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

2024-12-09

《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11篇)

1.《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 篇一

《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建构游戏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除了生活活动以外,占据时间最多、空间最大、物质材料最丰富的就是区域游戏了。按照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区域游戏分为角色、表演、美劳、建构、益智、运动六大类。各类游戏在内容上又有所细分,全面勾勒出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系统结构。什么是建构游戏?

幼儿园的建构游戏是指在幼儿园建构区域进行的,利用各种不同的玩具建构材料等通过与建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塑造物体形象、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叫做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分为积木搭建类、积塑插接类、自然物(沙水、雪、土)雕塑类三种类型。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利用拼接、垒高、砌接等方法把材料连接起来,表现建筑物体的玩法是搭建类游戏。

二、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搭建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空间、运动智能和小肌肉的协调性,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细化为以下目标:

1、喜欢玩积木或参与积木区游戏,兴趣持久,情绪愉快。

2、搬运与使用积木,制作与使用建筑辅材,发展手的力量和灵活性。

3、感知积木的数、形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建构过程中能恰当使用。

4、感知搭建物内部与外部和各物体之间的比例对称关系。

5、在搭建过程中获得空间感和方位感。

6、综合运用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富有创造性地搭建。

7、感知搭建物在搭建整体中的方位与布局。

8、通过主体搭建和背景装饰表达对周围事物美的认识与感受。

9、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10、能协商制定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11、游戏逐渐体现出计划、分工与合作。

12、能相互交流个人经验,丰富搭建内容和题材。

13、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搭建成果,表述清楚。

14、学会按类别收拾整理玩具物品。

三、积木区的环境创设

积木区的环境创设要体现出搭积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们来到这里就能产生搭积木的联想,激发想要动手搭积木的游戏冲动,为了引发幼儿搭积木的行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空间的整体性,注意:上部与下部一致,墙面与地面一致,背景与前景一致。

四、积木区的活动材料

积木与自制积木是搭建积木的主要材料,应该由幼儿园提供,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年龄班的孩子玩的积木与材料在品种上、难易程度上应有所区别,辅助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玩积木的兴趣。

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有教师提供。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由幼儿从家里带。

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对搭积木有很大兴趣,能主动参加积木区活动。

2、有搭建积木的经验,喜欢使用常见材料进行建构。

3、搭建目的不甚明确,容易附和他人。

4、搭建比较模式化并爱模仿他人的构建,所搭建筑物没有明显特征。

5、能根据环境气氛和辅助材料的提供进行主题建构,但建构计划比较简单。

6、在搭建过程中有一定的想象力,并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7、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但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纠纷,容易为规则问题告状。

8、喜欢让别人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希望得到表扬和鼓励。

9、搭建完毕后场地常有散乱积木。

10、收拾积木时总是先推倒再整理,推倒时还发出快乐的喊声。

11、对搭建物体的结构交待不清楚。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创设与积木数量匹配的活动空间,提供有利于数学能力发展的基本积木和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异型积木与建构板材。

2、创设有建构氛围的活动区,提供符合兴趣和游戏发展需要的建构辅材,如建筑图例、交通标志、树、房子、动物、人物、汽车模型等。

3、创设有主题氛围的活动区,提供有助于表达主题的辅助材料,并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建筑物特征问题。

4、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丰富生活经验。如带幼儿观察周围建筑物和图片、照片,讨论其造型和结构方面的特点,使其知道建筑物有塔楼、板楼、平房等基本样式,房顶有梯形、三角形、平面等基本形状,建筑群有整齐划一或高低错落等分布特点。

5、建议家长带孩子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建筑,并有目的的收集一些资料供孩子参考。

6、帮助幼儿养成制定搭建计划和分工合作的习惯,并经常对其计划提供一些启发性意见。

7、在幼儿搭建工程中,及时说出自己对所搭建筑物的理解,使幼儿能够通过别人的看法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8、适时参与幼儿的搭建活动,并根据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号召共同解决。如搭建物特征问题,道路畅通问题,建筑群分布合理问题等。

9、帮助幼儿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游戏规则,使自己解决游戏冲突。

10、保留搭建作品一定时间,使幼儿之间有自由观摩交流的机会。

11、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搭建作品组织幼儿集体讲评,促使幼儿之间互相学习。

12、鼓励建筑师有条理的介绍自己的建筑成果,发展语言和思维。

13、引导幼儿把积木和材料合理分类,用适宜的方法收放积木。小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初步感知搭建材料的属性,发展知觉、触摸觉和空间感。

2、学会基本的搭建技能(简单的垒高、围拢、延长、盖顶等),训练小肌肉的灵活性。

3、根据造型需要选择合适的积木与材料,发展比较和对应的思维能力。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初步的交流,发展亲社会情感。

二、环境与材料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积木应该是色彩鲜艳的彩色积木(空心、泡沫、自制混合积木),彩色积木能促进幼儿感知颜色;标准积木能让幼儿在搭建时感知积木的硬度、大小、轻重等物理属性;体会形状比例、薄厚等数学概念;还能发展视觉、触摸觉、方位知觉。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资料:搭建图例。搭建区的积木与材料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要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孩子们想用多种感官观察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来探究、了解这些积木可以怎样玩? 小班布置环境时,要考虑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初期可在游戏区域的墙壁上或玩具柜上贴一些简单的图例,以给幼儿明显的、简单易懂的提示,也可提供一些简单的搭建图例手册(图书、照片、卡片)。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搭建基础后,教师可将其搭建成果画成图画或拍成照片放大布置在建构区环境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并给幼儿更加直观地引导。在建构区的玩具柜上及小筐上,也可以贴上一些小标记,以助于幼儿有了一定的主题意识后,布置主题背景。

三、幼儿特点

小班幼儿是把积木当作搭建成品来用的,即:一块积木就是一面墙、就是一扇窗、就是一扇门,或者就是整个房梁,一开始,他们可能是随意摆弄,到后来在搭各种“家”等过程中,就可能意识到有的积木长短不合适,于是就开始尝试有目的的选择积木。幼儿在这种搭积木的过程中出现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就是儿童思维对应能力和比较能力发展的反应。

四、教师的指导

摆弄积木的过程也是幼儿对积木的探究过程,在游戏初期,小班幼儿也许会用手仍、会敲敲打打、会无意识的堆积,反反复复的重复各种动作,建立对积木的感性经验。但是,当幼儿的新鲜感过去了,这种探究活动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老师的介入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事了。老师可以坐在幼儿中间,以游戏伙伴的形式参与搭建积木。可以边搭边表达,用自己的兴趣感染幼儿,用自己的动作示范给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从模仿中获得基本的搭建技能。让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与伙伴在一起玩的快乐,他们在一起时,也开始关注到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和行为,于是,相互之间受到启发,还会产生相互间的初步交流,获得了亲社会情感的发展。中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综合运用基本技能(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提高搭建水平。

2、探究更复杂的搭建主材,促进空间知觉的发展。

3、运用辅材使搭建作品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4、体会和掌握数、形、比较、对称等数学概念。

5、运用语言与伙伴沟通合作,发展社会交往技能。

二、环境材料

为中班幼儿提供的积木应该增加数量和使用难度(彩色空心积木、本色实心积木、塑胶积木、软体积木、自制混合积木等),使积木只能成为半成品材料,需要在搭建过程中组合使用,搭建材料难度的增加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分解组合能力的发展。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地板块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辅材):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包装箱等;

6、资料:搭建图例。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搭建基础,游戏区面积要大,有扩展余地,可以出示一些较复杂的建筑物彩图或立体图示供幼儿参考。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保留典型的搭建成果,可以绘成图画,在装订成作品集。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把幼儿的搭建作品拍成照片,整理成资料册,在平行班中进行交流。教师还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共同收集寻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料(照片、画片、挂图等),使环境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更加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利于开阔幼儿的游戏思路。

三、幼儿特点 中班幼儿的搭建技能已经比较熟练,认知水平和空间知觉能力也有了一定水平的发展,这样,他们对搭建作品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形象更高大,更复杂,在幼儿搭建作品中体现了垒高、围高、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商量搭建主题,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搭建,但是,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由于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的局限,中班幼儿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的开展。

四、教师的指导

老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搭建图例和成果照片,帮助他们获得直观学习和参考借鉴。提供辅助材料,因为,在搭建游戏中使用更多的辅助材料,不仅可以突出作品形象,使作品更加鲜明,更易于被人理解,还有助于提高搭建本身的目的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特征把握越来越准确。幼儿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要对各种各样的积木和材料进行比较,选择出大小、形状、数量合适的积木,并尝试搭法的合理和对称。这样的过程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比较的方法,让他们用目测、或测量的方法来选择恰当的材料。另外,也可以有意识的让幼儿欣赏有对称特点搭法的图片,或运用示范的方法,让幼儿直接理解什么是对称。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商量搭建主题,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搭建,但是,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由于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的局限,中班幼儿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的开展,这是,教师启发性的帮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的重点可以放到帮助幼儿有层次的完整表述的意见上,也可以放在帮助引导幼儿学会解决交往意见的分歧上。大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运用基本材料进行比较精细的搭建。

2、扩展主材与辅材(综合运用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搭建),发展有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计划较大的建构题材,发展空间布局的能力。

4、兴趣与优势互补,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环境材料

为大班幼儿提供的积木是造型简单、块数多的纯积木,它类似于实际生活中的建筑材料,使搭积木的过程更贴近解决生活中实际的建筑问题。随着幼儿搭建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细致的建构能力逐步增强,对游戏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只限于房屋外面的结构,而对其内部结构发生极大兴趣,产生了对房屋内部格局和户型设计的愿望。因此,象有机玻璃板、废旧物制作的小家具等这些特殊材料应随着游戏的需要及时补充到区域中。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地板块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等辅材: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包装箱等;

6、资料:搭建图例。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搭建水平,在环境布置上可以出示一些较为复杂的立体图示,以帮助幼儿提升对搭建水平的要求。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保留有价值的搭建成果,以供他们在相互学习交流时使用。收集作品的形式可以鼓励幼儿思考决定,以幼儿完成为主,教师辅助(例如幼儿设计制作图册,教师帮助完成文字记录)。幼儿的作品也是他们人生发展的记录,可以做为幼儿发展评价的依据,也可以让家长留念。在大班建构区环境创设中,应特别注重幼儿的意见和创设活动中的参考性。结合主题设计环境是调动幼儿潜能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搭建图示,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图片、照片、图书资料等。这样使环境对幼儿的指导更加直观,也更加适应幼儿的不同兴趣和在能力上的个体差异,还可以拓宽幼儿的创作思路。

三、幼儿特点

大班幼儿在搭建活动中已经能够考虑到建筑物的布局了,他们通过交流意见,研究建筑物整体与布局的关系,思考建筑群体的大小比例,即前后位置的合理性,并学会了参照全景建筑图,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大班积木区的游戏特点是分工合作,幼儿依据各自的兴趣、性格特点和技能水平分配角色和任务,其中,小领袖式的人物非常了解小伙伴的特点,能够帮助大家协调分工,使优势得到互补,让每个人在设计、布局、搭建、装饰、介绍等不同环节中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四、教师的指导

大班的幼儿不再需要“情境的支持”,他们需要的是满足创造的需求。幼儿关注自己的兴趣所在,对建构的具体内容及细节产生了强烈兴趣。老师更多的是要注重适宜的材料的提供。(如能看到里面的做房顶用的有机玻璃板)第二章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运用插接、嵌接、叠接、扣接、齿轮接、组装接等方法,把建构玩具材料连接起来,表现建筑物体的方法是插接类游戏。

二、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玩插接类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空间、运动、和小肌肉力量与协调性,并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1、喜欢玩插塑或参与插塑区游戏,兴趣持久,情绪愉快。

2、使用插塑材料拼插作品,发展手指的力量与灵活性。

3、感知插塑的数、形和连接方式,在插接过程中体会运用。

4、感知插接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关系。

5、在插接过程中获得空间感。

6、有目的的选择插接材料,尝试在生活经验和插接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7、综合运用各种插接材料表现创作题材,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

8、在插接过程中发现事物美的规律。

9、游戏逐渐体现出主题与分工,体现出与其它区域游戏的合作。

10、能相互交流个人经验,丰富插接内容和题材。

11、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插接成果,表述清楚。

12、学会按类别收拾整理玩具。

三、积塑区的环境创设

插塑区的环境创设要充分体现出建构游戏活动的氛围,使幼儿来到这里就产生出插建活动的联想,引发出表现的冲动,插塑区要给幼儿提供出插和玩的地方,提供展现插接成果的地方。

四、积塑区的活动材料

插塑和木工材料是插建游戏的主要材料,主要由幼儿园提供。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各年龄班提供的玩具和材料应有所区别,辅助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性。(如胶质的小动物)

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有教师提供。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由幼儿从家里带。可以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对小型建构充满浓厚的兴趣,百玩不厌。

2、具备一定的拼插能力,但是拼插形象单一。

3、手部肌肉发展尚不健全,手眼协调性和动作的灵活性均较差。

4、喜欢参看图片、模型进行拼插,独立建构的目的性差。

5、掌握了运用多种材料插接的方法,但不能合理运用辅助材料。

6、能够运用插塑围拢、插高、延长,但缺少镂空、盖顶的经验。

7、有合作意识,愿意为同一题材、为主题需要而插接,但合作过程中自控能力较差。

8、插接过程中有交流意识,但不能充分的表达。

9、能够分类整理玩具。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如提供图例、玩具、插接作品等。

2、提供操作小型建构材料的良好条件,如创设独立的插塑区。

3、介绍新玩具,鼓励幼儿了解插接的基本方法,探索适宜的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

4、鼓励幼儿为其他区域进行建构成品的提供,体验成功感。如为手机店插手机、为娃娃家插用具、为积木区插汽车、为商店插小商品等。

5、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主题式创作。如:利用材料表现公园的场景,表现马路上的热闹场面等。

6、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材料之间的关系,并有目的的进行玩具材料的选择。

7、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玩游戏。

8、制作插接范例,启发幼儿的思维并引导产生联想。

9、收集整理幼儿的拼插作品供观察了解。如开展家园拼插比赛并把作品拍成照片制作成册。

10、鼓励幼儿按图插和创造插。

11、提供机会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拼插作品。

12、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和收集制作辅助材料。

13、参与游戏,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困难,适时适度给予帮助和指导。

14、用欣赏的态度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评价自己的作品。

15、有计划地补充和更换能吸引幼儿插接兴趣和能力发展的新材料。第二节小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感知插接材料的物理属性和插接方法。

2、插出物体的简单造型,发展空间知觉和思维能力。

3、欣赏和玩自己的插接作品,发展游戏兴趣与自信。

4、关注伙伴的插接活动,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与材料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体积要比较大,插法简单容易,以适应他们小肌肉发展不太灵活的年龄特点。大块的插塑也容易使幼儿有成功感。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小班幼儿的空间思维和造型能力比较薄弱,在对游戏材料熟悉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延长、围拢等简单的基本技能,插出物体的简单造型。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缺乏明确的插接目的,兴趣重在对动作的重复,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情景和实物照片引发幼儿的游戏动机,增强幼儿的目的性。

小班幼儿对自己插出的作品非常喜欢,有着很大的成功感,并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了玩具,在这种为自己制作玩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阶段,但在活动中容易受到伙伴的影响,喜欢模仿其他幼儿的活动,模仿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这种互相模仿、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探究较为复杂的插接材料,培养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2、插出较为复杂的造型,发展空间知觉和组合思维的能力。

3、运用插接材料的造型特点与连接方式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

4、展示作品并与同伴交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环境材料

为中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要比小班品种多,个体小,以适应中班幼儿思维能力和小肌肉发展的需要。

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和教师的指导

随着幼儿空间思维和组合思维的发展,幼儿已能够运用多种插接方法相互组合,拼插出比较复杂的形象。

为了扩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培养幼儿对图的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应有目的的投放各种图例,在这种不断的培养中,幼儿创造能力很快得到了提高。不同插接材料的造型特点与连接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中班幼儿已经能够根据特定主题合理运用插接材料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抓住事物的造型特点,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与创造。

插塑区的作品展示空间,为幼儿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思维更加活跃,更有效的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大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探究更复杂巧妙的插接方法,发展思考与动手能力。

2、多种材料综合运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表现规模大的插接题材,发展构思能力和想象力。

4、将插接活动与其他区域游戏相结合。

二、环境材料

为大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个体小、数量多,体现出插接材料的特点,也更能适应幼儿表达精细事物的需要,单纯一种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大班幼儿造型的需要了。他们非常了解每种材料的造型及连接的特点,因此,会按照自己的创作需要选择多种材料巧妙结合,进行复杂的造型,从而更加丰富的表现事物。

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和教师的指导

随着大班幼儿的造型能力及认知水平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插接单一的形象了,而是更关注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及情节的发展,在大规模的插接活动中,幼儿能够大胆的构思和想象,以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搭建作品。大班的各游戏区域之间相互开放,联合性逐渐加强,经常体现为幼儿在共同的主题下合作与分工,因此,插塑区往往成为集体任务的组成部分,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有目的的插接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游戏愿望,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伙伴间形成了优势互补,不仅每一名幼儿能较好的体现自身价值,还发展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章自然物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自然物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运用沙水、冰雪等自然材料表现建筑物体的玩法是自然物类游戏。

二、自然物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1、快乐地参加玩沙玩水活动,并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探究和感知干沙的明显特征,体会干沙的流动性

3、探究和感知湿沙的明显特征,体会湿沙是可以用来建构的

4、通过造型游戏,探究沙水的比例。

5、探究和感知磁铁、石头、泥土、空气等的明显特征

6、通过造型游戏,发展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

7、使用工具,发展手的灵活性,并掌握基本的玩沙技能

8、玩有题材的游戏,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9、喜欢在小组中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活动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10、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保持环境整洁。

11、收拾整理玩具物品。

三、沙水区的环境创设

沙水区的环境创设要考虑幼儿玩沙和取水的方便,使幼儿可以毫不顾忌的积极探索、自由玩耍。较理想的设备是在户外设置沙池,并考虑为幼儿提供脱放鞋袜的地方,还可以使用沙箱。沙池和沙箱是自然物类游戏的主要材料,主要由幼儿园提供。

四、沙水区的活动材料

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玩干沙的用具和玩具有大小不同的塑料勺子、铲子、杯子、漏斗、砂轮、空心管子、小桶、筛子、小竹子、木棍、各种模具等。玩湿沙的用具大部分与干沙相同,但不用漏斗、砂轮,更多的是提供各种模具,辅助材料如:纸盒、积木、草、小树枝、车、小动物和人物模型、贝壳等,有助于激发游戏的兴趣性。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由教师提供。

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

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和寻找。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喜欢探索沙水的物理属性,发现新事物。

2、喜欢并熟练使用沙水玩具,发现新乐趣。

3、喜欢从小容器向大容器倾倒沙或水。

4、爱模仿生活中感兴趣的制作活动,如生日蛋糕、汉堡等。

5、喜欢在发现的所有空洞和缝隙中灌注,探索空和满。

6、喜欢挖洞、倾泻、倒空、拍打、过筛等动作。

7、喜欢表现象征性情景。

8、能利用沙水玩角色游戏。

9、喜欢玩沙水混合游戏。

10、经常对沙水材料的质地、作品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探索。

11、尝试合作,喜欢模仿别人的做法。

12、十分珍惜自己的作品。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创设玩沙水的环境。如设置沙池、沙箱。

2、提供玩沙的工具,如桶、铲子、勺子、小碗、筛子、漏斗、砂轮、空心管子、各种搅拌的和抹砌的工具,各种模具等,使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

3、提供辅助材料,如石子、贝壳、植物、人物、动物模型及各种自制玩具。

4、创造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5、关注幼儿的作品,并给予激励性评价,为其创造条件与机会与他人交流。

6、家园合作,有目的的丰富幼儿经验,引导在作品中的呈现。

7、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计划,分工合作。

8、鼓励幼儿爱惜沙水材料,注意安全卫生。如讨论“沙土对我们的五官会造成什么危害?”

9、提供游戏所需的围裙、套袖、小拖鞋等。第二节小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感知沙水的物理属性,体会沙水的变化。使用沙水工具,发展小肌肉的灵活性。共享游戏环境和工具,发展亲社会情感。

二、环境与材料

辅助材料:

1、脸盆、毛巾等;

2、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车辆、房屋等;

3、废旧物品:小碗、塑料可乐瓶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为了让小班幼儿充分感知沙水材料,可以先引导幼儿徒手玩沙,体会干沙和湿沙在手中的特别感受,在幼儿脱去鞋袜去踩沙时,及时提出一些感受性问题让他们去体验和做出回答。如:幼儿抓一把干沙然后放开手指让沙粒从指缝中漏下,用手在干沙中打转,用手指在沙中随意画出图案,都会得到很特别的感受,把湿沙堆成小山,在湿沙中印手印,光着脚在沙子里来回走,都是乐趣无穷的。

在游戏中,教师可提供各种玩具和用具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师也要注意幼儿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互相观察,体会其中的乐趣。中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进一步探究沙水的物理属性,了解沙水的建构特征。积极与伙伴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分工合作。

二、环境材料

辅助材料:

1、脸盆、毛巾等;

2、辅材: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房屋等模型类玩具等;

3、物品:瓶、罐、碗、盒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中班幼儿玩沙应更多地注重开动脑筋,想办法使游戏玩得更丰富、更有趣,教师可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用手指缝漏干沙什么样?湿沙什么样?两者有什么不同?还可以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用干沙能团成冰激凌球吗?通过这些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丰富了游戏内容,促进了幼儿探索、观察能力的发展。

幼儿玩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制定小组计划,互相献计献策,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大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探究多种玩法,发展科学意识与概念。发挥兴趣与特长,实现合作学习。

二、环境材料

辅助材料:

1、水桶、脸盆、毛巾等;

2、主题辅材: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房屋等模型类玩具等;

3、废旧物品:瓶、罐、碗、盒、板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游戏中应该让大班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中班基础上,启发、引导、鼓励幼儿开展一些科学小游戏,充分感知沙水的特性。如果提供了一些漏斗、筛子、水车等玩沙的器皿,就应该提出一些关于物体流动或运动、守恒、分类等问题,在幼儿用沙来堆砌时,就应与幼儿一起讨论他们想表现的题材与内容,并提出如何使沙丘堆得高或使沙滩平展,沙洞怎样挖才结识等探究性问题。

游戏前进行分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计划能力,游戏过程中的交往、交流有助于幼儿经验的分享,游戏结束时的讲评,不仅能促进小组间的相互了解,还可以使其他幼儿也有机会了解游戏情况,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和兴趣。游戏结束时,提醒幼儿收拾好玩具,并在老师协同下清理好卫生。幼儿积木游戏评价表 项目

评价标准

1、材料的运用

1.光拿着玩,不会搭

2.对积木形、色有选择,意识不强 3.有意识选用材料,反复尝试

4.迅速选定材料,并能综合运用材料,运用有特色

2、建构的形式

1.简单排列、堆高、铺平2.能架空搭出门

3.能围封建构,造型比较复杂,能命名,但形象不逼真 4.按特定形象逼真建构,运用对称并能装饰

3、主题目的性

1.无目的,无主题

2.目的不明确,易附和他人 3.能确定建构主题,但不稳定 4.主题明确,能坚持并深化开掘

4、情绪专注力

1.注意水平低,情绪呆滞

2.一般情绪状态,注意力易分散 3.情绪良好,注意力较集中 4.情绪积极,专注、持续时间长

5、社会性水平

1.独自搭建 2.平行搭建 3.联合搭建 4.合作搭建

6、常规

1.遵守积木规则 2.爱护玩具

3.能收拾积木,整理动作迅速

7、创造表现力

1.建构主题与造型方式富于创造性

2.《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 篇二

一、游戏课程开发的迫切性

传统的幼儿教育,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家长的角度,都注重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对儿童情商、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幼儿课程的设置也比较死板,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脱节,缺少了对现代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忽略了对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被禁锢在小小的课堂中。他们缺少走出课堂的机会,缺少和社会、生活、大自然接触的机会,错失很多发展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良机。因此,游戏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游戏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设置,将有效解决幼儿教育的这种尴尬境地,会给幼儿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使幼儿教育有革命性的突破,为幼儿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特有的生活方式、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决定了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游戏为主。只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才能学得某种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才能插上翅膀,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游戏课程要生活化

教育即是生活。幼儿很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是在生活中获得。比如朗读、识字、和人友好相处的方式等等。因此,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将各种游戏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可以在饭后散步的户外活动中,把游戏融入其中,经过马路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信号灯、斑马线及其作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各种安全标志图。用餐时,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要懂得谦虚礼让。在“打电话”游戏中,要设置不同的场景,老师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幼儿学习在接电话时,能针对不同身份的人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老师要融入生活因素,让教育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幼儿受到礼节教育。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利用园中的空地,开辟试验田,让幼儿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游戏课程要体现丰富性

游戏课程最重要的特点是丰富有趣。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游戏课程的设置只有生动、有趣,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孩子的目光,激发他们投身到活动中的热情,从而实现教育目标。一是老师准备的材料要丰富。比如教学生制作面具时,不仅要准备色彩鲜艳的颜料,还可以准备各种布料和各种颜色的纸张。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以事先播放和面具有关的京剧脸谱,让学生有可以模仿的模板。二是老师设计的活动过程要丰富。“老鹰捉小鸡”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大胆革新,融入童话因素,让游戏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可以加进其他小动物,让故事更加曲折生动,加进小鹿、小兔子、小山羊,他们和小鸡一起用智慧战胜老鹰。丰富多彩的游戏课程不但可以增长幼儿的知识,还能熏陶他们的情感,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三是活动的组织形式要丰富。灵活的组织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在活动中穿插儿歌、舞蹈、朗诵、讲故事等形式,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游戏这个大舞台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游戏过程中要重视指导

幼儿自主活动的能力有限,有时在游戏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者和合作的小伙伴发生矛盾,致使活动无法进行,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指导时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仔细观察,观察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以及因为什么引起矛盾,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完成游戏活动。二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幼儿的解释,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帮助幼儿寻找出现困难的原因,找出合适的应对策略,让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三是在活动前给予幼儿规则教育。游戏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获得完美的教育效果,务必要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什么时候做什么步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游戏规则一定要给幼儿讲清楚。让他们受到良好的规则教育,有利于游戏的开展。四是老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很多活动离不开老师的参与,老师主动参与其中并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对幼儿是一种感染和带动,可以让儿童更加积极地参与,展示自己的才能。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始,游戏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幼儿教育模式,使幼儿教育有了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游戏课程,找到课程和生活的最佳结合点,让幼儿全面发展,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洪晓琴.我园游戏课程的教改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2(01).

3.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以学习为主,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让儿童学习书本知识。近代教育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游戏在幼儿教育当中可以让幼儿享受到更多快乐,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还未做到充分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利,游戏化教学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要发扬以人为本的思想,顺应儿童游戏的天性,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游戏化教学认识不足。幼儿园教师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游戏化教学难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许多幼儿教师仍然抱有传统的幼儿教育思想,认为幼儿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占据主动地位,幼儿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参与游戏,通常都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游戏的乐趣。由于幼儿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认识不足,其实践教学能力也就难以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强调纪律,限制了学生游戏的自由。

2.幼儿家长的错误理解。不仅幼儿教师未能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许多家长也都不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学无术”,整天只会玩游戏。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就开始为孩子计划将来的学习道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很多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在这种心理下,家长往往会给幼儿园带去很大的压力,他们认为幼儿的教育费用应该体现在孩子学到的基础知识上,时常会督促幼儿园减少幼儿玩乐的时间。

3.师生比例不合理。幼儿园游戏化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就是游戏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游戏教学的许多内容都在室外进行,幼儿离开了教室就需要相对严格的监护,所需的教师人数就更多。如果教师人数太少,游戏化教学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其安全保障也会受到影响,教学便难以实施。如果教师人数太多,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幼儿园也会承受多余的经济负担。

⒋游戏时间和场地限制。开展游戏化教学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场地,同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游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游戏的质量。幼儿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更加投入,通过游戏得到的收获就更多,在缺少游戏时间的情况下,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效率会下降。此外,不同的游戏环境也会让幼儿出现不同的游戏行为。在面积较小的环境内,幼儿的游戏活动范围受限,幼儿不能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找乐趣,相互之间就很有可能产生矛盾,使幼儿产生冲突。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

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幼儿教师要改变传统幼儿教育的观念,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的思想,把游戏化教学的理念应用到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想平衡好教学和游戏的关系,既要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让游戏和教学相辅相成,又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方案。第二,幼儿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游戏方式,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游戏的环境以及相关的道具器件都会影响学生游戏的兴趣,幼儿园教师能否提升游戏的趣味性至关重要。

2.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思想。幼儿家长的思想对游戏化教学的影响较大,幼儿园要深入开展游戏化教学,就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对此,幼儿园要经常传达游戏化教学的益处,保持与家长的沟通,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让家长认同幼儿游戏后的收获。此外,幼儿园还可以邀请家长一起组织大型的游戏活动,让家长亲身感受幼儿在游戏中的成长。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要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收获一些简单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乐。

4.创造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是提高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效率的保障。首先,游戏环境的空间设计要以安全舒适为主。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幼儿的人身安全在游戏化教学中都排在第一位,安全性是游戏化教学对环境的基本要求。其次,游戏区域分布要协调。按照游戏活动的性质,游戏分区要尽量照顾幼儿的感受,如静态的手工制作与动态的体育游戏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学生专心做自己的游戏。最后,游戏材料要丰富多样。在大的游戏环境内,要放置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综上所述,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主要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社会对游戏化教学不够认同,导致幼儿园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游戏化教学的需求。游戏化教学既可以让幼儿得到心理的满足,又能提高幼儿思维的活力,幼儿园需要提高对游戏化教学的认识。在未来的幼儿教育当中,幼儿园要不断改进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12).

[2]江晨.浅谈幼儿积极体验式游戏环境设置[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1).

4.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研究 篇四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节奏感

幼儿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而音乐游戏是将音乐与游戏融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是幼儿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游戏能有效培养幼儿的乐感与美感,能够完善儿童的心理结构,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可见在音乐活动中融入游戏环节非常关键。

一、由情入境,精心设计音乐游戏活动

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需将音乐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幼儿通过现有的知识经验及对于生活情境的联想去感受音乐。幼儿听音乐时,会主动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逐渐学会运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生活化情境可使幼儿尽快融入音乐,通过为幼儿创设情境,幼儿可以轻松地把握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将音乐融入其中。例如,可将洗手及刷牙的小游戏与音乐结合起来,幼儿通过想、看、听及行动等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让生活中的洗手及刷牙等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在整个音乐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愉悦的氛围中,表明音乐活动与游戏的结合比较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能够使幼儿在玩乐过程中学会很多生活技能。音乐游戏活动不仅能训练幼儿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幼儿的感受力与创造力。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当幼儿对音乐活动内容产生兴趣后,就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主动性。例如,在音乐游戏活动“拉拉勾”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模仿表演或演唱,不仅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春风化雨,将音乐教育融入游戏环节

音乐教学的主要内涵是发展学生的听觉表象,音乐游戏不仅能将音乐的听觉表象与行动联系起来,还能使幼儿主动完成听音乐———表现音乐———掌握音乐的任务,由此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办家家”唱歌活动中,就可融入“娃娃家”游戏。幼儿在学校都玩过“娃娃家”游戏,对于歌曲内容是非常熟悉的, 但歌曲中有“念白”的部分,说与唱交替进行,幼儿很容易混乱。 教师在第一次教学时采用了传统的反复练唱的方式,虽然能让幼儿对歌曲产生熟悉感,却无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非常被动,教学效率较差。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试着让幼儿一边唱歌一边玩,呈现出了生动的表演场景,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念白”环节中,教师还可让幼儿增加一些炒菜动作或按照歌词内容增加一些喂宝宝吃饭的动作等,使幼儿能够融入其中,对每一个角色都产生兴趣, 积极表现自己。

在音乐活动中,除了融入角色外,还应当尝试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重视幼儿在游戏中想象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观看图片与听音乐时同时进行跳舞及即兴表演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例如, 在学习《两只老虎》的歌曲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唱“两只老虎”时,幼儿手舞足蹈,有的拍手,有的拍肩膀;在唱“跑得快”时,幼儿们一起跺脚;在唱“一只没有尾巴……”时,幼儿的表现更加热情,有的拍肚子,有的拍屁股。在歌曲结尾时,幼儿们还适时地融入了“弹舌”的声音。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幼儿不仅掌握了音乐的节奏,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音乐。

三、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幼儿在音乐学习中还处于启蒙阶段,因此,教师必须先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通过有趣的游戏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节奏与旋律对于音乐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教师的关键任务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技巧的基础。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够促使幼儿感受节奏美,并且能培养幼儿再现节奏的能力。节奏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游戏对幼儿进行训练,很多具有节奏感的幼儿歌曲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其中一句歌词,引导幼儿表现歌词的节奏,例如“我是小羊咩咩咩咩咩”,此时教师可做示范,一边说一边打出节奏,“x x x x xx xx x x x x x x xx x x ∥”,此时幼儿们也跟着模仿,并且非常兴奋。当幼儿练习完以后,教师可试着变换节奏,采取教师说、幼儿打节奏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用小动物做比喻。例如,认识四分音符可用一个动物来表示一拍,用手拍出的节奏就是x。 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亲自动手参与,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还能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使幼儿茁壮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音乐教育应当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充分地展现自我。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程英.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问题的检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5.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研究探析 篇五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2-01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游戏中的幼儿是一个个小小的探索家,他們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这个多彩而又神秘的世界,他们在游戏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得快乐和自身的全面的发展。幼儿的教育和游戏可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过一年有目的性的研究,我们尝试走出了一条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之路,这就是进行课程与游戏的整合。

一、课程与游戏整合研究活动的核心理念

我园确立了“让幼儿通过游戏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课程与游戏整合的核心理念。本着纲要中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本”的精神,围绕“游戏可以生成、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这一指导思想展开教研活动。把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游戏整合溶入其中,游戏被积极作用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成为促进儿童能力发展的手段。

二、课程与游戏整合活动的模式目标体系

我园的课程与游戏整合活动模式的目标体系是在以《纲要》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的前提下来确定的。

(1)立足工作实际,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促进教师课程与游戏,游戏与课程的开发能力,从而使课程与游戏自然地整合学科领域的内容。

(2)将儿童的游戏活动适时引入课程,将游戏的内容与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幼儿的体验,增进孩子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从课程的整合上探求一种能够激发幼儿的内部需求,发挥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新模式。

(4)力争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课程结构,增强幼儿园对课程的选择性,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

(5)积极实践使学习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将儿童的游戏活动适时引入课程,进行课程与游戏的整合。让儿童在游戏中满足自我需要和发展,并确保其发展的整体性、有序性。

三、课程与游戏整合活动模式的设计思路

幼儿的课程以及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我园突破原有教材的局限性,课程模式的设计思路针对幼儿园小、中、大班以及各领域开展实证研究工作。通过整合课程与游戏,使幼儿活动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满足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需要,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

四、课程与游戏整合活动模式的研究情况

研究过程中按照五大领域的目标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自主发展。教师执行该主题活动时,首先要厘清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明确不同年龄段所提供的各主题所承载的教育任务,然后设计符合该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课程与游戏整合活动并有效地开展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及时观察将预设和生成相结合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并做好记录;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活动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和策略,思考教育活动是否适宜和有效,阶段性的进行课题组成员研讨活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的策略然后继续进行行为研究。在思考-实践-反思评价-探讨-总结-再实践-思考-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是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及主动活动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研究活动中既重视儿童如何通过游戏来学习又重视教师如何通过游戏来教。思考如何使游戏与教育目的清晰地相连,通过游戏来支持特定的学习,不留痕迹地把幼儿游戏转化为他们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现在就从以下实例谈谈我们的案例研究情况,例如:中班社会领域的活动《大家来排队》。我们的活动目标有两点:1.通过游戏使幼儿理解和感受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2.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我们试图通过以下的游戏将课程与游戏相整合:游戏一:角色游戏“教师创设情境,小动物要过山洞,可是过不去请孩子们讨论解决的办法?”游戏二:分组游戏《瓶中的小球》初步感受秩序的重要性。游戏三:《找错改错》指出并改正图中小朋友的错误做法,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深化排队的重要性。游戏四:争当排队日小志愿者。情景体验:在领取排队日徽章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自觉的去进行排队,内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再如:艺术领域活动教师要出示范画请孩子欣赏,按照传统的教学法直接出示孩子对新鲜的画面肯定感兴趣但是现在我们研究发现在小班如果用游戏的形式孩子兴趣更高;注意力更加集中;观察的更加仔细。教师以最近孩子喜欢的动画片设计了游戏百变小魔仙,将范画放到一个大盒子中间,小魔仙从范画中飞出来了然后拿着魔棒提出猜想引导孩子观察,孩子像寻找奥秘一样注意力特别集中,生怕漏掉一点没看仔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研究活动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的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在逐渐提高,在整个实验研究活动过程中,儿童似乎有更多的精力不容易变得厌倦和疲惫。从这一点,我们对“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一论断有了切实的感悟。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研究在我园显现了高质量教学模式的效果,通过教师有效的实施,我园的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都富有个性地获得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同时该教学模式也更大地激发了本园教师的创造热情,使我园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逐步建构科学的园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儿童游戏译丛五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丛主编刘炎译

[2]刘炎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研究 篇六

【关键词】游戏活动 ;师生互动;策略

一、研究背景: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合适的游戏环境,并进行游戏指导。可见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能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能培养幼儿优良的品质、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承受成功与失败的心理素质,游戏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游戏对于幼儿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

游戏活动的游戏实施离不开师生互动。目前幼儿游戏活动教学师生互动成效不够显著,存在着以下问题:

教师和幼儿在游戏中的位置处理失当。由于幼儿受年龄制约,发展不够成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游戏互动中,教师占绝对地位现象严重。教师野蛮干涉、限制幼儿的游戏活动,幼儿处于“被游戏”的状态,产生不了积极的师生互动;要么就是游戏设计不到位,教师没有明确的游戏目标,放任幼儿游戏。这种游戏不是游戏,是嬉耍,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互动时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幼儿全体,将目光放在游戏活动能力较强的幼儿身上,忽略内向儿童,部分儿童常常处在消极状态;第四教师不能进入幼儿游戏活动,只充当游戏活动的“导演”,师生亲和力不强,影响游戏活动的实效性。

二、师生互动内涵及特征阐述

(1)师生互动内涵。“师幼互动是指师幼双方对彼此语言、行为意义的理解和反馈。”游戏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师幼双方对彼此语言、行为意义的理解和反馈。由此可见师生互动的活动主体有两个:幼儿与教师。教师不仅仅是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要产生相互交流。

(2)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特征。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游戏活动,师生互动具有其独特之处。

丰富性是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第一个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虽是师生间的,但幼儿是活动的中心,所以,发生在游戏中的师生互动要高于中小学。并且在游戏活动中,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幼儿年龄的特点,幼儿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情感上,都需要和教师展开充分的互动。

情景性是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第二特征。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主要部分,而游戏活动不同于教学活动与生活活动,它发生的环境具有宽松性与相对自由性,因此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不同于其他两种活动。

师生互动的非正式和个别化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第三个特点。教学活动主要在正式课堂进行,游戏活动的教育形式则不同,教学方式具有相对灵活性,游戏活动比较丰富,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可以在非正式化的情景下进行 。

三、师生互动策略

针对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和现状,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为幼儿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游戏环境,不仅可以促使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也可以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良好的游戏环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为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以游戏为载体,把教学内容溶解在游戏中,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教育环境的创设还要符合幼儿的特点,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生活和认知发展的水平,不能超越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游戏活动能力。

(2)建设平等、富有亲和力的师幼关系。“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学引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研究表明:师幼关系与师幼互动行为相互依存。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良好的师幼关系会产生良好的师幼互动行为。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加强师幼之间的亲和力,营造和谐、温馨、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心情愉快,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行动能力才能始终处在亢奋状态,从而为师幼互动奠定良好基础。游戏活动中,教师灿烂的笑容,阳光般的表情,充满磁性的语言,富有爱意的动作,都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建立平等、富有亲和力的师幼关系,才能有效的启动师幼互动行为。我们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把幼儿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充分考虑他们的自尊心,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成功感,能够一定程度上支配游戏活动,使他们敢于与教师交流,乐于与同伴交往。从而带动更多有效的师幼互动,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不能为了教学任务轻松,高高在上,采用高控制、高权威,那么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效师幼互动便成了一句空话。

(3)教师要正确的定位角色,充分挖掘主体的主动性。教师应当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积极加入到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在游戏活动中,只有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才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同的幼儿游戏具有不同的风格,游戏活动的能力要求有强有弱。我们要根据游戏活动的实际,对待不同的幼儿,教师对游戏活动干预的重点和方式方法都要随游戏不断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各自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兴趣需要,在游戏活动中适时指导。游戏过程中要注重师幼情感交流,教师对于游戏的动态变化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便及时指导游戏,实现在游戏中教学的目的。

(4)教师要拥有开放的心态。理解是一切沟通得以实现的关键。对幼儿的理解赏识是幼教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要拥有开放的心态。

教师对每一个幼儿要一视同仁,不放弃一个孩子。不同的家庭,造就了孩子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特点。根据幼儿的特点、特长,包容孩子,包括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优缺点。只有对幼儿平等对待,才能激发幼儿对教师的爱,“親其师,信其道”,才能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

要宽容幼儿的错误。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则、观念对待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幼儿,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严肃的批评,严厉的指责。因为幼儿缺乏完善的自我评价能力,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往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师奖励幼儿一朵纸花,就能培养学生一种优秀品质;一句鼓励的话语能开启学生春天的大门。过多的批评,会累积成山,压垮幼儿,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远离教师,远离群体。甚至有些幼儿会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与同伴对立。教师给幼儿多倾注一份爱心,学生就会多一份收货,多一份优秀品质。

(5)积极探索幼儿园游戏的互动模式。教无定法,并不意味着教学要“无为而教”。我们要积极探索游戏互动的模式,寻找高效游戏开展的模式,并不断实践。比如教师引导的幼师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这种模式,以教师的指导弥补幼儿独立自主活动能力的不足,但又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幼儿间互动:互动行为由教师或幼儿发起,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彼此协作,互相配合,团结合作,不但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师生间互动过程不是教师随意“玩弄”的过程,也不是幼儿“盲目嬉耍”的过程,它依赖于多种因素,从而促进师幼间有效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师幼互动”的具体内涵及方法》江西省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

7.《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 篇七

一、幼儿教育游戏活动区域的划分与设计

根据《 指南》 精神实质, 对于幼儿的教育要用先进、科学的理念进行落实, 重点采用幼儿游戏活动区域的设计和实施作为切入点, 按照游戏活动的不同内容和类别, 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 它主要分为两大区域。

1.幼儿园范围内的公共活动区域

在宽松、亲切的幼儿园公共活动区域内, 幼儿可以接受更多的感知性学习和实践性操作, 并从《 指南》 的五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不同领域的活动感受和体验。 在公共活动区域内, 可以有如下几部分: ( 1) 大型器械区域。 这是幼儿园用各种色彩艳丽、复杂多样的大型器械构造而成的, 如攀爬墙、滑滑梯、迷宫等, 是训练幼儿钻爬、攀登的场所, 用以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柔韧性和平衡性。 ( 2) 小型器械区域。 这些区域具有占地小、可移动的优点, 可以用多变的移动式器械进行游戏, 如秋千、平衡木、跳球类、绳类等, 它们可以锻炼幼儿的前庭感和本位感, 协调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能力。 ( 3) 小水域、沙坑区。 水和沙都是幼儿较为喜爱的材料, 在进行游戏玩耍的过程中, 要辅助以不同的工具, 如沙盘、海洋球等, 这样易变的形态, 可以帮助幼儿增强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 ( 4) 种植饲养区域。 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植物都是幼儿的至爱, 幼儿童趣的心态可以与小动物、植物产生共鸣, 通过对小动物、植物的培养与种植, 可以培养幼儿的敏感观察力, 在探知事物成长的规律性认知中, 可以增加对生命和自由的认识。 ( 5) 特定功能室。在幼儿园公共场所内的某一部分可以作为特定的功能室, 它可以为幼儿提供多功能的活动拓展区域, 让幼儿在这一区域内, 延伸其视野, 发散其思维。

2.班级游戏活动区域

幼儿在幼儿园的设置中大多数是以班级为单位, 分为大、中、小班不同的班级, 其中:小班游戏活动区内可以设置幼儿喜爱的娃娃玩具、模拟“ 医护室”、美工设计区域、益智区等环境;中班游戏活动区内, 可以设计泥工雕塑区、美工想象区、书籍阅读区等, 还可以设计一些“ 模拟超市”“ 模拟理发店”等, 提升幼儿的生活实践活动体验;在大班游戏活动区内, 要多注重和开发一些抽象逻辑的游戏区域, 如角色表演区、科学探究区、抢险区等, 这些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区域, 可以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幼儿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选择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区域内, 要放置适宜的游戏活动材料, 幼儿可以在合适的材料利用过程中, 增加游戏体验, 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同时, 在幼儿活动区域投入材料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适宜的游戏活动材料选用

幼儿的游戏活动材料要具有安全的前提, 然后, 再根据不同区域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材料, 如, 自主创造区域要选用色彩各异的积木、塑料制品等材料;美工设计区域要选用彩色笔、剪刀、橡皮泥等材料;益智区域要选用不同层级的幼儿智力开发拼图等材料;科学探索区域要投放磁铁、天平、凸凹镜等材料。 另外, 这些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变化。

2.多功能的游戏活动材料选择

幼儿的天性好玩, 富于创造, 要选用多种功能的、具有开放性质的材料供幼儿游戏, 教师只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 让幼儿在开放性的游戏材料中, 自主设计和变化, 如一个丝带, 幼儿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 一个箱盒, 幼儿可以把它设计出不同的形状, 如此种种, 都可以让幼儿开发智力, 创新活动形式, 丰富游戏内容。

3.注重环保节能材料的选择

为了构建我国倡导的“ 节能环保型幼儿园”, 要坚持节能原则, 鼓励幼儿多多采用环保材料, 如废旧纸盒、空塑料瓶、废纸箱等, 这些就地取材的环保型材料, 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 开发成不同的游戏活动材料, 变化出新颖、多变的游戏活动形态, 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空间。

综上所述,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 遵循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律, 用适宜的区域划分和合理的材料选用, 提供科学合理、富有创意的游戏活动区间, 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 进行不同区域的设计和划分, 并在专业的指导下确定介入游戏的契机, 进行不同区域材料的使用, 力求区域活动的安全可靠使用, 使幼儿在不同的结构区间中, 自由地想象和发挥, 真实自然地挥洒属于童年的欢娱, 开阔幼儿的视野, 丰富幼儿的想象, 发散幼儿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车慧.浅谈幼儿园中班《冬日的祝福》主题活动设计[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22) .

8.《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 篇八

关键词:游戏,基本活动,理念

一、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元素

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游戏材料、环境创设、游戏时间保证、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游戏的指导、游戏规则、游戏的玩法等等都是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元素。要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有效开展, 游戏的环境应具有结构性和教育性, 游戏的玩具和游戏材料选择应具有科学性, 游戏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当幼儿结成小组进行游戏活动时, 他们需要时间和空间去互动、协调与磨合。生命在于运动, 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对肌肉的控制力、身体的平衡力、动作的协调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 发展幼儿的钻、爬、平衡等能力促进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 使动作趋于协调。各种体育游戏中, 包含了如攀登、追逐、跳跃等形式的运动, 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意愿、想法等。

二、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困境

基于以上陈述, 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需要以上重要元素, 因此, 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时, 问题也相应出现在这些方面。总结起来有以下四方面:

场地方面:场地有限、无法做到场地的高效利用。

材料方面:材料单一、陈旧、有限、不牢固;不知如何做到有序适宜的投放和摆放材料;不知如何有效利用隐性材料。

教师方面:不知何时介入、怎么介入;与保育老师配合不默契;角色定位不清晰。

幼儿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发展层次有差别、对于经常玩的游戏参与度不高。

三、幼儿园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策略

1. 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 是幼儿的需要, 而不是成人强加的压迫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 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 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

而老师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应该做好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灵活的角色转变, 以自身恰到好处的角色变化去引导幼儿富有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游戏, 使幼儿的自主游戏能更加生动、有趣、健康地发展。同时“介入”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 也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愿望, 教师应明确自身的立足点应是幼儿与幼儿当前游戏, 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2. 创设环境, 支持幼儿的游戏

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从事愉快的活动, 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 才能使幼儿达到“正常化”。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有利与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恰当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材料, 只有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 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孩子经验的丰富, 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 游戏材料根据教育的目标随时补充或更换, 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而不断丰富变化、及时地调整更新材料, 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为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提供支持。

(2) 投放的材料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小班的孩子完全要依赖于形象逼真的材料诱导, 能够在游戏中反映一些成人的劳动和生活的内容。到了中班, 角色意识有所增强, 但他们的生活经验尚浅还不是很丰富, 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的特别敏感而有兴趣, 所以在为他们提供一些开放的半成品及废旧材料的同时部分较为逼真玩具的提供还是有必要的。到了大班幼儿生活经验较为丰富, 半成品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 幼儿把它想成什么, 它就是什么, 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

(3) 发挥材料的暗示作用, 促进游戏顺利开展。投放材料应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 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在幼儿的角色意识还不够强时可能出现角色争抢的行为,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提供一些标识性的材料, 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特别是小班幼儿的行为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 要使材料体现间接指导的作用, 促进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

3. 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动

(1)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如在组织幼儿洗手、入厕、进餐等环节时教师可用一个手指游戏, 以一个简便易行的游戏来贯穿整个生活活动, 这样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在教学活动中, 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 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补为补充形式整合起来, 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 从时间、空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等几方面将幼儿的经验整合在一起。在自由游戏时间里, 要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和许可, 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 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游戏的机会与时间。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 与幼儿共同游戏, 在游戏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 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以游戏为基本形式, 游戏就是教学, 二者应该是相互统一的。教师在满足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 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采用一种支持游戏进程的手段提出与课程相适应的目标, 让幼儿体验到的是“玩”, 而教师实际上是在“教”, 这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要努力达到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燕.幼儿园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学前教育研究, 1994, (6) .

9.关于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篇九

【关键词】 游戏形式;游戏课程;身心健康

幼儿园的游戏课程指的是教师通过幼儿的游戏行为,对幼儿进行智力、思想等各方面的教育,力求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幼儿园的游戏课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内容活泼有趣,易于被幼儿接受。其实,纵观现在的幼儿课堂,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的,用游戏来帮助幼儿接受教育、获得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一、游戏形式适应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的年龄特点小,而且活泼好动,采用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迎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更加容易让他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而且获取知识的速度会非常迅速。

二、游戏课程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认知

幼儿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和同伴一起对游戏器材、游戏步骤以及游戏中所进行的一些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在探索中,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学习到的东西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三、游戏过程加强了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很多游戏是需要幼儿来集体完成的,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幼儿的倾力合作才能够实现,所以,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和同伴们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大家集中力量来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加强了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另外,做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专注的精神和注意力,并在游戏当中获取了和同伴们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自我能力得到了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来努力,上好幼儿的游戏课程呢?我觉得幼儿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力争让我园的游戏课程上得精彩纷呈,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家长的信任。

首先,游戏课程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

游戏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积极健康的,这种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首先,有些损害幼儿身体的游戏不应该出现在幼儿课堂上,比如,幼儿的骨骼在这一时期发育的还不是特别完全,如果一些游戏容易摔伤或者扭到,就不能让学生玩这样的游戏。其次,有些游戏看似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实际上存在着暴力的成分,这样的游戏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会培养起他们好斗和暴力的因素,对于这种伤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我们是应该坚决取缔的。应该设置一些既能锻炼幼儿身体,又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呵护和塑造的积极健康的游戏。

其次,游戏课程中教师要投入高度的注意力。

教师是幼儿游戏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在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而教师就应该是保驾护航者,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幼儿游戏的时候,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撒手不管,而是应该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来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给与他们帮助和开解,帮助他们顺利进行下一步游戏。尤其在进行一些剪纸之类需要用到比较危险器材的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之间不能打闹,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第三,游戏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了去陈求新,教师有时候会设计一些新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游戏确实也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设计一些新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游戏过于简单,则没有进行的必要,如果游戏过于复杂,则容易打消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难易适中,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游戏的快乐,又能让他们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去。

第四,游戏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

幼儿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品格,这样的目的在游戏进程中也要体现,游戏的过程既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的过程,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教育幼儿的桥段,潜移默化地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健全的心智。比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像表演短剧一样,把这些内容表演出来,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会怎么做,在游戏的过程中,教给他们懂礼貌,学会照顾别人,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实践结果证明,幼儿园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形式,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幼儿在幼儿园里的主要活动应该放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游戏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则可以利用周围的有利资源,选择一些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获得心灵上的滋养,让幼儿能够快乐地学习知识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巩玉娜.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高祥,孙亚娟.我国近十年幼儿园游戏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3 (1):91-94.

[3]高云庆.关于幼儿园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3 (5):16-17.

[4]谢娟.打开幼儿健康之门的好钥匙——“民间游戏”[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4):86-87.

[5]李芳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 (8):4-5.

10.《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 篇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体现了废旧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光投放材料还不够。如何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来投放废旧材料、采取何种方法来指导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活动,应该着重考虑。

一、创设开放式游戏环境,满足幼儿与材料互动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才是积极主动的,所以,我们要创设合适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有效地参与活动提供条件。

传统区域活动中各区域材料都是分类相对固定的摆放,这无形中让幼儿认为本区域的材料只能在本区域玩。在我们的活动区中,创设开放的游戏环境,将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相互合作。例如,我们把平时的美工区命名为“环保加工厂”,让幼儿以工人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他们用废旧的广告纸剪出了别具一格的窗花,用纸盒添上报纸撕的五官做成纸盒娃娃,用“开心果”壳做成了项链,用贝壳、花生壳等粘贴成海底世界图……一件件废旧材料在幼儿手中都变成了美丽的艺术品。这些环保艺术品,孩子们都可以卖到“超市”,赚到的“钱”又可以到其他区域中消费,因为“劳有所获”,孩子们对环保制作活动更感兴趣。

二、以幼儿为主投放材料,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1)提供多层次的活动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自信。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这就使得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能力的不同,应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废旧材料。例如,在大班的“从头到脚”主题中,活动“牙齿切碎机”的延伸活动是“制作大嘴怪”,要求幼儿在区域中利用废旧饮料瓶来创作大嘴怪。那我们给幼儿投放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材料。层次一,制作大嘴怪的空塑料瓶、制作牙齿的白色卡纸以及装饰用的各色即时贴。层次二,剪好大嘴巴的空塑料瓶子、制作牙齿的白色卡纸以及各色即时贴。层次三,剪好大嘴巴的空塑料瓶子、剪好牙齿形状的白色卡纸以及各色即时贴。这样的材料投放,适应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也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上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自信。

(2)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丰富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材料越丰富越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活动区中增设了各种材料箱,摆放着幼儿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既扩大了幼儿选择材料的范围,也便于幼儿自主选择、自由取放活动所需的材料。许多废旧材料稍作加工就变成幼儿喜欢的玩具,如废旧的饮料瓶画上眼睛、嘴巴、鼻子,贴上头发、裙子就变成了娃娃。用完的纸箱剪去上下两面,稍作加工就可以变成一个纸板滚筒……丰富多样的废旧材料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废旧材料制作的玩具大多都是一物多玩的,幼儿越来越喜欢每天的区域活动了。

三、合适的指导方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教师要同时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要为幼儿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寄予有效地、适度地指导。

(1)观察、发现,适时适度地介入。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们唯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以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在游戏中,作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时要把握好度,不但要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而且要拓展他们的创意。例如,有些幼儿在活动中经常被丰富的废旧材料分散注意力,面对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材料,他们一会拿这个玩玩,一会拿那个玩玩。此时,教师作为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就要适时地介入,帮助幼儿把握游戏方向。

(2)点拨、启发,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点拨,给幼儿留出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总结。例如,活动中,幼儿用纸盒创作出各种造型的小动物,有长颈鹿、大狮子、小老鼠等。在制作长颈鹿的过程中,轩轩提议:“我觉得用牙膏盒做长颈鹿的脖子应该很像的!”欣欣表示赞同:“对,牙膏盒很长有点像长颈鹿的脖子。”“那用什么盒子做长颈鹿的腿呢?长颈鹿的腿也很长的。”萌萌皱起眉头,轩轩说:“老师,我觉得还是用同样长的牙膏盒子比较好,其他的盒子不够长。”我笑着说:“好啊,你们自己去试一试,你们的想法非常好。”对于幼儿的这些想法,我总是积极认可,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

四、总结反思

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使得区域间的材料相互利用起来,为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提供了条件。提供多层次的、丰富多样的材料顺应了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合适的指导方法让幼儿不断去尝试、探索。因此,在区域游戏中,以废旧材料为媒介,将创设环境、投放材料、指导幼儿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废旧材料分类放好,在活动中便于幼儿选择、取放。同时,要不断补充更新废旧材料,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幼儿持续的探索。在活动中,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教师如果能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寄予适当的帮助和启发,对幼儿的活动寄予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幼儿的兴趣就越浓厚,创意就更多。

11.《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 篇十一

关键词: 幼儿园 自主表演 游戏活动 开展方法

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只有围绕游戏、活动展开,才能真正达到传达知识的效果。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游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为他们创造放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表演、自觉配合游戏,以表演促学习,用游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展示画面,形象引导

幼儿处于年幼时期,思想、意识等都处于发育期,喜欢形象的画面,对动画人物、动画片有着特殊的兴趣和喜好。鉴于此,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将课上表演游戏活动同画面联系起来,也就是利用动画画面引导幼儿,让幼儿通过观赏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主动参与表演游戏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他们主动表演的热情,自觉展示自我,达到形象引导的目的。

教师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幼儿喜欢的动画片、他们心中的榜样和偶像,再优选这些动画片进行播放,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幼儿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表演游戏活动中。

例如:当教师知道很多幼儿都喜欢《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作品时,教师不妨挑选该部动画片中较为有名的一集、一个片段,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幼儿播放出来,幼儿有滋有味地观看动画片,一边看一边自觉模仿里面不同人物形象,一些幼儿还不自觉地配起了音,专门为阴险、狡诈的灰太狼配起了音,或者模仿懒洋洋慵懒的生动和动作,整个一堂课下来幼儿们有说有笑,还没来得及让教师主动引导,小朋友们就已经进入了表演角色中,自觉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这就是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的效果,幼儿教师多为幼儿创设形象、良好的情境,让幼儿带着兴趣、热情和欲望主动参与表演,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幼儿播放一些动物形象,为幼儿展示不同动物的常见动作,将各类动物的形象、特征、动作等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看到屏幕上的动物,观赏他们特征化体貌特征,幼儿禁不住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形成自主表演的画面。

二、小组合作,桌面表演

表演游戏活动属于群体性活动,更多地需要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正是通过幼儿间的互动配合、相互陪伴,才能推动表演游戏活动展开。同时,表演游戏活动客观上增进小朋友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同人交流的技巧,教师开展自主表演游戏活动时,应尽量促成幼儿间的互动配合,组织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即兴表演,其中桌面表演就是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游戏活动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展开桌面表演游戏,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动画作品、少儿电视中的人物形象模型或玩具摆在桌面上,幼儿看到这些模型、玩具就会有所联想、有所想象,直接进入到熟悉的动画片、文艺作品等画面里,进而用自己熟悉的动作和声音模仿桌面上的人物,幼儿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能够以表演的方式再现动画人物和画面,而且能通过自身合理的想象添加台词,这一点令幼儿教师倍感兴奋和惊喜,这种桌面表演游戏不仅支持并促进幼儿自主参与表演游戏活动,还增进幼儿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

三、故事引导,巧妙带动

幼儿天生喜欢听故事,一些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依然吸引着广大小朋友们,他们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充满好奇和向往,教师要意识到幼儿的这一喜好,可以巧妙借助童话故事引导幼儿,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表演游戏活动。教师可以选取幼儿较为熟悉、喜欢的童话故事,并以动画片的形式呈现这些童话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观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物、熟知的故事情节,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中的人物、动作、语言等,以此诠释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鲜明个性特征,展示出角色间的关系,从而对整个童话故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多数幼儿都耳熟能详,故事中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喜好、个性特征,教师可以将此童话故事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播放,这样幼儿就能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些幼儿立刻进入角色,表现出白雪公主的优雅姿态,一些平时调皮的小孩竟然惟妙惟肖地模仿起了“巫婆”,将整个童话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诠释得淋漓尽致。

四、木偶游戏,兴趣引导

教师要不断丰富表演游戏形式,创新表演方式,并非所有表演游戏都需要幼儿自身的参与,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的声音、想象力等开创全新表演形式。其中木偶游戏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游戏形式,它为幼儿表演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有效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选择木偶游戏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表演的热情,使他们有效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灵活表演。例如:教师可以抽取某一主题,“猫捉老鼠”、“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制作木偶,让幼儿参与其中,利用木偶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声音和动作,打造出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木偶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极大地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表演、诠释角色,从而达到预期的表演游戏活动教学效果。

此外,为了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参与表演游戏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尝试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表演游戏比赛活动,可以抓住“六一”儿童节等重要节日,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展示自我、主动表演。

例如:“六一”儿童节时,教师可以将幼儿集中起来,举办一个动物模仿游戏,让小朋友穿上不同动物模型的衣服,如戴上动物帽子等,让幼儿自主表演各种动物,模仿动物形态,以此达到自主表演游戏互动教学的目的。

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游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为他们创造放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使幼儿主动参与表演、自觉配合游戏,以表演促学习,用游戏塑造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志雄,王凯珍.北京市幼儿园3-6岁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现状研究[J].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上一篇:乡村自来水管理办法下一篇:旅游纪念品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