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端午节的感悟

2024-09-14

我对端午节的感悟(精选7篇)

1.我对端午节的感悟 篇一

我对音乐的感悟

音乐是个好东西,早在新石器时代,那个人性朦胧的时代,音乐便已诞生伴着我们的祖先,那堪称中华第一笛的贾湖骨笛,考古人员在刚出土时甚至用它吹奏出《小白菜》的音调来,骨笛的现世不只是以一件珍贵文物的身份,它还是祖先情感生活的写照,也许就像现在许多人喜欢挂着Mp3迷迷茫茫的走路一样,几千年以前,祖先在狩猎之余也喜欢将这精巧的骨笛横在嘴边,任由不均的呼吸吹进笛子,好像将心事吩咐于其中。如此说来,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用美妙的旋律来诉说情怀而不只是语言。音乐发展至先秦时代,成为六艺中最为重要的一支,礼、乐、射、御、数、书在纷乱的先秦时代始终是君子修为的必备资本。乐,在那时不仅有精美的乐器,比如编钟、石磬等,还有内容丰富的歌词,比如《诗经》,《诗经》可分为三个部分,即风、雅、颂,风指国风,是记述周朝各诸侯国的民风的词曲,雅是宫廷用歌,颂是祭祀时所用的歌。可见《诗经》中歌词涉猎之广不亚于现在流行歌的内容。尤其是《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清新脱俗,试想在当时用古人的旋律唱出来定也是红极一时,以至于流传至后世依然魅力无限。至历史时期,音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宋词,那些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在当时都是唱出来的,肯定要比我们现在单纯的朗诵甚至背诵有味道的多。可以想象,柳永的艳词,配上婀娜的莺歌燕舞,定是当时江南一道绮丽的风景,寻欢何须进青楼,青楼之外十里怕都是春意盎然,这不得不说是音乐的效应。再想辛弃疾的词,那样奔放的感情,如滔滔江河决堤,一泻千里,其热情程度定然不减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况且能历经几百年而热烈不减,让我们在此时读来依然热血沸腾,这样的歌词不可谓不成功。不仅如此,音乐自古就养活了一批人,最早至掌管宗庙祭祀的巫师,至后来人尽皆知的乐师李延年,音乐不仅养活了他们,还将他们养活的甚是滋润。

音乐发展至今,已是羽翼丰满,翱翔天际不可小觑。细数如今靠音乐吃饭的人,真是恒河沙数,知名的不知名的,流行的不流行的,中国的外国的,可以说是当今发展的最发达的产业了。即使是面临着经济危机,百业萧条,它却不曾萎靡,反而长得更好。记得一本杂志上说过,音乐是个好东西,让人相信假戏也可真做。唱出的歌词,带着词人思念的温度,被抛却在若干陌生人的脑海,去制造浪漫。很多听歌人都相信一首歌是一段心情的写照,那么只要活着便永远有感情牵绊,那么便永远需要音乐来抚慰或者宣泄,我想,这就是音乐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音乐的发展史且就谈论到此吧。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学音乐的专业学生一样,在欣赏歌曲时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理念,比普通人高一层境界。

乐坛纷繁,每年每天都有那么那么多的新词新曲,就像每个人的感情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没有一成不变的感情,但有些感情的寄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录方式。而我,选择对一首早已过时的歌,倾注一成不变的感情。音乐,永远是人类最美的感情寄托与表达,对音乐的欣赏,是一种对生活无上的享受。

乳品1201

2.我对端午节的感悟 篇二

我一直在思考, 如何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生源动力, 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有兴趣的学习是我们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初衷。

我曾在数学探索班上了两节课, 课上, 我讲了牛顿, 讲了瓦特, 讲了学习数学就应该爱提问题, 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孩子们听得很有兴趣。最后, 我又给学生讲了有趣的数字串, 还有如何准确判断未来是星期几的课。学生很活跃, 我清晰地记得当学生算出未来一年后的今天是星期几的时候, 看到我通过电脑万年历查出和他们的答案一样的时候, 学生疯狂地蹦了起来, 他们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回想起整节课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状态, 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 充满善意的激励, 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给我们的数学课带来了勃勃生机, 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 乐于接受数学课。但同时, 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这个过程中, 经历思维的磨砺, 最后又有解决问题正确后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刺激更大。

当我们记住一些东西, 往往是因为对我们的刺激很大, 或喜欢, 或厌恶, 或惊讶。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一些困难, 教师不去过早的干预, 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把题解答正确, 这其中的收获远远胜于来自我们教师给予的评价。所以, 想说明这样一个意思, 教师自身在做好教学评价的时候, 更要关注让学生自身多获得一些学习成就感的体验。

二、常态课堂中需要我们关注的

曾经听了两节数学课, 数学课上教师花费的工夫不小, 并且也在积极地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从中学到的很多东西, 但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常态课的一种思考, 有一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

1. 关于一节课的“性价比”问题。

提到性价比大家就都明白了, 买东西会考虑性价比,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这件东西值不值?上一节也是如此, 我们花费很多心思设计教学环节, 花费很多时间做课件, 用了很多手段, 教师累得够呛整节课上满场飞, 那么所得到的收益如何呢?学生是否真的从中得到了什么呢?需要我们思考, 一节课, 一个教学环节, 如何抓住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 如何有效地让学生高效的理解问题, 这些可能更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追求的东西。

2. 教师不是“裁判”。

课堂中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学生回答完问题, 教师便紧接着问:“对不对?”学生说:“对”“对吗?”“不对”。教师在课堂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不是裁判, 更不是变换音调让学生当裁判, 长期以往, 学生自身对于问题的思考就发生了偏移, 他们不考虑题做得怎么样, 而考虑教师要我怎么回答。学生对于问题的主动建构和思考会大大的打折扣。我们不妨这样问:“你认为他这道题做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想法。”

3. 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资源。

往往有一些教师在有人听课的时候, 不愿意叫成绩差些的孩子回答问题, 面对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回答错误的时候更是不知所措。表面上心理故作轻松, 内心把这个学生恨的咬牙切齿。人非完人, 孰能无过。何况是小学生呢?学生为什么错?把学生的错当成一种资源, 利用好这种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和调整, 我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一个正确的答案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不暴露学生的问题和错误, 那我们什么时候暴露, 什么时候说?难道真的等到课下不成。

4. 课堂上要善于总结。

记得在前边的一边博客中讲过这个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 教师应该再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有所悟,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

三、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笔机会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数学课, 感想颇多。不论是自己的数学课, 还是听教师们的数学课, 总觉得多多少少在我们的课上对于实效性的问题, 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课标这次又进行了调整, 已经从双基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变成了四基, 多了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 应该说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正朝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堂上, 一些隐性的知识, 教师们也在开始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不断地提高。但同时, 我们觉得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学生的思维展示课堂上挺多, 学生说的在听课人看来也是头头是道。可是, 当学生一旦动笔写, 做题的时候, 错误率依然不低。那问题究竟出在哪了?

1. 课堂上过于关注学生的个别展示, 教师和学生点对点的交流比较多。

对于一些中下等的学生来说丧失了参与的机会, 即使听明白了也简单地停留在听的层面上, 忽略了他们这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的自身思考。这些中等甚至中下等思维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被上课发言的同学掩盖了。

2. 教师被学生表面的思维活跃所迷惑。

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得清晰, 流畅。总是觉得, 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应该没有问题吧!就拿我上的“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来说, 求一个数的倒数不难。给学生一个小数, 例如:0.6的倒数是多少?学生能说得条条是理, “我们把0.6转化成分数, 然后就能知道它的倒数是三分之五”。可是, 在实际动笔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 小数的倒数出错的大有人在。

3.浅谈我对教学的感悟 篇三

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不断完善的、更新的教育理念要及时把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资质。

二、学习目标

1.平时在学校写教案时要更认真地钻研教材,运用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教学技巧,用心上好每一堂课。2.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把经验、教训写下来,好的做法要坚持,不好的地方要想办法改进。3.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4.保证读半个小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书。5.假期专心读一本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

6.坚持写读书笔记。

三、自我定位国际

21实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蕴藏财富中》提出了“终身教育”与“学习社会”的思想,报告强调“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学习的人。”中国古有“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必须不断接受教育、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人们的学习决不能停止在前半生,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终身的需要和过程。我觉得首先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其次要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特点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还要学习本专业知识,完善各方面的素质。也要虚心向前辈和同行们学习,取长补短,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加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地实践、总结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教师”,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自我发展(1)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仅仅有丰富的知识还不够,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而是取决于德、才、识、能的综合因素,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品行,所以我坚持把师德放在首位,这也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特点决定了教师个人的品质、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我认为要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严于律己,注重身教,正已育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精心耕耘,无私奉献,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育人责任感,高超的教学艺术,把爱岗敬业与实现人生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一个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二)教育业务素质的发展学习荀子有云:“學不可以已。”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担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必须将学习进行到底,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才能适应高素质发展的现代社会。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必须先生先好学。”因此,学好业务知识,专业知识和学历知识,打好扎实的根基已是迫在眉捷。

具体策略:1、多看一些理论书籍。参加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2、每天读教育专著,来充实自己,以不断给学生新信息、新知识,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3、多听其他学科的课,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尤其要多听语文课,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进行教学探索和尝试。4、加强横向学习,想前辈及同行虚心求教,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求能取长补短。多写论文,力求在区级以上发表或获奖,多上公开课。(2)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力日益成为构成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评价标准。三尺讲台,是教师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天地。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学生的思路无法拓宽,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寻求突破口加以改进。具体策略:1、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探究,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多表扬少批评,讲究教学艺术,敏感地捕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2、激发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通过尽心设计,诱发问题、诱发联想、求异求佳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3、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现代教师已不是那种传统观念中狭义的“教书匠”,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这是观念角色转化,意味着教师已从“单一角色”转化成为“多重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领路人”。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要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发扬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是等到理论研究透了、大家合作准备充分了再干呢?还是大胆探索、边干边修正、完善呢?显然,后者能使我们进步更快。所以,我们要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4.我对写作教学的感悟 篇四

我对写作教学的感悟

我对写作教学的感悟正文:我对写作教学的非典型感悟一、写作:想说爱你也容易。写作教学首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喜欢写作,让学生养成坚持写作的好习惯。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可是如果你想一些办法,把学生引领进写作的世界,进入写作的天地,学生就能体会到写作的奇妙无穷。从教来,我一直下工夫想办法着力培养写作爱好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要重点培养,又要全面开花,形成写作团队。我每一届都要培养一部分学生,让这些学生带动其他的同学,帮助其他的同学,引领其他的同学。在我们班,最令人佩服的是写作水平高的同学,最让人羡慕的是会写作的同学。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创造写好文章的机会,推荐学生作品。我一直坚持创办自己的班级小刊物,不断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学生的`作品。这些年来,共推荐发表学生作品近千篇,几十人在全国各种比赛中获奖。新兴媒体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欢迎。为此,我引导学生在各种网站开办自己的博客。鼓励学生自己写博,我们还在中华语文网上建立了专门的班级博客。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了信心,不再害怕写作,对写作不再神秘。自己多示范,多体验。教师要对学生写作起到引领推动的作用。我有一个小小的规定:不论什么情况,坚持每天都要写文章(包括日记)。这些年来,不断坚持自己写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30余万字,有多篇在全国获奖。在人民网、新浪网、中华语文网开博客,坚持每天写博文,有时一天要写几篇。很多博文受到好的评价,有的被,有的被当作学习的教材。中华语文网(语文报社主办)还评我为博客之星。自己写才有说服力,才有最鲜活最实用的经验。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些写作的道理,体会到写作的困惑和乐趣。我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讲授给同学们,这样更有教育价值,效果更好。二、永远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批阅学生作文,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一定要多鼓励,多欣赏,多肯定。教师要学会包容学生,要学会欣赏各种风格、各种口味、各种形式的作品。教师要学会写作各种文体,对各种文体都要会欣赏,会评价。有的人喜欢诗歌,不喜欢杂文;有的人喜欢小说,不喜欢散文;有的人喜欢传统的,不喜欢新潮的。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提倡百花齐放,主张多样化,不要一花独放。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口味、偏好,误导了学生,牺牲了学生。三、一定要相信:只要常写,每个人都会成为写作的能手、高手。 中国大学网()

5.我对抗日战争的感悟 篇五

1945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到现在已经快70年了。70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飞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但安逸的生活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抗日战争的耻辱,忘记中国人民的流血牺牲!当然不!我们应牢记历史,牢记国耻!

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发愤图强,不让悲剧再次发生。虽说苦难已经过去,但我们应该在历史中吸取教训。为什么那时中国任人欺凌?“落后是要挨打的!”这是血的教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牢牢地记在心里。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落后呢?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也是显赫一时,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社会昌盛。但也正是这些繁荣让中国的统治者冲昏了头脑,盲目自大、闭关锁国。脱离世界科技步伐,导致各个方面落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内部也是极不稳定的,军阀混战,力量不团结。国民党蒋介石只顾个人利益,采取不抵抗政策。但不可否认,在国家危难时刻,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最终获得胜利。

6.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 篇六

今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今年继续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程,供全校的学生的进行选择。当看到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的时候,我就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它。因为我想通过这门选修课程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想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当这门课程行将结束的时候,我发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确实了解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理解。我不禁感叹中国文化之丰富、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在这门课程里老师通过专题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几大方面内容。例如中国思想专题主要是通过孔子、老子、孟子的思想与观点的讲解让我们窥视到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随后又讲了《易经》中的神秘之阴阳术数;在中国饮食方面讲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重点讲解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菜肴等。这篇文章主要是谈一下对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感悟。

众所周知,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没有食物,人类就无法生存。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进而演变成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

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

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7.我对武术之感悟 篇七

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武术有很多很多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我们说,它神就神在功力上,妙就妙在劲法上,在武术这部长卷中,我个人感到无论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哪门哪派,它们最高境界的标准应该是一样的,只是练功的方法和途径有所不同。螳螂拳是积刚生柔,而太极拳则是积柔成刚,螳螂拳是勾、搂、探、挂、粘、沾、贴、靠,而太极拳则是掤、捋、挤、按、沾、连、粘、随。说到这里,有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在武术的劲法中主要有明劲、暗劲、听劲、懂劲和化劲,化劲是武术功法的上乘功夫,如果没有明劲与暗劲的坚实基础和刚柔转换,不可能形成听劲和懂劲,而听劲和懂劲又是双方搭手体练感知所形成的,而化劲如果没有听劲和懂劲为前提,也就不能得以有效地实施,所以说在练习武术中,研究劲法、学练劲法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也是永无止境的。武术在与人交手中所展现出的神奇和亮点,无不来源于深厚的功力和奥妙的劲法,有时让人匪夷所思。

本人自幼就特别喜爱传统武术,先后学练过太极梅花螳螂拳、少北拳、截拳道、陈式太极、摔跤等,对武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使我深深地感到:武术是以养生、趣味、观赏、搏击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无法替代的,它能给你自信,给你健康,给你幸福和快乐;同时又充满了哲学道理,使你乐此不疲。搏击就是武术的本质,而违背了本质就是脱离了我们祖先创立拳学的初衷。在现阶段,有很多人对传统武术在实用搏击方面产生了种种质疑,认为武术变味了,形成了以表演为主体的舞蹈化形式,而丢掉了武术的魂——也就是武术的“神”,功夫练到神自来,装腔作势自欺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所谓的武术大家们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误人子弟,有个别所谓的“武术名家”,教了成百上千的弟子,但只能上舞台不能上擂台,即使上了擂台也未能打出传统武术的韵味,拳击加脚——死缠乱打,与人们的期望差得很远。“武林大会”这个平台非常好,但由于规则的限制又偏废了传统武术,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太少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我看目前还不具备与国际接轨的实力,长此以往武术只能是一个遥远而又神奇的传说!但这些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的传统武术。

武术就好比一只老虎,是山中之王,凶猛无比,但经过人们多年的驯养后便丧失了最基本的天性,就连一只小鸡都很难捉到,甚至连活物都不敢食用,这是不争的事实,难道你能说它不是老虎了吗?武术又好比是一架钢琴,但由于某个主要音键没有调好,就是找再有名的钢琴家也无法弹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也就是说差之毫厘,将谬之千里。所以有许多人在习武的道路上也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就好比是餐桌上的一碗汤就少放那么一点盐,味道大家便可想而知了。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关键时往往只差一点。一旦你有了感悟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不要忘了一个功法,一部理论,不可跳跃,有了感悟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理论才能指导你的练功实践,在功法理论上一定要抓住核心部分,要把它铭刻在心,千万不能盲人骑瞎马,更不能刚愎自用。

我想武术无非分两个大方面:一方面是功(为内容),是心、意、气、神、形综合实力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术(为形式),是方法和技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功为上,术为下。大家都知道一个弱女子哪怕是千招会,万招精又有什么用?有句拳谚说得好:“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说到这里,有人要问:怎样练功才能拥有超强的搏击实力呢?首先,要练好基本功,它包括臂功(各种拳法和掌法),腿功(各种腿法),倒功(各种倒法),步形步法功(各种步形步法),桩功(各种桩功)。以上这些功法均为单练,还必须练到位,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武,三拳两脚都没打好,更谈不上有什么爆发力和杀伤力了。最主要的是要练套路,武术中一些奥妙的劲法和感悟大都来源于套路,在单练中是找不到这种感觉的,只有靠明师的指导,再有正确的理论引导,勤学加苦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才会逐渐上身。练习拳术就好比我们学练自行车一样,从不会到会,从不熟到熟,最后达到人车合一,即使是放开车把也能随心所欲地行进一样。但拳术套路的每个招式都有它各自的攻防意识及各种劲别,一定要领会好练好,在练套路时一定要无人似有人带着攻防意识练拳,前提必须做到内三合、外三合,否则是打不出整劲的。只有按照正确的练功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拳,把攻防动作形成大脑皮层意识的储存,像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一样,到这时也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在与人交手和对垒中,自己就像有雷达波一样,将对手操纵在攻防中,形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随心所欲地应对对手,你也就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了,要是输,也是输在功力上不如对手。衡量一个人搏击能力的主要指数有速度、力量、技巧、抗击打能力、心理素质与实战感应。

总之,武术在搏击中离不开化、打、发、拿、摔,其核心就是进身与发力,只要你能打出令人难以适应的速度和令人难以承受的爆发力,就一定能让对手望而生畏,猝不及防,战胜对手也就顺理成章了。

上一篇:理财规划理念下一篇:家庭教育学话题讨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