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精选16篇)
1.陶行知 篇一
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
西南大学学生陶行知研究会简介
西南大学学生陶行知研究会属于学术科技类性质的学生社团,成立于2007年4月21日,是在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和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领导下并受学校团委和社联领导的学生陶研组织。
西南大学学生陶行知研究会在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和西南大学团委的领导下,以宣传,学习和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为主要活动内容,并将其教育思想发扬光大,也是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的在校力量。
协会宗旨:学习、宣传和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学生陶研会的定位:学习、宣传、实践(即组织本会成员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宣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主要的活动形式 :
1、集体学习和讨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举
办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举办陶行知教育思想图片展,以及与其他陶研组织的联系和交流,2
2、开展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家讲座。
3、举办模拟讲堂、讲课比赛等活动,增强师范生会员教学技能,提供舞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4、情系农村。进行短期支教,践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5.参观陶行知纪念馆,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更好地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西南大学陶行知研究会在向同学们讲述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念,旨在让未来的人民教师了解和掌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并在其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进而提升自我素质。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男,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 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 3 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求学经历
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6岁蒙馆。
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崇一学堂现改为陶行知纪念馆。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次年(1910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陶行知----教育事业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 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 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 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
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人物语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2.陶行知 篇二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教育家。安徽歙县人。儿时家境贫寒,为节省理发钱,母亲总是亲自为他理发,常常剃个光头,乡里大人们都叫他“小和尚”。 由于天资聪慧,爱好读书,十二三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中不少篇章,人们又喜欢称他“陶子”。陶行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濬。他年轻时信奉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道德支配下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实际上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意思是要让自己知行合一。
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过去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于是四十三岁时,他在《生活教育》半月刊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论述并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 “行知”。意思是说:只有更多地行动起来,才能获得更多的认识。表明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转化和发展。
知识小站
3.陶行知夜归 篇三
对于陶行知的拒绝,冯玉祥深表理解,就退而求其次,希望先生抽出时间去他所统率的部队推行扫盲教育,并答应资助晓庄学校。此时,陶行知的好友,时任河南教育厅长的凌冰也发出呼唤,哪怕他腾出一天空闲,去指导也行。同时承诺,事后给晓庄学校建造一座教学楼作为答谢。
两位军政要人相继给出优惠条件,不亚于雪中送炭。而到底去不去,陶行知颇费思量,便将此事拿到校务会上讨论,大家认为,既然对方如此诚心,又愿意帮助学校,还是去一趟为好。但是,人们多少有些担心陶行知一去不归,便在校务会上约定,陶行知去河南往返行程共计16天,如果校长届时不回,就群起而讨伐。陶行知满口答应。
1927年12月21日,是规定返校的日子,眼看夜色初临,仍然不见陶行知的身影,不少员工认为,校长或许经受不住高官厚禄的诱惑而食言。正当快要失望的时候,却见陶行知满面笑容地出现在山脚下的小路上,大家忍不住欢呼着迎了上去。
有人趁机一语双关地给校长出难题:“要是出了什么意外,您不能按时赶回来,怎么办?”陶行知回答说:“我从来就没去想会发生不测,要是真的那样,就是爬,我也要爬回来!”其实,陶行知在河南期间,多次谢绝两位要人真诚的挽留。
甘于清贫,诚信做人,正是支撑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
4.陶行知教育 篇四
内容提要: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更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语文之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联系,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 ”的道理。学生在这情景之中,激情满怀,尽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语文与生活就在学生的学习中融为一体了。这样与生活的“对话”,让语文教学有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也让孩子有了更多属于自己展翅翱翔的天空,不再局限于小小教室和三尺讲台。这就验证了这样一句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
关键词:语文与生活 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现代教育气息和时代的创新精神。它主张把教育放到生活这个大的书中,不要禁锢于小小的学校,要在生活中学习,把学习放到生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文的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对生活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都极其广泛的学科,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师说,他们在教学时,会收集些和课文类容联系很密切的图片,特写的啊,整体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相关的画面前。古代建设的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名族的会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这样的生动效果。我旁听过这样的教学列子,那位老师在讲解《三顾茅庐》时,就搜集了关于《三国》里诸葛亮和刘备等桃园三兄弟的照片,放着幻灯片,还有一段三国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下绘声绘色的讲解课文,让我们旁听的老师都感受到了当年刘备请诸葛亮的那份坚持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着那些生动的照片,闭上眼仿佛耳畔回响着三国那段经典的历史伟人的对话,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对历史故事的描述,谁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的氛围里呢。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这堂生动的语文课时之中。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学一年级孩子《春天来了》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春天的足迹,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躺在草地上,或者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草冒出小脑袋了。”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的说“躺在草地上的时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戏,他们悄悄地挠我痒痒。”„„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春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再现生活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总之,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随时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5.点击陶行知 篇五
永吉十三中 路爽
学习《点击陶行知》一书,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6.陶行知伴我行 篇六
华南实验学校:戴 银
扬子江畔,劳山脚下,坐落着一所学校,秀美而富有生机,名为晓庄。
燕子矶乡,晓庄村头,安息着一位伟人,热情而不求闻达,他叫行知。
没有人不知道晓庄,它是我国新教育的曙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像晴天霹雳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死传统;像雨后春笋在每位教改工作者心中蓬勃生长。
也没有人不知道陶行知,是他让晓庄名扬天下,成为每一位教师心中的一块圣土;是他让晓庄成熟芬芳,成为一部永不完稿的诗章。
我,新时代的一名普通女孩,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带着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和爱戴,走上了三尺讲台。第一次面对台下五十多双亮闪闪的眼睛,我有点羞涩,有一丝惊慌,我该如何赢得孩子们的好感呢?我的脑海中闪过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忽然明白:不应该先要求孩子们接受我,而应学会用心走近他们。这颗心,是真心,是爱心,是恒心。是“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于是我真诚而又亲切地说:“亲爱的孩子们,我愿把我全部的知识都教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多谢先生——他让我学会了“教书”。
工作了三四年,有孩子苦恼地对我说:“老师,活着真累。同学之间互相防范,彼此保留,问个问题都难!”我的心抽动了一下,在过多的升学率的压迫下,我已经忽略了孩子的做人,我悔恨自己的高高在上,悔恨自己的粗心,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们受伤,我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和睦相处,亲如家人,我打开先生文集,轻轻地问:“我该怎么办,先生?”先生有力的眼神凝望着我,似乎在坚定地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恍然大悟,就让我先从教他们做一名真人开始吧!多谢先生——他让我懂得了“育人”。
七八年过去了,当我在课堂上驾轻就熟,自鸣得意的时候,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了中华大地,它不停地呼唤我:出来吧,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摇头,我不敢,自然虽然美,它有着太多的奥妙让我弄不懂,社会虽然大,它像个无底的深渊让我猜不透,生活虽然真,但是个百变的万花筒,让我看不清。我固步不前,像个小脚的老太太逐渐拉大了与大家的距离,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人们眼中的失望。“我还年青,怎么能过早蒙上陈腐的味道呢?”我反思,我痛心。“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先生的诗不经意间从我口中吟出。“去吧,去创新,去开拓。”我分明看见理着寸尺平头的先生在我身边用平和的话鼓励我。于是我加快步伐追上大伙,投身到教改的洪流中,做一个实实在在“淘金人”。再谢先生——给了我勇气让我创新。
是的,我没有鲜花,但我有孩子们的笑容。
是的,我没有掌声,但我有先生话语的鼓舞。
7.陶行知的图书档案情结 篇七
一、图书馆事业的三个时期
陶行知受M·杜威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 编制《杜威十进分类法》) 的影响, 认为图书馆事业是教育事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1929年1月28日, 陶行知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指出:“今日各省皆有代表, 知行以会员资格出席, 极为愉快。图书馆事业之进步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藏书时期, 即收罗与庋藏;二为看书时期;三则为用书时期, 即书为人所用, 而非人为书所役, 此时期实为图书馆之新纪元。”[1]
1.收罗与庋藏。1923年夏天, 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始筹备教育图书馆, 陶行知利用自己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社会声望向国内外出版新闻机构募集图书, 得到广泛响应。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亚东图书馆、群益书社、上海医学书局、北京晨报社、中美图书公司、牛津图书公司都赠与大宗图书。其中, 商务印书馆赠图书992种, 共2000余册, 多数为该馆出版的科学书籍、辞典、小学中学课本、英文课本、各种地图、挂图等。英美各大学寄赠了许多章程, 书馆寄赠目录, 研究会寄赠研究报告等, 共计400余种。并对所有英文书籍均分类登记, 建立台账。所有中文书籍均登记入账加盖图书馆馆章。陶行知还把图书馆纳入了他的生活教育规划之中, 认为学校不能没有图书馆, 图书馆不能没有书。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后不久, 就提出三万册藏书的计划。在1939年6月21日致陈裕光商请组织征书队的信中说:“裕光先生大鉴:敬启者, 敝校为培养具有特殊才能之难童而设。学生学习与教师研究均需借重良好图书, 原有图书费只敷购备最低限度图书之用。兹为便利师生及大众博览深造起见, 特发征集图书运动, 以征是三万册为目标。现奉上简章一通, 敬希察阅。素仰先生爱护人才, 提倡文化, 深望领导组织一队, 广为征集, 如蒙俯允, 至为感激。”并附育才学校征集图书简章。以后当买到《图书集成》运回学校时, 组织全校师生到嘉陵江边鸣鞭炮欢迎[2]。在独山失守, 局势动乱时, 他从旧书摊廉价买到了《大英百科全书》, 立即庋藏育才图书馆。他多方吩咐朋友, “遇有好书, 随时寄来”。他办校有条死规定, 就是图书经费不得少于学校总经费的十三分之一。如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进乡村教育运动计划预算书中, 每年购置图书的经费为2000元。在《宝山县观澜义务教育急成方案》中, 计划的购书费为3000元。在办竹柯工学团时, 总共4275元经费, 其中1000元用于购买图书, 这是诸多项目中最高的一笔费用。所以抗战时期的育才学校, 仍有图书两万册, 每年用于增加图书的款项均在万元以上。
2.看书时期。陶行知在普及教育和创办学校的过程中, 始终把图书馆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他认为图书馆是大众的“文化饭馆”, 对普及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1923年8月,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后, 陶行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组织平民读书运动中。陶行知认为, 平民读书运动是平民教育运动的第一步。陶行知邀请著名史学家朱经农合作编辑《平民千字课》;创立平民读书处的组织形式, 以家庭、商店等为一个单位并鼓励一家一店内有文化者去教其他成员。他甚至把读书处办到了监狱、寺庙。军人、警察、小贩、老妈子、夫役、犯人都成了读书处的成员。1935年, 他在普及教育运动中, 写了《流动图书馆与普及教育》一文, 指出:“现在各省市提倡识字运动, 成千成万的大众继续不断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里来, ‘哪里找书看’是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若不赶紧提倡流动图书馆, 这些人将因没有继续读书的机会而把从前读过的书都荒疏了。”他主张要把“这种文化小饭馆普遍地设起来, 一镇一个, 一村一个, 一街一个, 一个弄堂一个!”。
3.用书时期。陶行知作为J·杜威 (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的得意门生, 其图书思想深受实用主义影响。他非常强调经验和知识的关系, 指出“接知如接枝”。书本知识对于读者来说是间接经验, “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样一来, 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 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知识里开花结果。至此, 别人的知识便成了我们的真知识。”陶行知的图书思想必然影响着他对图书馆性质和功能的看法, 即“书为人所用, 而非人为书所役”。简而言之就是“书是为了用的”, 图书馆的功能就是为人们用书服务, 设置图书馆的目的是方便人们“用书”。这个观点提出的时间比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还要早。陶行知还把图书馆看成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1923年, 在平民教育运动中, 陶行知就提出要“创设平民图书馆”。1925年, 陶行知等人再次重申:“近今教育趋势, 多利赖于图书馆, 而民族文化, 亦即于是规之。……非力谋图书馆教育之发展, 不可与列邦争数千年文化之威权。”
陶行知经常告诫学生, 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 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 要动的书, 不要死的书。他提倡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样的书, 做什么事用什么书。对此, 他创办的晓庄图书馆就生动而又形象地取名为“书呆子莫来馆”,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1929年, 陶行知在中华图书协会第一次年会上说, “世上有两种人生活极无意义:一为读书而不做事, 一为做事而不读书。敝校现在造一小规模之图书馆。其名似嫌太长, 名为‘书呆子莫来馆’, 盖专为用书而设, 非为书呆子而设也。余常谓酒迷、色迷、财迷, 与书迷实同一意义。酒迷为酒所迷, 色迷为色所迷, 财迷为财所迷, 而书迷亦同样为书所迷, 换言之, 即为书所役。图书馆之设置, 对此点须特别注意, 不然即失去图书馆之真意义矣。”他后来又说:“书是一种工具, 只可看, 只可用。看也是为着用, 为解决问题。断不可以呆读。认清这一点, 书是最好的东西, 有好书, 我们就受用无穷了。”
二、档案工作
1.机关文书档案。1922年, 在中华教育改进社, 陶行知为如何做好机关工作做了一次专门讲演。他讲办公应遵循八条原则, 即唯事的、科学的、效率的、教育的、美术的、卫生的、兴趣的、互助的。“各机关最重要为文件, 旧机关中检查文件为极难之事, 盖编置无法, 保存无方也。”即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是机关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工作, 而旧机关对文件档案不能进行科学的分类、立卷、归档、保存和检索, 致使查找一份文件为极难之事。陶行知提出改革方案。“改进社制成文件庋藏夹数种, 各种文件无论其形成何年何月者, 一分钟内, 皆可寻出。”改进社制成的文件夹有三种: (1) 是编号庋藏夹。此夹分两类, 甲为收入, 乙为发出。各夹皆编有号目及年月日, 文件依来去先后, 编号依次入夹。 (2) 是名称检查夹。 (3) 是事由检查夹。陶行知对这三种文件夹大为赞赏, 并且画出其样本, 举例说明, 怎样用这种文件夹来管理查寻档案文件。“如郭秉文先生, 来信言东南大学预算已由国务院通过, 则此函有几种分法: (1) 郭秉文, (2) 国务院, (3) 东南大学预算, (4) 预算东南大学。 (1) (2) (3) 可入名称夹内, (4) 可入事由检查夹内。故欲检此信, 有四处可寻, 能忆事者于事由检查夹内寻之, 能忆名称者于各种名称检查夹内寻之。”陶行知这种文件档案管理的方法, 类似于今天所用的按问题、按作者分类立卷。
2.档案的收集与保护。1941年1月6日, 陶行知写信给肖生说:“听说有将测验卷随便包裹涂写者, 实属不知爱护史料, 望将已用未用的测验卷汇齐, 即交研究部慎为保存, 以作研究之资。”这里的测验卷是指改进社为评价学校教育而搞的调查评估材料, 是反映当时各校办学情况的真实记录, 是研究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3]。所以, 陶行知得知有人将测验卷随便包裹、涂写, 对这种不知爱护档案材料的人和行为实感痛心。他本人很注重档案材料的收集与保护。1942年3月, 他写信致肖生, “生活教育社简章、社会名册、单据、立案文件等, 望即在我的箱中及架上取出, 卷宗封套派人立即带渝, 以便呈报社会部”。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 生活教育社的一些材料只能靠陶行知自己保管, 陶行知对这些材料的保管是尽职尽责的。因此时正值抗战时期, 时局动乱, 陶行知担忧这批档案的安全, 也出于工作需要, 特写信给肖生让他把家中保存的档案收集整理好, 派人立即带到后方陪都重庆, 交生教社社会部。
3.档案的编研。陶行知非常重视档案的编研工作。他认为“我们研究学问有了中心题目, 就要多多搜集材料……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 便可以原原本本地、彻头彻尾地来研究它个明明白白, 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才能够迎刃而解。”但是他同时认为得来的材料如不能按科学的方法编辑研究, 则仍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盖资料杂陈于前, 苟不明辨剖析, 以别其用途, 则取舍不当, 必有留珠遗瓦之憾。”“发明教育原理的, 必须按着一个目的, 将千万的事实征集起来, 分类起来, 表列起来, 再把它们的真实关系一齐发现起来, 然后乃能下他的判断。”1920年10月, 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十六次会议上, 对“本校《一览》因搜集材料种种困难而未克进行, 至为愧歉”。1922年10月, 中华教育改进社编辑组的汪典存花了一个月的工夫编辑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第一届年会报告》, 陶行知为此册报告作序。在序言中, 他对汪典存和编辑组表示最恳切的谢意, “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年会中经过的种种情形, 分门别类, 编成一册, 年会就能留下一个永久的记载。有了这个报告, 本社就可以拿它作进行和研究的底子。”
参考文献
[1]华中师大教科所.陶行知全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2]王松富.陶行知与两个“杜威”[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1 (4) .
8.“一品大百姓” 陶行知 篇八
有一次,身穿土布长衫的陶先生,在新爱伦影戏院门口的一个面摊上,花十四个铜板,要了一碗阳春面充饥,边吃边和摊主老沈谈家常。老沈为了养家活口,一天只睡三个小时,脸色黄瘦,完全是辛苦太过的结果。后来陶先生写了一首诗,想送给老沈,可是老沈已不知去向了。诗的最后几句是“将他从头望到底,一株枯树立秋风,面儿代价我知了,不是紫铜是血红!”
陶先生路过昆山花园,见一黄包车夫和一个外国水手在评理。水手坐车,两毛钱车费只付一毛,车夫不服,要他补足,水手回过头来打了车夫一记耳光。过路人愤愤不平,同声喊“打!”车夫说:“许多人打一个不算好汉,让我一个人来和他干。”说着,只一拳一脚就把水手打翻在地,水手乖乖地付足了车费溜之大吉。陶先生得知车夫姓王,伸出大拇指向他致敬说:“您不愧为车夫大王!”
陶先生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一个“真善美” 的“人中人”。他的儿子陶晓光,自谋出路,到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工作,厂方向他催要学历证明书,陶晓光没有正规学历,只好写信给育才学校,向马副校长求助,得到一张学校的毕业文凭。陶先生知道此事后,十分不快,他给儿子发了电报,又寄了快信,要儿子尽速把毕业证书退还。他严肃地教育儿子:“‘追求真理做真人’,切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可向虚伪的社会学习……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陶晓光自知不对,把毕业证书退了。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菜根谭》中的这句睿言启人心智,激励我们争做“一品大百姓”。这个“大”,是伟大的“大”。小民百姓只要肯时时处处种德施惠,便能感悟到生活的价值与尊严,便能成为“无位的卿相”,便能实现人生的大辉煌,这比起那些正式的一品高官,伟大何止万倍!
(摘自《中原网》 图/不详)
9.陶行知教育名言 篇九
1、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2、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
3、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5、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6、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7、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8、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9、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1、教育是立国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教书育人篇】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陶行知
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为人师表篇】
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因材施教篇】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教学方法篇】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成功教育篇】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创新与实践】 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养成性教育】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教师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到农民中间去体验生活,向他们学习,和他们同甘共苦。
※„„要和学生家庭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
10.陶行知名篇精选 篇十
傅伟平
当翻开《陶行知名篇精选》这本书时,陶行知先生那一篇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获得了很多的启迪和感慨。陶行知先生那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谨的治学,爱学生的个人情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的那些让我感触颇多的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句实在话,在此之前我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还有些模糊,片面。在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以后,才让我走近了陶行知先生,对陶行知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认识陶先生的同时,也让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因此,我用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来作为我这篇读后感的题目,同时也作为我今后的教育目标和准则。
在先生的诸多教育思想里,最让我身有感触的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大部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做”又是这个理论中的精髓。所以说教育必须“做”起来,也就是必须要“动”起来。
在这本书里,陶行知先生已经给我们作出了准确的解释。“教学做合一”包含四层意义:一是指教育教学法,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二是教学课程论,认为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最终都由“做”决定,课程本身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三是教育教学原则,是贯穿终身和
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四是教育原理,即是说它是对生活或教育固有特性的说明,是一条普遍存在于生活和教育中的规律。而对于“做”的含义,陶行知特意将其中的“做”定义为“在劳力上劳心”,而不是简单的蛮干和盲目行动。
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忽视了“做”是教和学的中心。教与学成了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老师的“教”是填鸭式,不管孩子们能否理解都一股脑的灌下去,却忽视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教死书,死教书”。而学生呢?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得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最终是“读书死”。这样的教与学所造成的后果是可怕的,陶行知给我们所举的爱迪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要转变这种“教死书”的教学方式,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更加注重他们的实际能力,要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要在“做”的基础上来教,要让孩子们懂得怎么去学,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懂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无疑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结果当然是学生要被“饿”死。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这些知识都是前人的优秀的经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精华部分,我们首先还是要继承这些精髓。所以我们必须要将这些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因为只有在这些知识的积累上,学生才会更好的去“做”,牛顿不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吗,我们的学生也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学,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将来而“做”。
因此,我们不能将教与学分开,更不能忽视“做”的重要意义而应该在“做”的基础上,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爱迪生”,更多的“牛顿”。
除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在这本书里,还有一点也让我感触很深。就是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11.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篇十一
①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小男孩起初是惴惴不安地走进办公室等待校长的处罚,可他没想到校长的态度竟是那么的和蔼,还“奖励”他。校长的做法触及了他的心灵,而且也让王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育:要守时,要尊重他人,要勇于认错。
② 教育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工作,这种工作就需要智慧的投入,作为教师就要时刻审问自己:今天是否发现了学生的新变化,是否吸纳了新信息;是否获得了教育上的新感悟。教育时刻需要心灵的介入。用“心”应该成为教育的首要前提。
③ 要把爱融入到教育的智慧中,爱的艺术在于自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王友的过程中就是让这种对学生的“关爱”自然地流进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爱应该是深刻的,不只是关注学生目前的发展,更要关注他未来的发展,不仅仅关注他的智力还要关注他的情感。目前有许多老师被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所吸引,不能静下心来守候教育这方“净土”。教育中智慧的爱也是具有双重效应的:促使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育应该是一个智慧和爱共存的世界。记得杨影在一次当特邀主持人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运动员,修炼来修炼去,到最后修炼的是一颗心。教师也是一样的,他要修炼的是一颗融智慧和爱的“心”,需要把这颗“心”融入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教育上的成功。带着这颗心很多教育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有位名人讲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教师只要本着爱的教育,爱学生的理念,用“心”投入,成功之花才会美丽绽放。
12.陶行知的奇言妙论 篇十二
修表
陶行知曾名陶知行, 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才改为陶行知, 他的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他对实践的重视。一日, 他去修理母亲的表, 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 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就在亨达修表店买到了修表工具, 和几个同学动手拆开一旧表, 直到午夜才成功, 他和学生们高兴得不亦乐乎。陶行知在他的《儿童科学教育》一文中做了总结:“钟表店是我们的教室, 钟表匠是我们的老师, 一元六角便是我们所交的学费, 而我们同去学习的儿子、父亲、朋友都成了同学。”
抽一支骆驼烟
陶行知与著名史学家翦伯赞交谊颇深。翦伯赞爱吸烟, 陶不抽, 但常以友人赠己者转赠予翦伯赞。一日, 一美国友人赠陶一支好烟, 陶行知用纸包好托人送到翦伯赞处, 并附诗一首:主抽一支骆驼, 变一个活神仙, 写一部新历史, 流传万万年!
抢救高士其
留美期间, 高士其因在解剖实验中不慎感染病毒而成了伤残人。回国后, 他在陶行知组织发起的“科学下嫁”活动感召下编写儿童科普读物。陶鼓励他用通俗的语言阐明科学道理, 让人民大众看得懂。高士其病重时, 陶行知发起了“抢救高士其”的募捐活动, 让他到香港治疗。解放以后, 高士其的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喜爱, 并成为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作家和诗人。他在古稀之年写了如下的短文以表达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和怀念:“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和诗人, 也是科普事业的先驱者。他的革命精神感动了我, 使我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可惜今天陶先生已不在人世, 不能亲眼看到科普创作的繁荣局面。”
忘三
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办学时, 提倡“教、学、用合一”。一次, 一学生毕业准备返乡, 请他临别赠言。陶行知略加思索, 题了一段恳切真情的送行妙文:“教、学、做三字, 切不可忘掉, 忘掉这三个字, 那就是忘三, 是忘八的哥哥, 我不愿你与忘八称兄道弟也。”
悼念马克思
1936年8月, 陶行知出席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新教育会议, 他和同事去伦敦市郊的公众坟场瞻仰马克思墓。在一片荒冢里发现了恩格斯所题的马克思墓志铭。陶行知深情地坐在墓前, 惊叹这一旷世伟人之墓, 竟是如此之平凡!他在墓前摄影留念, 并作《马克思墓》短诗, 以志其事:“光明照万世, 宏论醒天下。二四七四八, 小坟葬伟大。” (“二四七四八”为马墓号数。)
一字师
抗战期间, 陶行知来到一所流亡小学, 老师因避战事而逃跑了。学生们自己组织起来, 互教互学。陶行知看了非常感动, 当即写了一首诗:“有个学校真奇怪, 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 先生不在学生在。”孩子们读了诗, 备受鼓舞, 非常高兴。这时有一女孩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孩自动教小孩这句诗不符合事实, 大孩自动, 小孩难道就不自动?小孩难道就没有教大孩?我看应当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更好。”陶行知听后惊喜地对她说:“对, 对, 你批评得很对!一定改过来, 这真是小孩自动教大孩啊!”从此之后, 陶行知常对别人说起这事, 感慨地说:“这个女孩可真是我的一字师啊!”
一首情诗
陶行知的前妻汪纯宜因病在沪去世, 过了三年陶行知与吴树琴在陪都重庆结婚。陶行知在结婚证书上特意题写了一首情趣盎然的散文式小诗。全文为:“天也喜欢, 地也喜欢, 人也喜欢。喜欢我遇到了你, 你也遇到了我。当时是你心里有了一个我, 我心里有了一个你, 从今以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 同心比翼, 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脾气, 也要规劝勉励。才在工作中学习, 在服务上努力, 追求真理, 抗战到底。为了大我忘却小己, 直等到抗战胜利。再生一两个孩子, 一半儿像我, 一半儿像你。”
真假田汉
1927年, 陶行知为了推行“改革全国乡村教育”的主张, 创办了晓庄师范。同年3月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他为会场撰写了一副对联:“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工夫。”这副对联表达了他一贯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改革宗旨。他身体力行, 脱下长袍马褂, 穿上布衣草鞋, 与师生一起开荒生产, 挑粪种地, 睡地铺, 住牛栏, 并以“田汉”自居。不久, 真的“田汉”率领“南国剧社”到晓庄师范来宣传救亡活动。在演出会上, 陶行知致词说:“今我以‘田汉’的资格欢迎田汉。我们的教育是为种田汉办的, 上挂的对联说明了我们办学的态度。”田汉作了简短的答辞:“陶先生说, 他是以‘田汉’的资格欢迎田汉, 实不敢当!我是一个‘假田汉’, 陶先生才是‘真田汉’!”
借人拳头打自己
一天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 两个小同学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翻了脸, 互不相让, 互相对骂, 正巧给他碰上。在第二天的晨会上, 陶行知说:“今天, 我写了一首《你和我》的诗给两位吵架的小朋友, 也是赠给大家的。”说完他就高声朗诵起来:“你骂我, 我骂你, 骂来骂去, 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有位同学应声而对:“我也和一首:你打我, 我打你, 打来打去, 只是借人拳头打自己!”场上立刻爆发出一阵大笑, 两同学惭愧地低下头来。
“剿匪”与“造匪”
1930年12月至1931年7月, 蒋介石调集数十万精锐之师, 在长江两岸对红色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陶行知在《申报》连续发表了《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三篇时评, 语惊天下:“今日举国之匪, 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一面造匪一面剿匪, 匪既绝不能以剿而绝, 或且以剿而势日以张大。所剿之匪, 何莫非是劳苦的同胞, 何莫非饥寒交迫求生不得之良民。”“政治黑暗如此, 如沦地狱, 是正即所谓官逼民变。官逼民变, 民安得不变?既逼民变, 复从而围剿之, 事之可悲, 孰逾于此!”
陶行知卖艺
陶行知离开申报馆以后, 又与当局开了一个并非玩笑的玩笑。《陶行知卖艺》的妙文, 登在1931年第36期的《涛声》上, 全文如下:“狐狸有洞鸟有窝, 先生乡下难度日。风高谁救李逵火, 武训讨饭也不易。自杀不成怕坐牢, 从来不演折腰戏。众谓我曾做书呆, 便被出卖书呆艺。书呆之艺卖与谁?开张岂非有生意?女生卖艺被开除, 先生卖艺可遭忌。哪里管得这许多, 硬着头皮试一试。”启事旁还编辑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展的两副贺联。其一:“先生只三卖, 卖讲卖字卖文, 何如卖国最有利?大家争一吃, 吃党吃粮吃教, 焉知吃粪便无人!”其二:“三卖主义不骗人, 货真价实文字讲, 五柳先生宁乞食, 今是昨非归去来。”
“俗”诗
陶行知一生写过不少诗歌。这些诗歌从表面看通俗易懂, 实则内容深远, 发人深省。
《问到底》:“天下是个闷葫芦, 闷葫芦里有个妙理。你不问它你怕它, 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 一问直须问到底。”
《自立歌》:“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爱之酒》:“爱之酒, 甜而苦。两人喝, 是甘露。三人喝, 酿如醋。随便喝, 毒中毒。”
《傻瓜》:“傻瓜种瓜, 种出傻瓜。唯有傻瓜, 救得中华。”
《即铭》:“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账即记。”
“俗”联
在晓庄师范题有:“以宇宙为教室, 奉自然作宗师。以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在燕子矶幼稚园有:“谁说非学校, 就算非教校, 彼且为婴儿, 与之为婴儿。”
晓庄几个中心小学都挂有:“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小疑必问, 大事必闻, 才算学生。”
不当“笼统哥”
胡适有“差不多先生传”, 陶行知有“笼统哥”之说, 两者相映成趣。陶行知提倡说话做事要准确, 坚决反对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行事态度。一次, 他对几个前来投奔他的年轻人说了一则笑话, 有个名叫笼统哥的人, 生于混沌国、含糊省、糊涂县、囫囵村。一天, 笼统哥到科学园参观, 有人问他:“多大年纪?”“几十岁了。”“有几个儿子?”“好几个。”“母亲高寿?”“老人。”“一个月赚多少钱?”“不多。”“一顿吃几碗饭?”“不少。”“贵国离这里多远?”“很远, 很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郑重地说:“我们说话做事可不能当“笼统哥”啊!”
诗讽胡适
陶行知与胡适是同乡, 都生于安徽徽州。两人不仅同年出生, 而且都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得意高足, 都受到杜威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两人回国后, 却对当时中国教育发生严重分歧。胡适认为, 中国民族性是贫、弱、愚、私、乱, 中国的教育必须从这五个方面入手。陶行知则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根源, 应进行反帝爱国教育。陶行知诗讽胡适:“明于考古, 昧于知今;捉着五个小鬼, 放走一个大妖精。”胡适看了这诗不以为然, 便以《衰柳》为题, 做诗笑之, 诗云:“但见萧萧万叶催, 尚余垂柳拂人来。两风莫笑长条弱, 待问东风舞一回。”陶行知看了又回敬一首, 诗云:“这是先生自写照, 诬我献舞亦奇哉。君不见君鞭一指, 东风西风都滚开。”
13.学习陶行知心得 篇十三
一年来,挤时间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边学习边实践创新,写下了十几篇读书笔记,受益匪浅。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都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教学富有情趣,使教学更有深度,更鲜活,更新颖,更生动,因而更具有实效性。
14.陶行知教育名篇 篇十四
序一 序二 教学合一 第一流的教育家 新教育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教育与科学方法 学问之要素――答程仲沂先生的信 社会改造之出发点 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师生共生活――给姚文采弟的信平民教育概论 学生的精神 整个的校长 学做一个人 我之学校观 我们的信条 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一日生活记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教育改进 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答石民佣等的信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ilia;先生的信 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致王琳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给全体同学的信 行是知之始 从野人生活出发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如何教农民出头 “伪知识”阶级 教学做合一 在劳力上劳心 以教人者教己 答朱端琰之问 生活即教育 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送科学丛书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注重养生而不杀生――致郑先文 儿童科学教育 国难与教育 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手脑并用 创造的教育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致潘一尘 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教育的新生 读书与用书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生活教育之特质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每天四问 致育才之友书- 育才十字诀 育才二十三常能 创造宣言 民主的儿童节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 创造的儿童教育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民主 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之普及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试验主义与新教育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评陈著之《家庭教育》――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平等与自由 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社会大学颂
15.学习陶行知艺术教育观 篇十五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艺术教育观,学习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同时也是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倡导者和扶植者。他勇敢地向传统教育挑战, 提出开创教育改革的主张。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以及他的600万字著作影响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 他鲜明的人生观、美学观、艺术观展现了他的艺术教育观, 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借鉴。
一、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思想
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 利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精华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科学体系。陶行知先生抛却高官厚禄, 脱下西装革履, 亲自到农村去, 与农民共同甘苦, 为发展中国的教育作了大胆的尝试, 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他创建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他的教育思想突出建立在三个一上:一是建立在实践第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改变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传统教育的模式;二是建立在人民第一, 也是今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 教育要建立在以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上, 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三是建立在创造第一, 培养艰苦创业、振兴中华的一代有创造能力的新人为目标的教学思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
陶行知是个言行一致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称誉他是“万世师表”。我们综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正如陶行知自己总结概括的六个方面,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世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我们认为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育要一心为民, 陶行知是个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把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爱国者, 他从为国爱民的立场出发, 为改革中国教育呕心沥血, 从事生活教育理论的创造与实践, 成为终身奉献于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这种一心为民献身教育是高尚的师表精神, 他“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现代教育中还在激励着广大的教育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把自己的青年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第二, “追求真理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是要通过教育, 培养“追求真理做真人”。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追求真理做真人”才是真学问。真理才能育出真人, 真人才能会做事, 做成事, 真人才能德智体、知情意、真善美和谐发展。第三, “教学合一”的方法论和教学论。“教学合一”是陶行知在批判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践的弊端, 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方法论和教学论。他在办晓庄师范时, 把“教学合一”确定为校训, 利用“教学合一”的原理和方法, 正确解决了行与知、教与学、理论与实践, 劳力与劳心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使学生爱学、学生善学、教适合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 达到教育的目的。第四, 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观, 陶行知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年教育的大教育观点和实施方案, 他主张社会变成学校、学校与社会联结;主张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 构成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的和谐;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倡导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 是为今天我们教育培养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所借鉴。第五, 教育中古今中外文化的运用。陶行知是反传统教育、反详化教育的旗手, 但他的反传统和反详化教育, 不是对他们全盘否认, 而是改革运用。他对孔子、孟子、墨子等及西方文化多有认真研究, 他主张对古今中外文化要过滤辨别, 确定其取舍, 吸取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 借鉴来从事我国教育的实践, 服务于教育的发展。
二、学习陶行知先生的艺术教育观
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 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真人。他提出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 还要改造社会、改造生活, 除了传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创造精神和坚强意识。他的“教学合一”的教育思想, 就是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创造精神的能力。他的“知情意”教育也是对美的理想教育。在陶行知提出的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改造生活中, 强调了艺术的作用, 重视艺术生活的教育。艺术生活也就是艺术的教育和艺术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在他的《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文中提出学校是人才教育, 要做好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等教育。从基础教育起抓好艺术教育, 学校文化教育中必须具有音乐、国画教学, 他重视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 提出社会组织, 把音乐、戏剧、绘画、小学工艺、农艺编成实习组, 发挥综合艺术的有效作用。
在《民主教育》一文中, 陶行知提出和谐教育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成和谐教育。陶先生提出的艺术教育就是在教育中抓好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他把艺术教育认为是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在他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文里列举的七十种生活力合教学做的内容中, 有七分之一是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 他认为水彩画、油画、雕刻、编剧、演戏、布景、唱歌、诗及舞蹈、弹琴等都是基础必学科目。因为它们在“教学做合一”、“知情意”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就这样, 陶行知把艺术教育纳入他的总体教育思想体系之中。
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深感艺术教育的重要。而把它纳入教育思想体系之中, 使他的艺术教育观有丰富而强烈的实践性、直接性和大众性。他在《育才学校办学旨趣》中提出, 我们的学校教育, 要使学生过这样的集体生活, “在集体生活中按照他们的特殊才能, 给予某种特殊教育, 如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等。”在《为老百姓而画》一文中, 他要求绘画要“为老百姓而画, 到老百姓的队伍中去画, 跟老百姓学画, 教老百姓学画, 画老百姓”, “画出老百姓的好恶悲欢、作息奋斗, 画出老百姓之平凡而伟大。”这是陶行知先生对艺术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 而是把艺术教育用于到社会适应中去。
陶先生把艺术欣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重视学校艺术教育环境的创造, 注重学校的艺术教育的投入。他认为艺术光有学习不够。要把学习、实践、观赏、创造结合起来, 提高人们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欣赏教育, 使人们“重新发现自己”。他要求学校要“创造艺术之环境”, “美化环境”, 使艺术精神、形式和内容一致。他认为学校应对艺术教育硬件投入。学校必须有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艺术馆, 这对于学校的有效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为重要。
综上所述,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艺术教育观是他长期教育实践的产物。他的教育精神现今还在鼓舞着中国的教育者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他的教育思想:一心为民、追求真理做真人、教学做合一、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观和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运用以及普及化、大众化、适应性的艺术教育观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今天来认真学习、借鉴, 就是要用陶行知先生的艺术教育观指导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2].《罗明教育文集》江苏省教育学会、陶行知研究会1999年1月编印
16.陶行知写打油诗 篇十六
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时,和胡适是同学。有一次,陶行知读到了胡适写的《我们走那条路》一文,胡适在这篇文章中谈到当时的中国有五个“鬼”,即:贫穷、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这五大社会现象,却没有说到当时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帝国主义这个最大的“鬼”。
读了胡适的这篇文章之后,陶行知感慨很多,觉得胡适的文章写得并不完美。于是,他立即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胡适,真诚而明确地指出了他文章中的疏漏。
陶行知的打油诗写道:“明于考古,昧于知今,捉住五个小鬼,放走了一个大妖精。”这首打油诗既肯定了胡适文章的优点,又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他文章中的最大的不足,非常巧妙,非常诚恳,而且立场和观点也非常鲜明,很有说服力,能让人在微笑中乐于接受。
陶行知和历史学家翦伯赞交情深厚。翦伯赞喜欢抽香烟,而陶行知却没有抽烟的嗜好,所以,当别人赠给陶行知香烟时,他常常将香烟转赠给翦伯赞。
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送给陶行知一支好香烟,陶行知用纸将这支香烟小心翼翼地包好,让人送给翦伯赞。翦伯赞打开纸包,不仅看到了香烟,还看到了陶行知附上的一首打油詩:“抽一支骆驼烟,变一个活神仙;写一部新历史,流传到万万年。”
陶行知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轻松幽默地表达了对历史学家翦伯赞的问候,以及希望翦伯赞能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更大成绩的殷切期待之意。诗句轻松,祝福深厚。
(编辑/杨逸)
【陶行知】推荐阅读:
陶行知教育名著06-25
陶行知的名言警句08-16
陶行知读后感09-05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识07-01
学习陶行知家长发言稿08-09
陶行知赞美老师不求回报的诗句07-27
寒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着》读书笔记10-0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启示08-17
行知伴我成长大学生演讲稿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