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精选10篇)
1.促进 篇一
促进剂检测 促进剂成分检测
一:促进剂检测概述(003)
促进剂与催化剂或固定剂并用时,可以提高反应速率的一种用量较少的物质。主要用于子午线轮胎中,一是作为补强树脂的固化剂,提高橡胶制品的硬度;二是与间苯二酚等助剂一起构成粘合体系,对橡胶与纤维的粘合起着重要作用。
科标无机检测中心针对化工产品及助剂方面提供相关分析、检测服务!主要包括促进剂检测、促进剂成分检测、促进剂成分测定、促进剂含量检测等方面的测试!二:主要检测产品
化学镀,电镀添加剂/光亮剂,封闭剂,钝化液/剂,退镀液/剂,磷化液,表调剂、各类工业清洗剂,民用清洗剂,商用清洗剂、水泥助剂(水泥助磨剂,水泥激发剂,水泥缓凝剂等),混凝土添加剂,石材助剂(大理石助剂,防水助剂)。三:主要检测项目
纯度、密度、PH值、极限粘度、阻垢性能、缓蚀性能、临界胶束浓度、界面张力、湿润力、碘值、耐酸碱性、粘度、活性化验、比表面积、空积率、热稳定性、安定性、冷却性、腐蚀性、密封性、有害物质检测、含水量、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等。
2.促进 篇二
一是不断完善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制建设,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宏观上对我国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放宽人口迁徙的自由, 改革现有的户籍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挂钩的机制, 减少户籍上人为赋予的附加值, 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户籍法》。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的农民工权益保障办法, 重点要考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 使得农民工权益保障切实可行。加强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和劳动监察力度, 对于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及时予以惩处。畅通农民工维权的途径, 劳动仲裁机构以及法院应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审理好、执行好农民工维权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把农民工作为重点法律援助对象。
二是建立农民工管理社会中介组织。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 人数较多, 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工的民意和诉求,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农民工涣散无组织的状态,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阶段仅靠企业自觉组建工会组织和农民工自觉加入工会组织是无法满足对农民工管理需要的, 需要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民工输出输入较多的地方政府应该组建专门的农民工管理协调组织, 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推动组建工会和发挥工会的作用是该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一定阶段的发展, 待工会组织发展成熟能够完成凝聚农民工的使命时, 政府组建的农民工管理协调组织便可功成身退。
2从市场监督中强化对农民工权益保护
一是加强对用工劳务市场的规范管理, 促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当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招、用工行为, 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监管, 对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损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予以查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 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并在合同中约定农民工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工作起止时间、休息休假规定等内容。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强监督检查。对于招用农民工人数较多的企业比如建设施工单位应当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 按照工程预算金额的一定比例或按照全部农民工一定时间的工资总额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保证金缴纳情况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监管。若用人单位与农民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的, 劳动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仲裁庭或审判庭应该加重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
二是加强对农民工基本生存权益的保障, 让农民工有尊严进城务工。“要让人民活得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温总理的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包含着“体恤民生”的庄严承诺。用人单位应当向新招用农民工告知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 为农民工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不得违规指挥、强令农民工冒险作业,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农民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并在离岗前为其作职业病健康检查, 对已患职业病的农民工应该采取措施为其治疗提供保障。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安全卫生保障情况的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应当为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 农民工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 用人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租金补助。各级民政部门对在城市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应当给予必要的生活救助,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创造条件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各级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为患特定传染病的农民工提供免费治疗。
3从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角度确保农民工权益保护
一是是突破现有社会保障政策,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用人单位应当为农民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 可以先行办理工伤、医疗保险, 逐步参加养老、失业、生育保险, 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改革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 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的策略, 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现行制度, 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对不稳定就业者则采用过渡性的办法, 除工伤、失业保险执行现行规定外, 养老保险可先建个人过渡性的账户, 以后再予以社会统筹。
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增强进城务工技能。政府应当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保障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向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农民工培训规划, 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培训经费的机制, 由劳动保障部门主导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基金, 制定缴纳和提取培训基金的管理办法。用人单位应当将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按照管理办法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对从事矿山行业以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行业、高空危险作业等的农民工, 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的同时, 要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服务和培训, 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核认定以及监管, 规范培训市场行为, 引导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农民工发展的历史, 但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更是巩固执政基础的政治任务。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探讨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步骤和方法。
3.促进 篇三
关键词:侨刊;期刊;经营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0-01
福建省目前有《闽南》、《环球客家》、《中华妈祖》等90多家侨刊乡讯[1],自创办以来,在传递乡情、联络乡谊,团结海外乡亲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作为中国的著名侨乡之一,是侨刊乡讯发展的良好土壤,新时代侨刊乡讯应该在更高的起点上,创新性地改革规划,使之真正成为侨务部门联系海外乡亲的桥梁纽带,成为外宣工作有力的阵地平台。
一.海西区独特背景和新时代侨刊定位
海西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因此,当前福建本土侨刊乡讯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海西区域经济文化的进行全面的报道,介绍家乡投资环境、会展和产品信息,对海西优良的投资环境进行宣传促进交流、促进投资。
此外,当前海外侨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有浓厚爱乡情结的老一辈华侨华人减少,新移民增多并且力量增大,华裔新生代成为华社的主体。现今侨刊乡讯的作用已经不只局限于简单的讯息传达,而是要成为促进交流、带动经济、促进投资的纽带。致力于将侨刊办成促进交流、促进投资的重要载体。
二.侨刊侨报网络化和经营市场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一个“平面”。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侨刊乡讯如能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长期存在的读者面窄、时效性差的软肋都将得到较好改善。如《福清侨报》《鹭风报》等都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报纸的网络化,其中属《鹭风报》做的作为精美,可以点击仿真版报纸,还可以自由切换简繁体字,并有新闻搜索等完善的功能。[2]
目前侨刊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人员老化、稿件质量不高、编辑手法老套、未能跟上网络时代步伐、不能适应海外读者新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许多百年侨刊都纷纷面临着生存的大考验。而经营的问题首先是内容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广告代理形式,增加和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刊物内容的选题策划工作,在杂志的版面设计上做足功夫。
三.加强选题策划工作,做足版面设计功夫——以《时代列车》为例
《时代列车》杂志公开发行于海西区域、全国铁路系统及港澳台地区,是一本发行量大、受众数量较多的渠道媒体刊物。作为福建本土侨刊其定位为宣传海西和铁路文化,引导消费与休闲,力求为港澳台同胞提供一个了解家乡的窗口。
(一)报道新鲜资讯,促进两岸多方交流
《时代列车》杂志开辟“闽台资讯”版块,专门报道该月内闽台两地的重大新闻,以及两地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如《时代列车》2011年10月刊中针对2011年厦门9·8投洽会的专题系列报道、2011年11月刊中国庆闽台欢乐游的报道等。这些报道都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福建与港澳台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闽台两地的经贸往来。
(二)展现两岸经济文化,促进旅游产业
《时代列车》的宣传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台湾经济、文化的宣传;二是对福建本省各项资源的宣传。《时代列车》杂志中的“深度报道”、“旅游”等栏目都是基于这一定位进行选题。如2011年10月刊旅游版块中的《洗汤,很快活》,“洗汤”是福州方言直译而来,有舒服、惬意的成分。文章用乡土平实的语言将“温泉古都”——福州的特色用生动、极富乡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向海外同胞推介福州,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港澳台同胞来闽旅游探亲。
(三)溯源闽台民俗,推广华人文化
侨刊乡讯的文化功能最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的功能上。以福建为例,虽然台湾同胞祖籍多数来自福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华侨、华人对家乡的了解和情感都远不及上一代移民。[3]因此寻根溯源的华文教育、华人文化普及不可或缺。《时代列车》2011年11月刊中对湄洲祖庙举行的海峡两岸海上祭妈祖大典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湄洲岛作为妈祖的故乡代表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能够唤起华人对文化、民族的认同感,对普及华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增进海峡乡情,发挥“五缘”优势
乡情功能是侨刊乡讯特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乡亲、维系乡情、联络乡谊。台湾同胞中80%祖籍来自福建,闽台关系源远流长,闽台之间还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
《时代列车》2011年6月至9月刊中的《忆龙岩》《话武夷》《品厦门》就是针对福建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策划报道。报道中所提及的客家风情、闽南语歌、蚝仔煎、沙茶面……这些地域风情、传统美食是福建与台湾居民熟悉的“共同话题”。系列报道立足于“日常生活”,报道普通但却亲近,最能引发认同感,打动人心。
(五)以图说话,充分发挥设计功能
“读图时代”受众阅读习惯已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文字与图片的比例上应加大图片所占的比重。使用更加活泼、明快的主色调,改变侨刊一贯太过沉重的黑白形象。《时代列车》在旅游、美食等栏目中刊载了大量精美的配图,增加刊物的时尚感、设计感,以求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旅游版块中采用的大幅图片,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海峡两岸城市的迷人风貌。
侨刊乡讯类刊物,缘起于海外侨胞怀乡思亲的情感需要,这种产生与特殊时代的刊物想要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必然要走上创新的变革之路。但革新不意味着放弃自身的“侨”味。“乡情”永远是侨刊乡讯最鲜明最动人的特色。以务实、创新的姿态,积极探索健康发展新路,应当是侨刊乡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江西師范大学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清.侨刊乡讯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J].福建理论学习,2009,02.
[2]倪云.乡讯传播与改革研究——以厦门《鹭风报》为研究个案[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许悦.建设文化强省,侨刊乡讯“走出去”,还要“引进来”[N].羊城晚报,2010,04.
4.促进 篇四
谈谈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税收对策
赵东海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超过300万户,注册资本金近3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0万。从企业规模上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资产、资本金和营业额规模等方面相对偏低,而人员规模偏高,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本国情。从社会贡献上看,民营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占到我国GDP的相当比重,民营企业解决就业占我国城镇总就业量的50%以上,所完成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0%以上。而且,我国民营企业已日益成为新兴高科技和服务产业的主力军(在广州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
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1)我国民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激烈的优胜劣汰竞争,冲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成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2)我国民营企业以其较低比重的资产创造了较高比重的就业机会,从而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3)我国民营企业通过创造社会就业机会,相应地减少了国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时还为国家创造了较高的税收收入,成为稳定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保障。(4)我国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和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同时,成为各级政府集中精力进行国企改制、改组的重要保障。1
(二)我国民营企业面临挑战
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基础仍较薄弱,面临着来自外企竞争、企业自身内部缺陷和市场环境不完善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其中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严重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缺少科学的经营战略等内部缺陷问题,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制度性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所导致的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生产经营投入不足,进而致使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研发能力弱,又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另外,中国企业联合会《2003年中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还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1)非国有民营企业还没有得到完全国民待遇;(2)缺乏正常的融资途径;
(3)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教育培训、技术、信息、咨询)尚不充分;(4)税收负担较重;(5)政府的职能转换滞后等。为此,我国的国家发展规划已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现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营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暴露出目标偏低、税收优惠措施和手段缺乏多样性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待遇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仍实行内外两套税法,对外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又是对大型国有企业优惠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优惠则较少。现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税负率约为12%左右,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率约为25%左右,而民营企业实际税负率则还要高一些。其原因主要在于:
1、税收优惠政策过少。《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半”的优惠,而内资企业只对设在经国务院批准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定地区的企业可享受15%、24%的优惠税率,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享受不到这一优惠。
2、优惠税率仍然过高。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的减按27%的优惠税率征收,在3万元以下的减按18%的优惠税率征收。这一优惠税率仍然过高,而适用优惠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标准则定得太低,使得不少应予扶持的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扶持照顾。
3、费用列支标准过严。对外资企业工资支出、利息支出、广告费支出、公益救济性捐赠等不少支出项目基本上可据实列支,而内资企业无法享受这一优惠。如工资支出,内资企业实行计税工资(人均每月960元)。尤其是对广州这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严重脱离实际工资水平,加重了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
4、折旧年限规定过死。外资企业不少实行加速折旧,内资企业在折旧年限上则限定过死,特别是很多民营企业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磨损很快,费用列支不予照顾,加重了负担。
(二)其他地方税种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营业税是地方税种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税种,由于营业税的课税范围覆盖了整个第三产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与此密切相关的营业税也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是营业税起征点过低成为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营业税起征点为按期纳税的起征点为月营业额200-8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次(日)营业额50元,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因此,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应立足于引导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的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员工的大量增加。所以,如何既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有效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又通过适当的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合理调动民营企业家及民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三)现行税收征管不能有效引导和监督民营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不设置账簿或账目混乱或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税务机关有权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但有些基层税务机关往往对民营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不管财务核算是否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扩大了“核定征收”的范围。同时有关部门制定的“应税所得率”,也不符合民营企业薄利多销、利润率低的实际;有的甚至不管有无利润,一律按核定的征收率代征所得税;还有些基层税务机关甚至对税法已明确的“对乡镇企业征收所得税可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等优惠政策规定,也未落实。这都加重了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有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政策应定位于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因此税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应
主要把握公平税负原则。即制定税收政策规定时不得对民营企业有所歧视,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应一视同仁。并且,在不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给予民营企业较多的税收优惠。当前税收优惠扶持的重点民营企业是:以高新技术转化为主的科技型企业,以吸纳下岗职工为主的就业型企业,以当地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主的深加工型企业,面向社区生活的服务型企业。
(一)改革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减轻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1、建议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为基点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同时规范统一所得税税基,使内资、外资及所有不同类型的企业执行统一的税前扣除标准。我们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前提下,应考虑适当降低税率,可由33%降到25%左右。原规定年利润在3万元以下的企业减按18%,3万元至10万元的减按27%征收企业所得税。建议改设15%和20%两个低档税率,继续体现对民营企业的照顾。同时考虑经济发展情况,建议对民营企业年利润额度的规定适当提高标准,如提高到7万元以下、7万元至15万元,可享受两个低档税率的照顾。
2、放宽税前费用列支标准。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税前费用列支标准.原则上应向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税前费用列支标准靠拢,彻底消除对内资企业的限制,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改革的重点是:一要取消“计税工资”的不合理、规定,改按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全额税前列支;二要取消对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的限额.准予税前列支;三要取消只准按国家银行贷款利率标准列支利息的限制.对不违反现行法规的融资利息支出,都应准予核实税前列支;四要取消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只限于国有、集体企业的限制,民营企业也应同样享受,以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
3、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对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的机器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以促进民营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4、扩大民营企业税收优惠范围。我们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要继续保留对安置待业人员、安置下岗职工、安置残疾人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二要适当扩大新办企业定期减免税的适用范围,不要仅限于部分第三产业,对生产领域、商品流通领域的新办民营企业也可给予定期减免税扶持;三要准许民营企业用税后利润进行再投资,给予按一定比例退税的支持;四要准许企业投资的净资产损失从应税所得额中抵扣;五要准许个人独资和合伙经营的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选择一个税种纳税;六要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创
办的民营企业,授权市县人民政府给予定期减免税照顾。
(二)完善相关地方税制,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1、适当提高营业税的起征点。我国现行营业税的起征点明显偏低,应该根据近10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涨幅、居民生活最低标准等因素,及时提高营业税起征点。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发达地区如广州的起征点可作以下调整:(1)按期纳税的月营业额提高到3000-5000元;(2)按次纳税的次(日)营业额提高到300-500元。上述起征点的标准,可授权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定的幅度内自行决定,以体现国家对民营企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2、给予民营企业家及相关投资者个人所得税优惠。民营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人,对民营企业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以人为本的税收政策,也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如韩国政府规定,对在韩国国内投资民营企业的外国投资者给予一定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因此,我国可以对民营企业家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及资本所得,在提高起征点的同时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来华开展民营企业创业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其附加减除费用予以增加,税率予以减半。
(三)改进税收管理服务体系,优化税收征管环境
1、优化税收征管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税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根据本地民营企业实际情况,从方便其纳税的角度出发,进行征纳税方式创新。同时也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征收方法,积极扩大查账征收的面,尽量缩小核定征收的比重。同时核定征收的应纳税所得率和纳税定额,一定要通过调查、实事求是核定,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2、优化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服务体系。(1)税务机关应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采取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提供免费帮助。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为纳税人免费提供纳税指南出版物、利用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纳税知识、电话咨询服务、走访纳税人、召开税务部门与纳税人研讨会等形式的服务,实践证明是有效措施,我国可以比较借鉴。当前税务部门应纠正在税收服务上的“重大轻小”倾向,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及时为民营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发票购买等涉税事宜。尤其要创造条件,为那些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建账建制的业务指导、信息咨询、财务分析和企业发展分析等服务。税务机关应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申报纳税时间,降低纳税成本。(2)应积极推行对民营企业的税务代理制度,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税务代理机构的作用,尽量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纳税细则而造成的纳税申报中的种种失误;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税务机关面对众多纳税人的巨大工作压力。
5.促进企业发展 篇五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今年以来,我公司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理念,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通过召开半年工作会、出台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解决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推动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公司始终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多渠道畅通民主民意,大力推行和逐步完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今年九月份由公司派人到公司各个项目部进行调研工作,通过与员工面对面交流,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并对员工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公司相继出台了《工资支付管理规定》,员工各种福利待遇得到提高,为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我公司始终把“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为宗旨,所属的公司项目部坚持每星期召开一次安全会,把安全制度进行宣传和灌输到每一位员工,让员工时刻牢记安全是跟每一位员工是分不开的。
发挥“桥梁”作用,构建和谐企业。公司紧紧围绕稳定与发展,积极参与各项经济工作,今年9月中旬,公司在贵州省清镇市召开2011年半年工作总结会,并且讨论通过了《柳州市汇森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工资支付管理规定》,会间还组织员工对公司执行《方案》进行了讨论,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及时对员工进行疏导,并就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一一做出答复,维护了企业和员工队伍稳定。此外,积极鼓励职工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寻找对策,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开展献计献策活动,广纳良言,为企业发展征集好建议、好点子,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公司还完成了员工劳动合同续签工作,完成率达100%。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了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6.健康促进学校 篇六
孩子的健康是家庭幸福、民族兴旺、国家昌盛的标志。“健康促进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项全球行动。是通过学校、家长及学校所在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能促进并保护学生健康的、全面的、积极的经验和组织机构。为做好《泸西县教育局关于做好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县相关工作的通知》的工作,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未来人才中,我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学校争取一切有利条件,对照健康促进学校的标准不断改善硬件条件与学生健康环境设施,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学校整体工作中,深入到老师、学生们的生活中,并得到家长的广泛参与,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突破口,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加强检查评比为动力,勇于开拓,务实进取,使创建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照“泸西县健康促进学习校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细则,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工作网络
为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有序而全面地推进。首先成立了“健康促进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王永平
副组长:严丽萍
昂红芬 办公室主任:韦丽娟 组员:陈葵青
汪凤鸣
赵玉琼
叶萍红
白永琼
刘树忠
杨红芳
马丽萍
黄玉萍
李杰
王文忠
马钱忠
高建华
陈林
何任
白娅玲
堵祥忠
小组成员职责分明、分工明确,校长全面负责创建“健康促进校”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工作计划、明确人员职责、健全规章制度、常规检查办法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从而保证了此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
二、全员参与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为了使健康促进的理念根植于每个参与者的心中,学校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组织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学校健康促进的相关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
1.专门培训与交流学习相结合
学校一方面安排分管领导教师参加培训。另一方面经常与其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
2.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学校利用升旗仪式、集体晨会、专题讲座、教工大会等形式,组织师生进行集中学习;并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网络等资源鼓励师生进行学习。
3.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
学校除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外,还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
三、制订健康政策,完善保障体系
为了使学校的健康促进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健康促进规章制度,构建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1.合理安排课表
从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学校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体育课课时,1-2年级,每周4学时,3-6年级每周3课时。
2.切实制订制度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了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师生体检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控烟制度、卫生室工作制度、文明班评比制度、文明宿舍评比制度、学生行为规范评比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学生常见病定期上报制度、食品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等。
3.健全应急机制
为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预案,包括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及其它事件工作预案、处理消防及校舍发生险情时工作预案等。
四、注重建设,培育和谐环境。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把物化环境的熏陶、日常行为的规范、校园活动的引领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创建适合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
1.不断优化校园的物化环境,切实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功能。
我校在注重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方面,做到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定期更新山林之窗的设计,各室板报等,积极营造了人文校园,努力把校园装点成绿化、净化、美化的学习活动天地,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标语牌、提示语,指导学生举止文明,爱护环境;橱窗、黑板报,手抄报,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的书香校园,充分展示教师、学生、班级的良好精神风貌。
2.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积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为目标,注重制度建设,推行自主教育,加强检查评比,切实规范教师、学生的健康行为,努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要健康成长,必须要了解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在推进健康促进的过程中,我校把抓好这项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一年来,我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卫生健康教育。
①发挥红领巾专题广播作用。内容含盖: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要有正确的姿势,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讲究卫生,预防各种传染病,防近视、防龋齿、防意外伤害、防性病与艾滋病以及慢性病的防治等。
② 利用班会时间放了专题录像片《预防食物中毒》等。③ 利用各种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④ 关爱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各种帮困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养成乐学、善学、勤学的良好习惯;关注与鼓励特殊困难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尽快改掉陋习;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通过免费赠送校服和学习用品,开展 “爱心捐助”、享受阳光午餐等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阴影。⑤ 学校切实开展控烟活动,制订控烟制度,五、加强信息沟通,形成共育氛围
学校突破了狭小的校本主义,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与社区、家庭进行健康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共建、共管、共育的社会大环境。
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家长交流学校和学生的相关信息,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家校一体,主动、积极地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七、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健康问题广泛存在。因此,要求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知晓符合年龄特点的健康知识,掌握相应的健康技能,对其将来一生的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我校规定,每周五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健康教育课。有课程、有教材、有教案、有教师,努力提高每周健康教育的效益。
2.拓宽教育教学渠道
学校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开设专题健康讲座、观看健康宣传片、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活动,加大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3.重视卫生检查评比
学校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对班级的环境卫生、公共区卫生、宿舍卫生、学生的个人卫生进行检查评比,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对师生实施健康检查
学校为每个教工、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全体教工的常规体检一年一次;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一年四次的视力检查、一年一次的体重检测,体检结束,老师还对师生总体的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及时的统计,并作相应的分析。对体检中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通知教师或家长,并督促其及时治疗。
2.切实开展常见病的防治
学校遵循“预防为主,习惯培养为重”的原则,每年制订常见病的防治计划和措施,每确立重点监测的项目,家校联手,切实有效地开展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3.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
学校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重点抓了晨检、后勤工作人员定期健康检查、消毒、等工作,还健全了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切实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至今为止,学校未发生过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的事故。
4.对学生实施计划免疫
学校积极推行常规计划免疫接种政策,目前我校学生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
7.积极促进人才成长 篇七
近年来,该院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多种方法打造人才队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把挽留人才和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纳入班子的议事日程,以感情、事业、政策和待遇留人,努力给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从2001年至今,先后选聘“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技术专家”和“项目负责人”50多名,实行了“专题、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长”负责制,使受聘者享受月300元至800元不等的职务津贴。二是为一大批专业拔尖者晋升了中、高级技术职称,并优先安排培训和出国考察。三是加大对科技成果和学有所成者的奖励力度,先后对120多人进行了物质奖励。四是优化分配政策,部分部门实行了“百元工资含量”考核制度,部分人员实行了月400元至3000元的科研奖励基金制度。五是给年轻技术人员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放开手脚在实践中尽快成长。六是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广泛协作,通过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为人才成长开辟通道。
该院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图发展”的质量价值观和“市场是海,质量是船,品牌是帆”的经营理念,在研发和生产中做到了产品出厂合格率100%,顾客满意度95%以上。在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三标”体系认证工作的基础上,现已开始向ISO14000环境标准认证和ISO18000职业安全与卫生标准的目标迈进。
该院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全面培养职工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开展“三爱”教育和“三观”教育,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从业理念。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打造一支“知法、懂法、用法”的员工队伍。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了广大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先后为地震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20多万元,捐献衣物4000多件。
8.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篇八
以“要干最好,要做第一”的雄心推进发展战略目标,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进入新世纪,太钢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钢铁行业特别是不锈钢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基本思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内要坚持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在普通钢与特殊钢之间,重点发展特殊钢;在特殊钢中,集中力量发展不锈钢,将不锈钢做大做强,建成规模大、品种特、质量优、成本低、研发强、效率高、服务好、环保良的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
我们明确提出:实现战略目标,既要注重规模,更要注重品种和质量;既要注重硬件,更要注重软件;既要注重物的因素,更要注重发挥人的作用;既要注重学习,更要注重创新;既要注重获取资源,更要注重节约资源;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环境保护。这已经成为太钢的经营理念,引导着太钢人向着战略目标奋进。
围绕战略目标,太钢着眼于提高自身竞争力,大力推进以不锈钢为主导的结构调整。从2002年起,太钢用短短两年时间成功实施了不锈钢系统改造和不锈钢冷轧薄板扩建改造两个国债项目,形成了年产1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进入世界不锈钢八强行列。与此同时,积极筹划新的更大发展。2004年9月,新不锈钢工程获得国家批准并开工。2006年9月,新不锈钢工程及配套项目竣工投产,太钢形成了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
太钢坚持以“最具竞争力”为目标,深化对标挖潜,建立起包括品种、质量、成本、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综合配套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面预算由以利润为中心向以竞争力为核心的转变。全面推行卓越绩效模式,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QC、5S、6σ、卓越绩效模式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大力实施和推进,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目前,太钢拥有以不锈钢制造为主的700多项核心技术,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2007年,在全国438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太钢技术中心由2001年的73位提升到第4位。在太钢的销售收入中,新产量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占到5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太钢开发了客车用冷轧板、船用中板、汽车用冷轧板、耐热不锈钢中板、不锈钢复合板、铁道机车车轴用钢和军工用钢等八大类432个新产品。其中不锈钢货车、不锈钢地铁轻轨车辆、高速火车客车、机车车轴用钢等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2006年,太钢获“全国质量奖”,“太钢牌”不锈钢材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对太钢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能有一个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对整个中国钢铁工业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太钢的发展,看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希望,看到了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国变成强国的进程一定能够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为宝”,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实现企业与人的共同发展
太钢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素,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人为太钢生存、发展之本,重点是“以人才为宝”,实现了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坚持实施人才战略,加紧培养人和造就人。太钢实施“515”(培养50名高级管理人才、100名高级技术人才、500名优秀操作能手)人才工程,坚持贡献价值化,大幅度提高优秀人才的薪酬待遇。目前,优秀科技人员年薪水平达到了本单位人均收入的2~3倍,关键人才达到了5倍以上。坚持每年从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的科技奖励基金,对关键课题依其难度设立相应的奖励,2002~2006年,太钢先后对在产品开发、工艺改进、质量提高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51名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其中1人一次重奖20万元,还有35人一次重奖10万元,15人分别获奖3万元、6万元;对于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中获得状元者分别给予5000元、8000元、1万元的奖励。在全球范围内“借脑”,聘请国外不锈钢专家到太钢讲学和进行技术服务。太钢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各类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时,选派业务骨干到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际一流钢铁企业以及宝钢、武钢等国内先进企业考察、学习和培训。加紧建设国际一流的不锈钢研发中心,设立了以不锈钢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太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一批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太钢原总工程师、轧钢专家王一德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以来,有37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围绕推进企业科技进步,组织开展了职工先进操作法和合理化建议活动。3年来,先后命名表彰和推广了35项公司级职工先进操作法;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职工标准化操作、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大赛,职工业务技能和技术素质明显提高。
让全体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创造和谐的新局面。这些年来,太钢坚持把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列入每年的企业奋斗目标中,职工收入增长幅度始终保持在15%以上;投资5亿元建设了一批功能齐全,配套、设备一流的厂区职工生活服务中心和4个职工住宅区,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2006年实施了“全员健康体检制度”和“全员带薪休假制度”,受到了职工的广泛好评。
实施送温暖工程。坚持“三个决不允许”:第一就是决不允许因为困难,我们的职工生活不下去;第二就是决不允许因为困难,我们职工的子女上不起大学;第三就是决不允许因为困难,我们的职工看不起病。从2003年起,设立困难职工救助资金,当年筹集470万元,以后救助资金逐年增多,2006年救助资金达到1905余万元,2007年,救助金额将达到2000万元以上。2001年以来,累计发放救助金4270万元。太钢规定,对于困难职工子女考取大学的视情况每人救助2000~8000元,2004年以来,先后救助600多人,救助金160.85万元。特别重视帮助大病特困职工渡过难关,仅2006年救助大病特困职工796名,救助金430万元。
畅通民意诉求机制和渠道,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2003年8月起,开展了民主接待日活动,参加接待的为(集团)公司党政领导、职工代表、工会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接待日每月一次,公司领导同职工面对面沟通,及时解决职工反映的问题,受到职工广泛好评和欢迎。多年来,太钢没有发生因劳动关系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坚持以企业文化鼓舞人和感召人。太钢坚持不懈地强化企业文化的传播和灌输,开展全员企业文化培训,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不断提高;坚持重在实践的原则,找准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每年组织全员大讨论。2003年开展了“用心实践企业核心价值观”大讨论,2004年开展了“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要从小事做起”大讨论,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开展以“增强责任感,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为主题的大讨论,开展全员军训,职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是注重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稳定情绪、沟通感情、缓解矛盾、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作用,培养职工的和谐心态和感恩文化,最大限度地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十五”期间是太钢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太钢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是职工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企业最为和谐稳定的时期。
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实现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推动企业与自然和谐方面,太钢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太钢是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地处中心城市。太钢人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受害的首先是自己,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竞争力所在。
——推进节能减排。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30多亿元,先后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110万吨,建成了冶炼废水处理、焦炉除尘、发电锅炉除尘等30项重点环保项目,2006年与2000年相比,万元产值能耗下降了61.85%,万元产值能耗在行业最低,吨钢新水消耗下降了69.19%,烟粉尘排放总量下降了80.32%,化学需氧量下降了91.81%。今年以来,先后对6座20吨电炉、两座330立方米高炉实施了停产拆除。“十一五”期间安排投资28亿元的19个节能减排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一批项目年内将投运。“十一五”末,太钢将建成国际一流的清洁工厂,干干净净进入世界500强。
——节约水资源。太钢将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出“增钢不增水”的目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投巨资建成一期、二期、三期工业污水处理工程,处理能力为每日15万m3。2002年又投资4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膜法水处理回用工程,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对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回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77%,新水用量由2000年的5114万吨降至2006年的2762万吨,累计节约新水1.188亿吨,极大地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与企业生产用水的矛盾。目前,太钢正抓紧建设和投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太钢周边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生产,既治理了社区的污水,又减少了新水消耗,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节约矿石资源。铁矿石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虽然太钢周边铁矿石资源较为丰富,拥有自备矿山,但太钢立足长远,近年来先后对自备矿山选矿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将尖山铁矿铁、矿石采出品位下限从20%降低为15%。此举虽然增加了采选成本,降低了当期产量和效益,但从长远看,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矿山寿命。每年可多回收矿石79.77万吨,20年累计可多生产铁精矿粉近600万吨,矿山服务年限延长3.86年。太钢峨口铁矿将铁矿石采出品位下限从15%降低为12%,累计可多生产铁精矿粉460万吨,矿山服务年限延长4.23年。在谈及这一举措时,太钢董事长陈川平深有感触地说,山西是资源大省,太钢是资源消耗大户,虽然省委、省政府在资源战略方面给太钢以有力支持,但作为太钢自身,要身体力行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太钢宁可牺牲暂时的眼前利益,也要力保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是太钢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高标准建设厂容厂貌。2000年以来,太钢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先后投入近2个亿,拆除旧建筑35.5万多平方米、围墙4.61万延米,改造厂区道路6.5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0多万平方米,厂区内1万平米以上的草坪就有十几处,初步建成生态型花园式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太钢厂区南部在近半个世纪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钢渣堆积成一座占地约2平方公里、最高处达23米、体积约1000万立方米的渣山,制约了太钢的生产,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从1983年开始,太钢退休工人李双良主动请缨,不要企业一分钱投资,带领渣场职工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将昔日粉尘飞扬、污染严重的旧渣山改造成了绿树成荫、风景秀美的厂区花园。
在推动企业与社会和谐方面,太钢始终本着对党和政府、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在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以及印度洋海啸期间,太钢都曾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企业不仅为本公司困难职工子女减免学费,发放上大学救助金,还在山西河曲县,晋中市榆次区马兰村建立太钢希望小学;在东北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捐赠30万元支持国家高等教育;在国内冶金行业中率先建立了福利总厂,解决了残疾人就业和生活困难,减轻了社会负担。太钢新建不锈钢工程历时两年,累计使用民工2万余人,没有拖欠一分钱的工资。2006年,太钢向山西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捐款400万元。今年,太钢向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800万元,用于在太行山、吕梁山革命老区建设希望小学。最近,又认捐太原市慈善基金1000万元。太钢作为一个国有特大型企业承担并履行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不但没有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了企业形象,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太钢决心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新型工业化内涵的要求,用和谐理念解决企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在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9.党建促进企业发展 篇九
XXXX公司党支部
XXXX公司创建于1994年,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员工400余名,下设酒店、旅行社、装饰工程公司等经济实体,总资产达9000余万元。2000年企业成功改制后,2001年7月,经公司董事会申请、上级党组织批准,成立了党支部。截止目前,共有正式党员32名,比创建时增加了18名。近年来,我们企业不断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牢固树立“企业改制不抓党建不行,抓党建不创新更不行”的思想,做到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准工作重心、探索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开展党员职工“双向培养”,不断提升企业党组织的学习力
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XXX经常说,他个人能有今天的成就,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完全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依靠党。党支部成立八年来,在中共XX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按照“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狠抓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我们大力开展企业党员职工的“双向培养”活动,努力把企业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民营企业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难度大、标准高的系统工程。面对这一工程,党支部从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做起,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系列重要报告,对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如何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学习探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我们认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为人民服务;认认真真搞好管理,踏踏实实发展企业,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企业发展了,给国家上缴的税收增多了,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了,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国家、对社会能
够承担更多的责任,就是对党的宗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建议、帮助公司董事会确立了企业理念,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有机统一。
其次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党支部突出抓好企业党校和党员电化教育室这两块阵地,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实用教什么”的原则,开展各类培训和教育,组织引导党员和企业员工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增长新本领,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党支部还在公司网站设立了党建栏目,开设了网上党校,加强网络教育,多渠道、全方位培训党员职工和入党积极分子。三是狠抓党员的发展。一方面,着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使生产经营第一线的优秀青年聚集到党的旗帜下。另一方面,通过工、青、妇组织的“推优”和党组织发展党员的“选优”工作有机结合,推荐积极分子入党。
四是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活动。对一些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党员和职工以“学习”给予奖励,给他们外出培训和职务晋升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事业心。
二、发挥党员队伍“双重作用”,不断提升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
根据《党章》和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XX公司党建工作制度》,对党支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党员的管理、党员的发展和考察、党内组织生活、思想政治工作、党内监督、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学习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制度规范,使企业的党建工作有章可偱,有据可依,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为了真正发挥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根据企业的工作实际,我们把党组织的指导监督机制和企业的民主决策机制紧密结合,成立了公司最高决策机构“企业事务管理委员会”,7名委员中,有4名是党员,党员比例60%。在公司的中高层管理队伍中,有8名是党员,党员比例55%。把越来越多的党员充实到经营管理队伍中,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正确指导和监督,最大程度地弱化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党员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我们把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导向,提炼、升华了企业的宗
旨,制定了《员工十条标准》、《管理者十条标准》和《经理人十大工作纪律》,形成了以战略、经营、服务、生存、学习、用人、创新、管理等理念为主的“核心文化”,和以工作警言、服务金言、安全警言、员工座右铭等内容为主的“辅助文化”,构建了企业的文化理念体系,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精神保障,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企业党支部积极组织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先掌握、企业改革创新先带头、岗位工作规范先做到、急难险重任务先行动的“党员四先示范行动”,着力强化党员队伍形象先进性建设,使党员队伍成为企业“最有水平、最勇于克服困难、最能吃苦”的先进群体。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竞赛活动,开展了“党员先锋岗”及“党员示范岗”争创活动等,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党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企业党组织有意识地安排党员到急、难、险、重的岗位上接受实践锻炼,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应急小分队”等,树立起“一名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公司党支部在具体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了“五个发挥”,即:在学理论、学管理和学科学知识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深化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加强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理念宣导、培训教育、经营创新、科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在平凡的岗位上自觉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锤炼着自己,成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建立党建和企业发展“双赢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党组织的向心力
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企业党组织与上级党委、政府部门相结合的双向教育,双重管理和监督制度。企业党组织一方面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员工上岗前的厂规厂纪、职工道德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保持与员工的血肉联系,关心和保障员工权益,成为员工的“主心骨”。企业不断规范员工工资、福利、社保、住房等保障制度,使员工在企业工作中能安心、放心、称心,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给员工吃了一颗“定心丸”。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必需,更是企业对员工个人成长必须承担的一份责任。在这项重要工作上,党支部予以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进行了正确指导。首先,在提高职业技能上下功
夫。创新学习培训机制,在不断加强内部培训的同时,每年都选派大量的骨干去清华、北大、南京、深圳等地参加学习,开阔视野。其次,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充分的关心。十多年来,企业从不拖欠员工工资,各项生活福利标准逐年提高;员工婚丧嫁娶、工伤患病,领导一定前往探视;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修建职工生活区,完善住宿、洗浴、就餐等配套设施,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等等。第三,在精神生活上进行健康引导。开办员工图书室、电脑室、台球室、乒乓球室,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举办运动会、文艺晚会、带薪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立了工会、团委,开办企业小报,创建企业网站,为员工搭建更为广阔、顺畅的交流平台;等等。这些措施,都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塑造民营企业新形象。事业的成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离不开家乡父老的鼎立扶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共产党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回报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就是在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我们率先在XX县开展了捐资助学活动。活动开展十多年以来,先后有近百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得到了我们的资助,帮助20多名特困学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多年来,我们全体党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在修建扶贫公路、资助老年人和残疾朋友、救助身患重病的患者等弱势群体、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捐钱出力,义无反顾,累计资助公益事业总金额达到500余万元。薄水微棉,虽然杯水车薪,但却表达了我们致富不忘党、致富不忘社会的情怀,充分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成长壮大起来的新型民营企业的新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杰出风采。
在公司党支部的正确领航下,公司获得了诸多荣誉。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获“XX省劳动竞赛集体三等功”、“XX省文明单位”、“XX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XX县先进党组织”等荣誉。
我们深刻认识到,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领导,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有了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党员的模范作用,才使得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加稳健,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也由此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地狠抓党的建设,不断
10.促进教育公平 篇十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教学设备环境、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等构成的硬件环境和教师资源环境、教学管理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构成的软件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环境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教育投入总量不高。而且,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特别是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公共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其改善教育环境,以避免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拉大,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总体上更趋于均衡。
关注困难群体教育。当前,城市中的薄弱学校教育、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监狱教育等的环境总体上仍不够理想,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体的教育环境,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为解决劳改对象的技能培训问题,可以在狱中开办工厂,与狱外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为狱外企业完成产品毛坯加工、请对方对服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让服刑人员在狱中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应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并对自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措施既能让大学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又能砥砺青年学生意志、促进其成长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支边支教志愿者团体向落后地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缩小直至最终取消高考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逐步实现根据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适度扩大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人才。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促进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各地区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逐步实行“撤、并”,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优质学校和办学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定期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等。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应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加大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比重,形成多种办学体制和形式并存、各类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2、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温家宝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6月17日)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神圣的讲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就是同大家谈谈心,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尤其到农村当教师,是大材小用,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广泛接触民众,深入了解民情、国情,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有的是诗人、文学家,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清贫,被人误解,受到忽视,靠着理想和信念,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人间,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在来这里的路上,我还在想,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吃苦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财富,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练,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为西藏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教初中,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不要怕经受挫折,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我想对你们,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促进】推荐阅读: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实施方案06-29
促进剂成分检测 促进剂含量检测09-20
促进法08-22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07-09
和谐互动互相促进07-13
母乳喂养促进措施07-20
学校促进教育公平07-30
健康素养促进活动08-03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08-08
健康促进机关申报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