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2024-10-28

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共8篇)

1.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辖16个乡镇、1个工业区,332个行政村,总面积948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17岁以下儿童25.6万,占总人口的30.8%。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中,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儿童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孩提时代的生活原本应该是快乐的和无忧的,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却远走他乡,生活在没有父母庇护的天空下,他们被形象的称为“三缺” 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缺少辅导,行为上缺少管束。“三缺”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包括生理、心理、人格、品质等多个方面)的明显障碍。为深入了解偃师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XX市妇联分别于、、通过发放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分四次对偃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排查摸底,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偃师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偃师虽然是农业大市,但由于交通便利,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形成了钢制办公家具、摩托车、制鞋、针织等几大产业,就地解决不少农村劳动力。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偃师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7.8万人,留守儿童1533人,与其它兄弟县市相比,这个群体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跨地域经济发展,这个数字将会不断上升。从整体来看,偃师留守儿童的分布呈区域性特征:围绕XX市区周围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偏少;东南部顾龙公路沿线乡镇,留守儿童较为集中;其余乡镇基本持平。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缺位。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代理监护人,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一部分孩子由叔叔伯伯姑姑等家属照顾。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回家次数很少,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进行浅层次的了解。XX市城关镇共有13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出国务工,务工地点有韩国、日本、西班牙、美国、新加坡等,回家的机率非常低。有的父母虽离家不是很远,但受工作限制,也不能经常回家。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其基本的监护职责实际上没有履行也无法履行。

(二)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监护人不是年龄大,身体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这些都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成绩较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强、自理能力强、意志坚定,比同龄孩子成熟。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诸葛镇杨村小学六年级的王娜,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父亲早亡,母亲在郑州打工,王娜与外婆相依为命。但该生品学兼优,爱好写作,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们在顾县镇中心学校与留守儿童座谈时,有不少孩子表示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三)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问卷中,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一项,所有的孩子都用稚嫩的笔,写下了“希望见到爸爸妈妈”,对正常的家庭生活表现出极大向往。诸葛镇苏沟村的常丹丹,父母分别到温州和杭州打工,奶奶去世后,爷爷住在远处的婶婶家。丹丹在日记中写到:我每天自己做饭、料理家务,有事才去找外婆。她还画了一幅画,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手拉手唱着笑着,题名为“幸福的家”,流露出孩子内心对家的渴望。

(四)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幼儿期的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内向、拘谨、怯生等特点,对陌生的人和事抵触情绪很重。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封闭自我,不与人交流。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极易成为“问题儿童”。据调查,留守儿童中,30%的留守儿童存在厌学心理,10%的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存在违纪行为。

(六)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非常贫困。贫困原因一般是父母或代理监护人疾病、婚变、事故等造成的。偃师1533名留守儿童中,特困留守儿童224人,约占 15%;其中特困人数最多的是寇店镇,73名留守儿童中,特困儿童61人,占84%。翟镇宁南村的段鑫萌,今年11岁,是个残疾女孩,父亲常年有病,全靠母亲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顾县镇安滩村的李迎飞,父亲违法进了劳改所,母亲病故,跟着祖父,生活非常艰难。我们在顾县镇座谈时,看到孩子们写的基本情况,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的纸引起我们注意:“我叫高义可,7岁,上一年级,妈妈死了,爸爸出去打工,爷爷死了,跟奶奶生活。”读起来让人满怀心酸。特困留守儿童的状况,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经济条件来看,留守儿童数量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务工信息发达程度有很大联系。

一方面,在经济发达的乡镇,能就地消化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民就少。如城关镇、岳滩镇、翟镇镇和工业区,以制鞋、三轮摩托车制造和针织为支柱产业,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留守儿童数量就相对较少,分别为13、11、11、12人。另一方面,务工信息发达的地方,人员流动快,留守儿童则多。如庞村镇、李村镇和缑氏镇,经济虽不算非常落后,但务工信息很发达,农民意识有所转变,外出人员较多,留守儿童数量随之增多,分别为388、264、215人。李村镇袁沟村的田林栓夫妇,由于在钢制家具方面技术熟练,到昆明务工已三年,家中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生活仅靠爷爷一人照顾;庞村镇的10岁男孩陈永真的父母,也是熟练工人,在上海铁箱厂打工。类似情况在偃师,特别是前面提到的顾龙公路沿线乡镇不在少数。经济状况和务工信息发达程度,直接冲激着传统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农民求变求新求好的思想。

3、从家庭认识来看,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虽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孩子的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注更为贫乏。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使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目前,偃师正在积极推行户藉制度改革,给留守儿童带来很大希望。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与照顾,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调适;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记录留守儿童日常表现,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完善留守儿童家访制度,保存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并把家访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学习管理规范。留守儿童家庭要把保障孩子的学习、生活放在首位,通过书信、电话定期和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适时进行科学引导。

3、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留守儿童工作与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纳入纲要实施监测评估体系。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我市有关部门的重视, 以来我市启动了由市委组织部、妇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团委等七家单位联合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力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起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爱心网络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2545”,即:开展“2”项活动;实施 “5”个一建设;组建“4”支队伍,形成“5”大关护网络。

开展“2项活动”。一是在“以城带乡帮扶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以城带乡,携手共建,情系留守,共享蓝天” 活动,由市直委局和部分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村结成帮扶对子,为这些孩子们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经常看望或电话联系,捐赠生活和学习用品,从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关心和帮助。

二是于20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春暖行动”,通过援建“留守儿童之家”、“爱心书屋”、“阳光操场”、“结对帮扶卡”等项目,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奉献爱心提供平台,发动全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实施“5个一建设”。具体讲就是成立一个组织: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建立一所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组建一个家园:留守儿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各项工作制度;编发一本教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组建“4支队伍”。即一支管护队伍,由村委、妇代会、学校教师、司法等力量组成;一支教师队伍,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师资力量;一支辅导员队伍,由学习、心理、教育、卫生等方面人士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在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的社会人士构成。

形成“5大关护网络”。即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努力,逐步形成一个由家庭监护、学校帮护、社会呵护、法律保护、组织管理五级联动的关护教育网络体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2.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无监管存沟通差异。

留守儿童们和祖辈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除了生活的照顾, 学习上无法给其有效的帮助, 而且年龄差异大,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不易沟通。

2. 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家务负担加重。

没有父母生活照顾, 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一些留守儿童在家中承担了和年龄不相当农活, 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 存在着性格上缺陷与心理的障碍。

留守儿童在家监护人在生活、心理等方面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他们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解决留守儿童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的存在难以避免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长期存在, 随着改革的不断的深入, 这一群体还不断加大, 问题正在凸显。因此, 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才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1. 城市增加对农村务工者吸纳, 为农村留守儿童进城生活学习创造条件。

(1) 加快户籍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让更多务工者工作安心、放心, 孩子在父母身边学习快乐、健康成长。

(2) 废除城市教育中不利于务工子女就读的相关规定, 为其就学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给予务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 调整务工子女进城就学的所有限限制。还适当鼓励、帮助务工者子弟在城市生活与学习, 可开辟务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 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源头。

2. 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1) 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农村中小学部局、做好均衡教育的资源配置。当前, 农村中小学分布不尽合理, 师资力量薄弱, 这些小学校不能维持正常教学。而此类学校留守少年儿童比例占30%以上。这种现状, 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优雅宽松的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也得不到慰藉留守残缺的感情。现在农村学校在进行优质资源的配置, 首先合理的撤并学校, 撤并后的小学要形成适当的规模;其次农村学校的“班班通”工程正在落实;其三是优化师资的配备, 对农村老师顶岗代岗和农村心理老师的专兼职等培训, 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也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开辟通道。

(2) 加快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近年来, 国家在调整农村中小学部局同时, 更加重视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同时, 要求各校建立“留守儿童扶助中心”“留守儿童家校园”等组织, 开展各种有益社会实践他们能够得以健康成长和学习。

(3) 加强开设与儿童心理与健康成长有关课程。课程设置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的关注是儿童的学习, 对于心理等方面要求不多。留守儿童缺失父母关爱, 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困惑与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更需要通过教师、班集体来温暖弥补。农村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 并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主管部门还应对留守儿童在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关注儿童知识教育的同时, 更应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 强化其自尊、自立, 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存在问题;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10-2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无书可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无书可读的现象。

据我们抽样调查,留守儿童家庭藏书量在30本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9%,有一些家庭甚至没有一本文学名著。留守儿童在家里无书可读,情况堪忧,到学校会不会好一点呢?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现在虽然各所学校都配有图书室,但是由于经费的问题,学校图书更新慢,生均图书量偏少,这在农村学校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学校已有几年没有更新图书了。另外还有个别农村学校由于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图书室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平时很少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加剧了留守儿童无书可读的困难。社会上对留守儿童是很关心,但是关心更多的体现在物质方面,精神层面的关心较少,而关心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则更少了。综合以上,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庭、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很难找到有益的书来读,让大批的留守儿童陷入了无书可读的窘境。

2.无心读书。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阅读兴趣不浓,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这不仅是这些学生贪玩幼稚,还可能是由于他们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往往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点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无心读书,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3.读书无法。

读书无法,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不会读书。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无力关心,再加上这些学生的祖父母文化层次偏低,也无法指导他们怎样读书。

其次,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可是,这种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视野的阶段,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对于留守儿童就更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效果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兴趣入手让孩子爱上读书。

首先,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就拿笔者自己来说,笔者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会把我读到的好书落在教室里,事实上并非我丢三落四,而是抛砖引玉、有意为之,因为笔者深知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其次,要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笔者在班上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叫“从课本中走出去”,从《三字经》到《论语》《大学》、《中庸》、《史记》、《三国志》,从《百家讲坛》到《子午书简》、《走进科学》,笔者把很多的影像资料和课外读物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把自己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收集的一些故事和得到的一些感悟与同学们分享,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笔者还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一日要闻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风俗、奇闻,跟大家交流,在课外笔者还布置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在班级图书角,如《求是》、《读者》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指导学生养成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留守儿童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然而一天的安排,无非就是上课,然后完成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他们为着理想在奋斗着。剩下的几近可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愿意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尽量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的同时,也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它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写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于是笔者就趁此机会指导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书或一个故事之后,让学生把其中的重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读完一本书后,还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提高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可让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小练笔中来,哪怕只用到一个精彩的词或一句生动的话,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帮助。此外,也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坚持写读书笔记,哪怕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也可以。每天的课余时间,同学们就可以随便聊聊自己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教师还可以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给他们以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镇中学

2013.9

***镇中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纷纷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由此大量孩子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引发了 “留守儿童”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校专门就 “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以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留守学生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二、调查方式:访谈法

三、调查内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学习生活情况。

四、调查对象:合阳县***镇中学留守儿童。

五、调查结果:

1、我们走访了留守儿童的家。有的同学因为爷爷奶奶没啥文化,无法辅导其学习,这正是我们所焦虑的。有的同学因为有爷爷、奶奶、姑姑等的疼爱,孩子对父母好像没那么多思念,或许,他已经习惯没有父母的生活。有的同学父亲因病离世,与此同时母亲抛弃了他,这么多年,妈妈从未给他打过电话,更不要说其他方面的照顾。可怜的孩子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基本无经济来源,很贫困。我们学校及所在班级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奶奶告诉我们,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学校是他们的福分!但他们也为自身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而担心。还有同学因为监护人的严格要求,上学也很优秀,我们也很欣慰。

这些留守儿童,学习不错、行为习惯较好的占75%,很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

七、调查结果分析:

经调查:我校共有20个教学班,915名学生,202名留守儿童,其中女98名;单亲留守100名,双亲留守74名,单亲家庭25名,孤儿3名;初一留守儿童79名,初二留守儿童52名,初三留守儿童71名。这些学生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学生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的留守学生没有监护人。这些学生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

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孩子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学生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八、调查建议: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定期联系,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镇中学

5.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目录

高达70%。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各学校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难面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了给自己加压,对留守儿童不歧视、不冷落、不放弃,努力让每位留守儿童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生活上享受到温暖、学习上得到关爱。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农村中小学普遍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建立了联系卡,昌江区丽阳乡余家希望小学还挤出资金,按生均每学期1元的电话费补助教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鱼山镇中心学校还提出要求,让教师经常家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上门送关爱,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是教师无偿辅导。不少学校采取放学以后对留守儿童开小灶的措施,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无偿辅导学生作业,通过托管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是指导家庭教育。鱼山中学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指导,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推荐访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以前的那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只知道训斥责备,不懂得理解关爱;只关心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态。

四是鼓励学生交流。乐平市塔前中学还专门安排了热线电话,鼓励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鱼山镇中心学校开展红领巾帮扶,鼓励学生结伴同进,组织留守儿童才艺展示和竞赛活动,为留守儿童打开心扉,增进与外界交流创造条件。多项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五是教师结对帮扶。浮梁县福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下到班级蹲点,与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并采取结队帮扶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还动员学校教师捐款捐物,为留守儿童买雨伞、雨鞋,给留守儿童送温

暖,留守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学让一部分留守儿童,将生活费委托班主任代为管理,帮助他们科学理财,使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

各校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许多留守儿童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数量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牵涉面又广,仅靠教育一家很难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师负担过重,教育经费紧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二、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数量庞大,近期看来似乎只是家庭问题,若干年后就有可能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调查显示,平均约有65%(有的县区高达70%)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岁左右,老人与留守儿童

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龄的代沟无法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大多数教师也反映留守儿童中“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多有厌学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

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儿童还没有

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

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人身安全难以监管

据教师反映,大多数承担监护的祖辈,不仅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对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更是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还有打麻将、饮酒、迷信等成规陋习,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监管的诸多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只能在课堂,放学以后和节假日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成为学校监管不到的真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课余时间的情况,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品行危害学生人身安全。有的留守儿童学校、家长两头欺骗,出现逃学、偷偷上网等现象,甚至个别人有偷窃行为,成为“问题学生”,对他们本身也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问题。

5、很多教师不堪重负

留守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儿童的捣乱行为。如学生生活中的说是都要帮忙处理,中午要监管学生吃饭睡觉,下午放学还要时刻看护学生的安全。许多小学教师除了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既要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又要抽出时间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的难教难管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常常表现出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甚至感到如此繁重的工作难以承担,很难适应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表现出太多的无奈。

三、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对各校经验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档案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定期与村委会(社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广泛开展家访,上门送温暖,融洽师生关系,要适时反映倾向性问题,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适当增加政府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教师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托管中心,改善食宿条件,可以填补双休日、节假日监管的空白。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广泛开展家教指导

各学校可以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

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视屏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有条件的农村初中,要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专题教育。重大节日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为他们举行相关活动,如孩子生日举办献爱心活动等;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立志教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教师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教育他们控制不健康情绪的若干方法,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快乐,将人生道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科学的精神世界。

5、学校适当分担责任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一个托管老师,实行留守儿童定期谈心制度,加强监管、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情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努力消除祖辈代沟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举办各种有意义

我校出川小学服务半径7.5公里,服务人口1500人。我校接受义务教育学生27人。一年级15人,二年级12人。

因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除了播种玉米以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所以年轻劳力都以外出打工谋生,年老父母亲在家照看孩子,致使留守学生成为普遍存在问题。我们对在校的27名学生进行了详细了解,留守儿童有11人,其中一方外出达到91%,双方外出达到9%,留守儿童占学生数的41%。

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 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区辖8县1市1特区,共有169个乡镇办事处,2945 个行政村,人口近40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58%。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出家门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了老人或亲戚抚养代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外出打工的家长有7万多人,留守儿童有5万3千余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9540人,由母亲在家照顾的有16960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23320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371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 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 少。从各村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且大多是文盲,不 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还由于年龄差距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

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 足够的关心、帮助和指导。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 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个性变得极端化,要么内向、自卑、孤僻,要么任性、放荡,甚至滋惹事非。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 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 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 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 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

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 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 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 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

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 混在一起。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 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形成,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 过,不求上进。

6、安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 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以思南县邵家桥镇为例,XX年1至9月,共发生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17起,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 53%,其中较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4起,溺水事件2起,死亡1人,交通事件1起,死亡1人,偷盗事件10起。事例1 :今年7月,一个父母长年在外的学生对奶奶谎称到学校上课而用父母寄来的钱买了一辆旧摩托车开到5公 里外的赵家坝小河游泳被淹死。事例2:今年4月26日,邵家桥镇先锋村先锋组一个由公婆照看的留守在家三岁的 小男孩,与其姐姐在公路上,不幸被一辆大货车后护轮壳 挂倒,拖行近20米后落地死亡。事例3:小学三年级的女 生陈某,因父亲外出打工六年无音讯,母亲两年前出去寻 找至今未归,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平时管教不严,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并且经验丰富,专门伙同其 他同学偷东西,在她的床下查到小食品和各种玩具足足有 100斤重。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 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 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谈 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 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 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 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 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 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 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经济上给以扶持、生活上给以照顾、情感上给以关爱、学习上给以帮助、思想上给 以沟通,开展了多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活动,留守儿童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作为落实《未成年人

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贯彻十七大精神及加强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些党政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留守儿童工作情况,安排部署留守儿童工作。如印江县罗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意见”。对留守儿童家长、委托监护人和所在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积极探索教育管理办法。各级关工委积极主动配合,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XX年地区关工委、地区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社会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市、特区关工委、教育局配合妇联等部门认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工作。地区关工委还先后到印江县罗场乡、石阡县的中坝、本庄等乡镇调研。各县、市、特区都开展了调研活动,掌握了 学生的生活困难,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区很少有留守儿童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三是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关工委、团委、妇联、农办、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结对帮扶、联谊慰问、社会环境综合治理、网吧整治等,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宽松、和谐、健康、安全的环 境。各单位、各乡镇、村委会、社会广泛参与,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结对进行教育管理,并对特困留守儿童给予资助。目前,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部门间密切配合,社会人士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留守儿童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四是初步探索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如 创建了以罗场中学和罗场小学为代表的“罗中模式”和“罗小模式”。罗中模式就是与学校附近的王德芬女士联合创建“留守学生之家”。按照“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四自”教育宗旨,采取社会帮扶、学校负责、政府监管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由王德芬提供“留守学生之家”场所,并担当“家长”,配备管理人员,收取适当生活费,负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成立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管理。并与教师签定责任状,实行“两包三保”责任制,即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学生,保留守学生不辍学、保留守学生在班上学习不掉队、保留守学生在校不严重违规违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和管理进行检查和指导。罗场中学还开办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帮助其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对家长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要求外出务工家长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和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学年至少回家一次。并注重留守学生的教育,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学生。还注重培养留守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坚持正面

引导,辅以严格要求。罗小模式就是针对留守学生年龄小,身心还不健全的特点,采取留守学生亲戚连亲戚、朋友连朋友的形式留一名亲戚或朋友在家作监护人,一年一换,轮流担任代理家长。思南县林家寨小学创建了“学校+老年协会+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即建立一个“留守学生之

家”,学校教师和村老年协会成员与1至5名留守儿童结对子,与他们谈心、交心,了解其想法和心理动向,帮助他们实现自已的良好愿望,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和学校的快乐。

二、对策和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 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 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 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 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 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 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牵头单位,建立由宣传部、精神文明 办、农办、公安、教育、司法、民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o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 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 大

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 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理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社会呵护网络。全区各乡镇、村(居)委会 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 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 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 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 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 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

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 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 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 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 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 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 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所7.4万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1.5%,农村现有留守儿童近5000名,约占全县儿童总数的9%.。农村留守学生中,由爷爷、奶奶监护的有2781名,由亲戚朋友监护的有1615名,由邻居监护的有197名,由大孩子监护的有88名,缺乏监护人的有300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学校教育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处境相对不利

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中只剩妇女、小孩、老人。因此,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祖辈无力教育“留守儿童”。一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由于目前农村中祖辈所受的教育程度大多不高,甚至不少部分还是文盲,无力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监护重任。二是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认识偏差。有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受现实环境的误导,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也一样能在城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的钱还要多,尤其是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难就业,因此,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家长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孩子读不读书并不很重要,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不闻不问,放纵自如。另外,有些家庭虽然只有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但由于留在家中一方要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往往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了家庭的配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效果就大打折扣。由于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仅凭课堂上的几节课,难于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而教育引导的不及时到位,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感的沟通是建立亲子感情、促进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不良沟通或缺乏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在忽略型的家庭中,儿童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母的爱而产生孤独感,并会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和满足,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容易产生畸形、厌世心理。目前我县农村家庭多数有2个孩子,经济收入不高,生活压力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得承担繁重的家务活,想念父母又长期不能相见,与祖辈又存在亲情差距,缺乏沟通交流,容易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严重得多。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 学非常困难。一方面是民工子 关于石鼓旅游伞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石鼓镇旅游伞产业发展概况

(一)石鼓镇旅游伞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石鼓镇旅游伞产业分布情况。全镇共有14家旅游伞成品伞厂,40多家配件厂,形成了完整的制伞产业链,共吸纳从业人员XX余人,年产成品伞500万把,占到了全国工艺伞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年创产值近XX万元,创利300多万元,新增劳务收入400多万元。

2.石鼓镇旅游伞的制作特点。石鼓旅游伞的品种繁多。以面料的选用来分,有绢、布、纸、绒四大系列。以伞的尺寸来分,有15cm~600cm(伞面直径)的8个规格。按伞的用途来分,有装饰伞、旅游伞、工艺伞三大系列。总共有10个花面、500多个品种。

不同于流水生产的晴雨伞,石鼓伞全由手工制作,一把伞要5天,经历浸泡、药水煮、刮青、劈撑骨、制伞杆、制伞轱辘、分边、穿艺、糊伞、打口、画花、收伞、质检等80多道工序才能完工。大部分工序需熟练工人精工细作,小部分流水线完成。

3.石鼓镇旅游伞产业的市场定位。XX-XX年,从市场销售来看,随着伞的功能转化,石鼓旅游伞的市场定位主要倾向于发达、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城市、风景名胜旅游区。主要消费群体定位于中高收入人群。石鼓旅游伞内销北京、杭州、福建、桂林、南岳等地,出口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家坡、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出口量占到总产量的90%,前来签订产品订单的络绎不绝。XX年后,受金融危机影响,石鼓旅游伞出口市场严重萎缩,镇旅游伞行业协会转变销售策略,把目光面准国内日益兴盛的旅游市场,通过拉动内需来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石鼓旅游伞业的发展优势

石鼓制伞业能够在经历600多年的兴衰沉浮后流传至今,就充分说明它具有强盛的产业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是由其丰富的产品内涵和特定的市场需求所决定的。

1.市场空间广阔。在制伞业的初始阶段,伞具作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为制伞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产品用途多样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伞市的地域空间和消费群体快速扩充,加快了石鼓伞走出湖南、走出国门的步伐。

2.原料供应便捷。旅游伞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80多道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且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高,以石鼓目前的产量计算,可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XX多人,年创劳务收入300多万元。制伞的主要原料楠竹、杂木、桐油均是就地取材,可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所以,农村为制伞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3.发展基础牢固。制伞工艺中的80多道工艺均需娴熟的手工技能,石鼓制伞业600多年的发展历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制伞技术工人和管理、营销能人,这是石鼓制伞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并可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4.时代内涵丰富。传统工艺技术和时尚消费理念的有机嫁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有机整合,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有机联动。绿色、低碳、环保等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特征,赋予了石鼓制伞业“传统特色”的产业时代内涵,产业发展“内存”充裕。

5.产业优势明显。纯手工制作的产业特色,使制伞业对场地、设备、资金没有太高的要求,适合于分散生产、流水作业、统一销售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这

是其它制造业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

二、制约石鼓镇旅游伞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石鼓制伞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基础坚实、需求可观,且产品颇具特色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广阔。但,石鼓制伞业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产业的传统色彩浓厚、小农经济意识浓于市场经济意识。要实现传统产业与市场经济的完全对接,石鼓制伞业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对旅游伞产业重视不够,引导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强。

在发展理念上,作为农业大县,我们注重对外招商引资,探索走工业强县之路,却忽视了对传统特色产业的发掘、壮大。石鼓镇有油茶产业、石材产业和旅游伞行业三大重点产业,其中石材产业为XX年的招商引资项目,被定位为石鼓镇的支柱产业,为使其尽快生产盈利,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列的扶持奖励政策。而旅游伞业作为石鼓的传统特色产业,虽然由政府引导,成立了旅游伞行业协会,但由于缺乏引导管理,协会如同虚设,镇内的旅游伞企业仍然呈各自为政的状态,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石鼓镇最大的旅游伞龙头企业石鼓工艺品公司,现改名竹缘伞业,竟然由规模化生产企业重新回到家庭式工坊生产模式,出现“倒退”现象。

2.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

石鼓旅游伞产业是在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时尚消费理念而开发出来的一项新兴产业,目前石鼓旅游伞业以出口为主,其经营模式是按客商提供的货样按单生产,只有少数客户要求企业自行设计生产,而大多数的生产形式是客户对产品规格、选用材料、数量进行限定,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而组织生产。造成石鼓旅游伞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对新工艺、新技术模仿力较强,但缺乏自行设计能力,更谈不上产品开发,且石鼓镇14家旅游伞厂,真正注册的只有竹缘伞

厂1家,其他13家伞厂及相关配套加工点都不具备正式的法人资格,该镇生产的旅游伞全部实行贴牌生产,产品及其包装上,不仅没有自己的生产地址、联系方式,更没有自己的商标。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在使用了石鼓伞以后,却不知道是谁生产的,石鼓人甚至连自己生产的伞都不知道贴上了什么牌子,销到哪里去了。在市场经济舞台上,石鼓的制伞人成了地地道道的“替身演员”,品牌效应无从谈起。没有自己品牌所产生的后果是利润被无限压缩,制作出一把伞只能赚到几毛钱。

3.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石鼓镇旅游伞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镇内14家伞厂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资源依赖性加剧等局限性。同时,众多旅游伞企业的管理技术、节能技术水平不高,节能理念缺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近年来,由于旅游伞产业的繁荣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制伞的主要原料楠竹、杂木、桐油在石鼓镇已难以完全满足需求,交通位置不便、道路通行状况差等加剧了旅游伞制作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的压力制约着石鼓旅游伞业的发展壮大。

4.产品趋同现象严重,低水平竞争时有发生

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均普遍存在空间聚集。石鼓镇14家旅游伞厂,从原材料到制作工艺都大同小异,1家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他13家都能制作出来,技术含量相同,产品趋同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内恶意降价竞争时有发生,产品价格不升反降,因此而导致制伞工人劳动强度大而工资水平低、技术人才外流、中青年劳动力不愿意学艺制伞,传统制伞技术面临失传危机。虽然成立了旅游伞行业协会,但协会未能真正起到促进全镇14家旅游厂协同发展的作用,镇内各家伞厂之间互相封锁技术、市场等信息,甚至互挖墙脚

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旅游伞产业发展壮大步伐。

三、破解石鼓旅游伞业发展瓶颈的对策

作为湖南制伞业的发源地,为了发展,石鼓旅游伞告别了传统纯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采取局部流水作业,构建了全面的产业链,旅游伞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然而,产业链不够成熟,制伞企业分布较为零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够强,产品层次较低,没有自己的品牌等问题的存在,令该镇制伞业总体竞争力不够强,大部分利润被品牌厂商赚取等尴尬局面。如何有效破解旅游伞业的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了目前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

1.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引导

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辩证对待招商引资和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关系。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石鼓旅游伞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制定旅游伞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掘旅游伞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把传统特色产业扶大、扶优、扶强、扶精、扶深,努力打造最具生命力、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尽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

2.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打造本地品牌

彻底转变过去加工点式的生产模式,规范石鼓旅游伞企业的注册和商标注册,形成本地旅游伞业自主品牌。以旅游伞行业协会为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旅游伞企业加大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设立科研基金,在资金上大力支持旅游伞企业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材料,从功能、外形、实用等方面着手,推出新产品、专利产品和高档次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通过产品包装、印制精美的产品宣传册、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产品交易会、建立专业网站、发布产品广告、建立产品责任机制等市场化运作,树立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旅游伞业的生产技术和流程,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以实现石鼓旅游伞业生产配套本地化,使石鼓旅游伞业尽快形成原材料生产、零配件生产、伞骨架组成、成品伞制作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旅游伞行业协会通过构建交流平台,组织旅游伞企业,同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参加,每半年召开一次行业形势分析会,突出品牌建设与质量管理,形成一种信息交流的长效机制。

3.转变发展理念,构建集约生态型发展模式

6.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1 篇六

一、调查目的: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纷纷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由此带来了大量孩子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从而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校爱心团队成员对平舆县第九中学的“留守儿童”情况开展了调查。以一个学校里其中一个班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区留守学生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二、调查时间:2015年4月

三、调查方式:访谈

采访

四、调查内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教育状况和心理状况。

五、调查对象:

六、调查结果:

2015年4月25日,我们走进了※四年级2班。这个班由40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2个,占据班级人数的80%。我们对其中的十名儿童进行了了解。当我们问起他们的家庭状况时,其中几个性格开朗的孩子和我们愉快地交谈,而另外的几个孩子都沉默不语,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告诉了我们他们的情况。※,12岁,跟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在云南打工,母亲在广东打工。她一直和年过六旬的奶奶、姨妈家的姐姐住在一起。据奶奶介绍,她家经济收入还算不错,房子是新盖起的,每月零花钱也较充足。但奶奶没啥文化,无法辅导其学习,这正是我们所焦虑的。

※,11岁,她的父母在成都一家具厂工作,他和叔叔家的弟弟寄居在与他毫无亲属关系的张奶奶家。张奶奶责任心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对其管教都较严格,孩子成绩优异,我们也很欣慰。正因为有如此可亲的奶奶照顾着,所以在交谈中,孩子对父母好像没太多的思念。

※,11岁,父母常年在福建打工,寄居在亲戚家。她在学校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孤僻,问起她的父母时,她默不作声,只是不停地擦眼泪。

※,11岁,在奶奶家长大,父母在广州卖小吃,收入还不错。从不缺零花钱,他称,从小父母就不在家,已经习惯了,不想念在外的父母。

※,13岁,父母在深圳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平时在学校住宿,周末时回家也很少出去和朋友玩,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

※,12岁,一个很勤快懂事的女孩。爸妈在佛山打工,奶奶身体不好,平时她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她自己做饭、洗衣,还要照顾奶奶,晚上一个人睡。

※,13岁。一个腼腆的男孩,问起他的父母时,他神色黯然,强忍着眼中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笑就走开了。数学老师说他的父母因为在外面做生意失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春节是和爷爷一起过的。

※,12岁。父母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在班级里成绩很好,他平时寄宿在学校,周末就回姑姑家,学校两个周休息一次,他就在休息时的周六晚上和爸爸妈妈视频,所以总是期待假期的到来。

※,12岁。爸爸在新疆,跟着建筑队来回换地方,妈妈在福州一个服装厂。她期待着暑假赶快到来,因为妈妈说暑假就接她去福建,她就可以见到妈妈了。

※,13岁。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数学老师介绍,她从小就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平时她也很少提起爸爸妈妈,而总是把奶奶挂在嘴边。

十名孩子,学习不错、行为习惯较好的占75%,很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

七、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学生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还有的留守学生没有监护人。这些学生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孩子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学生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八、调查建议: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亲情联络方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定期联系,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7.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七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 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 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3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 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 个教学班, 学生总人数为1678 人, 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 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 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 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 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 有60% 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 经常逃学、厌学, 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 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不良, 顶撞老人, 不服管理, 说谎骗人, 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心理失衡。据调查, 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 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 有的几年回来一次, 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 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 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 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 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 甚至增加,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结对子, 一帮一,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 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 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 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 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 建立帮扶机制,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 (3) 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 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 定期进行家访, 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 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 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 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 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 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共同关心,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摘要:对广西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存在的基本问题, 提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八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常复杂,也是持久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主要存以下几方面:

家庭教育欠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软弱无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在调查中对老师的采访我们还有以下结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有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注:数据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是很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解决。

上一篇:淘宝客户评价语下一篇: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