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24-07-22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共13篇)(共13篇)

1.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一

甘沟中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对突发的、群发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全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师生健康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一)传染病在短期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事件。

(二)在短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三)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原因而造成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

(四)其他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影响学校稳定的重大事件

三、组织机构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学校校长

成员:教导主任及班主任

四、工作目标

1、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课,不断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实行学生晨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缺课师生登记制度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五、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臵。

六、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七、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考勤监测制度,对因健康原因缺勤、缺课者由班主任或代课教师进行登记汇总上报值周教师,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当地卫生院建立联系机制,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2小时内上报,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3、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时间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三)突发事件预警

1、传染病事件:以学校为单位发生疑似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肺炭疽发生,或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病例或死亡事件。

(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现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一周内校内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6)脊髓灰质炎:发现1例及以上脊髓灰质炎病例;

(7)甲肝/戊肝:一周内校内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8)伤寒(副伤寒):一周内校内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9)细菌性痢疾:3天内校内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痢疾,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10)麻疹:一周内校内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1)风疹:一周内校内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校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13)流感:一周内校内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4)流行性腮腺炎:一周内校内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15)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一周内校内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16)猩红热:一周内校内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17)水痘:一周内校内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18)疥疮:一周内校内发生30例及以上疥疮病例;

(19)不明原因肺炎: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食物中毒事件:学校发生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有毒物质的食品和有害有毒物质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既不包括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和寄生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活长期少量多次摄入了某些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的事件。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一次性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职业中毒: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接触外源性化学物,进入人体后24小时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急性中毒事件。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4、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5、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在一定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多名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由暂时不能明确原因的群体健康危害事件。

2周内,学校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性质及危害划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进行预警。

八、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1)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2)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3)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4)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实验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5)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较大突发事件

(1)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重大及特大突发事件

(1)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单位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暂缓进行。

(4)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

(5)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1)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

(2)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要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

(3)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甘沟乡中心学校

突发事件总体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008.3

2.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二

一、职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由于职校在学校的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对也比较小,因此地方政府以及教育、卫生等部门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小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上,对职校的危机应对管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处置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轻视对职业学校的疫情监督检查,缺乏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和投入,致使职业学校在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上显得力不从心。

(二)职校领导应急意识淡薄

部分职业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重视不足,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现象,有些职业学校都没有设立必要的组织机构,没有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或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未将此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因此,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从第一责任人抓起,即校领导抓起,只有校领导重视了,意识增强了,能力提升了,职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三)应急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据调查,很多职校设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工作形同虚设,或者只是应付检查而已;有的职校虽有应急预案,但整体而言,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平还不高,有的职校甚至还很低,大多是照搬同类学校或中小学校的应急预案,没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职责分工不明确,应急措施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造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急预案漏洞百出,陷入混乱状态。

(四)应急反应演练亟待加强

针对学校常见的传染病流行和食物中毒事件,很多职业学校普遍不注重对教职工和学生定期开展组织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演练,教职员工对突发事件只有概念上的认识,没有亲身体会和实战能力,导致原先制定好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得不到实践的考验和检验,几乎形同虚设。

(五)善后处置评估流于形式

很多职校发生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对结束后,学校原先组建的应急领导小组或称应急指挥部立即解散,没有对工作的总结,忽视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工作。即便有些职业学校进行了善后处置和评估恢复,也只是流于形式,应急管理的经验得不到保留。

(六)应急人员素质亟须提高

职业学校卫生应急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多为临时调配,难以保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一些职业学校由于片面注重教学人员而挤占了本该设有的专职的卫生保健人员或校医。另外,不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育计划和措施,不注重教职员工普遍素质的提高,如职校应急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处置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

(七)应急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缺乏制度的具体规定和技能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宣传形式也比较单一,应急宣传常常流于形式,多为“走马观花”,如很多学校仅仅将应急预案简本放在校园网站上,也没有开设卫生防病健康教育、公共卫生道德教育等课程,缺乏正面直接的宣传,很少开展校园突发公共卫生卫事件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师生预防知识匮乏和自我防范保护意识不强。

二、完善职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组建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机构

为了有效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危害,职业学校必须组建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作为危机管理的领导核心,这是做好学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前提和组织保证。职校应专门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校长亲自挂帅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性的综合协调机构,成员应包括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医务室人员、校法律顾问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等。作为负责应急日常事务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应加强应急工作的具体安排和功能划分,如成立安全保卫组、通讯联络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思想工作组、法律援助组、善后处理组等团体,进一步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责,且将预防和处置危机的相关工作分解到具体责任人,落实责任追究制。

(二)完善公共卫生危机预防管理制度

要有效预防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防管理制度。一是严格学校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健全学校食堂卫生监督与管理制度,要重视对承包食堂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明确和细化学校、承包方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的职责,经常性地对食堂卫生进行督查,保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二是进一步健全预防经费保障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安排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以预防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突发和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建立齐抓共防的协调联动机制

卫生和教育部门应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及时互通信息,定期共商防控形势,及时发现学校卫生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体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学校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加大检查与指导工作的力度,督促职业学校落实各项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措施,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隐患;健全并落实对职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与通报制度。卫生行政部门要将职业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如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对职校卫生保健人员、食堂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职校做好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食堂蓄水池等的清洁、消毒工作等。职业学校要在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形成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与学校齐抓共防的良好局面。

(四)构建职校危机监测预警信息网络

要防患于未然,职业学校应该构建覆盖全校的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做好公共卫生危机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对学校信息网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分类,做出预测分析,设计应对的预案,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以学生疑患重大传染性疾病为例,职校可建立校、系、年级、班的四级信息网络。班级的信息员倘若发现本班的某同学疑似患有重大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至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稳定其他同学情绪的同时,应及时将此情况报告系部;系部在深入了解情况、做出预判后应将情况向学校报告,校应急管理办公室则应请校医等相关应急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五)科学编制适合校情的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可以大大提高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效率,并防止生命财产损失,职业学校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高度重视,把预防放在第一位。第一,职业学校应立足于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学生规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以及学校所在辖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等,针对性地制定出属于本学校的应急预案。二是编制应急预案,要注重应急分工的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同岗位、不同人员都要有具体的应急分工,还要针对每个人员制定出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这些措施是不是具体可行、能不能达到实效,事关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置能力。因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产损失。

(六)提高师生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

职业学校要利用广播、网络、宣传橱窗、板报、班会、讲座等多种形式,营造出一种居安思危的氛围,广泛开展卫生防病宣传教育,指导帮助师生形成正确认识,养成良好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一是加强卫生健康教育。要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广大师生的危机意识;要培养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健康观念、健康态度和健康习惯,指导他们清洁、美化学习和生活环境;要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买街边小贩的饮(食)品;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二是加强公共卫生道德教育。要培育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自觉摒弃随地吐痰等不良卫生习惯;要培养师生的公共利益意识,当自己已患上或可能患上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疾病时,应自觉采取相关措施,避免传染他人;尤其是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三是加强应急知识教育。要广泛开展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向师生普及预防的各项知识;应广泛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活动,训练师生第一时间的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救护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四是加强学校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法律法规、预防控制措施、师生预防的指导、疫情报告、事件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深入研究职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够有效改善职业学校此类事件的管理状况,提升其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师生健康造成的危害,减少学校危机应对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问题,维护并提升职业学校在公众中的声誉和形象,确保职业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艾静,梁祁,吴莹.2007—2009年江苏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2010(6):15.

3.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三

1.1编制目的

根据路桥集团海外公司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国的政局时有变化,一些突发事件对我工作人员及项目安全潜在一定的威胁。为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公司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特建立海外项目人员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及预案。

1.2编制原则

1.2.1预防为主,快速响应:时刻做好应对海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监测预警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涉外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2.2以人为本,确保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项目部职工临时工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海外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沟通、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当事海外项目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做好应急救援事宜。应急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局势进展。突发事件小组按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外公司所属各海外项目部,面对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我公司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

2.组织机构和应急职责

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海外公司领导小组为一级,项目部领导小组为二级,项目各科室、各班组为三级。

2.1.1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书记

成员:副总、总工、部门负责人

(1)沟通业务组(国内):总工任组长,工程部经理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人力资源助理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政工、保障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由以下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副经理

成员:项目经理助理、办公室负责人、机料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工程负责人。

(1)应急办公室(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项目副经理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海外):项目总工任组长,项目人力专员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2应急职责

2.2.1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公司级)

审定各海外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项目部所在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可调用应急资源;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迎接下一步行动。

2.2.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职责(项目级)

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2.2.3国内业务组

沟通业务组(国内):当事故发生时,立即与项目部、国内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掌握海外公司可调用应急资源;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

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建立海外人员详细档案,传递人员动态信息。

维稳业务组(国内):对回国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4国外业务组

应急办公室(海外):应急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制修订项目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确认应急联络电话;负责应急值班,收集、接收、报告和传达突发事件信息,跟踪事件动态,并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信息支持和通信保障工作。

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需要外交途径解决的问题和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并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负责应急资金筹集,确保资金能满足求援抢险需要;负责应急物资的购买和调配。

联络人业务组(海外):每天编制《海外人员动态表》、建立包括国内联系人在内的完善的人员信息表格,及时传递给国内。

维稳业务组(海外):对海外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5应急的各项准备

(1)车辆准备;(2)消防设施的准备;(3)急救药品的准备;(4)防护用品的准备;(5)食物储备的准备;(6)人员精简的准备;(7)现金准备。

2.2.6紧急救助

当事故发生时,项目部立即与中国大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2.2.7通信联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小组相关人员通信联络要保持24小时畅通。

3.应急程序

3.1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

3.1.1应急小组收集、获取、记录、整理各个渠道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政府通告;(2)外交部门、使(领)馆通告;(3)新闻媒体。(4)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1.2应急小组对预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3.1.3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由各项目科室负责人负责执行。

3.1.4根据事态变化,领导领导小组下达解除预警指令,由应急小组通知各科室、班组,解除预警。

3.2应急预案启动

3.2.1当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应急预案启动,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3.2.2预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和有关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报告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3 应急工作步骤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分为瞬时事件和非瞬时事件

3.3.1瞬时事件,即发生和结束在瞬间完成,应急反应主要是救治伤者、恢复生产和处理善后。

3.3.2非瞬时事件,即事件本身在持续发展,应急反应主要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对非瞬时事件,项目部根据事发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着重应急资源的协调、技术支持、法律、外交、商务及信息管理。

3.4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信息发布前报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审批。

3.5应急预案终止

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由公司突发事件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本预案的终止令。

3.6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终止后,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由维稳业务组负责。

4.预案实施与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4.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篇四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本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我校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本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突发群体性事件。包括学校师生和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以及集体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学校内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学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事故灾害事件。包括学校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蹋等重大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供电等事故,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它突发事故等。

4、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洪水、地质滑坡、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洪水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

5、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它突发公共事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及时控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立足于防范,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排查整改和调处机制,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深层次研判,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把突发公共事件控制在基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造成校园秩序失控和混乱。

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学校要在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是维护本校安全稳定的“第一责任人”。

3、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发生公共事件后,我校领导班子要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形成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

4、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引导师生和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5、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在经费保障、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应急小组及职责。

1、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组成人员 组长:顾校长

副组长:张永稳、魏怀升。

成员:刘志红、张 调、景 梅、高生华、张爱琴、张映娥、雒雅丽、吴正松,崔巧芳

许存月 姚改玲

2、学校应急小组的主要职责

学校要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会议研究、决定和部署学校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在预测学校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启动学校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指挥应急处理工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协调与其它部门关系,当突发事件超过教育系统处置权限和能力时,依程序向乡教管中心、县应急指挥部报告,请求相关部门支持、配合;部署和总结学校应急管理工作。

我校成立了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构,明确相应工作职责。

四、预防与预警机制

1、预防预警信息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① 信息报送原则

迅速:发现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当地政府和教管中心报告或县局报告,最迟不超过2小时。

准确:信息内容客观详实。不主观臆断,不漏报、瞒报、谎报。② 应急信息的主要内容:

a、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 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

b、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

c、事发时学校、当地政府已采取的措施; d、校内外公众等各方面的反应; e、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f、需要报送的其它事项。

2、预防预警行动

① 在学校应急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学校结合工作职责,落实人员,明确责任,把各项工作和要求落到实处。

② 学校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定期对各种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预 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上报乡教管中心。

五、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由相关部门宣布应急结束。事发学校要做好应急处置的总结工作。

六、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

1、宣传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开展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自护等应急知识的宣传,做到安全教育进课堂,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学习掌握应急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训

学校开展面向教师和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知识的培训。将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指挥、综合协调作为重要内容,以增强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演练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应急处置工作队伍的技能培训,每学期进行1—2

次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七、附则

1、本预案由东兴小学制定,并负责实施。

2、学校教师应遵照执行,并参照本预案制定各班的应急预案。

5.培训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五

1、定责明责:强领导、早部署

x月x日,教育体育局成立腾冲市校外培训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研究制定防控工作策略,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类事项。同日,发布网上通知,要求所有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即刻停止一切集中教学和线下培训活动。

2、细责强责:发文件、硬要求

x月xx日,教育局下发《腾冲市教育体育局关于暂停开展培训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疫情期间一律不准开展任何形式的培训,在不聚集的前提下,对学生和家长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以避免在学生和家长中出现不清、不满、不畏情绪。明确提出,对不服从管理、一意孤行的培训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纪追究责任。

3、守责尽责:全面查、久防控

6.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六

应急处置预案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领导及工作小组,明确责任。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师生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师生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制定此预案。

(1)领导小组 组长:李云飞校长

成员:林世忠书记、黄清泉、俞建瑞副校长(2)工作小组 组长:林智超

成员:杨 清、陈明强、林志杰

(3)协同作战,明确责任

(1)校长、书记是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每天了解各处室、各年级、各班级情况,发现突发事件实地指挥。

(2)各处室的负责人是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具体指挥员。(3)各科科长、教研组长是各年级、各组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责任人。

(4)班主任是班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责任人。

(5)校卫生室是督查、落实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责任部门。二.加大宣传力度

(一)、平时学校要利用校宣传媒体(如广播、黑板报、电视等)对全校师生进行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校长、书记要对全校师生进行广播,提高师生对突发事件的警惕性,充分认识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自觉遵守公共卫生,从“你要我做”变为“我自觉要做”。

在对学生广播的宣传要点为:

1、加强学习,及时了解情况强调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紧迫性、重要性、复杂性。

2、建立防控上报制度,各科科长、教研组长做好检查登记工作,班主任做好晨检、午检工作。每天按要求填写,然后上报卫生室。卫生室负责做好汇总工作,并每天上报教育局有关部门。

3、督促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勤洗手,多通风,适当锻炼。

4、严格把好出入关,严格控制家长与外来人员进入学校。

(二)、学校在校门口出宣传黑板和板报,张贴有关公共卫生的宣传画,提倡文明的卫生习惯,学校还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宣传公共卫生的内容,做到严字当头,常抓不懈。

(三)、政教处时刻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保证信息畅通,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案和措施要让每一位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学校每次发给家长的情况调查表要保证收回,一张不遗漏。

告学生家长书的内容要点为:

1、要求学生做到自带毛巾或手帕,自带水瓶,勤洗手,外出后和吃饭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要求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3、要注意均衡学生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

4、要求家长教育学生少去人流稠密的场所活动,多开窗通风。

5、要求家长发现学生有高烧、畏寒、头疼、关节与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症状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三.全校齐动员,切断传播源

为了做好预防工作,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与措施。

1、非常时期,学生与教工进校一律洗手消毒,并由值日教师负责监督检查,2、非常时期,所有家长与校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学校,必要联系可打电话请有关教师出来到校门口接待。

3、非常时期,教室、会场一律不外借。学校暂不接待校外来人参观与来访。

4、非常时期,所有外出活动全部暂停(包括教工活动、学生春游等)

5、学校实行晨检制度,班主任负责督促做好晨检工作,学生如有发突发现象,由班主任迅速通知家长来校带学生就医。

6、非常时期,总务处安排人员每天在学生放学后对所有教室、办公室进行一次喷药消毒,其中对学校走廊、厕所等公共部位则做到每天2次消毒。

7、非常时期,食堂门口放消毒水,用餐前必须洗手消毒,总务处在所有的厕所门口放消毒水,供师生用厕时消毒。

四、应急预案

学校成立应急网络具体分工如下: 总指挥:李云飞校长 通讯:林玉强 后勤:俞清华 消毒:倪朝金

车辆:游小明、苏 龙、王命勇 宣传:魏维坤、夏昌明

教职工工作:许其銮、杨毓萍、吴 敏、黄书文 卫生室:陈义明

1、一旦发生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即实施应急措施,如是在晨检中发现则即请这位学生或教师回家,随即由政教处通知家长,请家长送孩子到医院就医,并要求家长随时将病情与学校通报,以便学校视情况采取措施。

2、一旦病人病情确诊,学校迅速报告社区工作小组、教育局、防疫站等部门,由上述部门来校采取对应措施。

3、学校实施晨检点名制度,如发现学生或教师未到校,立即打电话联系,摸清情况。如发现师生中有亲属从疫区回来并与该师生已经有过接触,则立即请该师生回家,观察后方可来校。在观察期间不作为旷工旷课处理。

7.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及优化 篇七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

(一) 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的组成人员一般应该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单位内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另一方面, 其组成成员有:上级征服的应急管理机构代表、下级行政的部门负责人、各大媒体、各个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员、地方区域的各个社保组织等。在确定预案编制小组成员后, 要明确领导责任, 公布编制计划原则, 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预案编制工作的切实执行。

(二) 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

风险识别阶段的工作主要有:识别风险源、给风险源分类、风险级别评估。而关于风险识别程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环节, 其中包括了:突发事件的风险描述、突发事件的风险选择和突发时间的风险编制清单。专家头脑风暴、充分分析原有突发事件等条件, 全面估测本区域存在的风险源, 分别列出风险清单, 所做出风险损失清单越完整, 那么就越能全面辨别本地区存在的风险。

(三) 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责

在应急预案中, 一定要详细规定突出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 准确确定由谁来做, 如何去做, 做哪些工作, 什么时间做, 利用哪些资源去做等。总之, 值得提出的是, 要将主干线定为由公共危机管理事件发生时, 在公众场合下应急响应的过程, 通过事件的不同环节, 都由哪些部门具体负责执行, 如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等环节, 才能使得各个保障风险部门才能通过应急准备, 将各个相关单位的工作细分。而其中的各大部门体系更应当处理相关单位、灾害首要发生和次要发生等有关部门, 另外还应该包括此地区之外的, 对于应急事件能够提供相关更多支持的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 以及他们在事故中所充当的角色。

(四) 如何处置

而对应的处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对于灾害能力要有相应的预防措施;第二, 通过信息的预知需要报告到上级, 通过上级的决策进行控制;第三, 做到灾后资源的保障和重修;第四加强各方面的安全意识和教育。

(五) 应急能力的评估

对于应急能力的评估, 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 分别是:如何通过主要的情况和对其做出专业性的评估, 并研究应当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管理什么样的资源;在应急地区出现的资源有哪些;且如何分布。当前的资源分布情况和应急管理要求的关系是缺少?还是过多?通过与各地区各单位制定一定的条约, 与社会的各大组织和相应的服务部门进行制定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的条约, 并要考证以上协议的有效性。

(六) 编制预案

通过与各大组织、各个地方单位和地方政府对风险进行的评估与认识, 分级分类, 且在工作全部完成以后, 下面就需要着手编制预案。要做到“四化”, 也即为简、实、流程、图标“四化”, 而其中“简”则是通过将文本文档的文字提炼并加以精简化的工作, 关于处置程序文字性描述应该尽量减少, 取之以程序流程图, 文案制订应该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文字描述通俗易懂, 各种图表做到简洁生动, 让人容易理解。

(七) 预案的发布

对于应预案的发布, 我们要利用好各大媒体, 包括纸质媒体, 网络媒体, 广播媒体, 影视媒体等多种途径, 加大其宣传力度, 通过说清楚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与流程, 提高国人面对灾害时的意识, 培养公民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并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 具体的说明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所需要了解的方向, 而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做好演练。

二、应急预案的优化途径-数字化

数字化预案就是应用当前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 通过提升应急预案的可利用性和可观察性, 同时模拟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 这样不仅能够高效性的改善了其传统方向上的缺点, 也拥有着其传统中所没有的科学性, 能够更加有效的查询和形象的表达、实用性差等缺点。一个完善的应当包括了三个方面:数字化预案智能系统、预案的培训系统和总括其中的预案系统。而其中数字化预案的重点就在于它的文本预案的分解能力, 依据应急救援环节制订出独立又联系的程序模块, 主要环节有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善后恢复等, 研究每个关键节点, 最后确定明确的通过将各个地区和各个地方单位的信息, 资源储备和其流程图结合在一起, 从而进行相应的探究和开发, 由此形成的流程模块可以智能化的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此为前提, 收集各种突发事件处理案例, 建设应急管理案例库, 制订应急办法和处理解决途径的明确要求, 由此将智能性的探究和分析其中最佳方案。

第一, 由于拥有专业指挥、快速传达信息、彼此互相通讯等方法的支持, 才能够在文本预案中完善其数字平台的相应组织结构系统;第二, 由于其中所特有的警报程序, 更加能够在数字平台中将应急文本预案的流程处理的更加合理;第三, 在其最低要求面前, 数字平台能够为其提供紧急的资源;第四, 在其编制中, 由各种调查和评估所得到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在数字平台中存储;第五, 对于所其中的预警机制, 能够通过种种途径在数字平台中来完成;第六, 对于特别的事件, 有着其独特的操作程序, 所以这些事件就可以提前在数字平台中存储下来, 而当事件发生时就能及时应用, 以供出现紧急情况时应用。

三、结语

总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各类应急预案编制中将会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手段, 数字化预案的标准将在智能性和实时性中体现出更加高标准的要求。也会通过目前所拥有的科技创新手段来进行检测, 例如卫星定位系统的技术、网络信息中现代化的定位技术等, 研究出精确度更高的煅发事件监测手段, 对各种风险源和应急资源信息实现即时跟踪。再有, 建设完善的应急知识和应急案例数据库, 依据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演变顺序及其相应等级下的不同特点, 将各种常识性应急处理法进行储存。由此才能展现出智能性技术的高端化, 更加方便的建立处理应急时间的机制, 并能够深层次的探索出各类事件的不同阶段和所采取的措施及应对方案。

摘要:在预防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中, 应急预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预先制订预案, 进行必要的演练, 可以察觉风险因素的存在, 在事故还没有发生之前进行防控。应急预案对人员进行了明确分工, 明确了处理流程和责任主体, 具有导向作用, 使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使应急响应的反应时间大大减少, 可以最大限制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优化

参考文献

8.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八

《条例》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当前,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处在关键时期,《条例》的公布施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起,成为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对于打赢非典型肺炎防治这场硬仗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遵循原则和各项制度、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公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明确了违反《条例》行为的法律责任。

《条例》共6章、54条,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条例》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家电等132种商品首批强制认证5月1日起必须贴3C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我国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19类132种商品一直以来使用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标志)都将被一种新的质量标志所取代,即CCC标志,它的中文名称叫做“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CC”。

3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保护国家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的发展,它是和国际接轨的一项规范和健全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措施。5月1日起,这132种商品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这也就意味着,到5月1日,这132种商品还没有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还没有加贴3C标志,就不能出厂、进口和销售。

经过指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获得统一的认证证书和代表中国强制认证的“CCC”标志。

这次的3C强制认证工作中,国家认监委一共指定了76家。据国家认监委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两万多家国内外企业拿到了“3C”的产品的认证证书,占需要通过产品认证企业的70%以上。

新政策:申请科技项目要定知识产权目标

今后凡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

虽然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但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具体措施,责任落实也不到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缺乏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得知识产权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管理在制度和实践上没有实现有效结合。

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共有16条,其中指出:各类科技计划应当根据各自特点确定知识产权目标,把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运用,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明确提出技术指标要求的重点领域,应委托有关机构对国内外(包括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作为制定发布指南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研究开发路线的参考,避免研究开发的盲目性和重复;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单位应当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事务,有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专门经费,并为应用开发类申请项目指定专门的知识产权协调员。

我国失业新标准出台工资低于当地低保视同失业

“就业”与“失业”概念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新界定。

“就业”与“失业”的一般概念。

1.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2.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界定。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凡以下列形式实现就业的,均统计为已实现再就业人数:

1.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并享受了税费减免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

2.已被用人单位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3.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得到安置,并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4.未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但已从事比较稳定的(如三个月以上,具体由各地定)有合法收入的劳动,并且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九

一、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成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 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 业中,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由于人类不能预测新的 传染病何时出现,所以我们必须作好迎接它们的充分准备,组织架构 和运行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全镇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 收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特制 定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

制定本预案的指导思想是:强化领导,统一指挥;明确责任,健 全机制;科学预防,有效实施;畅通信息,快速反应,目的是发现得 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能及 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三、预案启动的条件:

在本镇内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站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的性质进行评估,如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县卫计委,并立即启动本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突发性,它是突然发生的,是突如其来的,一般来说,是不易预测的事件。例如我国一些地方发生的非典型肺炎。

2、具有公共卫生属性,它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 社会群体,它的范围包括重大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重大 的传染病疫情是指传染病在集中的时间、集中的地点发生,导致大量 的传染病病人出现,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平常的发病水平,如本辖区出 现的鼠疫、霍乱和肺炭疽首发病例;连续出现2例以上的鼠疫和肺炭 殖疫情;霍乱的暴发疫情。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群体性不明 原因的疾病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同时或者相继 出现多个共同临床表现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这种疾病 可能是传染病。如罕见传染病;新出现的传染病;群体性的或出现死 亡病例的免疫接种事故;造成危害健康的水污染;也可能是群体性疾 病;食源性、水源性疾病暴发。中毒是指由于吞服、吸入有毒物质与 人体接触所产生的有害影响。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是指,由于食 物和职业原因而发生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如职业中 毒和农药、鼠药或其它有毒化学品引起危害严重的急性中毒事件,另 外还有因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和中毒事件。

3、对公众健康损害和影响要达到一定程度,即,判断一个发生 了的事件是否为突发事件,除了要看其是否具备两个特征外,还要看 该事件是不是属于已经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从发展的 地势看,属于可能对公众健康益成严重影响的事件。突发事作您不能 简单看成是一个公共卫生间题,它所带来的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后 果是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危害。

四、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

防病站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日常工作,建立乡村两级 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网络,按照《国家故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程序和时限,报告发现的突发事件潜在隐患或 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五,城关镇防病站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置小 组,并指派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资料管理。

六、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我站各科室及工作人员发现;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范围

1、辖区内出现的鼠疫,霍乱和肺炭殖首发病例;连续出现2例以

上的鼠疫和肺炭殖疫情;霍乱的暴发疫情。

2、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或以往在本区未发生法 定传染病疫情。

3、罕见传染病;

4、新出现的传染病;

5、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重大疫情。

(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和报告时限 1.食源性,水源性疾病暴发; 我: 2.职业中高和农药、鼠病成其它有奇化学品别起危常严重的急 性中毒事件;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4、群体性的或出现死亡病例的免疫接种事故;

5、造成危害健康的水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等事件;

6、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和中毒事件;

7、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8、报告时限: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 报告事项进行调查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 情况。防病站各科室,村级卫生机构,个人发现突发事件隐患,应当 及时向站领导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说报。任何村级卫生机构和个 人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公布突发事件有关信息。

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突发事件发生后,站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涉及的人群和地城范围,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初步判断事件的类型,及时书面向县 卫生局主要领导汇报,提出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

2、根据突发事件情况,进行现场控制,防止事态扩大。

3、对易感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服药,消毒等群体预防措施,4.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经批准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到位,我: 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做好镇内流 动人口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 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 和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 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大,向村民、居民宣传防治 疾病的相关知识。

八、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根据预案要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 离、现场处理、监督检查和卫生防护体系。

九、严明纪律、力求把突发事件控制和扑灭在初发阶段 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把突发事件的伤害控制在最低限 度,必须严明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不服从调造,擅离职守,拒绝突发事 件应急处理机构调配人员,由纪检、临察、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 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坚决维护改革、稳定。发 展大局。

Xxxx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十

为及时调查、处理港西新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查清事件原因,减少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制定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防方案。

一、为防止危害健康的突发二次供水卫生事件的发生,建立港西新城传染病预防组织和机构,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健全二次供水危害健康事件的报告制度。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有碍供水场所对人体的危害的各种因素。

三、当二次供水发生生活饮用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和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启动突发供水场所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港西新城主管领导及卫生负责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发生卫生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停止供水活动,及时抢救中毒人员(事件病人),并负责保护好事故现场。

四、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现场事故调查,控制事故蔓延。

五、卫生突发事件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撰写写事件总结报告,并上报有关单位和存档备案。

港联物业

11.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十一

【关键词】黑龙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对策

虽然黑龙江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卫生事件发生的因素很多,防不胜防。所以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了各级政府热切关注的问题。要想高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就要建立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机制,不断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让应急体系无懈可击。

1、卫生应急管理概述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尽可能的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和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卫生应急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学处理的管理行为。在卫生应急管理过程中要抓好预防、准备、监测、处置、救援以及评估等过程。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预案体系是在2003年初步形成的,是一个逐渐成熟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应急指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整个应急体系的核心。而且,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准备工作和应急队伍的建设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政府和国家不断地加强应急管理,才能给我国人民提供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2、黑龙江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分析

2.1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机构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上相关单位的参与和配合,逐渐地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政府在这个应急体系中进行统一地领导,组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拟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分析评佔等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进行协调,让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可以顺利地、高效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的建立,为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2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急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为了加快和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保证应急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逐渐地建立了一支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有了这支结构完整、反应迅速的应急队伍,大大地提高了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效率。黑龙江省在原有突发事件应急队伍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几个专门化的应急队伍,其中包括紧急医学救援大队,疾病防控大队,卫生管理和监督大队,对应急队伍划分的更细致,优化了应急队伍的结构,并对应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严格要求救援和应急队伍可以胜任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2.3卫生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在应急管理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整个应急管理机制中的核心部分,随着黑龙江省应急管理指挥的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将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共卫生的资金投入也是很大的一笔金额,以前是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但是逐渐地改为差额拨款,这就要求相关的医疗单位需要开展有偿服务也满足资金需求;再次是应急管理机制中的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情况,黑龙江省在不断地完善应急管理,特别是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方面。基本上建成了覆盖整个省的传染病事件报告网络,并且不断地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责任问题;最后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近年来,黑龙江省在不断地进行应急物资储备,每一年都会制定物资储备计划,特别是在药品和后勤保障物资方面的储备,很好地保障了突发事件的应急。

3、黑龙江省卫生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3.1应急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公共卫生工作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社会事业,由于其不能创造收入或收入较少,容易出现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就导致了很多应急工作不能高效地实施。另外,黑龙江省在对财政补偿资金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及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影响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3.2忽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政府和人民很难及时地发现和处理,这就促使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俗话说的好“预防胜于治疗”,黑龙江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3.3应急队伍建设和信息管理存在問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会受到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系统是否规范和完善,各类初期信息的收集是否准确、全面的影响,因为信息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信息公布不及时也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恐慌。

4、加强黑龙江省卫生应急管理的对策分析

4.1保障应急资金充足

资金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卫生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想保证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效率,黑龙江省就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4.2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

要想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顺利开展就要建立可靠的应急预案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还要加强卫生应急的信息化建设,这样就可以保证相关部门快速获取事件信息并快速反应,这是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的前提,而且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也是非常有效的应急手段。

4.3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的前提,所以要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建设,并且要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朔造出一支优秀的救援队伍,为黑龙江省的卫生应急处理提供了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人身安全,所以说加强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05.

[2]耿文奎,高宪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23.

12.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十二

2003年“非典”发生以来,中国开始重视和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案三制”工作格局,其中的“一案”就是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自2004年国务院颁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以来,全国各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总数据信已有360多万个,初步形成了以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为主线的应急预案体系[1],几年来,在各类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应急预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最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用,也逐渐显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各类预案交叉重复、格式雷同;预案强调文本文件,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够,以及预案内容形式固定,缺乏弹性与灵活性等。实质上,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在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上存在缺陷。随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深化,急需对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的顶层设计做进一步的审视和完善,这对解决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很大意义。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其体系建设发展沿革

应急预案最早期雏形是二战期间出现的民防计划,当时由于空袭等战争行为给平民造成巨大伤亡和基础设施严重破坏,英国等参战国纷纷制定了以保护公众安全为目标的民防战略或计划。二战后这一做法又演变扩展到应对自然灾害和技术灾难等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组建了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应急管理模式逐渐由分散向集中统一方向转变。FEMA组织来自全国的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对应急预案的形式、内容及其分类多次做了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其代表性成果是在 1992颁布的美国联邦应急响应预案(FRP)[2]。美国“9.11”事件后,许多国家对应急管理战略做出重大调整,2002年美国颁布了《国土安全法》,依法组建了国土安全部(DHS),根据美国第5号总统令(HSPD-5),在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的亲自领导下,对美国突发事件预案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评估并广泛征求了各界对建立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意见。2004年,依调研分析结果,编制公布了国家应急响应预案(NRP)[3]和另一个重要文件——《国家事故管理系统》(NIMS)[4]。2005年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灾难,灾后由美国总统科学顾问领衔,对这次巨灾的应急处置全过程做了认真的调查评估并向美国总统和国会参、众两院提交了《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调查报告》(The Federal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 Lessons Learned)[5],该报告指出:美国政府对这次巨灾应对不力,暴露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重大结构性缺陷,在建议中特别提出了应加强国家应急准备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议对国家应急管理战略作重大调整。2006年,FEMA组织对全国应急预案再一次进行回顾总结并发表了《国家应急预案评估》[6],同年6月发布了《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IPP)[7],对涉及公共安全和国家运行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提出了战略性要求。2007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了《国家应急准备指南》(NPG)[8],系统性提出了国家应急准备的愿景、预案情景、通用任务列表(Universal Task List)和目标能力列表(Target capability list),确定国家应形成预防和保护等八个优先能力。2008年1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公布了《国家应急响应框架》(NRF)[9],再一次明确提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由以应急处置为主向应急准备为核心的重大转变,在NRF中分析了国家应急响应预案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在修改完善之前暂停使用该预案。在NRF中有几个特点值得特别关注:

(1)系统描述了NRF、NRP、NIMS和NPG之间的逻辑关系;

(2)强调了脆弱性对灾变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提出把脆弱性评价作为灾难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

(3)强调应急准备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提出应对灾害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应从整体上提高所有公众的与风险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

(4)再次重申突发事件分层响应的原则,强调所有突发事件都应实行第一响应(First Response),家庭、社区、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突发事件都应积极参与响应过程。而且响应的扩大和升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能力,而不是灾难的范围与强度,基于这个理念,国家应急响应框架取消了以往国家应急响应预案中由总统宣布进入重大突发事件状态和启动国家应急响应预案的规定。

2009年美国FEMA公布了《应急准备指南: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修订指南》(CPG101)[10],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国各类应急预案修订,该指南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的目标、程序、结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其中还使用很大篇幅描述了各类预案的结构关系。至此,美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近几年,美国政府在总统的直接支持下,积极推进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先后动员了几千名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投入近300亿美元。

同一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应急管理系统和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英国在2004年修改了《国民紧急事件状态法》,随后公布了《2005国内紧急状态法执行方案》以及《应急准备指南》,使历史悠久的民防特色应急体制推进到综合应急管理的新阶段。又如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在2010年前后,在强化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了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明显增强其能力与职责,同时重新修订了应急管理规划和应急预案,以便应对日益频繁和复杂的各类突发事件。由于各国体制、法律和文化上的差异,每个国家应急预案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略有区别,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急预案体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逐渐趋向一致的倾向[13,14]。例如,对突发事件的分级与分类是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当前各国几乎都采用以事件的破坏强度与应对能力综合分级的思路,而不再采用传统的事件来源、行业和事件灾害后果进行分类方法。

在德国应急预案等法规文件中,把各类突发事件划分为普通、异常和重大三个级别: 普通事件有火灾、洪水、爆炸等常规公共安全事件,一般是由市政、警方和消防部门处置; 异常事件包括影响范围较大极端气象灾害、重大疫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或飞机失事等重大交通事故,这类事件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协调、联邦支援和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参与; 重大突发事件可导致众多人身伤亡,对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且难以恢复,不仅需要政府各方面配合参与,而且需得到联邦应急管理部门给予技术协助、军队以及周边相邻地方的支持,当特别重大的灾难发生后,联邦政府将启动国家级的应急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全面应急响应行动。

英国突发事件管理是按照指挥职能分成为“金、银和铜”的三类不同级别。三类指挥级别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承担不同角色,分别负责所谓的战略、战术和操作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 “金”负责战略级任务,是重大应急响应总协调人,能够指挥调动所有资源,并授权“银”一级根据事件情景做战术策划,但一般不强求其置身现场; “银”级的指挥位置主要是在事件现场,主要职责之一是把金级所制定的战略转化为实施战术行动,实际上“银”是现场的协调指挥者,但一般不直接介入具体的应急响应行动; “铜”级则是各类应急处置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接受银的指挥命令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负责将执行情况向银汇报,要保证新的战术指令继续落实。三类指挥不取决于事件的强度和行政级别,而主要是由突发事件中所需的角色和能力而决定。

美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的突发事件分级办法,但NRF等很多文件中原则上把各类突发事件划分为全国重大事件(巨灾);需要州紧急应对事件(灾难)和需地方应对突发事件(事故与事件)这三种类型(级别),将其作为分层应急响应的参考。

综合考虑到突发事件类型与级别的耦合关系,作者提出可以用一个矩阵对不同事件级别与事件类型做一个综合的描述(参见表1)。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事件的级别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化、事件类型也可以演变或耦合,因此这种分级与分类应具有良好的弹性与灵活性。按照突发事件分层管理的基本原则,无论哪一类或哪一级事件的应急响应行政级别与范围都应从最底层开始响应,是否升级,不是依据事件的强度,而主要取决于能力,只有当事件的范围、强度和复杂性超出本级能力时才能提请上级政府和其它支援单位的介入。

2国外应急体系建设主要特点与我国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认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结构性特质,对涉及到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几个核心问题,做了国内外比较研究。

2.1 应急预案体系有关的法制、体制和技术支撑条件

国外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基础和体制建设方面为应急预案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以国家事故管理系统(NIMS)和国家应急准备指南(NPG)为代表的应急管理核心文件则为应急预案体系提供了稳定、规范的运行环境。这些要素与应急预案体系共同构成了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参见图1)。

与国外比较,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最主要差距是表现在体系结构顶层设计方面。在2007年我国颁发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于缺乏相对应配套法规、标准和具体明确要求,因此对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管理的支撑强度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与发展可执行性。例如,我国各级政府中设置的应急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中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和授权,其行政职能、工作范围和管理机制方面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我国应急预案数量庞大,但还缺类似NIMS这类全国通用标准化运行模板和具有近似NPG功能的国家应急准备指导性文件。如果这些基础性薄弱环节不能明显改善,应急预案的运行环境将十分困难[15,16]。这些应急管理法制与体制上表现出的脆弱性实质上反映了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结构性缺陷,这类系统结构上的问题只有依靠系统结构顶层设计和有序制度化建设才能逐渐解决,这是我国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长期以来所面临的挑战。

2.2 应急预案体系结构框架、分类与功能实现

“9.11”事件以来,尤其是印度洋大海啸、卡特里娜飓风和我国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以来,各国都大力加强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美国在这方面进展尤为显著。不但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且比较细致刻画出各类预案的形式与功能。美国现行的应急预案按其功能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六个种类(参见表2、图2),不同类别的预案具有不同的使用对象、结构、内容、功能和表达形式。这四层六类预案从英文上讲都是Plan,但按中国人理解习惯则可分别定义为:规划、计划、预案、方案和方法等。

所谓战略级预案(Strategic-Level plans)也可称为战略规划。战略级预案位于应急预案体系最顶层,其核心是提出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愿景目标,主要功能是政策引导、总体布局和确定目标,一般在适用时间上要跨越数年以上,但内容宜粗不宜细,其制定者是国家应急管理部门。

操作级预案(Operation-level plans)主要适用对象是以各级政府为主。该类预案主要是基于各类灾害的特定情景,描述政府和各个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任务、职责和统一协调的机制与程序。其适用时间以月为计,要根据演练与实践的评估结果不断完善改进。操作级预案依据其功能常划分为概念预案(CONPLANs)和行动预案(OPLANs)两种类型。概念预案主要用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指挥机构,主要功能是综合协调辖区内各类行动与资源。而OPLANs主要用于政府相应部门和参与应急活动的各个功能单位,主要是以任务清单的形式确定各个单位的任务与职责,其内容应更加详细、具体,其主要制定者国家和省市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以及参与应急活动的政府相关部门。

第三类是战术级预案(Tactical-level plans),它是在Oplans的基础上产生并视现场的随机情景而改进完善,主要使用对象是参加现场应急响应行动的功能单元,例如负责或参与工程抢险、医疗救护和后勤支持等各个单位。战术级预案从结构与内容应具有良好的弹性、灵活性与可操作性,主要制定与使用者是政府各个部门及其下属单位。

第四类预案为现场行动方案(Incident Action plan,IAP)也可称为现场运行计划。IAP主要针对突发事件中的随机情景,只适用于一个完整行动或一个单项任务,时间限度一般以小时为计,如果时间超过数天、甚至以月计,则应转变为战术级预案。这类预案在应急行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活动都要清晰、明确和具体。IAP是在现场制定,但其模板应事先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IAP与其说是行动方案,还不如说是制定现场行动方案的路径、方法和程序,这类预案应由具体承担应急响应职责的单位,如医学救护队、消防灭火队等来制定。

这四种应急预案构成了各类功能预案的基本原型,可以在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社区,乃至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中得到应用[17],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预案功能和目标可能侧重不同,例如国家级可能侧重在战略级和操作级,省市地方政府侧重在操作级,而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则主要应是操作级和战术级。

目前我国现行应急预案可分为五种类型: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和大型活动与特殊场所的应急预案。而从行政级别上又可分为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五个级别[11]。这些预案从结构上大体相似,有人评论为“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平”,其格式比较形式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文本文件特色较重,预案管理较为薄弱,缺乏持续改进的机制,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这些预案没有形成结构完整、联系紧密和功能明晰的系统。

2.3 应急预案核心内容是应急准备

近几年,应急管理的一个主要进展是逐渐认识到应急准备的重要性[18],并明确提出应急预案应成为应急准备的基础平台。以美国国家应急框架(NRF)为启点,应急预案结构与内容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应急准备这一核心目标上来。传统的应急预案概念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处置的方案,而现代应急预案则是强调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怎样做好准备的方案,而应急处置则是应急准备的发展与延续。这些认识深化是基于对“9.11”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等一系列重大事故灾难应对经验和教训的总结[5]。美国的NRF和NPG都一再重申,要坚决地把应急管理的重点由应急处置转向应急准备上来,按传统的应急管理四阶段理论(减灾、准备、响应、恢复),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一个中间环节,而现在则认为应急准备所形成的能力是支撑应急全过程的基础性行动。应急准备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组织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配备、持续培训、应急演练和评审改进这六项工作内容,应急预案则是应急准备系统运行的基础性平台,应急准备的其它几项工作也是通过应急预案来组织推进和实施,而正是通过这些应急准备活动的运行为应急预案的持续更新完善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的应急预案还处于传统的“处置方案”阶段,对应急准备工作强调不够,也没有形成实质的应急准备体系,这很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的脱节,也很难为应急准备工作提供持续、有效运行环境。

2.4 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机制

应急预案的生命力和有效性在于不断的更新和改进,在美国CPG101中提出,持续改进机制是应急预案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要求:任何预案审查修改的周期不应超过24个月,只有对应急预案不断的进行评估和改进才能保持其活力,这种持续改进是通过PDCA循环模式实现(参见图3)。

应急预案的这种管理模式与应急准备的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应按照应急准备愿景目标制定应急预案;然后在初始应急预案编制形成后,即按预案的安排在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装备物资、和宣传培训等方面进行应急准备工作;为检查评估应急准备能力必须组织应急演练,这种演练主要目标是发现问题和检测应急管理系统中的脆弱性;每次演练时都应同时对应急准备水平做出具体评估,这些评估主要是对应急预案改进提出意见并落实在应急预案的修改完善过程中。对每一次重大应急响应活动也都要事后评估,这些实践活动的评估主要内容也是对应急准备体系和应急预案提出修改意见。例如,美国作出暂停使用NRP同时形成了新的NRF这样一个重大举措,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卡特里娜飓风评估报告对NRP 提出大量批评意见后而产生的结果。每一个初始预案的文本编制完成后都必须经过演练的检验才能获准实施。美国政府在对地方政府应急预案进行检查评估时,在评估表格中要求受检方要回答三个关于应急预案主要问题:一是应急预案编制是否经过应急演练?如果回答否,评估意见就判定重大缺失;二是应急演练发现了哪些问题?如果回答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则判分为优,但如果回答没有发现问题,虽然演练组织的很好,但一般得分也会很低,甚至判定为不及格;三是在应急演练和应急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意见是否反映在应急预案的修订过程中?只有根据评估结果把修改意见具体反映在更新的预案中,才能得到较高的评价。应急预案不断的更新完善的中心目标是推动应急准备能力持续提高。按照CPG101中的要求,没有经过演练的应急预案不能在实际应急活动中应用。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周期循环性应急预案修订机制,多数应急预案公布数年后不曾组织过演练和评估,也很难进行修改更新,这是我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 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

自2004年我国国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以来,推动与指导了全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跨越,但经过了七、八年的实践,现在急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应急预案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核心是总体框架的概念设计,即我们常讲的所谓“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主要是解决大系统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结构性和致用性等重要问题。按照系统论,“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的思想以及系统工程中“系统功能最优取决于结构最优”的认识,复杂系统中结构的重要性远大于单元或某个要素的个体品质,这种“结构性最优”只有通过整体设计才能实现[19]。

3.1应急预案系统环境设想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国内外经验上看,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一般首先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原则:已有的法律法规;现行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历史和现在重大突发事件风险特征;应急管理基础条件及主要需求;应急预案存量资源及各方面对修改应急预案的建议等。这些要素的考量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础性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具体联系到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与发展,也应依据于三个重要的基础条件:首先是法制,在相应法规中要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管理和修改提出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其次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逐渐完善,依法在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管理机构,这样的组织机构不仅是应急指挥和应急响应的平台,更重要的职责是负责日常应急准备工作,其中尤为重要的职能是对应急预案日常修订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评估和修改完善;第三是形成以应急准备指导性文件(纲要或指南)、国家事件管理系统(NIMS)和应急预案三者互为支撑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类似于在图1中所表示出来的结构。这些条件是构建应急预案系统最基本的系统环境要求。法制、体制和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也是整个应急管理体系必备要素,应与预案体系构建一并考虑。

3.2 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与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应急预案系统为核心,再加上以应急准备导则(或指南)为愿景目标;以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为科学支撑;以预案基础运行条件为技术保障和与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物理运行环境紧密连接,即所谓1+4的系统结构,其逻辑关系与主要内容可参见图4。

(1)适立与风险相匹配的应急准备能力是应急预案的核心目标,包括应急准备情景、目标、任务和应急准备文化四个主要应急准备内容,对应急预案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例如,应急准备文化是应急预案能否有效实施的基础,但也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主要薄弱环节。只有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理念、方法和技能深入到每个社区、家庭,落实到每个人,应急预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基于应急预案编制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特殊风险(情景)分析、突发事件应对脆弱性研判和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有助于构造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定情景和随机情景,以明确应急准备目标,而脆弱性分析和能力评估则可成为编制与修改预案重要参考依据[21,22],为应急预案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科学支撑,实质上也是编制、修改应急预案的先期条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基于应急预案主要是应急准备方案的思想,应急预案系统应由应急预案结构原型等五个主要方面组成(参见图5)。

应急预案结构原型设计应提出类似于图2和表1中关于应急预案层次类别、应用对象、基本特征、形式内容和具体功能等关键要素,并应清晰描述出各类预案之间的逻辑关系;

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了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和评审程序、预案演练及其评估改进、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检查评估等一系列管理行动;

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是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修改工作的主要技术规范。其中包括对应急预案修订的法律性要求、程序步骤的规定和技术要点解析,尤其要对各种不同类别应急预案的关键性差异作出特别说明以强化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必要时还可提供各类应急预案的模板,以供编制者学习参考;

重要基础设施保护计划是一类特殊预案,是应急预案系统中重要组成之一,与其它类型预案的区别是该保护计划设定清晰的保护目标和明确对象,为了确保一些对公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国家正常运行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工程设置、要害部门、以及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在突发事件,尤其是危机情况下能够受到优先保护和维持有效运行,保护目标包括大坝、核电站、重要的电力、通讯、交通和能源供应等设施,以及城市生命线等基础设施,要求对每类每个具体的对象都要制定包括备份在内的应急准备计划;

工作(业务)连续性计划也是应急预案系统中一个特例设置,其目的是基于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运行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在短期内难以恢复的严重破坏,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应制定包括人事安排、工作场所设施和运行程序的特别准备预案,以保证在特别紧急状态下避免或减少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出现缺失和混乱,维持社会秩序正常,以及使业务活动保持连续性运行。

上述这五部分内容构成了应急预案系统的主体,其它部分则都是以这些主体为基点的扩展和衍生。

(4)应急预案有效运行还必须得到一些技术基础的支撑,这些支撑条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针对所有突发事件标准化运行管理,其主要内容是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模式——ICS指挥系统,规范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各个参加单位角色任务和活动方式,尤其是在巨灾或在危机发生时,采用统一高效联合指挥体系ICS/UC 对于确保所有应急响应活动的协调一致至关重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在所有应急预案中都是必不可缺的核心要素; 二是关于信息沟通、通讯联系、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大规模应急疏散等公众保护规范和协议; 第三是与应急预案密切相关的培训和应急演练的目标规划和组织、检测评估方法等。

由于应急响应对通讯和信息交互需求性很强,应急预案的内容都应与相应各类型的应急指挥中心状况的关系十分密切,严格意义讲,几乎所有的应急管理活动都在这样物理平台的环境中运行,所以应急预案中关于指挥、通讯、信息、资源等约定都必须考虑到所属应急指挥平台的技术能力和特点。

3.3 对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发展建设建议

当前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主要应考量三个问题:首先是如何设定中国预案体系发展愿景目标;其次怎样充分应用好现有的存量资源继承发展,然后才是如何有计划的分步实施。

(1)按照系统论科学指导思想和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我国应急预案体系整体框架应由三个层次构成:国家总体预案与行动预案;地方政府综合应急行动预案;企事业单位及社区的行动预案。

虽然以上三类预案都是基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情景,但针对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和复杂性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可具体表现在每类应急预案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等所具有不同特征(参见表3)。在各级应急预案系统中都可能包括有战略级、行动级(概念预案和行动预案)、战术级和现场行动级(IAP)四种类型预案,但由于目标职能不同而各有侧重。例如,在国家级预案中主要包括战略预案和行动预案;地方政府级也可以有战略预案,但其主体应是综合性的应急行动预案;而乡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预案应主要是基于自身风险的行动预案或战术预案,而大型活动的应急预案则可视为一种特例的现场行动预案(IAP)。

由于使用单位职责和权限不同,因而各类预案的功能有一定区别,但必须强调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应互相紧密联系,不能设置明显边界障碍,必须有利交叉融合,例如,大型活动的现场行动预案必须建立在当地综合性应急预案的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只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时,每单个预案才能有效实施。

(2)多年来,我国在应急预案编制实施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形成了巨大规模,这些存量资源可以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今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设计和实现都是原有体系的“扬弃”和发展。首先,在对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愿景框架,对现存的应急预案资源进行解析聚类和凝练;其次对每类应急预案的形式与内容做初步的调正、衍接;然后依据应急预案体系实际现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新的需求编制新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修订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案。

无论是体系设计还是预案修改都必须依托于现在预案体系的基础,以保持前后体系之间的连续性和可接受性。

(3)在明确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愿景、目标和理清、凝炼现有应急预案体系基础上,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分布实施。当前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应是应急预案体系总体框架和国家应急准备战略的制定;然后才逐步开展国家总体预案修改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工作;在第三个阶段,按照体系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思想制定出类似事故管理系统(NIMS)、重要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IPP)和工作连续性计划等其它一些种类重要预案或规范,经过五年左右的连续性工作基本完成新的应急预案体系这一宏伟工程。完全有理由可以期待,应急预案体系的形成将使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要:在复习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发展沿革基础上,针对我国应急预案顶层设计需求,分析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经验和现实问题,提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首先应以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为基础;以加强应急准备为指导思想和提高应急准备能力为核心目标;以系统论和系统工程为基本方法,形成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继承性和致用性应急预案体系框架的总体设计,认为从应急管理长远发展上考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系统结构其重要度远大于单个应急预案的完整性。进一步论述了今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总体结构、功能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并建议在首先完成顶层愿景设计基础上再逐渐分阶段实现并形成循环持续改进机制。

13.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十三

为了提高我院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发构建突发医疗事件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以保证突发医疗事件能够得到快速、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应急救治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突发医疗事件概念

突发医疗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需要医院相关人员紧急参与救治的所有与医疗相关的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情突然加重危及患者生命或者因医疗意外而需要紧急救治的事件。

三、组织机构

成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组长:**

副组长:**

员:

员:

成立医疗应急救治小组

1组:组长:***

成员:

2组:组长:

成员:

医疗紧急风险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应急救治小分队

到达抢救现场参与救治。并协调相关医技科室、病房做好接诊患者的各项准备工作。

医护人员防护、抢救的物资、药品、器械以及应急救治必需的资金的准备工作。抢救器械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心电图机、吸氧设备、除颤仪等所在科室注意检修、保持功能位,做到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将抢救器械迅速运抵抢救现场并实施抢救。各种抢救药品应准备充分,并注意保管、检查,及时更换过期药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1、对我院突发医疗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负总责。

2、事件发生时,根据医院的部署启动院内应急预案

3、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应急处理措施,负责医院的突发医疗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管理与监督检查。

4、必要时上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协助我院的应急救治工作5、突发医疗事件发生时,医院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的政策,切实保障患者的人身健康。

四、工作目标

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进行处理此类事件,并按有关规定逐级的、及时的向团疾控中心及卫生局上报。决不隐瞒、缓报、谎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在院内蔓延。

五、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和医院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时上报团疾控中心及师卫生局。

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医院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六、工作方案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医院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医院应经常对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米取有效措施,强化医院卫生规范化管理。

加强医院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各科室卫生、病房卫生和环境卫生,为职工、病员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就医和工作环境。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疫抗病能力。

落实好健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传染病的专题教育,增强群众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增强群众对各种传染病的认识,提高防疫抗病能力倡导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监测报告

1、临床医技各科室人员做好日常监测工作。

2、要与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3、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对不明原因发热、腹泻或疑似传染病例进行登记,按程序及时上报,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隔离措施。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园长跟岗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