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调查报告论文

2024-10-08

古镇的调查报告论文(精选6篇)

1.古镇的调查报告论文 篇一

古镇调查报告

古镇调查报告1

一、龙门的历史

龙门古镇,是个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的小镇,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 古镇的名称源出于东汉名士严子陵之口。相传他当年出游路经这里,曾指点江山说道:“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于是古镇因此而得名。此后,“龙门”一词在当地不仅成为了地理概念,更演绎成了一个含义微妙的文化概念。这是因为有人出身“龙门”而成就了帝王霸业,此人就是三国时的吴帝孙权。

曹操曾为之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忆当年,孙权乘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据长江之险,创三分天下于东南、踞六郡八十一州而称帝。据考证孙权并不在龙门出生,这里是其祖、父两代的出生地。但这并不妨碍古镇被后人视作“龙兴之地”,被称为“孙权故里”。

《孙氏家谱》记载,从三国孙权一代起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龙门孙氏已繁衍了65世。尽管“孙权故里”历经战乱和社会变迁,至今仍清晰而完整地记录着宗族世系的历史变迁。游人随便拦下一位镇上人请教,他都可以告诉你自己是东吴大帝的第几代子孙。

二、龙门的建筑

江南的古村和古镇都讲究风水,这一点龙门古镇也不例外。从建筑格局上看,“前有照,背有靠”,整个古镇的形制暗合“天人合一”的古代风水学原理;从地理位置上看,古镇的先民选择在龙门山与富春江之间安家落户,也与今人推崇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颇为吻合。古镇内屋宇廊房相连,长街曲巷相通;自古以来,镇上居民们按各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以血统为基础,体现出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尊卑之序。

古镇上完好保存着江南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有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三座和古塔、古庙各一座。古建筑面目完整的有思源堂、余庆堂、百狮厅、素怀堂、迎山堂、诚德堂、冬官厅、余荫堂、耕读堂等等。它们让龙门古镇拥有了“厅堂博物馆”的美誉。千百年来,龙门古镇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众多居住院落,墙檐相连,房廊纵 横,卵石铺砌的长弄密如蛛网。弄,成了古建筑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觅古探幽的亮点。进入古镇,东西莫辨,尤入迷宫。相传,古镇整体布局是根据孙武后裔及吴大帝子孙的众多兵家以迷魂阵的格局所建造。古镇,除了老街以外,都为长弄小巷,外人入内,走着走着认为到顶,转个弯又是长弄通道,再转个弯也可能又回到老地方。古镇历尽沧桑迷宫般的弄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三、龙门的民俗风情

农历九月初一,是龙门古镇的传统的庙会。相传,从北宋期间就有此活动,流传至今也已近千年历史了。龙门自孙权十九世孙匡力子忠始迁龙门后,生治、洽二子,治为长子,洽为次子,洽仕宋为秘书省校郎中。洽生余庆, 仕宋为承事郎。余庆生裕,裕仕宋为朝散大夫。裕生景纯,宋元三年考取进士,任右学士。自洽至景纯的四代中,都在朝为官,代代有人才。为不忘祖宗,光耀门第,洽在晚年设想建造祭拜祖宗的香火祠和家庙,经过族内祖孙三代商量后,决定在村的西南,(现孙氏宗祠)东面选择了一块地建造了一座香火祠,名为“孙处士祠”以纪念祖先钟公。洽公百年后,余庆公也已到晚年,为实现父亲遗愿,与儿子裕和孙子景纯商量后,决定在石塔山(古称水口山)下的大路旁建造一座家庙,为纪念祖先种瓜积德而出天子,就取名“荫功天子庙”,建成以后余庆公故世,裕安葬好父亲后,择日开庙。此时,孙景纯已在朝为官,他不忘祖先遗训,查到吴大帝于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立帝,又不忘太祖和祖父为此操劳而故世,他们也都是九月所生,所以就定为农历九月初一为开庙之日。

同年会有三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不等的同年,这是龙门庙会异于外地的习俗。每年庙会,三十岁男丁同年必挑大梁。庙会活动中难度最大的事都由三十岁同年会来干,如请最好的戏班子,修险路等。活动经费大家临时捐募,富者多出,出于自愿,贫者少捐,大家谅解。土地改革后,以会田为基础的各种会社自行消失,独有同年会越来越火红,入会人员扩大到女性。改成为三十岁做同年戏,五十岁以上同年会捐资修桥铺路做好事。

每年祖是全族合力筹办的大典,分春秋两祭,春祭农历二月初二,由龙门孙氏大房、四房筹备;秋祭农历十月十九,由龙门孙氏五房、七房筹备。二、三、六房基本迁居外地,不须筹备,但届时必须由房长率领房中头面人物来参加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孙氏宗祠举行,从东、西辕门进入,步步登高。宗祠分前后三进,前是门厅,五间门面,中设戏台,台前一在天井,左右屋环绕;中为正厅,方砖铺地,又称状元地,梁上挂满匾额,是孙氏家族决定重大事情的议事厅;后厅为荫堂,上面排列着孙氏祖宗的牌位。宗祠平时人迹罕至,除祭祖外,只有族中遇到大事,才郑重其事地开祠堂门。祭祖三日,全族停工,穿戴整齐,如度节日。午后,祠堂开门演戏,一曲方了,族人齐集,祭祖大典开始。此时,正门至荫堂中门大开,祖宗牌位,前六张八仙桌并列,上铺红毡,摆上数以百计的菜肴、果品、糕点,中间饰以鲜花、纸马。桌前特制供架上放着全猪全羊,白肉上系着彩条红绸。一对手臂粗的巨型蜡烛红光四射,显示一派庄严景象。

龙门古镇“闹元宵”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八落灯,在古镇的祠堂和所有的厅堂 里都挂上有传统特色的各种花灯和红纱灯。每座厅堂上方的正中挂着各房、各支祖宗的画像,又称承支阿太。前面供桌上放满各种果品糕点,族人都要向祖宗上香祭祖。保佑来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一年更比一年好。此外,还有不同色彩的传统戏灯。元宵佳节历时五天热闹非常,戏灯、花灯、锣鼓、鞭炮、铳声等等不绝于耳目,把龙门古镇人民卷入在一片欢乐声中。

除了花灯以外,还有各种戏灯:(一)龙灯。它是龙门传统而古老的戏灯,和全国各地的龙灯一样,象征着龙门人民是龙的传人。(二)竹马。也是龙门传统的表演形式。龙门的竹马和别地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传统战马沿袭而来,跳时呈作战阵势,一般有八匹马组成一支队伍,令旗带路,逐对的上阵和下阵。正月十五夜里表演时增加两匹大红马,称“扫马”,跳演节目都为三国故事。(三)舞狮。狮头用竹、狮身用绸缎布料制成,狮有大小之分。大狮由两人联袂跳,小狮一人一只,一人持绣球引路。(四)魁星。即文曲星,又称文魁,是一个用竹和绸缎精制的神像。他手持毛笔作点状元状,祝愿读书人奋发努力,得中状元。

古镇调查报告2

摘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极大价值的古村镇,正在经历着社会前进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正遭受着非理性规划、过度的经济开发所带来的极大破坏,不少古村镇在社会变化和大量建设过程中,要么忽略了对历史环境的科学保护,要么一味拆旧建新、营造假古董,要么单纯将遗产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其村民生活割裂对待,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破坏,将很多遗产变成“遗憾”。

关键词:河下古镇历史文化政府保护

一、活动日程:

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河下古镇,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文化起的乡镇,感觉心灵仿佛都得到了净化。我们受到了居委会的热情接待,他们对于我们此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此次实践调查起了很大的协助作用。居委会主任详细的和我们介绍了河下的历史,我们跟着他的话语穿梭了一段历史,了解了河下古镇的变迁,渐渐的迷上了她。我们跟随着居委会负责人走遍了古镇,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他们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之前还对于调查有些担心,但是看到他们那张张笑脸,我被感动了。我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加河下的影响力,尽量改善河下居民的生活质量。希望政府能够大力的开展河下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我之前做了一下河下古镇的了解工作:河下位于淮安城西北三华里,是淮安近城的一大集镇。河下一度取代末口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大概河下这个名字即在此时开始孕育诞生于居民口头上的。河下还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满浦”。周世宗(955—960)伐南唐以后,即于河下建满浦关以通水路,县志有此记载。后又建坝筑闸,更将闸子改为软坝。宋隆兴中(1163—1164),魏胜与金人打仗,即由此调兵运粮,这事记载于宋嘉定(1208-1224)年间编的县志(嘉定县志已佚,仅见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转引)。在元朝时,山阳县儒学就建在满浦,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入县城。明朝嘉靖年间大学士李春芳上京赶考时,常经过这里,他与吴承恩有过多次交往他的《贻安堂文集》中记载了河下这个地方,称这里叫满浦。看来满浦与河下二名,一官一俗曾并行了若干年,满浦后来成为河下一个坊的名字,河下之名便单独存在下来了。

二、调查情况:

(一)调查目的:

古村落的保护规划研究刻不容缓:

古村镇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古村镇的保护不仅仅是一栋栋单体建筑的保护,而更应是对古村镇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保护。不仅要保护古村镇遗产本体,同时要保护遗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要保护物质遗产,也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访问,去居民家中探访,请居民填写调查问卷,与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

(三)现状与问题: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极大价值的古村镇,正在经历着社会前进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正遭受着非理性规划、过度的经济开发所带来的极大破坏,不少古村镇在社会变化和大量建设过程中,要么忽略了对历史环境的科学保护,要么一味拆旧建新、营造假古董,要么单纯将遗产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其村民生活割裂对待,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破坏,将很多遗产变成“遗憾”。所以保护河下古镇是件迫不容缓的事。河下虽然早就被定为国家保护单位,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发展。

(四)解决方法

1、重视河下小景点的开发

近几年区政府对河下古镇小景点开发了不少,但还有不少尚没开发,如市河上的“殷家码头”,藏兵洞口遗址(相家湾),松竹草堂(市河码头),二帝阁,汪氏大院,左宝贵墓和祠堂,新城西门口古城墙遗址,章湘侯老宅,谭继安老宅,玛继宗老宅等。

2、对河下小景点保护的建议

很多河下古镇小景点都沒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如古枚里遗址,御码头,两淮批验盐引所等都出现乱刻,乱贴,乱画和杂草地面无人打扫的现象,游客站不下来观赏。笔者建议:在每个小景点旁设一个小公用电话亭,安排一个低保户去就业,在电话亭内再卖些报刊杂志和介绍楚州及河下古镇方面的书籍,小景点卫生由他负责,继利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又小景点的卫生又有人打扫和看护。

3、加大河下宗教场所建设、扩大人气

古镇调查报告3

一、前言:

1、调查地点:

2、调查人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调查目的:

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的分类、调查形成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调查要求:

⑴ 要求学生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等。

⑵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xx)标准。

⑶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⑷保证成果质量,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⑸ 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工作。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成果为主。

5、主要资料

⑴ 图件:调查区政区地图

⑵ 文件: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xx)标准。

⑶ 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包括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等

6、调查成果:

⑴ 调查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⑵ 旅游资源调查汇总表

二、区域地理概况

1.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西塘古镇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区

10公里。西塘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近万。古镇区9条河道纵横交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在其中有27座古桥将市镇连通。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善县。嘉善位于上海西南方向与上海零距离接壤,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大虹桥商务区60公里,西至杭州110公里,南濒乍浦港35公里,北接苏州85公里,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交通极其方便,,沪杭铁路,沪杭高速铁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接线,亭枫高速连接线,320国道,都穿境而过,乘坐汽车,高铁,火车均能到达,乘坐已于20xx年10月26日通车的沪杭高铁,从嘉善到上海虹桥枢纽站仅需20分钟左右,,从嘉善至杭州只需35分钟左右。周边有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三大机场。西塘在嘉善市区北10公里处,乘坐公交快客前往20-30分钟就能到达。

(2)气候气象

西塘古镇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全年无霜期长,适合开展旅游活动,春秋两季为其最佳旅游时期。

2.人文概况

(1)历史沿革

西塘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县函署,民国24年(1935)为镇。1981年3月,撤销社、镇革命委员会,恢复西塘公社管理委员会、西塘镇人民政府。1984年1月,政社分设,西塘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西塘乡人民政府。1985年6月,撤销西塘乡,并入西塘镇。

(2)产业状况

西塘古镇历史上是一个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传统江南小镇,自开发旅游以来,成绩斐然,凭借着独特的人文优势和丰富的环境资源,深受众多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接待游客的数量平均每年都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随着西塘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西塘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3)地方特色

西塘的建筑独具特色,尤以马头墙、美人靠、河埠、船鼻子、瓦当、花墙、观音兜、高阶沿、系缆石等为代表。西塘的传统小吃极富盛名,其中的咸菜心,笋干,芙蓉糕,怪味豆,青豆,香扎肉,酒酿等四海闻名。

咸菜心:特色名菜,呈金黄色,口感清新,是一道老少皆宜带有浓重水乡气息的特色菜。

3..环境状况

西塘水环境优美。西塘是美轮美奂的水乡古镇,尽管江南有许多水乡古镇,但就其格局而言,西塘是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是不可复制的。西塘在嘉善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是不可替代的。对中国而言,忽略了西塘,就无法了解中国水乡古镇的全部风貌。

三、旅游资源概况

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已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

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拥有独具特色的明清时期江南水乡风貌和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河而筑,自古有桥多、弄多、廊棚多、古宅多的特色。镇内有连片的传统建筑群,规模之大和保存之完好是国内外少有的,且建筑风貌各异,沿河立面黛瓦粉墙高低错落。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灯烛街、油车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西塘旅游资源共有4个主类,10个亚类,19个基本类型,共51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一些资源如西园、醉园、石皮弄、送子来凤桥等享誉海内外。

四、旅游景区开发利用条件

1.资源条件

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赢得广大游人们的青睐。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一拱如月的石桥,桨声四起的流水,青瓦灰墙的人家,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小镇上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称“双绝”,具有别样的风韵;河堤弯曲,垂柳舞丝。凭栏远眺,青黛隐现山峦天色交融,更逢落花时节,平添愁绪。多思情之或如朝露刹那凝消,或如杜康芳醇永留。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民风淳朴,街道类型多种多样,保存着相对完好的明清建筑风格。

2.交通条件

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善县,临近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进入条件优良,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据统计由上海至西塘车程约一个半小时,由杭州至西塘车程约一小时四十分钟,由苏州至西塘总车程约一小时,其次 嘉善汽车站每5分钟发一辆车到西塘,为西塘古镇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市场开发条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以其山水古,建筑古,民风古吸引大批旅游者纷至沓来。市场是旅游开发的导向,西塘古镇以其朴实静谧、浓郁的水乡风韵和文化氛围在古镇旅游中独树一帜,无疑成为那些在物欲疯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中渴望释放压力的现代人的心灵栖息之地。

五、客源市场

西塘是一个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千年古镇,西塘古镇的旅游业发展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20xx年西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9万人次,创旅游门票收入1062万元,相关行业收入7600万元。20xx年“十一”黄金周共接待中外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万元,同比增长。20xx年“十一”黄金周西塘古镇旅游接待人次达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3048万元。20xx年古镇接待游客人数达269万人次,位列20xx年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名单第38位。20xx年中秋假期期间,每天游客接待数量达一万多人,据估计20xx年全年接待人数将超过280万人次,西塘旅游业有望再创新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动机日益多样化,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压力大普遍渴望对这种不平衡的身心状态进行调节,渴望亲近自然开展旅游活动,古镇旅游发展逐渐升温。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类旅游动机属于自我满足的需要,为需要的最高层次。

古镇调查报告4

崇仁古镇各类空间组织方式浅析

作者:周丽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xx年第29期

现存崇仁古镇保持了宋代遗风,明清特色,其内部传统结构仍保存较好,街、巷、弄仍然基本保持原有空间尺度关系;建筑群体组合也基本保持原有的空间格局;道路体系完整,仍然保存原来纵横交错的棋盘状路网结构。路面形式有局部改动,多数道路名称沿用至今。这些都为人文研究和古镇空间形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原型。本文将对古镇部各类空间组织方式进行分类研究,期望为以后的保护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空间组织、整体空间、建筑空间、街巷空间、水系空间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崇仁古镇镇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西北部,五百岗山麓,距离嵊州市区11公里,崇仁江(长善溪)穿镇而过,古镇面积约30公顷。崇仁始建于唐代(618—8),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裘、张、黄、李、段、白六姓,以裘氏为主。裘氏家风以崇尚仁义为本,崇仁因此得名。崇仁古镇历史遗迹众多,至宋裘氏迁入至今,由裘氏祖辈建造的祠堂40余个,台门140余座,大多保存完好。20xx年崇仁古镇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xx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1 整体空间组织

在对镇区空间环境、建筑形态、道路系统、水系系统进行调研后发现,整个镇区空间可以用“一纵二横三大片区四种风貌”来概括。 其中“一纵”指的是以上街为主轴,串联沿街传统商业店铺和手工业作坊;“二横”指的是两条横轴,其一为桂花井路至石马路至旗杆路至菱塘,串联“上裘”来台门。其二为竹行街至上街至横街至指道碑,串联“下裘”老台门。“三大片区”指的是以玉山公祠为核心的台门聚集区;以石鼓台门、恺镗台门等为代表的台门聚集区;以竹行街、小桥下路建筑为代表的近代建筑集中区。“四种风貌”指的是以家族聚居老台门和祠堂为代表的深宅大院,宏大精美的建筑形式为表现的大型建筑聚落风貌;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田野、河流相结合的乡村田园风貌;以上街、竹行街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和手工作坊聚集的城镇传统肆市风貌;以小桥下路和西竹园巷为代表的中小型建筑临水而建的江南水乡民居风貌。 2 建筑空间组织

古镇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多建于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平面格局多为规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规模较大的民居宅第也是以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单元,通过横向或纵向的组合扩建而成。古镇民居多采用院落厅堂式布局,采用准园林空间处理,厅堂敞开部分用隔扇板门,厅厢

古镇调查报告5

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方圆2公里的土地上,卵石曲径,民居、老街、宗祠自成格局。这批古建筑群以祠堂、旧宅和老街为主体构成。最值得看的是童氏宗祠,建造于明初洪武,相传为方孝孺设计,其中阁楼吸取了明代皇城的建筑风格,至今犹保存完好。前童古镇作为宁海县旅游胜地,是如何发展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前童古镇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一些真实情况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前童古镇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

前童镇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辖镇,距县城西南14千米,由原竹林、前童二乡合并而成,面积68.77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旅游城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前童古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属宁波1小时交通圈。县城距宁波栎社国际机场64公里,离北仑港80公里,省道、34同三线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宁海段有三个出入口(宁海北、宁海、宁海南),甬台温铁路穿境而过。优良的动车组不仅迅速而且舒适,大大地提高了景区对潜在顾客的吸引力。

2、政策扶持

前童古镇景区所在的宁海县县政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依托宁海县本身具有的良好的资源优势及客源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旅游兴县的目标,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扩大旅游产业的扩大与快速发展。

3、资源条件

前童古镇文化资源较丰富,儒家文化、历史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齐备。它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明代大儒方孝孺曾两度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近代辛亥革命时期,25岁的村民童保暄就担任浙江临时都督,是浙江废除帝制和反袁时的革命元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一度是浙东行政公署所在地解放战争,宁海县工委在此建立,是宁海的革命摇篮。可供游览的有职寺其居、明经宅、上堂屋、五福临门、好义堂、名宗祠、等完好古宅和老街、民俗博物馆、鹿山、石镜山、孝女湖、柴万婴柏、徐霞客古游道等景观。至今尚保存有明清时期完整的、多为四合院的民宅1300余间。

二、前童古镇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景区建设投入不足,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缺乏投入。具体的来说,前童古镇下的传统民居区、梁皇山风景区、石泄龙吟景区和福泉山景区四个景区之间目前只有普通的村级公路,十分狭窄,不方便大型旅游车辆的直接进入,而且由于道路使用时间较久经常会有道路损坏情况发生,从而重新维修进而影响交通。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景区内的公共设施、排水系统、通讯设备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时建设的,在当时缺乏整体规划的情况下没有考虑到景区的发展性,目前的设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客流量时的需求。公共设施中的垃圾桶,景区指示牌,厕所等数量少,设计不合理与景区整体氛围不合。景区内的排水系统尚未规划,一直沿用至今,古镇居民的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环绕景区的河内。景区通讯设备,电线缺乏规划,多是老旧的线路以及居民自身私拉乱接的,不仅影响景区的美观度而且存在着安全隐患。

2、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景区旅游产品单一化,缺乏独特性,新颖性。目前大多以旅游观光形式为主,对前童古镇景区的儒家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一些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并能引起游客共鸣的旅游产品。游客进入古镇后大都是看看古建筑,走走古街古巷,尝尝街边地摊小吃,逛逛散布在古镇内的几个纪念品小店等,这些活动虽然满足了游客的视觉刺激和直观感受,但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竞争力弱,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旅游体验。景区目前只停留在简单的依靠游客自身去游览的初级阶段中,没有一个有互动性,激发游客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古镇富有浑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旅游者来说,未能欣赏到前童儒家文化深层次的旅游产品,像特色的竹雕产品,宁海的特色戏剧宁海平调等都没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3、服务质量需要提升

景区服务质量不高。景区没有专门的讲解的服务人员,景区管理委员会只有一些素质不高,管理意识不强的保安人员,售票人员。景区内的旅馆、饭店、商店等服务人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比如说前童景区中的旅游咨询服务手段落后,目前只停留在人工服务,标志牌阶段,服务内容单一,除了提供景区景点旅游与咨询服务外,其他旅游服务信息,如交通票据、住宿设施的预订等基本没有,游客

在景区内进行浏览活动与旅行安排感到不便。

4、旅游市场秩序需进一步整顿

景区市场秩序混乱,景区内的商业行为不够规范。景区内的商店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商家诚信意识不高,存在着尾随兜售、欺客诈骗的现象。比如说前童景区中的各个商家(包括吃住行三方面),价格都是由各个商家自己决定,同样一种服务的价格相差很大,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景区内的商家缺乏规划,致使景区内的恶性竞争,从而影响了提供给游客的服务质量。

二、前童古镇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 制定严格的规划方案是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规划应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严格的古镇保护规划,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将景区按其价值、重要性、脆弱性程度规划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依次重要程度降低)等。对保护区进行分级管理,合理控制游人的数量,避免破坏古镇宁静古朴的整体环境;对古镇的商业活动严格控制,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和商业场地,如网吧、歌厅、美容院等规划在区域控制区;严格监督古镇维修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古镇的原始古韵;二是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专业性的规划,才能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任何可能的破坏。古镇旅游开发规划不能盲目进行,一哄而上,要对旅游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分期、分批地开展。旅游开发规划要兼顾旅游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2、明确的市场定位

根据形象差异化战略,在产品的核心部分与竞争者雷同的情况下塑造不同的产品形象以获取差别优势。根据景区内部的的客源分析调查,前童旅游者的来源比例集中,其中省内旅游者为主(43.7%);上海(19.4%);江苏(19.0%);福建(9.1%)以及其他(9.1%)。据此把省内客源市场定位为一级市场,华东地区的客源市场定位于二级市场,其他地区的客源市场定位于三级市场。在周边古镇景区竞争压力很大,景区旅游者又来源高度集中于省内市场,一级客源市场的游客带来的旅游消费比较高的现状下,应把景区的重点开发市场放在省内主要客源市场。

3、鲜明的主题形象定位

依托宁海旅游的“天下旅游 宁海开游”的定位,把景区形象定位成一个“古风古韵镇、霞客首发地”的形象。根据《徐霞客游记》对古镇的描写,坚持古镇特色化发展,坚持原汁原味、本色化。文化旅游给予旅游者最美好的东西,是对异地文化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憧憬和追求的满足。

4、有效的宣传促销 依据景区特色主动出击,广拓客源。积极组团参与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开拓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大城市旅游客源市场。相继在华东地区客源市场举办宁海旅游前童旅游推介会暨旅游文化宣传周活动等。加强旅游社团、旅游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服务、协调职能,联合进行旅游产品市场促销,向本地外地公众推介旅游产品旅游线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景区特色,制作宣传册、电子传媒:包括各种墙体广告,电视、电台、互联网等。

5、保障措施

(1)人才与服务保障。旅游体验是一项综合性的体验,既要抓好各项硬件设施的建设,又要抓好软件建设,所以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素质高低就显得很重要。具体的来说,我们应该利用景区所在地区的.教育整体优势,有计划的引进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比如说与宁波市著名的甬江职高进行合作,对旅游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合作培训,设立冠名班级以此降低人才招聘的难度并且还可以提高景区知名度。

(2)资源保护。要加强保护的宣传力度。要树立起景区原住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保护古镇文物与财产的损失,坚决抵制急功近利者对古镇遗迹建筑的破坏;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力度,避免人为的破坏古镇古色古香面貌;还要加强景区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在景区内多立一些宣传牌,告示等,宣传并劝导游客的破坏行为,还有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做好景区布局。

结论

至此,文章对宁海县前童古镇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策进行了简单的报告。前童古镇有旅游开发的资源、经济、交通等优势,前童景区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与前景,但是也有对开发认识不够、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存在,并且制约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要做强做大前童古镇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还需要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丰富旅游产品特色,以此提高景区的竞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古镇调查报告6

xx古镇,孙权故里,以它渊源的历史文化背景,已经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历史文化古镇,然而在xx古镇发展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特点暴露出许多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本文通过分析xx古镇的消防现状来探讨一些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一、xx古镇概况

xx古镇,有着江南罕见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这座古镇目前现有保存完好的厅堂43个,主要有思源堂、义门、百步厅、孙氏宗祠、明哲堂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具有不可拷贝性。开始,省政府对xx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目前,xx古镇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正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的旅游品牌。

二、xx古镇消防现状

1、xx古镇内易燃建筑多: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历经上百甚至数百年的日晒风吹雨淋,造成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水分含量约在12—18%之间,远远低于一般木材自然干燥的含水量,成了全干材。同时其古建筑材料又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建造,且其表层涂有大量的油漆涂料,极易燃烧。

2、宗祠活动用火多:家族子孙进行烧香祭祖等传统宗祠活动者甚众,而祠堂、家庭堂屋是民间宗祠活动的重要场所。常见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烧香化纸、燃点蜡烛、供龛上的植物油灯,祠堂中的酥油供灯、灯节等大型用火活动。此外,还有定时的庙会,临时性的超度道场等用火活动。无形之中埋下了众多火灾隐患。

3、电气线路设置不规范:古镇内电气线路主线初步改造,但设置不规范,同时,各住户电表采用塑料盒装配在街道街面上,低压电线、电力线沿门楣零乱设置。绝大多数户内电线使用时间过长,且户内临时接用线路较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用户不断增加用电设备,部分用户的电气线路处于超负荷使用状态。

4、生活用火管理难度大:古镇内居民生活用火多采用煤作为燃料;部分居民采用瓶装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少数居民还采用柴草作燃料,有的用户甚至将炉灶直接设置在木地板上。

三、针对xx古镇火灾的多种成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古镇消防安全工作

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对防火工作的领导,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防火检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和检查维护保养制度、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值班及防火巡查等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建立防火档案。针对古建筑防火灭火的特点,应加强对村、居民的防火、灭火知识技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习,依托公安派出所和村民联防组织,增强对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

2、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环境

(1)开辟消防通道

克服古建筑防火的先天不足,首先要开辟消防通道,使中小型消防车能靠近重要的古建筑,除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外,都应开辟消防通道。开辟消防通道要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消防安全的关系,对于古建筑群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应考虑设置环形消防通道。

(2)搞好消防水源建设

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宗祠外、庭院内修建室外消火栓,确保每个厅堂的室外都有消防栓。市政管网不能提供消防用水时,应修建消防水池,储水量应满足扑灭一次火灾持续时间的用水量。消防水池周围,应留有消防通道,且留有供消防车回旋停靠的场地,并设置供消防车使用的取水口。

(3)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

应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和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在古建筑中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合理选择探测器的种类和安装方式。重要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古建筑应安装自动报警系统,在古建筑存放文物的地方应安装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系统。对砖木结构和木结构的古建筑,也可以采取在整修时对木结构涂刷防火涂料等防火措施,以增加建筑物件的耐火极限。

3、加强火源管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1)严格生活和维修用火管理

一是古建筑严禁使用液化气和安装煤气管道。二是供游人参观的举行宗祠等活动的地方禁止吸烟,并应当设有明显的标志。三是如因维修需要,临时使用焊接、切割设备的,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指定专人负责,落实防范措施。

(2)确保用电安全

一是凡列为重点保护的古建筑,除砖、石结构外,一般不宜安装电灯和其它电器设备。二是古建筑的电器线路一律采用铜蕊绝缘导线,并用金属穿管敷设。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梁、柱、枋等可燃构件上,严禁私接电线。三是配线方式一般应将一座殿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支回路,独立设置控制开关,以便人员离开时切断电源,应安装熔断器,作为过载保护。四是在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内,不宜采用大功率的照明灯泡,禁止使用表面温度很高的碘钨之类的电光电源的电炉等加热器,灯具和灯泡不得靠近可燃物。五是没有安装电气设备的古建筑,如临时需要使用电气照明或其他设备,也必须办理临时用电审核手续,经批准后由电工安装。到批准期限结束,应即行拆除。六是要对电气线路、电器定期进行检测,及时排除电气故障和隐患,确保电气线路、电器处于安全使用状态。

(3)装防雷设施

采用防雷保护措施时,应合理选择避雷针安装方式,必须准确计算它的保护范围,屋顶和屋檐四角应在保护范围之内。接地体应就近埋设,不宜距离保护建筑太远,以减少防雷装置的反击电压,从而避免造成放电的危险。

古镇调查报告7

事在人为,而方案规划也需先行。在工作总我们常常会收到领导分派的任务,首先就应该要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什么样的方案比较高质量?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近视调查报告基础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问题的提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拥有了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外面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世界才能一目了然,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学习。我是一个“小四眼”,戴上眼镜后感到颇多不便。但进入五年级以来,我发现班上同学戴眼镜的越来越多了,而且度数都不浅。还有许多没戴眼镜的同学视力也越来越差,正急着配眼镜。

那么,班级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近视?他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怎样预防近视加深?带着这些问题,我着手对班里部分同学作了一次调查,以便让大家对近视有所了解,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询问同学,了解班级同学的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主要原因。

2、走访有关医院和眼镜店,请他们介绍有关近视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

3、通过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浏览或其他途径,搜集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信息渠道:实地调查;涉及的方面:班级现状;具体内容:

我们五(1)班共有25名同学。截至20xx年5月,已经有15名同学患有近视,近视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比例达到了60%。

2、信息渠道:上网;涉及的方面:全国现状;具体内容: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近视眼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

3、信息渠道:走访、书籍、报刊;涉及的方面:专家对学生近视眼发病的原因分析;具体内容: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通过实地走访和查询医学资料,我了解到,医学专家对学生近视眼发病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原因:

(1)近距离学习与用眼时间过长(作业太多)。

研究发现,近距学习和近视眼的发生及发展存在剂量梯度效应。阅读时间长的学生近视眼患病率表现高于阅读时间短的学生;阅读及近距离工作时间越多,阅读距离越近,近视眼进展越快。

(2)营养及饮食。

儿童的体质、营养和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近视的形成和发展。体质弱时或重病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此时如用眼时间长,容易发生近视。近年来国内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少年儿童近视与糖、蛋白质、钙摄入量以及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如铬、锌、铜、钠)等有一定关系。因此,体质弱时或重病后不宜长时间使用电脑,以免对眼睛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地区差异及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比乡村近视眼的患病率明显高,这个现象随年龄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这和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及饮食营养均有关。农村生活更接近自然,空气新鲜,并且农村学生看电视和用计算机的机会少。

(4)照明与阅读姿势。

关于光线对人眼影响的研究意见不一致。上海曾观察10所重点中学学生使用台灯后的视力变化,指出不良的局部照明方式严重影响视力。环境与作业面的亮度对比越大,越易引起视力疲劳。白炽灯对视力的影响要比荧光灯大。阅读姿势不良亦会造成视力减退。阅读距离越近,脖子倾斜度越大。这种姿势使离读者较近的视面受头的遮挡而变暗,引起同侧瞳孔扩大,影响视力。

(5)遗传因素。

近视眼是一类和遗传有关的眼病。低度近视眼为多因子遗传,高度近视眼为单因子遗传;单纯性近视眼及少数病理性近视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数病理性近视眼为隐性遗传。据家系调查表明,学生近视的发生与否与其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无近视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高度近视基本上是由遗传造成的。父母或家族中有近视的儿童应该作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重点对象。

四、结论

1、通过调查发现,近视的发作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12周岁以上。目前,全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其中:低年级近视眼发病率为12%左右,中年级为20左右%,高年级可达30%左右。对照以上数据,我发现,我们班级的近视眼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是全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的2.63倍,是小学高年级近视眼发病率的2倍。

2、通过对班级同学的调查访谈,我了解到,班级同学近视眼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合理饮食,甜食吃得太多;

(2)看书、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3)躺在床上看书;

(4)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5)在光线太弱和太强的光下看书;

(6)看电视距离太近、时间太长;

(7)长时间坐在电脑上网或玩游戏;

(8)有些同学“太用功”,在车厢里看书;

(9)学钢琴的所用乐谱字体太小;

(10)先天性遗传。

3、在调查和亲身实践中,我总结出近视眼的危害如下:

(1)由于近视而看不清黑板上的字,配戴了眼睛后容易造成视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由于近视而头痛,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坚持长时间学习;

(3)容易受损伤,儿童得了近视配戴眼睛后,由于活泼好动,若不慎受撞击破碎,轻者眼睛被扎伤,重者导致失明;

(4)危害身心健康,由于近视,多种体育活动无法参加,影响身体正常发育,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5)日常生活极其不便,如:雨天,黑暗时,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带眼睛进出,温差太大容易反霜搽拭后带来镜片磨损,导致视物模糊,度数逐年增加,由此产生心理障碍,致使生活质量低下;

(6)由于近视不美观,产生自卑感;

(7)影响前途,升学选择专业和就业有很大限制;

(8)得了近视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度数会不断加深,最终成为高度近视,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青光眼和白内障等并发症,甚至失明。

(9)遗传后代,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由于后天因素得的近视,如不及时治疗,也将遗传后代。

4、对小学生预防近视的建议:

(1)看书时姿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市尺(35厘米),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市尺;

(2)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3)尽可能少看电视、上网、游戏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4)每天坚持做两次以上眼保健操,以增强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可时常滴一些护眼的滴眼液,如珍视明滴眼液、珍珠明目滴眼液等;

(5)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不偏食,少吃甜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研究发现,饮食中缺钙和铬能引诱近视;高糖饮食也会导致眼轴延长。饮食中增强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的供应,能有效防止近视度数的增加。因此,应提倡多吃粗米粗粮,少吃糖果,减少脂肪摄入(会引起缺钙),减少铬的排出,有利预防近视。专家指出,吃鱼对防止近视退化十分有效,每星期至少吃一次;

(6)弹钢琴的同学,要在钢琴上放置明亮的台灯,使用防近视纸张印刷的乐谱;

(7)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使血液循环,增强睫状股的调节能力,有利于近似眼的预防;

(8)劳逸结合,睡眠充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消除疲劳,恢复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9)定期作眼科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学生在校学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内应有良好的照明,不要在暗弱光线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

(2)黑板要避免反光,印刷的字迹要清晰;

(3)教室里书桌板凳的高低要适当,学生的座位应前后左右定期调整,阅读和写作的姿势要端正,书本和眼的距离要保持在33厘米左右;

(4)连续阅读时间不要过长,以一小时为宜,然后应当远眺休息或进行户外活动。

眼睛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好好地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已近视的同学,特别是高度近视患者,更应该注意用眼,学习固然重要,但眼睛更重要。

行动起来吧,同学们,为了我们用明亮的双眼看到美好的明天!

古镇调查报告8

前言:

1、调查地点: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

2、调查人员:xx学院09级xx班

3、调查目的:

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的分类、调查形成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调查要求:

⑴要求学生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等。

⑵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⑶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⑷保证成果质量,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⑸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工作。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成果为主。

5、主要资料

⑴图件:调查区政区地图

⑵文件: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⑶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包括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等

6、调查成果:

⑴调查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⑵旅游资源调查汇总表

古镇调查报告9

近年来,随着农村适龄人口的减少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本人在基层工作十余年,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壮大与辉煌,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小学配备了微机室。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在农村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的暴露出来了。对此,教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我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细致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为主,走访了3所小学,调查学生25人,教师及家长13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总体教育现状,并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方面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高中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学校领导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教学设施简陋,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目前很多农村小学还是采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传授模式,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县通过“远教”配置,各完小的教学设施设备得到长足的完善,中心小学配备有多电脑室。但要使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发挥作用,教师使用电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近几年来,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确保教师队伍中的新增人员进入农村小学任教,导致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老化。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英、美、体、音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

2、教师问题: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不满,感到压力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大。

2)尽管近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改,但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考试分数、升学率。受到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几十年来农村小学的教师一直走不出应试教育这一怪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均组织统考,进行排名。在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于是教师们也顾不上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学生在如此环境中,如何谈得上“减负”。

3)、教育教研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地培训。另外,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英语教师,全部由教师兼课,效果不佳。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五、六门课程,备好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

班级管理、安全,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教师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3、学生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看”,“请家教”和“其他”三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的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但由于59.3%的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现状并不满意,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关心的全部表现。综上,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其有效办法是:一是提供教师的工资水平。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然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多数家庭比较贫困,为减轻家庭负担,个别学生辍学出外打工。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帮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我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该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古镇的调查报告论文 篇二

初识和顺得益于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接着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 顿生情愫, 充满向往。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 一泓碧水绕村而过, 镇子边上盛开着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 暖风中阵阵清香袭来, 沁人心脾。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布小镇, 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也是著名的侨乡。尽管岁月流逝, 时代变迁, 和顺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固执地坚守着那份古朴与宁静, 不染风尘。

拖着病后初愈的身体, 在一个个朝阳初升的清晨, 晚霞飘飞的黄昏和明月高挂的夜晚, 我独自走在这灰色火山石铺就的长巷, 享受那份宁静。我用手指轻轻滑过那些斑驳的记忆, 倾听一段历史的声音, 用相机记录下点点滴滴。

古朴典雅的牌坊, 精巧别致的小桥, 清澈涓涓的流水, 残荷点缀的池塘, 厚重宁静的长巷, 历史悠久的老宅, 菜花飘香的田野, 还有亭台, 楼阁, 祠堂, 藤蔓……它有着丽江的古朴深邃和江南的精致婉约, 有着四季如春的舒适和阳光明媚的温暖……这里人与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走近古镇, 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 上书“和顺顺和”, 背面是“里仁”两字, 倾刻间令人感受到镇子倡导的氛围。前行几步拐个弯, 见到一座荷塘, 满是残荷的枝干和枯叶。这里是拍摄晚霞的好地方, 每当夕阳西沉, 粉红色的霞光染红天际, 大朵大朵的云彩倒映在池塘中, 配以牌坊、小亭的剪影, 煞是壮观。

穿过又一牌坊, 迎面便是双虹桥。和顺村头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 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 形似双虹卧波, 故名双虹桥, 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继续前行, 便能看到著名的和顺图书馆, 据说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 古籍、珍本1万多册。图书馆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 前置花园, 美观素雅。拾级而上, 依次是大门, 中门, 花园, 然后是图书楼藏珍楼、景山花园等。图书馆下面的白底高墙上赫然写着“和谐和顺”四字, 苍劲有力, 是和顺古镇的象征性建筑。

参观完图书馆, 往左边是和顺小镇, 里面有总兵府, 艾思奇故居等建筑, 还能参观古代的造纸工艺。总兵府既是一座精致的木结构庭院, 也是一座高档的宾馆, 院中鲜花盛开, 绿树成荫, 可参观也可住宿。

出得小镇沿河继续前行, 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 矗立在水边, 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 在和顺有6座。洗衣亭可以洗衣, 纳凉, 也可以遥望远方, 寄托相思。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 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 就建了这样的亭子。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也最温柔的馈赠。

再往前就到元龙阁, 元龙阁建于明代崇祯年间,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 (公元1762年) 重建, 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一弯碧水荡漾, 名曰龙潭, 背后是古树参天的黑龙山。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 构思奇巧, 结构紧凑, 背靠青山, 面临绿水, 宛若人间仙境。阁内许多名家名联, 愈加增添了元龙阁的高古气氛。清晨的龙潭白雾飘飘, 因为这里的水是热的, 遇到冷空气便形成白雾, 所以清晨到这里走走你会顿觉神清气爽。

面向图书馆往右, 可以前去参观中天寺、魁阁、文昌宫等建筑, 还能一睹“千手观音”的风采。所谓千手观音乃一古树群, 由7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5棵沿一直线而列, 近观如绿色华盖, 擎天巨伞, 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 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两棵古樟站立两旁, 恰似观音菩萨的文殊、普贤弟子。古树群下, 一条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火山石古驿道蜿蜒西去, 与村前的捷报桥相连。一辈辈的和顺人先到千手观音古树群下许下祈福求财的愿望, 然后怀揣着有朝一日能从村口的捷报桥上衣锦还乡的梦想, 开始了“走夷方”。

和顺小镇和停车场边上还有一处好玩的地方——陷河。和顺陷河水草丰茂, 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清晨的陷河上雾气氤氲, 仙气袅袅, 泛舟其中, 田园野趣, 令人沉醉。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 最好陷河头, 绿柳丛中穿紫燕, 红莲塘畔卧青牛, 结伴泛孤舟。”

如果时间允许, 最好能在小镇住下, 慢慢地品味。这里的民居客栈干净温馨, 民风淳朴, 还有好客的主人为你担当免费的向导和解说。走累了, 不妨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饵块, 又名大救驾, 是这里的特色小吃, 店家会给你讲述这道菜背后的诸多故事;鸡醪做法考究, 用刀背将鸡肉剁成泥状, 与豆腐和在一起煮汤, 营养丰富;头脑是一道甜食, 用糯米做成, 颜色红黄相间, 一般春节时才吃。除此之外, 饵丝、米线、糖粑粑、野菜粑粑、烤土豆、黄焖鸡、木瓜鸡都是镇上出名的小吃, 价廉物美。

随着旅游的开发, 腾冲的交通日益便捷, 走陆路经由宝山可直达, 也可乘坐飞机, 成都昆明每天均有多班航班。这里还是中印公路的起点, 到缅甸和印度也相当方便。

3.古镇的调查报告论文 篇三

关键字:旅游;特色;污染;宣传

一、引言

中国行业研究网发表了《2015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内容充分表明了旅游业给我国带来了巨大财富。浙江省古镇众多,发展态势良好,塘栖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重镇,有1300多年历史“老资格”。时至明清时期,由于大运河交通便利,这里船只穿梭,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号称“江南十大名镇”之首。但随着运河交通运输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公路铁路替代,这颗运河明珠黯淡衰落。

如何传承和发扬其历史文化优势,保护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提高塘栖整体的竞争力,加深塘栖的历史内涵,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地域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所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的脉络,也是一个城市能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塘栖概况

杭州是文化旅游城市,塘栖镇位于杭州市中心北部,自然会受到连带影响,再加上自身独特魅力,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风土乡荆浓厚,运河文化突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塘栖自然风景优美,环境良好,清静幽雅。附近有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过,是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

2011年4月,塘栖镇成为全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三年来,塘栖镇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江南佳丽地,塘栖品质城”奠定了良好基础,做好了新一轮小城市培育。

2014年塘栖被列入国家4A级风景区,京杭大运河的“申遗”也为塘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旧城区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习俗等,这些都代表一个城市特色的无价财富。

三、塘栖发展存在的问题

重开发,轻规划;重利用,轻保护;重经济,轻环境;缺乏专业旅游规划人才;缺乏规划前的调查与评价;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等,为了避免这种粗放式的开发,我们需要对塘栖进行广阔的调查和准确的定位,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问题。

(一)水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道路的逐步深化,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带给塘栖一系列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塘栖的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对于塘栖的水污染问题,主要由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废水、建设污染、航运废物等原因造成,同时随着游客增多,部分游客随意乱扔垃圾,也对运河环保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水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地方可持续发展,对游客的观光旅游也造成了负面效应。

(二)地表环境破坏和文物保护不够

由于古镇历史悠久,缺乏相应的维护措施,地表坑坑洼洼,路面和墙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个别路段凹陷明显。破坏有人为因素,也有风吹雨淋等自然因素,当地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淡薄,相关部门也缺乏专业有效的保护手段,使得塘栖古物的保存不尽人意。古镇内乱涂乱画、随意破坏的行为在当下较为严重,部分废旧建筑还存在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对小镇进行规划时,当区别性选择重建、新建、改建,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完善监控体系。

(三)旅游产品单一

通过考察发现塘栖古镇旅游产品单一问题严重,尤其是饮食方面。塘栖百姓历来对吃菜颇为讲究,口味要求高,注重刀工和火候,讲究精工细作。然而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景区内特色食品仅以糕类较为突出,多见有定胜糕、梅花糕、桂花糕。餐饮场所菜系较为简单,塘栖特色食品不够突出,略带农家乐色彩。而在建筑景物方面,尽管塘栖历史可上朔至北宋,且成型于明弘治年间,但当前景物以清末为主,历经岁月沧桑后,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塘栖古镇能在一天内完成游玩,对住宿要求略有降低,但古镇在周边纪念物、游乐体验设施、历史典故与人物事件包装等方面,还有着比较大的可开发空间。

(四)旅游开发模式陈旧

旅游活动一般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部分。我们在塘栖古镇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塘栖古镇的河流比较小,吃的比较少。而当下比较普遍的,是通过饮食、住宿、娱乐和采购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景区收入主要依靠上铺租金等其他方式实现,门票收入只占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地方是免门票的,即使有门票,更多的也是从调节景区流量上考虑。从景区饮食店铺数量上可以判断,塘栖的门票收入比西塘、乌镇等古镇要低很多,相应的,门票收入占景区总收入的比值,较西塘等古镇要高很多。从整体上看,塘栖的旅游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既有的旅游开发模式元素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方面的参与和资源整合。

四、促进塘栖镇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防治污染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治污染:第一,防治工业污染。相关部门必须做好监管措施,责令生产企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净化措施;第二,防治生活垃圾污染。主要是控制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和生活各种垃圾的排放,特别是垃圾填埋场要远离水源地;第三,防治农业污染。主要是减少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不要让农药随意流入水源里;第四,提高环保意识。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二)对景区环境整治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景区的环境是景区吸引外来游客的敲门砖。景区的环境差,布局乱,会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进而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景区的环境整治,同时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具体而言:第一,应加大弃旧建筑拆迁力度,该拆即拆,维护景区形象;第二,加强文物保护与景区基础设施保护,加大景区监管力度,禁止随意破坏,乱涂乱画等恶劣行为;第三,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培养游客文明旅游的意识;第四,对景区的建筑,区别性选择重建、新建、改建;第五,加强道路建设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做好旅游地区的公共服务。由于塘栖古镇离市区远,交通主干线少,与外界的联系少,因此完善道路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nlc202309091134

(三)设计多元化旅游产品

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配套相应的旅游产品,针对塘栖镇的旅游基础,设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发展独特的运河古镇元素(水北街、廊檐头、美人靠、乾隆御碑等)。对名胜古迹的内涵进行艺术打造,情景化,体验式,让名胜古迹开声讲述故事;第二,继续大力宣传塘栖专有的常年主题活动,如塘栖枇杷节、中国新娘节和年味节等等。大力宣传此旅游活动,可以吸引大量游客来这里体验;第三,宣传“悠环境,慢生活”的独特风情,为游客创造一个“漫生活”系列活动,运河泛舟,古街小轿,药膳滋补,禅寺悟道等一系列现代都市所不能提供的休闲养生方式,满足现代都市人需求。大塘湾村依运河而建,依托秀丽的水乡风光和乡村具民居,开办乡村旅舍,命名为运河人家,提供基本的乡村旅游住宿、农家餐饮项目,让游客在运河人家这样的乡村旅游地尽享悠闲的乡村生活;第四,抓住京杭大运河“申遗”积极宣传古镇,建立运河与古镇的密切联系。京杭大运河的主干线经过镇区约有10千米,其主干航运俗称“杭申乙线”,塘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个著名的水路码头。京杭大运河横贯镇中,镇中心又有市河、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与运河相通,整个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桥莫通”;第五,结合内部丰富的河港水系,充分利用古运河优势,构建水上航线,修建不同风格的游船码头,发展游船事业,可以重现古代运河码头繁荣与忙碌的场景,带游客深深体会古运河文化。

(四)创新塘栖古镇的开发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塘栖的开发,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需要出资完善塘栖古镇的公共设施,为塘栖古镇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具体而言,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塘栖路标规范化、文艺化;打造垃圾桶工程(垃圾桶形状、规格、包装、标识、宣传语);促进门面招牌多元化、系统化、协调化;加强道路建设(道路原料:木石结合);建设垃圾专业处理专区处理旅游、生活、居住产生的垃圾。塘栖古镇则将旅游与生产相结合,增加塘栖古镇的收入,具体而言,可以开发塘栖古戏台,表演当地特色戏剧,发展美食一条街,再现手工打磨业,如糕点、年糕饺,同时,可以发展水上楼阁、水上画廊、水上餐厅等,建议音乐喷泉;塘栖的门票收取可借通过游客关注古镇微信公众号获得免费电子票的模式,增加用户体验。在塘栖的开发中,要鼓励公众参与,参与到塘栖的环境保护、商业开发中来,实现多方的共赢。

结语:尽管塘栖项目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尤其在基础设置和旅游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目前旅游市场呈现高速增长,并且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下,塘栖项目的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塘栖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塘栖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4.街子古镇报告 篇四

实习正文:

一、实践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了解街子古镇历史文化,用田野调查和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去看古镇的开发,让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二、实习内容:

2011年10月29日早上8点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和10级历史、博物、民族学的同学们在新星剧场乘上校车,向此次的实习地点——街子古镇快乐出发。

(一)街子古镇概况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的街子镇,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它既得山灵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街子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境内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

(二)具体过程

经过近3小时的行驶,约11点的时候,校车在街子古镇停了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此次课程实习。

初入古镇,第一感觉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其青石板路镌刻着风雨飘摇的如烟铅华,其古老民居记录着朝代变迁、人文传承的悠悠血脉。千亩原始森林里,千年银杏、古楠、古柏、古杉参天蔽日;入云古塔,清代遗风,刻画着白蛇成仙、人间眷侣的婵娟故事;唐求故里,一瓢诗人,颂扬着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传神经典。

如今的街子镇经历了2008年地震重建后,其形其神其韵返璞归真,发出了熠熠闪光的盛世升平的景象。

进入街道,两边是青瓦褐墙的商铺、茶馆和酒肆,中间贯穿一水沟,溪流澹澹,芳草凄凄。水沟的石质盖板上,堆放着别致精美的盆景、花卉,一派闲情人家的感觉。

到了街子核心,是街子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与遗存:石质牌坊,上书“唐求故里”;字库塔,高150米,五层,呈六方体形,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几棵穿天入云的古银杏树,虽值秋,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驻足于斯,环顾四周,品读古韵,让人心境通幽,神情怡逸。

街子镇上的古建筑,其体量、布局小巧、实用,不人为地雕琢彩绘,反映出此地人不张扬、不奢华、求实用的习俗,寓含淡泊、质朴的思想性格,浓缩着清代西南小镇的风貌。

沿着青石条铺就的台阶而下,古码头的遗迹清晰尚在。贡茶、番马,丝绸、藏药,昔日味江上互市的京华烟云,沉淀在江渚河芷,依旧在世代当地原居民中传承和记忆。而承载古镇与古镇居民的味江自幽深处而来,波光潋滟,又如深闺中端庄雍贵的少妇,不惊不乱,矜持地消失在远处的绿烟中。竹筏穿梭江面,船工撑竿来往,笙竽对奏,渔歌互答,在远处飘来的钟鼓声中,诉说着味江古运、茶马古道的绵绵历史。

河对岸是叠翠灵秀的回龙山,碧水萦纡,腾隐在云间。一架廊桥飞跨两岸,气势如虹,使河流纵横的“川西水乡”,千堑变通途。

临河而坐,江山如画;河风徐来,沁脾如兰。旖旎垂柳,森森幽篁,在绿的空气里,舒缓臂膀,尽情享受“青城山后花园”的胜景。一杯茶在手,一颗心淡静,与朋友相聚,此情何堪比?都市的繁华,人情的冷暖,季节的变换,在古镇的山水间、人情里,0 不仅仅是物欲、温度的过滤,更是似水年华的荡涤。健康、亲人、朋友、大自然,才是人生最值得亲密的首选。

下午三点左右,课程实习结束,带着三分疲惫七分内心的宁静踏上了回城的校车。

三、实习结果

大致游览了街子古镇,总体感觉还不错,比如街道干净,环境清幽等,但也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水污染。因为512地震、游客素质、旅游开发时不注重对水的保护和对垃圾的处理不当等原因,使味江水中含有一些垃圾和废建筑材料,水质浑浊,并有腥味。

(二)在和一些游客的交谈中,感觉他们对街子古镇的基础服务设施很不满意,比如厕所收费很高(有一个“星级厕所”就一元钱一次);还有它的旅游产品种类不够多,不够有特色。

四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习,对古镇的开发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古镇旅游由于适应了城市居民寻幽访古及休闲体验的需求而成为发展极为迅猛的旅游形态,其参与性与体验性十分突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的旅游热点之一。与古镇“旅游热”接踵而至的古镇“开发热”、“申遗热”也日渐升温。而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东方聚居文化的瑰宝”的古镇正面临着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的强力冲击。因此,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是:古镇本身就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旅游、开发的“根本”,而消失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不仅使古镇旅游、开发成为无本之末,更是我们这代人对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的一种罪过。由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旅管学科应尽的义务,更是民族学、旅游人类学的等相关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

5.凤凰古镇采风报告范文 篇五

班级:09级艺术设计2班 学号:2009055228 姓名:李有伟

采风地点:湖南凤凰古镇,贵州西江苗寨

采风时间:2012年2月22日——2012年3月4日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湘西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我们在冬末的季节来到这个名副其实的“小”城,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最美的一颗“湘西明珠”,冬末的寒气掩不去它的迷人风采,只平添了一层神秘面纱。

西江苗寨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建筑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两处的建筑,建筑风格都有苗寨的样子,却各有特色。

凤凰古城以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

最具特色的是沱江吊脚楼,沱江是凤凰的母亲河,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大都依沱江而建,吊脚楼很多都是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的脚都刻着很好花纹,做工特别的精细,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很光亮,并装有花窗,花窗上刻有“喜鹊恋梅”、“双凤朝阳”等图案,古朴而富有雅性。

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西江苗寨依山傍水南而建,远看苗寨,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

资料。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湘西多半的亮色,几乎是苗人服饰带来的。居住在湘西的八十八万苗人,用斑斓的彩线,为本民族的文化做了最精湛的注解。

凤凰苗族的服饰像其他地区苗族服饰一样精美,并且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他的精彩在于刺绣、银饰、和纺织,这三方面在头饰上都有很完整的表现。

西江地区女服色彩艳丽,工艺考究。其上衣与台拱地区相同。与上衣相配套的带裙,系由二十余条花带排列组成。每条花带又分为上中下三段,均绣有不同花纹。西江刺绣花图案大都是苗族人民喜爱的龙凤、鸟蝶和牡丹、石榴等动、植物花纹,图案造型富于想像而又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

苗族银饰与刺绣

在凤凰或者西江的苗寨里,都可以看到苗族银饰和刺绣的影子,或苗人身上的衣服装饰,或街上的很多店铺。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总结

6.古镇的调查报告论文 篇六

市调报告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与苏州接壤,西与常州交界,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不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位列全国15 个经济中心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67.9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643.22万人,其中市区357.21万人。无锡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前10位,2011年无锡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80.15亿元,增长1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1.7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2.72亿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24.47亿美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8元。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指数105.1,涨幅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指数为103.6,消费品价指数为105.8,商品零售价指数为104.1。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80家在无锡市投资,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13个,协议注册外资42.36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连续四年超过30亿美元,达到35.0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完成注册资本超3,000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33个。至2010年底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80家在无锡市投资兴办了151家外资企业。

无锡市滨湖区位于无锡市西南部,陆地面积262.49平方公里,下辖胡埭、马山2个镇,蠡园、滨湖、华庄、雪浪、太湖、河埒、荣巷、蠡湖等8个街道以及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江苏省蠡园经济开发区、江苏省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无锡经济开发区、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5个省级开发区。201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8万人。滨湖区是无锡市建设滨湖新城的重点区域和建设山水城、生态城的标志性板块,无锡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大多在滨湖区境内。滨湖区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吴文化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阖闾古城就在滨湖区境内,中华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荣德生诞生于此。

滨湖区是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58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1%,建成一批新兴产业园区和商贸特色街区,一批重大项目推进良好,软件、动漫、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有效开展。滨湖区大力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灵山三期、水上摩天轮等项目推进顺利,成功举办了山水文化节、生态旅游节、灵山胜会等系列节庆活动,2007年,旅游总收入实现62.24亿元,滨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滨湖正朝着无锡的新城区、旅游的好去处、科教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繁荣的商贸区蓬勃发展。在城市化推进中,蕴含着巨大而诱人的商机:一是方兴未艾的都市工业,包括占地少、高科技、无污染、高度集约化的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化产业等;二是蓬勃发展的三产服务业,包括旅游、宾馆、商贸企业;三是房地产开发,包括民用住宅及商业用房的开发建设;四是逐步加强的社会事业,包括医院、学校及其它社会公用事业;五是大力建设的标准厂房。滨湖区濒临烟波浩渺的太湖,紧靠“江南第一山”惠山,拥有风景秀丽、长80多公里的太湖湖岸线。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的无锡的旅游景点大部分集中在滨湖区,区内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

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位于名闻遐尔的江南名城无锡市西部风光带,距离无锡三大风景区“梅园风景区”、“惠山国家森林公园”、“蠡湖风光带”咫尺之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有总面积22.3平方公里,为滨湖区所属各街道之首,总人口10万,是中心城区人口导入区之一。

荣巷,得活山活水之天赐,自古就形成其特有的开放型文化,是一个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交融,有着深厚积淀的文化古镇,也是近代中华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荣宗敬先生的生养地和创业地,原国家副主席“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的故乡。辖区内有无锡太湖学院、无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税务学校、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无锡立信会计学校、无锡第二工业学校、607研究所、614研究所、省微生物研究所、省血防所、油泵油嘴研究所、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近二十家,是无锡市专业教育科研区。作为民族工商业发祥地,荣巷街道始终坚持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已有中外合资、股份制和私营经济等各类企业近一千多家,1992年和1993年分别跨入江苏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行列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行列。

荣巷历史街区又称荣巷古镇,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龙山南麓,梁溪河北,蠡溪片区的河埒地区西部,北以惠山山脉为屏障,南临无锡的母亲河——梁溪河,往东通过梁溪路与锡惠景区相连,往西通向梅园景区。

无锡荣巷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荣巷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使荣巷演变为街镇,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建起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群。至今,荣巷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157座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荣巷近代建筑群”,2002年10月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该历史街区源自明清之际荣氏家族聚居的自然村落,西离老城约2.5公里。荣巷作为无锡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在体现江南水乡风貌的总体特征中,又具有自身别具一格的鲜明特征,其深受荣氏家族文化、工商文化、山水生态、名城历史、农耕文明、中体西用的近代文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形式多样性和地域独特性,构成了精彩纷呈的文化景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保护价值,是无锡文化名城、山水名城、宜居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无锡城乡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潜在软实力。荣巷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面积为19.3公顷,其中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用地面积为8.4公顷。根据《无锡市河埒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无锡市荣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结合实际调查和研究,荣巷历史街区的功能将定位为:以“荣氏故里”为主题,以弘扬荣氏家族文化为主线,充分展示无锡近代工商业繁荣时期历史传统风貌特色的民居民俗文化特色,以居住为主、集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荣巷历史街区修复、保护、开发工程由中国著名的古城建设保护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亲自担纲,阮教授对无锡终于开始启动荣巷街区保护开发规划建设感到非常振奋。他表示,无锡作为江南重镇,其实拥有很多值得好好保存的历史文化遗存,但让人遗憾的是早先十数年这些遗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荣巷古镇作为见证中华民族工商业滥觞的地方,具有很高的看点,其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群落在整个中国也不多见。保护得好,这种原汁原味的里弄特色今后的价值将飞涨,因为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传统特色。

阮仪三教授认为,荣巷古镇是华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价值较为丰富的近代建筑群落,在如此小的范围之内,集聚如此多的同“姓”建筑单体,实为罕见。荣巷的近代建筑是当时历史凝固的艺术缩影,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映衬了家族的发展史,是一本反映荣氏家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书本。从整个建筑群落的规模到每一个建筑单体,都折射着荣家的发展史、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开发价值甚至优于乌镇、优于周庄。

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由无锡市滨湖区政府直属城投公司投入33亿巨资建设,同时由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程运营管理和市场推广。无锡滨湖都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滨湖区城投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滨湖区政府直属的全资国有公司,主要从事大型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以及对外投资和开发任务,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伍亿元整。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弘基)成立于1997年,是从事商业不动产连锁运营的服务型股份制集团公司,弘基旗下拥有弘基商业、三益设计、弘策咨询等全资子公司。弘基以建筑设计和策划咨询代理服务为两翼,向广大开发商、品牌商家及机构投资者提供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全程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服务,包括商业地产项目的策划、设计、改造、招商、运营、销售和管理等综合服务,全面提升商业物业价值,全方位打造商业不动产领域服务产业链。上海弘基的成功案例有:上海创邑·老码头项目、海上海·弘基生活广场项目、弘基·徐家汇休闲广场项目、弘基·南汇商业广场项目、弘基·宝山文化广场项目、弘基·白马生活广场项目、弘基·宁波休闲广场项目、弘基·昆山财富广场项目„„。

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三大风景区:

①梅园风景区:“梅园”距市中心5公里,交通便利。1912年,我国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东山购清初进士徐殿一“小桃园”故址,始建梅园。1922年园自东山扩充至浒山,面积共约150亩左右。1955年,荣毅仁同志根据他父亲荣德生先生的遗愿,将梅园除“乐农别墅”外献给国家。六十年代,梅园向东拓宽至横山,将梅园原“荷轩”改筑成“清芬轩”,作为新老区的联结枢纽;又在它的东南向,构“松鹤亭”,并新辟梅林,初步形成“松鹤园”景区的雏形。八十年代,横山景区范围内,新建大门、石坊、明壑亭、闻籁亭、怡怡亭;更在横山只巅构双层“吟风阁”;于南麓辟建以牡丹为特色的“小金谷”;又重建“开原寺”,翻修“畹芬堂”。在这前后,于东山东麓建“锡明亭”;于松鹤园内增建“梅园碑廊”,开凿“梅溪”,叠石成景,点缀碧云亭、琅琅亭等。清溪环流,花木有情,建筑疏朗,浅草如茵。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横山面向蠡湖处,再辟以“弘齐苑”为核心,占地27亩的“中日梅观赏园”,接着全面修葺了梅园老园。这样经过历时80余年似断还续的构园活动,使整个梅园景点疏密有致,布局紧凑合理,脉络贯通,浑然一体,人气涣焕然,风光常新。

②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惠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无锡市城区西侧,距市中心3公里,面积为933.33公顷。惠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惠山为天目山余脉、毗邻大运河、山顶三峰并立,蔚为壮观。主峰高328米,依次称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别称九龙山。又因山上多泉、故以“九龙十三泉”而名噪天下、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誉。惠山地处江南水乡,东侧有京杭大运河,南面有太湖。山体多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就在山麓。抗战前,惠山生长着合抱大松树、栎树和枫香,后被日寇砍伐殆尽;解放后大搞植树造林,山上郁郁葱葱,有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山下有果园、茶园和竹林。林内栖息着众多鸟类和一些兽类。公园内人文景观丰富,有建于南北朝的惠山寺、青山寺、明阳观;有建于唐代的“天下第二泉”,宋代的东坡诗石,元代的忍草庵,明代的双塔寺、寄畅园、东林书院等。③蠡湖公园:蠡湖公园坐落在无锡滨湖区蠡湖街道蠡湖,而蠡湖原名五里湖,又名漆湖或小五湖,后因湖面形状如一只葫芦瓢,所以又名蠡湖(蠡字本意为葫芦瓢意思)。到了明末时,文人又讹此湖为春秋时期范蠡西施泛舟之地。蠡湖位于无锡西南,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水域面积8.6平方公里,东南经十里长广溪联通太湖。蠡湖公园是属于园中之园——施苑,绿荫拥抱。筑有流韵、天远、悦红、清辉四亭,环水而筑的百米长廊——水镜廊,将集古今赞美太湖的名人诗词、绘画、摄影精品,展示蠡湖深厚的文化底蕴。亦可作为市民参与蠡湖文化活动,进行交流展览的平台。蠡湖公园是观赏蠡湖大桥的最佳位置。蠡湖公园位于蠡湖大桥北堍,依桥傍湖。公园以人为本、以水为魂,以植物造园为主。溪、池、湖交汇,水、林、景辉映,季节转换时空,林木变奏韵律,人与自然谐合。2004年国庆节前夕竣工开放,成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休闲、娱乐、游览的又一好处。

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大专院校有:

①无锡太湖学院(无锡太湖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综合性、多学科的本科普通高校,是无锡市重点建设的本科高校,其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学院设立7个系,占地20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在校生达13000多人)

②无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苏省政府、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民办专科高校,学院占地270亩,在校生2000多人)

③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占地18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目前在校学生7800人,教职工452人)④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无锡文化艺术学校系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无锡地区唯一的全日制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现占地23亩,建筑面积10597.69平方米,学生总数700人)⑤无锡市第二工业学校/无锡立信会计学校 ⑥江苏省税务学校 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大型居住小区有: 周边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约135万平米,人口4万余人。

①金色江南(无锡大型高端住宅小区,位于梁青路和梁溪河之间,绵延2400米。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602100平米,容积率约1.19,住房面积有90---290平方米不等,房屋均价9800元/平方米。一期“天景花园”,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二期“颐景花园”,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三期“秀景花园”,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四期“集景花园”,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

②愉景湾(无锡大型高端住宅小区,座落于无锡市滨湖区建筑路和隐秀路交汇处。北邻梁溪河,西靠五里湖,项目分四到五期进行开发,物业形态以全景式小高层、高层为主,建筑形式高低错落。建筑设计上,通过新古典主义唯美建筑和上流居所风情水系园林的绝美结合,展现瑜憬湾古典贵胄的气质。该小区建筑面积540000平方米,总户数3000户,房屋均价11000元/平方米。)

③山语银城(无锡大型高端住宅小区,位于滨湖区荣巷街道张巷,总建筑面积300000平方米,总户数1785户,房屋均价10000元/平方米)④富安华庭(无锡大型高端住宅小区,位于梁溪路与蠡溪路交叉口西南侧,总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总户数718户,房屋均价9800元/平方米)⑤大丁佳苑(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位于梁溪路和青山西路交叉口)⑥桃源居(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位于梁溪路与鸿桥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41717.5平方米)

⑦梁湖家园(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位于梁溪路公益路交叉口)⑧梁湖南苑(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位于梁溪路公益路交叉口)⑨荣巷新村 ⑩蓓蕾新村 等等„„

上一篇:汉语拼音教案模板汇总下一篇:严厉的程老师作文