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2024-10-27

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15篇)

1.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篇一

龟兔赛跑续写

自从龟兔赛跑之后,乌龟变得非常骄傲。有一天,他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走在街上。突然,兔子快速的跑过来说:“上次是我不小心睡着了才让你赢了的,这次我要和你重新比一场!”

乌龟用瞧不起的眼神瞪着兔子说:“上次你都输了,还敢和我比。”

兔子说:“我在家努力练习过很久了,这次肯定能赢你。”乌龟说:“比就比,谁怕谁呀!”

于是,第二天乌龟和兔子一起来到了体育场。直到这时,乌龟还在抱怨兔子很无聊,已经是自己的手下拜将了,还逞能想再比赛出丑。

比赛开始了!乌龟和兔子各就各位,裁判员小猴子一声令下:“三、二、一、开始”!乌龟和兔子就出发了。兔子今天跑的极快,这回他没有东张西望,也没有靠在树下睡大觉,一口气跑到了终点才回头看看乌龟。乌龟奋力的爬行着,也不过才爬出起跑线不远。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次兔子理所当然获得了冠军。乌龟这时候才意识到,其实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跑过兔子,即使侥幸得了冠军,也不会长久,更不能因此而骄傲起来。乌龟知道自己已经输给兔子,看到跑道两旁朋友们为他加油,他仍然坚持一步一步向前爬行,直到终点。

作者:李元玘

公众号:二十小学语文天地

2.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篇二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 十分含蓄, 给人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启示, 我在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 尽力诱导学生开展续写练习, 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 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 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确续写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深刻地理解原文, 把握原文的文章体裁、全篇结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语言特点、人物性格等要素。续写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是原文的自然延伸, 与原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脱离原文, 任意发挥, 更不能抛开原文, 另起炉灶。

在明确续写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课文, 对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在讲完《最后一课》的一文后, 我让学生当堂完成了一个续写片段练习。有个同学这样写道:“最后一课结束后, 每个人的眼中都带有无奈。韩麦尔先生更舍不得这个生活已久的家。走出教室, 天上的太阳灿烂得刺得人眼痛, 不过它永远像‘阿尔萨斯’一样美丽。回来的路上, 那诱惑着我的画眉和草地在我看来都是那么无味, 因为这一切都不再是我的‘阿尔萨斯’的世界。我想你一定听得到‘阿尔萨斯’正在哭泣, 正在流泪……”这段续写融情入景, 抓住小弗朗士的心里感受渲染了悲哀沉痛的心情。续写的景物描写与课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借助景物描写把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刻画的淋漓尽致, 填补了原文结尾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 这种续写片断练习, 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 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写作才华, 拓展了学生的想象了。

当然续写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拓展其想象力, 还能引领学生关注社会, 关爱人生, 关心国家大事。一个学生在学完《孔乙己》这篇文章后, 曾以《孔乙己的新生活》为题去这样构思文章:孔被打断腿后杳无音信, 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回到鲁镇, 这时, 镇政府安排他担任镇中心小学的代课教师, 让他担任学校的古典文学顾问, 并且为他入注了伤残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每月能领到一定数量的伤残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加上代课教师的工资, 孔乙己完全摆脱了贫苦, 并正步入了小康家庭的行列。还有一位同学, 在学习冰心的课文《小橘灯》时, 被文中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打动, 而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在文中一直没有出现, 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班的这位同学以“果树大王王春林”为题进行描写:王春林在改革开放后承包了家乡的一片荒山秃岭, 他带领妻子和儿孙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叩石垦壤”, 种植了大量的板栗, 苹果等果树,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 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果业生产基地, 王春林也成了闻名遐迩的果树大王……

3.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篇三

比赛的前几天,乌龟冥思苦想,认为在速度方面肯定比不过兔子,所以决定想出一个办法战胜兔子。经过几天的思考,乌龟想出一个好办法,它把自己的孪生兄弟们叫在了一起,在比赛场上每隔一段距离挖一个洞,每一个洞里都藏着一只乌龟,一切安排好后,乌龟就等着比赛那天了.

比赛那天终于到了,观众席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乌龟和兔子都做好了准备,"砰"的一声枪响,兔子飞快地奔跑,把乌龟甩在后面,兔子兴奋极了,心想:太好了!这下我肯定能胜利,让别人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冠军!就在它得意的时候,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只乌龟,兔子看见了连忙加快了速度,又把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另一只乌龟又从地洞里钻了出来,出现在兔子面前,兔子看见乌龟在它前面,拼命地奔跑,那速度比刘翔还快.终于快到终点了,兔子马上就要赢了,它在心里说:"耶!终于要赢了!"这是,最后一只乌龟,也就是那只真正参加比赛的乌龟从地洞里钻了出来,第一个到达了终点!裁判员宣布:"本次赛跑的冠军是乌龟!"

4.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篇四

这天,兔子去找乌龟了,它来到乌龟家大声说:“乌龟,今天我要再和你比试一次!”“好哇!”乌龟爽快地答应了。

它们来到乌龟家对面的大超市,兔子说:“谁先爬到五楼,谁就赢!”乌龟欣然同意了。

“开始!”兔子说。它跑了一小段路,回头一看:咦,乌龟人呢?难不成它还跑得比我快,兔子边跑边想。

原来乌龟趁兔子跑的时候,悄悄地上了电梯去了五楼。

乌龟在上面等啊等,兔子终于来了,兔子看到乌龟在上面,很惊讶:它真的跑得比我快。

兔子不服气,又说:“谁先跑到一楼,谁就赢。”乌龟又去了电梯,到了一楼,还是比兔子先到,兔子认输了。

兔子明白了:虽然乌龟靠跑是跑不过自己的,但是遇到困难时要学会想尽一切办法。

5.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篇五

自从上次龟兔赛跑比赛输了以后,兔子家族到现在还觉得丢人呢。兔子们为了挽回颜面,就向乌龟们重新发起了挑战,再跑一次。并且,请了最德高望重的山羊先生做裁判。

终于到了比赛的日子,比赛规则很简单:“不限时间,没有规则,到达终点就算胜利。”兔子家族派出了最强壮的兔小明。兔小明最独特的就是它那一双粗壮有力的后腿。而乌龟家族就派出了最坚强的龟笨笨。山羊先生就位了。观众席上早已经坐满了各种动物。有的头上戴着兔子装饰,有的戴着乌龟帽子。就连象主席都来为它们加油打气。只听一声哨响,兔小明就像踩了风一样跑出,眨眼就不见了。再看龟笨笨才刚刚踏出起点线。“你知道吗?从观众席上传来这样的对话,狐狸小姐在半山腰上开了一家网店,生意可火了,不知道兔小明能不能经得起诱惑。”话音刚落,兔子已经到半山腰了,狐狸小姐突然出现拦住了它。狐狸小姐说:“兔子大哥,我看你累得满头大汗,不如到我家网吧休息一下,放松放松。”“不了,不了,我现在正和乌龟比赛呢!等我跑到终点以后再来这里休息,放松。”狐狸小姐说:“乌龟跑得这么慢,你休息好了,它还不一定能赶上来呢?你进来这次我给你免费。”兔子听了非常高兴:对啊!乌龟这么慢,我玩会游戏等等它。兔子对狐狸小姐说:“我进去休息一会,乌龟到了就叫我。”狐狸小姐答应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乌龟来到了半山腰,走过了这家网吧。狐狸小姐再三提醒兔子,乌龟已经过去了,可是兔子就是不理。兔子想它跑得慢,就让它先跑一会。我打完这一局就去追它也来得及。然后打了一局又一局。最后还是乌龟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做事不可以骄傲自大,放纵自己,要一心一意做好现在。

6.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篇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 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 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 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 进一步体会到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告诉我们:虽然“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但是, “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

设计理念及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时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看不见, 摸不着, 但却时时在我们身边。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知道“该怎样珍惜时间”。因此, 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理解文本。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 确定探究的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 最后启发学生结合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 感受时间的珍贵, 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赛跑、忧伤、持续、安慰、虽然、狂奔、暑假、将来、假若、日月如梭、受益无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体会时间的意义, 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 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和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并明白“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珍贵和珍惜时间的意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质疑问难

1.同学们, 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 最长而又最短, 最平凡而又最珍贵, 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是什么?” (时间。)

2.说说你对时间的理解。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和时间赛跑》, 认识一位和时间赛跑的小朋友, 听听他对时间的看法。 (板书课题, 齐读两遍。)

4.看到课题, 你最想知道什么?

5.教师梳理答案, 最后归纳出四个问题: (1) 谁和时间赛跑? (2) 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3) 怎样和时间赛跑? (4) 和时间赛跑有什么好处?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看看课文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感知, 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新词, “开火车”读, 齐读。

3.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检查读文的流利程度, 知道“谁和时间赛跑”。

4.齐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哪些事情?

(1) 外祖母去世, 爸爸给“我”解释:“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2) “我”观察太阳变化。

(3) “我”观察小鸟飞行路线。

(4) “我”和太阳赛跑。

(5) “我”和作业赛跑。

过渡: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他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和时间赛跑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让我们进一步研读课文, 找出答案。

三、细读感悟, 探究体验

1.自主学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找出能说明“我”为什么和时间赛跑的句段, 认真读一读, 并加以体会。

2.合作探究。

(1)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哪些句段说明“我”和时间赛跑的原因。

(2)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 多媒体出示说明“我”和时间赛跑原因的句段, 引导学生理解, 指导朗读。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 它就永远变成了昨天,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 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 不是老鸟, 而是小鸟了。

3.教师小结。

同学们, 文中的“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 爸爸妈妈为了早日结束“我”的哀痛, 只得告诉“我”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我”不明白“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 在爸爸的启发下, “我”又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中感悟到了时间的飞逝, 明白了时间是一去不复返, 永远不会回来的, 从而明白了要珍惜时间。

板书:时间永远不会回来珍惜时间

过渡:时光一旦过去了, 就再不会回来。当“我”理解了爸爸的话, 爸爸的话已不再是一个谜语的时候, 心里感到了着急和悲伤。于是突发奇想, 要与时间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8自然段, 找出答案。

4.感悟“我”怎样和时间赛跑。

(1) 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我”和时间赛跑的事情有哪些?跑胜后的心情怎样?画出表达“我”的感受的句子。

(2) 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 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3) 引导理解:“我”为什么快乐?想想“我”跑胜了太阳, 提前回到家, 赢得时间可以干些什么?

(4) 全班感情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感受“我”的快乐。

过渡:文中的“我”在后来20年里, 因为和时间赛跑而受益无穷。你们知道珍惜时间对于我们, 包括我们周围的人来讲都意味着什么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找出表达“我”和时间赛跑的好处的词句。

5.理解和时间赛跑的好处。

(1) 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找出说明“我”和时间赛跑的方法和好处的句子。

(2) 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

(3) 引导学生用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板书:比原来跑快一步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

四、联系实际, 回顾升华

1.引导:同学们, 现在我们知道了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是“稍纵即逝”的, 但是我们可以和它赛跑, “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那你们做得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算一算时间账。

2.算算时间账 (多媒体课件出示) :

一分钟, 目前最快的电子计算机可以运算90亿次, 等于60个人不停地计算一年。

一分钟, 北京市东风市场制造的配糖机, 可以配什锦糖50斤。

一分钟, 采摘机可以摘西红柿69公斤。

一分钟, 最快的战斗机能飞行50公里。

一分钟, 排字工人能排41个字。

一分钟, 一台铸字机可铸铅字110个。

一分钟, 熟练的录入员可录入汉字180个以上。

学生亲身感受一分钟的时间概念:一分钟朗读比赛, 一分钟写字比赛。

3.感情升华。同学们, 你现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请拿起你们的笔, 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学生动笔写后, 进行交流。)

7.《龟兔赛跑》续写 篇七

4000年的奥运会开始了。先是“女子”5000米长跑选手——兔子!再是男子5000米长跑选手——乌龟!比赛开始了。乌龟慢悠悠的“跑”,等着兔子上钩。而兔子呢一听到哨声就撒腿跑了出去,正中乌龟下怀。过了10秒钟,兔子回过头去乌龟已经连影子都没了。兔子跑到一半,突然感到脚下一滑。咚!整只兔子都滑进了地道,出口是下水道。兔子不甘心:“自己四年的刻苦训练就被你乌龟的小地道整了?”兔子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又钻进了地道。坚持就是胜利。小兔子终于爬出了地道,发现乌龟就在自己前面,就想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一把把乌龟扔下了地道,自己得到了冠军。

兔子得了第一名。但评委们考虑到乌龟和兔子都赢过一场,所以让他们两“人”明天再来比一场。而且告诉他们明天的比赛是集智慧和力量为一场的。

兔子边走边想:“‘智慧’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陷阱?”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兔子一想起进“她”地道爬地道的经过不由打了一个冷颤。他连忙跑到中华“动物”联合国国防部长大象那里,大象听了前因后果之后给了兔子一个放大镜小兔便心领神会、欢天喜地地回家去了。第二天,忧心忡忡、拿着镜子的小兔和早已胸有成竹的乌龟来到了奥运会上。哨声一响兔子便拿着放大镜向工兵一样边走边扫。乌龟呢,等着兔子为“他”“扫雷”。评委们的火眼精睛一眼就发现乌龟这招叫借“刀”杀“人”,但也拿乌龟没办法。

8.续写《龟兔赛跑》 篇八

担任裁判的是大象伯伯,只见他先甩了一下鼻子,而后随着“哞”的一声,比赛就正式开始了。

兔子鼓着腮帮,打足了气,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边跑边想:上次因睡觉输给了乌龟,这次我一定要跑过乌龟。再看看乌龟,慢吞吞地爬着,边爬边想:上次我侥幸得了冠军,这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我要努力。连爬边为自己高喊:“加油,加油!”

它们先在一段土路上跑,由于兔子跑得太快,凡是它跑过的路都是灰气腾腾的,害得乌龟不光看不清楚路,面且还被呛得“咳咳”咳嗽。前面的兔子听到历害的咳嗽声,就返回想帮助乌龟,乌龟说:“不用了。”然后就连走带跑,连滚带爬带摔跤地走完了这段土路。

跑着跑着,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兔子一见青草就想大吃一顿,刚吃没几口,乌龟就到了,提醒兔子正在比赛,快跑!兔子想起了上次因睡觉而输了,这次要是再因吃而输,岂不是更让人更笑话,然后就赶紧跑了起来。

忽然,前面出现了一条10米宽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兔子站在河边想:怎么办呢?我不会游泳,怎么才能过河呢?兔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这时,乌龟也到了河边:“我来帮你过河吧!”兔子说:“那就谢谢你了!可兔子却看到河边的牌子上写着:“河里有鳄鱼出没”。兔子想:如果在河中遇到鳄鱼怎么办?一时,兔子和乌龟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兔子看到了一棵苹果树,不由地笑了。只见,兔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苹果树前,然后使出吃奶的劲摇下了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最后返回河边喊:“鳄鱼先生,鳄鱼先生。”随着“咕噜、咕噜”的声响,鳄鱼探出了头来,生气地说:“是谁喊我,打扰我休息?”兔子一边给鳄鱼苹果,一边说:“鳄鱼先生,我和乌龟路过这里,听说您在这里,就想让您尝尝这苹果,我们不知道您正在休息,打扰您了,对不起啊。”鳄鱼一见苹果,想想肚子也在“咕噜、咕噜”地叫,就谢过兔子,吃起了苹果。吃过后,鳄鱼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尽管说。”兔子不好意思地说:“我和乌龟准备过河去。”话没说完,鳄鱼就说:“反正这会我也没事,干脆我送你俩一起过河吧。”

就这样,乌龟和兔子一起到达了终点,双方都得赢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从这以后,乌龟和兔子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9.人生中的赛跑 篇九

社会上永远存在着这样两类人:一类闲得无所事事, 一类忙得气喘吁吁。同样的一天时间, 他们做了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从比赛的角度来说, 忙的人一天的路程已经遥遥领先于闲的人;而闲的人却会说, 好无聊的一天啊。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 有的人一生名声显赫?大家一起出生, 一起上学, 一起工作, 一起……最后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我们是否看到别人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了呢?很多时候我总想找到一条捷径来完成自己所想要达到的目标, 最后却忽视了走向目标的过程。就像我虽然完成了比赛, 却不是第一名一样。我不知道在比赛中我到底得到了什么, 提升了什么。或许, 再次遇到困难时, 我还会措手不及。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 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 向我们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的, 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 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 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而不求回报, 也从不介意别人的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什么都不顾, 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 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 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 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 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 跑遍了全美国, 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 或迎风搏击, 或随风飘荡, 或翱翔蓝天, 或堕入深渊……然而这就是生命的路程。谁能说阿甘的一生不是丰富多彩的呢?在有限的生命中他做了我们这辈子或许想都不会想的事情。至于人生比赛的输赢, 对阿甘来说或许并不重要了吧。我们都知道, 有些事情这辈子不做, 就不会有机会去做了。

其实人生的比赛不在乎输赢, 而在乎你过得是否有意义。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不在乎目的地是哪里, 而在乎旅途的风景。有意义的人生不在于长度, 而在于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如果你现在感觉生活毫无意义的话, 你为什么不重新开始你的第二人生呢?

人生的赛跑有时好比龟兔比赛:龟比兔慢, 但活得长;兔比龟快, 但死得早。

人生的赛跑有时又好像是雷锋和一个长寿的恶人相比一样:前者生得伟大, 死得光荣, 活得虽短, 但精神长存;后者生得猥琐, 活着仅仅为自己, 活得虽长, 但遭到了大家的唾弃。

人生的赛跑让执着于赛跑的人累得满头是汗, 而忘掉了沿路满眼旖旎的风光。他是否还会停下匆忙的步履?

人生的赛跑让富有和有权力的人放下金钱、地位, 放下身段, 去做有益身心健康和公益的事, 也让贫穷的人安贫乐道, 在精神上得到富足, 日子过得滋润。

人生的赛跑让我们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你跑得多快, 还在于你跑得多慢, 在于你的每个脚印是否踏实, 你的人生是否过得充实、圆满和智慧。

10.龟兔赛跑续写 篇十

自从兔子上次赛跑输了之后,兔子便一向愤恨不平,他暗自想“上次我是太困了,所以才睡了一会儿,所以那只乌龟才有了赢我的机会,这次保存好力量,好好的和那只小乌龟比一次,如果这次还输,我愿永世为龟,做它的仆人”。

在心底壮完士气后,它便雄赳赳的向乌龟家走去,它在乌龟的面前表完心境后,乌龟点头表示同意。最终,两人迎来了比赛的一天,赛场到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有的人举着牌子喊;“小龟,小龟,我爱你,愿你永远是第一。”有的喊着:“兔子飞毛腿,我们支持你。”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兔子和乌龟一齐跑了起来,跑了一段,乌龟就赶不上兔子了,他十分的紧张,又过了一段,乌龟和兔子的距离越差越远了,这时乌龟突然脚下一滑,滚了下去,乌龟怎样也停不下来,最终干脆把头和四肢都缩进了壳里,于是滚得更快了,最终竟超过了兔子,冲过了终点线。动物们一见乌龟冲过了终点线。都纷纷欢呼了起来。乌龟骄傲地走上领奖台。从容地接过奖杯,说:“兔子曾和我保证过,如果它输了,就心甘情愿的当我一辈子的仆人,不知他此刻可否履行诺言。”说完,骄傲的昂起了头。兔子则一副无地自容的模样说:“好,我答应你。”如果你哪天看到一只兔子跟在一只乌龟身后端茶倒水,那必须是它们,此刻大家都管

兔子叫小龟呢。

11.龟兔赛跑续写 篇十一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春天,小兔子想要让乌龟和自己再比一次赛跑。这时,乌龟正在家看书,就看见兔子在窗户上贴了一封战书,上面写着,乌龟上次你赢了我,我不服,我们明天在公园见面。

到了第2天,乌龟和兔子来到了公园,他们俩开始跑起来跑起步来,只见猫头鹰喊道:“预备!开始。”听到口令,兔子和乌龟都飞快地跑了出去,只见两边的观众只给乌龟喊加油,乌龟很骄傲,但是没有人给兔子喊加油,兔子很伤心,兔子和乌龟都在跑着,兔子先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小河很宽,兔子怎么跳都过不去,这时,乌龟来了。它对兔子说:“你踩着我过吧。”到了河对面,兔子对乌龟说:“乌龟,你刚才帮助了我,我现在也要帮助你。”说着,它把乌龟放到了肩上,乌龟和兔子同时到了终点。它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你要去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你。

12.第十讲续写作文的写作方法 篇十二

“龟兔赛跑”的故事家喻户晓,若要续编这个故事,该怎么写呢?

先来回忆一下“龟兔赛跑”的故事。

乌龟在河边爬来爬去。兔子问他:“你在干什么?”乌龟说:“我在跑步。”兔子听了哈哈大笑,说:“你也会跑步?我们比一比,看谁先跑到那棵大树下。”乌龟说:“好,比就比。”

兔子跑到半路上,回头一看,乌龟落得老远老远。他想,睡一觉再跑也不晚。 不一会儿,兔子就睡着了。乌龟向着大树爬去,一刻也不停步。

兔子一觉醒来,以为乌龟还在后面。 他慢慢地跑到大树下,没想到乌龟早在那里了。

续写有两个特点:

1. 要联系。续写体现了事件在原文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一定要读懂原文。 (人物有乌龟和兔子,事件是赛跑,结果是乌龟赢了,原因是兔子骄傲自满。)

2. 要发展。在联系的基础上必须发展, 发展的内容是原文没有的,这就要创新。 创新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写作时要打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大胆求异。

比如,从内容情节上看,第二次赛跑的结果可以让乌龟继续赢,也可以让兔子取得胜利,还可以让他们不分胜负。

从思想感情上看,假如兔子取得了胜利,原因可以是兔子自己吸取了教训,也可以是乌龟的耐心帮助,还可以是其他动物的启发。

从语言表达上看,可以在结构、用词、 造句等方面体现特色。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续写例文《龟兔第二次赛跑》。

龟兔第二次赛跑

自龟兔第一次赛跑后,兔子一直忐忑不安,心想:都怪自己太骄傲自满,结果连乌龟都没赛过。为了洗刷兔家族的这次耻辱,兔子决定给乌龟写挑战书,进行第二次比赛。

第二天早上,阳光洒满大地,森林中的动物们都来观看。发令枪一响,龟兔一起冲了出去,观众们一齐欢呼起来。乌龟满以为兔子还会睡大觉,自己是绝对的赢家,不必费九牛二虎之力。他竟然从兜里掏出口香糖嚼了起来,一边嚼一边观赏路边的景色。路边的野花多美呀!乌龟不时向后望望,认为兔子一定在睡大觉,不信你看,我连他的影子都看不见。

其实兔子早就跑到乌龟前面去了。兔子心想:我一定要取胜,为我们兔家族洗刷耻辱,我要改正上次的大过失,不能骄傲了。它飞快地向前跑去,汗水哗哗地往下流。兔子的脸变得赤红,只见他奋力摆臂, 脚下如腾云驾雾一般,路旁的一棵棵大树闪电般地向后倒去。一不小心,兔子跌倒了, 腿上破了一个大口子,鲜血一滴滴地向下流,他全然不顾,猛跑不停。

兔子终于获得了冠军,乌龟十分难过。 这个学生继续写出了《龟兔第三次赛跑》。

龟兔第三次赛跑

自龟兔第二次赛跑后,乌龟很不服气, 都怪自己疏忽大意,结果让兔子取得了胜利。乌龟决定给兔子写挑战书,进行第三次比赛。

一天早上,阳光洒满大地,森林中的动物们又都来观看。发令枪一响,龟兔一起拼命冲了出去。观众们一齐欢呼起来。 兔子跑得飞快,无心观赏路边的景色,一下子将乌龟甩在后面很远。乌龟也使足力气猛爬,但毕竟能力有限,与兔子越落越远。

兔子跑了一阵后,回过头来望望乌龟, 见他满头大汗,非常吃力,兔子很是心疼, 心想:乌龟与我比赛跑步本身就不公平, 我赢他理所当然。于是,兔子停了下来, 等乌龟爬到自己面前后,关心地说:“乌龟大哥,你太累了,来,你咬住我的尾巴, 我拉着你一起跑!”不容乌龟分辨,兔子一定要这样做。赛场上出现了兔子拉乌龟的感人场面。兔子紧蹬前腿,卖力前进, 累得气喘吁吁。乌龟看在眼里,过意不去, 松开了嘴,急切地说:“兔子妹妹,我又重又笨,不要再拉了,干脆你坐在我的背上, 我驮着你走。”兔子谦让了半天,只好跳到乌龟的背上。赛场上又出现了乌龟驮兔子的令人激动的场面。就这样,乌龟和兔子同时到达了终点,观众们一齐为团结协作、相互关爱的精神欢呼起来。

13.龟兔赛跑续写 篇十三

自从小乌龟得了冠军,森林的小动物都祝贺小乌龟。而小兔子很不服气,就到小乌龟家里找它,小兔子不服气地对小乌龟说:“小乌龟你不是得了冠军吗?不如今天我们比一次赛跑。”小乌龟得意洋洋的说:“比就比,反正我是一定赢了!”说着说着,小乌龟和小兔子比了起来。小猴大哥大声的说:“预备,开始。”

比赛开始了,小兔子飞快地跑的无影无踪了,而小乌龟一摇一摆地爬着。小白兔突然看到一条河,停了下来,小白兔想:“我又不会游泳,我怎么能过的去呢?”小兔子往后一看,看到乌龟还离自己那么远。小兔子说:“不然,我在这里等着小乌龟,让它背我过小河”。不一会儿,小乌龟来到了河边,小白兔说:“小乌龟,你可以背着我过小河吗?”小乌龟很大方地说:“当然可以了,小兔子。”小乌龟和小兔子都过了小河,小乌龟说:“小兔子,你可以背着我到达终点吗?”小兔子不客气的说:“好呀!”它们一起跑到了终点。小猴说:“今天的冠军是小兔子和小乌龟。”可是只有一个奖杯和一个奖牌,小兔子开心的说:“你要奖牌,我要奖杯行吗?”小乌龟高兴地说:“行。”

“团结就是力量”小乌龟和小兔子的团结,成了一对非常好的朋友。

14.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篇十四

比赛当天,森林里热闹极了,所有的动物都来凑热闹。只见小兔子穿着一套红色的运动服,像一匹骏马一样站在起跑线上;乌龟披了一件绿色的大袍子,只剩下两只绿豆般大小的眼睛在外面溜溜地转,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

正当大家纳闷时,山羊裁判宣布比赛开始。随着枪声响起,小兔子后脚一蹬,“嗖”的一声向终点飞奔而去,乌龟也不甘示弱,只见它不慌不忙地掀开袍子,从里掏出一个遥控器和一双奇特的运动鞋,快速地穿上去,按了一下遥控器,像闪电一般向终点冲出去。观众看得目瞪口呆,熊妈妈诧异地问到:“这能行吗?乌龟可是使用了工具呀!”猫姥姥反驳道:“怎么不行?”一时间,观众们开始议论纷纷,乱成了一锅粥。再看看小兔子,他突然看到一个绿色的影子在它身边闪过,它定睛一看,是乌龟!小兔子赶紧加足马力去追赶乌龟,可还是无济于事。

15.小学生龟兔赛跑的续写 篇十五

塞尔以言语行为理论而闻名,之后也活跃于与同时代哲学家的笔战中。其中,哈贝马斯、阿佩尔等哲学家一致批评塞尔把心灵哲学视为语言哲学的基础,并基于这样的预设,从意向性角度讨论言语行为,而忽视了主体之间的言语活动。这个问题从另一角度看,就是提出塞尔的语言哲学有待续写有关“言语活动”的篇章,但塞尔及其研究者们却很少给予足够的重视。

具体而言,塞尔精辟地归纳了阿佩尔的批评:以言行事行为是说话人意义的基本单位,它们都由有效性主张构成,而有效性主张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它们要求以社会习俗作为它们的可能条件,因此,试图用前语言的“意向性”来解释意义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语言惯例是意义的意向性的可能条件,而不是相反。[1]98简言之,阿佩尔和塞尔的主要分歧在于:阿佩尔要求,听话人和说话人在有效性主张上应当一致;[1]98塞尔也使用有效性主张来概括言语行为的满足条件,但他认为阿佩尔混淆了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执行一个言语行为,只是把说话人的意向传达给听话人,并不必要求听话人同意说话人执行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主张;但在对话中,双方都执行言语行为,是各个言语行为的互动,双方的交流旨在达成一致。[1]90哈贝马斯把这场争论总结为意向主义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之争。塞尔对语言给出了意向主义的解释,即一个言语行为的完成只意味着说话人完成表现的意向,而不涉及交流的意向。哈贝马斯和阿佩尔关注的则是语言在主体间的交往意义。[2]

上述对塞尔的批评似乎不无道理。的确,塞尔把言语行为定义为“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3],这是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其意义就在于它把日常生活语境引入了研究视界中,这也是日常语言学派所倡导的语用学的要义;而言语活动是以言语行为为基本单位而构成的语言游戏,探讨言语活动就是讨论由多个或多种言语行为编织而成的语言游戏,而不局限于对单个言语行为的考察。因此,如果只停留于言语行为的研究而不深入考察言语活动,那相当于“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在某种程度上无视了真实的语言使用情景,也错失了语用学的精神。

尼克·弗臣(Nick Fotion)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塞尔把语言研究落实在句子层面(sentential level),因而注重对言语行为的考察,却无暇在对话或论述(discourse)的层面上审视言语活动。然而,他认为,虽然塞尔对言语活动的专门论述很少,但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方法论,足以回应言语活动的问题。[4]从这个层面上说,对言语活动的阐释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续写。当然,也有人认为,塞尔语言哲学的续写是通过他的社会理论完成的,因为他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为手段研究社会本体论的。但语言哲学框架内部的续写恐怕也很有意义:哈贝马斯和阿佩尔批判塞尔的语言哲学没有为言语活动留下一席之地,并且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塞尔将意向性视为语言活动的基础。他们的这一批评可以通过续写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回应。就塞尔在语言哲学上的贡献而言,学界关注的是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有些哲学家既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理论的症结,又从中获得构建原创理论的启发,例如哈贝马斯把这种语用学应用在社会理论中,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但实际上,仍很少有研究者去做续写的工作,而弗臣率先提出这种续写的可能。

诚如弗臣所主张的,续写不是“六经注我”,而是尝试完成塞尔无暇展开的工作,仍应遵照塞尔的方式来进行。本论文试图在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续写孕育在塞尔语言哲学中的言语活动理论:首先,塞尔的语用学观点主张,知道“一个言语行为是什么”就是要知道“怎么执行一个言语行为”,即知道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构成性规则;那么,阐述“什么是言语活动”就是要阐释“怎么进行言语活动”,即阐释言语活动的类型及相应的惯例。其次,考察塞尔对语言的意向性解释是否也适用于阐释言语活动。后一点是弗臣的续写方案所忽视的。塞尔称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而不是某一种语言的哲学,它的普遍适用性就在于人所共有的意向性基础上。既然塞尔从意向性角度解释语言,那么考察“言语活动”时,恐怕难以回避意向主义的诠释。

二言语活动的构成分析

在方法论上,塞尔主张对言语行为的分析首先可以是经验的,在考察个例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普遍有效的原理。塞尔对言语行为的考察由探讨承诺式行为及其构成性规则展开,以此为依据,总结了以言行事行为的规则;相应地,有关言语活动的探讨也应从一个具体的言语活动开始,在此基础上归纳言语活动的类型和惯例。其中,弗臣的方案是以讨论小说为起点的。

1. 言语活动:从虚构话语开始

塞尔的论文《小说话语的逻辑地位》(The logical Status of Fictional Discourse)[5]58-75集中讨论了一种特殊的言语活动———小说话语。在这篇论文中,塞尔提出了四个重要的言语行为规则[5]62:

(1)实质规则:说话人承诺所说命题的真值;

(2)预备规则:说话人必须有条件为所说命题的真值辩护;

(3)在当时的述说语境中,所说的命题对说话人和听话人而言都不是显然为真的;

(4)真诚规则:说话人承诺他自己相信所说的命题为真。

而塞尔这篇论文的主导问题在于,小说话语并没有完全遵守这些语言使用规则,为何读者仍然能够理解小说?[5]58塞尔对此回应道:“小说的作者假装执行一系列的以言行事行为”[5]65(记作结论1)。由于塞尔倾向于把言语行为置于意向性基础上来解释,因此,从作者的意向性角度来看,又可以说,“评判一部作品是不是小说的标准必然在于作者以言行事的意向。可以说,使小说成为小说的,是作者对它所采取的以言行事立场。而这个立场关乎的是作者著写或构思小说时所具有的复杂的以言行事意向”[5]65-66(记作结论1’)。当然,小说作者的“假装”不同于“欺骗”,因此一定程度上,小说不违反实质规则、真诚规则等。但在另一层面上,它又和日常言语行为遵守上述规则的方式不同。

这是因为“构成小说的那些被假装的以言行事行为之所以得以可能是因为存在一些惯例,这些惯例悬置了把以言行事行为与世界关联起来的标准规则”[5]67(记作结论2)。对此,塞尔指出,上述四个规则都是垂直的惯例[6]79,而适用于小说这类虚构话语的是水平的惯例[6]79。塞尔在讨论言语行为类型时提出“语词-世界的适应指向”作为分类标准之一,[5]3-4垂直的惯例涉及就是语词和世界的适应方向。例如,说话人说“这只猫头鹰是美洲的品种”,这个表达式行为是由语词指向世界,即真值条件在于所言是否符合实际世界。而“我保证参加这次会议”这个承诺式行为,就是世界向语词适应的,即真值条件在于用实际与会情况来比照说话人之所言。因此,垂直的惯例是就言语行为的层面而言的;而小说话语的融贯性主要在于语词之间、言说之间的相互支持,也即遵循“水平的惯例”,这是在言语活动的层面来考察的。相应地,从意向性角度看,“著写小说的这种假装以言行事的行为实际上主要就是意图运用把标准的以言行事承诺悬置起来的水平惯例,来执行表达行为”[5]68(记作结论2’)。可以说,在一个由语言构建起来的世界里,作者在“假装”,而读者对作者的这种“假装”也心知肚明,双方都悬置了垂直规则,弗臣称之为言语活动层面上的悬置惯例。当然,弗臣也指出,如果作者的文学手法娴熟足以欺骗读者,读者也不必揣摩作者的意向,因为还有标识惯例让读者知道“这是一部小说”,那就是作者或编者执行一个控制性的言语行为(a master speech act),比如在小说的封面上印上“小说”字样,又或者在小说中给出提示,如“很久很久以前”等一些具有小说代表性的语句出现在书的叙述中等等。[7]38

当然,除了真诚规则、实质规则可以被悬置以外,语言哲学中公认的存在原理也可以被悬置。把小说视为遵从悬置规则的言语活动,构建了回应本体论问题的一个新框架。并且,弗臣认为悬置惯例不是小说话语的唯一规则。他补充了两条规则:(a)小说必须是讲故事而不只是东拉西扯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b)小说必须以融贯的方式被表述出来。不难发现,这两个规则都是水平惯例,强调的都是虚构世界中语词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7]37-38

2. 聚焦言语活动的种类及惯例

塞尔主张,语言的用途是可以被分门别类的,并把以言行事行为分为五种:断言式行为、指令式行为、承诺式行为、表情式行为和宣告式行为。既然言语活动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那也就是说,一个言语活动包含着这五种以言行事行为的一种或多种。据此,弗臣把言语活动分为三类加以分析:[7]36-44

(1)上述以“小说”为例所讨论的是以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assertive-based speech activity)。就如小说话语的主导规则是悬置惯例,其他一些言语活动也有这样或那样的惯例。弗臣主张,不同的言语活动适用不同的惯例。非小说文学和小说一样,都是以断言式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言语活动,不同的是,前者涉及真话规则,所以作者承诺他所执行的言语活动的真值。并且,大多数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都遵循从属时间线索结构(time-line structure)的惯例。[7]38-40弗臣还指出,言语活动遵照惯例的严格程度也不一样,如在法庭作证和闲话家常的“真话”程度就有高低。[7]40

(2)混合的言语活动(mixed speech activity)。[7]41-43弗臣认为,日常生活中,一个语言游戏往往涵盖各种言语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言语活动。例如,一位大学校长开学典礼的演讲既可能包含表情式,如“欢迎各位同学考入我们大学!”也可能包含断言式,如“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还可能包含着指令式,如“希望大家在大学中珍惜时光,不要虚度青春”等等。混合着各种言语行为的言语活动比比皆是,通行于其中的惯例也因言语活动中所包含的言语行为的不同而各异。比如,演讲包含断言式,所以要遵守真话惯例;如果是将领对士兵发表出征宣言,这个言语活动则有限制条件———演讲者必须有相应头衔,有资格向士兵发布军令;日常打招呼则不受制于这种限制条件。

(3)部分混合的言语活动(partially mixed speech activity)。[7]44断言式出现在大多数言语活动中,这是司空见惯的。但弗臣指出,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简短的语言游戏,其中没有断言式。比如X说“欢迎你来参加新年晚会!”而Y回答“我考虑好以后答复你。”

弗臣注意到,各种言语活动中通行的惯例也有所不同,很难明确又完全地表述出来。塞尔已明确指出,以言行事行为的类型并非泾渭分明,这为间接言语行为留出了余地。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言语活动的分类也难以界限清晰。因此,弗臣有关言语活动的辨析恐怕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一样,只是分析的便利之计。

3. 言语活动的评判要点及分析步骤

塞尔划分以言行事行为的类型,是根据12个要点为标准的,其中以前三个要点为主要标准:

(1)行为的目的不同[5]2。出于不同的目的,人们执行不同的言语行为。例如,说话人为了表达谢意而说“谢谢”,是表情式;说话人为了宣布某个喜讯,则可以用宣告式行为。

(2)语词和世界的适应方向不同———这是由以言行事力量所决定的,即语力决定了命题内容和世界的关系:究竟是命题内容符合世界,还是世界适应命题内容。[5]3-4

(3)心灵意向不同[5]4。说话人在执行不同的言语行为时,他对命题内容的意向也相应有所不同。“快跑!”这个指令式传达的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迅速离开的要求,而“我保证马上离开!”则可以视为承诺式行为,传达的是说话人迅速离开的意向。

简言之,以指令式行为为例,它的目的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遵指示行事,它具有世界向语词的适应指向,即听话人的行为符合说话人的话语,它的真诚条件是“想要”。

弗臣认为,塞尔能够依据上述三个以言行事要点把繁杂的言语行为条分缕析,那么,沿用此标准对复杂的言语活动做出分析也是值得尝试的:

(1)“目的”是首要的标准。按照塞尔的思路,在分析言语活动时,弗臣首先把“目的”作为辨别语言游戏类型的重要标识。人们进行一场对话是基于一定目的的。如在弗臣的例子中,X说“我和你赌十美元,主场球队会赢。”Y说“赌就赌!”其中,“打赌”的目的在言语活动中已经显露出来。[7]46又如,X说“老李,吃过饭了吗?”Y回答“刚吃好。”以此展开的言语活动的目的可能是寒暄和闲话家常。可见,考察言语活动的目的是分辨言语活动种类的一个途径。

(2)就“适应指向”这个要点而言,塞尔在有关“小说”的阐释中表达得十分清晰。他提出要区别水平惯例和垂直惯例。虚构世界是真实世界之上的空中楼阁,不涉及语词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可以悬置垂直惯例,适用水平惯例。尽管受到哈贝马斯的质疑,但这个要点仍是有效的语言分析手段,它让人们不必纠缠于例如“嫦娥存在”这样的本体论问题上。因为按照塞尔的观点,“嫦娥”不必与真实世界相关联,只要与中国古典神话世界相融贯。弗臣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

(3)但让人疑惑的是,弗臣方案绕开了对言语活动的“意向性”解释。塞尔把“意向”作为第三个评判要点,但实际上,他不会否认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出于某个或某些心灵意向,人们开展言语活动。比如,X说“你以后如果还说脏话,我就好好教训你!”Y说“我以后都不敢了。”其中看似威胁,但考察X的意向,其实际的心灵表现是想要教育Y。

由此,通过借鉴塞尔的语言分析法,弗臣得出有关分析言语活动的步骤:[7]48-50

(1)当听话人介入一个言语活动时,应寻找说话人所留下的有关说话人目的的线索。弗臣认为,寻找线索的方法有两种:(a)从外部寻找。就如讨论小说话语时已经提及的,读者未必要对作者的私人意图洞若观火,因为作者可以执行控制性言语行为。在其他一些言语活动中,比如说“现在我们开始开会”,也是在执行控制性言语行为;(b)从内部寻找。这与确定一个言语行为的目的无异。在某个层面上,从“我打赌”所引导的这个言语活动中发现目的,和知道“我宣布”这个宣告式行为目的的方式是一致的。[7]46弗臣特别指出,虽然寻找目的线索有利于听话人理解言语活动,但这些线索未必与言语活动的实际展开相一致,或者也可能难以把捉,因此,这个步骤不是必要的,下一个步骤更为重要。[7]48

(2)预先审视言语活动中有哪些类型的言语行为,把言语活动划分为三类:以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混合的言语活动,和部分混合的言语活动(不包含断言式)。[7]48弗臣主张借鉴言语行为的分类来给言语活动分门别类,而这三种类型在很大限度上涵盖了言语活动。由于言语行为是组成言语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一旦知道五种以言行事行为的界限各自在哪里,那也就知道如何确定上述三种言语活动。要确认以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主要考察这个言语活动中的各个言语行为是否都是断言式;混合的言语活动中,则包含着各种类型的言语行为;而部分混合的言语活动不包含断言式行为。当然,如塞尔已经提出的,一个言语行为实际上可以被归为不同的以言行事类型。例如,说话人说“你晋升了”,可以被当成断言式,也可以被视为宣告式行为。言语活动也是如此。一个寓言可以被视为断言式主导的言语活动,但也可能具有指令的意义,比如童话《匹诺曹》主要由陈述句构成,却教导孩子“不要说谎!”因此具有间接言语的作用。

(3)根据上一步骤的结论,确定这个言语活动是什么类型。弗臣主张,如果考察的言语活动是以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那么小说采取的主要是悬置惯例;小说、传记和自传还遵循按时间线索叙述的规则,而科幻小说例外;等等。如果考察混合的言语活动和部分混合的言语活动,弗臣认为其中的惯例也易于辨识。[7]49-50这种依托于常识的方式一方面确实很符合日常语言学派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活动实在太丰富,以至于难以尽数说明其规则。但弗臣乐观地相信,各种言语活动是以塞尔提出的五种言语行为为基本单位的,可以按上述三种类型加以阐释。

三言语活动的意向性解释

1. 言语活动的第三个评判要点:“意向”

在有关以言行事行为的讨论中,塞尔提出了执行一个承诺式行为的9个充分必要条件,其中条件1和条件8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听话人的立场或意向。

条件1指的是:“说话人说出可理解的句子,听话人听到且理解句子的正常条件。”[6]57塞尔对这个条件的解释有些微妙。首先,他指出这个条件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双方都能够掌握的。可见,他是将双方的立场都纳入考虑之中的。但是,哈贝马斯认为塞尔之后放弃了“共同语言的条件”,这似乎又表明他仍然试图从说话人的“表现”,而非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流角度考察语言游戏。其次,这个条件还意味着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不存在交流上的客观障碍。奥斯顿认为这个条件是不必要的,因为无论是否存在客观阻碍,说话人的意思都可以在对话的展开过程中逐渐为听话人所探悉。他看似为“言语活动”留出余地,实则是在以“说话人”为中心构建言语行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塞尔提出这个条件旨在为语言游戏的进行消除客观因素的干扰。第三,塞尔还补充指出,这个条件要求双方不是在演戏,但结合他有关小说话语的论述来看,这一点也是不必要的。如弗臣所说的,在虚构的话语中,适用悬置惯例。塞尔对条件1含糊的解释让人有些费解,相比而言,条件8更直接地体现出塞尔把双方的意向都纳入对语言游戏的阐释的倾向。

条件8指的是:“说话人S意图(i)让听话人H认识(K)到,说出语句T被视为是S想要H做出行为A的试图。S意图通过让H认识到i而产生K,并且他意图通过H知道T的意义而让i被认识到。”[6]60-61由此可见,塞尔认为,语言游戏中存在三个意向:(1)说话人有意图说出句子T的意向。(2)说话人把意义加诸在这个句子上,意谓他所说的句子。(3)交流意向:听话人意识到前两个意向,从而实现第三个意向。此处,塞尔已表明了交流意向在语言游戏中的必要性。就如弗臣所主张的,塞尔虽然没有构建完整的言语活动理论,但他的语言哲学已经为阐释言语活动打下了理论基础。按照塞尔对言语行为的讨论模式,弗臣认为,讨论言语活动,首要考察的是言语活动的目的。但实际上,塞尔不会否认,言语活动背后的深层根源仍然是“意向”。

以小说的讨论为例,弗臣主要把探讨的焦点集中在作者的“目的”上,并且主张读者不必窥探作者的深层意向,而以考察小说的控制性的言语行为为准,因为他意识到小说的目的可能不止一个,一部小说虽然以断言式行为为主,但就如我们已注意到的,它也可能具有指令式的意义。而“意向”作为言语活动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在弗臣的续写方案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回到塞尔的文本,就可以发现,他把解读小说的重点放在作者的意向上。塞尔在探讨小说时提出四个结论,上文已表明,其中结论1’和结论2’是从意向性角度对结论1和结论2的重新阐释。就结论1’而言,判断一个文本是否属于小说,主要是考察作者构思或撰写文本所采取的以言行事立场。因为作品本身必然包含作者的意向,意向内嵌于小说之中,因此,塞尔反对在分析小说时完全不考虑作者的意向。[5]65-66就结论2’而言,著写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或戏剧时,作者的意向更多的不是陈述的意向,而是指示书中或剧中角色的意向。[5]68-70举例来说,假设X说“北京欢迎你”,是以一位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北京景点的“控制性言语行为”,那么从这句话中,游客们就可以揣摩到导游想要引导游客游览的意向。如果是一位歌唱家唱出北京奥运会主题曲中的歌词“北京欢迎你”,其中包含的是歌曲作词者“指示”歌手的意向,这与歌唱者是否有“北京欢迎你”的意向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歌手唱出“北京欢迎你”既可以是本身有“代表北京欢迎你”的意向,又可能没有此意向,只是遵照作词者的意向。

2. 对“意向性”在言语活动中的意义的看法

如上所述,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几乎把塞尔的意向主义倾向和忽视主体间的言语活动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表现。但塞尔在《表达与意义》一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语言哲学奠基于心灵哲学之上,意向性是语言的基础,由于篇幅有限,论意向性的章节后来演变成另一部书作,[5]vii他由此转向了意向性研究。

塞尔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意向性”,这与他的根本哲学主张有关。对塞尔而言,从经验中提取普遍性原理是哲学家的天然责任,因此,他的语言哲学不是有关某一门语言的哲学理论,而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哲学。但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普遍性不只是在于如提取语言规则的形式化方式等,其背后更深层的根源恰恰在于,塞尔主张,意向表现比语言表现更根本,而意向性又有其生理基础,由此他认为意向性理论是对各个族群的人都适用的,以意向性为基础的语言哲学也就是普遍有效的。

塞尔运用“意向性”概念,阐释意义如何被赋予、交流如何得以达成。但问题是,塞尔一方面坚称意向现象发生在语言之前,意向性理论为语言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却用语言理论来阐释意向性的运作。[8]塞尔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但他把这个策略解释为理论分析的权宜之计,并坚持主张意向性是语言的基础,却没有深入解释情况何以如此。因此,这个策略从一开始就受到如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等哲学家的质疑。的确,塞尔也注意到语境之于语言意义的重要性。但归根到底,他仍然更注重语言的意向性因素,因为意向性有生理基础,是人所共有的。谈及语言哲学的普遍适用性,他撇开了生活场景的多样性,而用人类的普遍特征加以掩饰,因此意向主义的解释究竟是成就了这个理论,还是成为了这个理论的阿喀琉斯之踵,恐怕见仁见智。无论如何,从塞尔的语言哲学讨论中不难发现,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称塞尔的语言哲学理论为“意向主义”的,对此塞尔本人也不会否认。但是,基于塞尔把意向性视为语言的基础的主张,而认为他的语言哲学无法回应言语活动的问题,恐怕也有失中肯。

摘要:在和塞尔的著名笔战中,哈贝马斯、阿佩尔等哲学家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批评归根到底是指出,他把“意向性”作为语言哲学的基础,因而止步于对言语行为的探究,却忽视了真实的语言游戏更多的是言语活动。但是,尼克·弗臣敏锐地注意到,塞尔只是无暇系统阐释言语活动,相关论述散落在他的语言哲学理论中,足以回应有关言语活动的问题,却鲜有研究者涉及。论文试图探索续写言语行为理论的某种可能性:按照塞尔的语用学方法,来阐释言语活动的构成惯例及其普遍适用性的基础,从而回应哈贝马斯、阿佩尔等哲学家对塞尔的语言哲学的评论。

关键词:言语活动,续写,约翰·塞尔

参考文献

[1]LEPORE E,GULICK R V.John Searle and his critics[M].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1.

[2]孔慧.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4-138.

[3]SEARLE J.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SEARLE J.What is a speech ac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39.

[4]SMITH B.John Searle[M]∥FOTION N.From speech acts to speech ac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34-51.

[5]SEARLE J.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6]SEARLE J.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SMITH B.John Searl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上一篇:美术特长生自我介绍下一篇:冬至暖心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