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2024-10-01

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共12篇)(共12篇)

1.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一

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提出

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初步的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调查内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吕桥中学进行,共发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

二、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21%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29%的学生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

3.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帮助不大,更希望学习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的科目。调查中还发现41%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2%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30%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三、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大多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2.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吉安市城乡结合部小学1所、农村小学1所,为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抽取了1所市区小学。每所小学都随机抽驭四~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73份,收回有效问卷866份,其中农村534份(城乡结合部286份,农村248份),城市332份。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205份、五年级学生176份、六年级学生153份;男生303份、女生231份。

1.2 方法

测试问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问卷是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GAT)基础上修订而成,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用于诊断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该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凡各内容量表标准分在8分以上者,说明被试在该项目上的焦虑程度较高;全量表的标准分在65分以上者,说明被试的总体焦虑程度较高,需要制定心理辅导计划。调查时让被试者按要求回答,对每一个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评定。全部有效资料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①被调查的农村小学生中,总分大于65分者5人,占总人数的0.94%;②各分量表的焦虑程度较高检出情况依次为:恐怖倾向15.2%、冲动倾向12.5%、对人焦虑11.3%、身体症状8.7%、过敏倾向8.1%、自责倾向8.0%、学习焦虑4.9%、孤独倾向2.9%;③至少一项大于8分的有208人,占总数的38.9%。

2.2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在自责倾向上有较显著差异,在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着非常显著差异。

2.3 不同年级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2的统计结果表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总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上无差异。

2.4 不同性别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3 讨论

3.1 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吉安市农村99%的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人进行心理辅导的仅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0.94%,低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3.4%)[2]、四川资中县(1.04%)的调查结果[3]。但是,总检出率低,并不能表明没有情绪困扰和适应问题,从调查结果看,有着各种情绪困扰和适应问题的小学生有208人,占总数的38.9%,说明此种情况比较常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大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总量表分还是各分量表(除身体症状外),农村和城市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位于市中心条件好的学校小学生受情绪困扰的情况明显好于位于市郊和农村小学小学生。因为,在市中心小学就读的孩子多为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子女,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是职业较好、收入稳定,且都受过一定的教育,而在市郊和农村小学就读的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甚至大部分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使得这些“留守孩子”生活不稳定,没有充分的安全感,由此而造成孩子的焦虑。小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小学生长期处在焦虑、不安宁状态,不仅会影响小学生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其生理发育[4]。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些孩子的心理发育,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比如,社区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家长进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学校要设置心理辅导机构等,让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来为小学生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3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区别

从调查情况看,男女学生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有较为显著的差异:男生在孤独倾向的因子分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言语表达能力较女生差,主动社会交往的意识也较差,容易产生孤独心理,这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很不利的;男生在过敏倾向的因子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是因为男孩子受中国的传统的观念影响较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社会的支柱,男性要有很强的本领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因而男孩子都十分在意周围人的对其能力的认可和评价,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因而容易产生很多的矛盾心理,导致十分的敏感,这同样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利;女生在恐怖倾向的因子分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感情细腻、情绪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男生弱。同样,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所受的情绪困扰也有较大的不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方面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而低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所以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有的放矢地制定心理辅导计划,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宋专式,陈伟.心理健康测量[J].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07-218.

[2]董灿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80-681.

3.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三

一、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2年12月期间,分层整群抽取河北省廊坊市远郊农村四所小学的学生534人,为进行对比研究,同时抽取了一所城市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125人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农村学生四年级169人,五年级173人,六年级192人;男生239人,女生295人;独生子女122人,非独生子女412人。

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教室集体答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教师在场具体指导。MHT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的焦虑的一般倾向,如果一个学生的标准分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从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以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的问题严重。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本研究在MHT统计软件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PSS for WindowslO.进行进一步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评定

按MHT的评分标准,将任何一项内容量表标准分≥8作为检出的界线,结果534名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总检出人数为258人,检出率为48.3%;标准分总分超过65分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9.4%;对照的城市组125名小学生中,检出人数为60人,检出率为48%,标准分总分超过65分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13.6%。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检出者中,单项内容检出率城市与农村基本相当,没有统计意义,但总焦虑水平高者城市小学生人数超过农村小学生,差异极其显著(P<0.001)。

农村小学生总检出率及各年级的检出率见表1。

在总计检出中,居前四位的分别是自责倾向82人,占总人数的15.4%;对人焦虑76人,占14.2%;冲动倾向71人,占13.3%;恐怖倾向71人,占13.3%。提示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应在这几方面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项内容量表的年级检出率X(卡方)检验表明,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方面,年级差异极其显著,其余各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农村小学生中男女性别的检出率t检验显示,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差异显著(P<0.05),恐怖倾向差异极其显著(P<0.01)。

2.农村小学生性别、城乡比较,部分项目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城乡学生MHT总分及各项内容量表得分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项目上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t检验结果差异极其显著;孤独倾向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且差异极其显著,除自责倾向外,其它各项农村学生均低于城市学生,但均无显著差异。

对男女生各内容量表得分比较发现,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t检显示,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总均分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2。

3.不同年级学生各项内容量表得分比较

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焦虑总值及各项内容量表上的均分差异进行比较,发现三个年级中五年级学生得分最高,六年级次之,四年级最低。结果见表3。

各项内容量表得分方差分析表明,学习倾向四年级与五、六年级之间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对人焦虑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1);孤独倾向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5);自责倾向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过敏倾向四年级与五年级有极其显著差异,五年级与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1);身体症状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恐怖倾向四年级与五年级、五年级与六年级差异显著(p<0.05);总均分四年级与五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1),与六年级差异显著(P<0.05),其他项目年级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从不同年级各项因子得分来看,五年级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

三、讨论

1.关于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关于检出率国内的研究所得结论不太一致,本研究得出的农村小学生中高于65分的检出率为9.4%,低于城市学生的检出率(13.6%)。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好于城市学生。这可能与农村的文化环境与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不同,学生竞争强度不同有关。

2.关于性别之间的差异

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不太一致。本研究发现,在各项因子和总均分的比较中,女生得分高于男生,t检验结果,其中有5项差异及其显著:学习焦虑、身体症状(P<0.01);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均分(P<0.001)。女生得分偏高的原因可能与她们心理发展早于男生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忧虑、胆小、缺乏自信等症状。

3.关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得分差异

研究显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存在差异,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出低出低—高—次低的趋势。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随年级升高而增多,其余各项随年级升高呈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趋势。由此可见小学生的焦虑变化情况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其性别、年级特点,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四

——逆反心理的调查

09语文教育 邓石谏 33号

调查目的:

受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及打工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学习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复杂了,学习兴趣反不如从前浓厚,厌学、学习焦虑、孤僻等心理疾病不断增

加。农村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一支大军,是祖国美好未来的支柱,搞好农村小学生地学习心理问题至关重要。为了明确学习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以致制定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特别对学

生学习心理问题中的逆反心理进行全面的调查。

调查对象:

七洞小学五年级38名学生、六年级27名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家庭访问等等。

调查内容:

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问卷调查的设计如下:1、2、3、你的性别:男()女()你是否喜欢回到学校? 是()否()你觉得父母对你管教严厉吗?尤其是学习方面。()

A、根本不管;B、偶尔管管;C、非常严格

4、那么,你希望你的父母管你的学习吗?()

A、不喜欢被管; B、随便他们; C、希望管管。

5、你回到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

A、没有任何意义和目的,不上学没地方可去; B、能学会一些字,不至于成为文盲; C、学习能使自己获得解决生活问题的本领和技能; D、长大后能找到好工作、能赚大钱。

6、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你自身的原因是什么?()

A、看到老师就紧张; B、跟同学关系不好,心思用不到学习上; C、学习基础差,学起来很困难,有时候干脆不想听。

7、那么,一下哪些情况会使你提起对学习的兴趣?()

A、教师使用好的教具和好的教学方法; B、老师上课的时候特别精彩; C、多做练习、作业,老师多点辅导。

调查结果:

针对学生逆反心理问题,通过问卷、观察、谈话、家访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分析表明,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环境与教育问题、家庭环境与教育问题的影响及学生自身个性特征三方面。

调查分析:

一、学校环境与教育方面的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有35%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长大后找到好工作赚

大钱。人都具有惰性,小学生具有较大的惰性就更不足为奇。因此,抱着赚大钱这个遥远而肤浅的目的学习,一旦碰到困难,或看到生活中一些低学历的人照样赚大钱,就很容易在惰性的作用之下放弃对学习的努力。相比之下,选择“学习能使自己获得解决生活问题的本领和技能”的学生,忧患意识与学习责任心就要强得多。并且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意识到: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使自己正确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因此,他们在学习中克服惰性的意志就强,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很多。遗憾的是这部分的学生只有60%。

由此可见,学生散漫与被动、责任心不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是:没有科学地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第六题的问答情况表明: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有近38%的学生选择的原因是“看到老师就紧张”,近30%的学生选择了“跟同学关系不好,心思用不到学习上”,近42%的学生选择因为学习基础差而不想学习,而这一部分的学生大多又跟老师同学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

由此可见,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二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第七题的问答情况表明:约60%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好的教具与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精彩些,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这表明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原因在于老师上课方面,学生大多数都有学习的内在要求与愿望,渴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可是,因为是农村,所以,教学用具、设备非常欠缺。

由此可见,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三是:教学教具和设备陈

旧、落后,方法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二、家庭环境与教育方面的分析:

通过家访、家长问卷调查可知,造成这种心理的因素有:

1:家教不当,阻碍或限制了孩子合理的自主行为,孩子希望有表现

机会,就只有寻求反抗。

2:少儿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

性。而有的父母用训斥、大骂的方法来压制孩子的非正当要求,或以粗暴的行为来对待孩子的缺点,使其产生此心理。

3:教育方式不一致。有时候忽略孩子的破坏行为,没有让孩子承担

责任;有时候又过分严厉,对其进行体罚。这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对与错,导致孩子心理不平衡,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4: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骄纵。父母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生活规律和行为准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5:孩子不听话,父母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有的父母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性格。

三、学生自身个性方面的分析:

5.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五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也频有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 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已经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家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通过解决“家长和子女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家长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求知、如何建立正确荣辱观问题”、“学生厌学”三个问题,寻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时间:2016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

二、调查地点:李台中学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

四、调查对象:本校学生。

五、调查过程:

(一)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1、关于品德和知识的认识

问卷:你认为知识和品德哪一样更重要?

品德与知识一样重要:40.3%,知识重于品德:35.4%,品德重于知识:12%,说不清楚:12.3%。

2、关于父母对待自己感情以及对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评价 问卷:你认为父母爱你吗?

很爱的75.2%

说不清楚的15.9%

不爱的8.9% 问卷:你是怎样对看待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 理解并体谅78.7%

不能理解4.1%

说不清楚17.2%

3、学生的倾诉对象和倾诉愿望达成情况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向人倾诉吗?

是的23.6%

偶尔这样23.7%

从不这样52.7% 问卷:如果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喜欢向谁倾诉?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 父母9.7% 老师11.4% 不确定5.7%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向人倾诉以后感觉满意吗?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 父母9.7% 老师16.4% 不确定2.7%

问卷:你觉得真正理解你的人很少吗

经常有这种感觉53.8% 这种感觉时有时无26.5% 没有这种感觉9.7%

(二)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

问卷:你的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怎样?

初中水平61.4%,小学水平25.7%,高中水平9.6%家长为,大专及以上2.3%水平,文盲占1 %。

问卷:你的家长晚上在家活动情况是怎样的?

看电视40.7%聊天、打牌7.6%读书、看报1.6% 家务50.1%

2、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是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凡事必须听家长的41.3% 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不关注其行为10.2% 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行为不能违反常规31.8% 顺其自然16.7%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唠叨训斥、打骂60.4%

表扬鼓励10.5% 与老师联系沟通16.4%

耐心询问12.7%

3、家长对子女关注的问题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成绩60.6% 心理状况1.4% 思想品德20.7% 身体状况17.3%

4、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情况

问卷:你的家长与你的沟通情况是怎样的? 偶尔与孩子沟通21.3%,能够经常与孩子沟通17.9%,不与孩子沟通60.8%。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进行管教时你的态度是什么?

能够听从18.1% 不情愿但不反驳48.4%

有时反驳14.8% 根本不听18.7%

(三)学生在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问卷:你觉得教师在课上是否注意对你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很注意7.6%

时有时无22.7%

基本没有这方面指导69.7% 问卷:你觉得哪类教师对你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影响较大

有爱心负责任46.2% 教学能力好12.8% 能指导如何做人10.9% 能严格要求9.8%

缺乏责任感

教学能力差20.3% 问卷:你觉得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很需要31.6%

六、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小,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小;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小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

有没有都行52.2%

不需要16.2% 3 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小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七、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形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转换学校、家庭的教育形式,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便成了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应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以下建议: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6.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篇六

近几年以来,在我们经济贫困的农村山区,农民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于是农村中“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也应运而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山区留守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加强留守孩子自身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孩子”的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自我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其心理素质和思想行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其实,留守孩子并不是一个不分化的群体,在他们中间有适应不良的个体,但也有适应良好的个体。作为“留守孩子”,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家长也要因材施教,因利势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是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做到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要消除“只要有钱,读不读书没关系”的错误想法,应该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家长还必须认识孩子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自己的事。家长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要多与孩子沟通,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你们的关爱。另外,父母还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督促监护人行使监督责任;经常与学校沟通联络,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如行为有失偏颇,家长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3、让孩子体验磨难,培养坚强意志

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孩子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经历各种艰难困苦。

4、学校要营造温馨环境,给予孩子关爱

在学校方面,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孩子”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孩子”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对“留守孩子”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孩子”提供倾诉的渠道;经常组织“留守孩子”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建立“留守孩子”家长或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孩子”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孩子”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出门打工的农民工已无法将关爱直接施于孩子,此时学校的老师理所当然要担负起这一使命。

为适应“留守孩子”的需要:首先,教育理念要更新。显然,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孩子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孩子”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孩子”的成才着想。二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三要对“留守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孩子”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有赏识。四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才能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五要执行愉快教育法。校园要为“留守孩子”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教师要把“留守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孩子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为“留守孩子”建立成长档案、举办生日班会等。

除此之外,教师对“留守孩子”还要给予情感抚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缺少家庭的关爱,教师和同学要适时地多关心他们,以师生之爱和同学之情弥补其母爱和友爱的不足,填补其情感空白。因此教师应对留守孩子进行结对帮扶,让其感受亲情关爱。让老师与一个或多个“留守孩子”结对子,要用心关爱“留守孩子”,做到多与“留守孩子”交心谈心、多组织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孩子”家中进行家访。在精神上,多给他们一些鼓舞、一丝微笑、一句赞扬、一份关注,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去善待他们,成功时给他们鼓掌,失败时给他们打气,苦闷时与他们谈心,伤心时给他们安慰。在生活上,多给他们一点关爱。用父母的心去疼爱“留守孩子”,用家长的责任去关注“留守孩子”。还有可以让学校的中队干部、班队干部与“留守孩子”结对子,让这些中队干部、班队干部平时多与自己的结对对象一起玩,一起参加活动,节假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通过师生、生生的结对帮扶,让这些“留守孩子”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亲情关爱。

5、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力量对学生施加影响。这六种力量是:教师,家庭

,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人际关系。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孩子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如退休人

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义务辅导员,实行一对一的义务帮教,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

。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要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爱社会,爱祖国;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竭尽全力为“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祖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XX小学

7.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七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

刘某, 9岁, 上小学二年级, 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了3年, 由于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低, 又对孩子溺爱, 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玩好就没事了, 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 偶尔问一下时, 孩子会说:“我作业写完了。”结果一看, 只是随便乱画而已, 敷衍了事, 学习很不自觉。在被调查的213名留守儿童中, 学习优秀者不足18%, 67%的学生成绩属中等或偏下。其中39%以上的孩子透露自己在家很少学习, 放学回家后, 大多数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或玩耍, 爷爷奶奶也不管他们。据对教师的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 知难而退, 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作业完成情况极为糟糕, 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行;有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2. 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合群、叛逆、暴躁等特点

苏某, 11岁, 上小学五年级, 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三年, 三年中其父母回家一次。据调查, 苏某原本活泼开朗, 非常好动, 自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 不合群, 在家时多以电视为伴。调查数据显示, 有4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和他人交往;有17%的儿童变得不服从祖辈管教, 非常叛逆;有28%的儿童性格变得暴躁、冲动。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 “家庭对儿童的‘基本信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和互动形成”。但对留守儿童来说, 由于亲子互动的缺失, 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 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 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大。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 他们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 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 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3.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价值观偏移

调查中发现, 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 21%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声色俱厉的训斥, 甚至采用暴力;有35%的人对孩子百般袒护, 认为孩子还小, 可以原谅。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 回家告诉爷爷奶奶后, 他们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 反而鼓动孩子实行报复, 导致事态扩大。加之有一部分隔代监护人责任心不强, 内心顾虑较多, 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护的缺失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

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留守儿童中逐渐盛行。有46%的儿童每个月有30元以上的零用钱, 但大部分儿童将父母给予的零花钱大肆铺张浪费, 用于购买书籍的极少!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 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 甚至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

4. 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存在缺陷

张某, 出生不久就由爷爷奶奶照顾, 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父母之爱, 当他和别的小孩子一块玩的时候显得很不自信, 看着很胆怯, 有自卑感, 时间久了就变得沉默寡言, 慢慢地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教育场所, 儿童体验着由父母及家庭环境带来的一切影响, 萌发着个性特征, 为今后的人格发展打基础。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离开父母的照顾, 与父母间的互动减少, 感觉刺激缺乏, 生活单调, 变化较少, 这些都可能造成亲情淡漠, 孩子缺乏安全感。造成诸如爱激动、偏激、自卑、任性、自私、放纵、自闭抑郁、嫉妒、压抑、逃避、多疑、依赖、冷漠等个性缺陷, 为将来心理紊乱的产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5. 爱的能力的缺失

王某, 4岁, 父母打工在外, 与爷爷奶奶生活了两年。期间妈妈回来一次, 在家呆了一个月。据老人介绍:他妈妈回来时给他买了很多衣服、玩具和零食, 可无论妈妈怎样哄他, 爷爷奶奶怎么教他, 他就是不靠近妈妈, 不和她讲话, 也不叫她。经过一个月的相处, 他妈妈走的那天才勉强叫了声“妈妈”。老人还告诉我们, 他妈妈走后他没有丝毫的想念, 而且当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叫“妈妈”时, 孩子说:“她又不管我, 我为什么要叫她啊”。当爸妈把他接到打工的地方去上学的时候, 曾因为作业没按时完成, 妈妈轻轻打了他一下, 他就背着书包离家出走!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 而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 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 “爸爸”和“妈妈”在他们心中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 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 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 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 久而久之, 相互关爱、理解、宽容等爱的能力是缺失的。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对策

1. 提高监护人的责任心、教育意识和教育素质

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监护人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 其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方法肤浅, 教养态度被动。他们的教育方式多是粗暴型和放任型。其中31﹪的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 45﹪的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 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因此, 优化和提升监护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 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 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尊重孩子的权利、意愿, 理解孩子;要和孩子一道制定可行的家规, 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在处理孩子问题上, 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 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农民工家长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质量

农民工家长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 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就是叮嘱孩子听话, 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 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心里有话, 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

因此, 年轻父母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 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 多与孩子、老人沟通, 尊重、关心老人,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 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 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 但不是不爱他们, 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 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 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 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使他们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3. 建立三级联动的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政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

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对留守儿童在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从心理、情感层面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并利用家长学校或家长会, 对监护人进行一定的家庭教育的培训, 传授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监护人的文化素质。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发展农村寄宿学校, 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 可到寄宿学校读书,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建立学校为指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证的三结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使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教学与管理, 2010 (3) .

[2]张国祥.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

[3]吴承江, 黄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 2005 (12) .

8.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挫折现状调查 篇八

关键词:现状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挫折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59—02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上升,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的心理挫折感明显增强。有些调查者发现: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容易出现学习上的挫折。有的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爱,个性比较封闭,低年级的学生大多调皮,高年级学生变的古怪。王艳波等认为,留守小学生中,家长外出前后由“好”与“一般”变“差”的为数不少,且呈不断增多的趋势。李秀英认为,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情况时有发生。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劳动纪律差,性格内向、冷漠,不愿与同学交往,变得自我封闭,道德教育缺失,带有很多不良社会习惯。

为了更加全面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挫折的现状,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理想等方面产生的心理挫折进行量化的考察和研究,期望研究的结果能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1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在2008年12月,对山东省苍山县x学校进行取样。设计样本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样本的基本情况是:男生24份,占61,54%;女生15份,占38,46%。考虑到一二年级年龄太小,取样在中、高年级进行,各年级10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各半。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人数分别为20人。

(二)研究工具

为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参考问卷中比较常用的李克特量表,采用自制量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挫折现状调查表”。

(三)调查程序

调查实施前对主试进行统一培训(共4人),正式发放问卷前,要求主试向学生讲解调查及研究的目的,要求受试学生如实填写,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主试要给予解释,受试学生填完后,主试及时收回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研究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一)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心理挫折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挫折差异明显。留守儿童在非常强烈和强烈这两项分别是30%、20%,两项相加占到了一半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在这两项的比例分别高了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而留守儿童对学习挫折感不强烈的占10%,没有挫折感的占20%,非留守儿童在这两项中分别占25%、30%,两项相加达到了55%。以上数据说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了孩子在学习上的挫折感增强。这也反映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成绩较好,父母在与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不大。而对于中、差等生,情况就大不一样。他们大部分基础比较差,自制力不强,一般由隔代监护(通常是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上代监护,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朋友)。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不明白的地方,向父母请教又不在身边,隔代请教不能及时解答。监护存在很多弊端,监护人多数采用溺爱的方式,对孩子学习上管柬不严,大多孩子具有撒谎的习惯。隔带监护和上代监护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重视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文化和精神需要关注较少。

(二)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的心理挫折

在问卷“你愿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这一项中,留守儿童选非常愿意的占40%,愿意占25%,不愿意占5%,很不愿意占15%。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中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朋友,但应该注意的是不愿意和很不愿意两项相加占到了20%。留守儿童多数有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着,缺乏父母的爱,个性比较封闭,在家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性子变得古怪,不爱说话,与同学之间也变得比较陌生。非留守儿童选非常愿意的占45%,愿意的占30%,两项相加与留守儿童的比例相当,很不愿意的只占到5%。这表明非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比较多,在校也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往。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的女同学不愿意或很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同学,有的女同学长期得不到母爱,性格变得孤僻内向,整天寡言少语、闷闷不乐,脾气变得暴躁。有的同学看不起自己(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产生羞怯、自卑的心态,以至于害怕与别人交往,甚至自我封闭,以至于独来独往。

(三)留守儿童在理想方面的心理挫折

在“你赞成以后上大学吗?”这一项问卷调查中,留守儿童非常赞成占25%,赞成占15%,不知道的有4人,占20%,不赞成和很不赞成的合计占40%,与非常赞成和赞成的之和相当。在非留守儿童中非常赞成和赞成的之和与留守儿童的这两项之和相当,但不赞成和很不赞成的两项合计要低于留守儿童的这两项之和。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中非常赞成或赞成以后考上大学的同学,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对自己考上大学充满信心,认为父母在外面打工不容易,决心要认真学习,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赞成的比例达到30%,这部分同学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认为父母打工赚了不少钱,毕业后也要到城里打工,有的高年级的同学长大后想到城里当保安,还有不少同学长大后想去当兵。一般都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还不如早点打工挣钱,这样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在非留守儿童中,成绩比较好的同学的理想与留守儿童类似。但不知道的同学占到30%,说明这部分同学是比较迷茫的,对自己的信心不足。不赞成的占30%,很不赞成的占10%,这一比例说明,这部分同学家庭比较困难,面临辍学的境地。

三、讨论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了挫折感,从上面的数字来看是比较明显的。对孩子的学习、人际关系以及理想的实现都有重要影响。儿童中期(6~12岁)在个体心理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留守儿童反映在学习上的心理挫折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很大的关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会导致学习问题的出现。父母双双在外打工,隔代监护人或同代监护人(姐姐、哥哥或其他人)文化水平通常较低,有的时候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帮助。父母一方出去打工(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由于家长要承担大量的田间农活以及家务劳动,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从研究来看,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明显的下降,在中、差等生中是比较明显的,具有易变性、冲动性、随外界条件影响的不稳定性。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于对他人,对集体的真诚、无私的付出。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生,由于长期缺乏母爱,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孤僻,个别同学在学校基本不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不强,不能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等特点,社交发展水平较非留守儿童要低。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讲话的态度、教养观念都与儿童社交能力有关。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母爱,影响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母和周围人的影响。邻居家的大姐姐或大哥哥考上了大学,他们也想考大学,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有这种想法,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没有这种想法。然而,遗赜的是,父母的外出打工行为,在某种情况下,不仅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反而让孩子更憧憬学校外面的世界,把赚钱当成了自己的目标。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之大,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结论

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挫折现状调查数据以及量化分析的结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理想具有很大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挫折感明显。自制力强,学习比较好的上等生表现的挫折感明显低于中、差等生。

2家长外出前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变化明显,由“中等”或“中上等”变为“下等”的为数不少。少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低落,沉默、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朋友。不少留守儿童受父母的影响,把打工挣钱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9.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九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好!这个心理测验量表是测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回答下列每一个问题,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回答时请在“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的方框里划“∨”就可以了。谢谢!

性别:年龄:职称:文化程度:民族:所教学科:班主任(是、否)

职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填写测验日期:年月日

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

1、头痛。□□□□□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4、头晕或晕倒□□□□□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6、对旁人责备求全□□□□□

7、感到别人能控制你的思想□□□□□

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9、忘性大□□□□□

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11、容易烦恼和激动□□□□□

12、胸痛□□□□□

13、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

17、发抖□□□□□

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9、胃口不好20、容易哭泣

21、同异性相处时但到害羞、不自在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你

23、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

25、怕单独出门

26、经常责怪自己

27、腰痛

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29、感到孤独30、感到苦闷

31、过分担忧

32、对事物不感兴趣

33、感到害怕

34、你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35、旁人能知道你的私下想法□□□□□□□□□□□□□□□□□□□□□□□□□□□□□□□□□□□□□□□□□□□□□□□□□□□□□□□□□□□□□□□□□□□□□□□□ □ □ □ □ □ □ □ □ □ □ □ □ □ □ □ □ □

36、感到别人不理解你、不同情你□□□□□

37、感到别人对你不友好、不喜欢你□□□□□

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的正确□□□□□

39、心跳得很厉害□□□□□40、恶心或胃部不舒服

41、感到比不上他人

42、肌肉酸痛

43、感到有人在监视你、谈论你

44、难以入睡

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46、难以做出决定

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或火车

48、呼吸有困难

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51、脑子变空了

52、身体发麻或刺痛

53、喉咙有梗塞感

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55、不能集中注意

56、感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

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 □□ □□

□ □ □ □ □ □ □

□□□□□□□

58、感到手或脚发沉□□□□□

59、想到死亡的事□□□□□

60、吃得太多□□□□□

61、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感到不自在□□□□□

62、有一些不属于你自己的想法

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64、醒得太早

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

66、睡得不稳不深

67、有摔东西或破坏东西的想法

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

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71、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72、一阵阵恐惧或惊恐

73、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74、经常与人争论

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

76、别人对你的能力没有做出恰当的评价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78、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宁79、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 □ □ □ □ □ □ □□□ □□□□ □□□ □ □

80、感到熟悉的东西变的陌生或不象是真的□□□□□

81、大叫或摔东西□□□□□

82、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晕倒□□□□□83、感到别人想占你的便宜□□□□□84、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

85、你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86、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87、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

88、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89、感到自己有罪

90、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

10.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十

九墩滩是一个生态移民区,辖区内现有居民8261人,均为凉州区张义镇、古浪县、天祝县等不同县区的移民,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里。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最为社会各界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调查对象来自全滩5个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留守儿童,从收回的问卷中,获得的资料基本上可以作为描述全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具体情况可从调查的数据中看出:留守儿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爱打骂架、烦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独感、被抛弃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烦恼郁闷、忧虑感等10多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怪异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研究证明,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有自我为中心想法的留守儿童有57%,自感是个爱挑剔别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异倾向有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容易导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这种现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学会忍让、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否则会受到惩罚,但是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临时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从而为大众所孤立、抛弃。

二、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近社会的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有73%出现过烦恼、郁闷倾向,有72%的留守儿童有过忧愁、焦虑的倾向,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怒、爱发脾气,有4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倾向性要低出许多。因此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判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种道德焦虑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后悔与不安时时折磨着他们,对学习、生活及未来缺乏自信心。

三、孤独感、自卑感、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有59%,有自卑倾向的留守儿童有65%,有被抛弃感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当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后在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之中。

教师在访谈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老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

四、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此次调查中,有5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有5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有48%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有6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过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举动,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

11.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十一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儿童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遍及全国各地,任劳任怨做着最苦、最累、最危险,收入却最低的工作。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离家打工后留在农村的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就这样诞生了——留守儿童。

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关注较少。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

(二)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李向东在《农村幼教现状堪忧》一文中指出,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一是居住分散,生源不集中且逐渐减少,开园办班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三是不懂幼儿教学规律,教学管理小学化;四是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五是无人重视,管理混乱,随意性大,幼教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幼儿的课程主要以音乐、绘画、游戏和文化知识为主,而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着欠缺。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

三、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一是向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宣传父母关爱对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留守学前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以保持对孩子的关心和沟通。二是建立父母与孩子、幼儿园的联系纽带。帮助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建立孩子成长档案,随时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

(二)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

[1]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4(8):67

[2]陈帼眉,冯小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7~98

12.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 篇十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 人际交往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 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 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 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 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 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 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 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 害羞, 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 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过早染上社会气息, “铁哥们”、“江湖义气”, 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 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 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 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 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 情感需求在增长, 另一方面, 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 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 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 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 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 对抗情绪严重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 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 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 性格和行为分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 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 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 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 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 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良好的亲情依托

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处于亲情缺失的生活环境中, 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就容易养成胆小怯懦、敌对破坏的性格特点。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 难以与他们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无法关注到他们的身心需求。即使有短暂的见面, 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 父母在教育管理时往往容易陷入粗暴、简单。有的单亲在家, 但由于忙于家庭事务、忙于生计, 缺乏科学的方法, 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力不从心。

2、监护人教育管理上的缺失

监护人的教育管理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 有30.14%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有4.79%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亲戚朋友;有2.05%的留守儿童处于完全无人监管的状态, 他们寄宿学校;有62.33%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他们年龄较高, 文化程度低, 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大, 难以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 往往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而对于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缺失, 导致孩子娇生惯养, 道德品质、理想缺乏。

亲戚朋友作为监护人或者没有监护人, 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往往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气息的影响, 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3、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缺乏互动

界石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当地居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较落后。许多学校还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 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在教育管理上, 家校缺乏互动,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很少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大多数家长没有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4、社会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新传媒时代, 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血腥暴力, 极易影响到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 留守儿童容易把心理的寂寞空虚转为盲目寻找其它精神支柱, 游戏、上网、赌博、色情已严重威胁到了留守儿

上一篇:乡机关请假销假制度下一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