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教学论文

2024-10-15

少教多学教学论文(精选13篇)

1.少教多学教学论文 篇一

读“教学做合一”“少教多学”有感

今年初,我参加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中课题论证,我阅读了课题组《“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教学做合一》的启示。让我深深感到教育的真谛。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教育改革最本质的初衷。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实验者在不断摸索各种方法,有的先学后教,有的教学互动,有的自主合作„„ 他们大都是在解放学生的时间和开拓学生的空间上动脑子、下功夫。“做中学,做中教”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青年陶行知回国看到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学校置国家危亡于度外,只顾读死书的落后状况而提出来的。所以陶先生反对“教而不做,学而不做”,指出:“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所以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教育方式

从教授法到“教学做合一”是理念的转变,是方法的飞跃,它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学校教师要从三个方面积极应对。

一、要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尤其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

二、陶先生倡导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要有独出心裁的创新精神。

当今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的。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得到发挥。对此,陶行知提出了要具备“一大条件”,满足“三个需要”,实行“六大解放”的主张。所谓“一大条件”,就是说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他明确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三个需要”则是说:

(一)需要充分的营养;

(二)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

(三)需要因材施教。而“六大解放“则是指: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于一点自己高兴于的事情。由此可见,陶行知所主张的实际上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只有解放了学生的身心,创造力对”有可能培养起来。上述陶行知通过“做”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忽视学生主体性,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错误作法同样是一种尖锐的批评,它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应该把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当作教学的第一要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解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既要动脑,更要动手,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能有创造。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时代对个人创新能力的要求。

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中课题

张 涛

2.少教多学教学论文 篇二

一.少教多学模式关键在于“自以为灯, 自以为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 使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 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如何实现呢?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一句话:“自以为灯, 自以为靠。”即自己点亮自己的灯, 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我们应当努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心灯, 垒造自己的靠山。

二.学生要充分确立自主地位

1. 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语文这门学科开放性较强,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激发他们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时, 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会突然迸发。而创新能力也会不知不觉的提高。因此, 自主学习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更会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以前那种教师过多过细的解读为现在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的教学就要做好“三转变”, 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做好“五让”, 即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 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 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 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 最终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理想。例如,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狼”专题时, 摒弃过去那种老师单一说教的教学模式, 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好相关问题后, 就放手发动学生, 让他们根据老师的提示, 积极搜集整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传说故事, 并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 从而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狼的相关知识, 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到狼既有冷酷凶残的兽性, 又有团结协作、集体观念强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这样, 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孩子们的互动探究, 就会进一步培养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表述的综合实践能力。

3.积极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积极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学生必须举手, 在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发言的做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想说就站起来大胆地说;可以互相讨论, 互相补充。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探究中适当走些弯路, 允许学生犯点错误,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 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削皮切块甚至做成果汁喂到学生嘴里。

三.教师要做到教学互动, 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条鱼能饱一时口福, 却不能彻底解决生活之困。如果想永远有鱼吃, 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 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1.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如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怎样提高听课质量, 课后怎样高效复习等。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2. 交给学生学习主动权, 推动、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初中学习阶段,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能, 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 摆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 自觉地向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为主的基础上, 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推动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3. 坚持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 对待不同的学生, 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少教多学与阅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少数多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03-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 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4.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 篇四

通渭县西关小学

南新霞

[摘

要]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具有创造力、思维力的学生,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课堂中要做到少教多学,教师必须要“少讲”,并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引导学生“多读”,阅读高效只有坚持“少教多学”,才能演绎课堂精彩,让语文焕发出无尽的魅力光辉。

[关键词]少教多学

阅读教学

探究

高效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度依赖老师,造成学生思考力、创造力的减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将来的学生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形成了真正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在今天的教育新形势、科技发达的新时代,培养具有创造力、思维力的学生,就得先从“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改变,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呢?

一、教师“少讲”是阅读教学高效的前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现实是不少课堂讲风很盛,老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高效课堂呼唤教师“少讲”,才能让学生“多学”。“少讲”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析”。《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分析的情形不多了,但有的教师仍习惯于讲解,主角意识强烈,课堂成了充满激情的演讲场、“一言堂”。课前只考虑课程预设,导学策略不作重点考虑,注重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方法,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能力;还有的老师课堂上也让学生发言,让学生思考、讨论,也能坚持“启发诱导”,但学生的思考、交流总是在老师想方设法、刻意的讲解分析下被引向参考书预设的答案,有时学生的理解与预设偏离时,教师便予以否定。这样的讲析与传统的讲解实质是一致的,仍是教师占主导,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两种“讲”,学生都难有自己的思维,难以养成各种能力。

“少讲”其次表现为“能等待”。在课堂活动中,有些学生思维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佳,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不清晰,这时有的老师要么叫停,马上另叫同学发言,要么反复启发引导,一个接一个直接提示,直至让学生说出老师需要的答案来,甚至说出答案只需学生判断是或者否。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如果当学生还在对文本语言感悟、思考的时候,教师怕时间不够,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就着急让领悟快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余大部分学生思考的过程被迫中断,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怎能养成呢?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学会等待,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敢于思辨,善于匡正错误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铸就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做“话霸”,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少讲”,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就能理解的“少讲”,超越学习要求的“少讲”。

二、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是阅读教学高效的保证。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成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这是新课改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要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学生常常被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岂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把自己课堂上尚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想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依赖性。

3、让学生自已去总结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讲解、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当他们一旦碰到困难时,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读”是阅读教学高效的关键。

1、教师要能够独立钻研文本,养成解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解读文本,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首先要成为与文本对话的“首席”。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仍唯“教参”是瞻,以为顺畅的课堂就是将“教参”对课本的分析和理解通过各种形式悉数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传声筒的做法,必将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退化、思想的缺乏。

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感知文本,独立解读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曾经有人给于漪老师作了这般归纳:“非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第一年是撇开任何“教参”逐字逐句写教案,第二年搜罗所有“教参”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体验再度重写教案,改行三年就成为语文骨干教师。于漪老师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理解―反思”的最佳范例。说明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预先发现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才能凭智慧生成课堂内的种种精彩。

2、还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养成与文本对话的能力。现在还有些课堂借着高效课堂的名头,常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文本内容通读一遍就让学生复述或概括;有些句子学生还不能读通顺、读流利,就匆忙地让学生谈感受;一个问题下去,还没让学生从文本里找到依据思考,就匆忙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谈不到点子上,就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就恨铁不成钢地引导到规范答案上。这样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仅是“走马观花”,谈不出独到的见解,养不成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和文本的充分对话,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感悟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①品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悉心品读文本,从词语或句子或语段去理解、体味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精髓,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荷塘旧事》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渲染了美丽的荷塘景色,还叙述了一件令作者刻骨铭心的旧事。如果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和儿时的作者同呼吸,甚至和儿时的自己共脉搏,就能体会到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多次进入文本,读描写景色的语句,分析句中所用修辞,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抓住旧事中环境、人物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走进当时人物内心,领略那群孩子的淳朴、善良、可爱,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并使他们提高语文素养。

② 朗读: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本。学生通过独立的诵读感悟,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把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探求出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可以说,追求语文阅读高效课堂,一定要让“课堂响起来”。再如《荷塘旧事》一课,从“动口朗读”到“动情朗读”,再到“动心朗读”来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上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在“动情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朗读“打水仗”和“狗刨比赛”,而在“动心朗读”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交流问题:孩子们为什么会笑?以此来体会他们善良、淳朴的品质,唤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其实,课堂上的朗读除了要注意朗读形式多样化外,读前教师还要明确要求,读后还要注意及时评价反馈,读时更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揣摩理解文本。通过自主试读,反复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方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切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5.少教多学教学论文 篇五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将“少教多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对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一种创新,而且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之是利大于弊。那么,“少教多学”模式如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呢?本文就主要以此为探讨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的延伸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少教多学”模式;初中;语文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时代,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想脱颖而出,具备高素质、高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在社会发展占据有利的位置。而要想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接受良好的教育活动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语文是重要的学科之一,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因此,开展良好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而本文所提到的“少教多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转变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少教多学”模式,简单的来讲,就是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这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那么,将“少教多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运用“少教多学”模式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而这一章节首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明确,从而在此基础上为后续的探讨奠定基础[1]。

(一)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落后教学模式占主导

教育所带来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讲,能够让接受教育者更好的塑造自己,在日后的社会发展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从大的方面来讲,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开展良好的教育活动所带来的作用是重大的。但是在教育活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刻,再加上我国现有人才选拨机制是以分数高低来决定的,因此,在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开展过程中,应试教育色彩太过于浓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落后

语文学科的学习,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种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还是学生的学习重点,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分数方面,而对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因而,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以及单一化,“填鸭式”的教学手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2]。

三、“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带来的好处探讨

“少教多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而需要使用这一教学模式,而且也是因为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初中语文教学会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多个方面的好处,为此,这一章节主要对合理应用“少教多学”模式能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有利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

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而实现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因为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理解,找到正确解决事物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学生造就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加强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理念,并且也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一理念,为此,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倡教学理念的一种反馈,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3]。

四、合理应用“少教多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在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应用“少教多学”模式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之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好“少教多学”模式,就是这一章节所要探讨的中心,通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见意见,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一)明确内涵和思想,树立“少教多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少教多学”模式,首先,作为教师要清楚这一模式的内涵和思想,教师要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少教多学”模式就是减少教师的教学力度,更不能理解为就是教师不进行教学,而是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统一,从而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教师在明确“少教多学”模式的内涵和思想之后,要树立“少教多学”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树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充分调动,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换为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学生封闭的学习环境,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到《范进中举》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噫!好了!”问:“是什么好了?”通过这一行为让学生在对未知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走入到文本,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充分感知文中的“老丈人的态度好了”、“邻居的态度好了”、“范进的家庭经济好了”、“可不用再苦读了”等等,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感知。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少教多学”模式的应用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给与学生支配,而教师在这中间所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因此,为了将“少教多学”模式更好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教师需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原本封闭的教学环境被打破,不仅能够合理的划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因此,可以以四人为一小组,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情境创设法,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例如,在学习到《海燕》这一节课程时,教师根据文章所有的段落给各个小组分配对应的段落,提出“联系具体的句子或词语,想一想对表现海燕形象有什么作用?抓住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词语说说你的理解”这一问题,让小组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三)丰富课堂评价,有效归纳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少教多学”模式,所能采取的措施为丰富课堂评价方式,有效的开展归纳总结活动,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少教多学”模式的应用,并不是意味教师在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放任学生完全的进行自主学习,而是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指导,这才是这一模式应用的正确意义所在,为此,教师要尊重班级学生所存在差异性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学生,同时在开展课堂评价活动时,要丰富课堂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及时改正不好的地方,从而为后续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少教多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合理的采取措施来促使这一模式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06):138.

[2]李月霞.如何客观理性地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5):110.

6.少教多学教学论文 篇六

黄陵中学‚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讨论稿)

一、‚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构建的背景

我校探索课堂教学模型变革的总体思路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逐渐消化吸收,不断整合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型,绝不机械照搬。我校‚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构建的背景,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对接我校课堂教学模型的探索成果。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型变革,从行政式杜绝满堂灌的‚20+20‛模型起步,步入到追求‚双二十有效‛的探索积淀,最后深化到‚少教多学‛高效攻坚,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模型变革提供了基础和经验。

二是借鉴兄弟学校自主课堂的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整合、升华,从而构想进一步构建具有黄中特色的‚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

二、‚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构建解读

1、基本概念:

‚自主少教多学‛。即在秉持‚少教多学‛理念的前提下,进一步着力彰显师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少教、优教‛的指导方式,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多学、优学‛的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型。这里的‚自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的观念上,要凸显‚自主学习‛意识。从学的方面来讲,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最 优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学习应当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导完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担当学习的责任,才能自觉地进入学习角色,自主参与,自主求助,自主发展。从教的方面来讲,基础教育其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作准备,所以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价值和意义,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影响更大,因此,作为教师要确立教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二是在课堂教与学方式的选用方面,师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师生可在遵循学校课堂教学模型变革框架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征、教学风格、学生实际自主创新活用,形成我的模式我的课,以避免机械套用,‚千课一面‛。

‚学生自主多学、优学‛。即在秉持‚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生自主主导完成‛理念的引领下,学生为了自身发展,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自主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自主监控自身的学习过程、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达到建立在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在学的过程中感悟乐学和创学魅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自主少教、优教‛。即在秉持‚教师立足于主导作用‛理念的前提下,在课堂导学模型的选用方面教师要拥有自主权,教师可自主创新活用已有的教学范式,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我的模式我的课,以避免机械套用,‚千课一面‛。灵活地针对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风格特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 2 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真正做到‚少教、优教‛,从而为学生提供拥有更多话语权、研读权、探究权、提问权的‚多学、优学‛。

2、基本目标:

进一步将‚少教‛与‚多学‛上升到‚自主优教‛与‚自主优学‛的目标任务。‚自主优学‛,即:进一步把学生从被压抑、被束缚、被控制的状态里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寻求知识中体验进步的喜悦,在讨论理解知识时体味学习的乐趣,在得到教师的指点肯定赞扬时去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愉快心情,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多学和深学,达到倾听、阅读、交流、思考、实践等生命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素养全面提升;‚自主优教‛,即:让教师真正回归到教学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激励、引领与点拨‛的作用,用具有教师自主风格的导学方式,协助学生自主优学。

3、基本要求建议:

(1)模型构建说明。学校出台‚自主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攻坚策略的思想、框架、模型要素建议,但不限定死具体操作中的‚程序步骤‛,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根据自身风格、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灵活自主的进行要素组合、调整,避免‚程式化‛的形式主义机械刻板;学科和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不同情况将这些模型要素选择性地加以组合,组成多种具有灵活性,富于弹性张力的学科课型或模式,分级部、分学科地开展课堂教学,以达到形成接地气、凸显自主性的‚我的模式我的课‛为最终理念。(2)模型构建框架。

课堂模型,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形态的抽象描述。在这里具 3 体的‚模型‛指的是:‚要素提炼‛和‚要素组合‛,即先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提炼,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不同情况将这些要素选择性地加以组合,组成多种课型,具有灵活性,富于弹性张力。

基本要素提炼:课堂模型至少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理解迁移、应用评价三个方面提炼基本要素。

一是教学目标聚焦行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教学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为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展示和解读学习目标(展示在黑板的固定位臵或教学课件上),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导学作用,明明白白的学。同时,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要聚焦学生实际行为变化,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水平要求给予明确的设定,以起到导测作用。这一基本要素简称‚行为目标‛(相当于学习目标)。

二是理解迁移讲究还原。通过多种方式的还原,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应用。

第一种还原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情境,简称‚还原背景‛(相当于铺垫引入)基本要素。一是还原新知学习与生活情景关系,让新知的学习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为学生自主学习激情。可通过设臵生活性的学习情景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亢奋学习精神状态,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二是还原新知学习与原有学科认知结构关系,激活旧知,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知识铺垫。通过设臵知识性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以此作为联想对象,开展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同 4 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

第二种还原是还原学生对知识原型多样性、复杂性的感性认知,简称‚还原认知‛(相当于自主探究)基本要素。学生可借助教材、学案、问题单、教辅资料等资源,开展自主(或课外、或课内)或合作等探究学习活动,以初步感知新知的原生价值。具体可通过选择二元结构实施。一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主阅读教材和自主思考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自主先学初步认知,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深化认知教学。二是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可通过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认知教学内容,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的着力点在于学会自主学习、独立学习。

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整节课选择一种结构,也可根据一节课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结构。

第三种还原是还原思维过程,也就是思维可视化,简称‚还原思维‛(相当于展示交流)基本要素。即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推导或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直观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使教学内容从原生价值上升到教学价值,达到用教材教会思维。具体实施时可将重点、难点、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2——3个较大的主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展示;问题要有思维价值,不能以‚题‛代‚问题‛。

另外,还原思维时要注重‚议‛。‚议‛的基础是学生讨论,核心是讨论成果的展示,难点是教师的精评。通过‚议‛暴露学生 5 的‚多元解读‛、‚相异构想‛和‚闪光点‛,促进学生理解迁移新知。

三是应用评价注重反馈。

第一种反馈是根据教材的‚学点‛、‚测点‛设臵达标训练题进行反馈,简称‚达标反馈‛(相当于应用练习)基本要素。通过达标训练,反馈仍然存在的问题,对未达成的目标问题进行精讲点评与规范指导,促其二次达成。

第二种反馈是从整体视角、多维视角、动态视角建构认知体系,简称‚建构反馈‛(相当于归纳拓展)基本要素。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容易陷入零散、单

一、僵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建构的视角拓展升华。整体视角:将学到的新知纳入到原认知结构体系中,整体认知,构建知识结构图、思想方法结构图等;多维视角:从多维角度来拓展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解法;动态视角:以运用动态变化的方式将时间、空间的变化引入,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方法看待事物的习惯。

如上分析,以下因素可以作为基本要素:行为目标、还原背景、还原认知、还原思维、达标反馈、建构反馈,这些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还可以提炼新的要素。

要素的重新组合:选择上述其中的要素加以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课堂模型的初级指标架构。组合当然有其基本原则,第一,行为目标、还原思维作为基本要素、基本原则,以确保每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聚焦学生行为。第二,根据客观需要(教学内容、学生)选择基本要素搭配,搭配方式灵活,基本要素组合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灵活多变,不搞机械僵硬的程式化教条,凸显自主性。

组合方式举例(仅供参考):

A:还原背景+行为目标+还原认知+还原思维+达标反馈+建构反馈(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可参考)

B:行为目标+还原认知+还原思维+达标反馈+建构反馈(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可参考)

C:还原背景+行为目标+还原思维+达标反馈+建构反馈(先学后教可参考)

D:还原思维+行为目标+建构反馈+达标反馈(先学后教可参考)……

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最佳组合方式,什么内容的学习用什么方式组合最佳?什么程度的学生用什么方式组合最佳?

7.古诗歌教学要实现少教多学 篇七

“少教多学”模式让教学实现了双赢。那么, “少教多学”怎样才能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课堂中贯彻了, 作为教师, 我觉得应该大胆归还给学生应有的课堂权力, 教师做个旁观者也亦无妨。既然如此, 我们可以大胆地信任学生, 当他们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 便会如滔滔江水, 教师只需在旁做个轻松的疏通者与引导者便好, 归还学生的权力。

一、归还给学生话题引入权

每首诗歌都包含着不同的主题, 不同的情感, 都有着不同的存在背景, 如何迈好第一步至关重要, 教师也总会因为教学中的这几百首诗歌的“进门”问题煞费苦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大多数时候是教师入了境界, 学生还不知所以, 所以我在每节课前进行三分钟口语训练, 主题便是本首诗的导语设计, 每次都比一比, 谁的导入最让我们感动, 最能引入课题, 最具有启发性等等。比来比去, 不知不觉间便已酝酿好了情感的基础, 这岂不比教师“按着驴儿喝水”要更来得轻松又有意义?

二、归还给学生背景介绍权

古诗词赏析中有一条重要的方法便是“知人论世”。每一首诗词总有它产生的原因, 依据作者的生平、经历、当时的社会概况与周遭的人际关系, 当时大致的心情轨迹, 这样大致就能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和主题分析出个八九不离十。所以教师应还予学生背景介绍权, 重点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探究权, 激发他们对名人的主动崇拜, 让他们在自己的探寻中逐一而深刻地感受名人的风采与人格魅力。

三、归还给学生生词梳理权

语文课文中生字生词的积累是应当的也是必要的, 对于此点的权力更可彻底下放, 当个甩手的掌柜, 成立自主研究小组, 每篇课文的内容研讨也轮流交错进行。这组这一次是研究整理背景, 下次便整理疏通生字词, 再下次再去课文分析等。虽然诗词部分生字词相对少些, 也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蜀道难》、《琵琶行》等还是很长, 字词要求也较高, 特别是《蜀道难》, 即使整篇默写过一次后, 再次检查, 误读误写的情况也很严重。不仅课前整理板书生字词的权力可下放研究小组, 上课时他们也得负责将课前黑板上整理的字词花三、二分钟时间领读, 课后也可由他们随时负责将自己小组整理的几课字词随机在自习课上听写, 这样一个周期下来, 效果显然是相当的好。

四、归还给学生提问权

一首诗《锦瑟》, 如果讲成了一篇标准版白话文翻译, 恐怕李商隐也会气愤地跳出来大骂吧。即便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也显然不能按照字面直译, 否则何来美感, 就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或是喜悦、或是怅然的复杂味道, 怕才是这首诗在“诗佛”心中的定位吧。所以诗词的研究, 应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 大胆地提问。为什么“草枯鹰眼疾”中“疾”的“鹰眼”要配上枯草, 才能显出这样的意境来!为什么李白分明没去天姥山, 也没真正地翻上一回古蜀道, 却偏能写出这样真实又瑰丽、深刻而又生动的文字来?仅只是才气么?还有什么?这些问题正是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的助力。

五、归还给学生整篇主导权

信心是积累起来的, 口才是逐渐训练出来的, 当学生们兴趣增加了, 能力提高了, 教师就应该放心放手让他们尝试高飞, 不要以为学生们只能处理一些小问题, 而不能驾驭全篇, 这种担心毫无道理。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 庞杂而多绪。引用佛祖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 自以为靠”, 即自己点亮自己的灯, 自己成为自己的靠山。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教师只能授之学生以“渔”, 让他们拥有了“灯”和“靠”, 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技能, 这也可借用朱熹老先生的“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的说法, 教得学生尽可能精简的知识, 让他们腾出时间和空间进行大量的活动, 从中获得更透彻的知识与相关感悟, 从而达到“少教”而“多学”的教学目的。这样方能彰现教学之真谛, 课堂也才能成为“真”课堂!

摘要: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 古代诗歌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少教多学”的模式也受到了教师们较大的肯定, 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课堂在“少教多学”的教学下, 教师需要因势利导, 放开课堂的主导权, 归还学生的课堂权力。

8.论写作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篇八

1.内隐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对话教学活动来源于苏格拉底的学说,他认为好的教育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知识,了解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学生通过学习能发现蕴含其中的真理。对话活动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活动,能让思想和灵魂碰撞的关键和火花。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话不仅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更要体现在人与物,以及人与环境之中。因而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学生实现其应有的发展,转变学习理念,将自己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知识,但灌输的原则是适度,不要满堂灌,尽量为学生传输内隐的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通过对话是让学生和教师间交换思想的最佳途径,通过交换思想能激发人潜在的思想。一个关键的词语或者一句提示就能将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这句话或者关键词就是调动潜在思维的导火索。但学生自己独处时,这种潜在思维不容易激发出来,因而借助于对话形式,让各类思想碰撞,可能会产生很多新奇的火花。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满足教学相长的教学要求。教师借助于内隐度对话,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上传递知识,抒发情感。写作其实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如同音乐一样,在人极度高兴或者悲伤时,就能有想法并把这些想法通过外在的形式呈现出来,有的人是通过声音,但有些人需要通过文字,故此写作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然后通过情感抒发,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少教精讲,外显对话

少教多学中少教不是等同于不教,反而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设置不同的着力点。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但要提升教学效率,更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学习活动。虽然写作活动是自我精神的创造行动,但在写作中,文体是写作活动的基本依托,若写作中脱离具体的文体,文章的立意和布局等内容就变得无所适从。因而教师在知识讲解中,要重视精讲问题内容,并将文体内容做系统化的整理,学生就能在今后的阅读中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提升文章的逻辑性,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为完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能给学生精讲优秀的范文,学生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地理解文字,然后教师选取其中的一到两篇进行精讲,学生就能清晰地认识文体内容,进而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精细地评价范文,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少教多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让阅读与写作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写训练,真正地满足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学习模式,借此提升学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而语文教学中推崇的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究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地利用时间,结合知识内容,让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新的发展,进而学生就能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所谓读,是要用自我的眼光审视文字,看到世界,并理性地判断事物的真假,进而从新的角度体会文章,真正地做到活学活用,提升认知水平,把表层的文字变成理性的认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眼光,由于阅读是知识的输入过程,写作是知识的输出过程,在输出之前先要做好知识输入,也就是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这对学生开展丰富的写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部分学生畏惧写作,写作时感觉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学生迷惑于生活之中,不知如何处理生活题材。基于此,读在这里就显得十分必要。俗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写作介入阅读,并借用阅读辅助写作,对写的要求很简答,但却很难做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内容仿写,也可以在阅读完成后进行阅读评论。

写作不仅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更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最佳方式。读可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写就能从语言中表达意向,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阅读者有目的地开展读的信息汇总,然后在自主筛选中调整各类信息,将信息加工和内化,并形成新的理念,表达出新的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存在的前提是客观的,但很多观点却是主观的,因而可以将其看成是创造性思维模式的体现,在读与写沟通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表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关键是启迪,使学生奋发,自知。从这段文字就能看出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写作方面,教师教会的仅仅是皮毛,内力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充实。故此,少教多学的模式应用到高中写作教学中,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最终让教与学相互影响,实现两者的双赢。

9.少教多学总结1 篇九

向芬兰

“少教多学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这几年小学语文课改探索课堂新模式的 产物,它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给学生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模 式;开创了以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取得了课堂教 学高效。

这两年我们日月乡中心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下,正在进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了更高效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通过阅读、网络等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了多种比较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杜榔口“模式、”生本课堂“模式等,最后在我们张校长的启发和带领下创立了”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含义

什么是”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呢?”少教多学“的课堂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让我不由地联想到生本课堂。生本课堂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其中起最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两个:预习(前置性作业)和小组合作。与”生本课堂“相对照,我们现在进行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我个人觉得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生本课堂吧。至于”少教多学“这个名称,这是我们张校长的首创。他觉得我们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之间互相教、互相学,甚至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是应该互相教、互相学,而不必一定是老师才能教学生,这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的团队学习活动,而合作学则是学生之间小组团队之内对学习任务的分工合作,配合起来,最终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团队学习活动,所以取名为”少教多学“。当然,参照生本的前置性作业,我们的”少教多学“课堂课前也有一个预习的学习环节,我们叫它导学习题或导学案。主要是利用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课前先行去通读、熟悉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脉络,解决文中的新生字词等,也可以通过勾、画等找出文中主要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摘抄下来,或通过网络、书籍等收集相关资料以用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与展示。而在课堂上,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自主地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并且议定具有特色的展示与汇报,教师可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加入到小组学习和评价等活动中去。以我们四年级为例,我们是这样创建和实施”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的。

二、”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施

”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我们知道,生本课堂或其他小组课堂在创建合作小组的时候一般都会遵循一些均衡原则或平衡原则,绝不是简单地在班上拉拉桌子。自然,”少教多学“课堂模式也不例外,只不过,”少教多学“模式会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另一些合理的原则与人性化的标准,而不仅仅是小组学生人数上的均衡对等,比如我们会根据综合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找到学生身上的突出的特点或闪光点,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构建独具特色的合作小组:”朗读特长“小组、”表演特色“小组、”画图展示“小组、”英语特色“小组等。并根据各个小组的特点创设本小组独特的的小组文化,树立多元的风格。根据四年级学生特点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别建构了以上的6个特色小组。比如,李延荣、陈义斌、郭延宏、郭海梅等同学比较擅长于表演,他们就自主地组成”表演特色“小组,又如彭亚青、张世慧、张秀薇等同学稍长于朗诵,就组成了”朗读特色“小组,杨文露、李增秀、张玥等稍强于英语,他们就组成了英语特色小组等。每个小组都制定自己的口号与合作方式,通过展览的形式贴在小组旁边的墙壁上,这样对各个小组的特色风格就一览无遗了。

三、定时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与布置工作 俗话说,”蛇无头不行“,一个小组组建起来之后,能不能高效地组织起来共同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长的组织工作至关重要,而适时加强对小组长组织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则是关键。如果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长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如何布置小组组员进行各项合作学习任务,不知如何调动好本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兴致,则整个小组都谈不上合作学习,小组长的组织工作是失败的。为了提升各个小组长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定时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与指导,比如说把小组长集中起来,指导小组长如何给小组成员分配布置学习任务,让小组同学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在小组学习中该干什么,该完成什么任务,从而不会因不明白而无所事事,并且学会如何高效地激励组员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思考找寻到一个恰当的展示方法。比如开学第一周,我在四年级开展了一节《猫》的少教多学的教学公开课,我就提前召集了全部小组长召开会议,向小组长们详细布置了上课时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任务及指导激励方法,并要求小组长在课堂小组活动时清晰明确地告诉小组成员的学习工作与任务,如:谁找成年猫的特点啦,谁找满月猫的特点啦,谁找描写猫的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啦,谁划出相关的词语与句子啦,谁做填表和记录工作啦等,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完成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后来一节课下来,事实证明,整个课堂学习过程都比较流畅与积极,整个小组学习还算是比较高效的。

四、课前导学题的设计与使用 这个学期,我们全校各班级都引进了课前导学习题的设计与使用。说简单一点,其实这导学案就是课前预习的一种,生本课堂又叫前置性作业。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足见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要把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好关键在于设计好并使用好我们这个课前导学习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高效实用。怎样才能设计并使用我们的导学习题呢?我是这样做的:我根据课文内容及学习目标设计各种各样不同形式导学习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语,就课文后面的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与段落或者是自已喜欢的词句,还可以是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课文的相关各项内容,或结合相关的同步习题来了解课文的知识和内容,还可以从网上或书籍上查找和收集作者或写作背景之类的相关资料(包括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名句、故事、歌曲、例子或者视频等)。通过多渠道的预习,达到让学生在课前就能熟悉课文的目的,为课堂合作、交流作准备。事实证明,通过导学习题的预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在课堂上展示反馈的时候,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同学们的讨论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对问题的看法也更深入了,印象也更深刻了,下次再碰到类似问题也就更容易判断,因此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比如,我们在教学第四课《鸟的天堂》时,之前就布置了一个关于课文内容填表的导学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第一次和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不同的景象,大家都能从文中找到描写榕树的特点和鸟的特点的词句,并填到相应的表格中,这样我们在课堂展示的时候,我们只要通过小组交流对导学案进行订正,然后把它通过白板展示出来,那么同学们对课文的描写顺序也就一清二楚了,既高效又省时。这就是导习题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好处之

一。

五、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有了较好的课前预习之后,我们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又如何开展呢?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课本知识的讲解,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感觉像是一头牛被动地让教师拉着走,完全谈不上自觉的自主的学习,乏味可陈,学生失去求知的兴趣,学生不愿意参与这样的课堂,因此显得效果低下。”少教多学“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对课文内容及知识进行合作探究。在这学习过程中,人人都高度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充分相信和依靠学生,真正做到了是学习的主人,平等地讨论,民主地交流,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团结协作。人人都能从中得到收获和体验,通过活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老师在整个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只能是一个参与者和指引者,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地位与过程。在小组展示和反馈的过程中,我们实行多形式、多角度、多手段的展示活动,比如说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可以是用电子白板出来小组合作学习的精华,供全班一起交流、探讨;也可以是小组以朗诵或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还可以是一唱一和的对答或对唱形式;甚至是展开辩论会的形式求得最佳结果等,从而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达到相互教,合作学的目的。记得在我们班在学习四年级第7课《尊严》的时候,我课前设计布置了找寻表现年轻人尊严、有骨气的句子的导学习题,同学们经过课前预习,基本明白了年轻人的尊严表现在哪,为什么杰克逊大叔那么欣赏,为什么料定身无分文的他将来必将是个富翁等问题。在课堂上合作的时候,组长合理地分工,有的同学画表现哈默的外貌描写的句段,有的画语言描写的句段,有的圈画关键词句等,交流时,大家各抒已见,记录员作好发言记录等。当进行小组学习结果展示时,有的小组采用把哈默与杰克逊大叔两人当时的情景分角色表演出来,还有的小组进行的角色的朗诵对话。在展示过程中,小组同学的精彩演出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而逼真的表演把同学们仿佛带进了当时的情景之中,同学们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哈默的尊严和骨气,对这个人物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不知不觉中,同学们也就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在哈默还是身无分文的时候就能断定他将来是个富翁。而让学生理解哈默有尊严、有骨气的学习目的也就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达到了。

10.少教多学心得体会 篇十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达成有效教学?“少教多学”给了我启发,如果能让学生先学和自学,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那么老师课堂就会很轻松,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点点体会。

一、先学后教

首先,先学和自学立足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责任,通过先学和自学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学习者必须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通过先学的实践锻炼,可以培养学习者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的学习习惯,并在先学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就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先学和自学可以让学习变得有准备,布鲁姆认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预先学习的基础之上,即学习每一任务都要具备某些必需的预先学习。这种预先学习带有认知的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主要变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先学的过程不仅是认识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过程,同时也是唤起过去相关经验和发现学习困难的过程。通过学习者的先学,可以使让未来的教学变得有准备。有了先学和自学的基础,后面共同学习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有了更好的保证,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做起来都可以事半功倍。我在教学时主张学生预习,也就是先学自学。预习内容包括字词的注音释义,课文的阅读标注,查阅作者资料,在书上做标记找出你感觉美的语言或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试着写批语,每课提出你不懂的问题若干。课堂上字词我不讲,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注音解释,我就让学生造句理解词义,并找出同义词加以辨析。作者资料生平简介我不讲,学生自己汇报相互补充,如果有知道背景的就更好了,我只补充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课堂上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研讨课文内容,而不至于重复罗嗦,导致学生厌烦。

再次,先学和自学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发现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新材料更具有探究和发现性,更容易激发和满足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欲望先学和自学提供学生接触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更有效地引发学生获得发现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和快感,获得“我能行”的自我认同感。课堂上,我让学生将预习作业中在书上标注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我就不讲,解决不了的我在讲,大家才会注意听,而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学生还很有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在品读析句时,学生将预习时划出的句子进行赏析并说明理由,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阅读感悟能力,我只讲重点句以及难理解的句子,我的职责和任务主要是:我引导“你知道”,从而使“你”不断地“有”。预习无疑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鼓励和培养学生预习。

二、不会才教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效地教学既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不仅意味着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合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意味着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我们要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同意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用标准答案来固定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理解有偏差的问题,我加以点拨,比如:这学期学说明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学生以为题目就是说明对象。但我让学生深入的读课文后学生才明白课文不是主要讲恐龙和沙子,而是通过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证明“板块运动理论”,通过在恐龙灭绝的地方发现“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而“斯石英”只有通过巨大的撞击才能形成,从而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所以短文两篇的说明对象是“板块运动理论”和“恐龙灭绝的原因”。分析完课文,学生豁然开朗,A本来很难理解的事理说明文在我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另外,我在让学生总结写作特点时,我会结合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将写作方法,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

总之,“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就是需要我们教师以自己的“无为”方式促进学生的“无不为”。我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11.少教多学,提升议论文教学品味 篇十一

一、于“议”中寻找教学起点

从思想性来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划归为思想类议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更有难度,前提是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什么。因而,教学的起点问题最为关键,教师也只有明白教学的起点,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根据已知与未知,开展讨论学习。从本质上讲,这也是这篇议论文与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点。

按照三要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课文的中心论点,这是学生的已知,但此处学生需要探索的是“高贵”二字。那么,这个“高贵”与其他“高贵”有何不同呢?也许正如作者所说,这个“高贵”不是身份高贵、地位超然,而是指精神有品质、灵魂有思想。教师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去挖掘文章的内涵,那么其目的便白然水到渠成。同样,对于论证方式来说,也有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是几个例子,有名人的与普通人的;不知道的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有无数的例子,作者为何单单列举这几个例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结合例子可知,这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了“高贵”的三个方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以此为起点,一环接一环,让论点连着论证方式,从起点到课堂结尾,引导学生在寻找这个“线”的过程中进行合作探究。

二、于“读”中还原行文思路

对于议论文来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说服读者。无论提什么观点、说什么道理,或者举什么例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说服读者。从逻辑学来说,这是一种归纳或演绎。当然,雄辩才是真正的特点,表现在行文思路上就是论证的过程要特别清晰。因而教师在教学议论文时,更需要把握其问题特点,引导学生诵读,从而让其真正明确写作内容。

作者从伟人与普通人两个角度进行选材,最后指出青少年要有“纯正追求”的美好愿望。学生不难理解这样的具体结构,但对于整篇文章而言,就需要学生更多地关注文中的“局部”“细节”,即一段话甚至一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第二小节这两句话:“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来揭示这些事例中深层次的道理。其实,要真正达到与作者的思想吻合,最根本的还需借助诵读。“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还是品读。姚鼐也曾说过:“放声疾读,只久之白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他说的虽是读古文,但对议论文来说,道理是一样的。只有让学生读,大声读,才能使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取得更深层次的认同。

三、于“思”中关注写作意图

相比散文,议论文则更多具有一种时代的责任感。它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法国思想家蒙田这样说过:“物质的匮乏容易救治,而灵魂的枯竭无药可医。”因此,让学生联系课文品读、思考、感悟,这才是根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需要分析作者的立场、作者的观点。这样层层深入,才能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

面对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以及全社会信仰缺乏的现状,作为哲学家的周国平忧心忡忡,他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写这篇议论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反思。“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仅仅从这一段话中,就可以看出周国平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议论文最根本的不是只关注文本,而是透过文本来理解作者,理解白己,继而关注家庭、社会、国家等等。通过与文本、作者对话,深层次构建一种生活情感体验,从而最终在心灵深处摩擦出思维火花。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12.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 篇十二

一、激发阅读兴趣。

广泛动员, 调动阅读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速阅读不只是指眼睛看文字的快速, 更主要的是理解、想象和记忆的快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表现欲强的心理, 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获得成功的平台, 如“课堂快速阅读表演”“抢记背诵比赛”等,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让学生乐在阅读中。

二、明确阅读目标。

有计划地设定学年目标、阶段目标、单次目标等, 让学生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单次目标更要细化, 如针对具体语段提出要求:勾画出关键词句, 概括段落大意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和强化, 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三、重视整体把握。

新课标重视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即从整体出发分析篇章结构, 再综合为整体, 把握课文的精要, 学会实际的运用。如阅读整本教材, 首先要掌握读一本书的方法:先读封面, 了解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再读前言后跋, 了解写作意图、内容梗概;然后读目录, 明确结构体例;再然后读小节标题, 确定作者的主要观点、依据;最后读正文, 整体把握, 统摄全篇。

四、规定阅读程序。

采取比较固定的阅读程序:先着眼整体, 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再分析为了表达这个中心, 文章选用了哪些材料;纲举目张后, 再注意一些起承接转换作用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可以把原本杂乱无章的阅读变为有规律的阅读, 不仅能避开个别的枝节问题, 而且能迅速抓住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 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阅读中要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的六个重要信息点:文章题目、作者、出处及发表时间、基本内容、中心句或关键句、文章观点或主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联接上下文的纽带, 即关键句。通过抓关键句, 识别主题句, 可以准确地理解各个段落的主要含义, 进而把握全篇的中心思想, 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分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五、设计限时训练。

设计限时训练的目的是以练促读, 教师可以根据上述六个信息点编写题目限时练习。学生首先依据自己的阅读印象限时做题, 尽力回忆, 尽可能写出原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再根据答案回读原材料, 修改第一次回忆的信息;最后通过比照明确哪些地方是阅读时必须要重点关注的, 哪些信息必须筛选出来, 明确阅读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六、提炼阅读技巧。

提炼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 掌握各自的阅读规律和模式, 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事半功倍。

1. 记叙文:

(1) 把握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2) 理清记叙的顺序, 找出全文的线索。 (3) 概括文章内容, 分析各部分与中心的关系。 (4) 找出抒情和议论成分, 理解其作用。

2. 议论文:

(1) 准确找出中心论点。 (2) 找出论据, 从分析论证入手, 研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论据阐明论点的。 (3) 理清论证结构, 分析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各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4) 总结论证方法。 (5) 分析语言特色。

3. 说明文:

(1) 了解说明对象。 (2) 理清说明顺序。 (3) 了解使用的说明方法。 (4) 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

4. 散文:

(1) 理清结构层次, 抓住主旨。 (2)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 (3) 分析文章各部分与主旨的关系。 (4) 体味意境和语言特点。

5. 小说:

(1) 理清情节。 (2) 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刻画手法。 (3) 把握环境。 (4) 归纳主旨, 分析语言特色。

6. 诗歌:

(1) 整体阅读, 理解诗意。 (2) 把握诵读节奏。 (3) 品意象, 析意境, 悟情感。 (4) 明确表现手法。 (5) 鉴赏语言。 (6) 发挥想象, 填补文本空白。

7. 剧本:

(1) 分析戏剧冲突。 (2) 体会台词的表现力。 (3) 分析人物特点。

七、尊重个性化阅读。

13.少教多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也涌现出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凋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导向下,在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平台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下,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形成和构建了一种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文化。这项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其中“先学后教”是就教学关系和教学顺序而言的,“少教多学”是就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而言的。

“先学后教”是我们国家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它类似于经济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智慧和行动策略。

先学后教之“先学”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超前性。先学即学生的学习在前,教师的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二是独立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阅读、思考乃至作业活动,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是对学生独立学习后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三是差异性。从时间上讲,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从效果上讲,每个学生由于基础和能力不一样,同样的内容,先学的效果和理解的深浅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

上一篇:初三数学二轮复习教案下一篇:大物知识点梳理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