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系统(精选9篇)
1.风险管控系统 篇一
车轮车间HMIS 安全风险管控系统使用概况
2015年4月我段引进了全路先进的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在车轮车间的普及,车间在保持原有作业方式的基础上,分片、分段、分岗位的对HMIS系统进行试用,克服人员装备用时不稳定、人员素质不达标、经验基础不成熟等种种问题,车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15天内保证安全质量和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实现了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的顺畅使用,并不断总结使用经验,使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全面融入到轮轴段修工艺中,并且达到了使用一年“三个零”目标:零纸张浪费,零卡片信息错误反馈,零数据统计错误。
一、车轮车间多种手段推行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的使用。
1、不断学习,培育核心人才。车轮车间对HMIS的认识仍停留在集中录入上,为了扭转现状,车间选择先培养出一队业务精英,由工班长及班组技术骨干带头学习,然后对每个岗位人员进行认真教学,演示操作方法、讲明操作要领,明确安全事项,积极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使全体职工向先进不断学习,不断靠拢。车间还采取一对一,点对点,岗位对岗位的授课形式培育出了五名优秀的HMIS系统班组维护人员,为HMIS后续的推广奠定了人才基础。
2、改变意识,统一思想。虽然段修全体岗位作业人员在工班长及技术骨干的带领下掌握了HMIS系统使用要领,但在个人主观意识上还是存在抵触情绪,在思想上更倾向于原有作业形式,为了达到现场职工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车间及时总结HMIS系统使用经验,因时制宜的制定出《HMIS系统使用说明书》,并立即对班组的三控制度进行改革,由原来的人控向机控转变,如:将一条标志板信息错误的轮对放入工艺线,检查班组是否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内容对实物轮对信息予以核对,检查班组上下道岗位工序作业之间对错误信息检查是否到位。实物模拟对规能够检验班组对HMIS系统的使用情况以及新班组“三控”制度的落实情况。为了增加班组对“三控”制度的执行力度,车间制定了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新班组“三控”制度的执行,坚定了职工对使用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的信心,增加了现场职工使用HMIS系统作业的主动性,为作业指导书改版提供了质量控制标准。
3、整章建制,更新标准。车间利用2015年新版作业指导书改版的机会,由先期掌握技术经验的工班长及技术骨干与信息技术科配合,按照现场结合HMIS系统的作业方式,紧扣作业细节,牢抓作业标准,如:轴承转动检查岗位在作业过程中如何使用HMIS手持机配合作业,如何读取轮对信息,读取信息后都要检查那些岗位自控内容,发现错误后如何录入正确的信息,如何上传信息,按照现场作业流程对改版作业指导书进行全面汇编。在作业指导书汇编完成后,由车间专职,质检员,技术骨干结合现场实际对新版作业指导书逐项、逐条进行核对,同时将发现的问题与《轮规》标准进行比对,比对情况及时反馈技术科轮轴专职,同时将新版作业指导书过塑装订好,下发至各班组岗位,保证一岗一书,确保作业标准有据可查,有理可依。
4、逐层推进,过程控制。车间在保持原有作业方式的基础上又将其中一条探伤线作为调试流水线。在每个岗位熟悉HMIS工位机作业流程后,加速推进计划,仅用15天的时间,实现了两条探伤线同时使用工位机作业,不断增加工位机检修轮轴数量,由最初每天20条增加到现在的220条。在调试的过程中,现场职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厂家进行沟通,由工班长在每日完工后将各岗位出现的问题统一收集分析、上报,车间就当日发现问题,积极与厂家沟通修改完善。期间解决了自动检尺机、轴承压装机、轴承磨合机等自动化设备共享连接;压装打印的卡片不显示“不清”字样,显示“BQ”字母;信息录入不符合《轮规》标准时进行警示提示等大大小小36件问题,为HMIS安全风险控制系统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
5、立标树形,不断提升。为了树立标准化轮轴检修工艺线,车轮车间开始全面使用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进行轮轴检修作业,为了不断提升作业标准,提高现场职工对HMIS系统操作的熟练程度。车间在段修作业区开展作业标准专项整治活动,以“三个常态化”不断完善职工对HMIS系统的熟练使用。一是标准管理常态化,以新版作业指导书为标准,严格约束职工作业过程,针对部分职工的习惯性作业,违规违标作业,进行考核教育,及时纠正。二是坚持HMIS系统使用常态化,车间不断增加HMIS系统作业轮对数量,由原来作业量20条改为全部使用HMIS系统作业,由原来9各岗位使用增加至31个岗位,保证每日作业量220条轮对。三是对规常态化,车间各管理阶层对岗位标准作业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采取方式是,班组一周一查、车间一月一查,并以静态验收的方式,逐一完善过关。不断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使用新HMIS系统为车轮车间的标准化推行翻开了新篇章。
6、强化基础,不断拔高。为了巩固HMIS系统的顺利使用成果,车间每周进行一次新HMIS系统操作理论考试,从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出发,牢牢依靠作业标准,全面要求现场职工掌握新HMIS系统操作的核心。每月组织一次HMIS系统操作理论默写与实作演练,要求岗位职工能够按顺序,按要求,按标准深深地将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的核心操作内容铭记在心。每月月底对考试成绩进行纵向和横向排名,对综合分数低于90分的岗位作业人员,车间给予A类考核,并指定班组业务学习员对其进行帮促整改,直至其做到“标准不离口,要求铭记心”。
为了不断提高现场对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的操作水平,车间分段、分片、分岗位对HMIS系统进行使用。一是脱开岗位之间的流水线关系,单独成块,独立成行,在重点岗位,关键岗位使用HMIS系统进行作业,以手工与电子信息化相相互配合的方式执行标准,如:在建档岗位,良好轮对交验岗位,轮轴外检关盖岗位使用HMIS系统,其他岗位还是原始作业方式。二是加强班组岗位流水线间的协同作业能力,在班组内部使用HMIS系统,上下联动,前道工序与后道工序实现无缝对接,如:岗位间信息传递不再使用卡片而是电子信息。三是全面铺开,融会贯通。使用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段修片区,智能化设备互相联动,全面使用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进行轮轴检修作业。
为了彰显出HMIS系统能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作用,车轮车间将HMIS作为总公司标准化检查中的重点项目之一。11月6日,在总公司标准化建设检查过程中,车轮车间因使用全路先进的HMIS系统,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管控的作业方法得到了总公司领导的高度赞赏。
二、全面实现轮轴检修信息化。
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的使用一改车轮车间粗放式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克服了检修过程中卡片存在破损、数据不清,表面脏乱等困难;杜绝了因报表台账较多,过程繁琐复杂,无法完成精确地数据分析的情况,实现了电子信息数据传递,微控设备的自动数据采集,轮轴技术全过程管理和质量追溯等全路先进的技术手段。车轮车间在HMIS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1、队伍装备现代化。车间严格按照轮轴检修工艺流程要求,将现场划分为31个作业岗位,确定所需工位机数量,并配合厂家装载工位机系统程序,按照岗位设置人员进行分类,专人专机。为了更好的配合HMIS安全风险管控硬件的使用,车间为段检修片区打造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智能作战部队”,这支部队通过HMIS手持机信息录入,扫码读取,网络连接,平板电脑指纹识别,智能设备检测等人机联控的手段,配合HMIS系统能够有效的将安全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下降40%。
2、设备操作现代化。车轮车间段修作业区有10余台智能检修设备,由于数据无法共享,造成大量的人工重复录入工作。通过覆盖全轮轴检修区域的无线网络将自动检尺机、轴承压装机、轴承磨合机等自动化设备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利用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无纸化信息传递,最大程度实现生产自动化,完成人控向机控的转变,同时,我们对所有自动化设备实行首末条校验或过程抽验的方式保证轮轴检修质量达标。
3、控制手段现代化。车间将电子规章纳入HMIS系统中,对超限数据实现计算机自动提示的方式报警。还采取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关键人员进行指纹识别,人机联控的作业方式,如探伤岗位开工前探伤工、探伤工长、质检员、验收员不到位使用指纹识别登陆,无法进行日常性能校验,设备不进行日常校验,无法开工作业。达到互相验证,加强过程控制的目标。通过计算机自动提示报警的方式车间全年共防止了15起轮对尺寸超限未返厂,8起轴承使用年限超限未漏退,6起轴颈尺寸超限不能压装的事故隐患。
4、数据统计现代化。车轮车间每月报表数据繁多,统计手段全靠人工。现在通过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对各工序检修数量、轮轴修程、轮轴来源、故障种类等信息自动分析汇总,实现了轮对保有数量,收支数量,检修数量,轴承报废数量原因及厂别的统计,轴承大修数量原因机场别的统计等5组报表,10项数据的统计,现在车间可以直接通过HMIS系统按时按点的将报表上报至段,减少了因数据繁杂,人员统计慢的因素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报表的准确率,实现了全过程数据流的统计。其次对每日各岗位生产状态的数据自动分析汇总,根据基础数据,及时、准确自动生成当日生产报表,并且能够查询设定时间段内的数据。与此同时工班长通过轮对滞留、积压可追踪不合格品轮对位置以及不合格品轮对产生的岗位和原因,全面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为现场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实现生产可视化、信息化管理。
三、成效显著,总结经验。
自车轮车间投入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后,有效的提高了轮轴现场作业标准化水平。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控制风险,对能够产生安全风险点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控。
2015年,车轮车间通过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上传轮对检修信息44714条,平均每日收入230条。控制不合格品轮对5446条,同比2014年作业量增加30.45%,不合格品轮对数量下降3.35%,月度质量对规发现问题936件,平均每月递减20件,在使用过程中关键安全风险岗位错误发生件数由原来9.4件/天下降为0.5件/天,问题反馈率下降了84%。
经过近1年的使用,车轮车间以推行新HMIS安全风险管控系统为基点,锤炼了队伍,提升了标准,打造了新的管理模式,新系统已然成为了车轮车间现场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现了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目标。2016年车轮车间要通过既有的环境下不断提高系统融合度,不断完善现场使用模式,逐步推陈出新,并形成长期使用的效应。
新的一年,我段翻开了车轮车间厂修作业片区能力扩建改造的新篇章,车间积极配合段整体工作部署,将新HMIS系统作业理念引入厂修片区,在全面总结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前介入,逐岗试用,全面推广,逐步实现全系统,全优化,全过程控制完整的风险管控系统,引领乌西车辆段轮轴检修能力进入大数据、大流量时代。
车轮车间
2.风险管控系统 篇二
1.1 系统硬件方面的主要风险
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硬件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因素: (1) 所处环境的外界因素, 包括环境中所包含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相关条件; (2) 相关设备和附属设备的质量水平; (3) 动力系统设计、安装质量和稳定性。以下对这三方面因素进行简要分析概述:
(1) 关于生物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生物风险主要来自于生物产生的可能会影响和威胁到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可能对系统硬件造成的直接损害。例如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 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电路板和其他硬件设备;老鼠等啮齿动物啃噬暴露在外的线路最后导致断路。
关于化学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化学风险指系统设备被外界的化学污染影响出现的腐蚀或生锈现象。现实生活中, 许多物质接触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后, 或快或慢都会造成腐蚀, 一般情况下液态和固态的污染源比较容易控制, 而气态污染物很难规避。设备一旦被腐蚀, 就会逐渐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 最后导致设备无法运行或产生严重后果。
关于物理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物理风险主要指系统所处环境内的无机条件对设备造成的影响和系统内部运行环境对系统硬件造成的影响。如外界重物挤压造成设备变形、硬件配件长期超负荷运作、设备老化或系统运行过热等。在系统实际运行中需要格外关注这些问题。
(2) 相关设备和附属设备的质量水平风险是自动化控制系统风险中最容易控制的。只要在安装过程中能够严格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就能很好的减少这一风险。安装前需要先经过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把关, 接着安装人员要严格按照章程来进行安装操作, 最后要保障定期的维护。这些都是管理方面的工作。
(3) 动力系统设计、安装质量及稳定性风险主要指电线的安装布置和管道安装。这一方面的建设需要官方电力部门的配合和检测。
1.2 关于系统软件方面的主要风险
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本身的杀毒、防黑、纠错能力, 即自身的安全防护水平;控制系统对内部储存文件是否进行了加密处理, 是否定期、及时的进行数据存储和备份;控制系统对用户访问权限的控制, 能否对非法入侵的用户和窃取数据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警报、阻拦或反击。为了保障系统能做到以上要求, 需要技术人员及时对相关控制程序和系统做好保护, 并且及时做好系统更新, 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1.3 关于人为因素引起的主要风险
再谨慎的工作人员也有出现纰漏的可能。自动化系统也同样需要人工的操作和管理, 许多控制系统出现问题的原因都是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和工作不到位。总的概括来说, 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操作人员操作的准确性风险。操作人员出现操作失误将字节导致系统的运行问题。轻的生产产品出现问题, 严重的将损害系统设备的安全, 甚至造成周边的人员安全隐患。因此, 各生产单位都必须加大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力度, 保证各单位人员持证上岗, 上岗人员都能够规范操作。
(2) 操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风险。许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实际操作人员手中, 一旦操作人员发生技术泄露, 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单位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 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培养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确保工作人员能一心一意的为企业工作。
(3) 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许多失误是操作人员就算看见了也会无法及时作出纠正反应的。要减少这种风险出现, 就必须要加强后期的检测力度, 并且加强人员的技能熟练度培训。
2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风险控制措施
2.1 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在许多会对自动化系统的控制造成影响的因素中, 空间电磁干扰是难度较大的一个。通电导体周围都存在有或大或小的电磁场, 这些磁场没有具体形态但分布广泛, 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工作都经常受其影响。如果能提前采取一些预见性措施进行预防工作, 将对解决电磁干扰问题有很大帮助。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电磁干扰对自动化控制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 且保证系统的运行效率不被降低, 一般通过干扰电磁传播、切断干扰源和提高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等方式来保护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下提出了几种具体措施:
(1) 选用高质量电源。电源是所有自动化控制系统都必须配备的重要组成因素, 对电源的选择关系到系统运作的最终效果。自动化控制系统所需要的电源既要能满足整个系统的供电需求, 也要确保电源供电产生的磁场能被抗干扰设备隔离, 不影响系统工作。因此在选择电源时, 要综合考虑各配件的组合效果, 不要舍本逐末。
(2) 采取合适的电缆线。合适的电缆线和正确的电缆敷设方式可以使电源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电磁干扰大大降低。一方面在实际工程中, 铜带铠装屏蔽电力电缆在降低动力线的电磁干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 对电脑的敷设方式也能达到良好的电磁隔离效果。
(3) 硬件滤波、软件处理。电磁本身的抽象性和固有性决定了想要完全排除电磁干扰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尽量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我们需要同时对硬件和软件进行处理, 进一步稳定系统的运行, 并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
2.2 软件抗干扰措施
所谓软件抗干扰措施就是通过程序设计手段来排除电磁干扰可能造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误动作。这里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2.2.1 触点抖动的消除。
通过延时处理可以消除外部输入设备产生的触点抖动, 并消除某些可以长期持续的脉冲干扰。通常我们使用这种方法处理按钮、继电器、传感器等包含触电的设备产生的触点抖动干扰, 但实际操作时要注意设置延时时间要大于触电抖动间隔时间和脉冲干扰持续时间。
2.2.2 可测干扰信号的抑制。
有些短时干扰信号可以通过特殊设备检测到, 再使用屏蔽装置屏蔽。如大电感负载断开时产生的干扰信号, 可通过检测设备将干扰信号产生的时间由接点的方式通知控制系统, 然后由控制系统的JMP/JME指令屏蔽输入信号, 即有干扰信号作用这段时间, 不采集输入信号。
2.2.3 漏扫描检测。
在编制自动化控制系统所用的应用程序时, 可以采用分段的方法, 在两端程序的间隔点上加一段检查节点, 使每次扫描时, 都对程序进行一次检查并给出正确信号, 然后继续执行下一道程序和指令;如果有某段漏扫描, 则发出警告信号并进行预先规定的处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时出现的问题, 大部分是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设备因素造成的, 这些大都可以通过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仔细工作和认真检查来有效的避免和预防。因此, 想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风险, 就必须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另外, 企业还要不断投注力量到技术的研发和更欣赏, 不断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来促进工作效率。
摘要:伴随着世界人口的飞速增长, 各行各业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都不断提高,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鉴于人力的有限性, 自动控制系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泛, 在行业内外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可以看出, 自动化控制产业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社会部门, 在现代的科技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任何产业都有着一定的风险, 如何分析和有效的规避、控制风险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自动控制系统,系统风险,控制办法
参考文献
[1]何琼.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理论探讨, 2011 (4) .
3.管控企业声誉风险 篇三
良好的声誉使得企业行为容易得到社会认可,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源、机会和支持,进而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相反,不好的声誉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声誉本身无法用收益数量来准确衡量,这使得对企业声誉风险大小的评估与度量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好企业声誉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对企业声誉有充分的了解。
企业声誉具有关系属性,即企业声誉与特定的组织群体及特定的事情有着紧密联系。一个企业有许多利益相关群体,包括投资者、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等。这些群体分别与企业有特定的关系,对企业行为有着特定的期望。特定的群体会从特定的角度认知企业行为,从而具有不同的企业声誉认知。例如,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对于顾客群体它在产品价格上具有良好声誉。然而,产品价格过低会导致利润空间变小,这可能会影响供应商、投资者以及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认知,进而影响相对于这些群体的企业声誉。企业到底更关注哪些利益群体,依托于企业现阶段的战略和目标。
企业声誉的形成与企业自身表现出的差异性(即不同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特征)密切相关。利益相关群体会刻意寻找一个能有效区别目标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特征,并以此特征为基础构建他们对这家企业声誉的认知。例如,金融企业通常被看作是具有“风险厌恶并小心谨慎”特征的一类企业,这些特征使得利益相关群体对这些企业放心,愿意委托它们管理自身的资产。如果一家金融企业的行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那么不管是高于还是低于市场平均期望,这些差异性都将作为利益相关群体构建这家企业声誉的主要依据。
企业声誉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认知,它的形成不完全基于客观事实或现实,是利益相关群体对企业行为的体验、知识和看法的综合体现。尽管企业能够采取措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向人们传授更多的相关知识,但是却不一定能够有效地改变他们对企业行为的看法。为了更好的管理声誉,企业不仅需要做到真正的“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企业的“与众不同”。
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破坏自身的声誉,声誉遭到破坏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结果。企业也许没有做任何事情,但是它的声誉却有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如果一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这家企业在价格方面具有一定的良好声誉。但是,随着同行业其他企业也相应降低价格,甚至降低的幅度比这家企业还大,那么依据差异性原则,这家企业在价格方面的声誉将受到不利影响。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一个时期令企业声名鹊起的因素在另一个时期也许会使得企业被动落后。为了有效管理企业声誉风险,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行为(或来自外部市场上的行为)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应该尽可能深入地分析和预测那些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减少意想不到的惊奇。
基于战略和文化之上的企业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和方向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这是企业声誉构建的基础。为了维持和改善声誉,企业应该努力在利益群体中形成对自身行为的可预期性,同时保证“说到做到”。如果企业之前采取措施对外形成既定预期,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做到,那么会严重损坏企业的声誉。其他同行业竞争对手以及社会媒体会刻意批评企业的“不诚实行为”,放大行为结果的不利影响。也许危机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声誉毁坏的影响,但是代价肯定也是昂贵的。
4.安全风险管控制度 篇四
一、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安全风险的辨识范围、方法、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评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全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并严格监督落实。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安全风险预控责任体系应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注:PDCA分别表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
三、风险预控管理流程
(一)危险源辨识。
1、危险源辨识
(1)每年底由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队进行一次重点对瓦斯、水、火、粉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爆破、机电运输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一次全面安全风险辨识;
(2)危险源辨识前由培训中心组织全体职工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3)辨识范围要覆盖全矿所有生产及辅助系统作业场所、工序、流程;
(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对本科室负责的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①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也可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并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
②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③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应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结合本的安全工作情况及下一年工作中可 能遇到的安全风险对发生风险性质、危害、原因、易发地点、预兆、应采取的安全措施进行评估,并形成初评报告,并于当年10月15日完成分管领导与总工初步审查,上传矿QQ工作群。
(3)安全风险辨识工作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组织,所有矿领导、科队长、技术员参加及相关队职工代表参加。
3、专项危险源辨识
(1)专项危险源辨识前由专项危险源辨识组织人安排相关科室组织相关职工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3)辨识范围要覆盖所有涉及到的生产及辅助系统作业场所、工序、流程;
(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对本科室负责的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①危险源辨识采用的方法和程序要与现场实际相符,具体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并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
②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③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应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2)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业务科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1次专项辨识;
(3)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重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1次专项辨识;
(4)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综采工作面初放、收尾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产前,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1次专项辨识;
(5)发生死亡事故、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室对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进行1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
(二)风险评估
1、危险源辨识完成后相关负责人应及时组织职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各相关科室对职责范围内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要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①风险评估应采用依据风险矩阵表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MES)进行风险等级判定,各业务科室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评估办法建议,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
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风险源分以下几个等级:(3)评估结果分级
①蓝色风险5级风险:轻稍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岗位人员应引起注意。
②深蓝色风险4级风险: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班组、队应引起关注。
③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业务科室、安全科)应引起关注。
④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煤矿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
⑤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2)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
①新改扩项目前;
②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
③ 为特定项目(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排放瓦斯、井下电气焊、大型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④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
⑤执行特定检查和实验前;
⑥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
⑦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4)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组织,所有矿领导、科队长、技术员参加及相关队职工代表参加。
(5)专项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相关组织人员组织,有关有矿领导、科队长、技术员参加及相关队职工代表参加。(三)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1、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①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②各业务科室组织对提炼出的风险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③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④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⑤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或分管领导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五)公告警示
1、由安全科负责在井口公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2、由各相关科室负责在分管范围内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区域的显著位置地点公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3、由各相关队负责在各岗位公布各岗位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六)分级管控
1、分级管控
①蓝色风险5级风险:轻微危险由岗位人员自己注意。
②深蓝色风险4级风险:轻度(一般)危险由班组、队应进行监管。③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由业务科室、队进行监管,安全科登记关注。
④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由各分矿领导、安全科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
⑤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必须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整改。
2、各业业务科室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3)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3、及时完善相关标准、制度
(1)各相关业务科室要根据安全风险辨识会议形成的决定及时编制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2)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要根据辨识评估结果确定下一安全生产工作重点,调度中心与技术科要根据辨识评估结果指导和完善下一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3)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专项辨识评估完成后、各相关科室要及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根据辨识评估结果及 时完善设计方案,科学合理选择生产工艺、布置生产系统、对设备设备进行选型、确定劳动组织等。
(4)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专项辨识识评估完成后,各相关科室要及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根据辨识评估结果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5)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综采工作面初放、收尾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产前专项辨识识评估完成后,各相关科室要及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将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6)发生死亡事故、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的专项辨识完成后、各相关科室要及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根据辨识结果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
(七)风险管控
1、管控措施
(1)每年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组织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实施方案,确保人员、技术、资金有保障。
(2)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手段,制定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并符合相关规定
(3)对划定的重大安全风险区,由风险管控领导组根据具体情况划定作业上限人数。
2、监督检查(1)定期检查
①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
②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2、现场检查
(1)所有带班矿领导要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与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填报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表。
(2)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立即或限期整改。
(3)场安全员、瓦斯员要对当班所管区域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立即或限期整改
(八)保障措施
1、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1)各级要保证职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2)各级要保证职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班组长要明确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并确保不职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4)班组长必须组织当班职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及时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5)各级应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记录、跟踪、统计、分析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2、教育培训
(1)所有入井人员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及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2)培训中心每半年至少组织参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的人员学习1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第二次必须于10月份前完成。
3、资金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1)矿长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支配;(2)财务科对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3)后勤副矿长负责对安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资金有效使用。
4、安全文化保障
(1)煤矿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2)培训中心要认真组织各科队推行一岗双述安全工作法。
5、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1)员工准入管理
劳资科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和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2)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安全科要认真制定三违处罚管理办法,对煤矿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并严格监督实施。(3)员工培训教育
培训中心要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档案,认真制定培训方案,并严格进行落实。
6、制度保障
(1)各相关科室要认真组织制定与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①各相关科室负责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
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修订完成后相关科室要及时与培训中心联系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
③培训中心要加强对各项制度的培训监督。
④质量标准化办公室负对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的监督检查进 行考核。
2、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2)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3)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4)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三)办公室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1)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2)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3)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4)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5)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7、技术保障
技术科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并符合:
(1)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2)及时根据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实际制定或安排相关科队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5.组织风险管控 篇五
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对环境的信息需求和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需求,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从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进行考察。环境的复杂性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外部因素的数量与不同之处,如消费品企业面临消费者这样单一的市场环境就比电信运营商面临许多不同顾客的市场环境简单得多。环境的稳定性指环境因素的变动程度,一个环境领域如经过一年或几个月仍然保持不变就是稳定的。而不稳定的环境下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会突然变化,如竞争对手对企业的市场行为做出了针对性或对抗性行动,这会导致竞争环境的不稳定。
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具体表现在对职位和部门、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方式、控制过程及计划和预测等方面。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增加时,外部环境中的每个因素都需要一个岗位或部门与之联系,组织结构中的职位和部门的数量会增加,这样增加了企业组织内部复杂性。当外部环境迅速变化时,组织的各部门在处理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方面变得高度专业化,每一部门的成功都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组织的差异化程度越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就越困难,从而组织中承担协调整合功能的固定机构和人员(如品牌经理、客户经理)与临时机构等(各种委员会)就越多。因此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运行良好的组织具有较高的内部差异化和整合水平,反之不确定性低的环境中运行良好的组织则差异化和整合水平相对较低。
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必然影响着组织内部的规范化程度。当外部环境迅速变化时,组织内部相对松散,控制较弱,更具适应性,管理灵活性较高。当外部环境较为稳定时,组织内部的规章、程序和权力层级较为明显,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和管理稳定性程度较高。
二、组织结构与集团战略的不相适应风险
根据钱德勒的研究,公司战略对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战略对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见表。后来的研究表明组织结构的变革也可引导企业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采用专业化经营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集权的职能制,其原因是由于经营的产品品种单一,管理比较简单,管理人员较少,有利于加强控制,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采用主副业多元化战略的公司主业通常采用直线职能制,理由同上,对于共享相关资源的副业通常采取单独核算的组织形式,以免给主业增加负担。对于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由于产业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同时,对外对内经营,根据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实行灵活的混合制结构有利于保持各部分的活力,同时便于控制。对于为共享价值链某环节的横向一体化的公司多采用事业部制,有利于共享资源的统一控制和充分发挥各业务模块的积极性。采用无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由于主要共享公司的无形资源,所以来用母子公司制有利于降低总部对相关业务的过度干预。
经经营战略略组织结构构
专业化职能制
主副业多元化附有单独核算单位的职能制
限制性相关多元化(纵向一体化)混合结构
非限制性相关多元化(共享价值链某一环节)事业部制
无关多元化母子公司制
三、组织结构与企业人员素质的不相适应风险
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对人员素质的影响考虑不够会产生较严重的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麦肯锡为实达做的组织结构设计咨询,将实达由原来各产品线独立经营的事业部改为销售资源共享的产品经理制后,由于产品经理主要由原工程人员调整而来,但他们多数不懂营销,不能承担产品线的策划管理之职,而客户经理主要由原销售人员调整而来,他们对其他相关的产品技术缺乏较深入的了解,无法承担为客户提供整合服务的职能,因此组织结构调整后导致经营状况大幅下滑。
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
(1)集权与分权。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水平高,管理知识全面,经验丰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则管理权力可较多地下放;反之,则权力应多集中一些。
(2)管理幅度大小。管理者的专业水平、领导经验、组织能力较强,就可以适当地扩大管理幅度;反之,则应缩小管理幅度,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3)部门设置的形式。如实行事业部制须有比较全面领导能力的人选担任事业部经理,实行矩阵结构,项目经理人选要求有较高的威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它责多权少的特点。
(4)定编人数。人员素质高,一人可兼多职,可减少编制,提高效率:人员素质低,则需将复杂的工作分解由多人来完成。
6.如何管控外包业务风险 篇六
业务外包的法律性质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完成的经营行为。从法律上来说,业务外包的发包方与承包方是基于平等合作产生的合同法律关系。业务外包涉及的合同类型比较广泛,其中承揽合同是典型的提供劳务的合同,确立了所有提供劳务合同的一般规则。讨论业务外包的法律关系,可以承揽合同作为基准。按照《合同法》关于承揽合同权利义务的规定,业务外包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目的,承包方应按照与发包方约定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发包方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承包方完成的工作成果,并依据工作成果给付承包方报酬。
业务外包不可异化为劳务派遣
2012年修改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一些用人单位以业务外包、劳务承揽等方式加以应对,但与业务外包提供商签订的合同却充满了劳务派遣的色彩,将业务外包异化为劳务派遣关系。《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因此,必须理清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关系,让业务外包名副其实,避免形成“假外包、真派遣”的困境。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存在以下不同点。一是标的物不同。业务外包不仅要求承包方提供一定的劳务,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相应的工作成果。劳务派遣则是劳务派遣单位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即劳动力是劳务派遣关系的标的物。这直接导致二者的计酬方式存在明显不同,业务外包按量计酬,而劳动派遣则按人头计酬。
二是员工人身依附性不同。业务外包中发包方对承包方的员工没有直接的指挥、管理权,发包方仅可以对承包方完成业务外包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而劳务派遣中,被派遣的劳动者则要服从用工单位指挥、命令,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这就意味着,业务外包合同中不宜存在对承包方员工进行直接管理的条款。
三是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不同。在业务外包中,承包方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造成自身损害的,发包方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劳务派遣中,被派遣的劳动者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工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还要明确的是,尽管委代办可以纳入业务外包的射程之内,但考虑到委代办与劳动关系极易混淆,实践中也多次出现法院将委代办确认为劳动关系的案例,因而,委代办模式应审慎使用。
业务外包风险管控应注意
根据《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业务外包风险管控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好业务外包服务提供商。业务外包的承包方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承包方是依法成立和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二是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三是承包方的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邮政业务外包的承包方一般应具有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物业服务等经营范围。选择承包方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且不宜将劳务派遣企业作为外包服务提供商。
准确界定业务外包的具体范围。应避免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外包。考虑到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承担着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邮政营业窗口服务外包应审慎对待,并要遵守国家以及地方关于邮政营业场所自办转为代办的监督管理规定。签订规范的业务外包合同。业务外包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外包业务的内容和范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签订业务外包合同要与劳务派遣协议的条款相区分,其中费用结算、承包方从业人员管理、民事责任承担等尤其要注意。
强化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严格执行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合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特别是对于重大业务外包,应当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经营活动中断。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对劳务派遣作出了严格的规范,大大压缩了劳务派遣的适用空间。作为替代措施,业务外包也得到广泛运用。邮政企业在运用业务外包过程中,应当加强法律政策研究,做好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地管控法律风险。
业务外包的法律性质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完成的经营行为。从法律上来说,业务外包的发包方与承包方是基于平等合作产生的合同法律关系。业务外包涉及的合同类型比较广泛,其中承揽合同是典型的提供劳务的合同,确立了所有提供劳务合同的一般规则。讨论业务外包的法律关系,可以承揽合同作为基准。按照《合同法》关于承揽合同权利义务的规定,业务外包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目的,承包方应按照与发包方约定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发包方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承包方完成的工作成果,并依据工作成果给付承包方报酬。
业务外包不可异化为劳务派遣
2012年修改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一些用人单位以业务外包、劳务承揽等方式加以应对,但与业务外包提供商签订的合同却充满了劳务派遣的色彩,将业务外包异化为劳务派遣关系。《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因此,必须理清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关系,让业务外包名副其实,避免形成“假外包、真派遣”的困境。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存在以下不同点。一是标的物不同。业务外包不仅要求承包方提供一定的劳务,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相应的工作成果。劳务派遣则是劳务派遣单位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即劳动力是劳务派遣关系的标的物。这直接导致二者的计酬方式存在明显不同,业务外包按量计酬,而劳动派遣则按人头计酬。
二是员工人身依附性不同。业务外包中发包方对承包方的员工没有直接的指挥、管理权,发包方仅可以对承包方完成业务外包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而劳务派遣中,被派遣的劳动者则要服从用工单位指挥、命令,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这就意味着,业务外包合同中不宜存在对承包方员工进行直接管理的条款。
三是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不同。在业务外包中,承包方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造成自身损害的,发包方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劳务派遣中,被派遣的劳动者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工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还要明确的是,尽管委代办可以纳入业务外包的射程之内,但考虑到委代办与劳动关系极易混淆,实践中也多次出现法院将委代办确认为劳动关系的案例,因而,委代办模式应审慎使用。
业务外包风险管控应注意
根据《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业务外包风险管控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好业务外包服务提供商。业务外包的承包方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承包方是依法成立和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二是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三是承包方的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邮政业务外包的承包方一般应具有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物业服务等经营范围。选择承包方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且不宜将劳务派遣企业作为外包服务提供商。
准确界定业务外包的具体范围。应避免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外包。考虑到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承担着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邮政营业窗口服务外包应审慎对待,并要遵守国家以及地方关于邮政营业场所自办转为代办的监督管理规定。
签订规范的业务外包合同。业务外包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外包业务的内容和范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签订业务外包合同要与劳务派遣协议的条款相区分,其中费用结算、承包方从业人员管理、民事责任承担等尤其要注意。
7.小额贷款的风险管控 篇七
一、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多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放贷, 并且提倡简单快捷, 这种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形式,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人资金短缺的现象, 为贷款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
首先, 信用风险的存在。这一风险指的是因为借款人和相关的当事者发生违约或者是信用等级下降的情况, 不能够按照合同的要求偿还债款, 造成贷款逾期或者是呆账产生而引起的风险。通常, 信用风险存在着如下特征: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收益分布的可偏性以及风险收益的相悖性。
其次, 流动性风险的存在。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的是小额贷款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偿还金融机构的借款, 也不能够及时的满足贷款者的资金要求, 进而将自身陷入到流动性的风险当中。流动性风险而是小额贷款企业经常会面临到的风险, 对于小额贷款企业来讲, 其主要的定位在于只贷不存, 这样企业的吸款能力就有所欠缺, 导致了其放贷的速度要快于资金回收的速度, 这样就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情况, 发生流动性风险。
再次, 市场风险的存在。小额贷款中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因为市场中银行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或者是汇率的变化而引起的, 给小额贷款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讲, 市场风险主要由利率风险、通胀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组成的, 贷款者和借款者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是按照当时的利率签订的, 如果市场中利率发生变化, 超过了签订合同时期的利率, 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由于市场的实际波动情况, 这种风险对于小额信贷企业是较为常见的。
最后, 法律风险的存在。任何小额贷款企业的操作都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不能够出现违背法律的事情, 而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则主要是指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造成企业身份不明确, 贷款活动得不到法律保护而存在的经营风险。这一风险是由于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 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强调, 降低小额贷款企业面临的风险率。
二、小额贷款风险的管控措施
上文中对当前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下面本文就对这些风险的管控措施进行论述。
首先, 对于信用风险的管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最大限度的分散系统风险。作为小额贷款企业来讲, 需要进一步明确借款者所借款项的情况, 一定要保证是小额且分散的资金, 要避免借款者过度集中的在某一个行业或者是几个行业借款, 要尽可能多的考虑从多行业经营, 只有将户均贷款余额降低, 才能够有效的规避信用风险给小额贷款企业带来的危害。第二, 需要小额贷款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监控机制, 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机制, 并且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效的防治措施, 保证贷款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和控制工作。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 还需要设置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考评机制, 明确风险的分布情况和相关的防范措施, 将风险防范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 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率。作为信用风险的防范者, 还需要对每位贷款的客户进行详细和深入的贷款前调查工作, 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并由专门的风险防范部门对可能会产生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 对于信用高危群体需要及时的防范。
其次, 要想有效地规避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威胁,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小额贷款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实合理的贷款方案, 提升自身吸款的能力, 保证贷款的速度和资金回收的速度相持平, 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资金短缺的情况发生。第二, 小额贷款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动态的关注着每位客户的资产变动状况, 并根据这一变化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加强贷款后期的管理工作, 尤其是要对放贷时间和借款资金的规划时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保证资金的顺利回流。第三, 对于不能够按时归还的资金, 小额贷款企业需要做好应对工作, 及时的和银行等机构进行沟通, 提前安排好所需的流动资金, 降低流动性风险给且要带来的损失和威胁。
再次,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作为小额贷款企业, 需要将融入资金和贷出的资金实现对应关系, 要尽量的缩短融入资金在小额贷款企业账户上的停留时间, 这样就能够将款项及时的贷给所需要的人, 贷款者也能够及时的归还企业资金, 这样一来就会缩短资金的流动时间, 有效的防止利率汇率等的波动带来的影响。第二, 小额贷款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敏感的市场信息, 能够快速的抓住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规律, 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利率、汇率以及通胀等风险的威胁, 降低企业的损失程度。
最后, 对于法律风险的管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小额贷款企业内部需要设立专门的法律部门, 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律人员, 在实际贷款的整个过程中要及时的向法律人员询问意见, 避免在贷款过程中签订的合同违背法律规范给自己带来法律责任, 或者是因为自身的操作违背法律要求引发法律风险, 威胁到今后的发展。第二, 需要相关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尽量细化要求, 能够根据小额贷款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法律规范, 这样企业能够更好的履行。
除这几点防范措施之外, 还需要在贷款的过程中增加担保, 更好的转移风险, 或者是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 有效识别利用虚假信息进行贷款的人员, 降低自身的风险, 或者是制定科学追收机制, 严格控制违约的损失程度等, 这些都能够有效的规避小额贷款企业的风险。
三、结束语
小额贷款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风险, 本文就结合工作经验, 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 并指出防范措施,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企业经营有所帮助, 提升自身防范风险和管控风险的能力。
摘要:小额信贷指的是低收入群体或者是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一种贷款服务, 小额信贷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人的资金紧张状况, 但是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就以此为中心, 结合工作实际, 对小额贷款的风险及管控措施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小额贷款,风险,管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峭, 徐磊.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8, (11) :29-30.
[2]施金影.小额贷款公司运营中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9, (16) :56-58.
8.IT管控消费信贷风险 篇八
欧美股市暴跌,欧债危机正造成消费信贷的资金枯竭,全球市场对美国经济二次衰退和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的担忧日益加剧。对比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足见消费信贷的风险管控对于经济的重要程度。今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信用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32%,信用卡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那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将消费信贷的危机降至最低,来保证资金的健康流转呢?在技术层面上,IT人员可以给出答案。
信用卡爆炸背后的隐忧
近几年,中国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无论是本土央企还是外资银行纷纷开疆辟土,将开拓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作为一大业务重点。
“2007那会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银监会主要为银行做一些IPO的准备,还有巴塞尔II协议合规性的工作。当时银行主要想怎么使自己的业务得到快速增长,并且能够有足够的准备金。在早期,我们看到很多银行重点是放在争取新的客户上,发放更多的信用卡。”经济学家、博士马克•格林(Mark Greene)曾经先后任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IBM,目前,他是一家金融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费埃哲(FICO)的CEO,这家公司已为国内包括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十多家银行提供信贷审批决策系统、信用评分模型等多方面的解决方案。
马克告诉记者,当费埃哲在2007年进入中国时,世界上信用卡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就是中国。时至今日,中国持有银行卡的人一共有5亿,每个人手里几乎有两张银行卡。
与此相对应的事实令人担忧,中国有2.3亿的信用卡正处在睡眠状态,这对于银行业来说,管理成本代价高昂。这些信用卡中庞杂繁琐的数据给银行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待开启。
要想平衡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增长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银行自身的信息化系统着手,用技术手段科学地规避风险。
“最近几年这些银行开始从当初一味地争取新客户,转向了维护早前建立好的客户关系。另外这几年银行也开始看重他们的催收以及反欺诈这两个工作。所以客户关系管理、催收、欺诈,是信用卡客户管理目前的主要工作。”马克介绍到。
技术管控风险的重要环节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的银行对于消费信贷的审批明显严格起来。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欧美很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大幅提高了评分标准。然而,信用评分系统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光大银行的零售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内第一个整合了分析技术和决策引擎的大规模智能化、自动化的零售风险管理系统,具有示范意义。
过去,光大银行的信贷审批主要依靠人工,信贷风险管理无法实现自动化,如何提高效率、促进零售信贷业务的大力发展是光大银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光大银行引入一整套的风险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四个子系统:决策引擎加速器、信用评分模型、个人贷款管理系统(信贷审批和放贷管理),以及数据集市(报告和巴塞尔内部评级法开发),从决策、评分、资金管理和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为安全信贷把关。
在审批环节,决策加速器(CDA)用于新增账户的信贷审批,光大银行可以自己设计并且灵活地修改决策。而且,对于已经制定的规则和决策,CDA可以简单地完成复用功能,从而避免重复开发。CDA为光大银行所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实现信贷审批决策的集中化管理;快速实施信用政策和部署评分模型;通过自动化决策提高效率;可拓展的技术架构适用于多种平台等,减少了IT资源的维护投入。
在信用评分环节,系统中的信用评分可以实现对贷款申请的量化风险管理,光大银行在对申请者进行评分时会考虑综合因素,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主观判断。同时,信用评分模型还充分利用了统计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其他科学方法来实现评分的准确性。这大大节省了信贷审批的时间和人力,降低了信贷审批流程中的不一致性。
在贷款管理环节,新的信贷审批系统可以对信贷申请工作队列进行有效管理。该系统自动将每一步中的任务进行路由分配,让所有的操作人员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电子化工作流程来工作。它通过实现流程和参数的灵活配置来进行业务变更,实现客户经理现场预审批。该系统通过使用应用信用品分模型所生成的结果,增强了光大银行根据单个借款人的还款概率对信贷申请进行更准确评估的能力,此外还以更科学、经济的方式来进行贷后管理和早期预警。
在数据分析环节,光大银行使用数据集市模块这一以分析技术为向导的数据平台对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数据支持,它建立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等级体系,可以对多种业务绩效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中国银行也已经开始利用IT技术来进行风险管控,中国银行的零售信贷业务占整个信贷业务的30%,而这一比例在未来有望增长到50%。借助费埃哲Blaze Advisor作为中央决策管理平台,中国银行开发出新的消费信贷审批系统,有效地提高了业务决策效率。
健康的消费信贷文化
在美国,个人消费占到GDP的70%,而在中国,个人消费只占30%。也就是说,中国大部分国内消费是由公共消费来带动的。但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个人消费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拥有庞大的个人消费群体之后,成熟消费信贷文化的建立和完善也就指日可待了。相关专家指出,中国想建立健全这样的消费信贷文化,需要把握好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信贷评分。在很多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信贷评分是银行用来发放信用卡或者审批贷款时所使用重要决策依据和基础。在中国,今年年初才开始出现信贷评分,目前并未大规模使用。
第二个要素是特征,即持卡人或者申请者的特征。银行需要知道信用卡可以发给谁,这就需要先跟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掌握客户特征。
第三个要素是还贷能力。也就是银行对持卡人的现状、收入、财务状况要有所了解,清楚持卡人有没有偿还贷款、按揭的能力。
第四个要素是抵押物情况。银行需要了解,在持卡人无力偿还的时候,银行可以收回多少抵押物。这样在发放贷款之前,银行可以规定相应的贷款额度。
9.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篇九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因素辨识管控(以下简称风险管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以下简称隐患治理)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应当坚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是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其他负责人、各部门、各岗位及从业人员的责任,并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总监(首席安全官),专职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教育培训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知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的风险因素、风险等级、防范措施、应急方法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可视、有痕、便捷、实用的原则,科学设计作业审批票(证)、生产作业现场点检表、告知卡(单)、工作流程图、公示牌(板)等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工具,用于本单位各层级、各岗位的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发包或者出租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当在专门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承包、租赁合同中,约定涉及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相关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服务的,安全生产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各类开发(园)区管理机构等应当按照职责做好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相关工作,并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履行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的管理责任。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以及公众的安全生产风险与事故隐患防范意识。
第二章风险因素辨识管控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风险管控职责:
(一)建立包括辨识部位、存在风险、风险分级、事故类型、主要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的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
(二)根据生产组织、工艺等行业特点,逐级编制并发布风险分布图;
(三)根据生产工艺、设备、设计等环节变化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
(四)建立危险作业、动能隔离上锁挂牌、风险岗位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
(五)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安排专门课时对风险辨识方法和风险管控措施进行培训;
(六)定期评估分析和改进有关管理制度,并告知从业人员;
(七)其他风险管控职责。
第九条风险因素辨识分为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
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三年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辨识。本规定施行满三年后,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装卸单位应当每年开展一次全面辨识;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辨识。
在生产经营环节或者生产经营要素发生重大变化,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者推广应用前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及时开展专项辨识,并根据辨识情况及时调整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分层次逐级划分和确定风险因素评估单元,并根据评估的目标、范围、专业技术力量等客观情况,选择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风险辨识方法。
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下列因素开展全面辨识:
(一)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
(二)普通设备设施和特种设备,能源隔离、机械防护等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及其检验检测情况;
(三)建筑物、构筑物、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与生产经营相关相邻的环境、场所和气象条件;
(四)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安全防护和安全作业行为;
(五)安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教育培训、现场作业、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六)其他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风险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将辨识出的风险确定为重大、较大、一般和低四个等级,分别以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
对重大危险源、极易造成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应当确定为重大风险。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风险等级,逐一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明确管控重点、管控部门和管控人员。其中,对较大及以上等级的风险,还应当制定专门管控方案。
在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使用新设备、变更工艺技术过程中,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对相应的风险重新进行辨识、制定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方案。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每季度至少组织检查一次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的落实情况。
第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的班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前或者交接班时,应当进行风险确认和风险管控措施预知、设备设施检查等安全确认,并及时排除新产生的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应当对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物品存放等涉及安全的事项进行检查。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风险管控动态评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立即开展评估。评估结果用于指导生产计划、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以及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工作。
第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风险、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方案在风险部位、岗位或者车间进行公示。在有较大及以上等级风险的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关键部位和有关设施设备上应当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标识,设立包括疏散路线、危险介质、危害表现和应急措施等内容的公示牌(板)。学校、医院、车站、码头、机场、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以及玻璃栈桥、悬空桥梁、人行隧(廊)道等设施,还应当按照规定的距离、密度、内容设置安全风险警示牌(板),避免造成意外伤害。
第三章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应当对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检查风险部位、风险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方案的落实情况。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清单,并编制隐患治理信息台账。事故隐患排查清单应当包括排查的风险部位、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失控表现、失职部门和人员、排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排查时间等内容;隐患治理信息台账应当包括隐患名称、隐患等级、治理措施、完成时限、复查结果、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
第十七条事故隐患排查包括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隐患排查制度要求,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排查事故隐患。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组织并参加一次,安全管理部门每旬至少组织一次,车间每周至少组织一次,班组每天组织一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开展专项排查:
(一)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以及规程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的;
(二)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生产经营条件、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停工停产后需要复工复产的;
(四)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险情的;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的;
(六)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者预报可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对安全生产构成威胁的。
第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下列因素开展隐患排查:
(一)从业人员是否存在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相关规定、标准要求;
(三)是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规定建立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四)其他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因素。
第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行业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将隐患等级确定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消除隐患。整改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隐患清单;
(二)治理的标准要求;
(三)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四)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五)负责治理的机构、人员和工时安排;
(六)治理的时限要求;
(七)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八)复查工作要求和安排;
(九)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重大隐患整改方案实施前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相关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具体负责整改人员进行论证,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参加。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省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并发布各自监管、主管行业领域的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或者指引,每两年修订一次。
制定指导手册或者指引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的自辨自控、隐患的自查自改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监管,通过强化信息化监管等手段,实现数据共享、动态监管。将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纳入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并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主体责任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在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时,应当对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与隐患治理信息台账,重点检查风险的辨识、分级和管控以及隐患的排查、分级和治理等内容。
在检查中发现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立即进行整改、消除隐患;其中,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依法作出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关设施或者设备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重大隐患督办制度,健全重大隐患排查整治、案件查办、违法企业处罚和追责问责等清单工作机制。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重大隐患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治理方案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对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者不按照行政决定进行整改消除隐患的,降低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负责人安全生产诚信等级或者列入失信名单,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三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类开发(园)区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购买服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等方式,广泛听取对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措施。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隐患治理信息台账的;
(二)未按规定开展全面辨识或者专项辨识的;
(三)未按规定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方案的;
(四)未按规定开展风险管控动态评估的;
(五)未按规定开展隐患排查、确定隐患等级的;
(六)未按规定制定隐患整改方案或者未按方案组织整改的;
(七)未按规定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
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拒不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整改指令、消除隐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未设置警示标志、标识,未设立公示牌(板)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未按规定检查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落实情况、组织并参加事故隐患排查的,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领导责任和协助责任的;
(二)未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未按规定制定、发布和修订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或者指引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微小企业的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按照国家和本省微小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关规定执行。
【风险管控系统】推荐阅读:
工程风险管控方案08-26
公司税务风险管控10-09
安全风险分析管控10-25
质量管控风险点12-08
深化安全风险管控12-13
风险管控学习心得12-20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培训08-03
学校安全风险管控制度08-19
安全风险管控领导职责09-09
月度风险管控检查分析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