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2024-10-27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精选6篇)

1.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篇一

论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开始,详细阐述了中西方哲学的异同。探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的起源,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及其成因。并结合现在中国在科学探索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在中国构建全民重视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科学素养,传统文化,敬仰科学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打破中国的大门时,中国的莘莘学子还在八股取士的每三年一次的例行考试中寻章摘句,“代圣人立言”。为了一些晦涩生僻的文字,和类似“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的文字游戏,多少人皓首穷经,而一事无成。而自清末到民国,多年的战乱,动荡的国运,国内的大师们也无非在现代文学上有些许建树。而此时,却是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是对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突破。而此时的国人,对此恐怕毫无概念。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才开始缓慢地发展。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识。然而,经过几十年发展的今天,这种尊重科学、敬仰科学的精神正在被缓慢地侵蚀。乃至出现“学数学无用”、“高考不应考数学”的不理性的声音。而同时,“国学热”似乎成为了一个比较时髦和受人追捧的词汇。也许是因为自己是一个理科生的缘故,对此我只能感到颇为遗憾。如今这种重文轻理的趋势,其由来既有中国传统的惯性影响,也有现代社会教育出现偏差的因素。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哲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属于海洋文明,环地中海的环境为手工业和海上交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商业的发达、手工业的繁荣发展以及航海等活动促使人们思索未知事物,探索自然奥秘,思考物质的本质等。从而决定了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将对自然知识的追求作为其理性探索的方向。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哲学家们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作为认知未知事物的最根本手段。把分析学和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通过归纳、演绎,得到事物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而中国的哲学则主要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因此,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而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后,更是将人与人交往应遵守的礼节、长幼尊卑的秩序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中庸的、以家庭为纽带的体系,越来越僵化和固步自封。同时,“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也阻碍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中国的科学发展整体而言落后于西方文明。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

在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科学的人往往是被看不起的,而科学也被视为奇巧淫技。司马迁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韩愈也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在那个言必称孔孟的时代,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张衡、祖冲之、沈括、秦九韶、徐光启等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科学成就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他们之所以知名,更多的是在其他方面的杰出造诣。例如,张衡的文采,祖冲之的历法,徐光启的政绩等等。而沈括、秦九韶的人品受到当时人的质疑。

同时,中国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也注定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较为滞后。汉语在人文科学的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写出优美、感人的诗篇,同时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等艺术。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应用,却不是那么方便和得心应手。

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远远滞后于国际水平,这固然有传统中国缺乏科学发展土壤的因素,也有统治者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的一段时间,尽管曾经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较大的冲击,但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并成功研制了核武器、发射了卫星等。全社会形成了尊敬科学家、热爱科学家的浓厚的学习科学的氛围。相信现在的80后、90后在小时候,有很多是憧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吧。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学习科学、相信科学的风气却没有很好的保持。在日益显得浮躁和拜金的社会,专注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我们看到,不少小学生的愿望是“长大以后当官”。而曾经销声匿迹的邪教、封建迷信又卷土重来。前不久,在招远,就发生了一起血腥的全能神教徒杀人案。“吃绿豆能治百病”等伪科学盛行,而大学里的腐败案也呈高发态势。同时,“科学无用论”乃至“读书无用论”的言论甚嚣尘上。似乎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财富,而非他的知识水平、科学成就。我们的社会在对科学的认知上,确实出现了偏差,亟待纠正和唤醒人们沉睡的对科学的热情。3 构建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

面对整个国家的科学素养的降低,全社会都应警醒起来。倡导尊重科学、重视科学的良好风气,培养民族的科学意识,促进国家整体的科学进步,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大力发展科学普及工作

科普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性措施。在当今社会,娱乐体育明星受到普遍的追捧,而科学家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应该在青少年中培养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风尚。发挥现在大众传媒的优势,增加科教类节目的播出时间。让科学家成为全民明星,培养全民崇尚科学的精神。2)提高科学惠民的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在社会中人们对此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应该用科学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而不是干涩的说教。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带来的便利,自然就会主动地学习科学,让科学为自己服务,为自己创造价值。全民的科学水平自然就得到了提高。3)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

现在,在高中、大学都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模式。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文科生而言,自然科学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逻辑思考和理性思维的缺失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因此,应该探索在高中和大学逐渐取消文理分科。在原理科的教学中加入一些人文因素,在原文科的课程中添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受教育群体的科学素养。4)培养全民的理性思维能力

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重文轻理国家,人文气息非常浓郁,理性思维、思辩观念非常淡薄。对于很多人来说,四书五经、二十五史都能信手拈来,但对力热光声电等物理学常识的知识却非常的匮乏。更严重的是,多数中国人对繁杂的物理学、数学知识视为畏途。而对于传统中国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却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畏惧艰险、逃避现实的行为。正因为中国缺乏研究自然科学的氛围,我们才更应该学习它、掌握它。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攀登科学的高峰,培养全民的思辩能力,应该成为全中国人的共同追求。4 结语

科学素养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敬仰科学的良好氛围,培养思辩能力和科学精神,让中国人在科学探索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成良斌等。自然辩证法讲义。华中科技大学内部资料,2005 2.敖登。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前沿。2005/10 3.何薇。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民主与科学。2004/05 4.吴素华,郭耀红。如何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02

2.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篇二

一、《原理》课教师对自然科学素养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因而,有些《原理》课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上好这门课,而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则无关紧要。产生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有的《原理》课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缺乏兴趣。从高中到研究生阶段,绝大多数《原理》课教师一直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疏远了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兴趣不大,知之不多。从客观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日益细化,弱化了对自然科学的关注。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设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细化和专业化让人们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与自然科学联系不大的看法。同时,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的转换,自然科学在哲学原理教学中的地位也在下降。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缺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与自然科学相关的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二、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它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列宁在教育青年如何成为共产主义者时指出:“如果你们试图从这里得出结论说,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你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如果以为不必领会共产主义本身借以产生的全部知识,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领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足够了,那是错误的。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1]284可以看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领会其产生的全部知识,而这里所说的“人类知识的总和”无疑包括自然科学知识。

1.19世纪自然科学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正是在于:他们在很长时期内,在差不多半个世纪里,发展了唯物主义,向前推进了哲学上的一个基本派别。他们不是踏步不前,只重复那些已经解决了的认识论问题,而是把同样的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而且表明了应当如何贯彻)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他们把胡言乱语、冠冕堂皇的谬论以及想在哲学上‘发现’‘新’路线和找出‘新’方向等的无数尝试当作垃圾毫不留情地清除掉。”[2]227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在自然界坚持并发展唯物主义,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它从自然领域贯彻到社会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3]31019世纪自然科学新成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4]776恩格斯写下《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等著作,同样表明他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自然科学辉煌的成果深刻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为唯物辩证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往往会成为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切入点。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而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利用自然科学新发现攻击马克思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许多伟大的成就,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一系列的新发现,动摇了以牛顿理论为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旧的物理学陷入了严重危机之中。在此背景下,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否认物理学的客观性,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鼓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消失了”。列宁为了批判这些错误观点,特地从日内瓦前往伦敦,在英国博物馆阅览室钻研有关文献,掌握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第一手材料,写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在哲学上总结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3.深入总结自然科学新成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5],尤其是划时代的科技成就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恩格斯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3]228,“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6]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表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样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对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做出新的概括和总结,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要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自然科学素养。

三、《原理》课教师掌握必要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因此不能简单把《原理》课等同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原理》课教师掌握必要自然科学知识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把《原理》课讲深讲透。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原理》课教师除了学习哲学史等人文社科知识,还要深入学习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技术,积累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深讲透。例如,讲解从17世纪英国唯物论的经验哲学、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如果结合17世纪的实验科学,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就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脉络。在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过程时,教师必须对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有相当的了解。在经典著作《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更是大量引用自然科学的例证来作为阐述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论据。教师如果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直接引用著作中关于自然科学的例子讲解唯物辩证法,必然能够把比较抽象的规律和范畴讲得浅显易懂。

2、.有助于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原理》课是全国高校开设的公共课,学生涉及到文、理、工、农、医等学科。如果在《原理》课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自然科学知识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理论兴趣。比如讲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地质专业的学生,选取地质的演化来论述就很贴近学生实际。对这一过程,恩格斯认为,“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是旧岩层不断毁坏和新岩层不断逐层形成的系列”[4]479。再如,讲解对立统一规律。列宁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时曾说,在数学中,有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有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有阴电和阳电;在化学中,有原子的化合和分解,表明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对立统一现象。但是要详细分析这一规律,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知识。教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来教学,就十分贴近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生的实际。

3.有助于驳斥各种错误观点。自然科学的每一项新成就都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都不会因为科学的进步而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反动的意向是科学的进步本身所产生的”[2]210。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会重新引发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过去存在的唯能论、唯灵论等谬论沉渣泛起,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断变换自身存在的方式。如在生物遗传领域,有的科学家发现分子水平上生物遗传是随机漂变的偶然结果,因而得出了“偶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的结论;在神经科学领域,有的科学家通过对各类神经细胞及其组合机能作用的机制研究,认为意识是科学手段达不到的神秘领域等。而列宁曾在《论战斗的唯物主义》一文中指出:“战斗唯物主义为了完成应当进行的工作,除了同没有加入共产党的彻底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以外,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敢于捍卫和宣传唯物主义,反对盛行于所谓‘有教养社会’的唯心主义和怀疑论的时髦的哲学倾向”[1]651,指明了捍卫唯物主义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原理》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承担起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3.高中自然地理模拟试题 篇三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关于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磨损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边铁轨磨损较重B.东边铁轨磨损较重

C.两边铁轨磨损一样重D.两边铁轨都无磨损

3.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 )

①北半球各地一定昼长夜短 ②北极圈上一定出现极昼现象 ③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④北极点太阳高度始终大于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下面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4~6题。

4.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 )

A.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C.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D.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 )

A.南极圈出现极昼

B.北极圈出现极昼

C.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昼夜平分

6.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 )

A.与位于B点相比,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D.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读下面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7~9题。

7.当北京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时,地球所处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8.与其他点比较,当地球位于D点时,人们在晚上用肉眼能看到更多的星星,这是因 ( )

A.地球离银河系中心更远

B.地球离银河系中心更近

C.夜半球面向银河系中心

D.空气透明度更好

9.当地球由B移向C过程中,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非洲南端逐渐进入少雨季节

B.长江中上游地区可能出现梅雨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D.长沙市白昼逐渐变长

下图为沿45°N近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此时控制图中甲地的气压系统是( )

A.印度低压 B.亚速尔高压

C.冰岛低压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11.图中所示季节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我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B.贵阳多出现阴雨冷湿天气

C.日本南部正值梅雨季节D.印度半岛暴雨成灾

12.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则正确表示南半球状况的等温线图是( )

1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14.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 ②地面吸收 ③大气逆辐射 ④大气削弱 ⑤地面辐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④③② 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15.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折射和反射作用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

17.由于上空空气聚积,产生下沉气流而形成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压带

18.关于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正确的说法是( )

A.12月22日到次年6月22日向南移

B.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相反

C.北半球夏季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

D.6月22日到12月22日向北移

19.下列四副图中正确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

20.下列发生的天气现象与冷锋无关的是( )

A.北方夏季的暴雨B.寒潮

C.北方春季沙尘暴D.台风

21.右图表示的天气系统为( )

A.南半球气旋

B.南半球反气旋

C.北半球气旋

D.北半球反气旋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8月8日晚上8时正式开始。据此回答22~23题。

22.远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想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完整观看本次开幕式的盛况,他们应于当地时间何时开始收看( )

A.8月8日12时B.8月8日13时

C.8月8日14时D.8月8日15时

23.本届奥运会举行期间,北京市最有可能( )

A.秋高气爽B.高温少雨C.温和湿润D.昼长夜短

下图是雅典和北京气候资料。读图,回答24~25题。

24.雅典所属的气候类型,适宜生长的水果是( )

A.柑橘B.香蕉C.椰子D.荔枝

25.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据此回答26~28题。

26.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27.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28.下列叙述中,其气温成因与b处相似的是( )

A.冬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附近

B.夏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

C.冬季,同纬度地区相比,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D.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

读下图,回答29~30题。

29.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

A.TB.QC.RD.S

30.在下页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3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A.水分B.热量C.地形D.土壤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32~34题。

32.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3.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34.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35~36题。

35.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36.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37~39题。

37.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38.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A.③、①、②B.③、②、①

C.①、②、③D.①、③、②

39.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A.河南省B.吉林省

C.安徽省D.福建省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40.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

41.自然状态下,陆地自然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大的是( )

A.中国温带荒漠带B.巴西热带雨林带

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俄罗斯苔原带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能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据此回答42~43题。

42.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

A.初二B.初五

C.初八D.十一

43.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

A.初二B.初五

C.初八D.十一

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44~45题。

44.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45.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读下图,完成46~48题。

46.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A.0°~20°NB.0°~20°S

C.20°N~23°26′ND.20°S~23°26′S

47.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48.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

A.5月23日8时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D.12月22日18时

下图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问题。

49.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市。到达A市时,所在地的区时为( )

A.8日13时B.8日23时

C.9日13时D.9日23时

下图是经纬网图,已知M地位于赤道,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度以内为极昼,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读图,回答50~51题。

50.此刻,太阳直射( )

A.世界著名渔场B.世界著名油田

C.暖流流经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

51.图示范围内( )

A.此刻,各地在同一日B.此刻,大部分地区是黑夜

C.此日后,各地白昼逐渐增长D.此季节,N地原野一片片枯黄

如称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为“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据此回答52~53题。

52.“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53.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4~55题。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54.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55.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56.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D.北京时间21:00—23:00

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和正午时的影子之间夹角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57~59题。

57.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旗杆日出时影子与正午时影子夹角(以下简称夹角)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

A.中亚 B.西亚 C.东南亚 D.南欧

58.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该夹角,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

A.滇B.湘C.皖D.鄂

59.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该夹角发生了小—大—小的变化。该月是( )

A.3月B.6月C.9月D.12月

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60.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

A. 日月升落 B. 极昼极夜 C. 月相变化 D. 四季转换

61.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零4分 C.24小时56分 D.24小时

下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62~63题。

62.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C.b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6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读下图,回答64~65题。

64.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65.若判断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回答66~68题。

66.则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 西南风

67.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M地B.N地C.P地D.Q地

68.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时下列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下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读图,回答69~70题。

69.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

A.15℃B.18℃C.21℃D.24℃

70.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

A.晴天转阴雨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D.阵风间暴雨

读下图,回答问题。

71.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72~74题。

72.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73.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74.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B.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D.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下图a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图b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75~77题。

a b

75.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76.图b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77.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

A.常绿阔叶林带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D.荒漠带

78.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据此回答问题。

79.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

A.对流层、电离层B.平流层、电离层

C.平流层、中间层D.对流层、中间层

80.下面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是( )

81.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8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水汽少,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水汽少,地面辐射弱,地表降温慢 D.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读下表,回答问题。

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

离海岸距离/km052104208312416520624728

水温/℃14.716.417.418.419.119.720.320.821.2

83.该海域沿岸( )

A.存在上升流,为热带雨林气候B.有暖流经过,为热带草原气候

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沙漠气候D.盛行东南风,为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4~85题。

84.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

A.①B.②C.③D.④

85.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A.夏季流量小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D.径流年际变化小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86~87题。

86.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B.③C.④D.⑤

87.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C.Ⅲ——⑤D.⑥——I

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88~89题。

88.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89.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完全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地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90~92题。

9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91.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92.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

A.地下水位下降B.河水流速减慢

C.淤积速度加快D.出现侵蚀后退

读下图,完成93~95题。

9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9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95.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96.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

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

97.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石林B.沙丘C.海蚀柱D.“V”型谷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98~99题。

98.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99.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一致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100.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右图)。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据此,回答101~103题。

101.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

A.高出很多B.高出稍许C.高度相同D.高度较低

102.实验中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 )

A.黄土塬B.沙滩地C.沼泽地D.自流盆地

103.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

A.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

C.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D.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104.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105.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下列选项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 )

A.纬度高低 B.降水量多少 C.植被覆盖程度 D.气温高低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D 6.A 7.A 8.D 9.D 10.D 11.B 12.C 13.D 14.C 15.B 16.B 17.B 18.C 19.A 20.D 21.C 22.A

23.D 24.A 25.B 26.A 27.B 28.B 29.B 30.A 31.A 32.A 33.C

34.B 35.D 36.B 37.A 38.C 39.B 40.B 41.A 42.B 43.C 44.B

45.C 46.C 47.A 48.D 49.B 50.C 51.B 52.D 53.C 54.C 55.B

56.D 57.C 58.A 59.B 60.A 61.D 62.A 63.C 64.B 65.C 66.A

67.C 68.D 69.D 70.C 71.B 72.D 73.A 74.B 75.C 76.B 77.B

78.A 79.B 80.A 81.B 82.D 83.C 84.C 85.D 86.D 87.A 88.B

89.D 90.B 91.A 92.D 93.D 94.B 95.B 96.D 97.B 98.A 99.C

4.自然辩证法概论 期末 论文2 篇四

熊煜华

2011101300

对死亡的思考

——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

一个人的经历和境遇会影响很多东西,对人生的思考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是因为年幼时痛失至亲的原因,我在小学期间就开始去想关于死亡的问题。当然,对于那时的我而言,还不能说到了开始“思考”死亡的程度,这么说似乎有点拔高我的哲学思维觉醒度的嫌疑。毕竟当时,我只是在心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就那些问题去幻想和体会一番。直至后来,受长辈及学校教育的影响,我开始能够接触到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其哲学体系中关于死亡的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我的思维框在了其中,在脑中设定了一些“真理”。但或许是心有不甘,也或许是无法得到实证性的检验和说明,并且对死亡的疑惑和不解在我脑中已然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我一直以来都并没有真正地完全接受那些“真理”,不少的疑问还是时常出现,而同时又伴随着更多的疑问而扎根。

但,哲学需要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我一直以来主要的疑问。因为之前在我心中,死亡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死亡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又是什么样。或者说,死亡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中,是一个瞬间,或者说是作为这个瞬间之后的一种状态,就像“活”一样,并不存在所谓“活”是什么的问题。关键的是这样一种状态的特征,这种状态中人是否还为人,人的感知还是否存在,与“活”的状态是否还有交集,而所谓的“灵魂”是否只是人们的臆想等等。

最初的思考是纯粹而痛苦的,因为我无法去自由体验死亡,无法自我感知死亡,同时,也没有任何可确信的说法记录任何活着的人和死者有过沟通和交流,至少我自身并没有出现过。念及此,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到前面所说的一个问题——死亡与“活”这两种状态的交集是否存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交集的定义并不包含作为死人的躯体和活人的肢体接触。如果两种状态之间有交集,有信息的交换和流动,那从较绝对的意义上来说就自然不存在无法感知死亡,无法确知死亡状态的这种我们认定和接受的事实了,死亡将不再是神秘而需要想象和猜测的,就将成为一种可为人们所普遍了解的形式和情景。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也只有玩弄巫术者或盲目迷信者等极少数的人号称能够和死人交流,架起生死之间沟通的桥梁。而这极少数之中也有绝大多数是被证明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可信度实在太低。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能够说,能为我们所感知的活与死亡的交集是不存在的,存在于“活”这种状态的我们并没有接收到死亡者跟我们的交流,我们主动发送的交流也并无回音。所以,对于死亡的一切思考都只是想象和推测,只是基于自身的认知进行的一种猜测,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既不能让自己确信,更无法期待别人接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没有感知,却并不能绝对地意味着这种交流不存在,正如我们没法通过我们的肉体感知周围磁场一样,我们和磁场的交互作用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我们无意识在做的某些事情,也可能正是我们和死亡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相互的沟通,有了交集,而我们却不自知。谁又能确切地肯定,某些真正可以“通灵”的人,不是在别人继而自我的否定中忘却、略去了这种能力?或者说成为了“正常人”眼中那一群神经错乱的人? 这种思考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痛苦的,不确定性却又让人永远无法停止这种思考,满意的答案永远都无法得到,所以一旦深陷,从正常人到神经错乱或许也只是一转眼的事。但这种思考却又是极其纯粹的,我们不需要屈从于任何“正确”答案,不必满足于前人的任何理论,不用被迫接受任何先哲的著名论述。我们可以独立思考,独立感知,即使没有满意答案也自有其意义。

由于之前所说,活和死亡者两种状态之间交流的无法感知,使得死亡的特征也无法为我们有生命的人所获知。因此,即便是死去的人仍有感知,仍能将其感知依附于腐烂的肉体、对死亡的思考——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熊煜华

2011101300 枯朽的骨头,甚至是化成的泥土,也无法为我们所确切知道和相信了。死亡特征和死者感知的问题也就只能是在我们想象之中驰骋,被各种各样的故事、小说和电影所影响,形成我们脑中的图像和画面。当然,我们仍然可以像哲人一样,通过自己的某些理论逻辑形成自己的观点,将想象变为思考的一部分,继而将思考变成一种哲学观点,在哲学观点上适当发挥,指导我们的“活”。说到这里,史铁生这个名字就不由自主的出现在我的脑海。在我对死亡有一定思考但又有很多地方无法释然的时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适时地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了,当时的欣喜有如遇到知音一般。他在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思考死亡,虽然最终体现在那篇文章中的对死亡思考的描述只有那么几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种欣喜并非因为他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而是在学校教育中接触到对死亡的探讨让我兴奋,同时让我知道许许多多跟我一样的非哲人在思考死亡,对死亡有着万千的疑问。而史铁生对死亡的思考并没有触及到死亡本性的问题,只是探讨了应该怎样正确面对死亡。接下来,他在文中探讨了“怎么活”的问题,这深得我心。这或许正是我们作为“非哲人”的思考方向——舍弃对死亡本性的无尽探究,转而从对死亡的思考中提升出我们应该怎么活。不得不说这是很现实的一种思考方式,但也是尊重人生命的人性化的思考。既然死亡不可知,不可探,不可明了,不可抗拒,何不顺其自然、把握当下,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所意义呢,让自己安然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最朴素的死亡观。看来中国无论古今,思维方式和结论都是大抵相似的。

然而,西方人则有所不同。由于自身对哲学研究的局限和偏向性,我只阅读了早期古希腊的死亡哲学思想,而其中尤以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为最主要。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死亡哲学思想也让我接触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思考。

苏格拉底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是个文天祥式的人,他在被判死刑之后却安然赴死完全不愿意用其他手段免死,抱定他“男子汉应该在平静中死去”的人生理想。而他对死亡的态度,和他死亡观是息息相关的。简单地说,他对死亡的认识就是:对人而言,死亡是“好坏尚未分晓的境界”。只有“神”能够回答生死及其本性问题。他以不可知论的形式把前人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回答都悬置起来,他的提法是:“死的境界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同时,他承认自己在死亡本性和境界上的无知,并认为这是自己“智过于人”的体现,因为“不充分了解,不自命知之”。可以说,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和态度深得我心!在我看来,正因为生和死之间交流的不可感知,我们根本无法断然下结论,即使是有再强大的逻辑推理也根本无法得到验证。但是我们所能推测的就是死亡无外于苏格拉底所述的两种情形:毫无知觉或者灵魂犹在。也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对待死亡极其坦然:“其一,死者若无知觉,则如睡眠无梦,又有何可怕,甚至有不少的妙处,能感受到宁静;其二,死若是由此界迁居彼界,则所有亡过者,包括诗人、英雄和哲学家,便都可以全在彼处,畅谈辩论,岂不快哉!”这种死亡哲学可谓有令人豁然开朗之效,也正是我心中所想。不过,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或许并不是哲学所提倡的,与哲学的精神可能有所违背。即便如此,它仍不失为一种极好的人生态度。

跳出不可知论,来到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死亡哲学观。他们的死亡哲学观基本上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的最高成就。

德谟克利特坚持用物质原子的运动变化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创建了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提出了“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的唯物主义的死亡哲学命题。他认为人及其身体的毁灭也同自然万物的毁灭一样,都是由组成它们的原子“分离”或者“解体”所致,把人的死亡还原成了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这和我们从小学到的唯物主义论基本是一致

对死亡的思考——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熊煜华

2011101300 的。但是不同的是,他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和世界万物一样,也是有形体的,也由原子构成,但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能构成灵魂,只有那些“精致的、光滑的和圆的”原子才能构成灵魂。同时,他还认为灵魂是可死的,灵魂的死也即是构成灵魂的原子的离散和毁灭。在对待死亡的态度方面,他认为“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因为其一,惧怕死亡、逃避死亡的人是在过着一种虽生犹死的生活,怀着对地狱的恐惧而活着的人是感觉不到生活的愉快的;其二,这样的人为了逃避死亡,便势必不能尽到他们做人的责任,很可能过上邪恶的、失节的和不洁的生活,这样的活便不如说是“慢性死亡”。德谟克利特的死亡哲学是值得赞赏和敬佩的,他对死亡本性的描述很符合我们的审美,并且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似乎可信度更高。

柏拉图在哲学路线上和德谟克利特是根本对立的,这也体现在了死亡哲学上。柏拉图认为,“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但“灵魂不死需要许多证明才能使人信服”。他也对这方面有不少的证明,围绕“回忆说”、“理念论”等有不少的论述,但或许是我的哲学基础不够,这些证明在我看来很多地方都有牵强之嫌,或者说在逻辑上并不怎么讲的通。因此,我也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去试图理解他的观点。但他关于灵魂不死的论述之详细具体、面面俱到,不得不令人敬佩。柏拉图认为,死亡是不死的灵魂离开肉体监狱而获得释放重新进入理念世界,而灵魂就其本性而言是永恒不死的、自动自由的,因而是唯一适合在理念世界里生存的,一旦它取得了人的形式,就降落到有生有灭的事物世界里,就难免要受到俗累,受到外在事物和身体的束缚,从而丧失其自在自由的本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把死亡看做是对灵魂的解放和拯救,看作是灵魂恢复其自在自由本性、重新过适合于自己本性的纯粹理性生活的必要途径。这位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的死亡哲学,让我对死亡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不再局限于我们教育里根深蒂固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对唯心主义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而对死亡的思考,必然会伴随我今后的“活”而长久存在下去了。

5.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篇五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主要思想。

答:背景:(1)自然科学成就:自18世纪下半叶起,自然科学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各个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导致19世纪自然科学发生了激烈的革命性变化;(2)理论前提: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早已问世,但是,古代的自然哲学囿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对自然的解释停留在简单的猜想、思辨阶段。

目的:概括自然科学新成就,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主要思想:(1)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2)整个世界的历史是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3)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及基本趋势:生产实践与科学试验是根本动力,科学认识内部的矛盾运动、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是基本动力;(4)系统阐发科学认识论思想。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

答:研究内容:(1)科学技术与自然观;(2)科学与科学方法论;(3)技术与技术方法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具体说来涉及十个方面:综合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自然观研究;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技术哲学与技术方法论研究;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哲学问题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与文化研究;科学思想史研究;科技哲学名著与科学技术哲学史研究。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不断地从各门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中,吸收其思想精华,批判地继承各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逐渐发展成的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体会。

答:(1)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

(2)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

(3)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

①具有怀疑批判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途径、方法:a、科学研究始于问题;b、交叉与综合的思想方法;c、专业性研究方法

③具有文、理、工兼容的知识结构

4.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答:主要内容:

(1)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的自然观

a、米利都学派的自然观:开始探究“什么是自然”、“事物是由什么组成的”等,同时,借助单一的原理力图解说不同物体的性质及其变迁;

b、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崇拜”:以“数”为核心构建其自然观,认为数是万物的基础,是真实的实在,其他东西是数的表现;

c、变化哲学家的自然观:承认自然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运动的;自然界万事万物存在着对立面,对立面的混合造成了事物的生灭变化,各种事物自有萌芽、生长和衰落的过程;

d、原子论者的自然观: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

(2)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

a、苏格拉底及其自然观:主要是对人类本身的研究;

b、柏拉图及其自然观:主要探讨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问题,不太关注自然科学,不过他也研究天文学和数学问题;

c、亚里士多德及其自然观:宇宙观及目的论;

特点: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思辨性及整体性。

5.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及特点。

答:产生背景:(1)社会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是促使近代自然科学和自然观产生的土壤;(2)科学背景:力学的发展以及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3)哲学背景:直接渊源于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理论。

基本内容:(1)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2)决定论:主张原因与结果一一对应,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3)还原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特点:以机械力学说明一切,以物质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用静止、片面、孤立、绝对的观念看待自然,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陷入了唯心主义。

6.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

答:产生背景:(1)天文学方面:康德提出了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2)地质学方面: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3)物理学方面:19世纪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4)化学方面:燃烧的氧化说和近代原子论的提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尿素的人工合成等;(5)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基本内容:自然界是各种物体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都处于无穷的系列和层次之中;相互联系的物体因相互作用导致运动,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运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运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a、屈从与顺应 b、利用与强化 c、控制与改造

(2)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a、恩格斯:人在自然界的两次提升:第一次提升是物种关系方面的提升,即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第二次提升是社会关系方面的提升,即人建立起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b、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依赖自然界的物质构

成自己的生命机体;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活动所必须各种物质基础;

c、人与自然的对立性: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自然,表现出人对自然能动性的一面。

8.人类中心、生态中心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答:人类中心: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强调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生态中心:主张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它所包括的个体成员。

生态文明:狭义的“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或者说是构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基础与前提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广义的“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9.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内涵、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答:

科学观察:(1)内涵:指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的一种方法,是认知主体运用感觉和知觉从外界客体获取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并由此形成对整个客体的体验和认知的活动。

(2)特点:a、观察是一种通过感觉和知觉进行的感性的认识活动,单纯的观察活动(不包括观察前地假设猜想和观察后的解释说明)是人体感觉器官作用和人脑非自觉的简单意识加工的过程和产物,一般不包括分析、推理和证明等理性因素;

b、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完整的科学观察一般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在观察前有预想,在观察后有记录,并非盲目、被动的感知;

c、观察不主动干预自然事物和现象,这是观察相比实验而言最大的特点。

(3)作用:观察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导致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4)局限性:首先,观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以在感觉范围、观察精度、观察速度等方面都有其局限性;其次,即使运用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观察,不主动干扰和控制研究对象,观察对象的许多属性和特征不会自动显示出来,因而也暴露出其一定的局限性。

科学试验:(1)内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特点:a、与观察相比,实验具有更强的主动干预性,实验与观察相比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可以通过简化、纯化、强化、弱化、催化、慢化、模拟等方式人为控制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从而实施更有效的观察;b、实验是可控的,因而只要具备适当的物质条件,经过学习,同一实验能够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

不同的时间重复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性和偶然性。

(3)作用: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科学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之一。

(4)局限性:首先,由于实验依赖于观察,而观察是可错的,所以实验也有可能是可错的;同时,由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结果的解释等都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实验的可错性远远大于观察;其次,实验方法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

10.科学问题的内涵、分类及来源,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

答:内涵: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分类:从所关注的对象来说,科学问题包括实体性问题、过程性问题与关系性问题;从问题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来说,包括常规性问题与非常规性问题;从问题的来源来说,包括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

科学问题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旧理论与新事实的矛盾(2)不同学派或理论之间的矛盾(3)理论内部的矛盾(4)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5)社会实践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科学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其基本原则包括:需要性(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此外,还要有新意和时代感,符合自身的兴趣等。

11.科学假说的特征与类型。

答: 科学假说是科学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一定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对已存在的事物现象做出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以及对未发现和尚未存在的事物现象做出的前瞻性预见和推测。

其特征为:科学性、解释说明性、推测预见性以及待验证性。

根据科学假说认识事物的范围大小、深刻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科学假说分为狭义性假说和广义性假说;根据科学假说解释说明、预见推测的内容不同,可将其分为理论假说和事实假说;根据科学假说检验的结果,可将其分为证实性假说和证伪性假说。

12.逻辑方法的类型及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逻辑方法,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根据现实材料按逻辑思维的规律、规则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

逻辑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获取新的知识,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分析大量材料,处理众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是科学研究中一类不可或缺的方法。

13.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创造性思维就是所谓的想象、直觉、灵感等那些不能用逻辑和经验来表述的方法。

(1)直觉,即对某种情况突如其来的颖悟或理解。直觉能够促使科学家在缺少足够证据和信息的情况下迅速形成最初的判断。

(2)灵感,是人们头脑中长期酝酿的问题突然找到答案,意识处于十分清晰、敏锐的状态。灵感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创造力的升华。

(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想象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使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使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地创造性。

14.建设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的体会与思考。

答:(1)关于科学价值观的问题

a、实用主义地从事科学研究,缺乏“为真而求真”的科学精神

b、将“科学”与“技术”笼统地合成为“科技”,把功利的原则推移到“科学”之上 c、科技政策偏重于应用性研究,对基础性探索研究重视不够

(2)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问题

a、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是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b、从科学观和文化观的角度看,狭隘的科学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的对立,是导致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

c、从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科学对人、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包括积极地和消极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也是导致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

(3)关于举国体制确立和运行中的问题

a、在举国体制的确立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科技项目的优先次序排列,并在所支持的科研项目上有所选择,以决定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

b、应该给予小科学项目的研究以生存的空间,而不应由大科学项目独占全部的科技资源,剥夺其它科学发展的机会与权力

c、避免行政僵化,以更好地适应科学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要求

(4)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

a、优良的科学传统

b、宽松的学术氛围

c、杰出的领军人物

15.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关系。

答:(1)军事变革是在科学技术有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具有断代性质的武器装备大量投入到军事活动中,从而引发军事系统内诸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导致整个军事系统发生质变的特殊社会活动。科技进步及其应用①可以推动武器装备体系化、智能化;②可以促发军事组织形态演变;③可以推动军事理论创新;④可以扩展军事手段和战场资源。

(2)军事技术、军事理论的发展,必须始终以战争实践为源泉并在战争实践中得到检验。

16.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及区别。

答:科学的内涵:(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方法(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是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4)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技术的内涵: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综合。

两者的区别:(1)形态不一样。科学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理论形态;而技术则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2)任务不一样。科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3)目的不一样。科学的目的是在现象之中求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技术是来自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4)选题方向不一样。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而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5)管理方法不一样。科学的管理方法强调工作得如何;技术则注重如何工作。(6)评价不一样。对科学的评价是一个深字;对技术的评价是一个新字。(7)科学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术。(8)科学没有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技术可以。(9)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和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10)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技术专家除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军校研究生

(1)树立高尚品德,构建综合素质

(2)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a、培育创新精神:培养求知欲、好奇欲、创造欲、质疑欲

b、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6.自考法学概论试题 篇六

自考法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_________不受侵犯。

2.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_________关系。3.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_________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4.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_________为其指定辩护。5.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与权利主体的人身密切联系而无直接_________的社会关系。

6.外国人在我国人民法院进行诉讼需要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_________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律师。7.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_________的内容为准。

8.机关拟定资格条件是_________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根据拟任职位要求规定的资格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采用_________加以规定。()A.限制式 B.任意式

C.列举式 D.组合式

2.下列项目_________属于我国的法律体系的范围。()A.已失效的《镇压反革命条例》 B.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现行的《世界版权公约》 D.《法国民法典》 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_________犯罪之中。()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4.王某曾因抢夺他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2002年6月刑满释放。后来王某又因抢劫罪被捕入狱,王某在_________时间内能够成为累犯。()A.2005年6月 B.2007年6月 C.2005年12月 D.2007年12月

5.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由_________负责。()A.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国家安全机关

6.王某借用李某的摩托车,在路上行驶,被警察拦住,经查该辆摩托车为丁某所有,王某对于该车属于_________占有。()A.合法 B.非法

C.恶意 D.善意

7.下列项目中_________是债发生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法律事实。()A.合同 B.不当得利

C.无因管理 D.侵权行为

8.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是通过_________表现的。()A.图书 B.行为

C.智力成果 D.身份权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9.甲接受乙的委托,完成作品创作,但双方未就著作权归属问题达成协议,根据法律规定著作权属于()A.甲 B.乙

C.甲和乙共同所有 D.甲和乙抽签决定

10.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为_________人。()A.2至200 B.2至50 C.1 D.5至19 11.甲将轿车停放于停车场内,乙倒车不慎,碰坏甲的轿车,乙当时身上无钱,甲请求保险公司予以赔偿,保险公司有权追究乙的责任,这是_________原则的体现。()A.保险利益 B.损害赔偿

C.最大诚信 D.保险代位求偿

12.被保险人从保险人书面通知之日起_________内不领取应得的赔款,即作为自愿放弃索取权益。()A.三个月 B.一年

C.六个月 D.二年

13.商家为促销进行抽奖式的有奖销售,确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种,下列_________组,为正当的竞争行为。()A.1800元—2800元—3800元 B.3800元—4800元—5800元 C.采用谎称有奖 D.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14.在给予违反法律和纪律的公务员的处分中_________不在其内。()A.警告 B.记过

C.察看 D.降级

15.经过行政复议后提起诉讼的案件,复议决定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_________是被告。()A.原具体行政行为机关 B.复议机关

C.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 D.原具体行政行为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 16.根据法律规定行政判决能够以_________作为参照。()A.行政法规 B.行政规章

C.法律 D.地方性法规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是()A.人民代表大会 B.军队 C.人民政府 D.人民法院 E.人民检察院

2.下列_________部门能对违法者实施惩罚性的措施。()A.公安机关 B.学校 C.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E.居委会

3.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对象有_________犯罪分子。()A.危害国家安全罪的 B.过失杀人罪的 C.爆炸罪的 D.判处死刑的

湖南大学自考网:http://整理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E.判处无期徒刑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_________人员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不受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予追究的限制,必须适用中国刑法。()A.国家公务员 B.农民 C.工人 D.军人 E.个体经营者

5.下列项目中,针对_________不适用逮捕。()A.在场亲眼目睹犯罪的证人 B.患有严重疾病的 C.怀孕的妇女 D.哺乳他人婴儿的妇女 E.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6.我国专利法规定,对于_________授予专利权。()A.发明 B.科学发现 C.实用新型 D.外观设计 E.动物品种

7.不得作为商标的标志有()A.牛奶牌 B.金属牌 C.上海牌 D.红新月牌 E.长城牌

8.下列项目中_________属于有限责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A.股东会 B.股东大会 C.董事会 D.经理 E.监事会

9.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是()A.有限责任公司 B.无限责任公司 C.股份有限公司 D.国有独资公司 E.合伙形式的企业

10.法人的人身权包括()A.姓名权 B.名称权 C.荣誉权 D.名誉权 E.肖像权

11.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A.患职业病被确认丧失劳动能力的 B.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C.劳动者非因工负伤、医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D.劳动者因过错造成单位利益受损的 E.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12.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是()A.法院的辖区

B.当事人的户籍所在地同法院辖区的关系 C.当事人的经常居住地同法院辖区的关系 D.当事人侵权事故的发生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 E.当事人工作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

13.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立足于调解结案,但应在__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A.自愿 B.合理)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C.合情 D.合法 E.公平

14.我国现阶段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内容有()A.宪政原则 B.权责统一原则 C.法律优先规则 D.法律保留规则 E.合理行政原则

15.具体行政行为是对_________的一次性处理。()A.具体行政事务 B.不特定事项 C.特定的人 D.不特定的人 E.多次适用

16.在民事诉讼开庭审理的程序中,对案件进行审理需经过_________阶段。()A.法庭调查 B.法庭辩论 C.法庭调解 D.合议庭评议 E.宣判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法律规范 2.紧急避险 3.提起公诉 4.代理 5.行政许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1.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分)2.在我国正式的法律渊源有哪几种?(4分)3.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有哪些?(4分)4.定金的罚则是什么?(3分)

5.简述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含义。(4分)

六、案例分析(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甲带儿子乙外出,路途中遇车祸,甲当场身亡,乙重伤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身亡。现查明:乙已成家,乙妻现已怀孕,甲家中有甲妻、甲的女儿。甲、乙双方生前都未留有遗嘱。问:

1.如何对待甲家的财产?为什么?(2分)2.甲的遗产继承人有哪些?为什么?(4分)

3.乙妻能够继承谁的财产?她在本案中以什么形式的继承人出现?(2分)4.如何处理甲的遗产?(2分)

湖南大学自考网:http://整理

全国2011年4月自考法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以划分为()A.实体法和程序法 B.国际法和国内法 C.根本法和普通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2.公民可以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指控或申诉,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对违法失职者予以制裁,这种权利是()A.批评权 B.建议权 C.控告权 D.检举权

3.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A.外资经济 B.国有经济 C.集体经济 D.个体经济 4.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A.行政法律关系 B.管理关系 C.行政关系 D.权力关系

5.行政机关以及经法律授权行使行政职权并对其行为承担责任的其他组织统称为()A.行政机构 B.行政法律主体 C.行政主体 D.行政管理者

6.公务员因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法给予处分。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定处分类型?()A.警告 B.免职 C.撤职 D.开除

7.与民法并列同属私法的部门法是()A.公司法 B.保险法 C.经济法 D.商法

8.以公司之间的控制和依附关系为标准,可将公司划分为()A.总公司和分公司 B.母公司和子公司

C.两合公司和无限公司 D.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9.监督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和财务的公司常设机关是()A.董事会 B.监事会 C.股东大会 D.工会

10.债务人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使债务人免受破产宣告起见,申请时债务人进行一系列改组、调整及其他挽救性活动。这类活动称为()A.破产和解 B.破产调解 C.破产清算 D.破产整顿

11.国家从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关系实行全局性的管理过程中,与各类社会组织会发生具有指导性的社会经济关系。这种关系是()A.市场规制关系 B.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C.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D.企业组织管理关系

12.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称为()A.偷税 B.抗税 C.逃税 D.避税

13.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罚款,罚款幅度是()A.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B.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C.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D.1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14.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哪一种情形下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A.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B.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C.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D.受害人已告诉的犯罪

15.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称为()A.地域管辖 B.级别管辖 C.专门管辖 D.普通管辖

16.以文字、图画或符号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证据是()A.物证 B.证人证言 C.书证 D.被害人陈述

17.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可以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采取强制性措施。该措施称为()A.财产保全 B.先予执行 C.查封 D.扣押

18.下列不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是()A.训诫 B.罚款 C.拘留 D.警告

19.票据持有人丧失票据采取补救的一种民事法律程序是()A.督促程序 B.公示催告程序 C.挂失程序 D.还债程序

20.下列属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的是()A.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B.公开审判 C.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D.不适用调解 21.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是()A.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

B.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案件 C.海关处理的案件

D.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22.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管辖法院是()A.最后收到起诉状的法院 B.最先收到起诉状的法院 C.上级指定的法院 D.各法院协商后确定的法院

23.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是()A.共同诉讼人 B.第三人 C.原告 D.被告

24.下列不属于国际法渊源的是()A.条约 B.习惯

C.一般法律原则 D.司法判例

25.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这种待遇称为()A.最惠国待遇 B.国民待遇 C.优惠待遇 D.普通待遇

26.在国际法上,构成一个国家的要素除了居民、领土、主权外,还包括()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湖南大学自考网:http://整理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C.司法机关 D.政权组织

27.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是()A.专属经济区 B.大陆架 C.领海 D.公海

28.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却规定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这种情况是()A.转致 B.反致

C.公共秩序保留 D.法律规避

29.在一般地域管辖方面,确定涉外民事案件的我国法院管辖权的一般连结因素是()A.原告住所地 B.被告住所地 C.原告出生地 D.被告出生地

30.当前各国在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上普遍适用1958年订立的()A.《纽约公约》 B.《巴黎公约》 C.《华盛顿公约》 D.《伦敦公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通常认为,法律的要素包括()A.法律规范 B.法律规则 C.法律原则 D.法律概念 E.行为准则

32.下列同时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有()A.劳动 B.选举 C.受教育 D.纳税 E.休息

33.证据的特征包括()A.客观性 B.主观性 C.相关性 D.法律性 E.独立性

34.民事诉讼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A.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B.有明确的被告 C.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D.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E.有具体的诉讼事实和理由 35.国家责任的形式包括()A.全面限制主权 B.赔偿 C.道歉 D.国际审判 E.局部限制主权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国家性质 37.行政行为 38.债 39.税收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40.共同犯罪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42.简述民事诉讼时效的概念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时效的种类。43.简述犯罪构成与犯罪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44.试述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45.甲(男,24岁)与乙(女,21岁)经人介绍认识,两个月后登记结婚,不久,乙怀孕。甲脾气暴躁,一言不和即对乙拳打脚踢,乙认为双方感情破裂且自己没有过错,遂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甲给予赔偿。

问题:乙在怀孕期间能否提起离婚诉讼? 如果乙未提出离婚,仅甲提出离婚,人民法院能否受理? 如果乙所述属实,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支持乙的离婚及赔偿请求?为什么? 46.受害人甲(女,60岁)独自一人从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的自动柜员机取款2万元。正当她把钱装进信封后准备离开银行时,被告人乙(男,17岁)突然从其身后窜出,将信封抢走。甲呼喊,路人丙协助其将乙抓住。其间,乙抗拒抓捕而使用其所带匕首将丙的手割成轻微伤。

问题:乙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 如果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应如何定罪?对其能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春天音乐活动教案下一篇:《永远跟党走 ,党在我心中》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