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2024-06-26

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精选10篇)

1.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篇一

在职场中,无论是出于提高工作绩效还是团队建设的考虑,团队成员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职业能力与个性特征是决定人生成败的两大内在因素,但两者功能上却不尽相同。职业能力帮助人获得机会,个性特征因素却能帮助人获得成功。

一.性格影响一生:

想事业有成,成为领袖强者?一项最新心理学研究指出,成功的秘诀是“自大狂妄”以及“漠视同僚感受”!负责在华盛顿美国心理学协会上发表调查报告的鲁本塞教授指出,在美国41位总统中,成功的总统往往是不讨人喜欢和固执的人。

研究发现,成功的总统均自信、富有理想和勤奋,但他们同时也非常自负,有“为求目的不惜一切的性格。”鲁本塞教授同时指出,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其他行业。

对这一结论您怎么看?您认为性格会影响您的事业吗?

只要你不优柔寡断 就有成功的机会,王纪元是北京纪元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

要说我成功,我倒觉得我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我的性格是内向!

性格和成功没有必然因素,内向性格、外向性格都有优缺点,都有有利于成功和阻碍成功的因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成功的人性格上也有弱点。”

性格是人格的一部分

二.MBTI理论

三. 个性特征自我探索——我是谁

目的: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的个性

要求:每个人写“我是个______的人”(从个性的方面描述自己的特点)

我是谁积极的我是消极的我我是一个的人我是一个的人

我是一个的人我是一个的人

我是一个的人我是一个的人

四.了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分类卡游戏和她玩起了放弃的游戏。我先举了自己曾经做过的放弃游

戏的感想,告诉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同时可能会很痛苦的过程,必须“忍痛割爱”舍弃一些本来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而这一过程正是澄清内心深处坚持的价值观的时候,然后请她认真地一步一步地放弃她“非常看重”的这些价值观

放弃任何一个就业机会

2.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篇二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3所体育院校05、06、07、08四个年级的武术系学生和体育系田径专业学生,随机抽样各30名学生,以及武术队20名队员做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CH运动个性综合测定法,问卷方式提出100个问题,要求受试者必须如实回答,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归纳,得出10个方面的个性特征。然后对武术和田径专修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武术专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具体评定方法:回答问题有三种可能,符合、不符、难以回答或介于两者之间,可在相应答案上划圈。

问题按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思维性、活动性、自制力、倾向性、自尊性、竞赛能力次序循环出现,每类10题。凡在符合这一回答得2分,不符得0分,难以回答或介于二者之间得1分,每题最高得2分,每类10题20分。

评定各项品质的一般指标:5分以下为差,6-8分为较差,9-11分为一般,12-14分为较强,15分以上为强。另外,每一类个性特征又分为各小项内容来反映。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武术理论研究成果、运动员心理学理论书籍的文献资料,以及体育研究方法有关资料做为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分别对回收的两个专项的学生及运动员问卷进行相关的统计处理,做为论证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统计数据(表1)说明,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第二品质为顽强性。田径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自觉性、独立性,第二品质为竞赛能力。

从表中各项指标情况及数理统计结果来看,独立性和自觉性两项指标,在两个项目中没有显著差异,数值都在15分以上。所以,此两项品质是两个项目的主要品质。思维性方面两个项目差异显著,并且武术专修学生的此项平均值在15分以上,说明思维性也是武术专修学生的主要心理品质,并以显著的差异与田径专修学生相区别。

从统计结果分析,顽强性在武术专修生的平均值只有14.43分,但与田径专业学生的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做为武术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的第二品质。

2.2 讨论分析

2.2.1 对主要品质和第二品质的分析

在此测定法中,对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及顽强性的测定中包含了以下定义。

独立性,有独立工作能力、胆量和主见程度三方面。表2中可见,武术专业学生四个年级均值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加,武术队的平均值较武术系学生08、07、06级均值低。

自觉性,有责任感,工作主动认真。数据表明武术队运动员的均值明显高于武术系学生,武术系05、06、07三个年级均值随年级增长有下降趋势。

顽强性,有坚持性和刻苦性两个方面。运动队队员均值明显高于武术系各个年级均值,说明武术队运动员大多具有刻苦顽强的精神。

以上分析证明,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是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的主要品质,顽强性是第二品质;运动队武术队员情况有特殊性,自觉性和顽强性,是武术队运动员个性心理的主要品质,独立性和思维性是第二品质。

2.2.2 从武术运动的特征和两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主要品质和第二品质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项目,产生于古代的生产劳动,技击是它的核心和发展动力,在技击中,对双方的心理都有较高的要求。不论是战场上的厮杀,还是今天赛场上的角逐,条件变化复杂,需要双方的独立思考、独立作战的能力,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胆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技战术适应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能创造有利的战机和条件。从两专业情况来看,体育系除08级以外,其余三个年级的均值都在17以上,而武术队只有13.8分,这同武术队培养目标有关,武术队运动员系专业队员,训练多套路、少实践,而武术系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散打训练,这就造成了武术队运动员与武术系学生在独立性品质上的差异。另外,对武术系学生中参加过散打院队训练的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在独立性的品质指标中,都在18分以上,也有力地说明了以上情况。

我们知道,田径项目的技术动作相对于武术套路简单,容易掌握,而武术项目不但技术动作复杂繁多且流派风格各异,要学好武术,就必须勤于思考,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中华武术不断向前发展。散打比赛中,战术的运用,技术的发挥,都离不开敏捷深入的思维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运动队运动员思维能力明显高于田径专业学生,但低于武术系学生的均值,只有14.6分。这是单一训练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思维能力发展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武术技术动作复杂,各流派拳种风格特点各异,要真正练好武术,掌握并充分体现出各流派拳种的不同风格特点,不但要勤于动脑,深入细致地钻研分析各种风格特点,更重要的一点,要有刻苦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主动认真的训练作风。在调查中,运动队运动员的自觉性和顽强性两个方面均值都高于武术系学生的均值,这同学生的来源有关。专业队员平时训练正规,在训练的时间上、训练的质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养成了自觉、顽强的品质。武术系大多数学生多为经过不甚正规的业余训练,难免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责任感,在自觉性和顽强性方面,同运动队运动员存在着差异。调查中数据显示,武术系学生除08级以外,三个年级在自觉性方面的均值有下降趋势,这同平时的思想教育和要求有很大关系。

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武术系08级学生的各项均值都低于其它各年级均值。据权威人士分析,这同08级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关。尽管如此,在08级武术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看,他们在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以及顽强性四项品质的均值都高于其它品质的均值,说明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基本接近武术专业个性心理所需的特征。综上所述,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中,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是主要品质,顽强性是第二品质。(2)由于运动队运动员和武术系学生的来源、培养目标、训练方法和手段不同,造成了运动队运动员和武术系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自觉性和顽强性是运动队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独立性和思维性是第二品质。

3.2 建议

(1)根据武术运动特点,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并根据运动队和武术系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特点,加以区别对待。(2)在选材时,打破过去只凭身体素质的选材方法,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出发,进行科学选材。推动武术项目健康、科学地发展。

摘要: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心理训练成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学生是未来武术发展的后备人才,针对其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与培养,有利于我国武术项目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得出,武术专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第二品质为顽强性。体育院校的武术系学生与运动队队员略有差异。文章提出针对运动队和武术系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特点,应加以区别对待和培养,推动武术项目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术专项,个性心理特征,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新胜.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佟立纯.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隗金水.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篇三

关键词:唤醒;欲望;信心;意志;主动参与;团结协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31-2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人的成长,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日益呈现出高度多元化趋势,如此,自然要求教育要针对人的自主学习、信心提升、主动参与、坚强意志、团结合作等各种素质开展综合引领。世界上从无个性特征完全相同的人,所以说唤醒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唤醒是致力于人们某些特定情感、特定意识、特定需求的有效激发。”[1]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唤醒,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更能体现唤醒教育[2]。因此,教师要在顺应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在把握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在传授和提高运动技能的教学主导背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最终实现将具有灵性的体育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深刻领会到体育的内涵,绽放出思想与生命的火花。

一、学习欲望唤醒

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内在心灵觉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获得的一种生命的唤醒。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扭转学生个性特征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需要求知、健身、竞争、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只有明白了这些,教师的引导才会具有更大的功效。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可实现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说】 以体操“双杠支撑后摆挺身下”为课题,教师实施如下唤醒步骤:

(一)教师的首次示范仅是通过动作将信息传递给了学生,而对此项技术的要领没有作理论上的任何解释。此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只能依靠视觉的观察,并将信息传到大脑的相应部位进行识别处理和储存,然后依据自己的识别能力领会该项技术的动作要领。

(二)在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中,学生将输入信息内化为输出信息,再传导到效应器,引起相应的活动,外化为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

(三)教师第二遍示范后,用模型作难点部分的慢速演示。学生再次将输入信息反馈到大脑,进行自我评价和判断,扑捉传输信息的偏差,这种造成传输信息偏差的原因就成了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出示并解释《双杠支撑后摆挺身下》教学一览表(略)。教学一览表的展示恰好能使学生对造成技术传输信息偏差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得到解答,所以,它作为强化技术的理论输入信息,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3]。

总之,带着问题学习是提升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欲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信心提升唤醒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于发现学生的灵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要用一颗灵动的心、关爱的心、包容的心,不时去感受、贴近学生;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突出强调“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才能。在体育课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重组配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学生动脑、动手、动身三位一体,以其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例说】 在中长跑练习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安排了一场“放飞自我”的风筝制作和放风筝活动。由于风筝制作需要较长时间,所以老师在课前为每位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原材料,目的让学生开拓视野、创新思维,制作一个具有个性特点的风筝。课中,老师首先对风筝的造型进行点评,通过点评让学生明白优秀作品的成功要素以及问题作品的解决办法等,先期让学生获得第一份自信;其次,让学生用自己制作好的风筝绕田径场奔跑放飞,由于风筝的拉引线仅有8~10米,所以迫使学生只有不停地跑动,才能够保持风筝飞翔的姿态,此时,学生获得了第二份自信;其三,当学生体会到趣味的奔跑(放风筝)能够提高自身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不断攀升时,必然会产生第三份自信。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围着跑道枯燥转圈的形式,学生既参与了风筝的制作,又在奔跑中检验了自己的作品,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递进性信心满足唤醒了自信心。

三、坚强意志唤醒

唤醒教育具有立体交叉,全面综合的特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心有所动,体育教师就有必要注重学生内在心灵的启发与唤醒。如果说奋勇争先的赛场拼搏可以为运动员争得无限荣耀,那么“健康向上”、不懈奋斗的体育精神,对学生来讲,将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无论是当下还是将来,都将会对个人的人生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中外体育名将在遇到重大挫折后,仍能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到最后的新闻报道或者经典视频,将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唤醒他们的坚强意志品质。

【例说】 英国400米记录保持者雷德蒙,1988年汉城奥运会因脚伤退赛,经过4次手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终于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在了巴塞罗纳奥运会男子400米半决赛的起跑线上。比赛开始,雷德蒙似离弦之箭领跑于世界强将之首,仅仅用了17秒就奔出了近赛程一半。当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即将诞生的紧要关头,不幸突然降临,雷德蒙旧伤复发,右大腿肌肉严重撕裂。望着还有175米距离的终点,用8年的等待和用一生作准备的奥运金牌梦提前宣告终结。但是,剧烈的疼痛没有停止巨人的脚步,他摆脱急救人员的搀扶,拖着受伤的腿,单脚跳到了终点。胜利虽然离他而去,但尊重和骄傲却结伴而来,在场所有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为雷德蒙加油喝彩。这就是体育精神,这就是赛场上一道超越了正常胜利的“靓丽风景”。

其实,在通往成功的跑道上,只有前后之差,没有胜败之分,战胜对手只是暂时的赢家,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强者。“为什么运动员受伤了还要坚持跑完全程?”“生活中假如遇到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同学们通过讨论辩析,一定会悟出其中的道理——是灵性的体育唤醒着他们坚强的意志。

四、主动参与唤醒

体育老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唤醒,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生命成长和人格完善等价值领域,致力于人的完整性建构。在体育活动中,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学生多数是参与者,而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学生,一般都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多为“看客”。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师对课堂教学气氛的把控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精彩灵动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主动参与。体育教学需要更多的学生参与和交流,并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所以,体育老师在教学指导中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营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

【例说】 在体育课上教授“民间舞”。首先,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中创设适宜民间舞蹈的广场空间,营造载歌载舞的广场气氛;其次,教师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民歌唤起学生在舞蹈中的歌唱意识,使学生在边歌边舞中体验民间舞蹈的民间性与广场性特征。如学习“维吾尔族舞”,执教老师可通过引吭高歌(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如《阿拉木汗》、《青春舞曲》等)感染学生,并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打手鼓伴奏,自喊号子,使学生自然地浸入到民间广场的热烈气氛中。掌握用舞蹈宣泄情感的方法,在娱乐和体验中传承舞蹈文化教育,在课堂的表演中把握广场舞蹈的生命律动,使学生的参与回归到“田野”与“谷场”般质朴、纯真的自由空气中[4]。

此外,通过科学激励的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也是延续学生积极性的良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程度,学生心中有了目标,下一节课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五、团结合作唤醒

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完成文化建构的永恒过程,它注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提升。唤醒教育就是将教育、文化、人三者串接起来融为一体。体育课堂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文化的存在、教育现场,它与人的生活和生命形态有着内在同构性[5]。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造就了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如何让学生立足于社会,关键在于学校课堂合作教学的唤醒。

【例说】 意识的建立在于实践的体验,只有在体验中才会发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以《叠罗汉》游戏为例唤醒学生团结合作,步骤如下:

(一)学生做《叠罗汉》基本动作:分腿两臂侧平举和斜上举(包括叉腰)、并腿两臂上举(包括叉腰)、侧弓步两臂侧平举(包括叉腰);燕式平衡、侧平衡、跪平衡;肩肘倒立、手倒立(帮助)、头手倒立;卧撑、蹲撑、跪撑等等。

(二)首先,学生观察《叠罗汉》的造型图片。其次,由学生根据造型图片由浅入深地尝试完成叠罗汉的个人动作。最后,各小组依据要求集体完成叠罗汉造型。

(三)小组合作叠罗汉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罗汉叠得最美(强调保护)。

(四)全班同学一起合作叠罗汉,看看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罗汉可以叠多高和多丰富。

上述方法是在难度逐渐增加的宗旨下,让学生主动团结伙伴形成合作,从而唤醒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六、结语

本文主张在唤醒教育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学生的学习欲望、信心提升、坚强意志、主动参与、团结合作等五大领域,进行人的内心深处唤醒教育,实现灵性体育的价值特征。使得个性学生由督促学习全面转化为在快乐中学习,觉醒学生的运动力、创造力、价值观和生命观,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唤醒教育具有生命性、全面性、实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当前的教改形势下,进一步树立体育教学中的唤醒教育理念,强化唤醒教育对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B-b/2011/02/066)——子课题“唤醒学生自主成长中个性特征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彬.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M].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课题,2011(08).

[2]侯丹.体育教学中唤醒教育探索[D].硕士论文,2013(05).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2326753.aspx

[3]陈健.“发现”如何如何“发现”[J].江苏教育研究,2011(02).

[4]陈健.“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之管窥”[J].江苏教育研究,2009(05).

4.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篇四

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关于这一点, 学界的关注重点主要在其出仕与归隐行为及其间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心态。只有较少的学者注意到了孟浩然一些其他的个性特征, 如“拙”、狷洁、任侠、好交游、意气感激及脱略行迹等。事实上, 如果能够综合考虑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 可能就会对其与李白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

关于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以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的记载最为直接, 也最为全面。其中的一段文字值得特别注意:

孟浩然字浩然, 襄阳人也。骨貌淑清, 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 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 通脱倾盖, 机警无匿。

王士源是孟浩然的同时人, 而且是他的崇拜者。在孟浩然死后, 王士源对他的作品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他对孟浩然生平及个性的记载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可惜的是这段文字一直没有引起后世学者的充分注意。事实上, “交游之中, 通脱倾盖, 机警无匿”这样的表述很少出现在人物传记里, 很有可能是王士源对孟浩然个性及人际交往特点的有意标示。从情理推测, “通脱倾盖”意在说明孟浩然待人接物时意气感激, 即使初次相识也会以诚相待, 不为世俗礼法拘束;“机警无匿”则意在指出孟浩然在交游之中机敏警觉, 善于洞悉他人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波动, 而且也不藏匿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通脱”。换言之, 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可能非常率性, 另一方面也可能非常敏感, 而且两者交织在一起, 互为影响。

关于孟浩然的这一个性特征, 今天已经很难有直接的材料予以证明。然而也并非全无痕迹可循。张子容是孟浩然诗集中出现较多的酬唱人物, 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但孟浩然在《送张子容赴举》中却说道:“茂林余偃息, 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 须令友道存。”在送好友“赴举”之际, 不是深切祝福, 而是直接告诫对方勿以地位的变化而致友道有亏, 言语之直接、尖锐令人诧异, 真可谓“无匿”。从常理推测, 孟浩然的这种反应很可能与他的“机警”, 即对张子容某些言行的敏感有关。二人后来于某年除夕在张子容的贬所乐城相逢。张子容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自己对孟浩然的招待:

远客襄阳郡, 来过海畔家。樽前柏叶酒, 灯发九枝花。妙曲逢卢女, 高才得孟嘉。东山行乐意, 非是竞奢华。

在诗歌的末尾, 张子容特意对孟浩然说明, 自己对他的招待是仿效谢安在东山行乐之意, 而不是有意在旧友面前夸饰排场。张子容的这一举动同样非常奇特, 然而并非不可理解。对于这次见面, 孟浩然的定位是:“予是乘桴客, 君为失路人。”即认为二人都处于失意之境, 寓有同病相怜之意。但张子容即使处于贬中, 其处境也比孟浩然好得多。张子容“奢华”的招待行为很容易被“机警”的孟浩然理解为他对自身处境的矜持, 或者是对孟浩然的含蓄反驳, 故而他要特意加以解释———虽然这一解释显得有些欲盖弥彰。这种情况的出现, 也很可能与张子容对孟浩然“机警”个性的了解有关。

与“通脱倾盖, 机警无匿”相应的是, 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注重情感的真诚流露, 而拒绝行为上的刻意与矫饰。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

浩然文不为仕, 伫兴而作, 故或迟;行不为饰, 动以求真, 故似诞;游不为利, 期以放性, 故常贫。

“行不为饰, 动以求真, 故似诞”即指孟浩然在交游之中任由真情流露, 而不进行有意的情感表现, 故而有时候给人怪诞之感。另外, 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提及孟浩然与张九龄、王维、裴朏等人为“忘形之交”。“忘形”也就是“行不为饰”, 两者都指向“动以求真”, 即情感的率性、真诚流露。

孟浩然人际交往中的“行不为饰, 动以求真”并非泛泛的行为艺术, 而是经过了得失乃至生死的验证。据王士源记载, 山南采访使韩朝宗十分赏识孟浩然, 相约入京予以举荐。但到了约定时间, 孟浩然却与寮友文酒讲好甚适:

或曰:“君与韩公预约而怠之, 无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饮矣, 身行乐耳, 遑恤其他!”遂毕席不赴, 由是间罢。既而浩然亦不之悔也。

在这则轶事里, 孟浩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因为意气相投而倾心相待, 以致不惜放弃自己的前途。这样的率性、真诚绝非刻意表现的深情所能相比。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还记载:

开元二十八年, 王昌龄游襄阳, 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 相得欢甚, 浪情宴谑, 食鲜疾动, 终于冶城南园, 年五十有二。

因为与王昌龄“相得欢甚”, 孟浩然“浪情宴谑”, 完全不顾自身的疾病, 并最终因此失去生命。这种极端的率性交往, 恐怕任何刻意的情感表达都不能企及。由此可见王士源对孟浩然“行不为饰, 动以求真”的个性概括并非泛泛虚语。

孟浩然“行不为饰, 动以求真”的个性体现在其社交文字中, 首先就是对自身情感的直接表达。上引《送张子容赴举》可为一例。另外还有流传甚广的《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诗人对自己的热烈情感不遮不掩, 表达得痛快淋漓。同样的例子还有《大堤行寄万七》中的“携手今莫同, 江花为谁发”, 《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中的“感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 《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等, 其情感表达也都深沉、热烈而且直接, 是其率性、真诚的突出表现。

然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 孟浩然的“行不为饰, 动以求真”还表现为对自身情感的有意压抑, 即通过隐藏或抑制情感的方式来表达更为深刻的真情。如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 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这是诗人主动投寄给张五的诗歌, 暗示了其情感的主动与热烈。但诗人并没有将这种热烈的情感转化为直接去看望对方的举动, 而是采取了看似淡漠的登高远望姿态。“登高”意味着其情感的表达更加隐蔽、含蓄, 难以被对方直接感知。这是诗人对自己热烈情感的有意压抑。这种自我压抑实则是源于对“隐者自怡悦”这一文化传统的着意尊重:宁可登高相望, 也绝不前往打扰。这里显然蕴含着更为深沉动人的情感。再如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悠悠清江水, 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 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 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 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 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 归来恨如失。

诗人在诗歌中回忆起自己与对方共度的美好时光: 面对“夕阳开晚照”的壮丽景象, 两人情怀激荡, 所兴非一。但诗人与朋友心中的诸多之“兴”都没有直接表达出来, 而是被压抑在“中坐”的姿态里, 显得格外深沉而内敛。孟浩然在投寄诗歌中主动回忆起这一场景, 显然是试图向对方表达自己对两人当时不约而同地压抑激情的深刻共鸣。在《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中, 孟浩然因为对所处环境的`满足而想起了皎上人。“即事”寄诗本身就意味着情感的随机与勃发, 同时也意味着情感的真诚和强烈。但孟浩然最后的情感表达却较为平淡:“书取幽栖事, 还寻静者言。”似乎别无它意, 只是想与对方分享一些独特感受。显然, 孟浩然在这里也着意压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力度。

孟浩然对自身情感的有意压抑看似与其“行不为饰, 动以求真”的社交个性相悖, 实则适为统一。这是因为, 在通常的人际交往中, 向对方表达友善、亲近之意, 借以建立或加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这是通常的社交准则。然而这也往往导致社交活动中情感表达的矫饰与浮夸。王士源强调孟浩然“行不为饰”, 正好从反面说明当时人际交往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饰”的现象。上述李白的行为就是其中的显例。孟浩然对自身情感的有意压抑, 正是对这种“饰”的矫枉过正, 而且孟浩然的这种行为并非孤例。宇文所安认为, 王维的大多数诗歌都存在着一种“抑制法则”, 抑制的背后隐含更深刻的意义或更强烈的感情。他指出:

王维无法以自然的感叹和激情反对宫廷诗的虚假感叹和激情, 而是以对虚假感情的真正否定——无感情来反对这种危险。如果有真实感情要表达, 就必须把感情藏起来, 但只能是寓于言外, 而不是公开表达中的矫揉做作, 吞吞吐吐。

孟浩然对情感的有意压抑显然与此类似。这很可能也是他与王维能够交谊深厚的原因之一。在人际交往中, 他们都更在意彼此间的默契于心与内在共鸣, 会通过自觉的压抑而警惕、否定任何行为上的“饰”, 以追求情感表达的真诚。这显然与孟浩然“行不为饰, 动以求真”的社交个性在精神旨归上高度一致。

5.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篇五

这种购房者严肃冷静,遇事沉着,不易为外界事物和广告宣传所影响,他们对销售人员的建议认真聆听,有时还会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但不会轻易作出购买决定。从容不迫型的购房者对于第一印象恶劣的销售人员绝不会给予第二次见面的机会,而总是与之保持距离。

对此类购房者,销售人员必须从熟悉产品特点着手,谨慎地应用层层推进引导的办法,多方分析、比较、举证、提示,使购房者全面了解利益所在,以期获得对方理性的支持。与这类买家打交道时,销售建议只有经过对方理智的分析思考,才有被购房者接受的可能;反之,拿不出有力的事实依据和耐心的说服讲解,销售是不会成功的。

(二)优柔寡断型

这类购房者的一般表现是:对是否购买某一楼盘犹豫不决,即使决定购买,但对于位置、售价、户型、建筑风格、物业管理、企业品牌等又反复比较,难于取舍。他们外表温和,内心却总是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对于这类购房者,销售人员首先要做到不受对方影响,商谈时切忌急于成交,要冷静地诱导购房者表达出所疑虑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作出说明,并拿出有效例证,以消除购房者的犹豫心理。等到对方确已产生购买欲望后,销售人员不妨采取直接行动,促使对方作出决定。比如说“好吧,现在交钱吧!”

(三)自我吹嘘型

此类购房者喜欢自我夸张,虚荣心很强,总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见多识广,高谈阔论,不肯接受他人的劝告。例如:我跟你们总经理很熟,我如何如何好。

与这类购房者进行销售的要诀是,从他熟悉的事物中寻找话题,适当利用请求的语气。在这种人面前,销售人员最好是当一个“忠实的听众”,津津有味地为对方称好道是,且表现出一种羡慕敬佩的神情,彻底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这样一来,对方则较难拒绝销售人员的建议。

(四)豪爽干脆型

这类购房者多半乐观开朗,不喜欢婆婆妈妈或是拖泥带水的做法,决断力强,办事干脆豪放,说一不二,慷慨坦直,但往往缺乏耐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轻率马虎。

和这类购房者交往,销售人员必须掌握火候,使对方懂得攀亲交友胜于买卖,介绍时干净利落,简明扼要,讲清你的销售建议,事先交待清楚买与不买一句话,不必绕弯子,对方基于其性格和所处场合,肯定会干脆率快给予回复。

(五)喋喋不休型

这类购房者的主要特点是喜欢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意志判断事物,不易接受别人的观点。他们一旦开口,便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虽口若悬河,但常常离题万里,销售人员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使双方的洽谈成为家常或是闲聊。

应付这类购房者时,销售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控场能力,利用他叙述、评论兴致正高时引入销售的话题,使之围绕销售建议而展开。当购房者情绪激昂,高谈阔论时要给予合理的时间,切不可在购房者谈兴高涨时贸然制止,否则会使对方产生怨恨,愈想急切切向对方说明,愈会带来逆反作用。一旦对方的销售协商进入正题,销售员就可任其发挥,直至对方接受你的建议为止。

(六)沉默寡言型

这类购房者与喋喋不休型购房这正好相反,老成持重、稳健不迫,对销售人员的宣传劝说之词虽然认真倾听,但反应冷淡,不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内心感受和评价如何,外人难以揣测。

沉默寡言型的购房者比较理智,感情不易激动。销售人员应该避免讲得太多,尽量使对方有讲话的机会和体验的时间,要循循善诱,着重以逻辑启导的方式劝说购房者,详细说明楼盘的价值和销售利益所在,并提供相应的资料和证明文件,供对方分析思考、判断比较,加强购房者的购买信心,引起对方的购买欲望。有时购房者沉默寡言是因为他讨厌销售人员,他们对销售人员的主观印象千家就闭口不理。对待这种购房者,要表现出诚实和稳重,特别注意谈话的态度,方式和表情,争取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提高自己在购房者心中的美誉度,善于解答购房者心中的疑虑,了解和掌握对方的心理状态,才能确保双方面谈过程不知冷淡和中断破裂。

(七)吹毛求疵型

这类购房者怀疑心重,一向不信任销售人员,片面认为销售人员会夸张地介绍楼宇的优点,而尽可能地掩饰缺点与不足,如果相信销售人员的甜言蜜语,可能会上当受骗,所以这类购房者多属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见,而且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一味唱反调、抬杠、争强好胜,喜欢当面与销售人员辩论一番。

与这类客户打交道时,销售人员要采取迂回战术,现与他交锋几个回合,但必须适可而止,最后故意宣布“投降”,假装战败而退下阵来,心服口服地宣称对方高见,并佯赞对方独具慧眼,体察入微,不愧人杰高手,让其吹毛求疵的心态发泄之后,则转入销售的论题。身处这种场合,销售人员一定要注意满足对方争强好胜的习惯,请其批评指教,发表他的意见和看法。

(八)虚情假意型

这类购房者大部分在表面上十分和蔼友善,欢迎销售人员的介绍,销售人员有所问,他就肯定有所答;如你有所求,则他就或多或少会有所允,但他们唯独对购房缺乏诚意。如果销售人员明确提出购买事宜,对方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装聋作哑,不作具体表示。

应付这类购房者,首先要取得对方的完全信赖,“空口白牙”是无法使他们心悦诚服的,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如关于以购楼者的反馈,权威部门认可的鉴定证明等。在这类购房者面前,销售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与之周旋,同时可提出一些优惠条件供对方选择考虑。这种类型的购房者总是认为销售人员一定会抬高报价,所以一再要求折扣,甚至怀疑到产品的质量。此时,销售人员正确的做法是不能轻易答应对方的这种过分要求,否则会进一步动摇他的购买决心和购买欲望。一般说来,这些购房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在他感到购买与己有利的情况下洽谈成交也是可能的,所以不要轻易放弃说服工作,只要有1%的成功希望,就要投入100%的努力。

(九)冷淡傲慢型

此类购房者多数高傲自视,不通情理,轻视别人,不善与他人交往。这类购房者的最大特征就是由坚持到底的精神,比较顽固,他们不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但一旦建立起业务关系,则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由于这种类型的购房者个性严肃而灵活不够,对销售商品和交易条件会逐项检查审阅,商谈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销售人员在接近他们时最好先有熟人介绍。

对这种购房者,有时候,销售人员用尽各种宣传技巧之后,所得到的依然是一幅冷淡,傲慢的态度,甚至是刻薄的拒绝,销售人员必须事先做好思想准备。碰到这种情况时,销售人员可以采取激将法,给予适当的反击,如说上一句“别人老是说你最好商量,今天你却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咋回事儿?早知你没这个能力,我当初真不该来这里浪费时间和口舌!”如此这般的引起对方辩解表白,刺激对方的购买兴趣和欲望,有时反而更容易达成销售交易。

(十)情感冲动型

一般来说,情感冲动性的购房者或多或少带有神经质。第一,他们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敏感,一般人容易忽视的事情,这种人不但注意到了,而且还可能耿耿于怀;第二,他们过于自省,往往对自己所采取的态度与行为产生不必要的顾虑;第三,他们情绪表现不稳定,容易片剂,即便在临近签约时,也可能突然变卦。这类购房者往往感情用事,稍受外界刺激便为所欲为,至于后果如何毫不顾忌。这类购房者反复无常,琢磨不定,在免谈中常常打断销售人员的宣传解释,妄下断言,而且对自己的原有主张和承诺,都可能因一时冲动而推翻,从而给销售制造难题。

面对此类购房者,应当采取果断措施,切勿碍于情面,必要时提供有力的说服证据,强调给对方带来的利益与方便;支持销售建议,作出成交尝试,不断敦促对方尽快作出购买决定;言行谨慎周密,不给理由。这是一类不忠诚的顾客,必要时可收取手续费。

(十一)心怀怨恨型

这种类型的购房者对销售活动怀有不满和敌意,若见到销售人员的主动介绍,便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清事实真相,满腹牢骚破口二处,对你的宣传介绍无理攻击,给销售人员造成难堪的局面。

针对这种购房者的言行特点,销售人员应看到其一言一行虽然貌似无理取闹,但实际上有某种失望和愤怒的情感掺杂在里面,认为销售人员都是油嘴滑舌的骗子。这些购房者的抱怨和牢骚中可能有一些是事实,但大部分情况还是由于不明事理或存在误解而产生的,而有些则是凭个人的想象或妄断才对销售人员作出恶意的攻击。与这类购房者打交道时,销售人员应先查明购房者抱怨和牢骚产生的原由,并给予同情与宽慰。

(十二)圆滑难缠型

这种类型的购房者好强且顽固,在与销售人员面谈时,先是固守自己的阵地,并且不易改变初衷,然后向你索要楼书说明资料,继而找借口拖延,还会声称另找发展商购买,以观销售人员的反应。倘若销售人员经验不足,便容易中圈套,因担心失去主顾而主动降低售价或提出更优惠的成交条件。

6.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篇六

【摘要】 当今社会不仅要求高职生具备精湛的技能、理想的个性,更要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然而,一些高职生技能好、个性强,规则意识则相对薄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个性特征 规则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把一个生物的人通过教育转变成一个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的人”。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正面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和规则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养成规则意识

规则和个性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个性影响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信仰和自觉遵守,而规则影响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空间。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写到:“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以此推之,规则的意义也在于保护和扩大自由,而非废除和限制自由。换言之,规则首先具有保护个性的功能。按规则办事,用公正的制度、规章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对个性最有力的保护,并使个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规则意识不仅是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的观念,而且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共识:个性良好的学生,他的人格是健康的,而人格的健康又使他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做事讲规则、循规则,这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人生目标明确,职业规划合理,人际关系良好,能力素质全面;在求职就业中懂岗位标准,善换位思考,能沉着应对,富有自信心;在职业生涯中有较高的认可度,较强的竞争力,较好的适应性,较大的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个性和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和谐。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除了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外,还必须使学生明了个性和规则的和谐关系,认识规则意识对良好个性特征形成的作用和对个人将来发展的支撑作用,使他们在学习技能、掌握知识、弘扬个性的同时增强规则意识,在张扬个性时不悖规则。

二、强化价值观教育,端正学生对规则的基本态度,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开放、竞争、变动和一体化的关键时期,以现代化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呈显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多重价值观并不是一种社会常态,而是社会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达到和谐统一之前暂时的状态,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取向将趋向一致,人们对法律、道德、规章等价值准则的认识将上升到较高层次。

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一部分人对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价值准则的.认同感弱化,一些人持有金钱万能、享乐主义、不劳而获观念,但这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不能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要有更高层次的选择和追求。

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人类社会中的规则可以表现为法、道德、规章,也可以表现为各种“文化”,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纪律等,但无论是何种规则都应当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如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最高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前提下,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对规则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通过行为规范养成训练,矫正其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强化规则意识

完善的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构建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前提。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目标体系,应该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在学习规则中发展,而不是用规范窒息他、限制他,泯灭他的个性。体现在规则内容上,就要求合理、必要、可行,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体现在规则的目标体系上,就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涵盖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场所的行为准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制度、规章、规则组成的教育目标体系格局。 行为规范训练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重要载体。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可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通过班规大家定、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室长轮流当、学院发展我的责任等全员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既要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规则、把握规则,又要有助于促进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进而产生规范的同化激励;既要使个体自身主动地遵守规则,又要使集体成员敢于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说“不”。如此,不仅有效地矫正了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而且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关键。培养规则意识不是为了塑造“听话”的动物,而是要培养个性和社会性一起飞扬的公民。要使学生悦纳规则并上升为自觉的规则意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存状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以正面教育和倡导型规范为主,使学生知道我们希望学生做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细节的变化带来的是结果上的差异,是学生规则意识的自觉提升。

四、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要求我们讲究个性教育的艺术。高职生正处于对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青年时期,而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自己是教育的创新。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建立在规则至上的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质与能力,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

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必须保证规则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规则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必须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法律和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准则;职业道德和行业规章是职场人应该遵循的准则;学生行为规范是在校生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班级规章则是同一班级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规则既然是对一定范围人群的约定,大家就要尊重、信仰,有勇于承担相应的后果、接受相应惩罚的责任意识,不能看人下菜碟,厚此薄彼,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不妨让学生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之成为既有张扬的个体性,又有内敛的社会性;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将发挥本体功能与借助载体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以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为前提,加强正面引导,强化价值观教育,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突出学生对“规则意识”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才能达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贵洁,“关于德育中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思想政 治课教学》,1995年3月。

7.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篇七

2010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已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期。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深、结构优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育教师也不例外,据初步估计,至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约1.5万人左右,这支队伍结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质量,因此,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结构,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统计分析与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高职院校生源和体育教师的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47所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抽样调查浙江省24所(占总数的54.5 %)高职院校(其中专科学校2所)的相关材料后。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24所高职院校349名体育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以及生源、教学资源等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30多篇,并借助SPSS12.0和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院校生源的变化特征

根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和中国教育在线分析,高考的报名人数经过长达10年的迅猛增长,到2008年达到1040万。但从2009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转而下降,2009下降了4%,2010年下降了10%。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 2011年这一数字已下滑至933万。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浙江省也不例外,从2009年开始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以每年5-6%趋势下滑(具体见表1),在校生从2010年起也开始下降,如果不是高考录取率提高(从2008年75%上升到2010年83.8%),在校生源将急剧下降,由于高考录取率每年的提高已非常有限,因此,招生供求关系失衡直接导致激烈的“生源争夺战”将不可避免,加上港澳台高校和海外高校也投入其中,致使生源竞争又“节外生枝”,因此,“修炼内功”,提高教学质量,让高校教育更务实、更重质量,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高校必须重视的一个“主题”,而教师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素。

2.2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结构的现状特征

2.2.1 职称结构

在349名专任体育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体育教师占27.2%,其中教授占2.9%,讲师占38.1%,初级职称占34.7%。副高级职称以上比例基本合理,但正高级职称明显偏低,特别是有近一半的高职院校还没有正教授级体育教师,这要我们引起、重视。初、中级职称比例还有待优化和改善。

2.2.2 学历结构

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26.4%,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比例达65.3%,相比低38.9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而且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或硕士的体育教师也只有16.1%;两者相加也只占到42.7%,硕士比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需积极想办法提升。

2.2.3 年龄、性别和学缘结构

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平均年龄32.2岁; 30-50岁年龄段教师超过半数占51.6%;50岁以上比例只占6.0%,相对偏低,其中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为44.3岁,总体上看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以中青年为主,整支队伍充满朝气。性别结构中男性教师占58.7%,女教师占41.3%,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性被抽查结果显示,女性教师占35.6%,浙江省明显高于平均比例。但与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女教师占教师总数43.86%;女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2.13%来看,这比例基本合理。教师学缘情况,来源以浙江省籍为主,外省籍只占26.6%。

3 结论与建议

1.浙江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下降趋势已经形成。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以中青年为主,整支队伍充满朝气;2.9%教授比例明显偏低,部分学校还缺少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初、中级职称有待优化和改善;研究生学历或硕士离35%的基本要求还有差距。外省籍教师和女体育教师还可适当提高。

2.多数高职院校受管理体制与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基础课日趋被“边缘化”,体育也不例外,加上部分高职院校体育部门缺少学科带头人,又忽视教学或学术团队建设,因此,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在学院的影响力、地位相对处于弱势。

3.面对报考人数和在校生下降趋势要延续到2018年的现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职院校体育部门在教师的引进和补充数量上要严格把关,科学控制;一是各校可通过政策支持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来优化职称结构;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引进正教授级高层次人才(高职称、高水平),在政策上给予保障和激励。同时年龄上放宽、要求上提高,注重引进后如何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实现体育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上的突破;三是可适当引进部分外省籍教师和女教师,以此来改善教师学缘、性别结构;四是各高职院校应重视提高体育教师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等级,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将有助于教师职称晋升。

4.建议各高职院校可通过内部培养和制度保障来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和体育教师能力。一是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通过出台政策和完善制度多途径、多渠道拓宽体育教师内部学习、学历进修深造、培训锻炼等渠道。同时学校在出台“教师培养相关制度”或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等诸多师资提升规划时,应给予体育教师一定的政策扶植,同等待遇;二是可通过政策导向鼓励体育教师自身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深造,获得最新专业知识,通过培训获得各种职业资格或裁判证书;三是通过开展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考核、评优评奖、鼓励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努力实现体育教师职业教育、实践技能、教书育人、科研服务四方面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10.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zjedu.gov.cn.2008-2010.

[3]刘献君.关于师资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4).45-49.

[4]李建勋.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08,(1).79-80.

[5]张煜,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9,(4).86-87.

[6]王广明,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97-100.

[7]王丰海,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个性和行为特征分析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5).124-126.

[8]马卫平,谭受清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状况研究[J].体育科学,2001,(3).12-14.

[9]傅学艳.高职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研究[J].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06,(3).6-7.

8.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篇八

[关键词] 辽西地区 高校女教师 体育消费 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国高校合并、扩招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各高校教学压力迅速显现出来,高等学校的教师, 除了科研工作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出任教学课时数也较以前也增加了不止一倍。同时可以看到,各高校为了鼓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程度的在教师的岗位津贴、课时津贴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这也使得教师们工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一个让人不能理解的问题是,他们在其他消费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却在体育消费方面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高校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消费状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本课题调查了解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群体的体育消费状况,为了更科学地引导和培养她们良好健身意识和积极进行体育消费,从而使她们积极主动地为增强体质而投资,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0年~2005年体育核心期刊有关体育消费的文献资料35篇,阅读消费和体育消费书籍、学术会议论文集8本。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辽西地区的渤海大学、辽宁工学院、锦州医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学院、锦州师范专科学院、朝阳师范专科学院、盘锦高等技术学院、葫芦岛船泊学院等9所普通高校的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76份,回收率96.57%,有效问卷652份,占回收问卷的96.45%。调查内容涉及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动机、消费结构、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未来消费需求状况等。

3.访谈法

对9所高校的30多个不同职称女教师家庭的经济收入、体育意识、体育消费等情况进行了专访。

二、结果与分析

1.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结构体系比较分析

(1)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类型的基本情况。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活动,它包括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两种。根据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内涵,运动服装(鞋、帽)、运动饮料(食品)、体育健身器材(球、球拍)、体育书报(音像制品)等属于有形的实物消费;观看体育比赛(门票)、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彩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等属于无形的劳务消费,从回收的问卷看,低职称女教师(初级、中级)多用于购买运动服、健身器材和运动饮料等有形的实物消费上,而高职称(副教授、教授)的女教师也基本上以实物消费为主,但用于劳务消费的费用却高于低职称的女教师。

由表1可知低职称的女教师选择消费对象依次为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书刊、观看比赛、体育旅游、体育医疗和体育彩票。高职称女教师选择对象依次为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书刊、体育旅游、体育医疗、观看比赛和体育彩票。

(2)高、低职称女教师的体育消费结构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无论高职称女教师还是低职称女教师,她们实物消费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她们主要的体育消费依次是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和购买体育书刊。从表1看出由于运动服装、鞋帽不仅可以用于体育锻炼,而且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比较实惠,因此体育服装占了较大的体育消费比例。另外,物美价廉的体育健身器材和时尚的运动休闲饮料也是女教师普遍追求的体育消费形式。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女性追求靓丽的体形,她们在参加体育健身培训和购买体育书刊也占了一定的消费比例。她们认为可以通过体育培训塑造优美体形,从体育书刊中可以获取一些合理的健身和减肥的方法。满足了爱美的心理需求。

2.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的比较分析

经济收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女教师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每月的工资和课时津贴,其收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体育消费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条件,而女教师的经济收入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体育消费水平。

(1)辽西地区女教师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的比较。由表2可知,被调查的女教师中,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高职称女教师占90.8%,低职称女教师占3.5%。月收入在1500元~2000元的高职称女教师占6.9%,低职称女教师占78.2%。月收入在1000元~1500元的高职称女教师占2.3%,低职称女教师占16.4%。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高年职称女教师占0%,低职称女教师占1.9%。可见,辽西地区大部分女教师目前的月收入最低基本在1500元以上。通过调查还发现,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高职称女教师占45.3%,低职称女教师占52.8%,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100元,高职称女教师占32.1%,低职称女教师占29.6%,每月体育消费在100元~200元,高职称女教师占19.4%,低职称女教师占11.7%,每月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高职称女教师占3.2%,低职称女教师占5.9%。从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称女教师收入普遍高于低职称教师,但每月体育消费状况却相一致,大部分都集中在100元以下,所占比例近80%。

(2)辽西地区女教师的经济收入及体育消费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其体育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近年来,辽西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体育消费意识水平也不断增强。然而,对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调查显示,平均收入水平虽然较高,但是,她们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绝大多数月消费水平低于100元。引起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①闲暇时间少,工作、家务繁忙是制约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的首要因素。选择该因素的女教师占63.1%。由于高校女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肩负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其年龄大部分都属于中年阶段,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使他们的闲暇时间少,制约了他们的体育消费;

②缺乏体育消费的环境。选择该因素的女教师为35.9%;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和指导力量等条件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过高、也是制约女教师参与体育消费一个因素。

③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影响。我国人民自古以来注重勤俭持家,在消费问题上是重积累,长于计划开支,其消费方面一贯表现为实用和耐用,因此,虽然富裕了,但投入到体育消费中的资金仍然很少。

3.女教师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动机的比较与分析

人们参与體育活动的前提是对健康的需求,而对于健康的认知,取决于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把体育健康需求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桥梁。只有具备了体育消费动机才会产生体育消费的行为。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分为增强体质、工作需要、陶冶情操、社会交往、形体健美、丰富余暇和其他等八类。

(1)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的类型。在该调查中,要求每位女教师选择一种最直接、最强烈的动机,调查显示(见表3),低职称女教师由于大多数处于38岁以下,为了满足教师形象,形体健美需要的动机居首位,占31.3%;其次是工作的需要占22.6%。明显高于高职称的女教师。反映了低职称的教师年轻、身体好,把体育消费、体育活动作为塑造形象、娱乐身心的一种手段;高职称女教师多数年龄在38岁以上,追求身体健康动机居首位,占32.1%,其次是工作需要占21.9%。

(2)女教师体育消费理念与动机分析。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实施体育消费的目的动机与所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和承担的工作性质有较大关系。正因如此, 出现女性消费目的的多元化倾向。这可能与女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可能与女教师喜爱追求时尚及女性新运动项目多样化有关。从不同职称的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动机和目的看,高职称女教师(38岁以上)群体,在消费目的动机上首选“强身健体”,随年龄的增加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这与该群体在单位的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有直接关系。而首选“形体健美”为目的群体呈现出青年化趋势,这与该年龄阶段精力旺盛,健康状况良好,以及本身的生活理念现代化程度高有直接关系;而对于“社会交往”、“丰富余暇”、“工作需要”、“陶冶情操”这几方面动机相差不大。

总之,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的体育理念和消费动机是基本正确的,但这种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的认识层面上,而更多的女教师缺乏体育实践。随着辽西地区经济的发展,相信她们对体育消费的认识逐渐会全面并趋于合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女教师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总体水平较低。

(2)高校女教师的体育消费支出结构不均衡,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支出仍然远远高于体育信息消费的支出及体育健身消费的支出。

(3)随着高校女教师的经济收入的提高,参与型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独特手段已经渐渐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无论低职称、还是高职称的教师体育消费的理念逐渐在完善,消费观在从实物消费的基础上,渐渐的在劳务消费上增大投入。

(4)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相应的也受到了“闲暇时间少,工作、家务繁忙”和“缺乏体育的消费环境”的制约。

2.建议

(1)加快高校體育消费市场开发,注重开发的层次性,满足高校女教师体育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趋丰富,高校女教师从事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消费欲望也越来越强。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专业人才和场馆设施等物质的相对优势,开发兴办体育产业,把开发体育市场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2)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改变传统体育消费观念,提倡花钱买健康、花钱享受体育的观念,积极鼓励体育消费。

高校女教师的体育消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实物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这种消费结构的形成与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以及对运动的需求密切相关。进一步调整消费结构,必须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收入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谢小龙等: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市场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5(10)

[2]张凤霞:陕西省知识分子体育消费频率、项目与动机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3]王景亮等:我国西北地区妇女体育消费情况调查报告[J].山东体育科技,2006(3)

[4]魏军: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

[5]王景亮:西安市不同年龄妇女体育认知、体育动机和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

9.体育教师个性特征论文 篇九

那么,何谓传统作文呢?一般地说,传统作文有如下几个特征:

1、奉行传统现实主义理念,强调写观察到的东西,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作文方式对培养观察写实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确实有益处,值得继续发扬。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使作文的取材空间变得狭小,思维空间也缺少弹性。

2、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要求学生一定要遵循既有的作文形式,运用传统的表现技巧,不能随意“出格”,否则便被叱为“不伦不类”,或曰“四不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大打折扣。

3、受几千年以来“文以载道”的思想及我国政治体制的束缚,要求作文立意必须合乎社会政治伦理的规范,作文题旨必须是“高尚的”或者是“积极的”等,这就从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作文的本质,也就违背了青少年之天性(这也是造成许多学生感到作文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现代化作文则不同,它奉行的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即“后现实主义”),强调写感受到的东西,强调从内部世界开掘作文之源;强调创新。这就极大拓展了写作的空间,丰富了表现手法和形式,更易充分展示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现实、历史和未来的认识;展示对人生百态,对大千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受认识,因而使文章呈现出思想的张力,富于生命的气韵,呈现出突出的个性。这种现代化作文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的。我们知道,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愈加注重对个体的人性关怀,对人性的包容。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心理群体日趋多元化,人们喜新求变,热衷个性的张扬,个性化正在成为普遍的追求,成为人的立身之本,没有个性就意味着平庸、腐朽乃至死亡。

“文章合为时而作”要顺应这一历史的嬗变,文章的变革也就成为必然。新概念作文为什么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个“新”字:用新思维,新手法,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来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作文理念的束缚,使作文真正“返璞归真”,成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关注社会和人生的有力手段,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给了人们一个有益的启示。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大行其道,应当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这种作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为什么要开放?就是要给学生以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思索和探讨的空间,使他们不再“戴着枷锁跳舞”。而是把作文看成是生活和生命的需要。可以自主选材、立意,自主选择形式,因而更有利于学生写“真作文”,利于他们个性和才华的发挥。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尝试。正因为如此,这几年高考作文才不断涌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将它们与传统作文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即:真情洋溢,视角独特,形式别具匠心,多以抒写个人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为主,充满了大气和灵气。一句话,个性十足,文情并茂!是那种老话说的“可以嗅到作者独有气息,感觉其脉搏跳动”的好作品。如:06年甘肃考生张倩的《蓝色蛹·金色蝴蝶》一文,在选材上追求个性,别出心裁地截取几个反映家庭生活变故的片段,重点表现自己情感和认识

变化过程,在体裁上刻意求新,用散文诗的形式,使文章处处流淌着诗意和真情。在语言上追求含蓄和优美,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状物抒情。如“蓝色”用以象征孤独、封闭,“金色蝴蝶”象征自由、欢乐和热爱等,给读者以丰富的启迪。在结构上更是匠心独运,全文明暗双线交织,使文章浑然天成,有力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我”的情感认识变化的相互作用,令人

拍案叫绝!

由上述可知:写现代化作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作文教学人文化的需要。而现代化作文区别于传统作文的最本质的属性就是“个性化”。因此,能否坚持个性化写作,是能否写好现代化作文得到关键所在。“个性化”不是时髦的口号,也不是漂亮的标签,而是现代化作文的安身立命之本。关乎作文教学的成效,关乎创新人才的培养,关乎学生个性和品格的健全。

10.中学体育学生个性发展对策论文 篇十

一、中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个性的关系

(一)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个性受遗传、教育、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童年经验等多个情况的影响,个性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和实践的影响,进一步形成的。在大学期间,学生个性还不是很稳定,作为个性发展的关键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后天多种影响的因素下,教育因素起主导作用,通过后天体育教学可以更正个性中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统一的授课,只为单纯为了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的意义。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各中学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革相当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正所谓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富含多种方法,通过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有效的培养。因此,中学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二)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促进作用

中学体育教学多种多样的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体育教学无论在方法还是内容上,都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变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环境下,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优良的个性,消除在文化课学习中的学习压力和疲惫感,从而有效地避免学习压力下的不良心理问题。第二,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群体中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中,需要人际间的相互作用,来开展体育教学,也只有群体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模式下,才能完成比赛和教学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提升沟通的能力,在沟通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其个性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在完善个性的过程中,证明自身的能力,增加自信,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第三,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通过身体肌肉的感受器接收信息,感受器通过神经冲动,把感受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对运动的主观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感受。体育运动和个性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和巩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心理感受,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更好的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健康的个性,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生活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健康个性是指拥有高效能的创新能力,这是通过传统教学所无法获得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指人们在实践经验和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和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能动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其二,个体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后,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生活中,通过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区别于物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在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采取正确的归因方式进行个性的培养。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下,把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氛围,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具体特征具体教学的方式,把学生区分开来,有针对性的辅助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好不同,所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同,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不擅长而忽略其他其他方面的发展,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效的学习,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优化和完善课程结构

1.创新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可以不以班级为单位,采取以个人为单位的方式,进行体育课程的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不能体会体育运动的精髓,而在新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进行大量的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充分了解体育知识和技能。从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考虑学生的需求,培养兴趣,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使其个性的发展。

2.创新课程结构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课程结构在教学时,指注重填鸭式的教学,传授教学知识,使得学生被动的接收体育教学知识,而没有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最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在满足个性需求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主观进行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该在现有的结构的影响下,把学习的主体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创新,提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结构。在合适的课程结构的影响下,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来完善学生的个性。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但班级中每个学生无论是个性还是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的水平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这里笔者将叙述以下两种方法:

1.分组教学法

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要改变传统的以班级进行教学的方法,采取科学的分组进行体育教学。分组的依据有很多,在这里依据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以性格和兴趣的异同进行分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兴趣,把具有大致相同的性格和兴趣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在小组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小组间教学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兴趣而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能掌握课程设计的密度和每个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运动量,使学生个性和体育锻炼能力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2.合作与竞争法

鉴于大多数体育项目的团体性,在团体内进行合作和在团体间进行竞争,都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而在小组间进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调动教学活动的氛围,使学生体会体育运动的优点。学生在团体内通过大量的合作,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学的要求;在团体间进行竞争,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兴奋状态,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小组成员进行选取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从而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团体,使学生遵守团体的纪律,为团体争得荣誉,增加主观能动性,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而正面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结论

上一篇: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下一篇:大庆市萨尔图区物理课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