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精选10篇)
1.浅论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 篇一
浅论企业文化与激励体制的关系
摘要:文章对现代企业文化与激励机制的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防止人才的流失,解决消极怠工等问题,就必须根据员工的差异性本着人性化的激励管理机制满足员工的需求,改进现有传统激励机制,采用全面综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以合理授权来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企业归属感,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管理达到人性化、员工流失最低化、管理效率最佳化。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的含义
一、激励是以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它追求的是管理的人性化。机制则是以对系统内各要素内在关系的认识为基础,强调人的行为的理性层面,它追求管理的制度化。二者有机结合,即为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在组织系统中,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它就会内在的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激励机制包含两个要素:第一,发现他需要什么,然后用这个事物作为员工完成工作的报酬。第二,确定他的能力是否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也就是说,需要和能力是实现激励功能的两个要素。
二、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激励形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 从激励的形式和方式来看,员工激励一般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然而很多企业激励形势比较单一,或者都过分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随着势态的不断变化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员工基本物质生活没得到保障是物质保障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但当他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那些所谓的基本保障就不再是他们的主要追求,人们开始把目标逐渐转向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员工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能够有锻炼和发展的机会,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所体现。不过人的需要时有差异性的,很少有企业会切身实地的对员工的真正需求进行调查,都是根据国外或者其他企业进行参考,没有以自身企业及员工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去有效的实施激励,盲目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这就使激励和企业自身情况不符合,缺乏针对性,激励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二)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开发不够
企业获得人才一般有三条路径:培训、留用、和引进。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来,很多企业的职工培训状况并不乐观,存在诸如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培训理念落后等问题。部门中进行系统化培训的还很少,而且受行业和部门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差别较大。很多企业都认为人才培训是一种开支和负担都不愿投入。稍微好点的企业则把人才的培训定位于员工岗前培训,对员工以后的继续教育和职业规划等能力建设方面投入较少。
(三)绩效薪酬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有效性 在现代企业很多企业都实行岗位工资制,在此制度下某一类岗位上的人员只能获得一定级别的工资,员工无差异化,对于那些能力强工作表现出色的员工并不公平。这样会促使员工只对于自己的晋升感兴趣,对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没兴趣,因而无益于企业发展。还有一种就是在同一企业,各岗位员工之间的需求无差别化,个岗位同一级别的员工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企业并没注意到这点,以至于整个部门之间因为工作难易度不同然而获得报酬无差别而导致部门之间矛盾关系发生,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内部凝聚力涣散。还有些企业只重视短期薪酬激励,而长期激励机制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的报酬形式为“工资奖金补贴福利”,薪酬结构比较单一,激励缺乏动态化,没有年薪制激励和股权型激励等中长期的激励计划,使得激励的强度较弱。
(四)缺乏企业文化的支撑
企业文化是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和产品服务等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其核心内容。但是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并不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激励的重要性。他们往往认为企业文化是大型企业或者历史悠久的老企业的事情。有的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还不如物质激励来的实在。然而正是企业文化的缺失,使得一些人才产生了需求满足感,不愿再继续学习深造,不愿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正因为企业长期忽视组织文化建立,造成组织人心涣散、缺乏组织凝聚力,更不用谈企业文化所能带来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对策(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综合运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员需求的不断提高,人员激励重心逐渐从物质激励往精神激励转移,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根本,在两者有机的结合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西方激励时间的过程中得出以下对比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从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方面入手,短期的物质激励确实可以吸引人才,但想留住人才必须与长期的股权激励和精神激励三者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优秀的人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明确指出,物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追求,而精神需要是在物质需要满足后的升华。物质激励是通过物质刺激手段鼓励员工工作。它主要可分为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种。短期激励表现形式就包括大家常见的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短期的物质激励只是对于个别员工有用,而那些优秀的人才和领导层干部就需要长期的股权激励来满足他们的个人价值。精神激励则是一种内在激励,是精神上的无形激励,主要包括对工作的认可,奖励的公平、晋升的公开,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等精神激励。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资不少但也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员工积极性并不高。马斯洛需求理论正好证明人员不仅仅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高层次的需要,美国管理学家皮特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组织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只有将精神激励手段和物质激励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才能真正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二)授权激励与发展激励有效结合
对员工工作的认可,授予充分的权利,才能使员工大展拳脚实现自身价值。在配上提升员工自身价值的职业发展激励才是企业长期和永久激励人才,提升人才价值的方法。授权激励一般都会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精神激励。但事实上,授权激励可以看做是包含薪酬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一种符合式激励。它不是单一的从物质或精神方面来激励员工,而是通过授予权利在精神上刺激员工和为保证授权效果而相应做出的薪酬激励双管齐下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适当的授权可以充分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对工作的责任感。同时,授权也不单单是给予权力,也是通过授权,上级可以指导、监督、历练下属员工,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为企业有用之才。因此,授权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的做法。人总是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就会努力表现自己,而授权就正好是给他们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另外一种长久激励提升员工自身价值的方法就是员工的培训发展激励,为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培训计划。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是企业开发潜在人才、留住优秀人才的有效手段,也可以避免关键岗位人才流失对企业战略实施的负面影响。员工工作的目的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自身对事业发展的追求,职业发展方向就是其事业发展的定位。给予员工培训机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来实现自身价值。
(三)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结合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保障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舒适程度,薪酬对于员工的生活质量尤其重要。然而工资作为薪酬的一部分不仅是生活的保障,而且也是受人尊重以及个人成就与权力的象征。基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为保证员工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公平就必须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在建立薪酬体系之前,必须尽快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标准需以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及员工实际情况为标准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设定。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1)日常业绩考核。根据不同岗位及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完成度作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对每个员工设立平衡积分卡,作为薪酬、晋升、奖惩的依据。(2)特殊业绩考核。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往往有些问题需要特殊的方法去解决,对于那些有特殊贡献及创新方法的员工这是很好的能力认可,也是其选拔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制度确定后下一步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的不同等级制定出相应的薪酬激励制度。薪酬体系必须根据自身所在行业的水平,以及企业在市场上的战略定位,确定企业的总体薪酬水平。再根据各个员工的能力和职责确定工作水平,根据工作绩效确定工资、奖金、福利,并在评估时进行调整,调整的依据应该是职责的变化、能力和绩效的提高而不是工龄和资历。这样才能使员工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员工业绩,调动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保证激励的公平性。(四)企业文化激励与目标激励结合
企业文化和企业目标都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能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方向保持一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和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相互融合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往往企业文化必须从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激励员工。企业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文化,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各种物质设施及文化环境的总和。消费者对生产成果的认可和称赞使企业员工产生了一种骄傲感和自豪感,更加忠实于企业。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人们精神愉悦,工作热情高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企业行为文化是次外层文化,企业家行为、企业英雄模范人物行为都会是一个员工行为的标本,在一定程度上员工会产生效模的效果去学习企业家好的行为方式。企业制度文化属于中介层,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企业制度文化可以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促使企业和员工共同愿景的达成和实现在企业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企业精神文化属于核心层,它是受到一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文化观念。企业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对于员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企业目标激励是让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员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方向,达到激励效果。企业文化激励与员工目标激励是相互作用的,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员工的个人目标会像组织目标靠拢。员工目标激励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成的基础。使员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方向,达到激励效果。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员工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企业发展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稳定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积极性的关键。一个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及员工个体需求的差异,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有效激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经营者的任务不在于改变人,而在于有效激活个人以增强组织的工作效果。”管理者的任务不是改变员工而是激励员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建立企业特色和员工需要的激励体系。顺应时代发展的激励体系,才能激励不同时期的员工,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浅论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 篇二
企业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企业的价值观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及员工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就需要企业在遵循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 用积极向上、健康有为、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明确方向、统一意志、凝聚人心、规范行为。
㈠企业改革要求政工人员工作职能必须转变国有企业经过无数次的改造、改革、改组的洗礼, 呈现出新的活力与生机。企业的发展也走过了许多坎坷不平之路, 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新景象, 企业所处的环境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经历, 企业身份从国营企业、国有企业再到公司制企业的变迁, 职工身份从固定工到合同制工人的变化等等, 致使企业和职工认识和关注问题的“热点、焦点”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而职工的行为导向因素、价值取向定位与发展方向走势, 都较过去有新的更大的选择空间及自主权。这就向思想政治工作及政工人员提出了如何与时俱进的新命题。而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现状看, 以教育、引导、沟通、协调等方式来影响人的情感、责任、理想、信念等非强制性的管理要素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 只能作为规定、纪律、制度等行政管理手段的重要补充, 在国有企业和员工面临的新形势、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情况下, 是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教育、引导、激励、关心的方式来期望达到团结协调、共同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的, 这一外因最终要靠内因的变化来取得。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 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意识形态、培养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对组织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组织前途的憧憬心发挥作用的。但企业文化对于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要任务的企业来讲, 是以文化为内容的管理思想, 它通过培育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形成企业的文化个性和对内对外的文化影响力, 追求持久的企业竞争优势, 具有明显的文化和经济特征。企业文化这一特征尽管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等属性不同, 但都是作用人的软性管理手段。而恰恰有较大区别的是, 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在作用范围上更大, 系统化程度上更高。再者, 作为最具融合力的文化, 对于加入WTO后要与国际接轨, 参与更大竞争, 取得效益最大化的企业而言, 则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企业政工人员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管理之中, 在坚持做好日常的“明理、解忧、凝心、鼓劲”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 实现职能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魄力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投入到企业价值理念的宣贯和落实实施中, 以此获得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㈡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要求企业政工人员工作职能必须转变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人才经济和利益经济, 它所表现出的最大特征就是竞争和效益最大化。我国加入WTO后要求企业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竞争, 这就为国内企业提出了如何融入国际社会,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而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很快就被我国的企业及企业家所认同和接受, 也解决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但要真正在我国的企业中完全落地且形成企业及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既需要企业的领导者长抓不懈、更需要我们的政工人员的教育、培养、引导、督查和不懈努力。其次, 作为具有宣传、教育、督查、协调等工作优势的政工人员, 更需要通过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的宣讲, 展现企业的价值观和愿景, 实现企业与员工的“人企合一”目标。那么, 从工作实践看, 作为只作用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解决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就有了局限性。因此, 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要求企业即使处于被动的状况也要接受企业文化理论, 并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同时, 也要求企业政工人员转变职能,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当然, 这并不是说不要思想政治工作或不重要, 而是讲层次和重心问题, 是要努力谋求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实现二者以共性为基础的融合和差异性为基础的互补,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达到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软性管理系统”,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下,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要求企业政工人员工作职能必须转变以人为本,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 不仅在于承认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中心, 而且要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对此, 胡锦涛同志结合新时期的新实践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断, 更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为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政工人员提出了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涵的新要求, 特别是为企业领导及管理者提出了在决策方向、工作重点、管理目标等方面实行调整转变的新思考。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作为人本文化, 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十分相投。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 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 反对单纯的强制管理, 注重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 为企业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以此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 实现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内部物质、制度、精神的最佳组合和动态平衡。它具有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辐射功能。这些属性、功能和价值对企业而言, 较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广泛、功能更强劲。企业文化讲究的是员工对价值观的认同和在群体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的约束下的行为自觉, 同时, 强调把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外部控制和以群体目标为己任的内在自我控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是组织目标确定的情况下, 由上级对下级发动思想动员和协调活动, 其正确方针就是疏和导的方针, 在疏通中引导, 在引导中疏通。尽管二者都是解决“有效执行”问题, 但从“能动性”和“普遍性”上看, 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 而企业文化则更具“导向性、个异性、共识性、非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这些特点, 就更进一步向企业政工人员提出了转变工作职能和转移工作重心的要求。
二、正确区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
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点一是工作目标相同。企业文化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强化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各个环节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 树立和强化企业精神, 用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生产力发展, 是两者的根本目的。二是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都是人, 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 都是做人的工作。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对象都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 都强调协调的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其着力点都是在以人为本, 提高员工的素质, 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发展生产力上下功夫。三是工作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 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是一致的, 而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任何排斥、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都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四是工作内容相似。一要在经营行为方向, 建立和坚持行为准则、企业道德, 维护企业信誉, 树立良好形象, 遵守法律法规, 履行合同。二要在价值观方面, 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三要在企业精神方面, 强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与献身精神。四要在培养和提高员工素质方面, 促进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来教化和影响企业员工, 使之成为与企业目标、企业形象相匹配的企业成员。五是工作途径相通。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 如对员工进行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 市场经济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 企业面临的形式任务教育, 开展全员素质工程活动, 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养成和持续改进也几乎完全适用。而且,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特定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企业的经营生产状况、产品结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等;外部环境指企业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 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行情、社会责任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这种确定又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要分析研究有利和不利因素, 根据各自的特点, 找准工作基点, 确定工作重点和突破口, 以求两项工作同步获得成果。
㈡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一是范畴不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范畴, 属企业管理中的“软管理”, 是一种经济文化, 是把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它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追求企业整体优势, 具有明显的管理性和经济性, 在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涉及企业风格、体制、政策及企业形象等各方面的管理实务)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依照党的路线和纲领, 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企业文化建设涉及企业风格、体制、政策及企业形象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事务。而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也一直强调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做, 但它的重点是从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党的方针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教育出发, 围绕如何维护、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 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 形成良好的社会和企业风尚而开展的工作。不难看出, 两者虽有相似的目的, 但在立足点、工作范围、实践要求的适应性方面均有区别。二是内容不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企业精神、确定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树立企业形象等, 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特征。不同的企业依据本身的实际需要为企业制定使命、理念和行为规范, 当这些使命、理念和制度规范成为该企业广大员工普遍自觉行为时, 便形成了本企业的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路线政策、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精神文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形势任务教育和三德一法 (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和遵纪守法) 等方面的教育, 同时对员工在企业具体生产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认识、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疏通引导和有效化解, 具有较强的社会共性特征。所以, 企业文化是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需要, 属于本企业的文化, 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企业需要。而广泛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适合于每一个企业。三是主导力量不同。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文化, 往往一些企业文化的源头, 就是这个创业者文化思想的体现。企业文化的优劣及建设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素质。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对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般说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党建水平。为此要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此外,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也不同。企业文化建设多数企业主要是由行政负责, 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也一直强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但实际上主要是党委主抓, 由政工部门来布置和落实。四是工作方法和过程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企业使命、理念一经确定, 就要通过制定制度并强制执行, 使员工对企业观念和行为准则做到高度的自觉和一致, 以此达到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体现企业良好形象, 从而换取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目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 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使全体员工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体验, 逐步养成确立企业员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 以提高企业的感召力和竞争力。一般来说,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其制度和行为规范正是有着极强的严肃性, 才能保证企业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达到普遍自觉的程度。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党的统一组织领导, 通过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 进行系统教育和正面引导, 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注重疏通引导, 说服教育, 启发调动, 沟通理解, 要求循循善诱, 耐心细致, 一般不带有强制性。
三、正确把握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当今, 是企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经济的发生与发展, 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 而是经济、文化的一体运作。只有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 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 形成企业整体的物质观、道德观。
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 其主题是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是经济组织, 在社会和谐发展中, 具有根本保护作用。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基础, 是前提条件。因为企业文化和新价值体系都是依靠人来体现的, 人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价值观的确定、企业精神的培养、员工道德的养成、优良传统的发扬等诸方面,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㈡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避免企业员工出现“精神危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为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形成, 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众意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因此, 企业思想道德政治工作必须切实以企业经营为中心, 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才能做到有为、有位、有成, 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企业作为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经济组织, 实行民主管理, 让员工当家作主, 努力营造一种凝聚人心的氛围。这就必须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前提条件, 是根本保证。坚持生产经营全过程, 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企业只有在文化的涵盖下, 把生产经营、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结合起来, 才会增强凝聚力, 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 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突出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队伍构成多元化;二是员工收入多元化;三是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四是价值观念多元化。如何将不同身份、不同收入、不同文化知识、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思想意识统一起来, 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新的问题和紧迫任务。
㈠借助企业文化,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即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发展为出发点。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 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更接近于企业经营生产。具体的企业目标, 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 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㈡借助企业文化,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够使全体员工得到价值认同和统一, 由此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物质意识, 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因此, 我们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凝炼和培育, 把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 变成企业的具体目标和行为规范;通过文化的辐射和渗透作用, 把党的理想、信念铭刻在每个员工的头脑里, 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塑造企业, 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员工, 使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深入人心, 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㈢借助企业文化,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企业的发展进步, 员工不再把企业看作单纯谋生的劳动场所, 而是需要企业具有多功能性。不仅要提供舒适的劳动环境, 还要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 使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 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新的活力, 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而且在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 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八小时以外,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平台, 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 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 创造了条件。
㈣借助企业文化,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全体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 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 是一个对全体员工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的过程。广大员工变以往教育中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自觉实践。当他们感悟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目标的正确可行时, 就会自觉地团结在企业周围, 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 企业文化建设是启发员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提炼、升华, 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进步, 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
㈠建设企业文化,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作为“舶来品”强调自我实现, 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如果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教育, 其副作用不可低估。所以,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 坚决摒弃低级趣味、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
㈡建设企业文化, 要突出社会主义党建特色我们是国有企业, 企业党组织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干部管理中为企业培育造就了一大批骨干和精英, 在企业管理中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全体员工为企业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发挥其党建优势, 这是坚持党对企业政治领导的基础, 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㈢建设企业文化, 要着眼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员工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一个思想、文化素质都不高的企业团体, 是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作为专门从事建筑网架施工的大型国有企业, 围绕金昌的发展, 承担着开发建设的重任, 追求科技进步、技术领先是我们企业始终遵循的立身之本。同时我们企业员工队伍比较年轻, 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较多, 因此, 按照园区发展的要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把甘肃网架公司全体员工塑造成为服务镍都、报效祖国的“社会人”, 勇于创新、诚信经营, 团结协作、恪尽职守的“企业人”, 崇尚科学、善于学习的“文化人”, 自尊自爱、文明高尚的“法治人”, 打造在国内国际市场叫响的“网架人”这一品牌。
㈣建设企业文化, 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意识, 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经营者的文化, 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代表着企业的追求和发展方向,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作为员工队伍中的先进分子, 理所当然、责无旁贷要当先锋、做表率。只有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发挥各自优势, 才能共同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3.企业文化≠老板文化 篇三
现如今中国企业中盛行一股强劲的企业文化风,不管企业的性质和大小,都在宣扬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受到器重,这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在某些单位企业文化变成了老板文化。
所谓老板文化,就是由老板(企业所有者或核心管理者)个人建立的、不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行为不符或相背离的理念与行为方式,是一种表里不一、双重或多重标准的文化。它在形式上包装得与真正的企业文化一样:有愿景、宗旨、价值观、精神,一样生动华丽的文字,但在企业制度中并没有融入,管理与经营行为中更是毫无痕迹。
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小张被分配到一个大型生产加工肉类食品的国企,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当地排在前三名,员工待遇等各方面的福利在当地数一数二。小张当初被分配到这个企业时引起了很多同学的羡慕,但工作一年后,他却放弃调档案与正在办理中的户口的机会,应聘到一家国内知名的民营企业,担任市场部产品主管职务。在离开前,领导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要离开?小张反问领导:“您还记得我们刚来企业时您跟我们讲的话吗?您说对我们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讲诚信,这是您本人和企业的一贯原则,对待消费者,对待同事、朋友都要讲诚信,不讲诚信的人是不能在我们这个企业中立足的,但您应该知道我们的产品都是用什么原料加工成的吧?”———小张所在的工厂以生产火腿肠为主要产品,但在加工中掺杂了大量的被淘汰的老母猪肉。领导沉默半晌说:“这其实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太年轻,现实是很残酷与无奈的。现在有这样效益的企业已不多了。”小张最后说了一句话:“我只是不能说服自己该如何信任您和这个企业。”
来到新公司的小张干劲十足,因为在入职仪式上老板慷慨激昂的讲话让小张十分激动。老板说在两年内企业要在美国上市,所有企业员工都可获得不同额度的原始股票,实行全员持股,只要是忠于企业、努力工作的员工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小张感到,只要按老板要求兢兢业业地工作,企业一定不会亏待自己。小张的新领导是市场部经理,来公司已两年,工作非常尽责,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很高,在与广告媒体公司的谈判中极力维护企业的利益,令小张十分钦佩。转眼半年过去了,发生了一件让小张意想不到的事情:小张的这位领导在一次业务外出中发生了交通事故,一条腿粉碎性骨折;更令小张意想不到的是,企业在处理这件事时,竟以市场部经理合同到期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对其所受到的伤害仅是象征性地支付了两千元钱,然后就不再过问了。这一次,小张没有马上跳槽,因为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老板文化的特点
老板文化最充分地体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当中。老板文化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相当的强制性。在民营企业,老板说了算,老板个人的价值观与是非评价标准就是企业的标准,碰不得、改不了,老板喜欢的一定是企业倡导的,老板厌恶的一定是企业禁止的。有一个民营商场,老板外出参观学习后,感到人家商场的售货员亲切优雅,便在企业文化中规定所有女员工淡妆上岗,认为这是仪表文明的先决条件,否则予以处罚。制度推行后,一些原本不会化妆的员工天天为化妆而发愁,甚至有些人化了比不化还难看。最后慢慢推行不下去了。其实化妆还是不化妆,这都无关紧要,如果员工素面朝天,可看上去和谐亲切,又何必要人家化妆呢?这是一种对员工的苛求,而并不是真正的文化。
老板文化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不统一性。如上面例子所述,很多民营企业在对员工价值观的灌输中都强调忠诚与责任的重要性,但对这种忠诚和责任的要求和约束却是单向的。员工要无条件地忠诚于企业,企业却不存在对员工的忠诚,可以任意地解雇和开除员工,企业要求员工更为自觉地多承担工作责任。广东一家内衣企业,员工接一个电话,如果超过几分钟,老板都会亲自过问。试想,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发挥多少?不少企业除了付给员工应得的工资报酬外却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也充满了对消费者的不忠诚和不负责任行为。类似生产火腿肠在加工中掺杂了大量的被淘汰的老母猪肉,刚出池的勾兑酒被封以“八年陈酿”灌装瓶中的事屡见不鲜。在这样强烈的现实反差面前,员工不可能发自内心地认同企业文化,不被员工认同的文化,必定成为“皇帝的新衣”,最终只能变成老板的个人文化。
老板文化衍生的诱因
毋庸讳言,老板是企业的指挥者、领头人,老板的价值观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组织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企业,尤其是当代中国的民营企业,形形色色的企业文化,其根源大多来自于企业家(老板)的意念和主张。当今中国小企业的原创者(老板),大多白手起家,运用个人的经营理念和人格魅力,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机遇,创立了企业。他们创造一个企业的过程就如同一位母亲孕育抚养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壮大。他们对自己的企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人生思想、经营理念、文化价值观与他们的企业溶为一体,渗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发源于老板文化,应是衍生老板文化的首要天然生态条件。
当代社会,经历了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特殊历史洗礼的本土企业投资人,他们的文化资质和生活阅历,都附有着鲜明的历史与时代变革的烙印。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大地到处传诵着一些白手发家的神奇故事,某某某用借来的几百元或几千元启动资金,在短短的几年内竟奇迹般地一跃而成为身价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大富豪。这正是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所带来的历史机遇的真实写照,是天赐良机使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轻松过关斩将,迅速积累起连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庞大财富,登上了成功宝鼎。应运而生的诸多“成功”案例,派生出诸多的“生意观”;而这些不同的“生意观”所派生出来的价值理念,铸就了他们选择信奉两种不同倾向性的文化意念。即:一种是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利人利己的企业经营主张;而另一种,则是背离正常的社会人文价值准则的损人利己行为。文化生态环境制约因素的缺失又成了一些不正確意念转化为企业文化的主要诱因。不是吗?传销有人打,邪教有人抓,唯有企业这个“独立王国”的小天地里,各种谬论可以信马由缰,不为所扰。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一些企业做了第一桶金的积累之后,企业逐渐做大,这时候开始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有时候就像一个穷了很多年,一朝暴发的暴发户一样,对企业文化有点病急乱投医,无从抓痒,随便抓到一把和文化沾边的带有文化样子的东西,就误当做了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这也是一些企业文化变成老板文化的因素。
老板文化是文化生态病毒
老板文化无疑是对“承诺守望”的一种反动。有人将其定性为“文化生态病毒”,很是恰如其分。因为老板文化的这种反动特质,能导致它所引用的、为人们所熟知和尊崇的某些人文价值论断或格言变成谬误。犹如将一件美丽的旗袍罩在妓女的身体上。其次,它寄生于社会文化的肌体细胞中;活跃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并具有复制、传染、和再造的功能;这些条件是构成它能导致正常的人文价值观紊乱或“致病”的病毒特性。因此它对整个大文化生态环境的侵蚀和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老板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作用至少有两个重灾区:一是商业道德领域。何谓商业道德?———童叟无欺。当弄虚作假和企业所宣扬的“诚信为本”产生矛盾时,企业往往会搬出一大堆理由来给自己推脱:做生意的“无商不奸”啦;先赚到“生意上的第一桶金”再说诚信不迟啦;竞争逼迫的。你不做,人家做。企业倒闭了,诚信一钱不值啦;等等。二是人生道德领域。何谓人生道德?———仁义礼智信。类如化妆品“直销”例案中的“6字真经”———先洗脑,后洗脸,明知无德,偏要为之。它用巫师般的作秀去玩弄人们最基本的互信底线,其后果不仅仅只是实现获利,更恶劣的是,它颠覆了随从者对健康的人生价值观的信赖。尤其是涉世不深、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在遭遇“貌以善,实则欺”的伤害后,会导致他们沦入玩世主义群体,造成心理上对健康文化的反叛,甚至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对立。
老板文化对于企业的危害是隐性的、长期的,这种危害最终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个领域与层面。当量变一旦演变为质变,曾风光无限、辉煌一时的企业便轰然倒地、灰飞烟灭,赚到的可能只是潇洒走一回。回顾近20年中国企业发展的历史,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则“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新闻,打乱秦池发展的生命线;三株把保健品吹成包治百病的良药,一桩诉讼官司,所有的辉煌立即变成肥皂泡;三鹿往奶粉里非法加入三聚氰胺,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很快便陷入覆灭的境地。民谣“太阳落山了,霸王别姬了,巨人倒下了,飞龙折翅了,三株枯萎了,秦池病重了,爱多伤心了,威特卷刃了,长江阻塞了,幸福痛苦了,三鹿消灭了”就是中国企业“流星现象”最生动的写照。伴随着“流星企业”及“流星品牌”的陨落,自然是一大批“流星企业家”的陨落,诸如人们熟悉的马胜利、张兴让、禹作敏、牟其中、吴炳新、胡志标、姜伟、李经纬、杨斌等等。虽然这些跨掉的企业和企业家原因有多种因素,但老板文化在其中的危害却是不容低估的。
老板文化亟待转化
在西方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个人意志的集中体现,而是建立在创业者个人价值观与追求基础上的,融合了历任管理者文化理念而最终形成的。
在中国,企业初创阶段,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企业原创者(老板)的经营思想、文化理念、经营思路、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以及随后建立起来的有关制度和工作程序,提供了这个企业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但是,这种老板文化是以企业创业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老板文化某些地方必然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如果继续用老板文化来规范和指导企业,必将导致企业的停滞不前甚至衰亡。因此,在企业发展壮大阶段,需要企业扬弃旧的老板文化,重塑健康完备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成熟期,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吸收了老板文化中所有的积极因素,抛弃了老板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份,此时的老板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也就是说,培养健康的企业文化并不是老板随心所欲就能造就的,按照儒家“人君犹盂”的说法,那并非是按照老板之“盂”去打造企业文化之“水”,而是反过来要求管理者按照以人为本的精神检点自己。
坊间曾经流传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我们知道海尔前身是公有制企业,当时的产品质量很有问题,海尔集团的前身企业先后换了四五届企业领导人,企业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成为亏损企业。企业在关门之际,张瑞敏抡起一把铁锤把一部有质量问题的冰箱砸得粉碎,他要通过砸冰箱来解决企业的暗疾。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但这一咂,咂出了海尔的新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海尔也从此逐步发展壮大,如今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海尔公司成了中国企业“星空”中最为耀眼的“恒星企业”之一,张瑞敏也几乎成为当今中国最为成功的“明星”企业家。
4.浅论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 篇四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经济1101 姓名:谭孟舸 学号:110110001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6日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班级:经济1101 姓名:谭孟舸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3 引言„„„„„„„„„„„„„„„„„„„„„„„„„„„„„„„„3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营销的案例„„„„„„„„„„„„„„„„„3
(一)、正面案例„„„„„„„„„„„„„„„„„„„„„„„„„„„3
(二)、反面案例„„„„„„„„„„„„„„„„„„„„„„„„„„„4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论述„„„„„„„„„„„ 4
(一)、相互联系„„„„„„„„„„„„„„„„„„„„„„„„„„ 4
(二)、相互作用和影响(利)„„„„„„„„„„„„„„„„„„„„ 5
(三)、相互作用和影响(弊)„„„„„„„„„„„„„„„„„„„„ 7
(四)、关系综述„„„„„„„„„„„„„„„„„„„„„„„„„„„7 第三章、启示„„„„„„„„„„„„„„„„„„„„„„„„„„„„7
(一)、从二者关系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8
(二)、如何更好地以传统文化推动市场营销 „„„„„„„„„„„„„„8
(三)、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如何注重传统文化保护„„„„„„„„„„„„ 9 第四章、结论„„„„„„„„„„„„„„„„„„„„„„„„„„„„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重大。二者虽然时代背景气息不同,但是并非毫无相关,相反,它们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相互之间也有着许多有利或者有弊的作用和影响。只有仔细地分析他们之间地关系,并且为各自的平衡发展提出对策,才能促使两者和谐共赢的进步。本文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的具体关系内涵为研究目的,对一些现象和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从而进一步进行两者的关系探讨,并且提出具体措施以分析其真正内涵,最终得出结论:只有采取措施平衡好二者的利益,促进二者和谐发 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赢。
关键词:传统文化;市场营销;营销理念
引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研究已有先例,但是对其二者的具体关系进行探究暂时十分稀少,因而有进行探究的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的具体关系内涵进行探究剖析是进行此次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目的所在。本文第一章从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营销的具体案例入手进行分析,第二章进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的相互关系,第三章具体阐述由二者关系所得到的基本认识和方法论探究,第四章说明结论。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营销的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括儒家文化、道家、佛家文化等道德意识形态文化,也涵盖了如剪纸、绘画等民族习俗文化。而市场营销则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前者具有传统民族气息,后者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两者虽有时代冲突,但也不乏共融共通之处。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营销当中并且获取成功是不难理解的。
(一)、正面案例
1.用传统文化活动带动营销
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洛阳牡丹花会、张家界森林节等,通过举办文化经贸节,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商家可以利用人们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热情,进行广告投放和实体销售,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2.品牌营销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推动营销发展
“红豆”是江苏红豆集团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名称,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有的情感魅力而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提起它,人们就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 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孔府家酒是孔圣人的家乡酒,一句广告词“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勾起无数人对家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追源。
台湾茶行业两大巨头“统一”和“康师傅”,他们在广告中注重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和中医养生观念的结合,如康师傅推出的大麦香茶广告, 非常注重对健康的诉求, 无论是选择金色麦田作为背景还是对六棱大麦的细节表现, 都从各个角度体现出自然、绿色、健康的中医养生观念。能够唤起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和对健康的追求,推断营销的发展。3.将传统文化融入营销内容之中
如以传统文化为题材进行动画制作、文学创作,还有诸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名人或者风俗习惯等为蓝本而创作的玩偶、公仔、饰品等。这些都是利用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进行的文化营销。
(二)、反面案例
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市场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营销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但是有的企业品牌对传统文化的悄然崛起而浑然不觉,即使所做的类似营销,也使老百姓感觉照猫画虎,不伦不类。像非常可乐所做的“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广告片就没有真正传达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仅仅是一出人为的闹戏,只给老百姓一点皮毛印象。品牌的亲和力和独有的形象没有很好地聚焦凸显,更难以抵达消费者心中。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论述
许多经济学家都预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认为商业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就将会失去发展所需的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市场营销文化,特别是传统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崇尚道德诚信,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和市场营销,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影响都值得做深入的探究。
(一)、相互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相互关联。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蕴含了许多市场营销的理念和观点。例如“民本”观念、“和谐”观念、“人本”观念、“变易”观念、“义利”观念、“兼容”观念等,这些观念都与现代市场营销息息相关,甚至直接存在于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理念之中。有的理念对市场营销有推动作用,有的则会阻碍市场营销的发展。
然后,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应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集合和民族精神的源泉,因而对社会经济的进步作用是日益提升的。就像上一章提到的几个正面案例那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后代,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传统文化对现代营销理念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做好市场营销。
(二)、相互作用和影响(利)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营销的有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现代市场营销有现实意义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许多的理念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不谋而合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如“民本”观念,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现代营销过程中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追求“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能卖什么,就制造什么。而不是生产观念时期所表现的那种“能制造什么,就卖什么。”以顾客为中心是市场营销的主题。深刻理解并树立“民本”理念,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树立顾客导向观念,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处处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和谐”观念,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要求我们树立关系营销观念,在追求企业自身短期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利益,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社会的利益。
“人本”观念,“人本”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孔子管理思想的精髓。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得到启示,对自己员工“仁爱”,让员工满意,那么他们才能 5 以“仁爱”之心回报企业,成为企业长期的关系公众。
“义利”观念,诚信是中国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之一。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除此之外,中观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观念指导着现代市场营销的运营节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2)、以传统文化作为内容融入整体营销过程
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民族吸引力,利用传统文化活动进行招商引资,可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实现营销效用最大化。另外,商业企业创品牌的途径,一半是增加科技投入,另一半则是增加文化含量。在市场营销史上,以物质为基础的刚性营销曾经起过决定作用,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刚性营销必须要与以文化为基础的柔性营销结合起来,而且柔性营销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接受方式,在品牌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有利于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意境和韵味,从而促进营销的发展。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内容内涵,再加上近年来兴起的古典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大内容点。
(3)、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现代市场营销起作用的不仅仅是那些理念和约束准则,策略这一方面也十分关键。如关系营销,从关系而不是其他途径参与社会(包括市场营销活动),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自然取向,具有必然性,因此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加深对它的研究对现代市场营销中的策略调整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市场营销活动中,我们应汲取中庸哲学的精华,随时调整和丰富营销谋略,获得最佳经营效益。
2.现代市场营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和传播传统民族文化
现代社会是商业社会、经济社会,每个人都作为个体紧密的参与其中。市场 6 营销在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广泛的影响范围。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市场营销,或者以传统文化作为营销内容,都能够在尽量大的范围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达到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效果,甚至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广告中加入中国民间的泥娃娃和剪纸艺术)(2)、唤起民族意识,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正由于商业、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而如果在营销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无疑会使大家的民族意识得到唤醒和凝聚,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促进其发展。
(三)、相互作用和影响(弊)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营销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完全全都有利于市场营销发展的,总有不可取之处,比如任人唯亲,重义轻利等观念都不符合营销原则,不利于其发展和进步。然后传统文化由于其时代局限,有些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推销难度,有时反而会对市场营销起阻碍作用。
现代市场营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功利主义横行的今天,有的市场营销方式会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和歪曲(比如对历史题材的文学改编),然后现代市场营销不具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强度,容易使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渗透,或者被外国盗用(如美版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电影)。
(四)、关系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营销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如果应用不当也会产生阻碍。现代市场营销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如果营销得当,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营销失位,则会危害传统文化。二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正确的经营环境中可以实现营销与文化的共赢,但其可能双双一败涂地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使它们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效用的最大输出。
第三章、启示
不少的企业都在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的结合方面获得了一定成功,但也有失败的案例,这就意味着认清楚两者关系的具体内涵,并且找到平衡 两者利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具体的、更好的方式是有很大必要性的。
(一)、从二者关系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进行关系分析后,我们可以了解到二者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顺应时代潮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识,用正确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市场营销环节中,是现代企业应该着力研究的部分。
然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于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角逐于国际市场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古老文化的一切都适用于今天。因为从今天的角度去鉴别和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其中既有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给人以教益与启迪,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应和对待西方外来文化一样,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变幻奠测、竞争激烈的世界,现在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市场营销思想,为现代市场竞争服务,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从祖先的论著中寻找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主要是从古人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及从中提炼出来的思想、哲理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路,通过对这些思想、哲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来更有效地开展现代市场营销活动。
(二)、如何更好地以传统文化推动市场营销 1.建立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
传统文化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兴起成为热潮,企业可以顺应这个趋势,积极投身于与传统文化复兴相关的公益活动,努力促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的建立。有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那么企业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措施去利用传统文化的效应进行更好的营销运作。2.用传统文化填补市场空缺
以家居器材为例,欧洲家居产品讲求个性,法国追求浪漫,意大利强调艺术感染力,英国则具有明显的古典与绅士风度,而美国则含有高科技元素,但是中国的家居却更多的只是一味地模仿,既无创意,也看不到本民族的特色,因此传统文化特色与风格在家居市场上是空缺的。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产品市场也是如此。因此企业可以从这方面进行考虑,利用传统文化去弥补市场上的一些产品 8 空缺,以此进行文化特色营销,因为任何产品都只有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长久不衰。3.将传统文化与营销服务紧密结合
不管是新产品发布前的宣传服务,还是营销过程中的同步服务,或是营销过程末端的售后服务,服务的质量往往都对营销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就好像海南航空强行在企业内部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改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一样,企业也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引导作用具体到营销过程中的各个服务环节,比如以优良的传统道德对员工进行服务培训,或者是在服务环节融入传统文化特色(如传统礼节),从而提高营销的服务质量,促进营销效果的提升。
(三)、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如何注重传统文化保护 1.规范传统文化的营销途径
在以传统文化为内容进行市场营销时,或者将传统文化与品牌相结合进行营销时,或者是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进行营销时,一定要注意营销途径的规范性。无论是利用微博、视屏等社会化媒体进行网络营销,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体营销,都要遵循正确的法律法规,尊重各方利益,不走捷径,避免损人利己。只有确保营销过程的规范操作,才能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2.在营销中创造传统文化环境氛围
要想保护传统文化,那就必须得确保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和成长。在营销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尽量多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添加和应用,创造全社会性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永葆活力和青春。3.完善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和法律法规
政府应对传统文化的使用进行程度上的立法,防止过度改编之类的营销行为破坏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加大力度完善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以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时做出快速的反应。4.政府积极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
要想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确保传统文化不受损害,除了制度上的保护外,还应该努力使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节奏相适应。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文化引导职能,制定合理的对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市场包装(如创建传统文化艺术组织、团体,举办文化演出等),从而将传统文化引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之中。9 这样才能使现代市场营销对传统文化的危害降到最低。
第四章、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是文化层面的事物,而市场营销是经济层面上的事物。经济影响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传统文化对营销,营销对传统文化,都有着相互促进和制约,关键在于人们对他们的应用方式的优劣。我们可以从文化氛围和竞争的角度去采取对策更好地以传统文化推动市场营销,也必须从社会机制、法律法规、营销途径和经济文化氛围的角度去考虑,以在现代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保护好传统文化。只有平衡好二者的利益,促进二者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赢。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市场营销也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为主要环节。二者的联系密不可分,相互间有着深远的关系和影响。随着传统文化和市场营销越来越多的结合和应用,对它们进行探究,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只是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浅浅的研究并做出个人理解,有所纰漏敬请读者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不少文献和资料,在此对原作者们表示感谢,以后若有机会定将对两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形势进行更深一步的调查研究,促进问题的完善。参考文献:
1.陈炳富编著:《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郭国庆著:《市场营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 篇五
有一则关于钱钟书先生的故事,一位女性读者非常崇拜钱钟书,写信给钱钟书说希望能够去拜访他,钱钟书回信道:“您知道鸡蛋好吃就可以了,何必去看生蛋的母鸡呢?”这则故事放到现代营销领域,可以这样理解:厂商告诉消费者,您知道我们的商品好就行了,何必要知道我们厂家的具体情况呢?由此引发出这样的争议:企业文化到底应不应该向普通消费者传播。
争论一方认为,消费者不会对企业经营情况感兴趣,他们不关心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宗旨、愿景等问题,他们只对品牌感兴趣,只注重自己的消费体验和品牌所带来的价值。因此,应该限制甚至不要对消费者传播企业文化。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宝洁公司等大公司极少向外部公众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他们是品牌运作的高手,注重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争论的另一方则认为,企业文化在品牌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不仅关心品牌,其实对企业也抱有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企业文化在培养品牌忠诚度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海尔、长虹等公司在将自己企业文化展示给公众的同时,也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对于两方的争论,我们认为,应认真区分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概念,然后在概念的基础上思考这两者的争论,我们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简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和企业人的思想与行为,它有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四大功能。
品牌文化指使产品或服务同竞争者区别开来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设计和这些要素的组合,以及在这些要素组合中沉积的文化特质和该产品或服务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同时包括这些文化特质和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别:
1、两者的建立基础、形成方式不同。
企业文化主要建立在企业管理基础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内部,主体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经营的基础上,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会慢慢积累、逐渐成型,要经历由不自觉到自觉,无系统到系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提炼和提升。
品牌文化主要是在销售的环节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外部,主体是物或可物化的存在。它是在总结市场竞争状况、自身产品状况、消费者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形成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给产品一个明晰而独特的定位,塑造鲜明独特的形象,与消费群体的性格、消费习惯、年龄等因素相吻合。
2、解决的问题不同。
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一、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三、企业和企业人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做。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对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企业员工行为,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品牌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因而它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消费者如何接触品牌;
二、消费者的使用经验与感受;
三、如何与消费者建立友谊,倾听消费者的想法,观察消费者态度,体察消费者的需要等。通过这三方面问题保持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长盛不衰的地位。
3、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诸多不同的理论。但是,按照比较成熟和权威的理论,企业文化可以剖分为形象、行为、制度和价值观四个层次。
形象层:包括企业的名称、标志、广告、宣传画册、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等等,透过这些形象表现出来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形象层或物质层。
行为层:企业的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
制度层:企业拟定的用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的各种规章制度,我们称之为制度层,它是企业文化的基本保证。
价值观层: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是组织对自身存在和发展意义、组织目的、组织员工和顾客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判断组织和员工行为的标准。
6.浅论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篇六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国际管理学界日益重视起企业文化的研究。“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并很快引起学界的重视。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其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积极作用 有效措施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企业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凝聚、激励、协调、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括的内涵比较丰富,其主要内容是由企业精神、企业作风和企业风格三方面组成。其中,企业精神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内在观念,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员工责任感、荣誉感;企业作风和企业风格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作风包括工作方式、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企业风格包括组织特色、管理特色和经营特色。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有 第一,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是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职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能引导职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拴系在同一目标和信念上,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第二,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好似一种黏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消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内聚力。
第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第四,规范作用。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规范、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能对员工起到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约束作用,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作用
“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支撑着所有这一切的正是企业内部能力的不同组合。具体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营销手段的能力,是企业的宝贵的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不仅能提供顾客看重的价值,也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
2、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仅是当前的而且包括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往往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在新领域的积极运用得以实现,从而可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利润点。因此,核心竞争力更是一种“通用”的技术专长,而不是对应于某一两种产品本身;核心的胜利意义远超出单个产品的胜利。
3、独特性。核心信念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持续性,这种持续的稳固可以使组织在统一的基本信念下协调运行,在同行业解决同样的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独特的企业个性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是基于企业独特的历史、文化、技能等产生的,具有稀有性。
4、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和稀有,而且必须具有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优势和能力,是企业的价值核心,它根植于良好的企业文化。
5、不可替代性。即使企业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能力,但如果竞争者能够找到替代能力,还是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一种能力是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认为,核心竞争力能够适用于各种市场,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并能对消费者利益做出重大贡献,它很难被竞争对手效仿,即使效仿,也是公司最擅长的。
三、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因为企业文化能让企业拥有个性,惟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衡量一切事物对错好坏的标准体系,并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路走下去。一旦把企业文化的个性转化为产品的个性,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文化是形成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文化管理比战略管理都重要。比如沃尔沃的核心竞争力是安全,宝马的核心竞争力是豪华,TOYOTA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经济实用。在沃而沃看来,产品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它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是要强调安全性;宝马的产品文化则侧重追求舒适和地位。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符合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它无法让竞争者了解、购买、模仿或替代,是真实的核心能力。换言之,企业的硬件,如原材料、装备、产品都可以被赶超、被模仿、被偷盗,而企业文化作为软件,它具有独特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精神追求,别人虽然可以学习,但却难以搬走。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深信,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惟有高扬万众服膺的企业文化大旗,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海尔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海尔其他的可以复制,但海尔文化是复制不了的。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之所以被提升到这样的高度,主要原因在于它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为企业带来了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已成为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有:
1.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竞争力量。企业竞争或国家竞争,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产品的竞争、劳动竞争和科技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的竞争。因为企业文化的推行者是企业家,企业家表率起主导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此,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在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企业文化当作自己的一份主要工作始终抓在手上,确立“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的观念。2.企业文化战略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战略是指以企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战略,而现代经营管理战略的重头戏就是名牌战略。知名品牌的创造靠的是文化的驱动。如果给品牌注入高品位的附加值,让它披着文化色彩去参加竞争,就会大大增加品牌的竞争力而成为知名品牌。因此,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战略就是企业竞争力战略。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创新活动的理念基础,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源泉。古人说得好“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企业文化正是企业的精、气、神。所以,一个企业只有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创造一种自己独特的、别人学不去的、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就会成为长盛不衰的百年企业。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企业形象要靠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通过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向公众展示企业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
4.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增强企业凝聚力,留住并用好人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严峻挑战。美国杰克.费茨-恩兹认为:“文化是团结和力量的源泉,它使得公司能在身处逆境时不屈不饶,并且能够充分利用顺境时的机遇。”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产生对企业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目标而勇于献身、不断进取,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5.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说:“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创造一种新的市场。”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则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一种无形的、内在的力量,它能建设创造性的、积极性的、极富个性和特色的组织氛围。排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其异于一般企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总在为自己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保持创新的精神。
四、提升企业文化,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要提升企业文化,构建核心竞争力,我们有以下一些有效措施:
1.创建、培育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培养集体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要求将学习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并注意发挥团队精神,并形成核心能力。企业文化培育的目的是树百年企业,是企业的长期行为,从而获得企业长期功效。为此,在企业文化的创建、培育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长期坚持,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
2.企业文化坚持“人本管理”,培养员工的良好个性和心理素质。以人性为本,尊重员工的人格,注意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鼓励参与、不断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借助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熏陶员工高雅的文明修养,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能力为本,一切管理从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力为出发点,创造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个人能力的人文环境。
3.注重灵魂塑造理念。企业文化不是唱歌作赋,不是几句口号,不是名言名句。企业在建构企业文化中,一定超越形式主义,抓住经营灵魂塑造这个重点,以企业经营灵魂为中枢。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集体价值观,培育反映企业集体个性的团队行为。4.建立以诚信、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迪尔在《新企业文化》、茨威尔在《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中所论证的主题:“诚信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基是不能动摇的。”对于各类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建立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诚信不仅能够树立企业的品牌,而且能够降低企业的内外交易费用、减少企业内部的转换成本,从而创造价值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五、我国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一些误区 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 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笔者认为,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企业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制度管理的特色和效率。制度管理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文化管理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集体感受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管理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制度严密的标准化企业;文化管理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就中国企业管理现状而言,存在着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双重缺陷,因此改变中国企业管理的落后面貌,其根本对策应是“双向突破”。既要扎扎实实地补好泰罗制的课,强化制度,强化规范,推进科学管理,又要不失时机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管理的层次和品位。那种待制度管理做足了再搞企业文化管理,抑或是搞好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的认识,都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 张万泉:企业文化的新思考,管理科学文摘,2006/05
[2] 丁华伟: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科技创业月刊,2006/08
[3] 李晓霞: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06
[4] 王成荣: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冶金企业文化,2006/04
[5] 陈霞: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经济论坛,2006/14
7.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篇七
一、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涵义
质量文化的定义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质量文化,是指群体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所自然形成的关于质量的理念、意识、技术知识、行为模式与准则、制度与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惯例等因素的总和,表现为消费质量、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集中体现了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狭义的质量文化,通常是指企业质量文化,着重提倡的是全面质量管理,侧重于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显现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质量。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的总和。它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企业的面貌、风格、生产经营的个性机制,并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员工行为之中。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倡导的是企业精神,研究的重点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其着眼点是产品和品牌。对此,笔者着重从狭义质量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1.内涵的相互渗透性
企业质量文化包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其中,质量理念是质量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完整的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必须依靠企业质量理念的确立;而在企业文化中,质量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一个企业关于本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理念、意识,所以讲,质量理念也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因此,二者在内涵上具有相互渗透性。
2.表现形式的相似性
企业质量文化对一个企业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质量理念和质量意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中的行为文化也涉及到如何使企业生产活动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可见,企业质量行为与企业文化行为的表现形式是相似的,都是一种企业活动的表现,但同时在各自的系统中又都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3.与企业环境的不可分离性
企业环境是指对企业的运作造成影响的主要力量,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不能脱离企业环境,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制约。例如选择建立质量文化的时机,质量行为准则的制定等,都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同企业质量文化一样,企业文化同样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相应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相同。两者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并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二)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范畴不同
企业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改善企业质量绩效的原动力,其着眼点在于改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建立企业内部标准、规范的质量管理系统。而企业文化从实际功用上则可分为制造文化、经营文化、质量文化、公共文化等。可见,相对于企业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包含的范围更广,侧重于涵盖企业整体活动。
2.功能不同
对一个企业而言,建设质量文化最大的直接作用是降低企业质量成本,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在此基础上能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在于约束和引导员工的行为,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关于本企业的认同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果。
3.发展阶段不同
企业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企业存在而存在的。现存的企业,无论其历史发展时间有多长,都普遍存在着自己的文化现象;而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企业文化内涵逐步深入和扩大的表现和结果。因而,在企业初创时期,只是涉及到质量管理,只有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质量文化才会逐渐的形成。
(三)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是创建和实现优秀企业文化的必由之路。质量文化倡导全面质量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理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这些正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落实到质量管理上,因为质量创造了产品、顾客、市场以及企业形象,质量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企业质量文化恰恰是注重以提高每个组织成员的质量意识并自觉追求完美,不断改进、不断发展、软硬兼备而偏重于软管理的管理系统。因此,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企业文化不断内化和升华的不竭动力。
同时,企业文化也是顺利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历史传统,又支配着一个企业的现实表现,它渗透在企业的所有方面,并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质量。在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核心部分质量理念的确立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认同,而全体员工认同感的形成必须依靠企业文化才能实现。因此,企业文化是推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谢珏明.什么是TQM的真正含义[J].质量,1999(6):2-5
[2]赵怡,刘永.企业质量文化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
[3]王兰兰.企业质量文化浅析[J].金山企业管理,2006(3)
8.浅论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 篇八
摘 要 本文从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阐明了企业文化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 软控制
一、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生产基础上的观念形态和相应载体的总和。它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气氛、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是企业职工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往往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各种活动等载体表现、发挥出来。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复杂的企业运作保障机制,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增加和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性等重大问题。美国COSO委员会在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二、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
(一)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经营中的制度性规范,必须保证执行到位,才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作为保障,则控制以生效。而企业文化恰恰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推动力。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对人的行为规范及价值取向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定式,它直接影响着员工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员工对自己理想的定位模式。企业文化对企业内所有人形成一种约束,将高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统一成为符合企业目标需要的有效模式,激发员工的潜力、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达到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目的。当全体员工用统一的思维和行动向企业目标努力时,就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执行力,内部控制的效果便得到显现。百年老店中的“同仁堂”,尽管是家庭式的管理,但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管理者倡导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诚信”,其经营理念体现了取自于百姓,服务于百姓。正是因为其经典的企业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员工,其内部控制体现的是有利于重质量、薄利润、零售范围广的特点,才使其历经百年仍昌盛不衰。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促进企业文化的提升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人员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运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活动一般须经过授权、执行、审核、记录等程序来实现。内部控制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也是将员工的思维和行动统一为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提升。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的完善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的形成不仅仅是在制度框架内提倡一种行为规则即可奏效,更多是与一个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它影响的是实际发生的控制行为本身,决定着控制的最终结果。只有置于企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控制环境的缺陷,才能找到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源头。具体来说,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董事会职能、提高管理层素质、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并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二)风险评估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临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势。一家公司可能有合理的战略、胜任的员工、合理的经营流程和可靠的技术,但它和所有的主体一样,对于风险而言都很脆弱。这就要求企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管理者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评估首先应在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对于部门出现的风险或者企业下层出现的风险,应该首先在整个企业汇总,然后以企业整体的风险组合观去对待。目前,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一些大公司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在内部控制的评价过程中,除对面临的环境进行分析外,还需对一些道德问题进行界定和评估。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引导会议法、问卷调查法和管理结果分析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三)控制活动
人們对内部控制的直观体验在于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许多方式是体现在业务层面上的。企业应重点从两方面设计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企业业务程序的内部控制;建立合理的考核奖惩体系,控制与激励并重。
(四)信息与沟通
企业的运转依赖于对企业内外信息的取得、分析与使用,信息是企业有效运转的基础,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信息沟通系统贯穿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其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信息沟通:最高管理层应向全体员工发出各自的控制职责,必须得到认真履行的明确信息;应根据企业战略实施、调整相应的组织结构,减少沟通层级,形成一个顺畅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以及对外的沟通渠道。
(五)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有效的内部监督应该包括持续监控、个别评价和缺陷报告。持续监控建立在企业日常的、重复发生的经营活动上,其主体是各直接进行内部控制的业务部门,因为风险是随时发生的,只有第一线部门才能做到实时控制,实时调整控制措施、方法。个别评价的对象是除持续监控外的四大要素,其主体是监事会和内部审计部门,并且应该以内部审计部门为主。
总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安全有序运转的基础,没有制度做保障,企业目标很难实现。强调内部控制理念和企业文化等软控制并不意味着否认制度的重要性,软控制无法替代制度控制,两者结合才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汲崇哲.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现代会计.2003(03).
[2]王秀萍,赵锋.论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9.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关系 篇九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生成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营企业相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需要利用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才的价值。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单纯赢利性的组织,还是一个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寻求精神家园的社会机构;员工不仅是企业发展资产或财富的“经济人”、“工具人”,而且还是具有多方面需求和发展能力的“文化人”。民营机经济是老百姓经营的经济,从企业主经营者到员工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住的私有权观念,员工的“打工”意识表现的相当强烈,个体意识突出,在利润利益导向之下,争权夺利散乱无序现象严重,企业员工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得企业很难吸引并留住人才。因此,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构建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有利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发挥的文化氛围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人才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企业文化对员工来说是一种待遇。”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满足作为“文化人”的员工的多种需求,可以使企业的全员对企业的目标、准则产生一种“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潜意识的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从而能够为企业吸引并留住大批有用的人才,
2、企业文化是一种方针
企业文化不是工厂的模具,造就企业的一个又一个一模一样的员工,让企业员工一切行为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凡事谨慎,互相参照。建设企业文化,实施文化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员工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培育企业一种适应性氛围,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企业,赞同企业,维护企业。这种文化氛围明确表达或暗示了企业反对什么和禁止什么,支持什么和鼓励什么,宣扬什么和传播什么。它重在发挥集体个性和智慧,是发散员工的思维,而不是限制员工的思维。它要规范员工的集体行为,但不是规范行为细节。它对员工行为的规范不是为了规范而规范,而是通过超文化积累形成集体无意识。其实质就是注重企业的集体无意识理念,通过长期的过程,使员工获得集体无意识的遗传基因,达到企业管理的自觉自动的效果。
3、企业文化是一种学习氛围
10.浅论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 篇十
(11月20日《北京晨报》)
国学与企业从表面看沾不了一点边,如今的老板大多学经济管理、MBA;但深入看,任何一家企业离不了文化,既然是文化,那就离不了国学。
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说:“现在中国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企业,企业的问题在企业家,企业家的问题在企业文化。”这是因为企业是当代中国的中坚力量,企业健康发展了,中国的强盛也就指日可待。
但目前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五缺”现象:即缺文化、缺信仰、缺使命、缺品牌、缺战略。五缺带来的是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的难以壮大;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偷税漏税成为常态;一些暴富起来的企业老板奢靡浪费,道德沦丧,个人品质恶劣。对民工肆意盘剥;对权势人物行贿腐蚀,甚至与黑道勾结,无恶不作。为什么中国百姓有仇富心理?究其因还是这些老板自身行为不受约束所造成的。
因此,除了法律的刚性的制约外,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来提升企业老板品质,来促成他们内心自省和良心发现,应该是可行的。
办企业需要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什么?就是企业的精神理念、精神信仰!这是文化的内核。而中华文化最本质的内核就是经典著作所蕴涵的文化,如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从心所欲不逾规矩”洒脱,可以建设“父慈子孝”的家庭文化,可以培养“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素质,可以让我们的社会走向“老安少怀”,天下归“仁”之路。
同理,我们学习《孟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凛然正气,明白人人皆有“四心”的基本道理,明白可以由“仁”而“义”,成就仁义治世的伟业的道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论中外,影响都极其深远。美国攻打伊拉克发给指挥官的是《孙子兵法》。日本的许多企业发给员工的是《三国演义》。美国人写的一本书叫《日本工业秘密》,其中说道:“日本工厂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娱乐场所。这一观念,美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的。”用家庭这种方式把员工组织起来,以和为贵,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力,这事实上是中华传统文化,《周易》太极学说就是这样宣扬的。
在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方略已定,十一五规划蓝图已绘的大好形式下,企业的规范经营,永续发展是企业老板应思考的重心。而企业老板全面学习国学,对于提高企业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积极向上、同心同德的企业文化,对于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精神,特别是“德治”文化精神导入到现代企业,是十分必要的。
【浅论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推荐阅读: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06-20
薪酬管理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系11-05
浅论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论文09-30
基于企业文化的员工关系管理12-01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12-04
企业文化与道德的作用06-12
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匹配07-07
企业文化的进化与升级08-29
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07-12
企业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构建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