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篇一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重点内容: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两对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一)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到惩罚。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你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观的理解。
2、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篇二
一、光源的不足与改进
按照课本上用蜡烛作为光源, 可以完成实验, 基本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暴露出来的有如下几条:第一, 本次上课由于在录播室上课, 上课期间门要关闭, 再加上录播室没有窗户, 虽然是深秋季节, 但还是要开着空调才能上课, 我发现学生实验时, 烛焰摇曳晃动, 教师曾试图关空调, 比赛期间苦于讲台没有放遥控, 教师只好作罢, 这样导致学生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 影响了规律的总结。第二, 用烛焰作为光源必须在暗室才能效果较好, 而本次上课中由于录播, 不允许关灯, 学生实验时的像明显暗淡, 这也是导致像距误差大的原因之一。第三, 上课期间, 教师没有让学生及时吹灭蜡烛, 导致开始实验时烛焰、透镜和光屏中心是调节在同一高度, 实验全部结束时, 蜡烛已经很短, 像基本都不在光屏中央, 甚至有部分同学的像都不完整。我想即使老师让学生点、熄蜡烛次数增多些, 三心不在同一高度的问题还是存在, 并且还会导致实验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了点和熄灭蜡烛上。第四, 实验中能观察到像是上下颠倒的, 用烛焰左右颠倒的特点不能体现, 上课中教师也避开了这个特点。我想如果要研究这一特点, 只能通过用手煽动或嘴轻吹火焰来完成, 但这样做是无法在光屏上长时间接收的。第五, 由于在密闭的房间内完成教学, 下课时, 教室内已经有浓烈的气味, 并且室内温度相当高。再看学生桌面, 虽然垫了白纸, 但还是有些蜡油滴在了桌面上, 导致桌面不整洁, 有些同学整理时, 还不小心把部分小蜡块掉到了地上, 如果学生踩在上面, 还有可能打滑。
本次上课有些教师用LED灯制作的“F”字样的光源很好地弥补了以上不足。具体制作是:用9 个LED灯并联, 插在5×10cm的塑料板上, 用双面胶先固定住, 然后用焊锡将脚一一焊接, 再在塑料板上焊接一个可以装两节五号电池的电池盒, 接通电路即可完成。最后取实验室光屏的支架, 用热胶将塑料板胶在支架上即可完成一个光源。“F”光源在淘宝网上是有现成的买的, 但至少需二十五元, 而自己自制的成本十元不到。另外网上的光源是用发光二极管制作的, 但由于发光二极管是立体的, 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同时自制光源时, 用最小功率的LED灯, 亮度降低, 不会对学生的眼睛有伤害。这样的光源无需在暗室中完成实验, 而且测出数据不仅满足凸透镜成像的一般规律, 还能准确到满足物距和像距倒数和等于焦距倒数的规律 (这一规律初中无需让学生掌握, 但教师可以有所思考) 。
二、光具座的不足与改进
实验室的光具座零刻度线在最左端, 从左向右依次增大, 实验中将透镜固定在40 或50cm处, 学生在实验中读出的物距和像距都是要计算的, 而不少学生忘记计算或计算错误, 导致实验数据整理时, 无法得到成像规律。
这次上课中, 有教师用1cm宽的纸带粘在了光具座上, 利用光具座已有的刻度在纸带上重新标数字, “0”写在了原来的“45”之处, 向两侧数字依次变大, 这样学生观察到的烛焰、光屏所在的刻度就是物距和像距, 只需直接记录数据。该改进在上课中效果非常好。
三、光屏的不足与改进
光屏接收的像是通过目测的方法确定放大和缩小的, 在探究等大时, 学生很难确定。同时学生实验数据只能分析出物距减小, 像距增大, 对像的大小改变则需通过前后分析或再连续实验才能得出。改进方法是在光屏中央粘一张带刻度的白纸, 每次记录像的高度, 并将高度也记录在物距、像距的表格中, 这样, 学生在分析数据时会发现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规律, 而这一规律的得出, 对下一节照相机内容中拍照时如何根据要求调节物距、像距有一定的帮助。
四、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分析数据, 得出成像规律的方法很多, 引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的处理上方法也很多, 我个人认为以下这一种方法比较符合教学的一般环节。
学生分组收集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像, 初步观察数据寻找规律, 学生都能看出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根据学生的发现追问“:何时会成倒立等大的像呢?”学生自然会回答物距等于像距, 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这个位置, 学生通过探究会找到这个点, (班内预先发放的透镜有5cm和10cm两种) , 教师引:导“10cm和20cm有什么特殊性呢?请观察透镜上的标签贴找出透镜的焦距”, 学生根据焦距自然发现等大时物距和像距都等于焦距的两倍, 教师的追问“:放大和缩小的像时的物距与像距大小和焦距是否有关系呢?”巧妙地将实验数据与焦距联系了, 完成了焦距的过渡。
接着让学生将收集的数据标在透明胶片上 (教师统一复印了带有一倍和两倍焦距点的透镜图片在胶片上) , 再将10cm透镜的胶片都叠加在一起放在实物展台, 很容易得出成倒立缩小的像的物距都大于两倍焦距, 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 5cm透镜的数据可以加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将学生所有数据快速地整理在一张图片上, 比选取代表板演数据于黑板上数轴更节约时间, 分析的数据也更多。
总之,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课的器材改进、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收获很大, 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与指正。
摘要:通过对2014年江苏省物理优质课的观摩, 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篇三
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就要努力认识和把握汽车企业发展规律,用规律指导实践。
充分认识和把握汽车企业是实现经济强国重要支撑的发展规律,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汽车工业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汽车市场连年实现高速增长,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据统计,汽车产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企业带来约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企业带来约2.63元的增值;汽车企业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可以带动25个就业岗位。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时期,一方面汽车工业要以自身的发展努力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也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国际上一般用R值表示国民购买轿车的能力,当轿车价格/人均GDP在3左右时,将是轿车高速增长的阶段。2008年,全国人均GDP达到了3 266.8美元,其中,上海达到了10 529美元,北京达到9 075美元。以10万元一辆轿车为基准,2008年,我国R值水平已达到4.3。而以国内汽车企业推出的经济型、小排量汽车为基准,R值已低于3。由此现状,加上我国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导向使用小型车等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小型车价格区间与R值的相互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将迎来经济型轿车的高速发展时期。日本、韩国汽车的大发展也是在经济危机之时,借助各方面力量“化危为机”,实现重大发展的。同时,由于中国新兴用户群的大量出现,公务车市场依然存在,中高档轿车仍会有可观的市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来说,首要的就是要增强发展信心,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充分认识和把握自主创新是实现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的发展规律,加快自主发展步伐
汽车工业要实现持续发展,不创新就没有出路,这是汽车业公认的规律之一。无论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汽车工业强国,还是日本、韩国等后起之秀,其成功都源于自主发展。世界汽车走过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才能掌握经营的主动权。汽车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体系,否则在国际汽车市场中只能处于从属和附庸的地位。从一汽多年来的实践看,其积累与合作,为做强自主奠定了基础。为此,我们要增强自主发展的紧迫感,明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的自主研发体系,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出市场认可、用户接受的自主产品,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认识和把握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汽车企业做强做大必由之路的发展规律,加速体制机制调整和资源整合步伐
考察世界成功的汽车企业,其发展大都经历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跨越发展的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把每一步走好,不丢步是其成功的关键。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既尊重已有经验,又能够把世界汽车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结合起来。在把握国际汽车发展趋势的同时,更要把握不同经济制度、人文历史条件下的市场差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要在理顺对内对外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满足用户需求、符合市场变化的市场反应机制,通过强化经营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责任层层落实、压力级级传导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大研发、采购、营销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集团优势;妥善处理好规模与效益、质量与速度、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干好当前与长远发展、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发展、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进步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高效、健康发展。再次,要研究把握中国汽车市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差异,实施积极的营销策略。中国的消费观念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发达国家有70%的人是依赖贷款购车,他们的市场更多地取决于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刚性消费,90%的用户主要靠存款购车。这是中外汽车营销的最大区别。中国汽车企业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干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有引领市场的营销策略,以此把用户吸引过来,愿意“掏”钱买汽车。产品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员工的素质是质量的生命。产品强,则企业强,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
充分认识和把握人车社会和谐发展是汽车企业根本追求的发展规律,加速和谐企业建设步伐
以人为本、以用户为本、以市场为本,追求“人、车、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既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也是我们的最高追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的思想观念,把员工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与企业全面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宽容创新失败。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做到不裁员,稳定员工队伍,坚持以为用户为本,把握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在节能、安全、经济、环保等方面做好技术上的储备,努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低能耗、最可靠、无污染的高品质汽车。必须关爱环境,回报社会,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努力减少和摆脱汽车对日趋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创新汽车发展模式,走出新路,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负责任的企业领导班子,带出负责任的员工队伍,培育负责任的企业,生产负责任的产品,提供负责任的服务,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但其经济规律、技术规律、社会环境规律和政策规律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却大体相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的责任就是:掌握规律,抓住机遇,既不要对形势准备不足,丧失推进发展的机遇;也不要主观臆断,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企业健康成长。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篇四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本框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从思想上坚信世界是物质的,对哲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且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是,对于运动与规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理解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难点】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就到了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我将采用谈话法导入。课前提问学生:最近的天气怎么样?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属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以此来导入到今天的新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这样的.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将学生顺利的带入到课堂情景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接下来就是新课讲授环节,首先我会展示三组不同的图片,分别是水向地处流、百花盛开及健身运动。并让学生思考:三组图片都处于什么状态?分别属于什么形式的运动?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三组图片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物体位置的转移到物理、化学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证明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利用图片的形式可以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运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接着,我会跟同学们分享两个故事: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并提问:故事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分析出刻舟求剑的主人公没有认识到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慧能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归纳总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因此,我们说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的。
在这一环节,故事的形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了解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后,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那世界上有没有静止的事物?
学生可以快速找到,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在此基础上,我会呈现一个案例: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这么荒唐的错误?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小组代表发言,并进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将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能够群策群力,来突破难点。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接着,就进入到第二目的学习,首先我会组织一个探究活动:牛顿是发现还是发明了万有引力?为什么我们看到苹果落地而没有看到万有引力?
探究让学生认识到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自觉遵循规律
了解了规律的特点后,我会展示一段视频:北京的雾霾、黄土高原的过渡开发造成水土流失、无人超市的发展。并提问:从案例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综合学生的意见,我会作出总结: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但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在这一环节,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以此来突出重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将让学生抢答“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两次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分别代表的是什么观点?
抢答环节,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5.《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篇五
班级
姓名
编号 06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①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②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③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增强在实践中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和一定,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的运动。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2)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3.方法论要求:
(1)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人可以在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 和利用规律,改造。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
1、结合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世界上那些事物是运动的?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6.《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
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2、能力层面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有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是客观的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等事例来完成。
2、教学难点
•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等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刻舟求剑》的故事。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学完本课知识,你就会得到答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列举通过学习、生活实践了解到的运动方式,由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静止的事例,由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通过多媒体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问题: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提出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再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课本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犯了什么错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为什么是错误的?
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投影几组说法:①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②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③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思考:以上说法是规律吗?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归纳出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投影材料: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提出问题:这些是否说明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学生归纳出出: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投影:①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因为我们按规律办事,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②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归纳出:①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在尊重客观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课堂小结
①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并用课件展示本节课两大知识线索。②由学生总结本课还有那些疑问
(五)当堂检测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大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大规模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削弱了洞庭湖防洪抗旱的能力。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五分之一,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7.《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篇七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识字量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 每一册教材都会出现“我会认”生字表与“我会写”生字表, 这两部分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识记生字, 在教学上采取速成法, 导致学生记得快, 也忘得快;有的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分析讲解用的时间多, 给学生亲自观察、比较的自我认识时间少, 学生参与识字的自主性不高。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好动、爱玩、充满了童真, 不能长时间专注。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在识字教学时, 不能将汉字特点同学生年龄特点联系起来, 导致学生机械识记。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如象形字、形声字等, 都是课堂上识字教学的趣点, 但我们发现, 不少教师为了增大课堂的容量, 忽视汉字文化的强大作用, 导致教师教得烦, 学生学得累。汉字的书写也是低年级的重要任务, 书法是中国的特色, 又是母语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 有些教师认为写字教学不再那么重要了。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的识字兴趣不高。
二、把握汉字认知规律, 有效提升识字教学策略
1. 兴趣引领, 让学生爱上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特别感兴趣, 课堂上, 我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 利用课件将一些汉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情境。如“人、山、水、土、鱼、牛、羊”等生字, 就是象形字, 我将这些汉字的形成过程利用课件将他们展示出来, 学生看见课件将一只牛逐渐变成了象形字“牛”, 是多么神奇的过程。有趣的情景,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性的情景能让学生更好的识记生字, 这比教师布置学生机械抄写效果更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如果能将识字教学同学生的游戏联系起来, 学生会在“玩”的过程中高效的识记生字。为了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 我在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基础上, 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到一些汉字游戏方法, 在有趣的活动中, 愉快地接受识字, 提高认识。
2. 渗透方法, 巧编儿歌。有些汉字字形相近, 容易引起学
生的混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汉字采用不同的方法, 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区别, 从而加深印象, 记得又快又好。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在生字里同时出现了“喝”和“渴”这两个字,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如果教师没能采取有效的方法, 学生特别容易混淆, 经常分不清, 常把“喝水”误为“渴水”。对此, 我抓住这两个字偏旁的不同, 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口渴?学生就会说:“想喝水的时候。”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将“渴”同学生的想法联系起来, 就是因为肚子里缺少水份了, 需要水, 所以“渴”字旁边是三点水。接下来, 我又问学生:“你们如果口渴用什么喝水?”学生说用嘴巴喝水, 这时我就趁机引导, 所以“喝”字的偏旁是口字旁。为了加深学生刚才的理解过程, 我还结合多媒体, 创设了情景, 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肚里缺水就会渴, 喝水就用嘴巴大口大口地喝。”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加上顺口溜, 学生不仅区别了字形, 还理解了字义。又如生字“晴、睛、清、请”等, 学生也特别容易混淆, 我就结合这些字的偏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然后从字义上引导学生去理解, 并巧妙地教学生编儿歌, 有的学生根据我的提示编了这样的儿歌:“大眼睛目字旁, 大晴天日字旁, 要清洁用水洗, 请客要用言字旁。”儿歌能帮助学生区分字形, 特别是“晴”和“睛”, 学生经过自编儿歌后, 基本上不再出现混淆现象。
3. 巧借生活, 快乐识字。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生活就是一本大书, 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获得更多识字的渠道, 教师要将书本的识字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识字方法。如学校就是学生识字的重要场所, 学校名、校训、名人名言、班级名称、课程表、同学的名字、各室的名称等都是学生认识汉字的材料, 出现在学校的汉字对学生来说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每天都能看到, 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校外的生活又是学生认识汉字的大平台, 现在的商家大都会做一个精美的广告牌, 教师要让学生在和家长外出购物时, 向家长请教广告牌上的汉字及意思, 这样无形中学生就可以认识很多的汉字。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 学生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动画及少儿节目, 这些也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渠道。只要有意识地引导, 低年级学生能在生活中认识了很多汉字, 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字, 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8.《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篇八
——黄文、姚静关于纸媒问题商榷之我见
新华网安徽频道 偶正涛
昨日分社营销平台同志给我提供了两篇文章:黄文的讲稿《数字时代的媒体融合》,江苏分平台姚静的商榷文章《谈谈纸媒的现在和未来》。本人一直关注这一方面问题,拜读之后,也想就二人“商榷”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规律不可违,“替代”、“融合”是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规律,就是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修正、干扰,只会影响其过程,不会影响其结果的。
去年以来,新华社内部刊物中针对战略转型、媒体发展趋势、新媒体建设等,发表过很多文章,几乎众口一词,都是强调传播业与媒体向多媒体化、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我们应如何应对。
黄文更进一步,从全球传媒业现状,分析媒体融合过程中的轨迹,提出发展进程中由“技术先导”再到“内容为王”(这里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新媒体建设应是“技术为先导——内容为基础——运营为王”,不知黄文是否赞同),进一步提出了在这个关键时期关键点上新华社的优势与努力方向。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传媒在电子化、网络化基础上“融合”,平面、单一表达形式向多媒体方向演进,纸质媒介向电子介质方向演进,这是美国专家最先发现的以新闻信息为主体的传播业的发展“规律”。而且,他们在这个“规律”的引导下创造了引领世界的诸多新业态、新技术、新手段。以新闻信息为主体的传播涉及意识形态,以前不同所有制、不同世界观的国家,主流观点几乎都是相对立的。只有近年来在传播与媒体发展规律问题上高度统一了。
“替代”、“融合”作为传媒业的规律,已没有讨论的余地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通过进一步学习、研究,掌握“规律”,把握机遇,在传播业发展历史转折时期勇立潮头,履行新华社的引导责任,进一步提升新华社的影响力。
姚静用江苏的报业数字为例证,说明政策保护下的党报党刊等收益并不一定会下降,发行不一定减少。我想,这是可能的。但这并不影响“规律”的存在及其无时无刻发挥着的作用。我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如果不考虑党和政府在政治宣传与教育方面的投入(党报订阅有很大成份是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投资),仅仅是作为传播媒体,“政策”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化。就“收益”而言,纸媒的比较效益下滑,可以说是怵目惊心:2003年才有的中国移动公司增值服务,到2008年已达1500亿规模。而这样的公司在中国还有联通、电信等。我们对党报支持政策只有加强,没有削弱,但其增长速度与总量如何?市场竞争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为退。我还认识很多南京的房产、生活类网站的负责人,他们没有“政策”,没有垄断保护,但他们的效益绝不是党报所能比拟的。
但是,从姚静提供的江苏党报和他们所办网站的情况,联想到新华社一些现象,倒是看
出两个问题:
一,办了网站,就是“网络化”了;在网站上放上两段视频,就叫多媒体了。事情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这种做法充其量是叶公好龙,“好者似龙而非龙者也”。养的不是真龙,当然没有呼风唤雨的威力了。反过来看一下,如果新华社现在没有新华网,那是什么样的局面?
二是对“政策”和垄断位置的依赖心理。总觉得我们是党和政府的一部分,“政策”和垄断职能会保护我们的。对现实中一些不理想的结果、比较之下的落后,归结为“政策不到位”,“某某书记不支持”。或归结为某一偶发因素,如“金融危机了”,“房地产降温了”,等等。
新华社从上到下力促“战略转型”为时已久,如果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媒业发展规律还有怀疑,如果我们还只在为“政策”奔走,或是做好龙之叶公,最终结果就可想而之了。
二、掌握好认识规律的思想方法最为重要。
我们同事间日常的交流可以看出来,姚静的想法在我们中间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人觉得类似姚静的认识是有理有据的。这种看起来是从事实、数据中得出的结论,而它又有悖于“规律”,问题是出在认识“规律”的思想方法上。现在新华社工作压力大,节奏紧,我们都很少有系统学习、研究的机会。恕我“好为人师”一回,结合黄文、姚静商榷的问题,就掌握好认识规律的思想方法,给大家一点建议:
其一,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得出定性结论,同时要把握好“量”与“性”的关系。
一次将硬币扔到地下,正面或字或图,只有一种可能。扔硬币的次数无限多地增加,其结果是字与图出现的机率无限大地接近一致。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得出定性结论,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但“量”的取得,要有一定的分布,要有多方面的比较。现在网络非常发达,非互联网传输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户外屏幕等)、互联网媒体(网站、即时通讯工具、交互类网络平台、邮箱等)、应用终端延伸的媒体(手机、MP3、MP4、上网本)、纸质媒体等,搜集一下大范围、长时间段的数据,研究一下传播手段和方法、比较一下效益。最好作为一种业余的爱好,长时间跟踪观察,不仅会感受到“规律”所在,还会了解很多你原本并不在意却非常重要的东西,会发现市场取向及无数商机。
其二,分清阶段性与整体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我赞成姚静所言,纸质媒体不会绝对消亡。如同中国人最早使用的甲骨文,5000年了,现在也没有消失,书法、装饰等仍在使用。人的需求更是多方面的。中国是个欠发达国家,目前还是处于努力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阶段。传媒业的政策壁垒还会长期存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传媒业会更为发达,市场细分程度会加强。理论上说,在中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任意一种传播媒介,都会有广阔天地。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握住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主流是什么。把握了主流,才能将引导能力与影响力最大化,才能准确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定位。知大势且知彼此,才会百战不殆。我国有一个半官方机构连续十多年做全国阅读调查,一度发现,中国人收入大幅提高了,受教育机会多了,高学历多了,读书却越来越少了。后来,统计者把电子阅读加进去,结果发现,使用电子阅读器读书的人多达3000多万,用手机阅读的人数高达1.5亿。而对市场更为敏感的企业,已推出一大批手持电子阅读产品,年销售数千万台。世界通讯产业大鳄中国移动、深圳华为等,都开始向电子阅读行业伸手了。而黄文文章中,则举出了亚马逊的例子。我们不能不佩服信息大国、先导企业利用“规律”的能力和气魄。另一方面,30年前,一张主流大报的一篇“社论”,可以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现在什么样的媒体能做到这一点?“打酱油”、“俯卧撑”原本没有什么意义,一夜间却成为社会热点,甚至酿成公众事件,这与传播介质的形式特点,难道没有关系?
分清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同样非常重要。姚静用党报为例,以此推导纸媒的发展特性。严格意义上说,这是犯了逻辑错误:党报和纸媒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不同类不可比”,更别说“代表”了。
浪费了大家不少时间,不再赘言。
9.把握汉字认知规律,创新识字教学 篇九
把握汉字认知规律,创新识字教学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阶段,也是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识字能力、写字习惯等都是初步阶段。识字能力关系着学生以后的阅读与写作,对学生将来语文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如何抓住低年级学生特点,抓住汉字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开发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全面提升学生识字能力?教师要认真分析传统识字教学中存的问题,创新识字教学策略,努力为低年级学生构建有效的识字教学课堂,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识字量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每一册教材都会出现“我会认”生字表与“我会写”生字表,这两部分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识记生字,在教学上采取速成法,导致学生记得快,也忘得快;有的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分析讲解用的时间多,给学生亲自观察、比较的自我认识时间少,学生参与识字的自主性不高。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动、爱玩、充满了童真,不能长时间专注。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识字教学时,不能将汉字特点同学生年龄特点联系起来,导致学生机械识记。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如象形字、形声字等,都是课堂上识字教学的趣点,但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为了增大课堂的.容量,忽视汉字文化的强大作用,导致教师教得烦,学生学得累。汉字的书写也是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书法是中国的特色,又是母语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有些教师认为写字教学不再那么重要了。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不高。 二、把握汉字认知规律,有效提升识字教学策略 1.兴趣引领,让学生爱上识字。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特别感兴趣,课堂上,我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课件将一些汉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情境。如“人、山、水、土、鱼、牛、羊”等生字,就是象形字,我将这些汉字的形成过程利用课件将他们展示出来,学生看见课件将一只牛逐渐变成了象形字“牛”,是多么神奇的过程。有趣的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性的情景能让学生更好的识记生字,这比教师布置学生机械抄写效果更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能将识字教学同学生的游戏联系起来,学生会在“玩”的过程中高效的识记生字。为了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我在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到一些汉字游戏方法,在有趣的活动中,愉快地接受识字,提高认识。 2.渗透方法,巧编儿歌。有些汉字字形相近,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汉字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区别,从而加深印象,记得又快又好。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在生字里同时出现了“喝”和“渴”这两个字,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如果教师没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学生特别容易混淆,经常分不清,常把“喝水”误为“渴水”。对此,我抓住这两个字偏旁的不同,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口渴?学生就会说:“想喝水的时候。”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将“渴”同学生的想法联系起来,就是因为肚子里缺少水份了,需要水,所以“渴”字旁边是三点水。接下来,我又问学生:“你们如果口渴用什么喝水?”学生说用嘴巴喝水,这时我就趁机引导,所以“喝”字的偏旁是口字旁。为了加深学生刚才的理解过程,我还结合多媒体,创设了情景,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肚里缺水就会渴,喝水就用嘴巴大口大口地喝。”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加上顺口溜,学生不仅区别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又如生字“晴、睛、清、请”等,学生也特别容易混淆,我就结合这些字的偏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从字义上引导学生去理解,并巧妙地教学生编儿歌,有的学生根据我的提示编了这样的儿歌:“大眼睛目字旁,大晴天日字旁,要清洁用水洗,请客要用言字旁。”儿歌能帮助学生区分字形,特别是“晴”和“睛”,学生经过自编儿歌后,基本上不再出现混淆现象。 3.巧借生活,快乐识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活就是一本大书,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获得更多识字的渠道,教师要将书本的识字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识字方法。如学校就是学生识字的重要场所,学校名、校训、名人名言、班级名称、课程表、同学的名字、各室的名称等都是学生认识汉字的材料,出现在学校的汉字对学生来说既形象又生动,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校外的生活又是学生认识汉字的大平台,现在的商家大都会做一个精美的广告牌,教师要让学生在和家长外出购物时,向家长请教广告牌上的汉字及意思,这样无形中学生就可以认识很多的汉字。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学生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动画及少儿节目,这些也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渠道。只要有意识地引导,低年级学生能在生活中认识了很多汉字,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字,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不断研究汉字的造字规律,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联系生活,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识字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爱上识字,懂得识字,获得识字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中心小学)
10.《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篇十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N]光明日报2009,08-25.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11.《抛体运动的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第二单元《抛体运动的规律》整体教案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备课组讨论共同商定进行的,即连续进行两节新课设计后,再进行一节知识拓展应用设计,一节学生习题处理设计。
这样的思路,我感觉在实际操作中不好,主要是学生对实验课的准备不足,进实验室后不知原理如何操作。老师在课堂上只能先讲解或引导,而当教师进行讲解时,探究实验的主题“探究”已经被破坏,成了验证实验课型,不能达到“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目的”。可如果不讲,学生动手就成了乱操作,不但技能要求达不到,而且知识要求也难以完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认识自我 把握现在06-15
《认识角》教学反思07-11
《认识方位》教学反思09-04
《认识日历》教学反思11-21
认识液体教学反思01-02
认识太阳教学反思01-03
认识区域学习要求的把握论文12-07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06-23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07-03
教学《认识角》的反思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