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2024-10-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11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篇一

一、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由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了解高校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 如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 由此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进而可能会发生休学、退学、自杀、凶杀等各种恶性事件, 从而在学生群体及社会上引发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地位不明确

在国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仅次于校长, 由校长直接领导, 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来说,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一般由辅导员兼职, 专业化水平不高, 同时学校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学校中处于尴尬艰难的地位。这样以来, 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也大打折扣。

2、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工作的深入开展

调查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人数有2000多万, 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规模, 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不足万人, 并且很多高校仅设置1~2名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工作, 显然不可能满足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工作的质量也无从谈起。

3、师生关系淡漠, 沟通过少

目前, 很多高校一个系部只设置几名辅导员, 学生的日常工作都由辅导员负责。这就造成了往往几千名学生只有几个辅导员的现象。这样以来, 辅导员很难顾及到学生比较隐蔽的心理问题, 学生也没有过多的机会和辅导员接触, 师生关系比较淡漠, 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 也不可能找老师沟通处理, 极可能发生极端事件。同时高校老师课下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也很少, 对于学生的动向动态学校很难第一时间掌握。

4、只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忽视了心理素质培养

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狭义化, 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只关注心理健康维护。而在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也只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作心理教育服务的对象, 强调补救和矫治的心理咨询模式, 忽略了大多数处于正常状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高校心理健康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1、增加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针对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 学校要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可以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合作, 聘请经验丰富的咨询师担任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 每周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 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的讲授和心理辅导来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鉴于目前高校承载全日制课堂授课总量的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授课至少有三种落实渠道:一是作为必修课在某个学期内向某个专业的全体学生开课;二是在德育课程既有的课时中拨出部分课时, 作为专题内容在某个学期向某个年级的全体学生授课;三是作为选修课在某个学期向全校的部分学生开课。通过多渠道开课, 既满足了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能满足个别学生深入性学习。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目前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把学生的人格特征、气质类型以及在校发展状况等方面都记录在内, 通过长期观察, 定期进行心理测试, 以便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

3、心理健康辅导不局限于固定模式, 可以灵活运用

心理健康咨询面向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师生, 在心理健康咨询内容上, 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学习问题, 还有生活问题、恋爱问题等都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 而且还要扩展到职业辅导、人格辅导和学生的潜能开发。因为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 很多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学校在学生就业时能及时进行职业辅导, 对学生接受竞争面对现实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化, 不仅可以采用谈话法、咨询面谈等形式, 也可以针对一些具体问题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 让大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 在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上要采取谨慎的态度, 不要强迫大学生接受心理测量, 不要简单地靠测试表的结果下结论, 对大学生心理测量的结果能够严格保密。

4、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 可以在辅导员下面设置班主任, 提倡班主任负责制, 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应经常下宿舍、下班级, 融入到学生中去, 尤其是当学生有需求的时候, 更应及时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利用自身经验和对学校环境熟悉的有利条件, 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5、打造健康校园文化

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 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校园文化中,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加强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这样在学生走向社会前对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及情绪控制等问题有较深刻体验, 从而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

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创新

1、发展线上心理咨询平台

目前每所大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有些问题学生不愿直接面对咨询老师把自己隐蔽的问题说出来。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高校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建立了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同时设置多种心理咨询项目, 通过留言、对话的形式即时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产生兴趣, 同时还可以排除部分学生面对老师的紧张情绪, 更有利于对心理异常学生进行干预与保护。

2、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人群心理健康状况, 做到防御在先

在长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 发现农村生源地的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 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抑郁、性心理障碍、社交退缩、强迫、偏执精神病倾向等问题;但城市大学生依赖性明显高于农村学生。从性别上看, 女生明显比男生更加焦虑、抑郁和恐惧, 而偏执指标男生又明显超过女生。通过这些不同层面的分析对比, 可以给今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针对不同学生人群做出不同的心理辅导, 有的放矢。

五、结论

当代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离父母较远, 常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学校、辅导员、心理工作者一同努力, 用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大学生课堂等方式让心理健康走进每一个大学生心中,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客观看待自身和别人的心理问题, 积极找寻解决方法, 做一名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且根据自身工作经验, 总结了自身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创新点, 旨在寻找更好的方法途径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上台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对策,创新

参考文献

[1]秦艺妮.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青年文学家, 2010 (16) :175.

[2]樊蓓蓓, 张春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 2006:46 (10) .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咨询中心 工作模式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06-0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咨询中心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已见于各类期刊、杂志,为有力地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有关咨询中心运行模式的研究少,且欠缺深度和特色,课程教学与咨询中心运行存在两张皮、效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新模式实践作为例证,试图探究出一套基于实效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一、新的工作模式及其理论支撑

(一)当前常用的工作模式及其弊端

工作模式是指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工作运行样式,是就工作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已有20多年历史,走过心理健康教育归属思想政治教育历程,以及现在广西盛行的咨询中心归学生工作处管理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采用门诊式建设和管理模式。这些模式都存在不少弊端,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专业和方法手段上质的差异性;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咨询中心存在课程教学与行政管理“两张皮”,咨询中心很难为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教学提供实践教学服务。门诊式管理理念是先把来访学生设定为病人,而不是把咨询中心当作学生的心灵之家、心理港湾等活动场所来建设,学生常常会对咨询中心的性质和作用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陌生感、距离感。

(二)工作模式的创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涉及教学、咨询和危机预防干预三大任务,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是否合理妥当、协作到位是全面推进工作的关键。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采用的是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专业引领、依托但独立于学工管理系统运行为特色的工作模式。大学生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负责全面组织、规划、协调、督导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划归人文社科部管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团队履行日常管理职能。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人文社科部领导下承担全校的课程教育、咨询、活动设计和专业培训等技术性工作;学生工作部门负责通过二级学院学生管理系统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检查、实践教育活动、督查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等管理性工作。教务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运行等环节的管理工作。二级学院负责学生心理健康一般性教育、排查、协助普查、危机干预等工作。

这套机制的特点在于贯彻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工作实效性和节省人力资源,集合多元、立体的管理力量,权责分明,以专业化发展为质量保障,依托学生工作系统为基础、以二级学院为平台,全面涵盖了教育、宣传、技术指导、心理矫治、预防与干预等服务职能。

(三)新工作模式的基本原则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二者都遵循和主要采取人本主义研究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转变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不断优化心理素质,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宗旨和归宿是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环境。

2.效率优先原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少,人员编制紧张,这个模式只需0.5个教学人员作为中心常务管理员,节省编制人员3人。由于专任教师在利用咨询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善后工作,实际上化解和承担了中心的管理工作,一举两得。重要的是,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与咨询服务实践工作密切配合。中心利用效率高,效益明显。

3.便利实用原则。心理健康专业性强,利用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做好危机筛查、心理咨询和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将一手资料、素材提供给学生工作系统和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利用学生管理系统做好心理危机干预、排查和辅导员素质提升培训等工作。

4.专业技术引领和质量保障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技术性很强,教学、咨询和危机干预都是其他非心理专业人员能够替代的。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策划、心理危机筛查、干预等方面,充分发挥和利用专任教师的业务专长,让他们有质量地完成其他管理人员无法做好也无法完成的工作。

5.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校级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场所。专任教师利用中心开展团体辅导、参观实训、心理微电影观赏、数据测量、放松体验等系列实践教学工作,因为在同一部门同一团队管理下无需经过其他部门审批,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获得最大的契机,保证资源利用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二、新工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4+2”运行模式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运行“4+2”模式,即“4”是指管理四级管理,即校级、职能部门(学工处、教务处、人文社科部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含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等,“2”分别是指课程教育和校级专业社团——心灵委员会。课程教育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调适心理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有爱心的公益团体——大学生心灵委员会,以其覆盖全校、扎根基层和学生接触密切的优势,协助中心和学生工作系统做好日常运行、宣传、教育和危机警示、预报和初级干预工作,积极开展朋辈教育,示范和引领周围同学走向心理健康。

图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体系图(“4+2”模式)

(二)搭建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平台,构建心理健康安全体系

1.教师队伍专兼结合,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设施设备是僵化的工具,人才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因素。只有发挥专业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正确合理使用设施设备,才能使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得以发挥。同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因编制有限,心理健康教学团队成员只能专兼结合,集中众人智慧、优势互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协作共进。通过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进度表、研究案例、制作课件、撰写教案、研讨研究性公开课、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开办学术讲座、举办心理沙龙等形式、载体和途径,达到成员间密切合作,弥补专业、方法和能力的差异与不足,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质量。

2.课程教学多层次,形式多样化。具体如下:

第一,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面向一年级全体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育”必修课,2学分。此外,根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特点和师资状况,开设应用心理专业类延伸性选修课,如压力与挫折管理、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等,每门课程1学分。课程教学实施“双轨并行”制运行模式,即面授和网络两种教学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不论哪种教学方式都有心理专业老师跟踪辅导、指导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网络课程教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即线上辅导为主,兼以线下集中学习2~3次,重点解决课程的学习难点、实践活动、学习方法和网络无法讲清讲好的内容等问题。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参加人文(心理)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新生心理普查和“525”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见图2。

图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

第二,满足学生全方位需要,打造专题精品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大讲堂”系列主题讲座制度,立足本校师资为主,专任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次,每学期邀请区内外著名专家或校内学工管理系统的专家讲学,每月1~2次,面向全校师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讲座内容应主要涉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题目,如梦想激发、自我关爱、压力管理与挫折教育、自我成长、感恩、保健、影视生死学等。这样,使得课堂一般性的知识性教学提升到人文素质的精神阐释层面,提升品位,活跃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的高雅气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讲座内容广度、深度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宜,由团队以集体备课形式讨论决定。

3.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创设多种宣传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刊、宣传板报以及网站向全体师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发挥心灵俱乐部的组织作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支持他们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底编印附有心理健康小知识和心理咨询中心联系方式的年历,并发放到每个学生宿舍,张贴在醒目的位置;印发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如小折页、书签等向学生免费发放,供咨询中心的来访者可以随时索取。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让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中心的认识,信任中心的助人健康作用,接受心理咨询的理念。

(三)咨询活动形式多样,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1.个体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在上班时间都向学生开放,每天都有咨询师接待学生来访。心理咨询中心与各二级学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合系统,指导二级学院建立心理辅导室,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辅导员管理,主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般心理问题。

2.团体辅导。针对学生面临的一些共同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问题、抑郁症、网络成瘾等问题,由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团体辅导,使学生在辅导中做到自助、互助,共同健康成长。咨询中心发挥设施齐备和师资专业的优势,通过心灵俱乐部和班级的心理委员,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主题团体辅导活动,活跃心理健康教育气氛,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人文社科部委托咨询中心联合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开展不少于1次面向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的团体辅导活动指导性讲座,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团辅主题,提升团辅活动主持人的素质,保障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电话咨询。面向校内开通金葵花心理咨询和帮助热线。咨询中心对校内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并愿意参与咨询工作的老师进行排班,由心灵委员会的值班同学随时通知有咨询任务的老师,方便来访学生随时求助和咨询。

4.网络咨询。学生可以通过登录网站http://ncvt.myclub2.com/ ,以QQ、留言与在线咨询老师交流、咨询,或借助微信等平台从专业老师中获得帮助。

咨询工作灵活多样、有机结合,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方便、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四)咨询中心为学校心理专业类培训提供技术性支持

咨询中心在技术层面上协助、配合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定期、按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团体咨询的专业指导服务;协助相关部门对与学生密切接触的一线管理人员进行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题培训,如辅导员、班主任或宿舍管理员、保安,帮助管理人员正确识别心理问题,信息反馈灵活畅通高效,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减少误解和纠纷,增加和创造和谐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更延伸到基层,覆盖每个角落,更加贴近学生,满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多样化的求助需求。

(五)构建完善的三级网络,有效进行危机预防与干预

1.普查、抽查、排查相结合,构建完善的三级预防体系。(1)心理普查: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全校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各二级学院应按照中心安排的时段对本学院新生进行教育、督促,切实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各二级学院做好教育与咨询、转介治疗并建立档案等相关工作。(2)抽查和排查:学工处与二级学院定期对高年级在校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查,每月或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建立健全危机预防与干预月报告、学期报告制度。(3)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各二级学院建立完善本学院的学生心理辅导室开展工作,着重解决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对有严重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干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关注或及时转介。

此外,建立心理健康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与二级学院联系与工作分包制度。每位专业教师对应1~2个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工作协调、信息沟通和技术指导,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2.强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危机管理效能。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全员危机预防与干预队伍,发挥朋辈互助的功能,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为此,建立三个层次培训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咨询中心协助学生工作部门做好针对辅导员、班主任,包括学生科老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辅导知识、技能,学生自杀行为的鉴别和预防等。第二个层次是针对与学生直接互动的教师,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何与学生沟通、鉴别和预防学生自杀行为专题讲座。第三个层次是针对学生骨干,包括心理委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灵俱乐部成员、学生宿舍长等,培训内容包括心理问题的特征、识别和应对措施、朋辈互助技能等。

3.制订危机应对方案,及时发现,有效处理。学校制订专门的危机应对方案,发现危机情况后,可以根据危机干预流程调动相关部门资源,及时评估和分析,进行监控和干预,必要时进行转介,并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在此过程中,中心人员保证在相关部门指挥协调下在合理时间内到达现场并提供技术性服务、意见和建议。

学生危机干预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危机干预流程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大类工作,涵盖教育、宣传、咨询和危机干预等工作,牵涉到教学、学工系统的各个层级和点面,只有统筹兼顾、协作密切、专业引领、形成氛围,才能使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伟,赵胜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09(1)

[2]余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丽.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途径探索[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陆云卿(1968- ) 男,瑶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篇三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更多地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积极的环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积极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美国心理学教授、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赛里格曼于在题为《构建人类的优点:被心理学遗忘的使命》一文中指出,心理学应该具有的三项使命:第一,研究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第二,致力于使人类生活得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第三,鉴别和培养有天赋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心理学的这三项使命都得到了平衡的发展。

心理学家既关注消极心理也关注积极心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争的恐慌、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衰败,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社会环境给心理学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抚慰这些受伤的心灵!

2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大学生应该是社会中最具有生机的群体。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充满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多种多样的刺激。

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伴随着焦躁、不安和没有意义。

传统心理学更多的关注出现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在建立心理档案时被发现存在一些人格的缺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从学生处到班主任、辅导员都会给予这些学生特殊的关照。

如果学生愿意,会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这些学生做专业的指导,及时帮助他们排解焦虑。

其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要为学校的所有学生服务的。

出现问题的学生仅仅是学校的少部分群体,还有大多数的普通学生需要心理学的专业指导。

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达不到某种症状的标准,但是生活得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也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有些学生每天生活得很积极很充实。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所有的这些学生,使学生快乐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增加他们的包容心,维持他们的智慧感,获得健康的成长和更完美的人格。

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思考

3.1具有积极心理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反映了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转变。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都应该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

每一个人的全面人格都包含着积极的内容和消极的内容。

当面对一个学生或是一群学生时,如果教师看到的总是学生的消极一面,就会起到“贴标签”的效果,学生的眼里也只有自己的消极人格,并且逐渐认同,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转变理念,能够以发现和发展的眼光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

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2积极心理测量技术

传统心理学所使用的测评学生心理品质的量表多是SCL-90等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理念下的量表,用以发现个体的病态心理特征,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果使用这类量表,首先表明使用者是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其次,这类量表的使用结果总是会发现学生具有的某种心理问题,因为量表的选择不当,掩盖了学生人格中的积极一面。

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的是个体身上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

如果针对的是主动来做心理治疗的学生,在测量工具方面两者应该结合起来,以期全面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

如果针对普通的大学生,应采用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问卷,以发现和培养个体所具有的积极品质。

3.3实施积极心理干预

心理咨询是学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心理咨询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平等地看待每一位来访者。

相信每个大学生身上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

和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挖掘大学生本身的积极品质,使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康复的能力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建立自信,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

3.4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听众更多、受益更广泛成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开设以幸福、智慧、创造性、宽容、感恩、自尊、幽默等为主题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学生建构积极健康理念。

通过课堂开展的个体探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不仅可以激发潜力,还可以成为继续成长的动力。

学生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才能不断地获得自信,建立越来越完美的人格,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11(3):321-327.

4.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四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2.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人格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的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6.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7.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IQ超过140叫智力超常儿童,不到总人中的1%,低于70叫弱智儿童。

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 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10.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表现在:(1)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占优势。到中年级,有意识记逐渐赶上和超过无意识记而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记材料 时,多采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表现出较强的机械识记的能力。到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学会从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方面识记学习材料,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学生记忆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具体词的记忆,而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又高于记忆抽象的词,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

11.简述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断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4)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抽象概括性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在迅速发展。(5)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此外,小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12.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以及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人的心理发展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其主要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的一生就是生理、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有顺序的,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3)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共同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此外,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

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5)人的心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或各个阶段的特征是由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6)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发展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 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l一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 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

1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分析人发展的各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体现在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客体永久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 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 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 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 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 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 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

1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特殊儿童的教育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特殊教育的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通过特殊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可以采用以下 几种形式进行特殊教育:(1)随班就读。让需要进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篇五

南开区艺术小学

王敬

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谭好哲在《美育的意义》一文中说道:“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体现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及其国民文化素质的水准。而完整的理想化的教育又断断不能缺少了艺术教育或曰审美教育。无论中外、无论古今,从来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没有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人格养成和人性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而鲁迅先生也有“发扬真美,以娱人情”的美育观念。

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

一、透过社会热点问题看美育

社会现象:目前,在国内明星选秀泛滥成灾,电视屏幕上到处都是选秀节目,鼓吹一夜成名,一日富翁,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可以说充斥银屏的选秀活动对孩子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因为孩子幼稚、好奇、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引导不良就会进入教育的误区。许多孩子为了追求成名,成天风来风去不愿学习,结果明星梦没有做成,学业也荒废了。更有甚者2013年11月8日早晨一位父亲用刀砍死了自己辛辛苦苦养育了13年的追星的女儿,而让父亲失去理智的女儿的那句话:我爱我的明星比爱父母更重要。

问题分析:人间惨剧的发生究其根源有社会浮躁的大环境、有父母无底线的溺爱、更有教育中对美育的缺失。尽管目前各中小学都把音乐、美术等课程列入了课程计划,不得随意更改课时。并作为相关的法律规定确保学生上齐上好每一节课,但是其教学却明显地呈现出单一化倾向,把艺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来培养,而忽视了美育作为人文教养非常重要内容这一主旨。必然会使它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品味。美育,确切地说是当前的艺术教育,离作为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美育还有相当的距离。美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懂得美,培养审美鉴赏力和情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通过学习实践进行一种身心教育。

二、通过学校教育落实美育。

学生审美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美育来实现。审美的水平与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鉴别美几方面内容。学校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能力。

1、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受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谈教学的美感时曾经这样说:“我们的孩子,每日走进学校,参与教学过程,从他们内心讲,不仅仅是为了明日的辉煌作好准备,而且也是为了今天的童年精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今天的学习生活更美好,这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做到的。

作为天津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我曾到上海一师附小进行了一次学访活动,使我对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走进一师附小,仿佛走进了一座寓人文景观于自然景观之中的现代园林。班级教学环境的局部美化与校园育人环境的整体美化和谐统一。学校、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片场地,每一个角落都 渗透着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看着那贴在每班教室门前的展示牌,同学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如同他们的话语一样充满阳光,充满欢乐。“学习顶呱呱,生活乐陶陶。”“快快乐乐地学习,高高兴兴地成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分享快乐,分享收获,分享成功。”这些听起来还有些稚嫩的话语却被细心的老师收集起来,作为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座右铭。可见教育的结果孕育在产生该结果的教育过程之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只有让学生在无形与无声的教育氛围的感染下才能感悟到美的真正含义。才能在美好的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迈向美好的明天。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美好。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让学生在美好学习生活中获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2、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表现美。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而这种安全和自由是建立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上。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观念把学生确实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一个认知体,必须真正把学生当作人,当作一个“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叶澜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只有把教师当作一个知识渊博的大朋友,和教师一起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得到学习所带给他的快乐与美的享受。进而学会审美,学会愉悦自己,愉悦他人,丰富情感和增长聪明才智。

例如我在上《秋天》一文时,班内有位平时朗读比较差的学生举手读课文,当时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被他读得支离破碎。他的朗读,招来学生忍俊不禁的笑声。但是他仍然不气馁,直到把整篇课文读完。这时,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等待着教师对他的批评,看着同学们的目光,我心里想到必须要保护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又不能把学习的标准放松,让其他同学产生一种无所谓读得好与坏的心境。于是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说:“老师被你感动了,虽然你读得不太好,但是你能大胆举手,并一直认真地把课文读完,老师非常佩服你这种顽强精神,并且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对吗?如果你有困难,老师非常愿意帮助你,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当时同学们都鼓起了掌,并且异口同声地说:“我愿意。”看到这种场面,这位同学非常激动。第二天上语文课时,我又给了他一次朗读的机会,这时他竟较流畅地读完了课文,同学们又都不由自主地给他鼓起了掌。从这儿以后,我发现班内一些平时读课文稍差的同学也都对读课文感兴趣了,大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读课文,有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还分角色进行朗读和复述。同学们把《美丽的大公鸡》、《坐井观天》、《小脏手》、《小兔和树的对话》等课文都编成了课本剧,同学们在品读文字感悟情感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加深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并情不自禁地屏弃平庸、委琐和丑恶,使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小学生作为人之初,一切都处于可调整、可扭转的阶段。在此阶段,如果我们从小就对其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那么就可以使他们心情开朗、心理稳定。从而促使身心协调发展,而道德也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营造适宜学生发展和表现的课堂教学环境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民主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学长”以尊重学生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动脑筋,为学生创设自觉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达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努力创设教学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这种亲切、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您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3、重视艺术教育实效性,提升审美品位,把盲目的“追”变为有目的“学”用健康理智的心态创造美。

青少年追星,这是他们的权利,应当尊重。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追星”的双面性。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对青春偶像的崇拜要摆脱过去那种盲目的狂热和想入非非的追求,以更加理性和实际的思考评价,提升审美品位,进而把成功者及其成功的过程,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追赶的目标和模仿的楷模。对于那些认识偏离正常轨道的青少年,教师更应该耐心教育,培养他们新的兴趣。若是一味地阻挠,粗暴干涉,只会适得其反,招致他们的反感,加深隔阂,得不偿失。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即将毕业的她满脑子装着都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吴奇隆,一提到这个名字她眼睛放光,一提到学习就萎靡不振。家长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找到了我。面对这种情况我提醒自己,家长急我不能急,学生热我就得热,于是我找来大量的有关介绍艺人吴奇隆的资料,了解了他成名的经过,以及成长的经历:为了还清父亲因生意失败而欠下的巨款的他边摆地摊边学习,为了不耽误演出的进程肋骨折了照样咬牙坚持,他用淡定的心态面对少年成名后的沉寂,更用中年人的成熟迎接着事业的再度辉煌。就这样我和班上的这位追星的同学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因为我们都在追逐同一位明星。不同的是在我们情绪激昂的谈话中,在我有意识的引导下使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只看到了吴奇隆闪光的一面,而忽略了他追求成功的那份执着。认识到荣耀光环背后的明星,都曾经拥有的一段拼搏历程。而也正是这种执着与坚持成就了我们眼中那一颗颗闪亮的明星。转变的背后是由盲目的追星变为有目的学星,正如她在习作中写到:自己崇拜的明星是她人生道路上一个榜样,追星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的进步。

在教育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巧妙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把简单粗暴一味否定转变为共同参与巧妙引导,帮助青少年调整好心态,保持清醒头脑,用正确的方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诱惑,逐步提升审美品味,积极用健康理智的心态创造生活之美。

三、利用家庭教育实施美育

青少年学生除了学校生活外,家庭生活时间是最长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新形势下,要求美育教育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们要看到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学校教育不能包含或替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作战,以各种形式拓宽美育教育渠道,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学校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施途径:

(1)家庭美育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关心孩子心灵的陶冶。

(2)家庭美育应从家庭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出发,不要盲目追求豪华、高档的陈设,应讲究朴素美,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3)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事物,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家庭美育。

(4)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因势利导,注重与学校美育的和谐统一,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篇六

1.1 补偿心理

心理学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失去了某一方面的优势时,就会寻找另外的优势来补充其空缺。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表现出这样的一个现象:许多大一新生经过了高考这样的独木桥之后,在大学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消极、不屑的学习态度,对于日常的工作也没有进取心,这就表明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因此就会寻找另外一种方式来“补偿”这样的一种生活,这便是网络。虚拟的网络环境正好能够弥补这样的空虚生活,因此他们成为了“网虫”。还有一种表现便是:在高中时,许多学生的条件是极其优越的,能够受到老师、父母乃至同学的关爱,能够在各个方面充满优势感,但是一旦迈入大学,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了优势感,就会有现实的矛盾产生,这时也会有一种心理补偿,进而求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因为网络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空缺,能够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从空缺的状态中走出来。(1)

1.2 从众模仿心理

人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希望通过模仿或是从众的方式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与此息息相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一定的独立和平等意识面前,他们会有更多的个性展示。而网络环境恰恰满足了他们这种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触网络最新的潮流,能够接触更多高雅、时尚的东西。大学生的个性追求与网络时代信息的交互性有很强的关联,这也是大学生迷恋网络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3 情感需求心理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各个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还处于青春期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情感需求。这时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能够满足其最根本的需求,例如可以通过虚拟的环境,找到陌生人进行情感的倾诉;网络空间的交流能够让人避免现实世界的许多伤害,可以在网络中获得安慰,对于平时消极的情绪是一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大学生迷恋网络,正是因为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在生活中常常独来独往,他们在网络上更多的情况下能够找到与自己相同的一类人,这也是他们迷恋于网络环境的一种重要原因。(2)

2 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许多特点,例如具有很好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交互性,就表明网络环境缺乏固定而且有效的监控,这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不仅仅是使用者,更是一个网络平台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环境良好发展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是大学健康成长的基础。网络文化给大学生造成的冲击,使得学校的辅导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那就是要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但是这就要依靠对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第一,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等素质教育,让他们知道可以运用网络上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只有有了良好的爱国情操,才能在西方反华势力嚣张的时候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在未来为自己的祖国贡献更多的力量;第二,转变教育的方式,将之前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教育,利用网路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之(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50页)间创造一个融洽的交流平台,这样能够增强网络心理教育的趣味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两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老师在这样的融洽空间中,也可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第三,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文明上网,培养大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网络不良行为的后果,确保他们所有的行为都符合网络道德的要求,能够合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健康文明上网。

2.2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网络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即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利用不好,将直接危害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所以高校管理者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构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让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依靠大学生的网络精神,在其强大的感染力面前,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摆脱各类不良信息的干扰,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实效。(3)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战斗力

面对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因此要结合网络环境的发展特点,让全民进行有效的参与,吸引掌握网络技术安全的年轻教师的加入,建立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正:第一,树立先进的理念,要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心理健康工作者;第二,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以此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第三,采纳国外认证的优秀方法,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格认证制度引入中国。在网络环境背景下,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来帮助受虚拟网络控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中心的辅导人员要经过专业的培训,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迅速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由于时代的进步,网络环境的发展不容小视,在未来,无论任何空间都会有网络的陪伴。这就要求人的心理素质能够达到时代进步的要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显得很重要。通过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培养体系,能够让大学生面对网络时,更加从容、淡定,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完善的地方,只有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进步,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在新时期,许多学者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但更多情况是对负面影响方面进行研究,没有重视网络环境的本质,切断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表现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有效途径,希望能够给此领域的研究学者一些思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明坡.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申小蓉,李惠蓉.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篇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规范建设 新途径

[作者简介]周红(1971- ),女,江苏涟水人,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杨丽君(1955- ),女,宁夏银川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韦国娟(1961- ),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仙林大学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的中期成果。(课题编号:042103657)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09-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越来越受到诸多方面的重视,而且也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同时应该看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屡见报端,多起轻生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南京仙林大学城10所高校2006年10月的调查显示,约8%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约30%左右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焦虑(含焦虑症)、情绪抑郁(含抑郁症)、适应性障碍、强迫行为(含强迫症)、人格障碍等仍是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角色转换与适应不良。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自我认知的失调。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1)自傲。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认知。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对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挑三拣四,盛气凌人。(2)自卑。自卑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有些大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成绩不好、能力差、失恋、家庭贫困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胆怯、畏惧、怀疑、逃避,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但是,引起自卑感的直接原因大多是曾经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打击。

3.人际交往受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大约有60%左右的问题来自人际交往障碍,普遍反映为宿舍同学人际复杂,或者没有知心朋友;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别人太虚伪,没有一个人的交往是真诚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的原因有: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单一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让现在的大学生逐渐缺失关心、尊重、宽容、理解、善良等优良品质;缺乏集体的意识,缺乏奉献精神,凡事容易“我”字当头,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遭遇挫折。另外,从小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相对缺乏面对问题的心理准备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又给交往受挫带来更多的压力和烦恼。

4.学业与发展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业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工科类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如果有几门成绩通不过考试,他们就面临拿不到学位的危险;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自身前途的关注和担忧,如专业就业前景是否乐观?自己究竟应该考研(博)还是就业?这些问题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感到有压力。

5.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由于心理与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欲求,不少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步入爱情的殿堂。但由于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往往过于浪漫,爱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不少学生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理困惑;另外,有部分学生由于从众,盲目地甚至不负责任地走进爱情,结果伤人及己,酿成苦果。

6.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现实世界很无奈,网络天地真精彩;足不出户网里待,真情假爱烦心怀;没了学业没伙伴,我在虚拟空徘徊。”这是当下不少大学生无奈网游的心情写照。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挫,或者学业不理想,或为了打发闲暇时间,不少大学生爱上了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面寻求心理满足,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严重的以至于网络成瘾,不能自拔,最终荒废了学业,虚度了青春,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7.求职择业的压力。当前,由于社会供求关系的差异,专业需求的不平衡,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饱和,大学生就业理念的不切实际,父母的期望较高等问题,都给毕业生的就业道路增加了难度。尽管高校一再提醒广大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但仍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不少学生发出“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的发展方向”的慨叹。有的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找不到工作,觉得愧对父母,对自我的前途很失望,于是走上绝路。

8.价值观的疏离与缺失。价值的疏离与缺失,是困扰当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致使他们背离社会,排斥社会,甚至逃避社会,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对现有的价值观的怀疑、否定和不接纳上。当这种否定情绪不能得到合理解释或及时疏导的时候,当事人就会显得困惑和无助,严重的会导致人格障碍,从而自我放逐,放浪形骸,或者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针对以上问题与原因,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增强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直接影响高校能否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规范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建设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笔者结合数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现做如下思考:

1.领导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撑。不同的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力度、积极性和成效的不同。领导重视,未必就一定能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领导若不重视,势必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投入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难度会明显增加,直接影响具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现这样的局面:说的时候重要,干的时候次要,业绩考核不要;没有专业的、专门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和部门。笔者曾经对南京10所高校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有专人专业专门(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门)的高校有4所,有专人但是没有专门的机构的学校有2所,既无专人也无专门的学校有3所;在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上也有很大差别,投入情况多的达到每年40~50万元,少的甚至没有专项经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收效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与不断深化的前提与支撑,理应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性建设的首位。

2.教育过程渗透,营造全员健心的育人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是一项专业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学科和个人就无法涉足其中。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心理的疏导、人格的塑造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①如数学领域的缜密、物理学的守恒、化学的分解等都可以进行渗透引导。尤为重要的是,不同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有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意识。再好的资源都离不开用心去挖掘,并赋予特殊的含义,当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自觉承担起学生心理导师的责任时,学校就会营造出良好和谐的全员健心的育人环境。

3.多种教育结合,促进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于其他教育之外的单纯教育,而是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训练、道德素质教育、责任感养成教育等紧密相连的教育。思想素质不高的人,难以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力素质较低的人,在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方面更容易遭遇挫折;专业素质不过硬的人,难以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满意体验。因此,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文化教育、能力建设、品德养成等多种教育协同进行,彼此渗透,做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同时把握各自的侧重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

4.把握问题特点,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未必是在大学阶段产生的,幼年时遭遇创伤性事件,儿时的挫折经历,中小学阶段兴趣爱好被迫放弃,大学目标实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等等,都能引发心理问题。新老问题的接踵而至,对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因。

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80%的大学生都会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者情绪障碍。“一年级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认知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而和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有主题、分专题、有侧重、分情形地认真分析与深入研究,进行教育、帮助和引导,先重点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再结合个别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进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凸现教育效果。

5.加强个案疏导,有效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个别指导上,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个别咨询,一般是在心理咨询室中相对独立的、私密的环境里进行。在心理咨询室接待的学生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属于暂时的情绪障碍,比如涉及个人发展,人际交往受挫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大多可以在咨询师疏导下,自我找寻和分析原因,并能较快走出心理困惑;另一种类型则属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做长程咨询或者转介到相关专业医院。对于这部分学生,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不仅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与院系、班级取得联系,在保证当事人心理安全的情况下,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和谐的、宽容的、支持的环境,并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跟踪,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6.重视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理论水平要求高的工作,对从业人员既有压力,又富有挑战。工作的性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现实而言,仅仅依靠高校内有限的专业人员,是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因此,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是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应当予以重视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应由下列人员组成:一是校内外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校内“两课”和社会学专业的教师。他们在专业教学和工作实践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借鉴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心理学教师的资源优势,可以缓解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开设讲座、值班咨询、团体辅导等方面工作的压力。二是学生政工干部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长期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对于学生的发展情况比较熟悉,加强对学生政工干部的培训和培养,帮助其学会识别学生的心理障碍,并进行有效辅导和及时干预,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有裨益。三是高校所在地的专业性心理医疗机构的资深工作人员。这支队伍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的延伸,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同时,如果结合他们长期的个案研究经验来督导高校的专兼职咨询师,还将促进心理咨询师的快速成长。

7.建立自助体系,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朋辈之间给予的心理安慰、帮助、辅导、支持和鼓励。研究表明,人们在碰到困难或是有问题和想法时,首先会找自己的同伴(一般是同龄人)倾诉,同伴对人生中所面临的冲击、压力和成功等问题往往有着共同的理解。为了提高朋辈辅导的效果,我们应该对那些愿意参与同伴教育项目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学习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进行系统培训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训成心理咨询师,而是通过培训,让他们学会倾听,引导同伴宣泄内心苦闷;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力所能及地解决问题;学会及时反映问题,使心理危机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干预。同伴支持虽不能为咨询者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但通常轻微的心理问题通过同伴支持的几次谈话可以缓解。同伴支持要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和管理规定,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咨询者的情况,只有在判断出咨询者有严重心理问题时才可以推荐给咨询师。实践证明,建立同辈自助体系并引导其发挥作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性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注释]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篇八

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特征

研究显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20%之间。广西某地区小学生在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情绪反应、社交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均超过10%。陈永胜H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多数研究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差于男生。

1.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篇九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进一步落实《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闽委教宣

[2009]56号)等文件精神,根据省教委关于创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校的要求,为提高我校师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提升学校整体层次,我校自2010年开始就开展了多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努力,我们进行了自查,认为创建已取得一定成效,我校基本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校评选条件。现将创建工作如下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656人,全日制在校生9324人。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3人,其中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名,均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教师1名。

学校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小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学校副书记姚进生任顾问,学生处处长赵健全任组长,由学生处专职人员、各院系辅导员和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专职教师等组成。以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为依托,以讲座的形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学生处负责安排组织老师授课。

二、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的认识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我校结合创建本科院校的要求,采取措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加强,建立了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配备了专职咨询人员,每年在新生中开展心理普查,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活动等,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成为我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但是,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中央、省文件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尚未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岗位,专职教师、经费、场所、设备配备还未达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持续性不够,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大力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2、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

(1)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心理教育、预防、咨询和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行心理健康普查,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实现人格协调发展,形成爱惜生命、珍爱集体、悦纳自我、善待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2)成立由三级组织机构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级机构是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领导机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处、团委、保卫处、校医(院)、教育科学系、及其他各院系的领导为组员,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并领导二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是心理咨询室和各院系辅导员(执行机构),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

咨询活动,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三级机构是院系心理教育组(基层工作和信息提供机构),主要由院系总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各院系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宿舍心理信息员,在每院系学生会中设立一名心理部长。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每星期向心理部长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异常孤僻的同学的情况),心理部长每星期向二级机构汇报本院同学的心理动态。

(3)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四条信息渠道。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心理部长定期提供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增加心理咨询值班时间,开通网络咨询,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信箱、电子邮箱,与辅导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途径主动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信息;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机制;构筑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三合一”工程。

(4)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建立早预防、早发现的阻控系统;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建立由家长、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24小时监护系统;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建立由外援支持的转诊快速通道;针对因心理危机问题而休学的学生建立后期跟踪制,指派专人对其提供康复期的辅助心理咨询服务。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负责开设全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少于10个课时、1个学分的专题课程,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或心理咨询师授课,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0课时(1学分)的心理健康课程。各院系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努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知识,成为校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各院系要通过多种渠道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确保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编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和心理健康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学校广播、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栏目,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利用“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等主要纪念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3)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积极邀请医疗机构的医生指导、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咨询工作。创造条件支持校学生心理协会,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规范管理。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信息员,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4、完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基础条件

(1)落实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落实执行中央、省关于“本科院校每年每生抽取5~10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金费”的文件精神,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学校预算,在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列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加强心理咨询的软、硬件建设。按照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岗位,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设置心理咨询师系列和岗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办公室、团体辅导室、档案室、学生活动室和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和案例会诊室;配置测评电脑、办公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设施,购置心理测评软件和团体辅导包;订购心理健康报刊和书籍等。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提供保障。

(3)加强心理咨询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流程、心理咨询保密、心理咨询预约、心理咨询回访、心理咨询案例会诊等制度,加强心理咨询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

(4)加强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专兼职相结合,通过开放心理咨询室个别面询、设立信箱、电话咨询、网络在线咨询等多种途径免费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努力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5)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等机制。

5、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按照省上文件要求,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在2010年秋季前,按1:5000的师生比配备2名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专职教师和数名兼职教师,下属系(院)、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完成三级组织机构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纳入教师培训培养计划,推荐到相关学校进行专业进修,制定校内津贴、职称评定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确保心理咨询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心理咨询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6、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后续保障

(1)成立武夷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对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

(2)制定《武夷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接受省督察组督查和指导,迎接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的评估。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校科研处和校高教中心每年发布的科研课题指南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其中。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和工作水平。

我校经过多方面努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我们取得了“福建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我校处于闽北山区,加之我校属于转型本科院校,以前长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相对缺乏长期、系统的教育工作。因此,学校还应长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学校硬件条件受限,目前学校心理团体咨询室等还不完善。但学校已规划立项建设学生活动中心,预计2012年可竣工,能够解决功能室的问题。多年的工作机理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我们期望创建工作成功,我们深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校的荣誉将会更加激励学校以此作为一个良好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扎实工作,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鉴于此,我校向省教委提出创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校的申请,望教委指导、验收。

特此报告

武夷学院

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 篇十

中文关键词: 学生 心理 评价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判断学生活动效果如何,其中重要的一步是要通过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来实现。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呢?笔者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关于评价的三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注重整体评价

以小学《研究性学习指导》为例,逐校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偏爱第一课时的教学,轻视研究结果汇报的第二课时。究其原因种种。其中原因之一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没能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反馈信息是通过评价发出的,只有科学反馈,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一般情况下,被评价的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小组学习,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如何激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呢?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收获?那就要求综合实践学科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全过程,评价中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体验感受,要求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作品等)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另一方面,强调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恰如其分的评价与反馈,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感或有力鞭策,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作为教师要认可学生点点滴滴的努力。如果值得学习,就值得我们为此庆祝。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所备课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制定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的标准及方法。

二、突出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评价。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仅由指导教师来完成,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等。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室及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共同编著的小学三年级上册《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材中第一课《家乡名人知多少》中设计了“我真不错”环节。“说一说,我从哪收集的资料;数一数,我收集的资料有多少份;议一议,我收集的资料内容合适吗;评一评,我们小组合作得好吗;”这些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我们还可以在小学的高年级设计类似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评价。例如:我在小组中担任什么角色?我在活动中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我完成了哪些任务?我没有完成哪些任务?哪些任务我认为完成的比较出色?说明理由。哪些任务我个人认为还需努力?努力方向在哪里?我在活动中与谁合作得最好?最愿与谁合作?说明理由。我在活动中与谁合作得不好?最不愿意与谁合作?我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我在活动中积累了哪些资料?哪些资料比较充实?哪些材料比较单薄?我在某某课主题活动中有哪些收获?笔者主张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内容,设计不同的评价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朝着预设目标努力,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第二,评价标准灵活。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呈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不以“科学参照”为评价标准,注重学生“自我参照”为评价标准,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标准,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在交流与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自评我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下表:

在教师评价方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按照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度、勤奋程度、作业完成、平时表现等多项指标,对每小组及小组成员进行积分考核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第三,评价方式多样。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学生成长记录作为评价方式为例:学生综合实践成长记录袋中可以记录学生每次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展示学习成果的内容。可以是调查报告、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网址、实物、讲故事资料、体验日记、图片、统计图表、其他等。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三、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过程,兼顾结果。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突出对学生活动体验和收获的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重视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例如,如下评分表的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在整个研究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表现态度、体验感受、潜能发挥、能力水平、收获体会、自我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例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以家长评价为例: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经常性地评价最佳活动小组,可以推出每个小组的“最佳发言人”,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局限于赋予了学生基础知识,而是基本技能知识、基本态度、基本经验,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评价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何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林崇德,俞国良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11.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篇十一

1 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 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 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 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 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息时间没有规律

在现实的生活中, 许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 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 作息时间不规律, 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 该上课的时候睡觉。有些大学生习惯晚睡晚起, 每天都得到一两点钟才休息, 有的甚至晚上通宵上网, 校外过夜、网吧过夜、歌厅过夜等现象层出不穷。长期以往, 必然会引起恶性循环, 不仅自身学业毁于一旦, 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类疾病。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必须引起重视。

1.2 日常饮食没有规律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上睡的晚, 所以早晨起的晚, 往往来不及吃早饭就去上课, 饿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吃些饼干零食类的食品充饥, 有的学生甚至养成了常年不吃早饭的坏习惯;有的男生抽烟酗酒, 暴饮暴食, 有的女生注重外表美丽, 不吃食物以达到瘦身苗条的目的, 或是节约伙食费就为了去买漂亮衣服, 这些行为都是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时间长了, 会导致许多学生患胃病, 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业和生活。

1.3 缺乏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体质, 增添活力。但是随着现如今网络的飞速发展, 网络占用了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校内文体活动的学生总数明显不如以前, 而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 造成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肥胖症、近视眼、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差等一系列病症随之而来。

1.4 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脑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非常大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使用主体, 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 易接受新鲜事物, 具有能够非常快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并把此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而另一个方面, 他们正在青春年少, 易冲动, 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辨别能力, 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络诈骗等方面。

1.5 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疾病, “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明确的写在包装盒上, 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无视, 认为抽烟“抽的不是烟、是寂寞”, 认为这样很酷、很有“范儿”, 就忽略了烟草对人体带来的伤害。而大学生喝酒的理由更是多种多样, 各种“老乡会”、“生日宴”、“离别席”往往成为了大学生醉酒、酗酒的好“理由”, 醉酒酗酒会造成人的思维混乱, 影响人体新陈代谢, 而且酒后滋事伤人的情况越来越多, 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样, 使人变的更加野蛮、粗暴, 喜欢惹是生非。

2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 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 身体不适、衰弱, 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 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 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 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 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 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 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 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的产生,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 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 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 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概括的说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高校形成健康的环境;第二, 提高以及维护大学生的健康, 通过树立学习榜样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并能及时的改正;第三,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拜金主义思潮涌现, 许多大学生感到生活压力大, 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身心压力, 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的发生;第四, 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增强大学生的自身保健能力, 使大学生能够破除迷信, 摒弃陋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 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 因此, 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 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 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 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 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 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 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 联合国世界卫组织 (WHO) 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 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 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 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 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 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 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 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 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3.2 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 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 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 才能更好的运行, 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 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 加强自身修养, 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少亚健康状态, 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3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 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 想玩就玩, 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 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 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 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 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 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 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 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 提高学习的效率, 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3.4 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 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 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 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 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 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 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 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 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 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 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4 结语

通过以上介绍, 健康教育对纠正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仅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正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 正确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有的放矢地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视, 减轻甚至消除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 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 为健康成才奠定良好基础。但是, 目前部分高校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本文选取湖南省为例进行研究, 先分析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然后研究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最后提出可行对策。

关键词:健康教育,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对策

参考文献

[1]段鑫星, 王静.网络德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5.

[2]孙慧环.和谐校园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心理教育, 2009, 11.

[3]辛德娟.社会转型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挫折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OL].http://www.xzbu.com/9/view-4261369.htm, 2013-8-6.

上一篇:家风系统化下一篇:西湖,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