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2024-10-25

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精选12篇)

1.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篇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摘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现在大学已经是90后的天下,这一备受关注的一代,在社会上曾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更有甚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跳楼、跳江、打架、杀人、自杀,各种报道频出不穷„„是学习、是家庭、是宿舍、抑或失恋?本文简单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做出了调查,找出其原因和解决办法,以及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对策建议

一、调查结果解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二学生展开,利用网络问卷方式,投放了50份问卷,收回46份有效答卷。以下是简单的结果解析: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整体上比较良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扰的比例比较正常

调查分析显示,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错,自己很满意;37.50%认为关系一般过得去,但也有6.25%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很失败。

(二)大学与人交流的意向比较强

68.7%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性格不内向;问及“当你建立了稳固的朋友圈子后,你还愿意去结识新的朋友么?”68.7%的人选了愿意,另外31.3%的同学也选了视情况而定,没有人选择“不愿意”和“没想过”。

(三)大学生与朋友、家人的联系偏少

问卷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通过短信和上网聊天来联系朋友。大多数学生的短信发送量在150条以下,更有的在50一下。和朋友家人联系比较少,感情变薄,心态不够积极。

(四)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

有报道和研究称,持续一个月平均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即可判为精神病。而调查显示,29.41%的大学生上网时间竟然在8小时以上!上网2小时以下和上网不多的大学生仅占10%。

(五)大学生的心理自卑和孤僻现象还比较严重,影响交往主动性

不少的学生常觉得自己是孤单一人,即使身边有室友有伙伴。这体现出当代学生对交谈技巧的缺乏,在交际中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孤单一人,不能和别人进行很好的沟通。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交际问题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可以与社会人员交往,可以自由上网吧,在宿舍中直接上网。

2、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迷恋游戏的同学,在“反恐”、“传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会觉得自己不顺,甚至对别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际关系培养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社会中喜欢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3、家庭生活的影响。

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孩子享受的是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

三、缓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和建议

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依赖于人际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缺乏对学生有关知识的传授,更缺乏对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多是自然而然形成和发展的,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对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自信心、保持好心态。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善于用积极的思维看待

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我。未来的路很长,但是要相信自己能走好,用乐观的心态去看人、事,会发现一切都不难,自己也能拥有很多朋友。

(二)主动结交朋友,主动打招呼。要有积极的心态,只要你向别人敞开心扉,别人也会以诚心接待你。

(三)真心待人,不要斤斤计较。朋友,是温暖的,永恒的。需要用真心去换取真心,真挚地对待每一个人,真诚地付出而不计回报,真心地感激而没有任何虚掩,那么,就一定能换回一份真实的感动,与温暖。

(四)多运动,多听音乐,多参加活动,要学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彩,要给自己广阔的活动空间,去体验、去享受生活,去交朋友。

(五)保持微笑。多微笑,对自己微笑,善待自己;对朋友微笑,会让你有魅力,让大家与你相处时能感到轻松快乐;对家人微笑,即使是在打电话,也要微笑着与他们讲话,让他们知道你很好,让他们知道你很爱他们。

四、总结思考

在高中时代,我们期待高考结束,期待着早点到向往的大学。我们以为,大学是独立、自由、多彩、轻松的代名词。我们想象着和成群的朋友一起实践、一起组织精彩活动的场面。同时也会傻傻的想象着逃课、上课可以睡觉的大学学习生活。可是到了大学,不少大学生抱怨大学生活缺乏“感情色彩”、空虚无聊寂寞,很多人都迷茫,忘了最初的梦想。有人沉迷网络,有人热爱游戏,有人忙于兼职,有人只顾学习,有人赶时髦游戏爱情,有人真心投入遍体鳞伤。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保持愉悦的心情,使工作学习轻松。同时,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也为广大大学生观念的形成和健全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环境。人际交往是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科学性,其意义不言而喻。

以上便是这次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调查总结内容。总体来说,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还算良好,尽管还存在着交往主动性不高、与外界联系过少等问题。不过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和激情,用真心待人,身边会有很多朋友,家人也一直陪伴我们。

2.探析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 篇二

首先,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为了生活,除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资料,而获得生活资料的途径就是——劳动。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来开了。“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到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也就是说,动物是按其本能,按其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而人的生产却是自觉的,有意识的生产和建造。一方面他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另一方面,他也能按照客观规律,按照人的内在的尺度——人的目的和需要来生产。这种人类劳动的自由自觉的能动创造性是人类本质的表现,也是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其次,人与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②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桥梁,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通过生产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正如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④

最后,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通过人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人与人的关系。确切的说,人与人的关系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借助生产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是沟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⑤人类的生产不是单个人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进行。人们正是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衍生出了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家庭的、民族的、阶级的复杂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毫无例外地作为过程而存在,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动物界到人类社会都处在恒古不惜的过程中。“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用无穷无尽地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⑥把自然看作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在生成,一切又都在灭亡。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的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历史本身就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产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⑦世界上的物质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一切物质处于流变的过程中。

总之,马克思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人类的实践活动入手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人们为了生活,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人们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同时也改变自然界改变了人类自身。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同时形成了人与人的复杂社会关系。劳动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融为一体。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生命的生产,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⑧

注释:

①②⑤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56,160,34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7.

3.马克思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但任何地方都不会十全十美的。在我们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不好的地方。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基本上大家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发传单,可是传单的效果又有多大呢,我们很多人都会在马路的各个地方发传单。而很多人都会选择忽略他们,管自己走路,还有些人虽然接下了传单,但他们不会去看上面的内容,只是随手接过,一转身他们就随手把传扔单进了垃圾桶,甚至有些人还随手把传单扔在了地上,所以当我们发完传单后,可以看到地上到处都是纸张。这些都使整个城市的环境变得差了起来。也给了别人一个不好的第一印象。

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都是由人组成的,只有其中的人好了,城市或者国家还会真正的繁荣富强,给他人美好舒适的感觉。人们的素质高了,就不会有人乱扔垃圾,那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就会整洁,使大家都开心快乐。

每个地方都会有它的缺点,这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克服这些缺点,使我们自己的家园越来越好。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不乱扔垃圾,那居住的地方就会越来越美丽。这样才能越来越完美。

社会实践是我们都会经历的一件事。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我们实践的主题内容,还能对当地的风土民情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个地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他是我们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重要的一步。使我们对社会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对以后正式步入社会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社会实践,把握好这次机会。社会实践使我们学到了很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马克思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篇3

在今年的七月份,我尝试了人生的第一次投身于社会的工作。虽然,我只是做暑期工,虽然,我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一切都是那么难忘,也令我受益终身。

回想找暑期工的那段时间,我觉得可谓一波三折。因为我要经过多处地方的寻觅,才找到那份工作。不过静下来想想,我之所以陷入那种境地,其实与我没有把握时机有关。因为在我放假的头几天,我都只顾着休息和等待消息,却没有主动去找工作,结果到了后来,有招暑期工的地方都已经招满人了,我才开始行动。这正与马克思哲学观点中,提出的“不失时机,促成飞跃”不谋而合。它教会我们要把握好时机,促成事情发展的成功。假如我们没有在条件充分时立刻抓紧时机,那么成功将会离我们而去。这也恰恰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我总是想找份适合自己去做的暑期工,这时候其实是在一种量变之中,但光是想,又没有实际的行动,结果还是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也就是说,还是找不到工作。

面对了几次找工作的失败,我却没有放弃,我还是四处打听,哪里还会招人。而且我发现光是自己一个人去找的力量实在太单薄,于是我就请求亲戚,朋友一起来帮我留意一下,这也反映出,人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面对困难时,要冷静地分析问题的所在,并要想出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不是轻易地放弃。

最终,我还是来到了一家商店做“理货员”。这时候,我是觉得有种成功感,因为我觉得,我的不放弃是有价值的我的选择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指挥阻碍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要拥有正确的意识来对世界进行改造,用正确的意识指导我们的行动。没错,正因为我有不放弃的信念,我才找到我的第一份暑期工。

找到暑期工,其实就是意味着另一阶段新的开始,因为我要开始上班。

第一天上班的时候,虽然我什么都不懂,但是我却觉得自己融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当中。因为这家商店在每天的早会前,主持会议的人总会先精神饱满地说:“各位同事早上好!”接着大家就会神采奕奕地回答:“非常好!”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壮大士气。而且在那里工作,最令我感到震撼心灵的是和大家一起卸货。在一条长长的楼梯上,大家站成一条传货线,即使再多的货物,都很快地从一楼传到二楼。其实,上面的内容,目的都是说明整体与部分的问题。在同一结构里,假如每个元素能合理地组成在一起,那么它们发挥的作用就会大于其总和。这家商店每天坚持这种问候方式,其实是想让大家彼此增强认识,使大家的心团结在一起,更有利提高干劲;而搬运货物这种工作线的合理的安排,其实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使大家形成一个强大的集体,加大了工作效率。

而且在我工作期间,我还了解到同一货物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销售量,这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关。而且,货物要坚持“先进先出”的摆放原则,货架上摆放的货物要时刻整齐。的确,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处在一种联系当中。商店里一般都是讲同类的商品摆放在一起,而将能销售量较大的商品放到显眼易见的地方,从而提高商店的营业额。而且值得我关注的是,那家商店总喜欢开展特价活动,经常保持将最新的货品更新到货架上,这又恰恰反映了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以一种运动状态。保持一种发展的目光看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改进,这样才能适应时势的发展。

但话又说回来,其实这份工作是很辛苦的,而且受到的报酬又是不多。在每天劳累工作后,我总有一种自己立刻想躺下就睡一觉的感觉,不时,我还会萌发出放弃的念头。可是,哪份工作是不辛苦呢?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如果要纵观整个人生来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虽然现在道路是艰难的,但其实是一个吸收经验的过程,假如没有了这段辛苦的小小的一段路,没有这样曲折的一段路,我又岂能明白父母赚钱供养我们的艰难,我又岂能真真正正地取得进步,向前发展呢?

“书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没错,假如没有这次社会实践,我又怎能得到如此丰富的认识,吸收到如此多的书上没有的知识呢?譬如如何去以礼待客,如何使用打价机,如何安排摆货位置……这些即使书本上是有的,但如果没有去实践过,是根本不会了解到过中的细节问题的。这样,也证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能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得到了许多新的认识,它们将会成为指导我以后的人生如何去走,为我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认识还是要不断通过再次实践的验证,这样才可以确保它们的正确性。

还有,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还明白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因为结合我自己当前的状况,我当时只是大学一年级,而且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社会经验,因此,我就不要好高骛远,只顾着找份高层次的工作,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反而一事无成。因此,我就要选择一份从基础做起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吸收过中的经验,又可以体现到基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使自己更要珍惜日后取得的成果。

这次社会实践使我受益良多,它虽然是我人生的一段小插曲,但它却响出了动听的乐声,使整段曲谱增添了活力;它虽然是我人生的一段小路,但它却独显出美丽的风光,使整段道路增添了光彩;它虽然是我画中的一笔,但它却勾画出画像的轮廓,使整幅画显得清晰而富有美感!

4.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篇四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爱母爱虽然并不缺失,但偶尔也有一些自卑与不满。现在我们国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据相关资料了解到,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初中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我利用暑假在临近的各乡村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实践。

调查地点: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

调查目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何?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调查计划:

1.到各村进行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获得第一手资料。

2.进行采访,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交谈,就有关问题做详细的调查,3.整理资料,对采访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72%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1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5%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

由于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理能力较差,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父母往往为了弥补孩子而给予他们较多的经济支付,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减少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的痛苦,反而会在孩子心理上逐渐形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这将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此外,父母不在家,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他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某个特别时期心态异常,出现失常的情况,严重的儿童也出现了偏激的举动。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1)社会和政府工作方面

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

观存在的现实,应:

①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格局;

②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教育权益。

③ 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④ 大力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工作方面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①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② 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沟通提供方便。例如:开通校内“亲情热线”,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

③ 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 ④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发现,目前留守儿童的各种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真正的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关护、关心,就能够达到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四.对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

5.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篇五

看完《马克思传》,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之前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高中老师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读《马克思传》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所以所得的感觉也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知。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思想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到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6.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哲学转向作用 篇六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概念;哲学转向

自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首次将“实践”概念纳入到哲学范畴,哲学问题便从此发生了转向。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将实践与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研究中绝无仅有,堪称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突破。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于哲学转向的作用。

1.哲学转向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哲学转向是指哲学研究内容的转变。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转向,这些转向的出现促使了西方哲学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转向。哲学转向决定了在未来某段时间内的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任务,这个状态会持续到下次哲学转向的出现。不同于以往的转向,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出现,将哲学从以往的形而上研究转向实践领域,哲学不再是抽象模糊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可触的。

2.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相关阐释

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的首创,早在亚里士多德诞生以前,实践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在亚里士多德将实践范畴提炼出来并且确定其主体为“人”之前,“实践”只能算作一个日常生活概念。亚里士多德确立了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人类行为的思考方法,之后的哲学家们又对实践概念进行了完善。但是这时的哲学领域中的“实践”只是思考人类行为的一个凭证,“实践”本身并不属于哲学的研究内容。直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而首次将“实践”纳入哲学研究范畴,实践才正式成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此后,辩证唯物主义替代缺乏主动性的传统唯物主义,实践观念得进一步完善。

在《提纲》中,马克思对于传统唯物主义的评价一针见血,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由此可见,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概念,就必须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在实践中进行思索,将感性的认知转变为理性的思考。在《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强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这种活动都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关于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马克思在《提纲》中直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申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换言之,实践本身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哲学的研究内容都可以在实践范畴内得到解释。

3.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哲学转向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相较于其他哲学的实践理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主要具有以下突破:

3.1将实践概念扩大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传统的哲学史上哲学家对于实践的认识都只包含着片面的真理,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并非一种与人有关的可有可无的外在事物,它的实质是人类本质的存在形式。整个人类世界都充满了这种存在方式。作为人的本质存在方式,实践兼顾了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特性。在作为人类本质存在方式时,实践本身又是一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它使得自己成为物质性的力量。这样看来,实践本身已是包罗万象,足以成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简单说来,马克思对于实践进行了两种方面的阐释,一是认为总体性的实践是人类本质的存在方式,它包含着人类本质的一切因素,二是认为实践本身是人类世界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人类活动,无一不包含在实践概念中。当然这之中也包含哲学研究,哲学研究即是人类活动,便也是一种实践行为;而哲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和,因此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含实践。

3.2将生产劳动行为确定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层面

在提出实践概念之后,马克思将生产劳动作为了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为了解决衣食住行等生产问题而创造出了人类历史。可是说,人类的整个历史活动都围绕着人类的基本生存而展开的。而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无疑是各种物质,这些物质的生产和消耗行为,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基本生活。马克思指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它哪怕只停顿一年,整个自然界和整个人类世界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旧唯物主义者自诩不已的直观能力会和这些哲学家一起不复存在。

马克思的这种构成感性世界基础的感性活动,区别于单纯的思想活动,具备极大的物质能量。首先,它是一种实践活动,具备着直接现实性,既可以被哲学研究者所观察,又可以被客体化。其次,这种具备着实践意义的感性活动本身还包含着主观性,它是人类目的和理想实现的必要途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活动也不再局限于满足生存,而是更多地和理想目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这种感性活动远远超越了动物的本能活动。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实践性感性活动具备以上特征,所以他才能成为实践本体论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

3.3马克思将实践哲学的本质确定为生存论的本体论

马克思在阐述实践哲学时,声称实践概念是处于本体论的解释框架之中的。人类世界是由自然和社会共同组成的,人们面对的并不是独立着的自然和社会,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并非人类未诞生时自然。现今的自然处处充满着人类的痕迹,是人化了的自然。人类无法脱离自然本身去创造一个新的自然,而是需要在各种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展现自身的力量来建造一个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这种因人类活动而造就的自然中包含着人类的需求、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它自身既具有主体性,又对主体的实践活动存在着一定的依赖,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的对象世界。人类诞生以前,物质世界便已存在,但是它是一个整体,不存在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人类以及人类活动开始后,自然才逐渐一分为二,而导致自然分化的主要因素便是实践。实践对自然的改造,不仅表现在对其形态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中注入了人的本质力量和社会力量,这样自然就具备的历史性。这样,人化自然便和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实践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在第一点中,马克思将哲学纳入实践活动的范畴,并且证明实践本身也属于哲学,这样就扩充了哲学的研究范围;在第二点中,马克思证明实践活动具备感性色彩,需要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着手研究,这样就打破了传统哲学研究的客观性和旁观性;在第三点中,马克思证明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带着人类的意志和目的,具备历史性,应当成为哲学关注的内容,这样就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人类社会活动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和人化自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实践概念确实促使哲学研究出现了转向。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生活和思想逻辑上出发,对现有的实践观念进行批判和继承,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他的实践观点,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式、明确地提出将其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最终促使了哲学发展的转向。

【参考文献】

[1]王希琴.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和嬗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0.

[2]陈名财.从马克思的哲学转向看“以人为本”[J].求实,2006,(1).

[3]张国艳.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真含义[J].哲学研究,2010,(3).

7.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篇七

社会实践报告

学 生 姓 名

业 学

号 学

年 日

长春市公交及出租车普遍问题

摘 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状况,作为市民普遍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公交汽车和出租车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两类交通工具并没有扮演人们所满意的角色,相反,它们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烦扰,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困难。针对长春市公交车及出租车存在的普遍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它们的服务质量,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关键词:公交车 出租车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长春市公交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公交车站重名不重地

城市公交是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对于许多熟悉公交线路的人,站名是什么可能都习以为常了。不过同是一个名称的公交站点却并不在一起,这可能会让很多外地人或者不熟悉该线路的人找不到头绪。

以人民大街为例:近20公里的长街上,叫“人民大街”站名的有25路、161路、238路、253路、270路、271路、277路、282路、286路、292路,其中最近两个线路的站点在277路和282路之间,大概有200米左右;而最远的,在161路和253路的“人民大街”站点之间,有7.6公里。

可以说,只要是稍微长一点儿的街道,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是本地人,要去某个地方,可能比较了解如何坐车、如何倒车,但是如果外地人来长春办事或者旅游,到“人民大街”倒车,就有可能在“人民大街”下车后,须要走上几公里才能找到应该乘坐的另一路经过“人民大街”的公交车。

在给公交站点命名时,应该按照几个原则进行,第一就是以街路命名。对于一条新开通的公交线路,管理部门在给线路命名时,如果该车的走向是纵向的,那么在给其对应站点命名时就应该以交叉的横向街路命名。比如6路车沿着人民大街行驶,所设置的站点“解放大路”“自由大路”等都是遵循的这个原则,让市民一目了然。命名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以标志性建筑命名,如长春站、胜利公园等。这些名称都是人们熟悉的,所以相对来说也是科学、合理的。

(二)公交车上不报站名播广告

目前,长春市安装带有广告内容的报站器的公交车大约有200余辆。公交公司通过在车内播放广告所得来支付报站器的安装维护费用。报站器的主要功能是播报站名,为了播发广告而忘了播报站名的做法未免显得有些本末倒置。按照规定每次到站前必须播报站名,报站名的前后则可以用来播发广告,但是一些公交司机只记住了播放广告这项工作内容,忘记了更重要的报站工作。乘客作为消费者买票乘车,具有对“到站情况”的知情权,如果司机在打开报站器时偷懒,是对乘客“知情权”的一种侵害,同时还会给乘客特别是外地乘客带来不小的麻烦。

(三)公交车拒载且车次少

对于一些交通并不拥堵的时段,部分公交线路车次依旧很少,这使许多乘客在公交站点等候的时间非常长,甚至有时候会出现空车却没有在站点停靠的意思,都是疾驰而过,而在马路对面的去程或返程车却有许多辆,并且可以载客。尽管具有这种状况的公交车不是很多,但针对现在长春市内多处道路施工的情况,这种现象也极有可能扩大化,乘客的出行也将面临更多的障碍。

二、长春市出租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出租车揽客和拒载

在许多大学的校门前,停着许多打着“空车”标志的出租车,这些司机拉客有这样几个“原则”:近道不拉,打表不拉,多人合乘也不拉;打车必须拼车。尽管执法人员对这些违规出租车司机的行为进行了处罚,暗访调查、突击检查,这些出租车司机违规的情况还是有,虽然停靠在路边的出租车数量明显地减少了,但违规现象仍然存在。而在长春站站前广场周围,虽然一直都会停靠着大量的出租车,但是绝大多数也会要求拼车,对于许多外地人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样,对于一些道路状况不好的地点或路段,出租车司机也大多选择拒载,这也使许多乘客难以出行以致时间被耽误。一般对于许多出租车来说,都喜欢让乘客拼车,不顺路就拒载,使出租车俨然成为了为司机服务的交通工具。

(二)出租车司机素质不高

对于许多乘坐过出租车的乘客来说,都会对出租车司机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素质不高。一方面,对于那些超车,岔路口拐出的车或者是中途减速挡住出租车的那些机动车,司机一般会爆粗口以表示对其驾驶路径的影响,并且通常态度恶劣;另一方面,司机自身的驾驶方式也十分危险,不肯让车,行驶速度过快等行为都对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公交及出租车问题产生的原因

客运经营的个体性和营运路线的垄断性是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出租车和公交车主要的经营模式是挂靠,车辆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的,它和企业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松散型的。因此,经营者在追求投资最快回报和利益最大化时,有关的文明经营制度在营运过程中就很难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授予出租车、公交车经营者的经营权又是长期不变的,实际上是变相的垄断,以致于驾驶人员不法、违规、不文明等行为在经营过程中长期无法纠正。

国家对出租车、公交车的政策导向不明确是问题产生的第二个原因。出租车、公交车是在改革开放中疾速发展起来的,具有先天不足的特性。同为客运行业,大型城市的公交车定为公益型,享受国家很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而小型城市的公交车定为经营型,是属于完全的市场行为。一个行业,两种政策,导致公交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无法找到平衡点,致使客运经营者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客运市场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于文明创建的混乱现象。

从业者队伍的不稳定是产生问题的另一原因。绝大多数客运产权所有者并不是实际上的从业者,而真正的从业人员一般处在动态中。同时,营运客车又经常更换业主,导致整个行业的生产工具和劳动者都处在不停地变化中,使在岗人员难以进行专业培训,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业水准、文明素质过低。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改善、优化客运发展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客运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应该制定各个线路公交同行业、同标准、同政策的客运一体化发展方针,对一些客流量较小的路线,政府应该酌情给予财政补贴。

加大、增强行业管理要素。有关主管部门和文明创建部门要针对客运市场存在的那些不文明问题,结合有关规定制定公路客运文明经营管理方针,把好客运市场准入关,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制造客运秩序混乱,只顾赚钱,不讲社会公德,不讲行业文明道德的不法、违规经营者,取消其经营资格,坚决清除出出租车、公交车行业队伍。同时对客运路线进行定期招标经营。

调整、改变客运经营模式。自改革开发以来,个体业主挂靠企业经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但是随着客运市场的成熟和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原来的经营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城市文明创建的需要,从而逐渐地暴露出很多不利于城市文明创建工作开展的难题。城市客运总体应该坚持公司化经营方向,为了不重蹈过去公有制公司经营的覆辙,按照管理公司化、产权租赁化、经营合同化的要求,明确各营运过程中的责任。要加强社会和各职能部门对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监督机制,完善企业文明创建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违反文明经营合同的业者,即时给予处罚。

加大从业人员对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专业培训。公路客运业是社会文明窗口行业,行业风气好坏对社会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因此,对于选择从业人员的要求,首先是思想行为、道德品质要端正,其次需要有较高的文明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同时,上岗之前要进行文明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要严格实行考试上岗制度。对发现有不良文明行为者而又拒绝改正的人员即时辞退,决不姑息迁就。

城市开展文明驾驶员活动。动员每一位乘客都来参加评选文明驾驶员,让广大乘客都有权利来监督和管理出租车、公交车的文明创建活动。对于那些优秀驾驶员要给于奖励,而对于多数乘客反映极不文明的驾驶员要取消其经营资格。

城市客运业是个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的行业,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文明创建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

目前长春市部分公交车辆确实比较破旧,不准班准点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我相信如果能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城市公交状况会有大幅度地改善:

一是落实公交发展政策。加快制定出台我市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事业的实施意见。二是尽快修订、完善城市公交发展规划,包括站点建设专项规划。三是加快车辆更新步伐,每年计划更新一定的公交车辆,包括空调大巴。四是出台政府扶持公交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政策性亏损、公益性亏损补贴,加快车辆更新的补助,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与城市道路、开发小区、大型购物中心等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五是积极推行IC卡。在方便市民乘车的同时,进一步让利于民。

六是进一步优化线路质量,提高公交路网的科学性和覆盖率。对公交线路进行较大范围和幅度的调整、完善,并且对现有线路进行调研,并结合市民的意见,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完善,更加方便市民出行。

七是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把公交服务质量作为对公交行业监督的重点,通过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对公交车准班准点率进行明查暗访,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等方式,强化对公交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查处。通过文明线路、文明车辆、文明驾驶员的评比,进一步促进公交行业文明服务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公交行业的市民满意度。

我相信如果能够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城市出租车的状况也会有大幅度地改善: 一是加快出租汽车行业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出租汽车市场管理法规体系,提高出租汽车市场管理法治化水平。

8.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篇八

题目:告

关于天津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查报系队:消防工程系五队 姓名:王薪宇

学号:201430540041

2016年2月

随着前几个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胜利闭幕,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电子商务似乎变成了未来购物的一种趋势和潮流。面对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的零售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网购作为一个比较新潮的事物在东部沿海的年轻人中可以说是比较普及的,而我的家乡某某地处某某,我想要了解网购在家乡是不是和所有东部沿海城市一样普及,所以做了这次调查。

这次反乡,我利用向陌生人现场问卷、向亲朋好友和老同学们调查询问、对快递小哥走访等手段,认真调查了我县网络购物的普及情况,试图了解电子商务在家乡的发展。一 调查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快递的日益方便,网购在一些地区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了,甚至在一些地区,年轻人中网购的支出要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有相关专家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是销售业大的发展趋势,传统的零售业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冲击,甚至有被电子商务完全取代的危险。我想看看家乡有没有紧跟销售业的潮流,所以做了这次调查。天津市11919.7平方千米,总人口948.2万人(2010年)。有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二 调查地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我在天津市的河东区,和平区,大港区,武清区等四乡区对各个年龄段的陌生人做了随机的问卷调查,被问卷调查的对象年龄、性别等一切特征完全随机。在我的家乡的郊县地区,网购完全还是一个新潮的概念,不少年轻人表示听说过网购,可是并没有亲自网购过,并且对网购的积极性不大。而年龄相对比较大的群众则表示完全弄不懂网购是怎么回事。经常的群众们所占比例很小,并且群众们对网购热情不大。

(一)网购群众的构成

我所采用调查问卷现场填写的方式来收集信息,所以可以保证所收集到的信息是100%真实有效的。调查发现,中年人和老年人无论男女,基本都没接触过网购,一方面是局限于对网络的不熟悉、不了解,另一方面也有不想接受新鲜事物的原因。而年轻人中了解网购的大约占一半左右,经常网购的人群中女性比男性要多。很多男性觉得去零售店购买所需物品不需要等待,而女性认为省钱等几天是值得的

(二)农村网民构成原因

根据我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是否经常网购是和年龄、性别、工作时间、收入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我把所调查的所有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发现,有过网购经历的人群所占整个调查问卷比例的27%,50%以上的问卷表示对网购完全不想了解,认为没有了解网购的必要。

1、网购受年龄、收入两个因素的限制比较大 在走访过程中,遇到的一位李大爷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我告诉他网购可以节省很多购物成本,可供选择的物品也更多时,李大爷表示赞同网购的确好处不少,可是自己已经过了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年纪。

另一位少数民族姑娘给我同样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表示自己会上网,也相当熟悉网购的流程,可是却不经常网购。当我问他原因的时候,她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收入不多,每天除了买吃的用的钱,已经不剩多少收入,而每天吃的用的用网购吗?”

可见,通常年龄大的人和收入较低者是不接受网购的。

2、那么什么样子的人会经常网购呢?

经过走访以及对调查问卷的整理,我对经常会网购的人总结了以下几个条件,也就是说基本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的人大都会网购:35岁以下、月收入3500以上、没有太多购物时间的年轻女性。

3、网购带给我们的利与弊

(一)使用网购所带来的主要优势

1、网购可以节省大量的购物时间。对于很多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来说,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实地采购,即使去擦采购也很少有时间真正去货比三家的选择所需要的产品。网购不需要太多时间,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选到想要的货物。

2、网购可以节省购物成本。对经济不是很宽裕的人来说,网购省去了中间商的运营成本,可以拿到所谓的出厂价,节省了一大笔给中间商的开支。

(二)使用网购所存在的弊端

1、虚假信息太多,容易上当。网购在带给顾客便捷的同时也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很多卖家所发布的信息与实际信息严重不符,甚至出现了卖家买店高额诈骗的恶性事件。

2、轻轻一点屏幕即可消费,容易造成对消费没有概念。网购不再直接拿出钞票进行交易,交易的完成只是支付宝上数字的变化。容易造成消费者对消费没有概念,盲目购买。

4、网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犯罪分子容易利用网购平台贩卖违禁物品

我所调查的经常网购的群众中,相当大一部分群众表示见过或者听说过从网上购买违禁物品的信息。网购在给人们带来购物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监管难度的增大。不见面的交易往往会让卖家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容易促成违法交易的发生。

(2)网购存在诚信危机

在走访中,我甚至遇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一个快递小哥告诉我,有些人花2000买一个比较成熟的店铺,然后在里面把模型当成真手机卖,成交一笔就能净赚2000,然后买的那个店也不要了。这已经成了一些人的牟利手段。

六、对于网购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平台加强管理。目前淘宝平台只是实施了店主信息登记制度,可是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实现设备和淘宝账号的绑定,我想诈骗、贩卖违禁物品的犯罪分子应该会有所顾虑,犯罪行为也会有所收敛,而这个建议在技术层面上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快递公司加强管理。我认为快递公司对每一个快件都进行详细的登记,对寄件人信息进行档案话管理,甚至是给每个寄件人拍照管理,这样就会排除很多犯罪的可能。

7、本次调查心得体会

9.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篇九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提出与科学内涵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提出

1848年革命的失败表征出西方资本主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有了更进的认知:“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反观东方社会,俄国革命却如火如荼。马克思的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向,由西方转向东方。通过关注俄国的社会经济、历史、农业和土地公社以及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马克思提出了像俄国一样的非资本主义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P765)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具体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著作中,即马克思的五大人类学笔记、1877年马克思给《祖国记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复信草稿、188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和谐的《产党宣言俄文版第二版序言》、1894年恩格斯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科学内涵

科学理解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内涵,是实践跨越理论的逻辑起点。

1、跨越实体的模糊性和跨越主体的潜在性交织

细读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论述,可看出是围绕俄国农村公社本身的特殊情况以及时代背景展开。跨越的实体和跨越的主体具有模糊性、潜在性。俄国农村公社面临多种选择,要么按部就班发展、要么被发展的资本主义侵蚀、还可能随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由原始公有制向现代公有制转化。跨越实体的模糊性使其停留在设想层面。俄国农村公社本身的局限性和西方无产阶级的不现实性,决定了革命者的角色。然而,俄国的无产阶级和民粹派都没有成为自为阶级,使跨越的主体只能是潜在的。

2、制度的“跳跃”而非生产力的跨越

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实质上是对制度的跳跃性选择,而不是生产力的跃进。“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全部活动的产物。”这一点是对曲解“跨越整个资本主义认识”的回击,表明了生产力无法跨越。马克思认为农村公社保有的朴素公有制是社会复兴的因素以及比其他还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它具备了与社会运动的方向的一致性。在俄国向社会主义跨越的进程中,公社的先天优势达到了与革命期望以及制度需要的契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也就避免了以往资本主义革命中带来的“血腥与阵痛”,使农民免受卡夫丁之辱。同时,“俄国的‘农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保存下来”、“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这一原始公有制基础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移植过来的生产力实现了融汇,进而促成社会制度的“跳跃”与现实生产力的勾连,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3、历史条件与现实条件的融合是跨越的前提

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马克思认为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逻辑推论,是一种开拓性的思考,其实现要建立在条件支撑之上。

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背景下,一个民族的发展既要有本国现实条件的积累,又离不开共时态的时代因素。以俄国农村公社为例,公社内土地公有制、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与共产主义所有制有天然联系,有逐步变小土地个体耕作为集体耕作的可能性。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民具有组合劳动的情怀,为向集体经济过渡奠定基础。仅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历史条件还不够,必须有现实条件,即俄国革命或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国家推行工业化,压榨农民,农村公社面临瓦解的威胁。“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指出俄国革命来拯救农村公社消亡和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必要。“……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补的话,那么现在俄国的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进一步表明俄国实现向更高一级社会形态的过渡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异常重要。

4、时间性是跨越理论的内在特征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实质是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跃进,而非生产力的跨越。低下生产力与高端生产关系的照面成为“跨越”国家的实时景象。因而,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应对生产力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何破解这一实践性难题成为现实。

对于个体而言“跨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现实形态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不够资格的社会主义”。要逾越鸿沟,必须经过通往共产主义的“时空隧道”,这就决定跨越有时间性基础。各国发展不均衡,生产力达到社会主义的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跨越本身是一个过程,生产关系跨越以后,生产力若不能很快发展,生产关系的跨越就是不彻底的、不巩固的”。因而,生产力的弥补是实现跨越的中心任务,也流露出跨越的时间性特征。

中国发展道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实践肯定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不断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又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的有机统一。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性出场,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落后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跨越思想的实践肯定。

社会主义探索构筑起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发端。毛泽东依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的跨越理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解决了生产力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的问题,这些都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跨越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性生成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开始,社会制度的跨越有了先例。毛泽东认识到民族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历史背景,批判了“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稳过渡,中国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初步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对先进生产力的科学“移植”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对 “卡夫丁峡谷”的一重超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毛泽东又认识到“我们还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明确地指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是不彻底的,还需要花时间去弥补生产力的不足与缺位。为此,破解制度跨越后的生产力困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课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观察世界,解剖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与物质基础,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发端。之初,邓小平就指出: “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促进我国生产力迅速提高的重要途径。

实现跨越的国家是有待于汲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我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制定新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力图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借鉴世界上先进成果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利用世界先进的发展成果,提升中国社会生产力,再次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进行了印证。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10.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篇十

在本科学生中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落实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原理灌输、轻实际调查”的弊端,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届本科生开始,就有意识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大胆引入案例素材,实施研究性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二是作业布置和要求上,打破一章一节多题、学生照抄书本的模式。作业布置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每道作业题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综合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写出千字以上的小论文。批改后,选出部分质量好的作业在班里公开讲评。

三是注重指导学生的实习支教工作。自2007年实习支教以来,课组成员几乎每年都要到实习支教点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情况,就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指导。

四是积极开展社会调查。2004年暑假期间,徐永春老师与其他几位同事,深入河南南街村进行考察,获得第一手宝贵资料,他们编写的《南街村发展之路》,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裴云老师在2005—2010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提交了数百篇调查报告,其内容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

五是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历届本科生选做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平均10篇,课程组成员从选题、开题、撰写、修改、答辩等环节严把质量关。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每位教师耐心细致,表现出高度负责的精神,一方面,在资料搜集、谋篇布局等环节热情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对学生提交的论文初稿反复修改,部分论文的修改次数达7次之多。所指导的论文全部合格,其中10余篇被评为院级优秀论文。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是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课程组就教学中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到有难必解,有问必答。

11.寒假社会实践实践总结报告 篇十一

姜涛

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地明白了,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之处就在于大学生更重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又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所以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种信念,我们加入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我实践的主要内容是为我们现在所在学校哈工大做宣传。这份看似十分轻松的工作,等到真正开展起来才发现是困难重重。首先,哈工大虽然作为全国有数的几个重点高校之一,但是在江苏一带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相对较保守的苏北地区。许多家长宁愿把孩子送入录取分数更低的本省的院校,也不愿把孩子送到遥远的工大读书。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是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的。同时,正是由于许多家长和学校对工大的不了解、不接受,我们也很难深入特色班之中做一份详尽的宣讲。最为困难的莫过于到非母校的周边学校进行宣讲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们要去宣讲的另一所学校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和我们的母校关系并不是十分好,这对我们工作的开展施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其次,我们在这里并没有什么认识的老师,所以我们队这所学校的高三情况是一无所知,问题愈发地严重起来。

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尽了一切方法去努力完成这一次的实践。在母校,我们积极联络现任高三年级主任,最终校方答应在年后寒假结束会给我们一次到报告厅做宣讲的机会,我们在家中精心准备了好久,将宣讲起名为”回访母校,感恩传承”。到了宣讲的那天晚上,我们不仅宣讲了PPT上的内容,而且从自身的实际经历出发向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宣扬一个全新的哈工大。我们向他们介绍哈尔滨好看的冰雕,好玩的滑冰、滑雪,四处飘香的烤肉、火锅„„许多同学对哈尔滨的第一印象都是“哎呀,哈尔滨太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只能实事求是地对大家说,是的,哈尔滨的确很冷,但是我在哈尔滨从来没有感冒,结果回家之后就感冒了„„说得大家一整捧腹。我想,这样应该可以让大家消除一些对哈尔滨的距离感。

在母校的宣传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可是到了另一所学校,真正的难题出现了。我们对这所学校的一切都很陌生,没有认识的老师,这高三年级分布的第一手资料很难得到。于是,我们决定直接去找校长沟通。可是十分不巧的是,去了好几趟校长室都没有见到校长,没有校长的批准就没有办法开展宣传工作,这下可难办了。等了好久都没有等到校长出现,无奈之下我们决定直接进班宣传。本来这事想趁着午休的时间进行,结果不幸发现,这所学校的午休实践居然还在上课!最后实在没办法,还是找到母校的老师,从他那儿得到另一所学校负责招生的校长的号码,这才把事情解决。

12.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拜物教;批判;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44-04

一、拜物教的宽泛内涵

如果撇开商品经济社会这一特定空间或视域,“拜物教”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拜物教”中的“拜”具有“尊敬、倾倒、敬受”的含义[1]60。“拜物教”是“拜神教”的对称。它是指“神灵观念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志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1]60-61基于拜物教概念的原始内涵,拜物教一词也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或东西的迷信、迷恋、崇拜、追逐等,如对商品、货币、金钱等东西的崇拜、追逐等。正如德·博兹所说:“对某种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可以称之为物恋……正因如此,我将其称之为拜物教”[2]。

另外,拜物教是一种异化现象。异化的德语词为Entfre-mdung,来自fremd一词,意为“异己的”,或Ent■usserung,来自ent■ussern一词,意为“使……成为外部的、外在的”,它与拉丁文alius(别的)一词有关联,也译为“疏远”。具体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分离,以至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3]。简言之,异化就是人创造的、支配的、属人的东西,却成了人顶礼膜拜的、支配人的、与人分离的东西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拜物教既有以上考辨的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语境下的比喻意义上的内涵。在这里,笔者主要拟探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而《资本论》是马克思把其哲学运用于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即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成果。

《资本论》有两个目的:一是揭露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二是批判对这一规律做出解释、研究和辩护的“全部经济学文献”即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这部著作“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相反,它一开始就已经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既然经济学家无非是这些规律的解释者和辩护人,那么,这种阐述同时也就是对全部经济学家文献的批判”[4]。而马克思的上述批判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马克思描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并揭示其基本性质的两部伟大成熟著作,都从分析商品开始,这绝非偶然。因为在人类的这一发展阶段上,没有一个问题不最终追溯到商品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问题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的解答中找到”[5]。

马克思认为商品看似平凡和简单,但其实不然,它充满着“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6]88。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这种微妙和怪诞源于商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背后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源于物与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社会属性就颠倒为劳动产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6]89。即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的存在。对这一异化了的存在的迷恋、崇拜和追逐就是典型的拜物教。“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作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6]90。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在交换之前首先是通过分工,人们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产品的生产过程虽然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商品的价值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而是在交换中实现的。交换中表现出的是彼此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隐藏着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关系”[6]90。在交换过程中,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即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来交换。“当这些比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6]90。即他们认为这是物本身固有的增值或实现能力,跟具体的商品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关系无关。由此,拜物教就应运而生了。“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6]90。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现。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认为他们买入劳动力时已经支付了劳动力价格或工资,而劳动力所有者即工人也是自由的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的,所以没有违反等价交换的原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作为单个人也是自由的。但这只是在交换领域内虚假的或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因为一旦离开交换领域的商品交换进入生产领域就会发现资本家在其中做了手脚,即资本家除了补偿劳动力价格那一部分价值外,还无情的延长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现今财富的基础是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7]。所以,在生产领域,买卖双方一反常态,“原来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7]。资本家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来消费,一部分用来积累以便需要时转换为资本。货币资本在企业生产的循环和周转中,表现出价值增值好像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而且终点是增值了的货币形式(G—W…P…W′—G′)。这一公式也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无止境的追逐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引用托·约·登宁的话说:“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6]871。

以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体现出的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对抗。另外,由于资本运动是以私人资本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各个资本家之间也是互对抗的。“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头上。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8]299。虽然资本家表面上“昂首前行”、“雄心勃勃”、“笑容满面”,但其实他们是金钱的奴隶,金钱或资本成了统治自身的异己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双方即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9]。

工人们面对的非人的生存现实还有:自然与人的异化。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指出:“人又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他不能踏踏实实的住在这洞穴中,仿佛它是一个每天都可能从身旁脱离的异己力量,……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义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10]133-134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古典学者实际上已经接触到剩余价值的实质和看清了资本拜物教,但“这些资产阶级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的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8]564。他们已不再关心“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只关心它是否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结果,“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斗争,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8]17。

通过分析上述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我们可以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宏观启示

我们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得知,拜物教有其产生的条件或温床。众所周知,我国是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在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另外,我国现今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含私营企业、外国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企业,这些企业中都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剥削,即虽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373。但是,由于我们特殊的经济制度,剥削还将在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内伴随其存在。

再者,虽然我国还没有形成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的阶级,但存在着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确是事实。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成过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关于这一点,巴枯宁曾这样写道:“请问,如果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层,它将统治谁呢?就是说将来还有另一个无产阶级要服从这个新的统治,新的国家”[12]192。他继续写道:“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都会得到一个最可悲的结果:少数特权者统治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但是,马克思主义者说,这个少数将是工人。是的,大概是过去的工人,但是他们一旦变成了人民的统治者或人民的代表,他们就不再是工人了。他们将从国家的高度来看一切普通工人,他们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人民,而是他们自己和他们治理人民的欲望。谁怀疑这一点,谁就完全不了解人的本性”[12]193。

托洛茨基在《被背叛了的革命》中也指出:“在其他制度下,官僚从来没有摆脱统治阶级而达到这样独立的程度。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官僚代表有财产有教养的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拥有无数日常手段来监督官僚的事务管理工作。苏维埃官僚则已经上升到几乎还没有摆脱贫困和黑暗的阶级之上,并且没有统治或者指挥的传统。法西斯分子掌握政权以后,由共同利益、友谊、婚姻等纽带同大资产阶级联系起来,苏维埃官僚则采取了资产阶级的风俗习惯而没有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在自己旁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否认,官僚还不仅仅是官僚,而是苏维埃社会中不折不扣的唯一享有特权和发号施令的阶层”[13]181-182。这个官僚阶级在权力一手遮天的同时,还控制和占有社会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但是,官僚在一个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手中的国家掌握政权,这就在官僚和全国富人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前所未闻的关系。生产资料属于国家。但是,国家——姑且这么说——‘属于官僚”[13]182。前南斯拉夫总理吉拉斯在《新阶级》一书中也指出:“所有权不过是享有利润和控制的权利。如果有人把阶级利益解释为这种权利,那么分析到最后,我们可以说共产主义国家正有一种新的所有权形式在兴起,或者说,正有一个新的统治剥削阶级在兴起”[14]32。苏联和南斯拉夫诞生的“新阶级”,是二者最后解体和归于失败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应该加以警惕。

最后,人们对物、金钱的疯狂崇拜和追逐也同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自然反过来加紧了对人类的惩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述,拜物教的产生除了跟人性有关外,还和一定的条件分不开。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工厂的日渐增多,人性方面的蠢蠢欲动,使其不断具备了拜物教产生的基本条件。那么,在不否定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我们,何为?

显然,马克思没有给我们开出过渡期具体该怎么办的方子,他只是期指了过渡期结束后我们的走向和目的地。“个别词指代预期中的对象,可称为期指。”比如,“大同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指代的就是预期中对象[15]。他认为我们的目的地是“自由人联合体”[6]9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这个“自由人联合体”又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0]120。但是,请问这一最高境界到来之前的漫长过渡期,我们该怎么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坦言,“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6]97。

可见,过渡期具体的方子只能靠我们研制。如果我们总是不明就里,教条地拿着马克思的这一宏观方子企图包治百病,就会因没有对症下药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比如,我们不能在马克思的本本里抓住“拜物教与商品生产分不开”这句话,要么否定商品经济,这种做法无异于在电脑里查杀病毒时把病毒和文件一起杀死的做法,或者无异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要么为拜物教的存在辩护。

(二)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微观启示

在不否定商品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我国应如何预防拜物教现象呢?本文拟给出下面六点微观启示兼建议,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建构诚信理念和诚信制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7]19、43。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需要诚信,商品交换领域中更需要诚信。因为没有诚信,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如果交换双方为了钱和利益,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拿别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其结果只会既毁己毁人,又毁商品经济。

第二,教育的内容要全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7]138。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为知识、德行、对人对事要尽心竭力,为人要诚实守信。一个社会的诚信除了靠习惯的养成,自己的自觉外,还须教育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经验证明,人不是神,人性的自觉是有限度的,所以需要教育的帮助。

第三,监督上要落实和加强。正是由于人性的自觉自律的有限性,所以还须要监督发挥作用。最近,在民间和媒体上都报道说,我们现今的有些监管部门都是脸难看、事难办、电话不接、邮件不看不回,还说违法者养着执法者,执法者袒护违法者。笔者写本文时,刚好电视上播出一个这方面的新闻,可以拿来做一个现成的例子:据报道,几名群众和一个记者到一个监管部门的领导办公室反映当地严重的污染情况,结果这个领导的反映令人吃惊,他不仅不去调查污染事件,还为制造污染的企业极力辩护,而且大声呵斥记者和群众:“滚”。

第四,树立正确的信仰。对商品经济进行人为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无形力量的监督,这个无形力量无论是神、上帝、公道还是良心,它们都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它们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这方面,西方国家就比我们做得好,因为他们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言行有双重的监督,即他人和上帝。他人看不见的时候,上帝会看到。所以,我们近年发现,西方国家和受西方影响较深的香港等地,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

第五,树立法律观念,对违法的企业要严惩。这也是对人性自觉自律性有限方面的一个有效补充。这一点也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西方,无论是违法企业还是监管不力的部门,一经发现,都要给予很严厉的惩罚,比如让违法人员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而且禁止他们终身再从事同类职业。

第六,给言论和学术研究一定的自由空间。政府应当珍视并善待言论。良好的言论有如生命之水、万善之源[18]。学术研究更是如此。所以,应提倡一定的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的自由。马克思曾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19]。只有让我们的学者不断地揭示现存的各方面的问题并研究之,我们才能增加一股拯救实践的力量。比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有像马克思、恩格斯等无数的斗士和资本主义国家对他们适度的宽容,他们才写出了像《资本论》等这样的巨著。又比如在后资本主义时代,正是有诸如德里达、马尔库塞、葛兰西、哈贝马斯、拉克劳等无数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家对他们适度的宽容,马克思主义本身和资本主义才有后来长足的发展和创新。总之,“西方人历来有把真知作为独立价值来追求的智识趣味,在近代经过无数像马克思那样的斗士的奋力抗争,又逐步争取到了自由地追求真知的政治权利及其制度保障。这样一种智识传统和法权制度使得西方的智识生产发展成了一个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的庞大产业”[21]118-119。由此,“我们可以醒悟的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禁锢其成员的头脑,否则就会丧失把握命运的能力;一个学者,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自由思想的权利,否则就会思想失职而有负天下”[20]118-119

参考文献:

[1]舒新城,陈望道.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60-61.

[2]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5.

[3]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王柯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9.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智章,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0.

[6]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8.

[8]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2]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M].马骧聪,任允正,韩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列夫·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M].柴金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14]吉拉斯.新阶级[M].陈逸,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32.

[15]徐长福.拯救实践: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318.

[16]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7]孔子.论语[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8]小哈里·卡尔文.美国的言论自由[M].李忠,韩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6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168.

上一篇:历年湖北宜昌卷中考满分作文:我的“不争”下一篇:如何写好好的自荐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