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2024-07-30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8篇)

1.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一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一、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与渗透。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多了,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转变,他们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新的音乐课改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世界范围的音乐内容、相关的姊妹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首先要练好“身外功”,除了要很好的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来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深入浅出、出神人化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把握好音乐课教改的内外关系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些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走人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时,有位教师以窗外绿树红花的成长离不开春雨自然地引入“小雨沙沙”的主题,使学生立刻展开了对春雨的各种联想,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做的沙锤伴随着音乐模仿小雨的声音,自然流畅。但接下来教学设计偏离了轨道:老师一会儿让学生模仿小草在春雨中发芽,一会儿让学生朗诵春天的诗句,一会儿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春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在此其间《小雨沙沙》的音乐却一直没有出现,学生没有聆听音乐,怎么会有相应的音乐审美体验。笔者在第一次进行歌曲《说唱脸谱》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我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京剧及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歌曲《吼秦腔》的VCD片断引入→引出脸谱→引出歌曲《说唱脸谱》(聆听)→引出京剧及脸谱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模仿京剧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总的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一环紧扣一环,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但课下,我仔细的想了想,这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与歌曲相关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对歌曲本身的学习,课堂上音乐总共响了三遍,学生既没有把歌曲学会,也没有达到本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经过反思,我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听、唱”为基础,“讲、思考”为中心,以“表演、看”为辅助手段,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唱腔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再度创作和表演,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

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音乐教学要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一切想象、感觉的产生还是由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要把握音乐的“魂”——音乐的要素,音乐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向、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把握音乐的“魂”不是要抱着知识技能不放,而是在听觉形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加以渗透,讲解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必然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因为媒体必须依*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在课改实验中,就有许多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间远远大于教师专业技能、学生参与程度。

三、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学内容,而且要熟悉不同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不能将同一个过程、教法贯穿所有班级。教师要熟悉班级特征,要熟悉班级中的学生,各个班级的学生自身素质不同,对音乐旋律的反映、感受、理解也不同,学生的个性也有很大差异。我在七年级第一单元《青春舞曲》的教学中,同一种教学过程在两个班运用,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一个平时比较活跃的班级,无论是歌曲的学习还是律动的表演,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甚至还能大胆编排;而另一个平时比较安静的班,在歌曲学习上还能顺利完成,但到表演律动时,学生则你推我让,谁也不愿意动,更别说大胆创编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积极进行了反思,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班级差别、学生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良好。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不完全中学,学校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不齐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我和另一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排除困难想办法,因地制宜找对策。在《青春的旋律》的教学中,两位音乐教师合作,将学生带到空气清新、场地开阔的户外,利用教师易携带的手风琴和教师的舞蹈特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户外音乐课,吸引了众多教师前来听课,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广泛赞誉。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反思的结果。教师不能被教材所束缚,不能只限于“教教材”,要充分利用音乐及教师的技能、特长,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他们“爱”上音乐课。

四、教学评价要准确、真实,发自教师内心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教育实际活动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音乐教学中,它为科学地评价音乐教

学质量提供了标准,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学评价的分类及相关内容在这里我不做过多的阐述,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我进行了一些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准确的、赞赏的,而不是简单的应付,从而使学生有充分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几次我在听音乐课的过程中发现,对于教师的提问,无论学生回答的深与浅,准确不准确,教师都千篇一律的用“非常好”、“你回答的不错”等简单的评价,一方面给学生造成知识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教师没有用心听。我认为,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知识的程度,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要将这些答案很快的认真思索后,用合适的语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在八年级上册《神州大地(3)——锦秀山川》的教学中,当欣赏完《黄土高坡》这首歌曲后,有位学生立刻听出不是原唱,他认为录音带上的演唱者没有将信天游的朴实、粗犷、高亢表现出来。这说明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用耳朵,更重生的回答,认真的给予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同时增强了他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这之后的每堂课他都是全神贯注,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活动。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科学、公正、准确为依托,要有实效,要可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全方位的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五、要协调好“课堂音乐教材”与“社会音乐教材’’的关系

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并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先进的音响、媒体充分运用,音乐艺术空前繁荣,音乐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音乐与人的距离也不断拉近,各种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感受与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另—方面则要把“课堂音乐教材”与学生课外的社会音乐教材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分清良莠,有选择地接收课外音乐信息。我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定期为学生举办班级音乐会,选择课堂音乐教材的内容及优秀课外歌曲,及时评价和鼓励,对学生上好学校音乐课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反思,改变了我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它使我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反馈,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反思呈现了一个“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指导实践”的过程,它所发挥的效果是螺旋式上升的,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反思记录是必不可少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从内容上,可以从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对“偶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师生之间的精彩对话,教学之前的计划或期望与实际的教学情景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作用,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等问题人手。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教学前进行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提高对教学的预测效能;二是教学中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作用,可强化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三是在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地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可促使总结和评价功效。从书写的格式上可采用案例式,如: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发生?寻求多种原因,采取何种策略解决?效果如何?等等。总之,要有自己的观点,有多方面证据的支持。反思记录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就自己的反思内容和看法与同事或研究者进行交流与探讨。这样可更好地洞察自己非常熟悉且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揭示自己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所应采用的而非应该尊崇的教学假定和教育理念,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2.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二

一、把主体地位交给学生, 让他们尽情发挥

在以前, 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整节课的进行都要求在教师的安排下井然有序, 学生迫于教师的威慑力, 想学可以学, 不想学也得学。一节课上完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要求他们学什么, 这一点尤其是表现在以往的学唱新歌的课堂上。以前教学新歌曲, 首先是教师一句谱一句词教学生唱, 学生一板一眼地跟着, 这种机械的、乏味的唱歌教学模式逐渐消磨了学生的自觉性, 使到学生由唱歌时单调、麻木的重复发展到对音乐课的机械接受, 以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本来是爱好音乐的, 但却都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有的学生畏惧上音乐课。这样的状况往往使我们作为教师都感到有点迷惘, 音乐课是只为了让学生最终会唱就行了吗?自从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我才恍然大悟, 教师只是促进者,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 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主体, 是在被激起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自愿地渴求去学习。在感悟后我慢慢地探索各种趣味教学, 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例如:以竞赛激起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自学。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 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 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歌唱比赛,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 告诉他们这节课的内容是学唱一首新歌, 先听三遍录音范唱, 然后让他们自己学唱, 最后进行小组合唱比赛, 看哪组唱得流畅又准确, 排上名次后在平时成绩中添加一定的分数。听到有分数可加, 学生们就更加积极踊跃, 部分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基础好的同学带着唱, 有掌握不好的, 感觉自己不会唱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都非常投入, 老师未对他们进行任何要求, 完全是出自学生的意愿, 课堂进行得非常顺利, 气氛也相当好。

在探索中, 我体会到了实施自主学习, 要坚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 精选一些妙趣横生的教法, 让学生自己多听多唱。放手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一个锻炼的机会, 一个成功的经验, 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有新意

中学音乐课要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必须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有持续的兴趣。音乐课的课型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都要力求新颖、奇特, 具体的方法要视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特点而定, 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 灵活多变的。教师在教学的任何环节中都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每节课都是新鲜的, 激发其可持续的学习兴趣。若还按过去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 那课堂上很难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为此, 我力求使音乐课上得新鲜、奇特, 认真地设计了每章节的教学环节, 如在学习第十六册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时, 巧设导入曲,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前,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我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时下的流行歌曲不只是一般的喜爱, 所以开始上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两首正流行的通俗歌曲 (都由电声乐队伴奏) , 学生们看着屏幕上的画面, 听着熟悉的令他们兴奋不已的旋律, 所有的注意力一下子全被吸引了过来, 有的甚至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听完后学生的反应非常的兴奋和激动。我就在学生的热情度尤在时讲授了有关的电声乐队的知识, 并告诉他们刚才听到的歌曲中旋律和伴奏的美妙动听的音色全是由电子合成器演奏出来的。对此, 学生感到非常的好奇, 并且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 他们也非常渴望了解这种音色, 所以对老师所讲的电子合成器的知识听得非常入神。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多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环节, 并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争取把每节音乐课变成可享受的“美好时光”。

三、改变考试模式

根据以前的惯例, 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常规考核。考核的办法无非就是唱歌、视唱或乐理试卷等几种模式, 内容和范围一般也只由教师决定, 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打分。这种考核方法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而忽略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兴趣。在与学生取得交流,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意愿后, 我决定改变考核的方法:在考试的前一周告知学生,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全由学生自己挑选, 可以是演唱的, 也可以是演奏的。演唱可有独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 由学生自由组合, 演奏都可任意挑选曲目, 我还宣布凡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可以参试。

3.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音乐课堂 回归 简约

“多则惑,少则明。”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堂也出现了让人“迷惑”的不良现象。教师总是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把课堂“粉饰”得令人眩目,形式、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嚼,便索然无味。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走简约高效之路,用音乐独有的魅力去熏陶学生、发展学生。

回归点一:教具准备,华而不实

课例呈现:《愉快的梦》

(多媒体出示:优美的画面上,飘动着的红色、蓝色和黄色气球。)

师:看到这么美的画面同学们想不想上来玩一玩?

生:想。(非常兴奋)

教师指名学生上台用鼠标按不同颜色的气球(如红球+黄球,画面跳出橙色)。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哑然)

回归理由:

以上课例反映出了很大的问题,这些都违背了教具使用的初衷,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了教学时间。新课程给老师带来的“麻烦”已经够多了,教师何必还让自己增加无谓的麻烦呢?很多公开课上,老师为了能“出彩”,博得评委和听课老师们的“芳心”,所准备的东西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有的教师,使用教具不顾教材内容特点,任意选用,求多,求新,求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有的教师纯粹就是图新鲜摆花架子而哗众取宠;有的甚至是用来代替板书、代替教材,教材似乎是可有可无。这样只能使音乐课处于热闹却又复杂、低效的状态。

回归策略:少些浮华,多点实在

不再“迷信”多媒体,不要被表面浮华的现象所迷惑,只有实在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有位老師在执教《愉快的梦》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6/8拍子的风格,老师仅仅在学生听录音范唱时,边打拍子边倾听音乐。在学生听完音乐后,让学生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打拍,指名(四个学生)上去边听音乐边打拍子,最后让学生观察发现:3/4拍子与6/8拍子的不同。其实,学生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打拍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感受和深入理解的过程,充分让孩子在实践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6/8拍子风格的魅力。这一简单的教具不费老师的吹灰之力,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仅仅是一个课例,但它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是深刻的,教师在准备教具是首先考虑的不是用精致、多样的道具来吸引学生及听课者的眼球,而是根据课的需要,从文本、从实际出发,将道具的简约、实效发挥到极致。

回归点二:情境创设,高耗繁琐

课例呈现:《加伏特舞曲》

这是笔者听到的一节公开课,为了力求导课的“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老师在课的开始,播放了三段不同国家的音乐片段,并分别用这三段音乐进行表演。此时会场气氛非常浓厚,激趣揭题环节 “顺利”完成。

回归理由: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是诉诸于人的听觉和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情绪性活动,使其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及动力作用的同步,已成为现代音乐教学的特点之一。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师生之间心灵的共鸣,但这种以心投入和用心感受的教学过程必须是在不特定的氛围中进行。切不可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忘却了度的把握,忽视了简约性。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课前的这一导入是否还有商榷的地方,这环节前后用了将近8分钟的时间,一堂课有多少个8分钟?这就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过于仓促,已在情理之中。能否用更加简约的手段,科学的设计,同样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呢?

回归策略:根据需要,量体裁衣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刺激潜藏在每位学生心里的激情和冲动,让他们自主的把热情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教师要学会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想想可操作性强不强,会不会得不偿失,这样才会少走些“冤枉路”。我认为情境创设应该遵循主体教学原则,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与教材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符合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要有益于多种感官的参与。《加伏特舞曲》是二年级教材,器乐欣赏课,这类型的课题本身就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课后该教师又做了次“简单”的尝试,这次没有让自己这么累地“作秀”,仅仅出示一个荷兰的风车,学生的目光就马上被这东西给吸引了,积极性也非常高,根本不需要自己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地浪费这么多无谓的时间(在课的最后让孩子尽情地用自己喜欢的荷兰民族舞的动作随着欢快的乐曲体验音乐的快乐)。我们要明确:任何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课的中心服务,不要在形式上走俏,尽量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回归点三:问题泛化,多而不精

课例呈现:《圆圆和弯弯》

师:猜一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生:(无序、天南地北地猜)。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用手摸一摸,再猜。

学生摸摸后说:是橘子和香蕉。

师:猜对了(出示橘子和香蕉)。

师:你觉得这橘子和香蕉漂不漂亮?

生:漂亮。

师:这么漂亮的橘子和香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橘子和香蕉是什么形状的?

生:橘子是圆圆的,香蕉是弯弯的。

(师板书:圆圆和弯弯)

回归理由: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设计教学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最终实现教学活动师生双边的互动。设计教学问题不是设计如何提问,而是如何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确保学生收获大,课堂效率高。上面这个片段,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互动”对话,问得莫名其妙、毫无价值,语言的表达也非常不规范,这样的提问有什么目的,能否谈得上学生的发展?

回归策略:领会教材,有的放矢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学信息沟通的中介媒体。钻研好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的领会教材,抓住教材的核心,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因素大胆取舍整合,使问题的预设更加简约有效。《圆圆和弯弯》是属于学唱歌曲,通过歌曲教学,引导学生以甜美的歌声唱出丰收的喜悦,并能用创编歌词、歌舞、打击乐器等演绎《圆圆和弯弯》。教师要表现载歌载舞庆丰收的热闹场景。在充分领会教材后,抓住教学内容的主线,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哪些果实是圆的?哪些果实是弯的?(目的在于引导发现不同的果实,为最后创编歌词打下伏笔)②你喜欢哪一种果实,为什么?(使孩子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后面的创作将水到渠成。)③你想设计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庆丰收的热闹场景?这样的问题设计应该不再泛化。

回归点四:教学内容,杂而无质

课例呈现:《桔梗谣》

师:大家看过《大长今》的电视剧吗?

生:看过!

师:这个剧本写的是什么事?

生:剧本写的是……。

师:请你根据故事发生的主要顺序描绘一下。

师:如果你是导演,你认为剧中的主角是谁?

生:大长今。

生:青年闵政浩。

师:主角是指一个剧中最重要的人物。换句话说,在表演的时候,戏分最多的角色。由他将一个故事串联起来。有时候根据戏分的多少,将主角分为第一主角,第二主角。现在你知道谁是第一主角了吧?

生:(学生齐声说)大长今!

师:在一部戏中,除了主角,还有哪些必要的配角?

生:皇上、皇后、尚宫……

师:人肯定是要做饭吃的,但是,他们有专门的厨师,分工还很细。再仔细想一想,还有……

(教师放了《大长今》片段,有半分钟是向皇上进献膳食的场面。)

师:在这段短片里,那个向皇上进献膳食的是什么人?

生:是尚宫。

回归理由: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如果不对诸多教学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顾及所有细节,表面看似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井然,时间把握争分夺秒,讲授分析面面俱到,实际上却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杂货店,使人眼花繚乱,不得要领。从课例中不难看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内容非常多,可是到底围绕什么中心来展开话题的呢?更多的是在研究《大长今》里的角色,难道电视剧里的角色是这堂课的重点?这种不顾效率不求效果的课,吃力不讨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落得个事倍功半。

回归策略:突出重点,直奔中心

《桔梗谣》是属于学唱歌曲,这一领域的学习,注重引导学生用轻柔、高位置的声音演唱歌曲。本课的重点应该力求体现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能以一种好奇的态度探究特定民族的音乐作品。而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去“回忆”电视剧里都有些什么人物、情节,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要求每一节课都 “面面俱到”,不能做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设计些没有实质意义的探究内容。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孩子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的枯燥与机械。这里只要直接告诉或通过片段中提到的观看录象便可以了解剧本。这样也留足了更多的时间直奔中心,探索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简约不是简单的删减,而是一种境界。它看上去是挺“轻松”,做起来却艰难,它更要求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底蕴、开阔的视野和高深的品位。倡导简单的音乐教学,就是全心全意为孩子生命奠基发展的教学。追寻简约的音乐课堂,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因为只有拥有了“不简单”的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音乐课堂,也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新世纪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王安国等.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

[4]魏国栋,吕达.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四

学校组织了新课程教学的观摩和评课活动,使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我的反思如下:

一、备课时要体现“三备”的思想

在教案里面,要体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思想。设计的具有梯度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来设计问题。通过设计问题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实现了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中,就不断地实现着三维目标里的其它两中目标。

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思想。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最终解决问题,就是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是实施新课程在思想方法上的精髓,因为童心本来是快乐的,快乐就体现了儿童的童真童趣,这就是转变观念。我们要抓住“乐”和“趣”二字,但不能一味地为乐而乐、为趣而趣,要使你设计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乐趣,这才是“乐中学和学中乐”的要义之所在。通过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争得最大的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案设计得好不好,课前准备充分不充分,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设计教案时,要读大纲,明确教育目标,教学环节要大致保持齐全,如导读、新授、巩固练习、知识的拓展延伸、总结、作业等。这就是我们这次培训中学到的备教案的方法。

三、教师要彻底转换角色

教师要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是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

5.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五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1

近几年来,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潍坊市的教学改革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我们安丘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我们从使用新教材,先后试用了人教版、鲁教版和沪教版三种版本的新教材,虽然连年换教材,给我们老师的备课、把握教材,精选习题等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却也为我们熟悉各种版本,进一步了解新课标的要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适合于我们的中考备考,因为这几年的中考命题都存在一个兼顾各种版本的问题,即三种版本都有的知识点重点考查,个别版本没有的知识点简略考查。虽然各种版本都是按课程标准编写的,但编写的材料、结构、知识的排布却存在着许多差别,这是新课程所允许的,象关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考查,因为这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历次考试都是考查的重点。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说的:“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并没有说明用什么物质和装置。老人教是高锰酸钾和氯酸钾;人教新版是双氧水和高锰酸钾;鲁教版主要研究了双氧水,对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只是提了提;上教版是用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取;由于三种新教材都有双氧水,所以制取氧气就主要考查用过氧化氢的原理、注意事项、步骤及装置等,但由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在高中经常用到,作为固体和固体用试管加热的常用装置,在初中也应该重点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

从我们县初中化学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大部分教师适应了课改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部分教师已基本适应课改的要求,但还在探索阶段;还有少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甚至个别教师对课改还持排斥和否定态度。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许多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对教材的把握感到无从下手,仍然用教老教材的思路去上新教材,使新教材的作用很难发挥,加大了教和学的难度;二是有些教师对新教材和课标的使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象对科学探究的神化和泛化问题,对过程与方法的弱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化;师生互动的.成式化;对合作学习的形式化等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因此我今天发言的出发点是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就是我不想再去谈一些空洞的课改理念,主要从如何理解、使用和创新教材三个方面简略地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如何理解新教材:

1、深入栏目研究明确施教要求(投影题目)

各种新教材栏目的设置,大大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编排,教材设置了:“你知道了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拓展视野”、“活动与探究”、“整理与归纳”等栏目,现在就来谈谈这些栏目的教学价值与教学要求。

㈠“你知道了什么”(一般设在新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新学内容的“先行组织者”。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备课中学生起点分析或学生预习的内容)

㈡“联想与启示”(利用情景的新旧联系,触发学生思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

㈢“观察与思考”(提示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图表模型及各种多媒体视频,展示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由于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一般可理解为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解决的问题)

㈣“交流与讨论”(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学生讨论。也就是我们提倡在快乐、高效课堂中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来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展示、教师精讲的主要内容,课本本身已经为小组合作学习搭建了平台,这些问题具备一定的思维容量,又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但从听课来看,恰恰许多老师忽略了这个栏目的教学,甚至在课堂上连提都不提(我觉得这些问题可能是不好组织答案,还有的虽然利用了这个栏目,但存在着真的问题假讨论与假的问题真讨论的现象,也就是说存在着辩论的困惑与交流的造作等现象)。今后一定要充分利用,特别在集体备课中重点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时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教师还需要提供哪一些材料或信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如何做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及评价者等。如果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明白清楚了,那么这节的主要知识特别是能力培养目标也就落实了)

㈤“练习与实践”(在每一节后呈现的基础性的问题,有联系实际、重视探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个栏目和原来的课后练习差不多,里面的题目大多为近几年的全国各地中考题的改编,还有就是开放性的社会实践题目。对基础性的如填空、选择可作为随堂练习或巩固练习或达标测试当堂处理(不必要再做到作业本上),对计算、简答可布置作业,对开放性的题目可作为选做题,让兴趣小组或参加竞赛的学生完成等。)

(六)“活动与探究”(指明活动的课题和方式,如实验探究、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制作模型等,其中实验探究的比重最大。与“观察与思考”栏目的比较,我认为该栏目主要应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处理。但由于这个栏目设计的太多,要想全部让学生做分组实验,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这要受教学进度、学校财政、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要正确认识探究,即前面所说的不要将探究神化和泛化。首先我们要搞清科学探究并不等于实验探究,它包括理论和实验探究。因为过分强调探究,范围太大。建议每学期搞几个科学探究就可以,不要每节都探究。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探其所以然;金属活动顺序;钢铁的锈蚀、酸碱盐的性质等。课改之初强调探究,是根据矫枉必先过正的原理,现在强调适当进行科学探究是从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等出发)

新教材通过设置活动与探究栏目,是对新课改理念最好的体现,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探究的说明为:既是化学学习的内容,又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科学方法,倡导以实验为主的“做中学”活动,同时融入观察、思考、假设、推理、概括等环节。从近几年的中考导向来看,探究性题目逐年增加,这些题目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是选拔性考试的提高区分度的题目。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推断、鉴别这类题目,而要让学生顺利解决这样的题目,就要必须注重探究特别是实验探究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创造条件在课堂内开展能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并通过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认识到实验、观察、推理、判断以及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并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但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对科学探究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象真探究与伪探究问题(真探究:注重问题的产生与方案的设计,伪探究:贴标签式-虚假式-无意义式,要防止过火的、异化的探究,不提倡大探究:完整的设计与设计的完整,摈弃空探究:热闹的过场与过场的热闹)。一些教师在处理“活动与探究”这一内容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按自己的意愿设计教学环节。如钢铁生锈的专题探究活动中,通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钢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限定的答案讨论,再由老师总结问题的答案——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解决一个问题后,老师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怎样来防锈呢?如此反复直至学完本节课的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直接来源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实验缺乏探究性。还拿在一个学校听过学生做钢铁生锈的探究实验举例,几乎全部是在老师的安排下“照方抓药“式地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仅仅是训练了实验基本技能,没有认识到探究的本性,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了。整堂课中,学生看起来是忙忙碌碌,但缺乏思维的投入和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成为化学学习的被动接受者。

对初三学生而言,由于化学是起始学科,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因此往往看到一种现象时产生的疑问和对疑问的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发散的,尽管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也是一种收获和成功,但课堂学习也应有阶段性与适时性,还要保证化学内容必要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当某一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讨论时,教师可适当根据主要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思维的角度作出更有价值的选择,如: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提出逐层递进的、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也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宜多采用开放度很大且课堂中难以调控的探究,而宜多采用有指导的科学探究,并且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可能偏离的方向,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

综上所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困惑都是正常的教学现象,关键是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各种情境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和探讨实验的现象和本质。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来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实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应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2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教辅材料都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已经不再拘泥于现有的课本。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方式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充实了头脑,开阔了眼界,带来的是无穷的乐趣和愉悦的体验。

1.教材中的各种阅读性材料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贴近生活,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拓展视野”等栏目的阅读材料大量介绍化学与生活、社会生产、现代科技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这些阅读材料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2.无论是探究性学习、小组学习,还是自主性学习,教师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视野”选编的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独立获取、整合和反馈信息;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经验相结合,将其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自学的成就和乐趣。

3.新版教材十分注重向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化学发展历程方面的渗透。例如:抽象的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经了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百余年的艰苦探索,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还在不断延续。我国科学家张青莲精确测定了铟、锑、铈、铕等相对原子质量;20世纪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现了”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外国人对制碱的垄断,造福于人类。这些阅读材料,印证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它们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人类揭示自然科学奥秘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任何一个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阅读“拓展视野”等材料,学生将进一步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懂得结合身边的现象、联系生活生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原理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中的运用,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的热情。

“拓展视野”栏目短小精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为了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新教材中的阅读部分通俗易懂,学生可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知识、结论和方法。教师需要结合材料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当布置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阅读紧扣教学主旨。

2.学以致用是阅读的作用之一。教师根据材料的内容,让学生以提问、对话等形式回答问题,交流心得,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重点、关键字词,培养学生理解内涵、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3.阅读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师应挖掘材料的深层次含义,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例如,在介绍“侯德榜与联合制碱法”时,可以增加简介联合制碱法的基本步骤,让学生练习书写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并结合工业生产的效率问题,适时提出联合制碱法的重大意义。教师要善于根据材料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选择适当的课题,拓展探究性学习的外延。

(八)“整理与归纳”即在每章结束前,提示学生参照所给的问题或线索整理知识,改变过去直叙知识要点后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联系本章重点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兼顾对观念性问题的思考,从而增加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力度。)

“整理与归纳”栏目安排教材各章末,该栏目和过去教材中的“本章小结”相似,但它一改过去章小结直接陈述或以框图表示本章知识点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理出一些问题(线索),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小结的支架。栏目由导语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语对学习采用的方式加以说明,而正文则指明了整理与归纳的内容。

“整理与归纳”的教学要求:

“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章节学习的必要补充,是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能力、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该栏目的教学效益呢?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为落实“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替代的现状,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理解和建构新的认知建构的过程。

(2)正确认识整理与归纳的`作用。从认知的角度看,归纳与整理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成,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参与整理与归纳活动,还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3)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整理与归纳的欲望和能力、尊重学生在归纳与整理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表现。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放手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只有尊重学生,学生习·会在宽松条件下积极参与。

2.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整理与归纳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切实实地发挥栏目应有的作用。为确保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点:

(1)提出明确要求,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中来,根据栏目提供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讨论,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2)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课堂或课外让学生充分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交流,只有充分思考的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

(3)给予充分的交流与表达的时间。教师作为整理与归纳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有了思维的碰撞,才能引发学生的反思,并进一步诱发学生新的思考,从而发挥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最大效益。

3.给予方法指导

前面指出,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整理与归纳知识的愿望和潜能,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方法、完整有序地归纳、整理一章内容并科学、合理、简约地表示出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要求自行整理与归纳知识时,可能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方法指导,并将整理与归纳的指导工作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1)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握联想、比较、图示、聚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具体知识,指导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或网络图。例如,指导学生按因果关系(如:组成—性质一用途、制法和保存)、按事物发展关系(如:金属一金属氧化物一碱一盐)、按物质问反应或相互转化关系等组织知识,画出物质关系图。

(2)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对于知识应用型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扩大知识应用范围,打破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的封闭状态,增加知识的弹性:对于探究实践型的问题,强调探究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实验、访问、查阅资料等的方法,以及撰写小论文是的注意事项以及交流的形式、内容等。

4。及时反馈与评价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栏目问题(或线索)的综合程度,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共同探讨所得到的知识关系图(表)等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可能只涉及部分内容,但不够完整、全面: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等。这就要求对学生整理与归纳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与评价。

要有效地进行反馈与评价,首要的工作是对整理与归纳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如何展示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儿秆方法:(1)在板报或专题栏中展示,组织同学们相互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2)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引用,并组织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讨论;(3)召开交流会、讨论会,让同学讲述、介绍并相互探讨。教师在交流活动中要及时观察、认真听取、深入剖析,同时作出评价:对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好的现象、所听到独到见解、好的整理结果等,应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鼓励;而对活动中不好的表现、错误的答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予以补充等。从而做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完善网络、激发情感等。

综上所述,新教材增加的这些栏目不仅使得教科书充满活力——语言生动、简明扼要、形式多样,而且拓展了教材功能——对话功能,充分体现教与学、人(师、生)与书之间的互动性,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当然,不同栏目有不同的教学功能;而栏目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科学施教。因此,教材中,必须深入挖掘栏目教学价值,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3

新课程的特点宏观上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微观上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具体实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 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从一侧的山脚爬过山顶到达另一侧山脚来比喻完成一次化学反应,怎样能让单位时间内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让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物质变多、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多派一些人来爬山”(增大浓度),“爬山的人补充一点力气”(升高温度),“将山铲低一点”(使用催化剂),由此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外界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这样该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了、在将要学习的《化学 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设想好一个比喻:劫富济贫、

三、领会栏目功能,合理的运用教材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探讨该史话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远远多于我们预计的,如“氯气的制取方法”,“氯气的部分物理性质”,“科学研究应有献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等、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例如在《化学 必修1》课本P44的“科学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应、学生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无论铝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会蜷缩变红,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不滴落 有致密物质包裹;什么致密物质 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致密的氧化膜;新物质为什么不滴落 新物质熔点高、我们又提出“怎样才能让铝在O2中燃烧”的问题,让学生课外讨论思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

四、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延伸知识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回来后我们又集体认真研究讨论了《新课程标准》,这不仅帮助我们对整个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课堂上随意延伸、例如在《化学 必修2》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并未将选修中的“热化学程式”和“盖斯定律”随意引入拓展、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们也没有将“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引入,更不敢将“电解质的分类”扩大、在《化学 必修1》中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学生的兴趣很高,求知欲也正强,我们大胆将《化学 必修2》中的《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中的“金属冶炼方法”和“铝热反应”等知识融入到该章、

五、研究学生个性,针对特点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我们侧重培养他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我们的目光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交际的同学身上、对一些生活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则让他们分别扮演工人,环保官员等角色进行现场辩论、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针对性的措施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进师生交流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注意课下和学生加强交流、每一次阶段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封《致化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询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焦虑,失望的心情也写下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从来信上,我们也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建议,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则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七、改变评价标准,倡导多元的评价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使评价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而新课程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评价的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评价、我们在每一次阶段测试后,都要求学生自己写试卷分析,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改正错题,通过错题的纠正,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

(2)统计得失分率,让学生总结自己在知识模块中的优劣。

(3)对本次测试情况作总体分析,便于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4)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以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在本阶段学习上的收获和学习的状态,也能更清醒地认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评试卷,力争及时补差补缺,提高教学效率

八、提高备课效率,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在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教育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应该说我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我们能很好地秉承屯溪一中优良的校风“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我们每个工作日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几乎每一堂课前我们都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讨论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试我们都流水阅卷,我们之间也互相听课评课,甚至会分析彼此学生的试卷,互提意见,共同进步。

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手头的资料不完善,配套练习很难跟上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新课程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应试的要求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4

论文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是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我想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xx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xx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习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平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传统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有无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主动并及时去分析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真正做到从无效教学到有效教学。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5

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要用上按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而新的形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这些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自如地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深广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现以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五章第四节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班中共40位学生,根据住址自愿组成8个“科学小组”。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

虽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①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②学生学习化学的日益深入,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③学生对探究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时间概念淡,易影响其它学科学习。引起家长的反对这一矛盾如何解决。相信,经过更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6

xx年2月1日和2月2日两天我参加了xxxx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通过学习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感觉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尤其对以下几位老师的论述印象深刻,感觉受益匪浅。

xxxx教研室的周详老师从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带来的变化和基本评估、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化学(2)教学的几点建议、练习和作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提出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好深广度,不要任意加深和拓展,要瞻前顾后,了解初中《科学》和选修模块,忌一步到位。2、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3、关于实验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应进行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效果更加理想。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研究好本册书,还要深入研究初中和选修模块的教材,同时化学(2)包含29个实验,要想做好分组实验,实验室及实验器材的不足成为最大的问题。

桐乡市高级中学的张锦松老师对化学(2)第二专题进行了分析解读。用实例详细地讲解了各个单元中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不宜拓展的内容。不宜拓展a、比较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b、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c、燃烧热、中和热;d、盖斯定律;e、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这么精细到位的讲解就能使我们教师在第二专题的授课中少走很多弯路。

xxxx四中的夏宾老师演示了几个多媒体课件及有机教学中比较实用的3D软件,他提倡教师在以下情况多使用多媒体:1。给学生提供一些我们无法去的现场的场景,比如炼钢、溶洞的形成;2。已做过的实验的再次演示,比如钠、铝、镁已做过演示实验,化学(2)中再次出现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既清晰省时又可以反复演示。培训资料69页提供了软件下载地址,各位化学教师不妨一试。

新课程、新思路、新方法,新课程培训给了我们方向。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7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今年暑假与开学前期,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澄迈县20xx年化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期中考,期末考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争与时代进步。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8

xx年2月1日和2月2日两天我参加了xxxx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通过学习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感觉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尤其对以下几位老师的论述印象深刻,感觉受益匪浅。

xxxx教研室的周详老师从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带来的变化和基本评估、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化学(2)教学的几点建议、练习和作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提出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好深广度,不要任意加深和拓展,要瞻前顾后,了解初中《科学》和选修模块,忌一步到位。

2、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

3、关于实验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应进行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效果更加理想。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研究好本册书,还要深入研究初中和选修模块的教材,同时化学(2)包含29个实验,要想做好分组实验,实验室及实验器材的不足成为最大的问题。

桐乡市高级中学的张锦松老师对化学(2)第二专题进行了分析解读。用实例详细地讲解了各个单元中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不宜拓展的内容。不宜拓展:

a、比较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b、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c、燃烧热、中和热;

d、盖斯定律;

e、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这么精细到位的讲解就能使我们教师在第二专题的授课中少走很多弯路。

xxxx四中的夏宾老师演示了几个多媒体课件及有机教学中比较实用的3D软件,他提倡教师在以下情况多使用多媒体:

1、给学生提供一些我们无法去的现场的场景,比如炼钢、溶洞的形成;

2、已做过的实验的再次演示,比如钠、铝、镁已做过演示实验,化学(2)中再次出现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既清晰省时又可以反复演示。

6.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六

这节音乐课总体来说还是较为成功的。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我深有感触,总结点滴有助于提升本人在今后课堂中的教学能力。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整堂课沐浴在轻松活泼、平等协助的学习气氛中。在导入中老师带领学生以开火成的形式巧妙的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村庄,在范唱过程中我用清新自然带有表演的歌声赞美了美丽的西班牙村庄,时而扮演欢迎的动物们、时而又扮演成了其中的某个小动物,伴随歌曲又是演又是唱,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热情似火的演唱与表演不仅让孩子们深受鼓舞而且也感染了在座的所有听课老师。

二、结合区音乐教学的研究课题:“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听觉训练”。我大胆的把歌曲分为了。欢迎词、小动物的旋律演唱、邀请词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分别通过先听,感受情绪后,再让学生进行演唱,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旋律的印象,又为唱好了歌曲。

三、在创编活动中,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弥补了教师的不足,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并且能够相互启发,锻炼合作协调能力。

7.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七

一、《课标》出台前传统音乐教学评价的特征

在音乐教学中,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目标, 课堂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须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 具备科学而正确的目标设计, 同时有意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作出相应的观察, 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活动。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 在教学评价方面逐渐偏向了“实证化”和“定量化”的道路, 在诸多方面已经有悖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 甚至相互矛盾。传统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及缺陷, 其特点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一局限

在传统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 故传统音乐教学评价也仅限于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但是音乐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与其他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 除了课堂教学外, 音乐教学应有实践教学环节, 如 : 音乐表演活动、交响乐赏析等, 这些实践教学行为缺乏了系统监督和评价。从教学评价内容分析, 传统评价主要倾向于音乐课程内部的独立环节, 很难对音乐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评价。此外, 评价标准较为单一,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这样单一的、局限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2、逐层分解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模式在评价指标中都会提前设定某种假设, 这种假设体现在教学目标中, 通过教学活动逐渐量化分解, 最终直接或间接展现到学生面前。音乐是一门以人声或器乐声为材料在时间或空间中流动的表情艺术, 与其他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音乐本身具有一种模糊性和非语意性, 不能用逐层量化分解目标的方式提前设定。

3、提前预判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大多根据知识体系划分标准的, 依据先前制定出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尺度和准绳,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进行评价和判断。这样的评价提前预判了学生的发展方向, 表面上客观公正, 实际上限定了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样的评价无法判断出学生应具备的音乐素质或者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 这种评价模式限制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不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素质教育中强调的个性的发展是相冲突的。

4、结果限制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较为死板, 缺少诸多形成性评价内容, 如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评价的指导下, 评价者往往考虑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关注的是课堂内是否完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相反, 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培养阶段往往不够重视。这样, 既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情感表达等因素, 也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相符合。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能力体系为参照, 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单一局限过于死板, 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二、音乐教学评价发展趋势

2011年起, 新《课标》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 突出反映了素质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音乐教学评价亦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以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在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下, 音乐教学评价逐渐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强调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中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因此, 音乐教学必须体现为学生主体服务的思想, 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音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其它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特点。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师院校作为音乐教育的牵头人, 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计划等,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因此,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涉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体验来获得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和能力。

在音乐教学评价中, 课堂评价应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能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确保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注重他们的生活体验, 真正把学到的理论和技巧知识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从重视结果评价向重视过程评价发展

高师音乐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 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 , 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中, 注重学生主体的需求。因此, 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必须要强调评价的过程, 即在教学目标实施中, 通过对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的关注和引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学内容逐渐体现学生主体需求, 教学过程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新的音乐教学评价正是以新的指标衡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评价体系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环节, 实现了从重视结果评价向重视过程评价发展的转变。

3、评价方法由单一向综合发展

“音乐具有多元性, 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是音乐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突出反映了当代的教育理念。从音乐教育的性质上说,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 重点规定评价内容的多层次、多元化, 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传递与表达, 这和培养对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紧密相连的。因此, 综合性、全方位的评价方法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此外,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使评价目的的改变, 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评价目的不会特意追求评价方法的属性, 而应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 采取课堂即时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集体与单个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新课标的出台促使高师院校音乐教学评价的改革, 推动高师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正规化与标准化, 对高师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音乐人才培养实现起到了监督和指导作用。同时, 在鼓励、激发音乐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方面, 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 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制定与完善相应的音乐评价标准和策略, 准确有效地对培养对象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 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良机。

摘要:新《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实施以来, 音乐教学评价的标准如何定位, 尚未有一套科学而系统的评价体系。本文就新《课标》实施后关于评价的建议、音乐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等内容做出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教学评价,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伟军.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研究[J].艺术教育, 2007 (6) :34-35.

8.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浅析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 音乐 教学 探讨

中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教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思路。

一、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科观念落后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还是跟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在转,没有从陈旧的观念中转变过来,课程开设没有达到部颁要求,课时得不到保证,认为音乐学科只是副科,既不升学考试,又不统一考核,老师可以随便“代一代”,学生可以随便“学一学”。有的老师即使是上音乐课,也是马虎了事,匆匆忙忙地开场,又匆匆地收场,只是象征性地学唱一些歌曲。

2、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比较单一

音乐课上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比较单一,大部分学生经常听音乐,但都是流行音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音乐教育的深思:为什么学生聆听的都是流行歌曲?可想而知经同学推荐的多数也是流行歌曲。为何学生对世界音乐史上那么多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却漠然处之?因为学生聆听音乐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以及他们整天捧在手里mp4等媒体。可见,社会上的“流行趋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难怪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你认为音乐有什么作用”时,他们认为流行音乐简单易唱,在他们易燥的内心可以得到暫时的放松,而认为音乐能对提高自身修养和培养想像力的仅占少数。

3、学生音乐素质情况亟待提高

通过对学生学习音乐的了解,学生的音乐素质令人担忧。“对音乐课上学过的歌曲,你会唱出它的旋律吗?”只有少数的学生能断断续续的进行演唱,而大部分学生清唱时,几乎对音准和节奏都没办法准确把握。同时对于“你欣赏音乐时,能听出其中的演奏乐器吗?”肯定回答的只就更少了,而有一部分学生完全听不出来,通过老师的提示,基本上可以听出来的占大多数。这说明,学生的歌曲演唱水平和欣赏能力急需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4、传统的音乐学科考试方式的影响

很多学校仅仅采用了书面出几道理论题、唱一两首必唱歌曲,而且大多以“随堂考”的方式进行考试。音乐考试显得可有可无。无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音乐能力,不能将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能力表现出来,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的作用。

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加强学习,主动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优化教学,教师要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

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

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堂生动的课应充满艺术的力量,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在于吸引着、感染着、鼓舞着许多学生为追求美、创造美而终身努力着。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平等相处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爱好,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轻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布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求学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进行欣赏时三度创作的反馈。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学生也会信赖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为最高培养目标。教育不是由教师把关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现成结论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追求、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或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智力操作技能,而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行为习惯案例反思下一篇:教师节的那一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