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集团发展战略(精选10篇)
1.神华集团发展战略 篇一
中粮集团的发展战略
摘 要:中粮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目前下设中粮粮油、中国粮油、地产酒店、中粮发展、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中粮控股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中粮地产和丰原生化3家内地上市公司。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以及大悦城Shopping Mall、亚龙湾度假区、凯莱酒店、雪莲羊绒、中茶茶叶、中英人寿保险农村金融服务等等,诸多品牌的产品与服务组合,塑造了中粮集团高品质、高品位的市场声誉。同时,中粮集团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展开一系列的产业整合和重组并购,引入国际资本市场监管与评价机制,完善资源配臵体系、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1994年以来,一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
关键字:中粮集团 发展战略 协同多元化 集团化
一、中粮集团简介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于1952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横跨农产品、食品、酒店、地产等众多领域。中粮是中国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企业,几十年一直是国家小麦、玉米、大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贸易的主导者。而后,其延伸至生物质能源发展、地产开发、酒店经营和金融服务等业务领域,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扩大与全球客户在农产品原料、粮油食品、番茄果蔬、饮料、酒业、糖业、饲料乃至地产酒店、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持久地为客户提供价值,并以此回报股东和所有权益相关者。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有效地利用自身遍及世界的业务网络来组织、调配各项经营资源,取得稳健快速的业绩增长,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二、中粮集团的发展战略
中粮从一个单一的进出口贸易商转型进入了多元化、实业化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和中粮集团的协同多元化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
(一)多元化发展战略简介
所谓多元化,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开发有潜力的产品,或通过吸收、合并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的一种经营模式。它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目前,有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都纷纷的实现了多元化的策略,以实现其企业的扩张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很多优点。首先,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可以将多个产业、产品放在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内进行。在这个企业或集团内,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等资源优势,合理配臵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元化经营还可实现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并且将外部非确定性交易契约变成了内部合约,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其次,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实行多元化经营,企业将资源分散到不同产
品或行业经营中,能够避免经营范围单一造成企业过于依赖某一市场易产生波动的弱点,使企业在遭受某一产品或经营领域的挫折时,通过在其它产品或行业的经营成功而弥补亏损,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尽量减少风险损失。但是,多元化战略并不是完美无缺,它也存在很多缺点和误区。首先,如果一个企业过度地追求多元化的经营,不仅不能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反而会自我扩大财务风险,增大企业资金筹措与配臵的压力。同时,在实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过程当中,企业容易出现决策失误,不仅会使更多的支柱产业难以建立起来,反而为原有的支柱产业增加了许多负担。此外,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分支机构迅速增多,促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导致企业集团总部因管理负荷过重而导致的管理质量下降,往往使无关联企业在兼并之后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会造成管理质量下降。
(二)中粮的协同多元化发展战略
从粮油食品贸易加工起步,中粮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当中,为了更好的开展自身业务,紧密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学习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围绕于客户和社会需求以及潜在的发展机遇,决定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然而根据中粮集团现任董事长宁高宁的描述,这种多元化是一种“协同多元化”,即“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其有两方面的含义: 1.集团不搞过度多元化,多元化各行业之间要具备相关、协同性,要有逻辑关系,以便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中粮从进出口贸易商转型进入实业化发展阶段以来,目前所从事的主要行业有:食品制造业、房地产业、酒店业、金融业、保险业、生物能源等,这些业务之间都是一种协同关系,如根据公司的战略定位及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对公司现有业务及集团相关业务进行评估和检讨,通过内部成长和外部扩张的方式获取长期成长动力,对公司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品牌、渠道、研发、生产、物流、采购以及组织架构等。
例如,在食用油方面,中粮已形成市场的主导,从自主福临门到控股鲁花,到开发高端的滋采,形成了系列化品牌,有效形成了品牌区隔。中粮收购新疆屯河,不仅使中粮集团进入了番茄酱加工和甜菜糖加工产业,实现优势互补,而且通过重组新疆屯河,中粮探索出了一条并购、整合产业的模式,为公司产业化经营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在房产行业,中粮在收购深宝恒完成以后,把优质房地产开发业务注入深宝恒,并利用深宝恒现有土地资源,在宝安区以租赁厂房或其他合适形式,设立粮油食品、包装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把深宝恒发展成为集物流、仓储、贸易、采购、地产物业为一体的上市公司,搭建了中粮在地产业务的资本运作平台,中粮地产也因此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了中粮地产业务的品牌价值,同时也为未来的地产业务发展打通了融资平台。此外,中粮重组中谷,加强了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优势;进军乙醇和生物能源,既利用了自身的优势,又有国家对能源战略的支持,其发展空间巨大;利用资本进入保险和地产,通过强大的资本实力来整合产业,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产生了较好的协调效应;等等。
一系列的并购和重组都突出了中粮在资源方面的整合运作,有些是为了拓展产品线、有些是为了控制上游原材料、有些是为了进入成长性的行业,能够与企业的发展形成协同,形成具有协同效益的价值链和供应链整体。
2.集团明确自身定位,发展主营业务核心能力,保证各行业的专业性
首先,企业多元化战略必须以核心能力为依托,企业的相关多元化要围绕这
一核心能力开展。例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重量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等20 多个市场领域,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以不变应万变,既保证了企业多元化经营上的稳定性,又可以通过调整其外部因素,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此外,依托核心能力能有效降低多元化经营的风险,让企业能够在进行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把新老组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抵御市场风险的协同能力,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在“寻找2006最具责任感企业”颁奖现场的“责任对话”论坛上,于旭波副总裁强调了中粮是一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公司。综观中粮的业务范围,目前主要是三大主业:食品加工与制造;粮油、食品贸易,粮油糖期货及物流;保险、酒店、房地产开发经营,整个中粮已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加工业为主体,兼顾相关行业的发展格局。中粮集团正是以此为核心,开展各方面的业务,这不仅明确了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向,更是明确了企业的社会奋斗目标:利用不断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营养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及生活服务,贡献于人类社会的繁荣。
其次,在商业史上,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有一个专业化—多元化浪潮—向专业化回归的过程。专业化的基本点是将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势聚合于某一特定的产业或产品领域。资源的集合意味着企业集团在特定的市场上优势的集中,可将规模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谋取特定市场的领导地位,而这种领导地位也能使风险系数大大降低。中粮集团就正在经历这一历程。
当宁高宁在2004年由华润集团“空降”到中粮集团时,他清楚地看到了当时中粮存在的弱点—行业竞争弱,业务发展不够稳定。他这样看这个企业所处的位臵,“国有企业、外贸企业、多元化企业以及转型企业,每一个都存在危险……”。面对这一状况,他一直奉行通用电气公司前CEO韦尔奇的企业成长法则—“要么 2007 [2]《中粮集团创新商业模式 锻造“新国企”》邹陈东 李雁争.上海证券报.上海:新华通讯社,2007
[3] MBA智库百科 wiki.mbalib.com
[4] 凤凰网-财经-企业单位 finance.ifeng.com/company/data/detail
2.神华集团发展战略 篇二
四川领航科技教育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等非学历教育、留学咨询、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短期培训、科技公司为一休的综合性科技教育公司本研究的目的, 我们从领航科技教育集团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出发, 在对其核心竞争力、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后, 找出该校现行发展战略的各种弊端, 然后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 进行战略调整。
二、领航科技教育集团的外部行业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是指给学校带来威胁和机会的社会力量, 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校的战略管理, 学校的战略制定必须要考虑所处的宏观环境这个因素。宏观环境的主要因素分为四大类: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即PEST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 。
学校竞争状况, 也称为微观环境, 是指那些会直接影响教育集团发展的因素, 参考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 构造领航教育集团的“五力竞争模型”五力竞争模型是用来确定五种力量中哪一个是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发放问卷, 最后分析得出:在领航科技教育集团五种力量中, 评分值最高的是受教育者 (生源) (15.8分) , 所以生源是影响本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正因为如此, 领航科技教育集团管理层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招生措施, 获得更多的生源。得分第二的是竞争对手, 其评分值是13分, 它是影响本行业成功的第二关键因素, 所以领航科技教育集团在争取更多生源的同时, 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提高办学质量。得分第三的是用人单位 (顾客) 的评分值 (10.4) , 所以用人单位是影响本行业成功的第三关键因素, 所以, 领航科技教育集团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注意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提高顾客满意度, 让家长满意。至于其他教育替代品以及潜在进入者及是由国家政策决定的, 学校是无法控制, 因此, 只需关注不必投入过多精力
三、领航科技教育集团内部资源条件分析
调查后发现, 教育集团师资队伍的责任心强, 忠诚度较高, 大部分教师都能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 经过近几年的各种培训, 优秀教师达到80%。然而学校的后勤人员大部分是一些老员工, 学历层次低, 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激励, 导致他们积极性较差。因此学校的后勤管理是学校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知, 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领航集团人力资源的主要优势。这都会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人力资源也存在问题和劣势, 一是负责招生人员的比例较低, 并且招生员工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 从而造成学校的招生困难;二是学校缺乏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
四、领航科技教育集团战略选择
根据SWOT分析矩阵表的阐述, 我们队上面每一个组合详细分析, 对每一种教育集团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组合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 教育集团可以选择的战略如下:
(一) SO战略。
这种战略模式是利用教育集团外部机会, 充分发挥教育集团内部优势。再结合教育集团的战略目标, 教育集团可以采取的战略有以下两种:一是积极开拓生源市场, 扩大招生规模, 有效增加生源:领航科技教育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积极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和四川作为我国的一个教育省份不是很发达, 需要职业教育来补充的特点, 积极展开招生工作, 广泛采取各种招生手段, 扩大招生市场的占有率;二是提升教育服务品牌: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 扩大学校知名度, 创建教育集团品牌, 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二) WO战略。
这种战略是用外部市场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根据SWOT矩阵分析可得, 可供教育集团选择的WO战略主要是:采用与其它教育集团横向联合办学的发展战略。如与同一层级的名牌教育集团联合, 引进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借助名牌效应。这样可以达到扩大办学规模效益, 拓展办学思路, 借助于外部优势资源, 获得具有竞争性优势的目标。
(三) ST战略。
这种战略是利用教育集团的内部优势, 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根据SWOT矩阵分析可得, 可供领航科技教育集团选择的ST战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联合办学来实现。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特色化的教育, 充分利用领航科技教育集团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领航集团雄厚的资金保障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与环境;与政府办学的优势是可以规避学生议价能力的影响, 开放办学。提升办学实力。减轻替代品的威胁, 还可以减轻因竞争对手实力的增强对教育集团生存产生的威胁。
(四) WT战略。
WT战略的是教育集团在面临自身劣势和环境威胁的情况下的一种战略模式。如果教育集团处于逆境状态时, 采用收缩性战略不仅可行, 而且还很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及时退却, 可减少损失, 还可以等待东山再起, 常见的收缩性战略包括放弃战略、转向战略、依附战略等, 若教育集团处于这种“四面楚歌”的状态下, 可以采用依附战略和放弃战略。由于教育集团目前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中, 该战略目前可以不采纳。
参考文献
[1]王粤, 丁凯.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立.企业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林广瑞, 李沛强.企业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雅森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 篇三
雅森集团总裁谢宇、阿里巴巴汽车事业部资深经理石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宋向东、中国交通报副社长庄长波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言。会上,雅森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璐、阿里巴巴汽车事业部资深经理石坚分别代表雅森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汽车后市场诸多领域达成全方位、长期战略合作。此番双方合作,涵盖《车品消费品质公约》落地实施、汽车后市场行业标准确立、汽车后市场联合营销类活动组织与举办等方面。合作协议签署后,随即举行了2016年《车品消费品质公约》启动仪式。
会议最后,就汽车后市场企业关心的市场营销、电商平台推广等焦点话题,举办了沙龙及圆桌对话会议。会议对汽车后市场企业的互联网发展、品牌战略及联合营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同与会嘉宾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帮助后市场企业理清、开拓发展思路,众筹汽车后市场未来。
四部委力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015年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节点年。在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积极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于今年10月共同在北京举办“201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汇报及展示会”(以下简称201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果展)。
201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果展主要由会议和展会两大部分构成。会议方面主要包括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果汇报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讨会、电动汽车国际标准研讨会、新能源汽车专利成果研讨会和示范城市经验交流会等内容。展会包括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回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展望。在前两届成果展成功举办基础上,2015年展会将分设整车展区、关键零部件展区、充电设施展区和试点城市展区,在重点展示25个创新工程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全面展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201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果展同期还将举办“尊享体验”试乘试驾、全国高校节能环保知识大赛、新能源汽车宝贝嘉年华等体验活动。201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果展对宣传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推进社会公众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做出积极作用。同时,也将利用展示会平台作用,以培育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为目标,发挥好展会平台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引导作用。
瓦尔塔AGM起停蓄电池上市
江森自控能源动力业务旗下的瓦尔塔品牌近期宣布AGM起停蓄电池(玻璃纤维隔板电池)在中国汽车后市场正式上市。瓦尔塔AGM技术是目前世界上为汽车起停系统配置的最先进的蓄电池技术之一。而作为瓦尔塔银线产品重要补充,江森自控继续拓展产品线,持续把蓄电池行业中的前沿产品提供给中国消费者,以实现汽车起停性能的最佳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对节能环保汽车持续鼓励,低油耗节能车型,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主流。而起停系统,是未来低油耗节能车型的核心。使用起停技术的汽车,可节省燃油消耗5%以上。创新AGM起停蓄电池技术的诞生,解决了车辆日益增长的高能量需求、与城市拥堵中经常短途等候造成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
4.神华集团发展战略 篇四
神华宁煤集团王俭:提升发展建设的层次
1月6日,神华宁煤集团公司2014年工作会暨一届五次职代会的各项议程圆满完成。会上,神华宁煤集团公司董事长王俭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集团公司领导集体听取了各组召集人关于讨论情况的汇报,表决通过了一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全面总结了2013年的各项工作,对2014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新的一年,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又迈出新的步伐。神华宁煤集团公司领导王俭、刘云、严永胜、姚具元、甄久春、张正军、吴学林、关清安、樊永宁、姚敏、马金明、杨成龙、周光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师及机关各部门、基层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安全生产,要加大工作督办、动态检查、责任追究力度;要着力提升发展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全力推进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建设,加强工程计划管理,落实好设备材料的供应,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指出要全面提升基本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基建项目管理程序,严格工程概预算考核、项目审批;要推进管理提升,要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推进内部机构改革,严格成本管控,建立正确激励导向,舞活销售龙头。神华宁煤王俭强调,深入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指出集团公司机关要以更高、更严的标准做好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基层各单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5.蒙牛集团战略分析 篇五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初,总部设在中国乳都核心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拥有总资产超过100多亿元,职工近3万人,乳制品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吨。到目前为止,包括和林基地在内,蒙牛乳业集团已在全国156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多个,拥有液态奶、酸奶、冰淇淋、奶品、奶酪五大系列400多个品项,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1.2行业地位
居市场领导者地位,与伊利、光明三足鼎立。
常温奶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冰淇淋销量居全国第一。 欧洲荷兰合作银行2011全球奶业公司排名报告中蒙牛乳业集团位列18位. 产品基本覆盖全国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在短短九年中,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 用短短10年时间,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1位。2011年蒙牛集团主营收入达373.8亿元,同比增长23.5%,净利润较去年增长23.2%至95.9亿元,业绩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整体呈现“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2从营销角度回顾蒙牛的崛起
蒙牛为什么能够在几千家乳品企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蒙牛的一出出借势营销是如何上演的,蒙牛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什么?通过研究发现蒙牛的营销策略、蒙牛的借势营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借势阶段、蓄势阶段和造势阶段。2.1借势阶段
蒙牛公司在创业之初,面对种种的困难和竞争,如果单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应付的。但蒙牛却能很好把外部“势”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巧妙借用势的作用,从而使企业经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1虚拟联合蒙牛起步
1999年,成立之初的蒙牛处于“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的三无状态。蒙牛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借势营销战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市场的推广中,然后把全国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这些企业成为“蒙牛”牛奶的诞生地。对这种合作模式,牛根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虚拟联合。他的运作方式是,只与对方合作,对其设备及人员进行使用和支配,但不做资产的转移。企业所有的设备等都归企业所有,蒙牛只是利用这些资源,用自己的管理,自己的品牌,使得双方互惠互利。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蒙牛盘活了七八亿元的资产,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2.1.2甘当老二麻痹对手 事实上,蒙牛和伊利已成为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但蒙牛一开始小心翼翼地避开与伊利的直接竞争.在雪糕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牛根生提出:市场经济缔造了伊利和蒙牛。言下之意要做奶业大王,光一个伊利不行。为扩大蒙牛品牌美誉度,蒙牛倡导与伊利共建“中国乳都”的形象概念。蒙牛认为,在一个共同的市场胞体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些无不显示出蒙牛的借势营销的智慧。2.2蓄势阶段
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要在市场上站住脚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是不允许别人进入这个市场的,而小企业在自己力量小的时候,该采取什么战略来应对强大的对手呢?需要蓄势。洪水的力量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因为水多才有水势。假如是一杯水的话,力量就很小,不足以成势。所以小企业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时候,需要积累自己所拥有的势,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爆发出来,让对手措手不及。这也是蒙牛采取的策略。2.2.1携手老大共创乳都
2001年6月,蒙牛公司携手伊利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为主题,在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高密度地投放了公益灯箱广告,将经营企业品牌与经营地区品牌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传播,“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概念已在国人心目中渐趋形成,蒙牛在为内蒙古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同时,不仅巧妙地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更打消了伊利的戒心。“中国乳都”之光除了照亮伊利,就是照亮自己了。2.2.2借势国际资本武装
2002年3家著名的国际金融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鼎辉、英联共同向蒙牛投资2600万美元。蒙牛并不缺钱,此举缘于做“世界牛”的长远目标。外资的引入使蒙牛的法人治理结构国际化,从而相应提升蒙牛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其向国际水准看齐。三家投资公司皆为实力不菲、知名度很高的国际财团。作为专业化的国际投资公司,必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公布其交易信息,蒙牛因此纵身跃入了国际视野从而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蒙牛乳业在香港上市,摩根士丹利是两家保荐人之一。
2.2.3赞助申奥初显身手蒙牛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即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可谓一箭双雕。2.2.4抗击非典获取民心
2003年春天的中国却充满着“非典”的肆虐,而牛奶作为增强体质、具有免疫力的营养食品一下子成了紧俏货,北京的乳品市场抢购成风。如果此时提升牛奶价格,人们不会计较,对看重销售量和利润增长的乳品企业无疑是绝好的机会。蒙牛抓住了机会,它不是提升价格,而是禁止经销商涨价,并且严厉规定违者开除或者终止其经销权。此招为蒙牛的长远发展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利用“非典”事件让消费者对蒙牛品牌产生认同感。事后证明,蒙牛的品牌形象历经“非典”之后确实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3造势阶段
经过了前期的蓄势之后,蒙牛的推广进入了造势阶段。俗话说的好:无风不起浪。当一个企业想宣传自己的品牌或者促销产品的时候,不妨采用造势的方法。2.3.1借助神五造势腾飞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期盼已久的事情,国内外的媒体都在竞相关注着“神五”。如果将“神五”与营销进行捆绑,并且将其垄断,无疑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机会。谁率先拥有这个资源,谁就抢占了制高点,蒙牛又做到了。2.3.2夺央视标王显雄心
2003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黄金段位广告招标大会在北京举拍,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企业负责人和代表在梅地亚宾馆较量起来。最终,蒙牛以3.1亿元的巨额投入成为央视标王。当蒙牛产品从内蒙古卖到海南岛的时候,这只有中央电视台才能办到。2.3.3超女造势唱响全国
2005年,蒙牛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了本次评选的“2005最佳营销之星”,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因为2005年的蒙牛确实成功利用营销手段成就了一个不小的销售奇迹,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的“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生”,使蒙牛在酸酸乳领域的销售量从2004年的7亿元人民币飙升至30亿人民币。短短几年时间,蒙牛利用一次次的成功营销术将自己推上了王者的宝座。
3蒙牛集团现行战略分析 3.1现行战略 3 3.1.1集中战略
蒙牛集团创业之初是以牛奶为主打产品的,几年来一直没变,尽管在创造了蒙牛奇迹后,相继开创了其他领域的业务,如饮料、冷饮等,但蒙牛并不忘本。除了源源不断进行创新、开发研究外,蒙牛也将他的老本行做得有声有色,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产品和口号,如“贵族喝的牛奶”特仑苏等,吞掉了牛奶市场上大半的资源。3.1.2国际化战略 蒙牛集团在这方面是很有野心的,蒙牛就高调表示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新总裁,好领导蒙牛跨入国际市场。牛根生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国际化的企业需要国际化的总裁,新的班子越早培养越好,在新总裁熟悉几年之后再择机启动国际化进程。”国际化战略也是蒙牛目前最主要的战略之一。3.1.3营销战略
蒙牛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企业。开创前三年,蒙牛平均每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开创满六年,其销售额增长200倍,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未满八岁,就成为世界同行的领头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地方的无名私企到影响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首屈一指企业,蒙牛人确实是令人惊叹。3.1.4差异化战略
蒙牛目前的收入构成中,高端奶的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再利润的体现上也是如此。在大众定位的奶制品当中,蒙牛可能与其他几家企业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高端奶方面,蒙牛最近几年的投入一直有在提升,差异化战略目前可能也是蒙牛的一大战略,并且可能是未来除了国际化战略外的另一个主要战略。3.2蒙牛集团关键战略要素 3.2.1业务组合
蒙牛经营范围主要以牛奶为产品,拥有液态奶、酸奶、奶品、奶酪、冰淇淋五大系列400多个品项,几乎涵盖了奶制品市场上各种品类,更有高端市场牛奶——特仑苏,业务广泛,组合较好,为企业盈利创造了条件。3.2.2资源配置
面对激烈竞争,蒙牛选择了积极向外扩张,联手国际巨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配置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3.2.3竞争优势
蒙牛是一家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其凝聚力、战斗力、企业效率都非常高,而且拥有非常强的研发能力。其品牌认知度也非常高,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为其高业绩打下基础。蒙牛在中国乳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本相当雄厚,销售业绩非常优秀。网络化的销售渠道非常完善。目标市场涵盖了中国高中低各级市场。3.2.4协同优势
蒙牛虽然是个多元化企业,但是产品类型和方向还是比较集中的,基本原料都是牛奶,使各产品能够形成较好的协同效应。中粮入主以后,二者之间的协同优势虽然还未显现,但这方面的预期仍是比较积极的。3.3蒙牛集团SWOT总结 3.3.1优势
机制优势:蒙牛所以能快速发展的诀窍是拥有一个先进的机制优势,蒙牛是纯粹的大型民
营股份制企业,其凝聚力、战斗力、企业效率非常高。
研发优势:蒙牛研发能力非常强,仅冰淇淋公司就有三大研发中心
营销优势:蒙牛的营销管理层大多在伊利公司工作多年,熟谙乳业营销,在市场开发运作
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管理优势:蒙牛企业的发展速度,是员工工作效率的“缩影”,蒙牛的管理层大多在伊利
公司工作多年,在公司运营、市场开发运作等方面经验丰富。
利润优势:蒙牛在对待经销商方面,推行严格的独家总经销政策,保证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从几万元起家到几百万元资产的客户比比皆是,蒙牛保护经销商的利益,同时也赢得了经销商强大的支持。
网络优势:对手“伊利”的营销网络非常清楚,产品一经上市,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迅速打开了市场。
政府支持优势:蒙牛选址定在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较贫困的和林格尔县,享受了一般企业
难以享受的政府免税等各种政策支持优势。
广告优势:度一是通过产品差异化定位和请消费者免费品尝,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宣传,以产品知名度来提升品牌知名度 另外,蒙牛通过央视广告的密集投放,不断营造品牌拉力,用牛根生的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当“巷子”从内蒙古一直到海南岛时,只有中央电视台才能办到。3.3.2劣势
经验论的局限性。蒙牛绝大多数人是从“伊利”中过来的,自然会把“伊利”的经验在蒙
牛复制,其中绝大多数人沉醉于过去创造业绩的思维与工作模式,用“经验论”堡垒筑起防御外界的城墙,把曾经证明是正确的策略与行动照抄硬搬到今天的蒙牛环境,不太多考虑时代与市场的变化,这种经验论的移植,对蒙牛未来的发展将形成极大的威胁。 人才培养开发不足。蒙牛过于重视产品和品牌价值,而忽略了个人价值。在人才培养和开 发方面严重滞后,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竞争时代要求。
服务体系的薄弱。蒙牛的大品牌的的工作作风目前在市场上已渐渐形成——业务人员用强 硬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以个人的意志代表企业的权力,对经销商牛气冲天,导致经销商陪吃、陪喝、陪玩的市场“官理”,而非市场“管理”,业务人员依然是“省委书记巡视”,本是“为客户赚钱”理念却变成了“让客户赚钱”,口号是“服务性管理”,行动却成了“强制性管理”,经销商由于取得强大的品牌代理实在不易,因此敢怒不敢言,提高服务水准应是蒙牛今后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营销职业化建设。蒙牛液态奶的营销队伍素质比较优秀,但冰淇淋和奶粉整体素质较弱。 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事件过后,虽然蒙牛已经从阴霾中走出,但是消费者对蒙牛频频发
生的安全事件仍抱有些许怀疑。
3.3.3机遇
羊奶的营养价值。羊奶营养全面,不仅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还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羊
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相对含量比牛奶高14%,钙,磷的含量是人奶的4~8倍。虽然蒙牛是靠“牛”发家致富的,但蒙牛如果想把乳业这块蛋糕做大就不能忽视了其他奶。 企业面临市场洗牌。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是中国乳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的 社会背景,蒙牛可以在这个背景下走质量安全道路,并树立标杆。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对乳业一直很重视,1997年将乳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在对国内乳业 的救助上力度大。 呼和浩特“乳都”称号受到全球认可。
潜在需求巨大。“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消费市场巨大,城
镇化也在提升着居民乳品消费。3.3.4威胁
三聚氰胺事件、特仑苏OMP**等频发安全事故引发中国乳业信誉危机。
国外品牌进驻国内市场,国外奶粉的信誉度远大于国内,这些品牌的进驻将对国内的品牌
带来比较大的挑战。 国内奶源小而分散。
在冰淇淋产品方面,伊利、宏宝莱等公司具有很大的竞争性。4建议 4.1忠诚社会,把关安全
纵观蒙牛发展历程,除了食品安全事故以外,基本都没有其他的负面形象。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摆在蒙牛面前的最大危机,真正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蒙牛最需要直面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另一方面也要从技术上去寻求质量保障。4.2加强奶源地建设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我国就乳业的发展规范等问题做出重大调整,对乳制品行业的自有奶源地有了较严格的要求。蒙牛的自有奶源地虽然较之前有了新的版图,但还处于要继续加强的时期。
4.3加大开发高端奶市场 蒙牛将业绩增长归因为“借助推 出高附加值产品及实行产品差异化策略”——其明星产品正是10倍于普通常温奶利润的特仑苏,到2007年,特仑苏的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0亿,在高端乳品市场拿到71.2%的市场份额。之后蒙牛又推出世界上第一款OMP产品--“蒙牛特仑苏OMP牛奶”,它也成为中国乳业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牛奶产品,获得了IDF世界乳业大会最高奖“新产品创新奖”。高端奶、功能奶的研发是蒙牛向差异化战略迈进的突破口。
4.4培养人才,完善管理模式
全面培养适应现代先进管理制度的人才,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重新审视蒙牛的实际情况,摆脱“老伊利”管理模式的桎梏,建设全面创新的适用于蒙牛的管理体系。4.5做绿色的、科技的蒙牛
2011年,国家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从短期来看,绿色投入将带来成本增加,但从长远来看,绿色产品本身的溢价能力将消化掉这部分成本。“当公众的环境意识日益觉醒,对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发生倾向于环保的方式变更时,绿色战略已变成企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不像以前只是附加的要求。”
蒙牛最近几年陆续发起了“善待地球节约能源”、“绿色出行碳路行动”、“减法生活”、“拯救地球100个行动”、“生态行动 助力中国”等系列公益行动,绿色和低碳在点滴积累之中输入消费者心中,但是火候尚不够旺,应该将绿色进行到底。伊利企业文化 编辑 健康文化
伊利文化是健康产品、健康运营、健康愿景三位一体的健康文化。它护航伊利和谐发展,引领行业健康成长,更引擎人类美好未来。伊利愿景: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 不断进取,坚持以世界领先的标准要求自己
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胸怀,竭诚满足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成就消费者的健康生活,就是成就我们的事业 伊利使命:不断创新,追求人类健康生活 时时求创新,处处可创新,人人能创新
每一次创新,都是为了人们的健康;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人们的幸福 伊利核心价值观:品质、效率、责任、合作
品质 —— 塑造好人品,做好每件事,成就好产品 全员:人人都是品质创造者
全过程:消费导向,珍视顾客为最终裁决者;追根溯源,审视供应商的供应商;严控过程,重视品质提升的每个环节
全方位:管理到每个方面,精确到每个细节
效率 —— 保证正确的方向,保证最快的速度,保证最佳的效果
责任 —— 专业职业敬业,才能成就事业;尽心尽力尽责,才能尽享成功 员工责任:提升专业能力,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敬业态度
公司责任:为消费者健康尽心,为股东、员工、合作者共赢尽力,为社会进步尽责
6.神华集团发展战略 篇六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与国经济实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我国要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必须建立自己的大公司大集团,并以此为民族经济实力的基本载体。企业集团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要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这既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它所规定的是企业的总体行动,它所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果。虽然它必然包括企业的局部活动,但是,这些局部活动是作为总体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战略中出现的。这样也就使经营战略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企业的经营战略,既是企业谋取长远发展要求的反映,又是企业对未来较长时期内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通盘筹划。虽然它的制定要以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当前情况为出发点,并且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限制作用,但是,这一切也都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是长远发展的起步。凡是为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所确定的长期基本不变的行动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都是战略。而那种针对当前形势灵活地适应短期变化,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都是战术。企业经营战略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行动方案,同时也是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它与那些不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等为目的的行动方案不同。只有当这些工作与强化企业竞争力量和迎接挑战直接相关、具有战略意义时,才能构成经营战略的内容。应当明确,市场如战场,现代的市场总是与激烈的竞争密切相关的。经营战略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严峻的挑战,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就是为了取得优势地位,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第五大特征,就是要把经营战略与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任何高明的战争指挥者,必然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同时也必然是高明的组织管理者。在商场如战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如果没有战略计划,自然难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对手抗衡。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管理控制方法,就很难驾驭自已的部属。毛泽东如果没有那套“支部建在连上”的管理控制技术,他能在延安和西柏坡驾驭远在东北的林彪和百万大军?他能有效地指挥四大野战军夺取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现代企业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经营战略,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控制手段,否则再好的经营战略也落不到实处。
企业的经营战略,首先是要有一个长期战略目标,主要是:
1、经济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营业额、利润、投资回报率等。
2、社会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顾客满意率、企业商誉、企业环境、企业扩大规模等。
3、综合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增长目标、市场占有率、科技发展、经营质量等。
然后根据以上目标,制定经营战略。主要有:
1、产出增长战略:渗透、扩大和占领市场的战略。
2、风险规避战略:就是通过强化管理控制,加强市场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竞争战略包括市场领先战略、市场挑战战略和市场跟随战略。
海尔集团将企业的发展思路放在整个世界的发展空间布局来考虑,在产品结构、科技含量、资本运营、人才培训上做出楔而不舍的努力。
海尔的产品结构线宽而深,许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全面开花”对一个企业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如经营不好,有些企业还会因此招来灭顶之灾。而海尔却在做到“全面开花”之后在市场上“全面结果”,海尔的成功就在于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生产、管理模式;确立了市场定位、深化产品结构。八届人代会后,海尔深刻领会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思想,抓住机遇,建设了海尔工业园,运用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技改模式,引进外资,发展高科技。海尔从生产一个产品开始,进入整个百种家电领域,并分别形成批量生产。1997年海尔工业园销售收入达65亿元,是国家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标准的5.6倍。海尔集团陆续兼并了空调、冷柜、洗衣机等18家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元形资产盘活与有形资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声誉日益提高。海尔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在海外商场的布局日趋合理。海尔分别在中东的迪拜和欧洲的德国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有效规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的经营风险,出口创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36%。
海尔准确的市场定位,深化的产品结构也为海尔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一句名言“东方亮了西方亮”,这与许多企业各行业并举为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出发点全然不同。海尔集团的产品多元化,不在于企业想不想搞,而在于有无能力搞。海尔的产品只有具备了非常强的品牌竞争力,很高的市场领导地位及先进而庞大的营销网络体系之后才会去发展,海尔的原则是把每一个产品做到最好,把产品结构线做宽后再做深。
海尔集团在确定市场定位,深化产品结构的同时确立了质量第一的市场观,这一市场观的确立,给当时市场意识普遍不强的中国企业以强烈的震撼,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质量意识,海尔不但经受住了多次全国降价**的考验,而且由于高质量,在全国家电产品中独树一帜,供不应求。抓质量意识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由此也看出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大于对价格的需求。
海尔集团一贯坚持创造市场、国门之外创名牌的理念和思想。支持“创造市场”是海尔的一贯理念,“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海尔用真诚赢来了市场美誉。在8年家电市场价格大战中,海尔以高科技产品和真诚的服务为用户送去放心和满意;海尔产品连续数年在全国市场产品竞争力调查中,美誉度均名列榜首。“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价格不打折”,这是消费高评价。
“用户的难题,就是海尔的课题”,海尔一直为用户着想,坚持市场设计产品的理念是海尔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强烈的市场观念与市场竞争意识使海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8年海尔微笑进入IT行业,3C服务独树一帜。
海尔进军500强面临一个新的起点,海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将是今后海尔
大发展的关键。1998年海尔集团针对目前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有差距的现状,调整思路,抓人员培训。海尔相信,只有员工素质跟上了,海尔才能真正创出世界名牌。
海尔在进入大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企业精神,从创业之初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到海尔二次创业直截了当提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升华也体现了企业发展历程,海尔在国外打出“海尔中国造”的口号,海尔的成长体现了海尔将自己的责任建在报效祖国、振兴民族工业的基础之上。海尔坚信:信心来源于实力。作为产品质量国际化的三个标志——质量保证体系国际化,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达到国际标准,海尔产品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海尔的产品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ISO90022国际计量认证,CE|GS|EMS产品认证等多项国际认证,拿到了进入世界任何国家市场的“绿卡”。由于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在国际市场树立了信誉,赢得了国际声誉。海尔要为创世界名牌而奋进,海尔要圆一个世界名牌之梦,利用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机构、体制改革将企业做成良性循环,使企业既有规模,又有效益。
那么海尔集团公司是怎样把战略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呢。
海尔的前身为青岛电冰箱厂,实际上是一个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从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的生产技术,开拓了海尔的创业序曲,目前已成为国家的特大型企业,不仅是中国家电第一品牌,而且挤进世界家电十强行业。从1984年到现在,海尔经历了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以冰箱发展为主,探索积累管理经验,狠抓产品质量管理,到1998年,海尔冰箱获得国内冰箱行业首枚质量金牌,实现了名牌战略。
第二阶段为“多元化战略”阶段(1991—1998),通过资本运营“吃休克鱼”方式,兼并了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先后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电子业生产领域。以海尔品牌的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1991年被首批评为家电行业唯一的国内驰名商标。
第三个阶段为“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现在),这一阶段海尔的目标是创造国际名牌,挤身国际市场。目前已在海外建立了十多个分厂,产品已进入美国、欧洲等国际市场,年创汇额达2.8亿美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海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1、实行干部管理环节的日常控制。
海尔纪委规定,每月底各单位负责人必须上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报告表》,对经营管理各方面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必须如实呈报,否则要严肃追究领导干部责任,体现海尔“在位要受控”的干部管理理念。
2、建立集团财务委派制和全面预算制
海尔实行各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集团委派制度和全面预算制度,不允许企业负责人随意指使财务人员随意调帐的现象发生,真正发挥财务监督和财务闸口制度,保障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建立集团资金统一结算制度
海尔为控制财务风险,实行集团资金统一调度管理,要求各独立核算单位在统一的指定银行开户、统一结算,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的流转速度,并控制了“小金库”的鞘外资金行为。
4、建立物流控制系统
海尔成立物流推进部,建立物流控制系统,对集团各单位的原材料采购、储运、配送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材料库存的日清日结,有效地降低库存材料的呆滞积压和帐实差异问题。
5、坚持“现款现货”制度
海尔为控制应收帐款的坏帐发生,统一实行现款现货的销售制度,禁止无款发货等违规行为,有效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6、建立《海尔集团资产管理平台》
海尔对所属法人单位资产的购置、评估、转移、报废等事项,实行统一上报审批制度,并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有效地防止了资产流失。
7、建立合同统一管理制度
海尔法律中心负责对集团的合同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制定统一的合同文本,限定合同金额的签批资格等措施,杜绝了各独立单位私自对外签订各种违规合同,有效地控制了违纪违规事项的发生。
海尔这一系列管理控制措施,是海尔战略目标得以逐一实现的有力保证。
7.川航集团发展战略保障措施研究 篇七
一、主辅业务协同发展
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采用的策略之一, 各个行业都有实施, 但是有采取正确策略发展成功的企业也有在发展中产生了偏差而导致发展多元化策略失败的企业。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发展多元化的过程中, 对企业自身的核心产业忽略了。因此在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必须基于企业自身主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川航集团在实施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掌控核心业务, 壮大辅业, 提升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 不断推进公司多元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 掌控核心业务, 开展多元化发展
对于川航集团首先自身要掌控好航空运输这一核心业务, 认清自己的优势, 从航空运输核心业务作为出发点, 优先发展核心业务是川航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关键因素。
川航集团现状是航空运输的收入占据了企业整体收入的80%以上, 但是对于航空运输业务的并不具有绝对的控股优势, 所以依据这种实际情况, 企业应该将不断增强对于航空运输业务公司及川航股份的控制权, 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然后再依靠核心业务航空运输的竞争优势的提升和利润收入的稳定增长作为基础, 进行川航集团主辅协调推进的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也应该围绕核心业务展开, 同时借助核心业务的影响快速发展。
其次, 开发战略关联, 推动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关联而言, 当川航集团的核心业务在发展中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时, 在发展多元化业务时就能够利用航空运输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 然后使用接力用力的方式将竞争优势关联到其他业务领域。川航集团在发展多元化过程中其他业务的发展都与公司航空运输核心业务都存在着有形关联和无形关联两种关联关系。
有形关联就是川航集团核心业务航空运输中的消费者、产品等能够与航空旅游、航空食品、航空文化传媒等业务之间搭建起形成共享的消费群体、共享的市场、共享的产品、共享的产业链等因素的共享结构体。使川航集团在进行多元化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关联共享资源作为进入点, 充分利用将潜在的关联将其转换为竞争力。
无形关联就是通过川航集团的无形资产的影响力也就是品牌影响力、顾客忠诚度等无形资产的共享, 将优势能够比较容易地向其他业务如航空地产、航空金融等领域进行快速转移, 无形关联也就随之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策略。川航集团通过品牌建设、顾客忠诚培训等长期积累将优势快速转移到多元化发展中无形关联的业务中。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川航集团是一家以航空运输为主体, 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发展而成的集航空运输、航空旅游、航空传媒等其他产业为一体的航空企业集团, 公司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将是发挥公司传统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当前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公司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加强企业自身引导, 川航集团通过组织人员对在信息化建设有成功经验的同行公司和在电子商务等有积极影响的公司进行走访学习, 通过走访学习后, 在公司内部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 逐步引导川航集团员工在意识和观念上对信息化有更新、更深的认识, 为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氛围。
(二) 确立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有目的才会有方向, 对于川航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应该确立建设的目的, 而提高公司竞争力、提高公司效益、提高公司效率, 最终服务于企业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就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提高公司竞争力就是通过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准确等特点减少飞行事故的发生率, 利用准确计算的特点提升飞机的运行效率, 利用计算分析快的特点确保企业在市场的快速变化中及时获取准确信息, 能够及时的调整生产经营策略, 从而为公司竞争力的提升起到有效协助的作用。
提高公司效益就是通过信息化是川航集团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 能够根据及时的各项生产经营数据, 实时分析出当前的生产运行情况, 通过前期信息化中预警系统的建设, 提供准确的生产经营风险智能预警, 通过预警提示进行及时分析, 并采取措施促进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到达提高效率的目的。
提高公司效率就是通过信息化建设, 有效利用信息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加快公司如财务数据、客服数据、人事数据、生产数据传输等的处理速度, 提高公司的整体工作效率。
(三) 统一制定, 分步实施
川航集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和统一设计实施的原则, 集团信息的建设应该有专门的部门负责。
川航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平台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川航集团信息化的制定, 应该从企业的总体角度进行整体的规划, 规划应该与公司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平衡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识别信息资源和获取机会构建新的优势。而川航集团由于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从四川航空变化川航股份再到现代的川航集团, 所以在信息化发展上信息化战略与集团发展战略相比相对落后。二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决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领导如果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将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等作用就会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建设。三是信息化应用程度上, 公司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有员工持有抵触情绪, 是使信息化在发展中产生困难和阻力。
川航集团的信息化发展正沿着起步阶段、发展阶段, 利用现有资源向一体化集成化发展。
(四) 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推进信息化, 人才是根本。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人才的缺乏, 将对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川航集团现状信息化建设中缺少即懂企业经营管理, 又懂现代信息技术, 同时具备先进管理观念的综合性人才。
公司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一种是首先加强在职信息技术人的信息化技能培训, 同时培训信息化技术人员熟悉川航集团各不同产业的特点, 掌握公司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另一种是重视在职经营、管理专业人员中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最后是加大新进人才引进的力度。
三、强化企业品牌建设
现代商业发展过程中, 企业品牌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已变得具有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作用。企业的品牌可以有效突破地域之间的限制, 为企业跨区域的经营发展提供有力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能够在短时间内向人们准确的传达企业精神、产品定位和企业经营模式等信息, 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带来经济效益,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川航集团从公司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品牌的建设, 通过长时间的建设发展, 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公司名称“四川航空”为标志的品牌标示, 和以“美丽川航”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品牌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川航集团成立至今也即将30年了, 公司的品牌建设也快30年了, 在这个历程中, 不论是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还是对品牌的经营管理, 要做到如今的有口皆碑, 与企业的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密不可分。
在川航集团继续发展过程中品牌建设公司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以创新力促进“美丽川航”品牌发展。
在企业品牌的发展中, 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对企业品牌的提升起到推动的作用。
第二, 建立“美丽川航”品牌危机管理机制
品牌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曾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对于川航集团来说, 公司处于航空业出现品牌危机更多表现为偶然事件或是突发事件中, 因此, 公司要有效的预防品牌危机, 不仅在公司内部加强监督管理, 而且面对外部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公司也要不断提升自身快速反应的能力。
(一) 强化公司品牌危机管理意识
当前航空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川航集团需培养每位员工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忧患的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在全体员工中普及企业品牌的相关知识, 逐步提升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品牌危机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树立保护企业品牌的意识。
(二) 成立品牌危机管理领导小组
品牌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有川航集团的主要领导担任管理, 成员由个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关于“美丽川航”品牌方面的决策管理、指挥协调、危机方案制定等工作。当危机出现时由川航集团品牌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公司处理危机的行动, 保持与外界沟通, 随时通过媒体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 快速高效的处理危机事件, 保持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 提前制定品牌危机处理预案
8.神华集团发展战略 篇八
一、“新民系”:跨媒体融合战略
跨媒体成为媒体发展的显著趋势,一个重要背景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与威胁,尤其体现在对市场和受众的争夺上。网络不仅抢走了传统媒体的部分广告,更“抢走了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量级读者群,一群具有极强社会行为能力的年轻人①”。面对新兴媒体的进攻,传统媒体纷纷开创报业主体业务与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新民晚报》无疑是“新民系”的核心骨干,与之市民定位相比,《新民周刊》则面向相对高端的主流读者群,其目标在于覆盖更多《新民晚报》之外的社会决策层、领导层和思想库。新民网即是新兴媒体冲击传统媒体背景下的产物。
系列媒介产品只是“新民系”的表面,它实质上是一个成功的发展战略。英国战略大师约翰逊将“战略”定义为:一个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它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资源配置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②。而传媒战略营销规划包括独特价值提供、战略业务单元择优和结构优化三个原则③。“新民系”正是文新集团力求将自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以吸引到更多受众来争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从媒体的组合来看,报纸、杂志和网络三种媒体吸引到的受众是不同的,这就体现了跨媒体战略的一个明显优势。“新民系”横跨三种媒体,构成了一条较完整的媒介产品线,从而达到较高的受众覆盖率。除了依靠媒体种类的多样外,“新民系”还通过内容的侧重性与倾向性来吸引不同的受众。
二、集团化优势下的“南方模式”
集团化是比跨媒体出现得更早的一个报业发展趋势。报业集团的出现,意味着我国报业开始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并与世界报业集团化趋势接轨。同时,它还使我国报业旧的“和平共处”被新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所取代,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我国目前的报业格局来看,由报业集团所统领的报纸已在市场上占据了1/3以上的份额,其年广告收入占报业广告总收入的近五成④。无论是从所属报纸的影响力,还是从其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来评价,报业集团都代表着我国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从另一角度看,集团化又是跨媒体的重要前提条件,它使跨媒体平台的构建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集团化最大的优势在于以强大的整体实力作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整合集团内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产品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被公认为中国报业集团发展道路上的领头羊,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淋漓尽致地发挥了集团化的优势。在南方报业的发展战略中,有一种独创的模式颇为引人注目,即“报系发展”模式。南方报业目前形成了四个报系:南方日报报系、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报系、21世纪报系。不难发现,南方报业“报系”发展的特点不离一个“多”字,无论资源、品牌还是文化。媒体的可传资源包括新闻、知识、审美和娱乐资源等,使传资源则包括财力资源、政策资源和人才资源等⑥。南方报业依托于集团化的优势,以人才战略为根本,充分发挥使传资源的作用,同时利用原本打下的良好基础,不断创新,使可传资源在不同报系中各有侧重,整体信息量极大丰富,最后通过可传资源的丰富性和优质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这样一来,使传资源、可传资源和受传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必然能取得媒体传播活动的理想效果。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大集团作为后盾。
三、细析两种战略的同与异
“新民系”的发展策略与“南方报系发展”模式,它们首先都是集团化和跨媒体两大媒体发展趋势的产物。集团的成立是文新集团和南方报业能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而多样的媒体形式则成为他们提高受众和广告市场占有率的功臣。尽管南方报业的“报系发展”模式多局限于报纸和杂志,但具体形式也相当多样,包括日报、周报、周刊、双周刊和月刊等,并且所有的报纸杂志都有电子版。而在四个报系之外,南方报业还拥有资讯网站南方网和门户网站南方报业网,其跨媒体的种类并不少于文新集团的“新民系”。
除了这两大趋势之外,要探讨“新民系”和南方“报系发展”这两种策略的异同,还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是品牌的利用。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与个性的结果⑦。无论是文新集团还是南方报业集团,都已经在长期的竞争中成功地形成了自身品牌。作为报纸文化的集中体现,报纸的品牌可以强化读者的认知,从而与读者建立长期的较为稳定的关系。报纸以读者为中心,品牌一旦形成,将会给经营者带来许多有形及无形资产。不难看出,“新民系”成员中的后来者都是基于《新民晚报》早早打下的品牌和在上海读者群中传统的强势地位而开办的,这较好地利用了品牌效应。但是相比南方报业“报系发展”的多品牌战略,“新民系”的品牌则因相对单一而要逊色不少。每一个品牌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品牌越多则效应越多。多品牌的优势在上一部分已经分析过,它无论对整个集团的稳定收益还是对市场的抢占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在不断变化的媒介市场中竞争,“南方报系”发展比“新民系”更安全。
其次是对受众市场的覆盖。目前媒介市场中受众的细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对受众的细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就传播的内容,二是就传播的形式,即内容的载体。就传播的形式而言,前文已提过受者对媒体有不同的偏好,对此最好的应对方法当然是跨媒体。在这方面,“新民系”与南方报业难分伯仲,都涵盖了报纸、期刊和网络等媒体,双方都成功地借此覆盖到了更大范围的受众。因此,我们将比较重点放在就内容对受众的细分上。从上文对二者产品的定位分析来看,应该说南方报业的四大报系在内容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受众。作一个简单的对比,《南方都市报》与《新民晚报》的读者类型相近,《南方周刊》与《新民周刊》的目标受众大致相同,而南方网则与新民网对等,那么“新民系”覆盖到的受众,南方报业也基本没有遗漏。但除此之外,南方报业势力庞大的媒体军团还包括《南方人物周刊》这种以人物故事和访谈为特色的杂志,包括《名牌》这种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鲜时尚因素的杂志,包括21世纪报系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媒体,而这些更偏向专业化的内容都是“新民系”所缺乏的,“新民系”旗下成员均以综合性为内容定位,吸引到的受众就相对少了。如果说用“新民系”去对抗整个南方报业集团不够公平,那么将目光放至整个文新集团旗下的媒介产品,我们也没有找到“新民系”以外的另一媒体系列。我们还要注意到,影响受众行为的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⑧,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要使受众提高对媒体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媒体提供内容的特色和种类显然比媒体的形式更为重要。
在地域扩张方面,二者应该说是各有千秋。“新民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四个成员之外,近年还开办了《新民晚报》的美国版、希腊版等,在中国报业中率先向海外扩张,不仅看到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还看到了国际市场这块少有人问津的蛋糕,目光长远。与此相反,《新民晚报社区版》却集中力量向更小的区域开发领地,瞄准上海的各个区县。“新民系”这一张一弛,在引领国际化潮流的同时,又顺应了区域化的趋势,确有其独到之处。而南方报业则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新京报》,强势进入北京报业市场,成为中国媒体跨地域经营的一个成功范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市场中,《南方周末》具有其他全国性周报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尽管近年的衰退是事实,但依然是全国范围内的领先者。而目前“新民系”还没有同等影响力的媒体出现,尽管《新民周刊》号称中国报刊零售市场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性周刊,但就影响力而言,它仍只是一本城市期刊。
最后我们将视角放宽,联系城市背景来对比两大集团。传媒战略营销规划的核心使命在于竞争优势的获取与持续⑨。从上文分析的品牌效应和受众覆盖来看,这两大集团都已在各自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然而问题在于如何保持这种既得的竞争优势来应对今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从未消停的媒体竞争。处于竞争优势的媒体除了需要对竞争环境和竞争者的新因素保持警惕外,更重要的在于加强自身分析,不断超越自我,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弥补自身漏洞。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城市里,上海的传媒是活力最小、竞争水平最低的。文新集团成立以后,上海报业市场等于减少了一个重量级的竞争主体,使得报业市场大体上呈现出文新集团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分享市场的“双寡头竞争”的局面。反观广州的报业市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三家报业集团持续上演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国演义”,其竞争的结果是目前广州报业的发展领先全国,三大集团都成为国内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南方报业集团许多创新策略的施行与取得的成功,与面临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不无关系。事实上,竞争正是推动报纸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看来,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高自我的南方报业集团,相比安于在寡头垄断中瓜分市场的文新集团,显然更具创新的动力和竞争力,其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景更为乐观。
几个方面对比下来,“新民系”媒体发展策略在品牌效应、产品结构、受众覆盖、创新潜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都稍逊于南方报业的多品牌“报系发展”战略。从某个角度说,“新民系”以跨媒体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品线,而南方报业却拥有四条各具实力的产品线。
四、困境与未来
无论谁优于谁,“新民系”媒体发展策略与南方报业的多品牌“报系发展”战略都是成功的,其成功都离不开对跨媒体、集团化两大趋势的顺应。然而媒体在根据这两大趋势来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仍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陷入其带来的困境。
就跨媒体而言,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报纸想包揽网站并非易事,网站与报纸终究都是市场细分的一部分,新媒体的生存有其自身的优势,从本质来说,一个网站就是一份报纸,它的新闻也完全可以原创,再截取传统报纸的部分信息和广告资源即成为必然的报纸载体补充。但反过来说又不能过度地依赖于新兴媒体,要知道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尽管受到许多新兴媒体的挑战,但仍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例如公信力相对高、主流读者较多等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平台内的媒体未能进行充分地整合,仅靠资本纽带连接在一起,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真正融合,造成了传媒业在经营上的“碎片化”,一个现状是本该与新兴媒体在平台内实现资源共享的报业却在新媒体面前显得支离破碎,“不讲规则”使得传统报业的认识远达不到集体向网站供销内容这一高度,从而使得报业成为网站的廉价打工者,各家报纸都只热衷于借助网络显示自己的存在。
而谈到集团化可能带来的困境,一个现实的例子便是文新集团。事实上,在集团组建之初,文汇和新民双方就缺乏自愿联合、兼并、重组的动力,其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双方决策人通过感知、把握市场机会自主设立的,不是两家报社自愿和自发的行动,而是靠“有形之手”和主管部门的计划来实现的,行政命令在合并重组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假设报业集团双方的协调成本为零,着重考虑报业集团成立前后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资源,换句话说,主要是以物物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而人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导致的协调成本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但在集团成立后,最大的动作却是对所有部门、所有干部和所有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位、定编,对各个岗位、工种确定工作的数量、质量标准并且和考核条例相匹配,与奖惩相结合,这都是规模扩大时带来的协调成本。在理论上,“规模经济”这个概念主要着眼于规模和由既定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成本的关系,根据报业集团生产成本的技术性条件方面的资料来确定它的最优规模,不考虑摩擦成本⑩。当我们回到现实,就不得不注意在整合资源过程中所带来的协调成本。当然,作为唯一行政主导、两强合并产生的报业集团,文新集团遇到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这至少提醒我们在集团成立之后要注意资源整合的合理性,尽量节约不必要的成本开销。在这方面,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有效的管理体制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跨媒体和集团化两大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顺应潮流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又要避免问题的出现。文新集团的“新民系”发展策略和南方报业的多品牌“报系发展”战略都取得了成功,对于报业甚至整个媒体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它们给予的启示是:对自身资源的合理整合、优化配置始终是传媒发展的一个关键;媒介运营的规律已不再是过去的“内容为王”,很大程度上已经趋向于“经营为王”;而在顺应跨媒体和集团化趋势进行媒体扩张时,不可盲目求“量”,关键在于“质”,因为媒介市场已经由单纯的产品竞争时代进入到以品牌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时代。
注释:
①此话出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他在接受记者的访问中提及
②参见支英珉《新传媒帝国——竞争格局下的品牌、资本和产业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P88
③参见朱春阳:《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P360-361
④本句中出现的两个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
⑤此结论参考媒体安都(www.mediaundo.com)邓涛专栏文章:《报业集团化 何处最关键》
⑥参见杨飚、蔡尚伟编著:《媒体竞争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P26
⑦参见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P146
⑧参见朱春阳:《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P232。
⑨参见朱春阳:《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P362
⑩此结论参考千龙传媒(http://mediamarket.qianlong.com)赵曙光文章《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的整合之困》
9.集团内审,促公司发展 篇九
----乳业财务内审小计
4月21日,集团公司内部审核组在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丁总的带领下对乳业财务工作进行了内部专项审查,作为乳业公司财务陪同人员感触良多,今日将陪审的感受在此进行简述与总结,以此作为日后工作的经验与改进方向,与公司的员工共同分享
审核组对三费制度执行情况、财务付款签批流程、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及财务活动规范化进行综合审核,由于时间较紧,审核组按照全面覆盖的审核方式进行了审核,尽量做到不漏项,而作为陪审人员每一个审核点我都较为关注,因为这对工作的改进与工作推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日后的工作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可以被很好的参照与借鉴。通过审核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体系的完善与工作的自我完善。
审核组丁总针对在审核中出现的工程、项目完工结算问题指出,应建立符合相关规定及公司实用的自校规程与标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有效的工具与审核依据来指导工作,满足审核。这些工作无论是公司的整体体系还是各部门的体系,都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发现与增加,哪些工作利于操作,便于工作,就可以以正规的形式提出并获得审批,然后可以很正规的执行,来不断的完善公司的各项体系制度与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才能保证制度与实际工作相辅相成,达到制度满足实际工作后的最佳效果。乳业公司经过两年的筹建与经
营,一期项目基本完成,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就此得到的指导和方法将会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各项问题。
二、任何工作要遵循PDCA循环,形成闭环。
审核中集团财务郑经理指出,财务活动也是一项遵循计划、执行、检查、效果相协调的管理活动,各生产部门、职能科室的工作结果,工作流程是否齐全,工作执行是否到位,都可以集中体现在财务活动这一静点。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验证、有改进,任何工作只要遵循了这四点,避免工作漏洞,也会减少工作缺项,工作就形成了一个闭环,通过审核我感同身受。内审工作对2012年第一季度计划的完成情况,及达成指标的工作执行程度,做出鉴定和披露,同时为以后工作的提出要求和指导。
三、工作环节的重视与实施。
在审核中集团公司宋审计发现公司 “三费”申请工作中存在着有制度未实施的漏项,集团总经办副主任徐主任提醒在养殖场特殊岗位中要将必要的劳保措施配发到位,频繁的工伤、医疗费用暗示可能存在劳动保护意识、措施配发不到位的职业安全健康隐患,而且审核组并给予了一些好的建议与改进措施。而我也从中想到了一句话,细心职能将工作完成、用心才能将工作做好。不论是奶牛养殖还是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只有在遵循计划、规定前提下,用心经营才会得到
更好的收获,只有用心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完成每头奶牛的护理工作。
10.神华集团发展战略 篇十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品牌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本。企业
文化发展战略是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战略之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举集团之力,强集团之本,铸集团之魂”。
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始终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的道德规范员工行为,用优秀的精神激励员工斗志,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养、道德水
平和文明程度,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
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生产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积极培育企业精神,构建企业理念,塑造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铸就企业价值观,发展企业文化生产力,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员工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员工不但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育人,善于集中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从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角度去关注员工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形成构建
和谐企业的坚实基础。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它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政治保证和正确导向。企业文化建设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载体、拓展新的内容、增添新的活力。两者目标一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渗透于企业管理全过程的原则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必须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和各层面,有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实现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转变,形成刚柔相济的管
理机制,使企业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创新的原则
根据时代特征和企业传统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成果,在精心策划、自行设计、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注重实效,典型引路,发布成果,产生众多的承载优秀企业文化的电气化人的鲜活故事,不断丰富内涵、创新提升,努力保持企业文化发展的生机和
活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2001年到2005年的战略起步阶段,在学习、调研、总结的基础上,调整思路、总体规划,对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标识礼仪进行提炼升华,初步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中铁电化”企业文化体系框架,挤身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行列。到2010年,建立起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和集团规模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比较完整的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系,形成体现“二次创业”和“五四战略”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核心价值观并深入人心,员工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企业品牌国内著名、国际知名。2020年,形成与“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和“三个战略转变”相适应的先进企业文化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机制,培育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全
面发展,企业品牌国际著名。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视听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实施“三步走”的建
设方针。
第一步,继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建立规范的企业文化体系。构建三大识别系统,即理念识别系统、视听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形成独具特色的“中铁电化”文化品牌;修订创建集团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构建起以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共同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企业标识、企业执行力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框架;整合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内部秩序,形成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纪律严明、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人
企合一的良好氛围和人文环境。
第二步,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员工和企业的行为模式。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将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全体员工的各个岗位,变成广大员工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化作极大的事业冲动和工作热忱,激发出无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在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企业效益和员工利
益的最大化。
第三步,将集团企业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使之成为集团“强本”的主要资源。企业和员工牢固树立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诚信为本”、“争创一流”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必胜信心,通过全方位的展示和广泛宣传,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造更加广泛的发展空
间。
实现文化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三三五”系统工程
——突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重点”。即弘扬企业精神,构建经营方略,打造企业品牌。——狠抓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即以视听文化为切入点,以行为文化为重点,以精神文
化为最高目标。
——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五项工程”。即铸魂,育人,塑形,传播,强本。
“铸魂”。就是着眼于企业精神建设,用先进文化为企业铸魂。一个企业要有士气,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企业精神作为企业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要在继承和发扬集团几十年来形成的企业精神、共同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的企业精神,百折不挠、义无返顾、勇往直前,每时每刻全力以赴
地把事情做到底,使其成为员工的主导意识,企业的灵魂。
“育人”。就是着眼于企业发展之本,用先进文化为企业育人。一个企业要有志气,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开拓力的根本。要通过发挥文化阵地优势,建好员工的精神家园;通过发挥文化队伍优势,增强员工的文化修养;通过发挥文化活动优势,活跃和充实员工的文化生活;通过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拓展员工的文化活动空间;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知识型员工,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塑形”。就是着眼于企业市场竞争需求,用先进文化为企业塑造形象。一个企业要有名气,必须塑造和树立以诚信为核心的良好企业形象。要把先进文化融入企业经营战略之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塑造企业的市场形象;要把先进文化融入每一项工程和产品之中,扩大和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打造企业品牌形象;要把先进文化融入企业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展示企业风貌,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要把先进文化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增强企业凝聚力,展现企业的团队形象。“传播”。就是着眼于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先进文化为企业扬名。要明确扬名的需求,把握成名的根本,强化铸名的措施。要把先进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社会事务和公共关系之中,诚实守信,以法经营,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多做善举,奉献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职能,并通过行为展示和广泛宣传,不断提升企业的诚信度、资信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企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社
会环境。
“强本”。就是着眼于规模发展的需求,用先进文化为企业强本固基。要通过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建立一流的人才队伍;要通过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制度,创造一流的管理水平;要通过规范的质量、安全、环境体系运作,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时代精品工程和产品。要把先进文化全面贯彻到体现企业核心能力的三个层面(市场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不断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和抗风险能力,形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企业品牌。
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负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积极策划;各级经营管理者要积极倡导、支持和推动;党政主要领导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全体员工要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经营管理者倡导和推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
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宣传贯彻总公司“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按照总公司的部署要求和“文化统一,彰显特色”的工作原则,认真处理好“中铁电化”品牌与“中铁工程”品牌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建设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目的与效果的关系;研究制定《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和体系框架,进一步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与全国和地区性相关行业协会、文化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工作责任制、检查考核制度和成果评价机制,丰富内容,活跃载体,层层抓好落实,推动集团企业文化
建设不断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求实效、出成果、上台阶、上水平。
以点带面,切实抓好创建活动
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广泛动员、全面部署的基础上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发动和依靠全体员工,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群众性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品牌文化,质量文化、营销文化、项目文化、人才文化、信用文化和执行文化,注意总结表彰先进典型,定期评审和发布优秀成果,并利用各种载体和媒体广泛宣传,不断扩大感召力和影响力,为实现“二次创业”目标和“五四战略”提供力量源
【神华集团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神华煤炭集团考试09-14
神华集团公司电力生产运行管理办法(试行)09-29
集团人才战略06-15
某集团战略11-18
集团公司发展历程11-05
机场集团战略合作协议11-27
集团物流战略规划12-17
神华煤场施工消防措施08-16
恒天然集团发展史08-02
城市投资集团战略规划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