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10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4篇)

1.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港市第一中学

王文峰 ***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是探究数量关系和空间模式的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不仅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的使用更加的普遍,也逐渐融合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是对客观现象进行抽象性整理,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和工具,不但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本内容,还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中的高中数学老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能更好地扩充信息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来已经是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始转变。

一、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数学教学带来一片生机,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有一些“形”的变换,多媒体技术,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情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探索问题的情境,给学生的比较和抽象创造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他们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课程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又枯燥。在概念教学中,以相关知识为载体,运用电教媒体揭示概念本质,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便于深刻理解概念。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能够创设出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情境,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由此形成学习动机。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而中学数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并能在教学中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是在公开课、研究课中使用多媒体,更要在家常课中普遍使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就自加压力,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课件制作技术,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有处于开展人机交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近年来,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更加关注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尤其是校园网、因特网的广泛普及以及几何画板、Excel、Flash等软件的引入和使用,许多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比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当学生的空间概念较弱,但图形比较复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判定定理时,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借助模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定理的证明。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数学内容,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其思维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融合到课堂生活中,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在数学方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的融合是现在学科教学的一大创新。这个创新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引导下,在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设计和工作的过程中,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使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可能提出一些无法解决或是不能提出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升课堂

效率,完成教训目标,推进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备课过程中,有一些弊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每个教师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而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数学教学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原本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步显现出了它在数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备好课,准备好课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增加个别化教学的能力,优化教学;但也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也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其作用,试图以此盲目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在未来的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无节制,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重点,设计好媒体使用的强度和时机。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和完善。

2.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关键词:博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为改革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模式,探索“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新型课堂模式,我借助博客这个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和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博客在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关于博客的功能,不同领域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作为教学博客,我认为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功能:

1.个人知识管理:博客可以作为个人电子文档系统,它可以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电子备课本等。

2.信息交流平台:博客是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在网上的交流平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

3.叙事反思工具:写日记,包括学习反思日记,教学反思日记;写故事,把自己在学习或教学中的体会、感想、经验、心得记录下来。

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使得学生的笔记、学习资料得以保存;叙事反思功能便于教师、学生积累教与学的经验,形成个人电子教学、学习档案;信息交流平台功能使得学习小组、师生间可以相互交流。因此,博客将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二、博客成为展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和学习资源的新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型的课,每堂课上少不了学生的上机操作。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将任务快捷方便地传递给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一直在思考关注的问题。对于文字形的任务,以往通常用大屏幕投影显示或以Word文档之类的形式传送给学生,前者要考虑学生能否看到及学生的操作进度;而后者占用硬盘空间。如今有了博客,我便坚持将每堂课的上机任务提前在博客上发布,让学生登录查看。由于博客是以网页形式显示的,学生感觉上更乐于接受。

而有些任务需要将一些文件传送给学生,博客也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只要将相应文件上传,再在日志中利用超级链接设置一下路径就可。学生下载使用无疑又是对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能力的巩固。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学经常需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目前,学习资源通常采用课件、共享文件夹、静态网页或交互式网站等形式提供给学生。课件制作虽然简单,但不便于学生自主使用;采用共享文件夹形式提供学习资源,虽然方便简单,但缺乏针对性和有序性;网页型资源制作起来费时、费力。博客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源。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同样里面充满各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毒、木马等安全隐患。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控制能力弱和筛选能力不强。因此,我上网找一些适宜他们阅读的资料和上课要用的资源链接放到博客上,让他们自己阅读。这样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效率,避免了他们大海捞针式的搜索。同时,我教会了学生如何上网查找一些对他们有用的资料,指导他们安全上网、健康上网。

三、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利用博客,教师可以把研究的成果、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案例、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随时记录下来,把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存放起来;学生可以把自己日常的学习心得和笔记随时归入其中,还可以对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在Blog中形成主题知识库。这样,在日常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点滴的汇集形成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库,它如同一本电子笔记本或人的第二个大脑,人们在地球上任何可上网的地方都可以翻阅其中的记录。

同时,利用博客系统可以支持多方的交流与合作。

1.和谐、平等与互动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师生之间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

2.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有的时候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师生交流的补充。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使得学生之间相处更加融洽,使学生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

3.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业,使他们的成长更加顺利,少走弯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四、博客可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

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组成员可以组成自己的主题博客,每个人都及时在博客上记录下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甚至可以与世界其他学校的同学组建一个虚拟团队在网上开展团队合作,一起研究和探讨问题。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发展。

五、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博客应用到教学中,每个学生作品都以数字方式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一个电子档案袋。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而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开放性互动评价:

1.老师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

2.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得到加强。

3.评价几乎贯穿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并行甚至融合。

4.评价能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

5.评价真正起到了对学生激励、诊断和促进的作用。

3.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英语;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逐渐转变成创造良好的课堂模式,良好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可以推动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加其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新型的课堂环境。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完美融合,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此外,还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合理应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要素、方法及环节间的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精神的教学目标。

高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其不仅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还会对大学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各种软件进行教学,这种生动直观的方式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同时也可以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二、信息技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1.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转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其在交流中得到实践经验。此外,通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感悟与使用英语,促进其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从而大大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讲解“节日”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小组学习的方式,先通过PPT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交流沟通中找出课文的内部含义。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而学生的课堂任务主要是完成教师提前设定的课程目标。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主要包括“填鸭式”及“满堂灌”两种,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幻灯机、PPT、网络、投影仪等新型设备投放到课堂,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环境。高中英语教学中,在对一个国家文化、政治及经济进行讲述时会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英国,有人到家里做客并称赞自己厨艺好时,往往会回答“Thank you!”这就与中国谦虚回答“不”的方式具有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文化的讲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3.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好作业后,只能在学生完成上交后进行审批,而在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软件进行实时性沟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实现网上提问、布置与批改作业,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论坛、邮件将教学目标及任务发送给学生。而学生之间则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进行课堂内容的互相检查。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目前,教师多会采用PPT的形式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但PPT的放映过程往往会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这种模式只是实现知识从黑板到幻灯片间的转换,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反馈。此外,这种课堂模式易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使得学生缺少参与机会。因此,教师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要注意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忘与学生进行交流。

2.教师的自身水平较低

目前,教师通常没有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就开始进行教学,这种现象易造成教师直接将课本内容搬运到电子屏幕上的情况发生。所以,学校要进行专业性培训,使得教师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改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上。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推动师生间的良好互。因此,在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推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从而做到合理有效的规避与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卫明.高中英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4(12).

4.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慈利第二中学杨丽

摘要:新课程在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中实践前行,并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教科书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涉及到许多学科知识,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式综合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实践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课程改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21世纪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发展趋于数字化、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相关的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能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了科学精神,强化了人文精神。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做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其终生学习的平台,必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妙用,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心态由 “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我想学”,这便积极营造了一种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信息课堂教学中,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上《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生活在信息社会”,并让学生完成任务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又比如,在上《日新月异》这一课时,利用计算机播放有关机器人的视频,从而吸引学生对神奇的信息智能处理产生兴趣等等,由此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了。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传授,因此教给学生思想是最主要的,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要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要

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把检索语文、数学、外语或生活中遇到问题作为学生的练习,任务驱动要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要求的任务。

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网络化的成长环境。学生随时都可以浏览信息技术学习专题网站,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专题学习网站,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学习文本加工的基础知识,通过观看学习支持里的动画教程获得学习帮助,针对操作水平程度较高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开拓其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亲身探究,改变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网站中开设了交流版块,进行教学效果反馈,让学生陈述自己对问题的不同想法,从而达到他们分享经验、共享信息的目的。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

教师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的考试评价方式,要尊重、关爱学生,让后进生树立自信,扭转师生不平等关系,课程的评价要转变评价功能,注重发展性评价,改变评价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新课程评价体系,在学生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学生把创作的电子作品如:电子板报、多媒体作品等上传到学习评价系统中,其他的学生可以进行客观性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进行评语认定。这样就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随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视和自我反思,能够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5.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河北顺平县中学 杨立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发展和普遍应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势必要将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纳入其中,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改中的应用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突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地理信息,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和信息修养。发挥信息技术自身优势也适合于地理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大幅度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成绩,是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 【正文】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表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势头,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正经历日新月异的变革,学校作为社会的人才技术储备库,培育人才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此,作为一名普通高中地理教师,我谈一谈地理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这一元素的应用。

一、国家定调教育政策,营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河北省教育厅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倡导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和信息修养。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必将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地理课程改革要乘势而上,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加强了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指导和培训,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并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在这一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也太不明显。只是在公开课或研究课时使用。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网络上现有的教学软件纷杂以至于令人眼花缭乱,教师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手足无措,适应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

要。

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广大的地理教师还是适应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意识还不强,使用多媒体及其教学软件的能力极为有限,不能很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育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纳入“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生双方可以更轻松、更自由地互动,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了寻求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试图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以探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贯彻启发式设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能力的多媒体组合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合地理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是多媒体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加强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交流是进一步发展、普及地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逐步实现线性教学模式向非线性教学模式的过渡

在2010年河北省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课程标准》显著地突出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问题、运用地理技能以及学会学习与合作等地理素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逐渐发展了起来。此教学设计理论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非线性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智能化软件等技术为基础的,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出非线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其教学内容十分宽泛,既涉

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又包含着纷繁的人文现象,特别是许多地理事物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阔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地理对象的这种复杂性、抽象性、宽泛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

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伊始,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视探究活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这也是地理课程的优势和特色。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以为要逐步营造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氛围,改变学生固有的地理学习的印象,转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而且适时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运用中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实际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科学、合理

在新地理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如“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等。新课程要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活动来获取知识,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教材”过渡为“用教材教”。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游刃有余地控制整个课堂,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新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必将为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对于不同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要区别对待。因此,在地理课的学习中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一)例如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以文释图,用文字来说明地理问题,理解地图的语言;以图释图,用另一张图来反映这一张图;以图释文,用文字转换成图,使语言通过图来表达出来;补全图像,根据地理图像提供原因或结论,但又不全面,需要加

以补充完善,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

1.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以文释图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结合信息技术提供的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臵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臵、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臵做出简要评价”等都是要求学生会从地图中获取一个区域的更深入的信息,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做到图文并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动脑去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要深刻得多。

2.以图释文,即将文字应用信息技术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

化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下面五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利用多媒体网络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如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循环等空间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地理事物变化规律。

3.以图释图,是指用新图来表述原图。如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教材中的大气环流图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成立体图形,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不同纬度上的大气环流中,空气在地面和高空的运动形式。

(二)再例如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这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一基本特征。如高一地理下册中的区位(包括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城市、交通运输的点与线以及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等)选择,就需要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气候(光照、水分)、地形(场地)、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通达性、政府政策、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乃至历史、个人偏好等等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的时空中,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又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又在发展和

变化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又对区位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层次复杂多变、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而教材限于篇幅,它不可能将各区位因素的影响都进行详细的讲述,绝大部分是一带而过。因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只能和学生详细的学习影响某个区位选择的某几个主要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区位选择的片面认识和肤浅的认识。而现在通过信息技术这种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利用自制的专题网页,精选各个区位选择的典型例子,合理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手法,并通过超级链接,将其他相关材料和网站收集起来,以供学生更广泛的浏览;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讨论、举例、结合课本深入分析某一或某几个具体事例,并通过在线提供的众多事例,使学生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影响区位的主导因素有哪些,其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并辨证的认识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积极的引导,通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能高效的理解和记忆这一内容,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习与社会的距离。

(三)再例如知识反思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对地

理知识谚语记忆的熟悉程度,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要反思自己学到了那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如有,则分析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应如何尽快补救。如学习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后,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到中国——北京中关村,德国——慕尼黑,日本——硅岛,印度——班加罗尔都是各国的高科技中心。然后比较反思各国的高科技中心与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这样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还拓展了新知识,并且将新旧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五、地理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元素的优势作用

1、可展示多元化的地理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如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材料的展示与分析及图表的归纳与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非常方便。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复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分”一课时候,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许多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即使记下来了,也多半是死记硬背,缺乏空间的位臵感,但是利用相关的地理演示课件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运用一个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它是一个类似于拼图的小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拼图训练,并设立最快记录,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兴趣盎然。

2、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体系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围绕一条主线开展的,有的时候在说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需要用到其他的知识点来做铺垫。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中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现在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就可以直接“跳转”到要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融会贯通所学的地理知识。这种新型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体系极为有利。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着趣味性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捷、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视频“太阳活动(黑子\耀斑\日饵)和美丽的极光”,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本课教学情境,并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捷、更准

确、更深刻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

3、有助于学生提升地理探究学习能力

地理学科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有雄心、有决心,敢于进取。同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特殊发展的个体,都是一个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伟大创新精神,又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思善问、质疑问题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教学时,在演示课件“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后,提出东亚为什么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了,东亚冬季和夏季吹不同的风,是因为东亚冬季和夏季分别位于反气旋位臵不同所导致的,东亚冬季位于反气旋的东部,夏季位于反气旋的西部。

4、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仅从教学用图来讲就可分为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等很多种,而且地理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新的地理事物不断出现,教学用图就要不断更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不可能带很多地图,也没有多少时间更换教学挂图。另外,一般的地图图幅比较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挂图,这样利用挂图进行教学的效果不佳。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一堂课下来学不了太多的知识。但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及相关的软件,在课前先把所要用的地图存入计算机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先看大屏幕.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手放大或缩小所要展示的区域,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上去对照查找,会收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可实现的功能来看,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应用、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视听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

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以人为

本”的新课程理念。这对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耍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六、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良好定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发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诱导者、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辅助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激励者⋯⋯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做了以下几点积极的探索:首先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再有就是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七、突破信息技术应用误区,为培育21世纪人才注入活力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优势作用不言而喻,但凡事都有利和弊,地理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

不例外,这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应用的程度和时机非常重要,不能一味排斥应用,也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度”的拿捏很关键,只有科学、合理的把握好应用“度”,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育人作用,才能使其助力于新课程改革,才能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3.《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

4、《中国地理教学法》曹琦主编刊号ISBN7-04-002126-9

5、《地图学基础》赵淑梅主编刊号ISBN7-04-000218-3

6.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摘 要:最近?啄辏?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课程也逐渐由边缘化向者主要课程转变。在新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都能获得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推广应用的一项新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要求学生全面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高中信息技术应用分层教学,指的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想有效分层,分成若干个学习层次,再根据具体分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参与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而实现高中信息教学过程层次化,练习层次化,信息技术作业布置层次化,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应用分层教学,能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针对化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有效分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应该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进度作出适当调整。针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多采用鼓励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这部分学生对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的兴趣,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对中等水平学生应该采用多练习的教学方法,帮助中等层次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来夯实基础知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积累,从而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对于高层次学生来说,主要采用高密度的教学方法,让高层次的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练习内容有效分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因此,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践练习。可以将信息技术日常练习和每月考试有效结合。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相应的检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处理不同层次学生实践练习时应该按照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主要涉及到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练习,这部分练习主要帮助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学生,掌握高中信息技术初步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主要为高中信息技术,简单综合应用题练习,这部分练习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制,让学生通过一番动脑和实践操作,来完成相应的题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思维。第三个层次为综合性的信息技术练习,这部分练习题相对较难,适合优秀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二、高中信息技术应用分层教学的对策分析

1.学生分层,互相学习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方面评价的手段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在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类型,将学生划分为基础级。普通级。提高级三个层次。对于基础级学生要求多强化多思考,促进特长发展。普通级学生要多练习,注重能力培养。提高级学生要求低起步,走小步,注重基础,多鼓励进行探索研究。在具体分层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小组当中都有上述三个级别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各级学生共同进步提高。

2.备课教学分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其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实现普遍提高的目的,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在备课阶段,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备课,针对每层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要保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到部分学生,使整个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针对新课讲授和练习过程中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复习内容作适当调整,对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或个别需要矫正的地方应该将不同学生有效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针对学习层次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学生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索类的题目,让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思考拔尖。而对于学习层次较差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引导学生完成基础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注重复习,不断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对于中等层次学生,要求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和自我复习,在完成基础题目时,尝试练习提高题。

3.分层次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分层教学理念开展。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于基础级学生来说,在采用较高的教学标准和学习标准要求他们的同时,评价要更加科学,注重于学生进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体验。对于普通级学生来说,主要采用激励方法,既要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又要进一步明确他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正向着更高水平方向前进。对于提高级学生要采用表扬评价的方法,肯定他们每一次进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崇青.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02)

[2]罗亚琼.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3]张燕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24)

[4]王国栋.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迷.2016(08)

[5]董丽华.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策略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6(11)

7.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培育创新性人才、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显示出明显优势,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明显提高。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可称为“颠倒教室”。这里的“翻转” 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的。教学过程一般都可以分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传统教学将知识传授的阶段放在课堂之内,将知识内化阶段放在课外。一般是教学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后通过练习、实践和作业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内化。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好相反。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在线视频 ( 如微课 ) 等方式,并借助互联网上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知识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信息传递。知识内化阶段则是在课堂上完成。 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教师答疑解惑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内的任务移到了课外, 课外的任务移到了课内,从而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最早的探索者应为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 · 可汗。他在给亲属辅导功课时,将学习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并上传到网站上,分享给其他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引起了很大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他的视频课程。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翻转课堂恰恰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有帮助。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呈现出很多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 控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另外, 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在线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翻转课堂有利于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传统的课堂,教师教学的步调过于统一,全体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内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不能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在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的情况下,翻转课堂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可以自由控制学习的进度和难度。课堂上, 教师可以置身于学生中间,作为学生互动交流的伙伴, 参与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

3.翻转课堂促进了对学生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相对于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更注重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4.翻转课堂能够减小教师的备课量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研发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安排,很多都是任务驱动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例如对图像、音视频处理等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难点精心制作教学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提供给学生课外学习。同一学年的教师,不再需要重复备课,可以共享网上的在线视频和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大大减小教师的备课量,教师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对课程的研究上,从而制作出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如何“翻转”

信息技术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 试行 )》特别强调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更要充分显示出理论与技能的并重,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手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下面几个步骤实现对课堂的“翻转”。

1.知识传授阶段: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完成课程信息的传递

(1) 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导读。向学生明确教学内容的关键概念和主要知识点,便于学生在自学教学内容时有的放矢。设计学习内容导读时,不仅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还要注意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2)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精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问题的实用性和全面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视频处理时,设计让学生“制作电子相册”为主题的任务,学生经常拍照,对照片有处理和展示的需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微课程开展学习。将学习内容导读、实践性任务以及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和相关案例等录制成微课程。在微课程中,教师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精要的讲解,详细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通过演示示范,使学生能通过观看视频,掌握相关操作流程,从而顺利完成任务,完成课程信息传递。

2.知识内化阶段: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

(1) 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要基于他们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达成的。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适当指导。

(2) 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明确答案。学生完成学习内容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随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要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测,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知识的内化。

3.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

8.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因此应运而生,逐渐被教师所重视。支架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的策略有四:构建教学框架,激发学生学习操作兴趣;设立问题支架,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创建合作支架,培养学生知识探索能力;重视评价支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支架式教学;综合素质

在当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各个教育阶段备受关注的教学研究课题。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单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已与现阶段的教学理念形成了较大的偏差。这就要求相关教师拓展教学视角,探究应用价值更高的教学方法。在此环境影响下,支架式教学也开始逐渐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支架式教学的具体概念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在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从无到有、由浅至深地构建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高效教学方法。而其教学方法主要由建立知识概念框架、引入框架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开展团队协作学习、评价自身学习效果等几个环节组成。其实际教学概念在于以教师来担任“脚手架”这一角色位置,然后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做支架式的教学方案制定,继而可使学生在此教学模式的引导下逐渐激发起自身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探索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正确了解自身知识缺漏点,以此真正地实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学习目的。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的优势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一向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学生仅是作为参与者来接受教师的单向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极强的依赖性,继而未能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理念。由此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习质量,并在其按部就班的教学理念影响下,逐渐消磨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学习兴趣,还会在长期固有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令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从而严重偏离现阶段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发散思维的教学目标。而支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要实施目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且教师在此过程中未给予学生任何思想上的束缚,令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自由发展,继而真正地实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学习目标。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的策略

1.构建教学框架,激发学生学习操作兴趣

在支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框架的构建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最为关键的实施重点。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框架构建中,科学信息技术已逐渐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技术,继而也就导致各个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构建相关教学框架时,不仅需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知识实际掌握情况来作相应的教学框架设计,令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教学框架时都能感觉有挑战性,继而更愿意主动进行操作学习,并以此为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奠定一定的主观意识基础。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课程框架构建时,教师需首先确认以历史、趋勢、合理使用这三个环节来作为教学开展主题框架,然后结合翻阅书本、理论课程讲解、查找网络信息等方法来构成教学框架,以此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在自主应用网络进行信息查找时又能锻炼上机操作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当下流行的聊天软件来做课程引导,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并由此充分地挑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全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设立问题支架,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以更充分地激起学生对答案的好奇心,继而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支架式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支架的设立是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的重要实施环节。在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注意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此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由难度逐渐加深的问题渐渐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好奇心,由此可让学生在问题支架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进行“信息的加工”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将教学活动进行掉转,首先将课程内容呈现的结果向学生进行展示。例如可为学生播放教师自己通过VCD剪接而成的动漫视频合集,然后可要求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动画、电影等进行视频剪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翻阅课本来查找相关剪接知识,或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由此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操作兴趣,并让学生可在此学习要求的驱使下自行寻找答案,以此真正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及能力。

3.创建合作支架,培养学生知识探索能力

在支架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团队协作学习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组成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实现以优带劣的教学优势,令学生在完成团队任务的同时做到相互带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可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的基础上更激发起对知识探索的自信心,且能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知识探索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则需要教师在分组时注意将知识基础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均衡分配,并需重视以分配任务的方式来完成团队合作,以此才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合作中积极参与学习与操作。

例如,在“信息获取”这一章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分别完成历史、天文、体育、电影、高考资源等多种主题网站的查找,并需在其中批量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源,然后比较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建议学生在组内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负责统计权威主题网站,有的学生负责在网站中下载文件,有的学生负责将文件进行分类汇总。合作过程中可让每个学生均加入到学习当中,并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以总结出信息获取的多种渠道,以此真正地完成章节学习目标,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重视评价支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支架式教学当中,评价支架是最后实施,同时也影响到整体支架教学的组成环节。其实施过程中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借此可及时发现自身在学习当中的缺漏,并且能以此作为自己进步的指示方向,由此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教师在此需综合学生学习结果、课堂表现、学习潜力等因素进行评价,以此让学生更为充分、更为全面地掌握自身成长现状及进步空间。

例如,在完成“信息获取”这一团队协作任务时,教师可在评价环节中采用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两种方式。自主评价是鼓励学生对自己在完成团队任务时的表现及知识掌握水平进行简述,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总结和反思意识。他人评价则是从小组成员或是教师等角度来评价学生在任务当中的表现,以此让学生能够更为透彻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可更具针对性地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完善,还能由此信息作为不断进步的指示信息,以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知识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武爱萍,宋天明,黄海燕.信息技术环境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2007,(7).

[2]李婷婷.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4]武贯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兴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9.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长汀二中

钟启仁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与当地的重点中学学生的状况相比,知识水平相对较差,且极不平衡,尤其是信息技术更是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他们在初中有的甚至连计算机机房都没进去过,他们所在学校,一方面学校的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并且硬件条件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般根据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结果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我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法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教学法”,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就“分层教学法”的依据和实践作一些论述。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什么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理论的缘于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他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结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 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在班级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熟练运用分层施教,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有目的性的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依据

(一)“分层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升学教育”。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老师总是“充耳不闻”,即使举手,也是“熟视无睹”,甚至被 “劝”离学校。这些做法客观上剥夺了后进生应有的权利和个性得以发展的机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为每一位同学创造条件,提高全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分层教学法”将每一位学生都纳入教育对象,并能提出都能接受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

(二)“分层教学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 是教学的深度、进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 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的遗传因素、心理素质及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像我校学生更是如此。“分层教学法”强调个性差异,坚持从个体实际出发,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三)“分层教学法”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教学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学生升人高一时成绩的差距,意味着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均处于不同层次。如果从班级的平均水平出发,后进生不会因知识间的断层和学习能力弱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会渐渐丧失学习信心,最终放弃学习。“分层教学法”强调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逐步提高,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步骤及遏用

在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1.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询问、调查、各种测试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组的学生是属于对信息技术较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的;C组的学生则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差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状况分成A类(好)、B类(中)、C类(差)三个层次,过半个学期作一次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针对以上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A类学生(优等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B类学生(中等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类学生(学困生)能掌握信息技术教材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学习任务。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根据全体同学的分层情况,分层次进行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再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对课堂中每一环节精心设计。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C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的基础内容。如:如在EXCEL的函数学习时,对C类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函数的作用及掌握2-3种常用函数的用法,对A类学生则要求根据常用函数的学习,灵活掌握函数的用法,可根据未学过的的函数的功能介绍,对该函数进行正确的应用。在备课过程中,对于重难点知识讲解时的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C组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难度,以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及练习的设计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目,让A组同学回答、演示,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在备课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充足的发展。

2、讲课分层进行。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类中等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注重课本上的范例及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操作软件的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B、C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B、C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层次性和梯度。即讲解、演示、操作均应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尽量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重点知识,分解难点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知识。教学中尽量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有成功感受,调动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讨论中,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鼓励并协助沉默的学生发言,这种方法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锻炼,从而消除“被冷落的学生”。

3.课堂提问分层。

A层学生以发展性思维、拓宽性知识为提问中心;B层学生以分析性思维、系统性知识为提问中心;C层学生以印证性思维、规范性知识为提问中心。例如在VB程序教学中,要求设计“一个班级中60名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总分和平均分”的程序问题。对 A层学生,你能用两种不同的算法设计这程序吗?对B层学生,你能在已知的源程序基础上修改程序吗?对于C层学生,你能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吗?

4、分层训练

信息技术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就要进行大量的课堂上机操作练习一般情况下,为达成学习目标,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的量上可以设置必须完成的练习、思考探讨题,使练习具有弹性,使学生能有选择。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练习的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础强化练习(模仿性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应用练习。比如在“创建图表”这一课中,在讲解完柱形图的创建后,对C类学生要求能模仿完成柱形图的创建;B类学生要求能完成饼图的创建;A类学生要求充分发挥所学,制作的图表能更精确详细的反应表格数据,更符合美学。又比如在文件属性的教学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理解只读和隐藏的含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要求探索将隐藏的文件找出来的方法和要修改只读文件的做法,促类旁通,探索逆向操作。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5、分层辅导

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指导到位,及时反馈,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尤其对C类学生,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类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分层测试和评价。

发挥阶段性测试全面及时反馈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进行测试及评价的分层。把握好试卷的密度和难度,大部分试题为基础题(占70%)和较易题,少部分为综合题和难度题。分层评价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激励。以分层测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多做纵向比较,考察研究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进退程度,使达标学生及时被调整到高一层;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好心理辅导,分析原因;对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和学习辅导,鼓励为主。总之,教师要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继续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让更多学生感受成功喜悦,增强自信。

7、根据隐性分层法,成立学习小组。

首先,通过调查和观察,教师掌握班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等,把相当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学生间只有组的差别而没有类的差别。组内隐性分层,既使各层次的成员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产生竞争,促其发展,又使全组同学为了组的集体荣誉,实行组内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提高。组内隐性分层次,能使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

四、在分层教学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关注我们对学生的分层是否科学、客观、合理,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较多,管理的范围拓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尽职尽责。

3.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的工作。

4.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分层教学是为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教学,消除“被冷落的学生”,促进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分层施教既能体现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又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认真研究,找出解决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就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教改做出最大的贡献。

五、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多角度讲解细化,使学生解决问题更充分,尤其是帮助学困生掌握教材内容,减少或清除“旁观生”。同时,分层次教学也能较好地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加深其知识的难度,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满足其“吃饱”的需要,杜绝“干坐生”。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使学习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我发展,各得其所,全体学生获得了良好发展,落实了素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然,“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分层教学》,教育热线网

2.姚爱姬 《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 验的做法和体会》 浙江教育网 http:// 3.段生军 《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10.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 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像,结合实际,掌握GPS汽车导航技术,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的传递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2) 通过搜集资料、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以加深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与科学观?

4)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共2课时)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制作相应课件,展示RS、GIS、GPS和数字地球的相关图片,以形象直观的图来消除学生对“3S”的神秘感。

要多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应在课前到网上搜集有关“3S”技术的运用实例,以加深学生对“3S”的理解,并借此突破难点和掌握重点。

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区别RS、GIS、GPS三者的不同,如概念、工作原理和用途等。

运用网络示意图,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工作过程和不同用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灾区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给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抗震救灾的胜利立了大功。这就是地理信息技术中其中一种技术——神奇的遥感。

那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他究竟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教师]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板书]2.应用——广泛

[教师]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过渡] 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很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正因为如此,在汶川地震中才立了大功。那么什么是遥感呢?它的用途怎么那么大呢?

[板书] 二、遥感(RS)

1.概念:

[教师]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点击课件,展示下图:

SHAPE MERGEFORMAT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教材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遥感功能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据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图1.5和图1.6思考飞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差异。

[教师] 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教材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5(右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6(左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 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 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过渡]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GPS,历时,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什么是GPS?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板书]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1.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教学方法  应用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在传承传统地理教学方法的同时,肩负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技巧,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要如何教才能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快乐和容易,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教师自己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做好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在部分单元后的单元活动中安排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例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的单元活动介绍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单元活动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第三单元中单元活动设置了“学用电子地图”;第四单元中单元活动罗列了“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单元活动介绍了“走进数字地球”。高中地理教材的选取和编排,也说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增无减。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够提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信息技术用与不用是一个问题,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又是一个问题,能否在地理课堂中有效驾驭信息技术又是另一个问题。

二、认识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第一,通过网络可以更加全面的完善自己的备课内容。

课堂信息泛滥不仅会冲击地理课堂的主体知识,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和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教材内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本节课地理概念多,如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黑子、耀斑等,涉及的知识理论性较强、空间跨度较广、理解难度较大。如果教师仅仅是依靠课本文字和图表,课堂难免落入生涩枯燥的氛围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做一个PPT课件,植入一些天文奇观介绍如狮子座流星雨、彗星轨迹、日食、月食等的简短视频,可以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会有利于地理课件的制作。

在众多的多媒体软件中,相对而言,PPT操作简易又比较适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可供挑选的图片和资料令人眼花缭乱,但PPT课件制作中需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learner-based),不能盲目追求课堂信息容量而忽视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即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能力处在起始发展阶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因此在课件制作中不能泛泛地使用地理图片、材料和例题,而要精选典型的图片、动画资料和例题,以免给学生造成课堂视觉疲劳和信息灾难。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褶皱和断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运动、锋面雨、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台风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Flash动画演示,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因此,教师在PPT课件制作中要注重地理信息资源的筛选,尽可能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重点幅图和典型例子,再利用好超级链接,就能够做出有效适用的地理课件。课件中超级链接主要链接相关地理视频、Flash地理动画、地理教学资源和练习题等,方便自己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学进度,开展个性化的地理教学工作,有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第三,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控制地理课堂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常见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是使用PPT课件、Flash动画、视频、网络在线、电子白板等方式。每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高中教师要甄别每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劣,选取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辅助手段,才能真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有大量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分布,如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包括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洋流等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是初学,高一学生很难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针对触手不可及的地理事物,地理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掌握网络技术,在课堂中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难懂。在对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所学的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进行分析,找到分析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地理教学课件,能够把抽象的地理事物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空间思维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地理的空间思维习惯。地理教师要做教学的主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被教学课件和繁杂的地理信息所束缚,被动地使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而要通过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地理信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2.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活动服务器页面是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 也叫做ASP,是由微软公司开发出来的,ASP结合Active X控件、ASP指令、HT-ML网页即可建立高效的、交互的、动态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ASP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ASP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ASP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

中学生正属于好动的年纪, 学习枯燥的数据库难免会让学生厌倦,特别是向学生讲解数据库文件时,学生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信息输入,并且建立班级通讯录,如将姓名、学号、电子邮箱、QQ号码、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输入,信息提交完毕后形成学生信息输入页面和生成的数据库文件, 从而将全班学生的个人信息汇总在一起。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就会感受到生成数据库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

2.2通过ASP技术克服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CSS样式表过程中, 样式表的书写方法和语法格式都是难点。学生如果书写不对,将会对后期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第一步是学生进入登录界面,输入自己的学号、班级、年级并键入实验(如图1)。接着 ,通过下拉菜单 ,初步设计下方的文字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图2)。文字样式设计好之后,点击“上传保存我的CSS设计代码”,即可出现如图3界面。全班学生设计的文字样式就呈现在同一张网页中, 所有学生都可以欣赏,每段文字下面都有相应的CSS代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不同的CSS代码,并在自己的网页中应用,学生观察应用CSS代码后的效果。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不用书写繁复的CSS代码,从而将重点放在调用CSS样式表上,克服教学难点。另外,这样的设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相互学习。

2.3通 过ASP技术上传作品和评价作品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一定的电子作品,教师要将保存和评价电子作品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通过ASP技术即可实现电子作品的保存和评价。通过文件上传系统,学生将集资的电子作品上传到教师服务器的文件夹里面。成功发表之后,全班学生和教师都能看见上交的电子作品。学生可以打开电子作品,也可以对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另外,上传作品之后,学生会看到别人的作品和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完成。这样的评价方法能相互监督、相互启发,促进学生进步,促使教学有序展开。在这个案例中,ASP技术的应用相对复杂,文件的上传方法和上传技术有很多,包括无组件上传和有组件上传方式, 而有组件上传方式既安全可靠又上传速度较快。这个案例是将图片文件上传汇总到特定文件夹中,并把图片的图片制作人姓名、文件名、作品简介、上传时间、评价信息、保存路径保存到数据库中。成功上传之后,通过ASP语言读取数据库中的信息[2]。

3.结 语

13.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形声性:形声性是指可同时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教育信息,形声性是除听觉媒体之外的所有现代教育媒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学生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将客观事物抽象化,使学生接受知识时眼耳并用、视听并举。

再现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有图有声地在学习过程中再现,从而扩大学习者的感知范围。

先进性:多媒体功能的多样性,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一改过去教学只限于教师口授的单一形式。

14.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对“未来教育”做过如此的描述:未来教育等于电脑加人脑加网络。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电脑,网络,白板等多媒体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在这些信息技术辅助下,我们的课堂活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也给我们的英语课堂带来了许多新的活力和生机。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下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我将从优点和弊端两个方向进行说明。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爱上英语这一学科,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从厌学困境中解脱出来,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所以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借助多媒体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尽量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起来。英语中的48个国际音标,对学生背诵单词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音标的学习却是枯燥的,并且容易忘记。可能老师领读了很多遍,学生隔天就会忘记。所以在教音标时,利用一个会发声的Flash动画,让学生“哪里不会点哪里”。在学习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s时,利用PPT或视频,展示各种运动项目;介绍部分体育明星;通过动态感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转换成语音、图像、色彩,这样多种形式的展示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动中学,学中动;乐中学,学中乐。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生活情景。英语不同于母语学习,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绝大部分在课堂上。由于缺乏真正自然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学习记住的是一些单词和语法规则,但是在真实情境中就说不出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把单词、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集于一体。利用这个方法,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语言情境。如在《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这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媒体的帮助,将本课重点句型通过课件转化成一幅幅活泼有趣的画面,再配以富有冲击力的声音:呼呼的风声、轰隆隆的雷声,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全方位刺激的过程中,在猜谜游戏中完成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随后,学生可以在媒体的帮助下以对话的形式练习,检验学生对此项内容的掌握运用程度,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缺少语言环境,所以学生难以接触到纯正的发音。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不足。通过一些纯正的语音材料或视频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地道的英语,既能纠正自己的发音,又能锻炼听力。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软件,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听力。并且我们在展示学生的作业以及问题的答案时,可以利用投影和白板直接进行修改和展示,这样就免去教师逐题的对答案,既直观又高效。多媒体课件这种形式,可以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在一旁进行适当的点播;也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小组间的自主学习。如在教学New York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上查找一些关于New York的信息。再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之间的展示和交流,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信息内容,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间的展示和交流,这也可以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熟练的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我们熟练地掌握电脑知识。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积累。并且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便作出适合英语学科特点的课件。弊端:

一、干扰教学,反客为主。在运用多媒体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把整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结果就是这节课从开始的课题到最后的结束,都用多媒体课件控制起来。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过分的程序化。

上一篇:2024毛概选择题题库下一篇:有关时间的作文800字-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