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成就

2024-11-10

改革开放的成就(共8篇)

1.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一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辉煌的文化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带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和国家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艺创新成绩斐然

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1991年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以来,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电影《开国大典》、《周恩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儿童剧《红领巾》、《一二三齐步走》,杂技剧《天鹅湖》,美术作品《父亲》等,堪称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

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自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共有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以《中华艺术通史》等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的新水平。

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十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十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和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2131”工程等一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弘扬。

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文物保护乃至整个文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1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座。西藏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取得成效,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扎实有效,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凝聚全国几万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已公布两批1028项。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7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0年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接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1979年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始,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呈现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长势头,到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增加值5123亿元的规模。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035人次,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改革到体制创新,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到党的十六大之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逐步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目前,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沈阳、西安、深圳、杭州、宁波、广州、南京、成都8个副省级城市和其他37个地级市,都已经组建了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和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取得可喜效果,中国对外演出展览中心整体转制,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北京儿艺、江苏演艺、丽江歌舞团、吉林歌舞剧院等转制为企业,为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

2.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二

一、顺应历史潮流提出改革任务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几十年, 是党执政经验的积累期。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 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惨痛的教训。成功与失败的标志是能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 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发生了偏差, 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忽视发展生产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 “中国经历了10年浩劫之后向何处去”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当时邓小平尽管尚未恢复工作, 但他凭着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认识到“两个凡是”的错误, 并提出了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认为, 人们应当把毛泽东思想看做一个科学的体系, 要把经过实践证明的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同毛泽东的错误观点区别开来,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要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沿着改革开放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说, 新时期的历史就是邓小平的这些思想观点逐步转化为现实的历史。邓小平不但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 而且描绘并规划了具体蓝图, 领导制定了实现这个蓝图的路线、方针、政策, 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从而始终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大方向。而今, 改革开放已成为深入民心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二、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

邓小平理论不仅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更为我们建设了一个新时代。他关于发展的思想主要是围绕“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展开的。

1. 为什么发展

对此, 邓小平讲得最透彻、最充分。他指出,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要集中发展生产力, “要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 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 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要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只有发展才能消灭贫困、才能兴国安邦, “发展才是硬道理”。

2. 发展什么

邓小平一再强调经济发展的最高原则和终极目的是人, 发展要造福于人民群众。他指出, 人民是革命的主体, 也是建设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反复强调, 搞改革和建设、进行决策都要尊重实践, 尊重群众, 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 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3. 怎样发展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期间考虑最多、反复论述的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即如何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他指出,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坚持改革开放就是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体制改革从内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通过开放从外部创造条件以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顺利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 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他说:“过去搞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 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 打破‘大锅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力地激发了社会活力, 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 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为此,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 要“两手”都要硬, 同时还要处理好“先富”和“后富”的关系。邓小平提出“先富”政策的同时强调“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要“先富”带“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此外, 邓小平还提出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为此, 邓小平提出了要大力培育“四有”新人,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并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科教兴国”的战略。

三、邓小平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突破

党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主题和灵魂, 在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上都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从而为推进改革、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思路, 指明了方向。

第一大突破,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概括。第一次提出了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核心观点的基本经济制度论断, 大大深化和拓展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第二大突破, 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三大突破, 提出了关于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重组”的理论。一是指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是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 既要有量的优势, 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三是指出只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就会得到增强。

第四大突破, 提出资产重组要“以市场为导向”的理论, 指出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 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大突破, 关于股份制改革的论述。一是明确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资本主义可以用, 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二是指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第六大突破, 提出了要“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首先, 要求国有企业缩小拉得过长的战线, 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兵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在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上下工夫。其次, 提出了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 加快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第七大突破, 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意味着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经营并获得相应收益。

而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了, 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多数国有重点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 扭亏增盈成效显著。二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商贸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是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综观邓小平理论从“孕育”“生长”到“成熟”的过程可以发现, 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 紧紧围绕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 以不断解决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矛盾、问题为主线,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经济发展始终是其中心问题, 充分体现了其“实践性”。

参考文献

[1]侯惠勤.论继续解放思想[N].浙江日报, 2008-03-10.

[2]陈雪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30年探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 (3) .

3.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三

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与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比重的提升

从贸易规模方面看,中国进出口总量快速增长,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贸易排名稳步提升,成为了真正的贸易大国。中国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80.2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25倍,年均增长率达18.1%。进口总额从相应从108.9亿美元增长到955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7%。同时贸易顺差从-11.4亿美元增长到2622亿美元。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贸易增长的整体水平,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9%增长到2006年的7.2%,贸易总额世界排名也由第22提升至第3位。中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增长速度显著地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是全球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开放,使国内产品大步迈入国际市场,加快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步伐。

中国外贸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表现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说明中国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没有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情况下,进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样标志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地位的提升。因为进口是从消费的角度展示出来的国民经济的特征,进口的扩大是一国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表现。目前国际经济关系中,在出口与进口、提供与需求两者之间,进口一方、需求一方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更能够就国际经贸规则发表意见,掌握决定性的权力。甚至可以说,谁掌握着需求的力量,谁掌握着市场的闸门,谁就掌握了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动权,谁就能够引领国际经济的潮流。中国在进口市场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竞争关系中话语权的提升。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一,从出口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构成的变迁方面看,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一直保持了连年增长的势头,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初级产品,所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49.7%增长到2006年的94.5%;与此同时,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6年的5.5%,这从外贸出口角度反映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出口产品以生产原料、矿物燃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动植物油脂及蜡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为主,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1990年起,中国的外贸出口中以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产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矿冶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这反映了中国在外贸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移。

第二,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内部结构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连续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21.8%增长到2006年的54.7%。与此同时,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比重连续下降,由1980年的44.4%下降到2006年的19.1%。这说明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资本,技术生产要素不断发育成长,由弱转强,中国逐渐摆脱对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

第三,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方面看,近年来随着中国外贸结构升级,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成熟制成品中进出口逐渐活跃,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并且出口额的增长速度高于进口额的增长速度。1997年及以前中国在机电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1998年中国在机电产品领域首次实现顺差,并且顺差不断扩大,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实现5494.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6.7%。在高新技术领域,2003年及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直到2004年才开始实现顺差,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814.86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9%。以上变化充分反映出中国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表明中国在科技实力、自主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经历了不断提升的发展路径。

第四,从贸易竞争力指数角度看,中国在初级产品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有下降趋势(这于中国的贸易战略和政策有关),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提升。1985年后,中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上保持了连年下降的趋势,由1985年的0.45下降到2006年的-0.56。而同期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46增长到0.21。这反映出中国实施出口产品升级,结构优化战略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工业制成品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都保持了不断提高的势头,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远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说明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中国的资本、技术要素的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无法赶上劳动力要素的优势,劳动力因素仍然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优势体现。具体看,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85年的-0.45提升到2006年的0.34。而同期代表资本技术机密型产品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力指数从的0.91提升到0.12;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53提升到-0.32,可以看出这两项都低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里指数,并且化学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值,说明

其竞争力还很有必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从进口产品结构方面看,与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相反,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呈现上升,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下降。从海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口总额、初级产品进口额,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都保持了不断上升的势头,其中初级产品的进口额增长速度快于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增长速度,这使初级产品进口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上升到2006年的23.6%,而同期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从87.5%下降到76.4%。这表明中国自主研制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替代的能力在逐步增强,使中国工业制成品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同时也说明中国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寻求利用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工业原料、矿产燃料等,反映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地位的提升。

贸易方式的变迁

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方式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经历了连年上升到稳中略有下降的发展路径,而一般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则先是下降,然后稳中略有上升。进口贸易方面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路径,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是主导方式,而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是主导方式。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1994年及以前,一般贸易始终是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主要方式,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到73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9.5%,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一直保持成为外贸出口的最主要方式。但从2000年起,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保持稳中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56.9%下降到2006年的52.7%。分析出口贸易方式发生上述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新世纪以前加工贸易方式的飞速发展说明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显示出的巨大优势,中国自1991年起一直名列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第一位,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很大比例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生产。而2000年以后,加工贸易增幅的逐渐回落主要是因为中国贸易战略、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和低附加值加工贸易的限制等。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降低反映了中国逐步摆脱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更多从事其他较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体现出贸易方式上的升级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的增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中出口与进口额相比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总额的比值基本上保持了逐步扩大的趋势。1994年加工贸易出口569.8亿美元,进口475.7亿美元,两者之比为1比1.198:1;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5103.55亿美元,进口3414.72亿美元,两者之比为1.588:1,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低于出口增速,这说明中国正在从加工贸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其一,国内加工环节增值率提高;其二,国内产业的中间配套能力增强,中间投入品的直接供应比重扩大。

贸易主体结构和国际市场结构的变化

在贸易主体结构方面,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外资的进入,中国外贸主体结构逐渐多元化,呈现出国有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比重快速下降,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局面。出口方面,国有企业的出口比重从1981年的99.8%,下降到2006年的19.4%,而外资企业出口比重所占从1981的0.5%增长到2006年的58.1%,私营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0.2%增长到2006年的17.6%。进口方面,国有企业的进口比重从1.981年的99.2%,下降到2006年的28.5%。而外资企业出口比重所占从1981的0.1%增长到2006的59.7%,私营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1%增长到2006年的9.2%。外资和私营企业在出口比重中的提高,说明外资和私营企业正日益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中国正逐步摆脱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中对国有企业的依赖。总体来看,贸易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外贸的活力,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篇四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青蔵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①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现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跨越)③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④国际地位日益攀升 ⑤人口增长有效控制 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

主要原因:① 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 坚持党的领导 ④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⑥ 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举例说明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1)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别墅;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

(2)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健身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4、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请例举出三个这样的事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维修;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

5、调查途径:假如让你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做一个调查,你采取哪些途径? 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上网查找等。

6、班级要出一期黑板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你可以按哪几个板块来展示?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或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7、请为学校设计两项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A、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

B、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 C、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览; D、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

8、结合所学知识,为安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或请你为当地政府怎样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①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

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低耗能、重环保”的绿色企业 ③积极引进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贯彻“科技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④关注“三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⑤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素质

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9、谈谈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必要性)的认识(即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

(1)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1 提高,只有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才能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走向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0、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1)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2)我们要亳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5)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11、改革开放的目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1)目的: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2、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质是什么?

(1)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种种弊端,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2)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和经验?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

14、面对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去做?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事业的艰巨性,积极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我们还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二-----“限塑问题”专题

1、我国为什么要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

(1)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资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由于过量使用以及回收不到位因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塑料袋难以分解,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 2 染。

2、现实意义:有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应坚持怎样的基本国策、战略、发展观。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

4、为什么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都是用不可降解或非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而焚烧所产生的烟尘和有毒气体,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同时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

5、为了既减少“白色污染”、又方便人们购物,请你为商场(超市)提几点好的建议。如:免费为顾客提供布袋、纸袋或简易的竹篮;加强对塑料购物袋的循环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等。

宣传标语:少用一个塑料袋,就多一分绿色!

6、为减少“白色污染”,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

①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要不用或少用塑料购物袋,不随意丢弃并积极回收废弃的塑料购物袋;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积极选用绿色、环保的购物袋;③要向周围群众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宣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环保意识等。

7、为了解决塑料袋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国应该: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②加大管理和处罚的力度,对违法生产使用塑料袋的企业和经营者进行处罚和教育;③加强宣传,提高经营者和群众的环保意识; ④鼓励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新型购物袋,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

8、辨析:A:多此一举“限塑令”,方便省钱我最行!B、“白色污染”害人精,环保节约见行动!

(1)塑料袋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因为便捷、便宜,所以长期受人民的青睐。(2)“限塑令”的下发和实施对于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义重大。(3)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觉落实“限塑令”,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目标)?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答:新在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2)是中国共产党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3)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4)有利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5)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举措。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答:(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2)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各方面和谐发展与进步的社会;(4)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5)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6)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

5、我们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实施科教兴国建略,人才强国战略;(3)保护资源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

6、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1)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与物资;(2)提高农业水平的人才与技术;(3)拓展致富路子的政策;(4)产品销售的信息与渠道。

7、目前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违背的现象还有哪些?

答:农村思想相对落后与保守,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严重;在农村中,宗族观念较浓,重男轻女的思想仍较严重;管理不民主,家长制作风,一言堂仍较严重;对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仍时有发生;农村中的迷信思想,封建观念,黄、毒、赌仍较严重。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国家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城乡差别还在扩大;农民致富的路子窄,收入偏低;农村科技滞后;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如乱收费,假农药,假种子坑害农民的事件时有发生。

9、请为当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条建议?

答:推广农业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家致富;积极学习科学文化技术,学习文化与技术,学习经营与管理,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开拓致富新路子;积极参加各项民主管理。

10、请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条建议?

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依靠科技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的全现进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11、请你为家乡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条建议? 答:(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完善各种管理;(3)保护环境与资源;(4)重视文化教育科技,农民素质的提高;(5)发扬管理民主,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请你为农民增收提几条建议? 答:(1)深化农村改革,落实中央的农村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2)努力深化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3)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农民致富之路;(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全面促进农村进步与发展。

13、青少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怎样做? 答:(1)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乡风文明;(2)保护环境义务植树,搞好公共卫生,城市容环境靓丽整洁;(3)发扬主人翁精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乡村文明;(4)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献身农村。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四-----“和谐社会”专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答: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家庭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为什么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1)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2)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社会理想;(3)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需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答:(1)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4)体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这一要求。

4、我们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3)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

5、当地政府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答:(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2)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4)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的意识。

6、你身边还有哪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符的现象?

答:城乡差距在扩大;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公民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弱势群体保护不力;腐败比较严重,不稳定的因素增加。

7、请你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后,应该是高水平的,经济更加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就该是全面的,经济物质发展水平大大地提高,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是平衡的,大家共奔富裕路,祖国各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8、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9、我们中学生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些什么? 答:(1)在家庭:尊重长辈,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与父母和睦相处等;(2)在学校:遵守纪律,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认真学习,多读有益书籍等;(3)在社会上:遵纪守法,讲社会公德;保护大自然,培养正义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等。

10、辨析:科学发展观就是只发展经济,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只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就是发展经济,具有片面性。(2)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 5 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神会和谐。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五-----“科技、教育与创新”专题

1、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请说明原因。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结合国情,谈谈为什么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作用?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2)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3)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成为了第一战略资源。(4)重视科技、人才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③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创新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应该怎么办?(就建设创新型国家,给国家或省市提建议)答:(1)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2)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3)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4)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创新人才;(6)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7)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

5、怎样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①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②鼓励创新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公民进行表彰。③依法保护公民的创新成果

④青少年要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6、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应该怎样做?(1)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2)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科技充实自己,提高素质。(3)培养好奇心,善于质疑,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4)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为人先;(5)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7、请你为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标语。

自主创新,人才为先;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让创新成为一种责任,让创新成为一种行动;自主创新,中国崛起的核动力;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等。

8、请为你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能力提几条建议。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创新;鼓励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加强基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加强法治建设,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9、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们中学生改进学习有什么启发?

(1)中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不能死读书,只知努力苦干而不讲究方法,事倍功半。

(2)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探究,探究新方法、新途径,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10、辨析:青少年只要具备创新精神,就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①青少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人,青年人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只有提高青年人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当代青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②青少年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还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体质等,所以上述观点是片面的。

11、辨析: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3)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自觉进行创新实践;要努力学习,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体质等。

12、请为“科技活动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组织科技专题讲座;举办科学技术小发明创新比赛;举办科技活动征文比赛等。

13、树立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荣辱观,学校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写出两项活动即可)①请有关人员到学校给同学作专题报告;② 开展科技小制作比赛,展示活动;③ 举办以科技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④观看科技电影,阅读科技书籍。

14、请为学校设计一个科技活动方案。答:(1)活动目的:增强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科技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2)活动形式:科普知识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展示;与科技工作者交流。

(3)就某一活动设计活动方案。例如:查询资料,遴选考题;组织报名参赛;公布获奖名单;颁奖并作总结发言,阐明本次活动意义。

15、请为科技主题班会设计步骤。第一步:观看我国科技发展资料;

第二步:请有关专家谈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步:请学生代表谈观看资料和专家介绍的感想;

第四步:老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努力方向; 第五步:全体起立,唱国歌,散会。

16、列举:

A、举出中国或世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和事例。

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瓦特发明蒸汽机、袁隆平杂交水稻、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

B、请列举几个利用创新技术节约资源的事例。使用节能电器(如节能灯);无污染回收、再利用废旧轮胎;使用节水装置(如节水马 7 桶等);开发利用沼气等。

C、举例说明科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新科技产品的制造,新型工业的发展可能会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产生资源环境问题。(2)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可以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将科技运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有效地利用资源,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如:利用科学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发电。

D、列举出两例国家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事例。列举出新中国历史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各一典型事例。

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制度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国两制。

科技创新: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王选教授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E、举三个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例子?近期我国的科技成就? 答:(1)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龙芯一号”CPU研制成功;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测序成功;(2)第一辆磁悬浮列车列试制成功、克隆牛、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17、教材中哪些知识点与创新有关? 答:(1)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2)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4)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5)能不能迎新,敢不敢创新,是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标准,青少年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现。

18、请写出一些能体现科技创新词语?新词语涌现说明了什么? 答:(1)IT产业、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工程、因特网、电子邮件、太空旅游;(2)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日新月异,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19、谈一下召开青少年科技奖励大会的必要性。

答: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科技创新能力上不去,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③召开这次大会,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青少年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大会的召开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①我们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为把自己培养成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做好准备;②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把创新热情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③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实践中,多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等(言之有理即可)

21、新科技革命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答:(1)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各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利用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3)加速科技进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

22、你对中国古代社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有何感想? 答: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青少年要 8 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要不断创新,永不自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 ⑴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⑶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⑷只有实施这一战略,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4、我国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④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2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中学生应怎样做: ①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②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④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⑤中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6、你觉得促成我国“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成功变成现实的原因有哪些: ①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我国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③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④发扬了团队精神,凝聚了集体的智慧;⑤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⑥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召开大会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表明了: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已蔚然成风;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③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8、“嫦娥一号”、神舟六号七号发射成功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

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祖国最需要的人才;②不断培养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实践能力;③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④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勇攀知识高峰,增长自身才干;⑤明确自身责任,肩负历史使命,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29、嫦娥一号、神舟六号七号发射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3)、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4)、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5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六-----“环境与资源问题“专题

1、生态文明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荒 9 漠化、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失衡等;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必须坚持实施什么样的国策和贯彻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实施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相结合

3、“经济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关系密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经济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能增强投资的吸引力和经济的竞争力;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经济建设是科技发展物质基础,提高科技水平,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保护环境。

4、你参加活动与探究

(1)请列举几个利用创新技术节约资源的事例。

使用节能电器(如节能灯等);废旧轮胎的无污染回收再生利用;节水装置(如节水马桶等);沼气的开发利用等。

(2)说一说资源循环利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好处? 有利于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针对一些同学随手丢弃废纸、废包装袋和饮料瓶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班委成员你将组织同学开展哪些的活动?

开展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保护环境、爱我校园”为主题的板报宣传活动,以树立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讨论制定有关保护校园环境的班级公约;垃圾分类回收并定期出售;建立校园环保小组。

(4)请你代表班委向全班同学写一份倡议书,以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环保型节约型社会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地球是哺育人类生生不息的母亲,我们毫无节制地索取、破坏环境使今日的地球母亲伤痕累累。如果我们继续浪费、滥用资源,地球母亲将不堪重负,必会忍痛抛弃人类。所以建设环保型节约型社会迫在眉睫。班委特此向大家发出倡议:

①、做一名义务宣传员。请向周围的亲友、同事、同学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和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节约意识的重要性。

②、做一名义务监督员。看到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及时劝阻,勇于举报。③、从我做起,培养节约的习惯。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④、倡导正确的环保行为。不用或者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⑤、提高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存放,有利于可再生废物类的回收。⑥、积极参与家庭、单位、学校、社区的庭院绿化活动。

地球的居民们,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就是爱护人类,节约资源就是富足我们自己,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共同携手,让生我养我的家园更加充满活力,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和谐、美好!、我国建设部发出倡议:在每年的9月16日至22日,采取多种形式,倡导绿色交通 理念,号召市民尽可能选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出行,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和依赖。我国开展“无车日”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有利于节约能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维护交通秩序;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健康生活习惯。

6、有人认为,自己花钱自己享受,是否节约与他人无关。答:此观点错误。(1)钱是自己的,但资源是大家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履行节约是良好的习惯和文明行为,更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2)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履行节约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要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习惯。

7、请为我国早日“实现天蓝水绿”你写一份倡议提纲。①我国资源、环境现状 ②我国针对资源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 ③我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 ④科学发展,节能减排,重在落实 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等(围绕主题,符合要求都可以,至少列出三点以上)

8、有人认为“节能减排”必定会阻碍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①不对。②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加大科技投入,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等。

9、(1)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好”放在“快”前,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经济发展不仅注重速度更注重质量和效益,即更注重可持续发展。(2)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性。

答: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所以经济发展要坚持“好”字当头,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发展必须在“好”的基础上求“快”,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0、有关建议或措施:

A、节约用水的建议:①关紧水龙头 ②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 ③使用节水装置 B、节约用电的建议:①随手关灯 ②使用节能电器③夏天空调温度调整不低于26度 C、节约资源的建议:①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②依靠科技创新,循环利用资源 ③从我做起,保护资源,珍爱资源

D、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倡议:①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②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 ③节约用纸,把废纸收集起来送回收站 ④循环使用教科书⑤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

E、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或建议: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②植树种草,绿化环境③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④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F、请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措施:①减少使用空调;②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③随手关灯、水龙头;④停止室内电器的待机状态;⑤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等。

G、就节能减排工作向政府提几条合理化建议:①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执法力度,严惩浪费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的行为。③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大科研投入,创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1、意义: A、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以实际行动节约资源 ②有利于提高经济质量,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③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B、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②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C、节能减排的意义:①有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2、原因:

A、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短缺②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我国资源形势严峻,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环境的严峻形势):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这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节能减排”的原因:①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②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3、怎样做:

A、我们应怎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①提高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环保观念,积极宣传环保法律法规②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律己,勇于与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③落实环保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种树种草,美化环境。

B、建设资源节约型我们应该怎么做?①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意识;②积极宣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③厉行节约,从我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随手关灯;④反对、制止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

C、坚持“节能减排”,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1)我们要认清形势,自觉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2)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3)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和用电,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积极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4)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答案同C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七-----“台湾问题”专题

1、作为中学生,你能够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①积极拥护我国政府对台的方针和立场,积极宣传我国对台方针、政策;②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③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④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2、“反台独,促统一”主题班会活动步骤:

①时事连接:播放近段有关台湾问题的有关新闻背景材料;

[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12月15日正式实施。历经近30年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通邮、通商、通航的直接三通构想由此基本实现。] ②资料展示:学生展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关资料;

[(1)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4)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5)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法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③学生发言:请各小组代表介绍台湾当前局势及我国政府的立场、方针;

④学生表态:表明自己反台独的决心和行动,高呼“分裂不得人心,台独必然失败”的口号。

3、主题班会发言提纲:

①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中国的主权不容分割,分裂不得人心,台独必然失败;③党和政府坚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④我们青少年要认真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与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4、2008年海峡两岸关系回暖的原因是什么?

(1)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再次握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3)发展两岸关系,加强对话和沟通,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5、调查显示:当前,随着两岸关系回暖,近八成国民对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充满信心。请问:国人对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充满信心的依据是什么?(1)“台独“越来越不得民心。

(2)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更加繁荣稳定,说明“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4)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6、目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马英九表示“在适当的时机,争取早日访问大陆”。为此,不少网民在网站论坛上发帖子表示欢迎,作为密切关注两岸关系的网民,你想对将来大陆访问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说些什么?

(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2)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台独”不得民心。(3)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尽快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4)任何有关“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的主张,都是违背中华民族利益和中国人民意愿的,是决不允许的。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八----“神舟七号”专题

1、中国人从“神舟五号”的一人升空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活动,这跟我国正在实施哪两个重要战略有关?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

2、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我们要如何实施这两项战略决策?

① 加大科技的创新力度和教育的创新力度; ② 把教育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③ 重视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尖端人才;

3、“神舟七号”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增强;③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协同作战;

4、“神舟七号”成功升天对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②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③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④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③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结果④证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

6、“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青少年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

(1)思想上:正确对待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学习上: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要敢于质疑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3)生活实践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和实践,善于创新,勤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8、近年来我国在科技自主创新进程中成果辉煌,请列举两例,并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

成果:“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等。建议:①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鼓励科技研究,②大力推进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创新和培养力度,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9、我们应向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什么?(1)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3)学习他们开拓创新、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4)学习他们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10、某中学九(2)班学生在得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后,兴奋不已,准备以学习“航天”精神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包括以下内容:

(1)班会主题: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做新世纪创新人才

(2)班会目的:①通过班会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青少年要学习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②通过活动,培养和提高团队和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同学们探究与创新、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3)活动准备:①根据主题搜集有关“神舟七号”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②确定班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安排及相关人员分工等;③布置班会的宣传标语、音响设备的等。

(4)活动步骤:①同学们齐唱国歌,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②观看“神舟七号”发射的实况录像;③请科技爱好者简介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和有关“神舟七号”的相关知识; 14 ④同学们各自写观后感并派代表发言;⑤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并提出希望和要求;⑥主持人总结,宣布班会结束。

(5)、如果你上台发言,请你写一份发言提纲:

①“神舟七号”是自主创新的典范,我们要学习航空航天精神,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②“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 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④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习航天航空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合格公民

附:神舟七号专题 1、2008年9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F火箭发射成功。搭载的三名航天员分别是

,和。

A神舟七号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B嫦娥一号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C神舟七号

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D嫦娥一号

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2、我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发射神舟七号?

答: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②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④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神七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

答:①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些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②我国正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③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④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

4、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有什么意义?

答:①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水平,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②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③将促进我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

5、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给我们哪些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任何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4)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勤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6、为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应该怎样做?

(1)思想上:正确对待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学习上: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3)生活实践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和实践,善于创新,勤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7、神舟七号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请列举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技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的具体事例。

如:嫦娥一号、神舟六号成功发射、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三峡大坝建成等。

8、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哪些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性国家等战略。

9、为什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要性)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创新,就失去前进的动力,就难以兴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

(3)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能否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4)我国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推进科技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实验中学某班学生在得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后,兴奋不已,准备以学习“航天”精神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包括以下内容:

(一)请你参与设计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

(1)班会主题: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做新世纪创新人才

(2)班会目的:①通过班会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科技发展的新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②青少年要学习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听从祖国召唤的崇高精神。③通过活动,培养和提高团队和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同学们探究与创新、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3)活动准备:①根据主题搜集有关“神舟七号”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②确定班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安排及相关人员分工等;③布置班会的宣传标语、音响设备的等。

(4)活动步骤:①同学们齐唱国歌,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②观看“神舟七号”发射的实况录像;③请科技爱好者简介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和有关“神舟七号”的相关知识;④同学们各自写观后感并派代表发言;⑤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并提出希望和要求;⑥主持人总结,宣布班会结束。

(二)如果你上台发言,请你写一份发言提纲:(1)“神舟七号”是自主创新的典范,我们要学习航空航天精神,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2)“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4)当代中学生担当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习航天航空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合格公民。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九-----“抗震救灾”专题 1、2007年6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云南省普洱市地震灾区视察,看望受灾群众,并鼓励他们重建家园。在由帐篷搭建的临时教室里,温家宝总理为孩子们书写了下面七个大字“挺起不屈的脊梁”。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怎样理解“挺起不屈的脊梁”?

(1)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众志成城、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勇于奉献、自 16 强不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2)“不屈的脊梁”体现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出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

①这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密切党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人的生命是独特而宝贵的,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首要的权利。⑤这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3、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设立全国哀悼日有何现实意义?

(1)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2)用全民族的意志,昭示中国对每一个普通生命的极大尊重,是以国家的名义在对生命尊严与可贵做出的最高敬意;

(3)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4)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教育人民更加珍惜生命,能为灾区重建美好家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我们能为抗震救灾工作做些什么?

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表达爱心;②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③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与人为善;⑤写信给灾区同学,鼓励他们学会坚强„„。

5、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事迹,充分证明“一颗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一场巨大的灾难除以13亿,必将不足畏惧”。这一乘除法对我们每个人有哪些启示?

①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②与人为善。③爱心的不断传递.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温暖。④团结就是力量。学会团结合作,树立合作意识。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⑥我们要具有奉献精神。

6、为抗震救灾献爱心为主题的活动拟写两句公益广告。

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灾害无情人有情;

倒下的是房屋,不倒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7、请你将学到的有关抗震自救的知识在会上进行交流,每人至少准备三个知识。

(1)地震发生时尽量往操场等空旷的地方跑,应避免在慌乱中发生踩踏或跳楼事件;(2)无法逃出房间的应尽量躲避在厨房或卫生间等空间相对狭小坚固的地方;(3)尽量不使用明火,避免发生煤气中毒或爆炸事件。

8、以“感动”或“感恩”为主线,讲一个在抗震救灾中体现“感动”或“感恩”的故事,并说明这些事迹令你感动或学会感恩的理由,字数200左右。

例:(1)、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找到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的遗体时发现,母亲弯着腰,将孩子紧紧抱在怀里,救援人员无法将他们分开,只好怀着崇高的敬意将她们合葬,可以想象在灾害发生时,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而献出了生命。母爱的伟大无私令我深深感动。

(2)、地震发生时,一位老师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弯曲变形并不断下压的门框,让全班学生都逃出教室,自己却献出年轻的生命。我向所有一样爱护学生的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9、以七年五班的名义向全校师生写一封倡议书,请写出出三项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倡议内容。

一:奉献爱心,尽我们每个人所能为灾区人民捐献力所能及的爱心。二:勤奋学习,遵纪守法,不听信、传播各种小道消息,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不给党和政府忙中添乱。

三、自觉学习和宣传灾害中安全自救知识,积极锻炼身体,磨炼坚强意志,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四、掌握必要的防疫常识,避免灾后感染其他疾病。

五、必要时可以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抢险自救的演练。

10、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3)能够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1、英雄人物的行动为什么能够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他们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有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12、我们应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什么品质?

(1)学习他们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2)学习珍爱、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美德;(3)学习他们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高贵品质;(4)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13、我们应该怎样向英雄人物学习?

(1)在学习上,刻苦学习,顽强拼搏,勇攀科学高峰;(2)在日常生活中,要关爱他人,见义勇为,维护正义;(3)当国家遇到困难时,要挺身而出,积极奉献,与国家共度难关。或:我们青少年要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学习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并从英雄少年身上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品德,掌握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益广告

一.“ 禁烟”公益广告:

1.也许,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

2.千万别点着它,它会让你变为一缕青烟!3.一时的快乐,永恒的伤痛!

二.“ 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1.我们爱心的一小部分却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2.生命,因你而奔流不息。

3.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三.“希望工程或献爱心 ”公益广告:

1.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2.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荫;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

3.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

四.“ 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

1.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

2.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3.尊重历史,憧憬未来。

五.“ 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1.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2.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鸟知道;是鸟先消失还是蛋先消失,我知道,只有鸟不知道。

六.“尊老爱幼 ”公益广告: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天空没有星子照耀,她会黯然无光;人间没有温情搀扶,她会萧萧落木。

3.当皱纹爬满你的额,手无法抚平,让关爱顺着皱纹,流进眼眶;当童稚写满你的眼,手无法抹去,让关爱在前方,亮成明灯一盏。尊老爱幼,人间美德!

七.“ 保护环境或文明旅游”公益广告:

1.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2.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心。

3.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校园标语

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青草无语,足下留情 青草在微笑,请你绕一绕

一 教学楼

(一)北楼梯口

二楼: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三楼: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 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四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二)廊西墙(南)

二楼: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韩婴

三楼: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

四楼: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淮南子·说林训》)

五楼: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一)南楼梯口

二楼: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白居易

三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四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五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 实验楼

三. 办公楼(东墙)

楼梯口(教工楼梯)

一楼: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二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三楼: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

四楼: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莎士比亚

四. 校园场地(各玻璃门)

图书馆:淳淳人文情怀烘托簇新校园

郁郁学习气息描绘美好未来

食堂: 做文明师生 建一流校风

五. 绿化带(*2)守护一片绿,增添一份美

2春来小草醒,请您绕道行 芳草茵茵,足下留情

4. 绿色校园鸟语花香,环保成果你我共享 8.争做好公民,服务你我他

六. 图书馆

一 楼梯口: 二楼:知识像一张鱼网,鱼网愈宽愈牢,网到的鱼就越多。

——墨西哥谚语

三楼: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四楼: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耳斯泰

北门厅:优质教育、多元模式、一流人生

九. 露天宣传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十 门口告示牌 1 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 2 外来人员请到门房登记骑车者请下车推行本校谢绝推销

秀“校园文明标语”

1、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2、好少年=文明+价值+爱心+力量

3、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4、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5、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6、文明是快乐的源泉。

7、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8、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9、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10、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11、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12、微笑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13、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14、大气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15、文明是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希望吧!

16、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7、勤奋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18、阳光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大自然为我们贡献了自己,而我们该为大自然贡献点什么呢?

19、跟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20、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21、花草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22、给我一片洁净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给我一片蔚蓝的海洋,我才能遨游;给我一个美丽、文明、宁静的校园,我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23、留心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24、向不文明的行为说:”NO!"

25、强的生命,成为足下阴魂。草坪

26、以浪费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水资源

27、拐弯处,人生的转折点。

28、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

29、珍惜每一滴水,让地球妈妈不在哭泣。30、绿色的生命需要我们的共同呵护。

31、“播种文明、收获温馨”、32、“美是文明、美是智慧、美是奉献”、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34、“礼貌是人类文明共处的金钥匙”、35、“今天,你微笑了吗?你问候了吗?你礼让了吗?你帮助别人了吗?” 校园、室内环境标语、警句参考(一)

一、校门口:

1、启世纪之航,扬理想之帆。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

4、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校园楼厅:

1、社会文明需要你去装点。

2、我们是主人,我们是未来。

3、懒惰和愚蠢在一起,勤劳和智慧在一起。

4、衣冠整洁是你的自尊。

5、身心靠自我磨砺,智力靠自我开发,人格靠自我塑造。

三、舞蹈室:

2、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3、艺术只承认一流,时间只记住精品。

4、音乐是人生的艺术,绘画是没有文字的诗。

5、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6、舞蹈是人对社会掌握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5.谈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篇五

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和军事力量的不断提升,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这些使得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大国形象跃然纸上,并且在国际的舞台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关键词:先进理论,经济发展,科技实力,文化成就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该会打破了“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开启了我国全面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一、先进理论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位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系列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社会发展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复制,进而获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最新理论成果,开创了我们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又不脱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轨道,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我们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眼全局,坚持把农村的改革开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我们都深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

二、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在此体制下,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600 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 年的24.66 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 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 也由1978 年不足100 美元上升到2007 年的2 200 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 年奥运的成功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的精彩呈现,都显示了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改革开放更使中国的农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正逐步走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广大农村和9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就凭这一点,既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家在不断进步,改革开放所取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科技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四、文化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带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和国家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艺创新成绩斐然,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1991年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以来,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电影《开国大典》、《周恩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儿童剧《红领巾》、《一二三齐步走》,杂技剧《天鹅湖》,美术作品《父亲》等,堪称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自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共有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以《中华艺术通史》等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的新水平。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三十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三十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和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2131”工程等一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总结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我们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十年的激荡改革,成绩斐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环境问题,法律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

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周兴茂的blog《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主要问题与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问题和前景》——《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6.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六

后勤党支部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直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

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了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改革开放展鸿图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党的领导下,33年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表现为一个国家在各个领域全面进步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党的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先进性持续增强。中国人民的思想面貌、精神世界焕然一新,民族优秀文化、西方有益文化得到尊重和传播,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都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日益密切,外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7.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七

一、中国房地产业改革的基本路线与成就

中国房地产业改革的历史起点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房地产制度。其基本特点:一是房地产产权公有;二是国家计划, 即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建房、统一分配;三是福利化分房, 即房地产使用者只需交纳象征性的房屋维修租金。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这种体制已经积累了严重的弊端。一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财政补贴日益增加, 国家背上了沉重包袱。二是居民住房日趋紧张, 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消费需求, 住房问题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由于公有财产的产权管理较为混乱, 造成违章占地和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城市管理越来越难。四是由于产权公有机制造成使用过程中损毁, 折旧年限较短, 资产流失严重。由此可见, 这种体制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传统房地产制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中国房地产改革必须沿着三条基本路线展开, 即打破住房公有制, 推行住房私有化, 实行居者有其屋;打破计划分配体制, 实行市场化;打破福利分房制度, 实行住房商品化。

在实行住房私有化层面, 1979年, 温州、福州、杭州、无锡等市和黑龙江省部分城镇, 分别试行了组织私人集资建房和“私建公助”、“公建民助”等办法, 由此开始启动住房私有、居者有其屋的进程。当前, 根据建设部公布的资料, 中国城镇家庭80%拥有自有住房, 农村100%有住房, 住房自有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尽管中国居民拥有的住房质量和面积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 住房自有成为居民的巨大生活负担, 但中国居民住房自有率正在不断提高, 房产开始成为居民的重要资产。

在实行市场化方面, 通过打破住房计划体制, 实行住房的市场化购买, 中国逐渐形成了市场化建房、市场化分房、市场化销售、市场化定价等一整套住房市场化体制机制。这套机制尽管是造成高房价、住房分配不均、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投机等问题的体制原因, 但市场化形成的多元化住房建设投资格局, 是当代各国解决住房问题的普遍体制, 为进一步解决住房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住房商品化方面, 1979年, 吉林、广西等地率先实行国家投资建设住宅出售给居民, 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步伐逐渐展开。1984年, 国务院要求大中城市逐步扩大商品化住宅的建设, 住房商品化进程加快推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取消福利分房以后, 中国的住房商品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商品住房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上看, 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体制基本框架;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实现自有化和商品化, 商品房、限价商品房和廉租房等住房供应体系正在形成;多元化投资、持续化融资、专业化服务、市场化分配等市场化机制基本形成;房地产业迅速崛起,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中国房地产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由于改革中出现了偏差, 中国房地产改革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是房价过高。根据中央电视台2011年10月“经济生活大调查”的结果显示, 47.74%的民众将住房列为家庭最主要的困难, 31.46%的民众最期待政府解决住房问题。根据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2012年3月22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已经高达12.07, 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25.25, 而国际上认为适宜的房价收入比为6—8, 可见, 我国城镇住房房价收入比严重高企。时至今日, 高房价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正如2012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一些地方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二是投机过盛。以1992—1993年房地产泡沫为例, 1992年全国共有房地产企业12400家, 但有实际开发业绩的房地产企业仅为7066家。浙江省1993年7月底有195家合资房地产企业, 27家外商独资房地产企业, 但外资的实际到位率仅为20%。1992年全国共有空置商品房1836万平方米, 空置率超过30%。海南省1988年住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 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 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 比1991年增长257%。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7500元/平方米。

当前, 学术界和决策界多将房地产价格高企和投机旺盛的原因归结为房地产体制之外的原因, 例如土地制度方面的城乡土地分割、政府垄断土地、土地财政;住房金融制度方面的商业性住房金融体系单一、政策性金融与保障性金融不匹配、公积金制度设计不合理;税收制度方面的缺乏针对保障房投资融资的税费减免政策;中央与地方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方面的职责划分不清、缺乏对房地产市场监管和住房保障方面的硬性规定等。

本文认为, 上述原因都只是房地产体制之外的原因, 房价高企和投机旺盛的根本原因是房地产体制内的原因, 即30多年的改革出现的一些偏差导致的住房体制缺陷。具体来讲, 一是在房地产业的定位方面, 过度赋予房地产业经济发展功能, 特别是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 房地产业被当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被赋予重大的经济功能。二是在住房供应体系方面, 过度强调商品化, 相对忽视保障化。尽管1994年和1998年, 国家先后出台了市场化与保障化相结合的一体化住房供应体系, 但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在许多城市进展缓慢, 形成了房地产商品化过度和保障化不足的局面。三是在住房开发制度方面, 开发公司制导致住房开发市场的垄断, 城镇居民合作建房与自建住房、郊区农民经营性建房被禁止, 加上开发公司采取预售制, 可以利用银行贷款和购房者预付款进行开发, 实际上是将风险转移到银行和购房者身上。四是在住房分配方面, 建立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 但是没有建立货币化分配与房价增长同步同比增长的机制, 工薪阶层住房补贴难以随房价一同提升。五是在住房交换制度方面, 由于租赁市场严重滞后, 多数居民不愿租房, 拥有住房者缺乏出租动力。正是由于这些体制缺陷, 形成了推动房价上涨和投机旺盛的体制基础和体制力量, 如果不进一步整体完善房地产体制, 深化相关配套改革, 消除这些体制缺陷, 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房价高企和投机过度的体制基础。

三、中国房地产业改革的未来指向

当前, 中国人均GDP跨上5000美元台阶, 正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全社会住房需求呈现旺盛态势, 同时, 伴随城市化的深度推进, 中国住房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房地产业处在向新的阶段发展的转折点上, 应该在进一步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同时, 基于全面系统的反思和规划, 明确中国房地产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

首先, 确立正确的改革方向。30年多年来中国房地产制度改革的成功归结为市场化, 而问题则出在过度市场化。具体来说, 在房地产市场化方面出现了几个偏差:一是过度强调住房的投资品性质, 相对弱化了住房的消费品属性;二是过度强调了住房的私人品性质, 相对忽视了住房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三是过度强调了住房分配的市场化特性, 相对忽视了住房分配的保障性特性;四是过度强调了房地产业的经济功能, 相对弱化了房地产业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职能。

在未来的改革中, 要在继续推进房地产改革的同时, 纠正房地产市场化的上述偏差。一是要确立住房的消费品主体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住房是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消费资料, 其基本功能是为劳动者提供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场所, 住房作为投资品的功能是派生的。二是要强调住房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居住权是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 是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国家和社会有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和家庭享有基本居住权的义务。因此, 住房既是私人品, 又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不能完全市场化。三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的建设。从国外经验来看, 保障性住房是确保社会成员享有基本居住权的重要途径, 是遏制住房过度投机的基本手段。四是不仅要将房地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更要将房地产业作为民生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当前阶段, 要更多地强调房地产业作为民生发展支柱产业的属性, 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金融和税收支持力度。

其次, 完善房地产制度与体制。一是加快构建保障性住房综合体系。加快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 形成与中下等收入群体需求与支付能力相适应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分配体系、融资体系、资助体系和调控体系。二是加快构建住房综合配套体系, 包括建立“产权多元、自有为主”的产权制度, “基金主导、多元开发”的开发制度, “租售并举、先租后买”的租售制度, “一户一房、抑制投机”的消费制度, “以钱为主、钱物分离”的分配制度等。

最后, 加快推进房地产体制外配套改革, 包括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群体收入;加快政府体制改革, 加大各级政府事权、财权整合度, 逐步削弱土地财政的基础, 提高土地收入返回住房开发的比重;建立中央与地方“责权对称、分工负责、科学问责”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住房保障的管理体制, 促进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等。

参考文献

[1]赵红星:当代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制度变迁[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1.

[2]程红梅:中国当代房地产金融思想发展研究 (1978—2005) [D].复旦大学, 2007.

8.国企十年成就与未来改革的重点 篇八

1990年代国企最大的问题就是亏损,大概在国资委成立以后,国企就把包袱全甩出去了,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看到的国企都是漂漂亮亮的,基本上退出了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些垄断行业。

改革的一个目标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平等竞争下,得到共同繁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实际上这个目标似乎更遥远了。民营经济整体处在一种很黯淡的成长困境中,一些曾经的行业领军者的民企在“国进民退”“洋进民退”被鲸吞了,如苏泊尔、德力西等等,仿佛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钳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不过来,整个产值也提升不上去。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政策要求国有经济在技术创新上发挥先导作用,但是实际上,这个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如汽车行业,领头的几家国企,实际上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拿得出手的都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外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没有自己核心技术,这怎么可能发挥先导作用呢?倒是那些跨国企业不但享受外资超国民待遇,而且还利用国企享受种种特权和好处,获得了对国内汽车工业的民企不公平竞争优势,获得了国内中高档轿车市场的垄断地位。正是因为国企和外资总是可以享受到看得见和看不见超国民待遇,所以,在越来越多国企上世界500强榜的同时,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中国跑马圈地、获得大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空间却仍然受到各种压制,总是有有一些无形的东西在挡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玻璃门”和“弹簧门”。

国企改革的初衷是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头作用,但事实上,这个初衷并没有成为现实。相反,很多地方国企是在挤压、排挤民营经济,然后进一步垄断,比如说电信行业进一步延伸至下游电信增值服务这些领域,中石油同时也进入城市燃气的供应、零售等,当处于上游环节垄断企业没有受到严格反垄断规则约束和监管的情况下,你怎么可能指望它的下游行业可能存在公平竞争?油品零售行业的现状就证明这一点,凡两大石油巨头相中的地盘,这个地方零售市场一定是寡头独占的,原来民营零售企业必然要被迫撤离的。经济是一个整体,并没有办法分开发展,我们不能指望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国有经济垄断了,然后指望其余的经济领域能够自由、公平竞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国企垄断了上游大宗原材料的供应,掌握了进出口权,而这些企业同时要在下游产业上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竞争,怎么可能有公平的竞争呢?

国有企业是要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为己任,还是以单纯追求当期财务收益最大化?国有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定位是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还要创造社会效应,而以后者为最主要的。但是现在的国企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证明自己,包括李荣融都承认国企是大而不强,比如国企的公司治理水平没有得到真正改善,这里说的公司治理水平是指创造长远价值的水平,这是取决于创新水平的。而我们在国资委总结的国企改革30年成果中,看到的都是利润增长的数据和资产规模壮大的数据。

国企利润来自哪里?

国有企业、大垄断行业的利润从哪里来?并不是倚靠它自身的增长,而是整个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具体说来,国有企业利润增长这些年主要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致国有企业控制的垄断资源租金上涨,这解释了为什么国有企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垄断行业。当然,客观地说,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这同样受益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

现在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政策壁垒,每一轮宏观调控受挤压的都是民营企业。就拿节能减排来说,一些地方采取政策居然是保护大企业,牺牲小企业,拉闸限电都是小企业。要知道,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像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这些问题本来都是监管范畴的问题,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不能以企业的规模来决定采取什么方法,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都有这种不对等的情况出现,这就导致民营企业在调控当中死去。在垄断行业,比如金融这些板块,如果民营经济进不去,长远来讲,它是没有办法持续增长的。政府必须在政治、法律、监管、调控的层面上,对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民营的、国有的,不管它是大的、小的,都一视同仁。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谈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公平竞争的问题。只要垄断没有消除,只要是政府没有在政策立法、宏观调控上做到一视同仁,那么政府就不是真正的重视民营经济,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就没办法深化下去。如前所说,改革实践已经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国有经济公平竞争是国企改革深化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看国企改革的正确角度

要在整个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来讨论国有企业改革,但是现在很多人还是围绕国有企业来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那是行不通的。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能够促使整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并能够给公有制经济形成一个外部的竞争压力。国有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像通讯领域三大公司,它们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国资委会当成家里面的矛盾,老百姓也会觉得,那是国有企业的内讧。必须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国企才能够真正的发展。但是为什么还没有打破呢?这就是意识形态的障碍。是不是目前国有经济承担职能就只能由国有企业来承担?从理论上来说,不见得。比如说,就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来说,国外许多军事工业都是民营企业,可人家国家安全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重要经济领域都是民营经济主导,可国计民生问题也得到有效保障。这实际上是公共治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的问题。

其实我国的国企改革在大的方向上没有问题,但具体操作层面,思路就迷失了。谁先谁后,谁轻谁重,哪个是重点,哪个是核心,哪些是辅助性的手段?这些东西搞不清楚。垄断行业的企业应该先去除垄断再去上市,但现在本末倒置了,政府企图通过上市来解决垄断的问题,但是一旦上市以后,就更难改了。像那些房地产企业,上市后再去炒房地产,那等于将风险转嫁给了公众投资者,即利润私有化,风险社会化了。所以对上市的垄断型国企来说,用垄断去融资,融资后更加垄断,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要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以大家就希望国企在国家安全和技术先导上发挥作用,其实这种考虑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当时民营企业还没有长大。但是事实证明用国企在国际上竞争是行不通的,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诸多制约,很多国家会将中石油这样的大国企当主权基金看待,国企收购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就走不通,所以希望国有企业承担这个角色是不行的。那么国企能不能承担技术先导的作用?现实是国有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直上不去。最后只能指望国企在基础工业方面能够起到铺垫作用,不要跟民营企业在那些竞争性的、赚钱的行业中竞争。但是在实践当中,都是根据资产增值和效益增长来对国企进行激励的,所以国企普遍存在行为短期化的倾向,指望国企承担技术先导职能很难行得通。

民营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很艰难,一是资本市场支持不足,二是成长环境受到压制,资本市场支持不足,资本市场过度管制,大银行对信贷市场的垄断都不利于引导民间投资的发展。成长环境上对民营经济的压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市场准入上以及竞争上存在各种玻璃门和弹簧门的限制,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成长和发展,二是法治水平低下,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在中国,踏实作实业、创造财富的企业家很难生存,而善于投机、寻租、假冒伪劣的奸商却往往大行其道。所以,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集聚民间资本没有流向生产领域,而是转化为了破坏性的游资,炒大蒜、炒土豆、炒房、炒矿,无法转化为耐心资本。在中国先富起来的浙江,一直备受非法集资的困扰,为什么在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会出现非法集资,同时这里民间资本又如此焦虑和浮躁,时常为患呢?这值得我们决策者深思。如果有良好引导和保障民间投资的制度环境,有更多更好投资渠道和投资机会,我想游资就可能转化为创造财富的耐心资本和社会资本。

一个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是稳定,怎么可能去冒风险?所以国有企业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才是真正的创新主体。虽说国有企业也可以像美国上市公司那样,可以给企业高管各种股权激励或高薪,以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作为国企却始终受到合法性质疑,作为党的干部,奉献是义务,而且,作为国企,只要获得超出社会平均水平收入,都有可能受到侵蚀国有资产的嫌疑。因为它属于全民的资产,激励牵涉到公共财产分配问题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可如果没有激励,国企领导动力从哪里来?

下一步:去垄断化和提升公共治理

国有企业十年改革最大的成就,就是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不仅让国有企业扭亏为盈,而且形成了今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和相互竞争格局。这为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今后国企改革深化应该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按照这个思路,对国企来说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就是“去垄断”。

国有企业实现自身发展不是目的,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才是目的。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手段,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也是手段。国有经济的最终目标仍然是提高全面福利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回归本源,强调其对整个经济的促进和推动职能。国有经济的进退不是服务于国有经济做大做强的小目标,而是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这个大目标。

下一步国有经济改革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垄断行业的改革。这恐怕是我们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一场攻坚战,必须把所有的经济领域都向民营资本开放。只有实现所有经济领域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我们的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够真正到位。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是政府经济监管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政府的监管应该是中立的,是中性的,是对社会负责,不是对哪一个企业负责。确切地说,政府监管应当为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当好裁判,提供优质的裁判服务,维护公平竞争市场法则,这样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才能引导民间投资投入到有效率的生产领域,为企业创新提供激励和保障,我国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也才有可能改革为一个真正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换句话说,在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下,企业承担社会职能、享受待遇不应该因所有制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别,也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的等级区分。

上一篇:某县药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下一篇:公司董事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