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秋作文

2024-09-08

写中秋作文(精选15篇)

1.写中秋作文 篇一

提到中秋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可以赏月、吃月饼。还有,如果平时亲人不在身边,中秋节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日子。这天,全家可以欢聚一堂,一起快乐地吃月饼、赏月、聊天……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吗?一起来看一看吧!

传说很久以前,兔子长着长尾巴,它和狐狸、猴子是好朋友,整天在一起玩。不论谁有困难,兔子都会热心地帮忙。

有一天,它们在路边遇到一位饿昏在地的老人,它们三个二话没说,赶忙去寻找食物。猴子摘了许多野果子,狐狸捡了一大堆豆子。然而,这些东西都不顶饿。兔子呢,则把长长的尾巴甩进河里钓鱼。不大一会儿,就有鱼咬住了它的尾巴。可是这条鱼太大,狐狸和猴子赶紧来帮忙。两边一较劲儿,只听见“咔嚓”一声,兔子的尾巴被拽断了,鱼也游走了。眼看那老人饿得直哼哼,兔子咬着嘴唇,强忍住疼痛继续想办法,结果把嘴唇咬成了三瓣。最后,它把脚一跺,对狐狸和猴子说:“咱们先弄点柴,熬点汤,老人家喝了一定能好一些。”

于是,它们赶紧忙活起来。水烧开后,兔子平静地对两个朋友说:“兄弟们,我先走一步,你们要照顾好老人家。”说完,便纵身跳进了锅里……

突然,老人睁开了眼睛,用手一指,那滚开的水一下子就变凉了。兔子不但没死,反而更漂亮了。

原来这位老人就是玉帝,他想给月宫里的嫦娥找个伴儿,于是就变成快饿死的老人来考验人间的三种动物:狐狸、猴子和兔子。经过这一番考验,玉帝决定带兔子到月宫去,而狐狸和猴子拥有了像人一样的智慧。

据说,兔子到了月宫还不忘帮助别人,天天忙着捣药救人……

看了这个动人的传说,你一定会更深一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以后再过中秋节,你应该就不会傻乎乎地只知道看月亮、吃月饼了吧,你应该抬起头来,观察一下月亮,仔细看看,你看到了那只舍己救人的小玉兔了吗?你看见那嫦娥了吗?呵呵,中秋,“人月两团圆”!

2.写中秋作文 篇二

一、蕴含赏识的评语:激发学生兴趣

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美国教育家杰丝·雷耳也曾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 就像阳光一样, 没有它, 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赏识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是学生进取的不竭动力。因此, 我们在习作评改中不妨多些蕴涵赏识的评语, 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让学生在赞扬中自信, 在赞扬中自省, 在赞扬中发展。

比如, 在教初一年级时, 我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同学的习作:“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深刻的文字, 真了不起!”只是这样一句充满赏识的真心赞扬, 就激发了孩子习作的全部热情。自此之后, 这个孩子的习作一直非常出色, 并曾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平等交流的评语:打开学生心扉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 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 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 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 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 成长烦恼, 秘密心事, 上网经历等。在批改时, 我们应民主沟通, 努力深入学生内心, 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例如,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留级生, 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觉得我是个中考失败者……我总是抬不起头来, 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会少数人的误解, 同时用一句“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 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 要抬起头来, 找回自我。在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 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 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 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 与之平等交流, 而不是以权威面孔与学生对立或否定学生, 这样只会挫伤他们的自觉性, 直接影响他们下次的创作欲望, 如:“但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表达不清, 内容简单。”“不符合要求, 重写!”“文章写得很平淡, 像一杯白开水, 无味!”等不堪入目的字眼。对于学生作文, 我们要善于“无中取有”, 找出其闪光点, 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对于缺点, 我们应具体指出而不失委婉。下评语时要满怀深情, 用饱蘸感情的红笔, 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和抚爱, 让学生从中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三、指导方法的评语:帮助学生提升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教师对具体方法的指导。类似“文章内容具体, 结构条理, 语言生动”这样笼统的评语是起不到指导作用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应该正确、客观、明确地指出习作中存在的优点、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 给学生指明方向, 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收获, 才能帮助学生提升习作水平。

比如一位学生在作文时, 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 虽然有的同学瞧不起我, 但是, 我的班主任却一直袒护我, 帮助我, 鼓励我, 催我奋进。”在这句话中, “袒护”一词用得不恰当, 我的批语是:“查查字典, ‘袒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推敲一下, 用在这里合适吗?换一个什么词更恰当呢?”学生思考后很自然地改为“爱护”。长此以往, 学生注意字斟句酌, 语感形成, 习作水平也自然提升。

四、充满诗意的评语:带给学生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同样, 没有诗意的、优美的习作评语, 就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习作评语本身就应该是文学创作, 如果教师的评语写得文质兼美, 妙语连珠, 便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带来强烈的示范作用。

基于此, 我给一个学生的习作《做一棵小草》写的批语是:“妙!人不能像树一般高大, 如花一般清香, 但人却能像一棵小草, 用自己独特的绿装点整个世界。只要活得真实, 活出自我, 活出独特的个性, 做一棵小草何尝不是一种魅力, 一种美丽?”“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春风扑面的清新气息, 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 激起他们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习作也会如诗一般美起来。

五、智慧幽默的评语:贴近学生心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德国学者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会让学生的心灵更贴近教师, 教师在给学生的习作评语中, 如果能够适时地使用幽默,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学生的作文中标点错误很多, 我评析道:“你的小脑瓜到底有多少奇思妙想啊, 真让人惊奇!要读过多少课外书才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啊, 真佩服你!不过, 句号瞪大圆圆的眼睛, 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 叹号哭起了鼻子, 它们在说:我的主人, 你怎么能忽视我在文中应有的位置呢?”这样一句评语, 送给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学生, 更贴近了学生的心灵, 促使其在轻松一笑之余开心地接受指正。

3.写中秋作文 篇三

我在水面的石板上漫步,仰望天空。估计是因为云的原因月亮变得朦胧了,但是很明显月亮很圆,好像是用圆规画的。

我低头看着湖面,只看到平静的湖面上映着洁白的月亮。满月在水面上升降,有时被略显湍急的水波弄成椭圆形。过了一会儿,挡住月亮的云悄悄地溜走了,月亮变得明亮多了。很明显,里面似乎有一棵树和一只白兔。湖边的灯光印在湖里,就像池塘周围的`小月亮。

中秋节的夜晚真的很美!

4.写中秋的作文 篇四

每年中秋节,妈妈都会买了很多口味的月饼,我们一家人都会在自家院子里赏月。去年中秋节也不例外,晚上,天气晴好,不到六点,妈妈就把各种不同的月饼放在盘子里,爸爸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我把椅子摆好,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聊着天,吃着月饼和美食。七点多时,一轮大大的圆月映入眼帘。我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月饼,又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它们两个一样圆。这情这景真让人陶醉。我吃了一口月饼,味道可真美。

每年的此时,爸爸总会问我:“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我的确不知道,因为每年都在讲,每年讲得似乎又不一样,所以每年我都没记住。于是爸爸就又给我讲了一次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有一天,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上,老百姓热得实在过不下去了,有一个名叫后羿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他就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老百姓。王母娘娘给了他两颗仙丹,并告诉他同时吃了就会成为神仙。于是他把两颗仙丹给了他的爱人嫦娥。有一天,嫦娥一个人在家,有人准备杀嫦娥,于是嫦娥只好吃下那两颗仙丹成了神仙。为了纪念嫦娥,人们就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做月饼,这一天就是中秋节。我听了这个故事,似懂非懂。中秋节真是这么来的吗?

我喜欢中秋节,喜欢吃月饼,喜欢爸爸每年都给我讲故事。

5.写中秋赏月的作文 篇五

晚上,我们一家人搬来板凳坐在阳台上赏月。

今晚的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羞羞答答地从乌云中露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看,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了,才从乌云里钻出来,出现在天空中,给黑色的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白的纱。

月亮一会跑到山尖上,一会儿又跑到溪水旁。

我急忙借来邻居家的望远镜,我看到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有盆地、大海、峡谷……月亮上没有水,没有生物,也没有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突然,我眼前一黑,原来月亮又钻进云朵里了,玩起了捉迷藏。

我非常喜欢月亮,因为,太阳公公一下班打的就变得黑漆漆的,是月亮姐姐为人们送来了光。

看着满天的繁星,渐渐的,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眼前飞舞。望着那些可爱的星星,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睛,说悄悄话哪!

6.写中秋作文 篇六

1 想方设法让学生“说”

1.1 为了“说”, 让学生爱上汉语言

首先, 要求学生多用汉语交流。教师讲课时要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 不要一讲到底。尽可能地做到“阳光照到每个孩子身上”, 尽量保证让每名学生在每天的语文课上都能够有至少一次的发言机会。

其次, 为学生创造交流机会。为了促进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能够多寻找、创造让学生乐意、易于表达的“话题”, 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例如:传话、对某个问题谈感想、谈看法、“我说你猜”等。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如:朗读比赛、背书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等, 总之无论是怎样的设计都得围绕着让学生多说汉语来展开, 长此以往, 学生对于学习汉语的兴趣必然浓厚。

第三, 教师要成为一名语言医生。由于藏语同汉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藏族孩子在用汉语表达时经常出现语序颠倒现象, 如:“你叫一下他”容易说成“他你叫一下”, 诸如此类的句子屡见不鲜。作为语文老师, 切不可将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停留在所教的课文、停留在狭小的时间和空间上, 要树立大语文观, 从课堂到课下, 从课内到课外做到时时、事事纠正学生的语病, 要做到明明知道学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可由于语序或表达不清非让学生说清道明为止, 或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汉语氛围中, 渐渐地也就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汉语。

1.2 为了“说”, 让学生爱上背诵

作家李准曾说过:“如果想写诗, 起码要背1000首, 没有这个训练是不行的。”鲁迅背熟的外国小说约有“百来篇”;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可以说背诵文章对于孩子领悟写作技巧, 积累语言, 提高构思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百利而无一害。尤其对于藏族孩子, 怎样学好、运用好第二语言, “背诵”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

我对背书的作用及好处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不敢妄谈自己有多深的见解, 但在我所带的2008年毕业生中一个名为仁青松布的孩子, 上一年级时除了“活泼好动”之外并不出众, 我无意中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背书比赛”, 无心插柳柳成荫, 从此这个孩子迷上了背书, 只记得在随后的三年当中, 他没有间断过背书, 或一段, 或一层, 或整篇, 从几十个字的古诗到上千字的《小英雄雨来》, 只要是他感兴趣的文章他都背, 六年级时仁青松布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跃成为班里最出众的孩子。

吸取了上一届的经验, 在之后接的班我竭力鼓励学生背诵文章, 次旦央吉在班上是个很内向的孩子, 但是只要有语文课, 她都会大着胆子来找我背书, 有时背的是学完的课文, 有时背的是还没有讲的课文, 就这样这个孩子上完五年级时, 她语文课本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6本书, 全部一篇不落地背完, 包括日积月累中的短文、谚语等等。进入五年级后她更显示出了厚积而薄发的实力, 每一篇课文她都能在我教之前背完, 而且几乎一天一课。她的作文成为了班上最好的, 她写的《美丽的龙王潭公园》还在《拉萨晚报》上发表了, 所写的文章参加小语会举办的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 老师要我们读古文, 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 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 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 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我想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学汉语、用汉语创造条件, 学生必然会渐渐地会汉语, 说汉语了, 但光是会说还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

2 千方百计让学生“写”

当学生爱说、能说、会说、愿说的时候, 这时已到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将自己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的时候了, 作为老师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去“写”。

2.1 以填空为辅助, 扶着“写”

学生写作文, 许多时候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所以, 我在教学生时, 对于二年级作文刚起步的学生, 采取的是最笨的方法——填空式作文, 用这样的方式扶着学生去写。例如,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写小蝌蚪的:

(开头) 在____的春风里, 在____的阳光下, 一群____。

(样子) 小蝌蚪长得____!____、____, 全身____, 根本看不见____和____, 活像一个____。

(动作) 我发现____贪玩, 成天____, 灵活的____, 它们有时____, 有时____, 有时____。

(想象) 看着, 看着, 觉得____, 长出____, 披上____, 正在农田里____。

通过教师这样多次的扶着写, 学生再遇到写小动物的作文时, 就觉得不难写了, 有话写了。不得不承认, 这个方法确实很“笨”、甚至很有争议, 但它却不失为教会学生迈出写作第一步的一种有效方法。

2.2 以教学为纽带, 形式多样地“写”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 作文教学的设计应该有目的地循序渐进, 使学生写一次有一次的收获, 写一次有一次地提高, 教师应以教学为纽带, 形式多样地进行写作练习, 让学生多写多练。设计要灵活多样:

⑴说了再写。能说方能会写, 对于藏族孩子“会说”尤为重要, 因为这就意味着将自己的母语转化成了第二语言, 我在教学时发现先让学生尽可能地说, 这样往往可以避免“语句不通”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首先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说作文, 说开头、说结尾, 说过程, 同桌说、小组说、好朋友之间说, 以多种方式练说, 在说的过程当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在说的过程当中校正自己的口语习惯, 在说的过程当中取长补短。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去写就会避免写不出来的现象了。例如,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有这样几个词语:“雷声大作、倾盆大雨、阳光灿烂、随风舞动、芬芳扑鼻、黑白相间”这六个词语都出现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当中。我在教学时不仅仅停留在简单地“读读记记”层面上, 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

师:同学们, 你们谁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句话?

生1:我家养了一只黑白相间的小花猫。

生2:一阵风吹来, 花丛中的玫瑰花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师:你能用上两个词语了, 真了不起。那么, 谁还能用上这六个词语来说一段话呢?

一位叫丹增罗布的学生是这样说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们全家到郊外去玩耍。我们坐在草地上聊天, 一阵风吹来, 草地上的野花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不一会, 天空雷声大作, 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全家赶紧躲到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下, 我抬头一看, 一只黑白相间的蝴蝶也正在树上避雨呢!

师:说得多好啊, 我们赶紧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⑵做了、玩了再写。“你听了你忘了, 你看了你记住了, 你做了你会了。”让孩子自己做一件手工品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抢凳子”游戏中感受快乐, 在大扫除的过程中品尝劳动的乐趣。在如此种种的情境中, 引导孩子发挥想象, 提炼生活, 将这个过程中的“体会”表达出来就不难了。

⑶观察了再写。在小学阶段有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习作, 我们有的老师常常在教学时告诉学生:写人的文章主要通过事情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事的文章只要写清六要素就行了。可恰恰对于孩子们来说要写好这两类文章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对于藏族孩子来说难度就更大了。所以, 老师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观察人物, 观察生活, 从根源上避免“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像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 例如:画了再写;演了再写;

赛了再写等等。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老师无论怎样的设计都应本着已发展学生的能力为落脚点, 真正做到以教学为纽带, 培养能力、提高能力。

2.3 紧抓课堂小练笔, “写”出大手笔

课堂练笔即在课堂上写作, 教学中教师如果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 以模仿为基础, 以写片段为桥梁, 不仅能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 还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以文本为例子, 设计不同的课文小练笔, 小练笔可以有以下几种:

⑴扩写。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在遇到“饱经风霜”一词时曾这样上:

师:学到这儿, 我突然想到, 还有一个词没有讲, 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 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 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 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 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 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 这张枯瘦的脸, 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的多好呀, “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于老师利用这样的精心设计, 使学生不仅理解了“饱经风霜”一词的意思, 而且进行了一次极好的人物外貌描写练笔。

⑵续写。有的文章结尾给人留有回味和极大的想象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充分挖掘文本, 可以进行大胆的续写练习。

⑶改写。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 大多结构严谨, 语句优美。可供学生进行很好的语言训练和仿写之用, 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改写。如, 学完《桂林山水》后, 可让学生改写成导游词;在学完《葡萄沟》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葡萄沟”。作为老师要做到改写训练要有目的, 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改写体会到文章的“情境”, 由情而发。

根据文章体裁、题材的不同课堂练笔还可以有仿写、缩写、补写等形式, 无论哪一种的小练笔教师都要力争做到课堂练笔要“出彩”,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发挥文本的作用, 体会其中的“情境”。

2.4 发挥范文作用, 让学生知道如何“写”

我在指导《一件难忘的事》时, 为了避免学生无话可写或主题不深刻等现象, 在指导时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在学生读通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作者的什么描写写的很好?由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学生谈起来可谓畅所欲言, 接着我将学生总结出的这篇文章的优秀之处一一罗列在黑板上, 这样学生发现要写好写事的文章要写好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此时再让学生去写“一件难忘的事”, 他就会觉得容易了许多。

范文, 可以成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绝好例子, 但有的教师, 不能很好地发挥范文的作用, 甚至误用范文, 让学生单纯地仿写, 从而导致范文无效。教师在选取范文是一定要想好范文“示范”的是什么?你要通过范文让学生学会的是什么?是语言、文章结构、心理描写还是景物描写?切不可造成东施效颦的现象。

教无定法, 无论哪种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但是无论任何方法我们作为老师在作文前、作文中、作文后都要深思熟虑, 切切实实为了学生“能说会写”而殚精竭虑。

摘要:作文, 是一种表达和交流, 是一个人理解、概括、分析和表达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藏文班的语文老师, 要切实在如何让学生从“会说”到“会写”上下功夫、做文章, 学生也只有会说了, 才能够会写。

7.写中秋佳节的作文 篇七

中秋节是这么来的呢?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来的。中秋之时,对着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人们就称这天为中秋节。

今年和往年可不一样,今天的中秋节天气凉爽。今天,我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提着一大篮水果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去外婆家过中秋节。一路上,我看见秋菊含苞欲放,道路两旁的杨柳摆动着柳枝 ,好象在对每个路人说:“中秋节快乐!”我们到了外婆家,看见一张很大的桌子,我问外婆:“只是几个人而已,何必用这么大的桌子呢?”外婆神秘的一笑。过了几个小时,哥哥、姐姐、姨妈、姑 父……好多人都陆续来了。这时我恍然大悟。中秋节这天的菜往往是最丰富的。这天,桌子上有鱼,有肉,有蔬菜……当然少不了月饼。不一会儿,我就吃饱了。几位大人收拾好了碗筷。他们坐在椅子 上聊天,我们则去玩。我们骑着自行车来到河 边,一边扔石头,一边说着自己的小秘密,哥哥背起了《 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写的真是好啊!这时,我看表,已经7:30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回家。刚回到家,我们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坐在椅子上,生怕赏不到月。我们坐在椅子上,左等右等,抬头一看,只看见那漫 天的乌云,月亮害羞的藏在乌云里,不敢出来,我急的直跺脚。我的心情自然从大太阳变成了乌云密布。

8.高三写中秋佳节作文「优秀」 篇八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除了春节,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八月十五这个月圆之夜,皎洁的明月“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人们思念什么?思念的是远方的亲人。虽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无论怎样,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总希望能和远方的亲人团圆。这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东方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亲情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所以中秋便成“全家团圆”的象征节日。

在如水的月光下,我们一大家子又围坐在大圆桌旁一块儿吃饭,满桌子的菜各式各样的,我夹起一片热腾腾的肥肉慢慢咀嚼着,味道鲜嫩极了!真是好久都没有吃到过这么美味可口的饭菜了。大家都吃得很起劲,渐渐兴高采烈起来,都相互祝福着干杯。“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所以今年也不例外,饭后,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面前放着许多月饼,咬一口,那甜甜的感觉就好像今儿个和家人聚在一起高高兴兴的感觉一样。“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今晚的月亮跟平日里的确实不一样,那圆圆的样子不就像我们这围坐在一起的一家人吗。

“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清朗,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竟放花灯”,向院外望去,街市上热闹的景象更胜往日,处处都洋溢着全家团聚所带来的幸福气氛。

9.在对比中学写作文 篇九

一、困惑与探索

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我们都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所以我们会在平时培养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的习惯;同时因为作文源于生活,天地自然、人情世态都可以触发创作灵感,所以我们很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我们也注重感情引导,激活兴趣,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流露真情……

可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平时博览群书的学生,虽然陶醉于美好环境中,感受天地之精髓,集种种写作优势于一身,都无法用文字渲染这美丽景致。一遇到考试,总发现平时的学习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依然是千篇一律,文章浅白无力,毫无美感可言,得分自然也是很难令人满意。究竟问题何在呢?学生很迷茫,老师也很迷茫,光靠我们在作文评语中的几句鼓励又如何弥补学生面对作文时“黔驴技穷”般的无奈,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苦啊,我们怎样才能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呢?

到底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作文中获得较高分数?在教学中,我感受到很多同学少的不是知识积累,也不是生活经验,而是缺少写作方法。他们有感受,有工具,如何巧妙地运用工具表达感受,表现善恶美丑才是我们该解决的关键。但仅仅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写作技巧,却不让学生直观地探究感受,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二、柳暗花明

实践才能出真知,在几次教学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好的作文,什么样的作文不太好。这时,教师通过批改作文,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所在,如果及时提供给学生类似或相反的素材,让学生将其与自己的作文比较,获得真知,不失为良策。通过对比,往往能使学生豁然开朗,而由此探究所得的写作技巧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三、方法与操作

1.就近取材,与教材对比

学生作文经常需要景物描写,面对美景,缺乏写作技巧,再美的景致也显得黯淡无光。而我们的教材中不乏写景美文。只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跟随教材流程进行单一的赏析,学生记住的是美景而忽略了描绘美景的写作技法。但当我们将一系列精彩的景物片段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美妙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再让他们自主对比、探究美文写作背后的共同点,通过这种对比,对写作技巧的掌握会更深入。

例如苏教版必修教材中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写: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学生在与自己的作文对比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自己描写景物时出现的问题,如语言浅易,缺乏美感,描写角度单一,不善于应用表现手法等等。这时,如果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例文归纳景物描写方法。通过探究,大家不难归纳出这些写作技巧。

1.抓住景物的特征

2.多视角,写出变化

3.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4.运用多重感官多角度描写

5.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进而思考这些技法怎样运用于自己作文中的景物描绘,尝试着比照郁达夫的写法来描写我们在作文中要表现的景物。学生修改后的习作片段如下:

踱着轻快的小碎步,“呵呵!”兴冲冲地向山上走去,树木葱茏的山上,各种各样树上结着鲜艳漂亮的果子,青的、红的、粉的。流水“哗啦啦”作响,那小小的迷你版花果山瀑布呈现在我面前。水清凉凉的,寻流而上,便是目的地了:一个不显眼的小小的泥塘。这里满是生机,真可谓是一个“清新世界”。

通过对比、模仿,学生完成了景物描写的升格,学生首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充满生机;其次注意到了写作的顺序,显得层次井然;最后学会了应用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显然,这已经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景物描写片段了。

写景如此,写人记事同样可以在教材中选取材料进行对比,提炼方法技巧,从而达到作文的升格。

2.见贤思齐,与同学习作对比

很多语文教师在评讲作文的时候都有个习惯,就是把班级里本次作文中出现的较好的习作给大家作为范文来展示。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对比法”。名家名作的写作技法也许对于学生而言可望不可即,那大家可以走进同学的习作,通过自身与同学、同学与同学的对比,做到“见贤思齐”。同样的题材,写作效果肯定是千差万别。我们可以透过学生习作这扇窗,进行好与好的类比、好与差的对比,从而掌握写作技法。

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的关于“父爱”主题的练笔作文中,两位同学的开头部分分别是这样来写的:

习作一

“你总是为我决定!不要,我不要!我不稀罕!为什么都要你决定?我都这么大了呀!你总是自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我都会欣然接受。告诉你,我不喜欢……”长期以来积蓄的怒火在此刻喷发,我把我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全倾倒出来了。

习作二

温暖的房屋中传来一位可爱的童声:“妈妈,帮我拿椅子上的衣服,我拿不到!”带着撒娇的口气,让人无法抗拒。拿到衣服的她又撒起了娇:“妈妈,帮我穿衣服好不好?”妈妈会意地笑了笑。这时,传来一个足以媲美屋外温度的厚实嗓音:“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永远依赖大人。”再看声音的主人,黑浓的剑眉,严肃的眼神,微抿的嘴角,这就是我的爸爸。

通过两个习作片段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位同学在文章开始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式,以父女之间的矛盾开始这篇文章,从而达到写出波澜的目的。文章以对话开篇,生动有趣,并且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可以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头。而第二篇的开篇同样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并且出现了父亲和母亲语言的对比,立意已经显而易见,文章表现出父爱与母爱的不同。通过只言片语,父亲严谨、慈爱的形象已经赫然在目。两位同学都是有较好的写作能力的,将这两个开篇段落与自己的习作对比,学生自然会找到自己的差距和问题所在,通过修改,使自己的文章升格。

3.借鉴推究,对比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更应当有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意识,拥有敏锐洞察力,调动各方资源,服务教学工作。

《快乐大作文》教学法创始人李白坚教授的“流川枫灌篮作文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平时作文,若让学生写个“精彩瞬间”,很多同学可能写不出这个瞬间的精彩、生动。若用“流川枫灌篮作文法”教学,效果则是显而易见的。

方法如下:展现两段灌篮瞬间

灌篮①:哨声响了,一场球赛开始了。一个高大的男生追着球飞奔过去,我也不甘示弱,迅疾地追赶着。渐渐地篮球赛进入高潮阶段,球场外开始热闹起来,球员们还在你追我赶。这时,我队刘军抢到了球,只听得“哐”的一声,球进筐了。场外传来一阵欢呼,我高兴极了,紧紧地拥抱住了刘军。

灌篮②:突然,刘军一个箭步,将篮球一把揽住,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在上升,右手高高地举起,五指紧紧抓住圆圆的篮球,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他胜利后激动地高高跳起。这时,我感到全场在沸腾,我看到有人露出了惊恐的神色,有人又好像在表现着欣慰的惊喜,我心里陡地升腾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好样的,刘军!我一下子想起了上一场篮球赛,他也是用这样极其飒爽的英姿来灌篮的,“太棒了!”我仿佛看到了全班的同学都把嘴张得大大的,眼里嵌着眼泪。“哐——!”球进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紧紧地拥抱了刘军。

通过这两段文字强烈的对比,不难发现,灌篮②那一瞬描写得更具体、更具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这正是运用了“流川枫灌篮”作文法拉长了瞬间。而这种强烈的对比,完全可以给学生“柳暗花明”之感。原来的写法:详写一瞬间前,详写一瞬间后,却略写一瞬间。而“流川枫灌篮作文法”拉长瞬间的长度,注重写一瞬间。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拉长一瞬间的方法:侧面描写、联想、想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为主)、插叙等。当某一件事件在进行的时候,你只要描绘出“这时,我心想……”“此刻,他回忆起……”“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就在这时……”“他的行为,使人联想起……”等细节,就可以捕捉到美妙的瞬间,将它凝为永恒。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发现他的对手的长处,那就会给他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益处,因为这肯定会使他超过他的对手。写作同样如此,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找出差距,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技法。以上内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面对作文教学,我们仍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究,学生的作文可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焦荣艳《浅谈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3期。

10.写中秋节的作文 篇十

中秋的月亮特别得圆,又洁白,又明亮,还带着一丝丝的淡红色呢!中秋的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像个大圆盘似的,嫦娥很有可能正在其上跳舞唱歌呢,能有机会的话还真想和嫦娥一起说说话。她会不会也在吃月饼呢?

说起月饼,我可要好好说说它了。月饼又香又甜,是每年中秋节的必备品,家家户户都要吃。刚出炉的月饼那香真的是没话讲,你隔着十条街也能闻到它那甜甜的香味,深深地勾起你吃月饼的欲望。我最喜欢吃五仁月饼了,五仁里边有各种馅料,有芝麻,有花生,有核桃、有瓜仁,还有松子呢!轻轻咬一口,满嘴的芝麻花生味,可好吃了!但是现在月饼的款式越来越多,五仁月饼好像没什么名气了。可我还是继续当五仁的“忠实粉丝”,并且要将五仁发扬光大,让大家都喜欢上吃五仁。说完月饼再说说中秋我喜欢吃的另一种食物——毛豆吧!

秋天一到,毛豆就迫不及待地披上了绿色的衣服,乐得咧开了嘴。将整个的毛豆一只只丢进水里煮煮,加点盐,待毛豆熟了就捞上来,便是一盘可口的餐前点心了。拿起一只毛豆,咬一口,毛豆荚里边的“小豆豆”们都像玩滑滑梯般“骨碌骨碌”地滑入我的口腔,润滑粉嫩的口感还带着锅里的余热,真是中秋佳节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啊!

秋天来了,排着“人字形”的大雁像军人一样英姿飒爽,整齐地向南飞去。中秋那天一家人就要团圆,每年这天我家一定要开个属于自己的中秋节晚会。

11.写中秋节的作文 篇十一

我的中秋节是在我爸爸单位过的,我们大家在饭桌上吃饭,我祝妈妈越活越年轻,我祝爸爸工作顺利,我还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那顿饭香极了,我吃了猪耳朵,青菜炒肉片还有老母鸡汤,我吃了好几碗饭,连打几个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吃过饭,我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小弟弟望着天空朗诵着《静夜思》,我则朗诵着《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今晚的夜空黑漆漆的,因为天气的缘故,月亮盖上了又黑又浓的被子,夜空中只有几颗残星在闪耀,过了一会儿,残星也不见了,应该是回家了吧!我们玩起了谁背的月亮古诗多,还打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谜语,还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西红柿和枣子。还到处采集树叶标本,我们采集了银杏叶,松树的叶子,桂花的叶子还有竹叶……最后我们还玩了捉迷藏的游戏。我们玩的真开心呀!过了好久才回家。

昨晚虽然没有月亮,也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和那个小弟弟玩的.很开心,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了这个难忘的中秋节,这也不是非常愉快吗?

12.如何写好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作文,积累,观察,立意

作文, 就是写文章。作为一名教师, 如何教会学生写文章, 学生怎么才能写好一篇好文章, 既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也是学生头痛的事。每个学生作文时, 都想写一篇了不起的作文, 可就是写不出来, 那我们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 考场凭发挥”, 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1. 语言方面要建立“词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 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 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词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 并做好读书笔记, 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 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 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 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说话就能出口成章, 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2. 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 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刮肚, 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 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 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 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 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 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3. 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 或立意不深刻, 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 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 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 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 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 格言警句等。

总之, 作文要加强积累, 建立好“词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 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 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 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 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 就要多观察, 学会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 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 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 学会刨根问底, 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 同更多的人接触, 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 要思索一些东西, 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 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 立意要正确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 所谓正

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 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 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2. 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 贵于专一, 专则生巧, 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 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 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 又想阐述那个观点, 东拉西扯, 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 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不到位, 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 与其“贪多嚼不烂”, 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 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 也要做到紧贴中心行文, 目标始终如一, 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 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3. 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 人云亦云, 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 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 避开他人所常写, 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 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 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 站在时代的高度, 避“俗”求“异”, 多角度、多侧面思考, 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 发人之所未发, 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美的彩虹。

4. 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 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5. 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 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 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 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 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 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 即立意要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角度虽小, 却能小中见大, 平中见奇。

13.写中秋的小学生作文 篇十三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14.写中秋佳节的作文 篇十四

去年的那个中秋,天幕低垂下来,灰蒙蒙的云朵,看上去既神秘又轻盈。就像心灵与天际的距离,忽而远,忽而近。两个同学爬上楼顶,我们手牵手,伸开双臂躺在屋瓦片上,静静地,充满了锐气和朝气,仿佛在赶一场蓝色的约会。让自己的灵魂,化成天空的一部分。天真的声音在静谧的夜空响起:“每年我们都要在一起过中秋节,吃我们最爱的月饼。”“嗯!”另一个轻柔的答道。夜空一下子变得好亮,好清晰!

中秋佳节又来临,我们约定赏月的时间也到了,我带着我俩最喜欢吃的月饼,孤零零的爬上了顶楼。风寂寞地吹拂着我的脸颊,发梢肆意地漂浮着,凌乱的碎发遮盖了我的眼眸,我喃喃道:“这是你最爱的蛋黄月饼,还有我喜欢吃的绿豆糕。”以前你总是笑我,笑我喜欢吃绿豆糕,我欣喜地对你说:“因为吃绿豆糕啊,牙齿轻轻地咬下去,立即入口融化,酥松的,软软的,涩涩的,舌头搅拌一下,有股绿豆刚萌发时的淡淡青草香,吞咽下去后,是一种流动的快感,牙齿间还残留着清新自然的绿意。整个给人以活泼开朗的感觉,就像是你我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幸福新意的一天。我伸手拿起蛋黄月饼,嚼一嚼,有点咸,有点涩,低声说道:“还真想你!”

我双手枕着头,望着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月亮冷清孤傲的像位公主,如薄纱般的`月光笼罩着我,似线,似绵,似纱,为何你的身影如此孤单?为何你的面容如此憔悴?为何?我的视线渐渐模糊不清,泪水经过眼角缓缓淌下,一道深深的泪痕勒紧我的心。

耳畔又响起甜美的声音:“月亮上有一个月官,里面有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叫嫦娥,因为偷吃了仙丹,飞上了天,从此再也不能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了”,“今天想必是想起她的爱人了吧,才会如此凄清吧!”我目瞪口呆地望着她清澈的眼眸,她笑呵呵地说:“好久没有咏诗了,今天让我们来为嫦娥助助兴吧,我先来哦,嗯,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我兴奋的有些手足无措,说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好久没玩的这么开心了!有你在身边真好!”我对她傻傻的说道。“嗯,在一起重温中秋的感觉真棒,好想好想让时间就停留在这一刻,就和你在一起玩耍,一起嬉笑,一起看月亮。可是如今的我却触摸不到你,也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中秋节前一天的下午,你匆匆来找我说:“项叶,对不起,我要失信了,今天我们就要回老家了,不能与你一起赏月了。”“不要,你说过的要每年一起过中秋,不能这样!”我大声的喊道。抓着她的衣角,使劲的摇着头。她含着泪:“对不起,我的好朋友!对不起了”

现在我多想抓住你的手,拉得紧紧的不让你走,可我哪里能触摸到你?哎往日的欢声笑语失去了还能再来吗?泪水早已浸满了我的面颊。

15.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 篇十五

一.人文教育价值

很多教师自从走上岗位后, 不看书, 不读报, 迷信教参, 人云亦云, 以其昏昏只能使人沉沉。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 要成为合格教育者, 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这是谆谆告诫, 更是鞭策提醒。而下水作文, 它是一条链条, 链接了理论和实践, 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师;它是一根纽带, 密切了师生关系, 让我们成为学生的知己;它是一块基石, 垫起了我们生命的高度, 使我们成为课程改革的弄潮儿。

(一) 提高教师素质, 顺应时代潮流

阅读和生活一样, 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写可促读。阅读, 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思维是写作的本质, 写可促思。思维是教师能力的核心。积累是写作的仓储, 写可促积累, 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写作就是创造, 要学生有创造能力, 老师先要行。创造能力也需要在创造中形成和发展。所以, 我认为下水作文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提升, 教师的责任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 扩展到了教学反思与研究、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立足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不站在教师主体发展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那么早晚有一天真的如蜡烛一样, 但只是燃烧了自己, 并没有照亮别人。而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 把写和读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之中、生命之中, 能够真正促进我们语文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只有当我们语文教师本身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才能促使学生持续不断的进步。

(二) 提高教师威信, 增强教师威望

教师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就要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威信的确立, 在于他的学品和人品。一手漂亮的文章, 无疑是学品和人品很好的证明。教师常写“下水作文”, 推动自己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创新,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进而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崇高威信, 形成品牌效应, 学生就爱学你的语文, 魏书生、王栋生、赵谦翔等名师无不说明这一点。

教师想教好, 必须学生买你的账;学生买你的账, 必须你有威信;你有威信, 必须你有实力。提高你的威信, 增强你的实力, 写“下水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 开辟沟通渠道, 融洽师生关系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 师生之间更需要。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很多, “下水作文”是很好的一条。师生之间的沟通大多是口头的, 而“下水作文”则是书面的, 言为心声, “下水作文”很直接地体现教师的人格、心态、认识、思维等等。这种书面沟通, 保存期长, 易于长久玩味。同时, 写文章这一行为本身也很直接地表现教师的责任心等, 也是一种沟通。

教师写下水作文,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可启迪学生写作的思路, 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境界。教师下水作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学生同甘共苦, 这样就拉近了师生距离, 开辟了沟通渠道, 融洽了师生关系。

(四) 体现平等理念, 营造和谐氛围

过去, 由于教师对自己的价值认识是“师道尊严”, 总是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 所以常常出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现在, 师生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 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在这种关系当中, 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 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 探索求知的欲望, 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注现成知识, 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 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弯下腰来与学生对话交流。

平等是一条重要的现代观念, 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这一观念, 而最好的培养方法就是身教。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 师生关系如果达到这一境界, 一切活动都能开展起来, 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二.阅读教学价值

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 两者互通互补, 不可割裂。“下水作文”搭建阅读教学的发展平台, “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成功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

(一) 增强阅读能力, 正确解读文本

叶老当年提倡“教师下水”,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应多写善写, 二是指教师要善于读书, 谙熟之道。这两方面的“下水”虽不是一回事, 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实际运用看,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意义的吸收, 写作是由内到外的思想的表达。阅读与写作, 如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怎样做到善于读书呢?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 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多语文教师依旧是教参的“传声筒”, 读不懂文本, 读不透文本, 没有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沉闷, 没有“语文味”, 令人汗颜!语文教师经常“下水”, 可以养成深读、精读、细读的良好习惯, 使写作理论与阅读理论交流沟通, 迁移转换, 使读与写相辅相成, 协作共进。

(二) 提炼教学语言, 讲解精要到位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准确、规范、精要、通俗、通顺、到位。“下水”增加了教师的词汇量, 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可以使课堂讲解深入浅出, 充满感染力;“下水”激活了思维, 锻炼了思路, 提高了归纳概括能力, 可以使课堂点拨言简意赅, 有条有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口吐莲花、字字珠玑, 那么学生不仅仅得到了鲜活的语言, 丰富了他们的词汇,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喜爱上语文教师, 喜爱上语文课, 喜爱上写作文。

(三) 提高设计能力, 讲究课堂布局

日常工作中, 让人觉得上课好的往往是写作高手, 我们要问:教师下水和课堂教学之间是否有某种隐秘的联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写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 讲究‘凤头豹尾’、‘草蛇灰线’……组织教学过程, 进行教学设计, 跟写文章虽然不是一回事, 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于漪说:“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关, 须反复斟酌, 让学生的思想兴奋起来……课中要张弛结合, 学得愉快, 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许多优秀教师在介绍他们的课堂教学经验时, 常常引用“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这类的写作术语, 这不仅是借用写作术语来说明课堂教学的某些特点, 更是他们课堂教学设计成功经验的总结。那么, 一般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的没有章法、忽东忽西, 有的呆板枯燥、一潭死水, 有的前松后紧、草率仓促……也就知道原因了。这样的课堂一定精彩纷呈, 魅力四射, 这时课堂也就成了语文教师施展写作才华的华丽舞台, 也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吸纳琼浆玉液的精神乐园。

三.写作教学价值

下水作文是引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水果, 是点燃学生思维燃料的火种, 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火花。具体分为四大功用:模仿功用, 指导功用, 桥梁功用, 熏陶功用。

(一) 有效点拨技巧, 发挥模仿功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人们的创新意识空前高涨, 仿佛“模仿”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诚然, 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高考指挥的束缚下, 为了速成, 往往让学生背诵优秀作文, 到时东拼西凑, 以至出现大量虚情假意的文章, 这难道是“模仿”惹的祸?当然不是, 众所周知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创造也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其实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这既久, 自然纯熟。”唐代的著名和尚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一曰偷语, 就是模仿前人的句子;二曰偷意, 就是模仿前人的意境;三曰偷势, 是模仿前人的风格气势。

学生写作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渐进过程, 需要有适宜的范例作为写作借鉴。选取适当的范例给学生参考, 远比讲授一大堆枯燥乏味的知识要有用得多。我国虽一直主张读写结合, 把课文当做学生写作的范例, 但语文读本和教学都习惯于只把课文看成阅读分析的对象, 难以实现读写迁移;而且在写作时也没有提供构思、行文、修改、评价等方面的示范, 学生靠盲目摸索, 难以顺利成文。

(二) 适时讲授知识, 发挥指导功用

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认为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熟能生巧。可是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则大大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这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下水作文。教师手里有理论的尺子, 写“下水作文”, 就又多了一把实践的尺子, 点拨时, 光用理论的尺子和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写作, 效果当然会不同。布置学生作文, 语文教师先下水, 才可能摸清“暗礁险滩”, 了解学生可能陷入的误区, 使教学指导更具针对性。批改作文后, 发现共性问题, 教师再下水, 讲评时, 现身说法, 对症下药, 更加准确有效。叶老对此曾有深刻的见解:“凡是有关作文的事, 老师实践越多, 经验越丰富, 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但是老师的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根本深固, 再加上适当的教学的方式方法, 成绩就斐然可观了。”

“教师要指导写作, 不能空讲作法, 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 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学生作文, 也就是由“知”到“行”的过程, 把教师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内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而现在作文教学的普遍状态是重知识讲解, 学生处于“知”“行”割裂的状态, 自然很难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写下水作文, 我们就具有了“经验”, 就能把具有内隐性特点的策略性知识分解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外显的程序, 为学生在“知”“行”之间搭建了桥梁。

(三) 随机链接阅读, 发挥桥梁功用

自古以来, 读写结合, 读是手段, 写是目的。但与阅读教学相比, 写作教学比较尴尬。长期以来, 写作教学缺乏成熟的教材、课型和评价体系。目前的语文课程形态, 基本上还是以阅读为核心的架构。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教材都是以阅读文选作为主要构成, 写作则零零散散地点缀其中, 写作附庸于阅读。即便如此, 尽管每一写作专题力图配合相对应的阅读文本专题, 但由于受阅读文本编写体例的制约, 使用起来仍存在一些缺憾, 出现了写作训练点与一些阅读文本的分离,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二) 专题二“历史的回声”《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 写作要求是“准确及时便捷”。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显得特别重要, 可以把阅读与写作打通, 把作家作品与学生习作连接起来, 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犹如在天上, 学生的习作犹如在地下, 真可谓有天壤之别, 而教师的下水作文就像一架云梯架于其间, 让学生克服“高不可攀”的思想, 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颇有成效的。所以教师在评讲作文时, 一定要把学生中写得好的习作与教师的下水作文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不断修改, 不断强化, 不能轻描淡写地处理。

(四) 长期感化品质, 发挥熏陶功用

1. 端正学生写作文的态度

作文应该是真诚的表达, 学生学写作, 最后的目的不是应试, 而是在人生和社会中能熟练地运用语言交流信息, 抒发性情, 使生活更诗意。但许多学生写作文的目的不明确, 导致写作态度不端正, 抱着敷衍了事、应付任务的态度, 这样的写作动机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教师通过写下水作文, 把自己苦思冥想时“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 更把自己灵感迸发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告诉学生, 使学生明白, 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 是流露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方式, 是和他人交流思想的一个途径。

2. 培养学生写作文的浓厚兴趣

“在整个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最大作用应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之所以会发出“作文作文, 见到头痛”的苦叹, 正是因为某些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引发学生写作文兴趣的最好方法是:教师用自己的下水作文点燃学生作文的热情。在指导写作中, 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赏读给学生听, 无形之中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 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他们就会主动拿起笔杆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也写作, 不过不是为了发表, 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些年份里, 我写了一千多篇小作文……我把自己写的小作文和短诗读给学生们听……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 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 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如果把自己平时勤于笔耕、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拿给学生看, 那会更加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

3. 磨练学生写作文的坚韧意志

上一篇:汽车事故赔偿协议书下一篇:中班美术绘画教案《七星瓢虫》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