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考试试题

2024-10-14

中药鉴定学考试试题(精选6篇)

1.中药鉴定学考试试题 篇一

中药鉴定学专业理论课程不像文学、数理等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它更为突出分类的细分化和体系的独立性。该课程的特点是:药物品种繁多,内容庞杂;各种药材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要求记忆的内容多;每味药材都需要细分鉴别,包括药材拉丁名、基源、性状鉴别、显微横切片特征、粉末特征、理化鉴别等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特点只是让他们觉得课程纷繁庞杂、索然无味。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对药材的记忆更为困难及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有趣地牢记每个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正品与伪品的区别等,是中药鉴定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中药鉴定学的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伊始,采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入正题。问题启发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联系和药材相关的新闻记事,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药材人参的授课伊始,先给学生引入一则新闻,不法商贩用桔梗拼接芦头和须根来冒充野山参,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野山参有那些主要鉴别特征?野山参的芦头和须根有哪些特征?”等,带着这些问题,循循善诱,最终使学生掌握野山参的鉴别特点。其次,也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展示正品药材与伪品药材的原药材或饮片,例如,三七与伪品莪术,柴胡与伪品大叶柴胡,松贝与新疆贝母等,使学生认真观察其性状特征后,带着如何区别正品与伪品的这些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网络、多媒体等)应用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知识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例如,在讲述来源鉴定过程中,来源鉴定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三个程序,此时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数字标本馆(www cvh.org.cn),让学生主动去检索未知植物,更全面地了解植物形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述各个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以及分布情况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药材网(www.ycn.cn)、药材GAP网站(www.tcmgap.com)和中国药材信息网(www.zgyaocai.com)等网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最新发展动态、知名药材企业、药材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就业招聘等信息,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关注度,树立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药材加工、销售、混伪品情况、市场动态等各方面信息,并结合图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见识,同时也有助于巩固他们对所学药材性状特点的了解。

其次,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及伴随图、文、声并茂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海量信息[2,3],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清晰地看到中药的植物形态、形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植物细胞形态和颜色等,来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3 独立设计药材的质量标准,培养综合鉴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外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未收载药材的质量标准设计。我校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总论部分详细讲述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4]。比如,以河南产药材“墓头回的质量标准研究”为题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为了制订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使自己的小课题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做好充分的设计,仔细查阅资料,反复筛选实验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质量标准的设计包括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检查以及含量测定等各个方面,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功,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药典和地方标准等才能完成实验设计。通过整个实验过程,从开始设计到方案完成,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要因势利导,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认药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药能力和学习兴趣。首先,参观药草园或者到野外实习认识原植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药材原植物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及特征,学习药材采集和初加工方法,了解药材收购情况。并且唤起他们爱惜植物、保护环境、节约药材的意识。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到药材市场,医院药房,医院中药房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亲眼见到各种规格的原药材或者饮片,鼓励学生要多看多闻多品尝,反复对照药材并且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切片和粉末,不断实践,将理论知识和药材的实际性状结合起来,加深记忆和对药材鉴定特征的理解。再次,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有长期鉴定工作经验的老专家、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技工,针对中药材实际鉴别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性状的差异、不同规格药材的差异、药材不同加工方法的差异等,使学生能够借鉴老师和前人的实际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它关系着中药生产、销售和科研的质量,也关系着中药的疗效和品质[5]。中药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诸多问题,对每味药材进行真伪优劣鉴定是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药材从业人员因专业知识欠缺而造成药材误用的中毒事例。人命关天,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后工作的特殊性,明白自己所要肩负的责任。同时也使同学们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否则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另外,及时给学生传达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重视和科研投入的增加等相关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整个民族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将各种手段和信息合理运用于教学当中,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中药鉴定学的特点,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启发式导课、有效利用网络、加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效思,魏海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13-114.

[2]王红霞,陈随清.《中药鉴定学》教学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0):75-76.

[3]王永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06-107.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55.

2.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 篇二

【摘 要】 凝集教学资源,博采众长,建设起《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将依据各自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和任务,共同拟定整个团队的长远发展规划,改变目前教师每人负责一门课程教学而导致的教学效果差、学生接受度低的不良局面;通过团队建设解决了任课教师工作、生活、学习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关键词】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76-02

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的组建,在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中具有政策性需要、客观性需要、本质性需要、主体性需要及内在性需要。这个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中依然还存在的传统的“一个人一门课”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1]。我校的《中药鉴定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以下简称药鉴)的主干课程,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对于未来要从事中药领域各个行业的学生来说,能否真正学好该门课程,能否准确识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2],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进一步获取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提高我校药鉴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为本专业的学生构建起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平台;为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建立一个能帮助全体教职工全面发展的优质平台,组建了《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团队。

1 组建《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的意义

1.1 组建教学团队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程教学团队是指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其他教师参与组成,能按照课程的特征,共同商讨,提出规划,共同实施的服务于课程教学工作的团队[3]。我校每个专业都有比较稳定的培养模式,每学期都有相对固定的培养课程。每门课程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同学期开设的其它课程的日程和管理。因此,课程开设期间,负责课程的第一责任教师就面临着家庭、日常生活中各种无法回避的问题给工作带来的影响,但本门课程如果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则这些问题和矛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解决而避免给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2 组建团队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 组建团队能博采众长,更加有效地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教学团队负责人擅长中草药原植物、饮片的鉴别,团队中成员有的在中药材化学成份的分析、提取以及新药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的擅长中草药的药理及功效、多媒体的录制、中草药的栽培及学生管理等工作。组建团队后,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将分担给团队内每位成员,以保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强化自己负责的教学内容。

2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的管理和发展

2.1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的构成 团队成员依据工作性质分为三部分,即承担《中药鉴定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成员、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成员及课程网站建设与维护成员。课堂教学教师共4人,主要负责自己承担的部分或在其他教师请假时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及指导实验、教学实习工作;实验教学3人,主要负责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及开放实验室工作和实习教学工作;网络课程负责与维护2人,主要负责课程录像及课程上网等工作。团队成员除协同完成《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理论、实验及实习教学工作外,还要定时对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对药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进行及时的探讨,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2.2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的功能与职责

2.2.1 团队协调,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依据课程进程及实践与社会的要求,组织团队成员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例依据社会发展和要求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作出相应修改,删减或增加等,依托学校的建设,完善实验室的仪器、投影等软硬件设施。

2.2.2 双向共赢,搭建梯级教学平台,“传、帮、带”培养教学人才 借助学校一类课程建设的平台,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传、帮、带”年青教师,给予年青教师一个较高的起点,及时培养课程的后续接班人。同时,团队的建成,还有利于团队成员协作一致,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并吸引优秀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一个不断舍弃旧、老、落后,补充新、强、先进的良性循环。

2.3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

及时交流,坚持学习,打造能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教学团队。墨守成规的团队是没有生命力的。《中药鉴定学》团队不仅要将有用的教学资源进行传递与分享,还需要及时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寻找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以挖掘出更多的有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资源,共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适时到兄弟院校调研及派遣团队成员外出学习,讨论并分析本课程与国内兄弟院校存在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具体的措施等。

3 讨论

3.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团队建设之前,教师们各自为阵,导致了每年学校给予的外出进修、学习机会都因教师们是循环课程的独立承担者、无人可替代而与我们擦肩而过。其次,一门课程仅由一位教师讲授,课堂单调、乏味,知识面较窄,学生兴趣不浓。第三,教学任务的无可替代性让承担着一定科研工作的教师们一筹莫展,无论是出差、出国或还是完成科研工作都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3.2 建设教学团队,改变已经过旧的教学方法 建设教学团队之前,我校的《中药鉴定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整门课仅由一位教师讲授,授课过程中学生只看幻灯片,听教师讲授相关要点;学期第四周后,学生才开始进入实验室完成相关实验内容;实验课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味一味地看和认药材;期末只考一次,所考内容全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建设教学团队后,首先改“一课一师”为“一课多师”,即课程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每位教师都有专门负责的部分,从而改变了“一张面孔一学期,一位教师一门课”的让学生感到疲倦的教学模式。其次是药材实物进课堂,即每堂课授课教师都须将药材带到教室,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听课边观察药材,从而避免了开学第四周后学生才能接触到药材而导致的前面所学的大半内容已经忘记的情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药材性状的印象。其三,实验课上试行了“不讲”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仅不对实验课上所提供的药材进行讲解,而且还不提供实验药材的名称,要求学生凭自己所学知识认出每一味药材,并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鉴定依据。让部分爱偷懒的学生“妄图”在实验课上走形式,偷工减料完成实验的心理变成了泡沫。其四,期末分两次考试。即除了传统的卷面考试外,笔者创新地增加了一个“百味药材”的考试,即要求学生在30min内写出教师随机排放在考场内的100味药材的名称,所获成绩最终以30%的比例记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以上各项改革措施在试行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曾经沉闷、枯燥的《中药鉴定学》课堂活了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3 建设《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后取得的成果 建设教学团队后,笔者不仅对专业建设、课程构建、教材、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等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还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和不定期进行讨论。经过一年的试行,目前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本门课程的多名教师授课所带来的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魅力让学生对课堂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课堂有期待、有兴趣,教师才能真正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真正把握住每门课程的精髓所在。其次,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内容都由相应的教师讲授,内容更加深入、系统,易于接受。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用最短的时间见到成效,因此,流于表面的知识已经不足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我们改革后每位教师深入研究的领域正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风景。第三,教师们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在完成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后,有了更多时间去学习或完成科研工作。没有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科研工作作为后盾,任何过旧的知识都将会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解放”团队教师,正是为本门课程注入新鲜血液的有效途径。第四,集众所长,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于及时的解决。“隔行如隔山”,“三人行,必有我师”。“独角戏”不仅难唱,而且常常乏味,而团结协作不仅能轻松解决问题,还能随时带来新鲜的思路和想法,这才是课程发展的真正出路。

总之,《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建设以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任课教师工作、生活、学习之间存在的矛盾,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组建教学团队还凝集了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而相应地作出有效的改变,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伟武.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多重需要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3):53-55.

[2]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3]陈洁.“双元互动”项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57-58.

[4]任利民,刘红梅,马彦周.知识经济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2):64-65.

[5]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3.中药鉴定学考试内容汇总 篇三

一、总论

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2、中药采收的原则:

(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如牛膝、党参、大黄、防风;有的中药植株枯萎较早,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明党参在春季采收比较好。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有些全年采收,如沉香、降香、苏木。(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如黄柏、厚朴;少数秋冬采收,如川楝皮、肉桂。

(4)叶类:多数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者果实未成熟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少数秋冬采收,如桑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含苞未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初开时采收如洋金花;盛开时采收如菊花、西红花;红花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收;有些中药如蒲黄、松花粉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自然脱落,影响质量。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有的在成熟经霜后采收,如山茱萸、川楝子;有的采收未成熟幼果,如枳实、青皮;若果是成熟期不一致,要随时采收,如木瓜。种子类药材要在果实成熟后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芥子等。(7)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在,茎叶茂盛时采收,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茵陈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8)菌藻地衣类:不同药用部位,采收情况不同。茯苓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两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3、中药加工 意义:(1)、保证药材质量;(2)、便于临床用药调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3)、利于运输、贮藏和保管;(4)、消除或降低毒性、刺激性或其他副作用;(5)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

加工方法:捡、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硫熏、发汗、干燥。

4、霉变的防治:一般而言,含水量应保持在15%以下;保管贮存要合理掌握“发陈贮新”和“先进先出”原则。

5、取样: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并留样保存。

取样原则:同批药材包件中,药材总包件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5-99件,随机抽5件取样;100-1000件的,按5%比例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比例取样。

破碎的、粉末状或大小在1cm以内的药材,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药材抽取100-500g;粉末状药材抽取25-50g;贵重药材抽取5-10g。

6、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包括: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然、其他等。(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3)产地;(4)贮藏时间;(5)运输;(6)非药用部位超标;(7)人为搀假;(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7、中药鉴定的依据:《国家药典》、《部颁标准》等。

8、中药鉴定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

二、各论

(一)、根及根茎类的药材:

1、区别单子叶和双子叶 现状鉴别: 双子叶植物:(1)多为直根系,主根发达;少为须根系,如威灵仙,龙胆;(2)常有栓皮,较粗糙;(3)横断面可见明显形成层环纹,环内的木质部范围大于环外的皮部;(4)中央无髓,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纹理。双子叶植物:(1)一般为须根系,须根前部或中部场膨大成块根,成纺锤形,如麦冬、郁金;(2)无木栓层,有的具有较薄的栓化组织;(3)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皮部宽广,中柱一般较皮部小;(4)中央有髓部,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纹理。显微鉴别: 双子叶植物:(1)一般具有次生构造;(2)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3)一般无髓,少有髓;(4)有的可形成异常构造。单子叶植物:(1)一般具有初生构造;(2)维管束为放射型;(3)髓部通常明显。双子叶植物断面异常构造:何首乌的云锦花纹;商陆的罗盘纹等。

2、川乌: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有毒,毒性成分为双酯型生物碱。

3、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4、松贝: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青贝:成类扁球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内有新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称“马牙嘴”,露出内部细小的鳞叶及心芽,基部稍尖或较钝。

5、黄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干燥根。

6、甘草: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性状:气微、味甜而特殊。

7、三七: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须根习称“绒根”;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铜皮铁骨狮子头”

8、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岷县、武都、漳县、成县、文县等地。根上端习称“归头”,主根习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以主根粗长、油润、外皮色黄棕、断面色黄白、气味浓郁者为佳。

9、党参: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狮子盘头”

10、人参:显微构造:主根横切面:(1)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2)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3)形成层环纹;(4)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径向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11、黄连:毛茛科植物,商品规格有味连(黄连,形如鸡爪)、雅连(三角叶黄连,过桥较长)、云连(云连,过桥较短)。

12、防风: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药材习称“关防风”。“蚯蚓头”

13、黄芩: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要成分为黄芩苷。显微:淀粉粒、石细胞、导管。

(二)、茎木类

1、通草: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性寒、味甘、淡。清热、利尿、通乳。

(三)、皮类

1、发汗的有:厚朴、杜仲、玄参、断续;还有茯苓。

2、杜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断。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感。

3、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主产广东、广西等省。加工规格分为:桂通(官桂)、企边桂、板桂、桂碎。

4、秦皮:水试:粉末加乙醇水浴回流,取滤液,加石灰水呈黄色;再加三氧化铁呈红色;再加稀盐酸转绿色。

(四)、叶类

1、廖大青叶:供试品(廖大青叶)的色谱中,在与对照品(靛蓝)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五)、花类

1、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花蕾呈研棒状。

花粉粒特点: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

粉末:油室、纤维、花粉粒、草酸钙簇晶、气孔

2、金银花: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呈小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绒毛。

粉末:腺毛、非腺毛、花粉粒、柱头顶端表皮细胞、草酸钙簇晶

3、红花: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以花冠色红而鲜艳、无刺枝、质柔润、手握软如茸毛者为佳。水试为金黄色。

4、西红花: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以柱头色棕红、黄色花柱少者为佳。

水试:取本品浸水中,可见橙黄色物质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柱头膨大呈喇叭状,完整者,三分枝,顶端近缘显不整齐齿状,内侧有一短缝,下部有一段黄色花柱,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

(六)、果实种子类

1、果实种子类的特点:含有糊粉粒

2、区别果实种子类的用药部位: 果实:火麻仁、地肤子、马兜铃、五味子、覆盆子、山楂、乌梅、金樱子、补骨脂、佛手、吴茱萸、鸦胆子、川楝子、巴豆、使君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蔓荆子、枸杞子、栀子、牛蒡子、苍耳子、砂仁、草果、豆蔻、红豆蔻、益智 种子: 王不留行、肉豆蔻、芥子、葶苈子、苦杏仁、郁李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胖大海、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车前子、薏苡仁、槟榔、草豆蔻、3、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品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4、小茴香:横切面:外果皮、维管束、内果皮、油管、胚、内胚乳、种脊维管束、网纹细胞、木质部、韧皮部、种皮、糊粉粒。

粉末:网纹细胞、油管碎片、镶嵌状细胞、内胚乳细胞

5、砂仁: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七)、全草类

1、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粉末特征:(1)表皮组织碎片甚多,细胞呈长方形,含颗粒状晶体;气孔特异,内陷,保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形或顶面观呈电话听筒形。(2)角质层较厚,呈脊状突起,常破碎呈不规则条块状。(3)纤维多而壁厚,木化或非木化,狭长,胞腔狭小,不明显,附有细小众多的砂晶和方晶。(4)皮层薄壁细胞呈类圆形,壁薄,非木化,含多数细小颗粒状结晶。(5)棕色块散在,棕色或红棕色,形状不规则。

2、紫花地丁:来源于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

3、穿心莲: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八)、菌藻地衣类

1、子座—冬虫夏草;子实体—灵芝;菌核—茯苓

2、灵芝分为赤芝和紫芝

(九)、树脂类及其他中药

1、乳香:本品预热变软,烧之微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

2、没药:取本品与水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粉末遇硝酸呈紫色。

取粉末,加细砂于试管中,加乙醚振摇提取,置蒸发皿中,乙醚挥散,用溴或发烟硝酸蒸汽接触皿底残渣,即显紫红色。取粉末,加香草醛盐酸试液,挥发油含量高者立即显紫红色,挥发油低者,则初显黄色,渐渐变成紫红色。

3、血竭:取本品粉末置白纸上,用火烧烤即融化,应无扩散油痕,对光照视呈鲜艳的血红色。以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烟气。

4、海金沙: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

性状鉴别:撒于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逐渐下沉。撒于火上易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无残留灰渣。

5、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成。按照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十)、动物类

1、斑蝥:节肢动物门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主要抗癌有效成分是斑蝥素。

2、牛黄

来源:牛黄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牛科动物牛肝脏的胆结石。在胆囊中产生的称“胆黄”或“蛋黄”,在胆管中产生的称“管黄”,在肝管中产生的称“肝黄”。成分:胆酸、胆红素

鉴别:1.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蛋黄—①卵形、类球形、四方形,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

②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乌金衣”

③断面金黄色、有细密的同心层纹

④气清香、味苦而后甜,入口清凉感、不粘牙。

⑤牛黄的水液可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牛黄 来源:牛科动物黄牛干燥的胆结石,在胆囊中产生的叫胆黄,在胆管中产生的叫管黄,在肝管中产生的叫肝黄 性状鉴别:表面黄红色或棕黄色,细腻而稍有光泽,有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体轻,质松脆易碎,断面金黄色,有排列整齐的同心层纹。气味清香,味先苦而后甜,入口有清凉感,嚼之不粘牙,其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3、麝香:来源:成分:麝香酮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要成分:麝香酮0.9%-5%, 少量降麝香酮

野麝捕获后,立即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出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性状鉴定:

1.毛壳麝香:呈囊状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8cm,厚2-4cm。开口面的革质皮棕褐色,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1个小囊孔,直径0.2-0.3cm。令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带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状;内层皮膜呈棕色,习称“银皮”或“云皮”,内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质较柔软。有特异香气。2.麝香仁:野生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着习称“当门子”,外表多呈棕色或棕褐色或略带紫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及细毛。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紫黑色或深棕色,表面不平,呈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及毛。气味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以当门子多,质柔润,香气浓烈者为佳。理化鉴定: 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掌中,加水润湿,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沾手、顶指或结块。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处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油点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

生理产物 鉴别 麝香仁 麝香酮 气味 火烧 湿润特征 冒槽 当门子

4、鹿茸: 鹿茸:花鹿茸:“二杠”(1个分枝);“大挺”-主枝;“门柱”-侧枝;“三岔”(2个分枝); “血片”“蜡片”(尖部切片);“蛋黄片”(中上部切片)。

马鹿茸:“单门”(1个侧枝);“莲花”(2个侧枝);“三岔”、“四岔” “捻头”(四岔顶端无毛);老角片下部切片 鹿茸

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梅花鹿—“花鹿茸(黄毛茸)”(较好),成马鹿—“马鹿茸(青毛茸)” 珍珠盘:鹿角常分枝,基部呈盘状,具有不规则瘤状突起,称“珍珠盘” 苦瓜棱:侧枝第二枝中下部呈疣状突起,呈“骨钉”,并具有纵棱,称“苦瓜棱” 花鹿茸:具有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具有三个分枝者习称“三岔” 马鹿茸: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4个以上者习称“三岔”、“四岔”,其中以莲花和三岔为主。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油润、无骨棱、无钉者为佳

(十一)、矿物药

1、赭石: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

2、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HgS)

3、雄黄:主含硫化砷(As2S2)

4、磁石:主含四氧化三铁(Fe3O4)

5、信石:又名砒霜,主含三氧化二砷(As2O3)其他类

四大怀药:牛膝、地黄、山药、菊花 名词解释:

1、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其实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如厚朴、杜仲、玄参、断续等

2、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3、狮子盘头:指党参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

4、蚯蚓头:习指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

5、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习称“云锦花纹”,又称“云锦纹”。

6、钉头:指矿物药赭石或较坚硬药材表面乳头状突起。问答题:

1、大黄

答: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采收: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及细根,刮去外皮(忌用铁器),切瓣或段,或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性别鉴别: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不规则瓣块状或段状。长3-18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系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所形成),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残留,多具绳孔或粗纵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断面丹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较大,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部发达,有放射状纹理,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以个大、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木栓层及栓内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2)韧皮部筛管群明显;(3)形成层成环;(4)木栓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导管非木化;(5)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或散在,异常维管束的形成层成环,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黏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多数淀粉粒。粉末:(1)草酸钙簇晶;(2)导管;(3)淀粉粒 成分:蒽醌类衍生物、鞣质。

2、虫草:

答:⑴来源:于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⑵产地: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区。

⑶采收加工: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6-7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⑷性状鉴别:本品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cm,粗3-8mm。外表深黄色至黄棕色,环纹明显,约20-30条环纹,近头部环纹较细。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近尾部1对,中部4对明显。头部黄红色,尾如蚕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深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一般比虫体长,长4-7cm,粗约3mm,表面有细小纵向皱纹,上部稍膨大,尖端有一段光滑的不育顶端。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以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黄亮、内部色白、子座短者为佳。

⑸显微鉴别:子座头部横切面:①子座周围1列子囊壳,子囊壳卵形至椭圆形,下半部埋于凹陷的子座内②子囊壳内有多数线形子囊,每个子囊内有有2-8个线形的囊孢子③子座中央充满菌丝,其间有裂隙。④具不育顶端。

虫体横切面:不规则形,四周为虫体的驱壳,七伤着生长短不一的锐利毛和长绒毛,有的似分枝状,躯壳内为大量菌丝,其间有裂隙。

4.中药鉴定学辅导:叶类中药的鉴定 篇四

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干燥、包装、运输等过程,一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

①观察大量叶子所显示的颜色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色还是蓝绿色。

②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水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叶片的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脉点。

⑤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叶片的质地。

⑦叶柄的有无及长短。

⑧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

⑨叶片的气和味等。

⑩叶的表面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

叶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及附属物等;叶肉主要观察栅栏组织的特点,根据栅栏组织的分布位置和分化程度判断其为等面叶或异面叶;中脉是叶片的维管束,其类型、数目等均是鉴别叶类中药的依据。

异面叶中脉横切面:

①表皮分上下表皮,多为1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皮外平周壁常具角质层;亦有表皮为多层细胞,称复表皮。表皮细胞内有的有结晶、粘液质或角质层纹理等应注意鉴别。

②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异面叶只有上表皮下有栅栏组织。是由一至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海绵组织常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疏松。叶肉组织中应注意是否含有结晶、分泌组织、厚壁组织等,以及它的形状、分布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③中脉通常为一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于上方,呈槽状或半月形,韧皮部在木质部的下方。有的叶中脉维管束分裂成2~3个或更多的,维管束的外围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有的为双韧维管束。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组织。

等面叶与异面叶的主要区别是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

叶的表面制片

叶的表面制片,可见表皮细胞、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并且可以见到栅栏细胞及最微细叶脉的端点。腺毛和非腺毛的形态、细胞组成、排列情况、表面状况、壁是否木化、分布密度及气孔类型、分布状况、栅栏细胞的密度和最微细叶脉包围的叶肉的数目等亦是叶类中药鉴定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叶类中药一些常数的测定:包括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这几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是恒定的,有鉴别意义)。

①气孔数指单位面积(mm2)表皮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称为气孔数(stomatal number)。(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②气孔比率上下表皮各有各的气孔数,二者之比称为上下表皮气孔的比率(ratio)。(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③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把单位面积(mm2)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换算所得出的百分比,称为气孔指数,测定叶类的气孔指数常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④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称为“栅表比”(palisade ratio),“栅表比”在同属不同种的叶的鉴定上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⑤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脉 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为一个脉岛。

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同种植物的叶上单位面积的脉岛数目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受植物生长的年龄和叶片的大小而变化,因此,可作为叶类中药的鉴别特征之一。

粉末制片

观察内容与表面制片相同或类似,细胞多散开,除观察表皮细胞、气孔、毛茸等外,还应观察:

①导 管多细小,以螺纹、环纹为主。

②纤 维细小,是否木化。

③石 细 胞有无,形状、是否有分枝。

④内 含 物有无,结晶类型、形状、淀粉粒有无等。

5.中药鉴定学考试试题 篇五

茎(caulis)木(lignum)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是草本植物的茎藤,实际上分为两类,即:

茎类中药

药用部位包括茎藤(caulis),如关木通;药用茎枝(ramulus),如桑枝;药用茎刺(spina),如皂角刺或其翅状附属物,如鬼箭羽;或仅用茎的髓部(medulla),如灯心草、通草等。药用草本植物的茎,则列入全草类中药,如麻黄、石斛等。

木类中药

药用部位主要采用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内的各部分,通称为木材。一般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边材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又称液材;心材由于蓄积了较多的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颜色较深,质地亦较致密而重。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

性状鉴别

形 状

茎类中药的形状以圆柱形较多,也有扁圆柱形、方形的。有些茎的木质部较发达,商品常切成斜向横切片,或不规则段片。木质藤本多扭曲不直,大小粗细不一。

草质茎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如天仙藤;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出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木类中药的表面颜色各异,多数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和斑块。

表 面

草质茎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如天仙藤;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出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木类中药的表面颜色各异,多数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和斑块。

断 面

茎的断面有放射状的木质部与射线相间排列,习称“车轮纹”、“菊花心”等。中央有时尚可见有髓部,有时常成空洞状。

气 味

气味常可帮助鉴别,如海风藤味苦,有辛辣感,青风藤味苦而无辛辣味可以区别。木类药如降香、沉香等则气香。

茎类显微

周 皮(或表皮):应注意木栓细胞的形状、层数、增厚情况等(详见皮类中药),幼嫩茎的周皮尚不发达,常可见表皮组织。

皮 层:注意其存在与否及在横切面所占比例。初生构造的皮层有时具有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茎次生构造木栓形成层如发生在皮层以内,则皮层就不存在而由栓内层(次生皮层)所代替。注意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内含物等。

韧皮部:应注意韧皮薄壁组织、筛管和韧皮射线以及有无厚壁组织等,以及各种细胞的形态及排列情况。

韧皮部外方常有初生韧皮纤维束或周纤维(环管纤维),过去曾称中柱鞘纤维。

形成层:一般都成环状,注意是否明显。

木质部:注意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及木射线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情况。木质藤本导管孔径较大。

髓 部:大多由薄壁细胞构成,多具明显的细胞间隙,细胞有时可见圆形单纹孔,有的髓周具厚壁细胞,散在或形成环髓纤维或环髓石细胞。草质茎髓部较发达,木质茎髓部较小。

注意点:茎类中药鉴别除应注意以上各类组织的排列、各种细胞的分布、特别是除石细胞和纤维外,还应注意细胞内含物如草酸钙结晶、碳酸钙结晶和淀粉粒的有无以及它们的形状等。对于存在于不同部位的厚壁组织如周纤维、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等,应分别通过解离组织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细胞壁的厚度、有无壁孔和分隔以及木化程度等加以区别。

双子叶植物木质藤茎,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构造上和一般的茎藤有时有较大的差别:如木栓层较厚;有的有明显的落皮层;维管束常被射线分隔成明显的放射状;导管孔较大;维管束有的具异常构造,有的有内函韧皮部(included phloem)或内生韧皮部(internal phloem)。在纵向切面尚可见到射线的宽度与高度。这些在鉴定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木类显微

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在观察时,应分别作三个方向的切面(横切面、径向纵切面与切向纵切面)及解离组织进行观察组织细胞特征。

木射线木射线细胞形状与木薄壁细胞相似,但切面上的位置和排列形式则不同,射线细胞的长轴通常是半径向的,和导管及纤维的长轴相垂直。射线在三切面上的特点是:横切面可见射线的宽度和长度,径向切面可见射线的高度和长度,切向切面上所见到整个射线的高度和宽度,还须注意如果全部射线细胞都是一样的称为同型射线,倘若细胞形状不同的,则为异型射线。射线细胞中亦常含有淀粉粒或草酸钙结晶,细胞壁亦常增厚或有纹孔。

导管注意导管分子的形状、宽度及长度、导管壁上纹孔的类型。通常木类中药的导管大多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导管分子末梢壁上的穿孔通常呈大的圆形或斜梯形,在解离组织及纵切面上易察见。此外还应注意导管中有无侵填体及侵填体的形状和颜色。

松柏科植物的木材没有导管,而为管胞。管胞不象导管由许多细胞形成长管状,而是两端较狭细无明显末梢壁(纤维状管胞),即使有斜形末梢壁,但无穿孔而只有纹孔(导管状管胞),且纹孔的膜是完整的。管胞侧壁上的纹孔通常是具缘纹孔。

木纤维占木材的大部分。通常为单个狭长的厚壁细胞,长度为宽度的30~50倍,细胞腔狭小,壁厚有斜裂隙状的单纹孔;少数细胞腔较宽。有些纤维胞腔中具有中隔,称为分隔纤维。

6.中药鉴定学考试试题 篇六

关键词:实践型高校,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总结古代经验鉴别和性状鉴别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显微技术和成分分析技术对中药材的真伪优劣进行区别的一门实践性学科[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中药鉴定的重心逐渐由传统真伪鉴别转向以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为控制指标的现代品质鉴别。针对目前人才市场上对现代中药鉴定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技术类人才的实践型高校应及时对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围绕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进行阐述,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1. 沿用经验鉴别激发学生兴趣

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方法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知识财富,不仅能够形象的将药材的鉴别特征描述出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趣味性。比如描述人参的“雁脖芦”、“疙瘩体”、“珍珠须”;描述冬麻的“鹦哥嘴”;描述三七的“猴头”、“铜皮铁骨”;描述党参的“狮子盘头”;描述板蓝根的“金井玉栏”;描述牛黄的“挂甲”等。短短的几个字对这些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这些方法很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2. 应用多媒体及实物教学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其能够通过图文视声等多种途径将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一特点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2]。在中药鉴定教学中,尤其是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这两个模块中,应用多媒体和实物进行演示,将药材的特征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增强记忆。比如对乌头多角形形成层和“V”字形维管束显微结构的多媒体展示,这种方法改变了课堂讲授的抽象和乏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3. 注重对比讲授

中药材中存在很多易混淆品种和伪品,这些品种大多来源相同或相近,形态较为相似,不容易进行区分。比如乌头和附子植物基源相同,但入药部位和炮制方法不同;白芍和赤芍来源相同,但经过不同炮制后性状各异;人参和西洋参来源不同,但形态相似;不同品种的川贝母和浙贝母形态近似。学生在学习这些药材的鉴别特征时,往往会造成混淆,导致概念不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这些易混淆的药材放到一起对比讲解,突出各自的特征,明确其中的差别,让学生对这些药材产生清晰的认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4. 针对需求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现代中药企业对中药材质量的控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尤其是对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水分、灰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的要求,而传统的中药鉴定学教学重心则在于药材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技能往往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针对该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时,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的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也要使学生对中药的理化鉴别方法加深理解,尤其是现代企业中运用较多的质量控制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新技术的介绍,比如中药指纹图谱、PCR技术等。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全面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5. 增加实验比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增强认识,提高技能,具备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尤其是实践型高校更应增加实验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3],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开展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教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4]。比如,教师可以给出几种药材及其伪劣品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选择试验方法进行区别,辨认出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实践型高校主要面向社会输送实践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更应该注重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通过直观、生动的理论课讲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针对社会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为踏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侯芳洁,宋军娜,郑玉光等.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进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01):59-60.

[2]裴香萍,王兵,杜晨晖等.《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J].光明中医,2014,29(2):396-398.

[3]张仁侠.高职高专中药鉴定学教改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3):19-20.

上一篇:难忘师恩作文700字_初一作文下一篇:中学骨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