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一用(精选8篇)
1.必修二专题一用 篇一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对一条小路的怀念
梁化乐
多年前深秋的一天,在温州仙岩去清凉禅寺的路上,我和当地一位挑矿石的农民结伴而行。
上山的道是石阶路,步步登高。石阶路的两边布满了水泥修筑的青白色的椅子坟。椅子坟一座接一座,形状大小都差不多,挤挤挨挨地充斥着台阶路旁的一点点壅塞得狭小的空间。坟前的小墓碑上镶嵌着墓主人生前的照片,大多都笑意盈盈、志得意满。我一边走一边看,要不是有挑石人做伴,走在这样的路上,心里会觉得瘆得慌,生怕哪座墓门突然打开,伸出一只手拉住我的衣角,要同我聊点什么。
“快了,越往上越少。”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
果然,二三里上去,坟墓渐渐稀少,大片的橘树展现在我的面前,我长出了一口气。
“活人也会被死人压抑。”我说。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他说。
“是啊,你一天同他们碰两次面,都成熟人了。”我开了句玩笑。
爬到半山,台阶路消失,进入一条山间沙石小道。穿过一片天然的草群,小路拐进一片树林。刚走进林子,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
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路蓦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这肯定是在我的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那条小路,今天以这样让我无比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我做过无数次关于一条小路的梦:那条小路落满秋叶,落在深山之中,安详而静美。梦中的小路飘忽不定,不知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我在那条小路上悠闲漫步,细细体会着美对我的恩赐。梦醒后,总以为美在虚幻之中,现实中恐怕不会有吧。不像现在它来到我跟前。
眼前的这条小路不过一米多宽,紧贴着一面长满苔藓的山崖。山崖上生长着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小树。在秋风的催促下,树们正抛撒着自己已经成熟的叶子,那片片树叶自由自在地飘向自己的归宿之地。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虽有挑石工来回踩踏,但并无大碍。原来的沙石路路面已经看不见,路上只见片片斑斓落叶。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底层稍稍卷曲,色泽暗淡,那是先落的;上面的依然舒展,带着鲜润的光泽,那是刚刚从树梢飞下的。它们并不挤压,只是松松地铺着,已经有了一定的厚度。
“歇得怎样了?快走吧。”挑石人说。
这时,我才意识到挑石工还站在我身边,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了,你先走吧,我想再歇一会儿。”
挑石人同我道了别,然后独自沿着落叶小路往前走去。他的一双穿着草绿色解放鞋的大脚“嗵嗵”地踩在落叶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他要赶着去挑矿石,那是他的生计。
挑石人远去了,小路又恢复了原来的宁静。我的目光又落回到这条小路上来。小路上树叶的色彩深浅不一,依然绚烂。它们或深红,或深褐,或黄中带点绿,或绿中带点紫,的确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我弯腰拾起一片树叶,这片叶子从中心到边缘同时呈现好几种颜色,犹如苏绣的用线,深浅有致。变化之细微神妙,让我感叹不已。这些落叶,长在树上时生机勃勃,在风中吐纳,在雨水中沐浴,现虽已脱离母体回归泥土,却仍以最后的灿烂显示自己的绝望之美。
或许它们并不绝望,绝望一词只是我的主观臆想。它们完成了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它们在空中飞舞盘旋之过程,恰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一地落叶一地诗,千姿百态胜春时。美不胜收的仙岩小路,你让我心生无限敬畏。
回想刚刚走过的那条布满椅子坟的台阶路,我对温州人的生死观,不禁暗自哂笑。花巨资建造椅子坟是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旧观念的肆虐,这让我感到可叹可悲可怜。
犹豫再三,我终忍不住从那些美丽的落叶上走过去。我不是挑夫。我怕惊扰了落叶们的飘零之梦。于是,我踩着路边凸起的石块,像在南雁荡山小溪上走踏步石一样小心地走过这约有百米的落叶小径。
1. 在写小路前,作者花了较多笔墨描写椅子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 文中写挑石工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挑石工这一人物形象。
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今天以这样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的含义。
4. 本文写了落叶小径,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既要分析这些文字本身表现了什么,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也要考虑到它与下文的关联。
2. 本题考查的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必须先找出散在文中不同地方描写“挑石工”的文字,其次必须了解“挑石工”不是主要人物,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表明温州人的生死观,与“我”的生死观形成对照。
3.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从而突破全句。本句中的关键词有“讶然”“惶惶”,结合具体文字,分析理解“讶然”“惶惶”的原因,也就理解了全句。
4.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需关注两个关键词——“落叶”“小径”,要结合文中对“落叶”以及“小径”的描写文字,深入探究并概括落叶的特点、落叶表现出的生死观及自然规律,概括小径的特点、小径对落叶以及落叶的生死观的态度等。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通过写温州仙岩椅子坟数量多、密度大,以及墓主人用椅子坟象征自己的权利地位,表现自己人生圆满;照应文章最后椅子坟是温州人“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传统观念的肆虐”的看法;与下文落叶面对死亡的态度和生死观形成对比,为作者批判温州人的错误生死观、升华文章对生死观的思考做铺垫。
2. “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一句写出了挑石工热情地关心别人,懂得安慰人的特点。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一句写出了挑石工对墓地的“压抑”氛围习以为常,对温州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和生死观基本认同。
“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歇得怎么样了?快走吧”以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等句写出了挑石工迫于生计,无视“落叶小径”的“安详静美”,对生命和死亡鲜有思考和感悟,浑浑噩噩。
3.落叶小径是“我”穿过天然草群,拐进一片树林后发现的,“我”始料未及,所以“讶然”;作者原来一直认为“现实恐怕不会有的”“美在虚幻之中”的梦中小路竟然出现在眼前,所以“心中惶惶”。
4. (1) 落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深浅有致”,变化“细微神妙”,写出生命的终结可以用“最后的灿烂”显示“绚烂”之美。
(2) 落叶“完成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飞舞盘旋”,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表明生命终结是自然的规律,面对死亡同样可以做到自由自在、洒脱坦荡。
(3) 落叶“脱离母体回归泥土”是走向“归宿之地”,说明死亡是落叶生命的一种转化,不必畏惧。
(4)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体现出对生命的自然终结,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
(5) “铺满落叶的小路”在树林之中,人迹罕至,给人“安详而静美”的恩赐,让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美好意境心生无限敬畏。
【生活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求 好
林清玄
①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 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③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④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⑤ 工匠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⑥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 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真相。进而使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品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⑧ 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⑨ 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⑩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11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改动)
1. 文章题目“求好”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 请结合上下文,回答第③段作者主要阐明了什么观点。
3.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分条作简要分析。
4. 作者在文中提到“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作者的“忧虑”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应追求怎样的生活品质。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目不能大意,不能仅仅解答一个词语的含义,因为这个词是文中作者主要观点所在,因此要结合全文来回答。
2.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本段文字一连用了三个设问句,再结合上下文,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在第四小节,很快便能概括出作者在本段的观点。
3.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写作特点应考虑修辞、句式、常见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
4.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级。前者“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后者“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求好”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品质,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2.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如果说……”的疑问句式,主要阐明了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以有生活品质。
3. (1)表现手法上: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举例、对比、假设等说理方法的运用,如文章第③⑤小节运用假设、排比、举例等手法来阐明观点。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将“求好”与摆阔、奢靡、消费进行比较来阐明自己的价值观。(2)语言平易、质朴,通俗易懂。
4. 作者的“忧虑”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当今我们应具有一种求好的精神,应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不能错误地认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不以名牌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应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使自己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灾难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们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选自2010年第12期《书屋》,有删改)
1. 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 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3. 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关键是找准信息区域,准确筛选并加以概括。本题信息要点在第三小节,概括时分两步,先区分出三种记忆,再概括每种记忆的特点。
2.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信息区间在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命题人有意将这两个例子并列,实际是要学生加以对照,从而发现作者对两种做法的相反态度。
3.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是对全文的一个总体把握,需要总体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理清作者全文依次讲了“对待灾难的正确态度”“灾难记忆的方式”“突出应采取文化记忆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灾难记忆对文化财富累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次概括,方能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
1. (1)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2)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3)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
2. 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
2.必修二专题一用 篇二
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
一、字音整理(请为括号里的多音写词)
宿sù命(xiǔ、xiù)
檐yán头
炫xuàn耀
坍tān圮pǐ
田凫fú
亘gân古不变
撅juē嘴
捋lǚ着触须(luō)
祈qí祷dǎo
椋liáng鸟
窸窸窣sū窣
熨yù帖tiē(tiâ、tiě)
绚xuàn丽
百舸gě
老饕táo
荒芜wú
沧cāng桑
剥蚀shí
蝉蜕tuì
专心致志
潺chán潺
嘈cáo杂
雕琢zhuó
譬pì如
灼zhuó烈
意蕴yùn
蛰zhã伏
烘hōng锅
矮墩dūn墩
砖砌qì
蹑niâ手蹑脚
虔qián诚
骇hài人
一筹chóu莫展
唠唠叨叨
绷běng着(bēng、bâng)
窗槛jiàn
残骸hái
瞥piē着
怒号háo
冥míng冥中
堵塞sâ(sāi、sài)
憧chōng憬
攫juã住
粗糙cāo
奢侈chǐ
凝níng视
短暂zàn
如醉如痴(chī)
跌宕dàng
宝藏zàng(cáng)
铿kēng锵
佳肴yáo
禁jìn锢(jīn)
慰藉jiâ(jí)
二、字音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田凫∕枭雄
宝藏∕藏族
蛰伏∕折扣
粗糙∕操作 ........B.椋鸟∕凉爽
坍圮∕摊牌
铿锵∕坑害
蝉蜕∕褪色 ........C.佳肴∕混淆
瞥着∕撇开
短暂∕站岗
祈祷∕乞讨 ........D.奢侈∕使命
残骸∕骇怪
亘古∕更加
凝视∕聆听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熨帖/熨斗
犄角/掎角之势
拍手称快/瞠目结舌 ......B.伛偻/佝偻
碾盘/辗转反侧
锲而不舍/楔形文字 ......C.殉情/徇情
沏茶/休戚相关
买椟还珠 /穷兵黩武 ......D.侍候/伺候
汲水/岌岌可危
神情沮丧/细细咀嚼 ......
三、成语整理(注意使用对象与褒贬)亘古不变:永远也不会改变。
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战斗到底。
若即若离: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城下之盟:因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了屈辱性的和约。罚不当罪:惩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惩罚过轻。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高超,不像人工所能制成的。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四、成语测试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据报道,山东的几个老乡确实修过机器,也到过大亚湾核电站,但为首的那位老兄不是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有几十年工龄的工人,修的也不是什么洋人修不了的机器,而是人家根本不屑一顾的破烂玩意儿,所谓“震”住洋专家一说纯属无稽之谈。....B.让国旗、军旗和区旗邀游太空这一举措的始作佣者,是两位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 ....C.这几天,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和前政府官员还接连发表谈话或给克林顿总统写信,认为轰炸顶不了事,要干就干个痛快,派出地面部队,推翻萨达姆,另立新政府。这就更与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本末倒置。....D.作为全市读书竞赛活动的倡导者,这位书记曾对一次社会调查疾恶如仇:相当一部分家庭买书、藏书....数量较少,读书、用书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业余时间打麻将、泡酒馆引发了不少不愉快的事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相机行事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B.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与日俱增。....C.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像你这样的人才一旦到了那里,一定是大有作为的。....D.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
五、文学常识测试
1、下列文学常识中,解说有错误的一项()
A.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著名小说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轮椅上的梦》等。
B.欧 • 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写下了300多篇小说,著名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和赞美诗》等。他的小说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结局出人意料。
C.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自传性小说有《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等。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D.劳伦斯,英国作家。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主要作品有《虹》、《恋爱中的女人》以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答案:
字音:1.B 2.B 成语:1.A(B.“始作涌者”是贬义C.“本末倒置”可改为“背道而驰” D.“疾恶如仇”指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用在这里不恰当)
2.A(“相机行事”可改为“坚忍不拔”)文学常识:1.A(《轮椅上的梦》的作者是张海迪)
高三语文教材复习——材料整合
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 与学生共同重温专题的意义 2. 带领学生理顺选文与专题的关系
3. 共同鉴赏精彩片断的思想、取材与语言艺术
4. 将专题材料整合成一篇中心明确、材料丰富、条理清楚的话题作文
重点难点
1. 带领学生理顺选文与专题的关系
2. 将专题材料整合成一篇中心明确、材料丰富、条理清楚的话题作文
教学过程
一、专题引入(10分钟)
今天我们复习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怎样关爱别人?怎样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这些问题经常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泰戈尔曾说过的一句生命格言: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
生命是一曲优美的交响曲,是一篇华丽经典的诗章,是一次历尽挫折与艰险的远航。生命诚可贵!我们歌颂生命,因为生命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是美好的,它令我们的人生焕发出灼灼光彩。在这个世界上,最蓬勃旺盛和美好的,就是人的生命!
弘一大师在圆寂前,要求弟子们为他的肉身装龛时把龛四角的腿放在水里,以免蚂蚁爬上来在火化时被烧死。
弘一大师对待生命的那种珍爱让人感动。生命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任何物种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毕竟到目前为止,在茫茫宇宙里,我们所知的只有我们的地球有生命的存在,生命之间的和谐是我们人类的要求,也是维持生命在地球上繁衍下去的需要。我们不应该让所有的生命看着人类说:这种动物最可怕,是所有其他动物的天敌。
对生命的爱却经常令我内心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我们常常感动于小鸡破壳而出的那一瞬,一个生命的诞生;我们常常感动于雏燕张开红红嘴巴,争食母燕喂来的食物;我们常常感动于几只蚂蚁抬着一粒饭粒,拖向自己的洞穴;我们常常感动于秋蝉在秋风中的声声嘶哑的悲鸣„„
面对在地球上与我们共同生活的所有生命,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有一点点忏悔的心态?因为我们不能成为所有生命的天敌。
生命是可贵的,也是可敬的,更是可爱的。有的生命轻于鸿毛,有的生命是重于泰山。那些把生还的机会让给了女士和老人的男人们,他们并不是不懂得去珍惜生命,而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生命的 来之不易,懂得去尊重生命。在中国我们所提倡的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在外国人看来,这样的行为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行为。
每个生命都是无价的,同时也是有价的。许多动物的生命在我们人类看来是多么的微小的,但它也是宝贵的。因为它对大多数个体来说,它是来之不易,它是不可轻视的,它更是一去而不复返的。
1.举例:关于珍爱生命的故事。珍爱生命有许许多多种不同的方式。
在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生跳入潭中;母猴为了不让小猴被猎人的枪打中,就把小猴高高举起;在泰坦尼克号沉船时,有许多男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将生还的机会让给了女士和老人„„
一口烧热的油锅中弓着一条鳝鱼,为什么?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起身体,厨师不解,拿出鳝鱼用刀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它是为保护腹中的小生命,努力弓起了腹部。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遇到了小偷,就不顾一切的追了上去,并报了警。在与小偷的搏斗中,他使出了他的中国功夫把小偷抓住了,同时警察也来了。这时警察却说出了使他出乎意料的话:“你好,虽然你的中国功夫很好,但请你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把这种抓小偷的工作交给我们。请不要轻视你的生命。”
„„
2.诵读导语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解说: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个话题,选取四篇文章,组成 “精神支柱”、“生命之歌”两个板块,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还有对小生灵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二、梳理选文与专题的关系,鉴赏精彩片断(25分钟)
(课前布置“构思与主题”答题作业,要求写在书旁,并能找出最能体现主题的段落)
(一)《我与地坛》
1.说构思与主题:全文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博大,感人至深,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2、片断鉴赏
分析第二部分1至3节: “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 母亲是活得最苦的
叙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
(二)《最后的常春藤叶》
1.说构思与主题:欧·亨利以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使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琼珊获得生的希望,在一个夜晚冒着风雨在墙上画上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因而不幸罹患肺炎去世的故事。歌颂了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讴歌了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美德;同时启示我们信念对生命的重要性。小说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是意外的结局。
2.片断鉴赏
鉴赏最后一段:
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情理之中 琼珊脱离危险 苏艾揭示谜底
贝尔曼的奉献精神令人尊敬 ——“含泪的微笑”
(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说构思与主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一篇著名散文。作为一位盲聋哑人,海伦·凯勒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而是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在与残疾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了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朴素甚至接近于家常的话语中,她流露出了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可以这样说,尽管作者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给我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海伦•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本文所袒露的心迹,却给了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2.片断鉴赏 鉴赏引言:
提出一种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 对比指出:对视觉被作为一种便利,感到可惜
(四)《鸟啼》 1.说构思与主题:“鸟啼”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象征着生命活力的出现。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讴歌了春天的美好和小鸟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双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鸟啼展示的是生命的力量,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的升华。2.片断鉴赏
鉴赏第14段、15段: 鸟儿漠视死亡,展示生命 我们应该像鸟儿“向死而生” 感悟:我们人类需“向死而生”
三、整合专题材料,组合话题作文(10分钟)(主要靠教师课前准备,材料主要来自选文)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个专题4篇选文的构思与主题,并赏析了文章精彩的段落。从中我们明显地感到:选文围绕“珍爱生命”的话题,表达作者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情怀。
老师在课前把这个专题的选文中精彩片断进行了整合,炮制出如下一篇关于“珍爱生命”的话题作文,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启发。
奏响生命的乐章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海伦的话如暮鼓晨钟,时刻警醒我们:珍爱生命,用心生活。
失去方知可贵。生命是一场战争,有时需要背水一战。史铁生,也许正是由于尊严被毫不留情地打倒在地,一切用以掩饰自己脆弱自尊的屏障都被打得稀巴烂,经过了痛苦的挣扎,最终反倒能够冷静勇敢地 直面人生,让理性争得了最大限度的胜利,那样冷静地注视着自己的命运和不足。作为一个曾经历过生死的人,与其钻牛角尖般地执著于不必要的痛楚,不如淡淡一笑,继续前行。“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哭,因为明天还有梦!”
所以,才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我们不必急着为死做些什么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多想想我们该怎样有尊严地活。死亡由不得自己,而活着全在自己把握。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画家贝尔曼的精神令人感动。为了让琼珊更有信心,坚强地活下去。老贝尔曼决定留住那最后一片叶子,但就在那一晚因为画叶子他染上肺炎,两天后溘然长逝。关爱别人,看来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有时还要准备付出甚至于生命的代价。
“生命和死亡全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劳伦斯如是说。
让我们把遗憾留给死亡,把信念留给自己,活得坚定乐观,活得不屈无悔,活得明明白白,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生命的乐章。
珍爱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珍爱生命,就要要学会善待自己,学会放飞自己。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在省察个人的遭遇后,认同命运对自己的安排: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命运是无法反抗的,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如果你改变不了事实,那么,就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怎么活”便成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唯一所在。这正如作家朱自清在《匆匆》里面说:“但不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所说,人不应该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过一生。就算当生命要垂危时,也不能白白走这一生,应该去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学会善待自己,学会放飞自己。
珍爱生命,就要有坚强的信念,同时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所价值。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青年艺术家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而穷困的老艺术家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现在回想起来,让人感觉到“珍爱生命”这四个字。汶川地震,人们的举动,全国的努力也体现出了珍爱生命内涵,珍爱生命也是一种祖国进步的表现,如果人们都珍爱生命,那么国家将是一个充满积极向上气息的社会。
珍爱生命,就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珍惜自身一切,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乐趣、获得人生价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一位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的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以其勇敢的方式和杰出的成就震撼了世界的人类的“精神楷模”。海轮•凯勒一个幽闭的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经过她的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毕业于哈佛大学得克利夫学院,并用生活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还将自己的痛苦和幸福纪录下来,让大家学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勇于同困难抗争的精神。
珍爱生命,就要学会敬畏生命,感悟生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与地坛》中描写的蜂儿稳停,蚂蚁疾行,瓢虫升空,露水滚动、聚集,摔开万道金光。满园草木竟相生长,片刻不息。使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感悟,获得了新生。《鸟啼》中有严寒过后、百鸟死亡的严酷场景,但就在其中,新生鸟类正在冲破严寒,孕育新生,迎来百鸟争鸣的春天。这就告诉我们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生死是自然规律,要正确对待,珍惜生命中每一天。
3.必修二专题一用 篇三
刘德新TEL:***QQ:592485777 1、2007年海南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2、2007年海南20.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B.周年纪念的时间C.第一枚的图案D.第二枚的图案3、2010年海南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4、2010年海南24.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2011年宁夏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华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专题四第一课
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考查动向: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
三、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原因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外)、中山装、旗袍(中西)
近代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西式食品厂开始出现,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组成部分
四合院(传统)
表现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新式住宅
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民众思想:旧道德遭到批判,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原因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保障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西方文化的影响
现代—1965,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衣着—1978,军装与干部服,蓝绿黑白;式样与颜色趋于单调
1978以后,从,单调走向缤纷,从单一走向多样,个性化
表现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风俗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根本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专题四第二课
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考查动向: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
三、知识结构:
轮船中国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建成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近代中国最早)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铁路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60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变化北京地铁运营,结束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青藏铁路贯通铁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汽车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营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飞机世纪20年代民航起步,30年代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
现在,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原因环境的不同
科技的进步 和社会的需求
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影响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
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大清邮政局成立
邮政辛亥革命后该文中华邮政,邮政邮路发展
1877,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有线电报主用于军事
电报,无线电报开办,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开办国际无线电报,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民国时期电话线路、营业局增多
通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邮电合一
促进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城市化进程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专题四第三课
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考查动向: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
三、知识结构:
《邸报》世界最早办报国之一世纪中前期,外国传教士开始在华办报,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辛亥革命时的《民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思想启蒙
发展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报刊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政治生活:报道时事,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影响文化娱乐生活:传播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经济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中国境内最早广播电台:1923英美报商创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1905中国人自己摄制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世纪3、40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发达,《渔光曲》获国际奖
影视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广播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1958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进步,电视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
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现状: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到工商、司法
互联网与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民众生活网上购物就是互联网兴起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必修二专题一用 篇四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难点、重点】
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问:“在校园中,你平时都跟哪些人打交道,你关注的是哪些人?” 学生答:“老师、同学、教官、食堂师傅„„” 老师:“其实,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中,除了上述人员,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比如说 校园清洁工、维修工、澡堂烧开水的师傅„„,虽然他们常被我们忽视,但他们都在自己的 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时常感受到他们默默的关爱,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作者介绍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
三、文本研读
1.大声朗读课文,请大家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老王态度的一句中心句。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请问老王是不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家庭 ——孤独伶仃 居住——塌败小屋
2.老王的生活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为人呢?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2)帮送医院,不要钱(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
学生总结老王形象: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虽然他的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为人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是个非常淳朴的好人。
3.刚才我们读懂了老王的善,也读懂了老王的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是不幸的人,那么作者是幸运的人吗?(讨论)
(1)幸运:作者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老王优越很多,所以说作者是“幸运”的。(2)不幸运:“在文革时期,作者一家当时受到很多冲击,“干校”劳动,被戴“高帽子”,处境并不好,但是作者在这样不幸运的条件下,依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足可见作者还是一个乐观的人。
4.那么这个乐观的人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爱,那么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4)老王的生活
5.通过对上面作者对老王的关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应该是善良的,那么善良的“我”同情、关心、爱护着同样善良的“老王“,为什么还心上有不安和”愧怍“之心呢? 明确: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四、拓展延伸
你的生活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说出你的做法或想法。明确;平等 责任 关注 帮助
五、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
六、作业;
1、老王,我想对你说„„
2、完成高中语文作业本P46—50页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家庭 ——孤独伶仃 居住——塌败小屋
老王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2)帮送医院,不要钱
5.必修二第二单元训练(一) 篇五
1.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明不会彼此隔绝,而是不断地以和平或非和平的方式互相碰撞。在这种碰撞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6世纪西方文明和新世界的碰撞。”这种碰撞开始时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冲击了东西方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
B. 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起资本的原始积累
C. 西欧国家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D. 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 当代史学家刘宗绪认为,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罪行令人发指,必须揭露和谴责。然而,对它的另一面的作用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下列现象不属于殖民统治的“另一面的作用”的是( )
A. 将印度的棉花运往英国加工成棉布再返销印度
B. 英国在印度修建水利灌溉工程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建立宪政体制
D. 英国在印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3. 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表述与史学范式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现代化史观
B.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整体史观
C. 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文明史观
D. 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唯物史观
4. 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 B. 资本输出
C. 文化传播 D. 工业革命
5. 史学家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依据是( )
A. 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B.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雇佣劳动力
C. 为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市场
D. 导致了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
6. 下图是1854年~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图,从图表中可以得出的深层历史信息是( )
A. 英国此时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 英国需进口大量原料和食品
C. 三角贸易使英国得以出口大量工业品
D. 英国依赖海外市场
7.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国家\&百分比\&国家\&百分比\&英国\&0\&俄罗斯\&38\&德国\&13\&意大利\&18\&法国\&20\&美国(1913)\&30\&]
A. 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 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 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8.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9.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下列对1834年《济贫法》做出这些规定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近代工人的斗争
B. 工业革命的使国家财富增加
C.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D. 通过立法实施社会救助的传统
10. 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个隐含着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请问这个选项是( )
A.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B.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D. 19世纪以来的美术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力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它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3例)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3)如何看待“外部海上国家……施加影响”给中国带来的“益处”?
(4)结合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6.必修二专题一用 篇六
复习目标:
1. 能口述作者的相关知识(履善、宋瑞、文山、南宋、爱国、《文山先生全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能给19个加点字注音;
3.能写出“除、萃、会”等22个实词的意思;; 4.能写出“缙、陵、见、僇”四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5.能写出“无聊、至于、慷慨、物色、彷徨、遗体”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6.能写出“轻、貌、分、诡、草、露、日、道、序”等词的活用情况和意义; 7.能写出“使、间、度”这三个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8.能辨析“”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9.能准确辨析课文中的被动句、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10.能准确翻译文中的句话。课前预习作业 一.文学常识
文天祥,字 履善,一字 宋瑞,号 文山,南宋著名的 爱国 诗人。遗著有 《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诗意。二.拼写下列19个字词的拼音。
枢(shū)密使 缙绅(jìn)(shēn)纾祸(shū)觇(chān).....翌日(yì)遽(jù)羁縻(jī)(mí)诟(gîu).....东西二阃(kǔn)诋(dǐ)自刭(jǐng)檄(xí)文 ....巡徼(jiào)邂逅(xiè)(hîu)毗陵(pí)愧怍(zuî).....三.解释下列22个加点实词的意思。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官。除去旧职,授予新职。.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聚集 .3.会使辙交驰 适逢 .4.北邀当国者相见 主持 .5.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解除 .6.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估计 .7.抗词慷慨 意气激昂 ..8.北亦未敢遽轻 立刻 .9.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挑拨,陷害 ..10.予羁縻不得还 软禁,扣押 ..11.予自度不得脱 揣度,估量 .12.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罪状 .13.而不在使者之目 列,名单 .14.分当引决 本当,理当 ..
用心
爱心
专心
15.追购.又急 重金收买 16.竟.使遇哨 假使 17.殆例..送死 殆,接近于。例,类于,等于 18.悲.予志焉 思念,同情 19.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20.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无,没有。文,文饰。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缙 通 搢,释义: 插。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 通 凌,释义: 欺侮。3.层见错出 见 通 现,释义:。4.主辱,臣死有余僇 僇 通 戮,释义: 罪。五.古今异义词。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价值)以至于..永嘉(古义: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初至北营,抗词慷慨..(古义:意气激昂;今义:大方)为巡船所物色..(古义:访求、盘查;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几彷徨..死(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古义:留给的身体;今义:人死后的身躯,尸体)六.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轻视)2.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表面上)3.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4.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5.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6.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每天)7.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8.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七.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使:
使.北营(出使)会使.辙交驰(使者)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竟使.遇哨(假使)使.来者读之(让)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出没于长淮间.(之间)用心
爱心
专心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付之度外(考虑).八.文言虚词 以: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凭).以父母之遗体(用).生无以救国难(用来).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把).为:
为巡船所物色(介词,被).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编成).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应该是).九.辨析下列特殊句式。1.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2.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3.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4.几以捕系死(被动句)
5.避哨竹林中(省略句。“避哨”后省略介词“于”)6.出入乱尸中(省略句。“出入”后省略介词“于”)7.将以有为也(省略句。“将以”后省略宾语“之”)8.约以连兵大举(介宾短语“以连兵大举”后置)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介宾短语“于长淮间”后置)十.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译文: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之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归本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3.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译文: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4.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译文: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学习过程:
一.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操作:生自由读—生齐读(5分钟)二.评讲预习作业 操作:师讲—生记(15分钟)三.学生消化吸收 操作:生当堂巩固(5分钟)四.学生当堂练习操作:生练(15分钟)五.自我总结 操作:生写—小组交流(5分钟)
1.这节课我达成的学习目标有 ;没有达到的目标有,我打算。
2.我还需巩固的实词有 虚词有 古今异义词有 句式有 句子翻译有
用心
爱心
7.必修二专题一用 篇七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18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文中意味蕴藉、深刻有力的语言;认识文中所表现的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体会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气概,并进而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革命情感和彻底不妥协的精神。【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使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解,然后补充介绍鲁迅先生当时的态度:惨案发生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听到惨案的消息,鲁迅先生非常激愤,认为当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立即在上述文章的后一部分写道: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先生在这里深刻地指出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语言了革命的发展。同时,鲁迅先生又陆续写了《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统治者和反动文人陈西滢之流的流言,揭露了他们的险恶用心。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阅读:明确难点、重点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下列句子及词,让学生思考、讨论。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
(2)说明刘和珍生前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他们是师生,又是战友。
2、“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句破折号表示什么?“但是”后面的话是什么意思?(1)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跃进,中间跃过了“不相信”。
(2)“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与上文“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相应,意思相同。这说明,“写点东西”,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生者。
3、“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出离愤怒”,说明愤怒到了极点,超过了愤怒的感情阶段,“愤怒”升华为理智的思考,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好地进行战斗。
(2)用“浓黑”来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联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这里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哀痛者”,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所以又说是“幸福者”。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句话是在赞扬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伟大精神;(2)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化在一起,有极强的表现力。
6、“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对请愿的看法是怎样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作者委婉地说明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而徒手请愿就更加不能了;(2)这句话含蓄地指出应该改换战法
(四)作业: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己阅读,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列出提纲
1、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徘徊”、“正告”,突出地表现了沉痛的哀悼之情;(2)之名烈士生前与作者的关系;
(3)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又无话可说,有力地揭露了“非人间”的黑暗。(4)说明写本文的缘由。
2、第二部分
(1)热烈地颂扬真的猛士;(2)催促未觉悟的人们猛醒(3)进一步交代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3、第三部分
回忆往事,写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
4、第四部分
(1)深刻有力地揭露反动派的凶残、下劣;(2)表达了极为强烈的北非情感(3)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5、第五部分
(1)详细介绍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
(2)热烈地赞扬刘和珍等三个女子在弹雨中从容不迫、互相救助的革命精神;(3)连用反语,揭露并控诉了反动派空前残暴的罪行。
6、第六部分
(1)明谈对请愿的看法,暗里号召改换战法;(2)指明死难者的长远影响。
7、第七部分
(1)赞颂烈士的精神,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2)号召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二)理出文章的思路
作者先说明写本文的缘由、意图,再回忆往事,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然后激愤满腔地揭露反动派的极端的凶残和下劣,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随后又具体地记叙烈士殉难的经过,控诉反动派的凶残,接着由社会上的反应,说明对请愿的看法,最后进一步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号召革命者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三)作业:通读全文,熟读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重点):
1、那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赞颂猛士的情感?
叠用“敢于”,强调了猛士的勇敢精神,同时自然地流露了赞颂之情;用“怎样”表明了猛士“哀痛”和“幸福”的程度,这也是对猛士的革命幸福观的赞颂。
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
实际含义是希望尽快结束这样的世界。这是委婉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说使思想的锋芒含而不露,更耐读者寻味。
2、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写本文的目的,是要人们永远记住反动派的这笔血债。从上段的“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 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等处可以看出。
(二)分析第四部分(重点):
1、第一自然段,感情强烈而深沉,揭露深刻而有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在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
(1)用否定句,寓肯定于否定之中,突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下劣;(2)用转折、递进关系的句子,加强了对感情的表达,加强了揭露的力量;
(3)在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如:“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况且……更何至于……”
2、第二至四自然段:
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几段与上一段的关系是什么?(1)目的是证明反动派的凶残和下劣;
(2)用转折和递进关系的句子,举事实突出并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反动派出人意料的凶残和下劣。
3、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表现了极深的悲痛与极大的愤怒;
(2)“懂得”,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情沉痛而愤慨;(3)指出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条道路,两种前途,实际上是号召爆发。这一部分思想犀利敏锐,感情深沉强烈。
(三)作业:背诵二、四部分。第四课时
(一)分析第七部分(重点):
1、第一自然段:
这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组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总结、照应前文的“凶残”、“下劣”;用“从容”引出下文对烈士的赞扬。
(2)三个词组都突出了出乎意料之感;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出了爱憎分明之情。
2、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与前文的关系怎样?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一段承接上文来阐述,同时,又照应了前面的第三、第五部分;
(2)这一段,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3、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中的“微茫的希望”是什么意思?
说明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但胜利是有希望的,从而激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地前进,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4、最后一段:
“我说不出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含蓄有力地表现了抑制不住的哀痛和激愤,这是对暴行、流言的猛烈抨击。
(二)总结:
1、中心意思:
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
2、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紧密结合,甚至融为一体,行文波澜起伏。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2)照应周到,结构严谨:
第二部分的“似人而非人的世界”照应第一部分的“非人间”;第二部分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照应第一部分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它的第一段,照应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各段;它的第二段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第五部分的第二段,第六部分的各段。第七部分的“淡红”与第六部分的“绯红”,第二部分的“淡红”相应。第七部分的“我说不出话”与第四部分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第一部分的“我实在无话可说”相应。总之,这末一部分回应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最后应题作结,结构非常谨严。
8.百无一用是书生 篇八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但是,书生究竟是什么性格坏了事?是什么决策误了国?人们常以一句“因为纸上谈兵嘛”,轻轻带过,糊涂一笔帐,不能详也。
纸上谈兵,虽四字,含义却深刻。书生在古代,不是举人便是进士,在现代,不是专本便是硕博,都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啃过“洋面包”,说话做事,喜欢讲道理,有根据,不像大老粗李逵牛皋之辈,一出场就“哇呀呀”,一言不合,挥手就打。
但问题是,有逻辑讲道理的书生,不知为何,总是容易折戟沉沙,大腿肌肉习惯性挫伤。想当年,韩信替刘邦卖命,攻赵地。有人劝守城的知识分子成安君坚壁清野,袭击韩信粮道。成安君则背了一句兵法:“孙子曰,十则围之,倍则战”,自诩兵多将广,准备阵地战。确实,孙子说过,军队多于敌军十倍,就可包围作战,多一倍,就可放胆一战。但是,孙子也说过“兵以诈立”。成安君为何只取这条理论,不取另一条呢?这问题估计成安君没时间思考,因为身为“儒者”的他,很快被街头小混混韩信砍了脑袋。
同样的例子是马谡。《三国演义》写守街亭那一段,简直是马谡的一次兵法背诵秀。当时,副将王平一看街亭地势,说此地险绝,应该当道屯兵。马谡说差矣,然后背兵法一句:“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决定屯兵山顶。王平说山顶是死地,马谡说差矣,又背兵法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说死地有什么不好,身处死地,士兵打仗,能够以一挡百。于是,马谡守在山上,断水绝粮,自取灭亡。街亭一失,不仅战役全败,蜀汉从此失去战略先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眼泪未必全是为马谡挥的,也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自己泪满襟”的意味。
决策依靠“掉书袋”,是书生误事的核心。但是,书本上的理论很多,具体决策时,为什么掉这个书袋而不是那个?这是千百年来困扰书生的大难题。同样一件事,是勇敢还是鲁莽?是精细还是琐碎?是视野宏观还是大而无当?是脚踏实地还是鼠目寸光?天下的道理往往可以正反两头说,绍兴师爷一杆纤笔可以救人灭人,老师看到学生趴在书上睡觉,可以表扬刻苦亦可骂其偷懒。文本是吊诡的。
但是,书生却最易沉迷在这种吊诡之中,他们注重逻辑的自洽完美,在脑子里转上几圈后,便会越想越有道理,便会忘记了现实的坑坑洼洼。譬如晚清名人李元度,曾国藩麾下文人幕僚,机缘凑巧,投笔从戎,但常纸上谈兵,屡遭败绩。某日,岳阳文人吴士迈,根据二十四史编了《治军蓝本》一书,书呆子李元度一看,啧啧称奇,推荐给曾国藩。曾国藩哭笑不得,回信给李元度,说这个吴士迈,还是从“点名、看操、查墙子”这些事情做起吧!曾国藩为何不屑,知军务之艰难繁琐也,李元度为何热爱,因其文本美丽逻辑自洽也!
同是读书人,曾国藩常常以此自省为戒,谓之为“好大言也”。好大言,是因为缺乏历练,自以为是,没吃过苦头,无知者无畏。而真正的高手,都是在摔打中成长的。譬如晚清几个中兴大臣,曾国藩初出茅庐时屡吃败仗,数次自杀不得,左宗棠还未入仕途,差点被倾轧致死,李鸿章出道时,力挺朝廷同僚的重重压力,才未崩溃。历练多了,才知文本美丽,却未必可爱,逻辑自洽,却未必真实。
想当年,纸上谈兵,赵括可以把自己的老爹、赵国的名将赵奢驳得体无完肤,但是赵奢却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赵括却轻飘飘随口说来,不知深浅!老头子预言:赵国若用我儿子,我儿子一准坏事。果然,赵奢死后,他儿子带领四十万赵兵,浩浩荡荡去送死,被秦将白起埋了个精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史学家后来表扬书呆子赵括,说他其实为中国的统一贡献了关键力量。
过于热爱文本,沉迷辨析句读,热衷审定文义,人的精华气血都被文本吸走,丧失了原始力量。所谓书生办事,就是瞪着一双眼睛,比赵薇妹妹的还大,却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客观看全局,过于精细纤弱,缺失了粗糙的力量。所以,书生好辩论,喜欢在文字上取胜,并从心底里相信,真理是越辨越明的,如赵括,如马谡。其实,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说过,如果光收集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忽视不利的论据,也许是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必修二专题一用】推荐阅读: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09-09
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有关文学常识08-16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练习07-06
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一10-08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06-23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专题九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人教必修三)11-11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西地平线上》同步练习08-01
必修二情境默写06-15
高一必修二政治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