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2024-09-09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共2篇)

1.《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篇一

礼拜二午睡时刻(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母爱的伟大

3、学习情感的处理之节制胜于放纵

4、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 1、体会母爱的伟大

2、学习情感的处理之节制胜于放纵

3、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由周二112班篮球赛导入

研习课文

礼拜二傍晚对于我们112班来说是一个幸福快乐的时刻,但对于一个人来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却不见得兴奋,这个人是谁,她做了件什么事?

明确:母亲   祭奠当小偷的儿子

昨天我在网上见到一张失去女儿的母亲泪流满面、悲痛不已的照片(向学生讲述照片中的故事),但是我们课文中的母亲是不是也如此呢?

明确:没有   面对儿子的死,她显得很镇定

母亲的镇定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她脸上露出……神情”

叫女儿“尤其不许哭”

与神父妹妹的对话

介绍自己的情况

介绍儿子的情况

勇敢的面对世人异样的`眼光

思考:为什么母亲在痛失儿子之后没有任何过激的表现?难道她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明确:她的儿子是小偷,她是小偷的母亲,她不可能表现出来,也不能表现出来,没有人会给予她同情

她深爱她的儿子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明确:她顶着世俗的压力来为儿子扫墓

她认为儿子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很听我的话”“每吃一口饭……那个样子”

去为儿子扫墓,这是个很少人会来的地方(锈迹斑斑的钥匙可以看出来)

母亲伤心吗?

明确:伤心  “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强忍泪水的表现)

这样一个活得那么苦的母亲(不仅是生活而且还有精神都很苦),人们是否理解她,同情她呢?

明确:女儿--解开左脚的鞋扣……也用脚跻拉的鞋--不理解

神父兄妹--两句“等到太阳落山”--逐渐理解

世人--围观--不理解

为什么在知晓世人的异样眼神后,母亲还能无所畏惧、镇定勇敢地面对他人的议论

明确:母爱的伟大

对比课文以及前文介绍的照片,哪个母亲更令人同情?为什么?

明确:课文中的母亲    节制胜于放纵

艺术分析

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伏笔

作者介绍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预习《牲畜林》

附:板书

礼拜二午睡时刻

时间          事件       心情       感情

礼拜二傍晚   篮球赛   兴奋、激动    热爱

礼拜二午睡    扫墓    镇定、悲痛    慈爱

节制胜于放纵

2.《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篇二

关键词:母亲,神父,人道情怀,母爱,世俗道德,心理逻辑

据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马尔克斯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小说一开始就用将近1300字的篇幅, 写一个母亲不远万里到一个小镇去探望她死去的儿子, 她的儿子是带着小偷的标签死去了。这本身给读者一丝惊奇 :一个母亲, 去看作为小偷的儿子 ! 暗含着一个矛盾 :世俗道德和人性、母爱之间的矛盾——似乎无论从哪种道德观念出发, 小偷是遭人鄙视的。以这个矛盾——主要在母亲和神父间展开——为线索, 本文从细节入手, 着重解读人物的心理逻辑, 探讨体现在小说中的压倒世俗道德观念的天性母爱、人道情怀。

1、母亲与神父的第一次交锋

一见面, 母亲与神父开始了第一次交锋。

在女人不动声色地说“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我是他母亲”之后,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 这个“打量”, 是带着世俗道德的观念 :“原来你就是那个小偷的母亲?”“你的儿子是小偷, 你感到羞耻不?”“你有没有尽到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神父的这个“打量”, 是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但女人很奇怪, “忍住悲痛, 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 仿佛是在告诉神父 :“我的儿子是小偷, 又怎么啦?”“难道当小偷了, 就不是我的儿子?我就不能来看他?”……可谓针锋相对。神父显然觉察到了, 为母亲的镇静和淡定所震撼, 也可能为自己世俗的道德观念而羞愧。接下来, 神父询问姓名、住址等情况, 母亲一如既往和镇静和打定, 回答时毫不迟疑, 极尽准确, “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 可见母亲来之前是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的。而“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神父在母亲的镇静和淡定面前心理紧张, 溃不成军了。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倒置现象。按照常理, 紧张和“冒汗”的应该是女人, 因为女人是小偷的母亲 ;镇静和淡定的应该是神父, 因为神父是宗教和道德观念的代表和体现, 是体现博爱和救赎之“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在小偷及小偷的母亲面前, 神父对女人应该是居高临下的, 可以审判和责问的。但在这里, 却倒过来了。在母亲的镇静和淡定面前, 神父反而紧张和“冒汗”, 内心似乎开始受到审判和责问 :小偷又怎么啦?小偷难道就不是人?是人就难道不值得怜悯和救赎?小偷的母亲来看她的儿子, 有什么值得谴责的吗?神父的言行, 是与他身上所象征的宗教和道德观念相冲突的, 是不符合博爱与救赎之上帝的代言人的要求。他的紧张和“冒汗”不是没有道理。

2、母亲和神父的第二次交锋

神父紧张了, 但内心的世俗道德观念仍在发生作用。于是有了第二次交锋。

神父居高临下地发问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在神父看来 :第一, 女人的儿子是小偷, 是可耻的, 不是“正道”;第二, 儿子走上这条路, 母亲是有责任的。这两个意思都很尖锐, 哪一点都让人难以接受。

但母亲的回答也同样针锋相对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那么, 一个好人一般是不会当小偷的 ;回击神父的第一个意思。母亲这时候“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 “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 他很听我的话。”写自己以前具体是怎么教导儿子, 儿子很听自己的话, 一直在引导自己的儿子走正道 ;回击神父第二个意思。同时补充 :“过去他当拳击手, 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这是说儿子从事的职业很艰辛, 经常受别人欺负 ;生活中“好人”常常受别人欺负。也许母亲是想说, 一个经常受别人欺负的“好人”, 应该是没有胆量当“小偷”的。至少人们的日常经验是如此。后来进一步证实说, “那时候, 我每吃一口饭, 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她们打我儿子时的那个样子。”也许是在暗示神父 :自己的儿子经常受别人欺负, 正如这次“小偷”事件, 也是别人“欺负”的结果。

根据小说的交代, 母亲的儿子是作为小偷被打死的, 至少是在对方判断不明, 惊慌恐惧的情况下开枪致死的。儿子的死, 多少是有些冤枉的。但母亲的儿子是不是小偷,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儿子是带着“小偷”的标签死去了——更重要的是 :对已经死去的“小偷”儿子, 该如何对待?通过母亲和神父的对话, 可以发现母亲其实是一步步推翻神父的判断, 撕掉贴在自己儿子身上的“标签”。怎么看母亲的这种心理呢?

实际上, 作为一个母亲, 差不多在任何时候维护自己的儿子, 站在自己儿子这一边替儿子说话, 这是母亲的天性。尽管是带着“小偷”的标签, 都改变不了是自己儿子的事实 ;作为母亲, 首先相信和维护自己的儿子。母亲看似“不讲道理”, 其实是只讲“母爱”的道理。当然, 在任何社会伦理背景下, “小偷”是可耻的 ;这是道德规范。但母亲全然不理会这些, 她只知道要维护自己的儿子, 这是人性, 是天性母爱 ;母爱正是在与道德规范的冲突中得到充分的彰显。

3、神父和母亲各自的心理逻辑

大街上众人冷漠和无聊的表现, 促使神父站在母亲这一边。神父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后来“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 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世俗中的人们, 对个体生命的存在或消失, 总是冷漠和无聊的好奇。对母亲失去儿子的不幸和伤痛, 他们丝毫不在乎, 只觉得这给无聊的生活平添一丝惊奇。

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 “心里顿时就明白了”, “悄悄地把大门关上”。“等一会儿走吧, ”神父说的时候, “并没有看那个女人”。这时候, 神父身上对母亲的偏见和居高临下没有了, “神性光辉”开始凸显 :他是担心众人耻笑母女, 她们会很难堪 ;说的时候还很注意母女的感受, 怕自己的怜悯会伤了母亲的自尊心, 所以“并没有看那个女人”;还一再给母亲提建议 :“那最好还是从院子的门出去”“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在冷漠的世俗道德面前, 神父站在了母亲这一边, 体现了一个人对于他人的同情和关怀 ;这正是人道情怀。一个小偷, 首先也是人, 是人就应当尊重和怜悯 ;一个即使是小偷的母亲的女人, 也应当尊重和关怀 ;所以, 街上的人们毫无道理, 神父值得尊敬。

母亲则一如既往的坚定, 镇静, 无所畏惧。她强忍着悲痛, “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 “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因为在她心中, 她只知道 :那是她的儿子, 她爱他, 要维护她。有这一点, 母亲无所畏惧。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神父和母亲各自的心理逻辑。神父的心理逻辑是从世俗道德的偏见到超越世俗道德、回归人道情怀的转变。神父最开始是带有世俗的有色眼镜, 以“小偷”的标签看儿子, 以“小偷儿子”之母亲的标签看母亲, 以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者责问和批评母亲。但在母亲的镇静淡定、无所畏惧面前, 他溃不成军, 感到惭愧, 内心反思, 最终在世俗人们的冷漠面前站在母亲这一边, 展现自己作为神父乃至普通人应有的“人道情怀”。神父前后对母亲态度的转变, 正是因为他的心理逻辑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而母亲的心理逻辑则始终如一, 坚定不变 :天性母爱, 超越一切世俗道德。作为一个母亲, 就是要爱和维护自己的儿子 ;所有的世俗道德都是无力的, 也是无需在意的。这正是母亲镇静、坚定、勇敢的源泉。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专业技能训练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之道的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