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2024-10-05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14篇)

1.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篇一

8.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2、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同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3、主要的矛盾的斗争与统一,推动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发展。

4、正确认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并促进其积极转化。

9.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本身的长期性决定的。

2、从乐观环境影响来看,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并存。

3、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青少年阶段生活阅历有限,知识经验相对贫乏,辨别力较差,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4、要抓反复,反复抓,促进思想矛盾斗争的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0.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1)知即道德认知(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2)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恨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品质。(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催化作用,意起定向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

11.德育工作具有多种开端是何道理?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应注意发挥各要素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从知到行具有规律性联系,但这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往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表现出“情通理不通”或“理通情不通”,或知行脱节等。这就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从知到行的一般教育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既可以从知、晓之以理作为开端,也可以从情感陶冶、动之以情开始,或从磨练意志、持之以恒入手,或从训练行为,导之以行入手,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篇二

一、坚持“以人为本”、“知行合一”、“与时俱进”的育人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任务。确立知识灌输和道德融通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是实现以人为本育人原则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分数、强调专业技能的误区。教育要和人的尊严以及乐观、幸福、奋斗、自由等价值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接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味强调尊崇学生的个性,任其自由发展。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地球村早已展现在我们面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变迁的影响,面对社会多元的文化现象和纷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对此,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把他们局限在学校或家庭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把思想情操、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总之,知识传授、人格完善、能力培养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是“以人为本”德育的重要内涵。

完整的道德过程包括知、情、意、行等环节,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道德实践,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时,才意味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形成。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而这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即为“知行合一”。 初中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年龄阶段。而任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建立和培养都需要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情景,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因素,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恰好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班会上,设立各种主题的实践活动,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扮演不同角色,采取他们认为正确的道德措施,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从而得出学生主观认同的道德评价。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和娱乐中升华道德情操。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组织,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主体意识,塑造自由人格,增加社会责任心,增强自身的“独立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将道德感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育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德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个体特点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德育只强调学校、教师、家庭的作用。而在这个日益变迁、多元化的社会中政府、社区、社会团体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可以将德育的实施途径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是通过学校、政府等正式机构实现的,后者是通过社区、同辈群体等非正式机构和群体实现的。当前情况下,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充分发挥政府的宣传引导作用,社区的人际互动功能、社会团体的参与体验优势,将两种途径有效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实效。就学校来说,德育也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但现实中,德育时常成为团委或者班主任的责任,因而收效甚微。全体教师必须确立德育观念,在任何课堂上,任何活动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工作,学校也要将家庭纳入学生德育的重要园地,德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任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严于律己,为孩子做好表率,用实际行动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关心下一代,关心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是社会全员应尽的义务和重要责任。

二、 贯彻“情感说服法”、“环境感染法”、“榜样学习法”的育人方法

情感说服法摆脱传统教育中教师一味理论说教的方式,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改正缺点错误,树立正确言行。心理学认为,只有当老师的教育被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的时候,学生才会在主观行为上自发地改正错误的言行。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强制、高压的措施逼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学生有可能产生敌对、逆反的负效应。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方法的使用。教师要放低姿态和身份,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允许学生的辩解和质疑,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多用积极鼓励的赞美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说服学生。学生在友好平等的沟通过程中,会主动地审视自己的言行,纠正错误,接受道德的洗礼。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就是班级和学校,其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班级和学校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班风和校风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不难发现,一个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学生活泼开朗,自信心强。一个学风浓厚的班级,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勤学好问。因此,引导学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学风优良的班级,关系到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块道德培养的净土。良好的班风无形之中具有强大的渗透力,约束和规范班级的每个成员,使之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

优良的班风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环境的感染下,每个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的道德熏陶,主动积极地产生认同和共鸣。同时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错误的道德言论和行为也会受到谴责和排斥,直至消除。

3.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篇三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内心,做孩子的父母,更要做好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孩子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由家庭给他的,家庭直接造成了一个孩子今后的发展。而现在的社会往往注重学校的责任,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家长道德观念、责任观念越来越淡薄,比如一些家长随意的离婚,给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阴影。因此,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非常重要。

有了一个好氛围的家庭环境还要有一个很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这些只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并不是有了这样的条件就能够满足了。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许许多的措施和方法。教育不同类型的孩子要适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针对孩子的特点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归纳了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类型一:爱玩、爱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的孩子

这类孩子采取的教育方法:管教适度,适当放手,管教太严,往往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并且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和他交朋友等方式,使他们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如我们班的郑思雨同学,刚上初中时就这样,他妈妈找到我,我们一起针对他的特点研究对策,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并且持之以恒,开学一个来月他变化非常大,由原来的不爱学习,不听话变得现在学习勤奋,非常懂事,班级的事情也积极主动的承担。

类型二,追求享受,讲吃穿,好与别人攀比,乱花钱。

针对这类孩子,我建议应该采取这样的方法。首先,家长把父母每月的收入情况和规划、支出计划情况告诉孩子。同时,也让孩子适当的作一天爸爸或妈妈,可以利用双休日,让孩子管一天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包括买菜做饭。让他体验一下家庭成员的责任。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适当的给他讲一讲名人伟人艰苦朴素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钱,让他计划去花等等。

类型三,不尊重长辈,不听长辈话

对于这类孩子,首先做父母的要让他理解长辈的苦心,千万不要大道理讲起没完,可以举实例。沟通时要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让他接受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受到教育,同时,也让他表述自己的想法,说出原因和理由,哪怕错误的不真实的,然后再一起疏导,千万别指望一两次就能达到目的。要耐心,要学会等待,要给孩子改正的时间。

类型四,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这类孩了学习被动,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对于这类孩子首先应以平时家务事开始训练,让孩子给父母盛饭、打扫卫生、洗碗等,再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再就是从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类型五,做事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的孩子

对于这类孩子可以从做算术题训练准确度或者让孩子记电话号码等方法,改掉做事马虎的习惯,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时,一定要让他认真听并且看着你的眼睛。

4.确定德育内容应着重把握的原则 篇四

确定德育内容应着重把握的原则

德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确定德育的内容应遵循先进性与普遍伦理相结合,优秀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作 者:董淑平作者单位:淮南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徽,淮南,23刊 名: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4(1)分类号:B82-051关键词:德育 内容 原则

5.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篇五

摘要“人才难得,人品更难得”突出说明了“品德”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德育教育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搞好德育教育要遵循阶段性、实效性和时事性原则,以此为指导,对学生“品德”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学生以“技能过硬,品德优良”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关键词阶段性实效性时事性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人才难得,人品更难得”这是美国福特公司总裁福特先生赞赏德国工程师恩坦因曼斯时说的一句名言,它强调了“品德”的重要。北京商贸学校是全国重点职业学校、北京市现代化标志学校。近年来我校为北京市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商科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和好评,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在人才的培养上我校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德育课教学肩负着“育人”重任,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我在教学改革中坚持阶段性、实效性、时事性原则,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同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和社会效果。德育教学要有明显的阶段性

进入中专学校的第一学年,是学生们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型期,这一阶段大部分同学是迷茫的,我究竟要学什么,怎样学,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缺乏认识。有的同学充满幻想,对自己、对将来估计的过高;有的则十分沮丧、渺茫,认为反正没考上高中没办法才上中职,顺其自然吧,从而产生厌学、怠学的情绪。面对这种现实我校在第一学年,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心理健康》(选修)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培养其遵纪守法意识。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大胆地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的做法如下:

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教学中,我较多采用分组讨论、辩论、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的形式。讨论的主题主要是:生活中你遇到的恪守职业道德与不遵守职业道德给自己、家人、朋友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结果。同学们会踊跃发言,如07信息班的一个远郊县女同学就举出入学后第一个星期天放假回家途中迷路,由于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在天桥附近倒车时迷失方向,急得团团转,直抹眼泪,民警同志主动安慰并告知她回家路线的事,警察叔叔的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此外,同学们还揭示了一些行业的职业道德缺乏给自己或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如粗心的牙科大夫将老人的好牙误拔;不法商贩缺斤少两;不法商家在食品中添加有毒的化学物质造成食用者身体受害甚至死亡等事例(三鹿奶粉事件在国内、国际产生的不良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赢得顾客对企业、商家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和信赖,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将来的工作中一定要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模拟法庭活动也使同学体验到法律的尊严与神圣。这一学年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起合乎现实的职业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及自身特点,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课堂上展示说明,同时找出目前自身的优缺点与职业理想的差距,确定采取的措施和努力方向。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同学一定的鼓励和激发,增强他们的信心。

第二学年德育课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商贸文化》三门课程,重点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为同学们的职业生涯打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不但学习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缺陷。如当今社会存在的丑陋阴暗的一面他们道听途说的较多,而一些正面积极的却充耳不闻;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不是及时向老师反映解决,而是采取暴力、群殴的形式将事态向恶性方向发展。面对这些现状我采用引导教育的方法结合典型案例使学生逐渐明辨是非,学会用正当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号召同学使用文明语言、尊重同学和老师,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感恩教育也是第二学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学校的第二年部分同学受攀比心理的影响,开始在手机的功能、衣服鞋子的品牌、化妆品档次上给予过多的关注。针对这种不良的现象我们在德育课堂进行一次“算笔亲情帐,感激父母恩”活动,将自己一年来的各项开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书费、交通费、手机费、网吧游戏费、交友费等等汇总,同父母一年的收入进行对比,看你的消费占父母总收入的百分比,再对照自己的消费行为分析一下哪些钱用于学习、哪些钱是不合理消费不该花的。通过“算账”部分同学感觉“羞涩”,表示要压缩开支尽量少向父母要钱。我们又将这一活动推进到感激同学、感谢学校、感恩社会,从而促进和谐班级、和谐学校、和谐社会的建设。

诚信、责任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则,针对商贸学校的办学特点基础理论部的几位德育老师在部(下转第83页)(上接第80页)主任的带领下编写了《商贸文化读本》,作为德育教学的必修课在第二学年的下半个学期开设。本教材的特点是:贯穿“诚信为本”的传统儒商思想;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就业单位挂钩;使学生近距离的了解和感悟未来就业企业的商贸文化。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教材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商贸文化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育教育注重实效性

我们每年邀请学生分配办公室的老师给同学作近年来我校的就业状况及毕业生在岗位上做出的突出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的报告,使同学们认清形势、调整心态以便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我每年都会及时掌握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如我校个别毕业生不懂礼貌、不尊重老员工;进领导办公室不知先敲门,直接破门而入;办公室内不打扫卫生用“飞脚”把垃圾踢走;见利忘义等等。教师把这些发生在毕业学生身上的实际案例提供给他们,让学生自编小品表演,进行自我教育。如小品“招聘会”的演出,尽管同学的演技有些扭捏、羞涩,但还是让同学们体味到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礼貌待人、尊师爱校、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学生说脏话、打架斗殴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礼貌语言、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新风气、新气象。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特点

近几年的德育教学中,我们紧跟时代的主旋律让同学们了解当代社会,体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善美。每年的二月份中央电视台都要揭晓上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结果,当选者中有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钱学森、华益慰、季羡林),蓝领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孔祥瑞),新时代道德模范(林秀贞、谢延信)等,我们将实况制作成ppt教案展示给同学,让大家在学习模范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8年5月12日是中国的国难日,同时也是考验中国人民的日子,我们将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小英雄林浩,敬礼娃娃、可乐男孩、芭蕾仙子)介绍给学生,鼓励同学们要向这些同龄人一样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灾难。在全民抗震救灾的运动中我校同学踊跃捐款捐物,值得一提的是06级一个男同学,平时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当他得知抗震救灾前线急需血浆便义无反顾地为灾区人民献血,工作人员让他留下姓名,他微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是商贸学校的学生”。可见“民族大义”、“商贸学校”在他心中的位置。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奥运”、“六十年大庆”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六十年大庆”期间我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组成了800多人的群众游行队伍,同学们克服困难,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冒着酷暑坚持训练两个多月。当我校师生的方阵整齐划一的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校领导笑了,老师们笑了,家长们笑了,平时桀骜不驯的“淘气鬼”们向国庆呈献了一份厚礼。

6.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篇六

一、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

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德育对个

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作用。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包括德育本身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和德育

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促进作用。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功能主要是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二、1、首先,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不充分是中国德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产生真正的德育功效,必须将社会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发挥他们道德学习的主体性。

2、在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时,要注意其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德育要克服急功近

利的功利主义倾向,要通过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塑造去实现社会性功能,通过文化功能的事先去达成其他社会功能的目标。

3、要认识到德育除社会性功能外,也具有重要的个体性功能。德育具有个体生存性功能,只讲片面的牺牲与奉献是德育的病态,真正的德育赋予个体生存的基本原则,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最终使个体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获得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德育个体性功能的发挥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个体一定的品德。

4、落实德育的教育功能,必须注意:

(1)要确立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教师须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其奠定为人的根本。同时,教师应将道德动机与学习动机激发、道德践行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等环节联系起来,避免片面和虚幻的道德人格的发生。

(2)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于统一。

7.德育系列化创新的“433”原则 篇七

一、德育系列化创新要主抓四项教育

1. 小学阶段重点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看似小事,实则关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学生的德育应重点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健体习惯、卫生习惯、勤俭朴素习惯、热爱劳动习惯。以这“八大习惯”养成教育为载体,让“德行”落实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中。

2. 初中阶段重点抓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在初中阶段,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一是要搞好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培训各班心理委员,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引领学生心理社团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三是利用家长会契机,做好家长培训工作,家校联手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共同努力。

3. 高中阶段重点抓理想信念教育

高中生的身体和心智渐趋成熟,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开始思考价值观的问题,但他们的各种观念依然处于混乱、碰撞和不确定期,此时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时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学科渗透、活动育人、情感育人。比如,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通过升旗仪式、班(团、)会,校外教育活动等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做好人生规划,学会把自身的发展同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使命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整个中小学阶段贯穿公民素养教育

实施公民素养教育,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是整个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实施公民素养教育应与学校各项工作加强结合与渗透,建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道德讲堂为平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公民素养教育模式。例如,可以开设公民基础知识课堂,开办法律大讲堂,成立模拟法庭、税务局、交通指挥岗,组织学生参观市政机构等。通过公民素养教育,要达到四个目标,即普及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培育公民素质、体现公民价值。让学生了解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强化公民意识,提升公民素质。

二、德育系列化创新要打造三支队伍

1. 打造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和骨干力量,因此学校实施德育的关键是建好一只优秀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首先必须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品行情操高尚、具有良好性格和敬业精神的教师充实班主任队伍;其次要加大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训的力度,例如经常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介绍优秀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 打造学生家长队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是影响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德育在依靠学校、教师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积极行动,配合学校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可探讨建立家长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例如,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家校QQ群、微信群、飞信等新兴互动交流平台,动员、组织、协调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另外,还可召开定期家长会、设立学校开放日,采取交流、对话讨论、展示、专家报告、联谊等多种形式,促进家校沟通,保障学生的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3. 打造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当前在一些学校,尽管成立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无法有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服务;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阻碍或教育观念的冲突,导致有些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行其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割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整体教育成效。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机整合(例如,把整个班主任队伍全部纳入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让心理健康教师当班主任),尤其是加大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学校实施德育提供专业支持。

三、德育系列化创新要利用三个平台

1. 利用好课堂教学主平台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可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德育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具有其现实意义。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将“德”的元素渗透其中,把不同学科中“德”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来,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使“德”与“智”彼此交融,互促共进,做好课程“育德”。

2. 利用青少年活动平台

各种青少年活动是当前学校开展德育、实现“活动育人”的有效平台。学校德育要善于抓住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及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广泛开展读书、国学诵读、征文、演讲、主题班会、团队会等活动,活动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大主题(例如,“七·一”建党节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青年节与青年的责任、“9·18”国耻日与国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重阳节与孝亲敬老等),强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并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推动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3. 利用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德育要突破校园围墙的束缚,走向社会的广阔天地,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动的、真实的、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德育的自我完成目标。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当地实际,紧扣时代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社会资源等,组织学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夏令营、红色旅游等活动。例如,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黄麻起义纪念馆、重阳节走进敬老院、走进乡村调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寻访麻城籍开国将军事迹等。

8.智障儿童德育原则初探 篇八

关键词:智障儿童;德育主体;德育对象;德育内容

智障儿童是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以往我国的教育领域对于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没有较高程度的认知,对开展儿童德育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不能进行全面的考虑。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德育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成效,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我国的教育领域必须要加强研究力度,积极地找寻智障儿童教育需要遵从的原则,为智障儿童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主体态度上的关爱性原则

关爱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对智障儿童进行德育的工作人员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关爱,对于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要热爱,忠于自己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智障儿童教育中去,这也是智障儿童德育工作开展需要坚守的重要原则。对于儿童的成长,他们的心理和认知都会逐渐发展,同时,儿童在众多方面的表现也会与成年人对其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成年人不能以自身的标准为依据对儿童的众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必须要带着更多的宽容和关爱对儿童进行教育工作的落实。智障儿童虽然在智力成长方面与正常的儿童有所差距,但是他们也与正常儿童一样有着纯真可爱的特点,智障儿童主要表现在反应有所迟钝,在语言交流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智障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很多人对于他们有着一定的误解和歧视,智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是寂寞和无助。内心非常脆弱,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例如,某一教师,常常与智障儿童一起进行“手拉手,手把手”的活动,教师主动地拉着智障儿童的手与其沟通,并且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整理自己的衣物,要智障儿童感受更多的关爱。

二、德育对象考察上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依据教育对象具有的特点进行。智障儿童德育工作的落实,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其具有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对智障儿童的德育内容进行确定,选择适合的智障儿童德育方式,使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促进智障儿童德育工作成效的提升。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人员不仅需要考虑儿童的身体发展特点,还需要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处于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正处于心理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客观地讲,儿童在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对于自身的行为不会进行约束。因为,智障儿童也会具备儿童身心成长呈现的特点,所以,智障儿童德育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正常儿童相比较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智障儿童身体方面会存在一定的残疾或者是缺陷。对于智障儿童德育的开展不仅需要依据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需要考虑这些儿童残障性的类别,使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保证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德育内容确定上的系统性原则

我国很多的智障儿童教育机构对于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仅是注重儿童的智力开发,对于德育工作常常采取忽略的态度。即使一些机构对于德育有所重视,但是,教育内容也不够合理化、科学化,德育工作成效并不乐观。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注重的是养成教育,也就是帮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智障儿童在一起玩玩具的过程中,会因为玩具的归属而哭闹,然后会故意损害玩具。德育工作人员需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智障儿童能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帮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障儿童因为在智能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他们自身具有的内心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很难理智地对自身进行控制。要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让智障儿童能够深入地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帮助儿童了解如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掌控。例如,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德育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地进行批评,要循序渐进地诱导,使智障儿童明确问题所在,使他们能够合理地应对外界因素的刺激。

智障儿童是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得到的是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于智障儿童德育工作的落实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实际教育经验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地明确智障儿童德育工作开展需要遵循的原则,使得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促进智障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晓伟.智障儿童的思想品德建设[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1):50-54.

[2]王国贵.浅议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J].青少年日记,2012(11):11.

9.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篇九

以往品德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品德课堂教学一味主张“正确答案”,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品德课教学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教学内容接近实际,贴近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才可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渗透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性的综合课程。教材从内容上选取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进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

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如重视系统的知识传授和理性的开发,而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就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情感要求,难以激发和调节情绪机制,就会让品德课教学出现片面追求学科化的倾向。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言辞、神态、动作、表情及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

三、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从性质上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品德课,因此,品德、课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个作用,对加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和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情境陶冶发挥暗示作用,另一方面要率先垂范,发挥示范作用。

四、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实践

社会是万花筒、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少年儿童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既“真实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呢?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简单说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活动

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如开展“垃圾带来的烦恼”主题活动,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到周边去调查、参观、访问,然后交流、汇报等弄清“垃圾从哪里来” “垃圾的危害”以及了解“垃圾的处理”,激发学生憎恨垃圾、为消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处理身边垃圾的自觉行为。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之中,同时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德育无处不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推进德育熏陶工程。

学生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坚持活动育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性格、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觉悟。

1、德育工作体现时代特色。坚持育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重点,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的新内容,围绕全面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教育,以提高儿童美德素质为宗旨,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积极开展“五小”活动,教育学生在家庭做孝顺父

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2、坚持德育教育的主题化。整体推进,重点实施,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竹山县张振武小学通过晨会、专题讲座、各种比赛、异地交流、扶贫助残献爱心捐助等多种扎实有效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品德等养成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3月份的“文明礼貌月”系列活动;5月份的“五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6月份的“我是文明好少年”主题教育和大型学生才艺展示活动;7月份的“文明度假,安全出行”主题教育;9月份的“交通安全知识”讲座;10月份的“三别、四带、五无”习惯养成主题教育(三别:向粗鲁、陋习、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别人,五无:校园无纸屑、地面无痰迹、桌椅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10月份的“爱国主义教育合唱大赛”和“爱我中华”主题演讲比赛;12月份的主题长跑活动等,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受到良好的熏陶。

3、坚持传统教育经常化。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竹山县张振武小学在校园内建了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纪念馆,庄严的纪念馆是缅怀先烈、弘扬先辈精神的有效载体。自从纪念馆落成以来,学校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多方营造氛围,缅怀先辈业绩,激励后人奋进。把纪念馆的能动教育作用渗透到每一细微处,使张振武小学首当其冲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基地。如今,在英雄先烈的精神感召下,张振武小学以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继续秉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教育作用,以日出东方的气势,日正当中的活力,日耀西山的追求,任红色革命的红色精神在校园乃至荆楚大地代代相传。

4、切实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学校十分重视安全法制工作,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学生安全工作管理办法》、《学生上下楼梯及活动区域规定》、《安全保卫制度》、《护校值班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综合治理责任书》等各项安全规章。每天至少有3名干部教师、12名学生在楼道、门口、校门通道上护导学生上、放学。学校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为了强化学生法制纪律教育,我校在法制副校长和县法院、司法局的指导帮助下,每学期定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选取真实、具体的案例进行解剖审讲解,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法制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溶化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反应

强烈,效果良好。

5、加强艺术教育,以美育人。艺术教育是我校一大特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增强热爱美、发展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音乐、美术课积极适应课改要求,交叉延伸。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与竹山县校外活动中心联合,建立了学生特专长教学基地,开设了乒乓球、篮球、小提琴、二胡、电子琴、钢琴、舞蹈、儿童歌曲、书法、绘画、象棋、写作、奥数、微机等辅导班,同学们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多方面特长及学校的办学思路,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近两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和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五、以活动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突出学校特色,抓好学生常规管理。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序列性、主题性和连续性,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发掘特色,创建品牌,让学生在团队中锻炼成长,在体验中内化提高,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是打造特色学校。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因此,为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学校在德育教育中,逐步创建自己的特色。如郭守敬小学弘扬科学家郭守敬精神,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由留小学毗邻京广铁路,自编儿歌、童谣、三字经,自制宣传手册,引导学生爱路、护路,被命名为全国铁路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学校;育才小学以军事和国防为主题,每年组织军事训练、赴青岛海军基地夏令营等,激励学生磨练意志、培养军人气魄作风,被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

二是强化养成教育。好行为决定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我们以道德素质、礼仪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为重点,开展赏识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全区各学校建设规范的“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提高对学生心理行为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开展了“90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教育活动、“诚信在我心中规范在我身边”星级评比活动、“好学生 好孩子 好公民”新三好学生评比活动等,开启学生的心智,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塑造学生美好人格。

1、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点和基础。养成教育不是一时一天能做好的,重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主要表现在:一是

要严格要求,要求学生按照《小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严格管理,“管是为了不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要让学生始终感觉到管理无处不在。管理一定要重在平时,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否则小错不改,行为习惯就会越来越差;三是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在家看父母,在校看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四是要多鼓励、少批评,过多的批评会让学生产生逆反,而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多种宣传阵地,多形式、多内容教育学生,通过祭扫烈士墓、“安全教育日”、“学雷锋活动月”等德育实践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10.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和职责 篇十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德育工作,有效整合德育力量,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决定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一、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长:史

健(校长)

副组长:李爱国(副校长)

成员:张小春(教导处主任)

李树玉(总务处主任)

李亚丽(大队辅导员)

林丽萍(心理保健教师)

华(年级组长)

王锦程(年级组长)吴亚红(年级组长)

二、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我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大队辅导员、心理保健教师、年级组长等人员组成。如发生人事变动,适时调整,保证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正常开展工作。

2.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期开学及结束时各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随时可以召开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总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少先队是负责全校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少先队应在分管领导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坚持课堂教学与德育主阵地的理念,将德育工作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5.负责学校德育工作者的考核奖惩。

三、岗位职责 校长:史健

1.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

2.领导学校德育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定期举行会议,研究检查工作;

3.领导学校德育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定期举行会议、研究、检查工作;

4.加强学校德育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德育管理机制;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副校长:李爱国

1.协助校长开展好学校德育工作;

2.根据学校计划、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审查指导团总支、学生会、班主任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

3.组织管理好家长委员会,努力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协调;

4.妥善处理好学生中各类突发事件,及时做好学生的评优表彰和违纪处理。大队辅导员:李亚丽

1.协助教导处主管学校德育工作;

2.负责好少先队正常工作;

3.负责好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管理,检查、评比和交流;

4.开展组织好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5.组织、加强第二课堂的领导和管理;

6.组织协调好全校性大型性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7.做好对队干部选聘、培训、考核工作。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教导主任:张小春

1.组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2.负责师生德育及测评并做好分析总结;

3.制定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教案,并落实推进。总务主任:李树玉

1.做好开展德育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

2.做好学校德育设施管理工作,对损坏的财物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3.做好德育教育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年级组长:王华

王锦程

吴亚红

1.协助少先队分管年级德育工作,指导年级教师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2.抓好本年级学生、班级的德育建设及常规管理;

3.及时妥善处理年级中的各类突发事件,以电话、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加强沟通;

11.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篇十一

关键词:“三贴近”;德育;教学实效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实:“学生的高尚品德不是靠说教灌输出来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养成的,道德体验是关键。”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有所欠缺,但好动、好玩、好参与、好表现,如果德育课教学只停留在教师“一言堂”、知识灌输与道理说教上,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因此,在中职德育课中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推进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切实加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三贴近”的具体含义

“贴近实际”,就是改变过去教育内容滞后的问题,坚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促进中职生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德育内容体现时代性,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贴近生活”,就是使德育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学生实际生活本质。改变过去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过于重视知识体系、逻辑等因素,而忽视生活逻辑、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因素的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贴近学生”,就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改变过去德育目标和内容上过于服从政治需要而忽视个性发展需要,从而难以调动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

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三贴近”的教学实施

德育新模式的构建拥有广泛的现實实践意义。首先,它力图弥补长期以来德育实效性不足的缺憾,克服了行为主义、理性主义德育观的不足。其次,德育因其力图将德育情境化的特点,使得道德养成根植于现实的生活世界,立足于自身,生成于主体性的创造活动之中,从而使道德素养更为深沉、扎实,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德为先”的德育目标。

1.优化德育情境,强化情感陶冶,拓展活动空间,贴近实际

生活

作为社会的成员、未来的职业人,职业学校学生需要讲究礼仪、遵守职业道德和遵从法律。德育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正确辨别社会生活中的大是大非,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结合课本内容,探讨学生最关心的前沿,启发他们去深思。

2.贴近社会生活,深化课堂知识

德育课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重视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坚持教育与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让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相互推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教育手段,更好地引导中职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在中职德育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用语言和视频解说了西部贫困儿童生活的录像,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学生动容。

3.贴近学生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判断辨别能力

德育课不能被单纯当成一门课程,应当注重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当前,结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堂教学。德育的层次性应当在德育课中得到体现,应当以学习做人、以养成行为习惯为主,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学习,引导中职生形成一定的科学信仰和追求。

作为德育课的教师,选择案例不能只选择正面材料,不选择反面材料。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好的事迹他们能接触到,同时坏的事情他们也有所耳闻。教学中,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做到贴近职业特点,贴近学生实际,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坚持“教、学、做”相统一,摒弃“坐而论道”的传统思想,进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实践中领会、感悟,从而学会知荣辱、有道德、知法、懂法、守法,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新的教育形势下,呼唤着德育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齐少宏.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德育教学实效[J].中国科技博览,2009(23).

[2]薛朋.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三贴近”实施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12).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篇十二

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 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 应把德育放在首位,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实现智育教学与德育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最直接、最系统、最集中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应突出育人功能, 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和因素, 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的发展规律, 在传授知识时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应对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再次的衡量和认识。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 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 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 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因此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是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 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思想政治课作为中专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 政治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 积极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尽管其他各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 整个教学都着力于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因此, 思想政治课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那么,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如何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 如何发挥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义的共同理想,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思想品德课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知识型教学, 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和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意义提到了突出的地位。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充分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 把教材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 还要备学生的思想, 尤其是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确定德育目标, 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凸现出来, 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 从而提高认识, 辨别是非, 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增强政治课的教育性, 发挥其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前提。

二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革新教学评价方法, 增强德育动能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要发挥其德育功能, 不仅要从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上加以合理安排, 而且对教学方法也必须加以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更是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积极引导的方法就是利用令人信服的道理和生动的具体事实, 通过正面引导, 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要着手于个别, 因人而异, 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要有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在上课前, 让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发布新闻, 然后由老师正确引导分析。这就坚持了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和“正面教育原则”。

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 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方法进行教学。

要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和教育。实践教育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认识能力, 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这种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活泼, 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评价对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政治思想道德评价将会对思想道德活动的主体产生重要影响。而道德的实践性决定了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时必须用综合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 应坚持和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一方面要设计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可操作性的练习题, 以此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观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政治实践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而不是说一套, 做一套。

要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切实把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 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 根据基础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 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 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内化为观念, 外化为行为, 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能力。在考核方法上, 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 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及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 切实改变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 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 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 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三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发挥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发挥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强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首先, 必须有良好的形象。对于教育者的仪表、教态、言谈举止对受教育者的潜在性影响, 那些隐性的不为人们关注的细枝末节, 往往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和威信, 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形成。在这方面, 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准则》以及《教师忌语》、《教师宜用语》和《教师宣言》等具体规章制度。另外, 要努力提高政治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教师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引路人, 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素养,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才能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 感染并影响学生。同时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涉及面极广。作为政治教师, 除了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知识外还应博览群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应做学者型的教育者。另外, 政治教师要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 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做到与时俱进。

实践表明, 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政治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 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政治教师加强自身的进修、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 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素养切实加强专业基础,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我们政治教师要勇于改革、更新观念,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 在政治课教学中落实德育先行的理念。

学生的德育过程不是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强制手段来实现的。它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政治教师必须要讲究德育方法, 进行德育渗透, 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凭借一定的载体, 通过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手段或途径,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这是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作为政治教师, 我们应深入领会中央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精神、领会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 要具有崭新的教育观点和教育理念;要将教材、学生、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及丰富的社会内容、广博的学识有机结合起来, 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样思想政治课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知书达理的人。

[责任编辑:庞远燕]

摘要:政治学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性, 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1) 以教材为出发点, 挖掘德育内容; (2)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革新教学评价方法, 增强德育功能。 (3) 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发挥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3.幼儿园小班德育计划和总结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幼儿期 智力开发的最佳起,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幼儿教育中一向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 << 纲要 >> 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况分析

班幼儿都是新生,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太差(如:大部分幼儿都不会自己吃饭,小便要老师脱穿裤子,基本的惯例都没有。不能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心中有他人的意识缺乏,不会同情、体谅、协助关心他人。

不顾惜劳动效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等不尊重成人的劳动。

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设计以下方案: 一)惯例教育,常抓不懈。

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惯例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二)学习规范,培养习惯。

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用于实践。

学习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异,不时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四、具体工作布置: 九月份

惯例教育 让幼儿熟悉一日生活惯例。熟悉幼儿园环境,稳定情绪,较快的适应集体生活。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礼貌教育

进行初步的礼貌教育学说 “ 早 ” 好 ” 再见 ” 等礼貌用语。十月份

惯例要求:

幼儿盥洗能力的培养。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和洗手的正确方法。组织幼儿秋游,进行 “ 十月一 “ 爱节日教育,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十一月份惯例要求

学习惯例的培养: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2 继续学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评出小红花。

进行爱集体守纪律教育,结合每周二擦椅子,进行劳动教育。学习自己整理玩具。社会 “ 把玩具送回家 ” 十二月份

惯例培养:

养成幼儿维护物品及节约勤俭的好品质。2 三个轻:起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活动 “ 小熊轻轻 ” 2 家园联欢庆新年联欢活动,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

鼓励幼儿大胆参与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一月份

惯例培养:

自理能力培养。进行自理能力竞赛,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很能干,自己的事自己做。

向幼儿进行友爱、谦让的教育。进行总结。小一班德育总结

大家都知道,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为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小班幼儿刚入园,由家庭教育过渡到幼儿园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因此,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幼儿进入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对他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 “ 早上好 ” 再见 ” 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这时,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协助他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 “ 饭来张口、衣来生手 ” 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二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保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 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首先组织他观赏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上幼儿园》幼儿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保护,大部分幼儿都不会独立进餐,独立性较差。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知识《认识餐具》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方法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

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好妈妈》好娃娃》认识《老师》认识《家庭》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三、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九月十日 ” 教师节 ” 让幼儿绘画 < 红花 > 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

十月一日 “ 国庆节 ” 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我中国的历史,要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月一日 “ 元旦 ” 通过家园同乐庆新年联欢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与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维护幼儿健康生长。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进行 “ 五爱 ” 教育的时候,要求家长们不给幼儿看内容不健康的电视、电影、书刊、画片,不给他穿奇装异服,不烫发,不带项链、戒指、耳环、不染指甲,不涂口红等等。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

.现在孩子自私、任性、王道的有很多。于是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典范。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发明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4.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篇十四

lgd

我们知道: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德育(道德)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只能从基础的方面做起。让学生学会对是非道德观念的判断;有一定的法纪观念;懂得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有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应该作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的重点。

如何实施?

我认为:让学生从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基础的道德品质做起。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看法:

1、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总体上让学生对德育教育有整体的思想认识。让他们知道爱己、爱人、爱家、爱国同样重要。

2、德育工作的开展应是整个社会共同倡导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行政主管部门的牵头、学校的组织、家庭的配合、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相信经过这样多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就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提早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德育的种子。

3、学校应该用系统的德育知识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把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德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生活中从思想上

对学生加以不间隙的教化和点化,使其在道德判断中“顿悟”并建立高强度的“道德意志”。

4、教师应勤于与学生沟通、善于与他们平等相处,了解学生的德育思想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5、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例中去对学生进行法纪观念教育。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确立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可望而可及的理想。

6、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品德情况,同时也把学生在校的品行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与学校的联合管教。

7、鼓励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建立具体可行的德育实施方案;组建相应的“扬德从善”模式;树立学生崇高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并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8、学校应大力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良好的德育行为,批评不正之风。学校可以把每学期的某一周定为“德育活动周”,办德育期刊;举行德育演讲;开展德育征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和认知水平。

9、班主任老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及特点,在班上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教师应对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气氛,使学生在强烈的德育气氛中受到感染,让其知德明耻,从而使其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在德育教育的路上,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我们应该保证他们在“道德拓荒”的路上不再受到“病毒”的侵扰。如果学生是种子,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提供发芽的温床、成长的土壤。教师应用无言的爱和无声的行去教育学生,在默默无声中让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上一篇:我们家的协议书下一篇: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