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精选14篇)
1.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一
秋季开始,全省实施新课程,高一年级各学科开始使用新教材,我校高一上学期物理学科使用的是司南版物理1(必修)。物理1(必修)与以往的教材大不一样,图片更多,探究的内容也更多,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在不同的章节中开设有“迷你实验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迷你实验室”的许多优越性,但老师们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处理有不同的意见与做法,本文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迷你实验室”的特点
正如编者所说的,“迷你实验室”是“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些妙趣横生的小实验,培养技能,增强兴趣”。归纳起来,物理1(必修)的“迷你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设计简单性
(1)材料简单:“迷你实验室”中的实验所需的器材大多取自于学生生活实践中比较常见、相对容易得到的器材,符合低成本实验设计的思想。如“模拟打点计时器”实验中用到的纸和笔,“观察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验中的玻璃瓶、细塑料管和水等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随处可取。
(2)装置简单:“迷你实验室”中的实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易操作的素材设计实验,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熟知的、亲切的物理情景中。因材料简单,实验装置也就自然简单。如“看谁叠得好”实验,就是几本书叠在一起,此装置学生天天都见过而且接触过,并且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做的实验,以此让学生体会重心的妙用。
2.内容趣味性:该实验通过展示物理情景,让学生感到物理实验不仅不是神秘的、单调的,更是新奇的、生动的和有趣的,让学生感到好奇、兴奋和激动。如测量反应时间,通过一把尺子就能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把反应时间这一看似神秘的概念通过平常的器材利简单的操作便能测量出来。
3.处理灵活性:与原先教材中安排的实验相比,不再有千篇 一律的要求了,编者也说“该栏目的内容可以灵活取舍”,这就让一线老师有了选择的余地了,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决定做哪些实验,不做哪些实验,从某种程度上说编者也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二、关于“迷你实验室”的几个困惑
与以前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不同,司南版的“迷你实验室”就是在教参中也没有说明实验要几个课时完成,要完成到什么程度,可能这也是编者的“灵活取舍”所造成的。在使用司南版物理1(必修)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困惑:
1.“迷你实验室”中的实验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吗?
司南版物理1(必修)中的“迷你实验室”的实验大多比较简单,但也有比较繁琐的,如“圆锥为什么往上滚”的实验,如果学生要在课堂的45分钟内完成该实验,时间是不够的。第一个困惑:“迷你实验室”的实验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
2.“迷你实验室”中的实验应完成到什么程度?
探究性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评估等,那么“迷你实验室”中的实验是不是一定要完成这些环节,或者是可以取某一些环节进行探究?第二个困惑:“迷你实验室”的实验应完成到什么程度?
3.“迷你实验室”中的每个实验探究学生都要亲自经历吗?
虽说各所学校都很重视新课改,都很重视改善条件,但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总是存在的,如我校就没有激光器,那么“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的实验怎么处理?第三个困惑:“迷你实验室”中的每个实验探究学生都要亲自经历吗?
三、对“迷你实验室”教学内容的处理
1.对学生进行实验素养的训练
“迷你实验室”具有设计简单、趣味性强和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它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既可以选择性的又要引导性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实验。既然是实验,与“变戏法”和“杂耍”就有本质的不同,实验培养的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兴趣,因而要完成好“迷你实验室”的实验,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训练不仅不能少,而且应该认真进行。除了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了解仪器性能、搞清实验步骤外,还应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仔细记录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实验数据后还要得出实验的结论。 例如“测量反应时间”的实验,课本上的内容只指出“人们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的行动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具体如何测量,采用什么原理,用什么公式,课本上并没有指明。我的处理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阅读完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学生非常兴奋,可以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了,便两人一组地做起来了,等做了一阵子后,问一两组的学生:“你们测出来了反应时间没有?”此时基本上全班安静下来,只有一两个小组真正测量出了反应时间,大多数的小组并没有测量出反应时间,教师指出学生的不成功的原因,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测量反应时间,弄清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使用的公式——h=gt2/2,把h=gt2/2变形为t=2h/g,这里的的£指人接到指令开始到抓住尺子所用的.时间,相应的h就是从接到指令开始到抓住尺子过程尺子下降的高度,而要测量h一定要选好参考点。提醒学生应记录什么数据,请学生再做一遍。这时学生便清楚他们没有测量出反应时间的原因了,此后基本上各小组都能测量出反应时间了。
2.课堂上能完成的实验尽量在课堂上完成
虽说探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但是在课堂上就完成的实验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所以应该力争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对于哪些时间需要比较多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准备,这样在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完成了。
例如,“圆锥为什么往上滚”的实验,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做好圆锥体带到班上,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课本的提示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圆锥本来是要往下滚的,却往上滚了,究竟是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空前高涨。教师进一步分析:圆锥看起来是在向上滚动,实际上重心是在下降。所以,课堂上能完成的实验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极大的作用。如果让学生各自在课后对实验进行探究,因为所需的时间要多,又没人指导,学生很可能半途而废,根本达不到目的。
3.利用“迷你实验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集专家智慧于一体的产物,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不应因循守旧,千篇 一律地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哪种顺序学生更易理解,更易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该用哪种顺序。“迷你实验室”中的实验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用“迷你实验室”中的实验就提供了很好的引入新课的素材。
例如,第3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先进行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探究而后再让学生“模拟打点计时器”,而我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模拟打点计时器”,通过学生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找相等时间间隔的方法,然后引入新课一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大致相等,那么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如何准确测量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呢?如何求出速度?打点计时器就是一种准确测量时间间隔的仪器,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然后请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器材,阅读说明书,打出一条纸带,进行有关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探究。待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比较“模拟打点计时器”和“打点计时器”两个实验探究的不同之处,指出误差产生原因。整节课由易到难,非常连贯,更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的特点。
4.尽量把“迷你实验室”的实验当做学生的探究实验
司南版物理1(必修)的“迷你实验室”并没有明确规定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探究实验,是演示实验好还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好呢?可能有的教师会图省事,做做演示实验就算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也应成为课堂的核心。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总结、物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好都能运用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动作思维,而且可以让课堂成为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场所。我的做法是能让学生进行探究的绝不演示,没有条件进行探究的用演示。例如没有激光器,“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的实验就改用课件进行演示。
5.对课本上几个“迷你实验室”的改进
(1)测重心:课本上介绍的是悬挂法,也可用顶、撑的方法让学生寻找重心。我教的学生很喜欢玩一种游戏——用一只手指顶在书本上,其余四指转动书本,看谁转动更久而书不掉下来,我就从此游戏介绍寻找重心的方法。
(2)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细绳尽可能细一些,铅笔一头要削尖一些,这样手指和掌心会感到比较疼痛,效果就明显一些。
(3)磁铁间的相互作用:把两块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放手后磁铁就比较容易运动起来,更易说明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迷你实验室”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教材中的“迷你实验室”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多设计安排一些类似“迷你实验室”的内容,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就可以安排在“迷你实验室”。以至让学生真正的“迷人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廖伯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二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是20世纪新的教学理论之一。有效教学的理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方法和策略。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问题也备受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符合以下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理论。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
二、“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给予适度的引导,还学生一个自主、和谐、 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这种主动探究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来激活学生思维、 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因此,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实施的一种强化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和课堂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由于课堂有效教学的效益不同于企业的生产效益,这种课堂有效教学的效益取决于接受者在一定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
三、“有效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尝试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在具体的课堂设计中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针对中学生的学习特征,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点很细,教师需要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为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好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轻松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有效地进行引导,而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中亚”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中亚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海陆、交通);(2)中亚地形;(3)中亚气候;(4)中亚的河流湖泊;(5)中亚的农牧业;(6)中亚的工业等。根据教学内容配套下面专题练习,以明确本专题教学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读图1,回答问题。
(1)图1中棉花产地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基地,简述棉花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中亚内陆湖———咸海正慢慢缩小,咸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哪部分(东部还是西部)盐度较高,原因有哪些?再试分析缩小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亚尤其是南部平原地区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试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4)中亚东部山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哪里?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中亚东部发展山地畜牧业的原因?
这道题中的问题几乎涵盖了本课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教学的知识点和考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把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2.有效设问,巩固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设问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问题能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从而让学生系统地获得地理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复习“陆地与海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就2014年轰动全球的“马航失联事件”,结合地理教学知识而设问:马航MH370失联的可能相关区域属于什么气候?为什么搜寻工作屡屡受阻?试从气候、洋流、海底地貌等原因分析?马航失联的可能范围属于什么板块……以区域热点为话题,能提出很多问题。再如,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5月12日发生7.5级地震,教师也可以有效设问地震的相关知识:尼泊尔地震位于什么地震带上?尼泊尔地震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提高地震的自救知识……
教师需要抓住时事热点,提前设置一些巩固知识的有效问题,让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的同时复习地理知识,使得问题熟悉化,更具时效性,使学生更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3.整合知识,提升能力
一些学生为什么总是学不好地理,很大原因是没有重视知识积累,没有养成良好的地理分析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小知识点的积累,否则难以提升应有的地理学习能力。在进行“德国”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选取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能有效地整合章节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重视此类综合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图2,回答问题。
(1)该国地势特点如何?判断依据是什么?
(2)B是什么河?其航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方面?
(3)该国北部地形虽为平原,但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经营粗放,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4)E是被称为德国“硅谷”的什么城市?德国微电子产业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5)A国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C区为该国的钢铁工业区,该国的钢铁工业逐步向西部地区集中,甚至与荷兰联营将高炉建在荷兰海边,其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要把自然地理知识同人文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有效地运用综合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地理学习的综合素养。
四、小结
3.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三
一、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课标与其它三条课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图1为“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主题内容的知识结构 。
从知识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本课标是在前3条课标的基础上讲述“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和 “ 产业转移 ”,它们关系到两个或者几个区域之间如何实现协调发展,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理环境的角度阐释了人地关系,突出了区域联系。因为区域具有开放性和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与其它区域的协作与竞争,只有在区域差异比较中找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合理分工与协作,区域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该条课标把区域的发展置于世界宏观经济的发展层面,提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视野要开阔,要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区域发展方向的制定才能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课标的重点并不在于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以及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具体情况,而是在于关注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对产业迁出和迁入区及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和调配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二、目标导航
课标的要求往往是对最终学习结果的要求,并没有指明达到此要求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要求。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若要达到此要求,前面需要很多知识铺垫,如什么叫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分类、规律、影响因素等。所以,教师首先应对课标进行细化。根据前面对课标要求的解读,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资源的特点;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意义;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和途经地区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评价思路和方法;了解产业转移的内涵以及产业转移的形式和类型;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即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从工业角度、地区角度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移地区和转移对象地区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有关学习资料的收集和图表数据资料的阅读分析,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尝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达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较高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通过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学习,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产业转移的学习,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身边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为建设家乡做准备。
三、比较分析
各种版本教材都以课标为依据,以案例为依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教材的内部结构,但在编写思路、选择案例以及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1.教材编写思路的差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课标是放在第一个大的要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下的,人教版教材考虑到这两个内容都关系到两个或者几个区域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的问题,应建立在学习完单独区域发展内部分析的基础上,所以将其放在了全书的最后独立成章并分为了两节。而中图版和湘教版教材都按照课标顺序将其放在了全书的第一章以一节的方式呈现。
2.案例选取与呈现形式的差异
从知识体系对比与分析框架图中可以看出,案例的选取有一定差异。中图版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产业转移两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湘教版:以我国区域经济联系为主轴,从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进行探讨;人教版先后以我国西气东输、东亚(以日本为例)的产业转移为例从原因和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
同样,在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上也存在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部分:人教版教材选用了西气东输作为案例,采取边叙边议的方式展开,对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影响叙述、剖析得较详细,将原理融于案例分析中;湘教版教材除西气东输外还选取了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两个案例,采用先叙述案例,再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标题进行理论提升,即以分—总的方式展开;中图版教材与湘教版教材相同,也采用了分—总的方式展开,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加以说明,选用了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的案例。产业转移部分:人教版教材选用东亚作为案例,采取边叙边议的方式,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叙述、剖析得较详细,将原理融于案例分析中。湘教版教材选用了我国近十年来的3个不同规模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为例,依然采用了先叙述案例,再以“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为标题从转移不同时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理论提升,即分—总的方式展开,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融合在案例中,没有单独提出来,但对产业转移的规律进行了简单提炼。中图版教材还是采用先叙述理论再呈现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案例的方式展开,对产业转移规律的叙述较人教版完整,但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没有如人教版一样单独提出。
3.各版本教材的共同点
各版本教材都以课标为依据,以案例为依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教材的内部结构。资源跨流域调配主要以我国为例进行探讨。各版本教材均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并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重难疑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要求,通过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分析比较,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笔者提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
本部分教学重点为: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产业迁出区与迁入区及资源调出区与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共同发展等有重要意义。本条“课标”的重点不是讲产业是怎样转移的或为什么要转移及资源是如何跨区域调配的或为什么要这样调配等问题,而是要求抓住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但为了能更好地掌握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必须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所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仍然列为重点。
2.教学难点剖析
本部分教学难点为: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怎样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仅仅是一个缩影、个案。如产业转移,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一个或一组典型案例的剖析,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建议
1.案例的选用
完成本条课标涉及内容的学习,最适当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对于案例的使用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主干部分与拓展部分的案例。对课文主干部分案例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为什么非要选取它作为案例,即让学生明白该案例对生活的重大意义,然后运用案例提升出原理和规律。对课文拓展部分案例的学习,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原理解决问题,让其成为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平台。有时,可以将拓展部分的案例提前和主干部分的案例一起用于提升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2)不同版本间的案例。不同版本教材不仅在案例的选择上不同,在案例的呈现方式和描述的重点上都有所不同。教学时可以相互借鉴、补充,如在讲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可依据人教版教材,而在讲产业转移规律时则可依据中图版或湘教版教材。
(3)教材以外拓展的案例。教学中还可将初中或必修2中学过的案例引进来,将学生的视野放大。如在学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教师可引入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当然,在对各版本所选案例的整合、教材以外案例的拓展时要注意适度,仍然以学生所用案例为主体,以免学生感到茫然或混乱。
2.教学的注意点
(1)突出重点。教材所举案例中涉及到大量区域地理中的一些事实性知识(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涉及调出区、调入区和途经区等),教学时不可能也没必要用大量篇幅去重述,可适当补充与研究案例有关的区域地理知识,把握好补充的时机和深度,要有所选择,不可面面俱到。重点是运用有用的事实性知识提炼出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2)注重联系。必修1和2属于系统地理,阐释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教学时一定要引领学生用学过的原理分析具体的区域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如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实际上是必修2中学到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新课导入、影响因素分析都可以反复利用。
(3)突破难点。最后,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突破难点。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图2。
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要实现双赢,可以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影响。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可很好地分析和解决同类型的案例。
由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工业区位的选择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劳动力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该产业往往是选择在具有劳动力丰富、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方布局。所以,当劳动力这个因素在迁出地发生变化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必然要进行新的区位选择,从而就形成了产业的转移。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其它因素(如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环境因素、低价因素等),只要其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是引起产业发生转移的动力。因此,在分析某种产业转移的原因时,应先从产业迁出地入手,分析这个区域哪些因素发生变化而使企业变得不利,然后从迁入地着手,分析迁入地有哪些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这样能够很好地分析出产业发生迁移的原因。
3.活动指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按“课标”的建议,指导、组织学生通过多途径(报刊、网络、电视等)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分为两个组,分别扮演西气东输“调出区”(或产业“迁出区”)居民与“调入区” (或产业“迁入区”)居民,开展一次模拟对话活动。在对话活动中的任何一方,要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即以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既要讲到对环境有利影响的一面,也要讲到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一面;并简要分析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原因及对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对策,然后列表总结。
另外,各版本教材都设置了如思考、活动、阅读、问题探究等栏目。教学中,应把相应的图表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栏目有机结合,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六、思考与练习
(2010年江苏地理卷)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双选)。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C.③为劳动力D.④为原料
(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4.例谈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确定 篇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选择怎样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文言教学丰富、灵动起来,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试从教学内容有效确定的三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借助教材助学系统,有效确定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有效地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很好地利用教材的助学系统,因为教材的编写者从选择例文开始到组合单元再到编写课文助学系统,都渗透着自己对文本教学价值一定程度的筛选与开发。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借助教学系统,有效地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一)借单元导读确定本单元课文的基本教学内容。当前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前都编有单元导?x,它应该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纲,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读”是这样的:“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通过解读,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有三点:⑴整体感知诗文的大意,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语言和美景的欣赏能力;⑵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领略山水之美;⑶学习古诗文,感受和体会自然之美。
(二)借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确定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顾名思义,“研讨与练习”一是指用来供“学生研讨”的内容,学生研讨什么?当然是研讨“教学内容”;二是用来供学生巩固练习的内容。学生巩固什么?当然是巩固“教学内容”。如《湖心亭看雪》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的:“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三、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可以看出课后设置的三道题都应属于确定这篇文言文“文”的教学内容。揣摩“研讨与练习一(1.2.)”,我们可以基本确定这篇课文应有如下的教学内容:⑴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⑵体会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并能说出其作用。从“研讨与练习二”中我们可确定本文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内容。而通过“研讨与练习三”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描写西湖之景的独特之处。
(三)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进一步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本文的课前阅读提示这样写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从这段课前阅读提示中可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有:⑴体味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任务语言的妙处。⑵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⑶感悟作者“痴”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通过有效解读,我们就从写作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二、依据学生学情,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一个学习过程之后有提高有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从自己所在班级学生阅读学习实际出发来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有时,学生的学习看似一个热闹的过程,但学习内容的不恰当使得这样的学习仅有热闹,没有收获。我们很多时候确定的阅读教学内容最终给学生的感觉是:学生知道的继续让学生知道一遍,不知道的最后还是不知道。阅读教学只是在重复学生的已有认知,而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面对不同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就必须先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要理性地判断学生面对一篇课文,他们自己通过预习可以掌握什么,还有什么内容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的。也就是将教学内容的选择定位在学生的“已知点”之上,选择学生的空白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才有意义。这样在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巩固已知的过程,是让学生探究未知最终获取新知的过程。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这是一篇苏轼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就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走进此时的苏轼。让学生从记叙语言中获知信息,产生疑问: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并点拨:(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再师生一起品读赏月美景语句,从揣摩语言中领悟内涵、感受情感: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看着这样的美景,苏轼却发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这就很自然地引入学生对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的体会。教学时,由勾画叙述部分表达情感的词――品月色――探闲人的思路,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苏轼为何深夜起行,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2)说到乐,人们想的是“吃、喝、玩、乐”,而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生齐答:欣赏美景后,追问:什么景?)(3)看着这样的景,苏轼发出了什么感慨?(4)闲人为何意?(学生了解“乌台诗案”)(5)“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最后两题对学生难度较大。应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提示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由此,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的主题在学生面前就迎刃而解了。最后学以致用,以《穿越时空的对话――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下心中的话,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所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依据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不盲目拔高,这样,定会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成。
三、依托文本教学价值,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价值的主体永远是学生,那么在进行文本价值的选择时就要考虑到蕴涵情感、提升思维、培育心智等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主体永远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文本解读上作深入分析,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厘清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价值,激活教学机智,从而选择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有效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三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抓住精彩的??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教学重点。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下面是本文赏读品味语言片断:
师:大作家余秋雨也到过三峡。他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道元作文在上头。”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余秋雨在他的《三峡》一文中写道――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的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节选自余秋雨《三峡》。
师:同学们,这几句话好在哪里,竟让余秋雨如此喟叹?(学生纷纷举手)
生1:用短短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山的高大连绵。
师:很好,但是我还要追问一句,郦道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了山高大连绵的特点呢?比如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并没有直接说它高呀!
生1:这是侧面描写。
师:按照这个思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就属于――
师:哦,也就是说它不直接写景物的特点。这就叫做――
生(齐):侧面描写。
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几句话,余秋雨说的没错,确实写得好。这句话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了三峡的山连绵高大的特点,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侧面烘托出了山之高。看来,要想把文章写好,还要讲究一定的写作方法。好,按照刚刚我们一起总结出的赏析思路,好好细读二、三、四段,并说说你认为哪句写得好。先美读原句,然后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生思考后举手)
生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写出了三峡水流快的特点。
师:确实,要说马不如水快还可以;要说风都不如水快,确实夸张了,的确是极写水流之快。李白对这两句有深刻的理解,他说――(师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我觉得“素”和“绿”这两个字写得好,都是些色彩的,都抓住了特点,非常传神。
生4:我说得不知道对不对,我认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好像突出了山间的安静……
师:他说“空谷传响”反而突出了三峡的安静,大家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得。明明想写静,却用动来表现这种静,这叫做――
生齐答:以动衬静。
师:以动衬静,非常好。再给一个机会。
生5:我认为最后的两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得好,作者通过引用,进一步烘托了凄凉的气氛。
师:很好,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写景相当精妙。我们说音乐家用声音去表现美,摄影家用画面去表现美,而我们语文的任务就是用什么来表现美呢?
生齐答:语言。
师小结:语言是情感的外衣,语言是最精致的艺术手段,学习语言的运用也是我们语文课的核心追求。郦道元的《水经注》本是为《水经》作的注释,在今天却又成了后人研究的文学巨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的文学素养之深。这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了素养,它将成为我们的一笔财富,使我们终生享用不尽!
总之,一篇文言文应如何有效确定它的教学内容,我们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言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章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学性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化上,或是面面俱到。问题是在这几个教学内容中,对你所教学的对象而言,哪个价值是最大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对于经典的文言文,我们只是解读文本的一个角度,可别忘记了把作者还原为一个不是只有政治抱负也还有儿女情长的人,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通过“文”把握作者情感的独特性,并带领学生从“文”中体悟作者的感知过程,把作者的感知一一还原,让学生从作者的感觉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做到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文”“言”的统一。
参考文献:
5.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五
摘 要: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往往源自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又往往和学习起点分析直接关联。结合实例,重点论述了有效学习起点分析的三个策略:从学情视角去解读文本,结合文本核心价值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根据文本特征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进而做到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学习起点;教学内容;文本特征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的教学视角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共识与共同愿景,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很多语文课堂离这样的美好期待还相距甚远。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不够有效。
何谓学习起点?就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对将要任教的班级学生“学情状况”的一种描述,包括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差异等情况分析。因材施教,自然是教学中非常理想的境界。但从学习起点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要对自己施教的学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对学情的把握要充分有效。很多教师以为自己“教”的与学生实际“学”的是一致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即使是同一个文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因学生的差异,生成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不能科学地分析学习起点,不能从学情的视角去审视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那么,“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被架空,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识到关注学习起点的重要性,但是对学习起点的分析却是基于主观经验,缺乏有效的分析策略。基于这样低效不可靠的学习起点分析策略建构起来的教学内容就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集中地表现为教师仍然习惯于以“教”为中心,重在“教”的展示与表演,具有挑战性的有效学习活动难以发生。
事实上,如何从学生的“学”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讨论的焦点。但是,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来看,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认为只有基于有效“学习起点”的分析,才能选择和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
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呢?
一、从学情视角来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要做到有效,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情视角来充分考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学习的期待。
不少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常常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想当然地当作学生真正需要重点学的内容,教师自己认为学生不懂的内容想当然地当作学生真正不懂的内容。这里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教师的教学经验,而是说教师对学习起点经验的判断远远不如实际调查来得可靠。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人为地拔高作品的主题,在文化意义的层面深度挖掘,过度拓展。但这种“拔高”和“挖掘”出来的教学内容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期待”。比如《那树》的教学,以“批判工业文明”作为教学重点,《愚公移山》定位于“中国文化传承的哲学思辨”,这样教学的内容选择是独特的,却未必适用于初中学生,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要做到有效学习起点的分析,文本解读就应从所教的这一部分学生的理解与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教学解读”。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转换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成一个陌生的读者,当成所任教班级学生中的一员,在全新的阅读中去感受文本。这样解读就能了解学生可能读到哪一层面,哪些地方可能是阅读的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的出发点。
二、结合文本的核心价值来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来自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期待视野理论认为: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这种期待视野既包括阅读作品之前的阅读期待,也包括初读作品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阅读期待。
语文教师备课,过去有“三备”的说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是,有调查分析表明,很多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并不多见。我们教师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观臆断。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比较粗糙,多是判断或结论,没有分析过程。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要着力寻找学生阅读期待与文本核心价值的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和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存在多元解读的可能,当这种多元解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文本的教学内容有着核心价值和次要价值之分。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期待也因学生自身的素养、生活的阅历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时他们的阅读期待直指文本的核心,有时他们的期待可能只是关注某些细枝末节的内容。比如《丑小鸭》,七年级的学生对丑小鸭成长过程中的历经艰难、坚持执著、勇敢自信等应该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天鹅的象征意义、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发现等才是文本的核心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上去认真辨析,把那些最贴近核心教学价值内容的问题筛选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文本核心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寻找到阅读期待与文本核心价值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开发出最适合的教学内容。
三、根据文本特征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
阅读教学的文本,特别是文学性文本,其形式和内容是无比丰富的。经典小说主题上的深刻与多元、散文作品中思想感情表达上的巧妙、诗歌结构与语言的独特,在文本形式的呈现上是多姿多彩的;非文学作品也同样各具特色。面对这样的文本,分析学习起点自然也要有的放矢。根据文本的主要特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才有可能准确地分析学习起点,从而选择和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和梳理了一些有效的分析方法,现列举如下:
1.阅读调查
阅读调查的适用性比较广泛,特别适合各类文学作品的学情分析。阅读调查一般在课前进行,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读了课文,你的最初感受或体会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样的启示或联想?”二是“读了课文,你最主要的疑问是什么?”这样的阅读调查在于整合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探究学生的阅读已知,让教师的备教更有针对性。
2.补写标题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探究主题类文学作品教学,如《散步》教学,让学生读了课文后,为课文另写一个副标题并说明理由。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亲情主题理解还是比较充分的,但对生命的尊重与传承这个主题就理解得不够深入。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把重点放在生命的尊重与传承的突破上,这样的标题补写能够集中活力解决主题型文本的教学。小小一个标题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3.评点词句
这种方式适用语言比较精美的散文类文学作品的教学,或者是意蕴比较深刻的古代诗词中的某个词句的赏析。如教学《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出赏析的理由,准备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针对某个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写上自己的感想、赏析、疑惑,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这些做法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使他们在课堂上有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方式对于主题相对简单、语言值得细品的散文特别适合。
4.评述人物
这种方式适用于把握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的文学性文本。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类经典小说,学习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父母”“于勒”“若瑟夫”进行评价,对同一人物评价有可能类同,也可能有显著差异。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明白从分析人物入手是读懂小说的有效途径,也让教师探知到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期待的差异,从而在教学时能多角度立体地理解人物
形象。
5.续写或改写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记叙类文本或者节选式的文学作品教学。如《喂,出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先续写结尾,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作品的环保主题比较清晰,对人性的缺陷这个主题不够深入。再如课外文学作品《窗》《最后一片叶子》等,让学生拟写结尾与原文结尾比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赏析原文的妙处,另一方面,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阅读起点。
其他的分析方法还有一些,在实际运用中,分析学习起点的方法当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不一样的文本特征进行综合使用。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认为有效地分析学习起点,从学情视角去分析学生的学习期待、学习状态对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把学习起点分析作为备课的逻辑起点,从学情视角来选择、调整、创生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6.区域销售总监岗位的职责内容 篇六
1、负责大区客户的开发、关系维护和良好沟通;
2、负责区域内渠道建设、维护、更新、管理,及时沟通反馈代理商、分销商信息;
3、收集潜在目标客户信息,负责完成销售任务量、招商数量、专卖店数量、分销网点数量等;
4、负责区域内空白区域招商及代理商优化,帮代理商开发分销商、协助代理商操作好当地市场;
5、持续掌握代理商情况,保持与代理商的紧密联系,做好代理商与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传达;
6、收集一线市场信息,定期向公司反馈区域市场环境变化及竞争对手动态,为公司高层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任职资格
1、高中及以上学历,相关专业毕业;有智能锁行业工作经验优先;
2、有2年以上销售工作经验,有区域开发客户经历;
3、具有独立客户开拓能力、公关能力、谈判能力;
4、要求完成每月公司交办的绩效;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7.基于有效教学内容的选创 篇七
一、把握本质, 认识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学语习文”这一课程本质的认识已逐步清晰了。然而, 当前的阅读教学, 要么落入人文热的窠臼———把目光聚焦于文本的内容上, 把力气使在人文内涵的挖掘上, 即使品词析句, 也是指向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要么把语文学习等同于课外一般阅读———只是让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记诵、积累语言, 而忽略教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方法, 把对课文普通价值的认识当成教学的全部。这些忽略语文教学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的课堂, 是由于对语文学科本质认识不足造成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双重价值, 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指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价值指文本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原生价值的过程或基础上获取教学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课文的教学价值才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学科所应承担的独特任务, 才能发挥出课文的例子功能。
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一篇课文“该教什么”才能心中有数, 也就能在一篇内容丰富的课文中选定学“语”习“文”的内容, 实现课文教学价值。如, 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在叙事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内容描写, 具体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和“对《××和××》这一类文章内容结构的安排”作为核心目标, 就抓住了课文的教学价值。至于其他的如信守承诺等人文熏陶、情感体验以及语言积累等目标, 均在此核心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实现。
当然, 阅读教学的内容除了言语训练以外, 还包括阅读方法、策略等阅读能力的内容。
二、潜心会文, 发现内容
课文是教学的凭借与中介。上好语文课, 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对于文本,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解读文本要求我们站在教者的视角, 本着语文学科的本质去全面解读课文, 从中感悟、把握、领会课文的秘妙, 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例如四年级《颐和园》一文, 便可从如下四方面解读教学内容。
语言方面:鲜活准确的词句写出了景物特点, 让人读后犹如美景当前, 突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如“耸立”“金碧辉煌”“葱郁”“掩映”“五彩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等。
写法方面:游踪为序, 条理清晰, 描写具体。看长廊的长、奇、美;望佛香阁金碧辉煌;登万寿山后的尽收眼底:绿树、红墙、白塔, 昆明湖上的游船、画舫;石桥上的小狮子等, 这一切构成了颐和园的美丽而丰富的景色, 突出了其作为皇家公园的气派、宏大的特点。“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 分成273间”一句运用数字说明, 再现长廊之长、颐和园之大;“昆明湖静得像面镜子, 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作者眼前所见与联想结合, 犹如把人带到昆明湖前。
结构方面: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首段总起, 2至5自然段分述, 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从段式看, 是中心句加支撑句, 文章第2至5自然段中的每一段首句是中心句, 起着统领全段的作用, 其余句子是支撑句, 是中心句内容的具体展开。
文体方面:这是一篇游记, 移步换景, 观察有序。“在万寿山上”这一段, 观察点不变, 按“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的顺序观察, 是学生学习观景表达的好载体。
这里要指出的是, 在诸多的语言现象中, 有的语言外显, 一读就明, 如《梅花魂》一文中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有的比较隐蔽, 易被忽略,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怎样挖掘, 而是写别的父母绝望地离开, 好心人怎么劝阻的作用, 就需要教师留心关注, 涵泳琢磨。
三、依照目标, 选定内容
通过解读文本, 发现了丰富的可教学的内容, 还要从中选择教学核心价值, 毕竟课堂是一个常量。策略上, 可借鉴郑桂华教授的做法: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 是否为‘这个’文本所具有, 是否具有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 是否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四个维度加以分析辨别。然而, 教学是一项针对性极强的工作, 任何有效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进行的, 教学价值的实现受到学生认知基础和教材体系的制约。因此,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注意适合“这一班”“这一部分”, 甚至是“这一个”学生, 即要充分考虑学段目标和学情。
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与积累、朗读训练。该学段的核心目标是词语组合及搭配规律的学习, 一些简单句式的学习与掌握。二年级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自然段落或句群。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文, 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按空间方位组织的句式和感受比喻句的巧妙, 初步了解课文对比反衬的构段方法。
第二学段重在进行词句段的训练。继续进行词句训练, 理解意思、体会表达效果;重点在段的训练, 理解重点段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理清层次结构、领悟表达方法。如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 教学重点是通过品味词句感受语言美,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体会作者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并进行从段到篇的读写迁移训练。
第三学段进行句段篇的训练。词句训练重点是理解词句的含义, 体会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色彩;篇的训练重点是把握大意、领会写法, 既要让学生“得意”又要让学生“得言”。领会写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法, 二是文本特色的表达手法。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教学重点应是, 把握内容, 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认识说理文;能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思路, 用恰当的几个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在判定课文的教学价值时, 一定要本着语文学科本质, 结合学段目标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现有水平, 发挥课文所具有的特色例子功能, 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 通过综合分析判断, 合理、准确、科学地选定教学内容。
四、关注学情, 创生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的教材内容的选定使用, 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把握, 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有效教学永远都是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把学生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区, 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因而, 语文教学内容的创生一定要关注学情,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灵活捕捉、利用即时的课程资源是创生教学内容的常见方式。一位老师在教学《画杨桃》的过程中, 让学生解释“面面相觑”一词, 学生你看我, 我看你, 却无人举手。于是, 老师点名提问。提问甲, 茫然;提问乙, 彷徨。俩同学互相对望。老师开始暗暗着急, 但很快冷静下来, 将注意力转向学生, 细致观察, 看到两位同学的面部表情, 马上捕捉, 然后提问全班同学:“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两位同学刚才的表情?”全班同学的手一下子举了起来:“面面相觑。”这个事例中, 老师及时利用课堂资源, 成功地将课堂提问出现的“尴尬局面”转化为观察表情, 达到了理解“面面相觑”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 适当地拓展、补充资料是创生教学内容的常见方式。拓展、补充的资料在精, 不在多, 可以适度引用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人和事, 也可以援引相同写法或对比鲜明的内容, 以达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月光曲》一文,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他会怎么想呢?这时教师及时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 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 我该多么幸福啊!”让学生读一读, 领会含义, 再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以“贝多芬心想”为开头说说写写。
教学价值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实现的, 教学内容创生的主角不仅是教师, 也包括学生。挖掘文本空白, 转换视角练笔补白是师生创生教学内容的又一常见方式。如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一文, 正太郎被狐狸救起后, 会对父母亲说些什么, 以至于父母同他一起去放了小狐狸。这是文本留白之处,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发挥想象, 动笔补白, 既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领悟, 又进行了表达训练, 锻炼了言语能力。
此外, 改变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也是创生教学内容的常见方式。
8.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有效教学 篇八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呢?或者说,语文教师根据什么来设计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学更有效呢?
一、依据教学目标
编者把一篇篇文章选入教材,是有其意图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既有它的“原生价值”,又有它的“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即它发表时为社会提供的信息价值;所谓“教学价值”,即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
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考虑后者,即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如《赤壁赋》选自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感悟自然”板块,所以当我们学习这篇文本时,要结合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的目标要求,确定教学的内容:重在品味鉴赏,进行意境的揣摩、情感的感悟、理趣的探讨。当然,也要注意文言的特殊性,可以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同样的课文,被不同的编者选在不同的教材里,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它的“原生价值”可能一样,但“教学价值”可能完全不同。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背影》在有的版本里单元要求是学习散文的线索,有的是感悟亲情,有的是学习侧面抒情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
二、依据学情
语文教学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无论课程、教材处于何种情形,我们都要把了解学生(“备学生”)当作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背景、认知的能力水平出发,及时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依据文本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素材,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角度,去思考课堂上学生如何“学”,以学定教,做出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确定重点、难点。
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教学内容,维果茨基说过:“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也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结构比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但这个提前量不能太大,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
比如有位教师从一所名校听课学习回来,觉得听课时那位老师讲得特别精彩,于是就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复制到他的课堂教学中,其结果是不仅不精彩,而且艰涩得让人窒息。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跟那所名校相比有较大差距。不是说教师有了相应的教学行为,学生就能完成相应的课堂学习内容。
三、基于文本价值取向和历史规定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多元反应,更应考虑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李尔王。价值引导要基于文本。比如,有的小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理解是:“要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得骗。”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基调,引导学生体会坏人说好话往往是骗术的一种,要特别警惕,这样让学生在感情判断中明白了文本所说的道理。
学生对作品的曲解往往是因为离开了具体的历史规定性。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认为“父亲”翻越栅栏是违反交通规则;欣赏中外爱情名作,研究的是堂兄妹、表兄妹恋爱违反婚姻法,等等。
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规定性一致。如果离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规定性理解文本,甭说无效,还会误人子弟。
四、基于文本特色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面面俱到,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等,教师生怕漏了一个知识点,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实际上,教师从一个问题跳向另一个问题,从一个内容跳到另一个内容,浅尝辄止,当课堂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讲了,又等于什么都没讲。所以,将文本内容转变成课堂教学内容时,有“舍”,才会有“得”,才有效。
一堂课的教学,完全可以基于文本的特色确定教学内容。一般来说,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或有典型意义的文章。它并不要求每一个方面都教给学生;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它具有典范性或典型意义的那一方面的内容。例如《智取生辰纲》,有江湖的内容,有民俗的内容,有“农民起义”内容等等,但就这篇课文而言,我们是要学“江湖”、学民俗、学习农民起义吗?显然不是。《智取生辰纲》的典范性就在于它的“叙事艺术”。所以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它的“叙事艺术”。
教师应选取重点段落进行教学。一篇文章,一定有其重点段落。施教时,我们完全可以舍弃其他内容,直奔重点段落。例如,有教师上《背影》这一课时,在全文阅读后,直奔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传神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父亲特殊的青黑色衣着,体会父亲因祖母去世和他自己失去工作的怅惘忧伤之情,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动词的感悟,体会父亲对“我”关怀备至的情怀,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9.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九
数学教材内容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资源,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提高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材料.作为数学教师,应根据教育理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认真剖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有目的地进行提炼、重组,使之便于学生消化吸收,从而更好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有效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1.问题的设计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中心,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及原动力,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巧妙的问题设计,容易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比如,对于基础性问题,可以进行横向、纵向的拓广拓深,保证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分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2.练习的设计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化数学认识,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思维的重要途径;练习还含有强化创造性应用知识、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功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组织学生练习,但呆板的练习容易使学生厌烦,整天围绕“题型”和“题海”反复进行的“大运动量”训练,也使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练习.从形式上看,有针对性练习题、判断题、自主练习题、合作练习题、探究性练习题等;从学生的差异程度看,可将练习题型分层设计,设计为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拓展练习,让人人都有机会成功,促使不同水平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总之,练习要明确目的,要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技巧、技能,从而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3.例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中,数学例题突出教材内容的基础性、针对性、实效性,例题的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数学例题的教学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数学问题的有力措施;是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分析、综合、运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课堂例题的设计,不能照本宣科,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思考,设计丰富多彩的例题,使学生愿学、易学,便于学生把握知识本质,提高教学效率.
10.炼焦生产区域安全检查内容 篇十
1、炉端台顶部应设操作工人休息室。
2、集气管应设放散管,放散管口应高出走台5m,其开、闭应能在走台上操作。
3、集气管应设事故用工业水管,操作台上应设清扫孔。
4、上升管、桥管、集气管和吸气管上的清扫孔盖和活动盖板,均应设小链与相邻的构件连接。
5、焦炉机侧,焦侧消烟梯子或平台小车(带护栏)应有安全钩。
6、焦炉机侧,焦侧平台应设灭火风管。
7、炉门修理站旋转架,上部应有防止倒伏的锁紧装置或自动插销,下部应有防止自行旋转的销钉。
8、炉门修理站卷扬机的升、降开关,应与螺旋架的位置联锁,并能点动控制,旋转架的上升限位开关必须准确可靠。
9、交换机室,预热器室、煤气主管道周围,严禁吸烟。
10、烟道走廊和地下室,应设换向过程中的音响报警装置。
11、交换机室或仪表室不应设在烟道上,用高炉或发生炉煤气加热的焦炉,其交换机室应配备隔离式防毒面具(当班人员每人一个具,并保持完好有效)。
12、出现下列情况,应停止焦炉加热:(1)煤气主管道压力低于500Pa;
(2)烟道吸力下降,无法保证交换开、闭器等处,吸力不小于5Pa;(3)换向设备发生故障或煤气道发生损坏,无法保证安全加热。
13、用焦炉煤气给焦炉加热时,应定期对煤气浓度进行检测。下喷式地下室和侧喷式烟道走廊应安装可燃气体检测探头。
14、禁止在烟道走廊、地下室带煤气抽堵盲板。
15、从上往下看喷火道内砖煤气管道应佩戴防护眼镜。
16、推焦车、拦焦车、熄焦车,装煤车开车前必须发出音响信号,行车时禁止上、下车,除行走时,按程序操作,司机室应铺设绝缘板。
17、推焦车、拦焦车、熄煤车应有信号联系、通话和联锁。
18、平煤杆、推焦杆应设手动装置,且应有手动自动断电装置。
19、推焦车中途因故中断推焦时,熄焦车、拦焦车司机,未经推焦车组长允许,不得把车开离接焦地点。
20、四大车两端应有缓冲器,轨道两端应设有电气限位器和机械安全挡。
21、交换机操作时,必须按先关闭煤气,后交换空气、废气,最后开煤气的顺序操作。交换机应有手动操作装置。
22、粉焦沉淀池周围应设防护栏杆、水沟应覆盖盖板。
23、运焦胶带与振动筛应有按工序开车、停车顺序的联锁。
24、火灾爆炸危险场所严禁采用架空电线。
25、爆炸火灾危险场所应设检修电源。
26、自燃采光不足的工作室、夜间有人工作的场所,车辆行走的道路均应设置照明。
27、焦炉交换机室、地下室、烟道走廊应设事故照明。
28、在同一轨道行走的两台设备,必须有防止碰撞的信号,或自动联锁装置。
11.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十一
一、数学的形式结合内容才让学生获得数学理解
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但“抽象性的接受对人类的心智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人们会在实体和抽象之间选择前者”[2]。也就说,理解数学抽象这个能力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艰苦获得的,这就决定了要理解抽象的数学就必须结合内容。
1.利用相关对象建构来体会符号的意义
数学符号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教师经常用数学教具、数学模型及创设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符号。
比如数字“5”,学生应该先从五个手指、五个苹果、五片饼干等开始,观察与思考这些集合之间有没有共同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叫“五(wǔ)”的语言表达了这些集合的共同点,同时这些共同点也被数字“5”所概括。从此以后,“5”这个符号会存在他们主观意识之中,并且伴随他们一生。
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有时我们还必须给符号赋予新的内容。学生原来对“=”的理解,就是写出答案(问题在左、答案在右),而面对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时,学生就有了认识上的压力。教师此时就该鼓励把等号看成天平的支轴,这是给予“=”新的内容,或者让学生构造出算术等式,如2×6=4×3, 7×2+3-2=5×2-1+6等算术恒等式,让他们渐渐把“=”作为一个关系的记号,而不是“做某件事的信号”。借助于天平和算术恒等式,让学生对“=”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能把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联系起来。
2.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来抓住概念的本质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那些定义不是为了说明某种东西的存在,而是为了研究这些定义了的东西之间的关系,这几乎说出了数学概念的本质[3]。
关于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教学,我国的教材基本上直接给出定义,美国教材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安排学生通过矩形的组合探索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如探索6是质数还是合数,用6个正方形瓷片组合成尽可能多的矩形。我们可以得到1×6和2×3的两个矩形。所以,可以说6的因数有1、2、3和6,因此6有4个因数,它是一个合数。只要是质数,它的矩形组合只有唯一模式的矩形排列,只要是合数,它肯定不止一种模式的矩形排列。用摆正方形磁片的方式来学习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定义本身与磁片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说明质数与合数之间的不同。这种“动手做”看起来是一种实验,其实是为判断质数和合数的形式给予了内容上的丰富,形式有了内容,就会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借助物理材料表示来理解计算的原理
把符号表述直接地与学生的非正规知识相联系的另一种方法是形成实物表示,此类实物表示与作为讲授目标的抽象符号和方法有着突出联系[4]。
像62-45=23这类错误已经出现了上千次,为什么总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它的根源是学生没有理解位值原则和减法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或者说是由于形式与内容(位值原则和减法)的过早分离所产生的。无论是事前的讲授还是事后的弥补,都可以借助计数块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用十进制计数块明确地表示实物材料的操作与计算算法中的步骤之间是对应的,如图1所示。
图1 计数块操作
解方程有一种方法就是移位法,它是两边作同样运算的简略。但大多数学生却认为这两种方法是不一样的,在两边作同样的运算时强调了方程的对称性,而这个强调点在移项时却没有。为了改变学生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利用天平来说明两者的一致性。如解方程2x+4=8,可以看作天平的左边是2x+4,右边是8,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拿走4,为了天平还是平衡的,右边也必须拿走4,也就是减4,从表面看,左边“+4”没有了,右边多了“-4”,简看起来就是把“+4”移到右边变成了“-4”,这就是对移项换号规则的理解。
4.依靠生活经验迁移来了解知识的发生
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储备了很多生活经验,其中有的是对理解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孤立的抽象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除法来源于减法和乘法,从形式上来看,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内容上看除法就是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分物,也就是减法。可以用一个较小的数来分完另一个数,也可以把一个数平均分;可以是等分除,也可以是包含除;可能正好发完,也可能有剩余。比如在计算72÷3时,教师借助学具操作来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先从72中减去10个3,再减去10个3,最后减去4个3,一共减去了24个3。每次减去几个除法可以不同,计算步骤可多可少,但只要减到余数为0即可,如果减不完,此时的余数一定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继续减。虽然用连减的方法得到可能是一个长除法,但实验证明这种综合渐进的算法教学策略明显要优于我们传统的算法教学,教师也不必一再强调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分物既适用于整数除法,也适用于分数除法。例如4÷■,把4 块饼分给小朋友,每人■块,能分给多少人?通过直观图,我们一眼就知道4块饼里面含有8个■块,这就是说4÷■=8=4×2,颠倒相乘法则由此很容易得出。
二、数学的形式脱离内容才使数学得到广泛应用
在数学的研究中,我们必须舍弃对象或问题的特定的质的内容,而从纯形式的角度去进行研究[5]。正因为数学脱离了内容,仅仅抽取了普遍的性质,所以它的结论才能运用到大量实际情况中去。
1.数学公式(符号)揭示事物本性,促进公式(符号)的使用
数学对象是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获得了事物的一般性质与规律,从而使数学公式(符号)更好地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例如,圆的概念是舍弃圆形物的材质、颜色、质量等其他性质,而仅仅从它的空间形式(大小)来考察它。我们研究圆的性质,也是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圆的性质, 而不是研究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候所画的某个具体的圆。圆的面积等于πr2,因为是探讨的一般圆的性质,所以这个公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人、建造师、工程师、物理学家都要利用它来精确计算各类圆形的面积。
2.数学运算超越具体情境,得到同构的世界
数学运算概括了大量的经验,在抽象的形式中表现出现实世界的那些经常和到处碰到的运算。“算术的应用是因为有了真正的同构”[6]。
弗赖登塔尔举过两个应用题:约翰有26颗玻璃弹子,又赢了10颗。现在他有多少颗?屠夫史密斯有26千克肉,他又订购了10千克肉。现在他有多少千克肉?显然,小孩世界和屠夫的世界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同构,史密斯对应约翰,子弹数对应肉的千克数,赢对应订购,一切都对应这。如果更仔细地看,这种同构是极其完美的。[6]“26+10= ”在教学时,首先处于具体的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了解了这个式子的含义,如果离开这个背景,这个式子仍然有意义。如果谈到应用,它能够适用于任何情境:26天和10天;16千米和10千米;26次和10次;……事实上,加法不仅仅适用与这种改变型情境,日本学者古藤伶根据学生编写的应用题,发现加法还适用于并加型、排队型、逆运算型。并加型:如有红花5朵和白花3朵,共有多少朵花?排队型:如一郎排在从前面数是第5位,一郎后面的第3位是二郎,二郎排在由第一位算起的第几位?逆运算型:如操场上有一些人,走了3人,还有5人,原有几个人?虽然这些问题与玻璃弹子问题的结构相比不够完美,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运用加法这种运算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3.数学方法摆脱特殊束缚,探寻一般的模式
数学家们并不停止于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致力于进一步的思考:在这些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实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理论?这些事实能否被纳入某个统一的数学结构?[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一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对于形如“a-x=b,a÷x=b,其中a,b为常数”的方程有了一些争议,主要有两个:一是此类方程是不是简单方程,二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解此类方程是否适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些教师认为:此类方程不适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而应该用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事实上,除了这种方法以外,小学生还会利用已知的数的事实来解形如:12-x=5,15÷x=5的方程,因为知道12-7=5,15÷3=5,他们就很容易解出这两个方程,如果他们没有想到这两种方法,他们还可以用试错法求出方程的解。从难易程度上来说,此类方程并没有超出学生的能力,既然学生有多种方法解决此类方程,那还要不要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管是用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利用数的事实解方程还是试错法,他们都不是解方程的正规方法,虽然它们对于顺利过渡到正规解方程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正规方法有两个,一是利用等式的性质;二是移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为什么前面所说的方法不是正规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不能作广泛的推广,更多依靠直觉,没有把方程直接当作一个结构性的对象。正规方法把方程看作代数的符号体系,追求一种统一、可以推广的解决模式。在解形如“a-x=b,a÷x=b,其中a,b为常数”的方程时,即使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来验证正规方法的正确性,如果不这样,就会鼓励学生绕过代数的符号体系而不是把方程直接当作一种结构性的对象。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理解两者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内容分析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的,也要注重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产物——形式化的概念、思想、方法,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精髓与本质。
参考文献
[1] A.D.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齐斯·德福林.数学的语言——化无形为可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史宁中.数学的抽象[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 D.A.格劳斯. 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郑毓信.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 数学通报,1994(8).
[6]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篇十二
本文所说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现在我们常运用并且比较受欢迎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主编的《21世纪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的《新编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双方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是教师和学生传递、加工和转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有必要进行情感性处理,即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以便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情感性处理的必要性
教材是反映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尽管教学内容是由大纲规定的,是教材编写者根据学科特点、一般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知识的特点等来编写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特定的班级、特定的学生重新考虑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加以修改或补充,以便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教学内容处理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而且研究范围只限于精选教材、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易读性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方面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配合上发掘教学潜力,增进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意义学习理论(theory of meaningful learning)出发,提出了学生在进行意义学习时所需要进行的两个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同化学习材料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卢家楣,2002)。所谓心向,是指学生学习有关学习内容的意愿,即主观上是否乐意去学。奥苏贝尔提出的这两个内部条件,第一个涉及的是教学内容处理中认知维度上应解决的问题,即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习的材料第二个条件涉及的是教学内容处理过程中情感维度上应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无论教学内容本身,还是接受教学内容的学生,都是情知并存的实体。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仅要从认知方面进行研究,也要从情感方面加以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情感方面对教学内容加以探索一直被忽视了。
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人们也养成了从认知维度上进行思考的习惯,导致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更多的是关心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配合上发掘教学潜力,增进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而很少从情感维度上考虑教学内容的处理,以调整学生的学习心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趣味的配合上发掘教学潜力,使学生愿意去学,乐意去学。同样,在外语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往往也更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愿意去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因素却考虑得比较少。如外语教学史上曾经非常盛行的语法—翻译法就是强调通过背诵语法规则、背诵词汇、应用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等途径学习外语。此教学法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占有一席之地,其教学内容的传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首先,教师会把作者和写作背景作简单的介绍;然后对课文逐句进行翻译和一些语法现象的讲解;最后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逐句翻译和语法讲解是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中心活动,两者占去课堂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法对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处理和加工,其教学过程十分机械和枯燥,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而且课堂氛围缺乏生动性,学生受到很大束缚,很难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虽然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费时低效”现象依然严重。许多学生对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表示不满,一些学生通过两年大学英语学习后对英语失去兴趣(王奇民,2002)。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其过于单调、乏味,缺乏美感的呈现方式必然会扼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好学、乐学的积极情感。
2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的策略
2.1 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相匹配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既取决于人的需要状况,也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1994)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四个要素之一便是自我评价,评价当前的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当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学习积极性就会增强,学习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英语教师首先应做到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应该融教材的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于一体,这样才能为实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需要提供基本保证。
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规定的顺序根据规定的大纲、规定的教材讲授规定的内容。这一系列的“规定”决定了具体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学生在那个时刻的需要相吻合。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不一致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需要相匹配,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值得英语教师思考的。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发现,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不仅受其本身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他人劝说、诱导、启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首先应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在新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就应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还可以用实例证明英语学习好坏对他们未来生活、职业生涯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一定要把英语学好的欲望。其次,面对统一规定的教材,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与学生需要相匹配策略
目前很多的教材编写都强调实际性、趣味性,但不一定就能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用的是同一种教材,但教学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以何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有关。所谓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与学生需要相匹配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该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是满足其需要的,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用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很难通过启发、诱导来改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看法。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使学生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被广泛采用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如游戏化地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学生上讲台、看音像资料等来传授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乐意被学生接受,实现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的目的。需要指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取决于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班级规模、班风等因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要求教师从情感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发挥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最终使学生对大学英语产生好学、乐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当然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相匹配的策略。同时应注意的是,本文虽然强调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加工、处理,但也决不能忽视从认知维度对教学内容的整理和组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重知轻情”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认知因素,忽视对具备各自特点的学习者个体的关注,忽视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本文着重探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的必要性和策略,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容忽视。
关键词:教学内容,情感性,认知性,策略
参考文献
[1]Rogers,C.Freedom to learn.New York:Merrill,1994.
[2]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外语界,2002,(4).
13.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十三
设备对生产型企业来说,真的是很重要的呢,企业每年在这上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关系到企业的切身效益的,设备5S管理涉及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呢,企业在5S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设备5S管理培训,不要等设备出现问题在去修,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的,现在很多生产型企业的设备5S管理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下面是中国6S咨询服务中心制定的设备部区域5S管理制度。
1、目的:为了深入推行5S管理制度,规范设备部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习惯,中国6S咨询服务中心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2、范围:机修班组维修间及其室外区域、锅炉房及其室外区域、配电房、空压机房、主体车间制冷机房、天德制冷机房。
3、责任人:机电维修工、制冷维修工、锅炉工。
4、内容:
4.1、机修班长(副班长)、制冷班长负责每月30日前制定出下月度5S管理制度责任人,每个区域每天明确1-2名责任人。
4.2、5S管理制度责任人负责每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所负责区域。
4.3、5S管理制度责任人值班期间内,有权要求其他维修人员在制作、安装、维修工作完成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所负责区域内的使用场地、工具、零件。如其他人员不服从要求,责任人可向班组负责人反映,并对其处罚。
4.4、当班5S管理制度责任人在接班时,需对所负责区域进行检查,如未按要求达到5S管理制度标准,可以不接班负责,并向班组负责人反映。班组负责人需责成前一班责任人进行整改并进行处罚。
4.5、班组负责人需每日9点前完成所管辖区域内5S管理检查执行情况,并对提出警告、处罚决定。
4.6、班组负责人需对每日的5S管理检查情况进行考评,考评按优、良、差进行并记录,并每月报设备部文员统计。
4.7、设备部负责人每周需不定期组织一次5S管理制度情况检查,检查人员由设备部经理、副经理、安全员、班组长、并邀请总经理助理。
5、奖惩
5.1、对违反4.1、4.2、4.3、4.4、4.7条规定的,按照每次处罚100元人民币执行。
5.2、对违反4.5、4.7条规定的按照每次处罚100元人民币执行。
5.3、对连续两个月内5S管理制度执行良好的个人,上报公司记大功一次,并奖励200元人民币。
5.4、对连续二个月内有4次5S管理制度执行差的个人,上报公司记大过一次。并处罚200元人民币。
5.5、对连续4个月内有6次5S管理制度执行差的个人,上报报公司进行岗位调整。
注意事项:
14.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十四
一、在数学活动中内化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要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内化知识。
二、创造条件, 让学生创造知识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也就是说, 教学时不是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 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 让学生自己“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 或是发现各种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时可以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出发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合情推理“创造知识”, 这也是特莱弗斯提出的“将所学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这一“有指导的再创造”原则的体现。
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笔者曾尝试这样教学。
1. 引导学生回顾“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 出示题目, 指名口答结果。
2÷5=
(2×2) ÷ (5×2) =
(2÷10) ÷ (5÷10) =
(2×9999) ÷ (5×9999) =
提问:刚才有同学算得特别快, 我们请算得快的同学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追问:这是我们以前所学的什么规律?谁能具体来说说此规律的内容?
(2) 提问:本学期我们又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谁来说说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那2÷5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呢?
2. 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猜想一下, 分数中可能存在怎样的规律?
激活已有经验后, 经教师一启发, 学生猜想: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除数, 既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商不变, 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是不是也不变呢?进而师生一起通过举正例、找是否存在反例验证了此规律的存在。
事实证明, 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所获得的知识, 远比别人强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 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再创造”包含了发现, 发现是一种乐趣, 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激发其学习动力。上述案例中无需对“同时乘”、“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等关键词语作过多的解释与练习, 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运用此规律。
三、在展开思维过程中感悟方法
数学中的算法、规律、结论等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应充分展开活动, 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体验、提炼, 自觉运用算法、规律与结论。
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 有教师这样教学。
出示例题后, 让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全班交流: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中, 学生反馈的选配方法有选定帽子配木偶娃娃、选定木偶娃娃配帽子, 表达方法有文字、标序号、字母、连线。
提问: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与选配的种数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选配种数。
此案例中“数学化”的过程显得有些单薄, 数量关系式的得出也显得有些急躁。如此教学, 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掌握了规律, 也只会从形式上模仿算法。在后续学习中解决诸如“3位小朋友, 每两人通一次电话, 一共通多少次电话?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 一共寄了多少张”这两类问题时, 多数学生会无从下手。我们提倡的做法是:学生分别展示用文字、标序号、字母、连线等方法表示出所有选配方案后, 请学生说说有几种选配方法, 可以怎样来算。在交流中学生会感悟选定帽子配木偶就是有2个3相加, 选定木偶配帽子就是有3个2相加, 因此可以用2×3或3×2进行计算。数量关系式“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选配种数”完全可以舍弃。且在进行巩固练习时, 每题都应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过程, 思考选定什么配什么, 是几个几相加, 可以怎样算。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本质上领悟规律、感悟算法, 才能在解决上述“打电话”、“寄贺卡”的问题时自觉展开思维, 寻求恰当的算法。
四、在适度拓展中提升思维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 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水平。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最终跨越“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新的发展区域。因此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度拓展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既能巩固知识、训练技能, 又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学生在数学上可持续地发展。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推荐阅读:
区域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09-17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10-16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09-01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09-17
区域地理课件北美08-21
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08-28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08-03
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07-22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08-11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