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2024-06-17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精选8篇)

1.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篇一

浅谈培养小学生朗读技巧的困境及初探

摘 要: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能力;朗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都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探究,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同样也是一样。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随着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法的提倡,随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呼吁,教师们开始追求学生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的阅读困境

1.1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

现在大部分小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是:添加字词、遗漏、用其它生字词代替、音色单调、声音过高或过低、唱读或不知读到何处、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们是如何开展训练的呢?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甚至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好(不好)。”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论文格式。生:“读出了语气,字音读得准,没拖音。(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哪个字的读音没有读出来,翘舌音或后鼻音)”这样读了几次,也评价几次了,学生的阅读还是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训练随意,没有层次,也没有什么指导。

1.2盲目训练,忽略教材实际

阅读课文,应该要表达课文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正确,把作者写话的意思表述出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视了这一点,还说你是有个性的朗读。

朗读应注意教材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总想夸张、大肆地渲染、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论文格式。

1.3无效训练,忽视技能指导

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语气吗?”“你觉得哪里读得无感情”等。“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在指哪,就是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也不范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有读好,朗读水平也未提高,甚至头晕脑涨,丧失了朗读的信心,最后只好草草收兵。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初探

以上三个方面,暴露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困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哪儿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肤浅谈谈自己的观点。

2.1少评价多练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朗读,不大符合实际。实际说,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怎么训读呢?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即读准字音,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感情。

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Z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2.2解文章,读正确

教材中每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定的,但是,学生的朗读由于受时间、空间、学历的限制,也就无法完全达到跟作者的意图一致,但是,一定要利用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当然,读正确,一方面指读音的准确,也是基础,另一方面是语意的正确表达。所以,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语意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老师要及时指出来,给予纠正,形成对比,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范读,教师范读有难度的地方,可以借用录音代替读。总之要让学生跟读。

2.3讲技巧作指导

读好一篇课文,一是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语言特点,二是要用有效的语言表达,达到声情并茂,当然,前者是关键的基础,后者是朗读的目的。要教会学生怎么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其次,要交给学生方法。方法的运用有两个阶段:①学习阶段;②熟练阶段。

也许,老师们会质疑,指导学生阅读,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提倡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摒弃讲授式的教学,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授的地方还是要授。对于一、二年级,要跟读范读为主,个别指导时要明确一些。如:“笑着读”“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到了中高年级,再渗透一些技巧。

阅读指导是一门艺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篇二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去指导,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1. 正确处理重音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声音上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概念。正确把握重音仅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多实践、多训练、多感悟。平时老师要根据实际多设计些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2. 安排好停顿

停顿就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可以分为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和强调停顿三种。语法停顿一般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结构停顿一般可以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的长短;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而且可以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 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的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二、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轮读、对读、散读、赛读、录音朗读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在教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充满惜别之情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 增设情境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事先创设朗读情境。这种方式较适合于语言和意境较为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可设计适当的课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课件作为朗读的背景。

2. 分配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学生进入角色,能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了各种人物的喜怒、善恶,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分角色朗读之前要让学生先对人物角色情感有初步的掌握,在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 配上优美的音乐朗读

好的配乐能勾起朗读者对课文更浓厚的情感。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该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循序渐进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原则。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有情感流畅地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充分理解,且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巧技能,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初步感悟课文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朗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3.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篇三

关键词:朗读 兴趣 表现欲 示范 语文教学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朗读有兴趣,才可能精神饱满全身心地投入朗读中,就会不知疲倦,越读越有趣,越读越爱读。因此,教师要积极地调动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齐读、个人朗读、两人进行朗读比赛等朗读方式,营造一个积极朗读的良好氛围,让全班学生都参入其中,让学生在乐中读,体会读书的乐趣。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达到情景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抓住学生的表现欲特点,激励学生朗读

小学生的好奇心重,表现欲强,总喜欢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比如说,校园广播站可以招收一些普通话标准,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播音员,每天为全校师生进行广播。当学生听到自己身边同学的声音在校园中回荡的时候,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希望自己也能当上广播员。在这样的心理下,他们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每天都在寻找时机训练自己,朗读的技巧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另外,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朗读内容的活泼有趣,朗读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外,学生还需要一定的成就感,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快乐,有一定的成功感。因此,我经常在班级举行一些诗朗诵等比赛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对一些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赞赏和奖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快乐。

三、借助情境,培养朗读能力

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以下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小学生年龄小,掌握的知识和阅历少,要像达到上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就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教学古诗《鹅》一课,教学时,教师一边播放音乐并出示投影片,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慢慢地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通过品析“白毛、红掌”浮、拨等词语来感受到美好的形象,古诗在语言上,还给人以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诗的味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四、教师示范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口说千遍不如手做一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化朗读教学,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自身的朗读意识,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朗读时教师必须声音洪亮,抑扬顿挫,饱含激情,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去感染并能打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例如,课堂上,不论介绍课文《詹天佑》的特色,还是介绍时代背景,都是为朗读和背诵打基础、作铺垫,目的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入题。学生入题以后,教师马上将文章范读一遍。教师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绘声绘色的声音等于将文章的情调与情思初步传递给了学生,学生将很快对文章产生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身在文章中。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原本是相距遥远,互不相干,教师朗朗上口的朗读,在无形中把这两者的距离给拉近了。对这两者的沟通,教师的朗读,无疑起到了一个桥梁和示范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

教师亲自“下水”示范,不仅能使学生信服、钦佩,还能渲染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有人会说,现代化、高科技的录音手段,要有多好就有多好,要有多准确就有多准确。说到朗读示范,只要接上电源,摁一下放音键,就可以轻松解决了,何需教师去多此一举。可是,我们要说,适当运用录音,无可非议,但总是依赖录音,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录音效果再好,也终究是录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一定会比教师自己朗读更能感染学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时,教师范读课文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那是任何干巴巴的划分层次,归纳大意和分析、讲解知识点所不能做到的。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帮助。

4.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四

平昌县响滩小学

陈小梅

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但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

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在不少公开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 1 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面对朗读教学这三大现状,我们应如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阅读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爱故乡的杨梅),江南盛产杨梅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专爱故乡的杨梅?(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先总的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具体写杨梅树、杨梅果。)故乡的杨梅果有哪些方面特别惹人喜爱?(形状、颜色、滋味)通过扣题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联系也清楚了,学生较快地理解了课文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

(二)、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船借剑》一文,抓住了“立下军令状”、“神机妙算”想两个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和敢立下军令状?(前因)先默读课文思考,想像当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然后议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诸葛亮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读出来。

2、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划出“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后果)再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事例,抓住“自有妙用”“动静”“四更”“大雾漫天”“一字儿”“擂鼓呐喊”“一定”“只管”“掉过来”“吩咐”“放回”等复述借箭的经过。这样,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扣段精读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如《蛇与庄稼》一文,精 2 读第一段,重点议论蛇与庄稼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阅读理解第二段,议论猫与苜蓿的关系。阅读理解第三段,举例说明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关系。

(四)、扣章诵读

如《詹天佑》课后要求背诵三、四自然段,教师先提出背诵的要求,接着提出思考要点:这两节各写了什么?再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语,逐段背诵,如第三自然段中有“任命、轰动、争了一口气、笑话、轻蔑、高山深涧、尝试、至于”等,将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连词成句,边背边体会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饶、嘲笑中,怀着为国家与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而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还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富强奋发学习的热情,实在是一举多得。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5.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五

(一)音乐开篇激趣。

每堂课刚开始几分钟,学生思想分散,情绪不稳,往往需要组织课堂纪律,使班内安静下来,如果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或一段音乐,音乐会以它独有的魅力使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起来。音乐一结束,则可由音乐谈起,并引出所讲的音乐内容。这样既免去课堂上组织教学的繁琐,省时省力,又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导入新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这样开篇激趣:先让学生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曲的余音中导语引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静静的山林里,这里有鲜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山林、鲜花、绿草、小黄鹂)老师:这首歌唱出了春天的美景,无独有偶,散文《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春景图。再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可用歌曲《小白杨》导入;教舒婷的《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可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导入新课;教《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可选用《水浒传》插曲《好汉歌》,让学生从歌声中就可想象到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

(二)配乐朗读激趣。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范读一定要读出水平,读出韵味,起到示范的作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学习的兴趣。配乐朗读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动人的音乐声中,学生聆听着老师的抑扬顿挫,默默领悟着文字内容。音乐声、读书声,声声交融,相得益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不同体裁的作品对选配的音乐有着不同的要求。散文和现代诗适合配以轻音乐,如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等。我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选配了轻音乐曲《海韵》。乐曲开始,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澎湃,伴着几声响亮的海燕叫声传过来,全班同学一下被这声响震撼了,一个个全神贯注,期待着老师读出第一个章节„„„随着音乐的激昂和低沉,同学们都仿佛置身在大海边,联象到大海碧涛翻滚的情景。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选配节奏舒缓的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声中听老师范读课文,仿佛乘着飞船游逛天上的街市美景„„

而学习古诗词,适合配以古乐曲,如古筝、琵琶曲等。我在范读《岳阳楼记》

时选配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选配哀婉的琵琶曲。古乐声声,余音凫凫,无形中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难怪孔夫子感叹:“闻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除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读书的优先权还给学生外,还要注意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轮读等等。课外时间还要多举行一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对于朗读好的同学要给以奖励和表彰,朗读一般的同学也要给以鼓励,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养成了朗读的习惯,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美,因而激发朗读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有许多课文中用文字难以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都可通过朗读体会出来。有些教师只注重课文理解,而忽略朗读训练,岂不知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朗读,朗读训练时不能以讲代读,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然后保证需要朗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朗读不是遵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地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朗读的时间,代替了朗读,要让学生感到需要朗读,很想朗读。只有朗读才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或用文字不能直接表现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朗读,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一课时,不能只用繁琐的分析去机械的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会吟悟。

三、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指导朗读技巧时,要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时要自然,要掌握好分寸。

(一)准备技巧

1.研究作品理解主题。

文章写了什么,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感情,都融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纲,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理解了写作意图,朗读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站得住,抓得准,表达得深。学生要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朗读,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

要达到的效果,不同的朗读决定着读者对朗读技巧的设计。而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齐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选择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学生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哪一节,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课文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己评,学生听了别人的朗读(包括录音、范读、指名读等),内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或赞同或欣赏,或提出异议,这正是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结果,教师切不可命令学生怎么读,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评,评中学读,例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该怎样读?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如此,学生往往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能在交换意见,互相切磋中提高朗读能力,并达到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2.明确目的,把握基调。

朗读的目的不仅应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还有对作品的评价。基调指作品在其思想内容、风格样式方面的基本情调,是作品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是全篇感情色彩和分量的总和。把握基调是从作品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这两方面加以概括的。例如:《林海》一课,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写“林海的大而美”,我们朗读者的“声”是“赞扬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朗读这篇作品的基调)。

3.具体感受,作好标记。

根据主题确定基调只是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了一个把握,使朗读有了一个依据,但具体语句的关系、字句的结合、情感的变化,还需要朗读者透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引起对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

朗读者在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还应当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整体把握,具体地进行语言设计,并用符号将自己的设计标在文章上。例如:哪该读重音,哪该读升调“↗”、降调“↘”、慢速“~”、快速“–”。

4.整体把握,反复试读。

在朗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把全篇试读一下,重点段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

(二)感情调动技巧。

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介入其中,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调动感情的手段常用的一般有三种: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

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内在语能赋于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我们读一篇文章必须提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内在语就像一股巨大的潮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于言语以生命,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越有深

度,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句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

(三)语言表达技巧。

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运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朗读时的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调。总之重音表达形式多样,切忌呆板。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当然,朗读者的语气色彩也非朗读者随心所欲的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又具体体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比如;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抑,爱则气柔声轻,憎则气旺声硬,冷则气少声淡,惊则气短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缓,强则气壮声宏,弱则气虚声微等等。另外,在朗读时,还要注意节奏,语速的变化,尤其是掌握语速的变化,还要注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强而不浊(不声嘶力竭),弱而不薄。

6.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篇六

(江苏省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朗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之一,也是构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促使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成效并不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一现状已经引起众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并由此展开相应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一、为学生创造更适宜的朗读环境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并不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朗读,也不会在朗读教学中大声的朗读。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成效不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在小学低年级中,多数学生的性格还较为内向,不愿意在课堂中进行大声的朗读。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气氛相对拘谨,学生不但不愿意在其他同学面前大声的读,更害怕自己出现错误而受到教师的责备。在这两个方面原因的结合下,学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阅读环境,要让学生愿意开口朗读、敢

于大声朗读,使学生从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命令逐步转变为主动地朗读。

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从整体上让学生感到放松。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意识,对学生保持亲和,让学生能够感受教师的亲切,并主动地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并信赖教师。当教师与学生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感到自由,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主动、更大声地进行朗读。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尤其是对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要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中制订合理的朗读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朗读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朗读中,通过这种集体活动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并能够大胆自由地进行朗读。

二、要重视学生的发音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发音并不规范,其在朗读中的发音并不标准。这是由于众多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的原因而导致的。

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造成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重视朗读教学,甚至部分教师根本没有开展朗读教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并没有在朗读中规范学生的发音,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

因此,教师要通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就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发音,要从读音、声调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监督与管理。特别是在早读时间,教师一定不能让学生在教室中虚度光阴,必须要加强管控,使学生充分利用宝贵的早读时光进行正确有效的朗读。

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同时有感情地进行规范的朗读,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达到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部分教师反映朗读教学相对抽象,教师很难通过大量的讲述或者亲身的示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尤其是在个别偏远的地区,其师资力量相对欠缺,教师自身的口语发音并不规范,也就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正确的朗读。

此时,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有力支撑下对学生进行更系统科学的朗读教学。具体地说,教师可以为学生收集相应的教学视频,从发声、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意境,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朗读更富有感情。以《军神》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营造相应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领略到军神具备的精神。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带着足够的感情进行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合理规划朗读的方式

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合理规划朗读的方式,以更加丰富的朗读方式增加朗读教学的生动趣味性,引导学生更主动地进行朗读。

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角色进行朗读。以《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朗读为例,教师可以要求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文中人物的感情基调、调节自身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朗读。

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始学会立足于特定的情境与语境进行朗读,达到了切实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与重点,促使教师不断创新与改革。因此,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7.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七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那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呢?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范读启示, 激发欲望和兴趣

小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强, 且小学生大多是“向师型”的。如果教师善于朗读, 有出色的范读, 那么学生肯定会受到熏陶、感染。为做好范读, 教师首先要透彻理解课文, 看懂主旨, 看懂各节、段以及每个句子、重点词语的意思;一句句、一段段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确定每句每段的感情基调、音量强弱、速度快慢。其次, 把好范读关。课前对着镜子、电脑录音, 三番五次地练习, 努力达到理想的境界;课上, 全身心的投入, 沉浸在课文中, 和作者融为一体, 抑扬顿挫的朗读着, 似一首悦耳动听的乐章。学生个个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其情绪或激昂高亢, 或严肃低沉, 或幸福快乐, 或悲痛伤感……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 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 感受到了朗读的作用与力量。于是, 朗读之情油然而生。

二、教给方法, 掌握技巧

学生有了朗读的欲望, 若盲目地练习, 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 无的放矢, 就会降低阅读训练的效果。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读懂每个字的声、韵、调,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其次, 掌握语调地停顿、重音、快慢、升降这四个方面的一般技巧。停顿, 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 表情达意的需要。它包括标点停顿, 间歇时间长短一般是, 如:“。?!”大于“;:”大于“, 、”等。强调句子中特殊的间歇, 是为了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 “王小二装作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 第一处停顿表达了对王小二的佩服之情, 这种停顿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确定。第三, 结构停顿由文章的结构层次决定。间歇时间长短一般是:段大于层次大于句子。重音也叫重读, 同停顿一样, 都是表达思想内容, 抒发真切感情的重要手段。限于小学生不讲语法知识, 可以通俗地告诉学生, 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要重读, 如,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雄伟壮丽”最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就要重读。快慢, 即朗读的速度, 由内容的表达来决定。一般来说, 叙事要慢一些, 情绪激昂、紧张、兴奋时要适当快一些。

三、创设机会, 熟能生巧

扎实有效的训练必不可少。小学生经常有目的地训练, 就会达到熟练及创造性发挥的境界。因此, 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情景。激发兴趣, 提高阅读水平。第一, 把握好课堂训练关。课堂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读书形式, 如范读、领读、引读、品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 还可以让学生标出句子的重音、停顿、快慢等。将学过的朗读方法运用于训练中, 强化巩固逐步转化为能力。第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小学生好胜心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小比赛, 如, 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等。每次比赛都要精心准备, 公平竞争, 评出最佳朗诵者, 授予“小朗诵家”“小播音员”等称号, 使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朗读的作用, 还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第三, 注重课外朗读欣赏。有意学习品鉴高品质的朗读, 这样长期耳濡目染, 也能提高朗读水平。

8.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指导有方,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不正确,这时要先理解内容,把字认准,要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要让孩子知道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教师听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孩子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低,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加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三、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要“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因为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須很好的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去深刻理解课文,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以激发想象,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在要求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能正确的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比较高的要求。不能要求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得有感情。因为文章的理解有个由不懂到懂、由不深到深的过程。在孩子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理解也随之深入,才能进一步要求读得有感情。孩子练习读得正确、流利的过程,也是熟悉课文语言的过程,因为课文的书面语言和孩子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翻译作品,如《绿色的办公室》《柯里亚的木匣》、《小珊迪》等;写过去时代的作品如《春蚕》、《西门豹》等。

2、要在理解上下功夫。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对朗读的课文内容真正的理解了,才谈得上表达出它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越深刻,表达的才越准确。反之,哪里理解得不深甚至不理解课文内容,便想读出感情,于是读得忽高忽低、矫揉造作,摇头晃脑。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不但无益,反而会养成毛病。

3、会运用朗读技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四、主动参与,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上一篇:高考仿真卷下一篇:关于战争的诗词、成语、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