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考试重点

2024-10-17

绿色食品考试重点(精选8篇)

1.绿色食品考试重点 篇一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各个过程实施控制。食品卫生检验: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检验方法,控制食品质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品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进入食品的现象。

食品的腐败变质:泛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食品农药残留:由于使用农药而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包括农药本体物及其毒衍生物,称为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代谢物以及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生物富集作用:高位营养级级生物内的浓度比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增加许多倍的作用。

生物富集: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药剂在生物体内积蓄了比食物更高的浓度。油脂酸败:是指油脂由于含有杂质或在不适宜条件下久藏而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和感官性状恶化。

食品污染的分类:生物性污染(细菌性污染;真菌性污染;病毒性污染;寄生虫)化学性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兽药、激素污染;其他化学污染)物理性污染(异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细菌污染的来源:原料污染;产储运销过程中的污染;从业人员的污染;烹调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细菌包括,致病菌,非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高温保藏,低温保藏,化学保藏,干燥保藏,提高渗透压保藏,提高氨离子浓度保藏,辐照保藏 二恶英的理化性质:热稳定性,脂溶性,环境中难降解

四防:防鼠、防蝇、防尘、防虫 三防:防鼠、防霉、防虫

骨痛病:镉,水俣病,汞;黑脚病,砷 为了防止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粮食水分要降至安全水分线。

检查空瓶时应采用减弱的荧光灯,背景要求均匀洁白,检验成品时,需采用较强的白炽灯。

宰前的三态检验:动态,静态,饮食态 肉在保藏时的变化:僵直,成熟,自溶,腐败

水产品的质量变化:死僵,自溶,腐败变质

乳的消毒:低温长时间消毒法; 高温短时间杀菌法;超高温瞬时灭菌法

食品卫生检验与质量控制学的主要任务: 防止食品污染; 防止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于流行;制定食品卫生标准; 设定与破解技术壁垒;制定食品的安全生产规范和对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方法。

食品卫生检验的基本方法:

感官检验;物理学检验;化学性检验;

细菌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 分子生物学检验

预防细菌污染的措施:

建立健全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提高原辅料的卫生质量;遵守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搞好作业人员个人卫生;彻底杀灭食品中污染的细菌

黄曲霉的预防措施

最根本的措施是防霉:田间的时候放虫,防倒伏,收获的时候即使排除霉变部分,降低到安全水分,严格的贮藏条件,化学防霉,使用抗霉品种; 然后是去霉,物理方法是:挑选霉粒,碾轧加工法,加水搓洗,吸附法;化学方法:加碱处理或二甲基醚去除油脂中的AFTB1

新方法:高压破坏,臭氧,微生物去霉等,最后可以指定食品卫生标准。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农田直接施用;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食物链,生物富集;其他来源的污染(粮库内用农药; 畜舍或畜禽身上施用农药; 食品运输过程中; 事故性污染)

农药污染的预防:

加强对农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指定和严格实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对农药残留采取强制性检测措施。

食品中兽药污染的来源

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饲料添加剂中兽药的使用;食品保鲜引入药物

控制食品中兽药残留量的措施

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严格规定休药期和制定动物性食品药物的最大残留限量;加强监督检测工作;合适的食品食用方式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

某些地区特殊自然环境中的高本地含量;环境污染造成有害金属元素对食品的污染;加工过程和包装材料的污染;食品添加剂或加工助剂的使用

预防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措施

消除污染源;制定各类食品中有毒有害金属的最高允许限量标准,并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测工作;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其化合物。

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危害的措施(1)阻断或减少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防止食物霉变以及其他微生物污染; 控制食品加工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使用量; 使用鉏肥;改进食品加工工艺)(2)防止或减少亚硝基化合物的危害作用(提高维生素C摄入量; 许多食物成分可阻断亚硝胺的形成;吃新鲜食物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量;暴晒污染的粮食和饮水)(3)制定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限量标准。

二恶英的控制措施:

控制PCDD/Fs的环境污染; a减少PCDD/Fs农药和其他化合物使用;严格控制农药和工业化合物杂质; 控制垃圾燃烧;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发展二恶英检测方法。

车间内部建筑的卫生要求

防止污染,主要是防鼠,防蝇、防尘、防虫

便于消毒:整个车间要没有死角,地面有一定坡度

采光面积大,光源充足:光源不应改变食品原有的颜色

搞好通风换气:局部烟筒式自然排烟,排气设备,墙上装排风扇

所以车间建筑一般以封闭式车间最好

防止沙门氏菌属引起的食物中毒: 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 使用前彻底杀灭沙门氏菌

防止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1)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品的污染:对患有局部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者应暂时调换工作

(2)防止患病乳畜对奶德污染

(3)畜、禽患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其肉尸应按病畜、病禽处理

(4)防止毒素的形成:保持食品在低温、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贮存,不仅可防止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也是防止毒素形成的重要条件。

(5)食用前腰彻底加热。

如何从感官上鉴别肉的新鲜程度? 色泽,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脂肪洁白 肌肉色稍暗,脂肪缺乏关泽,脂肪灰白,暗红

肌肉无光泽,脂肪呈灰绿色,黏度:外表微干或微湿润,不粘手 外表干燥或粘手,新切面湿润 外表极干燥或粘手,新切面发黏 弹性:指压后凹陷立即恢复

指压后凹陷恢复缓慢且不能完全恢复 指压后凹陷不能恢复留有明显痕迹 气味:具有鲜肉正常气味 有氨味或 酸味,哈喇味 有臭味

煮沸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表面,具有香味

稍有浑浊,脂肪呈小滴浮于表面,无鲜味 浑浊,有黄色絮状物脂肪极少浮于表面,有臭味

食物中毒调查过程:

(1)调查目的:确定食物中毒的类型及引起中毒的食品,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制定有效地防治措施,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调查内容:食物中毒类型,有毒食物的调查,中毒原因的调查,中毒患者个案调查

(3)调查方法和步骤:调查的准备工作(人员的准备和物品的准备),现场调查(调查发病情况和抢救中毒病人,可以食物的调查,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调查,采样检验)

(3)食物中毒的处理:现场处理,对中毒食品的处理,对中毒场所的处理,修正急救方案,(4)整理资料和总结

食品中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毒性作用;过敏反应与变态反应;细菌耐药性;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菌群失调;激素作用

我国塑料包装材料的基本问题: 塑料类包装的主要卫生问题是单体、增塑剂及催化剂对食品的污染。

单体:聚乙烯和聚丙烯中的乙烯和丙烯单体由于沸点低,极易挥发,一般不存在残

留问题。聚苯乙烯中往往含有苯乙烯及乙苯、异乙苯、甲苯等化合物,有一定的毒性,而聚氯乙烯不稳定,其单体氯乙烯在与食品接触时可向食品中移行,造成对食品的污染。

控制微生物的繁殖方法:

降低食品的含水量; 提高食品的渗透压; 降低食品的储存温度; 抑制微生物的化学性质。

食品变质的鉴定:感官鉴定,理化鉴定,微生物鉴定。

厂址选择的条件:

1有足够的利用面积,地形适宜随生产的扩大,满足夸大的需要;2 通风,日照良好,空气清新,地势高,干燥,土质坚实,利于排水的地形;3 交通方便,接近公路和交通主干道; 4充足水源,水质符合标准; 5厂区周围无粉尘等具有扩散性的污染; 6便于废物的处理,附近有可以陈放午睡或污物的地方7厂区内不得饲养动物,家畜8厂区道路通畅,便于机动车通过

粮豆类食品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 1.微生物污染,2.农药残留工业三废,3,仓库害虫的污染,4,有毒植物种子的侵入,5,无机夹杂物的污染,6人为掺杂掺假。

卫生管理:控制粮豆水分贮藏条件,搞好仓库卫生,防止农药有害金属污染,防止无机杂物和有毒种子的污染搞好运输卫生。

乳及乳制品卫生问题:

腐败菌的污染,致病菌污染,药物的污染,人的掺杂掺假,鲜乳生产卫生,奶牛场挤乳,盛乳器具的卫生,挤奶工,工作人员的卫生,初步加工卫生,乳的净化,乳的冷却,乳的消毒,乳制品加工卫生,原料乳及生产用水必须符合卫生要求车间卫生,工作人员卫生,生产设备与工具卫生

畜肉及肉制品 主要问题:

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体、寄生虫及虫卵和细菌的污染,;化学性污染,主要指肉制品中残留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加工方法及其添加剂等的污染,比如肉中农药的污染,抗生素残留污染,激素残留污染,兴奋剂残留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污染,多环芳族物质的污染,卫生检验:宰前检验:通过宰前检验出病畜,重点检出患烈性传染病和一般传染病的病畜,做到病健隔离,病健分宰,防止宰后病畜肉污染健畜肉保证肉品卫生质量,宰前检验包括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宰前检验。宰后检验:通过对肉尸、肉脏的病理变化或者异常状态的检验,结合宰前资料把病畜肉检查出来,加以科学的处理。

蔬菜水果的主要卫生为题:

1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对蔬菜,水果的污染,2.农药污染3。工业废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污染;4蔬菜水果的腐烂变质;5。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6。蔬菜水果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腐败变质的原因:微生物的侵袭,本身的呼吸作用,冷害,冻害,发芽)

蔬菜水果的卫生管理

1.防止肠道致病菌及寄生虫卵污染的措施:人畜粪便应经无害化处理再施用,用生活污水灌溉时,应先沉淀去除寄生虫卵;对生食蔬菜应尽量采用地下灌溉方式或用于高架作物,水果和生食的蔬菜在食用前清洗干净,有的应消毒。蔬菜水果在运输,销售时,应剔除残叶,烂根及腐败变质部分和破损的水果,清洗干净,推行小包装上市。

2,施用农药的卫生要求。3,工业废水灌溉卫生要求4。蔬菜水果运输,销售,贮藏的卫生要求,蔬菜的感官检验

优质菜:新鲜,无黄叶,无刀伤,无病无虫,无烂斑,可食

次质菜:梗硬,叶较老,枯萎,有少量病虫害,烂斑,空心,挑剔后可食

劣质菜:严重腐烂,严重虫蛀,空心不可食。

特效解毒剂:

肉毒中毒——多价肉毒抗毒素血清

鱼类组胺中毒——口服盐酸苯海拉明,严重者静滴葡萄糖酸钙

神经毒毒蝇中毒——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钠,亦可用1%美兰

砷中毒——二巯基丙醇

亚硝酸盐中毒——亚甲蓝1%,大剂量VC 有机磷农药中毒——解磷啶,阿托品

2.绿色食品考试重点 篇二

中国水泥行业已经进入低速发展期, 不得不直面产能过剩, 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在加强等问题, 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已经迫在眉睫, 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就在绿色生态化发展。

近期, 一年一度的“2013中国国际水泥峰会”在北京召开。2013年的峰会将主题定为“绿色水泥工业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德龙表示, 水泥行业的每项重点工作已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此次峰会是通过专题的形式, 寻找多渠道, 多方位的工作和政策措施, 将水泥工业建设和生产环境、生产区域的周边环境等进行绿色理念的改善, 使水泥工业走向清洁文明。

3.绿色食品考试重点 篇三

一、传统产业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已逐步上升为我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的国家战略。“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但一些问题仍然突出。

1.整体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长期对传统产业改造投入不足,导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1980年的20.5%下降至2009年的5.2%,具体表现为生产技术工艺的落后和设备的陈旧等。而20世纪40—70年代美国技术改造投资高达总投资的69%。技术改造投入的实质是对企业的一种补偿性投资,用于补偿技术进步和生产过程对原有生产设备造成的各种损耗,不仅能增强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而且推动企业重视研发、勇于创新。

2.战略目标不够明确

虽然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直备受重视,但改造的目标大都以提高国有企业技术水平和大量安排技术改造项目为重点,缺乏明确的传统产业升级战略目标。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却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求相距甚远。将国有企业作为技术改造的核心,如不能以产业发展为主体、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也就没有产业升级的地位和空间。

3.关键性障碍依然存在

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开发为辅的传统技术路径曾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却不可能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垄断使我国很多制造产业出现“整机强,部件弱”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技术市场控制我国的产业技术和市场,进而影响我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键性障碍。

二、绿色发展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了良好契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纷纷制定重振制造业及绿色发展战略,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美国推出新能源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等。绿色技术将催生新的生产模式,引发新一轮市场竞争,甚至制定“绿色游戏规则”。绿色发展已经为我国传统产业改造指明了方向。

三、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和绿色发展能力

加强高新技術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趋势。先进制造业被称为“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我国传统产业改造的目标就是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先进技术促使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绿色发展。

1.促进传统产业改造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结合既可以促进新能源和环保等绿色技术的大量应用,又能够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享受资金、税收和财政补贴等优惠。战略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其先导性能对传统产业产生辐射功能,促进产业效率的整体提高,但其不确定性也存在风险。传统产业改造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和技术空间,减少了不确定因素,二者紧密结合必然会实现双赢。

2.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现代产业上下游联系密切、产业链条加长、涉及领域广泛,聚集效应可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和开发效率,促使新技术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产业聚集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应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完善配套体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效益。

3.培育创新能力体系建设

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发展的空间广阔,必须加快构建创新能力体系,为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智力支持。一要重视人才储备,技术改造是创新能力的源泉之一,大量创新成果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的技术创新,既要吸引高级人才,又要激励工人技术培训和实践创新。二要注重技术扩散,激励企业由自身扩散转向产业扩散,开发绿色技术市场。三要着重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产、学、研互动,培育可以提供绿色技术的研发机构,支持全方位合作,尽快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作者简介:俞哲(1978-),女,浙江宁波人,讲师,从事工商管理、绿色经济研究。

(中共葫芦岛市委党校)

4.大学统计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 篇四

1.统计三种不同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总体性、数量性、具体性、社会性)

2.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总的成果,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经验的总结,统计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对统计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最初是以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这个客体独立存在于人们的主管意识之外。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关系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4.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界限),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5.统计学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的方法论科学。

.6.统计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

7.统计的基本任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8.统计的基本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9.统计的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和管理。

10.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11.总体单位(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简称单位。

12.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13.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六要素: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计量单位、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具体数值)

14.区别与联系: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

单位特征的。表示方法不同。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联系,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时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有些统计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一定条件下变换干系。

15.变异: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都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变化

16.变量(包括各种数量标志和全部统计指标,都是以数值表示的,但是不包括品质标志):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变量值。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时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判断、估算和预测等工作过程的基础,是决定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求:准确、及时、全面、系统)

2.统计调查的种类

被研究总体范围: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经常调查、一时调查

组织方式: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搜集资料方法不同: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

3.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a.确定调查目的b.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c.确定调查项目d.拟定调查表示e.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f.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工作计划g.选择调查方法。

4.普查:是国家为了详细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统计调查。特点:a.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掌握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b.普查主要调查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总体现象。

5.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定期向国家和各级领导机关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6.重点调查: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重点调查能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标志的主要情况和基本趋势

7.典型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

8.抽样调查:根据概率理论,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

行观察,并据以推断总体指标数值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作用:节省人力、费用,提高调查的经济效果:节省时间,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可以增加调查项目,取得比较详细的资料,提高统计资料的准确可靠程度。1.无法或很难进行的全面调查可以应用抽样法了解全面情况。2.应用抽样法可对全面调查的结果加以补充或订正。3.抽样法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4.运用抽样法可以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按照某种或某几个标志,将总体单位划分若干性质不同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作用:划分现象的类型、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作用:划分现象的类型,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的依存关系。

2.分配数列的概念:将总体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分布。种类:品质分布、变量分布

3.统计表:统计调查所得来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得出一些系统化的统计资料,将这些统计资料按一定的顺序填列在一定表格内,就形成了统计表。

4.统计表的作用:能使统计数字条理化、系统化、能更清晰地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便于分析研究对象各项目之间的互相关系,便于比较分析。便于把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显著的表述出来,同时便于显示各项目之间的显著差别。利用统计表便于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5.统计表的结构: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统计数字。

第四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总工作总量的一种综合指标。

2.总量指标的作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是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是计算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以及各种分析指标的基础指标。

3.总量指标的分类:

内容不同: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

时间状况不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计量单位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

4.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它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结果。特点是把两个对比的具体数值概括化或抽象化了,使人们对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5.相对指标的作用:能具体表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比列关系。能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找出共同比较的基础。相对指标便于记忆、易于保密。

6.结构相对指标:总体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作用:a.可以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特征。b.通过不同时期相对数的变动,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以及发展趋势。c.能反映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程度及生产经营效果的好坏。d.结构相对指标在平均数计算中用于分析加权算术平均指标的大小及其变动原因。

7.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作用:比例相对指标对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8.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的同类指标数值。作用:对事物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或不同个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以反映现象之间的差别。另外,计算比较标准典型化的比较相对数,还可以找出工作中的差距,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9.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作用:a.说明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的经济实力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b.反映和考核社会经济效益。c.为编制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区别平均指标: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普通程度求密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的联系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平均指标分子和分母的联系时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分子是分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指标值的平均。

10.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作用:a.可以准确地说明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程度,为搞好经营管理提供依据。b.可以反映计划执行进度,以

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措施,推动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c.可以反映经济计划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鼓励执行计划的落后者向先进者看齐,为组织新的平衡提供依据。

11.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第五章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同质总体某一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特点:将数量差异抽象化、职能就同类现象计算、能反映总体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抽样误差:是指在遵守随机原则的条件下,用抽样指标代表总体指标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误差,抽样误差表现为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绝对离差。

影响因素:1.抽样单位数目多少。2.总体各单位标志变异程度大小。3.抽样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变异指标:是综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的差异程度的指标。作用:1.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重要尺度。2.变异度指标可以衡量现象变动的稳定性和均衡程度。3.研究总体标志值分布偏离正态情况。4.变异指标是进行抽样推断等统计分析的一个基本指标。

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1.时间方面的可比性2.空间的可比性3.指标口径的可比性

4.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方面的可比性。

发展水平:是指动态数列中各时间上所对应的指标数值的统称。

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间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由于它是不同时间的、动态上的平均,故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影响动态数列的四个因素:1.长期趋势。2.季节变动。3.循环变动.4.不规则变动。直线趋势的测定方法:1.时距扩大法。2.移动平均法。3.最小平均法。

抽样调查的特点:1只抽取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2.用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总体的指标数值。3.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4.抽样调查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指数:广义,是泛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动态变化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狭义,综合反映多种不同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总变动的特殊相对数。性质:相对性、综合性、平均性。

统计指数的作用:1.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2.分析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3.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指数分类:1按照指数所反映的现象总体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2.按照指数说明现象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3.按照指数编制方法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4.按指数所说明的因素不同,分为两因素指数和多因素指数。5.按指数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综合指数:是用综合法对总体各部分数值来进行对比而计算的指数,用以反映总体动态变化。特点:1先综合后对比2.把总量指标中的同度量因素加以固定,一测定所要研究的因素3.分子与分母所研究对象的范围原则上必须一致。4.综合指数的计算对资料要求较高,需要使用全面资料。

5.思修考试重点 篇五

下一篇:<计算机考试重点...|返回日志列表

 赞(861)赞(861)赞(861)赞(861)转载(19.21万)分享(1)评论(2)复制地址 编辑

注意,划线部分有可能出填空题。

1、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当代大学生成才的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3、成才该具备哪些因素?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6、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7、理想的概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8、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9、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10、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只因大学生做什么人。

(二)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三)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1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是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1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14、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15、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16、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17、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18伟大民族精神。

19、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团结统一。

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

5、自强不息。

20、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有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22、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23、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

24、反对不正确的人生观: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25、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什么?(大题)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成为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26、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

27、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28、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3、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4、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5、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6、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29、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30、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3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基础:

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3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33、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6.军事理论考试重点 篇六

一、论述题

1、论述国防动员的地位与作用(P44)

基本观点: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一是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二是国防动员是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三是国防动员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论述军事思想的地位作用:(P56)

基本观点:军事思想是各种军事理论、军事原则的理论基础,对军队建设、作战行动和国防建设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一是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二是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三是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3、论述如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P90)

基本观点:一是要正解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二是要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三是要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4、论述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建设的要求(P149)

基本观点:武器装备作为战争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军队及其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对战争的胜败有着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依据我国具体的国情军情以及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加速实现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1)把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放在军队建设的突出地位;(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3)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二、名词解释

5、国防:国防是为防备和抵御外来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P12)

6、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P94)

7、战略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集团,在一定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合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点(P95)

8、军事高技术是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高技术中为了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能够产生新武器系统、作战指挥系统与作战方法而发展起来的那部分新技术群。(P106)

9、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网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P134)

三、简答

10、我国公民的国防义务有:1兵役义务,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5支持国防建设、6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P22)

11、毛泽东军事思想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3人民战争思想、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5国防建设理论。(P60)

12、新军事变革基本内容是:“四新一变”即创新军事技术、创新体制编制、创新军事理论、创新军事作战方式、转变战争形态。(P130)

13、应用性军事高技术主要包括: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技术;航天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P113-128)

14、信息化战争的特征:战场空间多维化、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行动精确化、作战节奏快速化、作战样式非接触化(P139-142)

15、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边界线长且相邻国家多。

(二)大国集中且经济水平差异大。

(三)地缘战略位置重要。(P100)

16、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侦查立体化、打击精确化、反应高速化、防护综合化,控制智能化。(P108)

填空、选择

1、国防的主体是国家。国防的目的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P12)

2、国防的类型: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P16)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设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P29)

4、国防现代化是我国国防建设的总目标。(P31)

5、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组成。(P36)

6、中国人民解放军设置有沈阳、北京、兰州、南京、济南、成都、广州7个军区。(P35)

7、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和国防教育。(P45)

8、军事思想具有实践性、阶级性、时代性、继承性的特征。(P51)

9、从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军事思想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P52)

10、《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吴国名将孙武所著。全书共有13篇.11、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全面建设的 “五句话”总要求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P78)

1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两条主线”是打得羸、不变质.(P78)

13、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P81)

14、我国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P100)

15、我国安全环境的主要问题是祖国统一问题和海洋权益问题。(P102)

16、军事高技术的基本特征:战略性、风险性、增值性、渗透性、带动性。(P107)

17、新军事变革基本内容是:“四新一变”即创新军事技术、创新体制编制、创新军事理论、创新军事作战方式、转变战争形态。(P130)

18、新军事变革的本质与核心是信息化,目的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P130)

19、导弹可按射程分为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洲际导弹。

20、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典型战例。

21、信息空间包括:外层空间、电磁空间、心理空间和网络空间。

22、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是俄罗斯(前苏联)。

23、我国国防的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7.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难点与重点 篇七

绿色发展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新概念,是对全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环境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的总目标。绿色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是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表现。绿色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可以说是今后全球经济在和平环境中发展的主旋律。在我国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任务后,绿色发展也将成为国家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在人类处在游牧时代和农耕时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较差,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就比较强烈,对自然的破坏及向自然的索取就相对较小。。中国是一个长期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在重视“天人合一”方面具有较强的传统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达到这一时代的巅峰。

全球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人与机械、装备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程度降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对自然的索取逐渐变成无极限的过渡开发,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受到了严重破坏,在人类社会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大自然的状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工业化生产的社会背景下。各种废弃物、排放物严重污染了环境,加速了自然条件的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当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类的智力在微电子技术应用下得到了新的解放,人类开始感觉并认识到物种的消失,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极端气候现象的频繁出现、各种前所未有疾病的出现等,都与人类自身发展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如何共同面对转变生存与发展方式、共同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必须团结整个人类的力量,才能够有效地加以解决。

建筑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的生产制造活动之一,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建筑工程活动在我国已经具有6千年以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验和定式,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物尽其用、以人为本。中国传统建筑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其代表作遍布中国各地。京城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小镇、西南的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因地制宜的多样建筑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的负担,为人类提供了最舒适的生活条件。

二、问题的形成及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走进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看到的都是塔吊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已经快速的消失。在人们被赶入一幢幢高楼大厦的同时,能源消耗大幅度上升,资源的对外依赖度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这与建筑业及其所在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一)现象的分析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到建筑业的状态及发展。在不断提高各生产要素效率的指导下,新型城市的发展引发了建筑业全过程的深刻变革,彻底打破了农耕文明形成的建筑传统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建筑业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全过程的深刻变革,改变了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在建设了大量城市既有建筑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思考,又过分强调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再加上规划的法律约束力严重不足,形成以城市核心区改造起步,再向周边外溢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果是在城市核心区建设了大量的高层、超高层住宅后,由于需求的快速增长,高层、超高层建筑再向城市周边扩散,形成了当前的城市面貌。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破坏了城市的原有特征,消除了历史文明遗留下的所有印记,造就了全国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加重了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舒适度大幅下降。

从建筑规划的角度看。由于缺乏长远的意识,特别是当房地产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后,在巨大的眼前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建筑的容积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大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密集区。在缺乏对人类生活舒适度和资源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起码考量的基础上,这种建筑规划造成人类生活成本的大幅上升和各种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城市发展中确实需要建设一批高层、超高层的建筑用于力公、发展旅游、教育、公共服务等,提高城市的功能水平,但不适用于城市居住住宅的开发建设。

人具有社会性,需要社会交往和交流,要有相应的社交范围。在超高层住宅建筑中,人们被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很难形成邻里间的社会交流。特别是高层、超高层在运营和使用中,由于垂直运输、内部环境营造等能源消耗的增加,能耗要远高于低层建筑,具有先天性的节能缺陷。同时这种超高层住宅楼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要增加大量设施和设备,会大幅度增加生活成本。特别是在火灾、传染病疫情、地震等自然或人为灾害中,超高层的损失和伤亡要远高于其他住宅,决大能成为宜居空间,极为影响生活品质。这种住宅开发建设模式在特大型、国际化大都市中还有开发建设的必要和需求,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很多小县城,却都在大量建设这种既隔断社会交流、文明传承又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的超高能耗的高层住宅集聚区。

这种住宅开发建筑模式与中央提出的留住绿水青山,留住乡愁的要求是严重背离的,也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及人文交流要求相差甚远,中央领导同志就不会去这种项目讲行考察。纵观习近平、李克强等同志考察的民居项目,都是具有原生态的味道,保留了建筑的传统风格,体现了文明传承、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生活习俗,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极低的住宅居民,诠释着什么是美丽中国、宜居住宅的样板。城市开发的模式如何适应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保护生态、留住文化、减少安全隐患、提高生活品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结果,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城市发展优劣的轨迹。近10年来,很多大城市周边未开发建设的小城镇,由于经济实力不足而未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开发,现在成为人们意识中的天堂,成为当地的聚宝盆,吸引了周边大城市人们的目光和向往。清楚地表明了城市过度开发必然带来的自然生态的强大破坏,极大地削弱了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如何对城市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就成为政府、社会、市场中的一项重要的思想认识统一过程。

从城市居住区规划的角度看,住宅不仅是人们生存繁衍的港湾,更是人类社会交往、凝聚乡情的更重要基础设施,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基本社会保障。如何在居民住宅小区建设规划中科学处理好生态、人文、建设之间的关系,建设什么样的民居部落,如何进行居民住宅的开发建设,形成什么样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建筑表现,这是城市住宅规划建设的重点,也是与绿色发展直接关联的建筑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决定因素。坚持适度开发,注重人的社会交往需求,节能减排、降低安全风险,这种居民住宅开发建设的理念和模式,应该成为今后在绿色发展中住宅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由于缺乏规范的制约和建筑设计人员知识、能力的不足,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设计中占有强势的主导地位,建筑能耗在建筑设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推动能源节约利用措施,造成长期以来我国建筑的建筑物能耗普遍过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既有的520亿平方米的城市既有建筑90%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其中住宅能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公共建筑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与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极不相符,是对资源的浪费式消费。

我国主要国土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型、地貌决定了气候条件极为宜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从历史上看建筑能耗极低。造成我国建筑能耗持续升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中超高层、超大体量建筑过多造成的。超高层建筑的运营必然是高能耗,其节能改造比大体量建筑更困难,决不可能成为绿色建筑,这是全世界的共识,也是各国控制建筑能耗的一项重要措施。全球所有经济体都严格控制超高层住宅建筑,而我国却在大量建设,因此与能耗水平差异相对应的是我国大型城市中的超高层建筑数量是美国纽约的4-5倍。

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城市居民区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分析,与我国住宅开发建设模式高度相同的只有新加坡和我国香港。这两个国家与地区都是全球区域面积最小、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与我国国情有着重大的差异。与我国人均国土面积水平相当或低于我国水平的国家,主要是发展2-3层住宅,少量建设5-6层住宅,其节能和居住舒适度水平要远高于我国。因此,我国建筑高能耗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量建设超高层住宅聚集区造成的,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我国建筑节能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

目前我国房地产正处于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需要进行深度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进行深度调整的机遇,加大政府指导和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切实提升人民居住观念的安全性、舒适性、可持续性,转变房地产开发的模式。由于我国房地产开发的惯性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非常艰难,在现有城市发展模式下实现绿色发展,建设微能耗建筑,就是基本的解决方案。

欧洲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节能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在微能耗建筑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政府宣布对环境污染宣战之后,在绿色建筑方面开始了大胆的研究和实践。在自主研发和对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人类建设微能耗建筑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完成。但推广微能耗建筑的社会条件、相应的法规、标准体系保证每个国家不同,推广应用的方式与进度就不同。

(二)形成原因的剖析

人类的建筑活动都是在人类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建筑体现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我国形成巨大的高能耗城市既有建筑,从根源上分析,主要是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冷漠和无知,是一个全系统的思维认识错误的必然结果。具体分析思想上系统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各级政府的角度分析。长期以来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失误,造成以GDP论英雄成为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思想。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思想根源,主要在各级政府把GDP总量的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考核与评价的主要依据。单位土地面积上高层、超高层能够产生出更大量的GDP,能够更好地体现经济的增长,所以,城市中大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非常迎合政府领导者的需求。

大量的城市既有高层、超高层建筑集超高层住宅楼密集区的使用,仍然能够创造出大量的GDP。在超高层密集区使用过程中通过各类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能够派生出更多的生产、服务体系,从而产生更大量的GDP,这种GDP仍然可以表现为领导者的业绩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力。这种发展思维,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传承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有最基本的思考和措施。在这种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整个社会及建筑业的发展就主要表现在注重总量的增长,忽视质量,特别是节能水平的提高。

从社会方面分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对建筑具有强烈刚性需求的大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房子住、有足够大房子住的问题,实现的是社会的最基本需求。在这种供求关系下,建筑的节能、使用的成本,甚至建筑的质量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建筑成为社会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和产品之后,建筑业成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超常规发展的行业。全国每年在施工程总量已经由1995年的1亿平方米,发展到2015年的93亿平方米,城市中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达到20多亿平方米,给房地产投机创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生产出大量的空置房、闲置房。

由于在房地产市场需求中,人们对所购买的住宅注重的主要是面积、户型、地段和朝向等外在的品质,主要解决的是现实居住舒适度问题,很少关注水、电等的消耗水平和居住费用的变化。又受我国住宅产权期限较短的制约,往往忽视建筑的内在品质。正是基于这种住宅消费的特点,大量粗制滥造的建筑必然会充斥市场,其节能、环保、安全水平更会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也是高能耗建筑产生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从我国城市建筑的建设程序上分析。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集建筑、装修装饰、部品生产、构件加工及物流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是我国建筑市场的主体。在现有的城市建设模式中,房地产开发商在取得土地开发权后,在规划和法律的框架内,建设什么样的房子、建多少房子、怎么建房子就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自己的决策范畴。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具有建筑的决定权,在整个产业集群中居于主导地位,是集群内部所有行业的服务对象。房地产商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房地产商在建筑节能中的决定性作用。

做为商人的地产开发商,主要关心的是规划的容积率和投资的回报率,决定了其主要注意力是楼盘销售价格的波动、楼盘的销售数量及速度、资金的回收及运作,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在现有体制下,政府对开发商的控制能力十分薄弱,从开发商自身的角度出,在缺乏政府监管和法规、标准等政策约束下,开发商如果能满足外在品质要求就可成为有良心的好商人,根本不会考虑所开发的住宅建筑的文化传承、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和节能减排。

做为建筑工程的实施主体,勘察、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的企业都是以现行国家规范和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意愿表达的设计图纸进行工程建设,缺乏对建筑节能的主动性和主导权。在国家建筑节能规范、标准严重缺失;建筑设计对建筑能源消耗没有全寿命周期测算、分析、对比,建筑设计重形式、赶时髦、追奇异的大社会背景下,现有的建筑设计管理机制不能保证当前建筑设计的节能化、微能耗化,也不能防止大量的高能耗建筑设计的工程实施。所以我国高能耗建筑呈现的是不断上升的趋势。

现有的工程资源分配机制也存在问题。在现行的工程招投标制度下,低价中标是普遍现象,工程造价成为评价承建商的主要依据,对技术方案与措施的考评比重很低,就没有相关建筑节能的要求和评价体系。在这种工程资源分配机制下,劣等产品、低端技术极易找到生存空间,对先进技术、优质产品的市场推广形成了极大的市场阻碍,也是大量的节能、环保新产品与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实施应用的重大阻碍。

三、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难点与重点

建筑业要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特别需要进行一次全社会的思想教育过程,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水平。要特别厘清在绿色发展中政府、市场、企业、投资者等的责任和基本工作内容,明确各方主体在绿色发展中所担任角色的定位。建筑业的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改革与生产组织、技术形态再造过程、政府、市场、工程企业、业主及开发商等各自负担着不同的责任,各方都应该认清各自在绿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提高对全社会及建筑业绿色发展认识的基础上,认清各自的义务。

就建筑业自身分析,建筑业绿色发展的认知重点是建筑市场主体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与部品、构件生产制造企业对绿色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要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以更严厉的法规、完整的技术标准、完善的奖惩制度等加大建筑业发展转型的力度。要加大建筑业产业化推进力度,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基础推动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这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和实施的物质保障。

(一)构建支持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

建筑业绿色发展是一项关系到治国理政、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等一系列宏观发展思路的重要节点。我国现在使用全球50%以上的水泥和钢材用于建筑业,建筑业开复工面积占到全球的5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全球高度关注的领域。建筑业的绿色的发展,是一个包括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的大系统,就建筑业自身的运作与发展分析,其绿色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制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人类构成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建筑形态及发展的不同特点,形成了人类社会对建筑业发展形态的不同认识与判断。人类对生存与发展的认知水平与对建筑业的认知水平高度相关,并形成了固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模式。要在国家层面,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民安全的角度,对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对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统筹规划,就要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进行清理,特别是城市规划住宅开发建设的模式进行从新审视。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我们需要什么建筑,为什么要建设宜居建筑,如何建设安全、节能、舒适、高效的建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设计与贯彻执行的力度,是建筑业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深刻认识建筑业在人类绿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

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能耗占人类总能耗的38%左右,是人类能源消耗最大的领域。建设绿色建筑是人类绿色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参与和采取切实行动的社会活动。要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在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环保意识中提高对绿色建筑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水平。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抵制贪大求洋和“绿色建筑与我无关”、“先建设、再治理”等错误思想,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建筑发展、建筑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加强对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的理念和行为宗旨。建筑物的建设成本,仅占建筑全寿命投资的2%左右,但2%的投资却决定着98%的成本和能耗水平。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水平,就绝不能压缩建筑的建设投资。要强化建设投资中生态、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等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确保资金、信息、技术的投入,切实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建筑的认知水平和实施理念,形成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基础。

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水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环境理论、建筑思想、建筑布局、构造特点等,都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基因,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法宝。要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绿色发展等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应用的自信与自觉,形成绿色建筑与绿色发展的社会民间共识,为建筑业的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要以可持续安全观为核心,在加强对全社会建筑业绿色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整个产业集群绿色发展的监督与推动。要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中,将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教育纳入整个社会教育体系,让绿色建筑相关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楼盘,普及绿色建筑知识。要在扩大社会知情权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建设、购买、使用节能建筑.进行适度装修和选用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抵制高能耗建筑、过度装修和铺张浪费。要以扎实的教育,形成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最大公约数,形成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动力。

要进一步强化大众的绿色发展体验,切实提高民众的环保安全意识和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水平。要逐步缩小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强城市、社区的绿色与美化,让城市居民更多地享受到自然、绿色、环保的美好。要更好的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湿地、自然景观等自然遗产,推崇田园式、花园式居住区建设,建立一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项目,从现实建筑的使用中感受到什么是绿色、健康、安全、舒适,从而提高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水平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感受水平,使人们在享受绿色发展成果中提高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认知水平。

要在全面提升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理清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思路,为持久的绿色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各级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各市场主体,如何在落实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中找出各自的工作重点和改革的思路,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思想保障体系。政府要对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艰巨性有充分认识,从指导思想上提升对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难点与重点的准确定位,找准方向,提出正确的政策指向,以引导各市场主体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正确的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

(二)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要求,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以国家环境治理整体部署和发展规划要求,在建筑业外部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客观环境,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土资源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发展战略中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简化行政性干预.给市场及百姓更多的权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利用改革形成的市场长效机制,把建筑业绿色发展纳入法制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轨道。

要彻底清除以GDP论英雄旧的发展模式影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构建诚信一体化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模式,推动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模式。要利用我国房地产市场当前结构性调整的有利时机,推动房地产市场管理与开发模式的深度调整与创新升级。要把城市住宅建设的模式调整、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创新、开发主体多元化创新等作为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带动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是推动低,微能耗建筑,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制度环境保障。

在建筑业内部,要以建设绿色建筑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加工的革命性变革为方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政府法规、技术标准.评价体系、运行规则等构成建筑业运行的市场制度,准则体系,以建筑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工程企业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推动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要在行业优化机构.转型升级中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的过剩产能,给绿色发展以更多的市场空间。

根据源头治理的原则,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要加大对生态的影响程度、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水平、污染物的排放等的考评力度,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能耗水平。建设主管部门要调整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审核力度,在项目立项时就要对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环境污染及项目的运行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严格的方案审核,切实把好第一关口。要特别注重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能耗水平的考评,限制高能耗住宅的开发建设。

建设项目立项时的相关标准、要求,直接决定了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和建设的绿色水平,对引领整个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要在建筑工程治理模式转变中,创新实行严格的源头管理制度,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要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环保评估、节能评价,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运行。各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密度、土地资源、生活习惯等情况,严格控制高层、超高层住宅的开发建设,限制高能耗建筑工程的立项建设。

要建立起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要创新各类资源,能源的价格形成和各类排放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市场机制推动包括建筑业在内的节能减排。要为推动节能减排建立投融资机制,财政、金融及环保、科技等基金要向节能减排工程、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倾斜,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落实的经济制度环境。要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专业工程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市场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成一批建筑节能减排的专业施工企业和市场运行法则,形成推动建筑业节能减排的良好市场生态环境。

要加强对建筑设计的管理。要把生态保护、节能环保做为建筑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建立起对建筑设计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要建立并完善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建筑设计节能、环保强制性条文的制定和执行。要完善建筑设计程序、强化对设计能耗水平、排污强度的测评程序、方法和管理,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要强化对建筑设计节能、环保水平的考察,完善对建筑设计文件的节能环保的审核审批程序。

要加强对建筑设计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在完善建筑设计节能减排,环保安全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建筑设计师的节能、环保绿色标准教育,提高其对标准、规范的执行能力。要把建筑设计的节能水平与个人的职业资格和企业的资质挂钩,建立起联动的奖惩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建筑设计责任主体终生责任制,把建筑设计节能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对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水平实施问责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制定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量化、纳入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形成在绿色建筑领域更高的评价标准和考核的长效机制,是提高对绿色建筑认知水平的重要依据。要利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社会及建筑业中树榜样、立标杆,并在工程资源分配中更好地发挥出评价结果的作用,形成推动建筑工程资源配置科学化的有效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工程实施的执法力度。要继续强化对工程实施中各种材料、部品、部件、构件的监控力度,完善检验、测试、试验制度体系,构建防止环保指标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流入施工现场的防护网。要加大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力度,建立起完备的施工现场防尘、降噪、减排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体系,以此监督、指导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过程;要进一步加大对施工主体资格的审核力度,完善工程资源的配置机制,形成保证工程资源的优化实施的良好机制。

要逐步建立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科技进步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推动动力,要充分利用当前全人类倡导绿色发展所形成的重要窗口期,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扶助与推广应用力度,从制度上保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与创新、发展,形成以创新驱动产生内在动力,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科技管理新体制、机制。要特别注重以工业化改造传统施工技术、节能减排和环保安全技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网络技术、新能源开发应用技术及推动循环经济实施新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再造。

要逐步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奖惩机制。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国家对建筑业企业、工程的运作能力评价与判定结果;各种行业组织、投资基金等对建筑业企业及工程项目的参与和支持水平等,都对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要建立并完善分层面的奖惩制度体系,以更强有力的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有效地支持绿色发展进行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推广实施。以更严厉的制度措施处罚高能耗建筑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大幅度提高违法、违纪、违规、超标的成本,切实终止高能耗建筑物的建设。以更优惠的政策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新建筑施工工艺等发展,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

要加快完善现有高能耗建筑的节能减排改造机制。要加强对我国既有高能耗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寻找出能够切实针对我国建筑特点的节能减排技术途径。要加强对大体量、超高层建筑节能减排改造设备、设施、产品、技术的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力度,为节能改造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对既有高能耗建筑改造的监管,更好地利用资源阶梯价格、节能奖励政策等杠杆,建立既有建筑节能减排实施的市场机制,落实各方主体的责任,切实解决好资金来源与工程实施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三)以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

建筑业的绿色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再造上,包括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的升级换代。以工业化、标准化、系统化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不仅是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基本途径。要通过产业化进程,调整与改善建筑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各类资源和保护好生态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设备、人与技术、建筑与自然、建筑与设备,建筑与技术、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一系列关系,使建筑业获得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发展。

产业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要以工业化的思维,生产方式对建筑业实施工业化改造。要以工业设计标准提高建筑设计的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指导生产加工和安装施工的技术依据。要加强设计的龙头作用,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建筑设计模数化、标准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要以周密、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环境评估,严格控制建筑工程设计的节能减排标准执行,更多地利用自然资源调节建筑内部环境,通过设计师的智慧,以建筑形态变化和工程实施手段的创新实现建筑的绿色设计。

在工业化改造建筑业中,要特别注重增强施工中的机械化、成品化、配套化比重,不断提高建筑业产值中的工业化产值率;加大对工程施工技术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充分利用当前微电子技术及网络技术与建筑业工业化改造的融合提高建筑业行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水平;要把推动产业化进程的科技创新成果制度化、标准化、大众化,促进建筑工程运作模式的升级换代;要以新装备、新工艺推动建筑业生产作业形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建筑业科技含量和工程作品精度、质量。

要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推动建筑业的产业化进程。要结合住建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和《中国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提高建筑内在质量、节能减排、环保安全等水平为抓手,推动结构施工、设备安装、装修装饰、材料生产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换代。要通过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建筑业的工业化改造。

对建筑业实施工业化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变建筑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现状,向以技术、资金、知识为主要发展动力的行业转化、当前很多业内的大型骨干企业正在进行工业化改造的积极尝试,以图找到改变建筑业生产方式的渠道,是对建筑业工业化改造的新贡献。要坚持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工业化发展方向,以新型工业化生产技术设备装备施工企业.以产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施工作业方式的改革推动建筑业的产业化,以产业化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和市场法则的再造。

在建筑业生产技术装备方面要加大对建筑构件预制生产设备的研发,提高预制件的加工能力;要形成预制件生产加工,储运、安装的新技术体系;要积极探索智能化装备在建筑业的应用;要加大成品化技术、组装装配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等。要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建筑业工业化理念和相关技术,结合我国的工程状态,研发并形成我国新的建筑业工业化技术体系。

要以建筑工程总承包推动建筑业产业化。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市场为主导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改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负担最小化、建设品质最优化的目标,促进工程运行主体的发展与模式的创新。要特别强调质量优先,以高品质延长建筑寿命周期,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浪费。要通过扩大和强化建设主体责任,实现设计、施工、部件、预制构件等生产、安装一体化的工程建设总承包,加快建筑业产业化推进主体的生成与发育速度,为产业化提供市场主体的组织保障。

标准化是产业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工业化改造建筑业时不断提高建筑业的标准化水平,以标准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构建新的施工、服务技术体系,是提高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完善建筑业的标准化体系,创新标准化的运行机制,加大标准化推广执行力度、更充分地发挥标准化在工业改造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要进一步发挥好大型肯干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作为推动产业化的主体,大型肯干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生产作业方式变革与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将先进企业的探索成果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是对建筑业进行工业化改造的基本途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提质升级的基本途径。要在绿色发展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标准化建设,形成行业可持续性发展和大型肯干企业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不断提高的良性互动局面。

在标准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以标准化推动建筑设计的模数化、装配化、工业化;推动建筑构件生产由工厂化加工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要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在客户咨询、工程设计、项目运作中提高标准化、程序化水平;要以技术的标准化,推动万元产值工程垃圾的减量和减少施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动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标准化部品、构件在工程中应用比例;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以标准化提高行业的工业化生产境界,推动行业的主导施工技术转型升级。

技术的系统化和资源运作的循环化是产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绿色发展新的重要标志。在资源利用未形成闭环循环时.各产业生产过程产出的产品与废弃物形成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同的地位。在所有产业的废弃物没有形成资源运行闭环运作时,废弃物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绿色发展的主要表现就是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即所有资源的利用价值都得以充分的利用,达到物尽其用的目标,使其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建筑业作为美丽中国的建筑者,是整个循环经济链条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向前、向后延伸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经济架构的建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筑业所有的基础性材料,应该更多的利用冶金、煤电、林工、农业等产业产生的废弃物,形成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筑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也应该进行再利用,使其成为其它产业的生产原材料。要特别注重清洁能源在建筑业生产过程及建筑物使用中的使用,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这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建筑业进行工业化改造,提高行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建筑业在循化经济中的功能,就要加大对新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的力度。以其他产业废弃物为基本原材料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是建筑业重要的创新领域,也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高的科技创新,其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作用巨大。我国现用的常规室内墙体材料纸面石膏板,就是煤电企业的生产废弃物。现在正在研发的新型墙体材料.是以电解铝生产的废弃物红泥为主要原材料研制生产的新一代室内墙体材料,不仅隔音效果、执钉能力强,而且易于安装、安全环保,是建立循环经济架构中重要的技术突破。

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中,永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体系中,给建筑业的材料创新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要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中重点突破在废弃物降解、再利用方面的应用技术,在生产流程、材料配方、性能测试、产品形态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创新,形成新的产品、技术体系,达到消纳废弃物、恢复生态、减轻环保负担。保护环境和大幅降低建筑材料成本的目标。

建筑业,特别是处于建筑业末端的装修装饰业,要在循环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就要创新工程的运作机制,加大对工程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力度。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产生的废弃物,80%以上是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却被做为垃圾处理与消纳,不仅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要在工程运作中建立废弃物分类回收、存储、再利用的机制,大幅度降低建筑及装修装饰业的环境负担,有效地把放错位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8.绿色食品考试重点 篇八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 课程考试 改革

高等学校的课程考试应当是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丰富考试内容,既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然而 目前很多高校实际运行的课程考试评价方案却存在着对考试目的认识不足、考试功能发挥不全、考试内容教材化和笔记化、考试方式及成绩构成单等问题。本文对《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了部分改革尝试,以期获得更为成熟、合理的评价模式。

一、目前课程考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成绩构成是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实验课成绩(10%)、期中测试成绩(10%)、平时成绩(5%)和考勤(5%)等五个方面组成。该考核方式被我校绝大多数课程考试所采纳 ,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了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多数同学不注意日常知识积累,往往到了学期末才忙于背笔记、记重点,急于应付期末考试等。

二、改革后的考试模式

大学课程教学就是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而绝非完成一张试卷、获得一个高分。本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路就是由课程考核方式着手,对其最终成绩的构成和比例作出一定调整,促进学生加大学习过程的投入,从而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同时减少期末考试压力,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学目的。故课程考试成绩评定方式(总评成绩)调整为:课程总评成绩(10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5O%)+实验成绩(20%)+课堂实践成绩(15%)+课程实践成绩(1O%)+上课考勤(5%)。改革重点是期末考试、课堂实践和课程实践三个环节。

1.期末考试是本项改革的重 中之重除降低其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并将以往的闭卷考试调整为开卷考试,题型(分值百分比)只设客观题型:不定项选择题(40%)、判断改错题(20%)和主观题型:综合论述/计算题(4O%)两类。其中客观题型考核学生对课程相关概念、原理及知识点等的准确理解和判断;主观题型则重点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认知和应用,课本中则无现成答案可寻,需临场总结、归纳。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允许考生携带相关书籍和纸质资料,但不得使用电子设备、不得与其他同学协商。

2.课堂实践的新尝试

本环节占4课时,按小组(3~5人)考核。要求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篇课程论文,并制作相应的ppt课件,题 目则由教师根据相关内容拟定。考核时每组随机抽2位同学用ppt进行汇报,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打分。此环节一方面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实践使专业知识得到具体应用本项目要求在指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上交一件能够体现《食品营养学》實践应用的作品,内容不限,如一份完整的营养食谱、一篇营养调查报告等。

4.细化“实验课”和“考勤”评分标准

实验课成绩仍是通过对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项进行打分,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来说上实验课、特别是亲 自动手机会有限,故在成绩评定上更应体现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具体课程评价方式改革亦可见表1。

三、新考试模式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首次尝试,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掌控能力有限,学生也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因此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1.成绩的可信度及公正性。

本项考试成绩评价改革的基础就是确保各项成绩的客观、公正和透明,其主要措施就是对一些主观评分项目如实验成绩、课程实践和考勤状况制订得 、失分细则,成绩应由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监督。

2.期末试卷试题难度、广度和客观度不易把握开卷考试对出题教师的要求远高于闭卷考试,试题内容既不能在资料中轻易获得,也不可变得漫无边际,特别是对主观题的打分,因无标准答案,更需慎之又慎,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3.课堂实践和课程实践能否被 学生广泛接受课程加入了“课堂实践”和“课程实践”环节后,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有金钱。但这种锻炼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如通过“课堂实践”训练,对今后拟参加“教师资格认证”的学生就有很大帮助。

当然,诸如课程成绩评价的划分是否合理、考核方式能否确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等,应从远期效应进行评价,但本项尝试愿为高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红峰,方莉.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们.中国电力教育,2010,(12):24—26.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上发言提纲下一篇: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