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2024-10-05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13篇)

1.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一

0 引言

随着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向,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陈利民、王亮等人认为,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实践内容不丰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是为满足当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本科院校,是教育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李高申认为,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不仅只考虑企业对人才的现实性的需求,还应该关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综合性等。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遵守这个理念,对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换句话说,与传统的研究型或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比,实践型人才在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以“狭窄于技术”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并坚持对学生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2.1 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校内外结合原则。

2.1.1 系统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内容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狭义的范畴。

2.1.2 突出特色性原则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者自身专业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

2.1.3 校内外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构建专业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此最短时间内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2 构建思路

一般情况下,应用本科学院教学体系可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个具有突出特色的专业进行试点,经大量的调研之后,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定位;其次,结合不同的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理清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制定该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标准。而对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是以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作为基础,并通过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学生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建构。

2.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二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新组建的一批本科院校,截至2013年11月,我国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为345所(不含独立学院),承担全国50% 以上的本科生教育任务,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依靠力量,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学科积淀不足,大部分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基础、建设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以山东省为例,1999年以来新型应用型本科的数量为17所(含民办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及改名的老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均设置了会计学科,覆盖率为100%(见表1),但会计学科是相对成熟的学科,学科高地已经被一些老牌高校占据,学科的设置也许不难,但要形成核心力并挑战既有学科力量均衡往往有心无力,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如何定位发展目标和路径,如何找准自己的突破点,国内不少学者曾有过论述,潘念萍认为会计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特、独、需”的原则。李春友关于地方高校会计学科建设的论述也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契合,他认为地方高校会计学科建设即应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应用特色”。徐群、童汝根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建设应当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在整合社会资源基础上,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路,以ERP实训模式替代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来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的发展。肖成民认为应有机整合“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为主线,包含国际会计、资产评估、 内部控制和税务会计等分支”的大会计学科体系,将大会计学科所涵盖的专业和课程都界定为“旨在降低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交易费用而产生的特定制度安排”。总之,目前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会计学科的弱势现状与其应承担的高等教育任务严重不相匹配,学科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信息来源:各高校官网,专业涵盖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与统计等

2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科建设战略失当,发展理念模糊

不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仅仅将“应用型”作为跳板,还有部分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沿用原高职高专的学科建设模式,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2.2师资短缺,学科建设工作边缘化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一般规模较大,在大多数高校中充当生源主力军角色,但经常受累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科建设积累欠账严重,以山东省招生规模最大的某新型应用型高校为例, 该校会计专业3 000多在校生,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40人,教师的时间基本全部用在教学任务上,无暇顾及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以及教研活动,导致或延续了学科建设的先天性不足。

2.3激励制度缺失,学科发展理念异化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处于基于扩招的快速发展阶段,学校工作缺乏正规化、制度化氛围,学科资源配置过于随意,学科建设思想和制度准备不足,这必然导致教师在学科建设问题上的极大困惑,教师自我学习不足、成长目标缺失,学科团队建设流于形式,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学科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正面竞争,又不屑与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比较,学科定位高不成低不就。

2.4学科实践特色体现不明显

会计学科产生并发展于人类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是人类具体经济及社会实践规律的总结,会计学科的科学性也需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性是会计学科的本质特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学科实践特色认识上较多出现两种偏差。

其一是未能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些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片面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教师偏重会计理论研究,忽视会计实务,也有很多院校会计实务课呈现明显的理论化特征,教师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生动的、不规范的会计业务视而不见,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有部分院校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规范性,其结果是在任课教师理论素养尚未达标的情况下,盲目追随实践的脚步,结果在实践中迷失了理论方向。

其二是实践师资准备不足,专职教师基本不具备全职会计工作经历,以山东某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拥有一年以上全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不足20%,大量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充斥会计实践课产生三个后果:第一,对实践情境的创设缺乏针对性,讲授中容易忽略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导致学生到工作岗位后感到无所适从;第二,产生“挤出效应”,不能以实践为导向及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忽视了教师学缘结构的搭配,也未能充分体现双师型师资结构的要求;第三,兼职教师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部分高校存在“只聘不用”等形式主义问题,也有部分高校教学计划过于教条,无法解决兼职教师上班时间与教学计划之间的冲突,使得兼职教师制度徒有其名。

3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体系建设建议

3.1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首先,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目前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的任课教师大多是会计学或相关专业博硕士毕业生,学科背景单一,通识教育经历欠缺,部分教师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知识较少,导致部分教师本身对会计学科的属性不甚了解,甚至有不少教师割裂会计学与经济管理学科的纽带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引进教师时对师资的学科背景或学缘结构进行充分考虑。此外,还要做好高职院校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过渡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转变原来的高职办学思路,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

其次,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性是会计学科的本质特征,但目前教师队伍中,三年以上全职企业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不少教师的企业锻炼也只是走马观花。因此,学校应在制度上有所倾斜。第一,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其排进课程表中;第二,引进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全职教师,连续计算其工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第三,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3.2坚持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共同目标,是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基于学科建设、以学生就业为终极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身也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学生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协同理论,创设以学科建设为基调进行学生管理的基础氛围,通过大量的学科建设讲座,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突出学科特色,摒弃商业化、低俗化校园文化宣传,弘扬学科建设主旋律。

其次,构建教研机构与学生管理机构共管机制,比如在辅导员制度设计上除了任用专职辅导员外还可聘请教研人员担任专业辅导员或专业导师,帮助每个学生理清自己的坐标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

最后,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科建设进行自适应,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进行职业精神与职业忠诚度培养,各学生管理相关部门要认真研讨各自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共同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各种策略,防范发生“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

3.3大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重置

当今的会计学科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体两翼”的大学科体系, 一体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主体学科,两翼即企业财务信息提供公正性鉴证的审计学科及为企业资产与负债进行价值评定的资产评估学科,此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对财务信息提出了分流的要求,即财务会计侧重于向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或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侧重于向企业的经营者提供财务信息,因此大会计学科体系应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四个学科组成。

3.3.1财务会计学科

财务会计的核心是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并将企业经营结果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披露给各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以使其做出有效决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财务会计的这一制度安排旨在引导有限的社会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提供财务信息帮助社会资金选择正确的投向,降低投资者的搜寻成本、 协议成本及契约成本,并通过第三方(审计和资产评估)的鉴证行为,降低资源配置的监督及违约成本,大会计学科体系中一切以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成本为目的的课程均可归属于财务会计学科,如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国际会计、 电算化会计及其他各行业会计、各课程所对应的实训课程等

3.3.2管理会计学科

管理会计所关注的问题是社会资源进入企业后,管理层应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以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促进内部有序竞争, 保证经营过程顺利进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一切以降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成本为目的的课程均可归属于管理会计学科,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各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课等。

3.3.3审计学科

企业兼具法律性和经济性,投资者一般通过财务报表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一般都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空间,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动机去粉饰财务报表,会计信息失真增加了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审计(主要指外部审计)通过第三方的独立审计行为,进一步完善了财务会计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独立审计产生两个影响:一是纠错,即找出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并勒令纠正;二是防错,外部审计制度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会计舞弊动机,间接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成本。总之,大会计学科体系中一切信息公正性相关制度安排所涉及课程都可以归属于审计学科,如审计学原理、审计实务、审计法规、社会审计及各学科所对应的实践课等。

3.3.4资产评估学科

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会计的计量属性由以往的单一历史成本原则改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和可变现净值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但历史成本还处在首要位置,受目前会计核算程序的限制,其余的计量属性的应用并不充分。此外,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的自主空间,以及由于谨慎性原则所导致在资产界定问题上的过于保守等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会计报表中所列示的资产价值与公允价值有较大差异,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增加。

资产评估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发现行为,坚持严格的第三方立场,独立地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公允价值发表专业意见,可以有效规避财务报表中固有的弊端,有助于减少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交易成本。总之,大会计学科体系中一切涉及到价值发现的课程都应归属于资产评估学科,如资产评估、各单项资产评估课程及其所对应的实践课。

4结语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会计学科是其中最普遍设立的学科之一,对其学科属性及发展路径进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本文从新型应用本科院校大会计学科发展定位、师资、学生管理、课程体系等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尤其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引入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成,并对学科体系的后续优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但对于学科建设相关的科研、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式革新等问题则均未涉及,可作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摘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历史较短,学科建设水平无法满足高等教育需要,以会计学科为例,学科建设理念、师资、学生管理及课程体系设置均存在较大不足,实践导向的师资建设、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学生管理以及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大会计学科课程体系重置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大会计,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念萍.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J].教改研究,2009(11):14-15.

[2]李春友.地方院校会计学科的困惑与出路——以广西为例[J].会计之友,2011(12):53-55.

[3]徐群,童汝根.创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育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3-4.

3.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岗位群,这些岗位往往要求有关从业人员具有胜任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即运用获得任职资格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会计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中岗位适应能力、今后会计职业生涯中职业发展能力的开拓创新能力。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校培养,达到用人单位的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在毕业时实现“零培训”上岗,会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树立理论教学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教育理念,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构建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实施。

一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培养的构建

(一)理念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树立和贯彻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目的确定环节,是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环节。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应用型本科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切入点,才能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为此,教师要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学习,提高应用意识,加强会计职业意识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结合。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会计职业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不断成长的管理职业,其职业意识包涵有反复训练形成的基本规范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发展意识、在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中历练出的职业精神意识。其中,规范意识要求在处理会计事务中要以强烈的遵守规范意识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准绳,熟练运用会计职业中的各项规范,并养成习惯,进而规范会计行为,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能正确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意识要求会计要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脉搏和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注重引进、消化、吸收现代会计的理念和科学方法,从基础的会计核算向为单位经济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高层服务转变,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注重思考和认识会计的职能和定位,加快向决策有用型、决策支持型转变。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职业精神意识是会计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活与成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方面:会计文化和会计思想。文化方面包括:知识积累状况,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会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思想方面包括:会计人的道德风貌,世界观,会计人的情操信念等,他要求会计人员诚实守信、客观公道、超然正义、创新开拓。

(二)内容上,科学地界定和理解本科应用型会计培养职业能力的内容

科学地界定和理解会计职业能力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是以获得职业能力为目标。我认为当前会计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1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大学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系统性、理论性强,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会计实务操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若不能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意味着会计人员虽已获得了专业知识,但没有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有不同情况的会计工作中,难以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并取得工作业绩。因此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能力、价值确认能力和监督工作能力。

2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

会计工作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与企业内部“人、财、物、产、供、销”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打交道,而且要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因此,为了提高社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现代化能力。

3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当前,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那种只知道从书本到书本的学生是不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的。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文献检索和资料运用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

(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证券会计”、“保险会计”、“基金会计”、“信托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时的适应性;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中国税制”“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财政学”、“金融资产管理”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打交道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做会计工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第一课堂模拟实训阶段,开展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随堂课内手工模拟实训,然后课外开展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训,以巩固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就业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在第二课堂开展“手工凭证大赛、“点钞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传票翻打大赛”,同时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到企业、到实习基地验证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

(三)改革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光大学术、推进科学的“求真”品格。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理论学习,来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节,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财税知识竞赛、挑战杯等多项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举办各类学术科技讲座;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大学生学术研究课题与科技发明创造项目进行资助;为大学生提供教师科研助理岗位;在学术讲座的基础上创办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讲座。

通过文明道德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道德能力以及崇善、向善、扬善的“求善”品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大力加强入学教育、榜样教育、警示教育和文明教育等一系列日常管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着力创建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学院、文明校园;着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学院网页上开设专栏论坛、班上心灵驿站等栏目,组织公民道德知识竞赛、大学生诚信论坛、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研讨、知荣明耻树新风主题团日、敬老、爱老、助老主题班会等活动。

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求美”品格。充分利用社会文艺资源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校报、广播开辟人文素质教育专栏或专题,播放、刊发人文素质教育文章;推荐阅读书目,教唱经典歌曲,引导学生欣赏高雅文学艺术作品;创办人文讲坛,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求实”品格。充分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走向职业。

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创业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敬业的“求强”品格。广泛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典型;组织名企校园行和学生名企行活动;举办企业班,实施定单式培养,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邀请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作就业创业专题报告;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力挑战赛、创业论坛、模拟职场、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组织基层校友创业报告会。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9(5).

[2]宋胜菊,宫严慧.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现代会计与审计,2005(6).

[3]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4]王建基.关于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四

摘要: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完成了对新财会制度的修订,新财会制度的修订完成使得我国的医疗系统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规范和完善了医院的财务制度,对于医院财务会计的内部质量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对新财会制度下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财会制度 医院财务 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

内部会计制度主要就是指为了让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让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确保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的贯彻和执行等从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的措施、方法以及程序。在我国卫生和医疗事业不断改革深入的情况下,那种传统的内部相互制约和牵引的制度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那么就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这样医院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实现发展的目标,保障医院能够稳定健康以及科学的发展。

一、新财会制度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医院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编制完整的预算时过程比较的短,质量不高,这样在管理很多资金的使用时就只能够按照前一年的相关资料来进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其次就是很多医院的管理者对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全面,在认识这项制度的目的和作用的时候还不到位,只是简单的认为是和其他的一些条例规范一样,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流程,对于内控控制的作用并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最后就是现在很多医院的审计体系不是很严格和完整,这样医院内控审计体系的工作就会不到位,经常就会发生财务会计内部事件。

二、构建新财会制度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医院的财会制度在经过最新的修订之后,和传统的财会制度相比较,在会计的核算以及财务的管理等方面的财务工作都进行了更加明确的改进和规范,对它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明确,进一步的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以及项目的收支管理工作也进一步的加强,财务的报告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对于医院的财务报告审计和监督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的重视,医院财务会计工作健全性以及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在建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对于新财会制度的相关规定医院应该要积极的配合,在进行各项财务会计内控控制工作的时候应该要严格的按照制度的相关内容来进行。同时还应该要严格的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着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在建立医院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和设计工作相当的重视,同时对于控制体系的监督工作也应该要加强,这样医院的财务会计内控控制体系才能够更好的实施和运行。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应该要不断的提高,对人事管理要不断的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应该要不断的提高,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思想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如果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出现违规现象的话,那么就必须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也应该要不断的完善,医院的各级领导都应该要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建立起一套比较权威、科学以及高效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这样医院才能够在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控制体系当中开展实际的工作,医院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够公开化和透明化。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就包括了控制的环境、风险的评估、控制的信息和活动以及监督、沟通这样五个部分。在建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对于医院本身的管理要求以及环境应该要考虑充分,对于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应该要处理好,通过对各个部门的利益进行调节来对医院的管理规划和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管理体系,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提升。各个医院应该要根据自身的一些实际情况、战略规范以及发展的目标来建立起一套比较适合自身医院发展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对于财务会计内控控制体系的设计和执行工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对于医院各个机构的职责应该要比较的明确,在设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对医院的具体情况比较熟悉以及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机构来进行,同时还应该要咨询各个机构,多吸取一些建议和经验,设置内部的审计部门以及相关的机制,来监督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工作,这样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发挥出真正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医院是一个经济实体性质和行政事业单位统一的综合体,建立起比较科学、合理以及良好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医院的各项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医院的管理环境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贪污和腐败的事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能够保证我国的医疗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诚君.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3,01:147+149

[2]习彩红,盛春平,王斌,邵建华.新时期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一些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175

[3]潘莉.浅谈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策略[J].经济师,2013,04:179+181

5.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五

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宋海涛 何丽 刘胜达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2期

民办本科院校在扩大招生人数时,必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业工作不仅关乎招生,而且是对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同时又是对学生家长及社会期望的交代。民办本科院校在扩大财会专业学生就业方面,经过几年努力,探索出很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内涵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外延学生就业率的提高。笔者认为,民办本科财会专业应以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培养为核心,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特别是要构建强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间断的实习、实训和理论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等手段,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人才及人才竞争力概述

(一)人才及人才竞争力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二)财会人才及其竞争力分析 会计人员不能只局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参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预测和决策,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强烈的敬业精神,真正成为企业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成为复合型的财会人才。财会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增强竞争力需要是财会专业学生牢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规格与技能,并以此为核心,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再次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精耕细作”,整理出对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学习成果。企业需要人才技能及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如图2。

二、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民办普通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21世纪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财务基础理论扎实,熟悉中小企业财会实务,综合运用财会信息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决策,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商务应用型财会人才。

(二)实训课程体系建立 根据现代财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民办高校财会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应设置三个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主干课程通过单项实训加强基础性训练;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训课程进行锻炼,业务素质验证及提高通过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检验。

(1)主干课程——单项实训。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财务通论》、《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十门课程,每门课程除必要的理论教学学时外,还要根据校内实训环节的设置,配有相应的实训学时。主干课程的实训主要解决财会人才知识结构中会计核算程序和企业财务管理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储备,同时也满足企业人才技能需要的第二层次——知识水平和第三层次——实践经验储备这两大方面的问题。从实训方式上,可将单项实训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如图3)。

(2)专业能力——综合实训。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财务案例分析》、《内部控制案例》、《纳税实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综合分析实训》六门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大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这两个教学环节进行。这些课程的设置都需要有一系列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作为支撑,这些综合能力实训课程,打破了单项实训的课程界限,将各门课程有机整合,使学生所学的每门独立课程变的相互连接,做到学以致用。例如:《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需要用到《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通论》、《公司财务》等课程知识;《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需掌握《Excel办公软件》、《管理会计》、《财务通论》、《公司财务》课程的知识;《纳税实训》需以《税法》、《税务筹划》、《财务管理软件》等课程为基础,重点解决企业报税的问题。

(3)业务素质——职业资格证培训。民办本科院校是介于二类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所以除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外,还必须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因而,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将职业资格培养写入教学计划,可设置ERP应用资格证培训、理财规划师培训、会计上岗证培训、初级会计师培训。争取使学生在毕业前,全部获得会计上岗证,有条件的同学考取初级会计师证,并鼓励同学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以企业需要人才的五个方面技能为核心,进行财会人才专业培养,实行“宽口径、全方位、多循环、强技能”的实践教学仿真模拟培养模式。

(1)宽口径的实践教学——提高知识水平。民办本科高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商务应用型人才,应打破传统的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细分,倡导“大会计”观念,尽量淡化专业界限,使有志于从事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到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同时,也使学习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更多的了解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毕业后可以按照各自的兴趣从事相关工作。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上,可以采取“宽口径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科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例如: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对《管理学》、《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统计学》等课程都增

加了实践教学学时,任课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完成设置的实验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增加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时数,实训课程增加会计核算程序,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基础知识的积累,更方便的获取会计信息;会计学专业同样也增加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由信息流管理向资金流控制转移。通过以上课程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提供了必要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2)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增强实践经验。增强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必须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实际工作,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设置《基础会计》课程,并在学期末安排实训课程,让学生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第二学期开设《财务会计》课程,学期末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并登记账簿,填制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在学习《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通论》等基础课程后,从大二下学期暑假开始,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实习形式,有目的、有重点、有批次的将学生输送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务操作。返校后,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和用人单位的实习鉴定。通过校外实习,鼓励学生到实际工作去锻炼自己,使学生能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回到课堂,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表现优秀的同学,还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签订就业协议,提高学院的就业率。通过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3)多循环的实践内容——提高业务能力。学习知识并掌握技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其竞争力,这需要在大学学习阶段不间断地、反复地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必须实行“多学科、多循环的实训教学”。从大一至大三每学期都开设实训课程,贯彻“实践教学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思想,如图4所示:

(4)强技能的实践目标——升华工作业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每年都会对财会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往往学生在大

一、大二学习的知识,在大四就发生了变化,因此,为增强民办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在大四上学期继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开设“会计岗位综合实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财务案例综合分析”、“纳税实训”、“就业指导”等课程。从大四下学期开始的毕业实习工作,强调指导教师负责制,要求实习教师跟踪学生的实习全过程,并对其实习工作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践素材。通过强技能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业务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竞争力,升华其工作业绩。

(四)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创新性实验环节可以是各种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创业大赛、专业社会调查和学术研讨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竞赛、社会调查或学术研讨,借助于实践教学的形式和理论知识的内容,增加学生对社会专业实务知识的了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市场商务模拟实验环节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营网站创办虚拟公司和投资证券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实践,让学生模拟实务操作,亲自参与经营、会计核算和投资决策,结合实际理解理论知识,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增加模拟报税、纳税筹划、财务诊断与咨询、注册会计师模拟审计等。当然,以上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需要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结合理论教学进度,考虑不同实践环节的内在规律及企业与

社会的实际情况,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计划,包括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学时和学分分配、学期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的协调等。突出体现在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

三、基于人才竞争力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校内组织管理体制 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担任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规定,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并能够上下协调。实践教学应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教务处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科负责监督和协调,系里设置专业的实习实训教研室具体操作财会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这样就可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三个层次相互协调,信息互通,积极提升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培养人才的竞争力。

(二)建立和丰富实践教学资料 一是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民办院校现阶段所采用的教材普遍为重点大学出版的教材,教材内容丰富且知识点偏难,侧重理论研究且轻视实践内容。因此,有必要编写一套适用于民办本科院校的财会教材。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重新整合每门课程的内容,如财务会计课程,应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作业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再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课程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和协调,尽可能依据企业的管理循环展开论述,最好能使用较为真实的企业案例。二是各种案例、实验项目、综合实训资料的收集、整理、改写或编纂。(1)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案例教学对于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了解企业的财务运作,增强其今后遇到类似财务问题的处理能力。案例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经常追踪在经济领域发生的最新财务事件,结合理论教学,并制作PPT,图、表结合进行阐述,教学准备工作较为繁重。(2)编写相应课程的实验项目,形成实验模块,列出实验要求,由学生自主去完成。(3)民办本科院校,综合实训可以将多门知识相互渗透的课程合并为一门实训课程,如由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案例实训可以包含财务通论、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及国际财务管理的案例等。

(三)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作用 一方面,应建立和健全校内实验室。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至少应具备四个校内实验室:手工做账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股票交易模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1)手工实验室。由于财会本科专业知识要以会计学知识作为基础,而且绝大部分财会专业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在企业做出纳,因此,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及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必须要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和熟知会计处理的流程,手工做账是财会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一门实践技能课程。(2)沙盘模拟实验室。财会专业本科生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构造;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财会中的重要性;熟悉资本市场,能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融资渠道、投资方向。在校内实训时,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引进“沙盘模拟对抗实训”,使学生在分组对抗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好的体会财会的四大模块: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分配管理。而且,由于每个小组的同学需要扮演企业内不同职能部门的决策者,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激发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求知欲望。(3)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财务的信息化。财会专业的核

心课“财务管理软件”、“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配合“手工做账”实训的信息化处理课程都需要在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完成。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的建立,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股票交易模拟实验室。企业的融、投资活动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完成,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等金融类课程,需要建设模拟股票交易大厅,进行相应的实习实训,增强学生操作股票的能力。

另一方面,应建立校外实践基地。(1)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问题,组织学生学年与毕业实习工作,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就其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或就企业财务问题编写出财务案例。(2)合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高校可以把校友请进来座谈讨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既节约资源,培养学生,又能沟通感情。同时,也可以请校友联系在校生的实习,到校友的单位进行具体实践工作。

[本文系2009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64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余中福、郭亦玮、龙成凤:《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0第34期。

[2]赵康、张叶子:《构建“两多一统一”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4期。

6.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篇六

摘要:会计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构建以“项目库”为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指出其构建思路、主要内容及保障措施,培养满足现代企业要求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项目库;会计实践教学;构建

随着会计的职能由“核算”到“管理”的变化,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成为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还要求具有规划、预测、决策及创新等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会计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7.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一、高职会计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培养实践能力,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

会计是实践性与技术性强、职业性程度高的应用型专业,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必须与时俱进, 确立会计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目前, 社会各行业急需大量高素质、应用性强的会计专门人才, 而每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 说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背离。因此, 高职院校要培养市场所需的“上手快、零距离”的会计人才, 改革会计实践教学、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的新体系迫在眉睫。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 会计实训教材的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 市场上会计实训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题量少、理论性强、岗位体验度低、仿真性差、内容与形式单一。另外, 模拟实训资料多集中于制造业与一般规模纳税企业, 其他如商品流通、餐饮娱乐、服务、特殊行业等实训教材少之又少, 而多数高职毕业生就职于中小型小规模纳税企业, 因此, 学校传授知识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需求, 毕业生往往比较茫然、上手慢。

实训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不合理。通常安排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 由于实训内容较多、实训时间有限、再加之理论学习与实训存在跨学期的时间差异, 以致于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课本中的疑难杂症, 降低实训效果。另外,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学校通常开设会计单项、综合与电算化等实训, 主要训练的是核算技能, 并非全部专业技能, 势必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 会计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一是课程实训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静态处理财务数据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从未接触到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无从下手。二是课程实训割裂岗位知识技能的完整性, 学生既是出纳、会计, 同时兼做会计主管, 实践教师在设计实训时, 完全忽视企业内外财务关系、组织机构、内部控制等, 将学生置于理想的“真空”状态, 以致于学生踏入企业感觉非常陌生, 学而无法致用。三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能力较弱, 教授内容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脱离实际工作, 实践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 会计实践指导教师缺乏一线行业经验

当前,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与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行业背景和企业亲身经历, 不具备处理实际业务的实践能力, 因此, 指导学生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践教学能力尚难满足教学需求。即使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也是走马观花, 更何况市场瞬息万变, 企业也处在不断变化中。另一方面, 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一支稳定、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 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一是校内实训室硬件条件落后。大多高职院校实训室的财务软件更新慢、网络运行环境差、硬件设备后续维护不足, 与学生人数比例失调, 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二是校内实训室缺乏仿真性。大多实训室通常只是电脑加软件, 缺乏真实的实训环境, 学生在实训室并没有身临企业的真实工作氛围, 实训室形同虚设, 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校外实训基地多流于形式, 不注重实质。一方面, 由于财务部门所需人员数量的有限性, 企业单位不可能大批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另一方面, 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 受商业机密、法律法规等因素制约, 学生顶岗实习往往是“只看不干”, 局限于参观实习, 接触不到财务信息, 无法实现顶岗实习的目的, 降低实践教学质量。

(五)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 更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和对特殊业务掌控能力的培养。目前, 实训通常是对特定的经济业务, 采用给定的会计政策与方法进行财务数据处理, 虽然较系统地训练了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 但缺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淡化了会计部门与外界信息交流的需要, 导致学生对企业组织机构、经营运作不清楚, 沟通、协调与管理能力较差, 不能满足用人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一)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

实践教材的编写应在实践指导教师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并由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完成, 保证实习资料的代表性与仿真性, 避免教材的滞后性。另外, 编写实践教材时, 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 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实践课程中, 拓展实践教材所覆盖的行业, 除工业企业外, 还应完善商业、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等就业领域的经济业务, 满足学生毕业后的不同需求。最后,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开课顺序, 划分教学模块, 按岗实训, 改变先讲教材后集中实训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 实现做中学。

(二) 创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实训指导教师应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加大信息化实践教学力度。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尝试“1 + 2 + 1”、“三段式”等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切实达到“学做合一”的培养要求, 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另外, 引入企业沙盘模拟, 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在实训中引入ERP企业沙盘模拟教学, 有利于学生全面透视企业的运作管理, 真正理解财务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职能,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职业岗位意识。

(三)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 加强专业教师的后续教育力度, 实现“双师”型教师发展转变。一方面, 要求专业教师取得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 学校要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 鼓励专业教师定期、长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 熟悉企业一线工作流程与行业动态。

2. 加大专业教师开展社会调研的力度, 以便掌握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与策略, 避免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盲目性。同时, 可将社会调研获取的真实资料, 有选择性的融入实训项目中, 增强实训教学的针对性与权威性。

3. 学校应建立一批高素质、精通业务、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专门从事实践课程的讲授工作, 逐步建立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能工巧匠指导实践课程的教学机制。

(四)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室软、硬件的投入, 并建立后续维护保障体系。实训室不仅要模拟企业财务部门各岗位工作流程来建设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 在软件和业务资料上, 最好也能采用企业一线真实的会计数据进行实训, 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逐步实现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 一方面, 高职院校应整合自己优势开办财税服务公司或代理记账公司, 不仅可丰富专业教师的一线实践经验, 更为学生提供来自不同行业、企业真正的顶岗实习机会。另一方面, 院校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 应结合不同行业的特性, 如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固定某段时间急需大量临时会计人员, 并且不涉及机密问题, 因此, 为解决大批毕业生校外实习提供良好机会。同时, 院校应加强为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 维持和稳定好校企合作关系, 实现双赢。

(五) 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企业注重的不单是学生的毕业证书, 而是是否取得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因此, 一方面, 院校应制定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方案, 将学生的操作技能作为考核内容, 以实践动手能力作为评价质量的尺度, 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另一方面, 院校建立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相一致的科学、灵活的考核制度, 摒弃照搬理论课程传统的卷面考试, 对实训过程层层量化, 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时, 院校应逐步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制度, 激发学生考证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16号) .

8.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八

关键词:实践;育人;共青团

实践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黑龙江东方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实践育人环节,创新实践育人途径,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12345”体系(即“一条主线”“两大重点”“三个平台”“四项机制”“五大措施”),拓展延伸三个“课堂”之间联系,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围绕一条主线——突出实践育人的引领性

黑龙江东方学院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建设为动力,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探索应用性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都适度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强化两大重点——突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

实践育人对于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使实践育人工作既有“温度”又有“宽度”,更有“深度”。

一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院连续15年开展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研室,开设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设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必修学分。学院以课程化机制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发展的做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先后多家媒体对我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我院申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耦合机制研究”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科研立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南》一书获得应用型本科高校校本教材立项支持。“黑龙江东方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设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二是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志愿服务 “八大工程”:即以关爱农民工子女为主题的“花朵工程”以关爱孤寡老人为主题的“夕阳工程”以关爱残障人群为主题的“温暖工程”以关心贫困学生为主题的“春风工程”,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绿色工程”,以和谐校园建设为主题的“爱校工程”。“星光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班助一”“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在全省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计算机学部开展的“清柜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黑龙江日报以《黑龙江东方学院“光盘”到“清柜”》对我院活动进行了重点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予以转载。积极开展“西部计划”。 2003年来累计共派遣79名志愿者到基层建功立业并取得突出成绩,涌现了一大批扎根西部的先进典型。2014年西部计划西藏报告团赴黑龙江省首场报告会就选择在黑龙江东方学院,足以看出我院在志愿服务工作在黑龙江省的影响力。

三、构筑三大平台——突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实践育人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从培养方案、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着眼“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融合度”,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一是打造主题型德育实践平台。我们利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时间节点,紧密围绕主题,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我们培育选树一大批典型。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故事分享会,与同学们共话人生理想。

二是打造科创型德育实践平台。学科竞赛是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展示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教务处、学务处、团委等部门相互协作,研究制定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实施细则》《黑龙江东方学院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创立了“东方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方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机制,探索打造东方特色科创品牌。

三是打造文化型德育实践平台。学院积极开展“两节一坛”为代表的多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学生会为主力军、学生社团为生力军、“东方之声”艺术团为先锋军的格局。打造了以“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五·四文艺汇演”“一二·九文艺汇演”“学生社团展演”等为代表的一批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四、创新四项机制——突出实践育人的系统性

第一,社会化机制。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面向社会,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聘请政府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实践教育活动的体制社会化;第二,基地化机制。实践基地是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在校内建设各种类型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服务。在校外,学校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科技服务基地”等相对稳定的40个实践基地,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第三,项目化机制。实践活动管理主要体现在项目团队竞标制,学生跨学部和学科专业的组队,自行设计项目和课题参与投标竞争,经专家评审,确定学院和学部两级重点团队;第四,课程化机制。把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对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学时学分、成绩考评等作出明确规定。

五、采取五大措施,突出实践育人长效性

一是以思想引领为导向,全面加强实践育人体系。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以文化建设为平台,努力构筑实践育人平台。坚持立足东方历史和办学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创作一批反映东方办学历史、彰显东方精神的原创作品。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活动月等活动打造成为我院标志性文化品牌活动。

三是以创新实践为载体,深化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按照“一支团队、一名指导教师、一项资助、一个实验平台、一类竞赛”的“五个一”模式培育创新实践项目,规范创新实践项目的评价机制,加强对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监督和成果管理,使创新实践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以提升能力为重点,拓展创新实践教育平台。组织优秀创新项目参加国家级、省级大赛。重点扶持一批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观摩国内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五是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力度,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指导、协调和评价,进行过程监督管理。

多年来,黑龙江东方学院构建的实践育人“12345”体系,开创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取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14年我院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全国仅有3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获此殊荣。2013年、2014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授予我院的“黑龙江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 2014年共青团黑龙江省委授予我院团委“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全省4所高校获奖,我院是全省唯一获得表彰的民办高校。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总结、积累和推广新思路、新做法和新经验,努力推动我院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高文举,刘玲玲.中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分析[J].成人教育,2012(07).

[2]薛枫,陆地.高校共青团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初探[J].华章,2011(03).

9.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九

摘要:合理高效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最佳保障。结合多年的会计实践经历和会计教学经验对建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薛新华(1964-),女,山东莱芜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02-0034-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但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满足电算化会计专业毕业生顺利走上不同行业会计岗位的需要,构建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寻求会计理论知识传授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培养尽快适应会计岗位需求、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会计人员的转变、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的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广大会计教师探索和研究重要课题。

通过近几年对电算化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结合自己多年的会计实践经历和会计教学经验,本人拟就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实训教材内容和形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计实训教材的设计和研发是会计实践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重要工具,应包括单元实训教材、岗位实训教材和综合模拟实训教材。目前,市场上单元实训教材普遍存在问题是:题量少、理论色彩浓、使学生能进入会计角色处理业务的导向型差:岗位实训教材是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最佳载体.也是学生顺利进行会计综合实训的基础.现有的会计岗位实训教材则存在如下不足:有的只是文字描述一个会计岗位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做出会计分录:有的虽然有学生处理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但只有原始凭证的名称,无格式和内容,加大了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度;有的附有的原始凭证太齐全.应该由该岗位会计人员自制的原始凭证也全部备齐,降低了学生的岗位体验,如此种种,结果是虽然大部分岗位实训教材自称仿真,其实与真实的会计业务相差甚远。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材除存在岗位实训教材的不足外,制造业的模拟实训资料较多.其他行业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材则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毕业后走上不同行业会计岗位的需要。

(二)实训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满足不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会计实训尤其是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因为涉及的内容广、凭证多,再加上账证、账账之间存在的核对关系,需要实训指导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训思路,使学生能够顺着教师引导的实训程序将复杂的实训内容规整成一个完整的账套,从而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在指导实训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川,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会计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由于缺乏行业背景和企业经历.动手能力差,没有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的意识,对学生的指导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生动形象的经济业务作支撑,使学生面对繁杂的各种凭证、账页,心生畏惧,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和会计资料的商业机密性决定了校内实训室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各院校虽然加大了对会计实训室的投入,但鉴于会计工作与银行、税务、财政及投资者等各方的业务关系.能真正做到仿真会计实际工作运行的会计实训室尚未建立起来。使学生在实训室内,模拟各个会计工作岗位职责的岗位管理制度也未形成,与会计工作岗位相关的内部、外部岗位制度还是空白。

二、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不同行业、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教师应深入不同行业的企业调研,与各行业的会计专家一起搜集不同行业的会计资料,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业务繁多,但其中重复的业务占了多数,需要对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取舍、整合、梳理获得学习型工作任务。同时.注重对会计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各个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设置是为了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不同的企业除了能按“内部牵制”的基本要求做到“钱账分管”外.配备的会计人员的数量和职责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必须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科学规范的划分.明确会计职业岗位及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各岗位会计人员应处理的经济业务及所需的原始凭证.对原始凭证的取得还应分清哪些外来的,哪些是自制的。对自制的原始凭证还要明确哪些是该岗位的会计人员自制的,哪些是本单位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制的。

会计资料的科学归纳、整理以及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成了各行业会计实训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系列建立在会计实际工作基础上的实训教材的开发.一是有利于指导仿真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二是有利于教师按照会计职业岗位和会计业务的流程指导学生实训。三是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减轻了理解会计业务处理的难度,大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会计实训效果。

各行业的会计实训教材建立起来以后,学生在毕业前可以有针对性的自由组合选取某行业的实训教材.按照企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手工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传递程序、内部控制.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处理过程,轮流担任岗位角色,循环进行操作,如同身在企业,以一个会计和业务人员的身份进行业务处理.使学生明确各会计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牵制机制嘲。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训练再到企业岗位过渡,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手工实训结束.学生可以利用会计软件将手工操作的资料进行电算化操作.并将手工实训结果与电算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巩固实训效果。所以,各行业的会计软件也是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满足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一人多岗的手工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分岗的仿真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主要完成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人多岗的手工实训室,主要由学生一人完成一个企业的所有的会计业务的处理工作,该实训室的训练特点是:一人多岗,学生能全面掌握一个企业的会计处理业务:但无角色体验,各岗位职责不明确:电算化会计实训窒,能利用会计软件对手工操作的会计业务进行电算化操作.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流程f,1:ERP沙盘模拟实训室,是由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系统.利用沙盘形式(电子沙盘、物理沙盘)直观进行制造企业生产、采购、销售、财务核算等环节的模拟决策:分岗的仿真会计综合实训室.该模拟实训室的整个实习环境与会计实际工作环境相似.与会计业务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设置齐全.学生在实训室内的会计操作流程与实际会计工作一样,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会计实训资料的操作.还要事前指定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与实习单位会计相关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并对该学生担任的角色所承担的业务进行培训.以便实训学生到该单位办理相关业务时能够顺利进行。本单位相关的部门,可以设车间核算员和仓库保管员;相关的单位,可以设税务、银行、销货方、购货方等。另外,在实训室内,建立健全各会计岗位职责,比如:出纳会计岗位职责、往来会计岗位职责、成本会计岗位职责、主管会计岗位职责等,设立的与会计岗位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职责也应悬挂上墙.使学生身处一个岗位即能明白所担负的职责,保证会计实训的顺利进行。

校外实习基地因会计业务的特殊性建设的.难度较大.让学生利用真实的业务资料处理更不现实.应考虑与会计事务有限公司和会计服务公司合作,采用的方式可以为:由学校向接纳实训的单位支付一定费用.接纳实习单位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实训指导,挑选有代表性的企业.以该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载体进行实训.一次一个班,由一个教师带队,负责学生的管理和辅助实训指导,一个月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对每天收到的原始凭证,都要进行扫描打印,每个学生一份,会计人员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可以观摩会计人员做的账务处理,然后自己动手根据复印件进行处理。采用这种校外实训的形式.优点是学生能观摩真实的会计业务及处理,能真实体验会计工作的特点、性质和任务,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缺点是学生的空闲时间比较多,因此,要加强学生管理,带队教师应做好教学和实训指导计划.处理完当天发生业务后的空闲时间内.由带队教师将会计工作实际与学生以前所学会计理论适时的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使学生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外实训结束,回校的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需要的行业企业的会计实训资料进行校内实训。

(三)积极构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拥有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标的前提条件.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的制度。专业教师应带着实践任务进企业,实践结束.应向学院汇报实践成果,由学院相关部门组织对教师实践成果的评价。同时,对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在I作时间、工作量和各项待遇上给予制度保障。二是校企合作,在校外实训基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培训。由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负责学生校外实训,在行业专家指导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技能轮训制度.逐步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考取与专业相关的会计职称系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证书。三是鼓励行业中具有双师素质的高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到学院兼职,为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应加大对外聘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力度.加强听课,对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授课效果好的兼职教师应提高待遇,吸引他们加入到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中来。

(四)改革考核方法,推行“多证书”制度,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反馈,采用多种方式检验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首先,改革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注重实训过程中学生处理会计账务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考核.教师应做到每节课将要结束时,对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账务处理情况、学习态度及协作能力等进行评价、记录,实训结束,还要对学生进行整个账套掌握情况的成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应占60%.成果性考核占40%为宜。

其次.建立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专业考证工作体系.通过会计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心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电算化会计证书、计算机能力鉴定证书、珠算等级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的鉴定,职业证书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学生考证通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证评价工作体系应成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再次,启动“第二课堂”的会计专业实践活动。积极联系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及相关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中学生取得的成绩来考核和评价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并及时总结经验指导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最后,会计专业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是否能熟练处理会计业务.是否具有会计职业素养,也是检验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建立毕业生走访制度.组织专业教师到学生的就业单位进行就业情况调查,并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详细记录,及时反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3]陈强.高职会计教育中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7).

10.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此,很多地方性本科高校顺势而为,开始了应用技术型转向。成洪波(2015)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特色发展,必须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理论导向到应用导向的转变。而应用导向的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国内的构建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工程类院校的探索,特别是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改革越发活跃;②工商、经管、金融等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的探索也成果显著;③教师教育类。上述探索以人本主义、系统论等为指导,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自身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等现实出发,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总体思路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但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①理论探索上,多就事论事,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指引,从教育论等学理的角度对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讨的成果较少;②当前研究缺乏针对其实践教学体系所存在问题的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③研究视野较窄,大多局限于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狭义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④研究成果层次较低。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专业和区域特点,分析其已有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系统、可行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人本主义和主体教育论出发,以日语专业人才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强调日语知识的内化和日语人才人潜能的开发,强调遵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研究在泰山学院日语专业中尝试构建了“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蔡则祥(2007)指出,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范畴的一个下位概念,与理论教学同样是由教师、学生、课程(包括授课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评价方法)和条件等要素构成的;李勇军(2007)、张忠福(2011)等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是由目标、课程、教师、学生、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4个部分。在学习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立体、共时地推进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目标、内容、保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将日语实践能力训练与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应用技术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1)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根据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了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具体包括专业认知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和专业素质目标。日语专业的专业认知目标为:通过实践,了解日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为理论学习提供实践导向;学习实际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勤劳刻苦的优秀品质和敬业奉献的良好作风;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研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目标又要细分为:“基础实践能力”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专项实践能力”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目标,重点在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日语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具体包括专业认知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和专业素质目标。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中对其有着明确而有效的体现。从横向角度出发,本研究从课堂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开展、第二课堂、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构建了立体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从纵向的角度出发,本研究构建了校内专业实习、企业见习、顶岗实习三大环节。实践教学次第推进,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讲授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传统的日语专业教师大多是接受的学校内理论知识教育,很少有教师曾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就导致了日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与学生毕业后的所需有所脱节。为此,本研究选派了部分青年教师到日企挂职锻炼,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保证教师在学校内所教授的内容是企业所需要的;同时,积极探索了校外导师制,聘请了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负责人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校外导师既入课堂讲课,又在职场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学生在校时间毕竟占绝大多数,为此,本研究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的作用,构建了能够模拟现场环境的实践场所,力图让学生在踏出校门之前就能真切体验到将来就业后的工作状态;同时立足地方日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

(4)日语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学生方面,切实增加理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和实践教学课的学分比重,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学分比例,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等;教师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在业绩核算、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中强化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力度。

在评价方式方面,本研究避免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一是强调了过程考核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报告对学生作出最终的评价;二是增加定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对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的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作出科学全面的定性评价;三是避免“一言堂”式评价,综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学校、社会与学生等的多元评价,以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全面。

针对当前社会大环境对日语专业人才的应用化要求,本研究从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并构建的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扩大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积极经验。

参考文献:

[1]成洪波. 致力特色发展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5

[2]蔡则祥.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3

[3]刘子建,李勇军. 构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3

[4]张忠福.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2

11.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十一

实践教学在现代会计教育中, 尤其在地方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既是由会计这一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所决定的。那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会计实践教学, 开设哪些实践课程, 以什么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等问题就成为我们应当加以论证和探讨的首要问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在真实的会计主体中进行真正的操作与演练, 但由于会计自身的特性、外部环境的限制, 我们很难使学生得到这样真实充分的锻炼。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院校已开始探索在校园内开设模拟实践教学, 建立模拟实验室, 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得到培养与锻炼。但会计教育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情况下, 应该投入多少教学资源建立模拟系统, 把原来课堂之外的实践拿到课堂之内进行。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定位。不同地域和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和侧重应有所不同。

二、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方案

带着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结合对地方高校会计学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表1所示。

地方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为:服务地方经济, 培育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加大对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投入和关注, 建立健全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 设立较为全面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针对这一情况, 地方高校应分层次、分阶段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课程, 如根据课程特点, 开设随堂实验、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等;同时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如创业大赛、ERP沙盘对抗赛、会计专业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通过一个比较完整和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具有地方特色和专长的会计学专门人才, 进而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进

首先, 各地方本科院校应对其实训环节预先统筹安排, 设计好实践课程的时间、内容和流程。如基础会计实训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 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由学生一人完成全部实训内容, 较为适当。因为此时学生刚刚接触会计专业学习, 所掌握的经济业务的处理较为有限, 所以采用不分角色由一人完成全部实训内容并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更有利于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工具、会计核算程序等的理解和认知。而在财务会计实践课程中则可以采用分组分角色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人一岗等形式, 使学生了解各个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相关业务要求。此时采用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就较为适当。因为此时的实训业务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上都要比基础会计实训多得多。教师做好预先安排, 避免角色、记账组织程序在选择上出现遗漏和重复, 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有效锻炼。

其次, 把手工账与电算化结合起来。手工模拟实习结束之后, 学生可以根据同一套资料, 通过财务软件来进行处理, 从而比较两种模式下的区别与联系。了解电算化形式下会计的中间处理过程, 并对两者的核算结果进行对比评价。

再次, 整合各单项实训内容, 使整个实训体系形成一个有联系的内部综合体。如在实践中, 大二学生进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 再经过电算化实训验证实习结果;大三时可以利用大二的手工实训资料进行交叉审计, 修改后的手工实训资料又可作为低年级学生的会计认识实习资料。同时实训中完成的会计报表还可以作为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供学生进行财务分析实训时使用, 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学科体系、前后续课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理解。

最后, 在实践教学中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如案例教学模式、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分组讨论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各会计专业问题进行探索与认知。

12.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十二

摘要:本文以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例,对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意义、内容,树立质量监控意识、建立督导监控制度、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引进、开发教学质量监控运营平台,实行实时、有效、及时的监控反馈机制、建设成效、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研究,这对加强职业学校教学督导、实时质量监控与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质量监控;教学督导评估;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和职业学校的生命线,所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为了适应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37号)等文件要求,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在教学质量监控、督导评估机制、制度构建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科学、合理、有效的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不断反馈的有效信息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有效地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转型阶段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中职向高职的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构建学校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领会精神,树立正确的质量监控意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2.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宣传,使全体教师明白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有力措施。使教师能够监督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方案及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3.有利于学校在高职院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遵循教学规律,借鉴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以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为主,对学生成长水平的监测为辅,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监控为主,临时性监控为辅,使学校在高职院校的体系中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内容

1.建立院、系两级督导体系,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领导体制目前,学校采取系部二级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督导室,由校、系(部)、室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校权威性的常设监督评估机构是校务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教学委员会。督导室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2.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各项制度学校督导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制度,通过“教代会”审议、实施,确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三、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组建“教学委员会”,为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保驾护航教学督导机构分为两级,包括教学督导组和专业系教学督导小组。成立直属于校长办公室的专职督导机构,配备专、兼职督导员11名,在“学校教学委员会”专家(54名)的协助支持下,通过专项督导,进一步完善了对专业系、职能部门的综合评价,促进职能部门和专业系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2.运用信息化质量监控平台,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反馈,通过引进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平台、青果教务管理平台,在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与教学管理互动、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反馈,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系部、处室,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3.实施、完善专兼职督导员、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任课教师听课制度学校专兼职督导员、教学工作委员会专家要求每学期对全校317位任课教师进行全覆盖听课,认真填写听课记录,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教案书写、作业布置等情况,及时反馈。各级领导都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师生要求,发现存在问题并尽快解决。学校督导室将督导员、专业系(部)领导、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情况通过校园网及其他形式予以公布,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4.进一步强化、健全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目前,学校有学生信息员128名,每天、每科对每一位任课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水平、学生管理等进行评估,及时反馈在班级教学日志及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平台上,有利于督导室、系部领导对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督导室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会,广泛征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及教师,及时改进提高。5.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建立第三方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反馈体制,学校定期对每一位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定期发放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满意度调查表”,在专业对口、薪资待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项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看法,了解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才需求动向和人才需求规格,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6.建立对专业系部工作的综合评估制度学校督导室组织分管校领导、相关处室、系部教师每学期对专业系在管理水平、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全校5个系部根据评估结果排名,分一、二、三等奖,评价结果与专业系部考核、教师绩效挂钩,对“教学工作优秀专业系”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促进专业系部领导重视教学管理及教师人文关怀等工作。7.实施信息化平台的教学信息反馈通报制度对于通过教学检查或其他渠道收集的教学信息,要通过文件、报告、校内媒体及校园网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必要时召开教学信息反馈会,促进教学问题的尽快解决。8.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建立了由学生、系部、督导、教科研组成的评价体系.评估结果将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晋级、津贴分配等的重要依据。任课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分析其教学现状,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而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及教学质量。9.加强教科研及教学奖惩制度工作(1)建立健全优秀教学奖励制度。制定了《教科研工作评定办法与奖励标准》,鼓励教师积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激励教职员工积极投身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2)建立健全教学惩戒制度。除按《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事故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惩戒外,把教师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课时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之一。

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1.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初见成效(1)学校建立了全面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重视反馈整改落实工作,完善了整个循环体系,各项制度均贯彻执行到位。(2)搭建了“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平台”“教务管理运营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动态、有效及时地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素质能力、学校的教学管理能力进行测评、反馈、督促整改。2.质量监控实践存在的问题(1)相关教学督导评价细则尚需完善。教学督导采取的推门听课方式,一学期一节课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着偶然性、突发性。如何全面地、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需要在今后的几年来完善。(2)学生网络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尚需完善。在学生评教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评价标准理解不同,整体评价差异较大,客观上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今后评价体系建设及标准解读上要完善。

参考文献:

[1]梁春琳.对新时期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J].新教育时代,2015(3).

[2]黄秋明,王正,龚蓓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0).

[3]于恩林,孔祥东,傅万堂等.实时全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探索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1).

13.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篇十三

摘要:本文对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本科教育;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Abstract:This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xistent problems with its practical teaching. After that, it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such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erformed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Keyword: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我国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 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学子已成为中国管理界的精英, 其成效是显著的。但是,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 熟悉企业市场运作, 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 已成为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本文将对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旨在对我国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参考作用。

一、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市场对高素质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为此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到今天, 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 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 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 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结果是:毕业的大学生看起来满腹经纶, 但做起事来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得用人单位不无感叹。高校自认为已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而用人单位则抱怨在社会上招聘不到他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导致此现状的原因在于:

1.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使得市场环境诡异多变

日趋复杂, 企业要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必然对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经营管理者不仅具备过硬地管理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人文素养, 同时还应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 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有较高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决断力, 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外语沟通能力。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要满足市场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依托越来越多的学科, 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就不可能少。

2. 随着近年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要求补充

相当数量师资力量, 但遗憾的是各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都直接来自于象牙塔, 没有任何企业或社会的实战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有的教师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自身都只是囫囵吞枣, 谈不上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更无暇顾及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 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3. 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在我国重点高校中由于将本科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 所以更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而一般院校又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及影响力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从而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众多高校中,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包括实验与实习两个环节, 其中实验主要有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 但遗憾的是有些高校实验所用的硬件 (装备简陋) 和软件 (设计简单)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实习, 大部分院校都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 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专业教师带队, 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 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 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 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 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 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 从中发现问题, 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 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企业竞争加剧, 为求效益, 企业在人员设置上一个萝卜一个坑, 每位员工都有任务指标且与绩效挂钩, 员工本身尚且自顾不暇, 岂敢有闲情去接待学生, 更不用说对学生指导了。即便有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企业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涉猎, 学生只是帮企业打打杂, 走马观花式看看, 根本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 还要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 企业则更是不敢掉以轻心, 由学校组织的学生到企业实习遭到了冷遇甚至是拒绝, 许多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自找门路实习, 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 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其惟一的权威就是成就[1]。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 更强调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来说, 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 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 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因而, 要培养满足市场上需求的管理人才, 必须对工商管理教育进行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 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更在于它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 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许多学校已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构建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但距离应达到的实践教学目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目前国内高校在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正确,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长期以来,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 实践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仅仅只是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3]。而对于学生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没有真正落实。在上述思想指导下, 其实践教学内容普遍采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实验等实践模式。

2. 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

在前面我们谈到学生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或自建实习基地, 在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有些高校建立的企业实习基地实际上只是形式, 每年带学生去企业参观, 并没有真正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即使有也只是少量的学生, 而学校自建的产学研基地, 普遍立足于研究生层次, 结合本科建立的偏少。各院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导致所建的实验室功能单一, 缺少功能完善的实验中心。目前, 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基地网络[4]。

3. 具有实践水平的师资不足

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 我们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来自于高校, 虽然他们具有较高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也擅长于理论教学, 但由于没有从事过工商管理的实际工作, 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 必然缺乏进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

4.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上, 而疏于管理和缺乏明确操作规程及标准的教学环节是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长期以来, 由于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内容, 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 其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只是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指标, 以考核者的主观意志为主要依据, 考核存在很大随意性。

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 各高校要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质量, 必须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应从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 以面向社会服务为宗旨,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所构成。

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起引导驱动作用, 因而目标的正确性非常重要。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最新实用技能, 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 使学生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如何合理配置。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课程设计、实验 (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仿真实验) 、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创新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对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配置应以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 按素质教育、专业知识认知、专业技能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四个层次, 由验证到认知、由单一到综合、由应用到创新, 连惯性由浅入深地安排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阶段,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是公共基础课, 在这一阶段,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由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能力, 开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 如英语演讲比赛、PPT设计比赛等。进入大学二年级, 学生将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 这一时期, 可以将企业参观、调研、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深刻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大学三年级, 是学生专业课的主要学习阶段, 这一时期, 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引入专业实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逐渐过渡到专业技能的掌握, 并从单一知识掌握逐渐进入到综合知识的应用, 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大学四年级, 是学生专业选修课学习, 也是学生个性化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 可以通过实训、仿真实验、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 为学生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5]。

3.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具体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生课余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等。有关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充分考虑前瞻性和持续性, 统筹规划、优化配置, 使实验室的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 保证既能满足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的需要, 还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并尽可能使实验室能够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发挥其最大效用。为了满足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 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 本着“双赢”的原则, 主动出击, 通过学校、学院等不同层面与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 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 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 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者, 更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者。当前高校中具备专业理论、实践操作两重知识和能力, 综合素质高且掌握教育规律的教师并不多见, 这必然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此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可以招聘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 为企业提供咨询或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训的机会;聘请企业界的专家来校指导。

4.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灵活多样、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 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措施落实和运行, 就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有关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现许多高校存在多头管理, 如实习教学归教务处管理, 实验教学归实验室管理部门管理, 而课外科技活动由学生处负责, 各个主管部门又归不同的校领导负责,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 使实践教学的整体计划被分割若干部分, 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建议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应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总负责, 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如涉及到学生处、实验室管理部门、校外实习基地, 则必须与教务处进行沟通与协商) , 各个学院具体负责, 学院的各系、教研室具体落实, 最后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实践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院教学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各个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和教学环节的落实、组织工作。由各专业负责人及相关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 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学院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具体落实;并做好检查环节和结束的成绩评定及总结工作。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 为了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 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同时制定完整的、规范的各类实践教学运行操作规章, 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 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并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 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2个目录外专业, 自1985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这就是“良好的思想品德、优秀的专业素养、过硬的外语技能与突出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及“强化专业特色, 突出外语能力, 造就高素质的国际通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市场,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探求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 这促使许多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广外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大胆改革,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几年的建设, 从整体上看,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实践教学环境已初具成效, 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建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

近年来, 广外大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目前,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可以利用的实验室包括:ERP沙盘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物流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商务谈判全景仿真实习中心、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融与证券实验室。共享大学实验室有:语言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实验室、宽带多媒体实验室、听力实验室、远程同步交互实验室。特别是一些仿真实验室都实现了交互网络系统连接, 能够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环境, 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 全面、系统、规范地了解经营业务的全过程, 进行高度仿真的实际操作, 培养了“实战”能力。

2. 注重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 一方面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就业取向, 同时, 也考虑实习基地的国际化程度。目前有广东省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岭南会计师事务所、珠海伊斯佳化妆品有限公司、中山恺撒威登食品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在校园周边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 如学生自主创办了云山咖啡屋、云山书屋、云山小站和云山网球俱乐部等, 这四个休闲场所已成为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 除为全校师生服务外, 还对社会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丰富的社会和课余实践活动。

作为对校内专业教学的重要补充, 学院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全院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学生中的团、学 (共青团、学生会、学会) 这个平台, 围绕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 开展一系列的课余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周活动”和在校内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英文戏剧大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营销调研大赛”、“模拟交易会”、“物流调研及讲介大赛”、“会计制度设计比赛”、“模拟招聘”等等,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 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操作流程。此外, 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做实习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余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企业, 巩固加强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知识大赛, 如“挑战杯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两岸三地’大学生会计专业辩论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竞赛, 提高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5. 重视课程设计。

各专业都非常重要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 通常要求学生以小组进行, 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既熟悉专业知识,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学院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 着力狠抓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使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颖.德鲁克的128企业管理思想解读[J].经济论坛, (9) :81-84.

[2]张荣耀, 刁兆峰.企业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6) :104-105.

[3]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 2008 (3) :25-29.

[4]胥悦红.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 (4) :52-57.

上一篇:绿色学校广播稿下一篇:国内一流大学校长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