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论文

2024-11-07

技工教育论文(共11篇)(共11篇)

1.技工教育论文 篇一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命题由云南省在全国首次提出并组织实施,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它是落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按照各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三生教育”,制定了“三生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以“三生教育”为切入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现就将前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三生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1、成立了专门的“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校长、副校长任组长、副组长,教务科、学生科负责人任组员)统一计划和安排我校的“三生教育”工作和保障“三生教育”能落到实处和起到效果;

2、配备了专门的任课教师和成立了相应的教研组;

3、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由“三生教育”领导小组评审后方能教学;

4、课时安排(每班每学期20课时);

5、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把考试成绩视为学生综合考评的一部分。

二、以“三生教育”为突破口,不断增强教育实效性

为了增强学生“三生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坚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三生教育”有机融合。在内容上,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与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人文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不同教育内容间融会贯通,资源共享。深入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学习、校园文化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通过丰富多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了解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不断强化教育效果;要突出重点,以学生骨干和问题学生为重点,将“三生教育”纳入培训学习内容,依托班会,实现骨干学习培训经常化,以此成为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渠道;营造“三生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建立和完善“三生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生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助学生的成人成才。因此,在大力推进和实施“三生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倡导学生个体自由、和谐发展,将“三生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一环节,建立灵活的“三生教育”考核机制,制定了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教育、文化体育活动等在内的“三生教育”学习积分考核卡,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将“三生教育”与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班级活动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促进“三生教育”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重视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极富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砺意志,完善自我。通过“三生教育”我校的学生最终将带着学习和磨练的厚礼,以一个更加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意义。

2.技工教育论文 篇二

1 我国目前技工教育的现状

1.1 招生困难, 生源素质差

受当前企业失业率高的现象和“不愿当工人”的陈旧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轻视工人的倾向, 加上技校宣传不到位, 有些专业设置不适应新的企业需求, 志愿上技校的学生不多。在全社会整个教育培训的领域中, 技工教育所占市场的份额正受到冲击, 主要反映在生源和就业的两个大问题上。在生源问题上, 高中和大学的扩招, “技能低于学历, 学历高于技能”的偏见和人才高消费的不良现象, 使技工教育的生源受到影响。用人观念上和技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供求矛盾的弊端, 导致了就业难的状况, 也影响着技工教育的发展。

1.2 专业设置困难

我国现有的技工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 在校学生不足千人, 甚至几百人的技校也为数不少。不少技校表面上看有七八个甚至更多的专业, 但常设性的专业只有两三个。由于专业设置少, 难以满足不同求知者的需求, 实际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导致“就业难”与“技工荒”的现象出现。 随着择业观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即便是农村学生也不愿学习烹饪、车工、钳工、建筑等脏差累的专业, 因此技校为了保证生源, 只好开设会统、商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然而目前企业大多需要艰苦岗位的工人, 这就无形中给技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难题。

1.3 教育质量不过关

几年来技校招生困难, 使一些技校招生时把不住质量关, 造成技校学生良莠并存, 整体素质低下的现象, 给提高教育质量带来难度。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偏低, 也影响了教育质量。某些技校制度不全, 措施不力, 管理不严, 培训的毕业生思想素质较差, 业务水平低, 纪律观念薄, 企业当然不愿录用这样的毕业生。目前的技工学校培养的大多是中级工或短培生, 学生实习设备也停留在落后的普通设备上。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 知识面狭窄, 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 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 人文素养不高, 过于彰显个性, 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的人才也缺乏特色。

2 我国技工教育发展的潜力

2.1 技工教育适应我国的就业形势

当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时候, 企业却招不到理想的技能人才。由于技工短缺, 技工的身价水涨船高。资料表明:拥有高级技师职称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汽车装调工、车工、钳工的年工资中位数约为3.6~10万元。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工荒”的市场矛盾中, 一些大学生不再沿着硕士-博士-烈士这条路走下去了, 而是后退一步, 面对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就业不利的情况下, 一些人选择去技校“回炉”, 学习实用技术, 重新锻造自己。

2.2 技工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与此同时, 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 接受职业教育, 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 中央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这为解决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和技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根本出路。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也呼唤着技工教育的大发展。我国技工教育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

(1)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据调查, 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人,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30万从业人员, 医疗护理人员每年需要新增15万人。据预测, 到2020年, 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 城市化率将达到57.5%。这为技工教育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 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 要求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加快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普遍较低, 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 初中文化占49.3%, 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9%, 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另据农业部门统计, 我国现有进城农民工1.2亿人,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 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4%, 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占18.5%。农村劳动力素质如不能尽快提高, 将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 发展技工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 促进劳动力就业再就业,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 400万人, 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 600万各类企业下岗人员, 新增劳动力1 000万人。为此, 必须把发展技工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作为一项稳定的长期就业支持政策。

从以上社会需求分析来看,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3 回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需求

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还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科技水平。而技工教育在大力提高青年农民技能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我校仅2007年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近千人。从教育事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 要求我们统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事实上,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7年以来, 对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 500元生活费, 彻底扭转了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尴尬局面。

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日益艰难, 许多家长也切身感受到高考并非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 特别是在技工教育的主要生源地农村, 一些尝到职业教育甜头的农民及其子女深有体会地说:“读完初中上技校, 打工致富最见效”、“这扶贫, 那扶贫, 最有效是职教扶贫”。这一切, 都给我们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探索技工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技工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其自身的办学规律, 在其发展过程中,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还要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提出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规范化和特色化。

3.1 认清我国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国的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 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现在这类人才最缺乏。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在岗职工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对在岗职工的培训, 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三个方面涉及几亿人, 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

3.2 认清我国技工教育的方向

(1) 合理调整教育结构, 重点加强技工教育。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都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 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实施“四大工程”, 包括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这四大工程将惠及千家万户, 要认真组织实施, 务必取得成效。这是我国的教育界政策, 一定要把握机遇,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

(2) 发展技工教育, 要面向市场。技工教育是平民教育, 就是让“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 中国的技工教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 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现在我国技工教育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 必须要面向市场, 和市场结合, 强化技校特色, 专业设置要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为技工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长期以来, 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重仕途, 轻工匠”的观念, 技工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10万高薪难聘高级技师。但在发达和较发达的国家中, 技工教育广受推崇, 常有读完高等教育进技工院校的情况。

技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市场, 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 只有改革才能突破旧障碍, 激发新活力, 实现大发展。因此, 对于技工教育教学, 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工作要有新举措。比如在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方面, 必须走多元化和社会化办学的新路子, 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或合作办学。在农村, 可以推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专业协会”等办学模式, 实行订单式培训。大力强化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更新培训, 拓宽技工教育服务半径, 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的互利互赢。

(3) 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提高技工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一方面, 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 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 技工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 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 一面在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技工教育面向就业, 重要的是面向企业,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技工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 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加强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是重要的, 而且是光荣的。要加强技工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 建立技工学校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 制定和完善技工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技工学校兼职。

(4) 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今后, 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搞好农村技工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技工教育和技能培训, 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 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

[2]教育与科学.

[3]王明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4]汤生玲, 曹晔.农村职业教育论[M].

3.技工院校顶岗教育探讨 篇三

关键词:技工院校;顶岗教育;顶岗实习

2013年度徐州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建设徐州技工教育强市对策研究,编号:13XSC-074

顶岗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新形式,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能够独挡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从心理上抵触用人单位、学生权利得不到保障以及利益受到损害等诸多问题。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校、企业乃至学生本人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技工院校顶岗教育。

一、技工教育顶岗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技工教育在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技工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有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但是,由于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学校及企业的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准劳动关系的主体。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的认识往往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有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则不太关心,甚至不闻不问,一切由用人单位负责;用人单位认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来劳动的,因而只关心学生的劳动情况,考虑的是学生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对于学生能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到多少知识,以及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是否得到增强等问题则不太关注。然而,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要的组织者,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等由学校决定。用人单位是主要的管理者,学生岗位的安排、工作职责的划分、学生待遇的确定等由用人单位决定。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地位往往容易被忽视。

第二,学生自身对其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地位认识不够充分,进而影响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以后也不一定就在实习单位工作,思维上存在偏差;有的学生出现随意请假、旷工现象,对待工作不是很认真;也有的学生无法适应高强度的简单体力劳动以及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心理上出现动摇;有的学生认为实习无用,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可能与专业无关,因而无法迅速进入角色,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失误。

二、如何正确来看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

第一,顶岗实习的认识论基础是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发现真理的终极源泉和掌握真理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作为认知过程,必须体现实践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因为“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发生在开放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促使学生“蛙跃式”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广阔平台。在技工教育大众化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更应该自觉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有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提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顶岗实习是技工教育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顶岗实习其实质是实践性教学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在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必须围绕已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来制定顶岗实习的计划,同时顶岗实习的具体形式必须服从于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明确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内容,并定期对其进行辅导和信息交流,而且最重要的是定期考核。

二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已定的学习任务,并达到考核要求。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评价与考核。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应该侧重于学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并将学生评价与考核的成绩计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参考。如对于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不合格者给予批评,并对其实行延迟毕业。

三是企业用人单位要根据學生所学专业的性质以及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要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还必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培训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顶岗实习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支持、配合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三、技工教育顶岗实习具体工作对策

首先,必须严格管理,建立健全顶岗实习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加强学生实践学习为目的,针对顶岗实习中已经出现或者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为巩固学生的实践地位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种管理制度必须既要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专业指导,又要能充分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际包含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三个层次。对于学校和用人单位而言,主要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实行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实行“供”和“需”平衡的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建立顶岗实习检查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细化顶岗实习的日常管理;要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促使学生重视顶岗实习中的日常表现和对专业内容的学习;要完善顶岗实习协议制度,签定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协议,明确规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转变观念,三方必须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改变技工院校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顶岗实习不是搞花样、走形式,必须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因此,学校和用人单位务必从思想上对顶岗实习有一个较全面、深层次的理解,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要重视学生实习,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允许学生自由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要重视学生实习,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不能仅从利益的角度出发,片面追求企业利益,而应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一份社会责任。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必须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作用,自觉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主动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总之,顶岗实习可以促进技工院校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提高。无数事实表明,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再学习能力”,从“学会”有限的课本知识到“会学”无限的实训技能知识,其中间环节就是专业实践和专业训练,而顶岗实习为此提供了一种代价小而效率高的实验平台。因此,顶岗实习本质上是学校学科专业教育的在不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钟祈.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李俭.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

4.技工教育论文 篇四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广东省开始加快完善 “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 的技工教育格局。到2017年,广东省将基本建立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模式多样、体制机制灵活、体系结构合理、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高质量就业相适应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沙角A电厂,这些年来创造了一系列奇迹: 累计发电1795亿千瓦时,安全运行3945天……

“这多亏了企业里有一批技能人才。”分析奇迹产生的原因,沙角A电厂副厂长黄又根如是表示。通过技术革新和技能提升,这些技能人才每人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20万—30万元。

技能人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企业自然对职工技能培训不遗余力。黄又根介绍,作为获得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的单位,沙角A电厂近年来每年都投入300万—400万元用于职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强大的技术团队,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行。黄又根告诉记者,虽然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东莞市虎门镇,辖区企业用电需求强烈,但这些年来无论暴雨雷电还是台风冰雹,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停电现象。

沙角A电厂把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珠江三角洲的工业企业,这里生产的产品也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然而,同样的地方,历史和今天却有两般不同的景象。历史上,英国人在这里向中国输送鸦片; 而今天,中国人在这里向全世界输出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虎门,见证了中国那段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悲怆历史; 虎门,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大国崛起、技能强国的中国力量。

大国崛起 技能强国

拥有世界工厂美誉的东莞,除了大朗的毛织产业,还有虎门的服装、厚街的家具、石碣的电子、长安的模具产业……单是一个石碣镇生产的电子零配件,就有8种产品的产量排名世界第一。

近年来,民工荒、技工荒频频在东莞出现。尤其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莞市开始思考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经过一番缜密分析,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经济“腾笼换鸟”战略,并投资21亿元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育高技能人才。

“这是东莞的正能量!” 当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看到记者微信中发布的德国BBW学习型工厂在东莞技师学院挂牌的照片时,如是进行点评。

“鸦片战争时,虎门炮台最好的两门炮是德国制造的,可当时就是没打响。” 有东莞人半开玩笑地问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豪奇这个问题时,豪奇也不失幽默地回答: 这很有可能是士兵培训没到位。的确,德国制造和德国的职业教育举世认可。当投资21个亿的东莞职教城决定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时,如何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实现本土化,如何让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真正落地,很多人还是有怀疑的目光。

东莞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在东莞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联手德国职业教育部门先后成立了德国手工业协会培训鉴定中心(中国总部)、德国工商联合会培训鉴定中心(中国总部)、德国BBW职教集团学习型工厂与培训中心(中国总部)。同时,还与英国知名学府沃索学院及英国Asfi行业技术认证中心联合创立了东莞认证中心,这是其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有颁证资格的行业技术认证中心。

2014年3月24日,首届中德合作班在东莞市技师学院职教城校区如期开学。这标志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东莞落地生根。从此,东莞有了以德国标准培养世界领先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东君凭雨润红姿,开遍南国此一枝。

东莞技师学院只是广东技工教育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这些年来,广东省的技工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广东共有技工院校243所,其中技师学院31所、高级技校46所、国家级重点技校61所。2013年,全省技工院校招生27.3万人,共设立覆盖约20个行业的近400个专业,在校生达到87.6万人。

这些年来,广东省技工院校招生总数占全国的20.49%,稳居全国首位;在校生人数占全国22.6%,位居全国首位;校均有学生3605人,位居全国首位;应届生就业率98%,位居全国首位;教研成果一等奖占全国55.6%,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年来,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为31.4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技工院校年培训4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技能鉴定人数为17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牌总数占全国50%,奖牌数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年来,广东省在全国首创智力扶贫工程,在全国首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在全国首创校企双制办学制度……

校企双制 不设 “口水专业”

“德国宝马汽车企业把价值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汽车送给广州交通技师学院,送给我们的学生实习用,就是看中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有真才实学。”广州市人社局副局长何士林说,广州的技工院校坚守的底线与原则,就是要让学生能实打实地学到真本领,绝对不设夸夸其谈、误人子弟的“口水专业”。

“在高校录取的时候,当一些朋友问我们是本A还是本B的时候,我们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是本C的。” 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留任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的冼星文幽默地告诉记者,本C的广州话谐音就是本事。

学生靠本事吃饭,学校靠真功夫办学。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冯为远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主动找上门来招聘学生、合作办学的企业络绎不绝。

“德国西门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和我们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西门子自动化技术联合实训示范基地。”冯为远说。根据“校企双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制定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并编写了7本工作页和9本工学一体化教材,培养了机电一体化学生1000多人,打造了学校的品牌专业。

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广东省充分发挥了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 “校企双制” 办学制度。

通过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培养和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培训,广东省共培养高技能人才5.9万人,培训在职员工8万余人次;30所试点院校在168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5个,共建生产实训中心75个;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工艺改进44项。

深圳技师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蒂森电梯公司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共同制订详细的招工招生计划。在3年的教学计划中,有18门课程(近50%课时)由蒂森公司专家授课并提供教材。同时,计划中有两周的企业现场教学和一个学期的企业生产实习,由企业提供教学课题、教学场地及师资。

深圳技师学院院长黎德良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捧。深圳技师学院2013年高中起点考生录取1522人,其中达到专科录取线以上的有944人,占录取总数的62%。

同时,深圳技师学院还通过“校企双制”,在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与企业合作培养技师。物流技师班的刘琪同学在UPS技师工作站完成的课题成果被企业采用,年直接经济效益超1200万美元;以首饰设计专业预备技师班汪茜同学为首的设计师团队开发设计的“烤彩”系列珠宝首饰产品成功申请国家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十分畅销,为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产值。

搭建平台 校园对接产业园

招工难,招熟手技工更难;招技工难,稳定员工更难;稳定员工难,提升员工素质更难。当前,广东省诸多产业园区企业正遭遇这样的困境。

为促进这一问题尽快解决,广东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建设36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通过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及创新转出地、转入地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转移,促进中心与外围互动发展,助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赶超发展。

自2012年10月开展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以来,广东省已有21个市的人社局和82所技工院校,与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262家企业对接,共达成1880项对接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广东省技工院校紧紧瞄准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广东省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我省大型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中心、实行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深度合作形式,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科研紧密融合,“零距离”实现从学生到现代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加快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一流技工队伍。

2010年以来,广东省共有38所技工院校与113家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了对接合作,占全省155家大型骨干企业的73%;为这些企业优先输送毕业生3.89万人,培训在职员工8万余人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实训中心260个。

春江水暖鸭先知。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数量、类型、层次的需求,谁最清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遨游的一家家企业,无疑有着最敏感的反应。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要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就必须紧贴企业,通过多形式的深度校企合作,形成与市场 “零距离”。与经济转型升级频率同步,号准经济发展之脉,才能在支撑一家家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锻造出一批批高级技能人才。

5.技工教育论文 篇五

该公司招聘负责人赵女士称:“今年参加了几个招聘会,看到招聘企业多,找工作的人也多,但是公司收到匹配的简历只有两份。”

甘肃是西部的劳务输出大省之一,自春节以来已组织数场大型招聘会,企业的招工热情遭了“冷遇”。技工短缺尤为突出,一些赶订单的企业急得团团转,没招满工的企业也不敢接大订单。

包头红岩机械公司在春节后也遇到了“招工难”。该企业负责人感叹,公司打着每月每人收入3500元的招牌在不少招聘会上招工,仍然招不够,过去缺工人的只有东南沿海,现在连四川、甘肃这些地方也在闹“用工荒”。以前也就年节前后工人少点,现在恨不得一年到头要打招聘广告。

记者发现,虽然各地“用工荒”情况不同,各类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同,但相对于普通、简单重复劳动的用工,多数企业和工厂更需要有技能的工人、经过一定培训的各类服务性人才。

兰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曾对当地404家用工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调查表明,2015年企业对劳动者学历要求出现了显著变化。

数据显示,要求高中及大专以上学历53.23%,比2014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对持初级证书的需求达到了20.1%,首次超过了两成,预计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将成为常态。

尽管市场上缺乏技能人才,但职校毕业生难受欢迎。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造价专业学生韩丽近日穿梭在各大招聘现场,原以为可以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她发现自己与市场提供的相关技术工种专业匹配程度差距很大。

“企业缺人才,真正专业技术类的实战性人才太少,毕业生难以很快达到实战要求。”天津一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初级员工已趋饱和,他们愿意招聘有二三年从业经验的职工,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相对更为急迫。

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职业教育难以“大展拳脚”。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交流部部长王川梅认为,现在企业招技工大多倾向于3年至5年以上的熟练工,这不仅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入门槛提高,同时也反映出企业用工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差距。

“近年来民办高中也开始盲目扩招,不到普高提档线的学生都上了高中,留给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生源非常有限,生源质量堪忧。”多位职业院校的负责人反映,职业学校大多经营混乱,导致学生流失严重,甚至部分职业院校忽略“内涵”建设。

王川梅认为,技工荒的出现不只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教育培养机制与市场的需要和具体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断裂,不仅市场的正常需求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满足,还产生了文凭挤压效应。

6.技工教育论文 篇六

摘要:按照当前的现状来看,国内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校对于学生的管制力度明显不足,校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完善、系统的规定去约束学生,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无法得到提升,违规、违纪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学校以及学生的班主任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实际收到的成效并不理想。文中简要讨论了‘会诊式’德育教育的原则,并针对如何在汽修类技工学校中运用‘会诊式’德育教育模式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以供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会诊式教育模式;汽修类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引言

‘会诊式’教育模式(“consultation”educationmode),所谓的‘会诊式’个性化教育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思想,然后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设置相应的目标和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相关理念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式。伴随着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人心,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迅速提升,技工学校也开始从原先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高低开始向着素质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德育教育工作所占的比重也变得越来越大。传统的课堂德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再适应新时期的技工学校教学需要。而把‘会诊式’德育教学模式引入到汽修类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会诊式’德育教育的原则

2.1尊重学生原则。班主任教师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对待和思考问题,无论问题的结果如何教师都要保持和学生平等、以及相互尊重的态度,尤其是对于那些班级中的‘问题学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和他们沟通,并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而不是采用粗暴或者过于直接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压力或者刺激,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2.2沿实际出发原则。教师在采用‘会诊式’德育教育模式的时候,首先要找到问题对象的相关信息并确认该信息的真实性(即问题学生的信息要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教师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可以在学生出现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制定出一些针对性强、高效的处理方式,否则班主任教师的所有德育教育工作都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和价值。2.3集体主义原则。班主任教师在解决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会诊式’德育教育模式不但可以顺利地解决学生、班级体以及国家这三方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班级体的重要组部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对于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4自我教育原则。在德育教育中采用‘会诊式’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所以班主任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德育思维采用引导、或者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和自主意识,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以发自内心的方式来完成自我教育。

3‘会诊式’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

3.1坚持‘人本’理念,做德育工作的引路人。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进入校门的初期就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1)了解学生情况,制定针对性策略。班主任教师首先要放低姿态,运用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态度深入到学生群体中,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运用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问题。而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被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优秀品德所影响,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2)确保德育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班主任教师在落实班级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用‘三公’原则(即公平、公正、以及公开)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够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教师行事不公平或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有所偏袒。尤其是在评选优秀学生、或者奖学金、先进个人等一些高敏感问题上,教师要用公平的态度面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接受并认可班主任教师。(3)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态度,针对学生的出现的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并做到赏罚分明。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做到内松外紧,在与学生分析问题时要用道理来论述,还要做到恩威并施。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还要建立起自身的威信,让学生能够从问题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又可以帮助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并改正错误。总而言之,在面对学生时班主任教师除了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之外,还要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3.2选择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按照当前国内的德育教育情况来看,我国的德育教育教材较为陈旧、内容也较单一化,所沿用的例子也都过于老道,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学习的兴趣低下。所以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找出一些时下流行的内容或者热门的话题,经过语言处理之后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交流,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对这些真实例案分析与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引入德育教育内容,然后再邀请学生共同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向校方提出申请,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外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利用节假日去访问孤寡老人、到孤儿院去为孩子们做义工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些社会实践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把掌握到的德育理论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对,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艰辛,对于培养学生艰苦朴素意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3.3按照具体情况设置工作计划。俗话说“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才会有正确的方向”。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不要急着落实相关的工作内容,而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然后再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置出相应的教学规划。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入校的初期,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基础的不同,帮助每个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要求学生按照目标来进行按部就班地完成目标,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懒散的情况,为后续的德育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4班主任要做好带头工作。要想发挥出‘会诊式’德育教育模式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要做好带头作用,在学生眼里,教师既是园丁,也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教师,就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要具备忠于教育事业,勇于奉献的良好品格,能够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投入心血不求回报;(2)对于教育工作保持认真、执着的态度,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到尽心尽责,在学生群体中做表率;(3)重视自身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己,并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吸引学生、征服学生;(4)能够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具备坚定的意志力和韧性,原意为学生毫无保留地付出。

4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汽修类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成效,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制定教学策略这外,还要把“会诊式”德育教学模式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设置不同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此外,教师还要在德育教育中结合新时期的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德育教育活动中共同讨论、交流,确保汽修类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7.技工教育内涵发展政策文献研究 篇七

一、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是指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集合。内涵发展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本文认为, 技工教育内涵发展是指在主管部门统筹协调规划下, 各技工院校在不大量新增投入的前提下, 以技工教育内部诸要素为发展动力和源泉, 通过结构调整优化、教学改革、规范管理、质量控制和多方合作等途径,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技工教育的效能发展、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内涵发展的相关研究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兴起于20 世纪80、90 年代, 主要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 后来逐渐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技工教育相关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是内涵发展的概念解析、意义探讨、个案分析和对策研究等, 比较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内涵发展现状调查和督导评估体系研究则比较少。研究方法则主要采用解释学方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较少采用调查研究法。

(一) 内涵发展的目标

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不应止于质量提高。由于研究对象数量有限, 研究视野不够开阔, 大多数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相关研究对于内涵发展的目标仅仅理解为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 实际上内涵发展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 那就是促进技工学校, 乃至整个技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 内涵发展的要素

这一点上, 以往研究者的认识大同小异, 差别不大。例如, 胡渠路 (2014) 认为内涵发展的要素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实施、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此外, 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内涵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建设或课程开发, 但是内涵建设诸要素的内部运行规律, 诸要素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却很少。

(三) 内涵发展的路径

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强调如何强化师资、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等要素的作用, 很少有研究能够系统考虑如何协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真正提升技工教育软实力, 实现内涵发展。

(四) 内涵发展的策略

内涵发展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部策略:强调协调、优化专业、课程、师资、制度和实训基地等技工院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旨在增强技工院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类是外部策略:强调技工院校要整合、利用企业、政府等校外资源, 寻求场地设备、资金和政策支持,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研究者认为, 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要素、路径和策略不应局限于技工学校本身, 还应包括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只有充分调动技工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诸要素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发展。

三、内涵发展的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马蒙蒙在其硕士论文 《新世纪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研究》中, 根据发展模式的变化, 将我国近三十多年高等职业教育划分为外延发展阶段 (1980—1992) 、结构调整的内涵发展阶段 (1993—1998) 、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的发展阶段 (1999—2005) 和质量作为战略重点的内涵发展阶段 (2006—至今) 。从技工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考量出发,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们采用类比推理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技工教育内涵发展阶段。

(一) 规模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一方面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急需大量熟练工人;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大批没有一技之长的失业人员。为发展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创办的技工学校应运而生。这时的技工学校主要采取规模发展的模式。

规模发展模式与当时的国情和旺盛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技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规模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依靠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不断加大经济投入, 实现技工学校数量、招生规模和专业数量等的快速增长, 但是较少考虑市场需求和培养质量问题, 为将来埋下了隐忧。

(二) 效能发展阶段

规模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由于缺乏市场意识, 专业设置重复, 培养质量差异不大, 也带来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因此, 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技工学校的统筹、管理力度, 技工学校建新校区、开设新专业、大力扩大招生规模, 整体规模快速扩张的势头得以控制。技工学校转而关注如何在不大量增加投入、不建设新校区或分校、不影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优化内部结构, 提升管理水平, 挖掘自身潜能, 容纳更多的学生, 实现效率和潜能的最大化。

效能发展仅仅满足了技工学校追求效能最大化的目标, 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显著提高, 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三) 质量发展阶段

效能发展阶段仅仅是内涵发展的初级阶段, 许多技工学校满足于招生不愁, 就业不难, 并没有把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甚至还没真正开始关注培养质量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技工学校原有的培养质量显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凸显。至此, 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成为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和技工学校关注的焦点, 不但培养质量问题频繁出现在国家和各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文件中, 一系列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质量标准等研究成果、政策文件和实践探索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比如, 2010 年, 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教职成〔2010〕9 号) ;2012 年, 为规范和指导各地、各技工院校做好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制定并印发了 《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 (试行) ;2014 年—2015 年,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依托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和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 组织职教专家、企业专家编制了“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2 个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2014 年,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一步推动实现广东省技工教育内涵发展, 全面提升广东省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开展了技工教育内涵建设和专业建设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 目前两项课题均在研究之中。

质量发展是当今技工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少数技工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如广州, 已经开始意识到内涵发展不应止于质量提高。2014 年,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未雨绸缪, 主动调整, 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改变专业设置集中的现状, 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双制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经多轮多层次调研和专家评估论证, 制定了“局属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方案”。

(四) 可持续发展阶段

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各个技工学校关注的重点, 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技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较早关注质量问题,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少数技工学校逐渐脱颖而出, 成为学生家长、企业、主管部门、各级技能竞赛的“宠儿”。但整个技工教育发展和繁荣的“春天”不是少数技工院校的“一枝独秀”, 而应当是众多技工学校的“百花齐放”“繁花似锦”。单个技工学校不管多强, 其抵御市场风险、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和作用都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和规划工作, 把内涵发展不断引向深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常见途径主要有集团化办学、职教城和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集团化办学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有效举措, 其模式如城乡联合、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 行业参与、院校牵头的“陕西模式”, 市县合作、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各地纷纷兴建的职教城更是内涵发展规模化、立体化的产物, 如江苏常州职教城、重庆永川职教城、天津生态职教城以及还在兴建中的广州职教城等, 无疑, 职教城这种模式更利于全面加强统筹规划, 整体发展, 实现教育结构调整、对接产业需求,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是探索、试验内涵发展的重大举措。其探索始于2005 年8 月, 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 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10 年3 月, 天津试验区升级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目前, 我国在天津、广西、四川、河南、三峡库区、辽宁沈阳和山东潍坊等地建立了10 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承载着国家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重任。各试验区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 在管理机制、校企深度合作、专业优化调整、师资标准和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改革试验成果。

要全面提高技工教育竞争力, 提升技工教育吸引力, 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技工教育必须在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蒙蒙.新世纪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王晓妹.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5.

[3]陈庆礼.并流或统一: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走向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5 (3) .

[4]张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12) .

8.“技工荒”凸现中国教育短板 篇八

一份对沿海经济圈20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和5000多位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东南沿海三大制造业基地全部面临技工短缺的危机。

无独有偶,2006年底,“首届中国农民工信息化论坛”上发布的报告认为,当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沿海制造业基地都面临着普通农民工供过于求,而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严重短缺的供求矛盾。

中国正从农业大国跨进制造大国,呼唤更多的技术工人,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在此却是“短板”。

技工整体素质不高

据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全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有7000万人。但在技术工人中,中级工仅占三分之一,高级工仅占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30%至4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产业大军中的主流——青工,其技术水平绝大多数还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

统计显示,三大制造业基地重点城市2006年四季度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各类最紧缺人员约为52万人,而通过劳动力市场应聘这些紧缺岗位的求职者约为18万人,用人缺口高达34万。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该季度需求人数达到185万人,求职人数为119万人,缺口高达60万,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一季度上升了6万人。

上海最近做的一项职工素质调查显示:高级技工仅占0.9%,中级技工占45%,这很难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样,在我国各类企业中,新增劳动力中的30%未经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上岗操作。这部分人要占到新增劳动力总数的30%。

虽说目前企业的设备及总体科技装备水平比以前有了极大提高,可产品合格率却呈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每年的损失近2000亿元,而技工数量不足已是主要原因之一。技工紧缺也阻碍了新的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此外,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在一些尖端产业领域,中国有着杰出的技工。但这仅限于不多的领域,为此我们不能不面对一个现实:“中国制造”,缺乏大批的升级者。

以天津为例,制造业作为天津支柱产业之一。但据统计,天津市技术队全中高级技工(含以上)占技术工人比重仅为10%,中级技工占22%,初级技工占68%,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50%、15%。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技工缺失严重。

技术工人必不可少

国内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厂的负责人说,他的企业拥有各种高级工程师,可以设计出一流的汽车,但由于缺乏技工人才,再好的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此言绝非危言耸听。

我国的火箭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20世纪90年代几次发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制造问题。原来是火箭发动机的焊接点承受不了上天后的高压,是技师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而保证了卫星成功上天。我国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成功是世界级尖端技术的突破,其谱仪线圈为世界最大的线圈之一,在许多科技单位无法制作的情况下,也是由工人技师大胆创新,在短时间内将其制作成功的。

以上的故事提醒我们: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同样也离不开千百万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和操作型的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犹如产业链条上的连接纽: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职工提高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的现代技工。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人数已经超过2.5亿,占产业工人总数的2/3,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就业前没有参加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向职业上游发展,同时伤及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全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有关人士表示,由于技工短缺,因此,那些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拿到的薪水往往比一般的中层干部要高出60%以上;而一些在合资公司或者跨国公司里的熟练技工们,有的甚至已实行了年薪制,根据贡献大小,年薪在8万元到12万元之间。

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已严重困扰中国企业的发展,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日本的有关机构正在筹划建立一个“日中技术交流中心”,支持日本国内被企业淘汰的过剩中老年技术工人到中国企业重新就业。

更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回炉”念技校以掌握一门操作技能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今年4月份,一名年轻人走进江西省无线电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办,要求进技校就读。这名年轻人是南昌某重点大学2001届的本科毕业生,去年毕业后,怀揣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到广州、上海等地“闯荡”,“闯荡”过程中,他深感沿海城市对高级技工人才的求贤若渴,以及自身实践技能的缺乏,于是下决心“回炉”技校。

而急需大批技术工人的广州市对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实行“不限生源、不限单位、不限时间”的优惠接收政策,即在落户问题上,高级技能人才享受本科生以上的待遇。

加快培养高级蓝领

纵观世界强国,无不把劳动者的培训、教育和技能开发放在重要地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昕博士在分析日本发达的制造业时,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工人整体素质高,开机器的工人同时还可以维修机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宣称:他要把加强本国公民的职业培训,作为增强就业机会和振兴美国经济的“杀手锏”。德国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有最好的技术教育,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技师。加入WTO后,中国必然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快培养中国的高级蓝领,已是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

首先要发展职业教育,缔造产业大军。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支撑,而产业大军的培养和缔造,又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国家财政应该把职业教育放在普通教育同等地位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人单位和受培训者就缴纳一定的义务培训费用,对企业职工培训经费按一定比例进行统筹,逐步提高企业技能开发资金在人工成本中的比例,允许在税前予以抵免。积极鼓励培训实体通过生产经营创收和争取海内外捐资。科技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产品创优的培训经费应在项目资金中列入预算,予以优先考虑。国家助学贷款应考虑将职校技校学生覆盖进来,提供信贷支持。

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一系列企业改制出台,当工人往往意味着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甚至成了下岗失业的代名词。

企业不愿在培训上花钱,使得技术工人匮乏的状况更严重。据说广州市企业的技术工人每人仅培训1.5次。有的企业获取培训信息渠道不畅,有的自己无力量培训,还有的认为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而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则大多实行轮班制,参加培训与工作时间存在冲突。这些都影响了工人在职培训的积极性。

再看被称为“技工摇篮”的技校,它的困境是“技工荒”的写照,也加剧形成“技工荒”。从数量上看,全国技校不断减少,近七八年时间,已从4500所锐减到3500多所,现存技校招生也越来越难。这些都要尽快扭转。

其次要彻底转变观念。社会上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视为人才,其实,技术工人也是人才,高级技工、高级技师更是社会稀缺的人才。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认为,我国高校以前偏重于高层次的教育,没有把技术工人叫作人才。随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人才的概念必须要更新,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

最后要加大激励力度。加大技术技能对薪酬的影响比重,根据技能的高低、实绩的好差拉开分配的档次,在薪酬、福利、晋升等方面向关键岗位倾斜,营造学技术“既光荣又实惠”的良好氛围。

9.技工教育论文 篇九

分析当前技校学生的状况和特点:年龄不均衡、成绩差异大,接受知识能力不同,大部分学生不愿学习,基础特别差,有些学生还自暴自弃,人微言轻都是特别是专业课都是主要对这一群体现象充分分析和了解,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好的教学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我们学校这学期推出03级测量班进行现场理论授课与实习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根据这一教学方法,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必须和够用”室的原则,适时、适当地调整理论教学内容。

(二)在适当调整理论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实习性教学环节。

(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在实习中活学活用课本理论知识。

理论与实习教学一体化的好处:培养学习兴趣、手脑并用,直接进入生产实际,活学活用,实习教学是测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验证课堂理论,巩固深化所学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细作风的必要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习才有了主动性,才有了动力。由于现场教学和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课堂一味的讲授型的,学生脑子里根本没有感性认识而强硬灌输,学生根本没有兴趣,1

所以不愿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次03级测量班我们学校领导英明决定,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对于专业课直接采用实习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边学边练,学生兴趣很高。因为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测量的任务和重要性之后,马上转入熟悉仪器的认识实习中,学生对于陌生的仪器有强大的求知欲,不停地问老师这个钮干什么,那个钮干什么,我就鼓励学生边动手,边看书,对于不明白的问题

理论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对任务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课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讲操作,而且测量仪器的操作又要求教师有更大有耐心,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必须单人单项辅导,增加很大的工作量。

理论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将来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变过去的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实习,变被动为主动,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就主动地去自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加以任课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鼓励,更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的技能。

通过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测量专业技能,掌握本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专业的基本操作和操作要领,锻炼独立操作能力;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与维护;达到本岗位中级工操作技能水平;并能较快地上岗作业,填补煤矿本专业的空缺,也为我们技校创水平,创名牌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的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

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技校毕业生涉世不深,敬业精神较强,能对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在校学习时期由于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地点进行的,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学生”和“徒工”的双重身份,除了接受职业专业知识外,还能受到一般的普通教育,因此,不管他从哪类学校毕业,具有何种水平,每个学生都能上岗就能顶岗作业,所以学校迫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压力,不得不将尚未毕业的技校生提前安置到岗,进行欲分配实习,使学员在生产劳动中学习,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10.技工教育论文 篇十

研究成果专家网上评审工作办法

一年一度的全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研评审工作已经陆续展开。现结合今年的专家网上评审及有关情况提出如下工作办法。

一、基本情况

1、根据网上平台教研成果申报截止时间的统计核对,我省今年共收到(网上申报成果)教研成果2093件,其中:论文873件、教案656件、课件564件、课题32件。

2、我省今年上报平台的专家为46人,根据教研成果的具体情况和专家申报的评审范围,将专家分为四个组。其中:论文9个组、教案7个组、课件6个组、课题1个组,每组均为2名专家,每组均约评审96件作品(具体分组情况另发)。

三、时间安排1、5月8日至13日为专家个人网上审阅时间,各位专家可登陆“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评选工作平台”(网址http://jycg.nvq.net.cn/),以“评选专家”的身份进入后,就可以看到自己负责评审的教研成果,并可以开展评审工作。

2、5月14日至17日为全省集中评审、上报时间,各位专家可按照分组,最终校对审核后,通过网上平台集中上报评审成绩。

三、工作流程及评审要求

1、专家网上评审时的登录名为个人上报信息中的e-mail地址,其密码是专家信息中的个人手机号码,验证码为自动生成。

2、专家登录后,按照要求将自己负责评审的教研成果目录表下载,然后通过网上逐篇审阅,并在下载的目录表中打出草评成绩,并按一等奖10%,二等奖25%,三等奖35%的比例初步评出奖次,待全省集中评审时,持自己的电子草评成绩到省里进行集中复评审核后,通过网上平台上报最终评审结果。

3、在网上平台的登录窗口下方有一个“教研成果申报工具箱”,里面有各角色使用手册和各种申报成果的评分标准,专家可根据需要点击使用。

11.试论技工教育皈依技术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学校文化 技工教育 皈依 技术人文

学校要不要开展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培养,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千校一面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教育,不但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作为承担着技能人才培养的技工教育,要皈依技术人文、建设技能文化,这既是技工教育寻求错位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技工教育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技工教育只有信奉、建构和实践属于自己的“技术人文”观,纠正将人长期从事技术学习和工作所产生“物化”“工具化”的偏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

一、技术人文:基于技术的人文观

技术人文是基于技术的人文观,是指蕴含在技术发明、技术改良、技术运用之中,贯穿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变化发展全过程,具有丰厚人文价值,充满着人类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着指导、影响、推动作用的人文精神。技术人文通过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反思、维系和发展技术本身存在的价值,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能引发从事技术活动的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对于规范技术应用、推动技术发展以及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人与技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自然等关系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二、技术至上:技工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技术和人文的起源并无二致,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时,技术和人文逐渐走向对立。人们普遍认为,人文也就是仰望星空的情怀,只有技术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因此作为从事技术教育、传承技术手艺的技工教育,也在市场的导向下变得功利化起来。市场需要什么技术人,它们就培养什么技术人。进入教育环节后,技术异化人文精神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大部分技工院校奉行“实用主义”和“生计教育”,强化了学生技术的传授和训练,弱化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工教育的功利化趋向更加明显。“技能改变命运”“专业决定前程”成了至理名言,专业的细化使学生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越来越远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理想、情感、志趣偏窄,对专业以外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保、资源等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而造成了毕业生缺乏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对邻近学科迁移发散的能力,缺乏对已掌握的技术改进创新的能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技术至上, 基本丧失了“技以载道”的功能。此时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中性”的工具,为善为恶取决于什么人使用,客观上形成一种“人与技术”的关系。在“人与技术”关系视野中,技术往往缺少基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衡量;其教育往往过分夸大了操作技术的价值,忽略了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以及技术中蕴含的巨大人文信息;其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容易“物化”“工具化”,甚至“把人变成机器”。

三、皈依人文:技工教育本质的客观要求

1.是走出“技术至上”误区的必由之路

要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弥补技工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就必须皈依技术人文,将技工教育教学中的“人与技术”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让技术回归到人文的时空里寻找自己的坐标。每一种技术都深刻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技术的发明在于“人”,技术的运用为了“人”,技术的传承依靠“人”。从事技术教育教学,最终都要落到“人与人”的对话上。这一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灵感和求知欲,唤醒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豪感。

2.是技术的本质诉求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专家往往按其原理和功能结构对技术进行严格分析。而以人文主义的视角观之,科学的分析却是不够的,它没有切入问题的实质,只有从作为技术创造者的人性出发, 从技术的社会文化条件和技术后果出发, 全面分析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 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技术的本质。萨尔顿早就说过,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吴国盛教授进一步指出,你如何理解技术,就会如何理解人。反过来也一样,有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技术理念。技术的人文本质客观地要求承载技术教育的学校,在实施技术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营造适合技术活动的土壤和环境。

3.是技工教育的内在需要

技工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技能人才。教育培养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培养的对象也是人。人构成了教育培养的原点。虽然技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术传授的主体地位,但是依然要承担起人文教育的社会责任。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而并非“制器”,培养的技能人才必须先满足人之为人的首要特征。既要培养符合工作需要的人,又要培养在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人,更要培养懂得生活的技术人。技工教育皈依人文,旨在建立人在技术中的主体性,并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解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技能并自如运用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四、校本建构:技工教育皈依技术人文的策略

技工教育皈依技术人文,要求技工院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培养必须走校本建构之路,就是从本校实际出发,围绕技术人文核心,有效开发与优化整合学校的各种文化资源,真正实现以技为主、以校为本的文化体系和人文培养格局。

1.培植以“技术人文”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并形成的,集中反映了一种教育、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实践决定认识,不同的教育,就决定了其精神文化的不同。技工教育是以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精神文化的建构与技术息息相关。培植具有校本特色的技工教育精神文化,就要充分挖掘与技术相关的人文元素充实到其中,比如,科学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用技术服务人类的操行等等。所有这些技术人文元素,可以到技术的发明者、改良者以及杰出的倡导者、推动者的思想、态度、言行中去提取,可以从技术的发明运用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和作用中去归纳。只有将这些技术人文元素融合到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质量方针里,才能使学校的精神文化更加鲜明、更富特色,才能更好引导全校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激励人的意识的作用,进而通过潜移默化,使师生员工在思想观念、价值趋向等各方面与教育的初衷和学校的要求逐渐趋同,从而实现对师生员工的精神、心灵、性格、气质、态度的塑造和净化。

2.以“精彩的故事”传承发扬学校的校风和技术名人的优良作风

谈到校风,必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和道德情操。然而枯燥的说教和呆板的条框非但不能让学生信服,还会令教师自身产生疑惑甚至感到汗颜。因此,学校必须抛弃落后的方式,用生动鲜活的技术人文故事感染和带动学生。这些故事可以从专业技术的发明发展史中去收集,例如爱迪生经过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发现可以用棉线做灯丝的故事;也可以从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人和事中去挖掘,比如,奉献讲台几十年如一日的执教者故事、甘于寂寞终于在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的科研者故事、潜心苦练终于在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子故事等等。通过故事的感召力,动员鼓励师生以主人翁的意识真诚地创造、演绎、谱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让技术的传承和学校的教育在积极向上的故事中水到渠成,让校风飘荡着科学技术的气息,也浸润着人文自由的精神。

3.建构富含“技术人文”特色的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中融有精神文化要素的物质,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徽、校旗、校名标准字以及校园里的各种建筑物、教育教学设备、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励志名言标语、名人书画等。技工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精英教育、博雅教育、通专教育不同,它的物质文化不能表现为宏大的叙事、深邃的学术和博大的知识,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在“技术人文”的特色上,用诸如理性的蓝色、精致的线条、规范的范式、和谐的建筑、精确的仪器等构筑校园标志。校舍务必从规划布局上明确自己的技术人文格局,比如在实训室的格局上符合技术操作的人性需求,增强学生对未来技术岗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可以选择对技术有卓越贡献的名人及名言,做成雕像、壁画、挂图等放置在学习、实训、生活场所,让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还可以探索在校园里选址建设一些人类历史上重大技术突破的技术人文景观,比如造纸术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现及广泛使用等等。通过精心经营具有技术人文特点的物质文化,让师生睹物思情,有所触动,从而引发出对学校、对技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4.开展以“技术人文”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里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以“人参与”的形式集中体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结合,焕发出校园文化的生机活力。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无的放矢,应该以技术人文为主要内容,将技术学习和校园活动结合起来,用校园活动拓展技术学习的形式,用技术学习丰富校园活动的内涵,依托“技能节”“科技节”以及学生社团开展各种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不断创新技术活动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的机制和方式,比如开展摄影比赛可以契合职业技能大赛的主题和场景,设想一下,将选手专注于技能操作的比赛场景拍摄下来的一瞬间以及生成照片,那肯定是一场精神盛宴。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2]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国盛. 技术的人文本质[N].解放日报,2009.6(14).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