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2024-10-04

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精选15篇)

1.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一

平定县网络教研现场会交流材料

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领域

岔口联校

岔口联校地处平定县北端,是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处。目前,我们联校下属六个中心小学,服务半径达到26公里。面对这样的布局和所处的位置,我们组织较为有效的教研活动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许多老师们感叹说:晋冀边缘,不见平川,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口不多,居住分散,教学研究,时空局限,教育教学,属于单干。

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新的教学研究模式如何开展、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何引领全体教师打破时空限制参与教学研究,是拓展学校校本教研,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很多学科都是一位老师任教,或者一位教师兼教多个年级的课程,这样的状况不容易组织更有效的教研活动,加之,由于远离城市和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有能参加市级以上的交流、学习与研讨的机会,“校本教研”和“师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给学校教研开辟了新领域,特别是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教师获取知识、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教研内涵功能

1、网络教研,是基于互联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的教学研究形式。它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共同体之间互动、交流、研讨的新型平台。网络教研具有快速通畅、经济节约、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的诸多优点,对学校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网络教研的功能

网络教研可以使基础教育教研信息有效整合,是学校传统教研模式的拓展和创新。网络教研可以使常规教研网络化,教研管理系统化,可提高教教师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教研可以汇集多渠道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它已日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鲜活动力。

二、网络教研建设

1、开展网络教研的背景:岔口乡总人口约2万,辖区内共有46个行政村,导致学校布局分散,校点多。2006年岔口联校共设八个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678人,八个中心小学共 管理18个教学点。这样的布局下,教学点的老师们到中心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本身就很不方便,(例如:教学点秋林距中心校红育口8公里,老师们步行需一个半小时)如果到联校参加规模较大的教研活动就更加困难。面对这样的现实,联校领导多次召开校长会,研究如何消除老师们舟车劳顿的困惑,来有效开展教育教研活动。最终校长决定,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2、硬件建设,网络教研的基础和条件是硬件建设,2006年上学期,只有三所小学:岔口示范小学、理家庄小学、马上固小学配备了电脑,并接入了宽带。这个陌生而新鲜的事物,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同时我们也尝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收获。尝到了甜头,就会畅想奔头,我们领导喜在心头,愁在眉头,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联校校长提出压缩一切开支,抓硬件建设。2006年下学期开学后,联校召开校长会,研究如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硬件建设,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第一、联校自筹一部分;第二、中心校长与服务村筹集一部分;第三、与本地个体户、以及知名人士沟通捐一部分。通过多方努力,共投资3万多元,给其余的五个中心学校各配备了组装电脑一台,同时全部接入了宽带网,此举为学校开展有效教学和教研打开了崭新局面。随后又投资7万多元给乡镇示范小学和一所中心小学建起了微机室,这样,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到2007年农远工程实施到位后,我们的网络装备提高了档次,三所中心小学建起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其余的中心小学建起了简易多媒体教室,中心学校全部接入阳泉教育城域网,所有教学点全部配备了简易多媒体光盘播放教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学教研管理提供了更充盈的物质条件。2009年,在联校、学校和马上固村的共同努力下,经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0万余元,马上固小学首先实现了班班通,随后,岔口、理家庄、黄统岭小学共投资40余万元实现了班班通,现在,六所中心小学除5个教学班全部实现了班班通。目前,我们的网络装备已形成电子办公、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网络教研五大中心版块,为学校全面开展教学工作和网络教研提供了物质条件。

3、软件管理

在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特别是教育局电教中心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我们的网络教研能够有序实施和不断完善。同时在软件建设上我们丝毫没有懈怠。

(1)、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的使用率,充分激发教师的热情,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把教师培训摆在了首要位置。在培训内容上,首先进行基本应用理念的校本培训,张孔亮校长利用周六研训对中心校长进行“洗脑”,他从教育管理、教学研究、资源应用等方面做讲座、定方案、提要求;随后,各学校校长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师通过校长讲座进行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充分认识到远教资源和网络技术的优势。联校副校长又进行了基本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维护和 应用。同时,联校教研室对教师加强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培训。在培训形式上,联校除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外,还采取“嫁接”培训。集中培训除参加进修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联校根据实际区域组织,通过上机学习操作、查阅资料、观看名师讲课等提高了教师的应用技能。分散培训由中心学校组织,通过经验交流、课堂观摩、教学探讨、资源应用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推动网络教研落到实处。“嫁接”培训分两块,其一,请进来,我们与阳泉市桥头小学、刘家垴小学建立手拉手合作伙伴关系,请他们学校的骨干教师给我们的教师做培训讲座,教学观摩。其二,走出去,联校派校长、教学骨干到市、县参加远教资源应用培训,同时各学校组织教师到手拉手学校进行观摩学习。通过多层面推进,教师的网络应用专业技能和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马上固学校有位老教师叫王永斌,参加工作近30年一直坚持在单人校工作,培训前,他对电脑、网络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参加多次培训后,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应用,从中尝到了甜头,曾感叹说:资源应用、网络教研最能彰显事半功倍。

(2)、制度建设。网络教研的开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根据实际活动不断完善。联校首先成立了网络教研领导组,校长任组长,亲自抓网络教研工作。联校根据各学校网络教研开展情况,因地制宜制订了具体的制度,在每学年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教师在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和网络教研等方面的要求,(如:教师每周必须上一节多媒体课,学校每月要在本区域开展一次在线教研,每学期要跨区域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等)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积极性,推进网络教研的实效,联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制度》《网络教研活动考核评价细则》,将学校和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纳入评估考核内容。

三、网络教研具体实施

2006年9月以来,岔口联校以网络教研为抓手,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以网络教研为推手,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网络教研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充分利用网络,先后开通了岔口联校教研信息通道、建立了网站及友情链接、联校、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师建立博客、加入教育论坛、组建QQ群等,积极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概括地讲,岔口联校的网络教研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个个能畅通,校校有网站,人人有博客,班班通媒体,周周搞教研,时时进论坛,处处享资源,堂堂效益显。

个个能畅通

最初,尝试网络教研,我们是被“逼”出来的。2006年,课改进入关键时期,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参与范围小、研究交流合作的时间少,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我们联校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一次研讨交流会,最远的红育口小学距岔口将近20公里,老师 们早上5点起床,步行2公里才能搭上农村客运车,赶到岔口,已是上午过半,活动完后,当天回不去,还得住下,来回耽误两天时间。老师们非常辛苦。面对这样的现实,网络正好能弥补这个缺口。我们结合学校实际,联校和所属的八个中心小学申请了电子邮箱,建立了岔口联校教研网络。电子邮箱联校统一管理,各学校自主经营,登录名和密码全校公开,为教学研究打开了信息通道。我们以教研信息和科研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联校发布研讨话题或交流主题,号召全体教师参与网络教研。首先,联校和各学校把最新的教研信息发布在邮箱、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发布在邮箱,全体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学习和交流。其次,各学校将最新的教学论文、教研成果等发布在邮箱,全体教师可以下载后学习和交流,最后再把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反馈在邮箱,大家共同发表建议和意见。最后,联校将邮箱内的所有信息,分类整理,建立了联校网络教研资源库。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大家感到这样的教研、学习很实惠,研究效果较过去好了,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课堂上的方法活了、策略多了,教育教学质量高了。地处偏远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道出了心声:“不走出家门就能听到同仁的观点和建议,不舟车劳顿就能进行交互式的教学研究,我想这只有依仗网络,这样的网络教研足以带给我们便利,它让我们享受到了区域优质教学资源,享受到了网络教研的快乐。”

校校有网站

2008年3月,教育局开通了电子政务,并建立了教育信息网站,我们利用此平台,建立了岔口联校网站。随后,联校和各中心学校利用中国教育空间网的平台,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联校网站版块及特点

A、学校公告:及时发布联校和学校的教育动态,教育新闻,校园信息。B、学校概况:介绍各学校的基本情况、校长寄语等。C、教育科研:及时发布教师了论文,课题研究,教研成果。D、德育之窗:传达德育、安全方面的相关信息。E、教师园地:发表教师的教学感悟、教学心得等信息。F、学生园地:上传学生作品、学生成果。

G、教学资源库: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发布。(这是我们用作做好的一个版块,教师提前一周发布自己下周德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供同科目的教师共同切磋教学技艺。

H、体艺普教:发布相关体卫艺的通知、活动剪影。I、评估考核:发布最新的对学校各方面考核的积分情况。J、教师论坛:教师随时交流研讨的平台,主题发帖,及时回复。

K、教师博客:教师研讨交流学习的大家园,有讨论区,精品日志以及博客的相互浏览。各学校网站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版块内容,上传相关内容,供大家分享。除此之外,每个网站都建立超链接,第一宣传自己,第二学习他人。

各学校网站板块分别有“关注本校”、“校内信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校园文化”、“网上图书”、“学校论坛”、“ 学校博客”和“友情链接”等,各个板块下又设置了许多内容,教研组可以定期公布研讨主题、提供学习材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抽空学习。如果白天有时间,可以抓紧白天的时间上网学习,并及时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白天没有时间,教师还可以晚上回家后慢慢学习、细细品味、有感而“发”。今天有空,今天上;今天没空,明天也不迟。只要有适当的时机,哪怕是“茶余饭后”的时间,教师也可以见缝插针。同时,网上互动中,经过缜密思考的书面语言,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方式也会委婉多了,较好地解决了害怕开口、害怕说错、被动发言、粉饰问题、蜻蜓点水式的研究规习,教师每个人都可以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如果有时觉得自己说得不够完整或者不过“瘾”,过后还可以继续修正补充,尽情表达,完全没有时空限制。

根据重点话题,精选优秀案例 网络教研活动仅仅提出研讨的话题是远远不够的,联校教研室还经常寻求个性化的、活生生的教学案例,来吸引广大教师的关注。教学实践中的细节更能引发教师研究的兴趣。根据前面探讨的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或教改中的难点,我们将有针对性的文字案例或视频案例,提供给教师,让教师自行观看。这些案例绝大多数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学,不求完美,但强调突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教师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另外,案例最好是能集中反应教师普遍存在的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发教师共同的思索。通过此举,把网络教研活动引向深入。

通过网上教研,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通过交流,大家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得到深入探讨,其相关知识也得到扩充,知识点更加明晰和准确。

人人有博客

进入信息化时代,在网上很流行的交流做法就是建立博客主页,盘活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要求教师在博客上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它在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由奇特的功能,首先它是教师个人名片,通过这张网络名片,教师展现自我、联络信息、交流感想等都十分方便。其次,它是个人的出版社,教师在教学实践、自学研究,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师心语等,借助这个平台,供大家分享。同时邀请同行和博友参与研究讨论,促进了教师对热点话题的更深理解,在学习借鉴中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为了进一步开放博客教研平台,建立了我们建立了岔口联校教研博客,为教师开展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教师鼠标一点,激活交流世界,键盘一击,击出创新思维,链接展开,沟通无限信息。在网上学习和教研,可与大师对话,可与专家交流,可与同行切磋,逐步形成了教学—教研—实践—学习—提高的循环链。目前,联校教研博客共有圈友94人,教研日志117篇,讨论主题361个。

通过实践,网络教研已受到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关注,学校的QQ群组开展即时性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是网络教研工作的又一亮点。现在我们建立的QQ群组,已交付老师们自己盘活,通过“Q研”教师们网络教研的空间进一步拓宽。

实施网络教研以来,全体老师都能上Internet网络、浏览下载有关信息、应用网络教育及远教资源、在博客上发布日志和信息参、参与网上讨论,通过教育论坛开展网上交流等。随后。我们召开了岔口联校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场会,强化了教师的网络教研意识,提高了教师资源应用、教学技能、网络交流的能力,同时增强了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信心。

班班通媒体

现在,岔口联校多媒体教学蔚然成风,我们高兴的看到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转型。

语文学习不再是背背写写,课文教学听着配乐朗诵,看着灵动的画面,在情境中去感受,去理解。(插入课堂教学)

数学课不再是枯燥的讲解,从直观演示到情景图的扩展,学生获取了丰富的数学信息,构建合理的思路,探讨多样的解题思路。

科学课不再为抽象的知识所困扰,鼠标一点,科学在线尽收眼底,键盘一击,科学原理历历在目。

虽然岔口联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但是老师们应用的积极性很高像王永斌、王长为等老师都在50岁以上,但网络学习,资源应用,他们毫不退缩。在资源下载、网络学习、课件制作等方面不耻下问,孜孜以求。年轻教师更是你追我赶,互帮互学。

起初,我们对多媒体教学是有要求的,现在多媒体课的尝试、应用、实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虽然我们深居大山,但我们的孩子们同样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是网络教研缩短了城乡差距,是网络教研开阔了教师视野,是网络教研,让我们山区的教育不再落后。

时时进论坛

为了凸现网络教研的时效性,我们开辟了岔口联校教师论坛。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贴近教师、贴近课堂的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毫无顾及地将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及时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阅读版主、同行的文章,从中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教研的新成果。

当教师将遇到的问题发帖到论坛时,全联校教师积极响应,阅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观点、提出见解、策划方法、然后回复。

论坛上的探讨,改变了以往交流的方式,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到目前,论坛共有会员164人,教师发表的主题1445个,发表和回复的帖子3496个,最高日发贴量达到345个。

去年12月份,联校通过网络教研、教育论坛测评,对在网络教研工作中表现优秀的35名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

周周搞教研

2008年,县教育局开通视频会议系统,并给联校配置了视频会议室,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我们立即建立了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组织教师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大讲堂,通过联校视频会议系统,以学校为主体,促进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的结合,将学校纳入研究共同体,全方位推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均衡成为网络教研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开通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后,我们立即出台网络视频教研相关制度方案,每周三下午的视频教研雷打不动)

视频教研,直观、方便,实用性强,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参与全联校的教研活动。我们通过视频系统,(视频教研)开展“小课题”研究、教研专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名师课堂赏析、教师网络说课大赛等,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教师受益匪浅,感叹很多,下面摘录了两位教师的博文:

(一)沐网络春风,浴研修春雨

多想走进春天,感受雨季,我走在漫天沙尘的屋外,不止一次的幻想;多想走进春天,沐浴温暖和煦的阳光,我在春寒料峭的三月不停地哆嗦着我的发抖的双唇......我想走进春天,走进希望的田野;我想走进春天,走进播种的季节......打开电脑,春天已经来了。登陆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她的气息铺面而来,布满了我每一个神经。就像春雨,轻轻的打在我的脸上,如同阳光,暖暖的照在我身上。

参加网络研修的老师,就像一个孤独的旅人,突然遇到了同行的旅伴,又像一个饥渴的行者,一下品到了可口的佳肴,久久不愿离去......春天已经来了,所有感受和体验网络研修的老师,都在这个平台嗅到了清新的气息,感受到了它独特的内涵。它的力量,它的美,不久便会被新颖的教法书写、被灵动的思维传唱、被求知的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如沐春风,我们在网络研修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进;如淋春雨,我们在网络研修的平台上点击天下......(二)

网络教研真方便,跨越时限和空间; 节省开支和时间; 降低成本效率现,方便快捷享资源,交流困惑和经验; 缩短距离和界限,互动交流提见解,拓宽教研新视野,均衡发展早实现。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琐的收获,省、市、县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11年3月1日,市教育局肖有世局长到岔口联校对网络教研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3月10日县教育局郝局长深入岔口小学调研,在肯定我们网络教研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月11日,省教育厅张卓玉厅长来到岔口联校,亲自走进我们的视频教研活动现场,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同时对我们的网络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网络教研工作中,我们只是起步,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将网络教研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设备的更新、教师的培训、管理制度的健全等,最终要达到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及时、有效地参与到网络教研中。

网络教研是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有效途径,针对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可行性办法,让网络教研更好的发挥作用,让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2.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二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是师资的均衡。为此, 很多地区把单向的送教下乡变为城乡教师双向互动。那么, 如何精心培养派赴城区学校顶岗进修学习的农村教师呢?笔者认为, 把进修教师放置在城区学校的教研组里, 让各学科教研组以其浓郁的学术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团队合作环境, 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研动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导师引领和“同学”结对并重

农村学校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的引领。起着领教、领研作用的导师制度必将成为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摇篮。城区学校各学科一般都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可选派省、市、区各级教坛新秀和各级学科骨干教师与农村进修的年轻教师进行师徒结对, 有的一带一, 也可多带一, 通过帮、传、带的方法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研组名优教师的资源优势。

农村教师能否尽快真正融入到城区学校的集体中,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否能够顺利快速, 所以城区学校要充分重视这些农村教师的心理感受, 在每个教研组里给他们结对一名或多名一起成长的“同学”。这些“同学”也是城区学校教研组里需要锻炼成长的年轻教师。这样, 让他们共同接受教研组里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 共同承担区、校等各级的教研活动任务, 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并缓解了单独作战的压力。

当然, 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起承受艰苦训练任务的结对“同学”, 有时候却要成为同台竞技的对手。比如, 他们要代表各自的学校参加区域教坛新秀评比, 或者是青年教师比武, 等等。不过, 这些竞赛对手在赛前, 他们仍然是接受相同训练的“同学”, 因为他们接受指导的阵地, 都是城区教研组。所以城区学校教研组摒弃狭隘的“校本主义”观念, 不遗余力对本校和农村学校的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尽最大努力争取比赛中所指导的参赛选手双双榜上有名。

二、常态教学和专题培训并重

城区教研组要充分重视对这些顶岗学习的农村教师备课、上课、批改等教学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 如果要使他们在这些常态的工作环节中真正得心应手的话, 还需要进行专题培训, 以有力地夯实各项技能。

那些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专题强化训练, 无疑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这就需要城区教研组根据进修学习的农村教师以及本校教研组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共性需求, 精心设计系列的教研专题活动对年轻教师进行扎实的实践训练, 并汇聚以其导师为主要力量的教研组全体教师对受训教师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指导修正。

城区学校可把专题训练的内容分横向和纵向两个系列。纵向专题训练是按照课前说课、课堂教学、听评课、课后研思等教学活动流程安排先后顺序, 逐个活动板块进行专题强化训练。这样有助于年轻教师循序渐进地受到规范培训, 比较扎实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果培训内容的随意和无序, 那么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难免支离破碎。横向专题训练着眼的是每个板块内容培训形式的丰富多样, 比如课堂教学培训可采用“课例式”;课后研讨交流可采用“论坛式”, 等等。这样纵横网状培训, 对农村进修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务实而有效的。

三、精心培养和大胆起用并重

对来到城区进修的农村教师, 城区学校除了精心培养之外, 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公正地看待他们, 大胆地压担子给他们。在班主任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上, 城区学校各科室和教研组要克服城区学校的自我优越感、杜绝排斥外校教师等狭隘的思想, 要大胆起用农村教师, 做到“在使用中培养, 在培养中使用”。

3.网络教研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篇三

一、发挥网络优势,促成长

1.网络教研促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

首先,在网络资源的收集和获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职初教师。对于职初教师来说,利用网络大量地收集试题、教案、拓展的知识以及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是他们站稳讲台、安身立命的基础。相比传统的应用资料卡片、剪报等积累知识的途径而言,显然利用网络搜索资源及时、快捷、时效性强,同时便于对知识进行分类保存和管理。传统的教研模式下,会抄的教师成长快;而网络时代,会运用网络的教师成长快。这个阶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和必趟之河。

其次,在专业知识整合提升阶段。职初教师在广泛、大量搜集网络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模仿、筛选、比较、整合信息,逐渐开始内化知识,这个阶段是个漫长的过程,运用网络,可以缩短这个时间。这个阶段主要针对胜任教师。

最后,在专业知识的生成和超越阶段。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胜任教师已经把网络资源内化为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个阶段,教师个人开始在网络上频频发布信息,这些发布的信息就成为新的信息资源,能够为后续的教师提供参考的价值。这个阶段是教师专业知识积累的高级阶段。

2.网络教研促教学艺术的进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理应值得我们教师终身追求。如何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我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明确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研模式下,在老教材信息资源充裕的情况下,教师们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相对准确的确定教学目标是不困难的。而新课程,教师们手中只有教材,连教学参考用书和参考教案都缺乏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条文式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非易事。在这种实际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量搜集各版本教材、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意义不言自明。

第二个问题: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前提,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关键。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手段又要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手段和形式多样的教学。传统的一支笔和一本书的教学手段,并未像有些人预言的那样退出讲坛,但是网络平台一定能够为达成教学目标增光添彩。

3.网络教研促教育教学思想的提炼和成熟

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而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人学,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现代素养的的公民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最基础的和最重要的?学生必备的三类知识,第一类常识性知识,第二类程序性知识,第三类能够生发出新知识的知识。在不同的参照系下,换句话说,不同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之下,这些知识涵盖的内容、范围、领域是不同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把握、确定这三类知识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把准时代发展脉搏。

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其终极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学科不同模块、不同年级的教材如何体现这个价值的,教师们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的方法吃透、咬准终极目标。教师们最终应该站在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搞好教学。紧紧把握这个“教育的本质是人学”观点,就很容易想通现在教材的知识体系问题、内容变动问题、不同版本教材问题等困惑。

二、丰实博客内涵,促积淀

1.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教研博客,可以方便地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所思、所悟、所感,记录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成为记录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2.教师教学反思记录本

网上教研平台就是教师记录教学反思的电子记录本。教师可以随时记载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细节、失败环节以及对课堂的思考和改进意见,并且可以进行随时的修改。教师在上完课以后,立即把本课的教学反思写在了自己的教研博客中,让更多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反思情况,以便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3.记录教师行动研究成果

教师经常要参加一些小课题研究,可以方便地利用博客日志功能,把自己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数据记录下来,以便更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教师的资源U盘

教师可以利用教研博客的自定专题功能,分门别类地积累丰富自己教学资料,如课件、试题、教案、论文、课题研究成果、教学反思等,这些纯数字化的资料分门别类的存放道自己的博客上,使其真正成为教师的数字仓库,随身携带的资源U盘。

5.教师思想火花的碰撞地

教师在写教研博客的同时,可以浏览别人的博客,在引起共鸣的文章下面发表自己的评论,从别人给自己的评论中汲取知识,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

6.教师和谐发展的情感地

教师可以利用博客的留言、添加好友、添加友情链接等方式,网络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教师朋友,这些朋友不仅可以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帮助,也可以感情上、生活上相互鼓励,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和谐,从而使教育发展更加和谐。

三、立足教育论坛,促提高

教育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一个贴近一线、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学术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可以阅读版主、网友的文章,汲取他人的思想精髓,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可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获取专家的引领。论坛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成为越来越多教师耕耘的花园、精神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1.教育论坛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论坛使教师有了自由发表心声的地方,当教师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帖到论坛时,阅读者要细心地读帖,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进行询问答复,或表明观点,这些都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观察到问题研究的“跃进”。网上的人不留情面,他们对任何帖子都可能提出自己的质疑、批评。在反复问难中,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教育论坛有助于实现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

论坛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互动的网络教研论坛资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网络教研因为其共享性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成为可能。教师们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助。一线教师之间广泛互助传授经验,论坛给了他们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

3.网络教研有助于教师进行异步交流、共享集体的智慧与资源

网络教研促使教研手段、教研过程、教研形式等教研行为、教研思维的广泛化,形成了一张教研网,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引领教研的深入。

传统教研活动形式很容易造成虚假教研。网络教研,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互动的网络教研资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同时可以使教学资源的使用更为灵活,也为资源再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保障。网络教研是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教研群体活动,使之达到一种区域共享、互补的功效,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我们坚信,网络教研是时代的进步,是教师成长的摇篮。网络教研是教师成长的平台,它为教师教改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让教师在教育的春天里自由翱翔。

4.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四

郓城县教育局

我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现有330余所中小学校,在校生达15万人,专任教师七千余名。自二00二年我县进入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始终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中心位置。我们曾聘请七十余名省内外专家来讲学,并先后委派三百余名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赴济南等地学习、考察,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县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不足,单靠请进来、走出去,还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研修要求。为此,我们审时度势,提出广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本,以关注学校、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期整体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确保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展。现将有关校本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县、乡、校三级教研组织

为把广大教师组织起来,畅通教研信息交流渠道,首先成立了县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教研室专职教研员任组长,每学科吸收20—40名中小学教研组长、各级教学能手代表为成员,负责全县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其次,以各乡镇中心校为基地,成立乡镇中小学中心教研组,担负本乡镇教学研究和经验推广工作。各中学、中心小学、定点小学成立了学科教研组,由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本学校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的开展。为补充教研力量,去年秋,我们聘请了十九名高中兼职教研员,他们不脱离教学第一线,专题研究教学改革,并把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时给县教研室反映。去年年底,成立了“郓城县教育学会”,吸收会员1500余名。各级教研组织正在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依据省市教研室关于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于2005年秋制订了《郓城县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的意见》。坚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原则,以教研活动为抓手,把校本教研工作开展起来。

1.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开展“五个一”活动

全县统一要求每一位专任教师每学期“选择一个教研专题”,树立问题即专题的意识,立足于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本人特长,队于困扰素质教育开展的教学领域中的问题展开研究。我县设立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十七项,其中重点课题七项;规划课题十项。“读一本理论专著”,结合个人选择的教研专题,努力丰富教育理论知识,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县教研室向广大教师推荐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校本教研工作》《新课程与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给教师的建议》等十余种著作。“执教一次公开课”,每人每学期执教一节公开课,让执教者精选一节代表个人专题研究方向、展示教改闪光点的课例,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听课评课。“拟定一份学生考试试卷”。配合章节、单元过关测试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安排中青年教师分担不同的命题执笔任务,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开放性、适应性、创新性等原则,每人拟一份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试卷,在教研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择优使用。“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专题研究报告”,每学期都要对个人的研究专题予以总结,或以案例、或以心得、或以叙事、或以论证思辨的形式,提炼升华,尽力让研究结果转化为成果。

2.开展集体备课

为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优势,使重点问题得以突破,近几年来,坚持“三定”“、五统一”的备课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单元集体备课。“三定”即: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地点。“五统一”即:分学生不同认知基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材难点,教学资源,达标试题。县中心组每月一次集备;乡镇中心组每两周一次集备;学校教研组每周一次大型集备,每天上课前有小范围集备。为发挥集体智慧并鼓励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坚持“个人备”—“集体备”—“个人备”的程序,倡导借鉴与创新的教研风气,通过集体备课,交流了研究成果,互通教改信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举办观摩教学

每学期,县、乡、校都分别举办不同层次的观摩教学活动。今年十月底,在省级教学示范校东关小学举办了“教学开放周”活动,有语文等九门学科三十余名中青年教师执教了公开课,涉及新授、复习、习题课、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来自全县21个乡镇六百余名小学教师参加了观摩教学活动。各乡镇以中心小学为基地,每学期举办一次观摩教学活动,以各级教学能手执教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展示为主,兼顾学生学习活动展示。召集本乡镇全体教师参加,县教研室教研员参与听课,并于听课之后,组织评课,由教研人员、校长、教师代表,就各位执教人的课堂教学的闪光处给予点化,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校每学期举办数期观摩教学,每位教师坚持“1+1”评课制度,即:对执教人讲一条优点,讲一点改进意见,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以来,一是为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提供机会,二是交流、推广了优秀教学经验。近年来,我县中小学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多起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体的原则体现得充分了。在教师中间初步探索出“问题导学法”、“探究式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法”、“做中学”教学法,我县教师张爱花首创的中小学英语“TPR”识词法于2005年荣获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初中语文‘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荣获省二等奖。4.推行教学反思

我们的许多教师自觉进行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自我反思。课前反思:在备课时,反思上届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难点和解决方法,给本届学生提供凭借;课堂反思: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跟备课时预设相比较,对于备课时设计的不相宜的教学环节,教学方式随时做出调整。课后反思:下课后,认真反思当堂教学的成败环节及其原因,归纳整理课堂生成资源,并在教案的课后反思栏记录有关成功与失误的教学事件,进而形成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为今后改进教学工作提供资料依据。

在学生中间推行一日五省,问自己一天学了多少,问了多少,做了多少,错了多少,改了多少,让自省做为学业进步的脚手架,一步步得到发展。

实践表明,自我反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办法。

三、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

为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工作,要求各学校将此项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方案。县教育局每学年开展一次专题督导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形成通报发至各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县级检查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评选,各学科开展美文诵读,快速作文等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并把评选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做为教师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5.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五

好力保中心学校 张德恩

一所学校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精神,而这种能力与精神并非全部来自职前培养,学校的现实环境才是培植、巩固和不断发展它们的重要场所。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题。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加强校本教研的的培训,制定相应的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远程教育,自学、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学习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产生造血功能,加强校本培训,促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教师教育教学的探索中逐步形成,所以,建立“校本教研”机制,立足“校本教研”,将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学实体,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途径。坚持以校为本,重心下移到学校,强化对话、交流、互动的教学研究形式,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对于校本教研,就是要围绕学校中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拘形式、不分场所、不限人数,随时随地的进行研究。因为一节课下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碰到的疑惑,而我们课前所创设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后,是否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存在的什么问题等等,都需要及时地加以解决,否则就像鱼刺卡在喉咙里,不吐不快。这样教师自然而然,需要通过自己的反思并寻找同伴互助,在研究中达到解决问题。在这其中,我们有时会为了一个问题会去搜寻资料、打开电脑网上进行交流、对话,有时会与教师争得面红耳赤,通过一番的争执与探讨,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这正是校本教研这种基于学校、贴近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而体现出来一种优势。校本教研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又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捷径,作为教师怎样加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去,它需要我们怎样去面对,凭借怎样的热情投入到其中。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坚持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与研讨,组织教师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学习《人民教育》、《内蒙古教育》等教育刊物杂志,利用运程教育视频栏目观看教育专家、名师教学实录,做好读书笔记。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校际教研,走出去听、评、课,了解教学动态和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功案例,借鉴名师教学方法,撰写心得体会,设计教学方案,大胆尝试,认真总结。

学校制定了《校本教研计划》和《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规划》构建了以校为本的学习体系、培训体系、科研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分步实施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校本教研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校长为核心,教导处为主体,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师人人参与的教研网络,拟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促使校本教研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学校作为研究的阵地,构建学习化的教研文化。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学习化的教研氛围。依托中心教研组,开展新教材培训或业务学习。主要形式:

1、组织集体备课,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2、举办教学理论学习讲座,开展学科交流、讨论教学热点、难点问题;

3、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函授、自学考试、计算机模块等级培训与考试等继续教育,努力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袋建档。教师要对照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每年进行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不断发扬自身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让成长袋伴随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5、同伴互助,在互动、互学、反思中共同提高。

6、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自觉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让每一位教师能够在课改中自我反思,并且给他们一个发表观点、交流体会的空间,让每位教师都能够体会到自己是参与校本教研的一员。教研组经常为教师组织微型讲座,把时间留给教师,让教师唱主角。同时开辟教改论坛,课改之窗,交流教师在校本教研和课改中的观点和心得体会。对教师的评价也由过去的单一性评价变为立体性评价,有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等形式,大大地调动了教师自觉发展的积极性。

其次,校本教研促进专业成长必须从四个方面达到落实与实施。

一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搞研讨。校本教研需要专业引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首先从转变教研组长的角色做起,营造民主、平等的教研氛围,引导教师反思,与教师平等对话,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我们提出了“教研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口号,创造性地开展了“分片联研”活动,采用“集中与分片指导”相结合的形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探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研讨的积极性,教师敢说了,思想活跃了,教研氛围浓厚了。学校也是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现实的、有价值的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我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深入调查校情、教情、学情,与广大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从指导教师上 “研究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外出学习教师汇报课”过程研讨,最后拿出该学科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示范课”为止。充分展现“谈—听—议—思—行”校本教研的全过程,使得学科个性教研活动富有成效,教师的教研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二是典型示范,整体推进。㈠、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和课改工作的生力军,如何发掘教师的教研潜能,让教师投身于校本教研和课改当中,并有所成就,这就需要一个符合学校和教师实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我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教师面对专家,接近学者,带着问题向专家探究求教,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多次派教师外出学习。㈡、拓宽校本教研渠道,丰富教研形式。校本教研,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和教师参与课改研究的热情。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校在校本教研的途径上和形式上“推陈出新”。如学校针对老年教师观念滞后、难进入角色的实际,开展了中老年教师课程理念学习活动,激发了中老年教师投入校本教研的热情;还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子同伴互助教研,打破不同学科、年级的界限,实施“一个学期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一种形式”。目前,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局面,教师之间有计划的交流与分享经验,切实提升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水平。㈢、积极倡导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用好教科书,完成课时计划的基础上,开设了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充实了教育教学内容,实现了义务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㈣、理性反思,自我创新。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基础和前提。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缺乏理性思考,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地实施校本教研,就要求教师要有突破自己,能够做到教学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实施时能不能顺利落实,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对教与学的活动及时灵活调控,使动态的课堂不断有新的资源生成,时时处处用新课程理念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反思有效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教师运用理念的催化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的荡涤下,通过校本教学研究,将吹生出一大批专业型、专家型的教师,在这个广阔的教改的舞台上,将培养出一批新世纪的人才。所有的这些都是得益于课改,虽然我们为之付出了许多,但是我们得到却更多。这就是课改的迷人之处,也是成功之处。

抓好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6.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六

摘要:一个年轻的团队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教研组是老师成长的最基础的摇篮,作为教研组长我们应该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起努力,努力在教育教研事业更上一楼。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研组管理教师成长

我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6岁。年轻人的朝气,年轻人的敢闯敢拼的勇气使我们这个团体在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团队气氛异常兴奋。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选策略d来d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而各学科教研组又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核心组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基层的组织,所以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对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严格的教研管理制度、扎实的教研过程、浓烈的教研氛围、丰厚的教研成果,形成了我校特有的一种教研文化。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在这种教研文化的熏陶下,得以迅速成长,教研组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对于“教研组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话题,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优秀的教研组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

每个年轻人或多或少的喜欢随性而行,我们语文组可谓是占尽了文科生的洒脱的一面。当我们在讨论管理细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认为越是严格就越能促进大家的成长。于是在尊重大家意见的同时我们制定了《教研组管理细则》的《教研组长基本职责》等管理制度,对教研组实行了规范化管理。如《教研组管理细则》有“教研意识”“教研计划”“教研过程”“教研成果”四大项16个子项组成。这学期我们还按《细则》进行自评互评打分,学校组织专人对教学六认真做认真细致的检阅。如:将优秀的教学反思和有价值的学习笔记在全校范围内拿出来展览,还督促教师本人将其形成论文或发表或收藏;有获奖的论文学校还会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奖金。以此推动和激励各教研组的教研行为,增强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在这个制度下,每位教师成为教研主人,每个教研组成了群众性合作研究的共同体。我们语文教研组牢记科学育人宗旨,以凸显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特征,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德育评价方式、多维育人途径等领域里进行了系列研究,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都是十分认真地、主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各项教研活动,而且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成果。每个学期都有人参加县级、市级的说课和赛课以及各种论文比赛均获得很好的成绩。

二、彻悟新课改理念,倡导读书学习

要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领悟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理念,这是实施新课改、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关键。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学校率先提出了做学习型教研组的口号,教务处也配合这一行动,在每周一的下午作为语文组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让老师们在“读书学习”中长见识,在“相互交流甚至争论“中促成长。

(一)读新课程标准

让老师们领悟语文课程新要求。课程标准是指导老师们走进新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在组内开展了“读课标,走近新课程”的学习活动,要求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只要任教了本学科,都必须认真学好这一纲领性文件。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到权威网站下载专用的《新课程标准》,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务必做到“熟记课标”,必要时,学校还会组织相应的考试作为督促。

(二)读好书好文

为老师们从事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老师们说,教语文学科新教材真不容易,首先需要教师有非常宽泛的知识,认为以前在学校学的知识太不够用了,特别是过去学科“分界线”太明显了,很不适应课改形势要求。过去教语文课,老师只需掌握“段落层次结构、字词句”就行了,可现在在“语文即生活”的浪潮中,光有这些条条款款远远不够,因为本学科教学教材涉及到许多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生活、法律常识、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是老师自身不注重学习,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就不能胜任这个学科教学。这既是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切体会,也是当前绝大多数老师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身知识储备的有限性,习惯了过去单一封闭式学科教学方式,突然在生活话中教学就显得极不适应。为此,我们倡导和鼓励老师们多读书,并要求每位老师每学年必须读一本有语文德教育的书籍,经常性阅读不少于2份的教育专刊。在认真学习这些好书好文的基础上,每一学期还必须向教研组内的老师们推荐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推荐时先介绍这篇文章或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再介绍自己读后的感受并写好总结与反思。教师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长。

三、实实在在教研,“推”“敲”教学技艺

教研不需要花架子,不需要马虎应对。我们教研组非常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教”,让老师们在教研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此锤炼其精湛的教学技艺。自2007年以来,我们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了系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一学期一个研究重点,如“语文课上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地位?”“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等。2010年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围绕这些重点,我们开展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研究:

(一)“拿来式”教研

在自身教学经验为零的情况下,我们购买了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的优质录像课和人教社出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全书,先是组织老师们认真观看讨论,再是引导老师们领悟别人是怎样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课堂中去的,学学别人有哪些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将之“拿来”,直接效仿,初步感受新教材该怎样上。

(二)“尝试性”教研

在对新课程教学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组内每个老师都要上一节尝试性教研课,体验语文课教学采用生活化、活动化等教学方法带来的教育效应。在此基础上,每学期组织一轮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社会的教研课,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针对某一个教学案例,通常要完成“研-备-研-教-评-写”六个教研环节完成。即:每一案例主执教人在备课前,与备课组长一起研究初步教学策略;然后独立备课,写教案;接下来,将备课的情况与同组教师商讨,对教案进行二次修改;同组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实际,具体实施教学;教完后,同组教师再一起评议该课的得与失,并写出教学反思,以促进以后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共享型”教研

这是比较高层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通过校“论坛”为教师搭建课改实践交流的平台,对好的教学方法、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给予推介,以实现资源共享、共促发展的目的。我们学校每一学期组织一次“新课改带给我的收获论坛”活动,如“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和孩子们一道成长”等每一个话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至目前,我们学校已经组织了三场这样的“课改论坛”活动,每一次都会有教学代表为中心发言人。其基本做法是:每场“论坛活动”,先由主持人抛出“焦点问题”,再由中心发言人联系具体的教例,就主论题陈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接下来由他其老师针对中心发言人的陈述,交流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经验,可现场质疑,持不同观点的还可互动争辩;

实实在在的教研行动,教师的教学技艺提高了,我们语文组就有韦老师执教了县级、市级公开课,还多次获得各类教育教学论文的一二等奖;曾老师等成为“新竹工程”的中坚力量;我和金浩也多次参加各类赛课活动,先后取得优异成绩。

四、培养教科研能力需要课题实验

在课题中发展教师,这是我们教研组一个非常成功的做法。我们要求老师们学会“关注问题(学生的现状)--理性思考(问题成因)--确立课题--研究解决办法”。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教学效果是要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检验的。学生的知行不一,是语文课程改革需着力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教研组在重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将研究的视线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开始做语文课堂实效的课题研究。于是在2010年下期,我校和镇上的九龙山初中进行了结对教研。我们主要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相同的课题让至少两位教师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上课之后两所学校针对不同老师的课堂摆出亮点、提出问题,加以分析。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在一次次的教研中,先后形成了近20篇总结性文字,各个老师也从中收获颇丰。

为改观学生“‘课内激动’――假相;‘课外不动’――真相”的现状,我校又采取了“拿来式”的方法,早在2008年我校在王校长的支持下就花费大力气到“东庐和杨思”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为我校带回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指导方法,我们深知高效的课堂需要学生主动的思维,主动的学习。于是我们采取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先主动去学习,然后针对学生在第一次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收集后作第二次备课,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这样坚持了一学期,在期末考试中与同期相比效果就大不一样,我校现任校长汤校长也担任了语文学科的教学,通过我校实实在在的教研,汤校长被全组人员推选参加了一次“有效课堂论坛”活动,最后获得了一等奖。

两个课题的研究,不仅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近三年就有6人(我校语文老师共7人,有一人是刚刚走出校园的新教师)获得开县教委组织的各级各类形式的表彰。

五、探索发展新路,促进专业化成长

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的语文课教学行动研究和课堂实效课题的实验研究,让老师们有了成就感,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高了,用老师们的话说,语文学科教研组最有吸引力。说实在的,无论是严格规范的教研制度,还是创造性扎实的教研活动,我们都在探讨“如何借助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让教师在教研组这个“摇篮”不断成长。回顾近几年的教研组工作历程,我们总结出了“四子”管理策略,得到了教研室及同事们的认同:

(一)新手上路壮胆子

不管是新老师还是抱有老教育教学思想的老教师,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敢于实践敢于思考,于是我们做到的两多:

一是多给锻炼机会。按学校惯例开学第一、二周,都要组织听新进教师和改科老师的摸底课,校内教研课、优质课尽可能地让“新老师”上。如今年春季学期,我校和九龙初中在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时就是让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陈老师上课。新老师的激情和热情是这节课的亮点,陈老师也得到了激励。就这样上课研究的机会多了,这些“新手”对本学科的基本教学方法就基本熟悉了,也能在近短时间内入轨上路。

(二)是多鼓励壮胆

“新老师”上教研课总是胆怯,怕上不好。我们组内的每位老师都会热情地鼓励壮胆,让“新老师”抛开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愉快地参与“教”“研”活动。如邓老师是个比较胆小的老师,常说“一见有人听课,心就发抖,课堂上就不知所措了。”我作为学校语文教研组的领头人,一个劲儿地鼓励她,并与教研组其他老师们一起帮她分析教材,一起设计课件脚本,一连听了四次试教,每次上下来后的第一句就是“你很不错,今天的课堂驾驶很好”。在教研组老师们的鼓励声中,她成功了,她执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一举夺得九龙山镇学科优质课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骨干教师压担子

我们组的韦老师是重庆市级骨干教师,她是领衔本学科教研的中坚力量。为了让本教研组研究有成效,她更是主动地给自己压担子,如骨干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不少于一篇的学科研究论文或案例;除教研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外,每学期每人必须上一节展示课;每学期必须指导自己的徒弟(师徒结的“对子”)上好一节研究课,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和一篇案例反思。通过“压担子”的做法,“逼”着老师们强化研究意识,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勇于创新找点子

要让一个教研组有活动力、有实力,就需要全组老师们不断创新,并找到创新的点子。无论是教研组长,还是语文课教师,都要善于发现语文工作的新问题,要善于研究解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法,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敢人为先的创新胆识,尤其是育人效应不能只满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评价一个老师的语文课是否有实效,就要看这节课是否有创新性的指向生活的育人价值。如陈老师执教《海燕》公开课,集体备课时,有教师建议:除了借助多媒体的画面,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海鸥海鸭等海鸟胆怯的情态。陈鹏老师本来就是一个肢体语言很丰富的老师,全组都觉得这个创意很不错,陈老师很流畅的将这节课展现出来里面,不但有型,更有神。这节课篷壁生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敬业奉献闯路子。

要闯出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子来,还需要教师本人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只有敬业,才有“闯”的动力。怎样才能“闯”出点名堂来呢?我们是这样要求的:

1、是要勤于学习,善于将先进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2、是要养成实践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才能使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是要有认定目标、执着追求、不怕吃苦、契而不舍的精神。做教学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尤其做育人研究工作,更是艰巨而复杂。作为语文课教师,一定要有“为了孩子,乐于奉献”的思想情操,让苦乐相伴、学研同行,才能推动教研组整体发展,校本教研也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这是我们在从事教研组管理中所获得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成果。

7.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七

一级教案是我们开展网络教研的最初形式, 当时受非典的影响我们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开展了空中课堂, 这次空中课堂共录制15门学科的224节课, 空中课堂的录制使2003年的介休没有因为非典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非典过后我们就想:如何搭建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研平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们于2004年在各中小学开展了一级教案的备课活动。一级教案指的是从全市教学能手中指定主备课人, 他们备好的课目经市教研员审核后, 随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公布在介休教育网上。在周六各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 教研内容之一就是以“一级教案”为蓝本。广大教师从一级教案中充分汲取名师的智慧和丰富经验, 各抒己见, 学、评、议、改一级教案, 形成各校的“二级教案”。“二级教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果, 最后结合执教者的独特理解和具体学情形成具有自己教学风格、个性化的教案, 称之为“三级教案”。但一级教案只能是教师们学习、备课的平台, 如何让更多的教师相互交流、互评互学, 于是我们搭建了我市网络教研的第二大阵地:介休教研博客。

博客是“Blog”的中文译名, 简单地说就是网络日志。介休教研博客是我市网络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 从2009年搭建以来, 全市广大中小学教师踊跃参与,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0多名教师注册使用并发表博文, 占到了全市专业教师的92%, 教研博客为广大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取长补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研博客可以实现日志、课件、相册、群组的结合, 它突破了一般博客只能发表日志、相片的功能, 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教研博客可以更好地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多年前我们就开展了“城乡结对携手共进”的教研活动, 如今教研博客更有效地解决了时间、空间、经费、安全等客观因素的困惑。为了提高各学段各学科教研的质量, 我们要求全市学科教师分别加入相应教研员所创建的学科群组。加入相应学科博客群, 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各学科相关话题的讨论, 针对不同问题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等。教研博客在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记录教师专业成长、发布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工作日志、网络文集和多媒体成长档案袋。

像我市张兰小学校长李采结, 热爱读书, 经常撰写博客文章, 他的“营造书香校园, 塑造美好人生”一文在博客上发表后, 好多学校受到启迪, 纷纷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 带动了全市中小学“中华美文、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我们不妨这样说:教研博客是教师、校长的个人网站, 是学校的信息发布系统, 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工具, 是校长管理的平台, 更是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 是教研室的虚拟教研平台, 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平台等等。教研博客能让我们利用好时间的零布头, 任何人只要在有时间的时候打开博客就可以抒写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反思, 及时发表评论、留言, 共同进步!博客是交流的平台、学习的平台, 如何全面地针对课堂内容进行教研活动, 我们又开辟了第三块网络教研的主阵地:网络课堂。

我们组织了全市各学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依据本地教材有计划地安排录制关于教学方法、教材分析、课改经验等内容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作为网络资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观摩, 拓宽教学思维, 让更多名师为自己做“贴身”辅导。

网络课堂还可反复观看、选取片段观看, 同步还能看到详细的Word文档、PPT课件等, 这对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学校教师来说, 网络课堂就是他们最好的观摩课, 真可谓是把“名师”搬回了咱自己的家。网络课堂中教师能够就某一知识、观点精讲细讲, 可以更好地将知识或方法讲透彻。网络课堂使农村教师有了“名师”的帮助, 可有时他们还真想和名师见一见、谈一谈,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方便集体教研和面对面交流, 我们又开创了介休网络教研的第四大阵地:视频教研。

视频教研以其直观便捷的教研方式成为转变教学策略的主要帮手。大部分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只要有摄像头、话筒就可以进行。特别是像一些农村学校有些学科的专职教师数量少, 难以建立专门教研组, 导致学科教研活动无法开展。为此, 以学科或学区为单位开展视频教研, 消除了农村学科教研工作的“盲区”与“死角”。使我们的视频教研可以实现50所学校同时在线交流。

8.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八

【关键词】网络教研 教研平台 教师 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16

网络教研是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是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教研方式或常规教研方式有益的补充。其定义从广义的角度看,网络教研是指在教研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研活动;从狭义的角度看,网络教研则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目前,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讲授型模式,另一类是协作学习模式,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网络教研可以帮助教师开展网络研讨活动;第二方面,网络教研是能起到有效反馈信息的交互功能;第三方面,网络教研缩短了时空距离;第四方面,网络教研是远程教研的延伸。

一、网络教研对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电脑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加上学校网站的建立,网络教研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研形式已逐渐地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研效率。

(一)网络教研的形式

网络教研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教师们开展网上教研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网上授课,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第二种方式,教材研读,通过将教材上传到教研博客中,让教研区内的所有老师共同研读教材,并发表各自的授课意见,互相讨论,以达到共同教研、一起提高的目的;第三种方式,主题教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主题研讨,并将探讨结果派送给各个学校;第四种方式,资源共享,通过在教研博客中设置课堂实录、研究论文、文学世界等栏目,以供教师发布自己的教学资料与他人分享。

(二)网络教研对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网络教研凭借着其时效的延长性和教研形式的灵活性等优势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可否认的,网络教研的开展,使教研效果的深度及广度得到了拓展,对小学教师专业的成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教研可以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例如,一个刚毕业出来就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他在教育方面的经验肯定有所不足,包括备课经验、讲课经验和对学生的习题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假如,他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将自己每天在备课、讲课以及评价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和该如何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写在自己的博客上,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博客上就可以完整地呈现出他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成才历程了,而且这种记录方式比其他的记录方式更方便、更保险、更不易丢失。

2.网络教研是教师教学反思的记录本。参加网络教研的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教研平台,随时随地地记载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的精彩部分与失败细节,并以此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发表改进意见,再通过实践,看看自己的改进意见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改善,并且可以随时地进行修改。

3.网络教研可以记录教师行动研究成果。作为一名教师,会经常性地参加一些由学校或其他教育部门组织开办的小课题研究活动,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博客日记功能来记录自己在研究活动中的数据,以便在日后发现问题时更好地解决问题。

4.网络教研平台是教师的资源U盘。通过网络教研平台的教研博客,将自己整理的课件、练习题、教学方案、论文、课题研究成果、教学反思等作为教学资料存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使其变成教师的数字化资料仓库,便于携带的资源U盘。

5.网络教研平台是教师思想火花的碰撞地。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中可以浏览到别人的博客,在别人的博客中对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文章进行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从别人给自己的文章评论中汲取知识,在一次次地汲取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

6.网络教研平台是教师和谐发展的情感地。网络教研平台中集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朋友,这些人不仅可以在工作方面给予相互的支持跟帮助,在感情和生活方面也可以相互的鼓励,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和谐,从而使得教育的发展更加的和谐。

二、依托叙事,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一)实施培训——走近教育叙事

为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化大为小、变虚为实,我们以《走近教育叙事》为题,围绕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的种类、如何认识教育叙事、写教育叙事时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组织业务干部进行集体备课,组织教师从理论与具体案例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培训、交流。之后,学校又通过《学校简报》向教师进一步介绍了教育叙事。通过培训,老师们不但从思想上接受了教育叙事,而且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我也能写的写作冲动。

(二)完善机制——走进教育叙事

为确保教育叙事活动不走形式,学校采取了多种机制、多种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深化教育叙事研究。

1.提出数量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要求中青年教师每两周撰写一篇教育叙事,50岁以上老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上不封顶,篇幅可长可短。2.搭建教育叙事平台。学校采用例会交流、《简报》刊载、推荐发表、组内研讨、结集出版等多种途径搭建教育叙事研究交流平台,展示叙事研究成果,有效调动了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积极性。3.完善激励措施。学校及时通过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机会,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及时反馈教师撰写叙事和录用情况,组织教育叙事评选活动,激励教师深化叙事研究。

综上所述,网络教研这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不仅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一定的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网络教研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群体的和谐,还能有助于教育的发展更加的和谐化。

参考文献

[1]王殿强,张法林.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3)

[2]朱德怀,江卫荣.积极有效开展网络教研的尝试[J].教育科研论坛,2007,(12)

9.有效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篇九

姓名:陈键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泉溪镇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泉溪镇中心学校442325

联系电话:1345127336

3有效教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也是一种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我校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促进教研活动的经验。

一、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使教研活动具有群体互动性。不以行政领导为核心,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每个教师都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组织、主持教研活动,形成互为主角、互为配角的积极依存关系,推动教研组向互动互惠的学习共同体转变,强化教研组的教研功能。在学科研究室的带领下,各教研组的中青年教师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学习、研究、写作等一系列过程中,培养科研意识,使视野逐渐开阔。

二、保证有效的学习时间,使教研活动具有稳定性。

确定学科教研日,每周各备课组设定固定的集体备课活动日。通过这项制度达到以下几点目标:努力增强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树立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的观点;对每位教师提出新学期的教研目标、要求,并定期反思,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抓常规,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好课、出一份优质试卷、写一个典型课例、一篇论文、读一本教专著;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营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交流,由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的教研氛

围。

三、采取反思型教研模式,使教研活动具有实践反思性。

如何提升教研效果?应针对新教材的教学实际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学研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设计行动方案,根据班级教学实际实践练习,并进行教学观察与反馈,使教研取得很好的实效。采用反思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自我革新。模式是“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无论是组内教研课,还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都要做到:课前磨、课上思、课后评、教后写,并及时收集有关资料(教案、案例、反思、课例评析、学生参与等)归档,在反思中发展。精心组织教研活动,实行一人开课,全员参与。首先是人人开课,层层筛选,确定最佳人选;其次是磨课,参赛教师反复听课、评课,出谋划策,制定最佳上课方案;最后是参赛教师反复琢磨教材,不断齐整思路,从容参赛。

四、建立“说课——听课——评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组内的教研课要“三上三反思”,教师第一次试上课一般会有很多不足,经过评课、反思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然后再上课、评课、反思,无论是对上课的教师还是组内其他教师都是一种促进。

五、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使教研活动具有专业引领性。

10.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篇十

草长莺飞的春天,是生命萌发、展现风采的美好季节。为了不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课程实施水平,淮阴师院附小积极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举行了多姿多彩的教科研活动,朝气蓬勃的校园里,樱花如云,好戏连台。

承办区数学、体育“教坛新秀亮相课评比”

清河区开展了“教坛新秀亮相课”评比。4月中旬,数学、体育学科的评比在淮阴师院附小进行。从全区各个学校选拔出来的青年才俊汇聚一堂,人人准备充分,个个满怀自信。有的充满激情,有的充满智慧,在区教育局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展示青年教师的风采。

承办区小学英语中年级新教材研讨会

4月15日上午,清河区小学英语中年级新教材研讨会在淮阴师院附小召开,教研员张琴老师组织全区三十名中年级英语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在此次研讨会上,淮阴师院附小的范莹莹老师和繁荣小学、清河实小的两位老师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三节精彩的研讨课。各校英语老师在区英语教研员张琴老师的带领下,围绕三节课进行了研讨活动。最后,张琴老师进行了总结,明确地提出了下学期英语教学研讨方向及“老带新”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举行班主任星火论坛

“星火论坛”研讨活动是师院附小独有的班主任校本教研活动。这不,新的论坛又开讲了——首先,杨玲老师和大家分享了“第六届苏派班主任高层论坛”中各位专家传授的理论知识。接着,解建惠、葛小丹两位老师畅谈了参加“第六届苏派班主任高层论坛”的学习心得。三位老师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然后,严利云等六位优秀的班主任又给到会的班主任老师们送来了宝贵的评课经验。最后,学生发展部毛菊红主任对此活动进行了精彩的总结。

举行新基础课堂研讨活动

各学科组的老师们,齐心协力,打磨课堂教学,在这里,一个人,代表整个团队;整个团队为一个人的一节研讨课殚精竭虑、献计献策。4月下旬,来自一附小、人民小学、淮海路小学等兄弟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老师们,来到淮阴师院附小新区实验学校。六位老师行云流水、自然灵动的课堂给同行们带来思考和启迪;淮阴师院教育科学院伍红林院长带领的专家团队巧妙的点拨,更为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们指引了教科研下一步的方向!

研讨薄弱课型 促进教学成长

4月28日,在淮阴师院附小举行了清河区薄弱课型“口语交际”的主题研讨活动。毛菊红、张艳两位骨干教师执教了《小小即兴演讲会》《临别赠言》两节口语交际研讨课。在说课、评课环节,区内各校的领导、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两节课,认为这两节口语交际课创设了一定的交际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交际的兴趣,有效地指导了交际的内容,是值得学习观摩得两节好课。徐谦副校长围绕“口语交际”这一主题,做了《把握交际类型,激发表达欲望》的相关讲座,给大家分析了口语交际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最后清河区教研室的钟婕主任进行总结发言,她强调课堂要注重交际性,要处理好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关系。

11.园本教研 教师专业成长的摇蓝 篇十一

【关键词】健全制度 优化模式 加强科研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35-01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确保教研落实到位

1.为确保园本教研落到实处,幼儿园制定了一系列园本教研制度:如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园本培训教师职责等。对此我们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加教研热情。每期评选先进教研组;教师的论文、教案、活动实录获奖,按等级加分;凡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支持,毕业后给予奖励。这些措施大大鼓舞了教师参加教研的热情,确保了教研活动的实效。

2.建立教研管理体系,促进参与意识。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园,以幼儿园教务处、教科室为大脑,以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为牵头人,以各教研组为骨架,教研组长为具体负责人,以名师、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中青年教师为培训主体的培训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我们注重三个“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是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从园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都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研究。二是发挥教研组的团队作用,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教师能认真的对待同伴提出的问题和困难,认真查找资料,进行信息交流,答疑解惑,通过研讨,使之日趋完善。三是发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作用,在每次活动后,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对自己的教育策略、教育行为等进行反思,提高教师的指导策略。

二、优化教研模式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落实常规教研 确保资源共享

多年来,幼儿园坚持把常规教研落在实处。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星期一下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根据各个教师的特长,每个领域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方面组织研讨,确立最好的模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构建灵活多样的园本教研模式

幼儿园教研活动不仅仅是研究我们的课程,同时还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理论知识,逐步更新观念和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教研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讲求实用,重点掌握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环境创设等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具操作性与实用性。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园建构了灵活多样的园本教研模式。

1.观摩考察

幼儿园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园经常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考察其他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做法,回园后通过上汇报课、写考察报告等形式,促使其反思,内化、吸取有益的经验,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自己。

2.专题自培

我们的教研首先是从对教师的理念培训开始的,如果仅仅是依靠专家、学者来我园作学术报告、专题讲座,那远远是不够的。所以我园依托自身的力量,让自己的教师培训自己的教师。从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开始,每期围绕型教育理论,结合自身的实践,让别人的理论变为自己可操作的经验,然后在全园举办专题讲座,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通过组织这样的专题培训,让教师们学会了很多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自学内省

为了教师们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我园每位英老师都有一本专用的业务学习笔记本,用来收集、整理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资料,包括:论文教材、教案、教学活动实录等等,让教师们在记录的过程中体会、思考、吸收以获取经验,通过这种培训模式促进教师融化其所学知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

4.会课诊课

为了让教师能够科学的操作新的理验和方法,我园每期开展会课、诊课活动。每期我们选择一个主题,由两位学科带头人分别组织一堂全园性的研究课,老师们就这两堂课对比、分析,在熟练的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随机教育、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比较两个活动的优缺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会课诊课模式,教师们都深深的体会到理论很重要,应用能力更重要,为今后的教研活动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5.评比竞赛

教师们在学习实践中都会得到一些启示,会有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因此,我们每期都会适时的组织教师开展论文评比、青年教师创新优质课、高级教师拿手课评比等形式的竞赛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师指导教学、组织活动的能力。

三、构建园本课程 突出教学科研

1.园本课程

我们的课程是以整合为基本框架,以综合主题为主线的多层次、多侧面、多手段并行的充满立体感的课程。我们幼儿园现在使用的主要教材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课程内容的主要部分都出自于这个教材。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外文出版社的《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课程设计》以及中国和平出版社的《幼儿园课程实验教材》上的部分课程,也精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分科教材上的经典课程内容。我们的语言领域中我们还精选了一些绘本教学的内容,艺术的音乐中我们还选择了一些奥尔夫音乐活动动。总之哪个内容更好、更适合、更利于操作我们就选哪个内容,是适合我们幼儿园现状, 便于教师操作,受幼儿喜爱的课程。

2.加强科研 促进专题教研

12.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十二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海内外许多中小学曾做过类似的尝试。这里所说的校本教研并不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新课程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并实现制度化。具体地说,就是立足本校的实际,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围绕新课程的实施,解决本校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以新课程实施为教学研究的导向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进行。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新课程改革突破了以往课程改革仅仅围绕教材进行改革的局限性,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师资培训、课程组织和实施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些变化使教师更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实施教育行为,我们的教学研究重心也应随之转移,转移方向就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实质以及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实新课程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研究上,应重视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重点开展对新教材教学实施的研究。如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新课标要求下应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等。

二、以学校为教学研究的阵地

以各级教研室为主干建立起来的教学研究机制虽然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但这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机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研究工作常常会脱离学校实际。以学校作为主要阵地开展教研活动,注重了学校实际问题。研究的主题来自本校,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一,立足本校制订教学研究制度。在管理机制上,可以构建以教务处、学科研究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网络,突破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优势互补、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教研机制。这样,学科组可根据本学科实际展开教学研究,年级学科备课组可根据本年级教学具体情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避免了教学研究与学校实际脱节,在解决教学问题上更具有真实性。这一点,我校曾有成功的经验,如我校语文组根据班级人数多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研究;体育组根据本校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展开了如何快速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研究;政治组则根据城镇学生容易受到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地方的不良影响,展开怎样教育学生学会抵挡不良诱惑的研究。而各备课小组又根据本年级、本学科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探讨,如初二级语文备课组,根据各班学生基础不同,对如何在后进班中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均发生于本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境,既能解决本校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能及时反映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在解决问题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提升。

其二,立足本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必须致力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开展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核心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这一点,我校一些教研组曾做过尝试,他们把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内容之一,使校本教研制度化,制订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每周业务学习制度,坚持开展校本业务学习。建立新教师培训导师制,给三年教龄以下的教师指定导师,签订责任状,实行“一帮一”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校本教研中,必须注重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如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质量比赛,举办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电教课、课改实践课等。这些教学研究活动都是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符合本校具体教学实际要求,既具有可行性,又能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

三、以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传统习惯上,教学研究似乎是各级教研部门专业研究员的事情,教师只是一个技术员,仅仅用别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被动的执行者,很少能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以成为研究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该成为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让每一个教师都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并从中不断提高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一是让每一个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校长理所当然是教学研究的第一负责人,也是整个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带头人。校长除了要建立好教研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外,还要直接面对真实的教学问题,并开展研究活动。教师是教学一线的实践者,直接面对各种真实的教学问题,应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教研活动中,要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

二是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任何研究都应始于“问题”,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研究才有真实的意义。在教学中要解决教师自己遇到的、真实问题,才能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要对“问题”不断追踪,把“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可按“发现问题———制订方案——形成课题———展开研究———深入反思———形成理论”的步骤,不断深入探索。教师在教学中一旦发现某个有意义的问题,立即对此进行关注,并收集有关信息材料,展开研究。我校语文组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新课程目标进行探讨,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专题。物理组根据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了“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探索”研究专题。这些都是教师在现实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有现实性和实质性的特征,对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13.成长的摇篮作文 篇十三

如果青春是一棵挺拔的树,那么奋斗中学必定是那勤劳的修剪师;

如果青春是一叶漂泊的帆,那么奋斗中学必定是那引领前进的航海家。

奋斗中学,我们成长的摇篮。

走过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已跨入了向往已久的高中,开始了我们梦想的奔跑阶段,奋斗中学必将为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注入全新的活力。

无论是环境优美的校园,辛勤工作的老师,还是朝气蓬勃的学生,都将成为我们永远难忘的记忆。

“今天我以奋斗为荣,明天奋斗为荣”。学校大门上明明亮亮的写着这样的字。我们不经低头沉思,来到奋中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是梦想,是希望,是汗水,是埋头苦读……走进令人舒适,不由让人遐想的文化长廊,我们心中不免感叹,中国文化之深远,中国文化之丰富,中国文化之魅力。文化长廊成为奋中最耀眼的一处。艳丽的花朵,信似奋中学子灿烂的笑脸,成功,快乐,都有吧!翠绿,茁壮的树木,犹是奋中培养的一代代人才,奉献着社会。操场后的绿荫道为我们的学习、散心,放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爱这优美的环境,爱这奋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奋中的老师们个个学识渊博,讲台就是他们人生的舞台,学生的进步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每一堂课,老师都讲得那么认真,那么生动;每一道题,老师都不厌其烦,讲到大家都懂。备课,讲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奋中的老师们就这样不知疲倦的送走一批批学子,他们眼前已是桃李争芳,那么以后必定也会。知识使人充实,那么道德才能提升人的价值。奋中的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同学们的素质得以提高,心灵得以净化。爱这无私的老师,爱这奋中。

“我努力为实现理想梦,我拼搏为报答父母恩”。同学们凭着这样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拼搏,苦读3年,迎接高考,实现梦想。青春的朝气,青春的笑脸,青春的奋发,那是一个个奋中的学生。这一群学生里,有成功,有失败,有竞争,有乐观,……不一样的自我,丰富多彩的生活,奋中的学生必将成为社会的栋梁。因为奋中的学生敢于挑战,不气馁,不放弃,不逃避,所以奋中人能成功。爱这同学,爱这奋中。

青春里,有“奋斗”作伴,花必定娇艳;

青春里,有“奋斗”作伴,树必定茁壮;

青春里,有“奋斗”作伴,船必定抵岸。

14.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篇十四

五年级二班

孙宇霄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在青二小学习五年了,我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在学校成立60周年之际,我对这所神圣的母校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敬意。

记得我第一次踏进学校大门时,我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老师,看着我的新同学,看着整齐的教学楼,看着学校的优美环境,但最明显的还是在学校前操场中央矗立的校徽。当时我还不明白校徽的意义,直到现在,我才深深地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上面的大拇指是表示老师对我们的赞扬,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夸奖,代表我们是在赏识中快乐成长。就比如说在三年级的时候,我经常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可是有时候为了能抢答上,就不过大脑举手了,被叫起来就有可能答错,每当我答错了就想:下次千万不能举手了,万一因为我答错了老师说我怎么办呢?我答错了几次就不敢举手了。细心的老师发现我最近几天上课总是默默不语,于是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答错不怕,这说明你的思路是跟着老师走的,答错也是一种好处,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说着老师给我竖起大拇指,又温柔地说:“你是一个好孩子,要自信一点哦!”从这时起我变得更自信了,再也不怕答错问题了。在老师的赏识下,在四年级的时候,学校进行“我们都是好孩子——美德少年认星争优活动”。我从小事做起,把我做的每件好事都记录在册子里,经过层层选拔我终于被评为了美德少年。当我走上主席台上时,心里万分激动,当金光闪闪的奖牌挂到我脖子上时,我心里不由地升起一种感激学校的愿望,因为学校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我们的老师不辞劳苦、孜孜不倦的教诲,才有了我今天的成果。

15.加强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五

一、“四点一研”, 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的标志。为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实施“四点一研”校本教研方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备课、作业批改、单元检测实行随机抽查, 对被抽查的教师实行量化打分。加强集体备课、教师评课的研究、问题即课题的研究。

点课, 学校每天采取一次课前抽签授课的研究活动, 引导和促使教师在课前下工夫,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研究教学方法, 指导改进学生学习方法,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评课, 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课, 其中至少一节学校统一点到的课。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评课, 要求听课的所有教师参加, 先由授课的教师谈授课的设想、安排和达到的效果, 再由听课教师逐一评价,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这样的研究形成制度, 雷打不动, 真正做到把问题当课题研究。

点备课, 要求备课做到“一课一案”,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活动、板书和反思齐全。

点作业批改, 作业布置要有层次, 关注学生差异, 作业量适中, 全批全改, 批改及时, 要有评语。

点单元检测, 试题符合学生实际, 突出基础性原则, 难度不宜太大, 中低档为主, 试题全批全改。

加强集体备课, 要求每学科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时间不少于1.5小时。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 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内容包括:下周课时安排;研究探讨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易考点;集体探讨备课中遇到的疑惑。做到“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作业量、统一课堂检测内容。

每位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出发, 主动开展问题式研究, 为推动问题式研究深入持久开展, 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学校每学期开始会组织教研组集体研讨, 梳理本学科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后让教师个人或多人认领一个课题, 作为今后一个阶段教学中的研究课题进行突破。最后, 教师通过组内观摩议课, 专题研讨, 经验交流, 展示推介教研成果, 实现成果共享。

学校确立了“以课题促课改”的工作思路, 本学期“构建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两个市级课题、七个县级课题获得“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 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我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不断优化课题研究的方法, 做到每周一研讨, 每月一会诊, 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 探索出一条教育“理念”向“行为”转化的切实可行的路子, 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外引内联, 纳吐并重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为使教师尽快掌握和提高教学技能,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走内引外联之路。“请进来”, 邀请县教研员到校调研指导工作, 组织教师与教研员面对面交流, 开阔视野, 请教问题。学校热心准备, 精心安排, 创造条件, 先后接待了县综合实践优质课评选、化学评优课、英语评优课、地理评优课、多媒体与课程整合评优课、历史讲评课研讨。让教师不出校门就能观摩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走出去”, 学校还组织教师外出考察交流学习, 聆听名师、名家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 提升他们的素质。让教师带着责任出发, 回来利用取来的经验结合本校学情谈感受, 上好汇报课, 让没能外出的教师间接受益。改变过去听课老师独享先进教学成果的弊端。让“点”进行发酵膨胀、辐射延伸, 让先进的理念、方法、艺术惠及每一位教师, 让未直接参与外出听课的教师间接地得到“经”。纳吐并重, 外出的教师做到既“取经”又“传经”。让外出听课的教师真正拿来“渔”, 又送出“渔”, 让“经”化为巨大生产力,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蓬勃有效发展。学校还定期举办“教师论坛”, 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交流活动, 使教学反思制度化,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三、引领帮扶, 助力成长

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 以“青蓝工程”为抓手, 安排了业务过硬、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 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的作用。带领青年教师研究课标、研究课堂, 课例式教研, 同课异构,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同时在新老教师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相长, 变“单飞”为“群飞”, 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从而更好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平阴二中搞教改真刀真枪, 不搞花架子, 不流于形式。针对有的教师搞课改时紧时松, 时搞时不搞, 甚至平时满堂灌, 领导检查或搞活动时才上新课改的课, 晚上“满堂灌”, 白天展示、表演, 课堂、教研两张皮, 始终放不下传统教学的羁绊, 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平阴二中严格听评课制度, 加强检查, 严明纪律, 加强对课改的领导, 由专任领导靠上抓。每天教师参加听课评课, 解决问题。

上一篇:工装管理下一篇:医学研究生复试考生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