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2024-10-08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共16篇)(共16篇)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一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首先要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聪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和创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农村素质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1.1现状调查 .

对部分农村中学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1.1.1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近41%的农村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回答问题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初中为70%,高中仅为50%。可见,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强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生活中贪图享乐,害怕吃苦,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相反只有退缩,轻易放弃。特别在学习上,更表现出了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1.1.3自信心不足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家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总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差距,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问题”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恋爱的困惑中,高中阶段就更为突出,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心理病态。

1.2现状分析

以上现象反映的虽然是部分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现归纳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相当多的家庭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引导,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引导;三是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弓f导。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多,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加上社会的离异率升高,家庭破裂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2.2农村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普遍.,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甚至错误地认为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儿孙照样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3自身因素

中学生年龄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不能正视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难以正确对待。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完全理解,往往会陷入歧途,无法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二

1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1.1 农村学生的心理适应性障碍

在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后, 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相同, 学习基础不相同, 家庭环境以及消费和生活方式都不同。一些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不是非常理想, 进入高职院校并不是自己的心中所愿;除此之外, 学生不同的家庭情况, 在消费上的差异性也会让农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性, 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感, 在内心中有一种成长受挫以及成长失败的心理阴影。在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后,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以及人生进行规划, 但是农村学生从小在这个方面接触的比较少, 对未来更多的是一片茫然, 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诸多矛盾, 以此造成了心理上的冲击性, 也会有心理上的焦虑性情绪, 衍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这方面, 学生的表现主要有自卑和烦躁, 自我压迫感非常强、抑郁、偏激等等心理障碍比较明显。

1.2 农村学生的学业压力

农村学生想要摆脱自己的命运就需要依靠学习这条出路, 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后很多学生基本都是学习基础非常弱, 对读书的兴趣也不是非常高, 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匮乏, 根本不能适应大学中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 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 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着眼于眼前的教育, 教学也是从应用出发进教育, 关注学生的技能使用能力, 也关注学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农村多数学生的基础薄弱因此在学习上会存在难度, 也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对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 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会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受到影响。对未来充满怀疑, 甚至怀疑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和人生[1]。

1.3 人际交往造成的心理问题

很多高职的学生当前都是独生子女, 尽管处于农村, 对家庭的依赖性也非常强, 生活能力比较弱, 有时缺乏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善于以自我为中心, 凡事先想到“我”, 团体的合作能力比较弱, 心理存在矛盾性, 一方面希望和别人能够建立起友谊, 另一方面还缺乏根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高期望和低成果之间的差距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误差感。长久如此, 学生在交往方面会表现出严重的懦弱胆小以及缺乏自信, 承受力弱, 形成人际交往恐惧症以及忧郁症等等方面的心理疾病[2]。

2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2.1 高职院校完善心理教育机制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进行调整, 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进行改变, 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改善, 可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然后尽量将这些机制落到实处, 发挥出现实性的作用,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出专门性的经费。教师要参与到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当中, 考取心理资格证, 每一个专业和每一个班级都可以设置一个比较专业的, 情感上能够和学生融入一体的教师, 给学生做心理辅导, 建立心理宣泄室还有心理咨询室等等, 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较好的外部心理环境, 让高校的心理服务中心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了解学生的处境,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3]。

2.2 整合社会有效资源, 构建系统化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不断的拓宽自己的思路, 集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构建出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模式及时的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之下, 形成多资源多渠道的教育途径。农村学生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群体, 在新生入学之后, 学校需要开展心理测评活动,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还需要筛选出来, 建立起完整的档案, 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还可以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求助站, 在教师和学生积极的谈话以及心理辅导环境下, 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心理问题被恶化的概率。与此同时, 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 也需要对学生存在的生活困难和学习困难进行了解, 及时的了解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 给学生做出适时的辅导, 及时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让学生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4]。

2.3 提升高职院校心理辅导队伍人员的素质

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是高职院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 新时期, 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 教师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性, 教师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考验心理辅导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元素, 只有深入的对学生的特点以及身心喜好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心理知识, 还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 夯实自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学校要尊重教师本人的意愿, 将教师的利益最大化扩展, 充分的调动并且激发教师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了解此项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难度, 提升社会的关注度, 专职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 参与到考核和评选活动当中。可以通过活动的开展, 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情况的认知度, 例如, 以《心有千千结》为主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 让学生勇于敞开自己的心扉, 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境遇和自己存在的心理矛盾。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5]。

结束语

本文对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 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自己的额心理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 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 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难, 并且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微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性人才, 人才素养的提升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在新时期,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 高校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技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就业压力以及生活的多方面变化, 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高职院校需要认真的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此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基于此, 本文对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凌成树, 仇大勇.高职学生就业理念及心理瓶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 (4) :94-97.

[2]何奇彦.酒店员工离职心理分析及对策——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 (2) :84-88.

[3]刘晓华.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 2012, 25 (20) :81-82, 85.

[4]吴美娟.顶岗实习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 2015, 25 (26) :83-85.

3.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 篇三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在农村,对健康教育的工作认识还不到位。由于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专职的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当遇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都习惯于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或是自己的准则去作出是非对错的简单判断,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这是令人担忧的。

就农村地区来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而且父母本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现在的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较多早婚,生下孩子后就外出打工,不要说是家庭教育,就连母子、父子间的感情都是很淡漠的。加上祖辈和父母都没怎么受教育,孩子就象是蒲公英的种子,父母管不了他们以后的发展。

二、农村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自卑孤僻心理:有的学生由于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贪图享受心理: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过分依赖心理: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总觉得寄宿生生活很苦,很想回家,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造成流失。任性自私心理:当前有很大部分学生有这种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虚荣妒忌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

三、农村中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1.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高峰期,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滞后,以及传媒报刊营造的爱情氛围,使青少年们对于早恋的理解已不同于成人。而现实教育仍然沉湎在升学率的梦幻中,“性教育”难以启齿。2.随着学生身体的变化,“成人感”出现,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总想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师长在他们心中的权威降低,学生存在着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比较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在兴趣和愿望上常有随意性、多变性;教师的误解、教育方法的失误和歧视导致学生的消级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3.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条件有利与否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在家庭里,父母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物质文化条件,人际关系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会有很大影响。其次,在学校的教育环境里,如果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一味抓教育质量,教师的不当言行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在社会的环境里,不健康的影视传媒、电子游戏、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怎样上好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爱到感染。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条件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意识会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突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4.重视家长的参与,建立和睦家庭。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4.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四

德惠市二十九中学郭海艳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德惠市二十九中学郭海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构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教育的进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已经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家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通过解决“家长和子女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家长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求知、如何建立正确荣辱观问题”、“学生厌学”三个问题,寻找一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时间:2012年8月1日至9月5日

二、调查地点: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

四、调查对象:在校初中学生。

五、调查过程:

(一)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1、关于品德和知识的认识

问卷:你认为知识和品德哪一样更重要?

品德与知识一样重要:40.3%,知识重于品德:35.4%,品德重于知识:12%,说不清楚:12.3%。

2、关于父母对待自己感情以及对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评价

问卷:你认为父母爱你吗?

很爱的75.2%说不清楚的15.9%不爱的8.9%

问卷:你是怎样对看待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

理解并体谅78.7% 不能理解4.1%说不清楚17.2%

3、学生的倾诉对象和倾诉愿望达成情况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向人倾诉吗?

是的23.6%偶尔这样23.7%从不这样52.7%

问卷:如果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喜欢向谁倾诉?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父母9.7%老师11.4%不确定5.7%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向人倾诉以后感觉满意吗?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父母9.7%老师16.4%不确定2.7%

问卷:你觉得真正理解你的人很少吗

经常有这种感觉53.8%这种感觉时有时无26.5%没有这种感觉9.7%

(二)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

问卷:你的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怎样?

初中水平61.4%,小学水平25.7%,高中水平9.6%家长为,大专及以上2.3%水平,文盲占1 %。

问卷:你的家长晚上在家活动情况是怎样的?

看电视40.7%聊天、打牌7.6%读书、看报1.6%家务50.1%

2、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是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凡事必须听家长的41.3%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不关注其行为10.2%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行为不能违反常规31.8%顺其自然16.7%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唠叨训斥、打骂60.4%表扬鼓励10.5%与老师联系沟通16.4%耐心询问

12.7%

3、家长对子女关注的问题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成绩60.6%心理状况1.4% 思想品德20.7% 身体状况17.3%

4、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情况

问卷:你的家长与你的沟通情况是怎样的?

偶尔与孩子沟通21.3%,能够经常与孩子沟通17.9%,不与孩子沟通60.8%。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进行管教时你的态度是什么?

能够听从18.1%不情愿但不反驳48.4%有时反驳14.8%根本不听18.7%

(三)学生在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问卷:你觉得教师在课上是否注意对你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很注意7.6%时有时无22.7%基本没有这方面指导69.7%

问卷:你觉得哪类教师对你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影响较大

有爱心负责任46.2%教学能力好12.8%能指导如何做人10.9%能严格要求

9.8%缺乏责任感教学能力差20.3%

问卷:你觉得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很需要31.6%

六、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当前学校和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等工作上存在不足,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同时学校在对家长家教育方法上的指导,尤其是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的指导和培训不够。

第二,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彻底转变,部分教师仍然像以前那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家长不能为孩子创造好的家庭环境、缺乏同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技巧,家庭教育中以学习为主,忽视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第四,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强的厌学情绪,在学习与生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善

恶美丑的标准与是非观念始终困扰着他们,他们同时也有着很强烈的倾诉愿望,渴望理解、沟通,在学习方法与心理健康方面更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

七、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和工作措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形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转变

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转换学校、家庭的教育形式,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便成了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建议学校和家庭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第二,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

第三,家校携手、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四,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第五、优化第二课堂,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特征。

针对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学校教育应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方向转变。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都是重视教法而忽略学法上的指导。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形式

有没有都行52.2% 不需要16.2%

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该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同时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培养起自信心。

2、学校教育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当代中学生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想,由于缺少合适的倾诉对象和

必要的知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往往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这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学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咨询室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3、对家长进行家教方面的指导、培训。

家长文化水平低和教育观念陈旧,造成家教方法简单、教育效果差等问题的发生。

学校有责任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与培训。指导、培训的内容是: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正确评价他们的行为、学会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树立正确荣辱观、人生观,帮助孩子克服厌学心理等几个方面问题。指导、培训的形式和方法有:一是通过家长会以及家访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二是通过组织听报告、听讲座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三是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四是开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指导,直接教给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技能、技巧等。

(二)家长方面

1、更新家教观念

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育子女的过程

中,家长应该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注重与孩子保持沟通、交流,注意包容、欣赏、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创造一种融洽、和谐和完全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既要以身作则又要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改正错误,要与自己的孩子共同成长。

2、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方法

现在的家庭教育内容应该把单一的以学习为主更新为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等。同时要从过去的“棍棒教育”和“高压手段”下走出来,寻找一种能依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科学方法。

3、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等机会与学校和老师沟通,或者通过书信、电

话等形式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互通信息,了解孩子的情况,与老师一起制定符合自

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案,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教育合力。

4、接受理论学习和方法指导

家长应该从社会和学校举办的报告及讲座中学习和吸取经验,同时积极参加相关的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水平。

5.农村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篇五

(一)、初步形成了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心理自控力较差。

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意志、情感、态度、人生观等。形成了自己较稳定的心理认同感。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意志,喜欢表明自己的主张、观点等凡是符合其情感意志的事积极去做。反之,即使别人强迫,也会逃避,甚至抗拒,出现心理断乳期反应。但是,初中生毕毕竟处于十几岁的年龄阶段,他们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往往讲的是大人话,行的是小孩事,多数会由于无知、义气或冲动而犯错,再加上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可能对伤及自尊的行为反应更为强烈,从而导致行为偏差较大。我班原有一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上进心很强,好学,最令同学敬佩的是“够意思”,在同年级中可算是一位人物了。有一次,他的“够意思”让他尝到了苦头:外班一学生与人发生口角,他伙同其他同学去为朋友出了气,打了别人,事件发生后,学校给了严重警告处分,班会时,班主任在班级又批评了他,他敏感的自尊心受不了了,逃学了,后在老师和家长的耐心劝导下,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重返校园,现今已是初三的学生了。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他的义气和冲动才会发生这样的事。

(二)、由于生理发育引起的性心理探求及心理行为的混乱。

初中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很多人从“儿童”一下长成了“大人”,其中绝大多数人经历了性发育的必然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很多人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指导而产生迷茫、恐惧、好奇的心理。这个时期,身心发展很快,很多同学思想负担加重,整天担心自己身体的变化“我怎么会是这样?”“别人也这样吗?”产生迷茫,恐惧,好奇的心理。同时,也会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幻想,喜欢打扮自己,给异性递字条等,这时就要很好引导,避免盲目的下结论。

(三)、初步面对学业的压力和社会评价而产生的压力与初中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平衡。

初中生都面临着中考的竞争。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面临的竞争。他们在中考中的表现,还会引来一系列的评价。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初中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仍很脆弱,他们常常无法化解这些压力,遇到一点失败就会产生挫折感,对生活失去信心。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失调,如孤独、退缩、焦率、甚至产生冲动和攻击性行为等。初步面对学业压力和周围评价而产生的压力与初中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平衡。可能在小学是优等生,但上初中后,由于大环境及各方面因素影响,成绩或许有所下降,再加上初三的升学压力,使不能积极面对这种竞争的同学,对此成绩及由此成绩而引起的一系列评价,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对,很容易使他们的心态失衡,从而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或自我封闭的现象,怕别人笑话等心理。

6.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六

校。.......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 在农村小学, 这 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不值一提”。而 这些现象,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 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现状的浓缩。这也导致农村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却得不到关 注。

刚接手班主任时, 我对学生的心里辅导和心里健康教育并不是很 重视。但是面对不尽人意的成绩, 我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摸底调查之 后, 发现班里的问题学生比较多。班里有些学生成绩不好, 纪律不好, 和同学几乎很少接触, 但是一旦没有没有人监督, 各种各样的问题就 出来了。这些人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名副其实的差生。别人都 用一种鄙视的目光来看待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提到 我的工作到日程上来。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必须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更关注学生的尊严。

其实 “差生”之所以差,和家庭有很多的关系,父母得占一大 半责任。孩子的生活离不开家庭, 家庭的不和睦以及家庭的变故都会 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久而久之在

同龄人间便产生了自卑的心理。时间一久, 这种长期的心理压抑便导 致了心理的扭曲, 进一步导致了各种悲剧的发生。我们班的李春从小 没有父母, 爷爷奶奶没有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的教育, 生活中也缺 少关爱, 因此李春从小就跟从一些有偷盗毛病的小朋友, 养成了爱偷 盗的习惯。祁刚从小父母亲就常常吵架,家庭氛围很不好,父母有时 两个人都长期在外地, 把他托付给亲戚照管, 孩子心里缺少关爱…… 班里这样的学生比较多, 我对他们普遍存在不良习惯和 “自卑、孤独、情感谈漠”的心理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有的学生成绩一般或不好, 生活邋里邋遢,还有爱调皮的学生,他们受尽了老师的冷眼和训斥, 成了教师的“出气筒”。在生理方面,有的有明显的缺陷,引起自惭 形秽的心理。在智能方面, 他们的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 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 在家庭方面, 他们的家庭有的社会地位低 下,经济状况困窘或残缺,容易引起低人一等的心理。在教育方面, 有些教师对优等生产生明显的偏爱心理, 对于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 生来说,普遍滋长了严重的自卑。差生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处于不 健康的状态,他们渴望被温暖,渴望被重视,毕竟他们是孩子,成长 需要大人的关注。

我常常教育班里表现优秀的学生孩子,要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哪怕他是被老师定性为“差生”的同学,也有值得你学习的长处,比 如有的同学成绩一般,但体育很好,或者组织能力很强等等。要从另 一个角度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势和特点,而不要过早地评定一个同 学。每一个同学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可能进步,如

果我们同学过早地把他定性为 “很差” , 那么难免引起他的心理变化, 在学习活动中就会丧失信心、丧失热情, 自暴自弃, 自甘堕落。所以,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差生”就放弃与他们交往,孤独和寂寞是促使 他们爆炸的催化剂, 而且他们的品质也不一定就恶劣, 心理也不一定 就扭曲,或许我们还可以改变他们。因为许多本来被定性为“差生” 的孩子,到海外求学之后,却学有所成,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好动、异想等等都成为优点, 并且因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终获得成功,这是非常值得人深思的地方。

作为老师, 我觉得应与家长多沟通, 积极地发现差生的优点并发 挥他的优势, 引导差生融入集体中让他们与同学多交流, 为集体办事, 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渐渐走出孤独, 快乐地学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教 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 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的 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要作到这点, 需要我们老师多关注问题 学生,淡化差生这一概念,不要伤害他们,从人格上尊重所有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 不可感情用事, 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 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

特别是要摸清这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形成如今学习局面的原因。帮 他们认真分析成绩差的原因, 深入到家庭和生活中, 揪出形成问题的 根源。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知道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 因材施教, 做好他们正确的学习“向导”。给问题学生更多关爱。不能置之不理。而是更应该在生活上多多过问。这样做, 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生活的

温暖, 也增强了自尊心, 非常有助于成绩的稳步提高。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找出补救的良方在语文教学中, 可 以通过一些介绍有关杰出人物的文章, 让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 通过 人物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

界, 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从而培 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抓住教育奇迹,因势 利导。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心理素质。

有人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 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 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 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 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 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7.农村中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淡薄。

很多农村中学的校长和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尤其是一些偏僻的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是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在乎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二)师资匮乏。

在很多农村中学,考试科目的老师的配备都存在很大的难度,更不用说专业的心理教师了。而要从事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需要一些受过专业心理学训练的教师来从事这个工作。师资匮乏,导致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么是无法进行,要么是学校德育处的老师来兼职充当心理教师的角色,其效果自然是难以理想。

(三)投入不足。

很多农村中学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位置偏僻等不良因素,学校的办学条件总体来说比较差。有的学校校舍破旧,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手段原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自然难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作上投入足够的经费,比如修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摆空架子。

一些农村中学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便大搞形式主义。比如随便找一间屋子作为心理咨询室,在门口挂上咨询室的牌子。心理咨询室里,找一个老师做临时的心理教师,还编造孩子来咨询过的记录,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资料,让上级部门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五)形式单调。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而事实上,很多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形式极为单调。比如,有的学校每学期就给学生做两次心理讲座,便认为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认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进行好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然,这种单调的形式,难以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满意的效果。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体单调,除了学校,没有积极地把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来加以考虑。其实,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与家庭教育有关。让家长积极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

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要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能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以及适应社会,真正做到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保证师资。

要开展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应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常见的比较可行的组成模式就是:

1. 专业心理教师挑大梁

由一名心理学专业或者受过心理学培训的教师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负责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安排和执行,全程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从专业的角度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因此,学校应该尽力争取,招聘或者安排一名心理教师来做好此项工作。

2. 班主任是中坚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全体班主任的参与和大力支持。因为班主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深,而且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诸如班会课等大量时间来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工作。因此,班主任是理所当然的兼职心理教师的不二人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应该积极地利用好这股核心的力量。

3. 科任教师学科渗透

除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外,科任教师也是重要的参与者。科任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理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在历史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积极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增加投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教师,没有经费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也难以开展得好。因此,农村中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拿出一部分办学经费,专门用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学校至少要建成一间简陋的心理咨询室。因为心理咨询室是解决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重要场所。心理咨询室的选择主要是要尽量安静,阳光充足,能够给来咨询的学生提供一种安全放松的环境就可以了。可以在心理咨询室内,放一些常见的心理杂志和书籍。此外,还可以购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器材或者派心理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四)扎实开展。

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德育主任任副组长,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老师任成员。通过这个小组的力量,切实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切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而不是搞形式主义。

(五)形式多样。

农村中学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出击,从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和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一些途径和方式可以参考和借鉴。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中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坚持每个班每周或两周由心理教师上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本校、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来进行教学。一则可以参考已有的文献,了解中学生最典型且常见的心理问题;二则是通过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确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后,则需要思考采取何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上课方式有:教师讲授法,向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常识;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感受体验;辩论法,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更加清晰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心理测验法,让学生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自己;心理电影展播法,让学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该如何去成长等。总之,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取得相应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主要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咨询就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全面分析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身上的问题和烦恼得到及时的缓解和消除。这是一条重要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此外,在心理咨询方式上,除了面对面的咨询,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和信件等方式来进行,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问题和烦恼在第一时间里加以解决。当然,对于情况严重者,要及时转介到专业的心理诊所或者医院的心理门诊。当然,在转介之前需要谨慎地判定,不要轻易下结论,最好先咨询相关的专家。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对于有同样心理问题的人,可以借助团体的力量,让他们聚集到一起,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从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考前焦虑调节的团体心理辅导。

3. 设置心理委员

心理委员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委员。要求每个班级选出一男一女作为心理委员,每个寝室也选出一个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心理教师的培训,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去帮助班上或者寝室里的同学,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心里烦恼。此外,还需要及时向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报告发现的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4. 聘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

在学校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可以聘请一些心理专家来学校给师生作心理报告,做心理讲座,让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调节好自己的状态,以更为积极的乐观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学习的进步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比如开展如何调整状态,积极迎接中考等方面的主题讲座。因为专家讲座具有很强的名人效应,所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备战中考。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黑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多种载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注重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6. 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家长明白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其积极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地和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也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使其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使得其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8.高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引言

近年来,在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原因而引发的出走、休学甚至凶杀、自杀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农村地区,大学生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者,也是人们所羡慕和夸赞的主要对象。然而,在其进入城市步入大学后,其之前所具备的种种光环都将一一失去,面对繁华缭乱的城市生活,农村大学生也会由之前的被夸赞对象转化为见识肤浅、形象土气、生活拮据的新角色。同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由于未接受到优质的小学教育,不管是在生源素质,还是学习能力、就业机会等多方面,同城市学生相比都处在一种劣势地位,由此也引发了各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高校农村学生现状分析

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更容易出现一种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善言谈、性格孤僻等多项心理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环境的不适应

城市和农村,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环境下所接受到的知识层次以及所接触到的人们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由此也导致了农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城市这一新环境。

(2)学习的不适应

农村教育同大学教育而言,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农村学生之前所接触到的农村教育基本上都是一种“死读书”的教育模式,而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也就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

(3)文化的不适应

由于长期的农村生活,学生也养成了很多的习惯,具体包括了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但在城市这一新环境下,学生之前所具备的种种习惯也就显得有些不协调。

(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对于农学学生而言,其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由此在新的生活环境下也就出现了一定的交际面窄、不主动以及交际障碍多的问题。

(5)心理不适应

在当代高校的农村学生群体,有部分学生都持有一种抱怨不公的心理,对社会、对家庭都有一种埋怨心理,同时对于其他同学也有一种排斥心理。从表面上来看显得自强,甚至是自负,但从其内心来看,却很脆弱,存在一种较强的自卑心理,进而出现了一种挫败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地阻碍。

二、解决高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依据学生入学期间的体检结果以及后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反馈,做到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明确原因并作出及时处理,同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农村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因此也就要求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务必要做到真实详尽,其建立要以学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农村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对其进行科学深入的了解和观察。此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实现持续改进和更新。由此,不仅实现了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实时把握,促使心理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同时还能够结合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施同学生心理变化的关系,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有效积累,为后期的相关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可靠地依据和借鉴。

(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对学生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能够达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良好格局,同时,借助多样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使其收获一良好的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心理发展。

(三)加强社会关注和支持力度

定期的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农村学生对于社会进行更多的了解,从而有效地降低其心理落差感;同时,社会也要正确的了解大学,杜绝误解的出现,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为农村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其次,在强化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环境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达到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更好的保证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要注重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引导农村学生自我教育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充分的借助教学课堂以及所具备的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项媒体资源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导学生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够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农村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促使其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促使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客观地接纳和认识自己,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农村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以及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现阶段,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劣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会各界对于学生心理问题也给予的高度的关注,由此,强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注意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随着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学校采取的措施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周琬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28-31.

[2]陈雯,余陆维,王坚.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考古,2006,03:347-350.

[3]杨娣,江立成.“问题”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7:27-30.

[4]王俊奇,左占伟.提升河北省农村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173-176.

[5]高延伟.浅论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125.

9.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九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和人的整体心理状态相联系,和人的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当然,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紧密联系的。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师,每次看到一些学生进网吧、打架斗殴、不学习、昏昏欲睡、无所事事等不良行为,感到特别的痛心。于是在教学的同时,不断的查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我发现:

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一部分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一部分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一部分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于是做出了很多危害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具体表现在:攻击性强,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不良情绪等

从调查统计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

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

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那么做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题应该怎样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呢?

如果学生的心理教育失衡,那么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谈不上育人。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做人,还谈什么学知识。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

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

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

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北票市下府学校 赵月琴

10.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篇十

山东省莘县柿子园中学:刘书宪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形成因素 教育对策 教师素质

[摘 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探讨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及时做好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为显著和突出。因此学生的厌学心理不可等闲视之。探讨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及时做好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厌学心理是怎样形成的中学生厌学的心理令教育工作者头痛不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病症”的呢?笔者认为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首先,目前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知识贬值”成为某些学生的口头禅。笔者近来对成绩分别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不但是成绩差的学生有厌学的情绪,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学习也无所谓,甚至是讨厌。他们很坦率地说:“读书没用,辛苦十几年下来,一年挣的工资还不如我外出打一季度的工挣的钱多。”“勤奋读书被其他同学笑。”这些学生对读书感到很茫然。有的上完大学后也没有找到工作,和打工仔一样去打工。所以有些中学生不是以村里能考上大学的人做榜样,而是以外出打工挣到钱的人做榜样。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游戏机已融进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也日趋丰富,网络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东西也越来越多地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很难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完成一道习题。走出校园,学生身边的诱惑太多。再次,考试制度也给了他们太大的压力,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反感、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了他们厌学的心理。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厌学都跟他们的家庭有关系。有些学生的父母学历不高,基本是初、高中文化,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还有的甚至父母双方都只有识字水平,他们不清楚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对他们的孩子要求也不高。这些学生只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是在学校打发日子而已,根本无心向学。

2.学生的厌学跟他们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要求完美,往往运用严厉、武断和过分控制的高压方法去要求孩子,从而造成了他们很可能形成被动的、缺少动力的学习状态,于是就不去努力或仅做较小的努力,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1

而有些学生家长却期望过低,他们对孩子不抱太大希望,孩子认为父母对他没什么要求,因此做出相应的反应。还有些家长对孩子不关心或是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他们忙于工作或陷入家庭纠纷或自己玩乐,对孩子的学习毫不关心。家庭问题使孩子心情不愉快,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由此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成功。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和过分保护。这样的孩子不懂得按适当的规则去生活和学习,不会服从别人的要求,也不会为自己设立目标和努力实现目标。其结果,孩子没有动力和自制力去刻苦学习,更不能在压力下有效地采取行动。还有许多父母出于不同原因对孩子采取过分保护的态度。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失去自身奋斗的动力,常表现出不成熟的迹象,对学习缺少责任感,在学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或缺点也可造成学生厌学。如教学内容过深,教学方法单调,课业负担过重,教学实验设备、技术手段匮乏,教育观念陈旧,教师素质差,师生关系紧张等均可造成学生厌学。

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教师上课“一本书一支粉笔”,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有部分教师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不正确的人才观使教师无法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认为学习差的孩子样样都不好,对他们存有偏见。这样学生无法从老师这儿吸取前进的力量,易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有些教师则是发现学生有缺点或学生犯了错误,不能给以积极的引导,从而造成了他们的恐惧心理,也产生了厌学心理。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就厌学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学生的智力障碍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低、理解能力弱,学习比较困难,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学习成绩也跟其他同学相差很大。另外一些厌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意志力,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既不考虑个人的前途命运,也没有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害怕困难,缺乏毅力,在学习中就很难获取成功。有些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欠缺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被动按别人意见行动,自信心不够,自我评价总是偏低,在挫折面前往往一蹶不振。在班级里他们往往被老师、同学忽视,看到自己的成绩落后,他们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课不敢主动发言,生怕说错。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同学、老师请教,有了疑问、异议更不敢提出。由于他们自身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他们无心向学,生成了厌学的心理。

二、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对策

一个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只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批准厌学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治好这一“病症”。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抵制社会不良影响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动机: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电子游戏之类对他们身心的危害,教会学生抵制社会上这些不良的影响。

(二)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家长

学校、家访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更不能不闻不问,弃之不管。同时学校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三)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使学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变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首先,要加大教育设备的投入,学校设备落后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没法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次,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那种得过且过、“装样子”的教师是教育不出有动力、有抱负的学生的。作为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单一地教育学生,更不应动辄责骂学生,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应尽自己所能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给予耐心、细致、科学的教育,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实行民主教学,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厌学的心理。除此之外,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消除他们厌学的心理。

(四)教育学生做学习的强者,树立远大理想

中学生处在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理想不明确的年龄,把握不住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教会他们坚定学习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中学生对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否定。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在挫折中取得经验,不断成熟起来。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应当把挫折看做是一种磨练自己的机会,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挫折面前有退却想法时,应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要相信“极限”之后便会有新的境界,从而战胜挫折,做学习的强者,向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奋进。

总之,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读书。

(作者:刘书宪 山东省莘县柿子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1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心理教育;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0-02

现代社会工作学习节奏紧张,人们有了时间紧迫感,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化,缺少交流,而工作学习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又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使之产生浮躁、焦虑、失落、不满等不健康心态。中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遇到问题后,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意志薄弱、抵抗挫折的能力差、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危机意识不强。因此,对于农村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的重要时期,虽然学生的心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了一定的成长,但与身体的发展速度来说还是较缓慢的,各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往往缺乏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农村中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偏僻,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新事物较少等原因,在他们的个性心理上必然存在差异。当他们从小学步入中学后,身体的增长,接受的知识面的扩展,使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在:

1.自卑心理。在班级中,特别是学困生往往由于成绩差、跟不上老师的授课,不受老师重视,甚至被其他同学歧视,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常表现为不合群、胆小怕事。

2.耐挫能力差。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同学关系不和睦,过多注重自己的外貌,缺乏家人的关爱等都会使农村中学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他们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遇事退缩,甚至失去信心,想不开,不再尝试,不再努力。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要紧张许多,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能适应升学带来的变化,他们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理想时,无所适从、很少有学生向同学或老师求助。

4.情绪的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身体快速发展,身体带来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增加都会使情绪起伏变化加大,往往容易冲动,而他们又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打群架,自杀等现象。

5.人际交往能力差。现在农村初中学生大多都不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由于学业上的竞争,同学间吃穿上的攀比,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6.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7.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初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和他们的身心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2.提高个人修养,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3.锻炼坚强意志。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明确锻炼目标和计划,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老师要注重讲解锻炼意志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帮助学生提高耐挫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也对意志的锻炼有一定作用。学生要明确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4.提高耐挫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明白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认真分析受挫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为之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为今后战胜困难做好准备。

5.鼓励冒尖精神。(1)创设机会,营造氛围。(2)开展各种活动,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发扬特长,表现自我。

6.培养竞争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发挥他们的潜能。(2)實行班干部竞选制。让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班级凝聚力增强。(3)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同样重要,只有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因此,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5).

[3]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1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十二

一、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 社会因素。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是:教师流失、学生辍学率反弹、城乡教育水平拉大、教育结构单一, 农村学生很难真正享受到素质教育的阳光和雨露, 农村基础教育进行得举步维艰, 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寸步难行。虽说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少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 即使纳入了也只是流于形式。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有其局限性, 如周围环境单一、设施简陋、学生交往圈相对有限, 再加之受到一切向钱看的小农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为处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二) 家庭因素。

现在, 很多农村家庭表现为“四多四无”: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 对孩子的成长无缘教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 对孩子的成长无力教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 对孩子的成长无心教导;四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多, 家长对孩子无力教导。这样, 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是生活在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里, 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这些学生由祖辈或者旁亲照顾, 对于孩子的学习、品德、心理问题, 他们只能够听之任之。另外, 由于农村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思想严重, 很大一部分家庭是多子女家庭, 父母往往宠爱幼子, 对于年纪稍长者关心不够, 这也给一些学生心理带来冲击。当然, 农村学生家长普遍对子女期望值较高, 但管教方式欠缺, 又缺乏亲子沟通等, 同时, 农村家长在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 甚至是一片空白。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 学校因素。

近年来, 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但在农村地区, 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普及不够, 很难落实, 加之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学校足够重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泊, 并缺乏系统研究, 这也是农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 “效益”的不明显———无法像抓好语文数学那样可以竞赛获奖、学生可以升学加分, 也使教育管理者对此缺乏热情。对于教师来说, 由于农村家长总是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认为万事大吉, 也不管不问了, 教师的教学负担重, 而各级领导、家长又需要学生的分数, 这样大部分的教师就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了。有些教师即使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自身水平有限, “爱莫能助”, 有的教师由于一直缺乏充电的机会, 造成知识陈旧, 并不能适应现在农村教育的需要;还有不少教师自身心理也有问题。这样使得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即使产生了, 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 农村学生自身因素。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农村学生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 再加上阅历浅, 知识面窄, 交际水平低, 认知评价能力和应对技巧差, 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因此在面对父母离异、教师批评、考试失利等问题时时常会难以正确对待, 同时在受到教师、家长的不当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时, 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对策

(一)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 首先, 重视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需要, 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改的具体体现。其次,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六个发展关键期中, 青少年阶段至关重要。这一阶段, 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期。此时, 由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 如人际适应、情感反应、学习生活等都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最后, 它是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是加紧使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第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范畴, 使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明确, 有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第三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专门教育机构的组织, 并实施有效管理。以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 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情。

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不能摆脱陈腐的上下观念, 是不可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工作的。针对当代中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渴望平等、渴望受尊重的意识, 教师应放下架子, 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以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 要摒弃说教的方式, 让学生下意识地尊重教师, 亲近教师, 最终构建起亦师亦友的理想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 要以同志式的态度、朋友般的情谊对待学生, 注意以诚换情, 和学生产生共鸣。同时, 对于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习惯要严格要求, 以培养学生踏实的生活态度。“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是比喻师生之间关系的一个形象而又贴切的俗语, 它从发展趋势上说明了学生在学业上必然要超过师长, 但它同时说明了青的获得又离不开蓝, 蓝是青之本源。

(三) 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 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使学校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实施人性化教育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 从物化走向人化。从物化走向人化, 首先就是要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是完整的人, 是有创造性的人。教师作为精神关怀者, 其重要使命就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怀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怀学生道德生命的良性成长。在实际工作当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 摒弃、克服违反人性、违反教育原则的现象。如侮辱学生人格、强迫学生反省等。

第二, 从灌输走向对话。由灌输走向对话, 是由被动德育向自主性德育发展的过程。自主性德育立足于学生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 并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 它不否定教育者的引导, 但要求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 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

第三, 从限制走向解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 以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汲取新的营养, 从生活出发, 并在生活中提高心理素质。

(四) 采用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

1. 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于学生而言, 面对同样的教育, 它是来自于与之情感相通的教师还是与之毫无感情的教师, 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学生对来自与其情感相通的教师的教育会采取注意、欣然接受等积极态度。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对学生先下一番感情投入的工夫。这种投入必须是无声的, 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接纳了教师。

2. 恰当运用心理调试。

即教师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调节学生的心态上, 通过改变学生的心态达到育人的目的, 这也正是心理调适的过程。所谓心理调适, 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的心态产生预期的变化, 这种变化恰恰是学生按教师的期待塑造而成的。

3. 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是个体因既往经验、环境暗示等因素形成的具有个人性质的心理上的“自我肖像”。对于骄傲自满与自卑的学生, 教师应主要通过帮助他们调整自我意象来达到教育目的。

1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十三

乘风中学 刘德俊

“人之初,本爱学。” 人从呱呱落地后就不停止地仿效咱们所接触到的人的情绪、声响、举作,因而他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吃饭……学会了许许多多日后学习生存提供必须的技艺。咱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有如此强的模拟和求知愿望,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改动初衷,变得不再爱学习呢?是他们天生的学习才能太差了? 还是家庭环境太差了?兴许这些影响要素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担着神圣的教育学生使命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本身应该进行积极自动摸索这个社会问题,为“厌学”的孩子在茫茫学海中点亮一盏航灯。

众所周知,厌学的学生往往没有确定的目标,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惧怕考试,甚至恨书、恨教师、恨学校,从而逃学。厌学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健康教育具有一个极大的危害性。因此,教师有责任为孩子们找到学习疲劳的原因和对策。针对此现状,我做了相应的一些调查和研究并找到一些关于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及帮助其克服厌学心理的措施。

一、农村初中生发生这种厌学心理的起因剖析:

(一)家庭要素:家庭是孩子生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钻研表明,除了知识传授外,家庭在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比学校更有影响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把家庭因素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教育文化氛围缺乏。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水平进行不断提高,过去那种靠读书谋出路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他们中的一些人觉得自己没有受过教育,但仍然赚了很多钱,孩子读书与否并不重要;有些家长上班太忙,没有工夫关注孩子的教育,甚至把孩子留在家里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2)家长期望值过高。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都愿自己的子女将来有长进,有出路,于是在学习上可能要求自己的子女可以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过别人,所以孩子的学习特别紧张,这使得孩子终日遭到抑郁、焦虑和不满的情绪困扰。特别是有的家长期望值过高,只要孩子的学习稍有不如意,他们就责骂和打孩子,使孩子有强烈的恐惧感。久而久之,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耐的苦事,构成影响孩子对学习的不喜欢甚至产生害怕的心理。

(3)父母不和睦。孩子都想有一个温暖的、安定的家,但在很多家庭里,夫妻感情不和睦。冷战、吵架、打架、扔东西等极端行为,必然会刺激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和煦已经不在了,于是产生孤独感、焦虑感、悲伤感等困扰情绪。当然,他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了。

(二)学校环境要素:在招致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几种因素中,学校教育是关键的要素,由于咱们学校是学生经过学习的重要地方。大多数厌倦了学习的学生不喜欢学校生活。针对此情况我把学校要素分为以下几种状态:

(1)落后的教育观念。咱们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新课程教学变革提倡多元评估目标体系,可是关于咱们一些学校和老师依然把考试结果视为唯一尺度。许多学生在其他方面都很有造诣,或许能够说是有些天赋之能,然而学校和教师的兴奋总是在于考试成果。学生的优点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他们自己的不足往往成为老师的“靶子”。

(2)教育教学钻研方法不妥。现在咱们不仅是学习生活困难生厌学,还有相当重要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受不到趣味性,不少学生期盼双休日和寒暑假早日降临,想解脱在校学习繁重的累赘。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感受不到呢?单调的学习生活和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办法是无法避免的重要要素。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依然采取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治理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把学生本身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学生发展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沛的施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学习感到厌倦。

(3)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关系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态度和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感觉到教师喜爱他,赏识他,学习会觉得更加有动力。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呈现问题时,他们会感觉老师看不起他们,甚至会迸发一种紧张的逆反心思。

(三)社会环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是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的。而初中生正处于长知识期间,还没有构成本身的人生观,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无法抵御各种社会引诱。不良的社会风尚和文明对学生产生必然的负面影响。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的歪曲思维,不健康电影录像、智能手机普及导致的沉迷游戏、小说等、再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耳濡目染,导致逐渐厌学。

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逃学心理的对策

厌学逃学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病”,严重影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极大地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国家应该尽快消除学生中的厌学和逃学现象,使学习发展过程和手段,与学习研究目的得到一个统一。如何消除疲劳和厌倦的现象?

(一)针对家庭要素我们要争取家长的配合。

首先家庭氛围很重要。家长应该告知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孩子缺少学习的心思和源泉,是因为在家庭中不应该给孩子造成不良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使孩子没有勤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当今中国社会,优良的道德是人的重要精神财产。所以,家长首先要明白,诚恳、努力、认真都是优良的品德,教会孩子如何剖析问题和理解人。其次,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估量应该是客观的,他们的冀望应该是正当的。不应该把本身没有可能满足的求知欲加到孩子他们身上,把失掉的东西从孩子身上得到弥补,而对这些孩子的期望过高。让孩子在超负荷的运行中,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感到仇恨。应该做出正确的估量,不要盲目乐观,不要低估。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咱们家长应该能够协助本人孩子建立信念,孩子发生厌学明显的特点主要就是丧失了信心,这时候学生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地降低要求,创设学习环境,让孩子尝到胜利的味道、体验成功的喜悦,加强信心、抑制自卑的心理,要多聆听、多宽慰、多关怀孩子的身体和心情,从而纠正厌学心境。最后家庭和睦,父母恩爱很重要。孩子都想要有一个温暖而安定的家,想要父母相爱,也想要父母爱孩子。假如父母一旦感情决裂而离婚,孩子就会和一方生活甚至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在这个时分,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不是感到无奈,如同被遗弃了,就会感到焦虑和悲伤。

(二)针对学校因素我们要减轻学业负担,培养学习兴趣没缓解学生压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展开思维,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不断进行获取一个新事物的享受。知识学习总是有一些单调无味、难以激起学生趣味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要用枯燥的僵化的教学办法,照本宣科,使学生处于枯燥的心境形态,导致学生觉得学习已成为负担。因而,教师应致力于教学艺术的进步,采用先进的教学措施,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在教学中还要擅长钻研发现厌学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起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能够看到希望,建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积极关心学生。学校也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校今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看到学习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参与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让他们学习脑力和动手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激发新的学习需求,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也有不少人热衷于娱乐、体育等活动,如果能组织培养他们可以参加这类学生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三)、针对社会因素我觉得这需要家庭和学校积极配合,多交流沟通,从而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身心变化状况,做到家校联合促学生健康成长。家校一起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是越来越重要,没有知识就能挣大钱的社会将一去不复返了。

社会、学校、家庭都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点,建设全面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学习要求、教学难度、作业、考试频次,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愉悦中学习。

1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篇十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他们将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会压力等问题。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充分反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的特色和作者的教育灵活性,我们既注意整套书内在联系和内容要求,在形式与体例上又注意保留作者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做到百花齐放。

15.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十五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 尤其是农村, 由于近年来“打工潮”的兴起, 外出务工人员队伍激剧壮大, 留守儿童与日俱增。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一大批就是寄宿生。据有关资料和社会调查显示, 目前相当一部分寄宿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每年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酿成的悲剧也时有发生。由此可见, 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堪忧, 这些问题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寄宿生的情绪情感, 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那么, 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怎样?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解决的途径又是什么?

一、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以我校为例。地处祖国西北内陆———甘肃省天水市辖区内, 是一所农村独立初级中学, 也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 学生总数1648人, 其中寄宿生494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30%。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 我发现这些寄宿生身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诸如自卑、胆怯、孤僻、压抑、以及焦虑不安、意志脆弱、缺乏安全感等心理, 而且, 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差, 适应外界事物与环境的能力薄弱, 具体表现为打架斗殴、欺骗老师和家长、逃课上网等各种不良现象和违规违纪行为。如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 极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因此, 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

二、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学习因素。

由于寄宿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 他们所在小学的教学质量、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升入中学后, 因小学学习基础的缘故, 他们的学习显得吃力。久而久之, 容易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

2. 环境的变化。

由于学校离家较远, 寄宿生上学走读不便, 需要住校, 因而远离父母亲人, 缺少家人的温暖和关爱, 同时他们还得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一角色和场所的变化, 使得他们容易形成冷漠、孤僻和心理失衡等特点。

3. 个体素质。

由于寄宿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 其个性心理往往表现为好奇心重, 模仿力强, 自控力差, 对是非美丑缺乏辨别, 因而不良文化和不良人群有时会趁虚而入, 导致他们中出现各种不健康心理和违规违纪的行为。

三、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班主任和宿管人员可以通过集会、班会和晨会等各种渠道对寄宿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耐心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前途理想进行教育, 使其逐步端正学习态度, 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学习的重要性, 最终变成好学上进的学生。

2. 做好心理疏导与沟通工作。

就我校来说, 寄宿生大多离家较远, 使他们远离父母亲人, 缺少了亲情的温暖与关爱, 因此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此, 身为班主任, 我经常深入本班寄宿生宿舍, 给予其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安慰, 及时发现和帮助他们排除一些心理障碍, 并与他们常谈心、多沟通, 使其不良情绪得以及时宣泄、释放, 将他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学习上来。

3.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了做好寄宿生的教育管理, 作为班主任, 我经常定期约见一些寄宿生家长或电话联系, 有时还抽空家访, 以便让家长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近期表现和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就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例如我班李靖同学, 家住本乡一个偏僻遥远的山村, 又是单亲家庭, 父亲长年在外打工, 他只好与年逾七旬的爷爷及两个还上小学的弟弟相依为命, 小学毕业升入中学后, 寄宿在我校。由于离家远, 自控力又差, 行动自由散漫, 经常旷课迟到、贪恋网吧。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 我设法取得了与他爷爷的联系, 经过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合力教育, 这位同学彻底改掉了自身的不良习气, 成为了一个遵纪守规、奋发向上的好学生。

16.农村高一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篇十六

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心理。伴随着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

成人感与幼稚性矛盾心理。他们情绪上表现出两极化,可以因为偶尔一次的成功盲目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也可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妄自菲薄,自卑消沉,经常是敢作敢为却又患得患失。

青春期的逆反性心理。他们常将父母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把老师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体现出明显的叛逆性,而且追逐标新立异。

松懈性心理。农村高一学生在步入高中后,没有了中考的紧张和压力,在高一学习不努力,得过且过,干什么都没劲,产生了松懈心理。

不适应性心理。农村高一学生对高中生活有明显的不适应性。首先是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其次是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青春期的性心理变化。农村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一些身体的外貌特征如个子的高矮、体态的胖瘦、生理的缺陷甚至是皮肤的黑白、脸上的“青春痘”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惧感、羞怯感、自卑感。

针对农村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其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者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作为家长或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尊重,理解接纳。针对农村高一学生的成熟性心理和逆反心理,教育者要学会尊重,正确理解和接纳。绝对不可忽视他们的独立性,不要硬性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做事,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处世方式,家长最好给孩子空间,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平心静气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人感,尊重他们的成人意识,应给予他们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对孩子的意见、要求应该尊重。教育者要转变角色和观念,将命令式的单向沟通转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沟通,使孩子在沟通上寻求到平等的地位。

二是积极鼓励,正确强化。针对部分农村高一学生出现的自卑心理和不适应性心理特点,教育者应当给予积极的鼓励予以强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教育者应当给予适时的鼓励,而不是一味批评和责备,甚至是取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责备和批评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和无助感,也容易引起孩子和教育者的对抗,形成逆反心理。

三是适度挫折,谨防松懈。针对农村高一学生松懈性心理,应当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挫折教育也能调整学生的骄傲情绪和松懈心理。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是注重指导,激发动机。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不自信,放弃应有的尝试和努力。教师可以通过为他们选择难易适合的任务,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来提高自信。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观察、学习身边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学生的成功经验,通过替代性经验来强化和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五是积极关心,正确疏导。针对农村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者应给予正确指引和积极疏导,不能过多责备。首先,家长、教师应当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行为的变化,如心情有无异常,作息习惯是否突然变化,来往的朋友乃至电话书信是不是和以往明显不同等等,以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在前面。其次,家长、教师在关心的基础上要给孩子适当的教育。其中包括:一、性生理知识的教育,让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让孩子走出性的蒙昧状态;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方面让孩子把注意力从狭窄的性意识中转移出来,让他们开阔胸怀,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理智的力量,淡化性刺激的影响。同时,让孩子了解性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性活动也应包括情感、文化、审美等一系列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孩子发展多种兴趣,参加有趣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以使孩子体内的能量能健康地释放出来并产生积极的效果。即使发现孩子有了“出格”迹象,家长都必须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激反应,不能以冲动对冲动,而应和颜悦色地进行疏导。

上一篇:青海电网步入调控一体化时代下一篇:梦回唐朝初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