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的赏析及翻译

2024-12-18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的赏析及翻译(共2篇)

1.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的赏析及翻译 篇一

绝句陈师道古诗赏析与翻译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至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释】

[1]“书当”句是说好书读起来畅快,不知不觉就读完。快意;《史记.李斯列传》:“快意当前,适观而已。”尽:完。《抱朴子》曰:“《陆子》十篇,诚为快书。”又曰:“嵇生云:‘每读二陆之文,未尝不废书而叹,恐其卷之竟也。’”

[2]可人:犹言知己,亦即俗子的反面。作者《寄黄充》云:“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亦此意。曾国藩语:“苍天可补河可塞,唯有好杯不易开。”。期:相约。韩愈有诗曰:“所期终莫至,日暮与谁回。”

[3]“世事”二句:世间不如意事多多,人生难得几回快乐。《晋书》:“羊祜曰:‘天下事不如意十居七八。’”杜甫诗:“怀抱何时得好开。”苏轼诗:“笑口几回开。”

【今译】

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己朋友亲切交谈,兴致十分高涨,可惜朋友不会想要他来就来。世界上的事往往这样意愿相反,人生百年,能够开怀一笑的时候又有多少呢?

赏析:

此诗哲宗元符二年(1099)作于徐州。此诗完全是从士人的日常生活中采集,诗人留意了生活中这样的两种典型事例:“书当快意”时,偏偏“读易尽”,而“客有可人”时,偏偏又“期不来”。人生就是这样的呀,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读此诗,可以联系后山写于同年的一首《寄黄充》:“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感受,诗人会有这种感受,和他当时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诗人困居在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自己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先生集记》)“世事相违”一句,道破人生无奈,揭示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存着差距。林钧《渔樵诗话》卷一,记曾国藩句“苍天可补河可塞,唯有好怀不易开”,其次句当是用陈诗句意而颇浑放。吴曾以为,此乃后山“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

2.陈师道《放歌行》诗词赏析 篇二

宋代:陈师道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赏析

这两首诗都用宫女自诉的口气。第一首前两句:“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以“娉婷”点明宫女的美丽,也代指这位佳人。以“春风”,点出时节是芳春。这样妙丽的佳人,逢着这样美好的季节,原本应该生活得欢欣美满,可是恰恰相反,她被深锁在冷宫里面,长门永闭,一任外面花开花谢,春风吹不到她的身边,春天明媚的光景,对她全没有份儿。诗用一个“闭”,揭示她遭境的凄凉和内心的悲苦。第二句中的“青楼”,指代此女从前所住的处所,正因为当年她以美丽得名,才造成后来为姿容所“误”的后果。“长使”两字,无限辛酸,倘使当年没有如此绝世的芳容,也不致有此时这样冷落的处境。

第三四两句:“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写这位宫女自矜而又自重的心境,她想到过去也许对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春风之面,因而很希望有个机会,不惜卷起珠帘,让君王亲自一顾,自己是否明艳如花,但转而一想,又只怕君主“着眼”仍未“分明”,还是得不到青睐,更由此引起新的哀怨。这两句中“不惜”和“怕”互相映照,“不惜”示宫女自怜之情,“怕”字点自珍之意,她虽然热盼对方的一顾,但又意识到过去之被弃置,正由于君王未着眼,未分明的缘故,这蓦然的一顾,不一定就能“着眼分明”。兴念及此,适才的炽热的心情,又顿然冰消瓦解了。

全诗借宫女失意的幽怨,托志士不遇的悲辛,表现才名往往误人,以致怀有绝代才华的有为之士,往往困顿在风尘之中,老死于蓬门之下,和宫女的禁闭深官,徘徊永巷一样,都有难通一顾之感;即便偶有时机,又因“着眼未明”,仍然有奋飞无路、恩遇无由之恨。诗中寄寓着“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的悲痛,虽有绚丽之情,但在委屈中以矜持自重作结,立言得体。

第二首托宫女之不遇,表达美人迟暮之感;宫女以自身的遭遇,现身说法,启迪他人,不要自恃倾城的容貌,而要及早为自己作计,那怕是“随宜梳洗”,也要早求归宿,以免蹉跎青春。

开头两句:“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表明她当年不肯轻易嫁人,是因为“自惜娉婷”,不甘轻易辜负此生。但到了后来,感到芳华渐逝,就只好“抹白施朱”,学作后生模样,却是已经耽误了最美好的岁月。人生的春天是值得珍惜的,然而知己难寻,过于矜持,就会陷于苦恼之境。后两句:“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既是悲辛的话语,又是过来人痛苦的经验。“说与”一句,正是她痛惜自己没有及早作计,因而劝告旁人,要珍惜自己的春光,早为之计。显示了“劝君借取少年时”的意旨。“随宜”一句,更表明年轻女子应当随着时宜妆扮自己,千万不要自恃有倾城的美貌而坐失时机。

这首诗感叹人们往往以才华自矜,以致遭遇坎坷,反而知音难逢,不如一个普通的人士,就好像具有倾城容貌的宫女,在失去自己的青春以后,只好施朱敷粉,装作少年,纵有姿容,也不如随宜适俗的女子。从而劝诫人们,切莫自恃才华,要随宜一些,早为自己作计,否则,就像误入深宫的淑女一样,自负倾城,一旦不被眷顾,则无法安排此身,徒然有永闭冷宫的哀痛。

上一篇:护理差错与护理事故下一篇:支部组织委员个人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