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二》教学反思

2024-07-07

《位置二》教学反思(共16篇)

1.《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一

《位置与方向》(例1)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一、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面向东方坐成四大组。师:小朋友们,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 生:早晨,太阳在东方(从东方升起)。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方向(位置)的知识?

生1: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生2:晚上,北斗星在天空的北方。生3:清晨,启明星出现在天空的东方。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知道这么多有关方向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位置与方向》。

师:你能根据现在所坐的方向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吗?(让学生伸出两臂指一指。)

师:你能根据现在你坐的方向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吗? 生:我的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师:学了这四个方向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

师:说说你的东面、西面、南面、北面各是哪一位同学?

(指名说、同桌互问互答)

师:小朋友们,你能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吗? 生回答,师小结。

二、在操场上做游戏:找方向、转方向、背对背游戏。

二、回到教室,绘制学校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 1 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像积累。因此,这堂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学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辨别东南西北,第二部分在教室内进行学校示意图的绘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像积累。因此,教师大胆地将上课的地点定在学校的操场,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大量的活动、游戏,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积累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有一定的方向感,并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在学生获得具体感知后,到教室里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们知道,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街镇生活图,比如图书馆、少年宫、动物园等,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我们学生在图上认方向已经基本学会了,但是当老师要求他们说说自己回家的路线,并把这条路线画出来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能画出来,这就说明学生不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把主题图换成了一幅我们实际生活的主题图,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西面、南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学生一看都是我们生活当中能找得到的,都很有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一想乡镇府在什么方向,然后紧紧抓住学生这份好奇心,设疑引思,如:老师的家在学校的哪一面?铁路在学校的哪一面?用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先在教室中指一指这些地方的方向,然后在图上添画上去。之后,再制成方向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 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体现生活亲历性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三、体现数学活动趣味性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状态的。”我创造性地将学习内容放在学生熟悉的地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陌生的知识为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学生兴趣盎然。

2.《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二

1. 出示教材第19页的情境图。

2. 导入:大家来看, 这是五年级某班在上课, 张亮就在这个班, 谁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在哪儿?

生1:第2竖排的第3个。

生2:第5竖排的第3个。

生3:第3横排 (可能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 的第2个。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都需要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

3. 掲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板书:位置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4. 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表示张亮位置的方法, 显得有些乱, 看来我们得规定一下。明确:大家所说的第几“排”, 在数学上竖着的排叫做“列”, 横着的排叫做“行”。

(教师板书:竖排→列横排→行)

按照习惯, 数列的时候从左往右数, 数行的时候从前往后数。要求学生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都按顺序标上序号, 让同座的同学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一般情况下, 我们在说物体的位置时先说第几列, 再说第几行。

让同学们用我们规定的方法描述一下张亮同学所在的位置。

张亮: (第2列, 第3行)

5. 师:你们能用这种方法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如王艳、赵雪同学的位置)

让学生同桌一人随便指一指情境图上的某位学生, 另一人说一说这位学生的位置, 然后交换练习。

师:你们知道吗?张亮的位置还可以简单地用数对 (2, 3) 来表示, 表示张亮在第2列、第3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6. 提问:根据人们日常描述的习惯, 大家猜一猜括号里的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向学生明确并强调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让大家试着用数对这种方法来表示一下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 (如王艳、赵雪等)

生:王艳的位置是 (3, 4) , 赵雪的位置是 (4, 3) 。

讨论: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有什么异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都是用数字3和4来表示, 不同的是它们的顺序不一样。

生2: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第几列和第几行弄反了。

7. 师引导:现在我们回到现实情境, 说一说咱们班里, 哪一竖排是第一列, 哪一横排是第一行, 并且学着用数对的方法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

可以多叫几名学生回答, 以加强练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8. 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并思考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1)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并讨论。

(2) 引导学生明确:表示前后同学位置的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的相同 (在同一列) , 表示左右邻居的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的相同 (在同一行) 。

9. 游戏活动:指一生说数对, 其他学生根据数对找同学。

1 0.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分组讨论, 再指生全班说一说。

1 1. 练习巩固:

(1) 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题;

(2) 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4题。

1 2. 师: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用数对来表示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

生2:我知道了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师:同学们还要注意, 列是从左往右数, 行是从前往后数。

从具体的现实情境入手, 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为设置矛盾、激发兴趣做了铺垫。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通过描述张亮的位置, 来感受描述方法的不统一带来的不便, 体会到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从而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描述方法, 为学生理解“数对”这一抽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在未引入“数对”概念之前, 应该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充分地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达物体的位置。这样可以为学生引入、理解“数对”概念做好有益的铺垫。

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自己在班上的位置这一教学环节时, 学生开始显得有些迟疑。当时我立刻感觉到, 学生所处的位置和老师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 学生是被观察者, 老师是观察者。我当时提醒学生应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述说。课后, 听课老师对于我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 认为他们听课老师也是观察者, 应告诉学生站在授课老师的角度来观察述说。我同意他们的说法。

在做巩固练习时, 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让学生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另一方面反过来让学生根据物体的位置说一说怎样用数对来表示;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对应关系,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对”。

在最后总结时, 应再次特别强调: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 数对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是不能颠倒的。因为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其含义不同。

摘要:本文首先呈现了教学“位置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课的过程, 然后从教后的得与失两方面进行教学反思。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从实际生活到抽象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位置,第几列,第几行,数对

参考文献

[1]数学五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3) .

3.《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 篇三

一、《确定位置》单元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表示具体位置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确定位置》这个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空间与位置”,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物体间的关系,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提升,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确定位置》中例1、例2教材分析

在西师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这个内容,教材例1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再引导学生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也就是把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到方格图上的位置,并给出了列、行的概念,具体来说:1、直接呈现小红所在的班级的座位图,引起孩子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能主动地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2、对照学生座位的情境图编排了方格图,并明确表示小红的位置可以用方格图中的点来表示,这是知识从具体位置向用数对表示位置进行抽象关键的一步,3、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列、行的意义,教科书又安排了一个对话框,让学生去找小娟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这是为后面例2用数对表示位置奠定基础。4、教科书安排了“说一说”,既有从具体情境的位置到方格图上位置的抽象,又有列、行意义的理解,是上两层次的综合。例1以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巧妙的由生活场景过度到平面图。因此例2直接用方格棋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列与行的知识来认识数对,把数对与第几列第几行进行相互转化,让方格图来引导学生探讨确定位置的方法,这就把例1的情境图和方格图合二为一了。也就是说,这里的棋盘既有情境支撑的作用,又有表格抽象的功能,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棋盘来学习数对确定位置。因此,在教科书中就采用了直接表述的方法,说出“黑棋子、白棋子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么表示,简单明确地用对话框的形式告诉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找黑棋子和白棋子的位置,目的是加深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方法的理解,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直观性和优越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执教《确定位置》例1和例2后的感受

(一)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现在新课标提倡反思创造型的教师,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面。基于这样,我在教学《确定位置》内容的时候,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使用教材方面,做了改变和创新,这也是我上这一节课在教材的使用上创新的一个方面。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在教学例1和例2的内容时,根据课堂的需要,我改变了教材中出现内容的教学顺序,把这两个例题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从语言表示位置——抽象到方格图表示位置——提升到数对表示位置,沿著这条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找礼物》活动开始,在活动中让孩子们用已有的知识来确定位置,根据老师的要求提示从身边的位置找,从而自己总结出: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既有第几列、又有第几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迅速的找到位置,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然后又让学生从找自己和同学的位置出发,进而抽象到书上主题图的位置,说小红、小娟、小强的位置,引出方格图中的位置,同时强调位置是用列和行相交的点来表示的。最后引导让孩子们自己说出位置的另一种表示法——用数对表示,问:用数对是怎样表示位置的?这样把例2中数对的知识放在这里出现,我觉得这样更自然,孩子们接受起来也很轻松,整个教学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最后,我发给孩子们我们班的座位方格图,让孩子们在方格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找出好朋友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在旁边,这样的教学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识—抽象—实践。

(二)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生本教学的模式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坚持以孩子为主线,让孩子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过程导入找礼物让孩子自己完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是从孩子的身边事开始的,所以学生的兴致很高,兴趣很浓,整个活动孩子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最后说出“为什么能这样准确、迅速的找到礼物呢?”2、找位置让孩子们完成。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自己思考用什么方法,怎样去找?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3、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也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4.《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四

乐平九小 高新华

《确定位置》一课,主要教学用方向和距高来描述一个点的位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高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有关问题难点是能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在前面学段,学生已经学会用东西、南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八个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在进入新课时,我先限孩子们一起复习如何用运六个方位来描述具体位置,不仅复习了旧知,从而慢慢引导孩发现,想要知具体位置,除了方位,还要知道兵体角度以及具体距离,接着开始进入新课教授。

在探素新知阶段,我先出示了课本上的情境图,以猴山为就测点,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描述大象馆、猫馆、鹿苑分别在猴山的什么方向。接着让学生发现方向坐标被平均分成子四个直角,而每个直角又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30°用课件漠示“北偏东和“东偏北”,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验收鲜艳的课件来区分“--偏--°”,逐步引导下,孩子能够快的说出相对的“--偏--°”,例如“北偏东30°”,孩子能形报快发现也可用“东偏北60°”来描述具体位置。

情镜图上的角度是直接给子学生的,并没有让学生用量角帮来实践。在下面的练习中,有一题要学生亲自用量角器来量出角度,我借此样次与学生一同复习了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但算是一举两得,在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把要量的角标由未,并且把度数标出米以混司但在后来的习题中,发现学生还是会把55°看成45°,这说明量角问题需要加强。

教材是按“方位一角度一距离这样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出示,我遵循了这样的处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才出示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也比较循序渐进。“距离”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所以没有多大问题。我把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说清楚“--偏--°”上。

5.《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五

今天上了认位置这课,教学重难点都是:认识左右。可以开始就问小朋友喜欢上数学课的请举手,有的举左手,有的则是举得右手,让他们回想平时老师要求是举哪只手,孩子们一下子都回忆起来。之后就是找找身上还有像左右这样一对一对的好朋友,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并能指出哪个是左边的,哪个是右边的。接下来的儿歌游戏: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通过这样的练习先让学生知道左右在哪边。但在教学时,由于我是面对孩子导致孩子也和我做的方向相同误导了他们的方向。这一部分我实际可以做的更好:要么背对孩子和他们一个方向示范,要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让他做示范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之后出示课本的主题图,直接问学生:小明和小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忽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什么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之后就转而问,小明在小红的哪面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是会回答的。在让学生说说其他人或者事物的位置关系时,说的比较乱,而且在图上的事物学生还是很难分辨清楚它们位置关系。但当找两个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都会说的很好,“我在谁的左边,我在谁的右边”这样的句子用的也很好。之后教学“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学生由于对图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因此,只能说一些简单的上下位置关系,对左右还是不能说明白,学生还是搞不清楚。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很多时候老师说的太多就会导致学生说的太少。在之后的教学中要多组织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和同桌之间说一说看谁说的最好,这

6.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六

从学生现实情境“向学生介绍座位”导入,创设了简单、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唤醒学生已有对确定位置的认知,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带给了基础,也为抽象出“数对”构建了一个现实模型。

首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用自己喜欢的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在此之后,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合理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对”有个清晰的理解。

7.《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七

一、成功之处

(一) 手脑并用, 激发求知欲,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新知识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教学新的知识点前应先复习相关的学过的东西, 如:用手指出平面图中的八个方向 (东西南北及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及生活中的四个方向 (东、西、南、北) 等, 充分做好上新课前的铺垫工作。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 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方向, 要量出某位置所偏离的角度, 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 从中观察、分析, 然后独立思考, 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 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 根据图中信息,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准确描述电信大楼、工人文化宫、科技大厦、银行分别在广场哪儿偏哪儿多少度的方向上, 距离是多少米。

(二) 准确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位置是相对的, 要指出一个物体的位置, 必须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 就以谁为观测点。如: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就以校门为参照物, 此时校门也是观测点 (看平面图说明) , 站在校门处去看图书馆, 图书馆在校门的上 (北) 面偏右 (东) 30度方向上, 所以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也可以说图书馆在校门东偏北60度的方向上, 但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 (夹角较小) 的方位。距离多少米就要看清比例尺, 图中一小段 (一般为一厘米) 表示多长, 共有几段算一算就清楚距离是多少了。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 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够的, 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如: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距离是1千米。你如果表达为“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或者“图书馆离校门1千米的地方”都是不准确的, 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反复地观察及练习,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准确位置, 同时还能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另外还能根据示意图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

观测点的不断变化使少数学生“迷失”了方向。如:教学“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 关键要让学生把握好以“谁”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是以北京为观测点, 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则是以上海为观测点, 由于我在“要找准观测点”这一环节强调得不够, 导致个别学困生“迷失了方向”。另外, 有些学生叙述不准确。如:“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则北京就在上海北偏西30度 (或西偏北60度) 的方向上。但个别学生叙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画出方向标。以谁为观测点, 就要以观测点为中心画出虚线表示的方向标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看着方向标叙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就不容易出错了, 这一点我强调得不够, 再加上个别学生确实懒得画方向标, 凭个人感觉猜测导致叙述错误。

8.《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八

1.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题目叫——《北风和小鱼》(注意纠正“北”和“风”的读音)。

2.瞧,小鱼来了,它们吐了好多小泡泡,你认识吗?

(1)(出示:颜色梧桐树躲进浮出水面知道)

(2)啊,这儿有两个大泡泡,谁认识?(出示: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指名读)

(3)你见过“鹅毛大雪”吗?想不想看一看?(视频映示:大雪飘飞)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让我们感觉雪下得好大呀!

(4)(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这两个词语泡泡躲进了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3.大家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二、扮演角色,走进故事,读懂内容

1.寒冷的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播放北风呼啸的音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读后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冬天的严寒,进行交流)

(1)草地。(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瞧,小草变成什么样了?看一看图,读一渎句子,再想一想。你觉得北风这时候心里怎么样?(觉得自己了不起,本领高强。)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名读)北风认为还有谁怕它?

(2)梧桐树。(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秃秃”一词以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认读)(指名读句子)北风,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扮演北风,想象它的得意洋洋)教师指导读句子。

(3)鸟儿。(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躲进了窝。”)小鸟,你们为什么躲进窝呢?(学生扮作小鸟,想象着说)教师指导读句子

(4)难怪北风认为大家都怕它。(出示: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学生扮演北风,做出动作,教师指导读句子)

(5)好一个洋洋得意的北风啊,它觉得大家都怕它。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大家真的都怕它吗?看,谁来了!(出示北风和小鱼图)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这条小河,你们就是可爱的小鱼。我们一起来渎:“小鱼听了——”(出示: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小鱼们,到底怕不怕?谁再来读句子。

4.听了小鱼的话,北风气极了。(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什么叫“气极了”?看看图画,北风什么样?(学生观察图画交流:北风生气的时候瞪大眼珠,挑起眉毛,皱着鼻子,拼命在吹气)你们看北风这副模样,这时它心里会怎么想呢?(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学生想象北风发怒的样子和它的心理活动)小鱼,你竟敢不怕我?哼,让你尝尝我的厉害!(引读:于是它——猛吹一口气……)

5.小鱼们,你们怕不怕?引读: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6.北风为什么“非常得意”呢?你觉得北风怎么样?(盲目自大、很可笑)

7.齐读课文。

三、积累句式,联系生活。练习表达

1.除了小鱼,还有谁不怕北风?

2.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出示)小鱼不怕北风,在水底捉迷藏。____不怕北风,____。

(出示相关图画:梅花不怕北风,在寒冬腊月开放;松树不怕北风,在风雪中挺立;小朋友不怕北风,在雪地里玩耍,有的跳绳,有的溜冰,有的打雪仗)

四、比较异同,自我发现,趣味识写

1.学习“知、和、树、面”四个生字的书写。

(1)出示:知、和、树、面这四个字的笔顺是什么?一边看课本,一边用小手画一画,等会儿请你来当小老师。(学生自学笔顺)

(2)(出示:知和)这两个字,看看有点像,哪儿像?复习“口”的笔顺。“知”与“和”比比,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写“知”左半边的笔顺。(指名书空)“和”的左半边呢?(指名书空)

(3)“树”和“面”的笔顺,你记住了吗?(全班书空)小游戏:看谁反应快,最先说出“树”的第六笔是什么?“面”的第五笔呢?

(4)仔细看看田字格里的“知、和、树、面”四个字,想一想怎样写才漂亮?(学生读帖)

(5)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①“知”与“和”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边大右边小,而且“口”要写在右半格的中间。②“树”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一点儿。(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③教师范写“面”。学生一边看一边想:要想把这个字写漂亮,什么地方要特别注意?你能像老师这样编个小口诀吗?(横下一撇不能长,下半部分扁而宽)

2.学生描红,仿影练写。

【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这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对“知、和、树、面”几个生字,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阅读走进语境,进入角色,想象北风“吹一吹”时的得意,体会小鱼们“就不怕”的勇敢和“捉迷藏”的快乐;感受北风自以为了不起和“哪里知道”的背后的可笑,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体会和感受;学生能从文本出发,联想现实生活中像小鱼一样勇敢的蜡梅、青松、小朋友们的快乐,并学习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表达。

这一课教学之所以能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从备课的角度来说,以下两点尤为突出,应予坚持。

其一,一节课究竟应该引领学生“学会”些什么?教师应坚持“语文”的立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譬如,《北风和小鱼》这一课,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但由于学生读书遇到生字新词还得借助拼音,而对课文中北风的自大与可笑,小鱼的勇敢和快乐又感受不深,所以,朗读难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就应针对这种情况,确立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读书上狠下工夫,着力促进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其二,怎样让学生“学会”呢?教师应站在学生主场,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主动经历学习过程,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感受,悟得方法、获得发展。譬如,在这一课时中,复习字词,是让学生玩“小鱼泡泡”游戏;阅读课文,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故事情境;教师还恰当运用了图画、录音、视频、语言描述等手段,把识字、写字与阅读,把“读”与“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将“观察”“思考”“想象”“表演”“体验”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无疑,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促使他们越来越“会学”语文,“乐学”语文。

9.位置教学反思 篇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扶放结合”的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的体现,既要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又要很好地把握课堂,引导学生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扶”的方面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用列和行来说明张亮的位置,让学生明确用行和列才能表示具体的位置;二是对感念“数对”的引入上,可以在学生明确用行与列来确定位置后,由教师直接讲解出来,并对注意事项进行说明,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在学生的“放”上,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用清晰、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内容和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不足之处:

在教学例2的时候,没有注意强调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时,一般都把该点对应横轴上的数写在数对的后面,把纵轴上的数写在前面,导致进行练习时出现很多错误。

再教设计:

10.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十

青岛版教材五上第一单元的资料是确定位置,本节资料相对较容易,学生透过预习自学,都能明白什么叫行,什么叫列,并且明白从哪边到哪边是第一列,从哪边到哪边是第一行,也明白用数对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但在最近几年教学这部分资料时总是有个别同学出错。于是在今年教学本节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感觉效果较好。

一、设计铺垫活动,搞清易错点。

一上课,我先问学生昨日预习了什么,学生回答---确定位置。之后我提问学生几个预习小问题,1、什么叫做行,什么叫做列,以班里的同学为例举例说明。当叫到学生A时,他说道,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并在教室里指出了哪是一排学生,哪是一列学生。学生纷纷点头同意。当我问到第二个问题教室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二列时,学生B和C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他们都同意列是从左往右数的,但关于左和右以谁为基准判定却出现了意见分歧。B同学说左和右应以方阵中同学的身体为基准确定,而C同学却说就应以方阵前的观察者身体为基准确定。两人观点截然不同,再问其他同学,竟然也出现了以上两种不同的意见。孩子们面面相觑,等待我做决断。实在无奈,我权威的告诉学生,数学家规定,确定左和右时就应以观察者的身体为基准确定,不论观察者在对方阵中还是在方阵前,都要以观察者身体为基准确定左和右。孩子们听了都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完,我再次让学生决定教室里哪是第一列学生,哪是第二列学生。孩子们都对答如流,这算是扫清了第一个障碍。(4)

二、注重细节,深刻理解数对的含义。

学生明白了哪是第一行,哪是第一列,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不难。但很多同学容易“创新”,有的同学在要表示的物体的后面加冒号,还有的加等于号,原本数对用小括号括起来,但学生有的把小括号创新成中括号,原本括号中的两个数字用句号隔开时,逗号写在表示列的第一个数的右下角,但有学生把逗号写在两数字正中间……。为了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规范写法,我让孩子们反复看课本,找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用到了哪些符号,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好处。学生掌握了规范写法后,我还给他们教学了正确的读法,以及这种写法所表示的好处。经过这样对细节的处理,孩子们深刻理解了数对的好处,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的规范写法。

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好处。

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价值,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个生活场景,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楼上装电表的盒子,中医装药的药橱,幼儿园小朋友的衣橱,玩具橱,做操时排位置,最后到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确定位置。每出示一副生活情境都让学生表示某个指定物体的位置,最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不仅仅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深刻领悟到学习这部分资料的实际好处。用一个数对表示某一列所有同学的位置,用一个数对表示某一行所有同学的位置,用一个数对表示全班学生的位置,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11.《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字:探究式教学 “微探究 ” 数学教学

一“微探究”的相关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的过程。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灌输式教学不能满足现在的数学课堂标准,为了在熟练掌握知识下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倡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小组的合作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的理解,学习和探究,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过于笼统,教师无法真正地理解什么才是探究式教学,往往走入教学误区。

例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展开式的时候,有的老师为了使用探究式教学,他会告诉学生(a + b) =a +b +2ab,然后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字去探究这个式子是否正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探究是没有意义的,老师只是为了探究而探究,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了解完全平方式的展开式是什么,怎么去证明。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有很多,通过对以往教学的反思,为了有效地使用探究模式,我们觉得老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是有差距的,那么儿童如果想要发展到潜在水平是需要老师的帮助的,但是老师的指引和帮助是需要把握一个度的,因此优秀的教师想到了探究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可以结合起来,提出了“微探究”,缩小了探究式教学的范围。

“微探究”是指是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小知识点或某一问题,选好合适的探究点,从一堂课中拿出5~10分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用自我探究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微探究”教学具有小巧、灵活、用时少、便于操作的特点,它作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为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找到了一种有效地实施途径。

微探究活动以学生为本,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某个知识点引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培养思考的习惯,形成数学能力的作用。下面将引入具体案例来表现“微探究”在数学课堂中是怎么产生作用的。

二“微探究”的具体案例

在数学九年级上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1.制造矛盾,打开探究之门

师:今天我们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节课,在上课之前,一分钟的时间你们先画画图,看一看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接下来同学们在画图,老师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们的画图情况)

师:时间到了,请同学们停笔看黑板,我发现咱们同学画有三种类型的图:

师:同学们看第一个图,直线与圆明显有两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是相交;第二幅图,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直线与圆相离;那看第三幅图,我们知道直线与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时是相切,可是这幅图中直线与圆有几个交点,直线与圆是什么关系?

生1:明显看出来,有一个交点,是相切。

生2:不对,直线与圆有很多重叠部分,也许会有很多交点,是相交。

师:现在我们分为了两派,有一个交点,有很多交点,到底有几个交点我们不能口说无凭,要有证据,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证明吗?

生:沉默。

【分析】老师让学生根据已经知道的知识点画图并观察图,通过老师叙述的方式让学生先巩固已学到的知识,然后通过老师的提问制造直观上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步入了探究之门。

2.陈题再现,实行微探究之路

师:那同学们知道直线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生:直线有点组成的。

师:那同学们知道点与圆的关系吗?有几种关系?怎么判断?

生:有三种,在圆外,在圆内,在圆上。

师:那是根据什么的依据来判断的呢?

生:根据点到圆心的距离d和半径r来判断的

d>r,点在圆外

d=r,点在圆上

d

师:你们知道了点与圆的判断依据了,那你们画画图想一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否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样,具有某种数量关系呢?

【分析】当学生处于迷茫的状态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同学们答案,而是问学生直线的本质,把直线分成无数个点,而学生以往做过的题目是点与圆的关系,从而老师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找到了探究的道路。

3.旧题新知,把握微探究方向

生:是不是判断直线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d和半径r的比较呢?

师:你可以画画看哦,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生:画图如下

生:直线上有好多点,到圆心的距离都不一样,不能用直线上的任意点到圆心的距离判断。

【分析】学生知道直线是有点组成的,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也想到了用直线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判断,此時老师没有下结论,而是让学生画图自己去观察,自己探究,进而学生得出了结论,用直线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无法判断的。

4.去糟求精,直至问题靶心

师:既然不能用直线上任意的点,那就观察你们所画的图,直线上所有的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规律吗吗,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吗?有没有距离相等的点啊?

生:有,因为从直线的一端开始画线段,线段会逐渐减小,会有一个最小的,然后再逐渐变大。

师:非常好!你们现在再想想,既然不能从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测量,那用什么测量呢?

生:用直线上的点到圆心的最短线段来判断。

师:什么是最短线段?

生:最短线段就是过圆心向直线做的垂线段,因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当中,垂线段最短。

师:好,那你们再画图看看,垂线段能不能判断直线与圆的关系

生:画图如下

师:那你们能不能试着解释一下,垂线段和半径是怎么判断直线与圆的关系的?

生:垂线段d是最短的,如果垂线段小于半径的话,那么通过观察图可知在直线上肯定还存在两个点到圆心的距离会等于半径,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肯定在圆上,所以这两个点即在圆上又在直线上也就时直线与圆的两个交点,那么直线与圆就是相交关系。同理,垂线段大于半径的话,直线与圆相离,垂线段等于半径的话,直线与圆相切。

师:好,这位同学给了明确的解释,那你们再观察图形看看这个解释到底能不能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生:能。

师:那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d,当dr时直线与圆相离;当d=r时直线与圆相切。(老师板书在黑板上)

【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要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了,但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岔口,让学生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此时老师站到了学生的角度,理解了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恰好是学生应该想到,让学生从过去相似的知识点中猜想可能行得通的方法,并自然而然地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案例的评述与反思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们倡导探究教学法的应用,可是我们同样也知道要想在实际课堂当中完完整整地让学生去探究学习是无法实施的,那么支架式教学和探究教学互相融合起来的“微探究”教学就是教师们首选的教学方式了。

1.显著成效.

(1) 发展学生个人探究、猜想、推理的能力,减少对同伴、老师的依赖。

本节课教会了学生从直观上看到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要找到证明知识正确与否的方法,学生要学会从已知的知识点中通过自主的探究猜想中,找到可行的方法,再通过验证得出结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地改善学生一遇到问题就问同学,老师的现象。另外,老师创造了探究性的情景,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提供了机会,调动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发展。

(2) 引导学生养成动手画图的习惯,熟练掌握数形结合思想

在数学课的学习当中,经常会遇到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画图这一步骤都是有老师来代替的,时间一长学生在自己做题当中就会忽视画图的重要性,为改善此状况,本节课中所有的画图过程都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在画图,让学生了解画图是帮助我们解题的有效途径,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同时这个老师始终记住自己是个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合理的提示,充分體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3) 减少探究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

基本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老师课前设计好活动方案,把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都要有规范的探究过程,有时还会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并不能保证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学到课程目标要求学到的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是不敢尝试的。而“微探究”根据我们实际课堂的时间和高考制度背景下,以灵活宽松的方式引入课堂,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探究,大大缩短了探究的时间,因此为学生在课堂中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

2.不足之处

虽然“微探究”在课堂上使用起来方便,但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灵活的教学技巧还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另外,“微探究”与探究活动比起来用时较少,但与传统教学比起来,课堂教学容量偏少,很有可能满足不了好学生的“胃口”。最后,老师的提示下,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会积极的回答,程度差的学生老师顾忌不到,因此在教学上没有关注到全部的学生。总之,老师要想熟练有效地使用“微探究”, 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探究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师唯有摒弃浮华、彰显真实,才能让每一次探究都能探出“有效”,探出“精彩”。

参考文献

[1]顾大全.“微探究”为数学课堂教学增色[J].中学数学教学,2014,4:6-9.

[2]杨林军. 高中数学教学中微探究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4,2:51-54.

[3]郑丽娟.利用“微探究”提升初中数学几何定理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探讨,2013,8(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5]岳欣云,董宏建.探究式教学的“扶”、“放”之度与层次性-由一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3,7(33).

12.《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十二

第一板块:激活初读经验, 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叶圣陶爷爷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游览双龙洞经过的?请按照“先来到……经过……来到……最后出了洞”的句式说说。

生:先来到……

师:谁先来到, 把人物说上去。

生:叶圣陶爷爷先来到外洞, 穿过孔隙, 来到内洞, 最后出了洞。

师:老师刚才说“经过孔隙”, 他说“穿过孔隙”, 哪一种说法更准确?

生:“穿过空隙”更准确!

(其余生若有启发, 纷纷举手。)

生:叶圣陶爷爷先来到外洞, 穿过孔隙, 进入内洞, 最后出了洞。

师:哪一个词语用得准确?

生:进入内洞中的“进入”。

(语文老师首先是语言的医生, 自己表达要准确生动, 能够发现学生表达的不当之处, 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表达得准确生动。)

第二板块:精读重点, 感悟特点, 领悟写法

[外洞]

师:这节课, 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一同游览双龙洞。请同学们自由读4节, 体会一下:你觉得外洞怎样?

(生自由读, 体会。)

生:外洞很有气势、雄伟壮观。

师 (板书气势、壮观) :为什么外洞让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感受?

生:因为外洞很高、很大。

师 (板书高、大) :谁能通过读课文,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一生动情地读。)

师:哪一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外洞的大?

生:“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可以读出能容下的人很多。

师:老师知道, 外洞高达66米。究竟有多高, 谁能像作者这样说说? (生没有具体概念, 不知如何作比较。)

师:我们的教室高3米。

生:外洞高66米, 有22层楼那么高。

师:操场上的旗杆高6米。

生:外洞高66米, 有11根旗杆接在一起那么高。

师:再读读4节, 体会一下外洞的特点。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节, 整体感悟外洞的特点, 这一点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很容易做到。在汇报交流时, 相机将孩子的交流梳理归纳成两类:一类是阅读感受, 如“很有气势、雄伟壮观”等;一类是外洞特点“高、大”等。)

[孔隙]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5节, 体会一下:你觉得孔隙怎样?

生:矮、小、窄……

师:默读课文, 细细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孔隙的特点的。

(生默读圈划批注。)

生:从“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有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读出孔隙的窄小。因为孔隙窄小, 所以在船上一动也不能动。

师:听老师读读这段话, 用心体会:作者在乘船时, 内心有何感受。 (师范读。)

生:很担心。

师:担心什么?

生:担心孔隙太小, 自己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师:孔隙太小, 担心在这样的孔隙中乘船。能读出这份担心吗? (生读)

生:感觉太难受了, 人好像被挤扁了。

师:孔隙太小, 人被挤成扁人。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动情地读。)

生:从“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 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是这样小的小船”能读出孔隙的窄小。因为孔隙窄小, 所以船也很小。

师:究竟怎样小的小船呢?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一生读。)

生: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 到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才说一声‘行了’, 船就慢慢移动”读出孔隙的窄小。

师:为什么要这样卧?

生:因为孔隙窄小, 不这样卧, 过不去。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一生读。)

师:听出来了, 连脚尖都绷直了。

生:老师, 从“孔隙”这个词语的本身也能读出它的窄小。

师:你很会读书。

师:这一段话当中没有出现一个“窄”字, 而我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窄, 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通过写船小衬托孔隙的窄小。

生:作者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得很真切, 衬托出孔隙的窄小。

师:下面, 让我们闭上眼睛, 请一位同学再读5节, 再次体验这次冒险的经历。 (一生读, 其余生想象体会。)

(“孔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是先给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 整体感悟孔隙特点。接着, 默读, 圈划批注, 定位关键词句, 即究竟是哪些关键词句传达了这种感受。最后, 在引导学生探究, 为什么写“船小”“怎样卧”“进洞时感受”就能表现孔隙的窄小。实际教学中是分开来引导学生探究的, 稍显零散。如果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 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即“为什么从船小、作者怎样卧及进洞时的感受就能体会到孔隙的窄小呢?”引导学生用块状的语言来表达, 效果会更好。这一点, 再一次告诉我们, 整合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尽可能的整合, 才能谈及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

[内洞]

师:穿过孔隙, 进入内洞。请同学们自由读读6、7节, 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内洞怎样? (生自由读, 体会。)

生: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师:老师觉得大得不是很多。 (生再读7节1句, 注意突出“大得多”一词。师相机把简笔画中的内洞画得大一些。)

生:内洞还很黑。

生:内洞巧夺天工、别有洞天。

生:内洞很奇特。

师:谁来读读描写内洞景物的句子。 (一生读。)

(内洞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 教学策略上从简处理。)

第三板块:紧扣重点, 指导复述

师:这节课, 我们通过读课文, 跟随叶圣陶爷爷一同游览外洞, 穿过孔隙, 参观内洞。你觉得哪一环节最刺激、惊险?

生:穿过孔隙最冒险。

师:老师也觉得这儿最刺激。能不能把这儿的经过给大家讲一讲?

生:能。

师:怎样讲? (指着板书) 可以根据老师板书提示, 先讲讲船怎样小、怎样卧在船中, 再讲讲穿过时的感受。

(生自由练讲, 指名讲。)

教后综评

(1) 吃透教材。著名特级教师李蒙钤老师说过:“什么这法那法, 吃不透教材, 就不要谈什么法。”什么是吃透教材, 用现在的好话说, 也就是文本解读。吃透教材究竟包括些什么内容?首先是对文本“写什么”了然于胸, 有高度概括。对于这篇课文来说就是“两个洞穴” (“外洞和内洞”“一个空隙”) 。其次是“怎么写”, 一方面是文本的整体叙述顺序:游览顺序, 这是写作线索, 也是游记文体的最大特点。另一方面是写法特色:通过描述, 突出特点。最后是“为什么这样写”, 即为了更好地突出景观特点。

(2) 明确目标。设计教法的首要原则之一, 就是要从文体出发, 设计读法, 确定教学目标。这是一篇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 属于定篇类文章, 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仍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即在感情诵读中, 感受各处景观的特点。第二个目标就是能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给大家介绍介绍, 这是语文活动。

13.一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前已经初步明确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有了一些实际经验。在生活中基本上可以确定方位,但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系列的兴趣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认知和感受位置,让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对于“左右”这个空间位置,学生比较难于理解,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通过指五官游戏,游戏由易到难,开始不涉及左、右,慢慢地增加游戏难度节奏,例如:鼻子—鼻子—左耳朵,鼻子—鼻子—右眼睛。为帮组学生辨别,让学生与生活建立联系认识左右,如那只小手写字,那只手举手发言,那只手端碗,那只手拿筷子。再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人或物与自己的位置关系。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了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单元练习时,通过“整理房间”把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对上、下、左、右的认识,通过整理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有序的位置能使空间整齐,初步理解“物品各归其位”的必要性,体会到有序的好处。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每天的生活环境,提出整理房间的要求,组织学生和同桌说说怎么来整理房间,体验分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摆放物品,让学生在摆放的过程中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14.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十四

《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位置和距离;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通过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的思想。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画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学生在三年级时对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已经有过简单的学习,但是学生知识简单的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本节课的学习实在此基础上认识平面内的方向和位置,还有具体的偏角,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认识方位的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所以根据已知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学生掌握的不是很理想。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于第二单元的掌握情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已知图形填空,学生分不清东偏北30度应该是哪条边与哪条边形成30度的角。

2、画示意图时,方向角没有标清楚,距离的表示,没有按照已知的单位长度换算作图,老是随便想画多长为一格就画多长。

3、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30度和北偏东的30度不同。

4、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分不清楚哪个是中心位置,哪个是参照物。

15.《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十五

在课堂上,我借助课件引发矛盾冲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将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既让学生们学会了相关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此外我还为学生合理的安排了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尽管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课后仍然感觉有很多不足,梳理之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复习东南西北,并介绍校园环境的环节。学生说出“校门在教学楼的北面”,这时如果能提问:教学楼又在校门的什么方向呢?则既巩固了位置具有相对性这一知识点,同时也是为后面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2、在描述正兴德茶庄所在方向时,可以考虑进一步强调东偏南和南偏东的区别,应该会更利于学生理解两种说法的不同。同时关于南偏东的夹角60°是如何得来的,也应该让学生简要做一说明。

3、在小结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时,虽然强调了方向和距离的重要性,但到底是先确定方向,还是先描述距离没有点透,估计会给个别学生造成一定的疑惑,此外,观测点作为重要的参照物,应该反复进行强调。

16.《位置》教学反思 篇十六

反思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总结,并且主动的研究,从而学会知识。学生先学,先练,老师后讲,后教,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效果较为理想。

反思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1:学生能够清楚的口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

目标2:通过动手探究,知道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但有十个同学因动手作图能力差,最后实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自学任务,还有三个同学竟然没有作图工具。

目标3:掌握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概念,都能准确的找见三角形的外心并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反思教学设计:

上一篇:道路施工安全知识培训下一篇:母亲的诗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