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分析措施

2024-09-10

风险防范分析措施(12篇)

1.风险防范分析措施 篇一

内容摘要:

企业的应收账款不仅面临着回收的风险,同时其存在也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企不仅要充分发挥应收账款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特殊功能,而且要将其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企业的应收账款不仅面临着回收的风险,同时其存在也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企不仅要充分发挥应收账款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特殊功能,而且要将其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应收账款在流动资金中所占比例过高、逾期应收账款比例过高;二是企业应收账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20%左右的水平。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应收账款总额的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据商务部研究院信息管理部主任韩家平先生提供的数据,我国1991年到1995年期间形成的应收账款额超过800亿元,目前形成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高达40%。另外,由于控制不严,管理不善,应收账款迅速扩大,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统计表明,截止2003年11月底,仅全国规模以上(500万元销售收入以上)工业企业间的不良债务拖欠高达1862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6.9%。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造成企业资金的严重短缺,极不利于企业的再生产,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内部信用风险不合理造成的。

二、应收账款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应收账款的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赊销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简而言之,应收账款风险就是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在未来能够回收的额度和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应收账款回收额度上的不确定性也称之为坏账风险,指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按发生的数额收回形成坏账而造成的损失。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也称之为拖欠风险,指客户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使企业蒙受的损失。拖欠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坏账风险。

应收账款之所以存在预期损失风险,是由于其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应收账款风险状况的因素也叫应收账款风险因素。具体包括:

(一)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刚刚起步,有关信用管理的制度几乎是空白,进行信用管理的单位主要限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企业则很少进行。而且社会信用意识也较薄弱,不少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恶意拖欠账款,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信用危机。赊销是商业信用的一种,在信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随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会因缺乏回收保障而产生风险。

(二)企业自身缺乏风险意识。由于对于社会上的信用缺失现象不够重视,有些企业仍存在侥幸心理,未在销售时未对客户的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就进行赊销,这虽然会使销售额有所攀升,但却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问题。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规范,缺乏日常管理的有效方法。不少企业没有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进行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不合理,日常控制不规范,追讨欠款工作不得力等都有可能导致自身蒙受风险和损失。由于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的时间性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的未了事项应定期对账,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诸多企业并未及时地、不定期地对账,未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造成资金外流,不能正常流转。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严,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在一些企业中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销售,导致了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收。应收账款的回收没有责任到人,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风险防范分析措施 篇二

关键词:海关货物,通关风险,防范措施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海关作为进出境的监督管理机关,担负着监管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打击走私等责任,在保护贸易安全和便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业务量的增长,海关面临着巨大的执法风险,如何更好的预防和规避这些风险,保证贸易的安全便利的进行,建立先进的海关是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海关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海关风险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策。

一、海关风险管理的重要内涵

(一)海关风险管理的定义及特征

海关通关管理是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检查、岗位检测等内容的管理方法。风险分析是其核心部分。由此不难看出,海关通关作业风险管理就是海关通关作业过程中对各种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及解决。其特征有:1.海关建立了“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促进了海关利益与国家利益在工作中的协调和统一。2.海关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提高了整体功能。3.防范和控制风险同等重要。

(二)海关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当前的管理资源缺乏与迅速增长的业务量之间的矛盾,合理的利用海关管理资源,提高监管的效率,就需要一个明确的、恰当的方法来发挥海关管理的最大作用。因此,我国海关必须引入风险管理,也为我国海关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海关全面推行了担保验放通关程序,为信用度高的企业带来了实惠,降低了时间成本,尤其是由于归类、审价等关乎到涉税问题的通关方面,更是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同时,节约了资金与利息,对于企业资金的周转非常有益,借助这一程序,企业可以进行提前规划,安排好进口货物的销售策略,让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经营。除了这一政策之外,国家针对某些特殊企业也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可达到缓税目的主要优惠政策还有:网上支付银行担保、汇总征税。网上支付银行担保是指根据进出口税费担保的有关规定,由银行对纳税义务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网上支付方式申请缴纳的进出口税费提供的总担保。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出现了更大的风险,担保验放通关程序自实施以来,高级认证企业在享受到贸易便利的同时,其不足与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加强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二、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海关针对风险管理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但由于管理机制以及工作上权利和责任脱节使风险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运用风险管理促进海关管理的改革发展,提高辅助决策水平,更好的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总之,中国海关的风险管理的发展还需继续努力。当前,中国海关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对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海关制度认识还不全面,阻碍了海关风险管理的发展。2.海关风险定位的不全面,操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监管布局较落后,降低了风险调控的效果。

三、中国海关货物通关的风险分析

(一)进出口企业风险分析

进出口企业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价格欺瞒、伪报货物归类品名、伪报产销国别、少报多进、伪报原产地、隐蔽化的加工贸易渠道走私等。海关判断企业风险首先对企业开展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企业的海关风险级别。

(二)进出口商品的风险分析

进出口商品的风险因素包括:是否是主要税源商品,是否高关税、进出口限制或禁止的商品、是否是国际价格波动大的商品等。根据风险因素把风险分成不同的等级。

海关的商品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商品双管齐下,但我国的通关风险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通关模式上需要把企业风险和商品风险整合起来进行权量,从而发挥出海关通关管理的整体效能。

四、流程再造在海关货物通关监管中的应用

流程再造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是指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原有工作流程、组织结构进行反思和重新设计使企业实现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提高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流程再造理论在我国海关监管中的应用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海关信息资源的重新配置。流程再造理论依据信息技术的运用,海关的全部工作必须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的动态流程管理。从而使风险管理与海关信息管理相结合,推动海关工作更好的发展。但目前,我国海关风险管理对风险信息管理存在不足,可以考虑开放风险信息平台,使人人从中获益,从而也促进海关风险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关于海关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海关部门要重新配置人力资源,抓住风险管理的主战场。通过对进出口企业的分析、调查、反馈降低和化解监管风险。同时,加强对海关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海关人力资源的配置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物流的异军突起,使我国的海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到海关货物监管工作中,既要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高效的完成各项监管任务,履行为国把好关的职责,又要创造诚信为本、公平竞争、通关有序的通关环境。本文希望通过对海关货物通关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促进海关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海关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月琴,柏文波,李娜.关于构建科学的海关企业管理类别评定标准的探讨[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12).

[2]陈苏明.AEO认证对海关稽查的影响——基于风险管理基础稽查的AEO认证[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8(01).

[3]随清春.中国海关的风险管理机制与海关稽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三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24-01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风险性强。因急诊科病人的特殊性、复杂性、危重性使急诊科护理管理更要科学与规范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急诊护理工作函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急诊科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讨论如下:

1. 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由于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容易造成医患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病情繁杂,具有多方面护理技术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变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 防范措施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突发大批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及时总结科室存在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

2.3.3 制定切实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屬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仪器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4.2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急诊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客观、清楚、准确、完整,不得涂改。这些记录要妥善保管,漏记、错记等都会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2.5.1 加强基本业务的培训。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加强护士培训包括:法律意识、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急救新技术等,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救护水平,通过每月进行的护士业务学习、定期培训和考试,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及处理方法,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予以总结。

2.5.2 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对急诊护士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急救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危重患者急救技术等。护士长督促低工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高工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对常用急救药品的使用、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作用都要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 伏迎春.从护理风险谈手术室的管理[J] . 华北国防医药,2003 ,4(2) :146.

[2] 张安琴.将“5S 活动”引入护理管理的思考[J] . 四川医学,2004 ,25(11) :127021271.

4.风险防范分析措施 篇四

段浩

中煤邯郸中原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针对软弱地层下地铁车站基坑的特点,对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周边环境以及施工工序引起的工程风险的主要因素分析,对工程风险的防范从施工管理、设计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和管理措施;期望能够给地铁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铁

基坑

风险

围护结构

降水

措施

前言:随着全国地铁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工程事故不断出现,如何控制地铁建设工程风险已经成为工程领域的热门课题。地铁工程的工程风险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单个工点的工程事故不仅造成进度和经济的损失,给后续施工造成困难和隐患,而且可能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地铁车站基坑工程是地铁工程建设中最大的风险源,基坑工程除了其固有的风险外,由于施工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工程的环境风险;环境的风险往往是工程本体的工程活动造成的,本体的事故往往连带产生环境的问题;环境的制约提高了工程的施工难度,也加大了工程本体的风险。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都是工程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坑工程在地铁建设中确属于事故高发项目,但通过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也并不是不可预防、不可避免的。

一、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基本概况

以天津地铁车站基坑为例:车站主体区域地质主要为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粉砂、细砂、粉质粘土层;场地埋深45米以上表层地下水类型主要划分为3个含水层:潜水含水层、第一承压含水层Q41a1、⑧2-

1、⑧2-

2、⑨2-

1、⑨2-2透水性好,为承压含水层、第二承压含水层⑪2透水性好,为承压含水层。地铁的地下车站通常是狭长形的基坑,一般标准地下二层车站长度一般为180m、宽度约20m、开挖深度15~18m。施工大部分采用明挖法;在受交通、周边环境或其他特殊条件制约下,可采用盖挖法、逆作法等施工方法;车站主体结构一般采用地连墙围护;地铁车站附属结构包括风井、出入口等根据其埋深等大部分采用SMW工法或钻孔桩加止水帷幕的形式。

二、影响地铁车站基坑风险的主要因素

控制地铁车站基坑的工程风险,除了要解决支护体系和立柱的稳定问题,还 需要控制基坑开挖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承压水降压相关问题,工程的风险期主要集中在开挖阶段。影响地铁车站基坑风险的主要因素极其复杂、繁多,但总结、归纳地铁地下工程影响的主要因素如下:

(1)工程所处的水文地质状况: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工程风险程度的首要条件。不同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决定了工程风险的程度,特别是处于承压水、微承压水等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工程。

(2)工程本身特征:工程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工程风险程度也密切相关,深基坑的风险大于浅基坑风险,宽大基坑有立柱隆起风险,长基坑有纵向滑坡风险,异形基坑存在局部节点受力不平衡问题等等。

(3)周边环境的影响:工程周边环境主要指受基坑工程施工影响的周边建筑物和管线,不同建筑物和管线抵抗施工影响的能力不同,发生环境事故的次生灾害的影响不同。在粉砂工程地质条件下,若环境有大量水土流失,即使在基坑2倍开挖深度之外,也会对基坑本体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导致基坑本体发生次生灾害。

(4)施工工序的影响: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分期施工往往会产生新老混凝土接头,这些接头、接口部位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工程风险。

(5)气候对工程的影响:对地下工程而言。夏秋季节往往是暴雨多发时期,也是水文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施工稍有不慎,在多种不利因素条件下而引发工程事故。而且,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也不利于工程的应急抢险。

三、地铁车站基坑风险及防范措施:

1、工程水文地质引发的地铁车站基坑工程风险及防范措施:

在承压水、微承压水或地下水风险条件下砂性土、粉砂性土层的基坑工程,地连墙渗漏引发的工程危害较为常见,也极具危害。对受砂性土影响的深基坑工程。要从地质勘察、设计方案、围护施工等源头,强化设计、施工等技术措施和参建各方的管理措施,加强各工序管理,以确保工程风险受控,主要防范及控制措施如下:

(1)、通过补充勘察,确保地质勘察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

地质勘察资料不能仅利用为主体结构工程而进行的勘察资料,通过对现有勘察报告的分析找出地质报告中显示的薄弱点或者有疑问的部位结合基坑的平面位置,沿基坑周边布孔进行补充勘察。另外,针对目前勘察市场的现状,参建单 位应与地质单位沟通好,确保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设计方案的针对性

基坑设计方案要根据基坑周边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包括地上建(构)筑物、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深度的不同,分别按不同的支撑和围护结构剖面进行设计。设计单位要针对软弱地层区域易发生的施工问题进行设计优化。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状况,施工工序等安排,对地连墙围护接头型式、分期施工槽段分幅型式,开挖及结构浇注顺序、支撑体系,坑内地基加固与坑内外墙缝止水的结合等,从设计源头确保工程安全。

针对基坑围护结构及支撑体系施工过程、基坑开挖过程的地质情况及监测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分析支撑及围护结构方案的安全性,若有与原设计依据的资料不符或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应及时进行设计变更;根据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测结果,对原设计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复核,若基坑未达到设计标高,位移或应力己达到或超过设计报警值,必须及时进行补强设计,确保基坑安全。

地质资料不齐、准确性差;周边环境未调查清楚,超载取值有误;设计未对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进行验算;未能根据实际地质情况作出判断;止水帷幕设计有误,施工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设计没有选取地质情况最差的钻孔进行设计;支撑与腰梁、腰梁与支护结构节点设计考虑不周局部破环引起整体破坏;未能及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设计方案等是常见的由设计原因引起的基坑安全事故。

(3)加强围护结构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过程中须强化从围护施工开始直至结构浇筑各环节、各工序之间的风险梳理,强化技术管理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与设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明确围护型式包括围护墙深度,是否隔断承压水、地连墙接头型式和地连墙的分幅型式,特别是分期施工,接口段的分幅型式;结合地层分布确定加固方式(包括墙缝止水措施),在墙缝止水措施选择时要考虑浅层砂层土坍孔等对墙缝止水效果的影响,强化对墙缝止水孔定位、引孔、垂直度控制等技术要求。

地连墙施工须结合工程水文地质状况,选用适宜的成槽设备;选用适宜的地基加固、降水或组合加固方式,以确保地连墙施工质量;地连墙施工中应通过试成槽,明确各项施工技术指标,包括工序之间的衔接;对砂性土地层刷壁监控。根据地连墙不同接头型式,做好接头防“绕流”措施以确保接头质量,防止接头处渗漏。

根据砂性土层所处不同位置,采取合理措施对地连墙接缝进行止水处理。基坑支撑体系宜优先选用混凝土支撑。

(4)强化降水管理:

在承压水降水设计上要考虑最不利因素进行降水设计,但施工要考虑地墙对水的隔断作用以及承压水位变动等因素尽量少降、甚至不降承压水,以避免承压水降水产生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根据围护结构与含水层不同关系设置降压井或疏干井,且不宜设置混合井。必须做好深基坑降水试验。在降水试验的基础上,制订的具有针对性的降水方案。严格控制降水井的数量与质量,包括坑外降水观测井;坑外降水观测井的设置应避开地墙墙缝等不利位置,并离基坑有适当距离。在降水过程中做好降水量的统计。水位及安全性判断结果作为基坑监测点主要内容形成报表及时上报有关参建单位。

(5)高度重视基坑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基坑施工过程中及时且准确的监测数据,能够使设计、施工、监理方等对基坑的安全性做出及时评判,也是确保基坑安全的重要措施。

对处于粉质粘土、粉细砂等软弱地层中的基坑工程须加强监测工作,特别是地连墙位置监测,每一幅地连墙墙缝须设深层地表监测点,同时,隔一段距离(20m左右)布设深层地表监测点的断面,强化对墙缝位置的地表变形监测。做好对承压水、微承压水及地表水抽水量、水位观测孔水位变化等监测,及时发现围护结构可能存在的渗漏,以便事先采取相应的防范及应急措施。

认为应严格按规范要求的项目进行监测,水平位移的监测应采用桩顶水平位移及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相结合,且测斜孔应尽量布置在周边环境敏感位置、地质条件较差位置,平面上尽量不要太靠近角点。基坑基准点要设置在基坑位移影响范围之外。必须按照要求设置支撑轴力、混凝土支撑应力监测点,所用轴力计和应变计必须进行校核。

监测初始值在基坑开挖前测量不少于2次,确保基坑在每层土开挖过程中的测试次数不少于一次,位移临近或超过报警值时要加密监测次数。每次监测结果要及时向设计、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汇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相关各方。雨季或出现水管爆裂等异常情况时,要加密监测次数,直至位移稳定、基坑安全有保障才能恢复正常观测。

(6)严格控制基坑开挖程序和施工配合:

基坑开挖前须对地连墙围护施工过程和质量、墙缝止水加固、降水监测等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及时发现基坑围护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围护结构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做好开挖条件验收工作。

在基坑开挖中应严格按照先探后挖、随挖随撑的施工程序执行,防止围护结构出现大的变形,造成地连墙接缝渗漏。基坑开挖须在各项准备工作准备充分前提下,从第一道支撑开挖到结构底板浇注完成整个阶段必须按照快速、有序地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开挖过程中对地连墙墙缝或接驳器等易发生渗漏部位先开样沟检查,发现渗漏及时回填,及时注浆处理。同时合理调整工序。

加快挖土与支撑速度,确保及时挖土、及时支撑。在地墙凿毛过程中,对易发渗漏的墙缝位置严禁混凝土凿毛,对于渗漏点必须随挖随堵,当挖至基坑底标高时,须做到垫层随挖随浇,加快底板施工进度。

2、基坑结构风险防范技术措施

工程本身结构和特征决定了工程本身的风险。主要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天津地区的深基坑的开挖深度达到一定范围时,基坑风险将会有一个质的变化。一旦深层粉砂、砂性土发生突涌或出现坑底渗漏,不仅对工程产生毁灭性灾难,同时对周边环境也将产生灾难性打击;基坑越宽,基坑支撑体系稳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基坑的宽度对支撑稳定有直接的影响,受到土体回弹和承压水作用下,立柱在开挖阶段通常隆起,而立柱的隆起对支撑稳定有致命的影响;平面异形的基坑,由于设计通常采用平面计算,不考虑基坑空间受力平衡的问题,容易在基坑异形的部位点产生应力集中,出现节点破坏;基坑由于周边交通等影响,特别是重车等影响,也会加大围护变形或差异变形,引发基坑渗漏或周边管线损坏等事件发生。基坑工程结构引起风险的防范技术控制措施如下:

(1)基坑围护结构及支撑系统的正确选择基坑围护结构及支撑系统的选择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和规范要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建筑物的结构对基坑施工的特殊要求、各种围护结构的适用范围、技术特点以及造价。

(2)根据基坑底部土层分布及各土层特性,严格控制疏干井的疏干降水工作,减少微承压水、承压水对立柱隆起的影响。

(3)信息化施工:基坑工程事故的调查表明,任何一起基坑工程事故无一例外地与监测不力或险情预报不准确相关。在基坑施工中,应时刻关注周边环境的变化,同时对一些异常情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3、周边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在市区修筑地下工程,尤其是在地面建筑密集、地下管线复杂的城市中心地区,地铁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陷将有可能危及周围建构筑物、管线的安全。在施工前必须清楚地掌握工程沿线建构筑物、管线的构造、型式、年代、使用状况等情况,对工前建构筑物、管线进行评估,确定建构筑物、管线的已有的变形以及抵抗剩余变形的能力。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控量测,并根据评价指标进行判断,对建构筑物、管线进行评估。做出比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应变措施。最后对建构筑物、管线工后进行评估。应开展以下 5 个方面的工作:①建构筑物、管线资料的调查;②建构筑物、管线现状评估;③地铁施工对邻近地层和建构筑物、管线的影响与预测;④地铁施工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⑤地铁施工过程管理和控制程序的制定。对于周边环境风险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认真核查周边环境资料与设计图纸是否一致。

施工单位在基坑施工前,应先对周边环境资料按设计图纸先核实,特别是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线,一旦发现与设计图纸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进行设计变更。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在基坑施工前未能查清,则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或发现情况与设计图不同,应及时向设计反映,以便及时进行设计变更,确保基坑安全。

(2)严格施工程序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由于施工不慎引起基坑周边管线(包括给排水管、电缆线、煤气管)等破坏,是基坑工程常见的事故之一,这一点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

(3)、认真核查止水结构能否满足止水要求:

止水结构能否满足止水要求是基坑施工能否顺利的重要因素,也是基坑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的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基坑工程常用的止水结构为搅拌桩止水帷幕、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砂层中含有较多的旧基础,特别是木桩基础;砂层中的水为流动水;止水帷幕施工过程中,设备故障多,导致止水帷幕的施工搭接口较多等情况下一般止水效果不佳,建议采取复合型止水帷幕,增加高压注浆。

4、施工工序等引起的基坑风险防范技术措施(1)围护结构未完全闭合情况下开挖

由于受交通或某些重要管线的影响,围护结构无法完全闭合。还有某些出入口设计,在端部取消了围护结构,利用放坡作为围护等。围护结构未闭合的情况 6 下开挖对基坑而言是极具风险的。特别是砂、粉性土或土层存在有薄层砂、粉性土,施工又值雨季等地下水变化频繁的季节,极易发生基坑土体滑移而造成基坑坍塌事件。在围护结构未闭合的情况下开挖,必须预先落实专项技术措施。否则严禁开挖。

(2)前后工序搭接或预留存在障碍:

地铁车站施工由于受交通、管线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可能避免地存在有分段施工。如车站出入口、风井与车站主体分段施工。分段施工新老砼的接口处易在新老混凝土结构搭接处发生渗漏、流水流砂,会对环境和基坑工程产生危害。

因此必须包括不同围护结构施工工艺,工法的接口从设计落实防范措施。车站主体与出入口、风井两种不同围护结构工法之间的接口设置旋喷桩止水措。

(3)不同部位对对地基加固止水方案选择。

不同的加固方法有不同特征,无论是双轴搅拌桩还是三轴搅拌桩,与地连墙等其他工艺、工法无法形成有效搭接。需采取旋喷对其搭接部位进行止水等加固。选用适宜的加固形式,优化加固工艺过程,合理安排工序。

四、结束语:

地铁工程建设投资大,施工周期长,车站基坑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周边建筑物密集、各种地下管线多,工程结构及施工工艺复杂。包括工程自然环境、场地条件等工程风险影响因素多。因此,造成地铁工程建设期间的风险发生机理具有多发性,潜在的不利后果和损失具有严重性或灾难性,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范围大、程度严重。地下工程建设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实施经济、可行、主动的,确保安全的处置对策,减少或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损失。

参考文献:(1)《基坑工程手册 》 刘国彬,王卫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1

(2)上海土木工程学会,地下及隧道工程事故和风险监控技术,2009

5.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篇五

为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各项任务的落实,根据上级精神,针对全中心干部职工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特制定以下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一、思想道德风险防范

(一)加强教育引导,筑牢思想防线。一是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列为中心干部职工的学习内容,每季度至少安排一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专题学习。二是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和身边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三是开展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剖析反面典型,使干部职工认清腐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自学做警钟常鸣。四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忠于职守、诚信服务、严守法纪、廉洁从政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

(二)加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树立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把解决好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努力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使全中心上下形成“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的和谐氛围。

(三)创新活动载体,提高自觉意识。结合中心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如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预防职务犯罪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反腐倡廉专题片。

二、制度机制风险防范

(一)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小组,小组具体负责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具体组织、协调和实施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二)完善机制,规范权力运行。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规章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把现有制度充实到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各项防控措施中。针对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以及工作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制度机制,用制度和机制预防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考核,严格进行监督。由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小组对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进行考核。召开座谈会、检查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行综合考核。对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惩处违纪违法人员。

三、加强工作实效,提升责任意识。

1、工作岗位:一是严格落实价格监测各项报告制度。二严把上报数据质量关,及时准确上报监测数据。三是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2.信息上网工作岗位: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信息上网的相关制度。二是努力提高政务信息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对上网信息的审核、复核。

6.廉政风险防范整改措施 篇六

按照根据《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认真开展了整改工作,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现将我校整改措施总结如下:

一、行政审批

1、校长、副校长可能存在大宗资金使用,物资采购手续不齐,拿回扣,讲人情;学校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差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我校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审批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及时开展校务公开,公开接受教职工监督等措施。

2、教导主任、后勤主任可能存在乱订教辅资料,执行制度不力等现象,对此禁止胡乱征订教辅资料,严格执行制度,主动接受监督。

3、班主任可能存在对学生方法简单、粗暴、不以人为本,贫困生评定讲人情,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现象。对此严格执行上级或学校规章制度,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认真进行家访。

二、财务

报账员可能存在不严格执行财经制度,不专款专用,账目不清,审查不严现象。对此学校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财经制度,坚持收支两条线,当事人自觉接受监督审查。

三、内部人事任用

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可能出现学校对中层干部的提拔、教导处对班主任的任用,不坚持原则,任人唯亲现象。对此,学校坚持按教师任用条例,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坚持任人为贤。

四、物资管理

财务后勤,存在物质购买不适用,进库出库无记录,胡乱发放等现象。对此严格执行物质进出库及发放登记、保管使用制度,进出按规章制度办事。

五、其他

7.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七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 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会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预期收益下降。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由融资或者筹资带来的风险。

(二) 财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不稳定性、系统性、不确定性。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 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财务外部环境变化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产业政策、利率、通货膨胀、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变化。

(二) 企业财务人员意识和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意识不足, 对财务风险的预判和预防不够, 也是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四) 财务监审制度缺陷

目前在许多企业中制定的财务监审制度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的按照制度执行, 难以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 收益分配缺乏科学性

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离不开收益的合理分配, 如果企业收益分配方法缺乏科学性, 不遵循企业的实际状况, 会对企业的财务结构产生影响, 从而破坏企业财务的收支平衡, 形成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 建立各部门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

要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就必须首先处理好企业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这一问题不解决好, 企业将无法做到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和充分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在处理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应坚持集权适度, 分权合理的原则。

(二) 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整全程控制机制。

(三) 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的控制包括财务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防范环节。风险预测是基础, 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 就是在增强风险意识的基础上, 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都能预见风险的存在,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实施科学的管理。

(四) 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规避财务风险

首先应建立资本积累的约束机制, 不断充实资本。其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负债规模。再次把握借款时机, 审时度势, 合理决策。最后预测负债筹资的使用效果, 权衡成本收益, 优化债务结构。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是融资决策。将不同的债务按期限合理搭配, 以减少偿还债务的压力, 保证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融资金额大小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状况。企业应当努力使资本结构最佳, 融资成本最低。

(五)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

1.良好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财务风险防范是在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的基础上, 提取特定的信息, 满足管理的需要。因此, 要求企业财会部门必须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功底, 牢固树立信息观念, 掌握了解市场政策、市场供求、市场经济发展等内部外部信息, 并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反馈给企业, 为开发和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资料。

2.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 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使可能蒙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3.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财务部门, 财会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风险防范的成功与否。财会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积极建议和处理方案, 发挥财会在企业经营中的参谋作用。同时要求财会人员具备与生产、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并对知识不断更新。

四、结语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如此开放的形势下, 面对国内及国际上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 企业经预防可能随时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 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 应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牢固地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对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适时地分析研究, 要树立风险意识, 把握财务风险的特征, 洞悉财务风险与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的辩证关系, 充分预测和发现财务风险, 建立切实有效可行的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并适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 将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合理运用财务这条杠杆调节和保障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鉴于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特征及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把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为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李聪.财务风险问题探究[J].北方经贸, 2015 (1) .

8.风险防范分析措施 篇八

【关键词】高原;眼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26-01

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降低护理 ,探讨眼科护理中的风险相关因素与防范措施。

防范对策:

1、语言:我区地处高原,以藏族群众居多,很多群众听不懂汉语,交流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请懂汉藏语言的同志进行翻译,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克服语言交流障碍,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不适和需求,以促进疾病的转归。

2、心理防范对策:在我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的研究中显示眼科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为紧张、恐惧、焦虑、抑郁、孤独、失助及期待心理,造成患者不良情绪的因素主要有病情严重、视力缺陷、对手术的本能恐惧心理等。眼科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需先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舒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与要求,协助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详细耐心的解释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情况,让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方式、疗效及术后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积极的配合治疗,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家属的工作,让患者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从而树立其健康乐观的精神。

3、睡眠障碍防范对策:长期卧床、生活环境改变等因素易使得患者睡眠状态出现紊乱。眼科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尽快的适应住院环境,并灵活制订操作时间,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每天按时上床睡觉、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睡觉前喝热牛奶等。减轻疼痛、药物、噪声对患者睡眠的影响。

4、便秘防范对策:便秘是我区眼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这与高原地区居民生活习惯有关。高原藏族群众食用肉食较多,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摄入较少。其不仅让患者痛苦不堪,还易引起缝线脱落、虹膜脱出、伤口裂开、眼压升高、植片移位等并发症。眼科护理人员需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协助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方法,对便秘积者可给轻泻剂、甘油栓、开塞露或小肥皂条塞于肛内通便或灌肠。

5、生活能力防范对策:眼睛不适是造成患者生活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眼科医护人员需经常巡视病房,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起居,让患者消除因眼疾带来的生活不适。病房内需保持地面平整、无障碍物,病床旁需保持呼叫系统性能良好,走廊、厕所的栏杆需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无损坏。

6、体位防范对策:长时间的强迫体位患者易引起肩酸痛、胸闷、肢体麻木等不适。眼科医护人员需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告知特殊体位的重要性,利于护理方法与护理工具来缓解患者的不适。如为患者轻轻按摩肢体、颈部,用海绵垫、软枕、气圈等护理工具,垫于下颌部、额部、肘部、胸腹部下,采用正确的体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急诊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九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对 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2.5.1 加强基本业务的培训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加强护士培训包括:法律意识、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急救新技术等,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救护水平,通过每月进行的护士业务学习、定期培训和考试,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及处理方法,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予以总结,认真做好急诊护理的每个环节,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10.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方案 篇十

二. 创业风险的理解

创业过程就是创业机会、资源、团队之间高度配置适当的动态平衡过程,但随着时空的变迁、 机会模糊、市场不确定性、资本市场风险及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冲击,这三个要素也会因为相对地位的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称为创业风险[2]。一般有两个角度理解风险,一是强调了风险表现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一是强调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前者属于广义上的风险,说明未来利润多寡的不确定性。后者属于狭义上的风险,只能表现为损失,没有获利的可能性。风险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采取适当的防范策略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 或者说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风险越大,回报越高。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意义将更加深远而重大。鉴于此, 大学生创业风险是指在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因创业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创业机会的复杂性,创业企业的多样性,大学生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的能力不足,以及创业投资者实力有限等因素而导致创业结果的不确定性。

三. 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分析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分析如下:

【1】项目选择太盲目

大学生创业时如果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投资方向,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做决定,从而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一定很低。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需要冷静而不是狂热。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对创业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如果对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考虑不周,对创业的前景不甚了解,就马上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成立自己的公司或者企业,那么将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对创业的决策要科学,要深思熟虑,盲目决定创业将会埋下风险隐患。

盲目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通病。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将市场调研做扎实,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创业。

【2】缺乏创业技能

眼高手低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通病,往往当创业计划书中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创业者既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也缺乏必须的能力和经验,却对创业的期望值非常高。这样的创业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创业的时候切忌空谈,要脚踏实地一点一点把事情做好。

【3】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渠道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没有广阔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谈。资金难筹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难题, 缺乏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创办起来后,就必须 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的日常运作。对于初创企业来而当代大学生创业由于自身能力人脉的限制,融资渠道十分有限。所以,创业者应充分了解市场,扩充融资渠道。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4】社会资源贫乏

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由于长期身处校园,大学生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而企业创建、市场开拓、产品推介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所以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大学生在这方面会感到非常吃力,比有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迷失和迷茫。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劣势之

一。所以我们平时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己人际交往的范围。创业前,可以先到相关行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通过这个平台,为自己日后的创业积累人脉。或者可以借助于父母亲属的人脉为自己搭桥。

【5】管理过于随意

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技术出类拔萃,但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无法凝聚人心,造成创业的失败。所以要想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者必须技术、经营两手抓,可从合伙创业、家庭创业或从虚拟店铺开始,锻炼创业能力,也可以聘用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的日常运作。

四. 大学生如何规避风险

(1)谨慎选择创业项目,避免盲目跟风从众

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大学生往往并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大多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投资方向。目前,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是大学生青睐的创业项目。这表明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这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扎堆趋势。

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一个既有市场需求又符合自己特点的创业项目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既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创业条件,更要冷静地分析创业环境,立足于技术项目,尽量选择技术含量高、自主知识产权明确的项目,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做好产品市场化工作。切忌盲目跟风,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来做。

(2)合理组建创业团队,避免随意搭伙现象

再出色的创业计划也会具有可复制性,但是整个团队是难以复制的,因此那些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团队相比那些异想天开的单干者往往会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团队合作对于创业是否成功至关重要,志同道合的搭档会是你事业成 功的无价之宝[3]。因此,组建创业团队时要考虑专业互补、能力 互补、性格互补,使组建的团队有战斗力,要避免随意搭伙的现象。

(3)积极参与创业竞争,杜绝急功近利心态

创业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要积极参与竞争,逆境中要坚韧,顺境中要冷静。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者,不要惧怕同其他创业者竞争,必须做好与风险和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创业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克服急躁情绪,端正心态,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创业者时刻切记,任何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举动,都是有害无益的,甚至会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

(4)提升心理素质与抗打击能力

创业者开始创业,需要有一个好心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终能成功。创业是一份极具挑战自信心的工作,只有不断相信自己,才能不断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如果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出现了不自信的心理状况,那创业项目会受到阻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另外,创业者遇到困难需要冷静,不能随意急躁,造成创业机会的浪费。实际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难题是很正常的现象,创业者应摆正自己对于困难的态度,遇事沉稳冷静。在冷静下来之后,还要善于思考解决困难。还有一点,创业者要能吃苦,不怕吃苦。还要注意摆脱多疑的情绪,多疑是团队的毒药,它容易产生悲观心理,造成团队人心涣散、工作执行力和效率下降。

五、对于创业管理课程的几点感受

11.风险防范分析措施 篇十一

并购是指一个企业法人通过现金购买、承担债务、吸收股份、换股收购等有偿方式实施对另外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合并、兼并式收购,以获得其所有权、控制权的行为。它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同时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作为资产扩张的重要和有效手段之一。企业并购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逐渐走上了正规化和制度化。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出现较晚(20世纪80年代),因此尽管吸收了西方社会在企业并购过程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教训,但毕竟由于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以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动机,及由此而产生的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

2 研究过程

(1)深度访谈

在确立本研究主题后,开始广泛收集企业并购的动机、风险和风险防范等文献,把握企业并购风险的关键问题,并与专业人士交流沟通,勾勒出分析脉络,构思研究框架。

遵循客观原则,充分考虑样本企业家的行业、规模、性质、地域、年龄、创业时间等因素,挑选被访谈对象,尽量使被调查者具有代表性。挑选的访谈对象均为企业并购过程参与者,熟悉企业并购过程,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

以被访谈者是否能提出新见解为限度,共完成14名访谈者。对谈访内容整理分析之后,利用内容分析法研究。

(2)编码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经过访谈法再现企业并购风险中的关键事件,然后将访谈材料整理成若干个访谈案例,整理成文字,运用内容分析法加以剖析,总结关键知识点,提炼企业并购风险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借鉴相关研究和理论成果,建构企业并购风险的内容,分成三个类别和四个子类别:第一个类别为管理层功利性,其一是管理高层子类,关键语句如股东与管理高层追求目标不一致,其二是管理中层子类,关键语句如任期内有业绩就有仕途的短视。第二个类别为企业投机动机,其一是避税目的子类,关键语句如并购可获得政府减税、免税以及财政补贴等;其二是买壳上市,关键语句如通过并购掠夺上市公司各种资源。第三个类别为企业逃避债务,关键语句如资产重组当作逃债出路,第四类为其他并购风险,关键语句是除去以上类型的其他企业并购风险。

在对14份深度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后,根据相关性、互斥性和完备性的要求,分门别类,确定了67个能够表达企业并购风险的语句作为最终的编码对象。为了使编码者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语句的真实含义,保留了一定的上下文来体现背景信息,并对选定语句给予解释,然后邀请企业管理专业中对企业并购有所研究的三名副教授为编码者做了前期准备和协助工作,包括对各分类系统类别的含义和编码材料的来源信息的交流,把67个关键语句归纳到相应类别和子类别里面,在整理过程中,三位编码者在50分钟左右完成独立编码。

(3)编码结果

编码结果显示:从大类上来看,管理层功利性所占比例最高,频次为103,占企业并购风险频次的44.78%;而企业投机动机和企业逃避债务的频次分别为88和37,比例分别为38.26%和16.09%,兩者之和占所有补偿程序出现频次的55%左右;其他程序内容的出现频次为2,仅仅占到所有企业并购风险出现频次的0.87%。从子类上来看,管理层功利性的两个子类分布避税目的占19.57%和跨行业发展占18.70%相对均衡,而企业管理层功利性的两个子类管理高层管理33.04%与中层出现频次11.74%相对差距更大。

Kappa系数是考察两组观察者对某二分变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的一个常用统计量。根据Schuster(2004)研究,本文的kappa系数为0.84,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据此得到的研究结论可靠性较高。

3 访谈结果

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总体形势是良性的,但其中也不乏风险。

(1)管理层功利性动机导致的风险

对现代公司制企业,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构成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就形成了股东与管理高层追求目标不一致。管理高层会在本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将企业扩大到最优规模以上。穆勒(Muller,1969)通过对代理人报酬的研究表明,代理人报酬与公司规模成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越大,管理高层的报酬就越高。并购比企业自身内部成长更容易实现扩张,因此,管理高层完全可能为了自己利益实行并购。这种并购行为一旦得到实施,日后必将提高公司对管理高层的依赖程度,从而使管理高层获得对公司的长期控制权。

管理中层也就是经理人具有一定级别,是企业通过行政命令任命的。这种任命制度导致上级部门考核这些经理人的主要依据是业绩。企业效益好,上级部门可以提拔;企业效益不好,上级部门为了表明自己的“任命眼光”,会出现“承诺升级”效应,可以调任别处继续为官。并购具有轰动效应,能够迅速扩大企业资产规模。

(2)企业投机性目的导致的风险

通过并购可获得银行优惠贷款,政府减税、免税以及财政补贴等,或者为了获取资源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魏江 2002)。一些企业经过几年发展积累了大量利润,但因短期内缺乏合适的投资项目而需要负担高额的税负。如果采用支付额外的股息或者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方法,并不能减轻高额税负,而如果用来回购本公司的证券,不但要缴税,反而还会推动股价上涨,造成更大损失。因此,盈利企业通过合法的并购亏损企业,可将亏损分年度摊派到盈利上,从而减少税收,其风险显而易见。

企业跨行业发展企业并购的另外一个原因。跨行发展,使企业面对全新领域,遇到完全陌生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在我国,跨行发展的一个极端表现是买壳上市。上市额度是一种非常稀缺资源,因此,买壳上市成为我国部分企业完成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主要动机。如果收购方真正有实力对业绩差强人意的公司重组,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并购方的目的并不在于改善上市公司业绩,而是通过大量内幕交易以及关联交易来掠夺上市公司资源,或者通过营造并购的概念,在二级市场操纵股票谋取非法收益。

(3)企业逃避债务动机导致的风险

从被并购的企业看,对于一些效益不好、亏损明显、负债沉重的企业,他们把资产重组当作逃债出路,甚至视其方法为逃债的“天赐良机”,而进行恶意破产逃债行为。由于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完善,某些企业以此来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些企业在转让产权时,只转让权利,不转让义务,债务由空壳公司承受,或者企业被并购时不进行债务清算,使债权人讨债无门。从长期来看,将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恶化,势必又将进一步使企业的海内外融资进一步困难,最终不利的还是这些企业。

4 討论

既然并购过程中带来了风险,防范自然成了企业并购不可避免的话题,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点?

(1)政府强化风险防范,完善配套政策

并购这一市场行为并非完全排斥政府行为,企业的并购需要政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政府应当根据当前经济的发展状况,在现有企业的自主行为之上,给予政策支持。要完善配套的政策,支持企业之间的并购,政府还应该监督投资银行、开发银行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他们的中介作用,为企业并购提供必须的金融工具,以减少企业并购的障碍,进而提高并购成功率。对实习并购的企业债务实行由兼并、联合后的企业承担被兼并、联合前企业的债务,完善企业并购的相关行政服务,加强信息披露,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2)推行战略性并购,加大强强联合的力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产业整合和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并购的重要主题。通过产业整合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并购的最主要内在动因。我国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小,而面对全球竞争,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所能找寻到的唯一出路就是利用产业整合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通过并购进行产业整合不但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能有效地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竞争对手、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使产业组织向着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达到企业真正做大、做强的目的。

(3)优化自身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是迫于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我国大部分企业并购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市场而进行的一种自发行为,很多企业本身的并购行为动因多是在追求短期利益。企业应认识到并购是优化企业资源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方式,为寻求企业发展,以便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应积极开展并购活动,从而实现获得战略发展机会、节约交易费用、追求协同效应、分散风险的并购目标。

(4)加强行政执法,完善企业并购的法律

企业并购一般交易金额巨大,涉及方面和内容较多,并购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较大,而双方在并购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急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收益不对称的事实。许多潜在的问题在并购谈判环节并不一定能够全部暴露出来,并购协议过程中会出现更多问题,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认真对待债务的落实,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是人们集思广益的结果,政府的凭空想象或从国外照搬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在本国的产权交易中才会形成相关法律,我国政府应该加快企业并购等法律的完善,使企业在并购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 马乐声,等.风险投资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风险防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06-109.

[2] 李蔚.并购为什么?[J].经济月刊,2002,(3):35-36.

[3] 袁天荣,焦跃华.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动机与行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126-129.

[4] 曾艳.中外企业并购动机和效率的比较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5,(8):70-72.

[5] 王春,齐艳秋.企业并购动机理论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6):18-24.

[6] 徐美银,等.企业并购失败原因及防范对策[J].经济师,2005,(10):182-183.

12.供应链风险特征与防范措施分析 篇十二

供应链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因其信息共享、凝聚各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能力,而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追捧。但在供应链这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引起连锁反应,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和发挥供应链优越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二、供应链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具有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等天然特征,使其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供应链风险。它是一种潜在威胁,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从目标控制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风险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供应链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

从风险来源分类,供应链风险可分为供应链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类。

内部风险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它由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潜在互动合作关系所致。这类的风险通常是由于信息缺乏透明性,缺乏深层次合作意识,JIT的错误应用和不准确的预测等所造成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过程风险和控制风险。

外部风险来自供应链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此类的互动关系包括罢工、恐怖活动和自然灾难造成的破坏等,供应链中任何阶段发生的破坏与外部因素有关的故障都可归类于外部风险。主要包括:供给风险和需求风险,以及环境风险,如图1所示:

三、供应链风险特征分析

尽管供应链能带来诸多好处,但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毕竟是市场中的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所以彼此之间必然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在这种不稳定的系统内,各节点企业需要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和无形的道德约束来实现协调顺畅,因而导致供应链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且这种风险与单个企业的风险有很大不同。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供应链风险除了客观必然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 传递性

传递性是供应链风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由供应链自身组织结构所决定的。由于从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仓储配送整个过程,都是由多个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完成,根据流程的顺序,各节点企业的工作形成了一个交错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某一个企业既可能参与一个环节也可能参与多个环节。因此各节点环环相扣,彼此依赖和相互影响,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节点,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这种风险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传递,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危害和损失。如最具代表性的“牛鞭效应”。一般来说供应链越长,中间的非价值因素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2. 复杂性与多样性

由于供应链组织特有的组织结构导致其从构建起就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所要面对的风险,如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还要面对由组织结构而决定的特有风险,如企业之间的合作风险、信用风险、文化冲突风险、利润分配风险等。因此供应链风险相比一般企业的风险,种类多、范围广,复杂性更高。

3. 实际运作性

供应链的外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也是不可控制和预测的。但由系统内部因素引起的一些风险,如合作风险、信用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利润分配风险等,从本质上来说是实际运作风险。只有企业之间以供应链方式存在实际运作时,才有这些风险发生。

4. 此消彼长性

供应链中的很多风险是此消彼长的,一种风险的减少会引起另一种风险的增加,下面从两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供应链系统内各节点企业之间风险的此消彼长性,即一个企业风险的减少可能会导致相关的企业风险的增加。如制造厂商为了减少自身的库存风险,要求上游供应商采用JIT方式送货,在保证整条供应链顺畅运行的条件下必然导致上游供应商送货成本、库存的增加,即制造商库存风险减少某种程度上是以供应商库存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

(2)是从整体来讲,把供应链看作一个虚拟企业群,企业内一种风险的减少会导致另一种风险的增加,如营运风险和中断风险,减少库存营运风险减少,但中断风险随之而增加。所以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到风险之间的联系。

四、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由于供应链趋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出现问题时不仅损害节点企业的自身利益,而且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为了能够对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准确地分析评价,必须根据供应链风险的类型与特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1. 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部门,及时地预测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供应链风险。

预警部门受供应链核心企业决策层领导,一般由各个合作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运用预测、预审、预报、预控等措施,分析和预测供应链上的各种风险因素,提出处理可能风险事件的措施。供应链风险预警流程,如图2所示:

2. 建立并完善物流合作法律、法规

政府应切实执行法律调控手段国家应建立物流经营合同法规、物流企业合作法规,明确物流经营企业的基本法律责任和权利;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导向和监督作用,防止少数企业的单方面违约活动,从而保证供应链长期合作的稳定性。

3. 建立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机制,促进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

建立广泛有效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应是一种基于彼此严守承诺、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相互信任、总体优化便利的合作关系才可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终实现企业提高利润和优化服务的目标。然而建立相互信任的有效机制,需要做以下具体工作:

(1)提高企业的欺骗成本。企业的失信行为是因为企业失信带来的收益大于其支出成本,失信有利可图。因此提高合作企业的欺骗成本是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有力武器。通过提高欺骗成本,使采取欺骗行为的企业在获取眼前利益的同时承受更大的远期成本,减少企业的失信行为。

(2)提高合作的预期利益。企业相互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共同的预期利益。因此,要想使企业更少的合作就必须使预期利益远大于目前利益,从而合作伙伴为了更大的预期利益而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这里的预期利益不仅包括可见的各项利润,而且也包括各种无形资产。

4. 实现供应源的柔性化管理

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重要产品应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商提供,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否则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是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措施,多头的供应商机制不仅使供应链具有足够的柔性,而且还能在供应商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

5. 建立企业间的激励机制,增进供应链合作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建立并实施相关激励机制,有利于协调供应链中各方企业的利益,有利于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上主要的激励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价格激励。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中各个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供应链的利润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以及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所有企业间的平衡。供应链的利润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

(2)淘汰激励。淘汰激励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这样一来,供应链成员企业为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获得群体优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发展,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激励方式对防止合作伙伴短期行为给供应链带来的风险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3)研发激励。邀请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和共同投资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可以让供应商全面掌握产品的开发信息,有利于新技术在供应链企业中的推广和开拓供应商的市场,同时也能增强供应商的责任感。

6.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增强透明性

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充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各个供应链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导致双方的信任危机,妨碍了相互之间合作关系的存在与发展。利用IT技术,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企业可以拥有大量的有用信息,并且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使之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加以应用,从而形成信息强化的供应链,如图3所示。在信息强化的供应链中,接受来自顾客的事前需求信息,同时向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传递这些信息。从而实现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建立互信机制,共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

五、总结

供应链中存在多种安全风险。其防范不是仅靠上述几条措施简单的应用就能取得显著成效的。而是要依靠供应链上及周围相关群体联合努力将防范措施融化到日常工作中才会慢慢显示功效。因为在供应链时代只要“货物处于静止状态就是处在风险之中”。所以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要时刻保持警惕,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及将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George A.Zsidisin,Gary L.Ragatz,and Steven A.Melnyk.The Dark sid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rview[J].3.2005

[2]Alessandro Brun,Maria Caridi,Kamal Fahmy Salama and Ivan Ravrlli.Value and risk assess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rovement projects[J].I nternationalJ ournalo fP roductionE conomics,I nP ress,C 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3February2005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教学周总结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