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总复习教学反思

2024-08-23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总复习教学反思(精选4篇)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一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回顾和整理了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本着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教师采用了先让学生分组整理,然后集体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回忆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达到整理提高的目的。

第六单元的内容相对少一些,也比较完整,结构比较清晰,利于学生自己把握。因此,在复习这个单元时,教师没有做过多的提示和指导,只是针对几个典型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了必要的提醒。在后面的习题设计上,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习题,比较全面,争取不落下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得到必要的提高。同时,习题的检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举两得。

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二

1.将下列量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出来。(先独做后集体订正)

1角=( )元=( )元 5角=( )元=( )元

1dm=( )m=( )m 3dm=( )m=( )m

2.看下列商品的标价并说一说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点学生说)

二、教授新课:

1.测量物体长度,引出探讨课题。

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定一样物体来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先估一估其长度然后测量。测量完了以后每组派出代表汇报测量结果。

由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出小数,然后再引出小数的意义。

2.认识一位小数

我们刚才在测量长度的时候刚好不够1米,需要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用较小的单位来进行测量。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时1分米,也可以说时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时1米的,这样1分米就可以表示成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米。紧接着练一练3分米,5分米……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引导学生发现分母为10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并让学生猜想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是什么。

3.认识两位小数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时1厘米,这一份的长度时1米的,这样1分米就可以表示成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01米。0.01是两位小数,证实了同学们的猜想,并及时给学生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紧接着练一练3厘米,5厘米……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4.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探讨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分别写作0.1,0.01,0.001,0.0001……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51页“做一做”及55页练习九的第1、2题。(先独做,后集体订正)

2.对口令游戏

一方说分母是10、100、1000、10000的分数,另一方说小数。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小数产生的过程并认识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

自问自答:

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什么特点?

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三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

1元 =()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30分=()元100毫米=()米 0.4里面有()个0.1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分组讨论。师:0.3元=0.30元为什么?

学生: 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师: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0.30 0.3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小数部分末尾的0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完成“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思考与调整0.100米 米毫米0.10米毫米米厘米 0.1米米0.100米()0.10米()0.1米(填<、>或=)

(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6: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0.4=()3.16=()10=()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 篇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

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习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上一篇:感恩活动感想作文下一篇:“张波命案”死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