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精选10篇)
1.“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的阶段研究报告
通州区新生小学 顾玉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有效对话是践行新课程理念,培养新时代发展人才的需要
2、有效对话是实现高效课堂,改变传递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的需要。
3、有效对话教学符合国际化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有效对话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有效对话可以实践具有建构意义功能的学习模式。
3、有效对话可以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话,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而是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研究: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对话教学。阅读活动和教学活动都是一种对话活动。
三、研究初级阶段的主要做法:
在这两年之中,课题组的成员在教科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齐心协力,勤于学习,认真钻研,大胆实践,把握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勤于读书,增强科研底气。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当前教学新理论,如有效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对话式教学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思想优势。特别认真学习了以下教育书籍:
[1] 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4-55.[2] 诸葛宏.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19.[3] 董树礼,王其华.反思语文对话的误区[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1).[4]张兰华,王西兰.对话教学能力的培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1
2、深入课堂,开展课题研究。
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课题组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实际有选择性地采取课堂教学观察法、课堂实录法及个体反思法对对话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反思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以“正本溯源”。经分析研究,目前阅读教学中的无效对话,大约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表面平等”型;“脱离文本”型;“肤浅呆板”型;“形式主义”型;“自由主义”型„„
每个教研组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特点,很快制定出自己的改进计划,并开始实施行动,进行个案研究。教研组活动时,坚持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备课;上同课异构公开课,形成研究氛围;组员们围绕课题解决着一些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令我们欣喜的不仅是课题研究真正地为教学服务着——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提高了我校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科研带进日常课堂。要实现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还是要看平时的常态课。试想如果上出来的课是经过无数次试讲,无数次修改教案之后的课,那有效从何谈起?
3、狠抓反思,积累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反思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聚沙成塔,我们会发现有效对话的真谛。
四、研究初级阶段的主要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初级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
通过调查、研究、反思,我们形成了以下理论成果:(1)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对话”现状的调查和分析(2)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对话”的个案集(3)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的内涵与价值(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二)初级阶段取得的实践经验:
经过学习、借鉴、实践,我校初步构建了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
1、教师——有效性阅读对话教学的引领者
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是阅读对话活动的组织者,阅读对话进程的引导者,也是阅读对话成员中的一分子。
(一)预先对话,解读文本 教师解读文本的三种境界(1)站在作者角度,再现文本
(文本价值阅读)(2)站在读者角度,读出个性
(自我价值阅读)(3)站在学生角度,构思话题
(教学价值阅读)
(二)预设对话,精选话题
(1)话题的相关性
(扣住文本的核心内容设计话题)(2)话题的开放性
(思维容量大,思维视角多,解读的多元)
(三)平等对话,首席引领
(1)延时评价(2)适时追问(3)及时点拨(4)恰当评述
(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学生——有效性阅读对话教学的实践者
阅读对话中的学生是能动的,他们是阅读对话教学中的主角、中心,是阅读对话全程的实践者、探索者。
(一)话题引领,潜心会文
(1)潜心会文的意义
(2)潜心会文的方法
(二)自由对话,学会倾听
(1)营造自由对话的氛围
(2)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
(三)尊重多元,认知重构
(1)尊重多元
(自己、同学、老师)
(2)认知重构
(丰富自己、修正自己、否定自己、反思自己)
3、构建有效性阅读对话教学模式
(一)师生共同明确对话话题
(1)话题可以源自教师的精心预设
(2)话题可以源自学生的即兴生成
(二)学生自读自悟圈点批注(1)读思结合(2)个性解读
(三)师生互动对话情智相融
(1)注意对话的广度(2)引领对话的深度
(3)产生对话的效度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在生本对话的基础上,如何转化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2、如何既能保护学生积极对话的情绪,又能科学的引领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对话,以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改进措施:
1、“对话策略”涉及对教材的钻研,自身的教学功底、学科修养,以及教师对课堂调控的经验与技巧,它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提高的过程。还需要老师苦练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2、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深入,有的还停留在理论上,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促进对话水平的提高。
2.“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93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互关联的文章,这是一种新的拓展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群文阅读可以合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恰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读得更深,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终身阅读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地采取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实现原生态、多层次、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
一、依据单元主题,进行深入开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开发。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补充,使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针对单元主题开展群文阅读主要采用“五步教学法”这种模式,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需要对几篇拓展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小组合作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片段分享”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让学生一同分享阅读心得,营造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个体与群体阅读素养。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教师都应予以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能把课文讲得过于深刻,而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多元的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赏析,一般有价值的话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二是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三是文体特征及作者的表达风格;四是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有了课堂上的例子,再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主题拓展”阅读,通过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寻找文章关联,巧妙萃取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这给了教师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极大的自主权。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
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预设群阅读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从文章内容等方面多角度出发确定主题,从文章内容、作者、题材、人文内涵、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萃取文章,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更好地为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服务。文章选择切忌贪多不消化,一般在一节课中安排五篇左右的文章即可满足阅读教学需求。
三、有序呈现文章,深入理解主题
群文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单一等问题,使学生可以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加深对主题的认识。由于文章数量较多,既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下子感觉无所适从,无处着手阅读。需要将这些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给学生,才能达到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按照篇幅由短到长、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主题层层深入的原则呈现文章。这样一来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可操作性强,学生在有序的文本共读中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对群文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准确,还可以学到不同作者的表现手法。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
四、发现群文异同,升华阅读主题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在“求同”阅读的基础上,发现群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品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依据不同点对群文进行品析。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进而对阅读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实现主题认识的升华。
在指导学生进行“高尚”一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群文阅读时,通过“求同阅读”后,引导学生在认识“高尚”主题的基础上,去细致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几篇课文中主人公高尚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品析,发现了文中主人公时代背景、当时面临的情况、做出高尚行为的动机、目的等都有不同,通过集体互动交流,学生对“高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强化方法指导,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群文不仅能让学生多方面、深入地感受同一主题,更是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方法的指导练习,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極佳机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阅读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学生的自主性更具普适性,因此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必须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练习。
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节课要阅读多篇文章,用得比较多的是默读和略读、浏览,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阅读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快速阅读的策略,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读文后对文本内容用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再读课文时跳读、扫读,把重点词、句、段划出来读一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群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句的理解,更应侧重从这组群文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综合思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能力。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文章体裁、表达形式、语言风格、作者等的不同,信息量丰富,思考的空间更大,教师更应渗透质疑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三
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调查报告
2014年4月,章丘市白云湖镇石珩小学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 的研究。该研究方向得到了章丘市教科所领导的肯定与指导,并获得了镇教育办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学校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014年4月上旬,我们设计了“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表(教师卷)”“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表(学生卷)”,对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问卷制作与调查对象
“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由我校课题组主要领导人结合全国相关方面的调查问卷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十余次的推敲,最后形成的。教师问卷共设15道(以选择题为主,有一道问答题),学生问卷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成较为丰富的模式。
4月上旬对我校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不含教辅及工勤人员)及学校中年级部分学生做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过程共发教师问卷15份(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份;共发学生问卷105份(部分班级学生采取了大额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层面
1.有100%的教师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2.有20%的教师上课经常引导学生用自由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0%的教师经常引导学生用齐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0%的教师经常引导学生用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进行阅读,但是没有教师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感悟,并记下所感所想的方式进行阅读。
3.有26.67%的学生阅读时与同学、老师经常交流读书心得;有40%的学生阅读时与同学、老师有时交流读书心得;有13.33%的学生阅读时与同学、老师偶尔交流读书心得;有20%的学生阅读时与同学、老师从不交流读书心得。
4.有13.95%的教师经常应采用老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然后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20%的教师经常应采用。理解文章思路、写作特点、指导写作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60%的教师经常应采用师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6.05%的教师经常应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5你认为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有20%的教师认为是如何拓宽知识面;有26.67%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设计精要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有53.33%的教师认为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悟,掌握阅读方法。
6.阅读的过程中,你认为下列哪些能力很重要?有6.89%的教师认为是记忆能力;有26.65%的教师认为是理解感悟文章;有66.49%的教师认为是驾驭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7.对阅读课教材的使用,你的做法是怎样的?有40%的教师经常重组;有53.33%的教师有时重组;有6.67%的教师原封不动使用。
8.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时,100%的教师会有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9.对学生在阅读时的不时提问,你的态度和做法是怎样的?有65.29%的教师非常愿意并鼓励;有20%的教师比较认可不鼓励;有5.32%的教师很反感;有9.39%的教师无所谓。
10.100%的教师在学生之间交流讨论阅读感悟时,是观察、>倾听并参与的。
11.有13.33%的教师经常在班里组织读书交流会;有80%的教师有时在班里组织读书交流会;有6.67%的教师因为怕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不会在班里组织读书交流会。
12.对于提倡学生课下多阅读课外书,有76.67%的教师大力提倡,并要求学生建立课外阅读笔记;有20%的教师鼓励但没有硬性要求;有3.3%的教师不提倡,怕学生掌握不好书的性质,影响学习;有0.03%的教师表示顺其自然。
13.在上阅读课时,有4.53%的教师认为老师讲重要;有14.72%的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重要;有80.75%的教师认为学生自主感悟老师适时引导重要。
14.有13.37%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了阅读内容就是好的阅读课;有66.63%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并形成了能力就是好的阅读课;有6.29%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语文课就是好的阅读课,有13.71%的教师认为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好的阅读课。
15.你在阅读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与阅读能力的?有60.54%的教师认为应精讲多读,交流讨论;有39.46%的教师认为应让学生在朗读中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二)学生层面
1.有62%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喜欢阅读;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喜欢阅读;8%的学生对于阅读只是一般的喜欢。
2.有82.3%的学生媒体花30—60分钟的时间读书;有13.7%的学生花60分钟以上的时间读书;有4%的学生不到30分钟。
3.有85.57%的学生经常看的是学习辅导类的书;只有12.43%的学生会看一些其他方面的课外书;2%的学生只看语文课本。
4.有82.6%的学生在阅读时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边读边想记下疑问并请教别人;有25.4%的学生能做到在阅读时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边读边想记下疑问请教别人和写摘录,做一些批注或标记;有2%的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5.上课有84.3%的学生在读书时有摘抄的习惯,善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有13%的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摘抄;有2.7%的学生只是偶尔摘抄。
6.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有81.7%的学生能抓住要点,说出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有18.3%的学生表示基本能,但是有时会很困难,把握不准。
7.有98.15%的学生能通过阅读,概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1.85%的学生有时能通过阅读,概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8.有99.8%的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0.2%的学生有时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9.有97.71%的班级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有1.69%的班级有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有0.6%的班级几乎没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10.上课时,老师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有62.23%的学生认为比较充裕;有37.77%的学生认为基本够用。
11.阅读课文时,学生能够自己在课文中圈画或标注重点、疑点的,有82.14%的学生会;有14.26%的学生不会;有3.6%的学生想但懒得做。
12.学生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有82.58%的学生认为至关重要;有16.12%的学生认为有点重要;有1.3%的学生认为重要性不大。
13.在阅读时有49.28%的学生与同学、老师经常交流读书心得;有26.94%的学生与同学、老师有时交流读书心得;有20.02%的学生与同学、老师偶尔交流读书心得;有3.76%的学生与同学、老师从不交流读书心得。
14.有32.12%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老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然后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52.36%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师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10.11%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理解文章思路、写作特点、指导写作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5.41%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15.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时,建议老师用哪种方式处理?有76.34%的学生认为应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有15.21%的学生认为应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有4.61%的学生认为应以多数学生的答案为准;有3.84%的学生认为应以好学生的答案为准。
16.在阅读时,有9.1%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对文章的详细讲解;有30.9%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对文章的概括解说;有40%的学生不喜欢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有20%的学生不喜欢按老师的思路阅读。
17.在阅读诗歌时,73.63%的学生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情感;26.37%的学问基本能,但是有时会感到词不达意,词汇量匮乏。
18.你知道几种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以及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79.25%的学生仅仅知道联系上下文;17.77%的学生知道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把重点词句找出,把词句放到课文里读一读,查字典的方法;2.98%的学生只是回答要多读边读边思考但是没有说出具体的方法。
19.你老师常常怎样指导你阅读?你最希望老师怎样指导你阅读?有81.98%的老师经常用多读、详细讲解,理解文章内容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有14.25%的老师经常让学生边读边写出阅读感悟,并画出优美句段,3.77%的老师会直接给学生说答案。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获得感悟。
20.你知道你所在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是多少吗?应该会背多少古诗文呢?100%的学生都知道。
三。探讨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了解到的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我们认为,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我校引进了章丘市实验小学、济南市育贤小学等校的先进经验,校长和骨干教师还到市内外、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阅读教学研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改进了教法,阅读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不少教师还参加优质课比赛,获得了市级一等奖。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看我校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总结经验,扬长弃短,改革创新,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转变了,但也由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根据问卷调查,有6.67%的教师还是习惯原封不动的使用阅读课教材,只是完成阅读教材规定内容,而不根据学生实际对阅读教材进行重组,拓展开发内容。有20%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习惯全程带领。在听课考察中,这种教师的比例与问卷调查的比例实际还要大得多。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感悟时,由于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控制学生活动问题导致学生不敢在课堂上自由表达感悟的比例都突破了10%。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分析成因,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有这几点值得思考:
(1)教师对新教材理念的理解有待提升,课本>培训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
念都急需转变。
(2)我校学生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在的有效经验与模式对我们所有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
(3)我校所处的农村的特殊环境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4)尽快探究并建立有效的适合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显得极为紧迫。
(5)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改变语文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探究务实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而课堂是学生在校阅读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调查中,我们感受到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达到学生的阅读目标,进而产生新认知,悟情、悟理、悟人生,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轻松、生动、扎实,使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得到快速发展。阅读教学是否有效、高效,不是看教师是否讲得认真,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的内容,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阅读了或者阅读得好不好,看学生是否体验到了阅读学习的快乐,学生有无阅读的兴趣,学生是否从阅读中有所感悟,这是检验阅读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智慧,把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加聪明——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自然而然的考试成绩也会提高。因此,我们要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悦读”,让“悦读”成就学生>幸福的人生。
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语文阅读教学:
一是把方法教给学生。在学生阅读时,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或者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阅读方法。例如:怎样阅读,怎样抓重点,怎样勾画圈点,怎样从中感悟,怎样筛选信息,怎样质疑解难,怎样梳理答案,怎样联系实际,怎样迁移应用等等。我们在调查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教师还没有注意指导阅读方法。
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当道教育理论认为,一节课应该把2/3的时间教给学生,教师的讲解累计不要超过1/3的时间。然而,根据问卷调查,在阅读教学中只有6.67%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阅读感悟并自行结束活动,大多数教师还是将课堂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二)注重表扬激励,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时间、结果和体验是检验阅读教学的三个指标。阅读时间是前提: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时间用在阅读上,千方百计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质量,争取在相对的时间内感悟到更多的东西。阅读结果是关键:阅读结果是指学生经过阅读所带来的情绪、思想上的变化,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有具体的阅读>收获。阅读体验是灵魂:我们通过组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想读、会读、悦读,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表扬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表扬激励能够路唤起学生的好心情,好心情容易唤醒学生的上进心,上进心容易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内动力的发挥能使学生不断进步。这点可从调查分析中不难看出。
(四)坚持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四
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做到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形成一个内外联系、学用结合的教学整体。为此,我校在2014年3月向阿坝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申请了四川省2014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题下的子课题《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2014年6月16日得到立项。于2014年9月顺利开题。于2016年3月结束,历时两年,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两年来,在县教研室、州教科所各位专家及总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课题组老师辛勤的工作,艰苦细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我校学生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阅读兴趣明显浓厚,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显著增强,写作的质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做具体汇报:
一、课题的确立
1、新课程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2、教学现实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主动和谐地发展?如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3、学生实际的需要。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有阅读的渴望,但由于缺少阅读的对象,缺少阅读的方法,更缺少阅读的氛围,因此,他们所读的读物少之甚少,阅读量小之又小。然而,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的新型人才。为此,课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想方设法刺激学生课外阅读,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1、构建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人:郑萍(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组织学习,撰写课题研 究方案及课题研究报告)
专家指导:胡素兰(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培训,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实验教师:殷翠梅(负责制定各阶段研究计划、做阶段工作总结,具体实施教学实验。)泽仁亚(负责网络搜集资料,制定阶段调查表并写调查报告,具体实施教学实验。)
白怀英(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记录,具体实施教学实验。)
2、健全课题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科学,课题组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如《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小组学习制度》《课题组沟通汇报制度》《课题组负责人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成果汇报、提交制度》等,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管理,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严肃性,避免了课题研究的随意性。
3、明确实验方法
一是调查法:调查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二是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在实施阅读策略时的具体操作过程,不断总结完善阅读学习策略。
三是个案法:分析研究学生在实施阅读学习策略中取得的阅读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阅读学习兴趣,阅读学习习惯及阅读学习能力。四是经验总结法:对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边应用、边总结、边提高,分阶段对整个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反馈提炼,摸索出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三、把握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我们首先建立了课题研究组织,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并对课题实验人员进行分工;组织学习了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材料,收集资料并相互通报信息;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写出《调查报告》,并研究制定研究的方向和途径;组织召开研究对象动员大会,让教师、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年11月)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课题组教师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统整现行教材,引入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内外沟通,将课外阅读移入课内,以实验教师推荐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篇目为依托,整合课内外资源,开展系列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读写活动。对活动进行及时反思和小结,提出困惑,讨论对策。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我们向中高年级学生发放了150份二小学生阅读现状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分八个方面:读书兴趣,读什么样的书,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读书的方法、策略、态度,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阅读 收获。从中了解课内外阅读学习现状,掌握课题研究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召开课题组教师针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的讨论会,分析寻找解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出路。
三是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在教材内外阅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实践和先进教育理论及本校已有研究成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是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阅读学习环境,让研究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阅读实践中充分彰显。
1、营造“晨读”风景线。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学生诵读课文的最佳时间,我们通过语文教师的指导,给学生布置当天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然后通过学生在小组中的议论,评价来筛选获得知识。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师生一起共同交流阅读学习的方法或心得体会,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校本教研中,我们特别对语文教师提出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应试教育还未彻底根除前,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赏析。让他们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得到享受。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爱心书廊”,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这一做法主要是贯彻教材内外阅读的整合,教材内的阅读,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 针对性的学习。学生教材外的阅读就完全是按自己的喜好,按自己的需求去获取。当然,在阅读的内容上我们还是做了一些正确的引导。
4、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5、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有的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数量来绘画童话树,每片树叶代表自己的阅读内容。有的制作读书卡,图文结合写收获。有的写读书日记。有的在书上写批注,准备参加“读书分享会”。
五是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活动,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教材内外阅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让学生间互相促进。
1、开展了“诵读会”、“读书分享会”,“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验班的学生在比赛中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的学生。
2、组织学生撰写童话故事,参加各种征文竞赛活动。近两年,实验班级的学生有65篇优秀作文参加各种征文大赛。分别获得不同奖项,其中,我校左明霞等同学在县、州级竞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全校范围掀起了写作热潮。
六是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科研活动。首先,我们加强了阅读学习策略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探讨交流。一方面,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进行相关的学习,并加强自身的阅读,以推动整个课题研究的进程。其次,开展校际教研联谊活动。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在校内认真上好教改实验课、观摩课,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以中高年级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始终本着这样的原则:要求学生大块读,大块悟;坚守三要点:抓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群文阅读的落脚点最终落实到写作方面,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读书比赛,创建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的“爱心书廊”开展读书实践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实验老师泽仁亚重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如:浏览、默读、跳读等,并上了课题研究课《落花生》。上了六年级上册《人与动物》群文阅读优质视频课。本堂课的设计意图是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在分享教材上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的同时,唤起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殷翠梅老师在教学中主要以提高学生群文阅读兴趣着手,开展了“诵读会”,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诵读比赛,指导学生快乐习作等。白怀英老师重在 引导学生大量群文阅读,举办的“读书分享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还组织成员到德阳庐山路小学、茂县河西小学、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校观摩学习。不断地研究拓展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七是认真分析实验得失,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组在做好平时过程工作的同时,还作好每个阶段的总结工作:总结研究的成果,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此阶段,我们课题组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还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校课题研究组的老师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这方面可谓沤心历血,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更好的探讨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使课外阅读的方式更加明确,课外阅读的评价更加多元。
2、克服“散乱”阅读,无的放失的弊病,建立读写中的“读”与“写”并重的科学理念。实验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中高年级的群文阅读篇目进行了推荐。课题组的老师通过开展多次的读写活动,总结了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的读写策略。
3、加强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外阅读融入生活。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阅读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它是对陈旧陈腐 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屏弃,也是对自然主义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发展。
4、激发兴趣、指导写作、让学生体验成功。
课外阅读的落脚点最终落实到写作方面,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探索,学生们课外阅读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高效”的转变。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读书比赛,创建图书角,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创编儿童文学故事,学生练习写儿童文学故事等形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两年来,实验班级的学生有65篇优秀作文参加各种征文大赛。分别获得不同奖项,在全校范围掀起了写作热潮。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提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同时撰写教学随笔,参加县、州各类比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的新型教师。通过科研研究,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科研能力、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师殷翠梅执教的《桂林山水》在2015年“优课”评选中获得小学语文学科二等奖。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参加实验的老师不断反思,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潜心撰写了18篇论文。其中郑萍撰写的《拓展小学生群文阅读的空间,实现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白怀英撰写的课例《以“惊弓之鸟”为例的课内外群文阅读教学案例》在四川省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白怀英、郑萍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课内外结合的儿童 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在“阿坝州小学群文阅读案例和论文展评活动”中,获二等奖。白怀英老师撰写的《浅谈课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获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
实验教师各自总结出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最后课题组的老师进一步实验和讨论,总结出如下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
(1)群文阅读的素材开发
群文阅读教学避开了传统阅读教学时间花费多、学生阅读效果不好的弊端,是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为实现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高洁幸福的公民”的目标而践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它能把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将阅读养料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群文阅读的素材开发进行探讨。
(A)依据同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因此,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不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首先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补充,使得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全方面对学生 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不仅要结合同一单元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几篇课文对祖国美景进行赞扬,同时还要围绕祖国美景这一主题进行素材开发,补充《黄山记》《壶口瀑布》《石林》这3篇文章,学生对其进行赏析,体会我国河山壮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阔、风景秀丽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风景的保护观念和意识。
(B)依据同一作者,进行素材开发
名家的各篇名作常常分散于不同阶段语文教材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通常零散而片面,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完整的映像,导致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存在缺陷。依据同一作者开发素材,将其代表作品进行整合,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名家的精神光辉照耀学生成长之路。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补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这几首诗进行群文阅读,对比《春夜洛城闻笛》和《静夜思》都是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差异;体会《望庐山瀑布》中作者磅礴大气的语言风格,感受《赠汪伦》中作者抒发亲友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的异同。
(C)依据同一体裁,进行素材开发
统一体裁的文章之间既具备相同点,又各有千秋,将统一体裁的素材进行开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拓展其阅读量,更重要 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有学者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可见美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同体裁”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补充同类型文章《颐和园》《卢沟桥》,使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2)实施“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当前,完成一篇约500字课文的教学大致需要两个课时,这种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而如果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略读完5篇文章仅需一个课时,这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在积累了阅读量、提升了阅读速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A)设计理由,展开自学
这一过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略读和默读的阅读策略,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读后进行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同时还能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统一起来。在交流过程中,使得学生、作者、教者的心灵火花进行碰撞,让孩子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补充《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这两篇文章,并设问:这3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然后小组交流理由的答案和读后的感受,从而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B)充分运用教材,分析对比单元主题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概括分析能力,这一环节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对课文的讲解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却较少。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群文阅读的优势在于,多篇文章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却有某种相通之处,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深思、陈述和倾听。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对同一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概括和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并向学生提问在课外是否读过相同类型的文章,自己读过的文章和课文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和联系。
(C)开展阅读,进一步加强主题理解
阅读的策略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等几种,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大多注重精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群 文阅读通过对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爱”,笔者引领学生在对课本中的3篇课文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发拓展了5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迪》《落花生》《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要求学生对这几篇文章深刻体悟,因为这几篇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各一,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爱”这一伟大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爱之美。
实验教师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学科成绩在平行班名列前茅。白怀英:四二班 语文平均分89,98,年级平均:85.7 殷翠梅:六二班 语文平均分86,93 年级平均分:82.5 泽仁亚:五二班 语文平均分81.7 年级平均分:77.1
五、努力的方向:
(一)课题组的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反思深度,对成果的提炼还不够。
(二)一节群文阅读课上完后,常出现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在选择文章进行群文组合时,没有选好文章,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群文阅读信息量大,我们的孩子因为先天条件不同、背景知识多寡、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孩子在阅读获得过程中的层次差异。对于阅读速度慢、能力差的孩子来说,他在阅读过程中学得比较吃力,获得也比较少。怎样缩短学生能力间的差异,使这部分孩子也能在群 文阅读中有较大的收获,能力得以锻炼,是我们老师今后要追寻的方向。
教材内外整合阅读的研究让学生恰当运用阅读的策略,快速提高阅读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当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整合学生课内外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六、参考文献:
1、李开忠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02)
2、李晖 链接生活,点击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5(04)
3、孙巧蕊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28)
定稿于2016年5月23日
5.“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习作实际,符合学生的习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习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至“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因此,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势在必行。
(二)本研究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校的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讲读,忽视运用。阅读教学与习作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习作是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老师们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许多学生厌读怕写,一提到写习作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每单元进行一次习作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习作训练次数少。写出的习作言之无物,言之无序。学生学了很多文质皆美的课文,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但习作时仍词汇贫乏,病句较多,学生习作水平较低。因此本课题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学生厌读怕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2、解决阅读教学与习作相脱节的问题,有机融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
(三)本研究问题的国内相关述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同志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农村教学实践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杂、乱、华、死”,读写严重脱节的弊病,先后进行了八轮“读写结合”教学改革实验,使农村学生从厌读怕写变为喜读爱写,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成功地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途径。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实验涉及到教材、教法和学法,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训练,有效实现在语文阅读 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2、提高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方面的指导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调查研究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指对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的研究,作为一线教师开展的案例研究包含教育案例研究和教学课例研究。
叙事研究:指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通过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的讲述,启发读者去体验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行动研究:将模式预设、措施投放和信息的及时反馈紧密结合,根据实施效果验证研究设计,边实验,边修正,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研究时效和成果的科学性。
四、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1、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习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用上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书本或习作本上写一写,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材角度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2、相关理论依据
(1)“随机习作”符合学习迁移规律。
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①“随机习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这是一种横向迁移。②从说到写是小学习作必须遵循的程序,“随机习作”强调由说再到写,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纵向迁移。③阅读向习作迁移,阅读中发现习作方法,总结习作规律,习作时,学习借鉴,创造性运用习作方法,这是一种知能转化的交互迁移。(2)“随机习作”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习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
(二)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主张
1、于洪彬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习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习作兴趣,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2、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习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习作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因此我认为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习作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习作,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3、随机习作紧随阅读教学,捕捉课文中的习作训练点,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由此进行随机的习作,这种习作“小”、“活”、“巧”,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写作方法、强化训练目标,又因为其训练密度大、方法多、内容活,能表达学生真实心理,因而深受学生喜欢,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因此结合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反复地琢磨叶圣陶先生说的这样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我体会到教材是例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更是开发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源,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三)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切入点的研究。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方式的研究。
五、本研究预期的具体研究措施
(一)课题的前、中、后期调查
1、前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等方法,深入了解我校目前学生的习作水平及教师的习作教学现状,分析其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的成因,为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措施的拟定提供现实的依据,加强预设的针对性,为课题研究的成效做好前提准备。
2、中期,视研究的实际需要,在各研究措施开展后及时进行多样形式的调查,提供实验真实的效果数据,以评估相关教育教学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和准确地把握问题所在,并进行相应措施调整,确保课题研究的效果和成果价值。
3、后期,在课题研究周期的总结阶段,针对课题研究的总体效果进行中介性调查,全面衡量课题的成效,为课题检测和成果鉴定提供事实论据。
(二)具体实施阶段措施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提高习作水平,获得有效的随机习作训练途径,在研究中将采取以下措施: 1、2007年9月,对学生目前的写作兴趣、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发现问题及成因。实验班教师在开学后第一周对学生习作情况从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错别字多少等反面做好全面深入的调查汇总及其分析,以便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并为实验后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2、2007年9月开学前,研究人员对照新课标,反思目前的阅读和习作现状,罗列出存在的问题,以“警示”“随机习作”时的教学。3、2007年9月开学前,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学方法、习作训练点及训练方式,主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1)把握阅读教学中随机习作的教学方法。
①在研究中,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进行“随机习作”,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对习作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随机习作打下基础;在习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机习作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习作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习作,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学生随机习作过程,由“理解 —— 口述—— 练写——反馈”四步构成。
②研究中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机习作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 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习作要求:中年级以写“段”为主,高年级以写“篇(或片断)”为主。各级的训练除强调侧重点以外,还应注意内容之间的连贯和年级之间的衔接。
③在研究中将随机习作与大习作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习作训练序列。教师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将两种习作结合起来,使两种训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随机式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习作”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随机习作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2)确定阅读教学中随机习作的训练点。
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在一个训练点上,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程序:
①“疏通文意”,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帮助解决难点,点明重点,了解文脉,概括内容等等。
②“重点导读”,主要指有助于学生习作的部分。要求词求其义,充分理解,熟读成诵。
③“体会表达”,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课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学习习作方法。
④“课堂练写”,围绕随机习作训练目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随机习作。
⑤“交流反馈”,学生习作结束后,争取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养成完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3)设计随机习作的训练方式。①模仿式
A、单项模仿式。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B、片断模仿式。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C、全文模仿式。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机习作,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最后一课时进 行。
②想象式
A、结尾续写式。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习作练习。
B、情节扩展式。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随机习作的方式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C、填补空白式。课文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
D、插图解说式。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机习作的极好媒体。
③理解式
A、中心突破式。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进行随机习作。
B、读文有感式。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
④转换式
A、体裁改变式。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
B、词语联珠式。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如教《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认读词语“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
C、移花接木式。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⑤巩固式。
通常一堂课快结束时,都要进行全文总结,让学生梳理知识时进行随机习作达到巩固的目的。
(4)新颖的呈现方式
运用小卡片辅助教学,小卡片主要是最后的习作呈现时使用,每次随机习作时,改变传统写在作文本上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小卡片,限时不限量的习作,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评价之后。教师在收集后再进行评改、反馈及归类,最终也便于形成学生的随机习作集。4、2007年9月开学后第一周,组织研究人员对本期教材进行细致分析,把握每次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习作训练点及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形成书面材料。5、2007年10月正式进入“随机习作”教学,到2008年7月研究人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随机习作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收集好每一次的随机习作“小卡片”,每期对学生进行一次习作兴趣、水平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措施,并形成书面材料。
6、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进展情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研究人员结合课堂实例不断总结、反思,写好心得,课堂案例、教育故事等,尽可能形成有一定质量的经验论文。
7、随时查阅资料,了解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8、定时做好实验班学的纵向分析,并确保效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9、学校为实验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随时组织理论学习,随时请教省、市、区级专家。10、2008年2月集中课题组成员反思开题以来的工作情况和效果,探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对于达成学生培养目标的效果。研究教学方式、习作训练点在每节阅读教学课中的可操作性。
11、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进展情况请示上级领导和专家到课堂听课指导课堂教学。到2008年5月,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对实验班课堂教学的规范进行全面的指导。13、2008年8月清理、整理实验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完成工作报告,接受检查、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学生习作集。
六、研究对象及周期
(一)研究对象:
总发校区中心校四年级、五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周期:
2007年 9月—— 2008 年9月,为期一年。
七、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 年7月—2007年9月)。
1、调查摸底,深入了解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分析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反复论证,求得共识,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以读为本、读中悟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论。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6月)为具体实施阶段。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方案进行研究,投放研究措施,观察和验证措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设计,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并提炼研究成果,按时进行研究汇报。
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为总结阶段。
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学模式。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检测与成果鉴定准备,积极配合管理部门的结题验收工作。
八、实验条件分析
1、我校区老、中、青各年龄段的教师,均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和从事教学的经验、精力、热情,受过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的培训,有参加实验的对象和时间及愿望。
2、学校设有教科室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有省、市、区各级专家的指导。
3、市内有图书馆和多家书店以及友邻单位可提供资料查询,校内征订了大量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刊物供教师学习参考。
4、学校已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微机室、演播室、远程教育系统,经历过市级“探究式学习”课题的实验,并有在研课题:小学语文“学导式”教法的应用研究。
5、我校历年“普九”验收合格,目前面对的是质量提高,正是开展旨在提 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课改实验的大好时机。
因此,我校完全具备完成该实验研究的软、硬条件。
九、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仁和区教师进修校
2、课题承担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总发校区
3、学校课题主管:
徐文俊:小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课题管理、协调和经费。
4、课题组组长:
苏丽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实验方案、报告的撰写;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训练研究;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一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后期实验成果整理。
5、主研人员:
冉梦琼: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二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曾新明: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三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倪永菊: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四年级课堂设计及其教学。
5、一般研究人员:
校区语文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到实验班听课、观测、对教学情况进行讨论、评价。
十、预期研究效果和成果
1、通过的研究,找到随机习作教材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2、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随机习作”的训练方式,提高教师在学生读写方面的指导能力,使指导学生进行随机习作行之有效。
3、带动学校其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我校教师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以上预期研究效果将以以下形态呈现:
1、《学生阅读及习作现状调查报告》(报告)
2、《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应用研究实验报告》(报告)
3、《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材切入指导范例》(校本性教学参考集子)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小卡片”进行随机习作的习作集》(集子)
十二、经费预算
主要用作购置相关研究的图书资料、档案资料、研究时A4纸使用费用、外出学习车旅费、会议费用、结题费用,共计1万元。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
6.“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六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小学语文 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改革,加快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重要教育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小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关键部分。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了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方法,使其能够解决当今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一般来说,问题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会将教材的相关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呈现,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进而培养他们问题意识和创新素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主要是以相关的问题为中心,将问题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相对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探讨的有意义的过程。它可以打破传统语文阅读的教学局限,对促进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独立思考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梳理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能针对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问题,找到重点。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理解的内容进行选择,找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感悟,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感知和实践交流,从而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最为常见,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问题教学法进行灵活的教学形式,以便能够有效的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阅读的内容应用动画和视频、图片、音乐的形式进行呈现出来,创设出比较好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使其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达到双向的交流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时应该有针对性,进而加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达到双向的交流,实现及时地沟通。当然,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四)教师通过适时点拨,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小学生学习语文阅读部分时,针对小学生自身具有的创新和独特见解,教师就可以适当给学生点拨,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水平,教师采用的问题教学法还可以给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地思考和大胆地创新,使学生在自我阅读地基础上不断发掘自身阅读潜能。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语文学习的规律,进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应该将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
小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是相对来说比较弱的,这样,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容易出现和教学无关的行为,就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改变教学策略,调整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控制到最佳的状态,进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二)应该注意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进行时效性的搭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抓住教学时机,并且在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把握提出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应该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着相当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启发,活泼有序的互动和开放的交流等教学形式进行展示,进而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应该注意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个性差异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问题教学法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的探究潜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它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将教学活动进行展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在这种新的教学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实践创新的原则,积极采取问题教学法,使其能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玉文.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D].考试周刊,2010(12).
[2]赵丽.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06(5).
[3]戴婉琴.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堂设计·教法新探,2010(10).
[4]温建财.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J].文学教法,2006(5).
7.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调查报告 篇七
[]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阅读是教学之母,阅读乃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起点,为中心,为归宿。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的各科教师都是阅读教师,都负有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学生阅读的启蒙老师,在小学阶段,养成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孩子的终生,通过该项调查,以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实现阅读教学最优化。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江苏省灌云实验小学西校区的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和三位语文教师。刘燕老师执教一(12)班语文,她本科毕业,获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孙海红老师执教一(11)班语文,她本科毕业学历,小学一级教师职称。李艳老师执教一(13)班语文,大专毕业,小学一级教师职称。
三、调查方法
1. 问卷法
2. 观察法
3. 个案分析法
四、调查内容
(一)阅读教学的任务
1.阅读教学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一个牢固的精神底子,这个精神底子首先表现在学生经由阅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却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我问卷调查了我校西校区一年级三个班136名学生,其中非常爱读书的有65人,对读书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有38人,而讨厌读书的却有33人。试想:他们才一年级就对读书不感兴趣,而往后的几十年他们又如何跟书打交道呢?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2.阅读教学应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
学校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必须具有广泛的阅读需求和兴趣,这是阅读的“内动力”。因此,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发和培育学生阅读的内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才能不断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其次,还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3.阅读教学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阅读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阅读当中充满了丰富的智力操作。读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可以形成熟练的阅读心智技能,可以尝受到巨大的智力劳动的愉快。学生在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出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阅读教学的过程
1.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阅读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读者阅读,这是因为:一般阅读是读者与读物之间封闭性的活动;阅读的目标是因人而异的,带有相当的随意性质,学校的阅读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由于学生是未成年的新生代,阅读就需要有教师的指导。现代教育体制又使阅读教学在特定的班级集体环境中展开。因此,阅读教学活动就有别于一般的阅读活动,并产生了以下一些明显的教育性特征。
(1)学生是阅读教学的活动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权者,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主权的实现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充分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期待和质疑,自由的阅读联想和推论,有效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自动的阅读反思和批判,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体验。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和肢解式的分析。阅读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具有了阅读的主体意识;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具有了阅读主体的能力。
二(13)班的孙海红老师在教《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时,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下面就是她的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学生读,教师巡视)刚才大家读得挺认真,谁能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觉得小松树很骄傲。
生2:我认为小松树很得意。
生3:它太狂了,很看不起大松树。
师:如果你就是那棵小松树,你在读的时候能加上动作、表情吗?(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调动了内动力。)
师:现在老师是大松树,你就是小松树,请你对着老师读这句话。
„„
2.阅读教学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
教学中沟通交往的语言过程经常以对话的形态出现。因此,教学拥有对话的品格。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进入阅读教学过程之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要与作者对话。第二是学生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读物一旦被选进教科书,成为阅读教学的内容,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其中又注入了编者的意图。这种意图往往通过编辑说明、单元提示、点评文字、课后练习作业等体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在阅读编者的这些文字的时候,都在极力领会编者的意图,注意发挥范文所负载的多种教育功能。第三,在课堂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这一场多层面、多向度的对话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重要的沟通手段和教育手段。
(三)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教学论把“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从实质上说,方法是一种动态的操作;一系列方法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阅读教学方法连缀成各具特色的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教学方法主要调查如下:
1.提问对话法
教师的提问在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一般说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比如《北风和小鱼》讲了谁和谁的故事?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做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是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例如《北风和小鱼》中,为什么北风吹,小草变色、梧桐落叶、小鸟躲进窝里?为什么是北风吹,而不是南风、东风、西风呢?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等等。学生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调动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后做出综合的思考和判断。
2.整体感悟法
为了指导学生及早地形成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的水平,教师应保障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全局
(2)促成原初感悟
(3)形成阅读期待
(4)从初感发展到评说
3.理清思路法
4.言语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语体等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文本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言语单位进行语用分析,旨在说明写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言语形式去表达这些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言语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言语分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5.诵读涵泳法
什么是诵读?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者在诵读时会自觉地发现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贴切”或“不贴切”,体验得“对味”或“不对味”。诵读本身就是一个追踪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情状的过程,是对于作品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诵读有助于深入理解读物。因为文字转化为声音的前提是对读物的深入研究、理解和体验。文字转化为声音之后,声音出口时负载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更为可感。因此,“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的更深的去处。”诵读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文学鉴赏法
7.单元阅读法
五、调查结果和调查的体会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具有复杂的多重性和多向度特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与作者和编者的直接对话,组织好课堂集体思维过程。
阅读教学的动态过程由一系列阅读教学方法有机地组织起来,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同的阅读心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方法。一定要“让阅读走上回家的路”。在调查中发现,一(12)班刘燕老师在《雨点》这一课,阅读教学非常成功。实录如下。
实录一
师:你们已经把课文读通了,真了不起!对于课文的内容你还有问题想问吗?
生:老师,雨点落进池塘里,为什么会睡觉呢?它为什么不做游戏呢?
生:老师,我也想知道它落进小溪里为什么在散步呢?
师:你们提出这么多问题,我真高兴!是啊!从天上飘下来的雨点都是一般大小,怎么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呢?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读书。要一边读,一边回想一下你见过的池塘、小溪、江河、大海里水的样子。(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好,再让我们一起来到大自然中,看看池塘、小溪、江河、大海里的水有什么不同。(播放影片)
师:读了课文,又观看了影片,下面请小朋友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师:可以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吗?
生:池塘很平静,水一动不动,小雨点好像在睡觉。
生:小溪的水在缓缓地流着,小雨点也在缓缓地流着,好像在散步。
生:江河里的水流很急,小雨点好像在奔跑。
生:海洋里的波浪很大,小雨点一会儿掀到浪尖,一会儿抛在浪底,好像在跳跃。
师:你们真了不起,自己就能读懂这些问题了,这才叫会读书!再读读这首小诗,你喜欢吗?
评 析
探究性阅读,读懂课文。
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从一年级起就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问题提出来了,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只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逐步产生一幅幅画面,文中的语言文字材料就转化为学生思维材料了。我还通过编辑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段影片,并给影片配上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影片,探究问题。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觉、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语言的精确。学生通过探究阅读,弄明白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呈现不同的情态,再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不断地阅读,在字斟句酌中品味、玩赏和沉淀,逐步形成语感。
实录二
师:你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生:我喜欢读第一句!(学生读)
师:哦!你的声音会吵醒小雨点的!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
生:它梦到自己在过生日呢!小朋友们都来看它。
生:它梦到了妈妈给它买了布娃娃。
师:是啊!多少甜的梦,可不能把小雨点吵醒了!你再读读看!(学生读)啊,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真的感觉小雨点在睡觉呢!
师:我们一起看着动画,听着音乐来读,你就是小雨点,用自己的动作、用自己的表情来读书!
评 析
欣赏性阅读,读出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要启发学生想像,启动学生的情感。如:多么美丽的春天,多么清新的空气,小雨点一边散步,一边在谈些什么呢?该怎么读?通过启发想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此时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言为心声”,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自由练读,分小组交流读,学生喜欢读哪了句就读哪一句。教师要适时指导:“想一想,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想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吗?”通过点拨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如何让学生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朗读最高境界呢?教师要善于引导、诱发,不断地进行暗示,调动学生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进入角色。学生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这样朗读课文,由我及物,加上联想、想象,学生和语言合二为一,进入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实录三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读书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七岁的骆宾王能写《鹅》这首诗,我们小朋友和他一样大,你有信心像他一样写诗吗?
生:有!
师:我有一首没写完的小诗,请小朋友们帮我一起把它写完,愿意吗?(出示:小鸟飞到云朵里,在云朵里_________。小鸟飞到树林里,在树林里________。小鸟飞到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小鸟飞到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
生:小鸟飞到云朵里,在云朵里玩耍。
生:小鸟飞到树林里,在树林里唱歌。
生:小鸟飞到草坪里,在草坪里散步。
生:小鸟飞到池塘里„„
(众笑,有的孩子喊:“小鸟不能飞到池塘里,它不会游泳!”教师用目光鼓励这个学生,该生接着说:“老师,我想改一下!”“当然可以!”“小鸟飞到池塘边,在池塘边喝水。”“改得好!你就是一个小诗人!”)
生:小鸟飞到教室里,在教室里读书。(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向你表示祝贺,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呢?
生:大诗人李白!
师:那你就是小李白!
„„
评 析
创造性阅读,读出灵感。
8.“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八
惠民一实小学部李义 刘晶刘德云潘成龙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9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研究的课题,并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调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
1、调查分析,了解我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提问形式和类别,进行比较和研究。
2、加强学习,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的相关教育理论;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问卷调查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
为了了解学校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调查了五年级四个班的260人。另外还和一些教师、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探讨。
总的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烈。分析其原因,一是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意思,每篇课文的问题都差不多;二是问题太难时没有把握,生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三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了,越不说,越不想说,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另外,他们希望教师提的问题新颖富于变化,要有趣味性,不要动辄“总结”“概括”“分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课堂提问设计得越是精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高,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
(二)多次实践,反复研讨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保证。为此,我在学校语文组的学科校本教研中,就确立了“课堂提问”的交流课题。大家充分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大家就教师课堂提问进行热烈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通过交流互动,大家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以较大程度提高,课堂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知识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2、针对本小课题研究,开了两节汇报课,本学科组汇报课题的研究情况,得到小学部领导与同学科教师的一致好评。
3、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4、为了丰富自己的认识,我先后读了《名师课堂教学100例》和《特级教师和他的经典课堂》等相关书籍。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9.“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研究
21世纪是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如何继续传承下去,已经成为燃眉之急,是需要立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参考传统诵读方法
古人云“曲不离口”,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就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积累语感、领悟汉语规律、丰富语言材料,可以有效地规避死记硬背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学不光要注重概念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的实践,而诵读正是两者的有效结合。诵读不光理解了概念也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從而保证了诵读的质量与效率。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传统的诵读不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激发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第一:在阅读前要假设情境,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老师在恰如其分的地方煽情,不光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石壕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吟诵此诗,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悲痛之情感染给学生。激情的诵读,生动的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展开阅读。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老师的阅读水平要高,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染力,这也是带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之一。
第二:要精心设计授课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经典的时候,可以选择思想感情表达相同的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思考讨论相似情感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感染下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其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加强对文章的诵读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恰如其分的贯穿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新课改中,使其作为主流思想发扬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陈勇.关于正确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2(4).
10.“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 篇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
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 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不体现出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样作为新课改纲领性文件之一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频繁出现“文化”的字眼,不难看出新课改将文化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传统节日文化
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文化教育中自然不可或缺。
3、为当下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当前的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工作还存在种种不足。因此对当前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渗透展开研究,从传统节日众多资源着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合理优化、利用这些资源,达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力度,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通过本课题的初步探究,我们希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不断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其进行提升、完善。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中华传统节日概说
乌丙安教授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对节日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它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从这个定义来看,节日内容覆盖的范围很大。以时间划分,就有众多纪念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以种族划分,不同民族有不同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布依族、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傣族、阿昌族等族的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以宗教节日划分,有天诞、地藏会、塔尔寺灯节、蟠桃会等;以岁时来划分,有立春、惊蛰、夏至、白露、霜降等岁时节令。由此可见,中华传统节日种类众多,形式多样,不同划分依据有不同节日,而不同节日又有其不同
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2006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六个传统节日位列其中,对此国务院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六个节日不管从发展演变、节日内涵以及教育意义来看都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将为以上六大中华传统节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学生目标: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自觉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教师目标:学习了解中华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文化修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传统文化,为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做贡献。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1、宣传动员,成立团队,组织人力。
2、课题组成员培训。
3、收集准备资料,分派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5月)
1、根据学生特点,编制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问卷结果。针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结合学生特点,形成分析意见,提出与之适应的学习方案。
2、对课题方案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制定操作策略,并付诸实施。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之便于操作,最大限度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4、利用课堂实施、验证、总结,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研究材料的积累,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同时撰写研究的相关论文和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6月-2018年7月)
1、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编汇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由组长负责,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收集图片等相关工作并撰写相关研究成果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传统节日的活动,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
2、调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我校学生家长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现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为后期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3、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材料加以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进行文献学习,对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法人了解,以便更好的教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
4、行动研究法。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和课下的学习实践中,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
5.个案研究法
⑴语文课堂要增强文化意识,丰富文化知识
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增强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⑵开展读书交流
积累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促进传统节日文化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我国的传统文化,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学生把自己再阅读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报告时可以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将它展开,把这个传统节日的各个方面都阐述。
⑶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积累才能参透其中的精髓,而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成为我们必须掌握的宝贵知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以一个传统节日为主题,例如学生们印象不深刻的“清明节专题”、“重阳节专题”等,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寓语文学习于讲座当中,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⑷举办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举办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是不错的选择,考察的知识包括传统节日日期、传说人物有哪些、传统节日食品、传统节日的起源、传统节日里的习俗、节日纪念的历史人物是谁等相关方面,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也可以作为一个小的分支,隶属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系列。举办这样的活动,依靠集体的智慧,不但能学到知识,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⑸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不能把宝贵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浪费,但是根据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这样创设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活动就十分必要了,专题活动在课下完成,不与课堂教学相冲突,活动时间根据活动的规模而定,恰逢某个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寒暑假就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规模较大的课外活动,而且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5、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注意经验的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研究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可以写出以“小学中段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了解的调查报告等阶段性报告”和“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渗透的实践研究的总结性报告”为主的书面报告和相关论文。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小学中段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好奇,而课本的选文中也有“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民族自豪感。传统节日到来时,学校德育处也会有相应的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因此也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八、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刻制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2、撰写课题研究心得,并形成研究论文。
3、整理编排研究期间的教学课件、调查访谈录音及问卷调查等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2-03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11-11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12-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09-0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09-05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09-2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