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2024-08-25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共14篇)(共14篇)

1.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一

漫谈高中生物教师的学科素养

桐 梓 二 中 生 物 教 研 组

娄 国

2014年8月

引言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或遇到这样的事,某个男的长得并不帅,或者某个女的长得并不漂亮,但是这人左看右看都顺眼。如果问我们到底哪里看别人顺眼,可能我们还拿不出什么证据。其实,多半是因为这个人文化素养高,正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同理,一个生物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也能找到那种左看右看都顺眼的感觉(绝对不是装出来的那种),那么,我们应该相信这个老师的素养是到位了的。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就得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那,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呢?生物科学素养又能从哪些方面在我们生物教师身上得到体现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望能贻笑于各位大方。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界定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bǐng]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科学素养高的人,用通俗的话说叫做“很有气质”。

二、高中生物教师生物科学素养的体现

1.备课:一份像样的教案应该包含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教具、板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小结、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等必须环节。

2.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讲课尽量不带口头禅,否则学生会专门替你数这节课老师说了多少个口头禅;语言描述要做到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对学生态度要和蔼可亲,充分尊重和表扬;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要尽量涉及生活实际,体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要教会学生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板书尽量把字写好一点,规范一点;不要拖堂,否则学生会很反感你;不要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否则他们会恨你一辈子,就算是被你关注的学生也会是这样。

3.作业布置:要安排一些与渗透高考有关的试题;由于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差,更要结合学科特色和生活实际让他们亲自去操作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观察分析验血报告单;观察花朵颜色早晚的变化;植物花朵上雌蕊和雄蕊的区别是多数学生解决不了的,也需要观察;观察凉拌蔬菜体积的变化;制作泡菜、酸菜;酿制甜酒;植物顶端优势的保留或解除在生产实践中的体现;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如果有条件,最好是让他们都能参与一次操作;动员他们找机会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如猪、牛、羊、家禽;学会看药品说明书;找机会到超市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转基因食品;样方法的实际操作;到当地农推站了解农药、除草剂、生长素类似物等药品的成分、用 法;参观大棚蔬菜、花卉的培养等等。这些资源在我们身边举不胜举,因此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对应的实际操作。

4.命题:命题要与高考要求相结合,既要兼顾质量,又要兼顾数量和改卷工作量的分配,填空题尽量回避某一个题很多空或者某一个题每个空的答案都需要很多文字的现象。题目最好是原创,也可以是网上下载修改的,不管用哪种题源,都要尽能够从试题质量上体现自己的水平。这就像我们出门走亲戚或者参加宴会一样,总要穿上得体的最满意的衣服,树立自己最好的形象。知识点上要力求以核心概念为载体,辐射与其相关的二级概念。题目内容尽量能涉及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学到生活常识,也引导了他们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生物现象。命题还需做到绝对保密,这也是教师素质的高度体现。

5.改卷:每个人都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不要斤斤计较。集备组长首先要知道本组的老师有哪些,然后再根据年龄和工作效率合理搭配。工作量的分配也力求合理,不要欺生,认为新手就应该多干点,这可能不利于新老教师之间的和谐。当出现试题难以均分的时候,可以指定某个教师该工作量大的题目,但是必须要加以记载并向本组老师说明,工作量大的题目让本集备组的老师在多次考试中轮流评改,这样能够体现公平,大家心里也舒坦。6.教研会:会议次数要精简,确保每次会议有有意义的主题,不流于形式。每个老师都应当积极参与,事先做好发言的准备。在知识点的讨论上,要讲证据,不能强词夺理,不要做一些毫无意 义的争论。

7.资源共享:优秀的资源不要占为己有,要学会共享。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堵别人的路就是堵自己的路。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1.加强学习:学习的范围很广,要有选择性地学习,我们每个老师都不是全能的,只能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知识,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学习的方式很多,我个人的习惯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看书。只要是涉及高中生物的书都可以看,如高中生物教材、高中生物教辅、大学生物教材、生物学杂志、中学生物学等。二是网络学习。例如在网上搜索关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视频、科技视频,还可以在网上与同行交流、给学生解答问题,像百度知道、豆丁网都是很好的资源网,我着重介绍一下百度知道。自己申请一个百度账号,在百度知道里可以发现一些生物学科的提问,你的回答如果被采纳了,将会获得积分;还可以把自己的资源上传到百度文库,别人下载你的资源也可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来下载资源,也可以用来兑换一些小礼品,如鼠标垫、钥匙扣。虽然待遇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可以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

三是看电视。例如CCTV-

10、CCTV-7等频道关于生物方面的视频比较多,适当看看也能长见识。

四是做题。除了平时要做适量的试题外,每年高考试题出炉的时 候至少要保证能把当年所有高考题过一遍,如果有时间,亲自做一遍效果会跟好,会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觉到高考的热点和教材的要点。

五是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我们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他们。只有观察了、思考了、分析了、总结了,我们才能较好地解释,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这些方面的习惯。例如像蜜蜂、蝗虫、水稻、玉米、小麦、豌豆等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老师是应该熟悉才对的。

六是旅游学习。出外旅游的时候,要刻意观察分析所到之地的群落特点,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2.珍爱生命: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应该成为珍爱生命的典范。要有“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嫦娥纱罩灯”的爱心。我们像这样做了,自然会感染许多学生,学生会将这种爱心感染到社会上去,如果能坚持到底,何愁没有美好的人间?!

3.环保意识及示范性:远有“第八大陆”的存在,近有我们居住的环境,都有污染所带来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要有环保意识,还要起到示范作用。为环保做奉献并不是很麻烦的事,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从小事做起,从娃娃抓起。例如,吃早餐时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购买垃圾食品,不吃野生动物,节约用水用电,不购买皮草,教育自己的学生今后如果当了地方一把手要尽量不引进污染企业等等,仅仅是举手之劳。正如电视上的一句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一样,让那些产品没有市场,生物圈的物种多样性就会得到保护,环境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好。结束语:今天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虽然内容不丰富,语言不幽默,但至少我的态度是端正的,所有内容绝无抄袭,可以在百度上输入“桐梓二中娄国栋”进行核实,绝无雷同。

2.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二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 建立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四大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 它是指在生物教学中, 选择一些学科领域或生活中具有研究性的问题, 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促进者,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 有助于主动建构生物学知识, 使其整体化与系统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 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 这与探究性学习不谋而合。在探究性学习中,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特色, 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比如, 在学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 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教学思路,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通过不断的思考、质疑、探究、讨论等活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生物实验技能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生物体本身, 直观地研究生物现象, 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及科学的思

维方法与研究能力。通过生物学实验, 学生不仅可以牢固的掌握生物学知识,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生物学相关技能, 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

实验资源, 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 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自主思考实验的方法与思路, 促进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实验的过程, 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过程中,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三是拓展课外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不应只是按照教材实验操作, 生物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善于发现教材实验之外的教学材料,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其他学科渗透,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 它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客观把握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科学知识, 进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 用已知学科的知识解决未知学科问题, 注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 学习“基因工程”时, 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 建立知识结构图[1] (见图一)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有利于建构知识网络,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四、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 领悟科学精神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他们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然而, 生物科学史就像一部科学探究史, 它不是简单的史事堆积, 而是很多生物学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智慧结晶, 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 蕴藏着很多生物科学史知识。比如,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 做了无数次的豌豆杂交试验, 最终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 历经5年环球航行, 并用23年写出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 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资源, 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献身、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渗透STS理念, 树立科学意识

“STS”教育是指“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强调科学技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理念,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得到感性支持, 注重知识内化过程, 意识到生物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并运用生物概念、原理等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 有很多与STS教育相关的知识。比如, 在讲授“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相关知识时, 教师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产生的原因, 以及健康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而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注重自身的饮食健康,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摘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四大课程理念之一, 对于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就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建立科学思维;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生物实验技能;加强其他学科渗透,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 领悟科学精神;渗透STS理念, 树立科学意识。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生物课堂教学,途径,探索

参考文献

3.谈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篇三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

所谓核心素养即是中心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内涵的培养,注重整体化、综合化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综合利用科学、合理的知识观念、实践技能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具有独特性、层级化、学科化等特征,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广泛性内容,让学生深入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监管机制,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大力引荐于实践教学中[1]。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机制

情境教学适用于任一学科的教学活动,联合系统化、完整化的基础知识,秉持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理念,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人教版《细胞中的无机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细胞中的四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立体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细胞中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分布情况,创设问题情境:细胞中的无机物以何种形式存在?具体应用情况又有哪些?结合学生群体反应变化,转入课堂教学环节,可明显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加深对“水、无机盐”等知识点的印象,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探究问题——生物体水的含量特点、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达到基础只是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的融合效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展现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结合科学的思维与方式、合理的能力培养,利用自主学习、实践教学等探究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效益(即思维能力)。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为例,以实验教学为基本依据,明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践操作重难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叶绿体的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科学探究实践认知、合作科学精神,便于正确认识自我、评级自我[2]。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围绕叶绿体图片展示内容,注重问答教学环节及操作过程,让学生自主开展演练试验活动,经由“提取绿叶色素”、“制备率滤纸条”、“勾勒滤液细线”、“分离绿叶色素”等操作环节,总结实验失败、成功内容,让学生撰写试验操作流程感悟,为生物教学的实验操作环节提供辅助条件,有助于营造科学探究教学氛围。在自主学习环节汇总,学生可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等操作流程,将科学知识、实践技相结合,达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规定的要求,提升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效益。

三、合作探究,提升实践效益

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互相对应,具有统一、融合的教学特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益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阶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探究精神,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课堂教学中,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产生及运输分布情况为主体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论,完成科学素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人为一组,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部位为试验依据,结合各种网络教学工具及搜索引擎,记录试验过程并编写试验心得,明确试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结果探究情况,并针对生长素试验的棘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科学探究精神、积极思考及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便利辅助作用。

四、结合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教学核心素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情况,利用生物的科学探究方式解决生活难题,并在完成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总结、归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满足新课标生物教学规范需求[3]。以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的最后一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内容为例,以物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就“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概念”为实施范围,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污染事件、浪费现象,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意义和实际举措,为全球化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提升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科学素养水平,开展“环保你我他、文明靠大家”的污染座谈活动,针对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过度放牧、大气污染等现象,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遵循规律(结合图片、影片案例介绍,更具说服力),形成对生物价值的正确认知(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保障生物教学效益的关键依据。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学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等方面举措,完善生物教学评价体制,便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教育,2011,04:68-70.

[2]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16+118.

4.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四

科学素养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深化对于学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问题研究能力,才能够对于很多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这是学生科学素养能够形成的基础所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要将知识的讲授更多地转换为学生自主实现的知识探究与获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研究的乐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深化。例如,在讲“参考系”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路边的大树、奔驰的骏马、飞流而下的瀑布、川流不息的车辆。汽车里面有一个乘客问:“我动了吗?”司机说:“你没动。”而路边的行人说:“你跑得真快。”我提出思考问题:乘客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为知识教学形成了铺垫,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激发。又如,在讲“加速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飞机起飞、火车出站、运动员起跑、老虎突然去追鹿、汽车刹车等。让学生观察速度是否变化,变化快慢的程度是否相同,列表把初末速度对应时间填在表中。让学生回答,然后对比速度,进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生动直观,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活跃起来,而且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提升教学效率。

二、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时应当掌握基本的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要透过良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并且自己设计相关实验过程。有的学生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不抽空气,观察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与展开模式,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五

《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从科学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内涵、构成,再到教师科学素养的形成的特点以及建议等等,从各方面阐述了教师培养科学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以此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在学习了该书之后,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教师所应该培养的一种科学精神:只追求真理,不顾个人的得失,不向强权低头。

科学精神在中小学教师钻研教学问题、研究教学规律以及促进专业成长等方面都意义非凡。培养科学精神也是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对知识和真理执着的追求,这不光光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所应具备的品质和精神,更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之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要执着的坚持,不盲从,不仰仗权威,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代表真理,而且世间不存在未经科学家亲自调查而得出的结论。科学精神在这体现出的价值正是我们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时所应汲取的。而且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在中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科学素养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因此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是我们刻不容缓要去做的。

学习这本书的内容后以后,发现自身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与书中涉及的还相距甚远,忧虑感油然而生,但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鉴于此,我也为自己的今后的教师生涯提出了一个要求:时刻保持着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素养的提高依赖于不断的学习,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跟得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新知识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不断变化,因此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给学生带去最新鲜的知识。

6.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六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阅读科普书和多观看科普节目,以增强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认识;其次是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争取成为一个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学习者、发现者、创造者和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得更好,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还有就是要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则首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等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依我所见,“人文性”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把所学知识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使所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的生活情境,尽力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在此,我就一个具体教学片段来做分析。

教学内容: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学时安排:1学时(40分钟)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入门阶段,好奇心强,对乘坐何种交通方式以及其他各地的学生乘坐的交通方式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transportations, bus, subway, ropeway等词语,并围绕transportations话题,运用所学词语来讲述交通方式。

(2)初步了解各种交通方式,感受不同地区交通方式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态度;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的了解,懂得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使学生了解、欣赏和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的交通方式。

难点:简单识认对应的交通方式图片。

教学过程:

1,播放交通歌曲,呈现图片,营造一个相对逼真的环境,导入本课主题。

2,观看交通视频,识认transportations, bus, subway, ropeway Christmas card等。

并让学生明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3,讨论:(1)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对于有些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车祸,交通堵塞等。对于这种现象大家有什么看法?

4.课后作业;写出自己喜欢的交通方式并给出简单理由。

7.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七

因此,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在课程目标上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科学素养是影响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而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说对于科研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物理的活动课活动重在实践,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型, 与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物理知识理论内容一起构成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三大板块”之一, 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表述内容, 因此,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让物理活动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方法解决所遇到的物理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引导学生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模式体制下, 在不少教师和学生心目中, 只要理解和掌握学科课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就可以考出比较好的成绩, 所以有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只重视学科课, 而忽视活动课的倾向。因此, 教师首先要端正观念, 始终认识到高中物理活动课的重要性,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科课的侧重点是“知”, 而活动课的侧重点在于“行”, 达到“知行统一”, 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向学生反复强调, 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光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对中学物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有关科学实际技能, 以及了解它在社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需要一定的活动课与学科配套, 所以,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 要摆正物理活动课的位置, 认识到物理活动课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真正使物理活动课既能增长知识, 又能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陶冶科学情操。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物理活动课要想取得预定的效果, 作为物理教师就必须对活动课的目标, 不同年级学生求知特点、教材要求等等进行认真研究、统筹规划。要用多种形式, 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物理活动课的内容。在具体操作上, 既要考虑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 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思维状况和知识水平。高一新生, 他们对中学物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 对物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还比较缺乏, 习惯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 特别是高一上半学期, 对物理学习往往有畏难情绪, 学习稳定性差。为此, 高一阶段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熟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宜, 使他们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而从下个学期开始, 重点应逐步放到书本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去, 可以通过各种制作活动, 课内实验拓展, 课外实验选做等办法, 把书本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各级物理竞赛和各种讲座, 拓展知识,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高二下学期开始, 学生已初步懂得了物理规律, 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 进行提高训练的时机基本成熟, 可以通过小论文练习和科技小制作等方式来培养高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严谨的治学能力。

三、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活动课的具体活动安排时, 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物理活动课过程要与学生所学习物理教材紧密联系,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在物理活动课的演示实验过程中, 让同学之间进行物理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介绍和合作交流, 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从而了解物理学习特点, 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要求。

2. 通过介绍物理学发展史及其重要的物理学家的生平

事迹, 物理知识专题讲座、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学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前景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在课内物理实验的重做和改做, 课外物理实验选做的

过程中, 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和解题技能。

4. 通过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设计, 小论文的写作, 培养

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严谨的治学能力, 提高学生奋发进取、自我创造、辩证否定等科学素养。

8.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八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描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四个基本理念之一,放在第一位描述。生物科学素养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好奇心、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独立思考、严谨态度、合作精神等均是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生物科学素养五大要素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科学情感态度是人们在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认识的基础上养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而科学的价值观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发现是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无法为一切问题提供所有答案。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呈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和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素材。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是一则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关于新细胞怎样从老细胞中产生的问题的回答是不正确的,这一错误是由魏尔肖修正的。魏尔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受益于同时代更多科学家的实验观察和材料的正确选择,也离不开自身勤奋工作,不迷信权威的结果。从细胞的发现与命名到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后面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完善,整个过程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发展。又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这部分科学史教学可以简要地简述摩尔根的故事。摩尔根最初认为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正确的,后来,由于他在自己进行的实验中没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便对这些定律产生怀疑,明确表示不相信孟德尔的理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更持怀疑态度,说其是主观臆测,缺少实验证据。后来他经过认真观察,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实验,摩尔根和他学生把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通过该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摩尔根是一位敢于怀疑、勤奋实践的人,并学习摩尔根这种可贵的品质。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多引用挖掘,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培养出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积累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新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的科学史素材有20多处,如与细胞有关的主要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索”等;遗传方面主要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等。这些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有的是课程的内容要素,有的仅是教学素材。两者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学生要能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只是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科学史,都或多或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例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要求学生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要求学生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则更多——简要分析萨克斯实验、恩格尔曼实验、鲁宾-卡门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需要光、场所在叶绿体中、产物主要有淀粉、释放氧气中的氧来自水、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等。这些生物科学史蕴含的知识就是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

三、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的认识方式,是帮助学生有效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工具。科学方法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新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生物科学史的内容,许多都是按科学发现史的线索编写的,选取的科学史素材生动再现了科学家们研究相应问题的情境及取得重大突破采用的科学方法。例如“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以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观察,提出问题“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离呢?”。孟德尔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说;然后根据假说演绎推理测交实验的结果,再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又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均运用了模型建构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提出运用了类比推理法等。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思维有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逻辑思维等;科学实践能力是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品质和科学意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和力量,是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科学史的某些经典实验进行适当处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科学史教学,在介绍恩格尔曼(G.Engelmann)实验时,演示课件“恩格尔曼实验”动画过程,让学生观看动画,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有关问题:(1)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2)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学会观察与思考,并找到答案。又如学习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如果让你再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尔根的推论是正确的,可以怎样设计?看最多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讨论和设计。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诸多科学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和使用生物科学史素材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真正实现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切实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2]陈维.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核心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学,2015(1-2):73-74.

[3]钟能政.结合生物科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生物学杂志,2005(02):54-55.

9.《科学素养》读后感 篇九

第一章说,男人来自父母和母亲,母亲在十月怀孕,所以我们是一个小宝贝,所以生活不容易,其次我们应该学会爱,当谈到爱,每个人都不奇怪,但积极这是很难定义的话,也许是因为爱是一种生活从心的感觉,是一种生活经验。爱情对父母的无私的爱,以及男人和女人的神秘的爱。

第2章说,饮食是最有趣的话题之一,吃饭有多重要,以及有多少食物和健康密切相关。无论你的饮食是否平衡,一个国家的饮食是否科学,对整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三种营养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我们都需要。含食品的添加剂,吃不安全,也脂肪。

说到吃,我们也应该想想动物,什么时候,动物是幸福的生活 在地球上,因为人类的贪婪,导致各种植物灭绝。恐龙是第一次灭绝,它是在地球上坚韧的生命1.7亿年,灭绝,不仅恐龙,几乎75%的物种从地球永远消失,恐龙灭绝成为一个巨大的奥秘从那时起,我们应该朋友与动物,不应该为了欲望和欲望杀死他们。我们也应该毁灭地球我们的母亲。在北极2009年9月,英国拍摄了全球爱情的冰川一瞥,直接导致洪水后的洪水,地质灾害与平,人类和动物也将是灾难,我们应该种植树木。

我们的文明也与时俱进的快速发展。自19世纪以来,生物技术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10.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 篇十

近年来,科学家借助先进的研究工具逐步揭示了人类心理和大脑的奥秘,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对学习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研究进展将教育研究的科学与实践关系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促进了学习科学的快速发展。

学习科学的首要目标是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以产生最有效的学习,其次是用学习科学的知识重新设计课堂、课外及其他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效、更深入地进行学习。

学习科学为课堂教学变革带来了新视角。学习科学素养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突破口,只有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内在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水平才能提升,进而推动教育的深层变革。为提升教师的学习科学素养,促进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自2017年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联合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等单位开展了“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项目”。希望本文对项目的解读,对提升教师的学习科学素养能有所帮助。

本项目采用了行动研究方法,参与单位选派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形成课题组,通过学习基础知识、设计精品课例、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总结报告几个步骤,力求让教师掌握学习科学的一般概念知识和理论,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同时开展基于学习科学视角的教学研究,撰写规范的研究论文。具体目标主要有促进教师基本掌握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理论、学习技术、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学习分析等知识;促进教师掌握多种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比如游戏化学习、自主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提升教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开展基于学习科学视角的教学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打造一批具有高水平学习科学素养的骨干教师。

具体而言,“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项目”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巩固了教师的学习科学理论基础。问卷分析发现,教师参与该项目学习后的测试成绩比参与该项目学习前的测试成绩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经过该项目的学习之后,教师在学习科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有显著提高。在学习科学的概念、学习科学的研究手段、学习科学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内在关联以及学习科学的研究内容这四个方面也有一定提高。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发现,教师在运用教育学或心理学等科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以学习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以及反思学习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策略这三个方面进步明显。不过在依据教学实践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方面的变化则不明显。

增强了教师科学教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学习科学理论的整体表现变化并不明显。学习科学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及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轻微作用。而学习科学对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工作意义的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在参与该项目学习前后的表现差异不大。不过在利用学习科学解决现实问题方面,教师经过学习之后自信心有了一定程度提升。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已掌握学习科学理论有一定的相关性。教龄和学历水平是影响教师接受学习科学理论并将理论转化

为教学实践的两个重要因素。

该项目目前还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结合以往的学习科学项目实践研究经验和调研结果发现,教师希望持续参加此项目的意愿仍稳定保持在90%以上。这说明,教师认同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愿意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来。许多教师通过读书、听讲座、教学展示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高了自身的学习科学素养,并将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教学经验相融合,辩证地反思自我的教学是否科学有效,从而改进教学策略。

11.多措并举,提升高中生的生物素养 篇十一

【关键词】多措并举;高中生;生物素养

对于高中生物课堂,要注重教学效率和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要认真地进行引导和辅导,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要积极的进行关注,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以及对于学科的学习感受,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对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单一的课堂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对于课堂丰富性的要求,现代课堂应当从贴合教育、符合教学实际的角度出发,抓住课程涉及的新鲜元素,例如情境再现、引导质疑、实验开放等,丰富生物知识的内涵。

一、情境再现,感性生动

情境教学是一种结合现代化的电脑信息设备进行课件展示、讲解、演示的教学手段,由于采用了大量的形象化的图文、动画、知识结构等,使得知识信息的传递形式大多以视觉和听觉来呈现,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教学目的。高中知识相对初中的生物知识来讲,很多知识理解起来都依赖于形象化的过程再现以及抽象化的推导演练,而情景再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由于信息的大量推送,丰富了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见识,提升了其生物素养。

例如在讲解磷脂双分子层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多角度的分子层的图片,包括单层分子的膜结构、双层分子的物理结构以及分子层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还可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分子层丰富的形态,即由于流动性所导致的各种不同的状态图;或用动画的形式对分子的流动性及在不同环境下的液体流动状态做了形象的说明。同学们在多媒体课堂的体验中初步获得了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知识,而且视觉的形象性使得学生的记忆非常深刻。

对于情境教学来讲,最难得不是对于信息的大量展示,而是教师对于信息的甄选,能够将有效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式的情境传递才是有意义的,而且在此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也能看出课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一项教学措施的使用是好是坏,全然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课堂上的重要对话者,感性的知识容易感染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见识,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熏陶。

二、引导质疑,探究学习

引导质疑,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引导是教师作为一个学科课堂的领路人所具有的特权,而质疑则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或是教师对于学生方案的评价,或是学生对于教师课堂所受知识点的疑问,或是学生彼此之间对于对方方案的不确定。生物课堂中,质疑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宝贵的,这个教学互动的过程就成了探究式课堂的一种特例,融入了对于知识方案的怀疑、分析和解决、总结、反思的思维过程,是展现师生生物素养的一种渠道。

例如对于向日葵的花总是开向太阳这一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迷信的解释,以及鸡汤类的解释,学生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就会误入科学的误区,但教师在讲解激素的时候,可以引用这一例子作为课堂的引入,然后让学生来猜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向日葵花向阳开的现象。巧妙地设疑,然后学生的探索激情就会被点燃,尤其是课堂上说法众多的时候,真相就变得更加令人着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抱有了探索的动机,那么学习也就变得有意义了。

还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学习一些较大模块儿的东西,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亚显微结构时,就可以采用植物的亚显微结构进行类比学习,将相近的结构进行元素分析和构架分析,找出其不同点;而对于完全不同的结构,要对其结构的相异性进行研究,以找出不同的根源。通过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案,学生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扎实的探索思维,丰富了其学习生物知识的方法,增加生物知识的素养。

三、实验开放,鼓励创新

高中生物的一个特色鲜明的教学点就是实验的设计、执行和验证。生物实验这种探索的过程充满了永恒的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沉浸在对其原理的探求之中,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与老师的交流中获得实验的真谛的话,能够产生对于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感。由于高中生物的知识已经比较深入,而且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是深层次的,掌握的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通过实验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思维更加活跃,知识更加稳固。

例如,在进行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中,为了防止各组进行所有实验所花费时间过长的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各组分别进行某一种物质的鉴定试验,对于有余力的组安排进行个2~3实验项目,并让学生回答部分问题。这种开放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一种物质的鉴定方式真正地理解,而且通过实验后的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进行三种物质的鉴定,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也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方案创新。

实验的设计一般是由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反思几个步骤构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知识的实践方案,学生经过如此的培养,很容易培养对于生物知识的潜在感情,提升自己的生物知识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情景再现、引导质疑、实验开放三种形式的生物课堂教育,学生掌握了生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生物问题的一般探究分析方案和生物实验的一般构架及创新点的所在,提升了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敏感性,丰富了其生物学习的视野,提升了其整体的生物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新课程下提高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S1)

12.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科学素养可以涵盖很多内容, 针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 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应当从促进学生分析探究能力的提升着手。科学素养的具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能够自己进行思考与分析, 并且借助各种途径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探究能力便能够发挥极大的效用。学生如果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 遇到问题后就能够对问题的类型、突破口等有准确判断, 这时便能将问题简化。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知识讲授中要强化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积累。

如在教学《重力势能》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在授课的时候, 教师要立足于物理教材,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问题情境如下:1.重力势能是否只是由重物自身所决定的?2.重力势能与重物的高度有关系吗?3.当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 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否一定减少?4.重力做功的多少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是否无关?这几个问题很好地包含了这部分知识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的不断增多, 学生能否灵活有效地利用学过的内容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也是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的一种良好体现。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式且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来作为知识教学的展开途径,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充分利用学过的内容。这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的巩固,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物理知识在解答各种实际问题时可以发挥的效用。

在平时的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教师便可以展开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教师除了提供各个必要的实验器材外, 只给一个弹簧秤, 让学生思考能否做好本实验?如果能, 请说明如何操作。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解题, 不仅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学习和初中不同, 这个时期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很多基础知识都有了较好的掌握, 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解题技巧的不断丰富可以让他们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都具备较好的解答能力。正是因为如此, 教师才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 让学生在有效的独立探究中更深入地实现对于很多知识的获取与吸收, 这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在掌握才会更加透彻。因此, 教师要善于转变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尽可能减少单一的知识讲授, 给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

例如, 在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授课的时候, 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 我引导学生带着相应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并让大家在小组内思考相应的问题。接着我针对学生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最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这样的过程才会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才能有助于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的不断积累与深化。

13.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十三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的产生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1)人的心理的产生即依赖于客观条件,又依赖于主观条件。心理在一定心理活动中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2)客观条件刺激是从反映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但是反映由一定的人进行的反应,由于态度观点、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及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应,就会得出不同结果,即使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心理状态。

正确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性,体现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语文的内涵也进一步拓展了。但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现在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另一种极端的做法: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却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首先是朗读课文,然后是对一些篇段的品味,再者就是放一些精彩相关画面。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低下。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弱的弊端。我们倡导新课程改革,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决不能以消弱学生的基础训练为代价。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主体,即学生。整个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是配角。所以就不讲也不引导。让学生去跑野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甲同学说得很好,乙同学讲得也非常棒,把过去的“一言堂式的教法演放为今天的“大放羊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绝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

三、正确处理开放与语文本位的关系

新课程标指出,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挥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立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处延。但有的教师脱离课文的具体教学要求,把许多非语文的东西,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专业概念等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大加阐释,把自己变成了杂家。如有些教师把《看云识天气》上成了地理课,在课堂上大讲云是怎样形成的及水的三种变化等。

四、正确处理教法与教学实效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逐渐改变了单一被动学习的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可谓百花齐放。小组讨论、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等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充满了盎然生机。

最近听了不少优质课和观摩课,往往是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在老师的主导下,还不停地读,显得很热烈。有人说公开课就要这样,沉默会造成“冷”场。会扣上一顶“对话不充分的帽子”。课堂是否一定要有“静思默想”呢?我想,“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静思默想具有促进思考,帮助理解,关照多元化。个性化阅读,彰显创造性阅读的重要价值。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适度“沉默”,说明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又不能立即解决。只能静下心来,沉静于本文之中,依照个人的生活,知识积累,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深入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

课堂,要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须能自由呼吸,决不能走入内

容上顾及全面而缺乏重点,方法上错把问答当对话,流程中缺少留白艺术的误区。

五、正确处理好课外与课内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学生提供了一广阔的天地,那种仅凭课内教学所获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一改以往的语文教学,把禁锢在教材中的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不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于是课堂教学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突破课堂为中心,每堂课的设计,必须有课外拓展内容,甚至随意脱离教学内容,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外内容的讨论上,忽视了课内知识的教学。如上《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有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雅鲁藏布江在我国的那个省区?(2)这里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什么工程?(3)这一工程对本省区的生态环境有什么作用? 交流、争论竟占了整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二,如此设计文本的“回归生活”,很难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该看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凭借和主要对象。我们拓展学习,联系生活,首先必须立足于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处的桥梁。其实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是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情趣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新课标下使用的教材就注意到了课内与课外的街接,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

新课标肩负着革除传统教学弊端,推动语文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重任,不仅是一次语文课程的改革,更是一次语文学习观念的革命。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统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开放与语文本位,教法与教学实效、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1、说说《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学习目标的定位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特别强调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

14.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 篇十四

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学张希凤

摘要: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青少年的这种科技素养的培养,也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如果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方法,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科学素养做中学科技活动

科学素养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是提高我国生产力、繁荣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是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因此,作为有幸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青少年,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责任。

而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探求的乐趣,提升青少年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与时俱进、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

1.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现状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年龄小等),无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一种定量化的调研。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负责人,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发现青少年科学素养整体上偏低,尤其体现在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主要是与目前的教学方式有关。众所周知,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满堂灌式的“填鸭”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只负责记忆或好好听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限制了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想象力比较匮乏。

其次,主要与当地的教育水平及教学条件有关。这种问题在村、乡镇中小学中尤其严重。由于资金及教师的缺乏,无法正常的开展科技活动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来改变这种现状,以其更好的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我们的教育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中小学开设了《科技活动》课,后改为《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后,小学又把《常识》学科改为《科学》学科。中学开设《社会和科学》课,真正把科技教育落实在教育目标管理中。这些课程将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面对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视。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科技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2.1倡导活动式“做中学”的学习方式,重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所谓的“做中学”就是让孩子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注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重视孩子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把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教给孩子,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实验、学会记录、学会讨论、学会表达。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生活的能力。

因此,“做中学”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使他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使他们专注的做好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当他们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的这种个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升。

所以,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平时的试验中,我们都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的结合,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2以科技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为途径,有效的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首先,这就需要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作为乡镇中小学,我们具备这样的优势。那就是我们靠近自然,我们与自然可以进行亲密的接触。我们也是最接近农村这所大课堂的,我们有优势可以学到更多。因此,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一系列科普活动,走进乡村、走进田野,走向自然,引领青少年积极探究科学奥秘,激发青少年崇尚与理解科学的高昂热情,使之养成善于在科学知识中遨游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课堂教育是青少年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基本渠道。在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或者更为确切的说课堂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不仅仅要“传道、授业”,同时还要“解惑”。因此,我们不仅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科技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了解科学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作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通过内容的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活动就包括科技制作、了解生活科学常识、进行动物养殖和植物的种植等方面。

科技制作主要是体现在要了解常见的简单工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会根据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条件下学会选择不同的工具;当然,在有条件的地区,也要提倡学生进行一些简易模型的制作,如飞机模型、帆船模型等等,这些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生活科学方面则主要是体现在了解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学会正确的使用家用电器,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习惯。在有比较适当的保护措施下,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小件的家用电器的安装及维修等。

动物养殖和植物种植则主要体现在能饲养一些小动物,如猫、狗等,种植一些常见的作物或花草。对他们的成长活动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了解到动植物的生长习惯,另一方面也对青少年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发挥教师的主管能动性,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探究是科学课堂的的生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努力使体验转化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只有让青少年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才能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那么在教学中,要怎样让青少年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呢?

首先,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前提,积极引导学生持久的探究欲望。实践出真知。现实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一些自然科学的教学之中,这样的融合贯通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巧妙的启发学生。

其次,积极的引导学生多进行动手能力的操作。《新课标》中强调,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科学探究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需要学生用脑子思考、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说话、用双手操作,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比如为了更好的启发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传话筒的制作、进行小收音机的组装等等。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未来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担当重任,在法规、政策、资金上给予保障;社会各界也要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学校也要给予全力的支持,为青少年广泛地创造科技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提供培训基地和实践的场所;各位教师也要有所担当,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青少年作为其中关键人物,要好好的利用各种机会,养成多动手和多动脑的习惯。当然,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季顺玲,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J],科技信息,2009,9:642

[2]余翔,试论青少年科学素养及其培养[J],科技广场,2004,7:123-126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审计主要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