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2024-10-01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选11篇)

1.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39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很大一部分学生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几个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且不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纪律。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力争保持并略有提高本班的整体数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2.加强教学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1、小数乘法(8课时)机动(1课时)

2、小数除法(13课时)机动(2课时)

3、观察物体(3课时)机动(2课时)

4、简易方程(18)课时机动(2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

(12课时)机动(2课时)

6、统计与可能性(5课时)机动1课时

7、数学广角(3课时)机动1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2.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二

学生在阅读、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与我们小学阶段的日常语文教学不注重帮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梳理分类、对比迁移是很有关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应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习作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应“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阶段对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要求都较小学阶段理性。如果要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顺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我们的习作教学、阅读教学必须由“扶”到“放”,由“指导梳理”到“自主梳理”,由“仿”到“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近年来,笔者尝试从指导学生列提纲、用提纲入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指导学生编写提纲

所谓“编写提纲”,就是把课文内容的全部或局部,提纲挈领地分为若干部分,然后按每一部分层层细化梳理,或用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或摘录文章的重要词句,以合理的形式(或图或文),最终编写成文章的理解架构。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 如何指导他们学会编写提纲呢?笔者认为,必须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精读课文以“扶”为主, “扶”“放”结合,而略读课文则以“放”为主,适当点拨。具体可以将编写指导融入以下教学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预习阶段初现框架

我们总是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除了抄抄、读读的作业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一下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来描写,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回答了如上几个问题之后, 就可以作为提纲的第一、二层次内容了。或许这些要求很多教师也会布置,但却没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下来。书面表达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考并历练语言的好方式。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基本上就可以编写出一、二级提纲了(如下所示)。

为了使预习阶段的提纲编写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学生编写提纲的初始阶段予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类型,并根据每种类型的课文展开思考。比如小学阶段最常见的记叙文,要侧重编写事情的发展过程。小说、童话、故事,要侧重编写情节发展提要。议论文可以侧重编写论点论据等。我们很多时候会担心学生完成不了这样的作业。但事实是,只要教师足够重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个性化地完成这样的预习作业。或许完成的质量一开始不尽如人意,但是,这样的尝试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利用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生动的对话。我们不能因为担心,而一味抹杀学生的学习权利!

学生编写的提纲如何反馈?课前能收上来批改并作分析是最好的。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为接下来的课中引导做准备。 除此之外,在课中安排时间进行反馈也是非常可取的。在预习过程中,“每一个读者都有一套对信息世界的解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独白地传递文本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课中反馈的过程就是学生“解释信息”的过程。学习活动超越原先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 学生在表达个人见解的同时,师生不断质疑、对比, 实现信息的不断完善、合理。当然,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反馈的过程中,自己的引导意识是要明确的。

1. 教给方法,归并中理清段落。很多学生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在交流中,应强调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边读边想每段的主要意思,读完之后, 再进行“自然段归并”,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个意思表达出来。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分,把课文分为三大部分;也可以按“回忆”“启示”两部分分。

2. 提出要求,抓重点简洁表达。刚开始编写提纲时,学生的语言表达会相当烦琐。交流中,教师可以用示范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简洁表达。当然,如果追根溯源的话,病根在于学生分不清主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写哪部分内容最具体? 为什么如此详细?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描写最具体的是“钓鱼和放鱼”。为什么这样写呢?写出“我”对鱼的喜爱,更照应父亲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如此,为作者获得人生的启示作铺垫。这样一来,概括和梳理时,表达就会有序、简洁起来。

(二)课堂品读细化框架

一般情况,语文教师上家常课,总是喜欢不断地提问题,然后学生读书思考,不断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节课结束后,教师甚至发现自己在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写,学生也自始至终没有什么下笔的机会。热热闹闹一节课过去了,没有留下什么学习过程的印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提纲的编写和课文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学习课文边细化提纲的框架。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梳理出了文章的一、二级提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二级提纲当中的一个点或者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进行教学,细化提纲,示范编写提纲的方法。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教师可以抓回忆部分“我”的心理进行教学。教师问“:从钓到大鱼到放回湖中,我的内心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在放与不放这件事上,我和父亲的态度产生了分歧,他们各自是什么态度?”(父亲要把鱼放回去,而我却不愿意放) 接着教师问“:我为什么想把鱼留下来,父亲为什么又要放回去呢?用‘______’画相关句子。”在接下来的集体交流中,师生先集中反馈“我为什么想把鱼留下来?”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也许会抓住“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一句中的“啊”“从没见过”体会到这是“我”第一次钓上这么大的鲈鱼。学生也许会抓住“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迅速把它拉上岸来”中的“好长时间”“小心翼翼”等词语体会到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学生也许会抓住“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一句中的“静悄悄”体会到当时没人看见我钓上鲈鱼,拿走鲈鱼神不知鬼不觉。学生也许还会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剧烈地抖动”“啪啪”“轻轻翕动”等词体会鲈鱼的大和美。学生也许还会抓住“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一句中的“欣赏”体会我和父亲的喜爱之情。一个“欣赏”,透露的是人物的内心情感。经过这样的一番课堂生成,我们的三级、四级、五级提纲可以完成(续上面一、二级提纲)了。

经过如上的示范,教师即可把品读、编写提纲的权利还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感悟到位、合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主导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品读自己编写提纲。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悟、自编。当然,我在实践中更侧重于让学生先自己体悟、编写,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反馈。这样的群体对话在感悟和提纲编写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意义以及对主导问题的思考、理解在范围和程度上都存在差异。一定范围内的交流对话,给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提供了机会。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的“彼此共振”。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说不定也在交流对话中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不用担心学生的学习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因为这样的交流学习非常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自然较好。经过学生的反复交流、斟酌,关于《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的学习,最终将呈现这样的一份学习提纲。

当然,学习提纲的呈现形式以及呈现的内容, 和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重点安排都有很大的关系。要让学习提纲更加科学、实用,教师必须谙熟文本内容、内在规律。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文本所构成的认知矛盾, 然后巧妙设计主导问题,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悟读文本、编写提纲。

(三)课后整理反刍框架

课文的提纲呈现出来后,一篇课文基本也就上好了。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还应该对提纲进行梳理、补充。对于中等以下学力的学生,提纲的来龙去脉还需要反复斟酌,甚至增加一些有助于自己理解的内容、摘要。对于学力较好的学生,除了增加一些摘要、提示之外,他们更喜欢在课文提纲的下面,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写写自己的学习体会、人生感悟,甚至是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课文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实践的后期,也就是学生到了六年级后,“反刍框架”的方式,一般就体现为“仿写”。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一写自己的“下水文”。五年级也可以适当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段或者几个段《。钓鱼的启示》就非常适合模仿,学生可以仿照它的文章架构、写法,写写自己的某次经历及启示。 这样的“仿写”,是引导学生内化、外化课文写作形式的很好载体。而且,还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因为很多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在借鉴中加入自己的一点写作尝试。

二、纵横联系,悟写结合,帮助学生用好提纲

提纲编写的过程,其实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理清文章条理、归纳和总结的习惯。同时,提纲编写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进行概括,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用词、炼句的能力。当然,编写提纲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不仅限于此,或者说其作用还可以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那么,后期如何用提纲?

(一)提纲对比,零存整取,单元习作巧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写作教学”中具体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写结合,是传统语言文字教学的精华。国外的“读写结合双向交流模式图”(如下所示)非常清晰地呈现了读与写错综交互的关系。

如上图三个知识块,共享策略知识表明,在知识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读写双方都从对方学到自己最需要、最管用的东西。读写结合是“读”“写”共赢的。

如何实现“读写结合”?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是按照人文专题来组织的。每个单元的编排大致包括“阅读”板块“、口语交际·习作”板块“、回顾·拓展” 板块,这些板块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人文专题” 的。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生活中的启示”,在“阅读”板块编排了《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每篇课文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在“口语交际·习作”板块,编排了说启示、写启示的内容,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示的事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 写写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在“回顾·拓展”板块,既帮助学生回顾了课文的重点语句(启示),又提供补充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启示”打开思路、丰富材料。整个单元的内容安排是环环相扣、互相支撑的。因此,我们的“读写结合”不应该仅限于日常课文教学时的片段仿写、提纲编写等,教师还应该站在整个单元的视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单元课文学习时编写的所有提纲,在提纲的对比当中,启示学生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的内容写作,其写作的方法、表达的顺序都可以各有千秋、新意不断。

例如“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虽然四篇课文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但其写作的方法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对比发现,学生是很难有所长进的。特别在单元作文中,学生将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才能写好,最终人云亦云、毫无新意。 如果我们在每篇课文的学习时就编写了相应的分级提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翻开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后提纲,然后在小组内对比交流。学生首先可以依据提纲再次复述、回顾文章的内容、脉络。然后对比四篇课文的提纲,从中发现写作内容、写作方法、 写作顺序的区别《。钓鱼的启示》是先回忆一件事情,然后写自己的感悟。写作上比较侧重细节描写、 心理变化的描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先回忆一件事,认识到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然后是记叙“我”人生道路上的两次困境,以及凭借 “走另一条路试试”的勇气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整篇文章心理描写有特色,全文首尾呼应《。落花生》 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而获得的启示则是杂糅在人物的对话当中表现的。全文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但是详略非常明显,借物喻人,耐人寻味《。珍珠鸟》,先描写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自然流泻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其间穿插描写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无微不至的关爱。全文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小鸟的变化,作者的喜爱、呵护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四篇文章,从写法上看,描写的侧重点不一,有的侧重相关事件描述,有的侧重相关启示的实践,有的则侧重启示含义的诠释。从内容上看, 有的是针对一件事获得一个启示,有的是针对一种东西获得一个启示,有的是针对一种现象获得一个启示。总之,综合对比中,学生可以在发现区别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积淀,灵活运用相关的写作方法,在单元“口语交际·习作”板块为自己所用。

(二)期终梳理,温故知新,学生自主培养兴趣

期终复习梳理,是每个学期或长或短要经历的一个基本学习过程。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教师惧怕上复习课,因为知识量大,无从下手;学生惧怕上复习课,因为基本是做练习或者考试。复习课,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复习? 可以以提纲为抓手,关注整体,讲究方法,注重序列。

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阅读复习与习作复习分开来进行。阅读复习先将课文的知识点说一遍,与学生整节课一问一答,然后找些拓展练习做一做。习作复习则先概括地说说如何取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然后命个题目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这样的复习,有时甚至混淆了学段、年级的学习目标, 莫名地提高或降低了学习的要求。其实,语文学科的整体性是相当强的,复习的过程也应该关注基础知识、阅读、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教师可以运用提纲实现这一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复习。小组内先朗读课文,然后默读提纲,接着让小组成员或者借助提纲复述课文,或者看着提纲向其他组员介绍课文,最后小组内听写难写的字、词,背诵必背的语段。如此一来, 复习的主要任务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复习兴趣也自然高涨。教师做什么呢?当学生复习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围绕学习提纲做两件事:一是围绕学习提纲,查漏补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写在提纲边上的学习疑难。教师可以参照单元学习提示,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以提问的方式检查,或者以拓展阅读的方式检查,但检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上。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提示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教师的检查与拓展都应该集中在“主要内容”“启示”“词句含义”上,考察学生能否概括类似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否读懂作者获得的启示,能否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二是围绕学习提纲,要求学生梳理写作方法,知道“通过事件写启示”这一类文章可以怎么写。教师可以拓展其他的一些写法类似、主题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提高习作认识。这样的复习,以提纲为抓手,实现了阅读、习作、基础知识的整体性梳理,学生的知识板块和脉络都比较清晰,习得的知识成序列化积累,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复习的方法,操作方便,事半功倍,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工具性线索和人文性线索的完美统一。

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三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篇四

发布者:卓秀平发布日期:2012-11-26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现对教学中的不足做以下几点反思、整理:

一、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上面、下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本课时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定的有些过高,本节课的难点过多,尤其是被观察物体的选择,涉及到了透视图,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左右面的认识和亲自实践观察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给学生的改错时间太过局限,所以有几个同学没有改完错,在一直改错,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改错时间。

三、细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5.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五

教材简解】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重点】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 废话连篇 拐弯抹角 婆婆妈妈 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 斟字酌句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设计意图:出示两组对比鲜明的成语,为了让学生积累,更是为了让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是一门独特艺术。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聚焦到“说话”上来,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 呃 耗子 啰唆 嘚儿啷 甭

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师: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生熟读课文,练习说相声。

师: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设计意图:虽然是略读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学得精要。对于相声的特点,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小结,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师板书:半分钟 ?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师: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师: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师: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如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①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重复别人的话)

②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啰里啰唆)

③甲: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婆婆妈妈)

④甲:没听见?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没话找话)

⑤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废话连篇)

4.师: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生: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师: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师: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师: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师:(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5.师:明白了怎么说相声,相信大家能说得更好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说一段相声。待会儿,老师将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表演给大家听。

6.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如何说相声?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教师采用了尝试——欣赏——对比——练习——展示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学生对比、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说好相声的四点要求,并进行了表演示范,为学生的练习指明了方向。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摸到了相声表演的一些门径,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1.师: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要通俗,语言要口语化,让大家听得懂。

生:要高雅,要有教育意义,能留给人思考。

生:要幽默,听之让人发笑,思之回味无穷。

6.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篇六

今天是期末考试日。我一大早就起床了。早饭后,我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学校。我看了看手表。现在才七点半!校园里已经挤满了人。连平时迟到的同学都在考场外等着!

8点整,语文考试开始了。教室很安静。学生们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回答他们的论文。看那些孩子气的脸,表情不一样:淡定,紧张,淡定……当你看到作文题目:《六一节》。父亲节(每个选择都一样),表情突然又变了。我答完论文后,眼睛就盯在上面,生怕错过每一条“线索”考试结束了。我对这次语文考试充满信心。数学试卷发下来后,我看了一遍才开始答题。但是最后一个问题难倒我了。我咬着笔,努力思考了一会儿。我头疼,把试卷放在一边,一手拽着下巴,一手挠头皮,皱着眉头。我反复思考后,脸上带着胜利的笑容写在纸上。做完题目后,我仔细检查了几遍,把不确定的题目抄了下来。“时间到了,滚起来!”监考老师说。

出了考场,找了几个同学回答,结果挺满意的。因为我的答案和大家的一样。“我应该有一个快乐的暑假。”我心里美滋滋地想着。

7.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七

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对依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有多年的经验,所以觉得驾轻就熟。同时,学生在学习“解方程”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运用四则运算的关系式,在解决形如()+3=8,()÷5=3的题目时,能依据关系式直接说出结果。

而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解方程”,主要是借助“天平两边同时加减同等重量的物品,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还是保持平衡”这一直观的等式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这与初中的“解方程”依据相一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初小衔接。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过程较繁,学生不喜欢。而且最为主要的是教材还因此回避形如“a-x=b”与“a÷x=b”类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如果用四则运算关系式解方程并不难。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遵循等式性质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已经熟悉四则计算题这一认识起点,使两种依据相辅相成,灵活选择合理的依据解方程。

一、教学实践过程

(一)尊重起点,自选方法

在教学“解方程”例1时,笔者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据此列出方程“x+3=9”,然后让他们自主探究寻求x的值,反馈时发现学生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思路:

1.直接尝试:因为(6)+3=9,所以x=6。

2.运用关系式:因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x=9-3,x=6。

3.根据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3,求出x=6。

在教学中,笔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认识起点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所以就安排了比较简单的数据,有利于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三种思路中,第二种思路占了大部分,第三种思路只占了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起点是第二种方法,用等式的性质作为依据解方程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还不认同,或者说对等式的性质理解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第三种方法的理解,笔者用天平图作出了说明(见图1)。

(二)提供思路,评价方法

既然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思路,那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共同讨论,评价各类方法,明白各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于是笔者一方面组织学生对不同思路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呈现一些数据较为复杂的题目,比如:33.5+x=164.3,x-1 1.9=13.5,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而此时学生感到用直接尝试法解决比较困难。于是自然就倾向于选择二、三两种方法,这个选择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自然淘汰第一种解法的过程。

笔者把两种方法进行了板书:

并了解上面两种解法出现错误的情况,结果发现用运算关系式来解的,会出现用错关系式的现象(x=13.5-11.9),而用等式性质解的仅有一个出现计算错误。

在接下来的基本练习中,笔者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方法,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认同程度,尽管以等式性质为依据解方程的人数已大幅度增加。

(三)优化思路,实现统一

在上完两类简易方程后,笔者补充了如下例题“42-x=15、5.2÷x=4”

笔者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类问题,要求用两种思路解答。几乎所有人都能用四则运算的关系式求未知数,但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的就为数不多了,因为在这类题的求解过程中,要求学生能从数的运算过渡到式的运算(等式两边同加x),这是学生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笔者用课件出示了天平图(见图2)。

以上的学习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完成的。在学完第一层次简易方程后,进入到稍复杂方程的学习,学生逐渐体会到了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如在解答(2.8+x)×2=10.4时,运用关系式解需要思考把谁看做一个整体,当做一个因数,然后用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求出(2.8+x)……而用等式性质解只需要思考等式两边同加还是同减或同乘还是同除以一个数,思维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出错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继稍复杂的三个方程例题之后,笔者补充了例题“4x-3=2x+3”,此题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一些学生的想法,那些刚才习惯于用四则运算关系式解题的同学,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此时优化思路已经水到渠成,笔者要求他们尝试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求此类方程解的过程让全体同学都充分体会到了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通过题型的逐步变化,他们从心底里慢慢认同了这种思路,这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淘汰、自然选择的过程。

总之,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感受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学生经历这样一个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二、思考

(一)找准编者意图与学生认识的融合点

利用“等式性质”教学解方程,把小学与初中解方程的知识自然地连成一体,使学生从“开始”就学习到最基本的解方程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好处是学生将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要以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摒弃传统的思维和习惯,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习惯于新的方法与要求,适应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认清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教学价值。但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要想让他们接受等式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应该通过引导,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次次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允许差异发展,发现这种思路的优越性,从而自然认同等式性质,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到时候(升入初中)讲一般方程的解法时,学生就有了牢固的知识基础,也就能比较透彻地理解解方程的法则,显然这也是编者的初衷。

(二)凸显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

旧教材是要学生牢记并灵活应用六种解方程的关系式,万一学生忘了关系式,或稍稍粗心,便会造成解题上的失误,而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学生只需记住一种性质即可解题,显而易见,后者与前者对比更易被学生所理解与运用,所以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比较高。另外,新教材不要求死记硬背,学生容易理解,与以后学习解比较复杂的方程统一了起来,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8.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英语语法 篇八

---Who’s your English/ music/art/science/maths/Chinese teacher?

(谁是你的英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语文老师?)

---Mr. /Miss./Mrs./Ms. Jones. 琼斯先生/琼斯小姐/琼斯太太/琼斯女士

---What’s she/he like? ---She/He is clever.

对人的性格和外貌提问,可用上面表示外貌和性格的单词回答。

---Is he/she strict? 他/她严厉么?

肯定回答Yes, he/ she is. 是,很严厉。

否定回答No, he/ she isn’t. 不,不严厉。

今天是星期几? What day is it today?

今天是星期一。 It’s Monday.

你星期六常干什么?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Saturday?

我常做家庭作业. I often do homework.

你们星期三常上些什么课? What do you have on Wednesday?

我们上语文、数学和英语. We have Chinese math and English.

What about you? 那你呢? (用于来问别人同样的问题而又不重复前面的问句。)

吃饭时,询问他人想吃和想喝什么时,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 (你想要吃喝什么?)

----I’d like a sandwich/hamburger/ an ice cream, please

(我想要一个三明治/汉堡/冰淇淋.)

tea/milk/juice/water , please. 我想要点茶/牛奶/果汁/水。

注意:可数的食物也可以在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几个

如:I’d like two hamburgers/three sandwiches/five ice creams, please.

我想要两个汉堡/三个三明治/五个冰淇淋.

当你想知道你朋友或父母最爱吃的食物或最爱喝的东西是什么时,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drink?

9.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九

课型:自学跟踪+合作展示     设计人:     使用人:      一审:     二审:   年级:五年级   班级:     组名:         小主人:      编号: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3、我能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习的小主人要做以下事情哟! 老师与你们同行 我们的目标 我们同进步

知识链接:

1、正确大声的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勾画出文中描写父亲和儿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仔细品读相关段落。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组内听写生字词。

2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分角色朗读父亲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合作、交流、展示】:☆☆☆

1、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2、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3、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5、编排课本剧。

【我来闯关】:

1、填空

洛(    )矶    瓦(   )    废(   )

(     )抖     (    )炸    (    )乱

2、解释词语:

昔日                                         废墟

疾步                                         绝望

瓦砾                                         破烂不堪

我会走到你们的身边听一听哦!

你要是遇到问题,我可以随时到你身边帮助你呀!

请组长先组织组员将所有题目讨论好,再根据抽签的内容进行展示!

自我检测的时刻到了,每一人做对得一分,每组共六分。

我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声地朗读课文。

我得到了(   )☆

自我评价:☆

1、我展示了(               )

2、我点评了(               )

3、我帮助同学(               )

4、我学会新知识(               )

我来评一评老师:

非常棒     棒

(    ) (     )

加油

(  )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 九年级上册语文上册导学案

★ 小学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上册)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 《沁园春雪》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 《致橡树》导学案

★ 蜀道难导学案

★ 导学案心得体会

★ 《杨修之死》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

★ 《秋天》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10.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十

《打电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通过烙饼、烧水等简单事例,初步尝试了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了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本节课主要通过打电话这一生活常见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一般能力,但由于对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只是初步地体会,其逻辑思维能力尚未达到一定高度,要在生活中应用优化思想还有困难。因此,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情境转换成了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理解、建构、应用,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共同寻找打电话最省时的方案。实践证明,“在情境中理解,在活动中建构”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化学习。

二、课堂写真:

片段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前游戏——悄悄话悄悄说:老师给一位同学说一句悄悄话,听到悄悄话的同学再继续将老师所说的悄悄话传给其他同学,直到全部传完为止。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欣赏一组图片,这些是我校学生表演的《鼓鸣伏龙娃》赴央视演出的拍摄花絮。同学们都知道,去年春节由我校27位小学生表演的舞蹈《鼓鸣伏龙娃》参加了央视少儿春晚,这次演出为我校及襄阳市赢得了荣誉,可你们知道吗?为了不负众望,他们常常加班加点地排练,很是辛苦。在一次假期的排练中,有三位同学不知什么原因未到校,此时,排练节目的谭老师很着急,你认为谭老师该用什么方式联系他们呢?

生: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

师:是呀,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通知他们,这节课,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打电话”来展开研究。(板书:打电话)

1. 设计给3个人打电话的方式。如果谭老师用打电话的方式,每一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三位同学共需几分钟?

方案一:

生1:需要3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呢?

生共需3分钟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打法?(三位同学不一定全部都由老师通知,接到通知的同学也可以通知其他同学)。方案二:

方案二需要2分钟。

师:这样只需要2分钟,就能通知完3位同学。

师: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案?为什么?

生1:第一种方案,这样不会出错。

生2:第二种方案,最省时间。

[评析:传悄悄话的游戏,不但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还为探究新知做了铺垫。创设我校学生参加2009年少儿春晚的问题情境,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打电话”的实际意义,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爱校热情。]

片段二:设计给7个人打电话的方案

前不久,《鼓鸣伏龙娃》舞蹈队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将应邀参加“襄城区妇女代表大会”的会前演出,谭老师要尽快通知7个队员到校彩排。你能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吗?(师:假设每通知一人正好用1分钟)

(1)师:为了方便,我们用口代表老师,并把7个同学的名字设计成①~⑦个编号,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画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2)交流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的速度可真快,谁来汇报一下?

①学生上台用圆片贴出不同方案的流程图。

②几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方案:

生1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7分钟。

生2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5分钟。

生3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4分钟。

生4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4分钟。

生5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3分钟。(3)找出最优化的方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怎样打电话用时较少呢?为何这种方案用时最少呢?其中的奥秘在哪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前几种方案中,都有人在闲着,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在接到通知后,每一分钟都没有人闲着,继续往下通知,直到全部通知完为止,这样用时才是最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案叫做“不空闲通知法”。

[评析:将静态的图示改成动态的摆磁片,并由摆的先后顺序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案中打电话的过程,从低层次的“逐个通知”到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再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时打”,方法从低层次到最优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

片段三:寻找规律

师: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每一分钟通知几个人呢?

生1: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说明:黑①红②③绿④⑤⑥⑦)

生2:可以用不同的形状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生3:还可以用字母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师:老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最优的方案,可以

(说明:黑(1)红(2)(3)绿(4)(5)(6)(7))

师:从这种表示方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1人,一共知道消息的包括老师在内共有2人。第2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2人,一共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1+1+2=4人。第3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4人,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1+1+2+4=8人。

师:第4分钟后,新接到消息的人数是几人?(8人)。一共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几人?(16人)。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几人?(15人)。依此类推下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1: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一分钟接到电话人数的2倍。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都是什么数?

生2:偶数。

师:偶数都与几有关?

生3:与数字2有关。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与2有什么关系呢?第一分钟2人,第二分钟4人,是几个2?第三分钟总人数是8人,是几个2相乘?由此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4:第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几个2相乘再减去1人,即减去老师。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1:有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用几个2相乘的积减去1。

生:每增加一分钟,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老师和学生)是前一分钟的2倍。

师:你们认真比较,积极思考、善于归纳的这种学习态度很好!老师把今天学习到的知识编成了儿歌,下面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小结:同学们找到了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且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事先设计好打电话的流程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评析: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发现最优方案中所隐含的规律。对此,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怎样一眼就能看出每分钟通知几个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还让他们清楚地从每分钟通知的人数变化中发现“每增加一分钟,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的规律,并联系旧知,找到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数字的表象中发现规律,将这一规律汇编成儿歌使学生琅琅上口,牢记于心。]

三、分析与研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教材设置的一种新学习形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前,笔者对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能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极少学生会用“逐个通知”方法,但没有学生能发现最优化方案中隐含的规律,这说明学生对于最优方案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不全面,怎样让学生体会并寻找最优方案,归纳推理出隐含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1.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只有加强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才能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求。本节课,教师创设了“我校舞蹈《鼓鸣伏龙娃》参加央视少儿春晚”的问题情景,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将舞蹈队活动情景贯穿于课的始终,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小助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化繁为简,分析问题。

有效的课堂追求清晰、简约,只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深入。教材提出:“怎样尽快通知15名队员?”显然,“15名队员”数据过大,学生通过画图研究很难快速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中将“15名队员”改为“3名同学”,使学生理解打电话的不同方案即:“逐个通知”与“同时通知”的方法,再将这一理解递进到“给7个同学打电话”的问题中来,便于学生画出打电话的方案,并能通过比较较快地找出最优化方案,这种化繁为简地合理使用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意图。

3. 探寻规律,建立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教学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形式,更是数学学习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了数学模型,才能更好地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掌握打电话最优化方案中的规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每一分钟通知几个人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投入到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最优化方案中来,在学生想到用不同种方式表示最优化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再顺着学生思维,引出自己的设计(表格的雏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每增加一分钟,新通知的人数就是前一分钟的2倍,而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也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总人数的2倍,由此,通过对图形的归纳和整理,对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使学生明白了图形中所隐含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经过推理得出来的,那么,是不是在应用过程中都要这样画图或通过表格的形式推理解决问题呢?教师发现,知道消息的总人数都是偶数,而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下册学习了有关“偶数”的知识,即“是2的倍数都是偶数”,也就是说偶数都与2有关,能否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通知到的总人数与2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话音一落,学生便发现:有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用几个2相乘的积减去1。建立了这样的数学模型,学生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才有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在解决已知总人数求需要几分钟的时候,也才能用到逐次用2约分的方法进行解决。最后再用一首儿歌对本节课的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牢记并熟练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 篇十一

(一)姓名

4.25×4=

0.07×0.5=

33×0.04=

6.5×4=

2.3×0.06=

15×0.08=

0.09×0.9=

4.7×0.1= 54×0.8=

17.5×0.01=

6×6.5=

0.66×0.3=

4.6×0.4=

0.75×0.4=

4.73×10=

3.3×0.5=

0.03=

3.2×0.5=

3.6×0.7=

2.5×0.4=

3×0.09=

23×0.4=

0×23.5=

60×0.8=

0.8×0.9=

25×0.4=

6.5×0.4=

7.7×0.8=

2.2×0.05=

0.32×100=

0.25×4=

3.4×0.6=

0.6×100=

0.8=

8.5×0.2=

0.012×20=

4.1×0.6=

5.5×2=

7.2×0.5=

0.125×8=

1.6×

12.5×

年 月 日 口算

(二)姓名

4-1.4=

82-7.2=

19+9.1=

4.1-0.89= 5.68+0.42=

6.1-5.1=

0.72-0.24=

0.8+0.18= 0.89-0.25=

19.9+11.1=

75÷10=

1.32×8=

0.9×0.3=

0.13×7=

4×0.3=

7200÷800=

0.98-0.09=

0.15+0.7=

8500÷500=

3.2-0.32=

0.35+0.63=

1-0.98=

187÷1000=

0.96÷8=

0.7×8=

3.5×0.2=

0.21×100=

430-250=

0.17+0.6=

0.2+0.78=

670+250=

3.2-3.2=

2+2.8=

3500÷70=

0.048+0.52=

1+3.89=

0.8×7=

10.3×2=

2.01×0=

0.7×4=

0.17+0.06=

0.83-0.6=

600×0.7=

10.2+0.2=

3.7+2.3=

380-290=

3.1+3=

5×400= 0.081×10= 1.5×7= 5×0.6= 10×0.05= 0.05×4= 1.02-0.09= 17×300= 10.2+0.02= 9.2-6= 25×100= 0.35+0.5= 3.8+0.38=

年 月 日 口算

(三)姓名

7500÷250=

3.8+1=

0.95-0.05=

450+780= 3.1+0.3= 9.5-5=

3.5+2.4=

4.5+4=

0.74+0.16= 0.53÷100= 0.52+0.4= 0.6-0.37=

0.5×1000= 1.2-0.8=

0.76+0.14= 30×100=

5+0.07=

3.7+0.33=

3+0.3=

330×9=

1-0.95=

4-0.6=

23×100=

5.1+2.3=

70×12=

0.052×10= 0.82+0.3=

21.6-12.6= 80÷1000=

0.92-0.2=

0.51+0.33=

630÷9=

9.53-1.53= 0.3+0.27=

0.95+0.05=

9.8-4.8=

125×80=

0.25×100=

10+0.08= 13.5+6.5=

63÷100=

2.7+0.4=

3.5+4.8= 0.47+0.23=

1-0.6=

4.5-0.4=

9.5-0.5= 0.47+0.13=

2.5+3.2=

480÷40=

0.078÷10=

3.4-2.8=

1-0.75= 3.05×100=

0.83-0.5=

0.72-0.43= 3.5+2.4=

0.25+0.75=

8-4.6=

1-0.61=

年 月 日 口算

(四)姓名

5.8-3.6=

0.52+0.4=

6.45+5.5=

4.5-1.3= 3.4-2.8=

9.5-7.3=

9.5-7.3= 9.53-1.53= 2.7+0=

0.4×50= 0.35×0.2= 0.6×8=

4.7+2.3= 0.62-0.32= 5.6×100= 0.56÷28= 0.8×1.1=

9.53-1.53=

7.2+0.8=

1-0.95=

0.25+0.75=

12.5×8=

30×0.1=

7.5×0.1= 2.8×10=

4.5×2=

0.75×100=

0.75÷0.25=

0.36÷0.4=

46.7-3.8= 10÷20=

8.8-6.7=

7.82+0.3= 3.4-2.8=

1.2-0.8=

2.3×4=

2.6×3=

2.5×2= 0.7×0.8=

7.2×0.8=

0.02×0.5=

0.125×8=

0.7×9=

12.8÷4=

24÷15=

10+0.08=

8.8-6.7= 0.96-0.35=

0.83-0.5=

3.25×0=

4.1×2=

0.5×10=

5.6+0.4=

6×3.4=

3.6×0.3=

0.86÷2= 3.6÷24=

5.2÷13=

0.35×0.6=

1.64+4.1=

年 月 日 口算

(五)姓名

4.7+2.3=

4.5×2=

6.9-2.5=

7.2×0.8= 6×3.4=

0.62-0.32= 0.02×0.5=

3.6÷0.3=

0.75÷0.25=

0.125×8= 0.56÷28=

0.36÷0.4=

3.6÷12=

0.8×1.1=

12.8÷4=

5.2÷13=

10÷20=

24÷15=

3.08×0.01=

4.95×1000= 2.4÷0.8=

10.8÷9=

4.95÷0.9=

9.65÷0.1= 0.56÷0.7=

0.125×4=

7.2×0.1=

1.4×0.5=

6.3÷7=

4.8÷0.3=

0.64÷0.8=

7.2+12.8=

12.5÷5=

8.65×10=

6.9×0.1=

9.6÷0.8=

0.325×100= 3.28×0.1=

0.01×0.1=

0.75×100= 5.6÷100= 0.96÷2= 0.72÷3.6= 46.7-3.8= 1.64÷41= 0.35×0.6=

0.4×0.5= 0.108÷2=

2.5×8= 3.9÷0.13=

年 月 日 口算

(六)姓名

1÷2.5=

1.25×0.8=

3.2÷0.04=

0÷1.7= 0.5=

1.04÷0.8=

0.12÷0.6=

0.72÷0.3=

4.62÷0.6=

0.35÷0.1=

3.15÷0.7= 2.64÷0.4= 1.33÷0.7= 1.54÷0.2= 7.44÷0.8= 1.55÷0.5=

0.38÷0.1=

0.27÷0.9=

0.46÷0.1=

1.92÷0.4=

3.92÷0.8=

0.98÷0.7=

7.56÷0.9=

1.18÷0.2=

8.28÷0.9=

2.48÷0.8= 1.2÷0.8=

3.15÷0.7=

1.36÷0.2= 0.48÷0.2=

0.22÷0.2= 0.9÷0.3=

4.32÷0.9=

1.8÷0.6=

1.19÷0.7=

0.09÷0.1=

3÷0.5=

0.75÷0.5=

0.07÷0.7=

1.86÷0.2=

1.16÷0.4=

8.73÷0.9=

3.45÷0.5=

5.11÷0.7=

0.24÷0.8= 1.76÷0.4= 1.53÷0.9= 0.21÷0.1= 1.71÷0.3= 1.92÷0.8= 1.4÷

年 月 日 口算

(七)姓名

3.69÷0.9=

2.28÷0.3=

0.25×0.4=

1.6÷0.8= 0.8×7=

1.32×8=

1.5×7=

0.7×8= 10.3×2= 10×0.05=12.5×8= 2.6×3=

3.5×0.01=4.1×2=

1×0.06= 10-3.52= 0.9-0.52= 0.35×0.2=

3.5×0.2=

0.13×7=

0.4×50=

7.5×0.1=

9×0.5=

2.6×3=

0.9×0.3=

8.2+1.8=

3.99×1=

1-0.08= 2.4×5=

0.9×0.3=

0.7×4=

3.25×0=

0.45×0.2=

0×9.8=

1.25×8=

9×0.5=

0.2×0.4=

4×0.3=

4.8+5.2=

1.25×8=

5×0.6=

0.05×4=

2.3×4=

4.1×2= 3.9+0.39=

7.5×0.1=

2.5×0.4= 0.22×4=

30×0.1=

2.01×0=

年 月 日 口算

(八)姓名

7.82-7.2=

2.19+9.1=

10.1-0.89=

6.8+0.42= 0.8+0.18=

1-0.98=

5.6÷1.4=

0.21×100= 0.3×3.6=

0.05×7=

0.02×0.1=

100-35.22= 0.22×4=

0×3.52=

0.43+3.57=

0.72-0.24= 0.48+0.52=

0.28÷1.4=

3.4-1.4= 0.3×0.3=

0.92×0.4=

1.2×0.3=

2.3×4=

3.25×0=

12.5×8=

0.9×0.8= 2.5×4×12=

8.1-5.1=

0.5×40=

0.1÷0.5=

0.45×2.5=

10×0.07=

0.2×0.26= 0.2×0.4=

2.5×0.4= 0.9-0.52=

8÷10 = 0.5= 10-1.8-7.2=

0.89-0.25=

0.125×8=

3.88÷0.4= 0.8×1.25=

0.3×1.4= 0.14×4=

8.2+1.8= 2.4×5=

3.99×1=

1.47÷0.7= 3=

1÷ 0.96÷

年 月 日 口算

(九)姓名

16.5×10= 0.56×100= 3.78×100=

4÷0.8 = 3.215×100= 0.8×10= 0.6×0.8 =

3×0.9=

12.5×8=

50×0.04= 0.16×5 ﹦

1.78+2.2 = 0.7÷0.01 = 2.5×0.4 = 126.6÷0.66 = 5.37×0+4.63 = 1.6+2.4×0.3 = 2.14-0.9=7.2+2.8=

0.9÷0.01= 12÷13÷4=

0.96÷0.3= 2.5×0.7×0.8= 8-2.5= 8×0.25=

0.36+0.64= 72.8÷0.8=

4.08×100= 0.4= 0.3 = 9.6÷0.6 = -3.9= +2.03= 2.7+7.3= 0.3=

1.5×0.4= 1.6=

64.32÷16= 8.4÷4.2=

1.1×0.2 =

3.6×0.4= 1.1×9= 1.2×0.5-0.4 = 8÷1.25 = 4.2÷3.5= 0.3×0.3= 2.87÷0.7= 7÷0.25= 1.01= 4.2÷0.1=

2.5× 80× 1.25× 3.9

16÷ 5.6×

年 月 日 口算

(十)姓名

13.8+9.9=

2.4×2.5=

0.05×0.8= 2.56-0.37= 1.25×0.8×0.5= 12×2.5=

1.23×3= 3.2÷1.6= 3.5+3.5×3= 19.6÷2=

8.8÷2.2= 0.75×4= 0.5×0.8=

8.4×0.2= 1.6×0.2=

7.2×0.3= 2.8×0.3=

0.9÷0.15=

1.8×0.4= 5.5÷0.55= 0.08×100=

2.2÷0.11= 5.46+4.54= 12.5×0.8= 0.35×0.3=

1.4×5=

2.8×4=

19.6÷4= 4÷0.5=

7.5÷1.5=

10÷2.5=

3.52÷1= 1.5÷3=

2.2×6=

0.42÷7=

0.42÷0.6= 0.48÷0.8=

0.9÷0.45=

5.1÷0.17=

0.81÷9= 4.8÷0.16=

8.4÷0.4=

1.8×5=

4.5÷0.9= 2.9÷100=

1.5÷0.03=

4.4÷0.11=

9.6÷16=(1.5+0.25)×4=

22.5×4=

年 月 日 口算

(十一)姓名

1÷0.01=

4.2×5=

3÷0.5=

6.1-0.5= 0.38+4.2=

0÷3.89=

7.2÷0.9=

4-0.18=

4×2.5=

1.2÷0.04=

1.25÷0.25=

1-0.75=

7.4-0.54=

7.82÷0.1= 1÷5=

0.4+0.26=

0.07×20=

0.45÷5=

1.5÷0.03=

5.65+0.35= 17.3-0.8=

2.5÷0.5=

2.5÷5=

60×3.2=

1.8×0.5=

4.5÷0.15=

0.29÷0.01=

1.5+0.9=

0.6×0.2= 0.3÷0.1=

0.7+6.53=

2.6÷1.3=

0.5×1.6=

2.5×6= 3.5-2.9=

3÷4=

2.16-1.6= 8.4÷0.5=

2.4×5=

15÷0.3=

6.4÷4= 0.125×80= 3.6÷0.06=

4.4+6.6=

8.4÷7=

5.4×6= 0.48÷0.24=

0.3×2.9=

30.4÷4=

87-8.7= 3.6÷0.02= 0.06×0.9=

年 月 日 口算

(十二)姓名

0.96÷0.8=

2.4×11=

8.1÷9=

60.3+0.67= 2.8×5=

187÷100=

1.2+0.08=

1.2÷0.4=

15×0.3=

0.48÷1.2=

1.4+2.6=

5÷2=

2.5×4.4=

32÷0.5=

12.5×0.8=

4.16÷0.8= 0.72÷0.6=

0.9+0.28=

7.2÷0.09=

0.6×11=

10÷2.5=

4.3+6.9=

12.4÷4=

9.1-1.9=

3.06÷3=

0.25-0.19= 64÷0.8=

5.4+6=

0.5×6=

1÷4=

0.13×4=

0.45÷0.15= 5.8-0.9=

1.65÷0.3= 12.5×4=

0.36÷0.9=

6.6-6=

0.4÷0.01= 3.2-2.3=

0.6÷5= 0.001÷0.1= 4.03×0.5= 0.3÷0.2= 0.25+0.5=

3.4÷2=

12-1.1= 9.5÷0.5=

0×5.4=

7.6÷4=

2×0.32= 60÷0.2=

上一篇:管道工程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月夜忆舍弟》唐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