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2024-07-15

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精选5篇)

1.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篇一

辩论中有关的逻辑问题

问题一:全称还是特称

在辩论场上时常听到有的同学拍案而起,理直气壮道:“对方的立场是一个全称命题,要证明全部,而我方是特称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此言差矣。首先,辨析两个比较两个相近的命题。“所有的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与“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眼看相似,实则不同。前者便是全称命题,意即“所有”、“全部”,不管是否地痞无赖、流氓乞丐但凡中国人都是勤劳善良的,此命题明显为假命题。而后者为真,至少在中国人的情感中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此处“中国人”这个概念是集合概念,即把“中国人”作为一个集合来反映,相对于全称命题中量的确定性和绝对性,集合概念中量是不确定和模糊的。而这种不确定体现在无需“一个都不能少”,换言之,即便有些中国人十恶不赦也不足以否认“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为真,即构成集合的个体未必具有集合体的特有属性。而这一结论的对立面为大名鼎鼎的“三段论四概念错误”。

辨析这两个命题的原因在于,在界定辩题量的性质上,集合概念常常被忽视。而被忽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全称命题的特点——量项(所有、全部等)在日常表达中时常被省略,如“违法行为破坏社会秩序”是一个省略量项的全称命题。可问题是,全称命题的量项有时被省略不代表没有量项的命题就是全称命题!而大多数的辩题都没有明确的量项,于是在实战中辩手就堂而皇之地将此类辩题界定为“全称命题”——未必!

问题二:量项

以“个性需要/不需要刻意追求”为例。对于没有“量项字眼”的辩题,量的前提是不明确的,而需要根据本方的立场设置,但需在合理的限度内,此处合理的标准有很多,视辩题而定。设置无非假定两种情况,其一没有,其二省略。如果没有量项,则辩题中的“个性”是一个集合概念,而集合概念是允许有“漏网之鱼”的,所以双方无需穷尽所有个性,但都要论证普遍性,即普遍的个性需要/不需要刻意追求,如同“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也是从普遍意义出发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求对方论证全部,自己只举个例,是有失偏颇,甚至是偏激的。

如果省略量项,则是全称命题或特称命题,即“所有或有的个性…….”。认为对方是全称肯定,而本方是特称否定,显然是强盗逻辑。既然辩题没有明确的量的限制,那么同样的逻辑反过来界定,为什么不可以对方是特称肯定,而本方是全称否定呢?xx年,新国大对武大,辩题“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新国大认为:有一点可取之处即为可取,而不可取即要论证所有都不可取。这个有趣的逻辑被余磊一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顶得哑口无言。即便正方退一步论证全称肯定,反方同样可以论证全称否定,而非一定是特称否定。反方论证特称否定的逻辑在于:全称肯定的矛盾立场是特称否定。可问题是,双方辩题的存在形式就只能是相互矛盾的吗?双方辩题如果是相互反对的,同样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形式,而全称肯定与全称否定即是上反对关系。

以上的霸王条款不仅在逻辑上不必然,在价值上更是不应该的,而价值应该从辩论赛的内在机理出发。辩论正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必要立场的对等——一个以某种方式要求对方的辩手,不能认为对方在同样的情况下以同一方式要求自己是不公平的。辩论在本质是要求双方公平与平衡的,在不公平的背景中对抗,辩论会缺失平衡的美感。如果一个辩题在公众语境下有很大的倾斜,那么这个辩题是失败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双方辩题本身的逻辑定位非常悬殊(除了辩题中有明确字眼规定外——如善必有善报),一方论证全部,一方只举个例,双方的论证程度天壤之别,显然是厚此薄彼,有悖公平。

更进一步说,世事无绝对,而对于辩论赛中经常讨论的社会学命题,同样是包容个案的。所以,全称命题只是一种理念是的“全部”,在辩论的实践中,是无需苛责也不应该苛责的。某些全称命题只需像集合概念一样论证到普遍性即可成立。既然凡事皆有例外,那么只举个例就想证明观点,不仅有悖常理,而且论证上毫无难度,使辩论会缺乏深度和意义。

辩论本身应该是宽容和虔诚的,如果八个20岁左右的青年人在场上肆无忌惮地宣言“所有”、“全部”之类的狂妄之语,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嘲弄。但是这种宽容,并不意味着放虎归山,而是居高临下却不咄咄逼人的君子之风,游刃有余且将心比心的博大胸怀。或许,在当下充斥着霸王条款和强盗逻辑的辩论场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是不可或缺的。

2.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篇二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是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授课中,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进行灌输式教学,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师生间互动性不强, 教学效果不高。为此, 笔者逐步引入“辩论式”教学模式, 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 学生们很快适应了该教学模式, 而且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团结协作与临场应变能力均有大幅提高, 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辩论式教学的内涵

顾名思义, 辩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 以开展辩论赛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置辩论题目, 参加辩论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 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反驳反方观点的一种教学模式[1,2]。

三、辩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 选择辩题

辩题一要反应学科知识, 另一方面, 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议题;三要注意论题的争论点要清晰, 难度适中。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选定了三个题目让学生参与辩论。

(二) 辩论前准备

1.选定参赛队伍。为使更多同学参与辩论, 一共设6支参赛队伍, 每支队伍共5人组成 (分别为主辩、一辩、二辩、三辩手和自由发言人) 。

2.确定参赛题目。以抽签形式确定辩论题目及正反方。

3.参赛其他构成

1主持人:设辩论主持人一名, 由任课教师担任主持人, 主持辩论活动。2评判团:评判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组成评判团。教师兼任评委主任, 学生评判设5人, 有学生自行报名参加。3观众及监督其余学生可作为观众, 在观众提问环节可以向两支队伍任意提问, 同时兼任公证人。4成绩判定本课程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 辩论赛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 (占平时成绩的50%) , 非参赛学生以论文为判定依据。

4.准备阶段需要注意的内容

1参赛队员赛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熟悉有关赛程安排;2为鼓励同学参加辩论, 非参赛同学必须以论文形式提交报告 (不少于5000字) , 题目在给定辩论题目中选取。

(三) 课堂辩论

辩论赛程序包括:宣布辩题—介绍参赛队及所持立场—辩论比赛— 裁判评判—宣布比赛结果。整场比赛控制在50分钟以内, 在辩论时需要注意的有:

1.控制时间。开篇立论由主辩进行, 时间不超过2分钟;攻辩阶段攻方提问不超过10秒, 辩方回答不超过60秒;自由辩论时间双方各有5分钟;观众提问方不超过10秒, 回答不超过60秒;结辩不超过3分钟。若超时主持人必须命令其终止回答。2.每位参赛队员都必须参与辩论, 避免出现只有个别辩手发言的情况。3.辩论赛提倡积极交锋, 但禁止发布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言论, 禁止人身攻击。

(四) 教师总结

辩论结束后, 由任课教师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面总结, 包括:1参赛队伍对辩题的理解程度;2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3辩论表现 (包括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论辩能力等) ;4各队伍及参赛人员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四、辩论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 积极作用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前期准备中, 很多同学为了更好地参与辩论, 主动地去获取相关知识, 收集大量信息, 并凝练观点, 形成思路, 引领了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得到全方位锻炼。辩论式教学方法把知识储备、观点凝练、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等能力综合为一体, 这样学习效果和多种能力的培养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二)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 在辩论式教学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 还逐渐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1.由于课时有限不能保证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2.广泛存在不遵守发言时间现象。3.喜欢提问而不喜欢回答问题。4.在辩论时, 部分同学情绪激动, 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出现。

建议教师在辩论时应做到:1.严格控制辩手发言时间的同时, 使用更直观的计时器, 方便同学控制时间;2.当有同学在辩论时因情绪激动而出现语言攻击时教师应及时制止, 同时积极引导辩论走向正确的方向;3.在辩论中当学生出现僵持不下时, 教师应抓住核心问题, 引导性地把辩论引向深入。

五、结语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 如何使辩论式教学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分析教训并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近年的教学运用中, 笔者发现在克服以往问题的同时, 总有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出现, 可见, 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受众群体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 只有不断尝试并不断反思, 这一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成长和完善。

摘要:变“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为“主动式”的学习模式一直是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 尝试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 旨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表明, 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文良.辩论式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09) :109-111.

[2]申艳红.辩论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功能与应用[J].教育评论, 2012 (6) :84-86;傅志强, 陈光辉, 肖志芳, 等.辩论式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以《农业应急管理》教学为例[J].农业工程, 2014 (06) :110-112.

3.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水产食品学;辩论教学;教学组织;教学效果

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应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评判,最后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假设或提出合理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辩论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提问式教学法,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辩论教学法在中学教育应用较为广泛,在高等教育则仅限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思想道德、法学、经济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1995年Fuszard曾说过,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辩论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技巧;(3)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工业科技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有效的交流技巧;同时,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之间或多或少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较为突出;此外,学生对知识的攫取、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批判性思维、科技创新等能力的下降也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要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食品专业教育工作者应深化教学改革,首先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方式。辩论教学可能是一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交流技巧等多种目的的有效方法。

一、教学组织与实施

1.辩题选择。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的基础和关键。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要求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特点。《水产食品学》课程组经过深入思考教材、反复研讨切磋,针对课程教材第九章海洋功能性食品与课程体系中“功能食品”可能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以及我国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初期存在的管理方面问题,设计出了“海洋功能食品技术与管理的关系”辩论主题,其中正方题目为“海洋功能食品技术重于管理”,反方题目为“海洋功能食品管理重于技术”。辩题既覆盖了“水产食品学”课程第九章和“功能食品”教材全部章节,又贴近人民大众普遍关注的功能食品,还涉及到功能食品的历史、开发技术、管理制度等。

2.辩前安排。辩论前一个月,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2组(18人/组),每组由学生自己推荐组长1名、副组长2名。正反辩题的分配由2位组长抽签确定。辩题确定后,课程组教师适当提供相关辩题文献来源,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电视媒体、中国期刊网等分别查阅和准备材料,对查阅到的文献进行组内交流,并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论点论据,同时猜测对方论据,小组协商提出反对策略。辩论前1周,各小组在组长和副组长的组织下集中讨论并确定1名主辩和2名副辩;同时,由全体学生推荐1名主持人,主持预辩论和正式辩论。辩论前3天,进行预辩论,课程组教师对辩论过程、辩论语言及辩论规则进行指导确定。同时,告知学生此次辩论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考核。

考虑到浙江省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课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辩论时间为40分钟;同时,为了便于全校师生观摩,确定正式辩论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并进行全程录像。

3.辩论进行。辩论开始前,课程负责人进行引导发言,重点阐明辩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辩论主持人和正反辩题。辩论则由主持人主持。首先正反方各自简单阐明自己的论点论据,每组10分钟;然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就对方论据提问、回答与反问,时间25分钟,最后正反双方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时间5分钟。如学生仍有兴致可考虑课下继续自由争辩。在辩论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向台下同学请求援助,根据同学要求,老师也可参与辩论,形式不拘,重在在辩论中上下求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拓展。辩论语言要求简洁、幽默智慧、贴近生活,同时不具攻击性。

4.辩后总结。辩后总结是辩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提高辩论能力、正确掌握知识的动力。首先,由辩论主持人请台下学生对辩论情况作出评价,评价角度包括此次辩论优势与不足之处;然后,由辩论主持人进行评价,评价角度包括辩论双方观点、辩论活力等;最后,课程负责人对正反双方提出的论点、论据以及辩论过程和辩论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需改进的方面,对较严重的错误观点指出并纠正,同时明确正确的立场,激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教学效果评价

1.对学生的影响。①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变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此次辩论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辩前学生主动获取文献资料、小组交流汇总以及辩论过程中相互争辩激发灵感、活跃思维,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整合能力,并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据统计,学生人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79.3篇、阅读文献近50万字;正反主辩和副辩平均收集文献101篇、阅读文献超60万字。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最好时机。合作型学习理论就认为“学生意识到当他们的同伴也达到学习目的时,他们自己才可能成功”。《水产食品学》课堂辩论具有竞赛性质,正反双方若要取胜,主辩与副辩以及小组学生之间就必须在辩前有很好的交流,才能配合默契,获得成功。据统计,正反双方平均开展小组交流4次、开展主副辩交流9次。通过辩论,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深刻领悟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③提供了自我展示平台,《水产食品学》课堂辩论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风采的空间和舞台,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价值的心理需要。有的同学平常很少讲话,但争辩起来妙语连珠,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能和语言魅力。展现在老师面前的学生是生动鲜活和积极能动的个体。他们存在着无限的潜能,思维发散,并具有开拓性,他们使抽象沉闷的课堂理论学习转变为精彩的表演。通过辩论,他们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

2.对教师的要求。辩题的选择是辩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水产食品学》课程组在授课之前要认真确定辩题,辩题要具有可辩性,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结合专业前沿知识。这就要求课程组教师对《水产食品学》课程要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要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间的教学内容以及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准确的把握;辩前要积极指导学生,解决他们的疑惑,对于辩论弱势的一方要积极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本着教育的目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组织辩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每个学生都要发言,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水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课程知识更新快,认知性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通过辩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洋功能食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更广泛地了解海洋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背景、现状与未来;使学生懂得如何将海洋功能食品的理论学习与海洋功能食品的产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际生产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避免课程间内容体系的重叠问题,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合理解决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功能食品”、“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等在内容体系上的有效衔接。通过课程辩论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张东芳.采用辩论式教学提高学生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00,8(3):182-183.

[2]赵珑.对电子商务课程开展辩论式教学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12):234-236.

[3]赵小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实施辩论式教学的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22(11):54-55.

[4]刘艳.中学生物学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與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闫向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重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辩论式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303-304.

[6]苏越.法学教学中辩论式教学法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41-142.

[7]郑连成.高职院校经济学辩论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6):132-133.

[8]高雅杰.谈辩论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39-40.

4.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篇四

李微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学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辩论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辩论式教学的组织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准备阶段、课堂辩论阶段、辩论评价阶段。

(一)准备阶段

辩论赛的组织阶段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辩题的选择、课前准备和小组分工、资料搜集。

辩论前,教师要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切合时代脉搏,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辩题,要有一定的思辩度,既能引起学生共鸣,又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正方:实现民族文化创新主要应靠继承传统文化

反方:实现民族文化创新主要应靠学习外来文化

选择合适的辩题之后,教师要把学生适当分组,辩论一般分为正反两方,课堂辩论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确定人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确定正反方主辩人数各为4人,同时每方可以有智囊团,智囊团每方人数为16人,记分员2人,监督团8人,这样就基本可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辩论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既可是文字、图片,又可是视频,还可是学生实际调查结果。

(二)课堂辩论阶段

课堂辩论阶段主要有课堂辩论和教师指导两大部分组成。

课堂辩论赛的形式可以借鉴大学生辩论赛的流程,结合学生实际加以补充。首先是一辩阐述本方观点,其次是二辩对本方观点的论证。接着是自由辩论时间,自由辩论时间以每方的三辩为主,其他人员皆可参与,智囊团也可参与其中,丰富辩论,活跃气氛。最后是每方四辩阐述总结时间。在这样的辩论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才能,又能促进每方团队之间的合作。双方积极互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交流和碰撞中提升能力,开阔视野,培养健全的思维方式,体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乐趣。

课堂辩论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对整个辩论过程的引导、调控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健康、自由的言论环境,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尊重学生言论自由,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要控制好辩论主题和过程,当学生辩论脱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将学生思维拉回主题;当学生辩论出现过多负面影响时,教师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保证辩论赛的正确方向;当辩论赛气氛过于活跃时,教师要严肃认真、恰到好处地控制;而当出现冷场时,教师又要善于调动气氛,适时引导。教师的点拨要精练,言简意赅,“四两拨千斤”,不可喧宾夺主。

(三)辩论评价阶段

辩论评价可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方式。好的点评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点评从学生角度,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特点和想法。教师点评可从学生论前准备和论中表现两方面入手。论前准备包括学生材料准备是否充分、逻辑思维是否严密以及学生参与度、积极性等方面。论中表现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程度、队员表现力、应变能力等方面。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创新,肯定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指出学生在辩论赛中的不足,从更深层次、更高角度对辩题进行剖析,并与课本理论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宏扬正能量,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辩论式教学方式的反思

5.逻辑思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逻辑思维;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教学还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向发挥重要作用。应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在认真收集、处理实验信息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实验教学本身要求科学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思维能力是一名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志。逻辑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认真分析研究逻辑思维方法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作用,选择恰当的逻辑思维方法,将会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下面我就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新事物

对比是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不同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比的目的主要是揭示两种事物的不同特征,但在对比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新的事物。

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学时,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第一个实验是用一张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右手拿着玻璃杯,左手压住硬纸片,将玻璃杯口朝下,松开左手,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根据纸片的受力情况分析纸片为什么向下掉。第二个实验是用一张硬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口,进行与实验一同样的操作,让学生思考与实验一同样的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时因为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硬纸片产生了压强。

二、运用对比性实验导出物理规律

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演示实验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卡片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卡片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卡片);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卡片)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三、联想实验现象,体验新事物的存在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中出现的奇特现象,感受新物质的存在。在引入红外线的概念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红外线的存在,学生会很难理解,甚至认为无中生有。我们可以在“光的色散”实验的基础上,在肉眼看起来没有任何物质的红光外侧位置上放一支温度计,结果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很快上升。从温度计的示数很快上升这种现象我们联想到红光外侧位置上应该存在某种肉眼看不见的物质,由于它位于红光外侧位置上,就根据它的位置命名为红外线。

四、分析与总结物理模型,降低实验探究的难度

物理器材的原理和结构决定了器材的使用方法。在物理仪器和器材的使用方法教学中,理解仪器的原理和结构可以降低实验探究的难度,加强学生对器材使用方法、使用规则的理解。在“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的实验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分析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原理分析接入A、B接线柱时,无论向哪移动滑片A、B间的都不发生变化;接入C、D接线柱时,无论向哪移动滑片接的都是一根金属杆(相对于一根导线),C、D间的电阻丝长度也不可能发生变化。只有一个接线柱接在电阻丝上,另一个接线柱接在金属杆上,移动滑片时电阻丝长度才能发生变化。接着让学生分析下接线柱选A时电阻值的变化规律,下接线柱选B时电阻值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结论: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选择应该“一下一上”,电阻值的变化规律是由下接线柱决定的。显然,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必须要注意把掌握仪器的方法与仪器的原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

五、利用逻辑推理进行理想实验

进行理想实验的过程,同时也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高度科学抽象的过程。理想实验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科学实验的补充和跨越。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学生已经观察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接着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受到的阻力等于零,小车将怎样运动?小车运动的路程将无限长,沿着直线一直运动下去,它的速度不会发生变化(做匀速直线运动)。

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新问题

有许多把事物反转一下或把顺序调换一下就解决了停滞不前的问题的事例。比如,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利用逆向法,终于在1831年实现了“磁转化为电”。牛顿根据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经过逆向思维,从而提出“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分析归纳,找到了天体运动的原因,总结出了的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家的逆向思维活动的独特和新颖,使他们创造活动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璀璨明珠。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模仿科学家使用过的逆向思维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

上一篇:保密协议中英对照版下一篇:幼儿入厕观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