同文化特征:标准主义、精准主义、完美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博大精深的德国文化使德国企业尊重规律,精益求精,能以长远眼光专注于最初的经营目标,即便最艰难的关头仍不放弃。
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家来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比投机行为创造的财富更有价值,充满幸福感,他们相信长期成功带来的益处而非短期收益。德国企业大多从创业者的家乡、社区周边起家,利用一切和创造价值的资源,靠自筹资金缓慢发展,即使成为世界级品牌之后,也依然保持谦虚低调,严谨务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当追求财富与道德自律同步发展时,才能达到现代企业家的最高境界。”
正如菲立普?克劳契维茨在著作《巨人再起:德国企业的兴盛之道》中所写:“德国人性格中好的一面正是其彻底性,且通常会尽善其用。享有良好信誉的德国产品无处不在。作为消费者,德国人对需求提出了最高标准;作为制造商,他们自己组织生产,开设公司来满足这种高标准的需求。”他还总结说,德国企业快速崛起应归功于企业家的优良传统,如务实、乐观、努力、审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因此衍生出的相关制度与管理风格。
德国人的优秀品格源于职业教育和文化传承。早在14世纪德国就出现学徒制,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涌现出来,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技能培养。大约有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会接受两年到三年半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三四天在企业接受实践教育,一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如今在德国可以培训的职业有350多种。而且,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薪资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与白领阶层相当。学徒制度和职业培训体系不仅为德国工业强国战略提供大量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将遵守秩序、追求效率、重视品质、艰苦奋斗等文化传承后世。在德国的所有全球著名品牌中,都可以轻易感受到创新、高效、品质、勤奋等价值观。
遵循纪律并不意味着缺乏创新精神。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技术和信息流,而企业和制度是创新过程的关键,其中“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另外,德国还有几百个新奇、专门的商品交易会和贸易展览会,为优质产品提供交易平台。这些元素和德国的文化、体育、艺术、音乐、建筑以及饮食、节日、时尚等碰撞交融,共同形成整个国家对外展示的创新形象,它蕴含在产品、品牌、企业、企业家精神的价值观之中。
相比之下,最近几年,互联网思维在中国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互联网行业的浮躁氛围正在向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迅速蔓延。然而,在德国却很少听说互联网思维,德国甚至没有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可是,当德国人抛出“工业4.0”之后,迅速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
德国继续引领时代变革浪潮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实力,内在基因则是工匠精神――工匠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他们穷尽一生潜修技艺,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即便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等新话题席卷,他们依然提倡埋头苦干、专注踏实的工匠精神,这才是互联网时代最珍贵的品质。
回归即出发,在德国商业史中汲取商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的力量,我们将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 江懿?)
2.工匠精神、德国制造 篇二
一、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 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制造”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 成本规模优势难掩质量、品牌、创新等方面的差距。国际品牌评估机构评选的全球品牌100强中, 我国只占2席,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差距。
在全球范围内, 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各不相同, 但追求卓越、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却是共性因素。在现代工业文明中,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务实创新、踏实专注、恪守信誉等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工匠精神是用“匠心”和“创新”不懈地提升质量与服务, 既注重改进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和管理服务, 又强调持续创新和改善用户体验。工匠精神是对品牌与口碑的坚守, 包含着对用户的诚信、对高品质的执着以及对百年老店的孜孜追求。工匠精神还意味着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 尊重契约精神, 严守职业底线, 严格执行工序标准。纵观世界两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史, 尽管传统的小作坊已被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取代, 但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依旧贯穿于现代生产制造中, 并从个体化的“工匠”行为演变为群体性的制造文化, 成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灵魂所在。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巧夺天工”“独具匠心”“技进乎道”等成语典故, 体现的正是匠人们卓绝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我国工业化进程中, 也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但一段时期内, 由于过度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 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 传承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基础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当前, 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看, 我国经济已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传统的低要素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 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不断增强, 部分行业同质竞争、产能过剩严重, 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 满足不了消费升级的需要, 中高端购买力通过境外消费、海淘等形式持续外流。从全球看,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传统制造强国凭借技术、人才等优势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高端领域抢占先机, 发展中国家凭借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在中低端领域激烈角逐, 中国制造面临着先进制造与低成本制造的双向挤压。
中国制造要成功突围并迈上发展新台阶,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而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是创新型人才, 其中就包含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高级技师。从这一点看, 我们必须秉承工匠精神, 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深入挖掘, 有效解决质量稳定性、精度保持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 真正满足用户对品种多样化、品质高端化、生产定制化的需求, 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让工匠精神成为推进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工匠精神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 要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 夯实基础, 补齐短板, 加快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 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以精益求精为出发点, 树立中国制造质量品牌新形象。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也是打造中国制造质量品牌的关键。拼速度、扩规模、模仿赶超一度曾是市场竞争的关键词, 企业往往依靠低成本的要素投入即可获取市场和利润。但当需要“更上一层楼”的时候, 精益求精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弘扬工匠精神, 就是要鼓励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 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 严格执行工序标准, 加强从研发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就是要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 推进品牌文化建设, 提升自主品牌的价值内涵;就是要支持企业提高全员精品意识和素质, 通过对质量、规则、标准、流程的坚守, 提高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品牌认可度和忠诚度。
以不懈创新为引擎, 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 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关键。工匠精神奉行“劳动者就是创造者”的理念, 通过工匠们不断创新与革新, 推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厚积薄发。多年来, 我国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的转化过程中, 缺乏大批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特别是技师, 工艺、成品率、工装等诸多技术实现问题难以解决。弘扬工匠精神, 就是要增强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投
入,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就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的机遇, 引导企业持续改进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和品类, 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消费需求;就是要引导骨干企业勇攀高峰, 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持续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实力和话语权。
以笃实专注为内核, 筑牢中国制造发展根基。笃实专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 也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要路径。弘扬工匠精神, 就是要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 引导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 结合自身所长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就是要培育和提升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支持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力争占据全球产业链主导地位;就是要推动大型央企聚焦主业, 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 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集中, 做强做优做大, 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三、着力优化工匠精神孕育生长的制度与环境
培育新时期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紧紧围绕制造强国战略,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厚植工匠精神孕育生长的制度土壤, 使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价值内核与动力源泉, 持续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树立正确导向, 营造尊重劳动和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合理的收入报酬、清晰的职业前景, 很难产生真正的工匠精神。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 在全社会推动形成“技术工人也是人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并逐步形成尊崇工匠、争做工匠和做好工匠的职业取向。要建立工匠表彰制度, 树立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典型, 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优秀技能型人才重奖制度。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完善劳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鼓励各地根据人才缺口, 加强对引进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支持, 切实解决其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问题, 使更多技能型人才安心岗位并持续积累创新。
加大投入力度, 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建设制造强国, 需要大批体现中国制造实力的一线技能型人才。要突出产业导向, 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统一, 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实践的精准结合, 引导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 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密切协同、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企业推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 建设一批示范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立与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政策,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投资人才培养。完善技能型人才评价和使用政策, 健全制造业人才职业标准体系, 细化职业资格制度。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流动通道, 实现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同认可、同待遇。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互通互认, 进一步畅通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发挥各方作用, 形成追求卓越的激励约束机制。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发挥政府、行业组织、消费者等多方主体作用, 通过有效的制度引导和约束, 使精益求精、生产高品质产品成为企业的普遍选择。要完善行业标准体系, 提高国内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以高标准倒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坚持日常监管和市场整顿相结合, 实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黑名单”等制度, 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发挥联盟、协会、同盟等的载体与桥梁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引导企业在诚信经营、质量品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消费升级对工匠精神的激发作用, 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 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修订完善有关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明确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 使减少劣质产品成为企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3.工匠精神、德国制造 篇三
工业立国,品牌强国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德国每年都有28家公司入围,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五,与第四名法国非常接近。
世界500强公司数量还不足以代表德国经济的真正实力。中小企业数量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它们大多数属于个人或家族企业,对德国经济贡献巨大,出口额相当大一部分由中小企业创造,还提供了2/3以上的就业人口和55%的经济附加值。
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和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哈特穆尔·贝格霍夫教授认为,德国中小企业具有六大特点:家族企业,专注及长期战略,情感纽带,代代相传,家长制及非正式性,独立性。此言不虚,实际上,德国许多中小企业即使成为世界500强之后仍然保留这些基因,而且逐渐升华为德国企业文化的共同特质,最终通过“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传递到全世界每个商业角落。
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英特布兰德每年推出“全球最佳品牌i00强”排行榜,2015年有10个德国品牌跻身其中,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宝马、梅赛德斯-奔驰、思爱普、大众、奥迪、西门子、安联保险、保时捷、阿迪达斯、雨果博斯。在10个品牌中,汽车行业占半壁江山,有5个;其他5个品牌分属5个行业,分别为计算机软件、家电、金融服务、体育、时尚服饰。在过去几年中,以上十大品牌中的大多数一直位居百强榜单之列。
品牌影响力无疑是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名义GDP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国家,德国还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2014年德国外贸出口总额达11336亿欧元,同比增长3.7%,而且贸易顺差位居全球首位。长期以来,德国出口量超过全国产出量的i/3,汽车、机械、化工产品、电子和光学产品等一直是核心出口产品,而且在钢铁、水泥、食品、饮料等行业也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国之一。早在1990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包括日本)能够在如此牢固的国际地位中展示其工业的广度和深度。”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地缘优势决定了它在欧洲中部的战略地位。另外,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示范性高速公路、铁路系统举世闻名,港口城市汉堡以及直飞世界各地的航班为欧洲人提供快速便捷的旅行,这些都为德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5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以3.868万亿美元位居2014年全球GDP排名第四,紧随日本之后。其实法国国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比云南省还要小;人口8110万人,将近云南的两倍。但是云南省2014年GDP为1.28万亿元,只有法国的1/18左右。德国的经济实力,无疑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的“德国制造”早已成为高附加值、精益求精的象征,德国产品无论价格高低都具备五大基本特征:精密、务实、安全、可靠、耐用。曾几何时,德国产品就像如今的“中国制造”一样,是廉价、劣质、低附加值的代名词。与英国、法国等近邻相比,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后发国家,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启工业革命的序幕,比英、法晚了几十年,在工业制造方面只能亦步亦趋,模仿、剽窃甚至伪造商标等违背商业道德的潮流席卷全国,经常打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甚至连政府都鼓励从英国进口机床回国拆解、仿造,来自德国的粗制滥造的低价产品对美、英、法等发达市场造成猛烈冲击。
1876年5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博览会上,德国机械工程学家、“机构动力学之父”弗朗茨·勒洛批评德国产品质量粗劣、价格低廉、假冒伪劣,在德国内外引发震动。11年后,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修改《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试图以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规定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德国制造”当时在全球商业领域的声誉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当时的德国企业界已经觉醒,“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质量,而不是廉价。”知耻而后勇,德国企业家抓住国家统一与工业革命的时代机遇,不到10年时间,“德国制造”已经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竞争力。1896年,英国罗斯伯里伯爵痛心疾首呼吁道:“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张伯伦曾经在一份经济报告中梳理出十几种物美价廉的德国商品,其中包括服装、金属制品、玻璃器皿、化工产品等。实际上,当时德国在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领域已经涌现出西门子、克虏伯、蒂森、拜耳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
即便如此,“德国制造”的华丽蜕变以及德国品牌的全球声誉并非在这短暂的二三十年中迅速实现。这是一段以工业立国、品牌强国为核心的漫长而艰难的修炼之路,工匠精神是永不磨灭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在至少长达200年的德国商业史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这两条主线交相辉映,贯穿始终。
德国商业史五大阶段:以工业制造为核心
德国商业史浩荡200年,从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来判断,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1815-1870年,破土萌芽。1815年,拥有39个主权邦国的松散组织德意志同盟成立,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创建,除奥地利之外的成员国企业家可以在共同市场从事经营活动。作为盟主,普鲁士将铁路建设作为德意志工业化的重要拉动力,机械制造、煤矿开采、钢铁工业、电气、金融等领域蓬勃发展,而且运输成本下降到半个世纪前的1/4。1826年,14岁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子承父业,镇定自若的管理家族铸钢厂的生意;1847年,维尔纳·西门子与机械师哈尔斯克创办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厂,1866年维尔纳·西门子发明直流发电机;1849年,德国第一家全能银行科隆亚伯拉罕·沙夫豪森银行诞生。这些企业开创德国现代商业史的先河,在此后几十乃至百余年中影响德国商业发展潮流。
第二阶段,从1871-1913年,飞速跨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直到1871年才建立,此前欧洲中部讲德语的大片地区长期一盘散沙,以致沦为列强的玩物。德国诗人席勒曾悲悯的仰天叩问:“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西门子发明人类第一台直流发电机之后,德国逐步以“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率先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这种发明被迅速用于汽车、飞机的研发,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德国工业超越欧洲列强的第二大引擎。在工业飞速发展的1870年代,日后震惊世界的化工巨头拜耳、巴斯夫和爱克发异军突起,奔驰、戴姆勒、迈巴赫、奥迪、欧宝等汽车新秀上演速度与激情,西门子称雄欧美,德国商业繁荣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称奇。经过短短42年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年,德国人口增长到6500万,煤炭和钢铁产量均为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第三阶段,从1914-1945年,战火创伤。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德国曾先后两次挑起世界大战,企业家都伴随战争结局经受荣损盛衰的悲喜,京特、克虏伯戴姆勒一奔驰、容克斯、卡尔·瓦尔特、保时捷等都在战时遭遇冰火两重天的考验,霍希、奥迪、DKW和漫游者四大汽车公司则因为战争赔款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而选择合并,奥迪四环由此诞生。尽管德国每次在战后都能快速复兴,但希特勒纳粹政府对德国教育体系的彻底摧毁无法修复,此前德国人几乎包揽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20名诺贝尔奖得主在迫害的阴影笼罩中远走国外,1939年德国学生数量降到1900年的水平,创新体系几乎崩溃。
第四阶段,从1946-1990年,重建复苏。二战后,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后者延续德国商业衣钵。有学者评价,传媒帝国贝塔斯曼集团的重建过程相当于一部战后德国历史。其实,具有同样隐喻意义的还有保时捷、宝马、奥迪、大众、蒂森、京特等公司的复兴之路。从1950年代开始,西德的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25%,10年后有所放缓,然后又快速增长。到1960年代之后,以麦德龙、阿尔迪为代表的零售巨头悄然崛起,阿迪达斯、彪马两大兄弟品牌龙争虎斗,戴希曼鞋店风靡全球。随着1955年之后许多全球尖端技术逐渐减少对德国的限制政策,德国以“购买”的方式实现创新,在化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从美国、日本等企业手中购买技术,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到1990年柏林墙倒塌、东德与西德统一之时,德国已成为欧洲最大出口国,并且超越日本,几乎与美国相同,重回全球经济大国之列。
第五阶段,从1991-2015年,全球化与工业4.0。如今,奔驰、宝马、奥迪等任何一台德系车的价格都是全球同类产品的5-10倍,汽车已成为德国制造高附加值的代名词,博世也受益于此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服务商。拜耳、巴斯夫和赫希斯特以及汉高等化工企业在全球开疆拓土。由联邦邮局分拆而成的德国邮政、德国电信和德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大企业中,德国邮政是全国第二大上市公司,德国电信已跻身世界500强。途易集团与汉莎航空作为德国旅游航空业的代表,在全球享有盛誉。安联保险、慕尼黑再保险、德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已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保险业巨头,2005年德国首次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服务业出口国,其中金融和保险行业发展最快。SAP、西门子、菲尼克斯电气等企业既是德国工业4.0时代的领导者,也是全球进入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制造时代的开拓者,德国“工匠精神”仅再次迎来繁华盛世。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萎靡不振,唯独德国一枝独秀,2010年GDP增长3.6%,位居七大工业强国之首,这种经济转型的奇迹与德国的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密不可分。
回望1815年到2015年200年间的德国商业史,五大阶段基本上都与工业制造密切相关,无论战争、经济危机、商业潮流、科技革命等外部因素如何影响,甚至是毁灭,德国工业制造的基石始终大而不倒,历久弥新。显然,这背后正是德国工业文化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力量。
企业家精神的力量
在过去200多年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德国都在战争、政权更迭、国体转变、版图变动的动荡中度过,既给邻国和世界带来灾难,也给自身沉重创伤。德国共有6次政治体制变化,两次对外侵略战争,两次有争议的统一,企业家群体作为精英阶层深受影响,他们在磨练中变得从容成熟,严谨务实,既有全球格局,也有历史使命。
德国的世界级公司都有危机和竞争意识,甚至已演变为企业文化。比如奥迪是“竞争是从来不睡觉的”,西门子为“过去总是开头,挑战在后头”,宝马为“只有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才能目标一致”。这样的企业文化加上根深蒂固的工程师文化让德国人视品质如生命,德国几大汽车公司各类质量管理人员有1.6万人,奔驰每天要从生产线上抽检两辆汽车,对1300个点进行全面检测,对所有协作厂商的零部件也要质检。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在2007年畅销全球,这本书主要讲述“迟钝的力量”,告诉人们“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并将“钝感力”定义为“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德国企业家身上充满“钝感力”,行事风格与中国的“慢工出细活”相似。“慢”是一种精益方式,是一种品质追求,速度、效率、规模等并非企业的价值导向,品质才是生命,是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率的保证。
总体而言,“德国制造”和德国企业家身上有七大共同文化特征:标准主义、精准主义、完美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博大精深的德国文化使德国企业尊重规律,精益求精,能以长远眼光专注于最初的经营目标,即便最艰难的关头仍不放弃。
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家来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比投机行为创造的财富更有价值,充满幸福感,他们相信长期成功带来的益处而非短期收益。德国企业大多从创业者的家乡、社区周边起家,利用一切和创造价值的资源,靠自筹资金缓慢发展,即使成为世界级品牌之后,也依然保持谦虚低调,严谨务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当追求财富与道德自律同步发展时,才能达到现代企业家的最高境界。”
正如菲立普·克劳契维茨在著作《巨人再起:德国企业的兴盛之道》中所写:“德国人性格中好的一面正是其彻底性,且通常会尽善其用。享有良好信誉的德国产品无处不在。作为消费者,德国人对需求提出了最高标准;作为制造商,他们自己组织生产,开设公司来满足这种高标准的需求。”他还总结说,德国企业快速崛起应归功于企业家的优良传统,如务实、乐观、努力、审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因此衍生出的相关制度与管理风格。
德国人的优秀品格源于职业教育和文化传承。早在14世纪德国就出现学徒制,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涌现出来,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技能培养。大约有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会接受两年到三年半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三四天在企业接受实践教育,一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如今在德国可以培训的职业有350多种。而且,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薪资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与白领阶层相当。学徒制度和职业培训体系不仅为德国工业强国战略提供大量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将遵守秩序、追求效率、重视品质、艰苦奋斗等文化传承后世。在德国的所有全球著名品牌中,都可以轻易感受到创新、高效、品质、勤奋等价值观。
遵循纪律并不意味着缺乏创新精神。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技术和信息流,而企业和制度是创新过程的关键,其中“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另外,德国还有几百个新奇、专门的商品交易会和贸易展览会,为优质产品提供交易平台。这些元素和德国的文化、体育、艺术、音乐、建筑以及饮食、节日、时尚等碰撞交融,共同形成整个国家对外展示的创新形象,它蕴含在产品、品牌、企业、企业家精神的价值观之中。
相比之下,最近几年,互联网思维在中国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互联网行业的浮躁氛围正在向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迅速蔓延。然而,在德国却很少听说互联网思维,德国甚至没有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可是,当德国人抛出“工业4.0”之后,迅速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
德国继续引领时代变革浪潮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实力,内在基因则是工匠精神——工匠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他们穷尽一生潜修技艺,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即便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等新话题席卷,他们依然提倡埋头苦干、专注踏实的工匠精神,这才是互联网时代最珍贵的品质。
回归即出发,在德国商业史中汲取商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的力量,我们将走得更远。
4.工匠精神、德国制造 篇四
(三):创新精神竖广东制造之魂(仅适用于2017年公需课)
(C)家企业被授予“2016年广东省自主创新示范企业”称号。A、35 B、80 C、90 D、以上都不是
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D)A、代工向分工 B、低端向中高端 C、模仿向创造 D、以上都是(B)就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了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关于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基地,(A)重点打造全省机器人级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A、广州市 B、深圳市 C、珠海市 D、惠州市
在“守破离”的运用过程中,将新思维融入实践,在(B)中完成超越。A、“守” B、“破” C、“离” D、任何阶段
所谓“守破离”,正是奠基于(C)关系、通往一流的道路。A、父子 B、兄弟 C、师徒 D、朋友
目前,顺德机器人企业已超过20家,行业规模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A、是 B、否
----------正确答案:
一、1-7.A.A.B.C.B.A.A.二、1.ABC;2.ACD;3.AD;4.AC;5.BCD;6.ABCD;
三、1-7.√√×√×√√
------------《工匠精神与广东制造
(三):创新精神竖广东制造之魂(仅适用于2017年公需课)》课后习题1 总分:100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家具制造行业近年来一直不景气,但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却是个例外,2015年其仍然继续保持6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奥秘便是()。
A、智能制造 B、销售推广 C、攻克技术难关 D、扩大规模
2、广东省在()重点打造全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A、广州市 B、佛山 C、东莞 D、深圳
3、在“守破离”的运用过程中,将新思维融入实践,在()中完成超越。
A、“守” B、“破” C、“离” D、任何阶段
4、从行业分布来看,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中()行业集聚最多。A、化学制品 B、医药 C、计算机通信 D、非金属矿物
5、格兰仕集团投入(),单线人均效率比传统生产线提升了62%。A、智能机器人 B、自动化工厂升级 C、互联网金融 D、高科技人才
6、我省要加大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我省制造业竞争优势。此外,要以500强企业为重点,培育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抢占智能制造领域的()。
A、高端环节 B、中端环节 C、低端环节 D、所有环节
7、随着新一轮技改的推动,广东正在从()切入,加强制造业供给侧改革。
A、智能制造 B、互联网+ C、招商引资 D、引进人才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在守这个境界,对待枯燥的规则,最该持有的态度就是()。A、心有敬畏 B、老老实实 C、不怕吃苦 D、敢于突破
2、市场需求是珠三角产业布局加快“重型化”的主要动力。以东莞为例,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作为“世界制造之都”,当地已形成庞大的()3C产业集群,而3C正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重点市场突破方向。
A、电脑 B、通讯 C、便携式笔记本 D、消费性电子
3、未来10年,广东省将以()为轴,重点建设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创新平台。A、广州 B、佛山 C、东莞 D、深圳
4、广东主要从()等方面,推动智能制造综合发展。
A、顶层设计 B、内容释放 C、示范基地建设 D、扩大规模
5、产品生产环节洁净度要求高的行业有()。
A、服装行业 B、制药行业 C、半导体行业 D、食品行业
6、智能化改造,即推动企业使用()制造设备,推广应用智能化制造技术。
A、自动化 B、数字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
1、广东制造业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正确 错误
2、为推动广东省现有产业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需要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节能减排率、土地产出率和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
正确 错误
3、为了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的覆盖面,广东省市联手培育建设了5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正确 错误
4、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根基与灵魂。
正确 错误 5、2014年广东省明确了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
正确 错误
6、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能够让企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逆流而上。
正确 错误
7、各种经济要素都在发生变化,广东必须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切换到创新驱动型模式。
5.工匠精神、德国制造 篇五
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位特殊的老人,她的名字叫做袁苏妹,因丈夫排行老三故人称“三嫂”。11月24日袁苏妹老人与世长辞,她的去世引发了香港各界的追思悼念,香港中文大学网页上放上了她的照片,配文“永远怀念您”许多的香港名流也纷纷发文悼念,可谓是极尽哀荣。
三嫂并非什么社会名流,她就是一位身居社会底层连小学都没上过的劳动妇女。二战时期逃难来到香港,1957年随夫加入港大,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宿舍保洁和食堂员工。几乎目不识丁的她在却跻身成为了香港中文大学名誉院士。
三嫂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被学生念念不忘的是她对于这群年轻人打从心底的关爱。很多港大人都满怀深情说过“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她对于工作精益求精,可以在一份简单的糕点上花费几个小时只为让他们能够吃的开心。学生生病了,她给他们熬粥熬药,年轻的心事她也耐心的聆听,像个母亲一样给予他们安慰。她能清楚的记得每一个寝室旧生的名字,记得当初哪个好文静是乖乖仔。她没有想过要有什么回报,甚至她都不明白院士到底是什么。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从这里走了出去,三嫂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可是无论以后这些学生到达怎么样的高度,他们都会记得在自己迷惘时这位“三嫂”给他们带来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会成为港大学子心底最温暖的存在。
感谢港大能够授予这位纯朴善良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如此的荣誉。让那份情怀与坚守得到了尊重。三嫂的“工匠精神”也给我们所有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就像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的:现代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对于自己的职业缺乏爱心。身处于任何行业任何岗位“拎出心来对人,拎出心来对事”全付身心的去投入,不避艰苦,也许我们就能收获到不一样的回报。
6.“工匠精神”与日本制造业 篇六
日本产品的核心特性
笔者在日本交换学习期间,寄宿一户普通农户家,曾对屋内洗手间惊叹不已。深夜,推开卫生间门后,马桶盖自动升起,马桶内开始冲水以去除异味,一盏蓝色LED灯在马桶内部亮起,这使人在夜间也能顺利入厕,不必再打开刺眼灯光。入厕结束,后退几步,马桶水箱上的洗手用水龙头开始出水。随后水流汇入水箱之中,马桶也开始冲水清洗。随着洗手间门轻轻关上,马桶盖也随之闭合,一次愉快的入厕经历就此结束。这就是日本当代洗手间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代表着现代日本产品特性,即功能清晰与充分人性化。
基本质量是日本制造的底线,已不足以再将其归纳为其核心特征。日本产品在满足制品基本质量基础上,对产品的“美”有一种武士磨刀般的极致追求。这种产品之“美”,不仅体现在优雅简洁的外形设计和精巧的做工上,更表现在对消费者需求的无限觉察、满足及产品功能性能的最大化开发之中。日本制造的代表产品还有很多,比如笔者购得的无印良品电子钟。其米白的塑料外壳优雅简洁,同时做工精美、触感良好。在它简约的外表下,却包含着时钟闹铃、电波对时、万年历、温湿度计、太阳能充电器等诸多日常功能。其次,还有家中的长鼻象牌饮水机,它不仅外表精练,功能也十分实用、丰富,包含了沸腾、保温、洗净、定时等诸多选项。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它共有三档保温功能,温度的设定包括日常饮用、不烫不冷的60℃,泡绿茶用的90℃以及泡杯面需要的98℃。这充分考虑到了顾客的实际需求。
除了日常生活产品外,日本的工业制品也有同样的“美”之特性。比如“哈德洛克公司”生产的永不松动螺母。这种螺母是创始人若林克彦先生花了二十余年,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懈研究推广才终于成功。其外表打磨得油光锃亮,也因为自身的特殊结构永不松动,可用于高速火车、飞机等震动较大、容易导致螺母松动的领域。同时,“哈德洛克公司”也根据客户们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设计并开发了各种尺寸的特殊螺母。目前,全球的高速列车制造商均要向这家不到五十人的“小企业”订购螺母。再比如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要求公司生产的陶瓷绝缘材料不仅功能绝佳,而且视觉美感效果应给人以“敬畏,不忍心用手玷污”的感觉。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科研人员为了达到此目的,在产品开发时他们以“抱着产品睡”“倾听产品哭泣声”的全身心投入状态,从而生产出拥有最佳性能与外观美感的产品。目前,京瓷公司的陶瓷绝缘材料处于产业龙头位置,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大电子制造商的订单。
综上所述,日本产品的核心特性就是“功能人性化、最佳化与感官极致美”的有机结合。究竟是何种原因推动着日本制造行业在对产品之美追求的道路上不断精进?这源自于在日本影响深远的匠人精神。
日本匠人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由于日本自古以来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对于产品功能与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能制作出优良物品的工匠自然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中国古代视工匠为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不同,古代日本社会对工匠十分尊重。技艺超群工匠的地位甚至高于学者(胡立彪.日本企业的“职人精神”,中国质量报,2012年8月13日)。这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重职主义”,即从事手工艺制作的职人受到社会敬重。到了江户时代,社会和平稳定。繁荣的江户城(今东京都)就有约25万工匠为居住在城内的贵族和武士提供精致的手工艺品和餐饮服务(赵坚.日本的职人文化.社科广角,2011年11月)。再加上德川幕府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强化了等级制度。幕府将民众划分为若干阶级,每个家庭都从事该阶级内的相应职业,该职业只可世袭不得更改(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德川幕府所倡导的“适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社会风气促使江户匠人一生心无旁骛地钻研完善自身手艺,逐步形成了精益求精、埋头苦干、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产品极致完美的当代匠人精神的雏形。由于日本社会舆论对匠人的敬重,普通民众视匠人精神为模范品质,并争相模仿,逐步形成了“泛匠人文化”。匠人精神因此遍布日本的各行各业,成为日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这种匠人精神的内涵,对日本制造业影响深厚,具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心怀顾客
历史上,顾客通常直接前往匠人的作坊购买产品。匠人有机会与买家当面探讨产品的使用体验、意见并进行针对性改进。因此,对产品使用者需求的细致觉察把握,并专注于对产品使用体验的改进,是传统匠人精神的一大核心,并延续至今。比如制作荞麦面筐的匠人,就会考虑到每次清洗时,面筐上残留的水珠会让使用者感到困扰。于是,他们通过改进工序,编织前,在竹签两侧垫上硬物(盐野米松.职人气质是日本人的国民性.中华手工,2016年(4))。在清洗时,只要轻轻一抖,水珠就会彻底从竹筐上流下。
同样,在大规模工业生产时代,富含匠心的日本职人们所创造出的产品是温暖而又蕴含人情味儿的。日本的产品研发部门在设计产品时,更多的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用心考虑问题,思考着如何最大程度地为其提供便利并解决其实际需求,而非一门心思盲目考虑如何提升产品性能,拓展产品功能。制造工人在制作产品时,也带着感情去进行产品的“创造”。他们会反复琢磨如何改进工序以提升产品的外观触感,或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为产品提出实际改进措施。著名的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公司在研发产品时,就不随大流盲目提升电子产品性能和屏幕尺寸,而是深挖消费者需求,将人性化与高精尖科技有机融合,创造出了既有时代特征,又富人情味儿的产品(李伟新.日本印象——浅谈日本产品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8月25(3))。比如,索尼公司考虑到消费者因大屏智能手机无法适应恶劣环境的困扰,于是开发出了防水、防尘、防震的三防智能手机。
nlc202309090457
爱业情怀
日本宗教传统视职业如“神业”如“修行”,视工作为凡人成佛的不二法门。日本匠人的爱业精神便由此产生。传统工匠家族世代从事一种手艺经营,支撑着他们终生坚守事业,这正是匠人所拥有的爱业精神。同时,在爱业精神的支持下,日本制造业才一直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的顾客体验性。
爱业情怀主张要对工作产生深厚情感,并由此产生职业使命感与荣誉感。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由此升华。于是,在日本,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把工作做到极致,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匠人每日都在努力工作,生产质量优异、体验良好的产品,以求得到自我满足及社会认可,为家族和师傅争光(盐野米松.职人气质是日本人的国民性.中华手工,2016年(4))。
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组”的施工人员在承建“表参道之丘”这一新兴坐标建筑时,与设计图要求的280米长度分毫不差。工人认为,如果实际长度与设计图出现偏差,将会是他们的耻辱,会使他们失去作为建筑工人的自尊(文亦鸣.日本的“匠人精神”.中国城市化,2015年7月)。职业自尊是爱业情怀的最高体现,匠人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胜过它能为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即使自己的劳动成果稍有缺陷,也不能算作完工。他们因为尊重职业,而赢得他人尊重。
安分淡然
日本养乐多公司,创业80余年中的35年间,为了普及产品并专心研发,公司只进行养乐多乳酸菌饮料的单品销售(马晓华.日本“食匠”:35年制作一种产品背后.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10月13日)。截至目前,公司对该种乳酸菌的研究仍在继续,并付出了与回报不成比例的巨额投入。当前,养乐多公司拥有300多位研究人员。他们在7个研究所中操纵着大学级的科研设备,持续改进乳酸菌产品,探索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并成效斐然。同时在安全品质与经济效益面前,养乐多选择了前者。养乐多平均新建一座工厂的耗时是4年。因为公司需要足够的时间培训人员,达到与本社一致的标准才可开始生产。尽管如此,养乐多公司的发展轨迹却十分稳健。现在,养乐多乳酸菌饮料已经风行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以上便是安分淡然的工匠精神在现代企业最好的例证。受德川幕府时期“适得其所、各安其分”主张的影响,日本匠人养成了一心一意对其核心领域精耕细作、潜心钻研,不求做大做全、快速扩张的安分淡然习性。熟能生巧是匠人最认可的原则,一个毫无经验技能的生手要经历几十年的实操磨炼才能蜕变为一名拥有炉火纯青技术的匠人。在这期间,最艰难的磨炼远非高深的技术,而是对每日重复相同工作所产生的无聊与寂寞的忍耐。比如,如果想要成为一位合格的“拉面匠人”,就先要进行为期数年的“拉面修行”,每日不断地熬制拉面头汤,寻找最合适的配方(青木史郎.“匠技”在日本的展开与可能.装饰,2016年5月)。在长期的寂寞修炼中,匠人脚踏实地、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性格就被磨炼出来。他们即使成了知名巨匠,也只把注意力放在产品身上,不会去想着利用名气迅速扩张并大赚一笔。比如闻名世界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到目前为止仅拥有两家各有十几个座位的小店,并未迅速开张加盟连锁。他认为保持目前的规模才可以保证饮食体验的最佳质量,经济效益只是身外之物。
专业精神
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巩固等级制度,对从属于各社会阶级的职业生活用品和着装以及行为规范均做了明确规定。自那时起,从事手工行业的匠人就有了一个传统——穿着带有家族标识印记的短身作业服,头系绳结,脚蹬木屐,使用着匠人专用的工具,按照规定的行为模式开始一天劳作。匠人的专业精神开始逐渐养成,并逐渐为各行各业所接受。自小学开始,日本人就需要在上下学时穿西式校服配皮鞋,进入室内后穿拖鞋,在体育活动时换运动服,穿跑鞋。同时,在上课时,也需要备齐各种所需的专用工具,比如游泳课的泳衣、美术课的颜料盒、缝纫课的针线盒等等。正是这种从小对于日常用品的严格分类,使得日本人将“干啥像啥”的专业精神融进日常习惯中。
在当前的日本,从仅有数人的小工匠作坊,到大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从业人员均身着笔挺的作业服,使用着分工明确的各式工具、机器,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对产品进行精确加工。比如,在著名的家具加工工坊——秋山木工所编撰的匠人精神三十条中,就有对于作业服装穿着、作业工具使用整理和作业流程的明确规定指导(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在如此习惯和规定下制造出的产品自然是有相当的质量保证,同时也会使生产人员获得一种职业自豪感。
制服、专用工具,只是专业精神的外观。专业精神的内核,是对专业技术的无限追求,无论是手工技术,还是科学技术。在手工技术上,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有如下陈述:“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别人敬重的关键。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我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会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有人知道巅峰在哪里。即使到我这年纪,工作了数十年,我仍然不认为自己已臻至善,但我每天依然感到欣喜。我就是爱捏寿司,这就是职人的精神。”
在精密陶瓷生产技术上,稻盛和夫,堪称巨匠。从成功合成镁橄榄石,到研发多层陶瓷封装,再到陶瓷刀具、人工陶瓷关节、陶瓷气缸,京瓷将精密陶瓷技术研发到极致。技术领先,是京瓷乃至日本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京瓷哲学》的相关条目有:“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成为开拓者”“拥有挑战精神”“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
美之追求
前文所提到的心怀顾客是日本制造背后的感性因素,专业精神是它的理性因素,爱业情怀与安分淡然是其支持与保障,而日本工匠对美的无限追求则是根本动力源泉。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岛国,人们亲近自然,认为“美的事物”是无垢的,是神圣的(南博.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人们也因此对于美产生了无限的热爱与追求。工匠亦是如此。作为工匠,他们能创造的美在于产品的造型与实际使用体验。然而,由于日本人对美的无垢认识,使得他们永远在否定自己当前的产品,并对下一个产品的创作满怀期待。日本匠人们因此从不满意于现状,而是每日努力钻研如何使自己的手艺更加熟练,如何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以创造出更加接近完美的作品。正是对产品之美的苛求才产生了今天质量优良、外表美观、体验良好的日本制造。
比如索尼公司在1946年创业时就有着“带着音乐行走”的愿景,先后推出了便携式收音机、卡带播放机,并于1979年发布了世界首款随身听,重新定义了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然而,索尼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对随身听的音质与造型有着永无止境的追求。时至今日,索尼的最新款随身听“为了更好的导电效果,对相关的铜组件进行镀金;为了更好的强度和稳定性,铝制箱体采用切削工艺,且设计成曲线精妙造型;连耳机插入口这种小地方也用全通切削,精致镶嵌”(青木史郎.“匠技”在日本的展开与可能.装饰,2016年5月)。可见,索尼公司不惜投入,将随身听设计成了一款非凡的艺术品。然而,在索尼设计师的眼中,它并不是完美的,在此静候索尼下一款随身听产品的再次超越。
日本文化渊源于中国,经由其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与自然环境,孕育出了成熟的工匠精神乃至泛职人文化,产生了令人尊重的产品与服务。梳理日本的工匠精神,倍感似曾相识,似乎看到庄子笔下的庖丁、梓庆,想起鲁班、李春,看到央视《大国工匠》中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同时,也激活着中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功夫精神。我们需要倡导爱岗敬业、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更要力戒浮躁,发扬中国禅宗的当下修行传统,以平常心,做好当下事,在将产品或服务做到完美的同时,来提升个人境界与素养。借鉴学习日本的工匠精神,重建中国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各行各业努力工作,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是本文目的。
(作者:葛晓畅 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应届毕业生,日本国际教养大学、大阪大学交换生;葛树荣 青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山东盛和塾顾问,广东盛和塾导师)
(责任编辑:郝幸田)
7.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 篇七
“打工人”加油!固本强基,练就过硬本领。“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是成为一名高素质基层“打工人”的基本条件。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不论是疫情防控、环境整治,还是隐患排查、房屋征迁,都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如果没把理论学懂弄通,把业务抓细抓实,就容易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在波折诡谲的曲径中迷失方向、慌不择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铁杵因千磨万砺而成针,璞玉因精雕细琢而生辉。我们基层“打工人”应该树立勤学常思的理念,将荆棘塞途作为助力成长的“必修课”,将日暮途穷作为磨炼意志的“练兵场”,时刻保持奋发进取的学习态度,利用业余时间持续充电,不断锤炼自身的看家本领,破除本领恐慌,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
“打工人”加油!铸魂聚力,倾听时代强音。沧浪惊涛,百川会海。历览前贤,无数仁人志士成就非凡之功,皆是耕耘付出所得。“劳模精神”是新时代基层“打工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其既是“快递小哥”李庆恒每日早起记号码做到的“信手拈来”,也是“大国工匠”鹿新弟耐心倾听发动机噪音做到的“故障克星”,更是“蓝领院士”韩利萍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做到的“毫厘不差”。基层“打工人”应该倾听时代强音,以劳模为榜样,铸就担当作为之魂。要坚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发扬“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精神,持续增强为民造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用智慧和汗水在一线工作中发光发热,做到历经沧桑,洗尽铅华。
8.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 篇八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不仅有高超的技术,对待工作更是严谨认真。为避免焊接过程中产生失误,如果一道工序需要10分钟,他就能做到10分钟不眨眼。” 就读于某985院校的大四学生金欣认为,“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精神,“能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成绩”。
他的人生信条是:“弘扬工匠精神,要时刻保持向上的心态、归零的心态,久久为功,向更高的目标进发,逐步实现个人价值。”“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永恒的信念,将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中,用扎实的知识和高质量的产品推动社会的发展。”
9.优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篇九
今年,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点了“工匠精神”这个词,是而一夜之间“工匠精神”刷爆朋友圈,圈友们纷纷表示:“工匠精神”已经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次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匠精神”被政府高度重视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大势所趋。并且在“供给侧”改革力推的前提下,淘汰落后及过剩的产能已经成为必然,但无论如何,就像政府今天所倡导的,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组织和个人是不会淘汰的,因为真正的“工匠精神”必然经得起时间校验,并成为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创意无限,匠心支撑”。当下,创新创业大潮涌动,“互联网+”颇受青睐,大批创客投身其中。这里头有脚踏实地的深耕者,但也有不少一天到晚想着如何造噱头、拉投资,幻想借互联网的东风,“抄一把就走”之人。与此相应,很多产品往往火了一把便再无踪迹。如此“创”法,除了搅出些过时即破的泡沫,难言价值。创新创业不应成为浮躁的代名词,那些真正成功的互联网神话缔造者,远非鼓吹概念、贩卖情怀这么简单。很多大佬正是以其对细节近乎严苛的追求向大家证明,只有“互联网+工匠精神”,才能出优质产品。
人们在不断呼唤工匠精神,然而要想养成工匠精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匠人”并没那么容易。它需要从业者不忘初心,始终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任周遭如何变化都不为所动,只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产品。具体说来,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心存敬畏。古语有云 “敬事而信”,敬畏是内心的一把标尺,影响着做事的态度。心存敬畏,做事时会认真对待,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心存敬畏,对所做的事会更加珍惜,做事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进而将其当作一种追求,去努力达到它的极致。
甘于沉潜。当下社会前行的脚步是快速的、急促的,很多人的心性也变得比较浮躁,做事情急于求成。但要做一个好的“匠人”,恰恰应该少些浮躁,甘于沉潜。沉潜下去,静下心来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不求立刻去获益,而只求做出的东西无愧我心。电影大师王家卫就是很好的一例。在现代追求短平快的影视行业,王家卫却在近30年内只产出了10部电影。而《一代宗师》前后筹备13年,拍摄了3年才做好,最终以完美的细节、极具张力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大获好评。对于花费这么长时间做一部电影究竟是否值得,王家卫自己是这么说的:“功夫都不是白花的,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慢和时间都是必须的。”
不慕名利。不慕名利才能不计得失,才能经得住诱惑,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到做事上,用到打造更好的产品上。莫言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曾经有杂志找莫言写一篇杂文,莫言却淡定地以“我就是写小说的”拒绝了。他始终坚守在严肃文学阵地,秉持工匠精神,拒绝去写“来钱快”的文章,却在文学创作中字斟句酌,力求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声。最终他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赢得了国内外专业评论家和大众的认可。
勇于创新。做一名合格的“工匠”,还需要有一份创新精神。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做一些山寨产品只能引来别人的否定与嘲笑。而即便对于自创品牌来讲,也要不断向前,一旦自满自足,势必很快就被他人超越。《大学》 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创新意识,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厚积薄发,最终将事情做到极致,不论风云如何变幻,我自走在最前沿。
“工匠精神”,知易行难。但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每一个从业者都时时审视自己是否做到了这几点,终将会养成“工匠精神”,用自己的专业与专注、执着与创新去做出大众最满意的精品,赢得广泛认可。
优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模板【二】
五月是花的季节,缤纷的鲜花开满五月;五月也是劳动者的季节,辛勤的劳动贯穿五月。在听了公司张晓军劳模先进事迹后,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他那崇高的品质与奉献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澄合矿业公司召开了劳动模范和澄合工匠的表彰大会,我公司张晓军同志作为销售战线的先进人物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在这次学习劳模精神的活动中,让我深有体会,对劳模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对我有深深的触动。劳模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劳模的模范事迹对广大职工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非常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形象、生动的学习教材。营造学劳模、赶劳模、当劳模的浓厚氛围,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支持职工争当先进模范、争创优良业绩,要学习劳模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我认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时代的先锋。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每个澄合矿业人学习的精神。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于煤矿事业里。弘扬劳模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纸上谈兵,它必须体现在每一天、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之中。
张晓军劳模的事迹让我深深明白自己学习的还不够,要想不断的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千万不能有好高骛远的思想。张晓军同志作为销售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从一线工作岗位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逐渐成为煤炭销售的行家。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他从二零一七年到现在连续三年完成澄煤入渝任务,取得了澄煤入渝保供战役的全面胜利。为了开拓省内外市场,他的足迹遍布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仅去年就新增用户八家,连续两年签订合同均超千万吨,为澄合煤炭市场的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矿区产能释放后的煤炭销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煤炭销售事业贡献他的全部力量。在向劳模学习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学习,用劳模的精神激励自己,用劳模的事迹鼓舞自己,振奋精神,进一步强化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真正在学习先进中有所启迪、有所收益。针对工作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自己的优长和不足,对照劳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查找差距和问题,确定学习榜样,制定学习计划和措施。本着“如何立足岗位学劳模、赶先进、讲奉献、见行动”学用结合。用劳模的事迹增添信心,用典型的经验提高素质,用典型的业绩振奋精神,把学习典型的过程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具体行动,从而把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现在开始我就要不断地学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自学,同时虚心向同事学习和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我要牢固树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态度,像我们身边的劳模一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以自身的行动、说真话、走正道、办实事、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身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我要坚定忠于销售服务事业,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我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要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保持创新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善于沟通,拉近与同事之间的距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技术水平,充分发自己的才能,为销售事业付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让劳模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信念,让劳模精神促动我们追求卓越,成就梦想!让我们从平凡中成就卓越之道,从生活中探求生命真谛,从现实中谋求超越本质,从点滴中收获伟大成就,让我们像劳模们一样带着使命感投入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一起去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和更美好的社会。
优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模板【三】
一、深刻理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重大意义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坚持党对工会领导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架起党同人民群众桥梁、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抓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是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延伸,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有利于焕发劳动者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是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有利于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时代潮流的一流人才,打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广大职工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引导劳动者爱业、敬业、乐业、勤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价值,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以扎实的举措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全总的决策部署
近年来,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立足基层,以扎扎实实的举措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注重宣传、加强引领,唱响主旋律。发挥一线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荐选树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有影响力的劳模工匠,并连续两年在全系统开展“讲工匠故事·展劳模风采”主题活动,与全国职业教育联盟共同举办“大国工匠走进职业院校”活动,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点赞工匠”摄影展活动,展示劳模风采和工匠技艺。各基层工会通过评选工匠、命名劳模大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弘扬三个精神。
二是搭建平台、突出特色,引领职工建功立业。我们结合产业和基层实际,着力夯实职业技能竞赛、创新成果评选和劳模创新工作室三个平台。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每年与对口行业协会共同组织10余项劳动和技能竞赛,连续多年开展4个行业一线职工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各基层单位积极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完善首席技师新型师带徒制度,以劳模精神打动、引领职工。
三是加强指导、纵深推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打造“中国机冶建材职工网上练兵系统”,截至2018年底,累计闯关人次超过1000万。总结推广莱钢等企业经验,推动完善职工技能形成体系,拓展职工职业发展通道,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措施在基层开花结果。
优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模板【四】
近日,在公司领导组织下,全体干部职工在多功能会厅观看了《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作为亿万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在我国建设挥洒泪水,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孟泰、史来贺,尽管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苦干精神永不过时,学习劳模精神,就要发扬不怕艰苦,坚持到底,勇于奉献的精神。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的工作中去,学习劳模精神我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加强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遇去学习,要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种压力,让这种压力督促自己,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人不读书,不能成才,人不学习,不能生存。因此,只有学习,才能启迪心智,净化思想,只要学习才能总结完善自己,才能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是要经常自我反省。一个人如果不能经常自我反省,就很难有很大的进步。要经常在工作中从人格上,从道德上,从灵魂深处反省检讨自己,发现不足,及时修正,努力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三是要认真务实,扎实工作。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业务上的尖子、实践中的实干家,工作中要讲究细、讲究实、讲究准、讲究严、讲究精、讲究新、讲究快,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才能确保瓦斯零超线。
作为通风科负责人,我会增强担当意识,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发扬劳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干,为屯煤高效、安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模板【五】
测绘是一项量天测地的艰辛工作,当看到戈壁沙滩,雪域高原极端恶劣的环境时,打破了我对测绘工作的无知,以为就是拿着标杆在马路上测量基准线。这样的误解在三位劳模的讲述中慢慢得到澄清,才知道国测一大队原来是一只具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队伍。这支队伍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丈量着祖国大地的每寸土地,秦岭山水,大漠边疆,雪山珠峰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当年轻的宋泽盛为救下滑的战友,自己却坠落几十米深的悬崖,那年他只有29岁;当面临断水危机时,吴昭璞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绝望给了自己,战友带着清水返回时,七尺男儿的驱壳已经缩成不足四尺,身下却是包裹完好的设备,而他还没有听到孩子亲口叫他一声爸爸。父辈的精神传承在血液中,铸造了国测一大队的奉献基因,深深种植在年轻工作者的心中,引领他们前赴后继,无怨无悔的工作。在新时代下,青年工作者锐意进取,懂技术,肯钻研,啃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大雁塔的测绘成绩就是他们攻坚克难的成果之一。
测绘工作需要天南海北的流动,而巴山工务车间则是驻扎在秦巴山区襄渝铁路段的坚守者。“干,就要干出个样子”这是老师傅谢和平的话,“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要养护,我们不来总要有人来,既然来了,来一天就要干好一天”这位陕北老师傅的话简单直白,却结结实实的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既然到了这里,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巴山工务车间的劳模们称自己是土专家,靠着实打实的弯腰挨个检查铁轨,确保铁轨安全可靠性。世界这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巴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青工们又是如何耐得住寂寞和对繁华的向往呢?是责任,是老一辈养路工的重品行,讲奉献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感情,生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
都说女人是半边天,让我动容的是国测一大队和巴山工务车间女性工作者及家属对工作的支持和热爱。谁不食人烟烟火,又怎会没有儿女情长。国测一大队的工作者常年奔波在外,照顾不到家庭,正是有了妻子的理解和包容,才有了他们在外安心的工作。作为母亲,谁不想多陪陪孩子,可是工作的性质让巴山工务车间的女劳模不得不狠下心来撇开女儿伸过的手。聚少离多,在我们新材料也有很多这样的候鸟夫妻,往返于家和单位的路途中,攒下的火车票已经塞满了一个抽屉,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而正是有了家庭大后方的支持,工作才做的有声有色。
劳模精神是什么呢?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是始终以主人翁意识要求自己,是对工作、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劳模精神都历久弥新,是我们的精神高地,是我们的行为动力,劳模精神永远不过时!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二
最近公司组织了向生产在一线车间的劳模先进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精神,在不同岗位涌现出像董建军、冀国庆、丁喜和、赵冬等先进个人及先进事迹。就比如焊工车间董建军董师傅,常年在外工作,夏天烈日酷暑、冬天寒风大雪,真是风雨无阻,从来不因为自己岁数大了提出任何要求,还是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余热。还有我们的车间丁书记和调动主任冀主任更是每天全盘操控着车间的运行,真是不管是涉及到车间生产还是车间工人都无小事,每天紧抓安全,环境质量,严格要求工人按照操作规程工作,他们每天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哪儿需要那儿干,处理着车间每天出现的大小问题,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心焦脑力、疲惫不堪、任劳任怨的工作着。
最后就是我们托盘车间主任赵冬主任,更是年轻人的楷模。自公司成立托盘车间以来,他勇于接受新的工作挑战,由于各煤旷市场需求,带领他的车间工人们日夜加班,以厂为家,他从来没有因为家中有生病的老妈需要照顾耽误工作,而是一直起着做公司先锋的表率。
原来模范就在我们身边,榜样就在眼前。我为我们公司有这样的员工和劳模由衷感到高兴,但对于以后,最重要的还是行动,我们要弘扬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落地生根,盛久不衰。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三
4月份以来,公司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分两期共同观看了《国家记忆》之《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以及《时代楷模》焦裕禄。这不仅是为了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也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落实“三年建设”总目标及各项工作任务的热情和斗志。
通过观看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和劳模榜样,不管是艰苦奋斗,志除“三害”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也不管是扎根普通岗位,坚持本职搞奉献的孟泰、王进喜、王秉贵等等,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一种革命担当,立足本职,勇于奉献的奋斗热情。也正是在建国初期涌现出了一批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劳动模范,才有了我国改革建设的快速发展,才使得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
结合岗位实际,公司近年来的稳健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市、县前列,屯煤标杆已展示在县域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成绩是公司领导的高瞻远瞩,正确决策,励精图治的结果,也是奋战在屯煤各条战线和不同岗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回想去年,在我们身边就不乏扎根岗位,勤勉奉献的各级工匠,他们现在的状态和精神,正是劳模精神在屯煤的体现、继承和发扬。
目前,生活科正处于管理改革的试行阶段,各种困难和挑战正不断呈现,也正是需要这样勇于担当,敢于挑战的劳模精神。作为科室的负责人,我更要直于面对,抛去负面影响,摒弃患得患失,踏实苦干,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永远把公司“一切以职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实现在后勤保障中,带领和激发科室全员让劳模精神在生活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四
近日,在公司领导组织下,全体干部职工在多功能会厅观看了《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作为亿万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在我国建设挥洒泪水,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孟泰、史来贺,尽管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苦干精神永不过时,学习劳模精神,就要发扬不怕艰苦,坚持到底,勇于奉献的精神。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的工作中去,学习劳模精神我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加强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遇去学习,要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种压力,让这种压力督促自己,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人不读书,不能成才,人不学习,不能生存。因此,只有学习,才能启迪心智,净化思想,只要学习才能总结完善自己,才能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是要经常自我反省。一个人如果不能经常自我反省,就很难有很大的进步。要经常在工作中从人格上,从道德上,从灵魂深处反省检讨自己,发现不足,及时修正,努力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三是要认真务实,扎实工作。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业务上的尖子、实践中的实干家,工作中要讲究细、讲究实、讲究准、讲究严、讲究精、讲究新、讲究快,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才能确保瓦斯零超线。
作为通风科负责人,我会增强担当意识,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发扬劳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干,为屯煤高效、安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五
五月是花的季节,缤纷的鲜花开满五月;五月也是劳动者的季节,辛勤的劳动贯穿五月。在听了公司张晓军劳模先进事迹后,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他那崇高的品质与奉献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澄合矿业公司召开了劳动模范和澄合工匠的表彰大会,我公司张晓军同志作为销售战线的先进人物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在这次学习劳模精神的活动中,让我深有体会,对劳模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对我有深深的触动。劳模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劳模的模范事迹对广大职工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非常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形象、生动的学习教材。营造学劳模、赶劳模、当劳模的浓厚氛围,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支持职工争当先进模范、争创优良业绩,要学习劳模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我认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时代的先锋。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每个澄合矿业人学习的精神。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于煤矿事业里。弘扬劳模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纸上谈兵,它必须体现在每一天、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之中。
张晓军劳模的事迹让我深深明白自己学习的还不够,要想不断的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千万不能有好高骛远的思想。张晓军同志作为销售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从一线工作岗位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逐渐成为煤炭销售的行家。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他从二零一七年到现在连续三年完成澄煤入渝任务,取得了澄煤入渝保供战役的全面胜利。为了开拓省内外市场,他的足迹遍布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仅去年就新增用户八家,连续两年签订合同均超千万吨,为澄合煤炭市场的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矿区产能释放后的煤炭销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煤炭销售事业贡献他的全部力量。在向劳模学习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学习,用劳模的精神激励自己,用劳模的事迹鼓舞自己,振奋精神,进一步强化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真正在学习先进中有所启迪、有所收益。针对工作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自己的优长和不足,对照劳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查找差距和问题,确定学习榜样,制定学习计划和措施。本着“如何立足岗位学劳模、赶先进、讲奉献、见行动”学用结合。用劳模的事迹增添信心,用典型的经验提高素质,用典型的业绩振奋精神,把学习典型的过程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具体行动,从而把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工匠精神、德国制造】推荐阅读:
德国工匠精神原文11-05
工匠精神读书心得08-31
教师工匠精神心得09-13
《工匠精神》读书笔记10-09
工匠精神事迹材料10-19
会计专业工匠精神10-23
中考素材:工匠精神11-18
工匠精神学习心得感想07-05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08-27
工匠精神个人学习心得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