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3课时教案(精选5篇)
1.《中庸》第3课时教案 篇一
《中庸》第三十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5):其为物不贰(6),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8)而不重,振(9)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10)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1),货财殖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23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23章。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真诚是没有止息的”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第23章之一的内容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诵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23章之二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诵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看幻灯,理解文章内容。
四、学生一起诵读。
五、出示这一章所强调的教育思想。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六、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进一步深化本节中心,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七、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八、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九、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能真诚待人。同学们,能做到吗?
十、课后作业: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2.《中庸》第3课时教案 篇二
A. 摩尔是物质质量的单位,用“mol”
B.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mol·L-1
C.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真实值约为6.02×1023 mol-1
D. 物质的量浓度的常用单位是mol·L-1
2. 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B. 标准状况下,11.2 L 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C. 0.1 mol CH4所含的电子数为NA
D. 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NA
3.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积比1∶1 B. 体积比11∶16
C. 密度比11∶16 D. 密度比1∶1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0 mol 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
B. 1.00 mol 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C. 欲配制1.00 L,1.00 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 g NaCl溶于1.00 L水中
D. 电解58.5 g熔融的NaCl,能产生22.4 L氯气(标准状况)和23.0 g金属钠
5. 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和23 g NO2含有NA个氮原子
B. 1 mol Cl2与足量的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C. 25℃,10 L 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D. 25℃,10 L 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OH-离子数为NA
6. 同温同压下,x g的甲气体和y g的乙气体占有相同的体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x∶y等于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B. x∶y等于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之比
C. x∶y等于同温同压下甲与乙的密度之比
D. y∶x等于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压强之比
7.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8 g H2O中含的质子数为10NA
B. 12 g金刚石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A
C. 标准状况下,2.24 L已烷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A
D. 1 mol Na 与足量O2 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8. 有以下四种物质:①22 g二氧化碳; ②8 g氢气;③1.204×1024个氮气分子;④4 ℃时18 mL 水, 它们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质量最大的是 ,所含电子数最多的是 (填序号)。
9. (1)某容器充满O2时质量为116 g,充满CO2时质量为122 g,若充满某气体时质量为114 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标准状况下,H2和O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 g,体积是11.2 L,则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为 L,O2的质量为 g;
(3)某金属1.3 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448 mL(标准状况下)H2和二价金属的氯化物,则该金属的摩尔质量为 。
10. a mol乙烯与乙烷的混合气体,与b mol的氧气共存于一密闭容器中,点燃后充分反应,乙烯和乙烷全部消耗完,得到CO和CO2的混合气体和45 g水。
(1)当a=1时,乙烯与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当a=1时,且反应后CO与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反应前O2的[23]时,则b= ,得到的CO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3)a的取值范围 。
[V/L][m/g][11.2][34.4]11. 向100 mL NaOH溶液中加入NH4NO3和(NH4)2SO4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如图表示加入的混合物质量和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
(1)试计算100 mL NaOH溶液中含有 mol NaOH;
(2)当NaOH溶液的体积为140 mL,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51.6 g时,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L;
(3)当NaOH溶液的体积为180 mL,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仍为51.6 g时,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L。
3.《中庸》第19课时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中庸》P14:《中庸》第十六章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庸》中文句的朗读,知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熟读成诵。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深刻领悟“治国于天下的法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教材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中庸》上一课“周公制礼节规定”的内容。
1.全班同学齐朗读。2.简单讲讲短文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
2.老师范读。
3.正音:哀、政、尊、贤、诶。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自由读;(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全班齐读;
三、理解个别词的意思。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其人:指文王武王。息:灭,消失。敏:勉力,用力,致力。
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杀(shai):减少,降等。
四、理解含义
1.根据课件的出现,说说句子的意思。
2.串连起来,说说短文的意思。
五、整体感知
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悟?
2、汇报
六、再读文句
1.接龙读。男生读一句,女生接一句。2.四人小组赛读。3.师生对读。4.吟诵读。5.配乐诵读。
七、熟读成诵
1.自由背诵。(自己背或和同桌一起背)。2.配乐读。3.男女赛背 4.全班试背。
八、小结:
4.空竹教案.第2、3课时 篇四
授课教师:郭书房
授课地点:操场
时间:2014年9月 24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抖空竹,使学生对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项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初步掌握抖空竹的“起范”的技术要领。
3、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内容:学习抖空竹 教学重点:空竹上杆动作
教学难点:上杆后平衡调整技术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站队。
2.检查服装,报告人数。
3.教师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及达成目标。
●●●●●●●●
●●●●●●●●
◆◆◆◆◆◆◆◆
◆◆◆◆◆◆◆◆
▲
要求:做到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
1、慢跑两圈 ●●●●●●●● ▲
●●●●●●●●
要求:跑步过程中不得讲话,掉队,注意安全。
2、徒手操8节2×8拍(1)扩胸运动(2)振臂运动(3)体转运动、(4)俯背运动、(5)正压腿运动、(6)侧压腿运动、(7)活动手腕脚踝、(8)膝关节运动、教法:教师带领做。学法:认真模仿教师动作。要求:精神饱满,动作舒展有力度。
三、基本部分:
(一)、器材的使用和要求。1.抖竿:(1)长度:35cm-40cm
(2)直径:1cm-1.3cm
2.抖绳::(1)规格:18支纱——24支纱,纯棉线绳
(2)使用长度:以本人双臂伸展开从虎口至虎口的长度为标准长度。
(量长短口诀:抖空竹用棉线,平展双臂量长短,左虎口到右虎口,两竿悬在虎口边。)
3.皮碗:橡胶空竹是以台湾引进的技术,多为双轮空竹,最大的好处不受到场地和时间限制,不发声不扰民,使用皮碗空竹特别安全,尤其是对初学者和小学生。
4.系绳方法:先将线绳的两端打个死结(小疙瘩),然后盘个活套,套在杆头:绳放槽内,拉紧系牢。
5.握竿方法:双手呈握拳式,大姆指压在竿的上面。竿的后端露出手撑外约一厘米。
6.抖空竹的要领和平衡方法:
(1)基本要领:特别是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口诀:一对正,二对齐,右手用力向上提,左手配合不用力。必须牢记,有三种启动法1.滚动拉提启动法2.原地提拉启动法3.定位手旋启动法。
(2)掌握平衡时关键,细心观察空竹,不能出现前后翘起的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用右手绳及时调整,将空竹始终保持平衡。(3)学会三种启动法:
a.滚动提拉启动法
b.原地提拉启动法
c.定位手旋启动法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并示范 学习“抖空竹”的“起范”技术
(1)教师讲解并示范“起范”技术要领,使学生明确用力方向。要领:两脚并拢,两手持抖杆将空竹置于脚前,首先向右侧拉动空竹,然后向左侧拉动空竹,当空竹滚动到左肩垂直面时,右手迅速向上提拉空竹,左手顺势放送,使抖绳与空竹中轴磨擦,从而使空竹旋转起来。
重点:抖绳在拉动中要绷直 难点:左右手的收放配合
注意:空竹轴面的方向(有轴的只能像一个方向运转),用力方向和发力手,左右手收放的协调配合。
(2)地面平稳拉绳滚动空竹,找动作感觉。(3)“起范”练习
发力手借助滚动的速度惯性顺势提拉后,左右手协调配合抖动。2.学生集体练习(1)学生自主练习(2).分组练习
(3).找两名练习好的同学示范(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A 左右手配合不协调
B 抖绳没有绷直 C 空竹左右晃动 纠正方法:
A 两臂放松,上臂靠近身体,两小臂上下拉绳 B 注意收放抖绳时机
C要让空竹的轴面始终朝向练习者身体 D找做的好的同学表演。要求:(1)仔细观察
(2)说说你的发现,有什么优点或者有什么缺点?(3)互相帮助
3、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
四、小组进行小比赛
1、看看那个组抖的最好,不会的有几个。
2、完全掌握三个动作的同学有几个。
五、结束部分:
1、放松整理
2、小结下课
3、布置课后作业
第3课时
授课教师:郭书房
上课地点:操场 时间:2014年10月 9日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抖空竹,使学生对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项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初步掌握抖空竹的“起范”的技术要领。
3、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内容:复习抖空竹 教学重点:空竹上杆动作
教学难点:上杆后平衡调整技术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站队。
2.检查服装,报告人数。
3.教师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及达成目标。
●●●●●●●●
●●●●●●●●
◆◆◆◆◆◆◆◆
◆◆◆◆◆◆◆◆
▲
要求:做到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
1、慢跑两圈 ●●●●●●●● ▲
●●●●●●●●
要求:跑步过程中不得讲话,掉队,注意安全。
2、徒手操8节2×8拍(1)扩胸运动(2)振臂运动(3)体转运动、(4)俯背运动、(5)正压腿运动、(6)侧压腿运动、(7)活动手腕脚踝、(8)膝关节运动、教法:教师带领做。学法:认真模仿教师动作。要求:精神饱满,动作舒展有力度。
三、基本部分:
(一)、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并示范
1.学习“抖空竹”的“起范”技术
(1)教师讲解并示范“起范”技术要领,使学生明确用力方向。要领:两脚并拢,两手持抖杆将空竹置于脚前,首先向右侧拉动空竹,然后向左侧拉动空竹,当空竹滚动到左肩垂直面时,右手迅速向上提拉空竹,左手顺势放送,使抖绳与空竹中轴磨擦,从而使空竹旋转起来。
重点:抖绳在拉动中要绷直 难点:左右手的收放配合
注意:空竹轴面的方向(有轴的只能像一个方向运转),用力方向和发力手,左右手收放的协调配合。
(2)地面平稳拉绳滚动空竹,找动作感觉。(3)“起范”练习
发力手借助滚动的速度惯性顺势提拉后,左右手协调配合抖动。2.学生集体练习(1)学生自主练习(2).分组练习
(3).找两名练习好的同学示范(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A 左右手配合不协调 B 抖绳没有绷直 C 空竹左右晃动 纠正方法:
A 两臂放松,上臂靠近身体,两小臂上下拉绳 B 注意收放抖绳时机
C要让空竹的轴面始终朝向练习者身体 D找做的好的同学表演。要求:(1)仔细观察
(2)说说你的发现,有什么优点或者有什么缺点?(3)互相帮助
3、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
(二)、学会三种启动法:
a.滚动提拉启动法
b.原地提拉启动法
c.定位手旋启动法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整理
2、小结下课
3、布置课后作业
5.第3课时 认识垂线及画法 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上册52--53页,信息窗2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垂线,建立互相垂直,垂线,垂足概念,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现象,会初步辨析平行和垂直,并能灵活运用。
2、学会用直尺、量角器、点子图和三角板画垂线。
3、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和良好的作图习惯。
4、体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观察、分类、总结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合作的愉快,培养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难点:
1、过直线外一点画该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理解互相垂直使两条直线互相成直角时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 教具和学具:课件、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线的特征并掌握了平行线的画法。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信息窗2,看我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课件出示信息窗2的情景图
谈话: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情景图内容提出问题:图中每两条直线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上节课学习的平行线一样吗?
预设: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垂直”朋友长的什么样子,并给她画张相好吗?(板书课题:认识垂线及画法)。【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读图了解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认识“互相垂直”朋友
⑴、引导学生观察信息图,找出垂直的例子。你发现图中有垂直的样子了吗?
⑵、学生活动,用小棒模拟摆放上图的样子
教师巡视,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三幅图的特点是什么?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⑴、每组的两条直线都是相交的 ⑵、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都是直角 ⑶、课件出示:互相垂直、垂足的概念
⑷、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带领学生简单了解三角板,找出互为垂直的两条边,认识两条直角边和斜边,将斜边捂上,看两条直角边垂直的样子。(设计意图:为学习画垂线奠定基础。)
教师提问:根据学生刚才摆放的垂直的启示,那么怎样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呢?
2、自主探索垂线的画法 ⑴、学生自己摸索,实验,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师巡视,找出学生的不同画法。
⑵、展示汇报:找生到黑板前展示画法,找典型画法。⑶、学生评价黑板展示的画法
教师评价:学生很可能会出现第二种画法,原因是学生没有找准三角板的哪条边与已知直线垂直,画完垂线学生也没有检查所画的线是否与已知直线垂直。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避免这种错误的画法吗? 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发言。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不看斜边,在两个直角边上做好记号,把斜边去掉,把斜边遮住等等)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方法都不错,突出两条直角边,遮住斜边。老师是这样做的。电脑演示画的过程
学生对比修正自己的画法。
(设计意图:有的学生到五六年级画垂线或平行线的时候仍然不知道使用哪两条边,不知道怎么摆放三角板,用这种方法能突显两条直角边,就好像木匠使用的直角尺,这样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为学画垂线奠定基础。)⑷、经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直线的垂线? 3
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对于任何方向的直线都能画出它的垂线,学生自主动手尝试画不同方向直线的垂线。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讨论总结垂线的画法
2、学生汇报交流垂线的画法 课件演示:垂线的正确画法
教师总结: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线,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标上垂直符号。学生画完垂线以后,要在检查确定是否互相垂直。总结并板书:①.靠线②.移动找点③.画垂线
牛刀小试:
课件出示题目1:过直线上一点,画出它的垂线
1、学生尝试动手做图,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我们的三角板是可以移动的,移动到哪个位置,就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2、交流反馈
让学生到黑板展示画法。课件展示画法
课件出示题目2:你能过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吗?
刚才我们学会了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个定点在直线外呢?你能过直线外一点A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吗?
1、同桌讨论画法并反馈(根据已有经验,学生很快能讨论出画法)预设: 生汇报:三角板是可以移动的,移动到和直线外一点重合,就可以 4 画出一条垂线。
2、学生试画,师巡视
3、展示并反馈,找学生到黑板上试画。
4、动画演示
同学们,你们还有其它的画法吗?试试看!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你能说一下她长的什么样子吗?你是怎样给她画相的?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自己的结论。学生汇报,学生的汇报可能不完整,找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垂线的特征,掌握了垂线的画法。画垂线我 们还可以只用三角板来画: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线,然后移动三角板找到点并与点重合,再沿另一条直角边划一条直线;简言之,①.靠线②.移动找点③.画垂线
。应该用垂直符号标记。此外,生活中的很多东西跟我们的数学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你仔细研究研究说不定会有大发现呢。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温馨提示:
①想一想,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②辩一辩,哪一组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此题适合所有学生共同完成。
2、下面每个图形中,那两条线段互相垂直?请标出来。
3.过A点画出下面各直线的垂线。
温馨提示:⑴、想一想,什么叫互相垂线?
⑵、议一议、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⑶、试一试、过A点画出不同方向直线的垂线
4、拓展练习:
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温馨提示:
方法一: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或者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方法二: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一个端点画一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再通过另一个端点画一条与2厘米长的线段平行的等长的线段,最后把平行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板书设计:
认识垂线及画法
垂线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垂线的画法:①.靠线②.移动找点③.画垂线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创设情境以奇取胜,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领航者。以问题去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是我在这节课上力求体现的。数学化的生活情景认识一位新朋友“垂线”,如何给她画张相呢?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并不断将其引向深入,把思维推向高峰,使课堂一开始便具有十足的数学味。
(2)构建数学模型,在学生认识了新朋友“垂线”,很快能找到给新朋友“垂线”画张相的方法,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估计了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学生自主探究,探索出“靠”、“移”“画”的方法。之后,提示学生怎样解决 “靠”、“移”“画”才不容易画歪的问题,发现可以用一把直尺和三角板作为“依靠”;也可以只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来画。教师适度、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有效地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理解了画垂线的一般方法。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画垂线的技能,教师还与学生共同总结了画垂线的一般步骤,①.靠线②.移动找点③.画垂线 这对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画法还是有必要的。
【《中庸》第3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必修一优秀教案(鸿门宴 第3课时)08-29
屈原列传第3课时07-03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3课时)07-08
中庸里励志的句子09-27
中庸读后感800字07-23
《企鹅爸爸》教案第二课时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